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人物的关键作用

2024-09-19

关键人物的关键作用(共12篇)

关键人物的关键作用 篇1

学生进入初中后, 语文课时数减少到了每周五节, 比起小学, 课时数几乎减少了一半, 但教学内容却增加了很多。针对初中语文教学时间少、内容多、教学任务繁重、升学压力大的实际情况, 在不增加学生学习负担的情况下,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求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抓关键语句教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之一。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试验稿) 关于阅读教学的课程目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中要能联系上下文, 理解词句的意思, 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所谓关键词句, 是指在课文中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重要作用的词句, 它在课文中或准确表达文章主旨, 或真切体现作者情感, 是快速准确读懂课文的有效信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学生学会阅读, 而在阅读中抓住关键词句细致品析, 能快速而深入地理解课文, 体会情感, 在阅读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杠杆作用。

因此,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 笔者努力尝试通过抓住关键语句进行阅读教学, 以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一、抓住关键词句进行教学设计, 使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高效有序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关键词句来设计主问题, 使之成为串联整个教学过程的线索。这样可以在纷繁复杂的教学流程中, 使教学头绪简化, 问题高度集中, 教学环节清晰明了。

笔者曾在公开课上教学过《罗布泊, 消逝的仙湖》这篇课文。教学时笔者抓住了文中描写胡杨树的一句关键语句“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 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 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来设计整个教学的流程。整个教学以胡杨树的痛苦、回忆、控诉、呼救来贯穿, 一开始就让学生通过观察胡杨, 快速进入文本情境, 找到其中的关键句, 然后以关键句为依托, 把罗布泊的现在和过去对比, 对形成罗布泊的悲剧的原因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最后以关键词“求救”来拓展文本。整个教学流程一气呵成, 新颖别致, 得到了听课教师的好评。

又如在陶渊明《饮酒》的教学中, 笔者以南朝梁代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说的“有疑陶渊明之诗, 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 亦寄酒为迹者也”这句话来设计主问题, 先让学生从诗中找酒意、读醉意入手, 品读诗中的悠然避世、安贫乐道之情。再让学生以“渊明之意不在酒, 在乎之中”来体会他借酒抒发的情怀。陶渊明的饮酒绝对不是一种“悠然”, 而是寄托了不少愤激之情, 所以, 笔者要求学生读出一种复杂的情愫。这样, 两个关键语句起到了很好的提纲挈领的作用, 不仅使课堂教学流程更加流畅清晰, 而且让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入, 情感领悟更为深刻,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二、让关键词句成为打开文本的一把钥匙, 帮助学生深度解读文本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词发, 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汉语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教学要注重对词句的揣摩、品味,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扣住语言文字, 特别是要抓住关键词句咬文嚼字。因为关键词句常常是作者用意所在, 往往字字传神, 在文章中牵一发而动全身, 这些词句在文章中统领全文或全段, 或提示中心, 或蕴涵深意, 可以据此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文本, 与作者、文本达成心灵的对话, 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的同时受到情感的熏陶、精神的洗礼。

(一) 抓“题眼”

有的课文, 题目中就是关键词句, 它足以提挈全文、沟通文脉, 我们称之为“题眼”。这类文章, 我们可以抓住题眼作为学习课文的探究点, 让学生轻松地通过“题眼”来总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并且深入探讨文本的思想内涵。

笔者在教《生物入侵者》时, 就以题目作为教学的切入点, 当学生读了课题后, 笔者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入侵者”———来初步感知课文:“文章介绍了那些生物?它们的共同点是什么?”学生通过快速阅读, 筛选信息, 很快熟悉了课文。接着, 又围绕“入侵者”设计了第二个问题:“为什么称它们是入侵者?”学生马上在文章中找到了相应的语段和语句来回答, 笔者相机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说明文的特点。第三个问题还是围绕“入侵者”:“你认为称它们为入侵者合适吗?”问题一提出, 相当于确立了学习的探究点, 学生学习的情绪立刻高涨, 马上认真细致地开始读课文、讨论, 并且进行了激烈而又深刻的辩论。有的学生认为这些生物确实占领了本地生物生存的疆域, 应该称为“入侵者”;有的学生认为这些生物是无辜的, 只是人把它们带到了别的地方, 为了自己的生存, 不得不占领了原生物种的领地, 它们本身也是受害者。学生通过激烈的争论, 明白了真正的罪魁祸首是我们人类, 从而深入地理解了这篇文章的作者真正的写作意图。三个问题都是通过对关键词“入侵者”的反复品味, 步步深入, 实现学生认识由肤浅到深刻、由表层到深层的螺旋式转化。

