涪陵旅游

2024-05-11

涪陵旅游(精选9篇)

涪陵旅游 篇1

一、工业旅游研究概述

近年来, 国内工业旅游发展迅速, 而国内工业旅游的研究则相对滞后。以2013年12月底中国知网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为基础, 分别对国内外工业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可以分为工业旅游的基础性研究、工业旅游发展的整体与个案研究, 涉及到工业旅游内涵、类型、模式, 发展策略等的研究。工业旅游是以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工业设施、生产场景或遗址、劳动对象、劳动产品、企业 (行业) 文化等作为主要旅游吸引物, 以满足游客休闲、求知、娱乐、购物等提供多方面的需求, 以实现工业旅游经营主体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形象效益的旅游形式。

二、涪陵工业及旅游业发展现状

涪陵已超过百年的工业发展史, 铸就了涪陵工业的历史积淀和区域性辉煌, 形成过曾有全国影响力的“涪陵现象”, 出现了灿然盛开的工业“七朵金花”。虽然后来又经历了产业转型过程中的低迷期, 但涪陵的经济区位、工业优势使得重庆总的部署依然尤其看重涪陵工业。涪陵的工业在空间上形成了由点向轴线再到网络的成功过度。现在主要形成来了“326”的战略和格局。

“3”即发展三大园区:涪陵工业园区主要有医药食品、装备制造、高端钢材、石油化纤;白涛化工园区依托化医集团、建峰化工、华峰工业园等项目, 打造现代煤化工、天然气和氯碱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清溪铜铝特色工业园区充分发挥电力资源富集优势, 依托东升铝业等企业, 构建铜铝冶炼及深加工产业链。“2”即建设两大基地:建设船舶建造基地和建设能源保障基地, 加快实施采用第三代技术的大型清洁能源、疆煤入渝储运基地、热岛综合利用等项目。“6”即培育六大支柱产业:培育医药食品、装备制造、重要材料、化工化纤、电子信息、清洁能源六大支柱产业。

涪陵旅游业发展是涪陵较周边区域的短板, 也是涪陵产业失调的重要原因和抓手。涪陵旅游业主要呈现出:人文旅游资源品味独特、自然资源体量适中、组合较好, 接待设施数量质量都需提高, 旅游企业亟待优化的, 集散功能正在完善, 政府旅游视角全面关注, 大手笔战略开始实施, 涪陵旅游正步入春天, 涪陵旅游正需要从旅游产品的种类、质量, 服务设施的全面提升, 政府的全新大视野, 企业的不甘落后的积极进取, 市民的旅游目的地化素质提升。

三、涪陵工业旅游现状分析

涪陵工业旅游发展可谓工业旅游发展的初期, 呈现出资源较多、开发太差, 产品单一、数量奇少, 游客接待不足, 社会影响力不够等特点。目前只有两个不太成熟的工业旅游观光产品, 即太极工业园区的厂区开发了简单的厂区观光路线, 配备的导游和产品本身都需要大力提升;“816“核军工洞遗址观光, 开发上也催在诸多问题, 加上基建的不匹配和区域旅游整体的落后, 使得“816”也远未发挥出应有的价值。

四、涪陵工业旅游发展构想

1. 涪陵工业旅游发展的空间布局。

总体上形成全“一城、三园、六轴、两地、两区”的空间布局。“一城”指主城区域, 作为涪陵工业旅游主要的集散地, 综合休闲体验地, 综合购物休闲地, 需大力结合城市旅游, 凸显文化符号, 增加休闲体验, 有榨菜元宗邱家大院、有太极工业园及附属;“三园”指涪陵工业园区、白涛化工工业园区、清溪铜铝特色工业园区, 做到生态园区的高标准和景观视觉;“六轴”为六大支柱产业构成的工业观光轴线, 分别体现各工业的安全、高效、科技;“两地”为船舶建造基地、能源保障基地;“两区“为涪陵榨菜工业文化精品展示区, 集合榨菜产业的种植基地、粗加工厂区、深加工现代工业区、榨菜博物馆等;“816”核军工洞三线工业文化遗址展示区。

2. 涪陵工业旅游发展的模式选择。

涪陵工业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全区均以工业见长。模式上可以区域一体化模式为总领, 以综合景区模式为主要形式, 以生态工业园区为基本形式, 以博物馆模式为补充, 以综合休闲购物中心模式为重要集散形式, 以节庆模式为亮点。

3. 涪陵工业旅游全面发展的举措。

以系统的观念统筹全区工业旅游发展, 政府全面搭建平台, 整合营销, 将工业旅游和城市营销捆绑。以榨菜文化体验区、816核军工洞遗址体验区为主要品牌, 以红星造船工业展示区和南岸浦旧码头水泥工业文艺区为重要吸引物, 以城区一遍为工业旅游综合休闲体验区, 三大园区为生态工业园区, 六大支柱产业区为工业旅游线路的主要节点。城区打造综合休闲体验区, 游客集散区, 购物体验区, 结合城市旅游全面构建硬软件设施;三大园区均以生态工业园区为目标, 实施清洁生产, 全过程透视, 改变工业重污染的固有认知, 形成科技改变生活的理念。在各大功能区里开展工业旅游创意项目, 做到主题突出, 创意显现, 人文内涵丰富, 体验性彰显。

参考文献

[1]张世满.工业旅游开发简论——以山西为例[J].经济问题, 2006 (12) .

[2]李蕾蕾.Dietrich S.中国工业旅游发展评析:从西方的视角看中国[J].人文地理, 2003 (6) .

[3]谢红彬, 高玲.国外工业遗产再利用对福州马尾区工业旅游开发的启示[J].2005 (6) .

[4]赵勇.中德老工业基地工业旅游发展比较研究[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6 (4) .

[5]黄芳.我国工业旅游发展探析[J].人文地理, 2004 (1) .

涪陵旅游 篇2

其实创业之路如同比赛,必须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选择比努力更重要,黄先生就是凭借自己的慧眼,选择了适合自己的创业机会,才有了今天的一番成绩。

黄先生一直对创业抱着很大的热情,太多创业的信息让他眼花缭乱无法从中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项目来创业。在一次朋友的聚会中他无意中听到人们对这个项目的赞赏,觉得可以多了解一下。经过在很多地方的了解,他觉得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机会,如果没有把握住,那么机会就会被其他人抓住。不久之后,黄先生就在相关人员的帮助下着手准备自己开店的事宜。如今黄先生的生意蒸蒸日上,每天的收益颇丰,让他倍感自豪。

浅析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产业发展 篇3

关键词: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产业,现状,对策

1 重庆市涪陵区发展概况

重庆市涪陵区位于四川盆地东南边缘, 幅员面积2941.4平方公里, 全境东西宽74.5公里, 南北长70.8公里。涪陵因乌江古称涪水, 巴国先王陵墓多葬于此而得名。2000多年前, 涪陵曾为巴国都, 秦、汉、晋时设枳县, 自唐以来一直为州所在地。涪陵区的地形地貌是以低山浅丘为主, 气候是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 气候温和。年吞吐量客运为1162万人, 货运为212万吨, 大型新建集装箱码头已投入使用;距重庆市江北国际机场80公里。全区辖区面积2941.46平方公里, 森林面积达到1037平方公里, 森林覆盖率达到35.3%。区内具有神奇的自然山水, 旅游资源丰富, 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宝贵的资源[1]。

2 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产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 涪陵区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 深度开发各类旅游资源, 精心打造旅游品牌, 着力延伸旅游产业链, 大力拓展国内旅游客源市场, 激活各个市场主体参与旅游业发展的积极性。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业不仅增加了国民经济收入, 而且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为重庆市涪陵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2.1 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涪陵拥有武陵山、北山坪、雨台山、坪西岛、大溪河、御泉河、梨香溪、天宝湖、青羊湖、水磨滩、温泉等自然旅游资源, 白鹤梁、816核军工洞、小田溪、点易园、陈万宝庄园、法雨寺、北山道院、天宝寺、周煌墓、邱家院子等人文旅游资源, 具有极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2.2 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涪陵是古代巴国故都、中国榨菜之乡、千里乌江门户、程朱理学发祥地, 有近3000年的文明史, 历史文化积淀厚重, 地方特色文化突出。从唐代开始, 涪陵业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历代达官显贵、士子名流、骚人墨客、乡邦土著游观涪陵, “行商来往停舟觑, 节使周沉驻马镌”, 成就了白鹤梁的声名, 造就了涪陵特色文化景观白鹤梁题刻, 更反映了涪陵深厚的旅游文化积淀。

2.3 拥有特色的旅游产品

目前投入营运的人文景观、自然风光、乡村休闲等景区共9个, 部分景区发展初具规模, 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 武陵山国家森林公园、石夹沟景区创评为3A级旅游景区, 沙溪温泉、大木花谷被评定为2A级旅游景区。同时, 大木花谷还被确定为全国首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 蔺市镇荣获“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称号。在特色景区的带动下, 乌江及辣妹子等精品榨菜、桂楼腌腊制品、袁朝辉油醪糟、正里元葛根粉、美心系列旅游工艺品等特色旅游商品初步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和开发市场。

2.4 有较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

涪陵区共有星级饭店7家, 其中四星级3家、三星级2家、二星级2家、星级农家乐16家, 星级饭店和农家乐共拥有各类客房2131间 (套) 、床位3967张;有旅行社、分社和服务网点21个。已开放的景区实现旅游公路全面硬化, 总里程达180公里。区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518余人, 间接从业人员数近6000人[2]。

2.5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区委、区政府把重点旅游项目建设列入涪陵区10大专项, 对重点旅游项目采用一个项目、一个领导、一个班子、一套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 还组建了武陵山旅游区管委会, 强力推进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党政主要领导多次就涪陵旅游发展工作作出重要批示, 多次到旅游项目建设工地现场调研解决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区人大、区政协组织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视察调研旅游工作, 认真分析查找问题, 谋划发展思路。全区上下议旅游、话旅游、助旅游, 推动旅游发展的氛围日益浓厚[3]。

3 重庆市涪陵区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盲目开发, 缺少规范管理

涪陵区旅游发展由于具有很高的发展空间, 开发商对景区的开发盲目, 一切都从经济利益出发, 缺少整体规划性, 导致在景区内的硬件设施不合理, 或旅游设施不齐全的局面。景区之间各自为阵, 缺乏统一的认识和步调, 无人愿意进行广告宣传, 缺乏大手笔的经营以及旅游景区多家经营, 导致目前涪陵区旅游接待设施档次太低, 旅游停车场、星级酒店、星级厕所少, 不能满足旅游高峰期的接待需要。

3.2 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水平较差

涪陵区旅游管理人才储备不足, 旅游管理、执法、服务能力和水平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现阶段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较低, 导游素质下降, 对有关旅游专业知识知之甚少或一知半解, 对于旅游者提出的一些问题, 不能科学地进行解释。各个景区的工作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和教育, 服务水平普遍不高。

3.3 交通设施需优化

景区内的接待设施不够完善。景区 (点) 公路质量较差, 且到景点以山路居多, 坡度大、护栏少。这种状况将造成旅游高峰期拥挤堵塞, 增加了安全隐患。涪陵区旅游接待设施不完善, 交通通达度较差, 成为制约旅游发展的瓶颈。

