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PK平安城市

2024-07-12

智慧城市PK平安城市(精选8篇)

智慧城市PK平安城市 篇1

要把城市化、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这些问题真正的解决, 就是借助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手段, 把城市建设成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是我们的梦想, 是我们美好的未来。

姚建铨:尊敬的汪院士、栗甲副主席和山东省的领导以及来自中国电子学会的副秘书长刘明亮博士以及王新霞主任, 以及在座的其他全国来的各位专家, 以及来自山东省各个企业、各个机关的一些领导和同志们, 非常高兴受组委会的邀请到这里来给大家见面, 作一个报告。

在做报告之前, 有两点先说明:这次是山东省首届物联网大会, 虽然这个时间比全国物联网大会和其他省市的物联网晚了几年, 但是我认为这个首届开的好, 刚才在几位领导的讲话里面, 我深深的体会到山东省物联网建设, 智慧城市建设方面以及有关的技术层次方面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而且做了大量的工作, 我特别同意由中国电子学会指导, 山东电子学会举办的物联网大会能够二届、三届一直搞下去, 扎扎实实的推动山东省以及全国的物联网技术、物联网产业, 以及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另一个, 山东省物联网技术、物联网产业的条件非常好, 我建议成立一个物联网技术智慧城市建设的研究院, 我毛遂自荐, 如果需要, 我可以来当顾问。

我今天想谈一下物联网跟智慧城市之间的关系。我觉得物联网在交通、能源、家居、社区、医疗各个方面都可以得到应用, 但是假如一个城市缺乏一个总体安排, 缺乏对一个城市的顶层设计, 光是各行各业的物联网技术和智慧医院、智通交通等等那是不行的。

在整个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里面, 大概从底层上去一般分四层, 要有传感器, 传感器取得信息以后要有通信层或者是网络层, 把它往上传输, 要经过信息处理, 要有计算层, 所以是传感层、通讯层、计算层和应用层, 这四层不能缺。要真正在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方面做出扎扎实实的工作, 必须要在每一个层面都要有自己独特的地方。

对于山东省的物联网和智慧城市, 希望更着重于这么几个领域:

第一个是装备制造业, 山东省大型装备业非常多, 怎么样把物联网技术跟智慧城市这样的概念应用在工业企业里, 也就是智慧工业, 工业物联网。这一方面, 我建议山东省济南市应该作为一个重点, 往智能制造中发展。

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着两方面的挑战:一方面是以美国、德国、日本为主的发达国家, 他们要重新发展制造业;另一方面新兴国家由于人力成本低, 逐渐承担更多的制造产业。所以说中国的制造业可谓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在新一代信息革命里面, 将信息网络技术跟制造技术深度的结合, 实际上是通过物联网和服务网, 把产品、机器、资源、人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推动各个环节的数据共享, 实现产品全生命全周期和全制造流程的数字化。这里面智能制造是两个方面, 一个是利用信息技术, 为智能制造的工艺服务, 另外一个为设备服务。德国提出的4.0, 就是把物联网和这个方面完全结合起来, 所以真正要智能化, 还有另外一个问题, 集中生产, 向网络化、异地化发展。

第二个是我个人比较熟悉的老年健康信息服务。中国的老龄化现象严重, 对老年人的关心、照顾、服务, 包括信息服务以及产业, 我建议山东省这方面也要考虑。

另外对山东省紧密结合的矿业的问题、农业的问题、海洋的问题, 还有之前提到的智慧园区的问题, 我觉得山东省抓的已经非常全面了。只要省里面重视, 只要在座的科技界、企业界、领导界大家重视, 我相信山东省在物联网和智慧城市方面完全可以走到前面的。

总体说来, 要把城市化、产业化、工业化、信息化融合这些问题真正解决, 就是要把城市建设成为智慧城市。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新模式, 是我们的梦想, 是我们美好的未来。而要实现智慧城市, 又要借助新一代的信息技术, 这里面不光是物联网, 还包括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等。

另外一个, 要实现智慧城市, 跟管理者的理念非常有关系, 管理者的协同管理和协同服务, 管理者的理念非常的重要, 哪一个省市发展了, 领导抓的好, 这个城市的智慧城市发展速度就快, 所以从城市建设来说, 实际上利用两种空间来开发两种资源, 这两种空间就是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 两种资源就是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

真正智慧城市的概念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加快发展的背景下, 以互联网、电信网、广电网、无线宽带网等网络组合为基础, 以物联网技术为核心, 以信息技术高度集成、信息资源综合应用为方法, 以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服务、智慧管理、智慧生活等为重要内容的城市发展的一种新模式, 我觉得这个概念还是比较完整的。

有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讲智慧城市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 是网络汇聚人的智慧, 以大数据整合的物理空间、网络空间交互的, 城市管理更加精细, 城市环境更加和谐, 城市经济更加高端, 城市生活更加宜居的软发展模式, 这种网络上的概念很多。但是智慧城市的理念一定要以信息技术运用为主线, 应该是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系统, 绝不是单一的一个系统, 而且又是城市发展的一个新型的模式。这里面有科学问题, 还有社会问题, 还有管理者的理念的问题。现在提到的智慧技术、智慧产业、智慧项目、智慧服务、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家居等内容, 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来讲智慧化和信息化的应用。

我认为, 建设智慧城市很简单, 就是四句话:一个平安有序的城市、一个高效透明的政府、一个绿色和谐的产业。把这三个方面基本的元素和单元统一在一个平台上面, 用统一的数据处理, 统一的应用, 统一的业务接口。所以我认为要实现智慧城市五大要素, 第一个是安全, 第二个是高效, 第三个有序、和谐, 第四个是绿色, 绿色是智能环保, 还有最后一个是达到智慧。

全世界大概有很多城市被认为是比较好一点的智慧城市, 我本人的看法, 现在严格说来, 咱们全世界一个都没有达到智慧城市, 要有肯定在北欧, 那些小国家, 丹麦、挪威、瑞典、芬兰等等, 那些小国家工资很高, 劳保福利非常高, 也没有什么污染, 森林覆盖高, 那种地方接近于是智慧城市, 而中国没有, 美国也没有, 离真正的智慧城市距离还很远。

就我国来说, 智慧城市、物联网最发达的地区应该是江苏、浙江, 其次是广东地区、黄渤海地区, 再一个天津、北京, 再下来是武汉、成都等地区。山东青岛也不错的, 济南应该来说从前一段给人的印象是处在中游的状态, 可是今天我听完会以后思想有了一个转变, 山东做了大量的准备, 再过几年, 很可能会越过很多的省份, 我相信有可能跑到领跑当中去。

刚才有的领导已经提到, 像咱们国家, 发改委已经把包括物联网技术产业在内的, 包括环保、高端制造业、生物材料、能源这些方面列为新一代的信息技术, 列入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改委最早起草战略性信息产业时, 我本人有幸作为物联网第九个课题的副组长, 参与了此项工作。我认为发改委将这些技术列为战略新兴产业, 是有前瞻性和扩展性的, 具有深远的意义。

七大战略性产业中, 我着重讲一下物联网中的传感器技术以及大数据。

在物联网产业中, 我比较熟悉信息技术、传感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光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等。以下我将以传感器为主, 讲一下它的发展。

2009年, 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提出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 加快推进传感网发展。这里说的传感网, 也就是后来的物联网, 物联网这个概念更全面一点。我本人在传感器上面有一个总结:未来传感器的发展, 一个是微型化、组合化、集成化;第二个网络化、传感功能、传输功能结合, 另外有线、无线结合起来;第三应该是多参数符合传感, 多功能, 包括物理链、化学链、生物链都结合起来, 多参数的符合参数;第四个应该从波段来说, 将UV、可见、IR、FIR、STHz、微波、RS结合起来。最后一条我认为是最最重要的, 在传感器里面应该做出中国特色的新原理、新材料、新工艺、新器件、新技术。这里面我提到mems等等传感器来探索这个东西, 这个就不多讲了。

大数据产业大家也比较熟悉了, 现在很多城市里面为了搞平安城市, 在各个方面都装了摄像头, 一般的城市里面都装几十万支, 甚至一百万支摄像头, 这个大数据更不用说了。现在我们正在探索一个新的技术, 怎么样把有用的信号取出来, 不用的图像信息技术去掉就可以了, 留在那里就没有办法了, 第二天干不了了, 这是一个例子。

第二个例子, 大家知道人体里面心电图、心电图象传感等医疗领域, 各式各样的图像技术用的非常多, 这是第二个应用。

第三个例子也非常明显, 我们国家物联网有一个应用, 搞地震和山体滑坡泥石流的检测, 这个检测最好是早期检测, 为了检测有没有可能产生山体滑坡、泥石流, 要放温度传感器、PH值传感器、山体滑落传感器等等进去, 这些传感器出来的信息也是海量的。所以传感器的数据一定是海量的, 是大数据的, 这个问题已经非常严重。

最后, 我希望物联网技术、物联网产业、智慧城市建设, 应该说是有序发展, 和谐发展, 创新发展, 在咱们国家政产学研结合起来, 我想是可以的。所以我相信未来十年将是物联网和智慧城市建设茁壮成长的十年。咱们搞物联网、物联网产业, 智慧城建设, 要靠我们自己苦练内功, 扎扎实实搞自己有创新的技术和创新的网络系统。做到这一点, 我相信未来是光明的。再次声明一下, 我愿意为山东省以及济南市的物联网和智慧城市产业发展做一点自己的贡献, 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姚建铨院士同意公开的演讲稿进行编辑, 未经本人审定)

智慧城市PK平安城市 篇2

根据政府规划,重庆市将通过新建、扩建视频监控点,升级改造现有视频监控系统,形成一个覆盖整个重庆市的社会公共视频信息管理系统,拟建设不低于50万个的视频监控点。随着需求的深化,整个项目已不再只是单纯的视频监控信息管理系统,而成为平安重庆·应急联动防控体系数字化建设工程,项目一期建设已签署商务合同总金额超过80亿元人民币。

对于安防企业来说,这是一个梦寐以求的“大单”。

在激烈的竞争中,最终胜出的是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电科”)。

作为中国电子科技信息领域的领先者和主力军,中国电科积极发挥电子信息科技专业优势,实力与责任并重,致力于为城市构建安全防护体系,为市民营造智慧平安的生活环境,充分展现了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升责任竞争力的风采。

新形势下建设平安城市的责任

新的时代背景下,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建设力度加大,一方面,引发了种种交通、社会治安、重点区域防范等城市管理问题,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对智能化与高品质的生活需求也不断提高。

面对日益复杂的城市管理,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打造智慧型平安城市,已经成为一种共识和选择。在全世界犯罪率最高城市之一的巴西里约热内卢,2009年利用电子信息科技,布设监控和感应探头,对信息进行智能分析,并通过智能预警平台及时预防,使2010年犯罪率下降50%,成为充分利用电子信息科技有效加强城市管理的一个成功案例。

而这对中国电科的责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同时也孕育着新的发展机遇。

中国电科是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信息产业部直属研究院所和高科技企业基础上组建而成的国有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主要从事国家重要军民用大型电子信息系统的工程建设,重大装备、通信与电子设备、软件和关键元器件的研制生产。

为人民打造平安智慧生活,在中国电科,早已成为与保障国家安全同等重要的核心使命与责任,“我们致力于构建国家经络体系,在人类社会中,在人与自然之中,通过现代电子信息科技,建立起和谐、顺畅、高效、绿色的信息化服务管理体系。中国电科愿意帮助人们共享平安智慧生活,愿通过电子信息科技与生产生活的深入融合,使人类生活变得更加平安、便捷和高效。”中国电科总经理熊群力说。

技术实力,为平安城市建设提供领先解决方案

中国电科的企业标识由红蓝两色组成,蓝色代表科技与现代,红色代表创新与突破、发现与热情,寓意中国电科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取创新,面向国际化市场,提供优质的科技技能与热情的专业服务。

“不断做大做强军工电子主业,提高军民转化能力,在国防科技发展和武器装备信息化建设以及非传统安全防务体系中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围绕新时期公共安全的新需求,中国电科凭借军事电子信息技术高科技实力,着眼于社会民生,将高科技军转民作为重要发展方向,积极投身大型活动安保、自然灾害应急救援、反恐维稳等非传统安全防务领域。在国家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平台体系等大型公共安全系统、国家电子政务网、全国气象雷达网、空中交通管理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等众多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项目里,积淀起来雄厚科技实力和丰富安保经验,成为中国电科助力平安重庆建设的重要保障。

