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2024-09-17

智慧城市发展趋势研究论文(精选10篇)

智慧城市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篇1

0 引言

智慧城市(Smart City),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大众比较认可的说法是:智慧城市是在综合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在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社会民生、经济产业、市政管理等领域的信息化进程中,通过城市相关信息的感知传输、分析挖掘、融合应用,为城市居民生活工作提供一个更人性、更美好的环境,为城市管理与运营提供高效、灵活的决策支持工具,为城市公共应用服务提供便捷的创新应用与服务模式,让现代城市更加安全、高效、便捷、绿色。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是当前城市现代化发展的高级形态,这种创新型城市形态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2013年2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应用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智慧城市”,把“改善社会管理,提升公共服务”作为物联网应用的主要任务之一。目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已经确定了国家智慧城市的第一批和第二批试点,试点城市已经达到193个,2015年第一季度将确定149个城市为第三批试点。已开始建设的智慧城市中,除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外,杭州、厦门、珠海等经济发达城市也纷纷开始智慧城市建设。另外,湖北、湖南、山东、辽宁、四川、河南、安徽等省则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群。

1 智慧城市发展现状

从智慧城市建设成效来看,一是城市基础通信网络建设加快,通信网络带宽、覆盖率和利用率提升;二是在重点领域提供智慧应用服务,如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智慧医疗、食品安全、智能家居、智慧交通和智慧物流等。随着智慧城市建设项目的纷纷落地,相关的物联网产业园和研究院、软件产业园、云计算产业园、云计算数据中心等也遍地开花;三是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服务智慧化的新理念和新模式逐渐走向应用,深入人心。

近年来,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虽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暴露出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网络安全隐患和风险突出等问题。一些地方出现思路不清、盲目建设的苗头,亟待加强引导[1]。

数百个城市开始探索智慧城市发展之路。虽然这些城市的起点不同,环境和经济等具体情况各异,对于智慧城市的理解也存在差异,在智慧城市的建设上存在一些问题;但是,随着国家智慧城市标准体系逐步完善,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探索和总结、指标体系的形成和实施,将会规范和推动国内智慧城市的健康发展。需要逐渐形成共识的是:智慧城市引领的新型城市化是对传统城市发展的扬弃,它是集约、智能、绿色、低碳及可持续发展的城市化,是以人为本、科技创新和智慧发展的城市化。

科学技术发展与应用到新阶段而出现的“智慧城市”,并不是偶然的一系列发明创造,而是历史的选择,是科技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是人类重新审视和反思人与物、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和谐理念的历史时机。智慧城市出现的外因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其内因是以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共同发展到崭新阶段,在知识社会环境下逐步孕育的创新型城市文明生态。

2 智慧城市发展趋势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个分阶段、渐进的过程,有些城市已经全面展开而有些城市仅起步阶段就需要两三年,总体是一个长期演进的过程。但是,不容忽视的是对当前阶段的认识与定位、对智慧等共性问题的理解。共性问题的理解也孕育着智慧城市建设现阶段的发展趋势:一是以人为本,构建物联网民生网格;二是尊重“物权”,让“物”能够建言献策;三是科学规划,使城市智慧充分体现。

2.1 以人为本,构建物联网“民生网格”

“以人为本”是智慧城市建设的核心理念。其内涵是以城市文明生态系统中的“人”为焦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城市中“人”的医、食、住、行、教等方面的需求,为城市居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绿色的城市工作生活服务。

具体来说,“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特别是老年健康服务,像心脑血管疾病隐患预警、亚健康状态预警等智慧医疗服务;“食”:食品溯源、违法添加剂检测等食品安全服务;“住”:居民住的安全、舒服、绿色等,智能家居;“行”:智能交通、智慧物流等;“教”:远程教育、公众教育等。这些围绕民生的智慧医疗、智慧食品、智慧家居、智慧社区、智慧物流、智慧教育和智能交通等应用系统的建设中,可以尝试围绕“人”的“医、食、住、行、教”引入服务民生的“物联网网格”[2,3]。“物联网网格”是《物联网研究战略路线图》(欧盟2009年提出)中“物”的定义的延伸,是物联网中能够提供服务的最小单元,是当前应用物联网进行智慧城市建设的必经阶段。而“民生网格”则是综合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服务民生的初级阶段。

智慧城市中物联网应用的“民生网格”,就是按照能够为居民提供“医、食、住、行、教”等服务的众多行业来纵向划分的,在这些垂直行业中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得物质实体的数据和服务参数按照能够提供服务的功能(技术),再细化为水平网格。比如,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地理信息等一级横向网格;城市基础网络(有线、无线、卫星等)、云计算服务、城市地理信息服务、城市基础设施网格、信息安全等二级横向网格;传感器、识别器、加密系统、GPS、RFID、服务器、储存、数据分析、软件管理系统、移动支付、二维码、NFC等三级横向网格。在功能上相互独立的这些技术多对一地应用在各个行业中,为各垂直网格提供具体的行业应用服务。基于多技术应用的横向网格叠加和基于跨行业的纵向网格融合,可以组成更大的网格。

这些“民生网格”的构建和充分发展,能够紧紧围绕“医、食、住、行、教”等民生领域,使新一代信息技本逐步涵盖城市管理、交通运输、节能减排、食品药品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公共安全、民生教育、产品质量等纵向的行业应用,进而提升城市管理精细化水平,形成全面感知、广泛互联的城市智能管理和服务体系。

2014年6月,英特尔全球物联网解决方案事业部副总裁Ton Steenman在2014 IDF大会上表示:“我们在M2M(机器对机器)的年代已经意识到,物联网想要做大做强不仅仅是一个垂直行业的应用,而应该是垂直与水平网络的结合,并且加入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能够让我们进行一些大规模的部署。”根据Ton Steenman分析,不只是在物联网感知层面上,可能在整个物联网每一个网格中,能看到设备越来越智能化,这也便于更方便地采集数据与分析。智慧城市中的“智慧”产业不再是现有的垂直纵向的延伸,而是如现在的互联网一样网格式的发展。

同样,“民生网格”的构建和充分发展不仅是物联网现阶段的发展模式,更是智慧城市起步阶段的必经之路。在智慧城市顶层设计规划和标准体系形成后,智慧城市的网格式划分和发展,既可以避免自上而下统得过死,影响新生产业在智慧城市中的自由发展;又可以避免自下而上的盲目发展,形成浪费。智慧城市从民生出发的网格式发展,让市民感受到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智慧城市才更具生命力。

2.2 尊重“物权”,让“物”能够建言献策

智慧城市中的“物权”理念可以这样理解:一方面,“物”本身的安全及其信息安全。作为智慧城市中直接产生信息的“物”,必须正常、可靠工作,才能源源不断地提供正确的信息。“物权”被定义了三个层次:一是被唯一标识的权利。不论“实体事物”还是“虚拟事物”都应在局部或全局被唯一地标识,确保信息产生来源真实、可信;二是“物”的信息安全。能够互相通信的“物”,参与现实物质世界和数字虚拟世界之间的信息交换。“物”将尊重相交互的其他“物”或者人的隐私,保护机密信息或隐私,保障信息传递安全;三是自我保护权。这体现在智能的“物”所具备的自治能力,当“物”不能正常工作时,受到外在环境威胁或信息被窃取时,能够报警或自我恢复。

另一方面,智慧城市中的“物”,在具有“物权”基础上,应该智能化到有“发言权”和决策建议权。2014年12月31日晚,上海外滩陈毅广场发生群众拥挤踩踏事故。当广场聚集群众越来越多,密度越来越大时,能否及时发出警报或预警?如果没有针对线路、聚集点、人群分布等做出事前的设定,以及随后的安保力量和秩序维护人员维护现场的秩序和安全做出计划和部署,能否通过实时监控及其反馈来预测事件发生?能否及时部署应急力量保证对大批量人流的秩序管理和引导?智慧城市应当能够避免这类悲剧的发生。

当公共安全事件即将发生时,城市管理者需要听到预测事件发生的“发言”。上海世博会期间,世博园区经历了24次单日超50万人次的大客流,还遭遇了百万人次的超大客流。但世博会的运转照样秩序井然,滴水不漏。在上海马路上开车,每行进四五百米就会触发一个感应线圈。这些铺设在道路暗处的小小线圈,向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传回道路运行信息。通过各种线圈、微波、地磁、视频获得的海量数据被集成处理后,可以实时动态掌握客流情况。同样,在开放的广场,也应当能够实时监测人流量。根据广场附近接人移动通信网的用户数量可以估算一定范围内人流量;通过智能视频分析技术或红外技术可以测算所监控区域内的人数;网络舆情监测可以发现“外滩”、“陈毅广场”等敏感词传播速度;聚集人数暴增时公共安全监控平台可以利用合法的“伪基站”群发公益短信。城市的安全需要这些技术的“发言”。

智慧城市中的“物”,包含的基础设施有广场、桥梁、隧道、公路等;还有飞机、轮船、火车等交通设施。当存在隐患时,通过智能仪器,可以自动预警,让人们早预防、早处理,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这种应用拓展到自然界,可以实现对自然界的灾难进行预警。例如山体滑坡泥石流形成前的地质传感器监测、土壤蓄水量临近危险值时的传感器报警、地震的预报等,都可以减免人员伤亡。

智慧城市中单纯依赖人力管理或传统的制度化管理,很难达到优化管理效果,更需要“智慧”的管理技术。一个公共危机事件的发生和处置,需要“智慧”的“物”及时“发言”,通过物联网“建言献策”将潜在的风险尽早地挖掘出来,及时处置。

2.3 科学统筹,使城市智慧充分体现

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类的生存、发展遵循大自然的规律,人类社会和天地等事物的运动规律也同样遵循自然规律。一层意思是,人类作为与大自然一体的一员,对环境的改造应当从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避免盲目地改造环境,因高消耗、高污染等手段打破人与环境的和谐;另一层意思是,事物的发展要立足特色、因地制宜,遵循客观规律。遵循规律发展要求智慧城市建设的科学统筹,现阶段城市智慧的规划和发展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智慧城市本身是绿色的过去几十年,我们的城市经济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能”的发展之路。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挑战和资源环境约束,应当遵循、尊重自然规律,反思过度改造。作为新型城市生态系统的智慧城市,需要统筹自然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和经济生态系统,使城市发展为环境美好、资源节约、社会平安、民生幸福、产业绿色、信息共享等和谐蓝图,使城市生态系统具备相应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的能力。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生态环境和经济生态环境,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新手段,既要降低消耗和污染,改善城市居民生存环境和健康状况;还要提升经济发展智能化水平,逐步构建一个更适宜生存的智能、和谐、低碳、集约、高效的绿色城市生态系统。