3.4 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性和多样性

旅游产品要吸引游客, 必须具有自身的特色和较高的文化品味。特产在档次、包装等方面缺乏特色和品位, 跟不上市场需要, 而且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经营, 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严重影响市场销售。纪念品没有特色, 而且专门的购物点不够, 没有形成品牌效应, 旅游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得不到体现。

3.5 交通网络相对落后

涪陵区内崇山峻岭, 山多路险, 到达各景区 (点) 之间旅游公路等级低, 客观上造成旅游线路长, 景区的可进入性降低, “旅大于游”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4 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4.1 加快要素建设, 延长旅游产业链条

一是要加快旅游公路建设, 建立高效便捷的旅游快速通道, 适应休闲时代“快行慢游”的发展趋势;二是完善城市旅游服务功能, 规划建设涪陵游客集散中心, 组建旅游客车公司, 规划和开通旅游专线;三是促进旅游产业与农业、工业、商贸、文化、体育等相关产业的融合, 不断延长旅游产业链条, 发挥旅游业更大的拉动作用。

4.2 加强对专业人员的培养,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旅游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为因素, 因此, 一定要提高服务质量, 培养出专业的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以人为本, 增强创新意识, 提高整体竞争力。一方面可以聘请综合素质高的专业人员, 另一方面加强对在岗人员的专业培训, 实行高素质的规范化管理, 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还可以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企业公司合作, 邀请一些地理学及旅游学的专家、教授前来讲学, 加强科普旅游的理论研究, 出版专门书刊、杂志等, 使科普旅游的导游员、讲解员及相关机构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 更好地为广大科普旅游者传播科学知识, 提高旅游教育的力度和规模。在培训导游的时候, 可以培训一些外语导游, 专为外国游客服务。

4.3 创新宣传, 增加影响力, 扩展客源市场

旅游宣传促销在宣传方式上, 要不断创新, 充分利用互联网、户外宣传扩大影响, 激发人们有效旅游需求, 拓展客源市场。一是要抓住机遇做文章。推广涪陵的奇山秀水、浓郁的民族文化, 这样对涪陵整个旅游品牌的推广能达到一个很好的宣传效果。二是举办旅游促销活动。支持举办传统节会活动。强化宣传营销, 积极拓展旅游市场。围绕“借势、造势、成事”的宣传营销理念, 树立起“立得住、叫得响”的旅游品牌。加强与中央、省、市媒体和网站以及周边区县合作, 集中宣传涪陵旅游, 积极开展以周边省市为重点的宣传推广, 提升涪陵旅游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

4.4 紧跟市场, 满足旅客需求

紧跟市场, 从旅客的需求出发。以市场为目标, 结合当地特有的旅游资源开发特色旅游商品, 比如涪陵榨菜系列产品、涪陵荔枝、桂楼腌腊制品、袁朝辉油醪糟、正里元葛根粉等。综合性、多元化的定位旅游结构, 真正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同时结合旅游的周期性适时的做好旅游产品及旅游产业的更新换代。

4.5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机制

吸引多种经济成分参与旅游业的发展, 同时做好区域联合经营, 以提高旅游的综合区位优势, 扩大客源市场, 多方位筹集资金以更好的提高综合竞争力。

4.6 交通设施进一步优化

对于不是自驾游的游客来说, 交通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涪陵应该推出更多的旅游班车, 或者修建观光缆车以及更多的电梯, 方便游客。且进景区的路面质量还有待提高。

参考文献

[1]重庆市涪陵区概况[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9dd23bd101013dzr.html, 2012.

[2]关于我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EB/OL].涪陵区政府网.http://www.fl.gov.cn/Cn/Yta/yta_view.asp?lmdm=011008001&id=631.

[3]涪陵区旅游业发展的问题及对策探讨[EB/OL].涪陵区旅游网.http://www.cqta.gov.cn/cquinfo/View.aspx?id=3208.

[4]王芳.滨海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

[5]唐恩富.重庆都市旅游形象推广研究[D], 重庆师范大学, 2011.

[6]胡晓.重庆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 2008.

[7]杨俊平.涪陵区乡村旅游资源优化配置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 2011.

[8]陈飞.三峡重庆库区农业旅游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 2010.

[9]邱继勤.试论旅游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重庆市为例[J], 生产力研究, 2009 (02) .

[10]应瑞瑶, 褚保金.“旅游农业”及其相关概念辨析[J].社会科学家, 2002 (05) .

涪陵之行初二作文 篇4

义乌电视台组织了一场活动,让义乌的这些十指不沾农活水的大少爷大小姐们去涪陵好好体验一番。

第一天,同学们一到那里,已经是中午了,按理来说,中午就应该吃中午饭了。来到所谓的食堂,同学们盛好了饭菜,坐在楼梯上吃。“这菜没有味道。”“淡淡的。”“肯定没放盐。”同学们议论纷纷。吃了没有几分钟,就把吃剩的饭菜倒掉了纷纷到一个小店里买鸡腿、鸡翅什么的。带队老师可不能让学生们这样下去,召开了会议。会议讨论出了这么几个结果:一、把小店“封锁”掉。二、不管什么,仁寿的孩子都要跟一样。三……。这些规矩,可让这些少爷小姐吃多了苦头,可不是,打手机的孩子很多,记者无意间听到一句话“那好,回去,我要吃肯德基、麦当劳。”为什么仁寿的.孩子能做的,义乌的孩子就不能做。也许是第一天没适应过来吧!

第二天,老师要求义乌的同学们每一个人交一个朋友。这个要求不算过分,这个要求也帮助了义乌和仁寿的同学们更加友尚往来,更加帮助了义乌的同学们适应了生活环境。第三天,要到同学的家里去体验生活。赶了半个小时的山路,终于到了同学的家,在同学的家里生活,可比在学校生活辛苦多了,但这可让仁寿的孩子和义乌的孩子更加零距离的接触。同学们一起喂猪、一起拔草。一起干农活,这好像比起城市里的王子公主生活快乐了许多。

涪陵旅游 篇5

截至2012年底, 全国榨菜种植面积达150万亩, 产量310万吨, 加工250万吨, 产成品108万吨, 实现榨菜产值165亿元。其中, 涪陵区青菜头种植面积达71万亩, 产量127万吨;产销成品榨菜43万吨, 出口榨菜1.5万吨, 出口创汇16500万元, 实现产业总收入82亿元, 对GDP的贡献率达4.43%, 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地位十分突出。

当前, 榨菜种植是涪陵农民的主要生计方式之一, 然而作为一种传统的生计型农业, 榨菜种植在现代社会已经越来越不能给涪陵农民带来更多的实惠了。那么什么是生计型农业呢?百度百科对生计型农业的解释是指农业生产者为了自己的生存而进行劳作, 其产品除主要为自己家庭成员所消费外, 剩余量用于交换其生产和生活的必需品, 如农具和衣服等。赵玉琴则指出生计农业的经营目的是为了获得农业产品, 以维持自身或家庭成员的生活需要, 或者有交换但目的是为了维持生计的农业。

目前对于榨菜种植户而言, 榨菜的种植也仅仅只能够维持生计,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榨菜种植需要大量的土地和人力。据统计, 从育苗到收获, 1亩青菜头需要15个劳动力, 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开支至少250元。以2011年涪陵青菜头行情为例, 青菜头产量一般为2吨/亩左右, 最低保护收购价400元/吨, 总收入在800元/亩左右, 除去直接开支, 劳动力价格40元/天, 占当今农民工100元/天基本收入的40%。可见, 榨菜产业劳动力的廉价程度, 与现代经济形势不相符, 与现代工业价值不接轨, 比较效益十分低下。

由此可见, 涪陵榨菜种植户依然是处于生计型农业状态, 这种生计型农业对于这些农民家庭而言至关重要, 其主要功能就是维持家庭生计和发展, 即农业生产经营的收入能够满足家庭的日常生活、人情往来等各项开支, 使得家庭能够维持、发展下去。对于涪陵榨菜种植户的大部分家庭来说, 农民进行农业生产并不是为了获得扩大再生产的经营性资本, 也即农业生产不是货币伦理取向的, 而仍然是家庭伦理取向。为此很有必要改变现有状况, 下大力气促进涪陵榨菜种植户的生计型农业转型, 而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转型方向就是由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 这是因为涪陵榨菜文化源远流长, 而通过榨菜文化与旅游农业融合就可以很好地实现涪陵榨菜种植户的生计方式转型。

一、涪陵榨菜文化

在中国名目繁多、品味各异的酱腌菜制品中, 涪陵榨菜可算得佼佼者。它以表似碧玉、红如玛瑙的外观形态, 鲜、香、嫩、脆的特殊风味, 以及营养丰富、方便可口和耐储存耐烹调等许多优点, 佐餐、调味等多种用途而驰名中外, 与欧洲的酸黄瓜、甜酸甘蓝并称世界三大名腌菜。也是中国对外出口的三大名菜 (榨菜、薇菜、竹笋) 之一。涪陵榨菜作为佐餐食品, 在深圳大运会上笑迎天下客。毫不起眼的小小榨菜, 却可以被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 被作为航天食品与杨利伟一起进入太空, 成为上海世博会、深圳大运会工作人员的佐餐食品, 这就是涪陵榨菜以百年积淀书写的品牌传奇。

涪陵榨菜文化则是涪陵人民近百年来所创造出来的一种主要以榨菜为载体的商业文化。作为涪陵的符号, 榨菜的原型青菜头从公元15世纪前就以泡菜的形式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数百年来, 榨菜早已成为一种无法割舍的情结, 融入涪陵人的心里。在这里, 对于传统榨菜加工技艺的坚守, 已经成为涪陵人诚信的重要体现。在他们看来, 能够以前人“三清三洗”“三腌三榨”的手法为消费者奉上咬劲更脆、口味更鲜的榨菜是一种责任和自豪。

在丰富的榨菜文化元素中, 因其精致悠久、独特闪亮, 榨菜工艺文化特别是传统手工制作工艺文化以其耀眼的姿态强烈吸引着人们的眼球, 虽历经百多年风雨, 依然倔强地延续着自身命脉。这些涪陵榨菜人年久积累的心血与智慧的结晶, 已成为涪陵珍贵的非物质文化历史遗产。现在, 涪陵榨菜传统手工制作技艺已作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者, 被保护与光大。

百多年来, 自榨菜之名与技艺从邱家流出, 涪陵榨菜人便代代为之拼搏奋斗、挥洒心血。百年风雨路, 从榨菜的发明到榨菜产业由小变大、由弱趋强的过程中, 涪陵榨菜人不断探索、勇于进取, 在革新技术、优化产品的同时不断将产业做稳、做大、做强。其间贯穿的是“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的儒家经济智慧, 其间彰显的, 是涪陵人刚韧自强、兼容务实、开拓进取、开放创新的人文精神。

二、榨菜文化与旅游农业融合模式下的榨菜种植户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

与榨菜保护及其传承的传统模式不同, 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使榨菜文化保护与传承更具持续性, 因此, 榨菜文化旅游农业的发展模式也就是其保护与传承的模式之一。然而不仅仅如此, 更为重要的是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通过发展壮大榨菜文化旅游农业的同时, 也能实现榨菜种植户的生计方式转型。

目前, 榨菜文化开发形式比较单一, 榨菜企业及其相关组织应充分利用旅游市场与相关单位组织签订合同, 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逐步实现榨菜文化真正融入旅游农业, 使榨菜文化旅游真正成为涪陵旅游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清新自然又纯朴的青菜头, 对于长期生活在都市快餐文化和肤浅浮躁的流行文化中的人们来说, 是一次心灵上的洗涤, 当人们看到满山遍野的青菜头时, 既能够愉悦心情, 同时也满足了他们求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因此, 加强榨菜产业文化与旅游形态的融合不仅仅是发展涪陵旅游的需要, 也是传承与发展榨菜文化的迫切要求, 更是促进农民从传统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的关键一招。

