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

2024-10-15

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共9篇)

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 篇1

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

一、公路运输的特点能够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交通运输能融入社会生产的全过程,贯穿于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始终,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交通运输的方式不断丰富,运量不断增加,这其中公路运输又具备“点对点”直达运输的唯一优势,也就是说它可以一次性直达终点,门对门,户对户,无需二次转运和分流,如现代物流业中的“宅急送”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在这点上,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则无法比拟,这几种运输方式更多的还需要公路的二次甚至多次分流,才能把货物最终送达目的地,这不仅延长了运输的时间,也增加了运输成本。

由于公路运输网比铁路、水路网的密度要大十几倍,分布面也广,可以说公路运输就在你生活和生产活动的身边,随时就能提供运输服务,满足你生产生活的需求,方便、及时、便捷。公路运输机动灵活,适应性强,不仅对地区之间经济发展起到的互联互通的作用,同时也为城镇居民提供就业,为活跃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提供了平台。它适应性强,不受货、客供给量的限制,对不同量的客、货运输都能提供相应的运力和方式,灵活多样。公路的建设密切了城乡与外地发达地区的沟通和联系,是先进技术、科技信息、管理理念、传递的有效载体与平台,拉近距离缩小差距,对于改变落后地区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理念、行为都产生重要影响。使得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缩短,城乡与外地发达地区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了,有利于促进信息交流和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城乡共同富裕的目标。

二、公路运输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公路运输业的需要增加,公路运输业的发展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公路运输已经深入到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

(一)公路运输是国民经济整体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者获得原材料都是通过运输来实现的,各个产业之间的联系具有相互依速的特性,而无论选择哪种运输方式,而最终大都离不开公路运输这一重要环节,它延续和接力未完成的运输服务。它点对点、门对门、户对户的特点忆是国民经济发展中所不可或缺,因此公路运输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二)公路运输成本相对低廉

公路运输使得地区间货物流通的时间大大缩短,这不仅加快了地区间货物流通的`速度,从而大幅度的降低了运输成本。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随着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它安全、经济、快速、舒适的特性条件极大地满足了生产生活的需要,也解决了普通公路高能高耗的问题,使之运输质量极大改善。高速公路的节能高效,更便捷、更经济,它使各种运输资源之间进行有效调节,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三)公路运输是其它运输方式的有效补充

公路运输可以有效补充其他运输方式的不足,公路运输不像其它运输方式那样,因行为一垄断而存在体制僵化、模式单一等憋端。对其他运输方式之间产生的断裂进行衔接,起到了衔接、传承的作用,使各种运输方式之间相互配合、完善,从而促进经济全面均衡发展。

三、我国公路运输存在的问题与发展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地理特点的多样性决定了我国运输业必须把发展公路运输作为重中之重,尤其是针对广大的内陆地区,公路运输对经济发展显得更为重要,对我国经济总体战略的实现,促进东部沿海、中部内陆和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的融合,对产业的转移与承接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经济发展的长远目标来看,公路运输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会愈来愈凸显,所以我们必须为公路运输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和外部环境。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现代科技含量比较高的公路运输,不断加快公路运输体系建设,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使之成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的先行官和基础。

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 篇2

一、交通运输的特点

作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只有交通运输业发展力度加大, 才能对经济增长起到推动作用。交通运输作为直接服务于生产活动与居民生活的重要基础, 是社会交通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 对社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其特点如下。

一是基础性。作为其他产业生产的前提条件, 交通基础设施能够为各个产业提供产品、服务, 其价格对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成本、利润起到决定作用, 且直接影响着产业的发展, 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到基础性作用。

二是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一次性、大规模投资为交通运输业的特点。也就是其大规模投资特点对其建设周期、回收周期的长短起决定作用。

三是自然垄断性。在提供服务前, 交通运输工程前期需大量投入, 但其具有较小的运行成本, 前期大量投入将出现大量沉没成本, 这种情况下将阻碍潜在供应者的进入。因交通运输具有规模经济性质, 只要其符合相应要求即可产生效益, 这都对其竞争力、垄断程度起到决定作用。

四是网络结构。作为一种典型网络基础设施, 交通运输具有网络基础设施的经济特点。网络基础设施是指在研究的空间范围内的生产要素在各区域间转移的基础设施, 通道为其核心内容, 运输生产要素需由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流动, 进而达到生产要素空间移动的目的。

五是外部性。根据传统福利经济学理念, 外部性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影响, 该影响也可能为负面影响, 通常来讲, 交通运输业的正外部性较强。以社会生产发展而言, 作为整个生产过程的重要条件, 交通运输业对国民经济运行起到支撑作用, 对各个行业起到决定作用。

二、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作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前提, 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其发展水平生产成本、效率起到直接或间接影响, 甚至对其供给数量、质量起到关键作用。交通运输能够推动经济发展, 其不仅体现为直接的产出贡献, 还具备间接的推动作用。

(一) 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推动作用

根据时间划分, 交通运输建设产出的直接经济效益可划分为项目建设阶段经济效益、运营阶段经济效益。在项目建设环节, 交通运输建设能够增多就业岗位, 提高就业率, 进而影响居民收入。以收入角度分析, 可对GDP产生直接影响。在运营环节, 因客货运输都为运输行业的重要构成部分, 其自身创设的产出增多, 可对国民经济提升起到直接影响作用。

(二) 交通运输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推动作用

1.乘数效应推动经济增长

作为一种公共品, 交通运输外部性较强, 其投资能够直接增加经济效益, 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也很多。以乘数效应推动经济增长进行分析, 因各个行业、部门之间存在密切联系, 各个产业投资, 都会对其部门收入有所增加, 进而有连锁反应出现在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 增加部门投资、收入, 进而大幅度增加国民收入。如增加投资时, 其产生的投入增加可在投资增加以上;如投资降低, 其产生的收入降低率也会在投资降低以上。也就是投资增加产生的收入增减不属于一个线性关系, 而是乘数关系 (K) 。假设国民经济存有两个部门, 投资乘数公式如下。

其中, 国民收入增量由△Y表示;

投资增量由△I表示;

消费增量由△C表示;

边际消费倾向由MPC表示。

因边际消费倾向在1以下, 则投资乘数K在1以上。乘数值K的多少和边际消费倾向为正比例关系, 边际消费倾向增加, 投资乘数K也会随之增加。在生产环节进行投资时, 居民收入即可形成, 当居民收入总额内消费所占比例较大, 则会极大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2.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交通运输服务为各个行业必不可少的中间投入品。当交通运输服务与经济需求不符时, 则会大幅度提升企业生产成本, 对经济运行起到阻碍作用, 政府就必须配额管理有效的资源, 这种情况下, 交通运输就会对经济发展起到制约作用, 最终浪费大量社会资源。交通运输服务的完善可对企业发展起到两点作用。一是交通运输服务便利就是企业生产要素, 其能够对企业生产成本有效降低, 对企业生产率大大提升。二是按照交通基础设施服务价格, 企业可调整其它生产要素, 最终达到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