(二) 找文中关键词

语文课文中的某些词句在文中往往起着“牵一词而动全文”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不失时机地抓住这些关键词句, 启发学生去发掘、去揣摩它在特定语言环境中所起的作用。

对初中生而言, 小说教学最难的恐怕是如何让学生走出对情节的兴趣, 从而理解小说的艺术, 进而学会鉴赏文学作品。如《范进中举》这一课, 篇幅长, 人物多, 内容庞杂, 再加上学生生活阅历和认知水平有限, 他们的阅读感受往往只停留在“热闹”“可惜”“好玩”的层面上, 或者只是机械地理解“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这一主题。所以教师要根据小说的特点与学情、教学实际的需要, 相应选择要点, 有侧重、有重点地剖析。换言之, 就是要“长文短教, 有的放矢”———简化教学头绪, 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句, 在语言文字的前后联系中自读、自悟、自得, 走出烦琐的逐人逐句分析, 直插要点, 简洁明晰。以下是笔者执教《范进中举》的片段。

师:范进发疯前后, 说了两句话, 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两句话。“噫!好了!我中了!”“噫!好!我中了!”

师:范进为什么用“噫”字, 我们极度高兴时会用什么感叹词, 能不能换成这些感叹的词语?

(学生兴趣被激发, 纷纷议论争辩后明确:“噫”有表示悲痛、叹息, 又有表示惊异之意。)

师:范进为什么要悲痛、叹息?或者说范进的悲痛体现在哪里?为什么又要有惊异?

(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分析范进中举前的文章内容, 结合具体语句如对话描写等, 得出范进的悲痛体现在以下几大方面:胡屠户的冷言嘲讽;众邻的不理不睬甚至嘲笑;几十年来自己的努力;妻子的漠不关心;不能尽孝;自己的地位低下, 受人踩踏。)

师:那么范进中举之后, 这些情况是不是有所好转呢?我们能从范进的话语之中感受到吗?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好了”一词中的“了”字:“了”表示事情完成, 说明范进之前的悲痛将在他中举之后发生变化, 那么他真的“好了”吗?然后再分析范进中举之后人们对他态度的变化:胡屠户的变化;众邻的变化;妻子的变化;能尽孝;有人送钱送屋……)

师:那么第二句话中, 为什么只用了一个“好”字?

(经过前面的讨论, 学生很快明确, 这个“好”字, 表示范进沉浸在中举的快乐之中, 是对自己成就的一种满足。)

师:两句话不变的是“我中了”, 究竟有什么深刻含义?

(引导学生得出:“我中了”说明范进一生就为这个“中”, 完全是为了功名而不舍不弃。所以当他疯醒之后, 依然记得的还是“中了”第七名。再引导学生读范进发疯时的片段, 感受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精神的异化。最后根据周围的人对范进态度的变化探讨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的异化。)

这个教学片段, 紧紧抓住范进的一句话, 不仅将教学内容有机地串联在一起, 走出了以往教学零散分析的枯燥, 而且紧扣文章的主要人物范进, 一步步深入探究人物心理变化的原因, 探究封建科举制度不仅毒害读书人而且也在异化当时社会的现实。

从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入手对文章进行分析, 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使学生快速而深入地进入文本, 从而对文章进行深度而高效地解读, 并在“感”“悟”“析”“理”的过程中, 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分析能力与水平。

三、通过对文章关键词句的圈画与品读, 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理解能力是阅读鉴赏能力结构中最核心的因素。阅读中的理解是对课文中的词句、段落、篇章、写作方法以及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朱熹说:“读书比如饮食, 从容咀嚼, 其味必长, 大嚼大咽, 终不知其味也。”从关键语句入手, 经过判断和推理、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达到对课文的理解, 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基本阅读方法。