1. 榨菜种植户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榨菜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模式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质量随之提高, 对精神消费追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返璞归真的需求日益高涨。近几年来, 乡村旅游作为一个新的旅游业态应运而生, 以农家乐和民俗游为主体的乡村旅游在各地方兴未艾。乡村旅游业提供的产品是一种精神价值和服务, 具有突出的文化特性, 离开了文化的乡村旅游产品必将缺乏生机与活力。

榨菜历经百余年的传承与发展而不衰,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是青菜头的种植及其榨菜的生产在广大涪陵劳动人民的生活中已经日常化, 具有浓郁的乡野气息。这朵生长于乡野的奇葩通过与乡村旅游融合, 在为当地榨菜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和发展自己平台的同时, 还能够激发灵感, 实现榨菜品种的创新, 加强榨菜文化与乡村旅游的结合, 不失为发展与传承榨菜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 涪陵的乡村旅游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并不断扩大, 优秀旅游乡镇以及星级农家乐逐年增加, 涪陵区政府和领导还积极鼓励发展乡村旅游, 不仅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还给予创建成功的单位一定奖励, 如果按此趋势继续发展下去, 榨菜文化与涪陵乡村旅游的融合式开发将会打开一个全新的市场, 榨菜发展与传承中所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将会迎刃而解, 同时还丰富了涪陵乡村旅游活动和促进榨菜种植户由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

2. 榨菜种植户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榨菜文化与休闲度假游融合模式

在每年青菜头收获季节, 阳光下的菜地, 绿意盎然;大江两岸, 风力大、地势开阔平坦处, 或沿江丘陵的山脊上, 浩大的青菜头晾晒阵势蔚为壮观:一排排与江岸平行的高大晾架上, 无数条竹篾串缀的青菜头联珠串玉迎风披挂, 近观犹如千万道翡翠珠帘与柔和的江风相亲相戏, 远望仿佛长江浪涛层层拍向两岸, 强烈吸引着过往游人的视线。

平凡的腌菜池里平凡的歌谣也唱出了榨菜人豪爽豁达、勤劳肯干的品性, 也使单调而繁重的踩池劳动变得活跃而有趣。对此场景, 诗人聂焱豪情迸发, 他在大型情景舞蹈诗《飘香·涪陵记忆》的《酒歌》中写道:“高粱酒, 苞谷烧, 硬邦邦的脚杆软绵绵的腰。头顶一片天, 脚踏一方土, 踩它个长江乌江水滔滔……”。

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休闲度假旅游正逐步成为旅游消费的宠儿。休闲度假旅游是以游憩、娱乐、度假、休养为主要目的, 直接关注人的内在感受的一种较高层次的旅游形式。以1992年国务院批准建立的12个国家旅游度假区为标志, 我国的大众化度假旅游产品开始启动。

因此当榨菜文化与休闲度假旅游融合时, 就不仅会强化休闲度假区的文化主题, 打造旅游特色, 而且还能扩大榨菜文化的影响力和促进榨菜种植户由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

3. 榨菜种植户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榨菜文化与观光旅游融合模式

旅游者总是希望通过旅游能够领略到旅游目的地所特有的风景名胜、人文古迹以及风土人情等, 将榨菜文化纳入涪陵旅游线路无疑是观光旅游的一大亮点。当传统的榨菜生产流程及其工艺出现在旅游线路上时, 游客在观赏自然风光的同时更能实地领略到劳动人民的艰辛, 从而更好地实现自然与人文相融的绝佳境界。榨菜生产中的一些传统工艺是适合在大自然的环境下呈现的, 而且在青山绿水的背景下, 榨菜传统工艺更显得优美和清新, 同时还为旅游景点增添一道独一无二的靓丽风景。在体验消费时代, 游客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参观游览, 而是渴望在差异化的体验和活动中获得难忘的、意义不同的独特回忆。这种榨菜文化与观光游融合式开发比会馆茶楼类型的榨菜工艺呈现更容易使榨菜文化走进观众, 观众也更容易接受榨菜文化, 与此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涪陵观光旅游发展和促进榨菜种植户由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

三、通过制定榨菜文化与旅游农业融合政策促进榨菜种植户向旅游农业转型

1. 制定并完善相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

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 涪陵区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并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 鼓励榨菜企业及其相关组织为旅游农业发展提供优秀的旅游产品, 利用政策倾斜引导榨菜文化与旅游农业融合发展, 进而在完成对榨菜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同时, 也自然地发展壮大旅游产业和促进榨菜种植户向旅游农业转型。一方面, 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榨菜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地方法律性保护制度。随着涪陵榨菜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榨菜文化, 但在目前社会急功近利的思想下, 榨菜传统手工制作技艺的盲目利用与开放使得其保护与传承工作适得其反。鉴于此, 可以吸取国外文化保护方面的措施经验, 文化遗产保护要先行立法, 建立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措施。因此, 对于榨菜传统手工制作技艺, 政府应加快颁布与文化遗产有关的地方性行政法规, 科学地规划、保护、传承、管理涪陵榨菜传统手工制作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而让榨菜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另一方面, 应当加快完善和出台支持发展榨菜旅游农业的系列配套政策, 推进榨菜文化旅游产业融入到涪陵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游和观光旅游当中, 依托“大木花谷”等一些成型的旅游文化集聚地, 进一步刺激榨菜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帮助榨菜种植户开发旅游农业。

2. 加大对榨菜旅游农业的资金扶持力度

榨菜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业, 且是开发榨菜旅游农业的前提和基础, 因此, 政府财政部门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才可以让榨菜文化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此, 涪陵区政府应从战略的高度进行统筹安排, 加大对榨菜旅游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并在榨菜旅游农业的软件建设上给予资金支持。另外, 可以向国家申请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金来弥补榨菜旅游农业建设中的资金短缺。最后, 还可以通过与企业单位进行合作, 通过政府引导或是提供相关的优惠政策来吸引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榨菜旅游农业的开发与创新中来, 从而通过上述措施帮助榨菜种植户实现由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

3. 打造榨菜旅游农业品牌

旅游品牌的底蕴是文化, 要充分挖掘旅游产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要和精神享受, 旅游品牌才能得到认可。创建榨菜旅游农业品牌的重点是宣传和促销, 要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 制定相应的促销方案, 通过媒体宣传、实际行动以及各种文化节庆等渠道, 宣传榨菜产品及其相关的旅游农业产品, 逐渐扩大影响, 真正让品牌成为榨菜旅游农业开发的无形资产。近年来, 为了促进榨菜文化及其相关旅游农业项目的发展, 涪陵区政府已成功举办了多届榨菜文化节, 通过举办榨菜文化节来展示榨菜文化, 促进交流合作。借助榨菜文化节这个窗口和平台, 让更多的朋友了解和喜爱涪陵, 关心和支持涪陵, 来涪陵观光旅游, 投资兴业, 并最终促使榨菜种植户由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

4. 开展多种形式的榨菜旅游农业宣传活动

2009年10月15日, 一部被标注以“中国重庆涪陵榨菜文化的艺术演绎”的大型情景舞蹈诗《飘香·涪陵记忆》在重庆南岸区文化艺术中心剧场华彩亮相, 这台由涪陵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长江师范学院联合打造, 涪陵辣妹子集团有限公司独家赞助的重庆文化艺术节展演剧目之一, 以榨菜文化为题材, 展开一幅美轮美奂、生动灿烂的艺术画卷。这样的形式充实了涪陵榨菜文化的内容, 也为榨菜旅游农业的打造提供了典范。开展其他的活动, 如可以利用编印各种宣传手册、摄制电视专题片、举办新闻发布会、报刊和电台 (电视台) 广告宣传、组织新闻采访团采访、举办“榨菜杯”歌咏赛和摄影展、组织丰富多采的游乐活动、安排高质量及高规格的文艺演出和体育比赛、举办“涪陵榨菜百年历史展览”、举行榨菜文化专题研讨会及特产经济专家论坛、编写榨菜食谱和举办榨菜美食烹饪大赛及研讨会、开展榨菜书法作品比赛、修建榨菜陈列馆等宣传手段, 全方位宣传涪陵榨菜及其榨菜旅游农业。

5. 建设榨菜博物馆旅游项目

中国榨菜看重庆, 重庆榨菜看涪陵, 百年传统产业, 不仅产业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而且有许许多多科研成果以及优美动人的神话故事。当今世界是文化一体化的时代, 榨菜博物馆、会展中心便是传承和发展榨菜文化的有效载体。建议在榨菜之乡涪陵, 建设一座占地面积不小于50000平方米, 涵盖榨菜耕作文化、腌制文化、包装文化、销售文化、遗产保护文化、科研成果展示、榨菜科技园区、产品交易中心等现代化的“中国榨菜博物馆”, 让榨菜种植户在博物馆进行榨菜生产流程的演示, 并且建议每年12月1日为中国榨菜节, 同时, 国家榨菜产业管理办公室要在博物馆举办一次让榨菜种植户参与的全球性的榨菜交易会, 以便于总结经验, 弘扬文化, 共商未来, 并最终促使榨菜种植户由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

6. 建立健全榨菜旅游农业资源

榨菜主产地一般都民俗风情浓厚, 因此政府相关管理部门要着力优化榨菜旅游资源, 强化榨菜民俗节目排练, 与此同时还要让世界各地来涪陵或是其它榨菜主产地参加榨菜交易会的客商, 不仅领略中国榨菜文化的魅力, 还将目睹漫山遍野春意盎然的绿郁葱葱, 在搭架串菜等榨菜生产现场, 观看丰富多彩的高质量、高品位的榨菜龙舞、榨菜舞蹈、榨菜腌制比赛等文艺节目, 从而促使榨菜种植户由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

摘要:榨菜种植是涪陵农民一种传统的生计型农业, 如何实现涪陵榨菜种植户的生计型农业向旅游农业转型, 已成为当前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榨菜文化传承与旅游农业融合模式以及探索榨菜文化与旅游农业融合的对策, 来实现涪陵榨菜种植户的生计方式转型。

关键词:生计型农业,旅游农业,榨菜文化,旅游产业

参考文献

[1]何侍昌, 李乾德, 汤鹏主.榨菜产业经济学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14.

[2]袁明宝.生计农业:中国小农的现实表达与发展转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页) , 2013 (12) .

[3]赵玉琴.再造中国农业:生计农业向营利农业转变[J].发展, 2006 (10) .

[4]陈中文等.湖北黄梅戏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13 (9) .

[5]杨永超.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消费机制研究[J].学术交流, 2013 (8) .