3.其它要素生产力的提升

交通运输外部性较强, 利用劳动力、资本效率提升对产出产生影响, 进而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一是就业环境改善, 减少通勤时间。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将改变就业环节, 进而对经济空间结构产生影响。如市中心为就业集中点, 郊区因交通设施、可达性不足, 导致通勤时间成本、经济成本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交通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 郊区就业环境也得到了改善, 且成为就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 进而改变了其经济地域结构。

二是促进产业聚集, 提高竞争力。现代经济发展与生产要素之间存在必然联系, 如合理配置各项资金、技术等, 只有合理配置各项生产要素与经济资源, 才能出现良好的聚集效益。作为企业的中间投入品, 交通运输服务质量、价格等都是企业发展、区位选择必须思考的问题。交通基础设施服务良好, 才能形成产业带, 才能实现信息快速流通与技术水平提升。

三是改善投资环境, 吸引外来资本。在市场竞争愈加激烈的今天, 出于利润最大化的思考, 资本往往向较高投资收益率的领域流动。当一个地区交通环境优质, 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提升投资回报, 进而对资本形成强烈吸引。以欧美173 家电子公司数据分析, 境外投资地点选择主要条件为劳动力素质、电信设施、接近主要市场及运输设施。由此可见, 交通基础设施数量不够或质量不良对资本吸引力较低, 作为影响投资的重要因素, 交通运输可服务于经济增长。

4.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根本保障, 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产业结构升级也被叫做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 是指产业结构系统由低级形式转换为高级形式的过程。在不断增加交通运输投资的同时, 能够对其基础设施产业自身结构升级起到促进作用, 达到基础设施产业高度化、高效化与合理化的目的, 进而实现其他产业结构升级, 对整个产业结构效益进行全面提升, 实现经济快速增长。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时, 应及时找出交通经济新增长点, 进行各类招商引资项目的开展, 帮助交通物流企业进行中高端需求市场的开挖, 同时交通物流服务业也应根据时代需求, 逐步实现制定化、套餐式。且培养依托互联网经济与电子商务的快递企业, 利用电商网络进行快速服务网络的拓展, 建立完整的运输链条, 将电商资源进行运输资源转化, 进而实现交通行业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

5.推动沿线地区经济发展, 促进城乡一体化

城镇经济发展与交通干线息息相关, 其对开发沿线地区资源与经济发展极为重要。建设交通运输通道可对沿线地区交通条件进行全面改善, 为沿线乡镇及城市提供便利, 增强经济辐射作用, 开放、更新沿线及附近居民思想观念。同时, 在交通运输建设中, 应积极改造传统运输组织方法, 实现运输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建设运输通道可改善交通条件, 完善农业生产服务结构, 为农产品输出提供有利保障, 实现沿线、附近农业转型, 达到专业化水平, 提升农产品效益, 增加收入。改善运输条件, 对沿线乡镇通达程度进行有效提升, 形成良好区位条件, 帮助沿线乡镇吸引大量投资, 实现该地区服务行业配置的合理性, 增加就业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交通运输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 为全面提升交通事业发展, 必须重视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通过直接与间接推动作用推动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 通过乘数效应推动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升级等影响作用分析, 通过深入研究两者关系, 实现我国交通运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 能够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调节基础设施投资, 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目前已成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领域。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对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如何有效利用, 如何实现内需扩大, 推动经济发展, 对社会经济发展极为重要。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直接和间接的推动作用, 对全面提升我国交通运输经济发展水平, 和国民经济增长提供可靠保障。

关键词:交通运输,经济发展,基础性,网络结构

参考文献

[1]李盛霖.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十一五”交通事业又快又好发展——李盛霖部长在2006年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交通财会, 2006 (2) .

[2]徐巍, 黄民生.福建省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定量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 (6) .

[3]王家庭, 赵亮.我国交通运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1978-2007[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6) .

[4]武旭, 胡思继, 崔艳萍, 马叶江.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2) .

[5]武钧.交通运输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呼和浩特市交通运输业发展建设研究[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1) .

[6]朱顺应, 王红, 刘伟, 张建旭, 潘艳荣.公路建设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弹性分析[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 2003 (3) .

[7]吴海燕, 刘蓉晖, 张蕊.北京城市交通出行合理结构模式的目标——可持续发展的对策[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5 (4) .

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 篇3

关键词:公路 经济 社会 效益

0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地位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作为交通运输主动脉的高速公路,得到了迅速发展,1989年我国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为271公里,到1999年突破1万公里,到2002年突破2万公里,截止到2008年底,我国建成并通车的高速公路里程达5.86万公里。我国用短短十多年的时间走完发达国家高速公路建设三、四十年的发展历程。高速公路作为收费还贷的新型服务性行业,它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经济,取得效益,保持较高的经济回报率。因此确保高速公路的安全、快捷、舒适、通畅,为使用者提供优质服务,以获得最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是高速公路营运管理的总目标。要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充分挖掘高速公路“高速”潜能,以人为本,加强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力度,增强整体效率,挖掘新的经济增长点。笔者从高速公路营运管理角度出发,就如何全面提高高速公路经济与社会效益谈几点看法:

1 建立健全管理制度,通过建制度、抓制度、创效益

在市场经济竞争剧烈的当今社会,任何经济实体的生存及发展,规章制度是内部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古人云:“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做任何工作都必须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和规章制度来具体规范,保证其进程顺利进行,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作为一个新型行业也不例外,除了建立健全管理组织机构,还要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科学的规章制度来规范行为,保证其组织机构运行的严密性、科学性和权威性,使营运管理组织充满活力,确保营运管理工作顺利、规范进行,保证高速公路收费还贷的目的得以实现,为高速公路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以笔者所在的河北省石安高速公路为例,就已制定了《石安高速公路收费管理办法》、《稽查制度》、《财务管理办法》、《突发事件处理程序》、《监控员操作程序》等等,这些规定都是根据管理制度的总则,结合石安高速营运工作的实际情况,总结而形成的。作为营运管理的依据和准绳,严格依章办事,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一视同仁,奖罚分明。严格、健全的管理制度有利于做到行为规范化,管理数据化,使营运管理工作从上到下政令畅通,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积极性和主动性,杜绝工作人员贪污作弊行为和私放车辆的现象,从而控制免费率,提高车辆通行费的实征率,增加高速公路通行费收入。

2 深化优质服务,展示“窗口”风采,从服务中出效益

优良的服务质量,带来良好的服务形象。高速公路不仅直接地为人民群众的出行服务,而且还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物质生活的需要提供运输保证,营运管理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整个交通行业的形象。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要为司乘人员、沿线广大群众创造一个优美、舒适、安全的高速公路环境,从而在广大人民群众心中树立起良好的高速公路形象,实现更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了树起高速公路文明新风,在社会中树立良好优质服务形象,高速公路管理部门必须加强员工职业道德教育,树立“主人翁意识”和“为人民服务意识”。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各项“文明服务工程”,在工作中尽可能做到服务内容细化,服务标准量化,奖罚措施硬化。作为公路系统基层单位的收费站,是直接面向社会、接触群众的的窗口,每天都要迎八方来客,接受过往司乘人员的监督和检查。为展示“窗口”风采,各高速公路管理部门要严抓文明服务承诺的落实,从基本的文明用语和仪表仪态抓起,以制度、考核加以约束,坚持做到每车文明用语、唱收唱付,一车一礼;对过往司乘人员的咨询要不厌其烦,做到有问必答、热情微笑;优质的服务必然给司乘人员留下美好的印象,久而久之,这种印象无形地形成了一种令人深信不移的概念,甚至还会被引用到其他行业,引起连锁反应,从而提高高速公路经济与社会效益。