并不满足于此,中国电科深刻认识到,要满足人民群众对安全保障日益增长的需求,必须持续创新,只有具备了创新的技术和解决方案,方能在业界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中具备践行中央企业顶梁之责的能力,以承担一项又一项重大行动。如何以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将平安城市建设得更加智慧,成为中国电科多年来不断在思考的问题。

2011年,在第十三届中国国际社会公共安全产品博览会上,中国电科展示了助力平安城市建设的技术新成果,产品、技术和解决方案倍受关注,显示出中国电科已经找出了问题的部分答案。中国电科通过旗下海康威视,在博览会上重点展示了在IP、高清、智能、3G监控等领域的最新产品与多个行业解决方案,其中智慧型平安城市解决方案以治安视频监控应用为主导,兼顾城市管理、交通管理、应急指挥等应用的综合体系,通过统筹规划以及统一的平台设计和管理,推动不同部门和行业的信息互动和共享。系统可以满足公安、金融、电力、交通、司法等各行业安防应用的不同需求,在开放性、集成性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据悉,这种领先的行业解决方案,将在平安重庆项目上得到广泛应用。

战略协作,助力平安城市建设与产业建设相得益彰

平安城市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与各方形成紧密战略协作,成为中国电科助力平安城市建设的一种模式。本着“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协调促进、共谋发展”的原则,在“寓军于民,军民融合”领域持续发力,中国电科加大与重庆地方合作力度,助力平安城市建设与产业建设相得益彰。

2010年11月22日,是平安重庆建设的一个重要日子。中国电科与重庆市政府签署了《关于重庆市社会公共视频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总承包框架协议》,中国电科作为项目总承包商,牵头为重庆打造统一、高效的可视化城市管理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该项目建设内容涵盖全市42个区县治安防控和应急联动体系,旨在为重庆打造一套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城市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体系。据称,该项目是目前国内乃至全世界规模最大的城市应急防控联动系统。

这一天还是重庆大渡口人们欢欣鼓舞的好日子。中国电科与重庆市经信委签订了产业发展备忘录,中国电科旗下海康威视与重庆市经信委、大渡口区政府签订了建设海康威视重庆安防产业园合作框架协议,在大渡口区建设集软件开发、运行维护、信息服务、生产制造为一体的综合性基地。合作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电科把海康威视的研发中心和呼叫中心项目正式落户在大渡口。该项目总投资20亿元,占地75亩,预计产值可达30亿元。

据了解,为深入推进平安重庆建设,重庆市还启动了应急联动体系建设,以市应急联动中心建设为龙头,依托公安机关的组织和指挥能力,促进各级各类应急指挥系统和应急资源的整合、协同,构建集约高效、调度迅速、处置有力的重庆市应急联动指挥系统。中国电科继续在其中发挥了电子信息技术重要的支撑作用。

《2010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显示,该工程的建设,为全国其他城市构建防控体系数字化平台开创了全新模式,对全国乃至国际上今后的安防体系建设都将提供经验和标准,具有重大的示范意义,并将为国家信息产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做出贡献。

通过全面深入的战略合作,中国电科和重庆市地方政府致力于共同将重庆打造为全国领先的安防产业基地和有影响力的物联网产业基地。大渡口产业基地的建设与“平安城市”的安防系统,为平安重庆的建设注入了强心剂,为平安重庆的发展插上了翅膀。

BT模式,探索经营管理新方式

对于中国电科来说,“平安重庆”的项目也具有重要的意义:该项目是中国电科作为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的一次重要实践,是公司实施商业模式转型的标志。

重庆项目的建设采用的是BT融资模式(Build-Transfer,即建设一移交)。BT融资模式指政府通过对选定的投资者予以授权,由投资者负责进行项目的融资建设,并在规定时限内将建成后的符合质量要求的项目移交政府,政府根据事先签订的回购合同在一定期限内分期向投资者支付项目总投资,并加上合理的资金回报。

对于安防企业进行项目建设而言,BT模式是一种全新的运作模式,它需要项目实施方先行垫资,对企业财务会造成一定压力,要求承建企业不仅具有强大的融资能力和宽阔的融资渠道,同时要求承建企业有领先的建设技术和科学的组织管理能力。

对此,中国电科一方面主动识别风险,积极进行风险提示:采取BT模式,资金回收期较长,存在账款不能及时收回的风险;同时,与国内以往同类业务相比,项目规模大、技术新、管理难度高,存在公司整体资源能否有效协同,按期完成全部项目的风险。另一方面,中国电科还积极探索适合BT模式的经营管理方式,以实现对经营风险的有效防范与控制。

贡献更平安更美好未来

太平盛世、国泰民安,是人们几千年来始终不变的祝愿、祈祷和追求。智慧型平安城市的建设,正好迎合、满足了人们对于平安和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向往。

据了解,除重庆外,中国电科还先后与北京、安徽、武汉、拉萨、南京等多个城市合作,共同打造基于高端电子信息技术,将城市交通、消防、应急、公共安全等城市服务管理功能进行系统化集成的平安城市、智慧城市,既为国家构建了平安的城市经络体系,又带动了地方相关产业的发展。

智慧城市PK平安城市 篇3

制造业与科技产业的发达, 使韩国在移动通信、信息家电、数字内容等方面居世界前列, 而韩国也一直旨在通过智慧城市的建设来推动这些新兴产业的发展。2004年, 面对全球信息产业新一轮“U”化战略的政策动向, 韩国信息通信部提出“U-Korea”战略, 并于2006年3月确定总体政策规划, 希望把韩国建设成智能社会。随后, 韩国又推出了“U-City”综合计划, 将“U-City”建设纳入国家预算, 标志着智慧城市建设上升至了国家战略层面。韩国希望能以网络为基础, 打造绿色、数字化、无缝移动连接的生态、智慧型城市, 以无线传感器为基础, 把韩国所有的资源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 从而促进韩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

一、韩国智慧城市发展战略与政策

韩国为推动智慧城市的发展提出了多项战略计划与政策。其中, 2004年3月推出的“IT 839”战略, 主要目标是提升韩国现有的资讯科技框架, 期望在2007年达成韩国的全方位资讯社会愿景;随后推出的“U-Korea”战略, 则是旨在以无线传感器网络为基础, 实现资源的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和智能化, 以此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此后的“U-City”计划和“智慧首尔2015”皆是实施“U-Korea”战略的具体体现。而韩国作为物联网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 其提出的《物联网基本规划》也是不可忽视的。

1. 智慧韩国——“U-Korea”战略

根据规划, “U-Korea”战略主要分为发展期与成熟期两个执行阶段, 其中发展期为2006—2010年, 成熟期为2011—2015年。发展期阶段的重点任务是建设“U-Korea”的基础环境、建立U社会制度、应用信息技术。完成无所不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发展U化物流配销体系、U化健康医疗等无所不在服务、扶植U化产业与新兴市场、建立U化社会规范、将IT技术应用于生物科技与纳米科技领域。成熟期阶段的重点任务为推广U化服务, 不仅应用于国内各个产业, 还致力于将国内U化服务推广至海外市场, 活用嵌入式智能芯片、生物科技与纳米科技、IT技术、稳定U化社会文化。[1]

2. 智慧城市——“U-City”计划

早在2004年, 韩国就率先发起了“U-City”计划, 希望能通过普及化的信息通信技术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U-City”是一个可以把市民及其周围环境与无所不在的技术 (ubiquitous technology) 集成起来的新的城市发展模式, 把IT包含在所有的城市元素中, 使市民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设备访问和应用城市元素。[2]目前已有众多城市参与“U-City”计划, 其中包括首尔、釜山以及仁川的松岛新城等城市。目的是要让彼此独立的系统能相互沟通并交换信息, 将运算技术融入民众的日常生活中。

3.“智慧首尔2015”计划

在建设“U-City”的基础上, 2011年6月, 韩国以首都首尔为试点, 发布“智慧首尔2015”计划, 向世界展示了该市建设智慧城市的雄心, 其目标是通过该计划将首尔推举成为全球的信息通信技术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ntechnology, ICT) 领军城市, 成为智慧科技用以提升可持续性和竞争力的示范。

“智慧首尔2015”的最大特征在于其“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即在最大化地利用ICT技术的同时, 建立城市与其居民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 使技术服务于首尔市民。首尔根据自身特征和诉求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的三大要素:一是加强ICT基础设施建设, 致力于首尔区域内的网络建设, 基本实现全域覆盖, 为家庭安装智能表实现能源管理, 建立社区地图反映居民基本诉求等;二是整合城市管理框架, 确保各子系统、元系统和个体、楼宇-街区系统等完美整合、高效配合;三是扩大智慧设备的使用范围, 使各领域、各阶层、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能享受到这些服务。

“智慧首尔2015”计划还明确提出“数据开放”, 明确提出公共数据已成为具有社会和经济价值的重要国家资产, 努力打造“首尔开放数据广场”, 目前已提供33个数据库、880个数据集, 为用户提供十大类公共数据信息, 配有图表、数据、地图和网络链接等, 促进信息技术和公共服务产业的进步和发展。预计这些公开的公共信息产生的经济价值将达到1.2万亿韩元, 能够帮助企业创造多元化的商业模式和价值。[3]

4.《物联网基本规划》

2014年5月, 韩国政府出台了《物联网基本规划》 (以下简称为《规划》) 。《规划》中, 韩国政府提出了成为“超联数字革命领先国家”的战略远景, 计划提升相关软件、设备、零件、传感器等技术竞争力, 培育一批能主导服务及产品创新的中小及中坚企业;通过物联网产品及服务的开发, 打造安全、活跃的物联网发展平台, 推进政府内部及官民合作, 力争使韩国在物联网服务开发及运用领域成为全球领先的国家。[4]

《规划》中提出了四大推进战略, 包括促进产业生态界内部参与者之间的合作、推进开放创新、开发及扩大服务和实施企业支援, 还提出了截至2020年, 要实现扩大市场规模、扩大中小企业和中坚企业的企业数量及雇佣人数、提高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效率等具体战略目标。

根据《规划》, 韩国首先计划鼓励业界企业合作开发开放平台, 用于开发跨部门以及以实际民间需求——如健康管理、智能家居等——为基础的物联网服务。物联网服务将聚焦融合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等各类信息及技术的新型服务, 通过阶段性构建及扩大物联网创新中心等DIY开放实验室, 实施基于使用者参与的实证项目等, 不断挖掘新产品及服务。

物联网安全防护也是《规划》中提出的重点, 包括制定“物联网信息安全路线图”、与其他国家在信息安全事故循序应对及分析方面实现信息共享、构建测试安保功能及性能的试验环境、加大嵌入式OS等物联网安全技术开发力度、培育相关技术专家等。韩国还计划扩大第五代移动通信及Giga网络等基础设施, 推动应用于远程物联网的低电力、长距离、非许可频段通信技术的开发。

根据《规划》, 韩国将重点开发可穿戴、健康管理、超小型、超电力化等新一代智能设备及零件技术, 并重点培育智能传感器产业, 确立国内智能传感器核心技术及商用化技术, 特别是应用于主力产业及物联网产业的尖端传感器技术。

二、韩国松岛新城智慧城市建设

韩国松岛新城位于首尔以西约56 km, 位于韩国第二大港口城市仁川滨水区, 是一座人工填海形成的岛屿。该人工岛屿于2003年在海岸线上进行填埋、围垦建造, 占地6.08 km2, 计划于2020年全部竣工, 竣工后预计全市住户达65000人, 在该市就业的人达30万人, 将成为一座拥有国际上最尖端城市功能的绿色智慧型城市。

作为韩国政府“U-City”计划5大示范城市之一, 松岛新城的建设从零开始, 由美国地产开发公司盖尔与浦项建设合资成立的松岛国际城市开发公司承建, 思科公司提供技术方案支持和网络支持, 受仁川自由经济区管理局管辖, 在市内基础设施建设中引入大量IT技术, 打造未来的智能城市。城内设立了技术园区 (Technopark) , 让Ubiquitous IT相关产业进驻, 直接提供城市U化的相关技术资源;同时与Cisco、Microsoft等跨国企业合作, 进行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提供家居、医疗、交通、零售、娱乐、电力能源管理、楼宇等U-Life智慧应用服务。