学生对关键词句的把握和理解能力, 并不是靠几节阅读辅导课所能提升的, 而是要靠平时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训练。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 而是水的载歌载舞, 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更是需要循序渐进, 而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学生在体验揣摩词句的妙趣时, 离不开教师关键时候的点拨引导。只有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探幽析微, 品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感受文本的内在韵味, 学生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能力。比如在《竹影》教学中, 笔者有意地要求学生找出文中最能表现孩子们对竹影感受的句子, 结果, 学生很快就找到了:“啊, 好看啊, 中国画。”接着笔者要求学生读两个“啊”字, 并体会语气上应该有怎样的区别。学生朗读并品味以后, 发现了孩子们的惊喜和赞叹的语气, 并且从“好看”中体会到对竹影的喜爱和童真童趣。在后面的教学中, 笔者又设计了这么一个问题:“父亲对竹影的看法和我们一样吗?”学生又从文中找到了一个关键语句:“这么‘依样画葫芦’, 终究缺乏画意, 不过好玩罢了。画竹不是照真竹一样描, 须经过选择和布置。”在文中, 这句话点明了父亲对艺术的看法, 从而将内容由对童心童趣的体会上升到对艺术人生的欣赏。学生通过寻找中心句, 品味中心句, 提高了阅读的能力。

总之, 抓住关键词句进行课文教学, 能使教学过程更为清晰、教学重点难点更为突出、对文本的理解更为深入、情感领悟更为深刻、阅读能力得以提高, 可以说是一举多得。这样的探讨只要我们坚持做下去, 相信一定能实现“轻负担, 高质量”的目标。只有这样, 语文课堂才会焕发出真正的魅力, 学生也才会真正爱上语文。

关键人物的关键作用 篇2

这是突破本课教学重点“学习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的主要教学过程。教师以“默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哪些词语让你感受到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画出来并简要地写出你的感受。”这一问题引导学生精读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并试着找关键词,作批注。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及时总结抓关键词的方法,如反复读、联系上下文、删除关键词等,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相关语句,完善自己的批注。在教师引导点拨的基础上,教师接着放手让学生运用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自学课文的4——10自然段,并出示学习要求:一是反复读课文,找出关键词句;二是揣摩关键词句,写上批注。学生先自读学习、小组交流,最后小组选出代表进行班级交流,展示自学成果,教师对学生的交流进行及时地点拨与提升。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把课文的重点内容2—10自然段的学习分为两个步骤,第一个步骤为教师引导学习2、3自然段,借助重点语句体会法布尔对昆虫的着迷,教给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揣摩人物特点的阅读方法。第二个步骤是学生运用前面学过的方法自主学习课文的4—10自然段,放手让孩子们进行读书,找具体的语句,体会法布尔而的对昆虫的痴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重了学生情感体验的个体性,培养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默读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过程更符合孩子掌握知识的规律。同时,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小组交流、班级汇报,让学生学会合作,产生思想的碰撞,激起思维的火花,借鉴别人的优点补充自己对文本的感受,充分利用了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教学资源。第二题孔子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都能读出孔子是谦逊有礼,不骄傲自满,不

畏艰辛,积极进取,知道学无止境的人。从学生的做批注情况来看,都能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并写好相关的批注。具体数据如下:

做批注找到3处关键词句的有2人,占全班的5%。

做批注找到4处关键词句的有10人,占全班的26%。

做批注找到5处关键词句的有6人,占全班的15%。

做批注找到6处关键词句的有9人,占全班的23%。

做批注找到7处关键词句的有8人,占全班的21%。

做批注找到8-11处关键词句的有4人,占全班的10%。

能找到5处以上关键词句的占全班的69%。

新桂系起家的关键人物——何武 篇3

拥护李宗仁拉来七个连建功勋

1921年6月粤桂战争再次爆发,桂军战败。黄业兴指挥的一部桂军慌乱地向玉林、南宁方向撤退。在日夜不停地奔跑中,不断传出黄部(黄是广东籍)粤军将撤向钦廉(当时钦廉一带归广东省辖)。当时任营长的李宗仁想,黄司令是广东钦县人,所部官兵也是钦廉人,将来免不了要受粤军收编,而自己统领这一营和另一营官兵多半是广西人,与其开往钦廉倒不如留在广西。一日,李宗仁经与部属商议,决定将部队开进玉林五属的六万大山中去。李宗仁属下的二连连长尹承纲又向李建议,为壮大力量为何不把黄业兴部另一营的何武等连拉过来。次日,李宗仁有意让黄业兴的队伍先走,自己的队伍跟在后面,并作了几次借口“休息”专门在路边等候何武。经与何武商谈这个大家关心的问题,自然一说即合。何武又主动做其他几个连的连长工作,一下子拉来了陆超、李绍杰等7个连的全体官兵,使李宗仁的力量差不多增加了两倍,队伍近二千人。在六靖撤退时,李宗仁、何武等部有意识地把休息地选定在偏僻乡村附近,美其名曰“容易管理”,其实是故意让黄部走在前头,好脱离他们的监视。黄部退向钦廉后,李宗仁把何武等部共十一个连率领到玉林驻扎。后经联系,李宗仁暂接受粤军陈炯光改编,驻防玉林五属。李宗仁就任“粤桂边防军第三路司令”,司令部下设两个支队,每个支队辖两个统领,每个统领辖两个营。第一支队司令是李石愚,何武任第二支队司令。后李宗仁收编了黄绍的部队,任黄为第三支队司令。李宗仁这三个支队就是新桂系崛起的最基本力量。