3 精简机构,挖潜增效,降低营运管理成本投入

精简机构,合理利用人力资源,发掘潜能,开源节流,尽量利用一专多能的人才,对于高速公路管理部门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本单位的经济效益是相当重要的。首先,机构的简化,便于企业的规范统一管理,也提高了办事效率,减少了很多在办事过程中不该出现的问题;其次,人员的精干,使各方面的人才学有所用,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所掌握的技术充分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为本单位做出更多贡献。机构的精简,人员的精干,从不同的程度上减轻了企业的经济负担,为企业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

4 以人为本,全面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高速公路营运工作注入新血液

充分调动和发挥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搞好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增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重要条件。从众多的高速公路管理单位的成功经验来看,现代化的高速公路管理应该根据现代管理的动力原则,突出人本中心,最大限度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企业内部形成“比、学、赶、超”的风气,增强竞争意识并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氛围、使竞争激励机制成为员工奋发向上的动力,最大程度地发挥员工的潜在能力,为企业增创更多效益。真正做到员工凭真才实学,凭工作成绩、凭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上岗,给每一位员工施展才能的机会,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最大限度的挖掘员工的潜能,提高高速公路营运管理工作的活力,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和社会效益的最优化。

5 实现公路联网收费,提高高速公路通行效率

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发展,要达到“一卡在手,走遍天下”,联网收费将成必然。联网收费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公路管理水平,实现高速公路营运管理现代化,保障公路交通安全畅通的有效措施。它将最大限度地减少路桥收费站数量,规范收费行为,杜绝收费人员贪污作弊的漏洞,降低营运管理成本,提高物流、人流效率,方便人民群众,具有很好的提高高速公路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在河北省,联网收费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发卡、统一结算”的原则,在2005年底实现了三个片区高速公路联网收费,撤销了除省界以外的主线收费站,从而大大降低营运管理成本,提高通行能力,方便车辆行驶,实现高速公路“畅通工程”,最大程度的提高高速公路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6 加强高速公路沿线副业的经营管理,不断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

高速公路沿线副业主要有服务区经营、广告经营等。因为高速公路的“封闭性”保证了横向无干扰、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从而实现它高效、安全、节时、舒适的优势性,但另一方面,它人为地阻隔了车辆和司乘人员与外界联系,给部分旅客和车辆带来了不便和困难。旅客和驾驶员在旅途中食宿、购物、通讯、加油、维修车辆等都不能与社会直接联系,接受服务,这就必须借助于高速公路内部的有关服务设施提供。因此,发挥高速公路服务区的优势,做好服务区的“品牌”文章,加强对高速公路服务区的经营管理,完善服务设施和内容,美化服务环境,为车辆和司乘人员提供优质的服务是高速公路一个不可忽视经济增长点。

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 篇4

1当前背景下经管工作的具体特点

在当前的背景之中,单位的经管活动也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变动性,其关键的体现在如下的三个层次之中。

1.1单位经管活动是一项非常全面的管控活动

当前背景之中单位的经管活动是将价值模式当成是前提的,对单位的总的运作活动开展的全方位的管控,是当前管控的最关键事项。当前单位可以积极的分析和管控运作以及生产活动,进而带动利润增加。

1.2经管活动和单位的各项管控活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

当前背景之下,单位的全部管控内容都牵扯到对单位资金的使用和调节,经管和单位的各项管控活动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此时就牵扯到单位的全部的下属机构和工作者,由于经管的优劣和个体的收入以及单位的发展等都有着非常紧密的关联,因此必须形成积极的管控氛围,才可以获取非常优秀的管控效益,进而才能够将单位的各项管控方法落实好。

1.3经管活动中的财会要素体现了单位的运作活动

单位负责人的决定对于单位的经管活动来讲,有着非常关键的意义,单位的生产运作情形是由各个时期的财务指标体现的。单位的管控工作者要结合相关的指标来指引单位的.管控目标,进而调节生产科技和销售方法,此时不但能够确保单位设定的管控目的得以落实,同时还能够提升单位的综合水平。

2当前背景中提升管控创新的方法

2.1确保经管思想发展

不论是何种单位的管控工作,更新思想都是非常关键的。在当前的背景中,单位的经管活动力,不断的变革工作者的思想,尤其是高层的经管思想是必须的,要创造出优秀的管控氛围。在确保管控理念变化的时候,要引入战略思想和危机管控思想,以此来确保负责人可以在设定管控目标的时候,生成总体意识和管控意识。我们都知道,当前单位的经管活动有着干扰区域宽,牵扯要素多的特点,因此单位要在落实管控思想的时候,关注其管控措施和技术的发展。

2.2变革单位的运作方法

单位经管创新的一个关键要素是对单位的运作方法创新,单位要变革过去的组织模式,变革之前的运作思想,使用合理的组织体系,设置全新的组织体系,切实变革单位的管控幅度。创新企业的经营策略主要包括创新企业的经营联盟和品牌。而对于品牌的革新是说单位变革之前的代人生产的模式创造自身的牌子,经由此类措施来提升行业的信誉度,提升单位的附加效益,进而获取份额。对单位的运作思想进行创新,必然会为单位争取市场,增加利润,切实的提升单位的效益。

2.3设置有效的财务支出约束机制

单位要不断的发展像是工作者的职务责任体系,经费管控体系等全方位的管控体系,强化车辆的使用力度等的管控工作,企加强邮资费、电话费、办公费等单项的管理制度。此时就可以确保活动有切实依据,在单位自身设置非常合理的制约体系,不过要关注的是,在落实的时候要切实的结合制度来开展工作,以此来节省费用,应对不利现象,进而提升单位的资金的使用性特点。而且,要做好预算细化活动,设置预算体系,此时就能够提升单位的财会管控的预算水平。所有的单位都要结合自身的具体状态,不断的调节定额内容,认真的分析预算的落实状态。同时,单位设置财产物资登记盘存制度,单位可以结合其具体的状态,选择年末、每季、每月等时间段来进行实地盘存,同时对最终核算的结果进行处理。或是设置单位自身的计划价格体系,单位在进货的时候,按照定额模式来开展工作,或是使用价格体系,在月末的时候对其分摊。

2.4切实提升对单位的预算管控活动的认知能力

第一,要积极的设置有序的预算管控体系,其是单位所有的收支能够得以落实的关键前提。第二,要切实的意识到设置有序的预算管控体,合乎国家相关法规规定,防止出现条例层次的问题,对于强化廉政建设力度,更加积极的合乎单位的管控氛围有着非常显著的意义。第三,要切实的意识到设置精准综合的预算管控体系,对于单位认识风险,评估问题的意义。第四,要结合问题开展处理工作,积极的应对存在的各种不利现象和问题。

3结束语

区域经济发展与现代物流论文 篇5

关键词区域经济区域产业结构区域市场现代物流

从世界范围看,物流对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已被许多国家的实践所证实,特别是近年来,物流的系统、集约作用,又展现了它降低环境污染、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价值,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1997年开始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新加坡、香港为代表的将物流作为支柱产业的国家和地区表现了很强的抗御危机能力,这使人们对物流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又有了进一步深刻的认识和重视。

