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标准化综述

2024-10-11

智慧城市标准化综述(精选9篇)

智慧城市标准化综述 篇1

2007年《经济学人智库》 (EIU) 在《特大城市面临的挑战》报告中分析, 全球特大城市正在面临环境、社会、基础设施、经济四大严峻挑战[1]。如何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城市“智慧增长”是全球城市治理面临的新问题。此外,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进一步加速了各国寻找新的经济增长支撑点的步伐。2009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城市信息化、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新方向和新趋势, 特别是物联网、云计算概念的提出, 打破了传统城市发展思维, 实现以知识、技术、信息等创新要素为增长动力的“智慧”运行, 即智慧城市理念的提出。2009年, IBM公司首次将“智慧地球”的理论具体落实到“智慧城市”建设实践。智慧城市概念立即引起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 全球掀起智慧城市建设热潮。据统计, 截止到2014年, 全球有300多个城市正在进行智慧建设, 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的瑞典、爱尔兰、西班牙、德国, 以及亚洲的日本、中国、新加坡、韩国, 其中, 欧洲和亚洲是智慧城市建设较为积极的地区。当前, 大部分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处于有限规模、小范围探索阶段, 由于国内外城市个性、地域特性、人文文化的差异, 智慧城市建设必然在基础理论及发展实践中有所不同。因此, 本文从国外智慧理论研究、发展现状、国内智慧城市理论研究及述评四方面进行研究。

一、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一) 智慧城市概念的发展演变。

西方各国智慧城市建设相比较与国内来说, 发展比较平稳, 没有形成大规模、大范围智慧建设浪潮。在IBM提出“智慧城市”概念之前, 国外部分国家已经开始智慧城市建设的探索。1990年在美国旧金山国际会议[2]上, 提出“智慧城市, 快速系统, 全球网络”的议题, 会后正式出版的文集成为早期研究智慧城市的代表性文献。1995年, 马来西亚的“多媒体超级走廊”计划[3]就已经体现出构建智慧城市的愿景。韩国在2004年推行u-Korea战略、新加坡在2006年启动i N2015计划、2007年欧盟在《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提出智慧城市建设设想, 被称为智慧城市概念的发端。2009年底, IBM公司基于2008年在《智慧地球———下一代领导人议程》中提出的“智慧的地球”愿景正式提出“智慧城市”的概念。由此, 智慧城市在全球城市化的建设中得到极大宣传。由于国外智慧城市理念形成较早, 因此, 智慧城市的概念在其城市发展战略和规划中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正如Michael Batty[4]在其文章中所理解的那样, 智慧城市理念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正在改变着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文化环境和经济社会结构, 为解决城市发展问题提供全新发展思路。Jean Philippe[5]认为利用智慧城市中ICT可以进行环境监测。Sung Ah Kim[6]构建了一个技术信息监控模型用以测量智慧城市建设中的能量使用情况。Harrison[7]研究智慧城市基础设施在物理、信息技术、社会和商业的连接方式。Hall[8]提出用“智慧视野”思考政府、企业、学术界、社区之间的关系。美国学者Saskia Sassen[9]注重人本理念, 认为智慧城市最大的挑战在于市民的观念, 在于技术城市化, 市民的参与度直接影响到智慧城市建设实现的效果。由此可见, 国外智慧城市关注的焦点正在由顶层设计中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转变为技术创新、应用和服务、人文、教育等软实力的培养。此外, 国外在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中都注重依托当地传统优势, Belessent强调智慧城市建设应基于城市原有的基础组件延续发展即基于“城市”而非基于“智慧”。

(二) 国外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研究。

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国外学术界和国际组织比较关注的问题。没有一套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方面会导致盲目建设, 另一方面会影响决策层和相关建设机构对于“智慧水平”的把握。最具代表性的包括欧洲中等城市的智慧城市评估、智慧社区论坛 (ICF) 的智慧城市评估及由Boyd Cohen博士在2012年发布的全球十大智慧城市排名。欧盟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更多地关注民生、知识共享、低碳、节能减排、绿色、可持续发展等可以促进技术创新、经济提升、技术应用的因素。2007年, 欧盟发布《欧盟中等城市智慧城市排名》报告中确定智慧城市评价的6维度31方面74项指标, 六大维度包括:智慧产业、智慧民众、智慧治理、智慧移动、智慧环境、智慧生活。智慧社区论坛评估重在宽带泛连、知识型工作者、创新、数字包容、宣传五方面内容并通过设立“Smart21”、“TOP7”、“智慧社区奖”力图对各城市智慧建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最终提升城市或者社区的整体竞争力。在Boyd Cohen的智慧城市指标评价中主要以城市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为标准, 评选出全球范围内综合排名前十的智慧城市。

二、国外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

发达国家由于较早认识到“智慧城市”发展的前瞻性, 通过开展智慧城市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通讯技术的研发及应用, 已经形成各自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鲜明的地区城市特色。根据全球智慧城市建设内容、特点、功能的差异, 下面按地域划分逐一分析, 即欧洲、北美、亚洲。

(一) 欧洲的智慧城市建设。

欧洲各国信息化建设较早, 信息技术、信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信息法规比较完整, 同时具有良好的工业化基础和城市化发展水平。因此, 相比于亚洲和北美智慧城市建设, 欧洲在建设理念和发展主题上更具有特色, 更加关注信息通讯技术在城市环境、医疗、建筑、交通、资源等与民生相关的领域, 目标是借助智慧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绿色低碳、知识共享的智慧型经济和生态型经济共存的可持续性发展城市。爱尔兰的戈尔韦城市利用智慧技术在戈尔韦湾的应用, 成功建设成自然环境优美兼具经济价值的智慧海湾。瑞典的斯德哥尔摩是世界旅游名城, 为改善该市交通拥挤的现状, 从2006年开始利用智能交通系统, 仅三年时间就达到交通堵塞降低25%, 城市污染下降15%, 排队时间降低25%的效果, 成为全球智慧交通的典范。荷兰的阿姆斯特丹是欧洲智慧城市建设中较早的城市, 通过实施四个可持续智慧节能技术项目, 可持续生活、可持续工作、可持续交通、可持续公共空间以及五“R”原则来改善当地环境问题, 实现节约能源,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10]。丹麦首都哥本哈根素有“自行车之城”的称号, 已经建成两条高速自行车道, 旨在到2025年成为全球第一个二氧化碳零排放之都。英国最大的低碳、绿色、可持续发展社区———伦敦的“贝丁顿零化石能源发展”生态区建设引人注目。此外, 英国南安普顿智能卡的广泛应用普及也对英国其他城市的智慧建设产生影响。2012年, 法国巴黎在全球十大智慧城市评比中以智慧型广告牌、电动汽车共享、智能巴士亭等项目名列第三。此外, 欧洲的智慧建设注重培养公民的信息素质, 尤其是对于信息无产者转变为信息有产者的弱势信息群体的培训。同时, 注重公民参与治理。丹麦奥胡斯通过制定《2009~2019年公园发展计划》改变以往传统的被动式管理模式, 加强政府、企业、公民之间的广泛互动提高公民的政治参与度。在2007年的《欧盟智慧城市报告》中丹麦的奥胡斯在“智慧公众”一项中排名第一。

(二) 北美的智慧城市建设。

北美智慧城市建设始于美国在全球率先提出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NII) 和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GII) 两大项目。2009年初美国政府发布《经济复兴计划进度报告》, 开始建设现代化的城市电网, 总投资达40多亿美元。其中, 博尔德市是智能电网工程建设较早的城市, 预计会成为智能电网城市。同年, 加利福尼亚州的圣何塞启动了智能道路照明工程。北美大多数城市的管理者重视信息化建设, 不在乎建设的是否是数字城市、无线城市还是智慧城市, 更多的是关心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美国独立研究机构Forester预测, 物联网技术所带来的商业价值是互联网的30倍, 将带动10, 000亿元规模的产业价值[11]。为此, 美国政府在2009年将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并将其作为保持其全球竞争力优势的重要手段。同年, 美国的迪比克市通过与IBM公司合作, 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数据监测、分析、整合, 以公共资源智能化为重点, 建设成为美国第一个智慧型宜居城市。