围剿旧桂系不听白指挥被免职

1922年5月,李宗仁鉴于广西的“自治军”日起,也换上“广西自治军第二路总司令”。黄绍、白崇禧受编于李宗仁后,驻容县、岑溪,1923年春夏后得粤军第一师李济深帮助向梧州发展,在梧州稳定后被孙中山任命为“广西讨贼军总指挥”。这时李宗仁又把番号改为“广西定桂军总指挥”,何武任第二纵队司令。1924年3月两军由分而合,但在商讨今后作战计划上双方分歧很大。“讨贼军”主张先讨陆荣廷,后灭沈鸿英;“定桂军”主张先攻沈鸿英,后伐陆荣廷。“讨贼军”意见以白崇禧最为坚定,“定桂军”意见以何武、陆超最固执,这也许是以后白、何矛盾的原因之一。后经疏通最后取得先讨陆后伐沈的大致意见。“讨贼军”留一部由黄绍留守梧州,另一部由白崇禧指挥溯江而上攻占平南、江口等,“定桂军”袭取贵县、桂平。两军集中贵县后又分两路向南宁围攻,于1924年6月占领南宁。

这时,两个不同指挥系统的部队混集在一起,问题接着发生。一是谁都认为原省财政、金融银行、军火库、军械厂等都是战利品,谁占就属于谁所有,因此,两军争夺抢占财物厉害。二是黄绍脱离李宗仁后自树旗帜,发展迅速,传说俞作柏曾向黄绍、白崇禧建议,将“定桂军”缴械,使“讨贼军”完全独立。这样“定桂军”各将领大愤,特别是第二纵队司令何武主张和“讨贼军”火拼。后李宗仁急电在梧州的黄绍速上南宁。黄绍到南宁后,经商议统一两军指挥,组织成立“定桂讨贼联军总司令部”,总指挥李宗仁、副总指挥黄绍、总参谋长兼前敌总指挥白崇禧;“定桂军”总指挥李宗仁兼,何武仍任第二纵队司令;“讨贼军”总指挥黄绍兼,参谋长白崇禧兼。

在南宁军政统一后,两军商定统一战略,分三路进剿旧桂系残余势力,何武的第二纵队与钟祖培等部由白崇禧亲自指挥为右路军,围剿柳州韩彩凤残部。当时何武受白崇禧指挥就不大甘心而追问李宗仁。何武轻视参谋人员,认为自己身经百战,战功显赫,可独当一面,怎么反受白指挥。但李宗仁军令坚决,何也只得服从。柳州城墙虽坚,但韩彩凤认为孤军不可死守,即于8月中旬初退出,在上雷一带布防与白决战。韩是当地人,众部属都是其子弟兵,地利人和,且作战剽悍,韩部反攻势力猛烈。在军情紧急时,因何武不服调度,白部几致出现险情,后白将自己的卫队调上,经苦战才将韩部击败,彼此伤亡惨重。李宗仁在柳州检讨此次战役得失时,发现何武不听调遣,就问白崇禧。白以何武忠心耿耿,出生入死追随李多年,不肯明言。后经李一再追问才吞吞吐吐说出,并要求不要处罚何。李宗仁叫人将何武找来,说:“这次作战我已查出你不听命令,现在我要撤你的职,希望你交代。”何武说:“那我就回家种田去。”李宗仁随即将何武明令撤职,此事传出后,全军震动,上下都服李宗仁大公无私、赏罚严明。

