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交通运输经济

2024-06-29

公路交通运输经济(通用12篇)

公路交通运输经济 篇1

1 公路运输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弹性分析

1.1 交通运输和经济间的弹性关系

在社会经济活动系统内公路交通运输往往具有双重功能, 也就是从属、引导功能。为在经济增长过程中深入研究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的关联性, 本文以公路交通运输经济增长弹性进行分析。一般, 在一定经济条件下存有相关关系的2个部门, 以变量X、Y分别表示, 可通过数字关系将以上两者间的弹性关系表述出来, 公式如下:

其中, 弹性系数由e表示。当经济增长下的运输量由x表示;经济增长水平由y表示;则经济增长的运输弹性由e表示。交通运输和经济增长间的弹性关系, 也就是运输量增长量和GDP增长量间的对比关系。

经济增长时可通过货物运输防止将其过程中生产、分配活动进行充分反映, 旅客运输和人活动量具有直接关联性, 基于此, 经济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都能对不同运输经济弹性进行充分反映。按照1998年熊永钧研究分析, 通常情况下, 经济增长早期, 在经济增长中第一、第二产业占据主要位置, 此时经济增长货物运输具有较高弹性, 在不断增长经济的过程中, 第三产业发展快速, 且具有较高人均收入水平, 进而降低了货物运输弹性系数, 则大大提升了旅客运输的经济弹性系数。

1.2 公路交通运输和经济增长贡献的弹性分析

通过分析比较国家和区域经济增长的运输弹性, 对我国交通运输和经济增长间的关联性进行探讨。本文以美国总货物运输弹性系数表1与我国某市公路货物、旅客交通周转量及GDP的弹性系统估值表2进行分析。由表1可得出, 美国经济货物运输弹性按照需从高—低的发展原则, 则由此可见公路货物运输弹性基本一致。在美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同时, 具有极高的运输弹性系数, 如1925—1950年, 0.753为美国总货物运输弹性系数, 1.5241为公路运输弹性系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 我国某市总运输弹性系数如表2所示。

(1) 由表内得出, 整体上该市弹性系数主要展现为下降趋势。其公路货物运输弹性系数和旅客运输弹性系数也按照由高—低的发展原则。由此可见, 本市公路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为下降趋势, 这也是改变产业结构产生的影响。

(2) 上个世纪后期, 于经济发展而言, 本市公路交通还处于滞后阶段, 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 该市公路运输弹性系数呈现大幅度降低的现象, 这表明其具有极为缓慢的公路交通运输增长速度, 其主要受运输能力因素的影响, 对经济需求满足程度较低。

(3) 随着时间的推移, 本市公路运输能力变化较大, 运力呈现出持续上升状态。由表2得出, 其经济增长的公路运输弹性系数上浮较大, 除此之外, 总运输经济弹性系数也会呈现提升状态。

(4) 通过分析比较整个交通体系内容, 发展较快的为公路运输, 在不同时期内, 货物运输、旅客运输的经济弹性系数都必须在总运输弹性系数以上。在经济发展时, 具有较大的公路交通运输贡献。

2 公路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分析

2.1 公路交通运输推动经济规模化

每一次市场经济重大发展都会出现交通方式变化, 同样交通方式的每一次重大变化也会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公路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在于, 交通运输对经济发展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还能为地区经济体系变革提供有利条件。

产品交付价格与厂地价格+运输成本相同。如某企业产品通过降低运输成本而达到最低交付价格, 则会提升产品市场占有率。通过建设完善公路网, 可有效改善区域运输条件, 进而降低产品运输成本, 形成企业经济规模化, 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通过公路网能够达到降低产品成本的目的, 同时进行门到门远距离运输服务, 则具备较高灵活性, 进而对商品市场不断扩大。扩大市场的结果就是扩大规模经济。在规模经济的影响下, 可达到降低产品单位运输成本的作用, 此时生产内涵将产生改变, 进而增加经济效益。作为沿线大量厂商连接的纽带, 公路运输可不断整合沿线企业, 确保区域规模化、企业产业化的形成。

2.2 公路交通和生产力布局

在古典区位论内最早出现交通运输对生产力布局的影响。其主要将不同区位因素对产业配置如何起到吸引作用作为研究内容。在产品成本中主要的区位影响因素为运输费、劳动费与聚集效益, 其中产品运输费起到重要性作用。按照相关原则, 交通运输在生产力布局中占据重要地位, 交通运输状况直接决定着区域或区位概念, 进而导致区域内生产呈现极大差异性, 且对企业和消费市场进行改变, 或原料市场的相对距离, 为实现企业经济效益最大化, 产业布局选址必须对运输距离、消费者市场等因素进行分析。

2.3 公路交通整合区域经济资源

交通运输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起到直接影响作用。利用土地经济区位功能提升, 可得出, 建设完善公路网不仅对区域内土地资源利用率起到极大的影响作用, 还对区位土地优势发挥起到重要作用。具体如下, 第一, 区域交通运行情况的改变;第二, 区域基础设施提升, 从而对区域内投资资金起到推动作用。也可利用产品创新, 对开发区域自然资源效益起到促进作用。在建设公路基础设施时, 应不断提升区域运力, 进而对区域资源价值间接提升。

3 结语

综上所述, 发展的关键是交通, 理论界对于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关系有一个共同的认识, “交通运输的发展引导并促进着经济的发展, 反之, 经济发展对交通运输起到关键性的支撑作用。”由此可见, 交通运输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于国家或区域而言, 只有对自身交通运输条件加以完善, 才能达到合理配置资源, 实现专业化分工。同时, 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 通过对交通等资源的优化配置, 或进行资源节约, 达到交通综合化内实现交通资源配置合理及交通资源投资率提升, 即可满足经济发展和资源之间的适应性需求, 进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分析研究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贡献, 对充分认识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的意义极为有利。

参考文献

[1]陈晓红, 解海涛.基于GRD测算模型的中小企业区域经济贡献度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6 (03) .

[2]武旭, 胡思继, 崔艳萍, 马叶江.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2) .

[3]刘学华, 张学良, 彭明明.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基于西部大开发的实证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9 (04) .

[4]孙志超.公路交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贡献及测算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7.

[5]孙志超.公路交通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贡献及测算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07.

[6]纪景义, 栗红强, 王建智, 王殿海.公路建设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方法与应用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 2003 (03) .

公路交通运输经济 篇2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公路运输中经济内部控制管理要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公路运输业能够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公路运输内部经济管理机制,提高公路运输内部经济管理水平,为内部经济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公路运输经济内部控制管理要建立完善的经营决策管理机制,通过市场的综合性调研,确保市场预测能够符合经济效益实现的具体要求,全面提高公路运输的经济管理效率,为公路运输经济效益的全面实现提供重要的市场环境。公路运输内部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从管理人员专业化的角度出发,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制度化,为公路运输市场规范化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公路运输管理的过程中要坚持经济模式管理的制度化,通过建立完善的内部经济制度,确保各项经济指标能够在运输管理的过程中实现,提高公路运输的综合管理水平,通过公路运输的条理性管理,确保各项经济指标能够有效地运行,实现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整体目标。公路运输中经济管理中要从不同的方案控制出发,确保各项经济运输指标能够顺利实现,为经济运输的全面控制和优化创造平台和条件。公路运输中经济管理要树立良好的成本意识,通过积极有效的成本控制管理,发挥成本管理的综合性作用,为成本平衡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公路运输管理要坚持成本和经济效益的管理机制,确保各项经济管理制度能够在运行中得到优化和完善,提高公路运输的综合管理水平,为公路运输的全面成本控制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对整个公路管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经济管理模式出发,发挥经济管理的决策性作用。公路运输管理要实现成本的优化管理,通过成本优化管理可以降低经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公路运输的可持续发展营造良好的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公路运输中经济管理与经济模式创新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实现对公路运输的全面控制,对各项制度进行经济模式分析,实现经济的全面控制管理,为经济模式的创新优化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公路运输在经济新常态下要坚持自主创新管理,确保各项经济收入和支出能够符合内部控制管理的要求,实现公路运输的全方位经济管理,提高公路运输的经济优化管理水平,为经济的综合性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公路运输的综合经济管理目标,为公路运输的综合经济管理制度创新营造良好的环境。公路运输必须要发挥各方面的经济模式作用,才能从不同的角度实现经济效益,为公路运输经济效益实现创造良好的平台。

公路交通运输经济 篇3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迅速发展,我国的交通运输市场也在不断的改革创新,公路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顺利市场经济发展的相关需求,加快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优化与完善,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公路运输管理中的重点问题。

一、经济新常态下加强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必要性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

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在改革过程中,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要满足现阶段社会生产力的需求,简而言之,公路运输经济管理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就是经济市场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并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完善,在实际管理时候,必然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二)适应经济管理改革的需求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公路运输作为经济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与公路运输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想要更好地发展经济就一定要保障良好的公路运输,并且经济发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公路运输的稳定发展。