(三) 亚洲的智慧城市建设。

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较, 亚洲智慧城市建设整体起步比较晚, 尤其是信息通讯基础设施建设, 但是政府在城市统筹规划中占有绝对性, 因此, 智慧城市建设发展很快而且比较系统化、体系化即信息产业化、技术创新与应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同步推进。同时, 这些国家在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后, 已经将智慧城市建设作为国家战略规划发展的重要部分。亚洲智慧城市建设的代表包括日本、韩国、新加坡等。韩国和日本智慧城市建设是基于U-City理念即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取得任何信息和服务。2001年开始日本就认识到信息化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通过制定e-Japan战略, 2006年的u-Japan战略和2009年的i-Japan战略, 日本在信息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条件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为契机提出智慧城市建设的计划。该计划的核心就是推行电子政务、医疗保健、教育人才三大措施。此外, 日本政府也开始注重生态文明建设。2010年, 日本政府选定横滨市、东京、北九州和丰田市为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横滨市以智慧能源建设为侧重点, 丰田市侧重建设“智能家庭”, 实现低碳城市建设。韩国于2004年开始实施u-Korea战略, 积极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 为智慧城市建设奠定基础。首尔推行的U-Seoul智慧城市建设计划就是利用高新技术解决城市病, 在2009年实施的IPTV电子政府服务是对传统行政模式的改革。韩国新松岛城是从零开始建设的智慧岛。新加坡是亚洲智慧城市建设的典范, 在1999年被ICF称为全球第一个智慧城市, 尤其在发展高科技产业建设中较为突出。新加坡政府于2006年推行“智慧国i N2015”战略, 其建设的重点是咨询通讯产业, 使每一个生活在新加坡的企业、居民都是信息有产者。

三、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斯蒂格利茨说中国的城市化是影响21世纪人类文明进程的两件大事之一。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是2010年城镇人口以50.4%的比例首次超过农村人口, 城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主导。但城市化建设是一柄双刃剑, 带来巨大收益的同时也给城市发展带来严重的城市病。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是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方向。

(一) 国内智慧城市概念研究。

IBM在2009年正式将智慧城市概念引入中国, 立即引起国内社会各界的极大关注。智慧城市概念提出之初, 国内学者主要从不同角度结合国情讨论其理论内涵。部分学者从技术的角度出发, 邬贺铨[12]认为智慧城市就是网络城市, 物联网是其重要标志。李德仁更形象的描述是:数字城市+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辜胜阻[13]基于技术和产业视角认为智慧城市是信息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其核心是物联网, 具体表现为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深度融合。部分学者认识到我们不能一味地从技术角度考虑智慧城市建设, 而是要从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度看问题, 最终实现城市的“智慧”运行。宋刚[14]从技术和社会发展的角度全面考虑智慧城市建设既要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全面感知和深度互联更要营造一种可持续创新的制度、生态和社会环境。随着智慧城市概念的逐步发展, 部分学者在技术层面上加入了系统元素。张永民[15]认为智慧城市不是若干功能的叠加而是一个系统, 实质是若干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彼此影响而形成的整体。高新民将大系统整合、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结合来研究智慧城市。余少华认为智慧城市系统具有自我感知、自我调节、自我学习的功能。祝敬国认为必须把智慧城市建设作为一个复杂的大生态系统进行规划。

(二) 国内智慧城市信息通讯技术应用研究。

智慧城市信息通讯技术的应用问题是当前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各专家学者纷纷把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理念与本领域实践发展相结合并提出相关建议。程灏[16]基于智慧城市背景研究政府信息资源管理问题并探讨了加入智慧因子的新管理模式。赖茂生[17]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中政府开放公共数据的问题, 同时列举了国外政府数据开放的案例。万剑锋[18]阐述了智慧城市理念下我国数字档案馆建设的问题及对策并设计出基于智慧城市概念的数字档案馆运行图。李祝军[19]分析智慧城市的全生命周期评价并进行了成本分析。吴克昌[20]创新性地研究了智慧城市建设下公共服务供给问题。但有部分学者指出, 由于不同地区、不同部门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内容看法不一致, 加之由于政治体制的原因缺少部门之间、行业之间的横向互动, 因此认为智慧城市并不“智慧”, 提出要从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并制定标准的智慧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既要纵向研究的深度, 也要横向整合协同的广度。

(三) 国内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研究。

“顶层设计”本属于系统工程领域, 是一种从宏观角度对所设计对象的设计思想、设计环境、设计内容、设计方法、设计成果、设计目标进行全面系统规划的方法。国内关于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概念是从2010年开始提出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的提出有两大动力, 一方面是现有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因为条块分割产生的“信息孤岛”现象, 已被社会所认识。另一方面是我国经济发展已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 要求城市的规划要与所在区域的经济圈相协调发展。陆伟良[21]指出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综合管理系统, 无法由单一部门在相对封闭的内部完成, 需要顶层设计的方式进行整体规划, 通过牵头部门, 调动政府机关、企业大众、社会团体等各方力量共同完成。正如王世伟所说, 这种顶层设计既是对城市创新驱动的远见卓识, 也是城市发展转型的科学之举, 使人们能够在这种形势下感受到城市发展的高度、宽度和深度。部分学者认为顶层设计是对规划的具体化, 程大章[22]说明了顶层设计的规划流程和具体实施的步骤:概念策划、资料收集和分析、功能设计、系统架构设计。陆小敏[23]论述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法、设计思路以及顶层设计总体框架图, 同时提出智慧城市顶层设计需要城市管理者顶层推动并发挥市场作用, 将“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相结合。

(四) 国内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建设的行动指南,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效果。国内学者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模型对城市的智慧化程度进行评价, 为我国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陆伟良[24]提出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编制要体现中国特色。毛光烈[25]认为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要树立“双顶层”设计理念, 即总体方案和标准方案的顶层设计。龚炳铮[26]对智慧城市的评价包括智慧城市评价模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三方面。其中, 智慧城市评价模型由智慧城市环境、发展水平、效益组成。同时, 采用综合分析评价法对智能化系统综合评价, 把智慧城市发展指数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阶段。毛艳华[27]基于SOP模型从智慧人群、经济、环境、治理、民生、基础设施、规划七方面设定出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及三级指标单位。邓贤峰[28]以及南京信息中心都是从智慧城市网络互联情况5个指标、智慧产业发展现状7方面评价、智慧服务评价4个指标和智慧人文建设5方面进行相关数据计算得出指标数值。王振源[29]的智慧指标评价体系注重公共管理、公共服务和公共支撑应用指标, 既有客观测量指标又有主观测量指标, 更多考虑到了智慧城市建设中软实力的培养。综合来看, 由于我国当前智慧城市理论和实践研究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智慧城市指标体系建设更多地关注智慧城市技术研发应用、基础设施建设等硬实力指标对生态和经济等软实力标准重视不够。同时, 指标体系建设的主观性较强, 缺乏科学分析。除以上论点外, 智慧城市建设的问题、发展策略和风险研究也是当前学术界研究的重点。

四、国内智慧城市建设研究述评

上述研究表明,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时间并不长, 2009年, IBM在《智慧的城市在中国》报告中, 正式将智慧城市的概念引入中国, 学术界和实业界才掀起智慧城市研究的热潮, 不断地从智慧城市的本质和外延进行扩展研究。国内学者对于智慧城市理论研究从智慧城市是什么、为什么提出智慧城市到智慧城市建设如何发展逐步深化。其中, 研究的焦点也在不断变化, 从智慧城市的概念、特点、内涵到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问题, 从技术体系架构研究到城市整体系统架构研究, 从重视智慧城市建设的硬实力到重视城市软实力的建设等都体现了智慧城市建设所解决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经济, 还涉及到文化、生态环境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同时, 由于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较快, 各地政府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对智慧城市建设给予支持, 但智慧城市建设却面临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顶层设计、评价指标体系建设等, 还与我国长期以来政府城市管理机制相关。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推进, 部分学者已经逐渐认识到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风险并对当前智慧城市发展进行冷思考, 这充分体现了我国在智慧城市理论建设方面正在走向完善和成熟。

徐州:智慧城市建设要标准化 篇2

年来,在高层次构建领导机制、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徐州智慧城市建设正在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推进。徐州市政府每年都会编制出台《智慧徐州年度重点项目计划》,高质量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开展信息数据资源整合;以智慧徐州云中心、信息资源枢纽、信息惠民融合服务平台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信息化项目已竣工投入使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智慧徐州总体规划提出的“一枢纽、三中心”建设目标初步成型,徐州也成功获批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国家信息消费示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第一批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建设试点,并被网络媒体评为智慧城市建设十大“动真格”的城市之一。