我国区域物流的弱点,概括起来就是经营分散,产业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低;物流布局不合理;物流技术含量不高,现代化程度低等。目前,沿海一些城市开始建立物流中心,在发展中向规模化、社会化过渡,这些实践行为都是基于一个共同的认识,即物流对促进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区域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

一、社会经济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第一,经济全球化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着不同内容的经济结构调整。企业间全球范围的重新组合,使工业企业、商业企业和流通企业间的融合与联盟日趋频繁,产生许多新的管理制度的创新。供应链管理就是通过对相关企业间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管理,在相关企业间建立战略性合作伙伴关系,提高整个链条上相关企业的竞争力,这直接导致专门为供应链中相关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企业组织的出现,从而促进物流业的发展。同时,各种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重新组合与配置,使得现代物流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工业化进程中最为经济合理的综合服务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

第二,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一般来说,区域中心城市是商品集散和加工的中心,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优势明显,而且物流设施和基础设施齐全,流通人力资本高,消费集中而且需求量大,交通与信息发达,人才众多,城市与周围地区存在不对称性,在这种非对称结构中城市扮演着“中心地”与“增长极”的作用,以其为核心枢纽将其他地域“极化”成一个商品流通整体,所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现代物流的发展。

根据区域经济理论,一个区域只要具备某种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这个区域与其他区域的差异就会形成一种优势,产生一种引力,有可能把相关企业和生产力要素吸纳过来,在利益原则的驱动下形成产业布局上的相对集中和聚集,从而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根据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协调理论,在整个产业结构中,产业结构的基本演进方向是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本密集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以城市为中心的物流中心正是适应区域经济理论和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的要求的。

第三,企业追求利润和核心竞争能力促进了现代物流发展。

随着企业对战略管理的重视,企业通过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取得市场竞争的优势已为管理者所认同。由于企业更多的是注重发挥其核心业务,即他们擅长的、具有差别化优势的业务,其他业务通过从企业外部采购,即“资源外购”获得,作为生产型企业非核心竞争能力的物流部门开始与企业本身相脱离,成为独立发展的现代物流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已经形成了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采购,在本土进行研制和生产,然后再到全球范围销售这样一种运作模式,这一“购—销”模式都离不开现代物流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越来越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据统计,到1999年8月底,中国累计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33。5万家,世界500强企业已有300多家进入中国市场。外资企业的进入,一方面带来了现代物流的观念和先进的运作方式,另一方面。也迫切希望中国能有方便、及时、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物流系统作为其跨国生产和营销的服务保障。过去主要依靠减免税收等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的做法,已不能完全适应境外投资者的需求,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将更加密切,外资企业会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中国企业及其产品也会更多地走向国际市场,面对这一必然趋势,同样需要发展我国的现代物流业。

我国企业长期以来“重生产,轻物流”,对生产领域内的各个环节和企业内部管理比较重视,也有一定的基础。但对生产领域以外的采购、运输、仓储、代理、包装、加工、配送等环节顾及甚少,加上历史形成的条块分割体制,“大而全”、“小而全”、“自成体系”等传统观念,在“采购黑洞”、“物流陷阱”中造成的损失和浪费难以计算,使得我国企业物流费用平均占商品价格的40%,物流过程占用的时间几乎占整个生产过程的90%,而美国的物流费用平均只占货价的10%——20%,最高为32%。巨大的反差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国要增强在世界经济中的竞争力,必须加强物流管理,发展现代物流业。

第四,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

我国是一个大国,国土面积达960万平方公里。在这样广阔的国土上资源的分布又很不均衡,多数自然资源分布在东北、西北、西南以及北方地区,而人口多集中在中部和沿海自然环境和交通条件较好的地区,历史上就形成了原材料采掘、粗加工等基础工业远离加工工业的产业布局,物流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跨度极大,“北煤南运”,“南粮北调”等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导致我国物流费用较高。据统计我国物流费用占GDP的比重高达20%左右,而美国和日本只有10%和14%。因此,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发展的客观需要。

加入WTO,开放分销服务业,对我国服务贸易业提出了严峻挑战的同时创造了相应的机遇,促使国内不同部门、不同区域和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进一步消除存在于他们之间的壁垒,加快分销体制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步伐。适应这一改革与调整的现代物流业必然成为现代分销网络建设中的重点之一。同时,为生产领域的开放所带动,适应现代生产需要的现代物流业也必然迅速发展。因此,扩大开放为我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

二、现代物流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区域经济是一种聚集经济,是人流、商流、资本流等各种生产要素聚集在一起的规模化生产,以生产的批量化和连续性为特征。但是,聚集不是目的,要素的聚集是为了商品的扩散,如果没有发达的商业贸易做保障,生产的大量产品就会堆积在狭小的空间里,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都难以实现,区域经济的基本运转就会中断。因此,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合理的物流系统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第一,降低运行成本,改变区域经济增长方式。世界银行在其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中说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讯。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比重最大。从市场运行成本的角度分析,物流业的突出作为是其对普遍降低社会交易成本所作的贡献。

物流业之所以能够显著降低交易成本,主要是因为,现代物流业的主体是由诸多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网络体系。以点状松散存在的要素组成物流网络后,原来点和点、要素和要素之间偶然的、随机的关系随之变成网络成员之间的稳定的、紧密的联系。一个结构稳定、高效运作的物流网络,不仅可以减少组成要素之间的磨损和交易成本,减少用户使用网络资源和要素的成本,还可以放大各要素的功能,提高要素和整个网络的收益。

现代物流业对普遍降低交易成本所作的贡献可以从对交易过程和交易主体行为的考察中得到进一步的证实。一方面,从交易的全过程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有助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在交易过程中减少相关交易费用。由于物流合作伙伴之间经常沟通与合作,可使搜寻交易对象信息方面的费用大为降低;提供个性化物流服务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和承诺,可以减少各种履约风险:即便在服务过程中产生冲突,也会因为合同时效的长期性而可通过协商加以解决,从而避免仲裁、法律诉讼等行为所产生的费用。另一方面,从交易主体行为看,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将促使伙伴之间的“组织学习”,从而提高双方对不确定性环境的认知能力,减少因交易主体的“有限理性”而产生的交易费用;物流联盟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将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交易双方之间的机会主义行为,这使得交易双方机会主义交易费用有望控制在最低限度。

第二,形成新的产业形态,优化区域产业结构。

根据产业结构发展演进规律,区域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是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水平来衡量的。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一次产业向二、三次产业升级演进,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演进。

现代物流的实现方法之一就是通过培育并集中物流企业,使其发挥整体优势和规模效益,促使区域物流业形成并向专业化、合理化的方向发展。现代物流产业的本质是第三产业,是现代经济分工和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产物。物流产业的发展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发达国家的实践还表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推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既解决了当地的就业问题,又增加了税收,促进了其他行业的发展。此外,现代物流业将进一步带来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的集聚,以及交通运输业、商贸业、金融业、信息业和旅游等多种产业的发展,这些产业都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是第三产业重要的组成部分。

现代物流还有利于对分散的物流进行集中处理,量的集约必然要求利用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先进的信息网络进行协调和管理。相对于分散经营、功能单

一、技术原始的储运业务,现代物流属于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的高科技产业,具有资产结构高度化、技术结构高度化、劳动力高度化等特征。从这个角度来说,建立现代物流有利于区域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方向发展。

第三,促进以城市为中心的区域市场形成和发展。

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 篇6

姓名:段安东哲学号:139054318 班级:机械133班

本文原创,完全手打。客观研究,绝无抄袭。

一、前言

相信在世上任何国家,任何民族,任何组织的目标中,不论是长远的还是短期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或者说,新政策的出台,甚至新旧政权的更迭都与发展有关。可见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当今世界的中国来说,发展显得尤其重要。新中国建国以来,一代代领导人的政策都离不开发展这个关键词。在这个关键词的指导下,中共中央衍生出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指导思想,新型观念,以及不同时期不同的发展方式。想要了解中国社会的发展,首先需要了解的就是发展是什么,发展方式又是什么。

二、什么是发展?什么又是发展方式?