二、公路运输与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

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公路运输的不断进步,从实践来看,公路运输与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非常密切,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公路运输承是全国经济发展的桥梁,承载着城乡之间的稳定发展,从乡村到城市,从沙漠到绿洲,从山区到平原,公路是最常见最普通的交通枢纽,但是确实最实用的交通基础设施,将全国各地的文化和物资运输到远方,供人们享用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成为了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保障。

(二)公路运输对经济的持续发展起推动作用

看一个地方的发达程度,看公路的修建情况就能知道大概,可见公路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公路的四通八达可以将全国各地的物资和技术人才吸引到本地,也能将先进的技术设备引进来,推动本地的经济发展,为人们谋福利。公路运输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是相互的关系,公路对经济的发展有推动作用,反过来经济的发展也能提高公路建设的水平,两者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三)公路运输和经济发展的协同效应

公路运输和经济管理之间的有效协调,对于保证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立足于实际,有效地解决和改善当前广大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问题,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诉求。公路运输体系的建立健全,根本目的在于满足当前广大人民群众对公路运输业的发展需求,同时也是促进和谐公路交通体系建设的基础保障。

三、实施公路运输经济管理的重要性

在公路交通运输行业实行更适应时代发展的经济管理模式,能够有效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能对地方的文化交流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带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一)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重要条件

市场经济是新时代里科学有效的管理办法,政府对市场在微观上不在进行控制,使其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社会和经济水平条的同时,所有一切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都要满足其发展的需要,公路交通运输作为重要的基建项目,必须在市场化的运作下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在生命财产运输中提供安全性的保障

公路运输是我国最传统的运输方式之一,而且是最重要的运输方式。公路运输量占总运输量半数以上。作为重要的运输方式,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其首要的责任,所以在管理中要进行加强。所以说,市场化的经济管理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综合水平和素质大幅的提高,是实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有力保障。

(三)对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一个地方拥有良好的公路网络,而且实现了公路网络的经济管理,能够解决生产生活物资的运输问题,还可以促进与周边城市进行文化和思想的交流。特别是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或特色产品的地区,科学合理的公路运输能使够实现产品的开发和销售,因其交通便利,还能吸引外资的进入。

(四)保证了供给品的充足和价钱的稳定

由于现在我国的公路网络建设非常发达,还因其具有方便、快捷等特点,公路运输成为了供给 品运输的最常用方式。拥有了方便的交通,哪一地区出现了供给品的不足,立刻就有商家通过公路运输进行补充,实现了供给品的充足供应和价钱的稳定。

四、经济新常态下公路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公路运输随着经济的发展而进步,在新经济的常态下,公路运输会向着更快捷、更高效、更便利的趋势发展。

(一)是公路运输的效率更高,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安排运输车辆的时间和型号大小,合理利用车辆的载货空间和重量,超大型、重型的货车避开车流量高峰期,尽量在交通较空闲的时间行驶,还要注意避免疲劳驾驶,选择最佳的路线方案,提高运输的效率。

(二)是公路运输的智能化发展,未来的道路运输是采用全国联网的机制,哪里路段在检修,哪里路段在堵车,哪里路段发生车祸,哪里路段发生了故障,都会通过电脑联网,向全体群众发放最新消息,避免堵车或有危险存在的路段,智能化的管控,能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方便。

(三)是人性化的公路运输方式,这就要充分考虑出行人员的各方面需求,针对客流量大的运输方向,要增加运输车辆的发车数量,还要缩短发车的时间,避免人员和货物大范围的积压,易发生安全事故,在雨雪天气要注意热饮的供应等等,人性化的为出行旅客服务,针对不同的顾客需求,必要时可以采取特殊的措施,私人定制也不是不可以的事情。

五、结束语

公路运输事业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经济新常态下的背景中,只有吸收各种积极手段,对相关的公路运输经济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够促进公路运输对市场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服务,进而拉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董奇.基于市场经济的公路运输经济管理应用与发展[J].东方企业文化,2014(19).

公路交通运输节能降耗经济分析 篇4

(一) 能源危机

随着交通社会经济不断发展, 能源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经济体。能源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显露, 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对矿物能源的要求不断增加, 但是这些能源却是相当的短缺, 再生速度慢的可怜。能源将会在不久的将来枯竭, 势必会造成交通运输业走向倒退时期。

(二) 环境污染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车辆不断增加, 交通拥堵越来越严重。与此同时, 交通性污染物也给城市环境、河流、湖泊、海湾和海域环境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伴随着汽车产业和道路建设的完善, 汽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 道路网密度不断提高, 而致使道路交通所产生的不良影响, 如噪声和振动、尾气污染、光化污染、电辐射污染等, 严重破坏了人们和动植物的生存环境, 危害人们的健康, 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二、交通运输节能降耗的市场均衡分析

第一, 通过增加市场产品的供给解决供不应求的问题, 但是市场能源的供给是有限的, 这显然不能做到。第二, 通过减少需求来解决供不应求的问题。交通运输节能降耗就是减少交通运输业对市场能源的需求来达到市场供需的均衡, 当买者愿意购买的数量正好等于卖者所愿意出售的数量时均衡得以实现。在这种均衡状态中, 能源的供给和交通运输业的能源需求就得以均衡。如果对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 则资源的价格在市场作用下会不断攀升, 必然导致市场上资源成本的增加, 进而增加交通运输业的经营成本。而且, 当对资源的需求到达相当大的情况, 超过市场资源总量的供给时, 社会必将出现一些不稳定情况, 社会资源将相当短缺。

因此, 当资源的供给无增加时, 只需通过需求的减少来获得市场供需双方的均衡得以达到节能降耗目标。

三、交通运输业节能降耗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我国现在及未来交通运输业发展, 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得到了进步和提高, 然而都以环境的破坏和能源的不充分利用为前提。因此, 交通运输行业实施节能减排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也必然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一) 政府对交通节能降耗工作的不断重视

政府不断宣传和加强对交通运输中节能减排、节能降耗问题, 是工作的重点之一。不断出台相关政策和措施来规范节能降耗问题, 如规划 (2008) 331号《关于印发公路水路交通节能长期规划纲要通知》, 节能降耗已经取得可喜的成绩。

(二) 交通运输经营者也积极参与

交通运营者也积极参加各项工作, 同时也做出了相关的奖惩措施, 来鼓励驾驶员节能减排, 整个交通运输行业普遍支持。

四、对交通运输业节能降耗的相关建议

在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不断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而努力奋斗。交通领域是国家确定的节能减排三大重点领域之一, 做好交通节能减排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的实际行动。

(一) 节能减排的宣传教育不断加强

为扩大交通运输节能降耗在全社会的影响力, 加大宣传和教育起着引领的作用。做好宣传和教育, 在人们意识里明确节能降耗的重大意义很有必要。一方面, 对驾驶员进行宣传和教育, 让驾驶员明确能源降耗的重要性, 让驾驶员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 把简单的事情坚持不懈地做下去, 在一点一滴中实现节能减排。另一方面, 政府和企业应扩大媒体宣传。

(二) 推广运用节能降耗新技术

第一, 充分发挥节油技术和新设备在交通运输节能降耗中的作用。坚决淘汰能耗高、污染大、油耗高的车辆, 以汽车能源的多元化和汽车动力的电气化代替原有交通能源动力系统。第二, 政府也应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 采取财政政策、税收政策等政策性引导措施帮助企业运输工具更新换代, 支持研究和开发高效节能新技术。第三, 依靠科技进步, 发展ITS, 用信息化对于改善运输组织管理、优化运输结构, 降低空驶率、提高实载率, 提高汽车运用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三) 科学管理运输业及发展现代物流

一个企业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企业的节能降耗管理方面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方面, 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结合企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对车辆的运行状态、配客配货状况况、运输行驶速度、行程路况等信息, 进行科学、精确的管理和调度, 提高企业车辆运调组织以及相关能力, 这样也提高了车辆使用效率。另一方面, 合理运用计划, 组织, 指挥, 控制, 协调的工作方法来指导工作。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来合理管理现代交通运输业, 使交通运输与资源环境和谐发展, 采用配套的对策与措施来确保交通运输与社会资源和环境之间良性循环, 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运输业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逐渐明显, 起到主导地位, 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消耗了大量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 汽车废气的过度排放、固体废弃物的污染、交通的拥挤和交通事故频发等一系列不利因素, 也加大了相关成本和能源消耗。随着国际油价不断上涨, 交通运输企业的生存难度越来越大, 节能减排话题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热, 文章就这一热点问题背后存在的经济因素进行分析。

关键词:交能运输,节能降耗,经济因素,市场均衡,相关因素

参考文献

[1]、凌春雨.节约型交通运输体系相关问题的研究[D].中南大学, 2007.

[2]、林伯强.节能减排的动力和机制[J].中华建设, 2007 (12) .