建设情况

统筹建设智慧徐州枢纽,资源整合初见成效。根据智慧徐州总体规划,徐州以“信息枢纽”的理念和定位,扎实开展了各类资源的集约整合。空间地理信息库为城管、公安、应急等十几家部门和企事业单位,提供多种形式的地理信息服务内容以及GIS应用功能。数字城管将1776路监控与市公安局综合平台联通,加上奥体中心、高铁站等监控资源,全市共享视频总数已超过2万路。智慧水利将分散独立的实时水雨情、污水处理厂等15个系统进行整合,主汛期前还将其接入城区排水系统,实现实时统一监测监控。目前,徐州市智慧办已先后组织完成信息化项目建设方案评审22个,核减重复投资或方案不成熟的信息化项目46个,完成已建信息系统整合归并30多个;通过系统整合、硬件集约、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直接节省信息化建设投资和人员维护费用超过1.5亿元,减少能耗用电80万度,实现综合经济效益20亿元以上,信息安全保障水平显著提升。

融合构筑公共服务中心,经济社会效益凸显。围绕市民医疗生育、升学教育、就业创业等全生命周期的服务需求,徐州市信息惠民融合服务平台为居民提供了医疗健康、融合账单、智能出行等8个主题近800项公共服务。市民卡提升工程将公交车、公共自行车、水、电、燃气,以及银行金融和小额支付等服务融为一体,初步实现了“一卡在手、便捷无忧”。社保卡提升工程将徐州医保系统与周边4省进行联网,实现了跨省报销,医疗资源服务范围扩大到淮海经济区5000多万人。智慧教育已完成城域网升级改造,构建起徐州第一朵教育云,全市510所学校建成较高水平的校园网,1261所中小学接入教育城域网,农村学校100%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教育信息资源服务平台汇聚各类资源84万条,占江苏省平台资源总量的39%。

协同推进高效政务中心,项目建设全面实施。政务协同办公(OA)系统方面,完成了全市235家市级电子公文交换系统及40家市级单位的内部系统建设工作,支持跨地域、跨部门协同办公。建成全国首个基于GIS的地税管理系统,税收征管效率大幅提升。建设交通诱导屏15块、大型指路导流标志153块;完成智能公交一期终端建设,全市161条公交线路、2275辆公交车全部安装了GPS智能调度终端和3G视频监控终端,并与公安信息平台进行对接,运力提高10%,班次执行率提高到98%。

创新打造产业集聚中心,转型升级不断加快。省级以上两化融合示范(试点)企业超过150家,其中徐工集团被列为全国两化融合首批五大示范标杆企业和全国十大创新案例。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发展,规模以上企业电商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全市快递数量突破1亿件,同比增长66.7%;农村电子商务异军突起,成功创建省级电子商务示范村10个,占全省总数的五分之一,培育了“前店后厂、两头在外”的沙集模式、“农产品基地(合作社)+网络”的李大楼模式、“农村传统工业+网络”的前八段模式,形成了“点上带动、面上开花、特色鲜明”的新局面。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成并试运行,与粤苏皖赣和新疆、甘肃、陕西、河南等丝绸之路经济带省份,建立物流线上联系平台,徐州特色金融物流模式初现端倪。

问题及经验

纵观近年来国内外智慧城市的建设经验,有两大问题最为突出: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如果这两大问题不能解决,城市最宝贵的数据资源将无法在城市中运行,所谓的智慧化也都是空谈。智慧徐州自建设伊始就紧紧围绕这两个问题进行攻坚解决,构建了“一把手挂帅、标准先行、规划引领、创新融资、市县考核”的五大保障体系。

一把手挂帅。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之所以会形成信息孤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各个孤岛大都是横向关系,难以自行整合,因此智慧城市必须有一个能够统筹全市资源的主体来进行推进。为此,徐州市委、市政府一把手亲自召开全市信息化和智慧城市大会,并把大会上升到市委中心组学习的高度,组织全市各级领导参与。同时,还专门成立了智慧徐州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将办公室设在市经信委,统筹协调全市智慧城市工作。

标准先行。为提高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化水平,徐州率先出台了两个关键文件——《徐州市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管理办法》和《“智慧徐州”信息化项目建设工作流程》。前者通过明确信息资源的适用范围、操作办法等,实现了各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后者对智慧徐州项目的申报、立项、实施和验收等全生命周期进行了规范,并将新建应用部署在“智慧徐州”云中心,实现了全市智慧应用基础层统一承载。

规划引领。徐州优选规划编制单位,先后走访调研了48家单位和3个重点园区,广泛征集意见,经过多轮修改,形成了高质量的总体规划,一次性通过国内权威专家的评审。

创新融资。通过扩大社会投资、推广购买服务、探索PPP模式等方式,徐州初步建立了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投融资机制。从2014年、2015年财政资金投入情况看,政府投入分别占到总投资的7%和5%,既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又发挥了社会资金的主力军作用。

市县考核。徐州明确将智慧城市建设纳入市级机关绩效考核和县区科学发展综合考核。市智慧徐州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牵头考核,定期进行检查,通报进展情况,确保工作落到实处,从而破解建设主体不明晰、部门推诿扯皮等障碍,形成全民共建的良好格局。

标准化建设

标准化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是推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相关技术应用的关键,也是推进智慧城市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结合本地实际工作,徐州提出了4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突出顶层引领,加强国家层面标准化建设。建立国家级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推进机制,完善协调、联络、沟通机制,发挥有关利益方的积极性。在公开、公平、公正的环境下,统筹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和国际标准化工作,促进其与行业应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的协调推进。

二是突出市场主体,完善技术标准。技术的标准化有利于降低新产品的研发成本,减少重复劳动,可以集中精力进行优质化、特性化的创新和研发。在技术标准层面,建议由政府引导,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引导企业在生产制造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积极发挥行业联盟作用,完善技术标准。

三是突出民生导向,强化城市管理标准。制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社区服务等领域的基础性标准,逐步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以信息集成及标准化手段提高民生领域的信息化水平,增强城市的承载和运行保障能力。

四是突出人才效应,加快标准化队伍建设。夯实智慧城市标准化人才基础,加大对智慧城市标准化研发的经费投入,建立选拔、培训、输出、激励和保障机制,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下。

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研究综述 篇3

一、多学科以及多领域相互交叉

相互交融的多学科以及多领域所构成的交叉性学科是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型城市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一领域涉及了很多不同领域的基本理论以及技术工具, 比如信息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交通科学领域、环境科学领域、统计学物理领域以及规划与建筑学领域等。在以数据为中心的城市的技术研究中, 这些不同的学科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因为数据的收集、管理、分析、应用以及处理等一系列的程序都对信息技术有很强的依赖性, 所以在整个领域中, 信息科学担当者核心的主导作用。与此同时, 和城市生活运行具有密切关系并且能够对信息科学的某个专业领域进行知识补充的各项专业学科知识, 有效的将信息技术所能够涵盖的应用范围扩展到了最大的限度。在应用城市数据的时候, 某一专门学科所具有的专业知识能够帮助信息技术将需要用到的数据分析以及处理模型有效的建立起来。在这样一个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的研究领域当中, 多学科之所以能够进行交叉合作是因为有信息技术这一关联核心[1], 同时,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公共技术平台还能够有效的支持各个学科将其专业知识发挥出来, 假如脱离了信息技术这一衔接载体, 那么在这种完全不相关的领域中是很难在专业学科知识之间建立起某种必要的联系的。当然, 假如脱离了专业学科知识的支撑, 那么信息技术就不能将它应用的作用有效地发挥出来, 而只能在信息领域中发挥它的优势。

二、以数据为中心

假如需要了解一个城市健康与否, 就必须对人口、交通、经济、环境、物流以及能源等一些深层次的动态进行有效地感知。那么安装传感设备就是最直接有效地方式。这种传感设备可以直接监测需要了解的城市动态相关情况, 可是因为会出现隐私、技术以及成本等这一系列的问题, 所以一般来说, 这种直接监测的行为是难以实现的, 往往只能依据从现有的信息基础设施中所获得的外围数据来分析城市的相关动态。比如, 虽然所收集的车辆的GPS导航定位以及手机通信的基站位置这两类数据并不是为了对城市人口活动行为进行研究, 但这种数据的收集是在不侵犯用户隐私以及不引起用户反感的前提下来研究人类在日常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方式。研究人员在分析智慧城市的数据时, 应该将不同城市所呈现的数据与将要被分析的具体城市的相关动态建立起一定的联系[2]。丰富的数据来源以及精湛的分析技术在这一过程中都是不能缺少的因素, 丰富的数据来源能够将求解问题的难度大大降低, 而研究人员所设计或者选取的分析算法决定着最终结果的可靠程度。