涪陵旅游 篇6

关键词:生态文明,乡村旅游,涪陵区

1 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以独立篇章系统提出了今后5年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 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 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2013年2月2日, 国务院办公厅颁发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 (2013-2020年) 》 (国办发[2013]10号) , 其目的是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 促进旅游休闲产业健康发展, 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建设。涪陵是重庆的一个工业重地, 也是重庆的一个农业大区, 工业优势明显, 乡村旅游业资源丰富, 但是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 这在渝东一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次调研走访涪陵区乡镇7个, 召开座谈会10次, 实地考察11处, 发放调查问卷300张, 收回有效问卷265张, 占全部发放问卷的86.9%。

2 涪陵区乡村旅游的基本情况

2.1 涪陵乡村旅游发展总体情况

涪陵区乡村旅游的诞生以农家乐和乡村宾馆的出现为标志, 始于新世纪初, 到2006年, 全区建成和基本建成的农家乐和乡村宾馆达126家。2008年开始, 涪陵乡村旅游以生态休闲、避暑休养为特点步入发展快车道。2011年, 市扶贫办投入专项资金8000万元, 大力发展涪陵乡村旅游业。在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下, 企业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 部分旅游项目成绩不俗 (表1) 。据不完全统计, 到2012年上半年, 我区发展农家乐达322家。调研中发现, 几乎所有的乡镇都认为本地拥有发展乡村旅游的资源条件, 并且都将乡村旅游列入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2.2 涪陵乡村旅游发展类型

2.2.1 避暑休养型

利用武陵山高山生态资源, 以大木乡迎新村、武陵村、武陵山乡金子山村、石夹沟村、武陵山村, 白涛街道乐道村为核心, 通过组建以村为单元的避暑休闲专业合作社。培育了避暑休闲扶贫示范户401户, 拥有接待床位5658张。2011年, 接待游客15.26万人, 旅游收入1050万元, 户均增收3.26万元, 仅7、8、9三个月户均收入达1.5万元, 成本利润率达120%以上。

2.2.2 观光体验型

南沱睦和村、连丰村拥有星级农家乐4家, 一次性接待能容纳1000余人。2011年10月底, 乡村旅游通过枇杷、龙眼等销售收入共计1000余万元, 接待游客3.3万人次, 农家乐接待游客2.5万人次。睦和、连丰、关东、金鸡等村被市农委命名为第三批重庆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片。

2.2.3 休闲度假型

以园林苗木、现代农业、养生康复和生态度假为一体的综合性金科现代农业园, 以乡村旅游为主导产业, 年接待游客10多万人次。特别是在2011年国庆节, 园区成功举办第一届金科菊花节, 此次菊花节共计接待游客11.5万人次。

2.2.4 城市资本下乡统筹城乡项目

以美心集团为代表的城市资本下乡开展的统筹城乡项目在蔺市镇已形成美心红酒小镇旅游线路、观音寺宗教旅游线路、银杏生态旅游线路、海逸天农业观光体验旅游线路等4条旅游线路。2011年, 接待游客17万人次, 旅游收入突破3500万元。

3 涪陵区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多头管理, 责任不明, 发展缺乏科学规划

目前, 涪陵区旅游资源管理分散, 多头管理现象明显, 缺少一个统筹协调的专门机构和完善的管理机制, 使得旅游局工作开展受阻、协调困难, 政府主导作用无法充分发挥, 甚至出现文物、宗教、林业、市政、水务等相关法律法规与旅游业发展的现实需要相矛盾, 各相关部门各行其是, 难以形成合力。比如“农家乐”的管理, 因为涉及的相关职能部门较多, 如旅游、商贸、农林、工商、税务、卫生、公安、环保等, 旅游局难以全面监管, 导致该区农家乐主要由当地群众或企业自发兴办, 没有统一的规划和有力的引导。

3.2 产品单一, 主题特色缺乏, 发展方向不明确

“农家乐”是涪陵区乡村旅游的主要方式, 以“农家乐”、乡村饭店为主的景点占全区乡村旅游景点的60%左右。乡村旅游项目和产品只能够满足部分游客低层次的感官需求, 而对于内在精神层面的感受和需求缺乏关注。部分乡镇试图打造旅游与历史文化相结合的乡村旅游项目, 但民俗风情开发不足, 主题特色不突出, 只有“点”没有“面”, 点散而面窄。例如, 珍溪镇注册建成的康灵蔬菜+生态旅游基地, 存在不集聚、规模小、发展弱的问题。由于缺少旅行社等媒介的介入, 缺乏知名度, 游客的参与量小、参与度少, 没有发展成为特色旅游产品。乡村旅游项目的定位模糊导致低水平、近距离重复建设, 从而引发恶性竞争。

3.3 基础设施不完善, 文物保护意识较弱

涪陵区各乡镇道路、能源、消防、环保等基础设施较差, 不适应乡村旅游发展的需要, 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主干道路不畅、乡村道路狭窄, 让龙潭、大顺等乡镇的旅游资源鲜为人知;治污设施和技术的缺失, 使得蔺市洋人街、义和农业园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得不到妥善处理, 原生态的自然山水和乡村景观遭到破坏;文化保护意识缺乏, 让南沱的庄家大院、青羊的贞洁牌坊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有效保护。

3.4 市场分析不到位, 宣传模式单一

各乡镇对乡村旅游发展热情高, 但对本地资源状况和乡村旅游市场分析不足, 期望过高, 导致客源地及淡旺季判断失误, 空置资源较多, 例如蔺市美心小镇。同时, 宣传方式主要以纸质广告和口口相传为主, 模式单一, 力度较弱, 范围较小, 宣传效果不佳, 比如平西坝的百年龙眼只通过送样品的形式宣传, 受众人群少, 无法让大众知晓。

3.5 人才匮乏, 服务水平不高

乡村旅游人才匮乏是导致经营发展速度慢、服务水平低、缺少技术性的关键因素。大部分乡村旅游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 景区的工作人员多为当地农民, 缺乏专业的、高端的旅游人才和技术培训, 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差, 使得景区和住宿等不上档次。

3.6 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政府对乡村旅游的主导性投入不足, 财政专项补贴较少, 经营者融资困难。乡村旅游经营者普遍反映融资门槛高、贷款难, 既不能用旅游无形资产抵押贷款, 又无法在商业贷款中享受任何优惠政策, 造成资金短缺, 阻碍发展。调研发现, 乡村旅游开发项目中经营者自筹资金达70%以上, 银行贷款不足1/3, 比如珍溪的桃花林、睦和村的农家乐。

4 基于资源优势基础上的发展模式设计

发展乡村休闲旅游, 涪陵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区位、人文和生态优势。根据涪陵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 针对其分布散状不均的现状, 设计了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4.1 客源地依托模式

正确认识涪陵区交通的局限性, 化弱为强, 锁定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 有针对性的设计发展模式。一是市内客源地发展模式, 重点在市内各邻近区县举行宣传活动, 根据与不同区县的交通实际情况, 设计不同的旅游线路, 跨区县合作, 相互依托。二是市外客源地发展模式, 与旅行社和网络平台合作, 多渠道宣传涪陵乡村旅游资源特色, 并针对外地游客旅游时间短、旅游景点多的特点, 固定推荐2~3个乡镇, 发展定点式旅游模式。

4.2 农副产品依托发展模式

将各乡镇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进行科学的、系统的整合, 按照主题分类方式, 设计为榨菜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等多种特色旅游线路, 将拥有相同资源的乡镇串联起来, 形成农副产品依托线, 让游客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主题的旅游线路, 前往多个乡镇, 感受农副产品文化, 品尝和购买农副产品, 形成链条式发展。

4.3 情感依托发展模式

根据各乡镇自然风光、风土人情及历史文化背景的迥异, 设计主题线路, 依托情感力量, 激发游客的旅游欲望, 形成情感记忆旅游模式 (图1) 。可按照爱情向往、亲情无价、友情可贵、革命情怀4个主题针对不同旅游人群, 分别设计旅游线路, 将各乡镇旅游景点结合起来, 标记上“情感符号”, 依靠并带动婚纱影楼、车辆租赁公司、民族歌舞表演团体等相关产业, 形成完整产业链, 推动乡村旅游整体发展 (图2) 。例如爱情向往主题可针对新婚夫妻拍摄婚纱的需求设计“爱情嫁衣”线路, 将蔺市美心小镇、梨香溪———滨江路———森林公园———卷洞温泉———大木花谷几个乡镇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的同时, 也为婚纱摄影公司提供商机和拍摄地点, 拍摄出来的照片、影片又为相关景点做了免费宣传, 良性循环, 进一步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4.4 企业依托发展模式

依托企业, 形成企业拉动乡村旅游, 旅游促进企业增收的良性发展模式。一是通过政策扶助, 引进有实力和技术的大型企业在乡镇落脚发展, 建设农业观光园、科技生态园、现代古镇等特色建筑物, 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知识和技术的活动, 打造旅游品牌, 为乡镇创收, 留存农村劳动力的同时, 也提升了企业自身的品牌效应。二是与区内企业合作, 鼓励企业发动自身的客户或业主, 通过在乡镇举办各类活动等多种方式, 在拉近企业与客户的距离的同时, 提高乡村旅游人气, 保障区内客源的稳定。

4.5 农家乐发展模式

充分利用涪陵乡村旅游单一化的以农家乐为主的特点, 化不足为优点, 打造“十百千万”快乐农家游活动, 通过打造十家顶级农家乐 (含农家乐式酒店) , 百家特色农家乐, 千家三星农家乐, 万家家庭式农家乐, 营造浓厚乡村旅游氛围。

4.6 体验式发展模式

以农村田园景观和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 通过提供农业活动体验区, 开展农业体验活动, 满足游客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按照旅游资源共享最大化, 发展成本最小化的原则, 依托季节、距离、特色三种体验发展模式, 提升乡镇知名度, 带动乡镇饮食、住宿, 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图3) 。

5 涪陵区乡村旅游发展政策建议

5.1 推进平台建设, 完善优惠政策

强化服务型政府建设, 增强乡村旅游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建立“乡村旅游创业信息+创业指导+技能培训+权益保障服务”一体化运作模式, 为乡村旅游业发展提供免费的一条龙服务。

5.1.1 成立乡镇乡村旅游创业指导服务中心

组织专职人员做好从事乡村旅游业农户和企业的排查登记, 建立档案, 全面掌握基本情况和发展动态, 及时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最大限度地简化程序, 缩短审批时限, 适当减免有关费用, 并在用地、用工管理、社会保险、降低就业创业风险等方面提供服务。

5.1.2 构建完善激励平台

发挥政策激励的导向作用, 采取先发展先扶持、发展快多扶持的办法, 放大政策激励效应, 对贡献突出的单位、农户和企业给予表彰, 发挥好政府的外部推动作用。对本地信誉较好、规模较大、效益较高的乡村旅游企业实施挂牌保护。实行领导联系制度, 营造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5.1.3 完善优惠政策, 对乡村旅游业应予以扶持

乡村旅游发展中的龙头企业, 享受相关扶持政策;对坪上及后山贫困乡村在规划指导下的乡村旅游项目给予扶贫开发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将乡村旅游点的道路连接线建设纳入交通部门的规划之中, 将乡村旅游点的水体面源污染及环境治理工程纳入农业及环保部门开展的“乡村清洁工程”之中, 并优先解决;对纳入统一管理的乡村旅游接待户, 证照办理方面给予优先和简化, 税收方面在国家允许范围内给予最大程度的优惠。在用地方面、经营户房屋统一改造、统一建筑风格的建设方面, 规划、国土等部门应减免相关费用。

5.2 加强行业管理, 制定发展规划

当前, 涪陵区许多乡镇非常重视乡村旅游规划, 但都各自为阵, 没有统一的思路和总体发展规划, 因此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5.2.1 适时出台《关于全面推进涪陵区乡村旅游及农业休闲产业发展意见》