2)智慧城市的产业是高效的从国外已有的经验来看,智慧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将催生出一批新生产业,同时也将促进现有产业快速发展,智慧城市的发展将以智慧城市产业为纽带,从而推动整个城市良好运转。对于我国而言,智慧城市建设将直接催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的飞速发展和落地,而且也是促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契机,将会带动一大批具有广阔市场前景,资源消耗低,产业带动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产业发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又能够让智慧城市围绕衣、食、住、行、教发展先进制造业、智慧农业、智慧社区、智能交通、远程教育等集约高效的产业体系。

3)智慧城市管理是智能的在城市中,至少包含了市民、工商组织、政府部门、公共设施(交通、通信等)、环境资源(水、能源等)等核心系统,这些核心系统相互关联并且交互利用。这些相互关联的系统给智慧城市的管理带来新的挑战,如频繁的商务活动将加重公共设施系统的负担,公共设施系统的运行将占据大量的环境资源,过度的公众活动可能威胁市民的安全等。因此,城市建设中的规划和决策问题与生俱来就有着非同一般的复杂性。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可以提升政府部门规划和决策水平,帮助城市管理从“粗放型治理”转向“精细化治理”。例如,在新城的规划方面,通过对地理、人口等信息数据的分析,可以清晰地认知城市未来的人口数量和增长趋势。根据城市的发展定位和经济特点,市政部门可以在不同的地理位置设定功能区域规划,包括工业园区、物流园区、中央商务区、居民区、医院、公安、公共交通、文化场所、运动设施、图书馆等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在新、老城区的规划方面,通过分析经济快速发展和功能定位的差异、人口数量和结构性的变化,市政部门同样可以制定城市调整和优化的解决方案,比如老工业区的拆移、外迁和升级改造计划,老的商业区、居住区、城中村的改造和功能再定位、新区地理规划和商业区规划等。

4)智慧城市是多样化的由于自身地理位置、地域文化、科技发展、经济状况、政策导向、人口等因素的不同,不同地方智慧城市的建设规划、进度各异,对智慧城市的认知也参差不齐。每一个城市走向智慧的道路既有共性,也有个性;过程中既可以全面推进,也可以重点突破。目前国内已经提出建设智慧城市的城市中,有的是“全面推进”型,如“智慧深圳”、“智慧南京”、“智慧佛山”等;也有“突破重点”型,如“民生太原”、“数字南昌”、“健康重庆”、“生态沈阳”等,立足各自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实现智慧城市建设和城市既定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机统一。以上三个趋势可以概括为智慧城市建设的阶段化、智能化和特色化。

3 结语

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城市发展的最佳选择,智慧城市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如何形成城市“智慧化”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需要注意以下方面。

1)完善建设规划,细分城市网格,使智慧城市可持续发展。智慧城市是城市规划、管理、建设等领域的深度信息化和创新,这些领域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及其应用的交叉形成诸多网格;彼此间又是基于信息的深度融合。无论是从城市建设涵盖的信息基础设施、应用体系、产业发展和支撑体系等纵向的行业领域来看,还是从按横向的技术应用来看,智慧城市涉及面宽、结构复杂,迫切需要看似相互独立、实则能够基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网格划分。智慧城市建设之初,必须进行宏观的系统规划和微观的城市建设的网格化,这对于政府而言能够实现智慧城市建设的持续发展,对于市民而言能够“接触”城市智慧。貌似“高大上”的智慧城市越接地气,越可持续发展。

2)促进信息融合,提高市民素质,使智慧城市和谐发展。智慧城市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城市的资源、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等多方面要素进行监测和全面感知,并构建一体化城市信息融合体系,对多源数据的分析、处理和融合,为政府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智能决策依据及手段,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智能信息资源及开放式信息应用平台,促进城市各关键系统和谐高效地运行。如果把基于城市信息融合的一体化城市信息融合体系比作智慧城市的硬件支撑,那么市民的科技素质则是智慧城市的软件应用。市民是城市智慧的创造者、享用者和城市信息消费者,智慧城市不仅要通过构建高度融合的公共服务体系,向公众提供更加完善和便利的公共服务,便于公众信息查询、应用及得到相关的服务;还要利用图书馆、科技馆等场所和广播、电视、网站、公益讲座等大众媒体等渠道提高市民的科技素养。智慧城市离不开智慧的市民;作为城市管理者、服务提供者和“公仆”的政府机构工作的市民更应率先垂范,更新知识结构和应用信息技术来推动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管理服务型转变,使智慧城市和谐发展。

3)健全法律制度,保障城市安全,使智慧城市健康发展。与建设中的智慧城市同步建设的是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这与智慧城市的顶层设计同等重要。智慧城市这一“新事物”,在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例如,智慧城市中信息的获取、传输、应用,如何确保信息来源可靠、传输正确、使用合法(伪基站)?市民的隐私如何保护?发生威胁公共安全的事件时,如何有效预警和及时处置?城市的“智慧”被窃取或恶意使用时,如何防范和应对?这一系列问题,都必须通过相应的制度或者法律对服务提供者、服务享受者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在智慧城市建设进程中,不仅要从信息安全的角度健全网络和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加强网络信息管理、使用以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法规制度规范,保障城市要害信息系统及其基础设施、重要信息资源安全;还要从城市安全的角度探索市民安全、环境安全、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立法。逐步形成长效机制来保障智慧城市建设有法可依、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高技[2014]1770号)[EB/OL].http://www sdpc.gov.cn/gzdt/201408/t20140829 624003 html.2014-08-07

[2]宋航.物联网技术及其军事应用[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

[3]物联网网格[DB/OL].http://baikebaidu com/view/9962126.html,2013-02-19

[4]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DB/OL].http://baike.baidu.com/view/14815467.html.2014-09-10.

[5]王思雪,郑磊.国内外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比较[J].电子政务,2013(1)92-100

智慧城市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篇2

一、智慧城市建设

我们能够发现,智慧城市构建主要包含六种主要的内容,重点包含云计算数据核心和基础通信与终端以及运用系统,还有物联网和业务支持平台。

(一)云计算数据核心

云计算数据核心属于承载和智慧化的运用,组成多个支持功能的中心基本设施,一方面承载多种物联网和三网融合等一系列的数据,最主要的是承载用户行为数据,组成智慧化运用的重点能力。

(二)基础通信网络

基础通信网络包含宽带连接和承载,还有传输这些有限宽带网络。例如,4G蜂窝和通信网络,还有无线wifi全覆盖。

(三)终端

这里所说的终端包含电话和电视以及物联网等终端等。

(四)业务支持平台

支持多种智慧化运用的业务,包含订单和用户以及服务方面的管理,还有多种基础能力支持,例如,数据库和基础管理运用系统等等。

(五)物联网

物联网传送和聚集,还有信息收集和保存以及预处理这些系统。

(六)经典应用系统

经典应用系统重点包含多种应用系统,例如,管理和一卡通以及监控和三网融合这些应用,还有智能物流。对其进行简单的概括,可以将云计算数据核心当做重点,由物联网当作触角,由wifi和4g无线全覆盖和掼蛋通信当做快速信息路径,建设智慧城市区域。智慧城市当中基本设备的继承重点分成基本设备层和感知层以及网络层,还有平台层和实际运用层。将感应器放到电网和铁路以及桥梁和隧道,还有公路与供水等多种物体当中,同时被泛在连接,构成物联网物联网。利用感知层,把不一样环境下感应器汇聚到智慧城市信息处理构成架构,依靠公共通信网络,由数据行当作中心,经过多连接终端,完成泛在接入,面对服务端到端体系架构。

二、智慧城市发展趋势

智慧城市在经营以及服务的过程中当中,存在几个重点要素,分别是政府,在智慧城市建设中扮演着经营方和服务提供方的角色,云计算个基本设备服务提供方和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方,保证智慧城市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一定要坚持上面这四个重点,云计算基本设备服务提供商家和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商家,可以思维一体,一起促进集中化和集约化以及规模化和创新型的智慧城市良好生态环境。

(一)政府

政府属于智慧城市带头机构,一定要拥有智慧城市建设和运用还有服务进程进行暗度管理以及改进和综合多想应用,构成城市整体有序发展的合力。

(二)经营方与服务方

我们可以知道,由于社会信息化运用不断深入发展,信息通信服务想要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必须要对应用方面加以创新,使运营更加稳定,提升平台的开放程度和服务质量,做到资源上的共享,对于智慧城市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一定要拥有有力地智慧城市经营和服务方,实际上也是智慧城市的实施者,主要的工作就是带头实施,总体规划,确保运营的安全程度和服务质量,还有服务延伸和需要采集这些。

(三)云计算基本设备服务提供方

重点注重于投资规模化建设,改进运营和服务的质量,确保按照制度做事,严格按照流程进行,构建完善的安全信息以及监督管理方式。

(四)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者

云计算运用服务提供者必须要提供具有创新性和开放性,还有共享性的云计算运用服务以及行业运用服务。

(五)多方面协同

政府方面一定要提高多种政策之间的衔接与协同,构成政策体系,智慧城市正常进行关系到多个行业,各个主管部门必要制定相应的行标和规定,不断加强其协同性。目前信息互联互通和数据共享的程度还不是很高,还要进一步提高信息之间的融合。

(六)技术人才

云计算行业这个行业正在不断快速的增长,这种快速的增长促使云计算工作在进行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缺少相应的人才,人才不足将会限制云计算的发展,因此,未来我国应该培养更多云计算方面的高素质人才。

(七)安全模式与用户惯性

云计算安全方面的问题属于云计是商业发展当中核心的问题,因为云是对外不透明,其服务提供在业务方面并没有进行仔细的说明,怎样在内部IT支持中为业务系统提供安全可靠,数据分离这是对于云计算造成影响的核心因素,并且用户习惯还不是十分成熟,必须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

三、结束语

通过本文对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趋势的进一步分析与阐述,使我们了解到由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正在持续发展,人们居住环境和资源以及能源,还有城市运转这些问题慢慢暴露出来,以往基本设施以及城市管理方法根本没有办法合理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新问题。由物联网和互联网以及大数据和与计算这些新的信息通讯技术当作核心的智慧城市建设是对应上面问题的解决方式。并且智慧城市拥有智慧政务和交通以及医疗和教育,还有环保这些根本功能。因此,希望通过本文的阐述能够给智慧城市建设和未来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顾成城.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现状及空间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

[2]涂旭明.浙江省智慧城市建设实现路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4.