三、区域特征较为明显

城市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 对城市科学高度关注的科研人员也处于这一空间, 所以在研究智慧城市的时候科研人员会根据自身所感受的环境首先将研究对象定位自己身处或者离自己不远的城市。这就造成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型城市的相关研究具有较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纽约以及洛杉矶等比较大型和发达城市是美国科研人员优先选择的研究对象;而欧洲的中小城市是欧洲科研人员优先选择的研究对象;中国或者是华裔科学人员往往会将上海、北京等大型发展中城市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具有区域性特点的这种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研究为中国的科研人员带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 中国是一个城市资源非常丰富的国家, 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截止到2012年已经高达53%左右, 在中国人口超过百万的城市占据全球的21%左右[3]。第二, 我国城市建设信息基础设施的水平跟随者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也有了持续的发展。第三, 不管是在政府还是在民间, 都对改善城市环境, 提高城市管理水平以及治理城市中的拥堵污染有着迫切的需求, 而且都对建设和谐社会以及构建智慧城市等方面有了实际性的投入, 这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我国科研人员的工作。

四、结语

由于城市拥有越来越成熟的信息基础建设, 所以人们形成了越来越迫切的城市智慧化需求。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已经慢慢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领域。特别是在数据科学崛起的这种大背景下, 数据信息技术很有可能将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作为它从虚拟数字空间走向真实物理世界的第一步。在未来的生活中, 以数据为中心的智慧城市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力, 并呈现出难以估量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肖易漪;孙春霞, 国内智慧城市研究进展述评[J].电子政务.2012 (11) .

[2]顾德道、乔雯.我国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未来与发展, 2012 (10)

臧磊:智慧城市标准将分领域公布 篇4

《经济》:目前智慧城市标准与评价体系的建设情况如何?

臧磊:进展还是不错的,去年成果比较显著。在国标委的支持下,目前已有31项标准获得立项。2016年,我们将重点推进评价标准的制定,包括一些基础性的标准,希望尽快做出一些成果来。

《经济》:说实话,现在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有些杂乱无章,对此,您如何看待?

臧磊:智慧城市的内涵比较丰富,涉及的领域较多,而且各地建设的侧重点也不同。就我个人感受而言,前几年口号喊得比较多,现在没有那么强烈了,比较务实了。这是一个好的概念,大方向也是好的,即用先进的技术、管理理念实现可持续发展,最终让市民、行业和城市产业受益。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城市要结合自身特点,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合理投资、建设发展。

目前,不少地方都在总结这些年智慧城市的发展经验,谋划“十三五”期间的重点任务,朝着更加有序的方向发展了。与此同时,总体组的任务和担子也重了很多,要求我们必须加快标准体系的制定步伐。

《经济》:您刚才讲到智慧城市的内涵比较丰富,涉及很多领域,其必然也会牵扯很多部门,在标准制定过程中是否存在协调方面的问题?

臧磊: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不仅在国内比较受关注,在国外也是热点话题,几大智慧城市组织都在研究这个课题。智慧城市建设涉及很多行业和领域,每个领域都需要标准来支撑,有的项目可能还涉及跨行业、跨部门,这对行业数据共享提出了新的需求。数据共享是一个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的事情,各部门之间如何协调,不是城市标准建设和总体组所能一下子推进的,相对而言,我们承担的更多的是技术上的任务,做好技术保障。

《经济》:之前住建部在推行试点时也推出了一套标准体系,总体组在标准制定上与住建部这套标准有什么区别?

臧磊:住建部的标准只是一个评价指标,在制定评价标准时我们也会参考。二者在大的方面肯定是大同小异,但是我们会更细化、更新其中的一些指标,比如,通信技术发展比较快,现在看之前的一些指标可能已经落后了,需要进一步去更新。

《经济》:标准的公布形式是单项标准立项后公布还是全部标准完成后再公布?

臧磊:我们会逐步分领域进行公布。因为标准的制定不是一蹴而就的,现在很多分领域的标准还没有开始立项,短时间内把所有的标准都制定完是不现实的。我们现在两条腿走路,一个是标准体系,另一个是评价指标方案,因为标准和评价是分不开的。

今年,我们会陆续完成一些标准的制定,在最终确定之后会向社会发布,智慧城市标准与评价体系的制定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研究和探索的过程。

智慧城市标准化综述 篇5

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秘书长熊垓智教授直言:“智慧城市是以人为核心的城市, 标准化体现服务于民、以人为本”。

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是为贯彻落实国家推进智慧城市有关规划和指导意见, 促进中国智慧城市产业及新型城镇化建设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推动中国信息消费和“新四化”建设, 由中国电子商会主发起经国家工信部批准成立的, 成立时间是2013年10月10日。

“智慧城市的定义应该是:以人为本, 以绿色、生态、低碳、环保为基础, 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国家网络信息安全为核心, 以城乡一体化和产城结合为支撑, 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为目标的宜人、宜居、宜业、可持续创新发展、政府管理服务高效、人民生活幸福安康、法治文明社会和谐的经济智慧化和城市智能化的高度体现”。

作为秘书长, 熊垓智教授表示, 从联盟成立之日起, 将重点推动制定统一的符合中国国情的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标准、服务标准及评价评审体系, 建立服务全国智慧城市资源共享公共服务综合管理平台, 同时广泛开展智慧城市工程师、智慧城市管理师、智慧城市咨询师等信息化专业人才培养认证, 为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和高校毕业生提供智力与人力资源及就业指导服务。

而“以人为本”, 恰是熊垓智教授见到记者后谈及智慧城市标准化一再强调的问题。

“在智慧城市建设上, 中国与国际的智慧城市建设几乎是同步的, 目前也有很多国际标准是由中国企业来制定的, 所存在的差异主要在于在某些领域和技术国际上比我们要有优势, 但是智慧城市建设不是单一技术, 而是将众多先进技术、服务平台进行整合, 形成互联互通, 最重要的是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最终体现服务于民、以人为本”。

“所以, 在制定标准时我们的参考原则必须是以人为中心的真正智慧化, 智慧的标准是服务于民, 而不是脱离实际的实验室标准”。

“目前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在国家工信部和有关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 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 被纳入到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成员单位, 同时作为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分技术委员会专家委员, 我们已经完成了由企业专家、高校专家、研究机构专家共同组成的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标准化工作委员会。从长期来说, 联盟的标准化工作就是致力于制定和完善智慧城市的评价体系, 制定出一整套完善的联盟标准, 经过在相关试点城市的试点运行, 最后再向国家标准委申报国家标准或纳入到国家标准中, 充实和完善国家标准”。

必须看到, 中国在智慧城市建设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这些问题其实也影响了标准化工作。

“首先, 我国目前在智慧城市建设方面缺乏一个强有力的国家级领导机构进行统一的协调和管理, 由此造成在智慧城市建设问题上政出多门, 多头管理, 各自有各自的不同体系和见解, 导致各地方政府疲于应对”。

“与此同时, 标准化工作也陷入‘乱象’中, 企业和专家资源将不断的被占用和重复建设”。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牵头开展关于成立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等组织和机制建设, 正当其时。

“其次, 目前国际国内还没有真正的智慧城市建设案例, 需要在数字城市-无线城市-智慧城市的道路上进行摸索和尝试, 不要急功近利, 先做好基础建设, 再一步步发展。”

“最后, 目前中国各地区经济发展和信息化水平不均衡, 加上很多地区城市功能不同, 差异化比较大, 智慧城市建设也需要因地制宜, 故此在标准化方面就要考虑地方特点。”

智慧城市是当今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标准化“定调”智慧城市发展, 要建设中国特色智慧城市。怎么处理国际标准和中国标准之间的关系?熊垓智教授说, 关于协调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的问题, 目前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与国际标准化组织一直保持着比较好的沟通和交流的机制, 同时国内的标准编制与国际步伐基本同步, 甚至某些方面还具有领先优势。所以对于国际标准和国内标准的问题, “我们认为, 中国特色智慧城市建设, 标准化工作应该是如果有国际标准的我们予以参考, 但是还是以我为主, 适合中国国情和智慧城市发展需求的原则, 来开展标准建设。”