1. 松岛新城智慧规划

松岛新城的设计特点包括开放的绿色公共空间、融合充电汽车和自行车的公共交通系统、先进的医院和国际学校、航空、节能节水的建筑及城市运营、中央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可持续的城市管理、数字基础设施和系统的广泛利用等, 从而建设成为在各个方面都满足世界级城市要求的城市。该城市的建设融合了“智慧互联城市”的建设理念, 其远景目标在于实现无缝通信服务, 包括宽带网络、四网服务、基于地点的服务;实现一卡通、智能卡、多功能设备智能化;实现媒体、车站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智能化;实现医疗、安保、信息安全等智能化, 实现交通信息、宜居环境服务、城市地理信息系统智能化;实现门户网站、呼叫中心、礼宾服务智能化等。松岛新城在规划建设中, 坚持先进甚至适当超前的信息化观念开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在家居、商务办公、校园、医院等场所, 信息技术“无时无刻无所不在”, 重点聚焦于智慧工作空间、智慧交通、智慧楼宇、智能能源、智能社会等多个城市管理服务领域, 通过信息技术开展智能型医疗、安全、建筑、绿色科技等应用。数字基础设施的广泛应用为松岛新城的快速发展如虎添翼, 从无线网络覆盖到自动回收生物系统, 再到通用智能卡, 一应俱全。

松岛新城作为世界上最环保的城市之一, 其智慧化着重体现在其环保系统上, 城市设计非常注重节水和雨水的再利用。岛内给水系统藉由巧妙造景收集雨水, 并将水槽、洗碗机与洗衣机回收的废水净化处理, 从而将干净水的用量降至平常的十分之一, 这样雨水和生活污水都可以再处理、被利用, 大大节省了市内的饮用水资源。

另外, 先进的公共交通系统也为松岛新城的繁荣发展锦上添花。这里地铁线路异常便利, 地下火车与首尔相连, 公共汽车或地铁连接仁川国际机场, 城市海水运河上的“水上电动出租车”方便出行, 还有长达25 km的自行车路, 既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又能减少碳排放量。配备电动汽车充电桩的主要停车场通常隐藏在位于城市的水下, 以减少热气和废气对城市的影响, 同时为地上交通预留了更广阔的空间。

2. 无处不在的智慧生活

松岛新城拥有各种高科技基础设施:从无所不在的无线网络、自动资源回收系统, 到可以兼当电子钱包、钥匙与健保卡的智能卡系统。松岛的企业和居民能享受到以下三大类服务:一是楼内服务, 主要指自动化、能源管理、设备维护等智能楼宇管理, 门禁、监控、入侵检测等安全与安保服务, 以及智能停车库、收费、车位引导等停车类服务;二是商业服务, 包括信息发布与展示、广告等可视化通信, 社区互联以及IT服务外包、数据中心、云计算与云存储等数据中心服务;三是全域服务, 囊括了全城Wi Fi、公共信息发布与服务、智能标杆等。

●无处不在的传感器

无线网络、光纤和远程呈现覆盖松岛新城的每一个角落, 市内信息系统紧密相连, 在每条街道、每条马路、每个建筑物中都安装有传感器, 几乎可以说每块墙砖、每平方米地面都有感应能力, 监视着岛内从温度到交通状况的任何数据, 包括排放量、噪声、天气、停车位置、交通状况、行人行为、社会破损情况等。每个传感器会实时持续地将收集到的数据传送到中央控制中枢, 举凡建筑物、电力需求、道路交通状况、室外和室内温度等数据, 都会在这里汇整分析, 使城市控制中心可以追踪到居民活动, 适时做出应对, 如电梯只有在有人乘坐时才会启动。

松岛新城内的传感器在交通管理方面起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公共道路及建筑物周边布置了交通信息传感器网络, 用于监测温度、路况等信息, 为城市交通部门提供交通状况的具体信息。例如, 根据传感器传输的数据, 交通管理者可以智能地对交通信号灯进行重新设置, 以便降低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的发生率, 同时又能使车流和人流实现最优化配置, 保障城市有效运转, 若是侦测到道路或建筑物异常壅塞, 可亮起警示, 迅速针对各类事件进行响应[5], 以减少交通延误造成的损失;高速公路旁的传感器可以识别障碍物、潜在危险和交通堵塞水平, 并将这些信息及时传输给驾驶者;街道上的摄影机会监控人行道上有多少行人, 街道冷清时可将街灯调暗, 人潮熙攘时则把街灯调亮[6]。传感器能够识别路灯或交通信号灯是否损坏, 以便能够及时解决。

松岛新城市内的汽车牌照都装载有无线射频识别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标签, 通过扫描为运行的车辆建立一个实时的地图, 并将当地数据发送至中央控制枢纽, 在积累数据后根据之前的测量结果可以预测交通流量, 或者自动识别出交通事故多发点以及路况调整信息, 缓解交通堵塞状况。松岛新城U-Life中心安装了占据一整面墙的屏幕, 可以实时展现全岛内由中央监控录像系统传来的视频, 用于政府部门监视交通状况、发现犯罪行为。[7]通过RFID积累的交通数据, 中枢屏幕在一秒内就可以完全反映城市实时的交通状况。这些“智能道路”通过网络与中央控制枢纽相连, 还能够在地震发生前发挥早期预警的作用。[8]

●完全自动的建筑

松岛新城内所有建筑不仅外观时尚, 而且智能环保, 大楼玻璃窗冬季能存储热量, 夏季能利用太阳能控制室内空调。[9]网络还能够让市民直接控制周围的环境, 每间公寓都安装摄像头, 而且摄像头的开关完全由屋主控制, 市民可以通过家庭或移动界面, 远程监控自己的公寓;还可以远程操控自己的房间, 如调节供暖和空调、检查是否锁门了等, 甚至用指纹就可以打开房门。

盖尔公司CEO在松岛所住的公寓就是一个“智能家庭”的样板间:楼内和房间应用了先进的智能楼宇和智能家居系统, 使用了可视化的联动门禁和监控安保系统;室内部署了智能控制面板, 可操控房内所有电子设备, 如电灯、冰箱、电视等, 并且可通过网络远程操控房内的电子设备;房内安装的智能系统, 还可进行远程视频会议。[10]

●智能租车

如果想要使用汽车分享服务, 用户只需在智能手机上下载一个汽车分享App, 填写驾照号码与相关证件, 接着轻轻一点就能查寻出最近能借车的地点在哪里, 车型也全都一览无遗, 只要填妥取车时间, 一把虚拟的汽车钥匙就会传送到手机里。到达停车场后, 只需轻轻点点击手机上的钥匙按钮, 汽车自动发出声响, 门也随之开启。用户不再需要前往租车中心取车, 不用耗时填表格、复印身份证、拿钥匙, 5分钟不到, 就完成了租车, 而且租车费用比搭出租车还便宜。

松岛新城每辆出租车的副驾驶座椅背上贴着一张不怎么显眼的小纸条, 拿出手机轻轻往小纸条一靠, 同伴就已经收到简讯, 知道你在哪里上了车, 驾驶姓名、车号也都马上透过手机的近距离无线通信 (Near FielddCommunication, NFC) 功能传到另一端的手机里。2015年1月, 首尔和仁川, 包括松岛新城都初步完成了出租车连线网, 这意味着出租车与市政府连线, 无论车辆开到哪, 市政府都能即时用GPS定位出每一辆出租车。[11]

●智能电网

松岛新城的电力由天然气制造, 通过智能电网传输至各户家庭。完全接入网络的智能电力设施可以监视电器的用电量, 随时知道其供应的电力在家庭和办公室中的使用情况——无论电力是用于煲水、洗碗还是照明, 都一清二楚, 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有关当前电量的使用信息;还能够帮助当地居民控制各自的电量使用情况, 根据需求随时调节供应, 从而节省人均40%的能量消耗。[12]例如, 洗衣机会选择在用电量较少、价格较低的深夜自动清洗衣物。

●网真视频系统

各家各户, 远程呈现设备像洗碗机一样普遍, 住户不仅能控制供暖和防盗设备, 还配备视频会议设备, 足不出户就能接受教育、医疗和公共福利等;家庭、办公、医院及购物中心, 甚至是街头都安装了网真系统 (TelepresenceeSystem) , 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使用网络视频通话, 市民只需坐在电视屏幕前, 即可与远在夏威夷的英语老师通话, 或者远程跟随国内其他地方的健身教练上课, 视频通话虽不陌生, 但是与电视和订阅课程表融合却是世界典范。如今, 松岛内已经有20000户家庭安装了网真视频。

松岛新城查德威克国际学校拥有两间网真视频教室, 学生们可以在教室中和世界其他地方的学生实现远程同步学习。[13]而且每个班级都安装了远程视频屏幕, 可以随时和地球村各地的学生进行讨论, 授课过程中教室可以使用这项网真视频技术进行授课, 如教室一边的电子黑板上, 印度班加罗尔 (Bengaluru) 的一个年级的真实影像和印度老师在另一边的黑板上书写的内容非常生动地显现出来。

松岛新城市内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都安装了虚拟突触, 街道下布满了光缆, 墙壁和房屋内安装了开关和路由器, 整个岛屿架在了信息流通道之上。覆盖全岛的信息网络也能够让网真系统连接所有办公室、公寓和学校, 这样教育、医疗和政府服务都能够通过视频会议的形式传播。

●垃圾处理系统

松岛新城内并没有收集垃圾的卡车, 岛内所有建筑大楼和办公楼地下都埋有通道, 压力驱动的中央垃圾收集系统会迅速地抽走垃圾, 通过地下通道直接进入松岛垃圾处理中心——第三区自动化垃圾回收厂, 系统内的自动系统可以对岛内垃圾进行自动筛选、回收、焚烧或填埋。整个垃圾处理系统只需7人, 即可处理全岛的垃圾。[7]

城市安全与智慧城市 篇4

1.1 综合安全理念

综合安全(大安全)的理念:人类生存环境(生活环境、工作环境)的安全;生命、财产的安全;健康的保障;对突发性事件的应对能力等。简言之,所谓综合安全就是“人人安全、事事安全、时时安全、处处安全(真实空间/虚拟空间)。”综合安全的理念是以人为本的安全观,是当代人类对安全需求的一种综合表述,是安全防范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1.2 大安防的理论架构——与综合安全理念相适应的安防架构

所谓大安防的理论架构就是综合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管理科学理论,人防、物防、技防三种防范手段相结合,探测、反应、延迟三种防范要素相协调,政府、社会、行业和民众共同参与;构建一个在时间域和空间域上多层次、多维度的安全“屏障”或全方位的综合安全防控体系。

2 城市社会安全及其综合防控体系建设

2.1 城市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2.1.1 安全与风险对立统一的思想/安全与风险的相对性原则

安全与风险是对立的统一,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风险的发生意味着安全的被破坏,而安全的实现则标志着风险的被战胜或被克服。没有绝对的、百分之百的安全,也没有绝对的、百分之百的风险。

2.1.2 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的思想/安全防护等级与安全风险级别相适应的原则

安全是目的,防范是手段。要保障安全,就要防范风险。通过防范的手段达到或实现安全的目的,就是安全防范工作的全部内容。

2.1.3 防范的三种基本手段:

技防、物防、人防必须相结合,任何单一的防范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真正的安全

2.1.4 防范的三个基本要素:

探测、延迟、反应必须相协调

它们的相互关系必须满足防范不等式:(T探测+T反应)

2.1.5

平战结合/预警与应急相兼容的综合防控体系建设必须坚持“平战结合、专群结合、日常运行与突发性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相兼容”的原则

2.2 城市社会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建设的基本内容

构建六大支撑体系、实施综合防控工程、培养专业化技术服务队伍。

2.2.1 构建六大支撑体系

(1)法律法规与体制机制支撑体系;

(2)产业经济与物资保障支撑体系;

(3)质量技术标准与合格评定支撑体系;