智慧城市引领社区建设新趋势 篇3

当下,全球正进入城市化加速发展期。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比例已达到51.3%。可以预见,在城市化进程中,会不断涌现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全球80%的温室气体排放来自城市,城市消耗了全球75%的资源和能源。城市正面临人口膨胀过快、交通拥挤拥堵、资源消耗过度、环境污染严重等新挑战,各种“城市病”与日剧增,这些都集中考验着政府对城市、对社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从传统城市走向智慧城市是大势所趋,“智慧城市”或许为医治“城市病”提供了良药。截至2011年5月,我国一线城市百分之百制定了“智慧城市”实施规划;80%以上的二线城市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的任务。目前,上海、北京、深圳、宁波、杭州、武汉、无锡等超过100个城市提出打造“智慧城市”的战略目标,相关规划、实施项目和活动渐次推出,成为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第一梯队。

随着“智慧城市”建设的推进,智慧交通、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社区、智慧环保、智慧校园、智慧工业、智慧节能、智慧定位、智慧公用事业等各项智慧应用工程相继启动。具有“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特征的社区,随着各项智慧应用的逐步落地,也为社区服务管理创新提供了良好氛围和实现基础,智慧社区必然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建设承载着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社会服务、居民自治和互助服务等重任,是智慧城市中一个独具魅力、具有独立研究价值的发展主题。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社区建设将呈现新需求、新发展和新格局。

三大趋势勾勒智慧社区新貌

智慧社区的建设目标,是通过利用各种智能技术和方式,整合社区现有的各类服务资源,创新社区管理模式,满足社区管理服务及发展的各种需求,为社区各类群体提供现代政务、商务、文化娱乐、远程教育、家庭医护及生活互助等多种社区服务管理,有力推动社区发展,显著提高居民工作和生活质量。未来智慧社区建设必将呈现三大发展新趋势:

首先,从服务方面看,社区服务的普惠性、便捷性、差异性更加明显。

普惠性更加明显。随着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日益完善,提供服务透明度更高了,只要符合条件、有意愿,且在资源许可的情况下,都能享受同等服务。比如社区住宅区域的绿化服务,同一区域的居民都能共同享受;对有些保洁、水电修理等收费项目,只要支付相关费用能够“一视同仁”地享受相关服务。近年来,电信、移动等通信运营商参建数字社区,借助信息化+商业模式,利用信息化平台覆盖社区人群,积极推进社区电子政务、社区电子医疗、社区电子商务等应用,尤其是新型BTOC商业模式逐步深入社区,实现基于传统模式的创新,普惠服务能力将大大提升。

便捷性更加明显。随着信息技术在社区的广泛采用,相关服务信息的发布、交换、接收等环节更加通畅,社区服务水平将有显著提高。如社区电子超市的出现,使数字小区周边1000米内商家签约可免费申请开网店,商家通过平台发送免费促销短信;社区内业主可通过手机、PC上网店下订单,或者一键呼通商家,与传统B2C相比,社区电子超市具有低成本、配送便捷的优势,这种以销售日用品为主的社区电子超市,将为业主提供一种新颖便捷的生活方式。

多样性更加明显。社区服务提高到一定阶段,个性化服务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多。当然,多样化服务也受制于服务资源和服务能力,两者存在着相辅相成的联动关系。比如,基于手机、PC、电视三屏互动的信息化平台出现,能更好地满足业主、物管、小区周边商家信息传递、交互和沟通的需求,更好地满足个性化的服务需求;又如,数字物管平台不断成熟,将使业主可以通过手机、PC或IPTV登陆平台上传水电气消费数据,查询水电气费用、物管费用、停车费用交纳信息,甚至通过该平台实现费用银行代扣。随着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又将促使服务需求进一步细化与深化。

其次,从管理方面看,社区管理的规范性、可控性、灵活性更加突出。

规范性更加突出。这源于政府主导的社区管理制度建设力度不断增强。如2008年浙江绍兴柯亭社区开展社区“四统一”活动试点(即统一办公、统一社区标识、统一制度、统一佩证上岗),促进了社区服务功能和管理质量提升,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又如2010年,浙江衢州府山街道着力完善社区居委会管理制度建设,健全了考勤制度(含出勤、加班、联络、请销假等)、值班制度、社区干部服务制度(含着装、文明用语)、廉政建设制度、效能建设制度、社区干部责任片区包干制度、诫勉谈话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社区管理制度与社区建设同步发展、日趋规范。

可控性更加突出。这源于社区管理建设的深入与体系建设的不断完善。在社区软硬件“两手”同时抓的今天,制度化建设更加严谨。如上海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推出了《上海市文明社区测评体系》,在申报准入条件、测评体系的结构与内容等方面强调反馈与可控。其中,测评体系包括“基本指标”和“特色指标”, 分别占总分的90%、10%。基本指标反映文明社区创建的基本情况,有管理机制健全、社会秩序稳定、生活环境舒适、公共服务优质、人际关系和睦、道德风尚良好等6个测评项目;特色指标有反映文明社区创建工作特色及取得成效的3条指标。同时,要求在数据采集方法上,采取“实地考察”、“材料审核”、“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通过网络平台在线汇总审核,体系建设与时俱进。

灵活性更加突出。这源于“以人为本”理念得到深入贯彻。近年来,上海的街镇社区组织了多次社区管理试点,尤其自2003年起先后启动了社区网格化、社区党建、社区建设、社区求助、社区管理、智慧社区等试点,其在信息化平台支撑下,响应能力、处置能力、协同能力大为提高,能够更加灵活、充分地发挥社区公共资源的优势。如近年出现的社区警务、社区公共设施管理、社区党建等网格化,使各类资源可以根据管理需求进行灵活调度。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主旋律中,针对孤寡老人、残疾人、下岗人员、少年儿童等弱势群体,开展了一系列体现党和政府关爱的人性化服务,其深度和广度均有较大发展,这些已成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

最后,从发展模式看,社区发展的预见性、自觉性、统合性更加鲜明。

在建设“智慧城市”的战略背景下,为社区发展增添了新动力,将演绎出新的发展模式。当然新模式并没有割断与现有发展模式的关系,已有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城市管理体制,将在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信息设施、人工智能、数据挖掘、知识管理、网格化管理等深入发展基础上,展现出更具魅力的社区发展模式,最显著的表现是“现实社区”与“虚拟社区”的紧密关联,这一前所未有的社区形态,在发展模式上将呈现以下三个特性:

良好而系统的预见性为科学发展提供新支撑。现有体制下,街道(社区)干部编制在数十名左右,下辖居委会、社区服务站,面对的社区居民近数万人及数百、数千个驻地单位,传统方式只能过分依赖工作人员的经验,对服务需求的掌握只能局限在“眼见耳闻”的范围内,很难形成精确全面的系统分析与判断。而当社区信息化不断深入,社区层面普遍拥有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使条、块的信息有了衔接与交换的载体,积累的各类信息资源可提供全面系统的数据信息分析与提示。比如通过人口信息库可及时掌握本社区各年龄阶人员性别比例及分布情况,以及每年新增退休人数、新增就学和就业人员等信息,为工作决策提供科学支撑。

预见性的增强有助于提升服务管理的主动性与针对性。如某街道区域内因众多商务楼、住宅楼拔地而起,吸引了大批投资客,私房出租现象涌现,加上历史原因同时伴随着大量的城中村,社会治安、计划生育和环境卫生的压力不断增大。针对上述问题,该街道建起社区服务管理信息平台,通过大量数据分析,摸清问题症结和转化因素,采取创新工作思路、解放思想、提高社区干部综合能力的方式,制定了多项针对性对策:树立社会责任感,强化社区干部主动解决社会问题的意识;树立平民意识,促进社区成员或团体的自由发展和自动调适;针对人口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本着立足于社区居民的公共利益,及时总结开展有效的工作方法与步骤,紧紧掌握社区工作主动权。

统合性成为应对“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有效方法。当前,社区过多地承担行政事务,时常陷于考核、检查、评比、验收的繁杂事务,每个社区仅建立的台账就多达40~60种,社区干部对此要花费大量精力,占用许多为民办实事的时间和精力。随着“智慧化”程度提高,“虚拟社区”与“现实社区”有效对应,服务渠道和管理方式更多样、更优化,工作流程更规范、更畅通,并联作业能力和工作协同能力显著增强。在《上海市推进智慧城市建设2011-2013年行动计划》30个重点专项和计划的137个(类)项目和任务中,就包括社区生活服务信息化平台、社区事务综合服务平台等众多以社区作为建设主体或应用主体的项目。这些“统合性”举措可使社区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能力持续增加,促成社区为民、便民、利民新格局。

科学规划方能健康发展

根据国际社会的主流观点,以人为本、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是社区的基本功能。既然智慧社区是一项创新举措,就需要在工作指导的理念和实践上顺应潮流、驾驭规律。

强调需求导向的基本原则,把工作创新点放在着力解决社区服务管理最紧迫的诉求和反映最大的问题上。强调“需求导向”是指政府为满足人民群众某一需求,确定一个时期的工作目标和任务,调节相关资源有序展开工作。贯彻“需求导向”,必须紧紧瞄准社区服务管理最紧迫的诉求和反映最大的问题。坚持“需求导向”实质上是“权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深刻体现。当前,我国正以“民生优先”为导向,大力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确保改革开放成果为全民共享。社区服务的快速发展应当成为实现“民生优先”的重要抓手。国外发达国家在发展社区服务中的有益经验值得借鉴与学习:即吸引多方参与社区服务供给;确保政府的有效监管;提高公共财政投入比例,如挪威、美国用于养老、贫困、卫生、就业等方面的投入分别占政府总支出的65%和60%。

把握智慧城市发展主流,在应用场景上尽可能实现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智慧模式下的社区服务管理是指在智慧城市背景下,通过物联网、传感网,实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创新应用,将把传统社区概念中的居民聚集区逐渐演变为具有智慧功能的“信息综合体”。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家耀认为,智慧城市就是让城市更聪明。通过互联网把无处不在的被植入城市物体的智能化传感器连接起来,形成物联网,实现对物理城市的全面感知,利用云计算等技术对感知信息进行智能处理和分析,实现网上“数字城市”与物联网的融合,并发出指令,对包括政务、民生、环境、公共安全、城市服务、工商活动等在内的各种需求作出智能化响应和智能化决策支持。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因此物联网是智慧城市的重要标志。