爱国爱家乡多次请缨反蒋抗日

强化监督对于遏制腐败的关键作用 篇4

一、监督机制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近几年腐败发生的情况来看, 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机制都还不完善, 现行的监督存在着严重的缺陷, 这种缺陷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监督种类不少, 实际效用不大。从表面看, 现在的监督种类有人大监督、党内监督 (纪委) 、行政监督 (监察、审计) 、民主党派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还有法律监督等等, 门类可谓不少。但这些监督有多少能到位, 有多少真正起作用。依据法律规定, 人大监督最具广泛性和权威性, 但由于目前我国各级人大所处的实际地位和自身的属性, 人大的监督往往是原则监督, 对具体问题缺乏同步性和一贯性。纪委或者监察、审计机关本来就是党委或者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 监督下级尚可, 监督同级勉强, 监督顶头上司的书记和政府要员, 不能说是玩笑, 至少也是难于实际操作。再说, 纪检监察部门的监督又往往是问题出现后的事后监督, 因而其监督就具有涝后性和手段上的不完全性。这些问题表现在以下诸多方面。

1. 监管客体不让监督

一些领导干部口头说监督重要, 但在执行时就变成次要, 如果是针对自己的监督就可以不要, 也就是说在作报告时不说监督重要, 有违常理, 其报告也不易通过, 还得用监督重要的外衣来掩饰其骨子里不愿接受监督的心理, 对下级或对别人监督可以, 自己则不愿被人监督, 习惯于发号施令, 在党内政治生活小将自己摆在不适当的位置, 喜欢居高临下, 对别人的要求可以是马列主义, 对自己的要求是自由主义。

2. 监督客体放松监督

一些领导干部由于受功利主义影响、看到因分配不公等原因造成利益上的悬殊, 致使人生价值产生扭曲和传统小农意识“复归”, 把权力、地位看作个人奋斗的报偿, 追求权力的“投入产出”。究其原因就是责、权、利的失衡。领导干部掌握着财产的使用支配权, 搞砸了赔不起, 仅负政治责任和道义责任, 如撤职、降职、党纪处分、异地任职等;搞好了利益又跟不上, 心理不平衡, 以一好遮百丑, 没有严格的约束标准, 为自己寻找种种“合理化”原因而贪污、挪用和滥发奖金或实物, 这也是领导干部犯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监督客体放松监督, 最终成为历史的罪人、同时也给我们的监督机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3. 监管主体一定程度上不敢、不能、不便监督

监督者的崇权心态, 价值取向上的实用主义, 价值定位上的本位主义和个人主义、社会观念上的多元化, 使监督主体在一定程度上不敢、不能、不便监督。主要表现在, 监督客体处于中心或核心地位, 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监督主体的地位往往由监督客体决定和支配。监督主体不敢、不能、不便进行监督, 这也是导致领导干部犯错误的一个重要原因。

4. 监督机制不完善

一是党内监督形式单一, 一些单位党组织对领导干部实施监督的形式, 除了参与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外, 很少开辟其他途径;二是党内监督内容狭窄, 主要限于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方面, 而对于经济运作则无法监督;三是监督措施和手段滞后, 一般都把监督的着力点放在权力运行的结果和事后的处理上, 而缺少事前的预测和防范。

二、完善措施, 充分发挥监督在遏制腐败中的关键作用

1. 从制度化、规范化上完善对领导干部的党内监督

党内监督是各种监督中对领导干部最有效的监督, 是全部监督活动的关键。在从制度化、规范化上完善对领导干部的党内监督, 须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依据党规党法, 制定领导干部党内监督专门条例, 对监督内容、监督形式、监督措施、监督机关、惩罚办法等作出具体的可操作的明确规定, 使党内监督有章可循, 有法可依;是提高党内专门监督机关的权威性, 为使党的专门监督机关能更好地行使监督职能, 克服不敢、不能、不便监督的弊端。

2. 规范用人和权力使用的监督

一是严格按照党的用人原则和用人制度选拔任用干部, 坚持“德才兼备”和“四化”标准, 提高选用领导干部监督措施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同时, 严厉惩治买官卖官和违规转干现象, 切断“不跑不送, 降职使用;只跑不送, 原位不动;又跑又送, 官运亨通”的升官歪道。二是严格按照中组部、人事部关于干部交流、回避制度的要求, 扩大领导干部的交流力度和交流范围, 预防和堵塞“关系网”的形成。