(4)科学研究与教育培训支撑体系;

(5)平战结合/专群结合的管理支撑体系;

(6)全民参与的现代安防文化支撑体系。

2.2.2 实施综合防控工程/构建综合防控技术系统(网络)

(1)实施平安城市建设工程

(2)构建城市安全综合防控技术系统(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城市应急通信指挥调度系统)

基本要求:

1)搭建城市监控报警联网平台、应急指挥调度平台。

2)整合城市安全综合防控信息资源(110、119、122、120、999……)。

3)实现城市、乡镇范围内各区域、各行业安全监控网络的互联互通、系统集成、信息集成与资源共享(消除信息“孤岛”)。

4)实施平战结合/预警与应急相容的运行体制/机制平时:各子系统各司其职、独立运行;

战时:迅速联动,以应对突发性安全事件。

2.2.3 培养和建立一支专业化的技术服务队伍/大力发展安全防范服务业

(1)安全防范技术(技防)服务队伍;

(2)安全防范保安(人防)服务队伍;

(3)安全防范应急服务队伍。

2.3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是城市社会安全防控体系建设的基础平台

2.3.1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1)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长远需求和“平安建设”工作的现实需求。

2)科技强警与公安现代化正规化建设的迫切需求。

3)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创新“民生科技,民生技防”的需求。

(2)可行性

1)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

2)一系列法律法规的法制保障和安防技术标准体系的支撑。

3)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我国安防行业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安防新技术、新产品(系统)不断涌现,安防业技术创新体系正在形成。

4)各地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已建立了许多区域性监控、报警系统,安防工程建设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2.3.2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建设的指导思想与设计原则

(1)指导思想

1)以人为本,以民为本,保一方平安。

2)专群结合,技防、人防、物防结合。

3)统筹协调,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

4)遵守标准,规范设计。

5)重在集成,资源共享。

6)系统稳定,安全可靠。

7)强化管理,注重实效。

(2)设计原则

1)互通性(各种异构网络的互联互通、各种主流设备的兼容与互操作)。

2)实用性(“技防物防人防相结合”,“探测、延迟、反应相协调”,“满足公安业务和结合公共安全管理的需求”)。

3)规范性(视音频编解码、控制协议、传输协议、接口协议、文件格式等均应符合相应的标准)。

4)可扩展性(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系统规模扩展、功能扩充、配套软件升级)。

5)安全性(供电安全、物理安全、运行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

6)可靠性(成熟的技术,可靠的设备,关键设备的备份或冗余,系统软件的备份,系统容错能力与恢复能力)。

7)可维护性(系统自检,故障诊断与显示,故障快速排除,维护保障能力)。

8)易操作性(清晰、简洁、友好的人机接口,简单、灵活、易学易用的、易管理的系统软件)。

9)可管理性(系统内的设备、网络、用户,系统功能、性能与安全应便于管理和灵活配置)。

10)经济性(高性能/价格比;达到系统一次性投资与长期运行维护成本的最优化;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系统应尽量简化,以降低运行维护成本)。

2.3.3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的功能要求

(1) 6项基本功能

1)实现异构网络、主流设备的互联、互通、互控。

2)实现视音频及报警信息的高质量采集、可靠传输/交换/控制。

3)实现监控与报警的实时联动。

4)实现视音频信息的高质量显示/存储/播放。

5)实现可靠的用户(设备)身份认证/权限管理,保障信息的安全。

6)根据需要,可提供与其他业务系统的数据接口。

(2) 14项具体功能

1)实时图像点播(应能对指定设备、指定信道进行图像的实时点播,支持多用户对同一图像的同时点播及对点播图像的显示、缩放、抓拍等)。

2)远程控制(通过手动或自动操作,可对前端设备的各种动作进行遥控,并能设定控制的优先级别等)。

3)存储与备份(采用前端存储和监控中心储存相结合的分布式存储策略,信息保存的时间应符合公安业务和社会公共安全管理的要求,数据库应能同时记录和存储与数据相关的检索信息,如设备、信道、时间、报警信息等)。

4)历史图像的检索与回放(应能按照指定设备、信道、时间、报警信息等要素检索历史图像数据并回放和下载;回放应支持正常播放、快速播放、慢速播放、逐帧进退、画面暂停、图像缩放、图像抓拍等)。

5)报警管理(报警信息的接收与分发、报警联动、报警记录等)。

6)与其他系统的数据接口(“三合一”接处警系统、应急指挥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卡口系统、无线视音频监控系统、城市其他信息系统等)。

7)语音功能(声音复核,监控中心间双向对讲,监控点与监控中心间双向对讲或语音广播等)。

8)人机交互(直观、友好、简洁的中文人机交互接口,视频画面分割显示、信息提示,系统运行状态指示,正常、报警、故障状态指示等)。

9)用户与权限管理(接入用户的授权与身份认证、用户对设备操作权限的设定、用户访问数据权限的设定、对实时图像、历史图像信息使用权限的设定,不同级别用户优先权的设定,前端设备独占性控制权的设定等)。

10)网络与设备管理(系统内部工作时钟的校正、同步,网络内的各类设备地址码的设定、运行信息的收集、管理,用户访问情况的监测等)。

11)网络信息安全管理(物理安全:电源、环境、设备、介质安全;运行安全:网络安全监控——防火墙、入侵探测、漏洞扫描,安全审计,恶意代码防护、备份与故障恢复等;信息安全:身份认证、访问控制、防抵赖、完整性保护、数据保密、安全域隔离;通信和网络安全:网络传输安全、公安专网接入安全等)。

12)日志管理(运行日志、操作日志、日志信息查询与报表生成)。

13)无线/移动监控(支持前端设备的移动/无线接入和移动/无线用户终端的使用)。

14)监控智慧化(视频智慧处理:如运动目标检测、轨迹跟踪、行为分析、目标识别、目标统计、快速图像检索、多元信息融合分析等)。

3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建设的技术路线

3.1 系统架构

3.1.1应用结构:三级中心架构(图1)

3.1.2互联结构(图2、图3)

3.1.3管理平台(软件模块结构,图4)

3.2 组网模式:推荐采用三类、五种模式

3.2.1 模数混合型监控系统

(1)模拟接入方式的模数混合型监控系统组网模式

模拟接入方式的模数混合型监控系统连接图如图5所示,该模式宜在监控点与监控中心之间使用专线传输的情况下,新建监控系统或改造模拟监控系统时采用。

(2)数字元接入方式的模数混合型监控系统

数字元接入方式的模数混合型监控系统连接图如图6所示,该模式宜在监控点与监控中心之间使用IP网络传输的情况下,改造原有模拟监控系统时采用。

3.2.2 数字型监控系统组网模式

(1)模拟接入方式的数字型监控系统

模拟接入方式的数字型监控系统连接图如图7所示,该模式宜在监控点与监控中心之间使用专线传输的情况下,新建监控系统时采用。注意信息编码应符合规定的协议。

(2)数字元接入方式的数字型监控系统

数字元接入方式的数字型监控系统连接图如图8所示,该模式宜在监控点与监控中心之间使用IP网络传输的情况下,新建监控系统时采用。注意信号编码应符合规定的协议。

3.2.3双级联方式的模数混合型监控系统组网模式

双级联方式的模数混合型监控系统连接图如图9所示,该模式是在监控点与监控中心之间使用专线传输的情况下,改造原有模拟监控系统时,可供采用的模式之一。

3.3 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建设所涉及的关键技术

3.3.1面向安防视频监控应用的先进音视频编解码技术(SVAC标准:GB/T 25724-2010《安全防范监控数字视音频编译码技术要求》)

3.3.2建立在TCP/IP、UDP/IP之上的以SIP (初始会话协议)为应用层通信协议的视音频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新颁国家标准:GB/T28181-2011《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3.3.3各种异构网络(电信网/广电网/专网,数字网/模拟网,光纤网/电缆网,无线网等)垮区网络的互联互通(安全链接)技术

3.3.4各类主流设备(不同厂商)的相互兼容、互换、互操作技术

3.3.5高质量图像的采集、显示、播放与远程控制技术

3.3.6智能视频分析技术与海量数据存储与快速检索技术

3.3.7城市监控报警网与公安信息网的安全链接技术

3.3.8城市监控报警网与其他信息网之间安全链接与资源共享技术

3.3.9管理平台软件的可靠性、易用性、可移植性、可维护性评测技术

3.3.10信息源加密技术与信息传输安全技术

3.4 标准体系的规划实施是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建设的技术支撑

3.4.1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建设标准体系框架

2006年,公安部为推进平安城市建设,遵从“综合标准化”的理念,专门为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建设,制定了专项工程的标准体系,其框架如图10所示。该标准体系的建立与相关标准的制定、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平安城市的建设。

3.4.2“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系列标准主要内容(表1)

3.4.3《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标准体系》升级版:《全国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联网与应用标准体系》

为适应新形势下公共安全工作的需要,公安部在总结全国城市监控报警联网系统应用实践的基础上,于2012年启动了“全国公安机关视频图像信息整合与共享”的专项工作,对全国公安视频图像信息传输网络的规划,联网平台、共享平台、视频图像数据中心(数据库)等的建设,以及视频图像信息的安全(接入)保障体系等工作进行了部署,该项工作预计2015年完成。与此同时,公安部启动了《全国公安(机关)视频监控图像信息联网与应用标准体系》编制工作。

4 从平安城市到智慧城市——城市信息化进程的合理选择

4.1 如何理解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一种理念,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发展观的一种综合表述;也是当代人类对其居住、生活、工作的城市的管理效率、运行质量所提出的一种总需求。

智慧城市是一种模式,既是城市管理与服务的一种理想模式,也是城市规划、建设和运行的一种理想模式。

智慧城市是一个实体,是一个人们看得见、摸得着、能实实在在体验的城市实体。它至少包括:各类智能化建筑、智能化社区、园区;智能化交通、智能化物流;智能化的通信设施、网络设施、办公设施、医疗设施、教育设施等。

简言之,智慧城市就是可以充分展示人类智慧、发展人类智慧,并用不断发展的人类智慧来管理和发展城市,从而为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便捷、舒适、节能、环保、健康并有其文化特色的城市环境。

4.2 如何实现智慧城市

根据平安城市建设的实践,要实实在在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至少要做好以下工作:

(1)清楚城市定位,明确城市需求

根据城市定位,对城市的数字化、智慧化建设需求进行认真的、科学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2)作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实施

对智慧城市的总体功能和关键经济技术指针等进行科学分析,确定智慧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经济技术路线、协调实施原则等。

(3)构建智慧城市建设所必须的一系列支撑体系

1)法律法规体制机制支撑体系;

2)经济、社会、产业、行业与物资、资金、技术、人才支撑体系;

3)规划、设计、技术标准、合格评定支撑体系;

4)科学研究、国际交流、管理人才培养支撑体系;

5)教育培训、咨询服务、城市文化建设支撑体系。

(4)制订科学的、切实可行的智慧城市建设规划(近期、中长期)并分期分步实施,可持续发展

(5)做好智慧城市系统工程设计,实施智慧城市建设工程

应以智能化、智能化管理为目标,以数字化、信息化为手段,在整合数字城市建设、平安城市建设等专项信息化工程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充分应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IPv6、移动互联等)、物联网技术(传感网、三网融合等)、云计算技术(云服务、云存储等)等新科技成果,做好智慧城市系统设计,实施智慧城市工程。

(6)认真做好系统工程建设的质量技术监督和工程竣工验收、运行维护等工作

分阶段(分期、分批)对智慧城市系统工程的建设项目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工程规范的要求进行工程监理、系统功能性能检测和工程质量的竣工验收以及系统管理、操作人员的专业培训。

认真做好上述工作,才可能具备智慧城市的基础条件。

4.3 如何评价智慧城市

4.3.1 主观评价(不同个人的体验感受)

智慧城市给人们的个人体验和感受应该是:

(1)安全的城市(城市、区域、园区、小区、家居等);

(2)高效的城市(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智能物流等);

(3)便捷的城市(通信、网络、交通、全民医疗、终生教育、旅游等);

(4)节能环保的城市(绿色智慧建筑、节地、节能、环保设施等);

(5)健康的城市(生态保护、城市绿化、空气水质量,养老、保健、休闲娱乐设施等);