重视对现有资源的综合利用,避免追求创新全盘否定前期建设成果、推倒重来的建设方式。智慧社区建设必须注重以往建设成果及对现有资源充分利用,不能以“创新”简单地推翻以往的建设成果,需要颠覆性“推倒重来”的情况是极少的,因此必须慎重对待。具体落实过程中,应把握好三个环节:所有项目必须有长远规划,规划缺失的项目不予立项;所有项目实施方案必须对相关工程、工作成果有分析与梳理,对未来拓展和风险有所考量、有所准备、有所对策,对缺乏前后衔接的项目暂缓实施;参加项目论证和评审,不能仅听实施部门或技术专家的意见,必须有相关受群代表、专业咨询、项目监管方等多方面人员参加评议评审。由北京国脉互联信息顾问有限公司完成的《首届中国智慧城市发展水平评估报告》表明,创建智慧城市“领跑者”的城市(城区)有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宁波、南京、佛山、扬州、浦东新区、宁波杭州湾新区等。其中,信息基础设施、示范项目和规划方案三项指标超过49%的平均得分率,分别为58.93%、56.07%、54.29%。这表明,注重顶层设计规划先行,注重基本设施建设,通过试点示范引导的意识正在逐步加强。

重视社区的实际需求,避免智慧社区建设项目只在形式上“标新立异”和工作上的“自拉自唱”。在智慧城市建设中需要突破瓶颈解决问题,有些问题需要用创新思维、创新方法才能有效解决。对此,一些管理者心中可能比较倾向用“标新立异”的方式进行“创新”。要知道标新立异本意是指独树一帜、另起炉灶、别出心裁,但如果出发点是为“创新”而进行形式“创新”,忽视实际需要和实际成效,往往会陷入“自拉自唱”的境地。工作中必须避免主管部门“一厢情愿”的现象。提高项目成功机率(减少失败概率)最有效的办法是“走群众路线”,切实从群众迫切需求出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努力使主观设想与客观现实相结合,让社区居民群众满意、让用户满意这是最重要的。

重视与总体规划相一致,避免智慧社区建设出现短期效应。要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的关系,智慧社区建设必须在智慧城市的大战略引领下进行,这样才能避免因“方向性错误”而造成的“短期效应”。目前,有一些街镇急于求成,在没有全面理解智慧城市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情况下,匆匆忙忙进行“抢先”,这可能会在短期内解决一些社区需求,但长远未必符合全局趋势,对这种风险应该有所防范。同时,应高度重视分步实施、逐步完善,避免追求大而全、一步到位的“跨越做法”。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内在规律性及自身特点,任何思路的形成都应最大限度地建立在洞悉这一内在规律和自身特点之上,不能用主观热情代替客观规律。要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自身优势和劣势,做到“四个分清”,即分清前后逻辑,分清远近目标,分清急缓任务,分清前后计划。要善于用逆向思维的方法使工作更加紧密。

重视发挥社会服务资源最大效益,避免政府一方“单打独斗”。客观地讲,目前社会各方对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关注与热情差别较大,其中政府为抢占城市发展领先地位,积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少数企业为创造商机也举起智慧城市的旗帜,但整个社会的关注度还不太集中,尤其是市民对“智慧”的认可度还比较有限,积极性远未高涨,观察者远比参与者多。原因是什么?因为广大市民、众多企业更愿意用实际感受、具体成效去判断、支持和参与一项战略。因此,应避免出现单靠政府冲在前面,而企业有利则上、无利则让的局面。

中国智慧城市建设趋势 篇4

智慧城市发展成热潮 目前正在向二三线城市推进

“智慧城市建设是防治城市病的有效手段, 如城市交通、医疗资源共享以及雾霾污染源, 通过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综合集成的应用, 为市民、企业、政府构建‘和谐、安全、高效、幸福、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创新型城市生态系统。”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伯虎表示。

他认为, 智慧城市尚没有统一的定义, 是以创新为驱动, 以人为本, 以新一代的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通信、自动控制、智能科学、大数据等先进的信息技术, 系统工程技术与城市的经营、管理、运行技术的深度融合为手段, 对城市基础支撑、资源环境、社会民生、产业经济以及市政管理领域活动中的人、物、环境, 进行智慧化地感知、互联、协同运行和处理。同时, 智慧城市的建设不能忽略其顶层设计。

目前, 智慧城市建设正由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推进。在各部委的政策推动下, 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率先跟进, 推出相应的智慧城市规划。而2013年以来, 辽源、郫县 (成都下辖县) 等二三线城市亦开始推出智慧城市建设规划, 智慧城市建设遍地开花。

国家信息中心智慧城市特邀研究员任锦华认为, 智慧城市不要过于依赖顶层设计, 以具体状况为本, 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专业的独立中立的第三方, 智慧城市在中国大有作为。

“智慧城市将是未来发展趋势, 呈星火燎原之势, 不仅反映的是纯粹技术的创新, 更是体制方面的改变, 推动政府政务能力与城市管理创新水平的提升, 各地建设要兼顾共性与个性, 因地制宜, 不盲目攀比, 将概念落到实处。”《智慧城市》主编蔡小钢表示。

中西部潜力巨大

鉴于地方政府将继续加大民生、基建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 工业品需求有望避免萎缩。到2020年, 全国需解决约1亿进城常住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约1亿人口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以及约1亿人口在中西部地区的城镇化问题。未来无论是棚户区改造还是城市人口落户, 中西部的城市群都将成为主要阵地。申银万国[微博]认为, 虽然2014年固定资产总体投资增速会有所放缓, 但中西部基建投资加码和保障房建设将增加钢铁、水泥、建材等工业品需求, 预计新增需求至少会维持今年增速水平。

汪鸣认为, 未来城市发展将更注重质的提升, 而不会像过去那样通过扩张城市面积来拉动投资。未来需求增量更明显的是环保、城市管网建设、轨交建设、智慧城市等行业。在地理区域上, 过去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长三角、环渤海、珠三角三大城市圈。三大城市群以不足4%的国土面积, 集聚了全国18%的人口, 创造了40%的国内生产总值。从发展空间看, 更看好中部城市群和成渝经济区的增长潜力, 预计东北及中西部地区基建投资力度将加大。

中科院蓝皮书显示, 到2030年前全国约有3.9亿农业转移人口要实现市民化, 人均公共成本13.1万元, 总计需51万亿元的成本。申银万国指出, 目前地方融资方式单一、中央政府债务占财政收入比重过高, 地方政府债务率仍处在较高风险区域, 土地财政难以为继。中长期看, 如能解决好资金面问题, 城镇化将利好消费、医保、工程机械、水泥和建材等行业。

据市场研究机构IDC预测, 接下来几年致力于智慧城市建设的投资量会迅猛增长, 到2017年, 智慧城市的IT市场规模将达到1301.1亿元, 并且2013年由政府发起的“智慧城市”方面的投资就占据了50%。小到可以随时为手机充电的背包式太阳能充电器, 大到政府的优化智能管理, “智慧城市”展现了一个充满各种可能性的未来。

近日, 各行各业都在深度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智慧城市领域内的公司也不例外。“我们把城市比作是一个人, 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信息化像是人的神经, 基础设施是人的血管, 智慧城市无非就是信息和共享, 数据互联之后成为信息, 信息共享之后可以找出规律。”银江股份COO裘加林表示。

他表示, 现在提到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这就打破了所有公建项目是由政府来主导建设、设计规划、运营维护的情况, 企业原来作为解决方案提供者或者内容的提供商, 但是未来可能会成为运营商, 角色会发生变化。

此外, 国务院办公厅所公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也将为智慧城市建设带来新的市场机遇。

他将政府和企业之间合作的商业模式划分为自己建房、按揭买房以及买租结合三个阶段。

“前面十五年, 政府在城市建设方面, 从规划、建造、监督等方面都是自己来做, 近几年流行的是‘按揭买房模式’, 比如BT模式就是这样的一种, 企业有了一定的主导权, 在里面可以做方案的规划和运作, 政府往后退了一步, 更加关注效率, 这样规模化的企业将会获胜。现在, 又将出现新的模式, 这个模式就叫做‘买租结合’, 在这个阶段政府转变成为消费者, 主要关注的是需求。”他说。

近日, 银江股份与章丘市政府签订“智慧章丘”项目合作框架协议, 协议内容包括:章丘政府计划投入2.6亿元用于章丘市“智慧城市”的建设, 实施内容包含云数据中心;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城管、智慧能源、智慧教育等。

智慧城市前景广阔

有机构预计, 2020年城镇化率将超过60%, 接近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富国基金城镇发展股票型基金拟任基金经理汪鸣指出, 城市建设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 需要更加智能化的城市治理。

华泰证券 (8.57, -0.05, -0.58%) 认为, 平安城市、智能交通、智慧医疗是智慧城市建设中的3大热点应用行业。一方面, 我国政府对交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另一方面, 城市发展屡屡突破城市总体规划的限制规模, 给城市交通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城市人口密度与汽车保有量之间呈现畸形对应关系, 导致交通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同时, 医疗资源的匮乏和效率低下是目前医疗行业面临的重要问题, 而政策扶持是推动智慧医疗投资加速的重要驱动因素。从竞争格局来看, 由于智慧医疗并无明确的行业标准, 且各地区医疗机构的信息化程度发展差异很大, 从而导致了该市场的集中度很低, 未来有待进一步提升。

另外, 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板块也有望在政策推动下再度升温。德邦证券认为, 在大气治理的政策高压之下, 重点工业行业的脱硫脱硝改造将加速, 与火电行业脱硝需求叠加, 预计2 0 1 4年脱硫脱硝工程建设仍将保持较高增速。在废水治理方面, 除了在生产中尽量减少使用高污染材料, 企业做得更多的是废水回收利用。这个方法最简便、直接, 一些高污染行业做好可以大大减轻治理压力。一些治污难度大、成本高的行业可以将废水分别回收利用, 针对主要染物分类治理, 使废水处理化难为易。此外, 固废垃圾焚烧发电也有望维持高景气度, 餐厨垃圾处理行业发展料将加速。