公路交通运输经济 篇5

2009-7-29 14:34:00

2009年上半年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情况

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2009年07月28日

一、上半年交通运输经济运行态势与特点

今年以来,交通运输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决策部署,结合行业实际制定出台有效措施,进一步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运输组织和安全监管,积极推进行业重大改革和发展方式转变。从总体上看,上半年交通运输经济总体企稳向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通建设投资增幅明显提高。

上半年完成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4173亿元,同比增长40.4%,增幅提高36.9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公路建设完成投资3627亿元,同比增长49.0%,其中高速公路建设完成投资1959亿元,增长55.1%。内河建设、沿海建设分别完成投资125亿元、297亿元,分别增长29.9%、5.8%。

(二)新开工项目数量增加较快,灾后重建进展顺利。

全国新开工高速公路建设项目111个、建设里程1.2万公里、计划总投资约70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倍、5.9倍和6倍。其中新开工国家高速公路项目34个、建设里程3738公里、计划总投资约2350亿元,分别增长10.3倍、5.4倍和5.5倍。

汶川地震灾后公路恢复重建规划项目绝大部分已完成前期工作,具备建设条件项目均已落实投资计划并全部开工建设。截至6月底,四川省高速公路恢复重建项目完成投资计划的81.5%,国省干线和重要经济干线项目已开工98.8%,农村公路项目已开工91.5%。

(三)港口生产实现小幅增长,大宗货物运输明显升温。集装箱吞吐量仍然下降,但出现企稳迹象。

规模以上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2.7亿吨,同比增长2.6%,增幅比一季度明显提高。受外贸矿石、原油以及内贸煤炭、矿建材料等运输拉动,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速逐月回升,已连续4个月保持增长,其中内贸吞吐量增速显著高于外贸。

分货类看,规模以上港口煤炭及制品吞吐量为6.1亿吨,同比下降6.6%,但降幅比一季度减小6.6个百分点。受国内外煤炭价格倒挂等因素影响,4-6月份煤炭外贸进港吞吐量分别增长2.2倍、2.8倍和4.2倍。完成原油吞吐量1.6亿吨,同比增长6.9%,增速比一季度加快8.5个百分点。进入4月份以后,随着国内炼厂开工率的增加,原油外贸进口数量急剧增长,4-6月份的外贸进口吞吐量均超过1600万吨,为历史最高水平。完成铁矿石吞吐量5.0亿吨,同比增长14.4%,增幅比一季度提高2.6个百分点,其中外贸进港吞吐量连续4个月出现20%以上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国际铁矿石价格大幅下跌使铁矿石进口现货价低于长协价,加之投资拉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了建筑钢材需求快速回暖,上半年的外贸进港量已接近2006年全年水平。

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597万TEU,同比下降11.0%,降幅比一季度减少1.3个百分点,在经历2月份的低点后,出现降幅收窄的企稳迹象。内贸集装箱吞吐量在经历了连续4个月的下降后于5月份重新恢复增长,受外需影响,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负增长,但降幅呈现波动减小趋势。

(四)公路水路重点运输企业客运总体增长,但货物运输需求仍然不旺。

公路运输方面,1-5月份,重点联系班车客运企业完成客运量同比增长6.8%,旅客周转量增长5.2%;重点联系公路货运企业完成货运量同比下降12.9%,货物周转量下降12.4%,但3月份以来,货物周转量降幅有所减小。

水路运输方面,重点联系水路客运企业完成内河客运量同比增长6.1%;重点联系水路货运企业完成货运量同比下降13.2%,周转量下降13.1%,降幅逐月收窄。

国际干散货运价大幅反弹,但国际国内集装箱、原油运价仍持续低迷。波罗的海干散货运价指数自去年中期12000点左右高点降至年底663点后,受上半年我国铁矿石、煤炭进口量大增等因素影响,运价大幅反弹,5月初重回2000点以上,6月3日达今年最高点4291点,之后回调至3700点左右。受运输需求不旺、运力供大于求影响,国际原油和集装箱、国内沿海散货和出口集装箱的运价仍旧低迷。

(五)行业安全形势总体稳定。

运输安全保持平稳。上半年运输船舶水上交通事故、死亡、沉船、直接经济损失四项指标同比分别下降11.6%、27.2%、6%和38.3%。水上险情592起,组织、协调参加救助行动的各类船艇1920艘、飞机85架次,救助成功率达96.3%。交通建设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上半年公路水运工程建设未发生10人以上重大安全生产事故。

(六)行业重大改革平稳推进。

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改革稳步有序开展。山东、江苏、安徽、福建、江西五省作为第一批和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湖北、湖南七省作为第二批试点省份分别于2月28日和4月30日取消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山西省于5月30日取消收费。所涉及的人员分流安置顺利进行,同时我部配合国家发改委已启动改革后普通公路投融资政策的研究工作。

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撤站路段交通流量普遍增长。山东、安徽、黑龙江、福建等省份许多路段增幅达30%以上。货车交通量增加是撤站后交通量增长的主要因素,尤其是大型货车交通量增幅较大,黑龙江增幅居前的为载货拖挂车(增长1.1倍)和集装箱汽车(增长36%)。

二、应对金融危机各项政策措施取得成效

上半年交通运输行业总体向好的运行成效,是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应对危机的一系列调控政策,及时出台有针对性的行业应对措施所取得的。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一)迅速落实中央新增投资计划,加快项目前期工作。

去年四季度中央新增100亿元资金用于加快国家高速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部迅速派出督查组深入项目一线,督促地方加强资金监管,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新增投资发挥了扩大需求、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和促进就业的积极拉动作用。

为落实好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部积极推进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上半年进一步加快公路重点建设项目立项及工可审查工作,尤其是省际间的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项目。同时加大了对中、西部“少边穷”地区农村公路建设投资补助力度,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公路建设。上半年农村公路建设完成投资843亿元,同比增长31.2%。

(二)积极贯彻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及时出台行业应对措施。

针对水运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严重的实际,部去年底出台了加强水运价格监督协调、加

强重点领域运力调控、扶持港航企业渡过难关等促进水运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应对措施。制定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交通运输组织、调整交通运力结构、加强和改进运输市场监管、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运输市场监测分析、完善政策法规体系、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等八项重要措施,进一步促进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业平稳较快发展。

为贯彻落实与交通运行紧密关联的汽车业、船舶工业、物流业等振兴规划,部按要求及时将涉及交通行业的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落实。一是会同有关部委研究支持对燃耗超标的营运车辆退出市场的经济补偿政策,将道路营运车辆纳入国家鼓励汽车“以旧换新”范围。二是落实长江干线船型标准化中央引导资金政策及实施方案,进一步研究无船承运业务保证金的保险和担保替代制度。三是研究确定了基础设施、信息平台、运输组织、政策扶持等交通行业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制定了推进厢式运输、甩挂运输等优化道路运输的政策,研究促进邮轮产业发展、优化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等政策,组织召开了全国推广山东邮政发展农村物流的经验现场会,积极推进农村邮政物流发展。

(三)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结构调整,促进行业发展方式转变。

在推动结构调整方面。一是优化交通基础设施结构。启动了国高网“断头路”建设工作,并在建设时序上优先安排,在资金保障上予以倾斜。二是针对内河航运发展缓慢的结构性矛盾,积极争取国家预算内资金用于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与沿江省市联合签署《关于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的若干意见》。三是推进运输装备结构调整。协调财政部安排中央引导资金,启动长江干线特别是三峡库区船舶标准化工作,落实了农村老旧渡船更新改造中央补助资金。支持交通运输企业根据国家鼓励老旧船舶报废更新和强制淘汰单壳油轮政策,加速船舶更新改造。在推动交通发展方式转变方面。一是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实施营运车辆燃料消耗量准入制度,推广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和装备,加快修订营运车辆技术状况准入退出技术标准。二是推进交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了交通运输行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培育建设,启动交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管理平台试点工程,加大特殊地质地形公路建设成套技术、深水码头泊位建设技术、重大装备制造技术以及新型建筑材料的研发和成果推广应用。三是加快交通运输信息化建设。制定了交通信息基础数据元标准体系,完善了交通信息化标准体系,提升了业务应用系统的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水平。

在统筹城乡交通运输协调发展方面。一是实施区域交通差别战略,提高“少边穷”地区农村公路补助标准。二是探索建立区域交通一体化机制。先后建立了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交通一体化协调机制,在高速公路联网不停车收费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三是积极落实中央惠农政策。调整完善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对合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四是开展统筹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试点工作,实施嘉善交通建设“六个一”工程。五是研究建立农村客运公共财政补贴制度和农村客运成品油价税补助支持资金管理制度,促进城乡客运网络有效衔接。

三、当前交通运输经济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建设资金压力仍然很大。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建设任务重,资金需求不断加大,资金供给能力不足。今年新开工项目较多,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灾后恢复重建目标需要提前完成,都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出了新的需求,加剧了资金投入的压力。

二是行业稳定与安全生产压力加大。目前,城市公交不稳定因素还比较多,行业管理责任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安全生产任务艰巨。当前新开工项目明显增多,特别是在建的公路、水路项目中,山区公路及深水海上项目增多,中西部高速公路项目桥隧比例超过一半,工程条件复杂、技术难度加大。事故隐患和风险苗头有所加剧,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

三是企业经营仍不乐观。尽管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整体企稳向好,但金融危机等因素对运输业的影响还在显现。道路运输企业面临着需求降低的压力,航运和港口企业的经营效益出现