(6)有文化特质的城市(城市个性、特质的体现,文化底蕴、文化传承、文化创新等)。

4.3.2 客观评价(可分别验证的检测、统计指标)

(1)城市安全评价

1)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发案率、处置率;

2)一般公共安全事件的发案率、处置率;

3)民众的安全满意度调查统计等。

(2)管理效率评价

1)政府电子政务的覆盖率、公务事件处置能力(可量化);

2)经济、社会各产业、行业办公自动化、电子商务的覆盖率,公务事件的处置能力(可量化);

3)智能物流系统、物流配送系统的处理能力(可量化)。

(3)便捷度评价

1)城市通信设施、网络设施、广电媒体设施的覆盖率及受众的使用率;音、视频、数据信号的质量等级;

2)城市地面智能交通、地下轨道交通、空中交通、水上交通设施的吞吐量、各种交通工具的衔接度等;

3)数字医疗、远程医疗设施、容量、技术水准等,各类教育设施、容量、学术水平等。

以此类推,对节能环保、健康生态、文化特质等项内容也可列出许多项评价指标。对于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指标,需要结合国际通行做法和国内具体情况,组织专家进行科学分析和实验研究,形成科学合理、有中国特色的合格评定标准体系,以指导各地智慧城市的建设。

5 智慧城市建设——任重道远

5.1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推进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1)重概念,轻需求;

(2)重建设,轻实效;

(3)重技术,轻制度;

(4)重发展,轻风险。

5.2 深刻认识智慧城市建设的重大意义

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起草的《指导意见》(草案)中指出:“智慧城市是当今世界城市发展的新理念和新模式,是城市可持续发展需求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相结合的产物。建设智慧城市有利于促进城市规划设计科学化、公共服务普惠化、社会管理精细化、基础设施智慧化和产业发展现代化,对于全面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扎实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要理性务实、健康有序推进,要结合本地实际统筹规划、协调机制,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措施、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的健康有序发展。

5.3 智能建筑界:要立足智能建筑,面向智慧城市

智能建筑是智慧城市的“细胞”。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智能社区(园区)——智慧城区——智慧城市,是一个城市实现智能化、智慧化的完整的“(地理)空间链条”;智能建筑和智慧城市所采用的技术路线和关键技术也是相通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智能建筑界早就是数字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者,是推进城市信息化、新型城镇化的一支主要生力军。当然,智慧城市建设所涉及的内容、所采用的技术,其广度和深度都远比智能建筑广得多、深得多。因此,为适应当前智慧城市建设的需求,智能建筑界的同仁要不断学习和努力,立足智能建筑,面向智慧城市,争取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做出新贡献。

5.4 结论:建设智慧城市,任重而道远

无线城市,让城市更智慧 篇5

无线城市, 就是在整个城市范围内实现无线网络的覆盖和服务, 比如手机电视、手机视频、家庭数字网络、无线传输等等。一旦无线城市建成, 人们可以通过电脑尤其是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接入上网并享受速度比现在快得多的网络服务。基于无线城市的平台, 可为百姓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化、数字方面的服务。建设无线城市, 是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有效手段, 也是服务民生的有力措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 无线城市被誉为继“水、电、气、路”之后的第五大城市公共基础设施。

无线城市听上去很美, 但要真正实现, 还有一些准备工作。

Wi MAX+WIFI Mesh成技术首选

要建设无线城市, 需首先解决技术端的问题, 该项技术需要能覆盖全城的基础无线网络, 目前常被提及的技术有Wi Max、WIFI Mesh、HSPA等。其中以Wi Max+WIFI Mesh的技术结合模式较为成熟。“Wi Fi Mesh+Wi Max的无线城市建设模式, 在电信业务质量等级、价格低廉度、数据速率高低、终端移动性等方面, 与3G形成良好的互补性。”业内人士认为。

值得一提的是, WIFI Mesh既可以根据容量的增加随时随地增加热点, 又解决了路由和自组网功能, 加上组网简单, 扩展方便, 部署成本低廉, 兼容性好如可平滑过渡到Wi Max网络等等, 而成为众多无线城市首选技术, 比如美国的华盛顿、洛杉矶, 英国的伦敦, 加拿大的安大略, 等等。也正因此, 无线城市成为近年世界各城市市政建设的重要部分。

作为无线上网的重要技术, Wifi Mesh同样成为中国无线城市建设的首选。

商业模式是成功关键

对城市无线网络来说, 虽然解决了技术问题, 仍有其他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比如用户数、收费模式等等, 大家都还在尝试阶段, 缺乏成功经验可供借鉴。

首先是用户问题。能不能吸引到足够多的用户使用以形成规模市场是一大挑战。只有用户的量上去了, 才能够支持起这个市场。

其次是收费问题。这也是关系到无线城市能不能成功的关键问题。从国外经验看, 如果无线城市的建设完全商业化, 未免有些操之过急, 容易导致建设后的商业运营中出现问题。

民营资本成新兴力量

我国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已具备实施条件;加之人们对无线网络的需求不断增强, 无线城市建设已成为热门话题。包括北京、上海、常德、深圳、青岛等的无线城市建设计划已经开始。为了抢夺无线宽带市场份额, 各运营商都在积极备战。

纵观中国无线城市的建设, 我们会发现传统运营商并非绝对主角。一些新兴的非传统运营商资本的力量在起作用。

智慧城市PK平安城市 篇6

随着我国第二批103个智慧城市名单出炉,智慧城市的概念和实践得到关注。智慧城市的概念源于IBM提出的“智慧的地球”。“智慧的地球”是把功能不同的传感器嵌入到地球每个角落的物体中,实现对物体的全面感知。通过泛在的普适的物联网络,实现物体对象能够独立寻址,实现物物、物人、人人互联互通。再通过超级计算机、云计算和移动计算、大数据等技术,人类就能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从而达到“全球智慧”的状态。

智慧城市目前没有统一明确的定义,不同视角有不同定义。有从纯城市发展、城市管理的角度,来诠释涵盖经济、社会、生态、人文各个层面在内的智慧城市;有从纯粹信息化的角度出发,在数字城市基础上,加入物联网、云计算来解释智慧城市的概念。第一种角度,理念性的东西太多,可实际操作和落地的东西太少,不利于智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第二种角度,理解又过于技术化,智慧城市是靠信息化推动,但智慧城市建设最终落脚点却不是信息化本身。

笔者认为,智慧城市和人类进化一样,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演变的过程,是城市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高级阶段,是城市管理者、企业和公众追求更高智慧化的管理与服务的必然要求,其建设又必须依靠空间信息技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知识管理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推动,以实现与城市环境、资源匹配的可持续经济发展,实现与城市管理、民生服务匹配的可持续社会发展。

2 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及其在智慧城市中应用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知识社会下一代创新(创新2.0)环境下的城市形态。从信息技术学科角度,智慧城市的核心技术如图1所示,主要有基于3S(GIS、GPS、RS)的城市空间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等技术。

2.1 基于3S的城市空间信息技术及应用

3S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感技术(R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其本质还是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3S技术中GIS相当于中枢神经,RS相当于传感器,GPS相当于定位器,三者相互依存调用,呈现出整体集成的趋势。

3S技术是数字城市和智慧城市的基本技术,它提供了与空间地理信息相关的城市基础数据库,使得城市安全、城市管理与服务、城市交通、商业等领域的智能化应用逐渐实现。基于3S的城市空间信息技术和应用在数字城市阶段已经非常普遍和成熟,本文在此略作简介。

2.1.1 GIS技术

GIS技术是以采集、贮存、管理、处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GIS把空间数据和城市其他数据源的数据集成在一起,可以构成智慧城市各种应用。

建设智慧城市,离不开城市GIS服务平台的建设。城市GIS服务平台应采用国家权威部门发布的地理信息数据。有了GIS服务平台,智慧城市建设才有施展空间。城市GIS服务平台可为政府部门、企业单位和公众提供空间数据支撑和服务,实现与地理空间信息有关的自然、经济、社会等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如城市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平安城市、城市交通、环保监测、市政设施管理、国土管理、城市规划、商业服务、城市应急指挥等都离不开GIS平台。

GIS技术已由二维向二三维一体化发展,基于时间维、空间维和仿真技术相结合的多维地理信息云服务平台,将会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得到长足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

2.1.2 RS技术

RS技术是利用高精度的遥感卫星影像、高低空的数字摄影测量、机载激光雷达,提供遥感数据获取和专题信息生产服务的技术。

随着我国卫星和遥感遥测技术发展,智慧城市对遥感空间信息需求已经成为可能。RS技术在城市规划、土地管理、环境监控、防灾救灾等有大量应用。如利用高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可以很容易实现地面物(公路、桥梁、建筑物、河流、绿地等)的数字化,实现城市基础地理数据的获取。

2.1.3 GPS技术

GPS是由空间卫星、地面控制和用户设备等三部分构成的能全方位实时导航与定位的系统。它具有全天候、高精度、自动化、高效率等显著特点,可以广泛应用于军事、民用交通(船舶、飞机、汽车等)导航、大地测量、野外探险、土地利用调查以及日常生活(人员跟踪、休闲娱乐、商业推广)等不同领域。GPS和GIS结合可以衍生出许多如车联网这样的高级应用,GPS还可以为GIS及时采集、更新或修正数据。总之,GPS作为移动感知技术,是物联网感知层重要的感知装置,在智慧城市各领域将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2.2 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物联网是互联网与传感器技术结合之后的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具有感知识别普遍化、异构设备互联化、联网终端规模化、管理调控智能化和应用服务链条化的特点。

物联网为人类社会增加了新的沟通维度,实现了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及任何物体的连结,帮助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世界的有机结合,使人类可以从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这正是智慧城市建设内涵的要求。因此建设物联网的全面感知,有效获取海量数据的存储、管理、控制,信息的智能处理及智慧化应用支撑就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内容,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市建设在某种意义来说就是物联网的建设。智慧城市建设也可以按照物联网的“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构建。

物联网为智慧城市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物联网为智慧城市提供了城市的感知能力,并使得这种感知更加深入、智能。通过环境感知、照明感知、城市管网感知、移动支付感知、个人健康感知、智能交通的交互感知等,智能城市才能实现政府、民生、产业等方面的智能化管理。提出物联网概念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实现“智慧的地球”,亦即“智慧城市”,许多基于物联网的产业和应用都是和智慧城市应用一致的。

2.3 云计算技术及应用

云计算本质是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是一种可以随时随地方便地、按需地通过网络访问可配置计算资源(如网络、服务器、存储、应用程序和服务)的共享池的商业模式。

云计算按照部署方式和服务对象的范围分为三种:公共云、私有云和混合云,可提供如图2所示的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软件即服务(SaaS)三种类型的服务。

云计算特点非常适合智慧城市建设的要求。智慧城市采用云计算技术的动因是计算和存储资源的有限供给不能满足物联网对计算和存储资源的无限需求。通过云计算技术,可以随时随地提供可扩展的计算资源、简化智慧城市管理与服务的交付,同时实现新商业模式的快速创新。

基于云计算模式和基于物联网模式构建智慧城市,本质是相通的。以建设云计算为核心,打造各类不同的云,如电子政务云、医疗云、市政云、交通云、教育云、安全云、社区云、旅游云等,已经成为智慧城市建设时髦的模式。

2.4 大数据技术及应用

一个智慧城市每天产生海量数据,这些数据有大体量、多样化、快速化、价值密度低等显著特征。换句话说,只有具备这些特点的数据,才是大数据。

传统数据分析技术很难在一定时间内对这些海量的结构化数据、半结构化数据、尤其是非结构化数据(图片、视频、声音等文件)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它能够从上述类型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用于整合、处理、管理和分析大数据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商业智能、云计算、数据仓库、数据集市、分布式系统、Dynamo、GFS、Hadoop、HBase、MapReduce、Mashup、元数据、非关系型数据库、关系型数据库、NoSQL、SQL、流处理、可视化技术等。

智慧城市产生大数据,大数据技术支撑城市智慧。如在城市规划方面,通过对城市地理、气象等自然信息和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人文社会信息的挖掘,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强大的决策支持,强化城市管理服务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在交通管理方面,通过对道路交通信息的实时挖掘,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并快速响应突发状况,为城市交通的良性运转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安全与防灾领域,通过大数据的挖掘,可以及时发现人为或自然灾害、恐怖事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和安全防范能力等。