智慧城市领域也日渐走向规范化

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紧紧围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中心工作, 推进深化改革, 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为重点, 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促进城市基础设施转型升级, 大力推进城镇节能减排, 改善城镇人居生态环境, 切实加强城市综合管理, 预防和治理“城市病”, 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创新性的事业, 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循。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实践者, 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诸多挑战, 需要我们在不断地思考研究中推进工作。我们在谋划智慧城市建设的过程中, 就是要细致地分析问题、梳理需求, 而后立足本城的问题与需求, 谋划制定智慧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这样才能将谋划长远与解决当前重点、难点问题相结合, 不至出现“千城一面”、“大而无当”的智慧城市规划。通过城市运行管理机制体制创新, 为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以及集成创新提供方向和保障, 才能从根本上催生一个新的智慧化的城市运行系统。智慧城市建设涉及领域、层面众多, 从实践操作上看, 要在短时间内全面铺开并不科学, 也不可行, 需要找到关键领域, 从中切入、寻求突破。这些关键领域必然是关系到智慧城市建设整体的基础性领域, 或是连结建设各方面的关节性领域。我们认为信息基础设施、信息资源整合、重大智慧应用体系建设以及产业发展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关键性领域, 亟须理清其相互间的内在逻辑和联动机制。例如, 构筑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通信基础网络为商业模式创新、平台经济发展创造环境;进行大数据布局, 以数据的共享、挖掘、利用带动政府管理与服务创新, 探索智慧城市应用与产业间的联动发展。

智慧城市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篇5

趋势预测报告(2011-2015年)

报告写作背景及价值体现:

全面涵盖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城市”本身就是先进技术在城市化管理中的优化和体现,而且通过各类解决方案的实施,城市安全和谐发展、优化城市生活环境、缓解环境资源矛盾、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等城市精细化管理中的问题都将得以有效解决。

2011 年伊始,地方 “十二五”发展规划陆续出台,许多城市把建设智慧城市作为未来发展重点。例如,上海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率先建设智慧城市,北京在“十二五”期间将全面启动智慧城市建设工程,天津市政府在“十二五”规划纲要的报告中提出打造“智慧天津”的宏伟蓝图,武汉市政府面向全球顶尖机构征集“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方案等。借力“十二五”开局之年,中国越来越多的城市加入到构建智慧城市行列。

本报告正是在此背景下由北京博思远略咨询有限公司针对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在此基础上重点对智慧城市主要参与者及运营模式展开分析,最后在对实际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十二五”规划重点,对未来5年智慧城市发展趋势作出科学预测。报告正文目录:

第一章 智慧城市定义及特征分析

第一节 智慧城市定义

一、智慧城市是城市信息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二、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的结果

三、智慧城市的核心特征是信息系统的大综合和大集成第二节 智慧城市主要特征分析

一、全面物联

二、充分整合三、激励创新

四、协同运作

第三节 智慧城市的基础及综合应用分析

第四节 政府投资拉动型应用将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第二章 当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深度分析

第一节 资源、生态矛盾对城市发展的限制与日俱增

一、环境面临威胁

二、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

三、城市生活质量面临挑战

四、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第二节 城市发展转型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三节 我国城市固有发展模式不适应当前新的发展形势

第三章 智慧城市相关行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预测

第一节 “十二五”规划智慧城市相关内容解读

第二节 城市信息化行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期

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动城市信息化的建设

二、国城市信息化市场未来将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三、依托民生工程,我国城市信息化发展迅速

第三节 智慧城市对相关产业发展带动作用分析

一、信息产业

二、市政设施建设

三、其他相关行业

第四章 智慧城市产业链及主要参与者研究

第一节 IBM “智慧城市”模型、特征及架构

第二节 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一、三网融合二、云计算

三、物联网

四、光通信

五、移动互联网

第三节 我国智慧城市需求方构成分析

一、政府机关

二、企事业单位

三、专业部门

四、社会组织

第四节 智慧城市主要参与方及定位分析

一、政府

二、运营商

三、解决方案提供商

四、内容及业务提供商

五、最终用户

第五章 智慧城市主要应用领域及典型案例分析

第一节 智慧医疗

一、主要应用方式

二、应用现状及案例

三、未来发展趋势

第二节 智慧食品

一、主要应用方式

二、应用现状及案例

三、未来发展趋势

第三节 智慧交通

一、主要应用方式

二、应用现状及案例

三、未来发展趋势

第四节 智慧水系统一、主要应用方式

二、应用现状及案例

三、未来发展趋势

第五节 智慧电力

一、主要应用方式

二、应用现状及案例

三、未来发展趋势

第六节 城市应急系统一、主要应用方式

二、应用现状及案例

三、未来发展趋势

第七节 智能建筑

一、主要应用方式

二、应用现状及案例

三、未来发展趋势

第八节 B2B电子商务

一、主要应用方式

二、应用现状及案例

三、未来发展趋势

第六章 我国主要城市“智慧城市”建设及运营调研

第一节 武汉

第二节 沈阳

第三节北京

第四节 上海

第五节 广州

第六节 双流县

第七章 我国智慧城市领域标杆企业调查分析

第一节 银江股份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在智慧城市中所扮演角色

三、公司发展优势分析

四、未来发展战略

第二节 万达信息

一、公司基本情况

二、公司在智慧城市中所扮演角色

三、公司发展优势分析

四、未来发展战略

第八章 智慧城市对我国城市发展模式转型影响作用分析

第一节 城市产业优化升级的核心是城市经济智慧的提升

第二节 智慧城市对城市功能发展模式主要影响分析

一、平安城市功能

二、城市应急管理功能

三、电子政务功能

第三节 我国政府对未来我国城市发展策略分析

第九章 2011-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发展趋势预测

第一节 未来几年我国智慧城市发展依然以政府示范工程为主

第二节 居民需求驱动型应用是智慧城市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三节 “十二五”期间我国智慧城市发展主要驱动因素分析

一、城镇化建设推动智慧城市建设

二、新技术与新应用推动智慧城市大规模发展

三、城市发展转型进一步刺激智慧城市发展

第四节 2011-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主要指标发展预测

一、2011-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预测

二、2011-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应用领域预测

三、2011-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构成预测

第十章 本报告主要观点及博思远略独家策略建议

第一节 主要观点及结论

第二节独家策略建议

部分相关图表:

图表:城市核心系统之间关系的样图

图表:智慧城市战略规划框架

图表:智慧城市的基础及应用

图表:城市6 大核心系统之间的关系

图表:IBM 的智慧城市框架

图表:智慧城市发展层次

图表:上海市智慧城市建设主要框架

图表:2009-2011年我国光纤入户的发展情况

图表:平安城市监控系统

图表:应急管理系统的构成图表:电子政务的演进

图表:数字化医疗的基本结构

图表:智能交通产业链

图表:2011年中国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投资规模预测 图表:RFID 在食品业的具体应用

图表:传统电网和智能电网的区别

图表:智能水网的构想

图表:智能家居的相关概念

图表:智慧城市产业链分析

图表:我国进入新一轮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

图表:云计算平台为城市各领域智能化应用提供底层数据服务 图表:2009-2013 年中国城市信息化总体市场投资预测 图表:2011-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市场规模预测

图表:2011-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应用领域预测

图表:2011-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投资构成预测

报告咨询电话:010-52322687

智慧农业发展趋势浅析 篇6

2009 年1 月9 日,IBM全球副总裁在 “2009 中国IT产品创新与技术趋势大会”上做了主题为“构建智慧的地球”的演讲,提出了智慧地球概念。 智慧地球的核心思想是通过泛在物联、宽带互通和智能决策实现以人为本的智慧生活,以此为蓝本,探索、演化形成了智慧城市、智慧农业、智慧制造、智慧医疗等概念领域。早在20 世纪80 年代,国内就开始对计算机、自动化技术在农业工程领域的应用进行了科研探索,并涌现出农业专家系统、新型农机农艺、3S技术、农业物联网、智能追溯等先进系统装备技术,对国内农业自动化、精细化、智能化发展进程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是国内智慧农业研究应用的雏形。 然而迄今为止,在国内外对智慧农业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共识,笔者认为:智慧农业是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以透彻感知、高效传输、智慧决策为主要特征,以实现绿色、可持续、安全生产,提升市场化水平和产业竞争力为目的的农业新理念、新模式、新业态。

2主要内容

本文从应用的维度讨论几个主流方向。

2.1 智慧生产

智慧生产包括面向种植、养殖生产作业环节,构建的可改进农业生产工艺的系统平台等, 其典型方面包括: 采用物联网技术,构建集环境生理监控、作物模型分析和精准调节为一体的农业生产自动化系统;在食品安全领域,农产品溯源系统可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的各种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并存储,并能通过食品识别号在网络上对农产品进行查询认证, 追溯全程信息;此外,在一些农垦垦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大型农场等单位,也应用有农业测土配方、茬口作业计划、农场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的生产作业计划系统。

2.2 智慧经营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 一些地区特色品牌农产品开始在主流电商平台开辟专区,用于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有条件的地方还通过自营基地、自建网站、自主配送的方式打造一体化农产品经营体系,促进了农产品市场化营销和品牌化运营。 此外,近年来,各地兴起农业休闲旅游、农家乐热潮,旨在通过网站、线下宣传等渠道推广、销售休闲旅游产品,并为旅客提供个性化旅游服务,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为农业产业创新带来了新暖流。

2.3 智慧服务

在黑龙江等地区, 试点应用了基于北斗的农机调度服务系统,部分地区利用农村信息综合服务站、新型农业科技超市等各种实体,为农民带去了科技知识、惠农政策等,面向三农的信息普遍服务主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基层农业合作组织和农户走向市场,让农户、让基层组织经营好自己的农业生产系统与营销活动。 另外,向农户传播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与生产管理信息, 提供农业科技咨询服务, 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决策能力,节本增效,提高收入。 一些地区通过室外大屏幕、手机终端等形式向农户提供气象、灾害预警和公共社会信息服务。

3建设模式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角色特殊,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目前在智慧农业领域,主要的建设运营模式有:政府出资、企业建设、农民受益的公共服务集中采购模式;政府+运营商合资,农民自愿交租接受服务的共同投资租赁服务模式;社会资本建设、市场化运营的纯市场化模式;农民出资、国家补贴、农民享有使用权的自主投资模式,不同的建设运营模式适合不同的项目,比如对于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一次性投入较大,服务受众范围广且相对分散的,宜采用公共服务集中采购的模式。

4存在问题

(1)缺乏顶层规划引导。 智慧农业乃至农业信息化领域,尚缺乏一个统一、明确的顶层规划,工作组织和建设相对分散,导致资源共享困难和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2)关键技术支撑不足。 在支撑作物生长和关系生产安全的关键环节,如作物生长模型、溯源标准体系等方面,缺乏具备较强实用性的成熟方法,一定程度上滞后于信息化整体发展水平。