3. 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法律监督

法律监督就是运用法律制度监督督促领导干部正确执行和运用人民赋予权力的具体运用措施。一是要加强对领导干部进行社会主义法律法规知识教育, 以增强领导干部的法律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是实施法律的监督力度, 对执法犯法, 知法犯法者应当严惩不怠, 罪加一等。三是执法要严, 坚持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对任何人违法违纪, 都要按照法律和纪律进行惩处, 决不姑息迁就。坚持执法必严、从重从严地发挥法律的威慑力, 才能真正体现国家的意志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4. 加强群众监管和舆论监督

党是人民群众利益的忠实代表, 任何时候都不能脱离人民群众。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都是舆论监督, 是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桥梁。一是加强监督知识教育, 提高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意识和领导干部之间监督的质量。二是建立群众监督制度, 充分保证群众监督的权力。

三、结束语

回顾新时期的反腐败斗争, 其中虽有曲折, 但成绩显著。坚持在落实党风廉改建设责任制的过程中, 突出监督重点, 完善监督制度, 强化监督措施, 就一定能够取得反腐败斗争的更大胜利。

摘要:笔者通过阐述强化监督、遏制腐败的论点, 针对完善措施, 充分发挥监督在遏制领导干部腐败案件增多的关健作用方面进行探讨, 从制度化、规范化上完善对领导干部的党内监督;强化对领导干部的法律监督;加强群众监管和舆论监督等方面一一细说, 表明了必须坚决遏制住领导干部贪污受贿、失职渎职、贪赃枉法、腐化堕落案件增多的势头, 在遏制领导干部犯错误案件增多的各项措施中, 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起着关键作用。

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篇5

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

一、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中考复习课——《记叙文阅读中如何分析关键语句的含义和作用》。从近几年河南省及其他地市的中招试题内容来看,这一类题型出现的频率很高,已成为必考题,因此我们应格外关注。

二、例题回放,明确题型

师:请看大屏幕,先请一组同学按顺序读例题。其他同学根据例题总结题型。

(出示例题)

(生读)

师:好。由此可见,考查词语的常见题型有两类,请男生齐读。

(出示题型)

师:来看第二组例题(出示例题)

请这组同学按顺序读例题。其他同学根据例题总结题型。(另找一组同学读)

师:好,考查句子常见的题型也是两类,请女生齐读。

(出示题型)

师:我们总结了考查词语和句子的常见题型,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在考卷中经常出现的表述形式是: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或在表达上的好处。

我们今天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有两个:

1、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2、分析关键句子的含义和表达作用。

(出示学习目标)

三、试题引领,总结方法

1、分析词语的含义和作用

师:下面我们就先来学习如何分析关键词语的含义和作用。老师选择了我们学过的课文中的例子,并出示了答案,请看大屏幕。请你认真研究答案,并指出这些词语都是从哪些角度分析含义和作用的。

(出示问题和答案)

例1: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朱自清《背影》)..

答案:这里的“聪明”其实是笨,愚蠢,这是形容词的褒词贬用,突出地表现出因未能真正理解父亲爱心的产生的自责和愧疚之情。

师:“聪明”是从感情色彩的角度分析。词语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褒词贬用、贬词褒用或词语的感情色彩减弱。

例2: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丰子恺《白鹅》)....

答案:“厉声喝斥”是大声斥责,是鹅的大声叫喊,这里使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白鹅傲慢的特点,把白鹅写得富有灵性,表现了对白鹅的喜爱。

师:“厉声呵斥”从修辞的角度分析。词语使用了某种修辞,常见的是比喻和拟人。

例3: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看着他笑,„„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鲁迅《孔乙己》).出九文大钱。

答案:“排”是孔乙己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孔乙己在那些短衣帮面前显示阔气,炫耀自己有钱的样子,表现出他在有了酒资之后的迂腐之气。

师:“排”字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联系人物描写的五种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情感和品质。

例4:这类地主家看也不看的饭食,母亲却能做得使一家人吃起来有滋有味。(朱德《回忆我的母........