总之,大数据技术应用场景将遍布智慧城市的方方面面,大到政府的决策与服务、城市运营和管理、产业布局和规划,小到市民的衣食住行,都将在大数据支撑下走向“智慧化”。大数据的挖掘对智慧城市的经济发展、社会服务管理是无形的资产,大数据价值的利用和共享将会创造巨大的财富。

2.5 移动互联网技术及应用

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是目前发展最快、市场潜力最大、前景最诱人的两大业务,移动互联网就是移动通信与互联网的结合。它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采用2/3/4G (GPRS、CDMA、TD-LTE、FDD-LTE、WiMAX)和WLAN移动无线通信技术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

移动互联网由平台、网络、应用和智能终端等构成。其应用也并非新技术,只是为了满足Android、iOS和WP等移动终端特点在特定平台开发的应用软件。

移动互联网作为最便捷、最时尚、最值得信赖的技术和业务,正逐渐渗透到城市管理与服务、市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如移动支付、移动娱乐、移动阅读、移动资讯、移动搜索、移动位置服务、移动教育等各种应用层出不穷,这些应用不仅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最佳实践载体,而且将成为城市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

3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智慧城市的关系

城市的“智慧”不仅要建立在城市的智慧感知层面与城市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和存储运算上,更重要的是在城市知识模型基础上通过数据挖掘分析建立城市的“大脑”。因此智慧城市核心技术是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

物联网是智慧城市重要的支撑技术,智慧城市是物联网的具体应用。现阶段物联网建设可以看成智慧城市的建设,只有大量的成熟的物联网应用才产生巨大的群聚效应,城市的“智慧”才会萌芽、产生。

云计算是物联网的基石,没有云计算,物联网产生的大数据将无从处理。当前,云计算倚重于计算和海量存储,但很难从海量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进行趋势预测分析,大数据技术可以做到“沙里淘金”,其将成为城市的“智慧引擎”。

4 结束语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手段。建设智慧城市同时也促进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长。城市的“智慧”和人类进化一样,也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渐进的过程。如何让城市变成像人类一样具有感知、推理、判断、学习和决策的综合智慧体,将是漫长的探索过程。

参考文献

[1]曹茂春,齐雄,金毅.智慧城市的探讨与实践[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3(8):31-35

[2]曹茂春,马龙.物联网在某城市燃气管网SCADA系统的应用[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3(2):27-32

智慧城市PK平安城市 篇7

众所周知, 美国IBM在2008年率先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 之后信息化革命席卷全球, 欧洲, 日本, 韩国, 新加坡等一些国家也随之都开始智慧城市的实践研究。我国也有23个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计划[1]。智慧城市的本质是智慧资本[2]累积到一定水平的产物。所以智慧资本水平相对高的城市自然而然成为了智慧城市的温床。而拥有大学文凭的成年人的数量就是智慧资本最好的度量衡[3]。研究还发现, 城市中拥有大学学历的成年人口和该城市教育水平成正比[4], 所以智慧城市往往也是名牌大学的聚集地。较高的教育程度往往也意味着较高的收入[5]。换句话说, 教育水平和生产效率是一种正比关系, 比如大学中的科研项目, 会给周围企业的相关产品的开发带来直接的好处[6]。另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往往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 所以这些人会涌入智慧城市去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7]。这些人更遵纪守法, 更关心政治, 支持当地艺术产业和其他文化产业, 对于差异性也有更强的包容能力[8]。

2.背景分析

Sjaastad[9]中提出, 移民作为一种人力资本, 给城市带来了不竭的动力, 所以拥有大学文凭的成年人作为一种智慧资本, 就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力量。如果一个地方能够提供比目前所居住的地方更便利的基础设施服务, 并且这些便利所带来的利润高于迁移所付出的成本, 那么就很有可能产生人的迁移。值得注意的是, 不同的城市因为其自身的不同的特色会吸引不同的人群。年轻人渴望去那些薪酬较高, 有较强商业氛围的城市;老年人则倾向于生态环境较好且生活成本较低的宜居城市[10]。本文将以智慧城市这一概念的起源地——美国为例, 探讨年轻人, 尤其是到大城市求学的学生群体对于智慧城市发展的影响。

表1列出了1990年美国331个城市中拥有本科或本科以上学历人群 (25岁以上) 的百分比排名前10的城市。有趣的是, 教育水平较高的城市都包含了一所或几所名牌大学。名牌大学向来对外地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11], 而受教育程度高的城市往往也是名牌大学的所在地, 这些学校增加了城市对于学生的吸引力。学业完成后那些从外地求学而来的学生面对三种选择:

a.回到自己之前的居住地b.去一个新的地点c.留在目前的城市。

研究表明[12], 在某地大学就读的外来大学毕业生, 比那些没有在此地就读的外来移民更可能选择在该地就业定居。在Cincinnati, Xavier University的外来毕业生, 留在该城市的几率也比其他类别人群要高[13];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s Haas School of Business和College of Engineering几所院校的毕业生也都有类似的情况[14]。这是因为, 在求学过程中, 学生会慢慢适应对所在地特有的生产和消费习惯, 也会在当地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 积累了一定的人力资源, 从而会影响到其对于未来定居地的选择[15]。所以外来求学并且最终留下的学生就成为该城市发展智慧资本。因此, 智慧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决定因素, 是能否吸引并且保留更多外来求学的学生。

3.研究方法

一个城市的发展取决于人口是否增长, 也就是说是否有更多的外来移民, 具体分析可采用以下公式,

其中, Min, j是j地区迁入移民比率, βin Sj是拥有大学文凭的成年移民比率, ΓinZj是该地区其他因素所带来的移民比率, εin, j是调零误差。

同理迁出的移民总量为,

Mout, j = βout Sj +Γout Zj + εout, j--------------------------------------- (2)

那么在迁入量多余迁出量的情况下, (1) 减去 (2) 就是净移民比率,

如果求学移民是智慧资本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那么βnet Sj应该大于Γnet Zj。为了证明这点, 要进行样本分析。根据完成大学学业所需时间的要求 (4年) , 和在人口普查年的规定 (如果一个人目前所居住的地方和他五年前居住的地点不同, 就可以认为他是移民) , 可知样本周期设为5年比较合适。

再继续深入研究之前, 有必要将不同城市的移民比率, 按照人力资本水平高低排列, 进行一下对比分析。表2中, 按照智慧资本水平 (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成年人所占的比例) , 将美国主要地区分成了高中低三个等级, 并对其迁出, 迁入, 净移民率进行对比:

可以看出, 前20% 智慧资本较高的城市,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智慧城市, 迁入迁出和净移民率最高, 而且几乎高出其他城市的2倍左右, 所以可知智慧城市的人口增长快于其他城市。

4.数据分析

4.1 大学和移民

为了说明“大学移民”对于智慧城市发展的主导地位, 表4将拥有大学学历的移民分为进入大学 (求学为主) 和没有进入大学 (务工为主) 的两部分进行相关系数比较。

表3可知, 1975-2000年的三次人口普查, 均得出“大学移民”对于城市移民的迁入和净移民率有着较大的影响 (A, B和C结果相仿) 。与那些并非为了求学 (没有进入大学) 的移民相比, 差距十分明显。所以可知, “大学移民”对于智慧城市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净移民率和“大学移民”成正比和没有进入大学的移民成反比。这表明完成学业中的大多数人, 还是选择留了下来, 而在其他地方获得大学学历来到智慧城市寻找工作的移民, 反而选择了离开。

4.2 年龄和移民

为了更全面地说明“大学移民”的主导性地位, 本文对不同年龄层对于移民的影响相关系数进行了对比分析。

图1可知, 对于净移民率的影响主要集中在20-24这一年龄段上, 其次分别是15-19岁和25-29岁这两组。其中, 20-24岁人群的迁入系数为图1系数的峰值。相对年轻和年长的组群, 对移民状况的影响很小, 有的甚至是反作用的。同时还能看到, 到了毕业的时候 (20-24) 迁出移民率应该会有所上升, 在25-29岁的时候达到峰值。通过分析图1中净移民的相关系数可知, 城市在升学时间 (15-19岁和20-24岁) , 会获得大量外地移民, 这批移民在完成学业时候 (2529岁和30-34岁) 一部分会迁出离开。但是整体上看, 迁入还是大于迁出。因此, 图1进一步证明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是由来该城市求学, 并且毕业后留下来就业的移民决定的。

当大量15-19和20-24岁的年轻移民涌入城市的同时, 部分25-29岁和30-34岁的要步入或者刚步入中年的人群选择了离开。且前者的数量多余后者。这意味着智慧城市一直处于一个相当年轻相当有活力的状态中。

5.结语

城市规划理论与智慧城市 篇8

1 城市规划的概念

国家标准《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中将“城市规划”定义为“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具体安排和实施管理。”

城市社会正在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变, 也有人将后工业社会称为“信息社会”、“网络社会”, 显然, 信息元素在后工业社会中占有重要位置。后工业社会结构呈现网络化特征, 人们的生活空间不再局限于物质生活。现代信息技术和其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把我们带入一种全球化的后现代主义的城市文化。后现代主义、全球化和虚拟化正成为城市文化的特征之一。

“信息城市”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信息化而提出的一种未来城市的发展模式, 是从纯粹的新技术角度提出的未来城市理论。从对众多专家的调查表明, 城市发展的主流方向是信息城市, 这也说明信息技术对未来城市社会的主导影响, 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

信息化城市的规划与传统工业化城市的规划有很大不同, 其全球背景、产业特征、生活工作方式都发生很大的变化, 从而导致城市规划的背景依据发生变化。在城市规划中, 需要研究城市在全球和区域城市等级体系中的地位, 综合考虑城市未来发展的趋势, 来确定城市的性质;城市功能空间的划分要考虑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中心功能变化、工业空间的边缘化以及空间发展的持续性等因素;在信息化条件下, 对于城市建设用地分类, 特别是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分类会有所改进;要适应城市综合社区的要求, 进行城市居住区域规划设计;对于城市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 要注意城市场所的个性化和生态化, 在城市更新中注意城市文脉的延续;在高新技术园区的规划与建设中, 要注意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创新氛围的营造。

1.1 城市基本要素

城市基本要素包含城市的空间形式、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的空间组织、城市景观的描述等各方面的内涵。城市结构的本质是指城市形态和城市相互作用的网络在理性组织下的表达方式, 是城市的物质与空间组合而呈现出一定的结构形态, 它包括了城市物质设施所构成的显性结构 (如物质设施分布结构、土地利用结构、城市交通系统结构等) 和城市的社会结构 (如人口结构、文化层次结构、就业结构、社会组织结构等) 及自然结构在内的具有相对隐性的结构内容。

美国的城市社会学家简·雅各布指出:城市中最基本的原则是城市对错综复杂的功能使用多样化的需求, 而这些使用之间始终在经济方面和社会方面得到相互支持, 以一种相对稳固的方式互相补充, 以现代城市规划的分类法来进行规划, 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确定位置。一些将城市功能过于纯化的做法割裂了城市要素间的联系, 使被裂解的城市再也不能还原到原来的自然、有机的状态。城市的一切功能活动, 都依托于各类基本的城市物质要素的相互作用来进行。这些众多的物质要素以及功能活动要依据一定的空间秩序且有规律的联系在一起。城市空间结构的规划是在分析和研究城市各类要素相互作用及其发展方向的基础上, 来寻求各物质要素的内在组合方式, 使经过规划的城市空间保持有机状态, 达到合理规划城市空间的目的。

随着工业社会的成熟, 出现了一批综合性的城市, 但由于经济、社会、文化、区位等方面的因素, 一些城市的功能结构有明显的倾向性特征, 如有生产功能为主的工业生产城市、以流通和消费为主的流通型城市、以政治功能为主的首都型城市、以旅游服务为主的旅游城市、以货物进出服务为主的港口城市等。进入后工业社会后, 全球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越来越密切, 从而形成全球网络。在城市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不体现着信息技术的应用和信息流的存在, 信息技术将城市各功能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使之重新整合变得更加有机化和整体化。