中国智慧城市产业联盟初期计划在2014年制定和公布绿色城市标准体系、智慧政务资源共享大数据服务平台标准体系、智慧健康养老标准体系大纲、智慧教育标准体系大纲、智慧医疗健康管理标准体系大纲 (包含可穿戴计算) 、智慧家庭标准体系大纲、智慧地下管网标准体系大纲、智慧城市照明标准体系大纲、智慧园区标准体系大纲、智慧金融标准体系大纲等系列联盟标准, 以及部分联盟标准申请国家标准立项工作。

据介绍, 目前联盟在绿色城市、智慧政务、智慧应急等方面的标准化工作已经走在了前列, 在智慧政务方面, 由联盟主导, 由深圳广通软件有限公司具体牵头承担任务的智慧政务资源共享大数据服务平台标准化工作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目前深圳市政府的政府办公大厅就是采用这套系统进行的试点, 在各政府部门中形成了互联互通, 便民效果非常明显, 在很多媒体曾经报道的市民多次办理准生证、护照等不方便的事情在深圳这里就不会出现;同时这套系统选择了沈阳市铁西区和湖南省长沙市、常德市、怀化市、湖北省咸宁市等六个城市进一步做试点, 在试点中不断完善, 同时组织有关高校专家与广通一起完成标准的最后工作, 并报工信部和国家标准委。

在智慧应急方面, 由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北斗航天科技有限公司具体负责牵头承担任务, 与航天科工、航天科技和公安部信息安全等级评价中心共同组成, 基于北斗卫星技术和信息安全相关手段, 形成一整套省、市、县、乡、村的五级应急管理平台系统, 目前这一工作正在具体的推进和选择试点区域, 这一系统完成后, 将为国家应急体系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完善, 并且推动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北斗卫星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智慧医疗健康管理标准体系, 由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东软集团在具体负责牵头承担任务, 目前正在试点和完善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是通过家庭可穿戴 (终端) 与社区健康管理中心结合远程医疗管理与大医院进行信息化对接, 形成家庭、社区、医院的信息化联合, 从而通过智慧化手段, 缓解老百姓“就医难”等相关难题, 目前相关试点在沈阳、浙江等地区正在逐步展开。

智慧健康养老标准体系, 由联盟副理事长单位银江股份具体负责牵头承担任务;智慧地下管网标准体系, 由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南京朗坤具体负责承担任务;智慧城市照明标准体系由国家半导体LED照明、格林赛威具体负责牵头承担任务;智慧园区标准体系, 由联盟副理事长单位凯英信业股份和中德华建具体负责牵头承担任务。

国际标准化推进智慧城市发展 篇6

1.1 标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智慧城市标准是智慧城市有序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是促使城市各利益相关方统一对智慧城市认识的前提, 是促进城市信息资源汇聚、共享和开发利用的必要条件, 也是促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智能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有效应用的重要支撑。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调研, 在我国当前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 地方政府和承建企业认为智慧城市发展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前三项是“缺乏相关标准”、“缺乏政府的统一规划和指导”和“缺乏城市部门间的协同协作”。

我国的智慧城市建设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由于对智慧城市理念理解的不同、城市发展环境的不同, 以及综合技术实力的不同, 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缺乏统一的指导和规范, 有可能造成重复投资和资源浪费, 各个城市盲目建设、城市间应用形成更多孤岛和难以连通的问题, 导致“智慧城市”不智慧的局面。

1.2 国内外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进展

2013年以来, 智慧城市成为国际标准化组织共同的工作热点。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于2013年9月在技术管理局 (TMB) 下成立了智慧城市任务组, 2014年2月任务组转为咨询组;国际电工委员会 (IEC) 于2013年6月成立了“智慧城市系统评估组”;信息技术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IEC JTC1) 于2013年11月成立智慧城市研究组;国际电信联盟远程通信标准化组织 (ITU-T) 的环境和气候变化研究组于2013年2月成立了“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焦点组” (ITU-T/SG 5/FG SSC) 。各个组织均将智慧城市标准需求梳理以及术语、参考架构、评价指标等基础性标准前期预研作为当前工作重点。

我国一方面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各标准化组织的智慧城市工作, 在各个组织都承担了重要职务或作出了关键贡献;另一方面,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主管部门的指导下, 2014年初国内多家相关标准化组织联合成立了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 以统一协调我国各标准化组织开展国内外的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 促进我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规划、关键标准制定以及标准应用实施。

2 国际智慧城市标准工作进展

2.1 ISO

ISO于2013年9月在最高技术管理机构, 技术管理局 (TMB) 下成立了智慧城市任务组, 并于2014年2月转为智慧城市咨询组, 全面系统地分析ISO在智慧城市领域的标准化工作需求、应用实施、ISO与其他国际标准化组织之间的任务边界和合作机制等。英国是召集人国家, 中国、美国、法国、德国、韩国等12个国家为成员国。

此外, 国际标准化组织 / 社区可持续发展技术委员会 / 智慧社区基础设施分技术委员会 (ISO/TC 268 SC1) 正在开展智慧社区相关标准化工作, 负责研究制定TR 37150、TR 37151技术标准报告, 报告对当前智慧城市基础设施的相关计量工作进行了回顾, 并提出了未来标准的方向, 对城市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性能计量进行了讨论。该报告是第一个智慧城市基础设施领域的国际标准文件。SC 1主席国为日本, 中国为副主席国家。

2.2 IEC

IEC于2013年5月在标准管理局 (SMB) 批准下成立了SEG 1 (智慧城市系统评估组) , 下设3个任务组 (TG) 及7个工作组 (WG) 。SEG 1旨在开展智慧城市标准化战略、术语及评价现有标准化活动、参考架构、标准路线图等方面的研究, 并为IEC在智慧城市与电子电工结合方面的标准化工作指明方向。SEG 1主席国为日本, 副主席国家为中国和德国, 目前参与国家有英国、韩国、美国、南非等20多个国家。

2.3 ISO/IEC JTC 1

ISO/IEC JTC 1 (国际标准化组织 / 国际电工委员会第一联合技术委员会) 是国际上专门负责信息技术的国际标准化组织, 由ISO和IEC联合成立。2013年5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代表我国向ISO/IEC JTC 1规划特别工作组提交了《中国关于JTC 1内智慧城市潜在标准工作的建议》提案, 提出了JTC 1成立智慧城市研究组的建议。2013年11月, JTC 1正式成立了SG 1 (智慧城市研究组) , 旨在分析智慧城市信息技术领域相关的标准化需求, 提出具体的工作领域和工作方式, 明确如何将现有的信息技术标准用于全球智慧城市建设。SG 1的召集人和秘书均由中国派专家担任, 目前成员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日本、韩国、法国等16个国家。

2.4 ITU-T

国际电信联盟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焦点组 (ITU-T FGSSC) 于2013年2月成立, 旨在从ICT (信息、通信和技术) 角度提出智慧可持续发展城市路线图, 智慧可持续发展城市综述, 以及ICT所扮演角色, 智慧可持续发展城市关键指标等方面的工作建议。西班牙为主席国, 中国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烽火科技集团) 担任了副主席, 同时兼任第三研究组的协调员。到目前为止, 焦点组举办了五次全会, 目前已开展了17个技术报告的编写, 中国专家牵头了6个, 参与了7个。

3 中国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进展

3.1 总体情况

《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发改高技[2014]1770号) 中明确指出“智慧城市是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 促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信息技术是智慧城市建设的关键要素, 也是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基础组成部分。我国智慧城市信息技术国家标准规划和制定由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分技术委员会 (SAC TC28/SC38) 负责, 秘书处为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工业标准化研究院, 现有成员近百家, 涵盖北京、上海、浙江、山东、南京、扬州、淮南等省市政府代表, 国际国内智慧城市承建企业专家, 国内知名高校及科研机构专家, 行业协会代表等。

2013年6月, SOA分技术委员会发布了《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白皮书》, 阐述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发展现状、技术体系、国内外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进展, 提出了智慧城市信息技术相关的标准体系框架和急需制定的重点标准, 并对智慧城市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提出了相关建议。

3.2 智慧城市技术体系

智慧城市技术体系是指从技术角度对智慧城市建设所需要具备的要素及要素间关联关系的逻辑表述, 是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标准规划、研制和应用的重要参考。