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四、下半年交通运输经济运行预测及工作建议

上半年我国宏观经济回升向好势头日趋明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显著提高,发电量止跌回升,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较高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增幅提高。随着宏观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不断增多,以及部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制定并实施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效应不断释放,下半年交通运输经济总体上将呈平稳向好发展态势。全年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将实现较快增长,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公路、水路运输有望好转,规模以上港口货物吞吐量小幅增长。

浅谈公路交通对经济的影响 篇6

关键词:公路交通;经济发展;影响

1.前言

交通运输和经济的协调发展是世界各国所关心的共同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说,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己为人们所熟知。然而,交通运输和经济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在交通运输大系统中,公路交通的重要性日益突显,对国民经济的影响程度日益显著,因此对公路交通的经济影响进行评价分析,有助于充分认识我国公路交通对社会发展所做的巨大贡献,有助于科学引导公路交通事业的协调发展。

2.公路交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2.1公路运输在综合交通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

公路交通运输系统是社会经济和综合运输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社会经济水平和交通运输需求决定着公路运输的发展进程;反之,公路运输也会影响并制约着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的发展水平。公路作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基础设施,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公路运输的地位及作用将越来越显著。公路运输在综合交通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其重要性和发挥的作用因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及交通运输结构特点而异。公路运输的特点如下:

(1)机动灵活,直达门户。公路由多种技术标准,运输工具有各种型号,可以因地制宜,根据需要与可能逐步设置与完善,以便实现直达运输。

(2)迅速,适应性强。公路运输可以避免中转重复装卸,分批运输,尤为适和。

(3)面广量大、深入腹地。公路运输可以实现四通八达,深入偏僻山村、集镇和千家万户,连通边防哨所和矿山井点。高等级公路的通行能力很大,可以适应繁重的客货运输。

(4)在客运上有很大优势。这种优势不仅表现在公路运输的机动灵活和直达门户方面,还表现在客运成本低、投资少、收效大和舒适方便等。

2.1公路交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物质生产活动和商品流通的支柱,也是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条件。高度发达的交通运输是一个国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国防巩固、人民生活富裕的重要前提。所以交通运输必须先行。公路交通是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汽车运输具有机动灵活、迅速方便和公路建设投资相对较少、建设周期相对较短的特点,在整个交通运输体系中,它是唯一能够深入城市大街小巷和农村山区各个角落的一种运输方式。公路交通和其他运输方式相比,具有以下优势:

(1)便于普及。公路交通以它的点多、线长、面广,可以深入到城镇、农村和山区的各个角落。

(2)能实现直达运输。送货上门,取货到家的直达运输,明显的弥补了公路运输成本高于铁路、水运的不足,从而使它在中短途运输和部分长途运输中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

(3)适应性强。公路运输能结合所运货物的不同种类、特点和不同的作业机具,组成不同的专业车辆。

(4)方便群众。公路修通以后,除了运输部门的车可以行使,而且拖拉机、人畜力车、自行车和行人等也可以通行(汽车专用公路除外),既方便了群众, 又促进了当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群众生活的改善。公路是名副其实的富国利民的基础设施。

公路交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取决于它自身的优势。随着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公路交通技术装备设施的改善提高,公路交通的优势,包括它的潜在优势,表现的越来越明显,从而使人们清楚的看到它在国防、开发边疆、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公路交通经济影响分析

3.1公路交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国民经济增长一般用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的来衡量。因此,公路交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指公路交通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包括公路交通行业直接创造的增加值和间接创造的增加值,以及直接和间接创造的就业机会。

(1)公路交通行业直接创造的增加值。

公路交通行业的经济活动包括公路建设和客货运输两个方面。从国民经济行业划分看,公路建设属于建筑业,客货运输属于运输业。建筑业提供的是有形的产品,运输业提供的是无形的服务,二者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物质生产部门。二者在提供有形产品或无形服务的同时,本身也都创造了由劳动者报酬。生产净税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组成的增加值,从而成为国内生产总值的主要贡献行业。

(2)公路交通行业间接创造的增加值。

公路交通行业间接创造的增加值是指与公路交通行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其它行业经济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因此也称对相关行业的促进作用或波及作用,这种波及作用由三部分组成:后向波及作用!前向波及作用和消费波及作用。公路交通行业间接创造的这些增加值也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公路交通行业创造的就业机会。

交通行业的建筑和运输活动,作为交通行业中间投入的产品的生产活动,以交通行业产品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活动,以及因消费增加而扩大生产的经济活动等,都必须有人力的参与。因此,发展交通运输会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大量就业机会,从而使交通行业成为接纳社会劳动力的重要部门。但是,与直接创造增加值和促进相关行业发展的贡献相比,创造就业机会的贡献只是衡量角度的不同,前者是从最终成果角度来衡量的,后者是从就业机会角度来衡量的,两种贡献实际上都是相互对应地产生于同一经济活动之中。

3.2公路交通对产业结构影响

交通条件是产业区位选择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发生变化,产业布局也将随之调整。公路运输系统作为支撑经济增长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产业结构演进有着重要影响。发达的公路运输系统,清除了不同地区所存在的天然障碍,加速了统一市场的形成,而市场竞争所形成的淘汰机制,又进一步促进了不同产业之间的调整组合,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发展规模化、企业经营集约化,从而提高了沿线地区工业产品结构的高级化程度、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促进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3公路交通对对外贸易影响

对外贸易是经济活动的特殊领域。资源分布的不匀、产品特性的差异以及其它方面的原因,致使各国之间开展贸易往来成为必然,甚至成为各国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交通条件是对外贸易的基本前提。没有交通条件的依托,就没有对外贸易的可能。反之,交通条件改善,将使对外贸易的规模得以扩大,对外贸易的范围得以扩展,从而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

3.4公路交通对资源开发的影响

经济布局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空间运输状况的概念。一定的资源和生存空间在不同水平的交通运输系统支持下,其可承受的经济总量是不同的,交通运输系统越强,经济规模也越大。原因是某地理位置的经济可通达性一旦提高,就可以促使其资源和空间得到充分利用,对社会来说,则可以将各地的资源和空间更大程度地吸引到全社会的经济循环中来。

鉴于交通运输在改变资源分配状况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结合我国广大国土上的经济空间和自然资源的利用还很不充分的具体情况,需通过加强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欠发达地区的可通达性,通过运输网的建设与完善,减少运输短缺对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来促进社会自然资源和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公路交通的发展步伐逐渐加快,现在全国范围内已形成较为通达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由于便利的公路交通网络,我国的自然资源分布渐趋合理,同时,使经济空间结构的不平衡问题得到进一步减缓。

3.5公路交通对经济空间结构的影响

交通运输普遍存在于人类的社会经济活动之中,它为经济活动提供空间联系的环境,是经济空间形态形成和演变的主要条件之一。全面认识交通运输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作用,能从时间、空间和结构几个角度更好地解释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之间的关系,说明经济地理系统空间结构关系改善的条件。

公路作为现代运输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区位因素,其对加大经济空间结构中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连接,优化整个经济空间结构的协调性,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作者单位:南开大学)

参考文献

[1]黄世玲,交通运输学,人民交通出版社,1988

[2]袁嘉新等,系统论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7

[3]陈汝龙,综合运输系统工程,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53

[4]杨文银,刘丽梅,挂滨,公路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拉动作用有多大[N]8,北京:中国交通报,1998-06-06

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研究 篇7

1.1 机动灵活, 适应性强

由于公路运输网比铁路、水路网的密度要大十几倍, 分布面也广, 因此公路运输车辆可以“无处不到、无时不有”。公路运输在时间方面的机动性也比较大, 车辆可随时调度、装运, 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时间较短。尤其是公路运输对客、货运量的多少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这一点对抢险、救灾工作和军事运输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1.2 可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

由于汽车体积较小, 中途一般也不需要换装, 除了可沿分布较广的路网运行外, 还可离开路网深入到工厂企业、农村田间、城市居民住宅等地, 即可以把旅客和货物从始发地门口直接运送到目的地门口, 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这是其它运输方式无法与公路运输比拟的特点之一。

1.3 在中、短途运输中, 运送速度较快

在中、短途运输中, 由于公路运输可以实现“门到门”直达运输, 中途不需要倒运、转乘就可以直接将客货运达目的地, 因此, 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 客货在途时间较短, 运送速度较快。

1.4 原始投资少, 资金周转快

公路运输与铁、水、航运相比, 所需固定设施简单, 车辆购置费用一般也比较低, 因此, 投资兴办容易, 投资回收期短。

1.5 公路运输的操作方式比较简单易学

公路运输准入制度不如铁路、航空和水路运输那样严格, 相对来说行业进入比较容易。

2 中国公路的发展及高速公路发展现状

第一阶段是高速扩展路网阶段。主要是50年代, 包括三年恢复时期和第一、二个五年计划时期。

第二阶段是扩展路网长度与提高路网等级、质量并重阶段。包括三年调整时期和“三五”、“四五”、“五五”时期。从60年代初开始, 为适应全国经济发展的需求, 公路建设一方面继续扩展和完善路网, 同时又明显提高了公路的质量和等级。