《关于全面推进涪陵区乡村旅游及农业休闲产业发展意见》应阐明今后一个时期我区乡村旅游及农业休闲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目标、实施策略、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等。要针对乡村旅游及农业休闲产业的整体发展提出系统性的政策意见, 成立专门机构, 明确相关部门职责, 确定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具体路径;要在乡村旅游产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拓宽山区居民就业增收渠道等方面提出重要举措;要在乡村旅游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有所突破和创新, 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与农业休闲产业发展的保障机制。

5.2.2 及时制定并出台《涪陵区乡村旅游综合管理办法》

建立长效的乡村旅游协调机制, 综合协调政府各部门支持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和措施, 从各个方面对乡村旅游业实行全方位的行业管理。为我区乡村旅游产业升级、优化提供制度保证。

5.2.3 尽快制定《涪陵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

从环境、交通、公共设施、旅游住宿 (农家旅馆) 、餐饮服务 (农家饭菜) 、旅游购物、旅游安全和行业管理8个重点方面规范乡村旅游, 出台《涪陵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标准》, 制定具体的量化标准, 为涪陵区乡村旅游服务质量保驾护航。

5.3 加强职业培训, 提供技能保障

建立多层次的乡村旅游培训体系, 整合农业、移民、扶贫、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资源、资金, 形成政府统筹, 部门协作配合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法, 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表2) 。

5.4 建立数据库, 实现资源共享

建议由区旅游局、区统计局等部门联合成立乡村旅游产业普查工作小组, 对乡村旅游产业进行普查, 搜集掌握我区乡村旅游产业的规模、结构、项目和效益等数据, 探索建立一套完整、科学的乡村旅游数据库和统计体系, 设立专业服务窗口, 实现资源共享和动态化管理。

5.5“点”、“面”结合, 设计精品路线, 加大宣传力度

按照发展程度, 根据树形经济发展模型, 将乡村旅游分为四个阶段, 依靠精品旅游线路和针对性宣传方式, 把“点”串联起来形成“面”, 促进发展 (表3) 。

5.6 加大投资力度, 创新金融服务

5.6.1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

政府应设立专项投资, 重点支持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已有一定基础和规模的区重点景区。设立乡村旅游发展基金, 重点用于旅游形象宣传、规划编制、人才培训、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等。

5.6.2 创新金融服务

依靠投融资平台, 建立“投、保、贷、补、扶” (风投-担保-贷款-补贴-扶助) 融资体系, 通过风投公司、引导基金的参与引进资金和专业人才, 借助担保公司向银行进行无形资产抵押贷款扩宽融资渠道, 政府给予贴息等财政补贴降低融资成本, 出台相应政策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和民间资本参与乡村旅游。

5.7 实施积极的人才扶持政策

5.7.1 实施乡村旅游业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

将乡村旅游业创业成功者、企业骨干等纳入农村实用人才培训范围, 提高其带领行业发展的能力。

5.7.2 实施乡村旅游业人才支撑计划

对从事乡村旅游业优秀经营人才、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重点扶持与培训, 鼓励和引导他们带动农民群众创业兴业。

5.7.3 鼓励大学生创业

涪陵区每年有数万名高校毕业生, 这是一个巨大的人才宝库, 政府应积极探索乡村旅游业发展与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契合点, 出台更为吸引人才的优厚条件和优惠政策, 鼓励大学生下乡、回乡从事旅游业创业或就业。可以通过设立大学生创业、就业奖, 采取创业补贴、企业发展困难资助、基地建设补助、小额担保贷款等措施, 帮助有乡村旅游业创业志向的大学生协调解决土地、资金、技术等困难, 当好大学生在乡村旅游业领域创业和经营发展的“娘家人”。

参考文献

[1]兰宗宝, 韦莉萍, 陆宇明.生态文明理念下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策略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 2011 (1) .

[2]王立国, 胡明文.基于乡村旅游的生态文明建设途径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 2008 (3) .

[3]唐代剑, 池静.中国乡村旅游开发与管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

涪陵榨菜天价等于名片? 篇7

使涪陵榨菜在产品价格上赚足了眼球。

一位分析师的假年报

把天价榨菜推到了众人面前。

一包600克的榨菜标价2200元。对于这一价格已超过53度飞天茅台的榨菜, 有分析师认为, 这更多的是一种噱头。涪陵榨菜董事长周斌全对于天价榨菜的回应为:为打造文化名片。那么, 这张名片的含金量几何呢?

爆料与澄清

今年6月24日, 就在涪陵榨菜成功登陆中小企业板半年之后, 中信证券研究员黄巍发布的《涪陵榨菜重大事项点评:推高端产品拉升企业形象》, 称涪陵榨菜今年推出的600克装的沉香榨菜零售价为2200元, 成为涪陵榨菜最高端的产品。

研报中对沉香榨菜制作工艺的描述, 更像是对于奢侈品的刻画:“复制了巴国古法腌制工艺, 以2月江风自然脱水, 腌榨后要用河沙封坛倒置沉入乌江底进行自然酝酿, 全程均为纯手工制造, 至少3年才能酿成, 极品沉香榨菜则要酿制8年以上方能上市。”但无论语言如何精炼却无法让读到这段文字的人忘记描述主体仍旧是榨菜的这个事实。

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多对其离谱的价格表示质疑:“这年头太疯狂了, 榨菜都卖成燕窝的价了。”也有个别网友对此表示支持。一位手机用户说, 如果够纯正, 可以接受, 为什么老外的一瓶红酒就能卖几万甚至几十万呢?

更有媒体指出, 天价榨菜是要为结束涪陵榨菜上市后漫长的价值回归之路, 为股价造势。

面对这突然而至的质疑, 涪陵榨菜在网上发出的澄清公告表示, 高端产品沉香榨菜早已推出, 系公司2007年初推出的一款礼品榨菜, 按照集团每年只发售5000盒的规划。一直处于正常程序生产和销售, 且未进行任何宣传并在全国推广, 且对公司业绩影响甚小。何来造势之谈?

随后, 中信证券也发表声明说, 分析师未进行实地调研。中信证券分析师黄巍在接受采访时承认, 沉香榨菜只是个噱头, 实际上并不产生什么利润。

另一种声音

炒作、噱头、救市。原来是旧事新提, 但无论哪年推出, 假研报把涪陵榨菜出售天价榨菜的事实摆在了聚光灯下。

面对天价榨菜的质疑涪陵榨菜的管理层显得很有底气, 认为对这样的高端产品, 原料成本已经不是主要成本, “青菜头并不是主要成本, 还要有配料、包装这些, 再算上很多的人工费、技术价值等”, 涪陵榨菜董事长周斌全表示, “我们是将‘沉香榨菜’当成一张文化名片在打造, 这是有巴渝文化特色的东西, 同时我们榨菜也要打造高端产品, 塑造企业形象;这样看, 价格其实不是问题了。”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 价钱显然是最重要的问题。

涪陵区榨菜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汤勇表示, 由于作为其原料的青菜头从种植到加工都历经了特殊的环节, 同时其作为榨菜之乡的“名片”产品, 其产品的价值相对普通榨菜消费品要高。涪陵榨菜董秘黄正坤称, 主要是为了适应某些市场的需要。

针对网上一些“榨菜价格畸高, 政府不作为”的声音, 重庆市物价局商品价格管理处处长杨治凡表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政府是不能随意干预企业定价行为的。榨菜并不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物资, 多年来一直是自主定价, 不需要到物价部门备案, 无论其行为合理与否, 2200元的定价肯定不违法。

销售员称“划不来”

此种天价榨菜的销售情况如何呢?

涪陵城区主要商超是重庆百货和新世纪百货等, 均不见天价榨菜的身影。各种榨菜品牌摆满货架, 涪陵榨菜生产的乌江牌榨菜主要有185元、68元、35元、30元等品种。

记者最后在涪陵榨菜专卖店见到了这款产品。打开包装盒, 记者看到盒内有两筒榨菜, 装在精美的金属器皿里, 里面是小袋分装的榨菜。包装盒里最抢眼的是一双纯银碗筷。

销售员竟劝道, 最好不要买这个, “真的划不来”。她解释, 除了有一双银碗筷, 和其他老榨菜没什么区别。见记者还是盯着沉香榨菜, 销售员很诚恳地说:“你实在需要, 我给你1800元的内部价。”

据专卖店销售员称, 确实不好卖, 但是还有人来问来买。一般是单位上的人来买得多, 比如房地产开发商、烟草公司, 一买就是10多盒。

记者了解到, 涪陵榨菜公司曾于2007年3月18日公开拍卖沉香榨菜2007年经销权。负责该次拍卖的四川亚奥拍卖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王勇回忆说, 报名参加拍卖的经销商约六七家, 起拍价20多万元, 最后成交价格是120多万元。

“这个经销权还包括销售其他榨菜, 不只是2000元的榨菜。”王勇说, 当时定的是2000元一盒, “价格肯定很贵, 100多万元不可能就这样白花了, 还是要有公司和政府的支持”。

王勇说, 他记得第一年应该还是赚得回来的, 因为当年政府提了很多货送人, 也计入这家公司的业绩。

高端产品应如何推?

袋装的涪陵榨菜通常规格在200克左右, 零售价格两三块钱。从产品线丰富的角度讲, 公司自然会设计高端价位的产品。可为什么沉香榨菜刚一露头就被砸得满头青包呢?业内分析人士胡远强指出, 推广高端商品本身没有错, 错在功课没有做足。

按厂家说法, 售价2200元的沉香榨菜, 纯银制品共约1947元, 余下约253元的“菜价”占礼盒价值的约11.5%。产品核心价值的诉求已严重偏离正常轨道。

胡远强指出, 榨菜还是那个榨菜, 加了双银筷子, 就想买高价, 肯定是不够的。还得讲故事, 这也是品牌包装的基本手法之一。如此种榨菜究竟与常规榨菜有什么不同, 是营养成份增加了, 还是有什么特殊功效, 这才是关键。开发高端产品的准则是, 你可以只比常规产品优秀一点点, 但这一点一定要有, 还要经得起推敲。任何强推高端产品却没有带来产品力实质提升的行为, 都是在耍流氓, 会被市场所唾弃。

编后语:

翻开相关资料, 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组事实:

榨菜的制作过程复杂, 经过3次将近4个月充分的发酵之后, 青菜头菜块才能呈黄褐色, 周身活软而不失香脆醇厚;榨菜的原材料青菜头的生长环境十分受限制, 在涪陵地区最冷的4℃—5℃和大雾环境下生长, 形成了青菜头致密的组织结构;乌江榨菜2009年每袋利润为3.5分。尽管如此, 涪陵榨菜仍然依靠规模优势, 创造出年4156万元的净利润, 并于去年成功上市, 带动当地农民增收。一个涉农企业坚持做实业的决心与成绩不得不让人为之敬佩与喝彩。

加快涪陵科学发展初探 篇8

1 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 推动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要“做大”。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克鲁格曼教授将规模收益递增引入国际贸易理论, 开拓了国际贸易体系一个新的分析视角。企业的规模经济可以带来生产成本下降和生产力提高等利益, 从某种角度上来讲, 由此推衍到地区的经济社会中, 也能得出“做大”对于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的积极意义。“做大”不是地区经济发展的目的, 但要获得大发展, 要使人民分享到更多发展的实惠和成果, 就要做大蛋糕, 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 提升发展底气、经济效益、市场效应。