发展本是哲学术语,指的是事物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事物变化到新事物的变化过程。哲学上说,事物发展的根源是事物内部的矛盾,即事物的内因。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而向前的,上升的运动,进步的运动即是发展。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及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在我看来发展是有多个维度的。从历史的眼光来看,发展是人类历史向前的推进,是科技的进化,是文化的更新换代,是政权与相应政治制度的完善。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从封建社会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再到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除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外的发展可以理解为是人民内部的矛盾推动的一场场变革。人民推动更有利于民众的政权上台,政权再确定相应政策,这便是一种发展。从文化的眼光看,欧洲从教皇的绝对思想统治到欧洲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以及在中国发展迅猛的新文化运动,都可以看作是发展。这种发展的动力是人内心对自由,合理,公平的渴望。

发展方式即是人们意识到需要发展之后用以推动发展的方法。纵观人类历史,一个民族发展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革命推翻不合理的政权,推动新的,较为合理的政权上台执政。政府往往通过新政策的方法推动发展,比如我国的三大改造,改革开放,设立经济特区,试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发展的目标确定之后,相应的政策也会出台,但并非所有的政策都是合理,正确的。但是在我看来,并非正确的政策也应当属于一种发展方式。即使政策上存在误区,也不应当影响到政策推行时是以发展为目的的本质。而文化的发展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像文艺复兴,以及近些年来中国发扬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传统文化这样的一场运动,也可以是像新文化运动那样,编写了新文化运动的代表《新青年杂志》。

以上便是我对于发展以及发展方式的理解。

三、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发展方式以及路径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全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开展了新的革命,这种革命使中国发生了伟大的变化。1973年之前,中国共产党的政策过于激进,追求生产效率,重心在于改造生产,希望通过发展生产力、发展重工业来在短期内达到赶超世界其他强国的目的。这种方式是盲目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中心的党科学的分析了国内国际的发展大势,提出要增强我国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提出要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矛盾,提出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相适应应当从实际出发,具体的分析问题,并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通过改革。从此,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开始形成。

1979年,邓小平提出了中国需要搞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应当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才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的发展。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上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方针。这个提议得到了党的十二大的肯定。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这一观念,明确商品经济的发展是我国经济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之后党的十五大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体现了党在理论上的与时俱进。1992年,邓小平从理论上明确了市场经济的合理性,指出资本主义也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计划于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手段,而并非是某一种明确的属性。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市场经济在中国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中国开始走向世界,尤其是制造业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实践证明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以公有制为主题,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理论的正确性。多种所有制经济不但没有削弱和动摇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反而对其进行了巩固和发展,增加了公有经济的控制力。与此同时,我国也建立并不断完善了以按劳分配为主题,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并完善了社会的保障体系。

改革开放之后的三十多年中,我国先是决定在沿海地区划出一定的范围,设立经济特区,后相继开放了中国所有的大中型港口城市,又将将上海的建设目标树立为:假设成国际金融贸易、经济中心。紧接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卷定开放常见沿岸的五个城市,由此以后内陆城市也开始走向开放。二十世纪刚刚过去,我国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在向外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着手开发西部,以解决东西发展,南北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一系列的经济发展重大成就证明了中国的发展是离不开世界的。证明了新时期邓小平理论的正确性,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正确性。改革开放这样以政策理论尝试为起点的发展方式已经深入人心。

改革开放战略毫无疑问是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对自身政策的一次重大的改良。从历史的角度看,改革开放的正确的分析了新中国所处的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分析了我国存在的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将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经济上面来,提出中国经济要又好又快的发展。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由内而外,由高到低的一种变革。邓小平推出的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的基本经济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分配制度都向人们证明了政党思想、政策的大变革不一定需要使用暴力,也可以是党内制度的一种革新。也证明了只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才是当今中国最适合的制度。这种和平演进的方式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所具有的生命力,以及解决问题时中共的创新,和坚定的贯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决心。

四、当今中国为什么要转变发展方式和路径

对于每一个国家,每一个民族而言,在这个民族发展的过程中它的发展方式都不会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国际环境,不同社会背景情况下发展的方式也必然不同。当上层建筑的所采取的措施、政策不再适合当前情况时,发展方式就需要得到转变。而中国现阶段所面临的就是这样的情况。

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的今天,我国虽然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质,相对完善了分配制度与保障制度,制造业以及贸易进出口都获得了极大幅度的增加,但是与此同时许多问题日益暴露,一些社会矛盾也开始有激化的趋势。中国的经济虽然取得了重大的发展,但是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的诟病。如钢材产能过剩,而高新技术产业则仍然短缺。我国的制造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仍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工业兴盛的同时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如不少地区出现矿区塌陷形成的“矿坑”,工厂严重污染空气以至周边居民集体中毒。东西发展不平衡,分配制度仍需调整。医疗体系不够完善,出现治病难、治病贵。房地产发展过度,城市郊区出现“鬼城”。因此目前的中国仍旧需要在新形势下转变目前的发展方式。

胡锦涛担任主席之后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竖起了新时期下发展方式转变的一面大旗,以人为本,告别资源浪费型发展开始提上日程。在当今中国实行发展方式的转变,是应当在高新技术的带动下转变的,应当对经济社会的全局进行调整和优化。需要继续大力开发西部地区,开放重点也应当逐渐转向内陆地区,并在沿海城市提倡科技创新,大力支持创新型产业的发展,继续起到带头的作用。

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 篇7

公路是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 “要想富、先修路”, 这句话在什么时候都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尤其是在当下社会主义经济不断发展的中国, 随着人们的物质需求日益增长, 公路建设逐渐走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无论是农村还是城市, 无论是普通公路还是高速公路, 公路建设的数量都十分惊人。但是, 即便有大量的公路横跨在我国的各个角落, 但由于我国公路产业起步晚, 有很多的限制因素, 总体来说, 发展的现状并不乐观, 还存在着一些提升的空间。我国地域辽阔, 公路建设也存在不均衡之处。例如海拔较高的地区, 公路覆盖率也很低, 不能有效地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在建设施工、公路经济体制的安排上还存在着不健全之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公路发展的可能性, 限制了我国公路长远发展的道路。其中存在着诸多问题, 值得我们去探讨。