第三阶段是提高公路质量和等级为主、扩展路网为辅阶段。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 全国公路网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公路等级和质量的提高己成为我国公路建设的主导。

我国高速公路经过18年的持续快速发展, 使公路基础设施总体水平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随着京沪、京沈、京石太、沪宁合、沪杭甬等一批长距离、跨省区的高速公路相继贯通, 我国主要公路运输通道交通紧张状况得到明显缓解, 长期存在的运输能力紧张状况得到明显改善。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 大大缩短了省际之间、重要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 加快了区域间人员、商品、技术、信息的交流速度, 有效降低了生产运输成本, 在更大空间上实现了资源有效配置, 拓展了市场, 对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今天, 高速公路的速度和便利也已经走进了平常百姓的生活, 正在改变着人们的时空观念和生活方式。

3 公路交通运输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3.1 中心——外围理论

弗里德曼认为, 任何国家的区域系统, 都是由中心——外围两个子空间系统组成。资源、市场、技术和环境等的区域分布存在客观差异。当某些区域的空间聚集形成累积发展之势时, 就会获得比其外围地区强大得多的经济竞争优势, 形成区域经济体系的中心。外围 (落后地区) 相对于中心 (发达地区) , 处于依附地位而缺乏经济自主, 从而出现了空间二元结构, 并随时间推移而不断强化。不过,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 市场之间的联系加强以及城市化的加快, 中心与外围的界限会逐步消失, 即最中心区域经济的持续增长将推动外围空间经济发展并逐渐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在内陆地区, 公路交通是连接城市及其外围农村的主要纽带, 公路交通的完善是落后地区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必备条件之一, 因此, 公路交通运输的发展对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及城乡经济一体化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3.2 点轴开发理论

该理论认为随着重要交通干线如铁路、公路、河流航线的建立, 连接干线地区的人流和物流将迅速增加, 生产和运输成本不断降低, 会形成有利的区位条件和投资环境。产业和人口向交通干线聚集, 使交通干线连接地区成为经济增长点, 沿线成为经济增长轴。对于公路交通而言, 在区域发展过程中, 大部分生产要素集聚在中心城镇, 并由公路运输干线将其联系在一起而形成“轴”, 即公路沿线形成各种工业园区、特色产业带等, 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3 区位理论

德国经济学家杜能, 在韦伯工业区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 指出距离消费市场的远近对农作物布局存在重大影响, 并认为在运费、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三者中, 运费是农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从这个意义上来看, 交通运输的发展状况对运输成本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作为内陆地区, 特别是农村地区, 由于最主要运输方式为公路交通运输, 其快速直达的特点大大节省了各种工业原材料、货物及农产品的运输费用与运输时间, 这就为地区工农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4 公路交通运输发展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以延安为例

4.1 改善区位条件, 优化投资环境

交通运输作为一种重要的区位因素, 是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 高速公路以其快速、舒适、安全的特点, 为客货运输提供了优越条件, 对企业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沿线企业即可以节省运输时间, 又可以提高运输效益和质量, 还能有效降低运输成本。交通条件的改善缩短了延安与外部的时空距离, 延安至西安由原来8、9个小时缩短为3个多小时, 到榆林市缩短了约一半时间, 加强了延安与省内外中心城市和周边地区的联系。近年延安外商投资逐年上升, 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2007年全市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110个 (包括38个协议转合同项目) , 总投资74.57亿元, 引进资金70.55亿元, 相比于上一年有大幅提高。高速公路建成后, 延安沿线地区农副产品的交流明显加快, 保鲜蔬果的生产得以更好发展, 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日本伊藤商事株式会社在苹果大县洛川投资1400万美元建设2万吨浓缩果汁生产线项目, 产品全部销往国外, 年可创汇1340万美元。吴旗县过去多年招商引资商不来, 这两年交通发展环境改善, 先后有三家外资草业公司落户。

4.2 加快资源开发, 促进优势转化

延安蕴藏着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交通条件的加快改善大大地促进了资源开发、利用和转化, 结束了延安过去“守着资源活受穷”的面貌。截至2007年底, 延安石油工业完成产值819.84亿元, 全市石油产量达到887万吨, 主要靠公路运输, 石油工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已占延安财政总收入的80%以上。正是由于高速公路建设与资源开发有着紧密的关系, 才能在延安形成公路服务原油生产, 原油生产支持公路发展的良性互动。近年来, 延安市公路建设实施了以下筹资方式:一是实行“大路带小路”, 将境内高速公路项目的建安营业税由市统征, 专项用于县乡油路建设;二是按照“公路支持石油, 石油支持公路”的思路, 从2000年起, 从地方原油交售收入中按每吨10元提取油区公路建设资金, 专项用于配套乡油路建设, 以上两项政策近4年约为农村公路建设筹资1.4亿元。志丹至吴旗三级油路修通后, 石油企业纷纷进入, 销售量显著提高, 促进石油工业规模扩展, 使志丹、吴旗县成为延安财政大县。延安—志丹—吴起线高速也于2008年开工建设, 相信该线通车后, 将更有力的推动县市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

4.3 增加就业岗位, 促进劳动力转移

黄-延-塞高速沿线多是农业县, 城乡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 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 将为大量劳动力就业提供空间, 带动大批县内劳动力从事土方的挖掘、运输、销售等和建材的生产加工, 解决很大部分的剩余劳动力, 高速公路建成之后, 还需大量人员从事公路养护管理工作, 同时, 与市区及外地时空距离的缩短, 将极大促进各县的劳务输出, 更不用说高速公路建设推动交通、商贸、旅游和服务业所带来的就业。高速公路建设为延安直接和间接创造了可观的就业岗位。

4.4 促进文化信息交流, 创造全面发展机会

高速公路的建设密切了城乡与外地发达地区的联系, 吸纳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 城市的人群也来到县乡投资旅游, 这无形中将发达地区的先进技术、管理方式、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经济和社会方面的进步因素传递到延安, 进而改变着人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 对落后地区人民市场观念的形成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高速公路建设事业的发展使得延安由封闭式自我发展向全方位开放转变, 开展并加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交往与经济技术合作。黄—延—塞高速公路通车后, 沿线山区、贫困地区群众接受文化、教育、科技以及城市文明的机会大大增加, 农民群众市场观念日益增强, 能够及时了解市场信息, 调整农作物结构, 增加收入。延安市政府也加强与省内及西部地区内部多层次、多领域的联合协作, 形成紧密的开发伙伴关系, 并着力推进与上海、深圳、福州、无锡、潍坊、石景山等东部发达地区的联系, 由一般性友好往来向实质性经济技术合作转变。

摘要: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物质生产部门, 它能把社会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各个环节有机地联系起来。世界上任何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都是以建立安全、高效、完备的运输体系为前提的。主要分析公路运输经济的现状与发展。

关键词:公路运输,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崔红建.公路运输市场经济规制的全新视角[J].物流技术, 2009, (4) .

[2]赵会忠.高速公路交通运输是经济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J].社科纵横, 2008, (12) .

[3]徐婧.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经济属性及投融资模式探讨[J].兰州学刊, 2008, (9) .

[4]陈海友.高速公路的崛起在市场经济运输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商业, 2008, (27) .

[5]杨欣.公路在物流运输中的经济服务半径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 2008, (3) .

关于公路交通经济影响分析 篇8

关键词:公路建设,国民经济,影响

交通运输能否与经济协调发展, 是全球关注的共同话题。通常而言, 作为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将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但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之间存有相互作用、影响的关联性, 其需选取相应数学方式、数学模型进行分析、研究。在交通运输系统内, 公路交通作为主要构成部门, 其占有主体地位, 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力较大, 因此通过评价分析公路交通经济影响, 有利于充分了解其对社会经济的作用, 有利于推动公路交通行业发展, 实现交通事业可持续发展。

1 公路交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

作为社会经济与综合运输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 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公路运输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由社会经济发展、交通运输需求所决定, 同时, 公路运输也会对社会经济、交通运输发展水平起到影响与制约。作为人们出行的重要运输方法, 在综合交通系统内公路运输占据着主要地位, 且发挥着重要作用。按照马克思关于交通运输是“第四物质生产领域”和“旅客和货物是和交通工具一起运行的, 而运输工具的运行, 它的场所的变动, 也就是它所进行的生产过程”的相关看法, 与其它运输方式相同, 公路运输是物质生产部门, 是基础产业、生产力的重要内容。因汽车运输的特点为机动性灵活性强、便捷等, 在交通运输整个体系内, 公路交通是唯一能够实现门到门的运输方式。其能够满足大量客货运输需求的同时, 还能满足客货集散运输需求。公路交通自身优势对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作用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进一步提高社会经济发展与公路交通技术水平的基础上, 公路交通的优势愈加明显, 促进其作用的充分发挥。