首先是经济总量要做大。GDP虽不是衡量地区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 但无疑确是非常重要的标尺。没有一定的经济总量, 涪陵的经济地位和发展成效必然难以提升, 所以, 要千方百计做大经济总量。一方面, 要突出重点, 培植财源, 打牢财政增收基础。涪陵具有工业优势, 要对重点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以及区内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予以倾斜, 加大对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及工业的财政投入和扶持力度。要注重经济产业培植, 盘活存量, 整合资金, 提高财政投入的效率、效益, 落实好园区经济、民营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 把财政投向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符合科学发展要求的产业、行业、企业。在扩大开放、招商引资的进程中, 也特别要把重点选择倾向于对财政具有较大贡献力量的产业上来。同时也要树立节支也是增收的观念, 切实抓好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工作, 讲究财政成本, 规范财政管理, 严格依法治税,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另一方面, 要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调整产业结构, 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经济的总量与产业结构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而言, 经济总量的变化取决于产业结构的状态, 二者相互作用影响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是经济发展中永恒的主题, 也是一个逐步推进的动态过程, 对地区经济能否实现健康、稳定、快速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因而在扩大经济总量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以发展的质量来增强发展的竞争力。

其次是城区面积要做大。按照在2020年建设成为城区面积超一百平方公里, 人口规模超一百万的现代化大城市的这一战略规划, 涪陵区城市版图需大力扩张。加大城区扩容力度, 提升城市建设品质, 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双百”建设战斗胜利的关键要务。涪陵坐拥两江四岸, 具有山水城市风貌的天然优势。在城市空间布局和规划建设中, 江南片 (沿乌江大桥至蔺市) 、江北片 (沿二墩岩至火风滩) 、江东片 (沿乌江大桥至清溪) 三个滨江带大有可为。一要高起点规划, 做好布局大文章。要解放思想, 放宽眼界, 冲破传统观念束缚, 以宏大开阔的思路精心规划三个滨江带的建设, 创设宜居宜业的良好环境, 并着力形成区域特色, 提升区域辨识度、影响力。要根据三个滨江带区域目前的发展基础, 围绕“生态城区”的概念, 突出“山水园林城市”的建设追求, 为每个区域带准确把脉定位。切实加强对自然山水的有效保护, 充分考虑并协调山脊线、建筑天际线、水岸线这“三线”的相互关系和整体性, 因地制宜地利用、改造自然山水, 整合提升城市功能和产业布局, 使自然山水与城市建设浑然一体。要体现出科学性、前瞻性、适用性和效益性相统一的空间布局规划。在城市功能划分上, 要更加注重专业化、差异化及区域化;在城市空间形态上, 要彰显出山、水、城、人和谐共生的意象。要牢牢把握“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城市建设基调, 将科学、经济、适应的原则渗透到城区布局和建设来, 促进社会良性发展。要合理安排城市功能结构, 把城市配套设施建设作为强化区域建设的重要内容, 完善城市道网、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 在自然山水景观基础上进一步改善城市景观, 优化城市综合功能, 提升滨江带居住、兴业的吸引力, 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舒适度、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二要高水平建设, 打好城市文化牌。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必然要突出文化建设。涪陵历史源远流长, 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厚的人文气息, 滨江带区域前瞰自然景观的盛宴, 背靠地区文化的厚重支撑, 区域建设中更应体现出文化基因的融合, 彰显城市的生命力。要对各类建设作系统设计, 从外观、色彩、环境、空间组合、区位等方面协调其美学功能, 突出个性特色与文化展现。特别要对标志性建筑作精心设计和打造, 使其映射出一个区域的文化共识和发展缩影。园林、雕塑、亭阁等小型景观是一座城市、一片区域的“文化之眼”, 要充分发挥其“以小见大”、“见斑窥豹”的正面功效, 避免杂乱无章、机械重复的无序建设, 为广大市民提供充足的休闲娱乐空间, 营造好“蓝天、碧水、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三要高标准管理, 树立城市新形象。要丰富和延展城市管理的内涵, 创新管理方式, 狠抓关键, 突出重点, 探索适应于推进滨江带形成文明、宜居、有较强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区域的新方法、新模式, 加强基础设施项目、社会事业项目建设, 巩固和提高滨江区域发展的区位优势, 改善民生, 繁荣商贸, 促进经济增长, 优化投资环境、人居环境。要加强环境整治, 美化、绿化、净化市容环境。着重加强市政设施建设、维护, 不断完善公共设施。要加强对重点难点区域的综合整治, 强化对不文明行为、秩序的管理和教育, 形成畅通、和谐、有序的城区工作、生活环境。此外, 滨江区域面临的生态环境建设任务尤为突出。要进一步加强环境监测防控, 做好污染源普查与整治等工作, 严格把好项目环保审批前置的关口, 积极开展节能减排, 保护好、发展好滨江区域的生态文明。

二要“做强”。涪陵区现正努力建设“双百大城市”, 这一目标所体现的不仅是城市之大, 更应有城市实力之强的愿景。做大和做强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大”而不强如人体之“虚胖”, 这不是生存之道, 更不可能是科学发展。2011年, 涪陵区跻身重庆市工业10强区县第二, 入选重庆工业50强的涪陵企业多达4家。涪陵区已连续五年跻身全市“工业十强区县”和“工业投资十强区县”。工业在涪陵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 起着最大的支柱和支撑作用。工业为立区之本, 产业是兴区之源, 涪陵形成了支柱产业, 也拥有优势产业, 在此基础上, 要进一步将产业做强。大产业的支撑对经济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以项目建设为抓手, 坚持产业集群发展, 整合、优化园区建设, 大力培育大产业, 重点抓好一批基础好、有优势的企业向集团化、规模化发展, 不断壮大太极集团、榨菜集团等为代表的本土企业, 积极支持华峰集团、东方希望集团等落户涪陵的知名企业强势发展, 提升产业层次, 加快推进产业发展步伐。涪陵位于主城东面一小时经济圈内, 具有距离主城较近的区位优势, 要努力成为主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主城配套产业、江南万亿工业走廊其他区域产业配套的集聚区。此外, 还要大力推进循环产业链, 抵御市场波动, 抗击市场风险, 特别是在当前宏观环境不景气, 经济全面下行的大背景下, 更要有清醒的意识去尽量延伸产业链。目前, 按涪陵的六大支柱产业现状, 可以从构建电子信息产业链、生物医药和食品产业链等入手, 拓展产业板块和产业增值。如电子制造业方面, 要坚持引进增量和优化存量相结合, 重点在笔记本配套外围设备、LED应用、物联网终端等产业链方面抓项目、抓带动, 促进电子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的深度融合、共同发展, 发挥电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先导性作用, 巩固其新兴支柱产业的地位。再如生物医药和食品产业链方面, 要坚持走符合绿色生态、低耗环保的发展道路, 注重质量, 打造品牌, 引导食品企业、生物医药企业聚集, 培育生物制药、化工产业链条, 发展榨菜等特色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链。

三要“做精”。地区要长远发展, 在寻求规模性的外延发展同时, 必须要有追求卓越的意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 做精产品、做精企业, 才能真正占有胜利的制高点。品牌是企业价值及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将品牌做优、做精, 既是在纵深发展上做强企业的途径, 也是促进地区经济的手段。涪陵区拥有享负盛名的中华老字号品牌, 如在全国老百姓心中有常年已久的知名度的涪陵榨菜品牌, 被国务院商务部组织审核通过的我国第一批老字号企业、并被授予“中华老字号”称号的重庆桂楼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这些产品和企业已在市场中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 也更好地传播了地方文化, 为地区发展积淀了辨识度、影响力。涪陵先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榨菜之乡”, “涪陵榨菜”荣获“中国驰名商标”认定, 成为“2009最具竞争力的地理标志商标”。对于已有一定竞争力的品牌, 要依托产业创造的品牌、市场、技术、资本、人才及管理优势, 优化生产、管理、销售、流通各环节, 并延伸产业链条,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稳定市场竞争力。此外要进一步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 为企业在生产基地质量、品种结构等方面予以政策引导和支持, 将中华老字号品牌做成精品, 使企业从内涵式发展中走出精品化的道路, 提档升级, 进入高段位的发展。与此同时, 在不断呼吁创新的当前多元发展格局下, 还要大力培育创新品牌, 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区域联动、环境推动的战略, 并抓好关键项目的带动作用, 实现经济转型、城市升级。现有的一些没有大名气但有潜在竞争力的创新品牌, 虽没有名牌企业又大又强的优势, 但也可以通过做精而变强, 这同样是激发地区经济活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也要大力帮扶引导。

2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 持续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 多解民生之忧, 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 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为政之道, 以厚民为本;治国之道, 必先富民。发展依靠人民, 发展为了人民。加速发展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 离开了发展谈改善民生, 无疑是空中楼阁, 但经济的发展始终要以提高人民群众生活的福祉为起点和归宿。要始终把民生工程作为实现地区科学发展的重中之重, 以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幸福指数作为检验和衡量地区发展成效的根本性标志。

一要在解决生存问题上做文章。保障和改善民生, 解决生存问题是基本性的问题。消除贫困, 实现共同富裕, 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是人民群众期盼实现的夙愿, 也是各级党政追求的目标。重庆具有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为一体的独特特点, 而作为区域中心城市之一的涪陵, 也面临着农村、山区、库区特点所带来的诸多现实问题, 至今仍未从人们审视的目光中彻底摆脱“老少边穷”地区的帽子, 扶贫任务十分繁重。尤其作为三峡移民后续工作的重点地区,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拓宽就业渠道, 确保三峡移民“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 是涪陵着力改善民生工作中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 要把握扶贫工作重点, 注重点面结合。其一要大力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涪陵区的贫困人口绝大多数居住在交通不方便、生存环境差、社会发育程度低的边远村落和边远乡镇, 要继续推进乡村道路、人畜饮水、农田水利、基本农田等农村设施建设, 解决困难群众最迫切解决的生产生活难题, 改善农村群众生产条件。其二要提高自我发展能力。要在“输血”基础上, 让贫困农民在“造血”中实现根本性的脱贫。结合贫困地区的资源和优势, 因地制宜确定特色产业, 并进行规划建设, 通过实施产业扶贫, 实现贫困户稳定增收。同时也要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 通过智力扶贫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使农民学习到先进且实用的技术技能和管理知识, 增强就业能力、致富能力。其三要整合多方扶贫资源。要整合来自各个渠道的扶贫资金, 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动员并争取社会帮扶力量, 统一布局设计, 以连片开发、整村推进、成片治理、产业带动等形式, 系统推进扶贫工作。确保老百姓有基本的生活保障, 除解决基本生存条件的问题外, 解决就业同样是非常重要的途径。就业是民生之本。十八大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当前, 涪陵一方面需要大批高素质人才队伍, 另一方面各工业园都出现民工荒, 用工难, 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城镇就业压力交织并存的状态十分突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更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不仅扩大就业规模, 还要优化就业结构, 提高就业质量。通过引导就业观念转变、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者能力、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等举措, 走出一条有数量、有质量的就业道路。同时, 要将就业纳入地区经济发展的全局中进行通盘考虑, 推动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互促共进, 确保劳动者充分就业。