2 市场经济与公路发展的联系

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它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并且在各种活动中都有着很多重要的影响。市场经济和公路发展是分不开的, 市场经济与公路的运输息息相关,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 市场经济与公路的建设与发展相辅相成。

2.1 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立于公路经济基础之上

市场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方方面面, 但是如何能合理运用资源, 也是影响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公路作为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条件之一, 实现对公路的建设, 可以更进一步地缩小区域、经济之间的距离, 让物资和人员更加快速、便捷地到达相应的目的地, 并且完成运输的各个环节。公路作为出行和运输的重要载体, 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繁荣方面, 都能够实现对其合理有效的配置。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 完善公路运输, 是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方法之一。

2.2 公路运输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公路建设的力度不断增强, 一些因为交通不通畅的地区存在区域和外界隔离的问题得到了改善, 但还是因为道路开发力度不够使资源不能得到合理配置。尤其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山区以及贫困地区, 这种问题也十分突出, 当地人创造了资源却不能够被外界所利用, 也不能用外界的资源来补充当地的资源, 这对于均衡发展十分不利。利用便捷的交通, 促进行业与行业间的交流, 积极学习外界的经验和成果, 并引进投资者进入本地区, 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可持续发展, 促进本地区优质、良好、活跃的建设。

3 在市场经济下公路经济长远发展的必要性

我国的市场经济与公路经济相辅相成, 彼此之间的需要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公路经济的发展明显又提升了一个台阶。当下我国的整体目标在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城乡、农村的经济基础建设都在不断发展, 只有在正确的公路经济指导下, 我们才能够切实有效地实现建设发展目标。不仅如此, 各级政府也在市场经济的改革浪潮中认识到了“公路先行”的内涵, 对于公路收费、运输以及相关的运营管理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当下公路经济的指标实现也使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多元化且渠道更为宽广。在成熟的体制下, 短期的、盲目的公路运营经济模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社会更需要的是具有可持续发展力度的公路运行发展模式。只有充分维护公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性, 才能够切实有效地让公路与市场经济得到双重作用, 无论是造福当地居民, 还是提升国民经济都大有裨益。

4 市场经济下发展公路经济的战略

4.1 建立健全公路规划体系

在经济管理模式中, 公路始终应树立正面的发展形象, 切实有效地避免在管理中的一些乱收费和无作为行为。与此同时, 为了实现公路的可持续发展, 有关部门应结合具体的建设要求完善公路管理体系, 通过对体系的复制、约束, 让公路经济发展的更加顺畅。不仅如此, 根据规章制度, 严格约束个人行为, 使个人行为更加规范、有条理。由于传统的管理服务理念影响已久, 一些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并不强, 在工作作风上也不能良好地约束自己, 导致公路经济发展十分坎坷。为了切实改善这一问题, 有关部门需要做出相应的及时处理, 并根据相关的规章制度, 树立良好的经济管理人员形象, 通过有效的财政制度, 遏制住乱收费、挪用公款的问题。加强体系建设, 对其质量进行严格控制, 才能够进一步确保公路的建设质量, 让公路的建设和其寿命之间缩小差距。总而言之, 利用规范、科学的公路管理体制实现对公路建设的约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同时, 这也是提升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4.2 提升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

首先, 公路部门需要对各级员工加强思想教育, 通过过硬的思想培训, 彻底让员工的思想得到解放, 这样也会进一步提升员工在工作上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这个过程中, 还能够有效地提升员工的责任心。其次, 除了对普通员工进行思想教育之外, 一些公路部门的领导班子也需要不断纠正自身思想, 加强培训工作。领导是一个单位 (部门) 的领头羊, 如果领头羊都没有树立良好的意识, 整体的工作思路就会存在一定的偏差, 给员工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所以, 加强对领导班子的培训, 让领导干部为普通员工树立榜样, 鼓励员工们以此作为标准争相效仿, 进而在其内部形成积极向上的良好工作氛围。公路经济要想切实有效地实现长远发展, 就需要一些真正懂科学和技术的人才。在激烈的市场行业, 无论是技术还是科技的竞争, 从本质上来说, 还是对人才的竞争。所以公路部门要尽可能地提升对人才的优越待遇, 招贤纳士, 鼓励更多有素质的人加入到自己的队伍中, 帮助公路完成长远发展。

4.3 强化公路的养护力度

首先, 公路部门需要明确管理定位, 将养护工作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很多公路部门通常只重视公路前期或者施工环节, 对于养护工作显得十分不关心, 这种观念严重影响了公路经济的发展。其次, 公路部门需要加强对公路的组织和安排设计, 明确不同阶段的费用开支, 避免出现一些烂头烂尾的情况。在具体工作中, 公路养护不能有效开展, 主要是因为缺乏资金。而之所以缺乏资金主要是因为在资金安排上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问题。最后, 实施公路养护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方法十分重要。公路养护从本质上来说, 就是一项预警工作, 渗透在不同的管理环节当中, 不能仅仅是为了检查而临时抱佛脚。从事公路养护的人员应积极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在工作中拥有认真负责的态度, 让公路的功能得以正常发挥。

5 结语

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 公路经济的发展也有了更多的支持和保障。在当下公路经济不断发展的硬件条件下, 社会的经济发展又对公路的建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总的来说, 公路经济与市场经济是密不可分的, 利用科学、规范的公路管理方式, 切实有效地提升公路效益, 对于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带动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当下我国公路的发展现状, 并进一步分析了市场经济与公路发展的联系, 以及在市场经济下公路经济长远发展的必要性, 最后提出了市场经济下发展公路经济的战略。

关键词:市场经济,发展,公路经济,必要性,战略

参考文献

[1]万丽萍.小议在市场经济发展下公路经济的长远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 2014 (19) .

[2]赵书珍.基于市场经济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应用与发展[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5 (03) .

[3]生红丽.论公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剖析与解决措施[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5 (11) .

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 篇8

【关键词】公路交通;区域经济发展;作用;影响

当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交通事业也得到很大程度的重视,其中公路交通建设发展最为迅速,由于我国大多城市处于内陆,河运海运缺乏、航空交通费用高昂、铁路交通不能直达一些地区,因此,很多运输途径主要依靠公路交通。当前,在我国公路交通建设中,除了公路质量之外,公众最为关注的就是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

一、公路交通和区域经济之间的关系

公路交通给区域经济发展既带来积极的影响,同时也带来消极的影响,两者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紧密联系。具体来说,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就是区域路网,其结构和功能对区域经济都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公路交通在空间形成的网状体系由于位置和距离的不同,导致其具有的交通条件也存在差异。

同时,区域经济发展也在很多程度依靠公路交通。在投资方评估区域投资环境的时候,除了要考虑当地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素质以及地方产业政策的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当地的公路交通功能,如果一旦决定对区域进行投资,就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公路交通极度匮乏的地区,其区域经济水平也不会很高。

二、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公路交通属于第二产业,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意味着第二产业的发展。同时,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也可以刺激当地的第三产业,例如物流业、服务业以及旅游业等,这些第三产业都与公路交通事业有着紧密的联系,只有全面提高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才能为第三产业的提高建立坚实的基础。同时公路交通事业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促进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