作为国民经济的主要设施, 公路具有社会公益性, 公路应用人员取得的经济利益即为其价值、使用价值的表现形式, 也就是社会效益的创建。除此之外, 公路还是公共、半公共产品的重要类型之一, 对今后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力, 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条件。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主要构成成分, 公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条件, 如此类物质条件不存在社会经济运行成本将大大增加, 甚至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严重的制约作用。据大量实践与历史发展情况分析, 只有不断完善基础设施, 才能对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进行全面提升。

2 公路交通经济影响分析

2.1 公路交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通常选取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加以衡量。由此可见, 可通过公路交通行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表示公路交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 如直接或间接创造的增加值。

(一) 公路交通行业直接创造的增加值。公路建设、客货运输为公路交通行业经济活动的主要方面, 以国民经济行业进行分析, 建筑业为公路建设的归属类型, 而客货运输的归属类型则为运输业。建筑业能够进行有形产品的提供, 而无形服务则由运输业提供, 以上两者都是重要的国民经济物质生产部门, 在进行有形、无形服务提供过程中, 其能够进行大量增加值的创造, 进而成为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的主要行业。

(二) 公路交通行业间接创造的增加值。和公路交通行业存有紧密经济关联性的其他行业创造的经济增加值被叫做公路交通行业间接创造的增加值, 其主要由后向波、前向波等构成。其中交通行业投入的中间产品产生的增加值被称为后向波与作用。交通建设、客货运输为交通行业的主要构成部门, 需进行钢材、水泥等大量消耗, 此类中间物品生产也会有增加值被创造出来。

(三) 公路交通行业创造的就业机会

交通运输事业发展能够提供大量就业机会, 促使交通行业成为社会劳动力承担的主要行业。但相比增加值直接创造与推动有关行业发展的贡献, 就业机会创造具有不同的衡量角度, 增加值与贡献的衡量以最终成果角度分析。

2.2 公路交通对产业结构影响

作为选择产业区位与调整产业布局的重要条件, 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进, 可改变生产、生活方式, 进而调整产业布局。作为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公路运输系统对产业结构具有重要作用。公路运输系统的完善, 能够对不同地区存有的障碍进行有效消除, 加快统一市场的形成, 淘汰机制由市场竞争所形成, 对产业优化组合起到推动作用, 对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发展规模化等起到推动作用, 进而对沿线地区工业产品结构是否合理起到关键作用。完成公路建设后, 将改变沿线地区产业结构, 进一步优化其结构, 其主要体现为:

(一) 产业结构的合理化。根据配第—克拉克定律, 产业结构变动整体趋势为:有效降低第一产业就业比重, 由80% (最不发达国家) 向7%—8% (最发达国家) 下降;在第一转换期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呈现提升趋势, 和人均GDP共同提高, 第二个转换期过程, 40%—50%为就业稳定比重;持续增长为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态势。

完成公路建设后, 资源空间、时间距离将消除, 对区域产业内资源配置改善起到有利作用, 可调整现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相关变量, 实现合理配置资源与提升利用率的作用。

(二) 产业结构的高度化。伴随需求结构的改变产业结构也会向高层次转变。也就是产业结构知识集约化、经济服务化, 增加产业附加值。完成公路建设后, 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沿线地区产业结构可向深加工、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进而对资源进行有效利用, 以此对社会经济需求加以满足。

2.3 公路交通对资源开发的影响

因资源分布、产品特性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作为经济活动的重要内容, 资源开发成为各个国家经济活动开展的重要构成成分, 而其发展前提为交通运输。交通运输系统水平不同对资源空间的支撑作用也有所不同, 其经济总量的承受能力也存有极大区别。不断提升交通运输系统, 才能扩大经济规模。如提高某地地理位置经济可通达性, 可充分利用其资源与空间, 于社会而言, 可向社会经济循环内充分引入各地资源、空间,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交通与资源的协调发展。

在资源分配状况改变方面交通运输可起到重要作用, 与我国经济空间、自然资源利用较低的现状相结合, 需利用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 才能对经济发展落后地区的可通达性进一步提升, 同时利用建设与完善公路运输网络, 可大大降低运输对经济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 进而实现合理配置社会自然资源与经济资源。

3 结语

综上所述, 作为一个复杂系统, 公路交通系统存在多目标、多层次等特点, 交通运输在各类产业生产发展中, 占用的资源与消耗的能源较多, 在给人们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时, 还存在诸多问题。作为交通经济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 公路交通运输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为此, 只有满足公路交通运输与经济发展需求, 才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才能对经济增长起到直接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扬.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我国公路交通发展模式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 2013.

[2]吴威, 曹有挥, 梁双波.外部成本对区域综合运输成本空间格局的影响——以长江三角洲地区为例[J].地理科学, 2011 (11) .

[3]谢里, 李白, 张文波.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居民收入——来自中国农村的经验证据[J].湖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01) .

[4]王瑞军.基于省域视角的中国交通运输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 2013.

[5]王永明, 马耀峰.城市旅游经济与交通发展耦合协调度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1 (01) .

区域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研究 篇9

1 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影响因素

公路交通和经济发展相互作用存有相应内在规律, 且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按照系统原理, 可将其影响因素 (图1) 进行以下分析:

1.1 外部影响因素

(一)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各类运输方式在交通运输系统内都可独立完成客货运输任务, 且对运输需求加以满足, 但各类运输方式又与其它方式存有必然联系。作为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 公路交通需适应交通运输业发展需求, 且满足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二) 可持续发展影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物质条件, 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 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 社会越来越重视环境保护, 要求在建设、交通事业过程中必须对环保、资源加以重视, 做好约束工作。

1.2 内部影响因素

(一) 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改变。交通运输能够对人、货物对空间位移要求生产活动加以满足, 交通条件是否便利对区域区位优势提升极为有利, 通过提升交通建设水平, 能够吸引投资、加大开发区域资源与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发展水平。除此之外, 改变产业结构也将直接影响交通运输需求规模、结构, 能够持续满足多样化、高质量运输需求。

(二) 改变公路建设规模。作为实现交通运输业服务能力提升的根本前提, 公路交通基础设施规模的大小对经济适应性起到极大的影响作用。于经济影响而言, 公路交通投资建设规模主要表现在对其他运输方式之间协调性的影响, 其规模是否合理对能否满足经济发展需求极为重要。

2 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定量分析

作为事物、系统特性准确描述的指标, 适应性大小可进行测度, 对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分析, 其实就是对公路交通经济适应度的计量。本文从四方面对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进行分析, 具体如下:

2.1 协调发展度

为达到公路交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 需选取协调度对公路交通、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的适应度进行衡量与准确计算。首先应进行两者指标体系的建立, 这是确定其是否具备协调发展的前提条件。因公路交通和经济系统间存有极大关联性、复杂性, 在选取评价指标过程中, 一般以定性结合定量的方式。且分为2个环节构建指标体系, 如下:

(一) 综合法。格局相应标准对现存指标群实施聚类, 达到体系化目的。如进一步对拟定指标归纳整理, 实现条理化后即可完善指标体系。

(二) 分析法。是指将度量对象目标进行多部分划分, 且不断细化形成各级子系统、功能模块, 直至各个部分都可通过实际统计指标进行表示。

本文公路交通和经济系统发展选取分析法进行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经济阶段不同, 其对公路交通发展水平要求也不尽相同。为实现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 需对建设质量、服务水平等和经济发展间的协调性加以重视, 做好分析。在描述公路交通和经济发展关系时可选取多个指标, 通过多指标评价方式对以上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值进行评价时, 应将不同评价对象内容、量纲统计指标进行相对评价值转化, 如指标量化、归一化处理指标值与确定指标权重。

2.2 潜在需求均衡度

潜在运输需求函数能够对现有经济发展状况的运输需求进行度量。基于此, 也可通过潜在供给能力函数对现有公路交通系统的供给能力进行分析。但内在关联性往往存有两大系统之间, 其主要以运输供给、需求关系为表现形式, 微观上无法准确通过函数对以上系统间的供给、需求量进行准确描述。在文献内王庆云 (2006) 将经济系统作为一个空间位移或流通的“消费”系统, 社会经济活动构造的交通运输需求生产函数能够对潜在交通运输需求进行充分反映。除此之外, 也可通过产出运输服务生产系统表示公路交通系统, 可通过DEA方式对两者供求关系进行分析、研究。

潜在供给指数能够对现有交通基础设施供给能力利用程度进行充分反映。利用公路交通基础设施投入, 可为经济活动提供服务, 进行经济效益产出。该评价过程内, 需将公路交通系统指标参数投入, 实际发生交通量为产出指标。

2.3 资源利用效率

作为极为复杂的系统, 公路交通系统内部协调性将对公路交通系统资源利用率起到直接影响作用。公路交通为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需投入一定资源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且能够对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作为公路交通内部对交通配置资源利用率的量化指标, 资源利用效率能够对交通系统内部协调程度进行充分反映。评价公路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度, 就是定量分析公路交通对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按照经济学原理, 生产部门效率=生产要素投入/产出。为适应经济活动需求, 需进行大量人力、物力与财力等投入, 公路交通产出的服务才能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一般评价公路交通资源利用效率可选取Malmquist—DEA方式, 其中公路交通系统投入资源为输入指标, 公路交通系统产出为输出指标, 按照指标选用规定, 对数据可得性加以充分考虑, 本文公路交通资源投入指标可选取公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额、营运车辆数等, 客货周转量等为产出指标, 具体如表1所示。