二要在解决住房问题上下功夫。住房是人民生活的基本物质保障。根据涪陵区统计局对全区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 全区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和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均已达到30多平方米, 并且呈稳步增长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涪陵区把住房问题当成重大民生问题来抓是有成效的。住房问题是牵动民众神经的热点、焦点问题, 也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特别是在全国高房价背景下, 人们对住房问题予以了更为广泛的关注。从保障民生、维护稳定的大局出发, 必须要始终抓实抓好住房问题, 使人民住有所居、乐有所居。十八大报告提出, 要“建立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 满足困难家庭基本需求”。“保障房建设”首次被写入党代会报告。新形势下, 要继续坚定不移抓好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和执行, 引导房地产投资保持合理规模, 同时合理地引导住房的消费需求、消费模式, 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稳定市场预期, 从供求两方面着手, 适时综合采取财税、土地、金融等有关联动措施, 有针对性地进行双向调控, 确保房地产市场调控富有成效,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尤其要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 科学制定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 充分考虑全区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和生活成本, 以制度化、规范化、公开化、公平化强化住房保障工作, 着力解决城镇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 进一步改善中等偏下收入家庭的住房条件, 形成市场机制与政府保障相结合的多层次、全覆盖的供应体系。此外, 还要进一步规范房地产行业的市场秩序, 对房地产开发、交易、中介服务、物业管理、房屋拆迁中的违法违规行为要予以坚决整治, 强化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力度, 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要在解决教育热点问题上出实效。教育是民生之基, 为民心所系, 关乎千家万户的幸福生活。对教育的投资就是对国家未来、对地区长远发展的投资。党的十八大报告把教育放在改善民生和加强社会建设之首, 强调了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要求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抓教育就是抓民生。“十一五”期间, 涪陵教育坚持“安全第一, 质量为本, 管理规范, 服务到位”的工作方针, 紧扣打造重庆市教育强区和办人民满意教育两大目标, 推进办学体制、人事制度、财务管理三项改革, 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职教振兴、特色学校创建、教育民生四项工程, 促进学前教育普及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精品化、职业教育社会化、民办教育规范化五项建设, 教育事业快速发展, 整体水平显著提升, 为涪陵人才培养、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当前, 重庆基础教育进入“高位普及、均衡优化”的发展阶段, 高等教育工作的重心逐步从规模扩张的外延式发展转移到注重质量提高的内涵式发展轨道上来, 职业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就涪陵区教育实际的情况而言, 除了要将基础教育从“有学上”到实现“上好学”的工作转变外, 还应着重加强对学前教育和高等教育这两大薄弱板块的投入与支持。

学前教育是人民群众终身教育的开端, 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 对于促进人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办好学前教育, 既是贯彻十八大的要求, 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需求的切实举措。涪陵区现有学前教育发展状况远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幼儿园规划不尽合理、保教质量有待提高、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缺口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不足等问题亟待解决, “入园难”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扭转。作为有责任的地方政府, 必须高度重视学前教育工作, 将其作为当前改善民生和推动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要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相结合, 扩大城乡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 公办、民办相互支持补充为格局的学前教育服务体系;要科学合理地规划幼儿园布局, 一方面适应城镇化的需要, 建设公办示范幼儿园建设, 规范、扶持民办幼儿园, 加快建立健全多形式、多元化、多渠道的学前教育发展机制和学前教育新格局, 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入, 结合乡村实际, 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农村学校的闲置校舍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 因地制宜地发展村级幼儿园, 大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要着力加强学前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严把教师入口关, 严格实行持证上岗, 强化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 配齐配足幼儿教师和保教人员, 遵循学前教育的发展规律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 提高学前教育保教质量, 促进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高等教育在增强地方综合实力中具有全局性、基础性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 能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的人力资源, 也能以强大的的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提供智力支持、人才保证, 增强地区软实力, 多维度带动提升地区综合实力。但涪陵高等教育发展缓慢, 存在学校少、规模小的短板, 现有高校的数量和规模尚不能满足涪陵经济发展需要。万州、涪陵、黔江、江津、合川、永川是重庆市委市政府部署培育的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 将其高等教育发展状况进行横向比较, 可以清楚地看到涪陵区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巨大差距。2011年, 万州共有高校5所, 在校学生数为35955人, 其中公办高校4所, 在校学生数为30010人;民办高校1所, 在校学生数为5945人。合川共有高校6所, 在校学生数为59720人, 其中公办高校1所, 在校学生数为7675人;民办高校5所, 在校学生数为52045人。永川共有高校7所, 在校学生数为53673人, 其中公办高校3所, 在校学生数为27576人;民办高校4所, 在校学生数为26097人。江津共有高校7所, 在校学生数为15489人, 其中公办高校3所, 在校学生数为9300人;民办高校4所, 在校学生数为6189人。黔江在2010年以前并无高校, 但2010年、2011年相继拥有了一所公办、民办院校, 在校学生数总数为1281, 其中公办高校在校学生数为934;民办高校在校学生数为347。而作为老牌的涪陵地区、涪陵市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涪陵总共仅有2所公办高校, 在校学生总数为21802, 其中仅有的一所高等职业院校在全市同类同层级的高校中规模也较小。相较其他区域性中心城市, 涪陵高等教育发展状况可谓最差, 实不容乐观。高等院校虽隶属于市级部门, 但根植地方, 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相连。地方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利益相关者, 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离不开地方党政的重视。要站在“科学发展、富民兴渝”和涪陵“双百”城市建设的战略高度来认真思考高等教育工作。要加强对高等教育的组织保障, 成立由区长任组长, 区委副书记任副组长, 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任常务副组长, 宣传部副部长、统战部副部长和发改委、财政局、人社局、教委、规划局等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高等教育工作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由教委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分管教育的副区长和教委主任重点负责相关工作。通过建立高效、务实、顺畅的运行机制, 统筹资源, 协调力量, 多为高校办好事、办实事。要认真分析研究高等教育的阶段性特征, 倾听来自各方的建议和意见, 针对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问题出谋划策, 并出台实质性政策, 在城市规划, 土地利用, 推进政府、学校、企业合作等方面予以高等教育政策支持和保障, 增强高等院校发展的信心, 着力推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要紧紧抓住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大好历史机遇, 加大对高等职业教育的扶持力度, 优化其发展环境, 增强高职院校的发展后劲, 使涪陵区的经济社会建设拥有更多下得去、干得好、留得住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四要在解决医疗难点问题上求突破。医疗卫生是与群众息息相关的重大民生问题。近年来, “看病贵、看病难”越来越突出, 成为百姓反映强烈的热点、焦点。医疗难点问题的形成有着相当复杂的成因, 既与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及医疗卫生条件有待完善这些具体因素密不可分, 也与现行的医疗服务体制、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尚不健全有关。医院是医疗难点问题的矛盾聚集地, 但要“跳出医院看医疗问题”, 从问题的发源处去深层次思考, 寻求解决之道。医疗改革是一项世界性的难题, 中国目前的医改革业已进入深水区。要使人民“病有所医”, 安心生活, 政府必须迎难而上, 坚定推进医改和发展卫生事业的必胜信心, 继续大刀阔斧地实行医疗改革, 继续在保基本、强基层和建机制上狠下功夫, 不断增强医疗改革工作的执行力和推动力, 切实解决与人民切身利益紧密相连的医疗卫生问题, 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当前, 涪陵区要着力提升公共医疗服务水平, 切实解决医疗保障、基本药物、基层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问题, 在医疗制度保障、卫生人才培养、药品规范管理等方面出实招、求突破。在涪陵区目前的医疗卫生事业状况中, 城乡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够健全、社区医疗发展缓慢等问题尤显突出。在推进区级医院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加快基层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村卫生室建设, 完善医疗卫生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一保障, 促进区级、乡镇和乡村的卫生资源一体化,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基础性组成部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曾明确提出应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 完善服务功能, 以维护社区居民健康为中心, 提供疾病预防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一般常见病及多发病的初级诊疗服务、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服务。社区卫生服务扮演的是老百姓的健康“守门人”角色, 加强社区医疗服务建设, 既能为百姓提供方便、放心的就医场所, 也能缓解大医院的拥挤状况, 社区医疗在服务城市居民健康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大城市尤其要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但当前涪陵社区医疗机构建设的现状与涪陵区建设双百城市的目标相差甚远。要合理规划社区医疗机构的城市布点设置和内部布局, 配置较为齐全的设备, 提高社区医务人员职业素质, 提升社区医疗技术水平, 使群众可以就近就便就医;要转变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模式和服务理念, 变被动坐诊为主动上门服务, 要建立健全对社区医疗机构的服务质量的监督体系, 强化责任, 增强改进动力。

五要在解决养老问题上有建树。我国已经全面步入老龄化社会, 老龄化问题已是前进中的中国不可回避的民生问题。进入“十二五”时期, 我国人口老龄化将加速发展, 养老形势更加严峻, 高龄化、空巢化的新特征也为养老提出了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养老问题, 要以“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方式。家庭养老方面, 要继续大力提倡“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 使物质赡养和精神赡养有机结合, 促进家庭和睦、和谐。涪陵区近年来开展的“孝顺儿女”等活动成效显著, 涌现出一大批值得称颂的道德模范。但也要认识到, 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 我国多数家庭代际结构呈现出“四二一”和“四二二”型态, 城市家庭养老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 老年人的生活照料也成为年轻一代的后顾之忧, 甚至已影响到很多年轻人的职业抉择。与城市地域紧凑相比, 农村地广人少, 老年人居住更分散, 又因现外出务工的青壮年越来越多, 留于村中的多为老人、妇女、儿童, 有的甚至仅有老人和儿童, 农村居家养老工作更需策略。因而社会养老的意愿和需求在群众中愈来愈强烈。一方面, 要发挥政府作用, 进一步健全养老保险体系, 城区、农村统筹推进, 确保基础性的公共养老。发挥社区性的养老功能, 通过社区提供老人照料、日常护理及家务劳动、医疗保健及开展各种老年文体活动等方式, 使老年人老有所养, 老有所乐。另一方面, 要以市场机制激活商业养老, 出台养老产业的优惠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 充分调动市场的能动性去探索建立并实施新的制度和方式, 推动养老服务的标准、信息化、专业化建设, 多管齐下共同解决养老问题。

3 始终把握“统筹兼顾”方法,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统筹兼顾是党一贯坚持的有效工作方法, 也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历史经验, 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 对于处理各种问题和各方面矛盾具有深刻的方法指导意义。涪陵产业发展还不平衡, 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也仍然突出, 生态文明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必须以全球化的视野、开放的眼光、长远的思考、务实的举措统筹兼顾, 处理好速度与结构、效益的关系, 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统筹规划, 重点突破, 把握“稳中求进”总基调, 促进又好又快的发展。

一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涪陵区建设双百大城市的任务艰巨, 要突出中心、把握重点、全面推进。抓住发展的机遇, 发挥涪陵在区位、产业等方面的优势, 坚持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促进产业集聚化、园区化、基地化、信息化, 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推动形成优势产业, 着力建设江南万亿工业走廊核心区, 用工业的大突破带动地区经济实现新一轮的大发展。“双百”大城市是现代化的大城市, 社会建设需与经济建设齐头并进。涪陵区在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均存在短板, 要切实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努力成为重庆的教育强区;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建设, 打造重庆东部的医疗高地;健全养老服务体系, 建设“老有颐养”的幸福城市。

二是统筹区域发展。涪陵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坪上和后山区域与沿江地区发展差距较大。要加强对区域发展的协调和指导, 优化区域功能配置, 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区域规划是区域发展的关键。要通过科学建立区域规划, 整合全区的资源配置, 拓展发展空间, 优化生产力布局, 提升整体的经济竞争力。要建立健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 村与村、镇与镇之间形成相应的联系制度, 强化政策引导, 培育特色经济、主导产业, 提高区域间的专业化分工协作程度。