信息技术与城市各结构要素的关系具有如下特点:

(1) 信息技术发展对城市经济的影响表现为城市经济管理职能的集中趋势, 表现在生产和消费市场的在线服务以及生产和后台办公功能的分散上。同时, 城市经济结构发生变化, 工业化经济向信息化经济转化, 城市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 (传统服务业) 为主向第四产业 (信息产业) 为主的构成形式转变。

(2) 信息技术发展使城市社会控制进一步加强, 在为人类社会活动带来极大便利和灵活性的同时, 也为社会沟通提供了新的工具。信息化城市的文化日趋全球化和虚拟化。在城市生活中, 家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成为全球信息网络的重要终端。

(3) 在信息时代, 城市在物质空间和电子空间内已被重新定义。在信息化城市中, 家庭与工作、公共与私有、电子与物质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值得注意的是, 信息技术支持城市强势群体对物质空间的控制。当物质和电子空间以新的方式被利用时, 城市变得越来越破碎和多极化。这些发展过程创造出一个由不同空间类型组成的复杂拼凑物, 其中一些是物质的, 一些是虚拟的。

(4) 对于城市的“智能化”进程来说, 基础设施的制度创新是必须的。首先, 制度创新必须与全球性的竞争市场联系起来, 基本点是城市基础设施的发展, 是为了参与全球性的竞争与发展的需要。其次, 要努力摧毁制度壁垒, 这种壁垒存在于城市政策制定者和城市掌握基础设施网络的人之间。最后, 是城市各种基础设施网络之间的联合发展, 特别是信息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和管理运行中。

(5) 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城市环境, 可以节约能源、减少污染、减少有毒排放。

1.2 城市结构功能

城市的发展在人类文明发展演进中占有重要地位, 不同的城市功能结构能反映出当时城市社会发展和不同地域文明的特征。

从世界500强企业在全球城市中分布状况可以看出, 一个全球化的城市网络已经形成, 每个城市都可以在网络中的等级体系上找到位置, 全球城市的分工协作成为世界经济的新模式。在全球城市等级体系中, 城市的地位和分工不同, 其功能结构也出现很大差异。信息时代的城市功能与空间结构, 更不能脱离全球城市等级体系变化的大背景。

(1) 信息时代的城市功能

受到信息化的冲击和影响, 中国城市体系作为全球城市网络的一部分, 自然也形成网络。根据国内外城市综合实力研究的各种指标体系, 结合中国城市信息化过程的特点, 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功能有如下的发展与变化:

城市功能的演变是在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背景下进行的, 影响城市功能演进的因素有经济发展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政治因素和技术进步因素, 其中技术进步因素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在城市功能的更替和升级中, 城市传统功能被重新整合, 居住与工作功能界限的模糊、空间的整合使家庭文化重新兴起, 家庭功能呈现多元化。生产与流通也通过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工作方式也呈现多元化、高灵活性的特征, 电子商务对传统商务方式形成很大冲击, 电子商务的份额快速增长。交通网络智能化、文化娱乐也与信息网络连接在一起。

城市服务功能发生变化, 一般服务功能从商品服务向信息服务的转变, 生产性服务业将迅速增长并逐渐国际化, 与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相适应。城市服务功能变化中最重要的是创新功能的提升, 这里不仅仅是科技创新的发展, 还有文化创新、制度创新功能的加强等。

不同等级城市具有不同的功能特征, 全球性城市是全球经济指挥中心, 区域性城市则聚集着后台办公功能, 地方性城市更多地承担全球经济分工的生产功能。

在城市功能的发展中, 信息产业特别是信息服务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信息产业优化了城市经济要素, 改变了传统的城市经济运行方式, 并对城市生活产生巨大影响。同时, 城市社区功能也朝着多功能智能社区的方向发展。

(2) 信息时代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各组成物质要素实体和空间结构所表现的形式、风格、布局等有形的表现有其自身规律, 但就其本质而言, 它实际上是人类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活动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物化和空间化, 是各历史阶段城市的技术能力和功能要求在空间上的具体体现。

在信息化条件下, 城市空间结构产生了相应的发展和变化, 进入后工业社会后, 信息技术革命对城市结构形成全面的冲击, 城市空间出现网络化结构, 空间性质兼容化。城市居住空间从单一功能空间向复合功能空间转变, 智能化住宅快速发展, 社区空间的电子延伸——虚拟社区出现;城市的工业空间发生重构, 高技术园区出现, 生产方式更加灵活, 并出现虚拟化企业;城市的办公服务空间虚拟化、电子化, 以信息网络为支持的社会服务通过各种远程服务活动使城市服务体系部分进入电子空间, 如远程医疗、远程教育等, 服务的质量、水平、多样化及灵活性大大提高;CBD的功能空间特征也发生变化, 商业娱乐也进入虚拟空间, 如电子商务、网上娱乐等, 城市中心的商业娱乐空间也出现复合趋势。

在城市空间结构中, 出现新的城市空间要素——高技术中心。高技术中心是由信息革命、经济全球化、新的生产和管理方式以及对信息技术需求等各种因素推动而发展起来的, 在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高技术产业综合体、科学城、技术园区、高技术城等多种类型。高技术中的空间要素由创新空间要素和非创新空间要素组成, 两种空间相互作用和整合, 共同构成高技术中心的创新环境。

(3) CBD的演进

城市进入全面工业化阶段以后, 城市开发强度提高, 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张。城市土地使用方法和方式出现明显的分区, 形成不同的功能区。城市围绕中心区发展, 商业、工业、居住区、郊区之间相互分离, 对可达性要求最高的商务和商业活动多聚集在城市中心区。

CBD是大城市里主要商业活动进行的地区, 通常被认为是城市发展和繁荣的标志, 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 是城市的商务中心、购物娱乐中心、信息中心、服务中心。CBD在经历了以商业为主的混合阶段、专业分区的综合功能阶段后逐步走向功能升级、综合化、生态化的综合阶段。CBD中不仅集中了大量的跨国公司的总部, 还有高层次、专业化的商务服务, 包括金融、法律、会计、管理及广告业等。这类公司聚集于国际性大城市的CBD中, 在跨国公司的全球运转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信息化条件下国际大都市功能的空间特征, 首先存在着一种全球空间, 全球经济在其中流动运行, 操纵这种全球经济的主要是一些大型多国公司、生产性服务公司、研发创新公司和投资金融公司等, 这些全球流动空间的节点主要是那些全球性城市。其次是作为这些流动的具体执行空间, 地方场所显然是重要的, 它提供了交流、交易的物质场所。在这类空间中, 具有代表性的是中心城市综合体, 他存在于全球性城市和国际性城市中, 成为支撑全球流动的主要物质空间依托。

(4) 信息产业街区

信息产业街区是指在城市内部, 以城市街区为载体, 以信息产业相关活动 (主要是信息密集服务业) 的高度集聚性为特征, 具有一定区域性影响力的城市空间。信息产业街区是我国信息产业在城市空间发展中有别于高科技园区的一种特殊的空间形式。人们通常所指的“电子一条街”或“科技街”是街区运作的一种表现形式。“街区”概念的提出, 反映了产业运作的关系, 从满足街区产业运作角度入手, 以较宏观的角度来表征这种特殊类型的城市空间。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信息产业专门化街区, 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北京中关村、深圳的华强北、南京的珠江路等。

虽然信息产业街区的发展是从电子产品贸易和专业技术服务开始的, 但街区的发展带来了人们需求的多样性综合化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5) 高技术产业空间布局变化

高技术产业园的空间以教育、研究和开发、生产企业三大部分为核心, 与传统工业相比, 高技术产业的生产过程更多的是一种技术创新过程, 研究与开发在这里占了很大比重, 其本身并不要求过大的用地, 他们宁可在更大的范围内扩散、分工协作, 也不会把与之联系的所有研究、生产单位集中在一个地方, 因为接近市场是他们的一个重要区位趋向, 而研究开发、生产之间的联系不会像传统产业那样受到运输成本的制约。

高技术产业的集聚来自创新信息、创新劳动力、风险资金构成的创新环境, 他们可以是不同来源的创新信息、技术劳动力储备, 以及高风险资金不同投资者的组合, 因此创新环境的定位和发展模式是多元化的。从时间尺度来研究高技术区的发展历程和类型, 可以看到不同发展模式的创新环境。他们以不同层次的创新水平和生产力结合, 形成不同的产业环境。

2 现代城市的主要发展理论

现代信息技术推动人类进入信息社会, 城市化与城市发展理论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力图解释一个地理摩擦几乎为零的信息化时代, 城市还能否成为经济活动集聚的中心, 以及在未来城市应该如何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有关城市发展的新理论, 其中包括全球城市 (世界城市) 理论、柔性城市 (后福特城市) 理论、信息城市假说、学习城市以及智能社区理论等, 他们分别是将城市视为高等级的商务和金融活动的集聚地, 或者是“后福特”资本主义的柔性综合体, 或者是信息经济的集聚地, 或者是学习性的地方网络, 或者是利用信息中心获取竞争优势的地域。

(1) 世界城市/全球城市

世界城市概念早在1915年就由西方城市和区域规划先驱Patrick Geddes在其所著《演化中的城市》一书中提出;而加拿大学者约翰·弗里德曼在1986年综合了若干年来世界城市研究的最新成果, 提出的“世界城市假说”, 其实质是关于新的国际劳动分工的空间组织理论, 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发达国家后工业化以及新的国际劳动分工背景下的产物。

现代世界城市的本质特征是拥有全球经济控制能力, 其来源是跨国企业总部与作为生产者服务核心部分的跨国银行的总部, 因此世界城市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决策中心。约翰·弗里德曼明确提出其假说的目的是要将城市化过程与世界经济力量直接联系起来, 为世界城市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框架。

世界城市是以技术革命为其产生的根本动因, 现代的世界城市尤其受到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的深刻影响。一方面, 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降低了跨国企业内部协调、监督的成本, 可以使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效地进行管理与控制, 给跨国公司的空间扩张提供可能。生产和管理可以在空间上分离, 于是管理控制功能向中心区集中, 生产向边缘低成本地区分散, 这是新国际劳动分工的空间表现之一。另一方面, 信息通达性的提高也降低了外部市场交易成本。生产者服务是信息高度密集的生产过程, 跨国公司的扩张增加了对生产者服务的需求, 需求的信息数量大幅度增加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促使生产者服务的专门化与大规模生产, 将服务 (非物质产出) 的生产与物质的产出分离开来, 促进了管理控制功能区和被控制功能区的分离。

世界城市假说是城市等级理论的延伸, 但又不同于传统的在国家层次上的城市等级体系, 假说论证了在信息化、全球化的背景中, 一个全球统一的城市等级体系正在形成, 其中国家的城市等级体系只是它的一个子系统, 由于城市增长的最基本动力由国家转向了全球, 因此对于每一个国家城市体系而言, 其顶端的首位城市是这种增长刺激的第一线接收者, 随之将增长分配给各自国家的城市体系。

(2) 信息城市

信息城市理论是由美国著名规划学家、信息社会研究者曼纽尔·卡斯特尔斯提出的, 他认为信息城市是信息社会的体现, 并重新分析了世界城市形成的力量基础, 构造了“发展的信息模式”, 并认为所谓的世界城市就是他所指的信息城市。

虽然很多学者都曾研究城市的高技术革命, 但是卡斯特尔斯的理论较为全面, 它不仅分析了高技术产业, 而且更重要的是分析了高技术对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他认为, 技术革命最重要的影响是服务转变, 我们的世界将是信息社会。根据这个概念, 经济生产、文化主流、政治军事赖以依存的社会结构都会依赖于对信息及知识的收集、储存、处理和生产的基础上。信息成为所有社会过程和社会组织的原材料。

卡斯特尔斯认为, 信息没有空间特征, 信息技术也使得地理摩擦几乎为零, 因此世界经济将由“地域的空间”转向“流的空间”。信息经济的流具有一个特殊的结构, 即网络, 通过建立全球性的具有“瞬时”通达性战略网络, 信息为基础的高级技术就消除了“流的空间”的国家壁垒, 这种情形充分表现在以通信联系为基础的世界资本市场的金融交易之中。获得这种信息空间的进入权和取得对信息空间结点 (即世界城市) 的控制权是在国际资本积累博奕中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之所在。从这个角度, 现有的世界城市体系就反映了这种力量的分配, 国家或城市要想改变自己在这一空间网络中的地位,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系的控制者所愿意让出的份额。