(3)成本制约推广应用。 智慧农业系统往往造价不菲,一般农户难以承受,政府投资建设服务覆盖范围有限,制约了信息化服务和普及。

5趋势展望

当前,新技术新理念与农业产业的交融不断加深,智慧农业正在迎来一场深刻的变革, 未来智慧农业将从以下三条主线纵深发展。

(1)规划引领,资源聚合。 智慧农业亟需国家制定全盘推进战略及地方配套推进办法,为智慧农业描绘总体发展框架,制定目标和路线图,从而打破智慧农业多年发展所形成的资源、信息孤岛局面,夯实农民科技和信息化基础,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将农业生产单位、物联网和系统集成企业、运营商和科研院所相关人才、知识科技等优势资源互通,形成高流动性的资源池,形成区域农业乃至全国农业一盘棋的局面。

(2)特色突出,专业强化。 现有的农业信息化系统共性部分居多,个性特色不够突出,对使用者来说,专业化、实用性尚未达到要求,因此,如何通过工业化的经验和商业化的手段形成针对特殊应用对象的细分专业化系统,使之做强做专,并使其具备熟化和推广价值,决定了智慧农业的应用水平。

(3)业态创新,提质增效。 农业要发展,必须靠效益。 目前农业电商、家庭农场等新型业态方兴未艾,在产业水平高端化、农村土地规模化、农业产品市场化的客观趋势下,农业亟需在全产业链经营和新业态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创新, 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适应农民需求、造福人民大众的农业创新高效发展之路。

6结语

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理念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的全面催化,促使知识网络文明时代加速来临,并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智慧农业的发展进程, 也为解决当前智慧农业推进中遇到的资源分散、关键技术缺乏、成本高昂等困局提供了新的契机,智慧农业必须通过资源聚合、“强筋壮骨”、业态创新,通过全面深入的信息化,从而重构现代农业的全景,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高效安全化、经营普惠化的中国特色现代农业之路。

摘要:在国家现代农业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下,国内各界对智慧农业进行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有益探索,然而至今尚未形成熟化水平较高、推广范围较大的示范模式。与此同时,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新理念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新形势下智慧农业如何引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大潮成为当下亟需研究的课题。本文旨在通过对智慧农业内涵、方向、建设模式和存在问题等方面的研究探讨,分析智慧农业未来发展趋势,探索中国智慧农业发展之路。

关键词:智慧农业,发展趋势,中国特色

参考文献

智慧旅游发展现状及趋势分析 篇7

一、智慧旅游的概念

国家旅游局将2014年确定为了“智慧旅游年”,在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利用网络等资源发展旅游市场,改变了原有的单一旅游方式,促进了旅游文化、景点、城市建设,革新旅游经营模式,并使得国人的旅游消费习惯逐渐向现代化方式转变,开辟出了旅游发展新模式。

“智慧旅游”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衍生出的全新命题。在2008年IBM“智慧地球”的背景下提出,伴随着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利用新科技和新模式改变着旅游行业的方方面面,高度系统化地整合、开发旅游资源和信息服务,带动旅游业发展。

二、智慧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智慧旅游”建设逐渐成为热点,其核心是以电子信息技术改进原有的旅游产业,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产品品质和游客满意率。

(一)智慧旅游驱动行业升级

在我国经济新常态的宏观背景下,旅游业作为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及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而随着大数据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国旅游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

(二)改革试点建设蓬勃发展

国家旅游局印发《意见》对我国智慧旅游的发展提出指导方向,但在具体的操作层面并未给出明确方案,因此,有条件的各个省市地区纷纷开展旅游综合改革摸索试点,地方多点开花,资本多方试水,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辅以现代化的智慧旅游云系统,科学谋划,促进其地区在旅游业的发展跨越。

(三)智慧旅游运行的机遇与挑战

现代化、信息化、国际化的发展为为传统旅游业运行带来机遇,新型旅游业通过信息化改变其经营管理模式,通过现代化革新旅游服务理念,通过国际化扩宽旅游发展渠道与规模,

在今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报告》中提出建设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大数据的集成,可以预见,智慧旅游已由地方扩展到了全国网络大范围。

但是,全社会的信息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旅游业的信息化的超然突进,也使得部分盲目跟风的地区出现资源滥用、经济损失的情况。并且,笔者认为,目前国内的智慧旅游出现了的广告噱头高于实际功能的现象,而相对于旅游行业信息化的飞速发展,旅游行政管理确是处在了“刀耕火种”的原始阶段。

三、智慧旅游发展趋势

笔者认为,未来智慧旅游的发展在于服务,信息化的智慧技术已经为游客的旅游提供了吃住行游购的各种便利,但高精尖技术的终究要“落地”,发展需要避免进入被技术、金钱和传统理念所绑架的误区,旅游者的需求终将是正当高位,满足游客日益增长个性化需求会进一步促进旅游产业的完善与成熟。智慧旅游发展将在更大范围拓展和更深层次延伸上寻求突破,更加理性务实。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到2020年,国民出游率将达到4.5次,加上入境旅游,将是超过60亿人次的庞大市场。旅游者对于目的地信息、往返交通等旅行效率的需求;对于餐饮、住宿、文化娱乐等生活便利的需求;对于旅游品质和服务质量的追求等,都需要市场主体去有效地满足。旅游经济运行已进入了国民已广泛参与到了旅游经济运行体系中来,智慧旅游的市场体系也将随之健全发展。

四、我国智慧旅游发展建议

智慧城市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篇8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 城市人口快速增长与城市规模扩大, 交通拥堵、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凸显, 为满足人们对城市生活品质提升的要求, 智慧城市应运而生。

“智慧城市”是运用新一代信息和通信技术手段 (如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 , 分析、整合城市运行系统的各项关键信息, 实现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交通、电力、建筑、安全、家居等各方面的智能服务的城市形态[1]。因此要想体现城市的智慧化, 对现代城市实施全方位的信息管理是非常有必要的。

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利用信息网络作为项目信息交流的载体, 可减轻项目参与人日常管理工作的负担, 加快项目管理系统中的信息反馈速度和系统的反应速度, 使人们能够及时查询工程进展情况的信息, 及时地发现问题, 作出决策[2]。这不仅能节约工程项目的管理成本, 也能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运行的效果, 降低延误工程进度的可能性。且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具有效益高与投入低的特点, 这些都符合智慧城市建设对于信息化、智能化、高效率化的要求, 因而对于智慧城市建设具有举足重轻的作用。

1 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现状

由于对信息管理理解的不充分, 至今多数工程项目建设各参与方的信息管理还相当落后, 其主要表现在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和信息管理软件不适用这两大方面。

1.1 信息管理缺乏完善的管理体系

1) 信息管理缺乏标准化与联通性。我国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缺乏统一的标准, 各地区、各部门拥有的信息不能相互使用, 收集的信息不能有效的利用。且由于信息的闭塞, 导致有的地方的数据被重复输入, 而不是一处的数据信息被多处使用。在工程项目中, 项目的施工、设计、监理和咨询等各个方面都相互独立, 虽然为同一个项目, 但所有的数据都相互独立[3]。

2) 信息管理的应用范围较窄。目前我国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主要集中在项目设计阶段和施工的前期, 如招投标、造价预算、施工组织设计等。且大多只在管理层采用信息化管理技术, 而在施工过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控制方的应用较少, 项目施工管理仍然主要靠管理人员的经验和处理能力。信息化管理在企业中并没有被完全的开展开来, 很多企业只是建立了信息发布的网站。

3) 缺乏有效的监测和预警功能。现在国内大多企业自主研发的信息系统, 受项目、企业等人为或客观因素的干扰, 很少能进行有效检测和预警。一些业务虽然从原来的线外协调转入系统内操作, 但为了充分考虑到各方的利益, 不能限制太死, 很多该有强制约束的地方, 都人为地加入了“活动空间”, 或者仅仅给一个报警之类的消息提醒而已。

1.2 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软件开发落后

1) 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及应用具有局限性。目前, 我国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还处于阶段性开发和相对封闭应用的状态。项目信息管理主要是按照工程项目规划、设计、施工、运营等几个阶段进行开发的, 都是阶段性产物, 大部分软件主要应用在施工阶段, 包括造价管理软件、进度管理软件、质量管理软件、合同管理软件、资源 (材料、设备、人员) 管理软件等。这就造成了项目各阶段和各管理流程信息之间无法实现数据交换和共享, 项目参与方内部及各项目参与方之间无法实现信息交换与共享。

2) 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软件缺乏适应性。我国的项目信息管理软件多是在国外软件的基础上改造而成的, 系统设计的思想根植于国外项目的管理模式, 与我国的信息化管理水平是不相适应。软件开发商对项目管理和企业管理方面缺乏深刻的理解和先进的理论支持, 缺乏独创性和建设性, 不顾实际, 失去了灵活性和适用性, 或把软件做成没有内部有机联系的功能集合, 形成“邯郸学步”的被动局面, 没有体现出先进适用的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理念[3]。

2 智慧城市发展对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的要求

智慧城市的发展核心是将信息通讯技术应用到城市运营和发展的方方面面, 通过计算机化的系统结构有效完成感知、处理、决策等复杂行为, 使得城市环境更加宜居、城市运营更加智能、城市管理更加高效。这就要求智慧城市下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相应地达到以下要求。

1) 具备先进的信息化硬件条件。平台需配备最先进的硬件设施, 如计算机硬件、网络设备、通讯工具等。

2) 拥有完善的信息化的软件条件。首先, 智慧城市下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平台下需拥有完善的信息管理体制, 用以确保信息管理过程的科学化、合理化、高效化;其次, 信息管理平台还需要拥有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 以先进的信息通讯技术作为支撑, 保证信息收集、输出的广泛性与稳定性, 信息传递的通达性, 信息处理的高效率性, 信息利用的高频率与多次适用性, 信息的可检索性, 信息管理全过程的安全性和信息管理系统的易维护性。

3 智慧城市下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

3.1 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步骤

智慧城市下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平台的构建可以依据以下步骤进行。

3.1.1 完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体制

建立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统一标准, 各地区, 各部门收集的信息能相互使用, 实现信息的传递, 共享。

1) 建立统一的工程项目结构分解方法。建立一套统一的工程项目结构分解方法, 客观并系统地对工程项目建设的内容进行分析, 科学高效地确定工程项目的分解机构以及组织分解结构, 从而使参与工程项目的各参与方明确知道如何由自身到整体地对工程项目的管理目标、阶段控制目标进行确定, 使其了解各参与方之间的所属关系并对信息流通的路线加以确定。