在2013年6月发布的《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化白皮书》中, 提出了智慧城市技术体系, 其技术参考模型见图1。

参考模型的外围分为:1最顶层是服务对象, 具体包括了社会公众、企业用户和政府管理决策用户。不同的访问渠道将以服务对象为中心, 统一在一起, 实现多渠道统一接入;2最底层是外围的自然环境, 是整个参考模型的数据采集源。

智慧城市技术参考模型核心部分, 从城市信息化整体建设角度, 提出了所需要具备的四个层次要素和三个支撑体系, 横向层次要素的上层对其下层具有依赖关系;纵向支撑体系对于四个横向层次要素具有约束关系。

3.3 标准研制进展

2013年7月, 国家标准化委员会下达了5项智慧城市国家标准项目计划, 启动了我国首批智慧城市国家标准制定, 由SOA分技术委员会负责组织推进其中3项具体标准的研制 (见表1) 。

目前上述标准均在草案编制阶段, 预计于2014年年底前在国家智慧城市总体组的统一部署下, 陆续开始征求标准意见和开展标准验证试点工作。

4 工作展望

2014 ~ 2016年, 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将在整体框架规划下, 组织全国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有关单位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共性和关键标准的制定、试点验证及标准测评环境建设, 逐步建立健全我国智慧城市国家标准体系。其中, 近两年新启动的关键、急缺智慧城市信息技术相关国家标准项目将围绕智慧城市数据融合、领域知识模型、公共信息与服务平台、顶层设计指南、信息系统运维指南、软件服务预算管理规范、信息安全保障指南等方面。

此外, 国际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也将进一步加快。在刚刚结束的ISO/IEC JTC 1/SG 1伦敦会议中, 决定将当前的智慧城市研究组转为智慧城市特别工作组, 以进一步汇聚各国信息技术领域专家的力量, 共同推进智慧城市领域模型、评价、开放数据等信息技术相关具体标准的需求分析。我国将结合当前国家标准工作进展, 进一步积极将中国成果贡献到国际, 促进国际与我国智慧城市信息技术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协调发展。

摘要:智慧城市标准是智慧城市有序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 是促进城市信息资源汇聚、共享和开发利用的必要条件, 也是促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智能技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有效应用的重要支撑。本文分析了标准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作用, 介绍了ISO、IEC、ITU-T国际三大标准化组织的智慧城市标准化最新动态以及我国智慧城市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进展, 并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展望。

智慧城市标准化综述 篇7

建设智慧城市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选择必须符合中国现实发展需求的内容进行开发。建设智慧城市可以说是一个长期系统工程,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对于它的认识问题,然后才能谈到如何解决的办法问题。

智慧城市建设首先必须搞清其定位、决策以及重点,将其置于国家综合治理现代化的体系中进行统筹考虑。坚持以需求为主、效率优先、合理适用的原则,将群众满意度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与重点。智慧城市建设必须按照因势利导、实事求是的要求,秉承宏观上综合治理的效应以及微观上细致入微的服务,核心合理规划,确定相关优势项目和条件,使得智慧城市建设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满足广大民众的民生需求。

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任务紧密结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以人为中心的任务进行城镇化建设,立足国情,不能照抄照搬发达国家的模式和做法,树立综合治理的管理理念,不应把眼界单一放在高科技设施上面。智慧城市建设要直面现实,要坦诚面对、正视我们存在的问题,充分认识由数字城市到智慧城市的客观性,不能离开数字城市谈智慧城市,要充分认识到智慧城市是一项长期的战略目标任务,不能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建设智慧城市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根本遵循。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原则,为“十三五”时期的经济发展规划出光明的前景,也为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奠定了扎实基础。下一步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进一步深入研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互联网+”、大数据等城市发展和管理带来的重大变革,以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为抓手,大胆改革和创新,大力推进各领域智慧应用,助力新兴产业转型升级,优化公共服务。力争用三到五年的时间,使我国新型智慧城市建设进一步取得实质性进展,使得城市的发展更加顺畅,城市的管理更加科学,城市的未来更加光明,让制度的制定更加符合实际需求,让百姓的生活更加富足。

智慧城市首先要解决思想思维上的创新问题,要根据当前的“互联网+”战略、大数据战略等国家战略背景调整我们的思维方式;同时,要解决好体制机制创新、技术创新、运营方式创新等问题,否则就有可能“穿新鞋走老路”。智慧城市建设涉及“三多”——涉及部门多、各种元素多、利益冲突多,必须注重协调,和谐一致,配合得当。这里可以从两个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行分析:一是政府、企业、网民、市民等要定位好、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二是城市要做好产业协调、企业协调等,不能做一些这个城市根本不适合做的东西。当前智慧城市如果开放的情况下,首先要明确政府的边界,要破除既得利益的门坎、稀释既得利益的比重,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其次要明确大数据的边界,“如果我们什么行为都被人监控了,生活多恐怖”;另外还要选好开放的角度,要用市场角度把数据资源挖掘出来,用得更好。智慧城市是一个大概念,涵盖生态城市、绿色城市、低碳城市等,需要“大家同唱一首歌,一张蓝图画到底”。有专家认为,智慧城市发展过程中要打破部门利益、实现数据共享,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的思想问题,要从多个角度让共享相关方共同看到共享之后能够达成什么样的好效果,推动问题一步一步解决。

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建设

当前的城市发展必须贯彻智慧城市建设的全新理念,对其发展的实际要求和关键问题进行综合考量,形成切实有效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顶层设计思路,按照详略适度、概括全面、搭配协调的总原则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目前学术界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还缺乏统一认识,可以看做是在多种复合条件下的多重因素交叉作用形成的终极体现。首先必须搞清智慧城市建设对于百姓生活和城市发展就有什么样的影响和能带来什么程度的变革,这样才能将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为多个切实有效的具有很强操作可靠性的具体行为,然后将这些行为按照全面可持续的原则细化为多种资源的有效组织。换句话说,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思路必须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做什么——如何做——需要哪些配套资源”这样的发展总路线逐步推进和完善,在此基础上选择切实有效的手段和组织形式来解决“谁去做”的问题。在这些问题和成果逐步显现成效后,对照发展总原则和规划总要求进行对比,并在全过程中实时动态监控和发展效用评估。

结合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建设,可以综合规划为以下发展目标:首先是加强制度标准化建设。结合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于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逐步体现出来的缺乏有效管理设计和统筹规划的现状,政府必须结合发展实际抓紧一切条件制定城市发展规划,将其与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建设紧密结合,使其成为城市发展的中长期目标。二是要加大推进标准建设的力度。在符合城市建设发展的总需求基础上,按照标准使用条件的不同和与实际情况之间的差距制定有差别化的体系标准。除了在前期发展中已经得到充分建设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相关能源管理等方面,应按照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在各领域推进高校合理的规划设计、过程管理等相关标准体系建设,并在全过程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服务,最终实现智慧城市的全面系统化推进。三是在实际发展中加强标准化建设。通过标准化的体系建设为更大范围的标准体系建设积累经验和实行有效探索。

基于互联网+思维的智慧城市发展思路

智慧城市建设应在最大程度服务于民生,使得信息化建设更加贴近日常百姓的生活,这样才能更加体现制度建设的优势。城市建设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公众的大力参与,一个理想化的设计最终能够被实践所接受关键还在于是否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对于智慧城市目前还没有统一合理的定义,但其建设标准首先要满足提高城市资源有效配置以及提升服务水平的总要求,满足城市建设的长远发展需要,为城市中的公众服务提高奠定坚实基础。目前广泛认可的智慧城市建设手段大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以及大数据分析等手段,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和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需要。树立企业合理有效管理发展以及居民生存生活服务的核心管理原则,实现城市建设各方面的高效智能管理,体现精细化的管理、运行和服务,加强各方面的综合有效治理、实现城市运行的合理化和高效化。

首先,是加强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和管理目标。在当前的社会信息化背景下,利用互联网+概念推进智慧城市的建设,首先应秉承创新、包容、开放、透明的发展总原则,利用开放包容的互联网资源,按照一体化建设的管理结构激发公众参与热情,实现城市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合理优化,形成城市建设管理者、设计者、建设者、维护者以及使用者共同参与的局面,最终实现城市建设的协同发展需求。

其次,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结合实际情况,实现技术和商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新模式包含基于云计算的即付即用模式、大数据资源的信息挖掘以及城市化资源的智能化分配。利用创新思维的优势,将相关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良性、可持续的智慧城市建设发展思路。