亲》)

答案:“看也不看”,写出地主对这类饭食的厌恶,“有滋有味”写出我们的喜爱,使用对比,表现出了母亲的勤劳、聪慧能干,善持家务,表达了对母亲巧于持家的敬佩之情。

师:这两个词语从写作手法的角度分析。联系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

小结:根据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分析词语的含义和作用时,要先解释词语的含义,答出本意和语境义,一般侧重语境义。然后可以从以上提供的四个角度入手,要注意的是有时不是单一的,需要综合考虑多种角度,但不管何种角度都需要结合语言环境,最后落脚在词语表现的内容或表达的情感上。

(出示答题思路)感情色彩、修辞手法、写作手法、人物描写 + 表现的内容或表达的情感 师:根据以上的答题思路和角度,我们来完成练习1《北京时间不到点》,并回答问题。(出示题目)练习1体会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及作用。(《北京时间不到点》09年河南)

(1)乡下父亲“啊”了一声,掏钱的手便不动了,失望凝固在脸上。..

(2)乡下父亲从服务员手里接过热乎乎的两个汉堡,转过身,用手背揩了下眼睛。.

(生答之后出示答案)

答案:“凝固”是固定不动的意思。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得知时间已过,不能享受优惠时的失望又无助的表情。

答案:“揩”是擦的意思,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父子对众人善意谎言的由衷感激之情。

师:这是写人类的文章,在分析含义和作用时,要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入手。刚才同学们答的非常好,我们再接再厉,完成练习2.阅读《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并回答第一题。

(出示题目)

练习

2、阅读2010年河南中考阅读《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第13段,并回答第一题。

2010年河南中考阅读《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第13段加点词语在表达上的好处。(4分)

(先请学生来答)

师:这道题目需要我们紧密结合中心,从文章的内容和写法角度去思考。首先来看,文章的中心是什么?(生答;批评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呼唤孩子们要怀有一颗关爱父母的心)“干净漂亮”是写孩子们的穿着,谁使孩子们的穿着如此干净漂亮?(生答:妈妈)所以,“干净漂亮”一词表现了什么内容?(生答:表现妈妈对孩子们照料得很好)运用的写法是什么?(生答:侧面描写)作用是什么?(生答:反衬出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

“从来也没有”反映了孩子一种怎样的心理?(生答:认为母亲的照顾理所应当,不必对他们关注。)而孩子们非常关注的是什么?(生答:明星和同学们的穿着),很明显两者形成了对比,这个词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生答:突出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出示答案)

(出示答案):“干净漂亮”从侧面反映了母亲对孩子的精心照料,反衬出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从来也没有”写出了孩子们潜意识里认为母亲对自己的关心是理所应当的,而自己不需要关注母亲,与上面对同学和明星穿戴的关注作对比,突出了孩子们对母亲的忽视。

师:在去年的中考中,这道题失分很严重,主要是原因是没有找准角度,没有结合内容和写法。

小结:对于这类题目一定要阅读上下文,结合文意、中心和感情。大家要在平时的练习中有意识地从这几个角度入手进行答题。

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一个重点内容。

2、分析关键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我们经常说词不离句,句不离篇,下面我们就在把握词语含义和作用的基础上学习如何分析关键句子的含义和作用。还是这篇《寻找妈妈的寻人启事》,大家完成第二题。

(Ppt出示题目)

师:大家首先看这句话出现的位置——文章末尾,在文章结尾处的关键句一般都是揭示中心的主旨句。所以在答题时要紧密结合文章中心。可能许多同学们已经有了答案,我曾做了调查,发现

在学生中最常见的是这两类错误,(出示答案)这也是我们九年级学生做这类题的通病,请你先进行评价,再说出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同桌讨论交流。

学生答案:

1、运用反问句式,增强语气,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得到升华,更加能渲染气氛。

2、用心记住生我们养我们的父母,在心里深深地记住他们的面容,他们对我的好。

师:讨论之后,有答案的同学举手示意。(生答:)

第一个例子没有从理解句子含义的角度答题,主要答的是作用,“使文章中心更加突出”,这句过于笼统,没有结合具体内容。第二个例子只答出了表层义,没有揭示出文章的中心。分析之后,请把你的答案写在学案上。

(出示答案)委婉地批评孩子们对父母的忽视,殷切呼唤我们要怀着一颗关爱父母的心,从现在开始,及时回报父母。

师:以上我们选取的是在考试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类句子—主旨句,那除了主旨句外,中考中还出现了哲理句。请看例题《一样的渺小》,找一位同学读文章概述,(2010安顺中考)文章概述:一个画家早年吃尽苦头,直到中年后才受到社会赞誉,作品被竞相购买。此时的他除作画外已没有任何追求,作画又不能给他突破的喜悦。他对弟子们说—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我发现,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后去拜访一位老禅师,到了山腰时,只看见一个如墨迹蠕动的农夫身影,走近才看清是一位老农在清理菜地,画家遍寻不着,打听之后才知农夫即是禅师。画家说:我在下面就看见你了,可惜显得太渺小了。老者答道:你们在山脚时我就看见了,也是一样的渺小。画家顿悟,之后说道:当我变得高大的时候,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师:我们再看文章的参考答案,请结合答案分析理解主旨句的答题要点。