2) 建立统一的项目编码标准。建立一套统一的工程项目信息编码标准, 从而便于信息的管理和不同的项目参与方之间及各参与方内部的信息传递、共享, 避免因信息编码方式的不同而造成信息的阻塞并导致工程项目的进展速度放缓等状况的发生, 进而保证信息通道的流畅性, 高效性。

3.1.2 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硬件系统

应在工程项目信息管理中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硬件系统。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必须达标, 即选择高性能高配备的计算机, 同时要保证通信设备的良好, 使用不同种类的新兴的技术和设备对信息进行采集和传送。

3.1.3 采用高效的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技术手段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条件下, 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过程中应当采用不仅能够进行全流程化管理, 保证工程项目管理中各个阶段产生的数据都能在系统中储存, 还能尽可能地整合现有零星系统, 做到信息交互, 从而消除信息孤岛, 将一系列的小系统串联起来, 形成—套体系的信息管理软件。此外还得要充分考虑到我国的国情, 在许多细节上要做到灵活配置, 留有有一定的调节余地。

3.2 信息管理平台的构架

信息管理平台由信息感知层、信息处理层、信息传递层、信息共享层五个板块组成, 信息管理平台构架详见图1[4~5]。

3.2.1 信息收集层

信息收集层主要依靠传感器中间件技术、低速和中高速短距离数据传输技术、自组织组网技术、协调信息处理技术和物联网技术, 以传感器、执行器、FRID、二维码、智能装置为信息采集点来采集与工程项目相关的人、事、物的相关信息。并根据采集到的信息相关属性将其进行可靠的记录, 按统一标准进行数字化格式编码, 然后以图片、文档、CAD图纸、语音、视频等形式向信息处理层传出。

3.2.2 信息传递层

信息传递层主要是利用Intranet、Extranet、Internet三网融合与其他网络技术将信息收集层收集来的数据信息进行可靠、安全的传输, 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实时性、安全性、完整性及有效性, 保障信息管理平台中的整个信息流的畅通运行。

3.2.3 信息处理层

信息处理层主要利用云计算技术、空间信息技术结合各种先进的项目信息管理软件首先对不同来源的数据进行可靠性检验计算, 然后将其按相关属性进行分析、处理并存储, 同时根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按不同应用层面的需求, 采用特定的算法进行相应的规模性、安全性、风险性、可执行性、影响性等的计算, 并进行智能化的甄别、筛选和分配, 以完成对智慧城市下工程项目动态监控的要求和预警信息的发布。

3.2.4 信息共享层

信息共享层主要以构成项目的战略性资源数据为对象, 通过权限设置让项目参与方都能从这个平台里对自己所负责的区域进行控制和协调, 从而避免了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下因项目参与方之间及各方内部之间交错繁复的信息传递而造成的信息传递滞缓和信息失真的现象。这样不仅加快了其获取相关信息的速度, 还大大提高了获取信息的真实可靠性。信息共享层蕴含着整个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成本等方面等诸多重要信息, 并为整个项目起着信息决策支撑的作用。

4 结语

智慧城市下的工程项目信息管理平台通过统一信息管理标准, 强化信息管理硬件、软件系统条件对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进行全方位的提升。在提升了信息交流的通达性、稳定性、重复利用性、安全性的基础上可提高工作效率和工程运行的效果, 加强对工程项目的质量、成本、进度、安全的控制力度, 增强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的高效益与低投入能力, 进而为智慧城市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ID:001000]

参考文献

[1]孙冰.智慧城市与城市信息管理[J].中国信息界, 2013, 11 (21) :113-114.

[2]伍醒熊.建设工程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初探[J].华章, 2012, 7 (21) :357.

[3]潘国毅.建筑工程项目信息化集成管理技术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 3 (42) :32-33.

[4]李懂昭.浅谈全生命周期项目信息管理[J].广西城镇建设, 2011, 38 (7) :91.

智慧城市发展趋势研究论文 篇9

经历多年发展, 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中的资源建设, 经历了从重视教育资源建设到重视学习资源的转变, 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源体系和丰富多样的资源内容。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的持续创新, 以及智慧教育理念的兴起, 教育信息化发展迎来了新契机, 形成了新一轮的校园信息化建设热潮。先进的智慧校园和学习环境, 离不开与传统教育资源相区别的新型学习资源支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提出[1], 要“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 提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软件工具”。因此, 在新一轮的智慧教育发展热潮中, 对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提出了更为高水平的要求。

二、国内外数字化学习资源研究领域的热点

“十五”以来, 我国教育信息化领域中的数字化资源建设, 已经经历了课件素材开发、网络课程资源开发、精品课程资源开发等热点。目前, 诸如泛在学习、移动学习、非正式学习、智慧学习等学习新理念得到了提出, 国内外的学习资源建设也相应涌现出了许多新气象, 出现了诸如慕课、微课、移动课程等学习资源建设的新热点。

1.开放教育资源 (OER) 运动[2,3]

开放教育资源 (OER:Open Educational Resources) 运动从美国发起, 其所强调的开放共享理念在资源建设中带来了深远影响。2001年,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首先实施了开放教育资源计划, 将该院的所有课件资料上网, 让全球任何互联网用户都能够免费享用。紧随其后, 许多世界名校诸如哈佛、剑桥等也陆续加入到了免费开放课程资源的队伍中, 并逐渐在全球形成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目前, 参与该运动的有许多国际教育机构、学术组织和开放大学, 席卷了从高等教育到基础教育的各层次, 并形成了开放课件、开放课程、开源平台、开源软件等多类型的开放式资源, 甚至引发了目前诸如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MOOC) 、可汗学院等全球闻名的资源开放项目。

现在, 全球知名的OER项目有: (1) 麻省理工开放课件 (MIT OpenCourseWare, http://ocw.mit.edu/) :有2000多门开放课程, 供全球网络用户自由学习和享用, 是开放资源运动中的鼻祖级开放式教育资源。 (2) 可汗学院 (Khan Academy:http://www.khanacademy.org/) :大名鼎鼎、影响如日中天的可汗学院 (图1) , 是由萨尔曼 ? 可汗创建的。他利用自己录制的授课视频片断免费给用户开放使用, 内容涵盖数学、历史、金融、物理等科目, 视频片断数以千计。萨尔曼 ? 可汗声称, 要把这些开放的视频资源免费共享到底。 (3) 互联网档案馆 (The Internet Archive, https://archive.org/) :这是一个在线存档网站, 定期收录保存了全球网站上可以抓取的信息资源, 包括视频、文字、声音和网站等, 是开放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 (4) 开放教学课程联盟 (Open Courseware Consortium, http://www.oeconsortium.org/) :是由全球近300家大学协同合作的开放课程联盟, 共享了许多优秀的课程资源。 (5) CK-12 (http://www.ck12.org/) :它主要面向基础教育领域, 提供了各类开放式的学习资源和技术工具, 可供师生免费获取高质量、可定制的学习内容, 同时还能适应多元化的学习风格和学习模式。 (6) 创造性共同体 (Creative Commons, http://creativecommons.org/) :这是一家非盈利组织, 通过法律授权工具来鼓励对各种创意和知识的免费分享使用。通过借助其网站所提供的易用授予工具, 创意作品的拥有者, 可以为其它网络用户提供标准化的不同程度的公开授权使用许可证书。

2.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MOOC/MOOCs) [4,5]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慕课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 是指可以自由注册、能广泛共享和获得学习结果的大型在线课程。与传统数字化课程相对, 它是巨无霸级的新型在线课程, 拥有免费开放、学员众多、多形式学历认证、在线分享等特点。慕课不仅提供了免费的优质在线课程资源, 还能够提供完整的高等教育学习体验, 自2012年以来, 慕课浪潮席卷全球, 受到举世关注。

目前, Coursera、edX、Udacity是国际上影响最大的三大慕课平台, 中国许多高校也加入到了慕课建设的行列中。 (1) Coursera:由斯坦福大学教授在2011年所创立, 目前有包括美国常青藤大学在内的30多家高等院校加入到其中, 共包括20个科目的200多门在线课程, 有些课程为学生颁发由任课教授签署的结业证书, 也有高校开始接受学生在Coursera上所获得的课程学分。 (2) Udacity:也是由斯坦福大学教授所创办的, 课程范围覆盖了从计算机科学到数学、商务等领域。课程平台结合学习者的学业水平, 来颁发各类层次的相关证书。更令人注目的是, Udacity还发起了一项针对优秀人才的就业推荐计划, 根据世界各大企业的人才需求情况和学习者的成绩, 将学生的个人简介推荐给包括谷歌、Facebook等在内的最优秀的世界级企业。 (3) edX:这是一家由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在2012年携手创建的非盈利性在线学习平台, 它的合作院校包括伯克利等。学员在完成了该平台的在线课程学习后, 能够获取相对应的学业证书。 (4) 中国大学MOOC:受教育部委托, 由网易云课堂携手“爱课程网”推出“中国大学MOOC”项目, 首批56门课程来自全国各知名高等学府。完成在线课程后, 学员可获得所颁发的课程结业证书。

3.精品开放课程[6,7]

精品开放课程, 是我国精品课程建设的“升级项目”。教育部在2011年启动了新一轮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建设工程, 包括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两种类别的建设内容, 强调课程资源的“开放”和“共享”。其中, 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 (精品视频公开课) 是以大学生为主体, 同时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精品资源共享课则以高校师生为主体, 同时面向社会, 旨在推动高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目前, 国内提供精品开放课程资源服务的网站有: (1)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www.jingpinke.com) :该网站是由教育部主导推动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展示网络平台, 遵循“资源共建、成果共用、信息共通、效益共享”的原则进行建设。 (2) 爱课程网 (http://www.icourses.cn/) :是教育部本科教学质量工程支持创建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网络平台, 汇聚展示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中国大学资源共享课”。

4.微课与微课程资源[8,9]

在信息碎片化发展的背景下, 凭借“短、小、精、趣”的特征, 微课在教育领域中迅速兴起。微课最核心的构成要素, 是微型化的教学视频或课堂视频案例的片段。微课是在碎片化学习背景下创新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学习资源。在国外, 也有与微课相似的“微课程” (Microlecture) 概念, 并被称为“知识脉冲” (KnowledgeBurst) 。