银川模式可以说是智慧城市发展的典型代表。该模式是智慧城市产业投资发展的典型模式,利用PPP以及资本发展进一步解决了建设周期投资难以一步到位的情况,同时对于政府在运营期间的更新换代难以把握的现实状况也得到了有效改善,为我国其他城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体系发展树立了优秀范例。银川市政府与中兴集团进行资源有效整合,成立了中兴(银川)智慧产业有限公司,引入更加符合创新思维的全新商业发展形式以及城乡综合体的发展思路,全力打造高标准的智能城市综合管理体系以一云一网一图为骨架,建设智慧交通、平安城市、智慧社区、智慧环保、市民一卡通、智慧旅游、企业云及智慧政务等八大应用,为政府、企业和个人等三类用户提供服务,最终实现惠民惠企,带动银川市信息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银川市政府各个职能部门都退出了党务政务公开微博,形成了系统化与制度化的问政管理体系,构建了覆盖市县乡三级的公共服务组织体系,同时形成了覆盖水、电、暖、燃气等关系民生服务的公共体系。市民一旦遇到问题,只需要利用微博进行问政咨询,即可以在限定时间内办理完结,办结率高达九成多。同时政务微博还可以利用私信实现对政务满意度的综合评价,对于办理不力的部门进行问责。

结语

目前我国智慧城市的建设缺乏更高层次的统筹规划和制度建设,因此在实际操作中普遍存在着政策执行不到位、制度建设严重滞后、网络安全管理存在隐患、管理思路不清晰等问题,应引起相关职能部门的广泛关注和重视。

参考文献

[1]钱振明.当代城市问题挑战传统城市管理[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55-58.

智慧城市标准化综述 篇8

关键词: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层级架构

伴随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世界各国的城市信息化建设步入了智能、感知阶段,“智慧城市”建设方兴未艾。 201年,IBM公司首先提出智慧城市(Smart City)概念,之后各国政府开始提出智慧城市战略。 国外学者对智慧城市的内涵、特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很多, 如G C Lazaroiu[1],Junghoon Lee & Robert Phaal[2]等,提出了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型。 国内学者致力于探索中国智慧城市的建设模式, 专门研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方面的有袁媛[3]、颜鹰[4]等,提出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建设的必要性与构建方向。

目前,我国各地区智慧城市建设急需标准体系指导,政府多次公开呼吁智慧城市建设需以标准化作为规范。 为了避免各省市智慧城市建设一哄而起,标准不统一、自成一体,本文提出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模型构建的具体架构,试图为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起到促进作用。

1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的成果及问题

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经过3 年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试点工程获得了初步经验,在标准化建设及其相关领域取得了一些成果:

2009 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住建部在京成立 “ 全国智能建筑及居住区数字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简称 ‘智标委’)”,开始智能建筑物数字化系统领域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

2012 年,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OA标准工作组实施SOA标准在智慧城市典型项目应用试点,提出编写《智慧城市SOA标准项目指南》。

2012 年, 全国智标委启动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工作,确定了《智慧城市体系架构》与《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框架》,发布《中国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报告》。

我国在智慧城市建设的初始阶段十分注重标准化建设工作,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信息孤岛、标准未统一等。 很多城市进行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教育、医疗、交通等部门信息化系统自成体系,在功能、业务流程等方面互不相联,各部门拥有独立的数据库、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用户界面。 各应用领域之间缺少统一标准, 不同的业务部门之间无法进行信息共享与业务集成,存在着信息孤岛。 2013 年,住建部公布的90 个首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都提出了各自的智慧城市建设方案,但缺少行业标准、建设标准、评价标准,也缺少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标准。 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影响整个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水平。 智慧城市标准化研究的目标,是针对我国智慧城市发展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统一规范,避免信息孤岛、条块分割的低水平重复建设,促进技术、业务、监管的融合协同,为服务支持提供保障。

智慧城市建设亟需标准化建设的指引。 智慧城市标准化的含义是指,在智慧城市的规划建设、基础设施、民生服务、产业发展、环境和治理、智慧人群等多个领域,广泛运用标准化的技术和服务手段,以提高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培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高效地实现智慧城市高水平建设、全方位发展的目标,包括技术标准化、行业应用标准化和服务标准化3 个层面[4]。 构建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模型,加强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研究,促进国家权威机构尽快出台统一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并予以实施。

2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的层级架构

智慧城市的标准体系应该根据智慧城市的技术内容设立,按照目前行业内普遍认可的技术要求, 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自下而上由感知控制层、网络传输层、数据层、服务支撑层、应用层以及安全管理和评估体系构成(见图1)。 全国智标委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研究,提出了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包括总体标准、感知控制层标准、网络传输层标准、数据层标准、服务支撑层标准、应用层标准、安全标准和管理标准[5]。我们结合智慧城市的技术体系,对智标委提出的智慧城市标准体系进行归纳和补充,构建出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模型1(见图2)。智慧城市标准体系模型包括总体标准、基础标准、应用标准、安全标准、管理标准和评估标准5个层级,内容如下。

来源:智慧城市技术体系与白皮书(http://www.docin.com/p-417808631.html)

2.1 总体标准

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化必须与智慧城市建设的实际相结合, 尤其要根据各个城市不同的发展模式与优势领域细分智慧城市建设的具体内容,有针对性地开展标准化工作[6]。

智慧城市标准应用体系应遵循4 个原则: 建立层次化的标准体系结构;充分吸收和利用现有标准,尽可能采用国际标准;优先制定急需标准;具有前瞻性和延续性。

政府先行主导,注重顶层设计,制订整体规划。 各地区、部门借鉴国外智慧城市建设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统一思想,在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网络通信设施、智慧城市系统及物联网软硬件指标等方面达成一致,保证各地区、部门之间在智能化建设中的协同合作。 采用先行后续的进程,后续阶段的标准必然建立在已有的标准之上, 将技术的延续性和前瞻性摆在突出的位置[6],从动态上把握标准化的建设规划。 政府在市级层面进行统筹, 成立由智慧城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各行业协会联合组建的标准化工作小组,规划战略、指导协调,解决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中碰到的难点问题。 做到长远规划,从宏观上看待智慧城市的标准化建设。

2.2 基础标准

基础标准是智慧城市系统建设最基础的技术标准, 主要包括感知控制层标准(A)、网络传输层标准(B)、数据层标准(C)、服务支撑层标准(D)。

2.2.1感知控制层标准(A)

设备技术平台(A1),是开展各项工作的先决条件,搭建高标准又符合我国国情的设备技术平台, 主要包括泛在传感网、RFID、SOC、汇聚设备、采集设备、内容安全获取设备等,建立信息采集应用的智能传感器与RFID技术标准,注意软硬件设备的兼容性和可操作性。

感知技术标准化(A2),主要针对目前我国现有的智能感知技术提出的标准化要求,对其性能和适用环境作出明示,体现技术的前瞻性和适应性,达到一系列国际通用标准。

智慧城市感知系统标准化(A3),是城市管理与发展各项工作的环境探测、协同处理的智能化系统建设,包括环境与突变检测感知、智慧城市立体感知网、空间信息感知获取系统、城市基础设施感知系统、航拍建模系统和车载感知网络等,对系统的建模制定明确的识别和互联标准,能够实现融合协同。

2.2.2网络传输层标准B

通信技术标准(B1),是指新一代互联网传输介质与传输方式的技术更新,包括宽带聚合网、HSDPA与无线宽带网、光网络、IPV6、4G通信、宽带超宽带通信和三网融合,目前,我国网络通信实行国际ETSI和3GPP标准, 不同地区和城市的网络传输方式亦不尽相同,应根据实际情况和发展水平,对新一代通信技术达成共识,以便更好地实现网络互联。

专网技术标准(B2),主要是针对异种网络平台实现信息交换和通信的技术,不同介质之间通过传感设备,实现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进行数据传递和信息交换,如物联网技术、WSN网络技术、社会网络、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新型网络体系和机制等。物联网以国际ISO 18000 安全标准和局域网IEEE 802 传输协议标准作为规范,WSN无线传感网有Zigbee、ISA100 标准等。 IPV6数据报文和帧头压缩规范6Lowpan协议标准以其优质特点,成为该领域广泛应用的标准。 我国应建立统一规范的网络标准体系,设定各项技术适当的参数配置,加快进入物联网时代。