(3) 后福特城市

柔性城市是“本地化经济”与“区域经济复兴”的产物, 20世纪80年代早期, 社会学家试图解释全球化同时某些生产活动出现的明显区域化趋势。此时, 战后经济秩序正在崩溃, 大生产的组织模型出现了转变, 同时就业与产出的部门组成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变, 在制造业内部向高技术生产转变。

第一种柔性城市的理论是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延伸, 这个模型发展了科斯和威廉姆斯的理论, 认为交易费用和生产成本决定如何组织生产, 这既包括企业内部也包括企业外部网络关系。现代生产的劳动分工与生产区位相互影响, 一旦生产区位的接近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费用, 企业就会将更多的关系外部化, 因而出现不同的组织模式。80年代国外城市增长的复兴显示出城市是新兴产业 (生产者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 实现集聚经济的地域, 这些产业需要外部动力以达到柔性。

城市就是这些复杂的、不确定的、高成本和柔性化的公司之间投入产出关系的结点;柔性城市的经济基础是由这些需要通过集聚来获取柔性的产业构成的, 这些产业不是传统的大生产部门, 而是建立在与之不同的组织模式, 因此存在一个柔性的城市经济。

第二种柔性城市理论与第一种相似, 但是没有进行部门分析, 而是提出了城市不是一个相互交叉的部门集聚的地域, 是一个统一的巨型的“柔性综合体”系统, 里面的要素和子系统相互作用与联系, 组成一个柔性投入与产出的地域。

第三种柔性城市理论与新工业区理论有关。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的变化导致一些经济发展分析家开始讨论本地网络化的企业正在代替垂直一体化的公司成为经济变化的主要现象。新工业区的理论强调工业组织结构方面的相互联系的转变:社会、空间、制度以及政治。一个城市随时都有衰落的可能, 对于原先生产某种产品的城市来说, 一旦其他城市对这个城市进口的产品采取替代策略, 城市就面临着更大的竞争;而绩效好的本地企业在建立共生的城市网络后, 往往开始将他们的某些活动向远距离的地方移植;只有城市持续的改进以保持相当的柔性, 才能保证城市不被逆工业化。对于某些被支配的城市地域而言, 他们依赖于自己所不能控制的入驻企业, 面临着增长且并未发展的困境;在这些外植的产业基础上建立内生的本地经济要想成功, 宿主就必须构筑自己具有代表性和多样性的生产基础, 逐步使整个城市变得更加柔性。由此可见, 处于不同发展环境的城市都同样需要柔性化。

对柔性城市的第四种描述是, 在城市的郊区扩张中, 人们必须权衡扩散的优劣, 在保持财富和郊区自由发展的同时遏制其不良效应。郊区的扩展可以说是城镇内居民和城镇本身为获取效益最大化而忽视了整个地区发展的结果。新区域主义认为区域才是参与全球经济的竞争单元。但在目前的状况中, 一些郊区的繁荣完全是建立在与之毗邻的其他郊区和中心区的衰落上, 这种缺乏区域整体性的发展, 必然导致城市在进一步的竞争中失利。只有“柔性城市”——就是在地理上有扩张的能力、能够抓住郊区的财富的城市, 才能够解决内城贫困等问题。

(4) 学习城市/区域

学习城市/区域是相对较新的概念, 但却成为大量区域发展的中心策略。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学习性城市或区域的概念, 但是都与创新和促进创新的系统有关, 这类城市或区域的共同点在于他们都将创新和学习放在发展的中心位置, 具有共同要素。

所有的合作者都有一部分将学习和知识散发放在发展中心的明确任务, 由他们来决定培养全球性的竞争力、知识密集性的产业和服务活动, 所有的工作建立在当地学习、创新与应变能力的基础上。集聚于相同区位的企业和知识机构能共享文化并具有共识, 更能促进社会相互作用和学习的过程。

“学习”包括了个人学习和机构 (制度) 学习。前者指个人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渠道获取知识、技能等, 通常指的是终身学习, 而不仅仅是学校的学习或培训。通过学习, 个人可以获得更好的工资和就业机会, 而社会则得益于一个更柔性化的、具有先进技术的劳动力。但是个人的终身学习只是建立一个学习性城市或区域的一部分, 更重要的是在全球化背景下, 将个人的学习与更广阔的环境联系起来, 使城市或区域的制度 (机构) 也感觉到学习和创新的必要。

学习城市是建立在信息化、网络化的基础上, 其中集体的学习与产品、流程和工作组织等信息的交流相关, 这种本地知识的产生和发展存在着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机制。大型的全球公司也寻求将其研发行为融入本地, 充分利用、发展高水平的企业网络和本地商业支撑和资源, 以获得高度本地化的研究和技术能力, 实现本地市场全球化。

在学习社会里, 没有机构能够垄断知识, 所有的合作者——不管是公共权威部门、私人企业、教育研究机构还是市政组织、民众个人——都将学习和知识散发作为发展的重心。事实上, 不同的主体之间有着共同目标, 通过城市的网络培养了共同的价值趋向, 它对于学习性城市的运行至关重要。

(5) 智能社区

智能社区的地理范围可以从街区到多个区域的联合体, 其最基本的特征是其中的居民、各种组织和政府机构都在使用信息技术来改善他们所在的区域。

智能社区强调地方政府的重要作用。以前的经济社会活动有明显的地域尺度, 人们在同一个城市 (地区) 内生活、工作、购物等。但是由于交通和通信的成本急剧下降, 现代经济成为开放性和全球性, 企业可在全球范围内比较权衡以选择生产销售地点, 人们可以在家或者世界的任何角落通过计算机提供服务, 甚至通过比较地方政府服务的优劣来选择居住地点。因此, 一个城市要想在全球竞争中吸引居民与投资者, 其地方政府必须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并且善于合作, 尽量用最低的成本来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利用先进的技术为市民增加服务、获取信息和提供决策。

智能社区应是已经拥有或者追求以下特质的区域:高新技术的投资以及人才的可获得性;人才和职业培训;竞争经验与合作习惯;透明的城市财政;有将债务转换成资产的能力;制定让公众共同参与的战略。每个智能社区依据各自的资源和目标, 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达到以上特质, 但是在获得经济稳定性和公众的共识、忠诚方面却有着相似的结果。

智能社区的发展为全世界的城市和区域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他们必须考虑自己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例如北京, 它不能仅仅考虑与上海、深圳在新经济发展中对企业和居民的竞争, 而且要感受到同伦敦、东京、纽约的竞争。区域必须要SMART (智能) , 有学者将它分解为:“S”代表学习与策略, 要将远程通信和信息技术用于自己的区域;“M”代表城市和区域对信息技术和经济、居民需求的趋势与变化的快速反应;“A”代表城市和区域的主体对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善区域达到共识;“R”代表城市与周边区域的合作与协调;“T”代表快速行动, 一旦落后就意味其他城市在新经济中取得了竞争优势。总之, 社区和城市的发展需要高度发达的远程通信和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 以此获取竞争优势来吸引那些能够创造知识性质的增长型企业。

(6) 经济反射能力中心

地理信息科学家Michael Phoenix认为, 有关的“世界城市”、“全球城市”、“信息城市”和“柔性城市”的理论假说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 即是将城市看作一部机器——一个具有地理密度的社会经济体系, 并且遵循某种城市物理学的机制。而城市学家们关注的社会经济变化不过是推动这部机器运转的力量的转变——从国家资本主义到全球资本主义, 从制造业到服务产业, 通过特殊的本地因素的综合作用, 这些形式的推动力“创造”了城市, 城市成为全球资本流动和力量的机械结构的部件。

现代的城市是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反射中心。城市作为一种特殊的、差别化的、本地化的社会关系的综合体作用于全球资本主义, 城市里集聚的经济活动——包括制造业与服务业, 都是相互依赖的, 这种依赖是间接的或者说是非贸易性的, 而不是城市经济中主要的直接的本地贸易的联系;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区别的中心要素应该是惯例、习俗与关系。由于现代资本的转变, 这些要素的重要性还在增加, 组成了经济反射能力。这个术语指的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的企业、市场、政府、家庭以及其他主体的不同制度层面上各组要素通过反射性的行为作用于经济演变过程的可能性。这类似于智能社区中城市各主体快速反应的特质。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渗透和信息网络的发展, 各个行为主体的行为更多样化, 并且行动速度比以前更快。企业、政府其他机构以及家庭都被迫适应其他主体的快速变化, 他们完善这种能力的途径就是增强组织和集体反射能力。在经济中, “反射能力”意味着积极参加竞争性学习;在社会和消费中, 反射能力是为了获得“满意”, 处理经济反射性对于个人、企业、家庭和公共机构新形式的风险。城市的这种反射能力同时存在于生产和消费领域, 依赖于城市内各主体的关系以及城市内组成的不同惯例习俗, 因此, 每个城市的反射性都不同。

全球化经济中的城市并非仅是全球机器的一个部件, 而没有地方性经济的特点, 相反, 当全球企业或机构选择入驻大城市时, 他们的目的包括了利用地方的特殊性:一方面他们希望获取进入本地具有地方特色的市场途径, 进而为其服务, 从中获得利润, 另一方面他们也希望获得当地特有的特殊形式的反射性, 将其作为他们全球生产和营销体系的投入。

纵观以上的城市理论, 尽管分析的角度和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 但是他们都直接或间接的肯定了城市, 尤其是大城市在未来社会中将继续作为经济中心的地位, 而且分别或同时强调了信息/知识、学习、快速反应能力和在信息网络的支配控制力对于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3 信息社会中的城市发展

在当今全球化的趋势中, 任何城市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 它必然是全球区域城市网络中的一个节点, 无论这个节点是大是小, 是主是次, 都要通过这个网络与别的城市发生不同的联系, 这种联系首先体现在它的定位上。信息化、全球化的结果使得城市全球分工成为可能, 每个城市在网络中的作用决定了它的定位。这种联系的变化体现在城市的竞争力上, 城市网络具有相对不稳定性, 随着综合实力 (体现在城市竞争力上) 的变化, 每个节点的影响力也在变化。在区域城市体系中, 这种特征也同样存在, 因此, 对于城市等级体系来说, 城市之间既是相互依存又是相互竞争的。发挥优势、提供竞争力是城市发展的基础。

城市功能的这种变化特性和发展趋势使得一些城市空间的构成发生变化, 如城市的CBD, 其功能演变和结构调整的背景, 就是城市网络的形成和城市功能空间的聚散。因此, 对于中国现阶段的城市CBD发展, 必须置于全球城市网络的视野下, 以及全球城市经济区域分工的背景下。

中国正处于经济和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种背景下, 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如何适应这种发展要求, 使城市生长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使城市结构更加适合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空间结构, 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是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首先, 要有区域整合的理念, 区域中的城市不但是相互竞争, 更是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 这也是区域城市体系功能分工的要求。打破行政管辖的界限, 区域整合, 协调发展。其次, 进行制度创新, 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 要打破垄断, 引入竞争, 通过制度改革加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第三, 要研究城市相关功能和产业的发展模式, 分清各种模式的基础和特点, 找出适合特定城市的发展模式, 避免或减少发展过程的弯路。最后, 要进行战略研究, 信息化条件下的城市结构形态的发展因素很多, 应该从战略的角度综合地、跨学科地研究。信息技术发展只是研究城市结构形态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对它的考察也只是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一个切入点, 而战略研究需要在更高的更全面的层次上审视城市的发展方向, 制定发展的大政方针。

4 结束语

纵观各种流派的城市研究与规划的理论, 尽管分析的视角不同, 但是都直接或间接的肯定了信息社会对于城市的未来社会和经济的作用, 并充分反映了智慧城市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控制能力对于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段进.城市空间发展论.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2]阎小培.城市发展的未来趋势, 国外城市规划, 1998 (4) .

[3]程大章.智慧城市顶层设计导论.中国科学出版社, 2012.

上一篇:国际合同下一篇:项目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