三是统筹城乡发展。涪陵区在统筹城乡发展的道路上作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是一项复杂的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 眼下, 统筹城乡发展仍是重中之重的要务。要立足全局、把握规律, 进一步提升城乡统筹发展的理念, 在谋划发展、出台政策的过程中, 通盘考虑, 统筹兼顾, 将农村和城镇放置于同等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加快城镇化进程, 另一方面也要加快新农村建设, 并依托城镇的产业优势, 吸引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 逐步消除二元结构。同时, 要妥善处理和化解城乡统筹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关系和矛盾。涪陵区“新社教”活动是统筹城乡发展中的创新载体, 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活动并非“一阵风”, 要将其以制度形式固化, 多思考百姓困难, 多为百姓办实事。

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涪陵区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 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要突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因势利导, 增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的意识, 营造美好家园共建、共享的良好社会氛围。对于生态脆弱的地方, 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 多渠道筹措生态保护资金, 强化生态监管, 推动保护和建设。要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从源头上遏制生态污染和破坏,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是统筹区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富民强国的强大动力。地区经济发展离不开对外开放的强力驱动。经济发展需扩大市场、拓展资源。就涪陵区而言, 既要注重利用区外的市场和资源, 也要善于挖掘区内的市场和资源, 使对外开放和区内发展相得益彰。要利用好区内的资源, 创造良好创业、兴业环境, 吸引外商投资, 吸引人才落户, 解决涪陵经济发展中的技术瓶颈、人才瓶颈问题。要正确研判区内产业发展状况, 尽力引进能延伸产业发展链、科技创新程度高的产业, 带动区内产业发展。另一方面, 也要借助对外开放主动走出去, 不断增强涪陵地区品牌的影响力, 拓宽发展平台。

六是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随着市场经济发展, 社会转型期的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 对社会管理形成巨大考验。发展经济是为了人民, 经济发展最终落脚在于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因而务必坚持依法行政, 维护国家利益、尊重和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 正确处理征地、拆迁等存在的问题, 努力化解矛盾, 为涪陵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4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推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依据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总布局是五位一体, 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必须更加自觉地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 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 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十八大提出的五位一体的总布局是实践与时俱进凝练形成的理论结果, 也为实践中的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确立了新的坐标。五位一体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体现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全面协调, 是经济社会与人民生活等各方面要素的协调推进, 是城区与乡村的统筹并进;可持续发展, 是以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的转型升级, 是经济与生态的平衡和谐的生动画面。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既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也是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只有坚持好全面协调可持续的高标准、高要求, 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 着力处理好经济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统筹城乡发展、人民生活等各方面问题, 才能推动涪陵实现新的更大发展。

加强经济建设。要紧紧抓住37号文件、三峡移民后续扶持政策等重大契机,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进一步激发改革创新的活力, 改变传统产业占比过大的形势, 推进结构调整, 培育壮大六大支柱, 构建、发展产业链、产业集群, 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加快涪陵新城区建设, 加速金融、旅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 强化内需拉动, 促进经济转型。

加强政治建设。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 大力革新体制机制, 进一步弘扬和践行“团结求实, 文明诚信, 艰苦创业, 不甘人后”的涪陵精神, 提振各级干部精神状态, 坚持依法行政、高效行政、廉洁从政, 实行科学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 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开创政府工作的新局面, 为推进涪陵科学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加强文化建设。要深化对城市文化的认识, 以文化铸就城市灵魂, 以文化提振城市精神, 以文化升华城市品位。要充分挖掘涪陵优秀的历史文化, 宣传、展示、保护好涪陵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推动白鹤梁题刻尽快申遗成功, 扩大涪陵的影响力。城市建设中务必注重人文景观打造, 增强文化底蕴, 彰显涪陵的文化个性, 以文化软实力带动城市硬实力提升。

加强社会建设。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保障和改善民生, 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 真正使全区人民共享涪陵发展的成果。要协调各层次教育的发展, 加大力度, 弥补学前教育、高等教育的短板, 实现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优质发展。要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建设, 从医疗设施、人才素质、医保等方面多管齐下, 统筹好城乡医疗保障。

涪陵乌江二桥整体计算分析 篇9

涪陵乌江二桥位于乌江口上游500m附近。东岸连接江东开发区, 直接与涪丰公路相连, 西侧与主城区紧密相连。主桥采用双塔单索面斜拉桥, 桥梁全长590m。主跨跨径340m、边跨分别长为100m和150m, 边中跨比例为0.294和0.441。主梁与主塔均采用塔梁固结的方式连接, 斜拉索采用扇形布置。主梁为单箱单室大悬臂箱梁, 桥塔为箱形截面, 1#桥塔和2#桥塔高度分别为129.4m和178.4m。

2 主要结构尺寸

桥式:双塔单索面斜拉桥, 墩梁固结。桥跨长:100+340+150=590m。桥面:2m (人行道) +8m (车行道) +5.5m (拉索区/中央分割带) +8m (车行道) +2m (人行道) =25.5m。

(1) 主梁:预应力混凝土斜腹板箱梁, 全桥主梁为单箱单室截面, 外观尺寸相同, 梁顶全宽25.5m, 梁顶设置2%的横坡, 箱梁在中心线处梁高3.5m, 箱梁翼缘宽度为6.5m。箱梁锚索位置设置横隔板, 在纵向相同位置的翼缘下设置托梁;主梁0#块各设置两道横隔板。隔板设置间距主要根据主梁斜拉索间距确定为6.0m、4.4m、4.2m以及在两个0#块共设置8个横隔板。

(2) 斜拉索:斜拉索采用扇形布置, 拉索锚固在中跨主梁上间距是6.0m, 边跨低塔岸主梁和高塔岸主梁索距分别为4.4m和4.2m;斜拉索延伸到索塔中心线上的索距为2.0m。斜拉索采用φ7高强镀锌平行钢丝束, 钢丝强度Ry=1670MPa, 斜拉索采用双层PE护套外层PE护套的颜色根据景观要求确定。

(3) 桥塔:桥塔采用空心薄壁箱型截面。桥塔分为上塔柱和下塔柱, 桥面以下部分为下塔柱, 桥面以上部分为上塔柱。上塔柱采用C60混凝土, 下塔柱采用C50混凝土。桥塔在斜拉索锚固区设置环向预应力钢束。

(4) 基础:主桥桥墩基础采用钻 (挖) 孔灌注桩加承台基础形式桥台采用U型桥台加桩基。

3 计算模型

(1) 整体分析所采用软件:结构分析软件为MIDAS, 该软件为大型有限元软件, 可对桥梁结构整体、局部等进行结构分析, 并可以考虑对桥梁的施工过程进行模拟。

(2) 计算模式:乌江二桥结构计算模型为空间模型, 主梁从高塔向低塔为X正方向, 横桥向为Y方向, 从桥塔承台到塔顶为Z正方向;主梁以及桥塔均采用空间三维梁单元进行模拟, 而对于斜拉索单元则采用桁架单元模拟。结构模型中节点总数为533个, 三维梁单元536个, 桁架单元106个。计算模型中共有10种材料类型和44种截面类型。

(3) 边界条件:按照实际结构边界约束条件, 因考虑到下部桩基础嵌入基岩, 且具有很强的约束条件, 因此在两个主塔塔底位置采用完全固结的方式处理;在0#过渡墩位置以及3#桥台位置, 对桥梁的横向和竖向位移进行约束同时还对横桥向的转动位移进行约束。

(4) 荷载:永久荷载包括结构自重、预应力、收缩徐变和二期铺装管线荷载, 基本可变荷载包括城——A汽车荷载和人群荷载, 其他可变荷载包括风荷载、温度荷载、制动力和流水压力, 偶然荷载包括船撞力和地震荷载。荷载按照《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 (JTG D60-2004) 进行组合。

(5) 恒载计算时遵循以下原则:以能量最小原理为调索原则, 同时兼顾桥塔和主梁弯矩。即根据主梁截面的不同, 使其承受弯矩亦不相同。中跨主梁截面较小, 调索原则是尽量减小其弯矩, 以轴压受力为主;边跨主梁为平衡重量需要而设计为较大截面, 为减少主塔弯矩而适当增大边跨主梁弯矩, 以达到全桥弯曲势能最小。

(6) 计算步骤:模拟桥梁施工过程, 与施工步骤一致。

4 计算结果

4.1 静力计算结果

(1) 主梁计算结果:根据标准组合得到, 运营阶段主梁截面最大正压应力为18.4MPa, 最大主压应力为18.5MPa;根据持久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短期效应组合下得到主梁拉应力为1.3MPa, 主拉应力为1.4MPa, 长期效应组合下拉应力不存在。满足《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 (JTG D62-2004) 相关规定。

(2) 桥塔计算结果:见表1所示。

(3) 拉索索力。恒载索力最大为8286.4kN, 应力为561.4MPa;最不利组合下拉最大索力9787.9kN, 应力为631MPa;拉索安全系数最小为2.65。

4.2 特征值计算结果

涪陵乌江二桥自振频率如表所示 (见表2) , 从自振频率可以得到乌江二桥结构刚度相对同跨径斜拉桥较大。

4.3 结构整体静力稳定分析

乌江二桥成桥及最大悬臂阶段屈曲稳定分析, 采用了大型结构通用有限元程序进行结构稳定屈曲分析。在屈曲分析中, 主要利用结构在弹性稳定阶段, 结构的几何刚度矩阵[KG]与荷载矩阵[F]成线性关系这一原理。也就是随着结构外荷载的增加, 结构刚度也随着增加, 其增加倍数与外荷载的增加倍数相同, 即可获得该结构的弹性稳定安全系数。即:{[KD]+λ[KG]}{δ}=λ[F], 当结构达到临界失稳时的λ值即为结构稳定安全系数。

(1) 荷载工况。整体稳定计算过程中, 考虑结构荷载工况在恒载恒定不变的情况下, 对活载值按照不同的加载步进行加载, 以获得成桥阶段稳定安全系数;施工阶段最大悬臂稳定计算过程中, 考虑结构施工临时荷载进行稳定分析。

(2) 分析结果小结。成桥阶段整体结构弹性屈曲安全系数为11.0失稳模态为桥塔面外弯曲失稳;最大悬臂阶段整体结构弹性屈曲安全系数为8.40, 失稳模态为桥塔面内弯曲失稳。

4.4 地震分析

乌江二桥的抗震性能分析的方法, 采用“周期-加速度”反应谱分析方法, 考虑两种地震加速度输入方式:加速度值在顺桥向采用100%, 横桥向及竖桥向分别为30%;加速度值在横桥向采用100%, 顺桥向及竖桥向分别为30%。考虑到涪陵地区的地质条件以泥岩为主, 确定地震反应分析的场地条件为一类场地, 同时考虑到涪陵地区地震基本烈度为Ⅵ度, 结构设计按照Ⅶ度设防。通过计算分析结构在地震荷载作用下, 承载能力及强度均能满足规范要求。

参考文献

[1]林元培.斜拉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4.

[2]刘士林.斜拉桥[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3]肖汝诚, 项海帆.斜拉桥索力优化及其工程应用[J].计算力学学报, 1998 (1) .

[4]张士铎.高等桥梁结构理论[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上一篇:妊娠高血压下一篇:分离纯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