2.4 环境友好指数

环境承载力对公路交通发展起到制约作用, 在综合运输系统内, 公路交通对环境产生的污染最大, 其中不仅会破坏自然资源, 还会给道路应用人员带来安全威胁。环境友好指标评价需对生活环境、生态环境等多方面进行分析、思考。现阶段环境友好指数评价指标不多, 在影响自然环境方面, 可通过公路绿化率、汽车尾气达标率等进行分析, 安全方面, 可选取交通事故死亡率、交通安全反映与处理能力等为指标。

3 结语

综上所述, 作为一种系统性分析, 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是否合理与认识问题是否正确息息相关。作为社会生产的必然条件, 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加快公路发展, 确保其适应区域经济发展, 是我国交通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 也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区域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分析 篇10

一、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的基本内涵

公路交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是指公路交通系统内部的所有方面和区域经济发展所有方面有效协调, 持续发展的能力。也就是说, 在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情况下, 公路建设与经济发展如何相适应的问题。其内涵如下:

第一, 公路交通发展在对供需平衡进行充分考虑的基础上, 还需对经济是否能够满足交通需求进行分析。要求按照经济发展现状, 以促进经济发育进化的角度分析, 对引导经济发展的作用进行研究。

第二, 区域公路交通发展水平需适应经济发展特定阶段、水平。公路运输发展速度应满足国民经济增长速度, 公路建设投资力度应满足运输需求。

第三, 区域公路网发展规划需适应经济发展规划。区域公路网建设应与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 在地域上能够对生产力起到引导作用, 确保其开展、分布的合理性。区域公路与其网络布局应与区域资源分布状况相适应。

第四, 区域公路交通发展需适应综合运输体系发展, 达到多式联运有效运用的目的。公路与其网络建设应配合、连接好本区域其他运输方式, 如机场、码头等都为公路运输必须衔接的位置。

第五, 公路交通发展需适应于区域整体发展规划。作为区域整体规划的主要构成部分, 土地利用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为建设路网必须思考的因素。

第六, 区域公路和其网络建设需适应于附近区域公路发展, 尽可能防止断头路问题产生, 做好出口路建设, 才能协调区域间经济发展。

第七, 协调公路交通系统内部。路网建设和发展需适应站场发展需求, 要求路网自身规模、等级结构实现合理化, 这也是提高路网服务水平的主要方式。

二、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

作为一种系统性分析, 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是否合理与认识问题、思路与标准选择是否正确息息相关。针对各类评价, 必须按照目标需求进行指标体系构建, 要求其不仅符合适应性分析标准, 还能为综合评价提供依据, 因此指标选取是否具备科学、合理性极为重要。

(一) 评价指标体系的初步构建

作为一个复杂系统, 公路交通系统存在多目标、多层次等特点, 因此, 由多个单项指标进行公路交通和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 其应将公路交通和经济发展各个方面的适应现状、程度进行充分反映, 且有效评价系统现阶段的运行状态。根据“木桶理论”在公路交通和区域经济适应性分析的运营, 可将公路网建设、发展和经济发展适应性问题作为公路交通和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的重点。在此基础上, 根据区域经济与公路交通适应性发展特点, 进行和公路网相关的多项评价指标的确立。其主要分为3类, 如能够对路网本身技术状况指标进行充分反映, 与符合不符合运输需求没有直接关系;或指标能够对路网对社会经济需求的适应程度进行反映, 其需符合路网能力及满足路网需求;或能够对公路交通和区域经济之间适应性能进行充分反映的补充性指标, 具体如表1所示。

在一定经济发展条件下, 主体指标应对公路网发展速度、规模、结构等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进行充分反映。如此类指标无法将公路交通和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的性质进行真实、全面反映, 则需将公路交通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指标适当引入, 以此补充主体评价指标体系, 其计算结果也可修正、补充综合评价结果。

(二) 主体评价指标

1. 公路网总里程:

区域公路通车里程的总和, 其能够对本区域公路网发展规模进行充分反映, 该指标可表示路网密度。实际里程和理论里程之间的差异, 可对公路规模与本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是否相符进行充分反映, 能够在量方面对公路交通和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进行反映。

2. 高速公路比重:

在公路总里程内区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所占比重, 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路网技术等级结构进行充分反映。

3. 干线公路比重:

在公路总里程内区域干线公路通车里程所占比重, 一定程度上能够对路网行政等级结构进行充分反映。

以上三个指标能够对区域公路建设发展规模、发展结构进行充分反映。从本质角度分析, 高速公路比重与干线公路比重可对区域公路交通发展水平进行充分反映, 能够充分体现区域公路网运输能力, 一定程度上能够对公路交通系统运输能力和集散能力协调性进行充分反映。

4. 路网饱和度:

作为一个综合性指标, 路网饱和度=公路网流量/公路网容量, 其能够对公路网能力适应需求与公路网拥挤程度等进行全面反映。

5. 高级、次高级路面铺装率:能够对公路质量进行充分反映, 如行车全天候问题等。

从功能方面以上2个指标能够对区域公路交通对公路应用人员进行良好服务的反映。

6. 公路网连通度:形成公路网的边数和节点数目比例, 公式如下:

其中, 公路网连通度由DN表示;

区域面积由A表示;

区域内应连通的节点数目由N表示;

区域公路网的变形系数由ξ表示。

该指标能够对公路网布局是否合理进行充分反映, 其能够以整体性角度对路网内各节点的连通与通达情况进行反映, 且能够对路网节点连通强度进行充分体现。

三、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交通运输在各类产业生产发展中, 占用的资源与消耗的能源较多, 在给人们出行提供便利的同时, 还存在诸多问题。作为区域经济系统的主要构成部分, 区域交通运输系统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公路交通系统和区域经济发展系统具有客观作用性, 很难由微观角度对其内在复杂性进行准确描述, 也就是说无法通过既定函数解析方式对以上二者的关系进行清楚表述, 为更好地分析公路交通和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 可站在宏观角度通过DEA方式对公路交通和区域经济适应性问题进行表述。本方式以投入指标和产出指标数据为依托, 通过相对有效性角度分析, 准确评价各单元和部门相对效率, 无需进行决策单元具体输入、输出函数的预先设定, 在对多个决策单元相对效率进行测定, 实现优化各个决策单元的目的, 其获取的相对效率为最大值, 也可得到最优权重, DEA方法的应用步骤如图1所示。

首先, 按照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及DEA模型, 设定输入指标, 如公路子系统与经济子系统, 1为输入指标, 输出指标则为系统内的所有指标, 可获取系统协调范占的有效度h A与h B;其次, 公路建设程度的各项指标作为模型输入, 也就是输入为公路建设, 如由公路建设投入到效益产生的整个过程, 其输出为社会经济的各项指标, 于社会经济系统来讲, 公路建设协同发展有效度则为h A/B, 当该值不断增加则表明公路建设利用率越高;最后, 社会经济各项指标为模型输入, 输出指标则为公路建设各项指标, 也就是输入为社会经济, 当社会经济大量资金投入公路建设, 可对公路建设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通过该模型分析计算, 可对社会经济发展对公路建设的有效性指数进行分析, 其可由h B/A表示, 表明该值增加社会经济系统利用率才会随之提升。计算以上2个系统间的协同发展有效度饿公式如下: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作为社会经济系统的重要构成部分, 交通运输是人们克服空间距离阻碍的重要途径, 其联系与影响已经远远超出运输业自身而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社会生产的必然条件, 交通运输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只有满足公路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需求, 才能对经济增长起到直接推动作用, 才能实现区域资源优化配置。

摘要:我国公路交通目前正处于“滞后型”转变为“适应型”的重要阶段, 公路交通发展在迎来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将面临巨大的挑战。为此通过对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的分析与研究, 可充分了解与掌握我国公路交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 且对未来公路交通发展思路、发展目标与建设重点加以明确, 以此实现公路交通和经济协调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公路交通,区域经济,适应性,基本内涵,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李卫东, 王稼琼.我国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刍议[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2005 (3) .

[2]徐海成, 李健, 杨艳.中国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研究[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2) .

[3]陶莹, 高建峰, 张秀燕.对公路交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展望[J].科技信息, 2011 (1) .

[4]徐美娜.江苏省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模型及应用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 2007.

[5]裴玉龙, 王永岗, 杨光.评价交通系统与城市发展适应性的改进层次分析算法[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8 (1) .

[6]朱从坤, 张国林, 董兴武.基于经济发展层次的公路网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 2007 (2) .

[7]刘奕, 贾元华, 石良清.基于DEA模型的区域高速公路社会经济适应性评价方法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2007 (3) .