传输控制技术标准(B3),主要针对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应采用的格式及遵循的转换控制标准,包括实时接入技术、多源汇聚技术、可信可控可管网络技术、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等。 因特网上采用TCP / IP协议标准,RTCP实时传输控制协议标准等,控制技术标准支持多种设备控制协议的转换,进行网络传输协议、控制协议、设备地址的转换。

面向智慧城市传输控制技术标准(B4),是面向智慧城市各种设备系统开发的传输控制技术标准, 包括面向智慧城市的无线宽带新技术与产品、面向智慧网络传输的应用基础技术、面向专用智慧网络系统传输的控制技术等。 智慧城市无线宽带、网络传输、 专网传输协议的兼容与支持要求传输控制技术标准规范统一,以实现各种感知设备、信息传输的互联畅通。

2.2.3 数据层标准C

数据活化标准(C1),是将隔离的数据整合,恢复数据之间的关联,突破数据利用的局限性,包括数据描述与认知、数据维护与管理、数据关联和生长、活化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建立数据的识别、关联等标准,实现动态的、整合的数据共享与交换。

数据处理技术标准(C2),是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加工的技术过程,包括海量数据存储、城市数据挖掘、海量数据清洗、关联数据动态建模、数据进化理论等。 各领域的符号、图表、标记不同,统一标准能够实现数据传输。 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用OSI标准等,对各种原始数据的分析、整理、计算和编辑等进行标准化、系统化处理。 建立可靠的、准确的、稳定的标准,适用海量的数据处理技术。

2.2.4 服务支撑层标准D

通用技术标准(D1),主要实现信息和业务的处理,采用面向服务等技术提供跨领域、通用的基础服务,包括SOA、云平台、智能搜索引擎、可视化与仿真技术、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个性化智能门户技术等。 目前, 我国对于支撑技术的开发远远不够,但是,基于软硬件平台和上层应用层中间件技术达成一致标准是必要的。

专用技术标准(D2),主要是针对智慧城市专用领域,对与业务相关的应用软件提供支撑的软件系统平台, 包括时空信息实时接入与动态管理、运行管理的数据分析与支撑平台、动态运行数据呈现与服务、空天地融合的智慧城市信息共享、多维协同服务平台、以人为中心的智慧城市公共服务、网络监管工具与平台、面向业务数据集成和聚类服务、多层多维智能决策平台等。开发智慧城市专用领域的支撑技术标准,形成系统、平台之间的互联、协同,对标准化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3 应用标准

应用标准是智慧城市行业应用平台的技术标准, 要求统一规范性和行业特点相结合, 包括应用服务层标准和行业应用层标准。

(1) 应用服务层标准。 支持业务软件的服务平台,集中了系统的业务逻辑处理,包括行业内务共享平台、跨行业共享服务平台、综合环境评估与突变预警平台、应急联防服务平台、公共安全服务平台、 视频监视网的共享感知与服务平台、 智能交互平台、现代信息服务平台、社会组织生态与治理服务平台等。 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设立灵活的、可重用的、可升级的、可维护的服务平台,明确标准能够促进软件平台之间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2) 行业应用层标准。 针对智慧城市具体业务设计,用户直接进行操作的软件,包括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社保等。 在软件配置上以需求为导向,不盲目求大求新,力求达到最优性能、价格比。 在研究开发应用系统模块时应形成共识, 在面向对象的可行性及易操作性方面能够形成一致共识[6]。 智慧医疗使用HL7 卫生信息交换标准,智能电网有IEC-SG3 标准和IEEE-P2030 指南。 通过通用标准, 建立快捷、共享、安全、互联的智慧城市业务系统,最好形成自主知识产权。

2.4 安全标准

安全标准是维护智慧城市系统运营的安全技术标准, 包括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标准和安全管理标准。

(1) 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标准。 应是一项最低标准,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包括安全参考架构和技术要求、数据加解密、安全传输、身份认证、网络身份管理、信息标识等。 2012 年10 月,全国信息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制定、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发布的GB / T 25068.1-2012 《信息技术安全技术IT网络安全第1 部分:网络安全管理》等14 信息安全国家标准正式实施,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安全技术标准,能够对网络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2) 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标准。 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安全问题,就是安全管理本身的标准建设,包括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管理、系统建设管理、系统运维管理等。 目前,国际上通行的ISO 27001 信息安全管理体系标准应用最广泛、最典型,适用于各种性质、规模的组织,2008 年,已转换成国内标准GB / T 22080 正式实施,为系统提供全方位安全保障。

2.5 管理标准

智慧城市管理标准是维护智慧城市高效运行的各项管理指标。 智慧城市的医疗、交通等业务互联、互通,形成扁平化网状结构城市系统, 要求行政管理方式从自上而下的单向行为转变为政府、组织与个人相互合作的多元治理。 智慧城市建设应该使各机构趋于扁平化,减少管理层次,调整分工体系,建立新型的城市服务模式。 在管理标准方面主要分为:智慧城市内容与运行方式标准、业务流程标准、人才培养标准等。

智慧城市服务内容及运作方式涉及系统工作任务在智慧城市网络环境上的运行, 要求智慧城市系统能够流畅完成业务工作及其程序,在具体细节上做到分工明确,权责分明,落实到位,程序合法,必须有明确清晰的标准规范各项内容的协作、连接与操作等。 智慧城市的医疗、交通、社保等系列业务流程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对业务母系统和子系统进行严格的设计规划,设立统一标准,通过简化、重组、整合业务流程,创新、优化管理程序。 为适应智慧城市建设需求,对专兼职从事智慧城市建设人员的培养要求也要有其标准。 政府公务员,智慧城市医疗、交通等其他业务部门的从业人员,都要进行培训提高,既懂得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 还要掌握新一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等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必要的技术。

2.6 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是衡量智慧城市效益的指标体系。 2013 年,中国智慧城市年会提出包括智慧准备、智慧管理、智慧服务3 个维度的评估指标体系,基本涵盖了智慧城市的整体框架。 智慧准备类包含互联网平均速率、智能手机拥有率等18 个指标,智慧管理类包含行政审批效率、行政执法监管效能等20 余个指标,智慧服务类包含教育服务、社保服务等11 个指标。

智慧城市评估标准要遵循科学性、综合性、可靠性、可比性和前瞻性的原则,指标体系从智慧设施、智慧应用、智慧产业和智慧保障等方面进行全面衡量,在具体指标上要量化指标,包括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6]。 评估标准体系重在“以评促建”,有效指导智慧城市的实施,使智慧城市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3结语

智慧城市标准化综述 篇9

《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是在中央网信办、发改委等部门指导下,根据国家城市发展战略需求制定的。这套评价指标体系突出“以人为本、惠民便民”的宗旨,注重城市居民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感。《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共提出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智能设施、信息资源、网络安全、改革创新以及市民体验等8个一级评价指标,是开展智慧城市评价工作的主要依据,是引导我国各地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将为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和指导。

在政务服务方面,《政府热线服务规范》将进一步规范政府热线的建设、运行和管理,实现服务质量目标化、服务方法规范化、服务过程程序化,将促进全国政府热线的健康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小、散、乱”的问题。同时,将进一步畅通民意诉求渠道,践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式,对建设阳光型、服务型、法治型政府,起到了积极的规范作用。

在交通管理方面,道路交通信号灯两项国家标准全面落实《道路交通安全法》要求,进一步规范和提升我国道路交通信号灯的设置与应用水平,适应当前道路交通管理新需求和未来智能交通发展新形势。《道路交通信号灯设置与安装规范》新增了潮汐车道、行人二次过街信号灯的位置、形式和要求,《道路交通信号控制机》新增了系统安全功能要求,提高了信号机对外部非法接入、网络异常情况的防护性能,适应未来车联网发展需求和关键交通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

在工业安全方面,《腐蚀控制工程生命周期通用要求》根据腐蚀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风险,按照整体性、系统性、相互协调优化性的原则规定了相应的腐蚀控制要求,达到经济和长生命周期最佳效果的目标。2016年,ISO批准设立国际“腐蚀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设在中国,秘书处由中国工业防腐蚀技术协会承担。《腐蚀控制工程生命周期通用要求》也是国际“腐蚀控制工程全生命周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标准体系规划中的主导标准。

此外,本次还发布了23项国家标准的英文版,涉及发电机、内燃机、起重机械、茶叶、生丝等外贸进出口重要产品。

上一篇:风景园林施工下一篇:微位移驱动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