例如旅游业,随着当前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成为了各个地区的重要产业,其发展会带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而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就是交通,便利的交通是发展旅游业的保证。

2.加速城市化进程

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可以推进农业集约生产和规模经营,使农村经济体系向高效、高产以及优质的集团化发展,为农产品转型打下基础,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提供条件。同时,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还加速转移了农村部分劳动力,加快了资金、信息以及物流的交换速度。通过就业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充分实现了非农转移,进一步加快城市化进程。通过公路交通还可以缩短城乡经济机构,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缩小城乡基础设施的差距,有效促进了区域经济平衡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3.促进解决三农问题

公路交通的建设,特别是农村公路交通建设,完善了城镇公路交通网,其便捷的交通环境更容易为农村吸引到企业投资,促进城乡经济发展。公路交通建设还在很大程度改变了农村的交通环境,提高了农民出行的安全性以及舒适度,快速农村运输行业的发展,为城乡交流提供便利,为城镇化提供重要的交通支持。同时,公路网的建设和完善,可以开阔农民的视野,加速村与村、村与镇、村与城之间的交流,为农村信息的交流和传播创造条件,转变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提高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思想观念,改善了农村的运输条件。

4.形成交通经济带和经济轴

公路交通建设可以使沿线的生产要素按照市场规律流动,形成具有相当规模的经济带。在聚集效应下,经济带不断延伸,形成规模后,对周围区域产生辐射和扩散的作用,逐渐产生具有特色的城镇群。随着规模效益和经济发展,公路沿线的经济增长点形成具备一定规模的经济带。

随着公路交通的完善,沿线区域的物流和人流不断增加,运输和生产成本逐渐降低,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区位条件。因此,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其生产要素主要聚集在大规模城镇,同公路沿线一起形成经济轴,即沿线形成的各种产业带以及工业园,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三、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消极影响

1.影响生态环境

公路交通建设属于资源开发项目,势必会改变沿线的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植被破坏、土地占用以及水环境和大气环境的污染,对野生动物造成分离阻隔,导致其数量减少。

2.造成经济和文化损失

如果在山区开展公路建设,其地形坡度较陡、起伏较大,导致防护、大填、大挖的工程比较多,所需建设资金较多。公路路线所经过的灌溉、水利、通讯以及民房等设施需要迁移,造成一定要程度的经济损失,如果沿线有文物建筑,也需要拆除,造成文化损失。同时,因为公路施工对沿线的植被、土壤以及森林造成的破坏,也对区域的生态发展带来影响。

3.影响农业发展

由于公路建设导致的土地荒漠、土壤污染以及水土流失等情况,致使我国农业耕地的面积不断减少。因此,公路建设对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造成了消极影响。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公路交通的发展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改善民生的基本保障,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要想全面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一定要重视公路交通建设,合理的规划公路交通事业,才能对区域经济起到牵引和拉动的作用,保证区域经济稳定健康的发展,建立完备、高效、安全的公路交通体系,降低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体现两者之间的协调关系,促进商品流通,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碧霞.浅析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09,09(14):20-21.

[2]王喻民.浅析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现代经济信息,2010,23(11):199-199.

[3]邱文鑫.浅析公路交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32(1):108-109.

公路运输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浅析论文 篇9

一、银行营运管理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银行营运管理理论从产生到发展有两个关键因素:营运管理理论和信息技术。从起源角度看,现代银行营运管理是营运管理理论的一个分支,也可视为营运管理理论在现代银行业的实践和应用。从发展过程看,信息技术的应用对银行营运管理产生了深刻影响。

(一)从营运管理到银行营运管理

营运管理(Operation Management,OM)又称运营管理、运行管理或作业管理,截至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是指对企业运营过程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控制,是企业三大主要职能(财务、营运、营销)之一。营运管理是西方工业革命后大规模生产作业的产物。进入工业化时代后,为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同时控制操作风险,企业管理者和管理科学家们开始关注研究对生产过程的管理即制造业的营运管理,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重要的管理学科。随着理论和实践的不断积累,其主要概念框架、典型理念、管理方法逐渐成型。尤其进入20 世纪80 年代,相继出现一大批经典理论和理念,营运管理进入发展的成熟期。从上世纪90 年代,营运管理逐渐发展到服务管理,开始在电信、电力、银行、保险等行业广泛应用,银行营运管理由此产生,并日益成为银行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二)银行营运管理的概念

银行营运管理概念分广义和狭义两种,国际上采用的广义概念是指为实现银行的战略发展目标,对生产与管理的系统或流程进行规划设计、组织、运转与优化改进,即负责银行产品生产的全部业务运营与风险监控,以及风险管理、综合管理等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涵盖了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为自身稳健经营防范风险的全部过程。现阶段国内银行业多采用的是其狭义概念,指以业务中后台运作为重点,对实现银行业务与产品的前中后台操作系统、制度和流程进行规划设计、组织、运作与优化改进,即负责银行产品实现的公共性业务操作与相关风险监控。可见营运管理是现代银行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承载着银行业务运行的核心职能,是经营的基础平台,管理的前沿阵地,为银行经营管理发挥着最为基础的支持保障和服务作用,决定着银行操作风险防控能力的高低,影响着银行经营战略的顺利实施。

(三)银行营运管理的理论基础

经典的营运管理理论包括业务流程再造、精益生产、共享服务、六西格玛等管理理论,银行业将其与银行营运实践结合,探索出一系列管理理论和方法,形成了现代银行营运管理理论框架和基础。

——建立流程银行:流程再造理论上世纪90 年代年美国学者迈克尔·哈默提出业务流程再造(Business ProcessReengineering,BPR)理论,在工业企业管理领域广泛应用,美国学者保罗·艾伦将之引入银行业,通过以流程为核心进行根本性的再思考和彻底性的再建设,使得银行在成本、质量、反应速度等方面得到显著提升。

——改进服务质量:精益生产理论上世纪90 年代起源于日本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Lean Operation)理论在制造业广泛应用, 年安东尼·R·葛兰德等在《第一国民丰田》提出将该理论应用到金融服务业等领域,其核心是消除生产和服务过程中一切无效劳动和浪费,通过不断地降低成本、增强灵活性、提高服务质量、实现零缺陷等手段确保竞争优势。

——消除瓶颈问题:约束理论约束也称为瓶颈,指阻止系统持续达到更高性能的资源,约束理论(Theory ofConstrains,TOC)就是通过确认和管理约束资源,强调平衡通过各个作业环节的工作流,使得通过整个系统的工作流量最大化。该理论被用于对银行业务流程环节的效率分析,最大限度缩短瓶颈环节造成的影响(延误时间等),进而提升整个业务处理效率。

——实现规模作业:共享服务理论共享服务理论提出通过在公司创建执行特定服务职能的`内部独立实体,来实现规模经济。汇丰、花旗等国际性银行根据该理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在全球成立多个服务中心,集中负责全球清算、会计处理、外汇单证处理、账务处理等。

——全面质量管理:六西格玛理论六西格玛起源于上世纪80 年代摩托罗拉公司,西格玛(σ)代表质量特征值分布的标准差,描述各种可能的结果相对于期望值的波动程度。 6σ 在质量上表示每百万产品中的不合格品或每百万次出现缺陷的机会不到3.4,较好地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六西格玛管理后被引入银行业,用于解决业务流程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问题,以改进营运服务质量。