微课制作设备简单, 几乎人人可以参与此类资源开发。尽管兴起时间尚短, 微课类学习资源已经迅速成为资源建设的热门话题。目前, 国内有影响力的微课资源项目: (1) 佛山教育局的“微课堂”:由佛山市教育局信息网络中心推出, 是全国最早的微课建设应用平台。 (2) 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网 (http://weike.enetedu.com/) :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创办, 于2013年8月举办了全国首届高校微课教学大赛, 其对微课作品的评选标准包括作品规范、教学安排、教学效果、网络评价等。 (3) 中国微课网 (http://dasai.cnweike.cn) :是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发起的“中国微课”大赛网站门户, 其微课资源的评选标准包括选题设计、教学内容、作品规范、教学效果、网络评价等。

5.移动学习资源 [10,11,12]

随着各种移动终端的普及, 借助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包等, 移动学习开始受到学习者青睐, 移动学习资源建设也进入了爆发期。由于常规的信息化学习资源主要是面向电脑载体进行开发的, 所以能够适用于各种移动电子终端的新型学习资源, 成为支撑移动学习的重要内容, 得到了迅速发展。移动学习资源的在内容组织形式上, 一样具有短而精的特性, 从而满足碎片化和移动化的学习需求。根据国际知名调查机构IDC统计, 2013年全球35% 的劳动力都处在移动办公环境中, 这形成了对移动学习资源的巨大需求。在欧洲“Forme-Learning to m-Learning”项目中, 学习者能够借助访问WAP网站将学习资源内容下载到移动设备上开展离线学习。美国普渡大学也推出了BoilerCast网站, 向学生提供可在移动设备上下载和使用的学习资源。此外, 借助电子书包, 移动学习资源在中小学也以“平板电脑 + 教室场景 + 教学平台 + 学习资源”的模式得到了运用。

三、面向智慧校园需求的学习资源建设策略

分析国内外各类新型学习资源研究与实践的热点, 不难发现在新一轮教育信息化建设中, 常规数字化资源的特性发生了极大变化, 主要包括:资源建设粒度发生变化, 从大到小、微型化资源受到重视;资源建设载体发生变化, 从基于传统电脑终端到基于各类移动智慧终端;资源作用理念发生变化, 从助教到助学、从重传统课堂应用到重泛在应用, 从支持正式学习到支持非正式学习乃至智慧学习。

我国智慧景区发展研究 篇10

关键词:景区信息化,初级信息化景区,数字景区,智慧景区

一、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化正逐渐成为景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和内容。景区信息化是景区通过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 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 从而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景区信息资源, 并实现景区信息化管理的过程。景区信息化有利于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变经验管理为科学管理, 变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有利于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满足游客个性化需求, 提高游客满意度;有利于提升资源保护水平, 规范景区旅游资源开发和利用。

在学术研究方面, 国外学者Buhali和Laws (2004) 以营销媒介为视角探讨了景区成长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Buhalis (2006) 则提出了旅游景区发展战略中信息技术占据重要地位的观点。而国内景区信息化研究主要是随着我国开展数字景区建设而受到关注。秦然 (2005) 探讨了风景园林数字化的意义内容以及数字图文信息的保存模式与版权问题。李宏、吴东亮等 (2011) 对数字景区框架结构和功能模块进行了评述, 并从系统化、人性化、标准化和智能化四个方面分析了数字景区建设的不足。党安荣等 (2011) 探讨了智慧景区的内涵, 并思考设计了智慧景区建造的全面架构另外, 沈火林 (2005) 、桂晓苗 (2010) 等分别结合具体景区对信息化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在实践中, 景区信息化建设水平已经成为一个景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最集中、最直观的表现。与国外景区信息化发展相比, 我国景区信息化整体水平较低, 景区间信息化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二、我国景区信息化发展水平

本文根据景区信息化发展水平, 将我国景区大体分为三种类型, 即初级信息化景区、数字景区和智慧景区。

(一) 初级信息化景区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景区正处于信息化建设伊始阶段, 属于初级信息化景区。

初级信息化景区主要依托计算机局域网、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初步建立了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景区门户网站。但资金短缺导致信息化程度低, 基础设施和配套设备落后, 已建成的系统后期维护能力差, 景区软实力建设长期滞后。

(二) 数字景区

对于数字景区而言, 信息化建设主要是根据业务需要, 依托3S技术进一步完善信息网络和基础应用系统 (包括办公、电子商务、门禁、售票、财务、监控、GPS定位、GIS地理信息等方面) 。2004年以来, 国家先后将24处风景名胜区指定为数字景区创建的试行单位。其中大部分景区建成并使用了多功能的全方位视频监控系统, 实现了对区内众多景点和游客密集区域的实时监控, 促进了预防森林火灾、确保游客安全和加强资源保护等工作的开展。

目前, 我国数字景区主要集中于规模大、实力强的国家级或省级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但由于起步较晚, 数字景区建设还存在系统间集成程度不高、业务目标体系不清晰、电子商务平台不完善、管理智能化水平不高和景区文化传播不到位等问题。

(三) 智慧景区

智慧景区信息化是基于数字景区建设成果, 通过物联网、传感网和空间信息技术等最新技术的集成, 实现对景区基础设施、资源环境、游客活动、灾害风险等方面的更全面、及时的感知和精细化管理。九寨沟是我国智慧景区建设的先驱, 其成果最为深入。2010年在“数字九寨”建设基础上, 九寨沟首次提出建设智慧景区, 并于2011年先后成功举办两届智慧景区论坛。并建立了视频巡航功能系统, 实现了对游客和物品的实时跟踪和联动管理;通过“景管通”3G手机等装置的应用, 率先在全国景区中实施网格化管理。

在九寨沟景区的带动下, 智慧泰山基于3D-GIS技术打造了景区信息集成平台, 成功地运用于景区内虚拟旅游体验、游客流量监管、多项灾害监测等方面;黄山景区确立了“智慧黄山”发展战略;颐和园相关管理单位编制了“智慧颐和园”规划。目前, 在经历了数字化后的我国大部分4A级以上景区已经投入到了“智慧景区”的建设当中。

三、我国智慧景区信息化建设特点

智慧景区建设在数字景区建设的基础上, 突出体现了智能水平升级、软硬实力兼顾和人文关怀突出三大特点。

(一) 智能水平升级

智慧景区在数字景区3S技术应用基础之上, 通过采用最新技术成果3G移动终端在自动化办公的基础上实现移动办公、移动巡查;通过采用物联网、射频技术、传感技术等最新信息技术, 对附近居民、园内游客、服务人员、地理环境、灾害隐患、基建设备和服务设施等对象进行更全面、更及时的感知和监测, 实现可视化管理。

(二) 软硬实力兼顾

智慧景区更加重视基于信息化建设, 通过构建学习型组织, 优化工作流程, 寻求战略合作伙伴和设立危机预警与管理机制, 以实现软硬实力的最佳结合和全方面提升。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工作流程优化有利于提高景区管理效率, 实现游客优异体验;构建学习型组织和寻求战略合作伙伴有利于提高景区管理人员的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 挖掘景区的核心竞争能力;建立危机预警与管理机制有助于降低危机发生可能性和事发损失, 提高景区的应变与危机处理能力。

(三) 人文关怀突出

智慧景区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 其建设更加注重科技产物的人文关怀, 实现了景区环境保护、业务管理、旅游经营、公共服务、决策支持系统的智能化以及游客体验的深层次感知。其建设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智能化的技术系统, 实现景区资源保护和游客最佳体验共赢, 使游客利益与景区发展目标相契合, 进而促进景区可持续发展。

四、智慧景区建设问题

(一) 智能化特性不全面

虽然智慧景区的智能化水平和要求已经很高, 但由于系统缺乏自动识别、反馈和修复等特性, 使其距离真正意义上的智能化仍有差距, 只是更高水平的景区数字化过程。

(二) 传统体制僵化

目前, 虽然我国部分重点景区已经展开智慧景区建设, 但大多景区现有传统模式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僵化, 管理无章、职权滥用、方法陈旧、行政低效等问题严重, 尚未实现部门间的协同联动和组织架构的扁平化, 这将难以快速适应智慧景区所要求的管理高效目标, 会阻碍智慧景区的建设进程。

(三) 受制于信息技术的发展

景区信息化程度的高低受到信息技术发展以及对信息技术在景区信息化方面的应用研究的限制。目前, 九寨沟智慧景区是我国信息化水平最高的景区, 其未来的进一步发展直接受到以上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四) 资金与人才的约束

景区信息化程度越高就意味着对专业人才和资金的要求越高。除少数景区外, 我国绝大多数景区均依靠外援进行方案制定、系统实施和维护, 没有自己培养的固定专业技术团队;另外信息化建设和维护所需的巨大成本, 使政府和企业难以长久承受, 阻碍了景区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五、智慧景区发展对策

(一) 寻求新技术开发, 完善智能特性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其应用研究的深入, 智慧景区要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寻求新技术和新方法, 完善智能化特性, 促进景区信息化系统在环境保护、运营管理、游客服务和决策支持等方面深层次智能化。

(二) 强化多方位合作, 确保基础供应

政府和景区要积极寻求与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合作的途径, 加强政企间、企业间和区域间联合, 增加规模效益, 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 确保信息化资金和人才的供应。

(三) 实现组织扁平化, 提高管理效率

为适应智慧景区所要求的协同联动和扁平化高效管理模式, 景区要通过业务整合和职能调整等措施, 积极组建扁平化组织。一方面降低景区管理成本, 另一方面提高信息在组织中的传递速率和准确性, 促进信息的横向互通。

总之, 我国景区信息化具有非常明显的政府引导、技术驱动、人才保障和资金支持的特征。而我国大多数景区信息化程度低正是因为以上问题难以解决。因此, 要实现我国景区整体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必须加强政府的主导作用, 企业的认知水平和专业人才的培养。景区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循序渐进的事业, 需逐步提高建设水平, 积极采取措施向智慧景区信息化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Buhalis D, Laws Eeds.Tourism Dis-tribution Channels—Praetiees, Issues and Transformations, London and New York:Continuum Publishing, 2004.

[2].Buhalis D.Touris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Strategic Tourism Manage-ment[J].Harlow, UK:Prentice Hal, 2006.

[3].秦然.风景园林的数字化研究[J].情报杂志, 2005 (1) .

[4].李宏, 吴东亮等.数字景区研究现状与问题探讨[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5) .

[5].党安荣, 张丹明等.智慧景区的内涵与总体框架研究[J].中国园林, 2011 (9) .

[6].沈火林.黄山风景区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研究[D].南京邮电学院, 2005.

[7].桂晓苗, 王薇波.武当山景区信息化建设现状与问题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0 (4) .

上一篇:心率变异性临床意义下一篇:生物学教学与生活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