基于区域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研究 篇11

【关键词】公路交通;经济适应性;区域交通

一、前言

目前,我国公路交通正在经历转型,由原有的滞后型向性的适应型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公路建设的问题和不足,深入探究公路建设的发展思路,实现我国公路交通的可出续发展。

二、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基本内涵

1.公路交通系统的定义和特征

公路交通指的是以公路为运输线,利用各种运输工具来实现空间位移的交通方式。在我国有广泛的分布,具有机动灵活,投资较少,运输成本高,污染较严重等特点。具体表现为,整个公路交通在各种交通系统中占据了主导地位。而且公路交通与普通民众最为贴近,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公路交通系统还有公共性的特征,公路的使用权归全体民众,同时也是服务员全体民众的。同时公路交通系统还具有建设的超前性,等到已经有了巨大的公路运输需求再去建设就已经来不及了,需要提前进行规划和部署。

2.适应性的概念和测度

世界上任何事物互相之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没有任何事物能够脱离这种联系。适应性指的就是物体在内外部环境能否做到共存共生的能力。公路交通的经济适应性指的就是公路交通能否在当地的经济秩序和条件之下起到自己应该起到的作用,最终与当地经济融为一起。公路交通作为一个系统,需要与当地的经济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方向做到一致。

三、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1.公路交通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公路交通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包括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的经济效益能够比较直观的看出来。比如公路建设需要进行大量的投资,同时产生大量的需求,工程需求将直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和提供给本地的就业岗位都能让当地市场进入繁荣期。公路建成之后,当地的运输能力和运输服务质量快速提高,也会给当地带来新的商机。间接经济效益指的是公路网建成之后,对于整个当地经济的刺激作用,包括调整区域经济规划和促进产业集聚等。

2.经济发展对公路交通的影响

公路交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需要靠经济力量来做支撑,一般来看,经济水平越高的地方,公路建设得越好,经济水平越低的地方,公路建设就越困难。我国是中央和地方共同负担公路建设的经费。但是一个地区的对于公路运输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路建设的进度。

3.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的相互作用机理

公路交通和社会经济是互相影响的。公路交通带来了巨大的投资,增加了就业,给相关产业提供了订单,带动了区域增长。而公路的建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更多的运输需求开始出现,反过来又在呼唤着更多的公路交通。经济水平的提高也会让这个区域内的人员和物资更为频繁的流通,带动公路建设。

四、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分析的评价指标体系

1.构建适应性分析评价爱指标体系应考虑的因素

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注意几点原则,首先是科学性,指标体系要概念明确,具备一定的内涵和可操作性。第二是系统性原则,把公路交通系统作为一个系统,在这个社会经济中加以考量,来研究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问题。第三是要简答明了,准确清楚。第四是注意公路交通的动态性,综合反映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适应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筛选

公路交通系统十分复杂,在构建评价指标的时候需要许多具体的指标来组成一个完整的数据系统,最终要简化为公路交通在社会经濟中的适应性问题。只要的评价指标有公路网总里程、高速公路的比重、干线公路的比重路网饱和度公路通行政村率等等。通过这些指标能够清楚的判断公路交通系统对于社会经济的影响力。

五、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综合评价

1.综合评价方法及其应具有的特点

综合评价方法需要具备几个基本的特点。首先是综合性,整个评价系统要对公路交通的规模、功能、发展速度等等指标进行全面详细的评价,其次是保持定性与定量的结合、动态性和整体性的结合。

2.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评价模型的建立

建立评价模型的目的是判断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适应程度,从而找出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先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结构来构造矩阵,确定公路交通与社会经济的各项数值,对各项数值进行评估,然后得出结论。

六、结论

公路交通事关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公路交通十分发达与区域经济发展是否顺利有着内在联系。本文首先对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的基本内涵进行了介绍,总结了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最后对公路交通与经济发展适应性提出了评价模型。

参考文献:

[1]来逢波.综合运输体系对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塑造与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2]黄俊生.公路交通的区域经济发展作用与吉林省干线高速公路发展适应规模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3]曹秀婷.高速公路网络与区域城镇体系空间网络适应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

公路交通运输经济 篇12

1发展低碳经济的内涵

人类社会伴随着对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从原始的农耕社会走向现代化的工业社会。然而随着全球人口数量的增加和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常规能源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环境的破坏。人类不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常规能源的利用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废弃污染、水污染、全球变暖等危害。可以说,低碳经济是指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引,通过制度创新、技术创业和产业转型等多种方式,巧妙结合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的经济活动,并且倡导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环境和谐发展。从本质上来讲,低碳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做到低开采、低排放、高利用的发展方式,在最大程度上发挥资源利用率,来降低对自然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

低碳经济背景下公路运输经济发展的首要原则就是在输入端采取减量化的措施,即在生产源头就必须考虑怎样合理利用资源,用较少的原材料来实现既定的生产目标、消费目的。这就表明道路运输企业要想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就必须从生产源头开始注意环境的保护以及资源的节约,为实现节能减排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道路运输企业资源的资源化主要表现在交通运输工具的不断更新,系统管理和服务业在逐步提升,其目的在于减少处理量,再次资源化废弃物,通过采取避免产生、循环利用、最终处置的顺序来处理废弃物。

因此,公路运输企业发展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论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公路运输经济将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2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低碳交通具有两大特点,一是低碳化、二是节能减排。纵观交通运输的发展过程,可以说是一个不断追求减碳的过程。交通运输工具难以实现无碳化,因此,交通运输发展是一个不断低碳化的发展。此外,节能减排是指通过降低能源消耗的方式来减少排放污染物。单纯的通过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是无法解决当下纷杂的环境问题,所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提高能源利用率,减少耗能,才能进一步地实现低碳交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因此,发展低碳交通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要求。

2.1公路运输要想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发展低碳经济下的交通运输体系,我国节能减排的三大领域中就包括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行业的能源消耗量占社会能源消耗总量的百分之八,其中,有三分之一的石油消耗在交通运输领域。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跨越式的飞速进步,经济的发展为公路运输经济的发展转型提供了保障。随着公路运输能力的显著提升,运输一体化、网络衔接以及运输结构优化也得以发展。在2009年,我国的高速公路全长6.5万公里,在世界上居于第二位,公路通车总里程也从改革开放之初的世界第七位踊跃于世界第二位,公路的货运承载量居于世界首位。因此,为了超越世界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先进水平,同时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相协调,公路运输必须转变发展方式,从而提高公路运输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2.2全球变暖是当前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挑战,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建设以低碳环保为主的交通运输体系是我国实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战略。

目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保证环保和经济齐头并进,怎样改善民生保证群众利益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公路运输的机动性和效率仍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比如,我国的载货汽车的油耗比远远高于世界先进水平,在一些大城市中,机动车的尾气排放量占大气污染比重的60%。由此可见,我国目前正处在能源需求较大的阶段,因此,实现碳排放控制目标的压力很大。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并对此做出了重要的战略部署。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的工作部署中,确定了以低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三大产业体系,其中就包括交通运输业,由此可见,在低碳经济背景下发展公路运输经济对我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实现碳减目标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3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发展公路运输经济是推进我国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据估算,我国的交通运输需求总和到2020年底将会达到目前需求的256倍,交通运输能力至少需要提高两倍以上。因此,加快推进发展方式已经成为时代发展的迫切需求。加快发展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就要切实做到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行业,同时,我们还要及时更新公路运输的消费理念,以及采用低碳环保的出行方式,从而加快转变公路经济的低碳化发展。

3城市低碳交通发展措施

3.1合理规划城市交通发展

城市交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合理的规划,完善的城市交通发展规划一定要从长远意义上出发,同时结合城市功能分区,进一步优化城市交通布局网络来形成城市绿色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其通常是以公共交通为主要的出行方式,构建综合性的运输枢纽,从而实现多种运输方式的“零换乘”和“无缝衔接”。城市交通布局网络的优化主要是通过完善公共自行车系统来实现公共自行车网络全覆盖的目标。与此同时,开辟自行车专用车道,从而达到引导人们绿色出行的目的。开发行业信息资源并进行巧妙运用,建立资源共享的政府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管理平台,以便为群众提供及时、高效、准确的交通信息,加快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公路交通现代化发展速度。

3.2建立城市交通低碳评估体系

现代化的城市交通,可供人们选择的运输方式也各不相同。建立城市交通低碳评估系统和完善各种运输方式的低碳发展标准和政策是保障城市低碳交通顺利开展的重要举措。按照低碳交通的有关要求完善标准规范,从低碳经济的角度提高进入市场的门槛,加强对运输市场和车辆的管理,进一步完善城市交通低碳评估体系。

3.3加强公路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

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一直是低碳经济下公路运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之一,这一技术的投入使用将会很好的解决一项技术难题。此外,加大投入建设材料的循环利用技术的应用也是公路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比如,废旧轮胎胶粉在沥青筑路施工时可以再次利用,工业废料的循环利用在推进现代化智能交通节能减排的进程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

4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的交通运输体系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相辅相成,随着经济的发展,公路交通的重要性愈发重要。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推动资源节约型公路建设,就必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须坚定不移地走资源节约型的交通发展之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交通运输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低碳交通环境,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加快推动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周珂,梁文婷,李姗姗,论构建我国低碳交通运输法律体系[J],法治研究,2011(02).

上一篇:美术教育研究下一篇:功率型L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