(四)信息技术与银行营运管理

纵观银行营运管理的发展历程,信息技术成为贯穿其中的支撑主线,个别时期甚至发挥引领作用。学者葛格斯·萨马克维提斯将银行信息化划分为五个阶段,与此对应同时期的银行营运工作也具有鲜明的特点。

二、现代银行营运管理理论的应用与实践

进入21 世纪,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监管要求和客户服务诉求的提升以及营运风险管控难度的加大,采用先进的营运管理理念,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现代化营运管理体系,成为国内外各家银行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打造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着力点。

(一)当前国际银行业营运管理模式

美国银行、汇丰银行、瑞士银行等国际性银行率先实现营运管理体系的现代化,通过吸收流程再造、精益运营、共享服务等理论,采用“中心化作业、工业化管理”的集约化营运模式,获得了巨大成功。欧美银行大多采用事业部制,一般都设有专门的营运管理部门。由于各项业务和各类产品都分散在各个事业部,所以其大多将营运(或和科技部门)作为全行后台业务集中处理的支持部门,各业务事业部之间能够共享的业务营运部分由其集中提供营运服务。如美国银行采用营运管理混合制,即营运部门和技术部门被放在同一模块,负责基础支持和公共运作平台,各业务事业部承担专属本条线特有的业务操作职能。汇丰银行则采用运营、管理分离模式,成立5 个环球服务中心,负责清算、会计处理、数据资料处理等业务处理。德意志银行、花旗银行等也都采用这种营运架构和模式。

(二)国内银行业向集约式营运管理模式的转变

与欧美银行相比,国内银行业现代化营运管理体系建设起步较晚。一方面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多数银行保持着总行—分行—支行—网点的组织管理模式,即“部门银行”,类似行政部门的组织结构和层级关系使得银行在组织管理中以自我为中心,不能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且没有设立营运管理部门,营运管理的职能分散在多个部门或条线,造成多部门管理,“九龙治水,各管一段”,存在管理交叉和空白,跨部门流程过多,机制运行不畅等。另一方面原有的“点多面广、分散运作”、“网点全功能”的分散型营运管理模式较为传统和落后,存在服务效率低、作业成本高、风险控制能力弱等弊端,已不适应满足银行的发展需求。近年来,国内银行纷纷借鉴国外商业银行经验,在打造流程银行的大背景下,加快现代化营运管理体系建设,营运管理模式由分散式向集约式转变。其中股份制银行如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等,由于管理层级较少,管辖范围较小,较早实现了营运管理模式变革。以工、农、中、建等为代表的国有大型银行,原有传统部门银行色彩浓厚,管理层级较多,管辖范围广,近年来也先后完成了营运管理模式的转变。

国内银行营运管理模式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成立营运管理部门实现对全行营运业务的统一管理。各银行成立营运管理部,职责范围大致都包括以下内容:营运业务流程及营运体系规划设计;营业网点柜面业务管理;现金等业务运营物资保障管理;清算、核算及相关业务处理;业务运营风险监管;业务系统开发、运行与优化;系统参数设计、运维等。同时建立营运管理条线,各层级的营运管理既有管理又有操作职能。通过整合保证了业务流程、系统、制度的统一规划管理,构建了集交易处理、账务核算、风险控制、客户服务及业务支持于一体的“大营运、大后台”格局。

2.前后台业务分离。所谓银行前台(营业网点)直接面向客户进行业务受理和交易处理,为客户提供服务,是银行营销的主要平台和利润来源的中心。银行后台不直接面向客户,不进行客户服务和产品的营销,主要负责进行业务集中化处理,即审核前台提交的各种票据的扫描影像,实现对前台处理业务风险控制以及业务指导。前后台业务分离,能够最大程度上减少前台业务的操作,让前台部分非实时性、重复性、操作类业务集中到后台进行处理,从而减轻前台业务的繁琐程度和压力,让前台能更好地进行产品营销,提高服务质量,让客户得到更好的服务,并且让前台的风险转移到后台,实现营业网点功能由主要负责处理业务向主要营销金融产品、满足客户需求、提升服务质量转变。

3.后台业务集中处理。利用影像处理、OCR 识别、工作流等先进的科技手段,将前台部分非实时业务传送至后台,进行“集中化、规模化、流程化”作业处理。例如利用碎片切割影像技术,将前台相关票据信息交由后台计算机统一比对,再由审核岗统一进行授权处理。由于把具有共性的、风险性较高的业务集中由后台进行处理,实现了规模效应,并且提高了业务处理的标准化,因此大大提高了业务处理效率和质量,降低运作成本,增强风险控制能力。在实施方式上,各银行都成立了一个或多个后台业务处理中心,负责全行或部分区域后台业务集中处理,同时建立了后台集中作业平台,即通过系统实现业务从前台到后台之间的实时转移,同时提供稳定和可靠的业务处理功能支撑。

从实践结果看,国内银行实施向集约式营运管理模式转变大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农业银行从 年开始启动集约式营运管理体系建设,到 年完成全行“三大集中”建设,集中作业平台日均业务量达15 万笔,为的5 倍,网点70% 的授权业务纳入远程集中授权,减少运营主管80% 以上的核销工作量,授权审核时间仅为30 秒,3 年间在全行网点业务量增加41% 的情况下,网点营运人员占比由71.24% 下降至58.41%,而网点营销人员占比由28.76% 上升至41.59%;工商银行通过集中运营和流程再造,30 分钟内业务完成率由64.8% 提高到93.6%,客户排队现象得到有效缓解;兴业银行仅2009 年实施完成集中作业、集中授权等349 个项目就带来财务贡献约10 亿元,项目投入产出效应约41 倍。

三、对农发行的启示

(一)营运管理体系变革须与银行体制改革配套进行

构建现代化营运管理体系是一项全行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全行范围内对营运管理架构做出规划和设计,需打破原有的管理模式,对营运管理边界重新界定,包括在网点管理、流程设计、风险防控、服务支持、质量效率、成本控制等方面,进行前瞻性全面架构,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营运管理体系的变革。所以营运管理建设必须要与宏观大势即银行整体改革发展紧密联系,配套协调进行。

(二)打造现代化营运管理体系非一日之功

营运管理体系建设需要业务流程的改造,组织架构的健全,信息技术支持平台功能的提升,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人力资源的调整等多个方面经过相当长时间的磨合匹配,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成熟、适用的营运管理体系是需要通过长期沉淀形成的。因此推进营运管理体系革新和建设,不仅需要勇于创新的精神,更需要持之以恒的意志。

(三)科技支撑是前提和基础

现代银行营运管理本身就是信息技术和业务管理深度融合的产物,信息技术水平直接决定着营运管理的水平。营运管理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信息科技的有力支撑。从某种角度,这是一项将制度变革和技术变革有机结合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营运管理体系建设的同时必须引进信息技术,突破系统功能制约的瓶颈,建立与之相匹配的信息技术支持平台。

(四)选择模式和路径,没有最正确只有最适合

上一篇:市第三届教育科研先进集体(学校)申请报告下一篇:小区中秋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