(出示问题和答案)问题:结合上下文,解读画线的两句话。

(1)这个世界实在太渺小了。

当自己达到了一个顶峰,失去了前进的目标和方向,人生忽然变得狭窄而又孤单,世界上仿佛只剩下了自己。因此显得渺小无依。

(2)这个世界也越发高大了。

当突破了自己的瓶颈,看到了一片新的天地,超越了自我的界限,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生答)

师:通过分析,我们发现理解这两类句子含义的答题思路大致相同。(出示)在明确文章中心的基础上,先答出该句写了什么,再联系中心答出该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师:接着看下一道例题。阅读《梨一样的苹果》,并回答问题。

出示问题《梨一样的苹果》(08年河南)

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加点文字的表达效果。

每一节课都是一次折磨——他不敢看缩在墙角的尤里卡,更害怕同学们对尤里卡的嘲笑,那些尖锐的笑声像锥子似的扎在心上。

(学生回答之后,出示答案)答案: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米哈朵夫老师内心深深的痛苦。

师:对于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我们也需要联系中心,指出该句通过何种手段(修辞或写法)表现了人、景、物的什么特点或表达了何种情感。

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第二个重点内容。

辨析易混淆概念

师:另外,在中考题中,往往还出现语言赏析类的题型,请看例题。(出示例题)

1、诙谐幽默是渗透于全篇的语言特色,请找出两处加以赏析。(2010内江《雅舍》)

2、第六段画线的句子语言上有什么特点。(2010盐城《去远方》)

3、文章第3段画横线句子在描写上很有特点,试作赏析。(2010连云港《母亲石》)

师:请一组同学来读。(生读)

需要强调的是分析语句的表达作用与语言赏析不同,前者侧重联系文章内容和中心,后者侧重品味语言外在形式。

通俗地来讲就是,分析语句的表达效果是考查我们是否读懂了语句的含义和文章中心,而语言赏

析是考查我们是否发现语句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如使用了某种修辞等。

四、综合练习能力提升

师:通过学习,我们发现无论是词语含义及表达作用的分析还是句子含义及表达作用的分析,都离不开语言环境,在做阅读题时,我们一定要有全文意识和语境意识,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其含义和作用。

下面我们进行综合练习。请阅读《宝石项圈》(2005河南中考阅读),并回答问题。

(出示题目)阅读《宝石项圈》,(2005年河南省中考阅读)回答问题。

1、第⑾段中,“期待和自豪的泡沫”怎样理解?

2、从第⑹段第⑺段画线的甲、乙两处句子中任选一处,具体分析其在表达上的好处。

(学生回答后,出示答案)

答案:

1、①老人期待和自己的亲人在一起,期待和别人谈论自己的子孙。

②为自己有这么多的子孙而自豪。

③这些子孙并没有把老人放在心上。

④老人非常孤独、失望。

⑤她对子孙的期待如同泡沫一般不可实现。

2、甲: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老人渴望向人炫耀自己子孙众多的心理(或: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老人达到预期目的时的高兴心情)。(答出比喻手法和生动形象,句子意 思理解正确即可)

乙:用对比的手法,通过宝石的晶莹剔透来衬托老人的苍老。(答出对比或衬托,句子意思理解正确即可)

师:最后,请大家参照答案,根据自己答题情况梳理修正,加深印象。

五、结语

孙权是赤壁之战的关键人物 篇6

一、最早提出建立孙刘“统一战线”的是东吴鲁肃,孙权是东吴的最高决策者

孙刘之所以能联合抗曹,从根本上说当然是当时的局势和双方利益目标的共同性决定的。刘备是曹操的宿敌,孙权是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基本平定北方后必然进攻的对象。但最先提出建立“统一战线”的是吴方重要谋臣鲁肃,而且提出的时间是在刘表新亡,荆州尚未落于曹操之手的时刻。鲁肃建议的理由要点可以归为:第一,荆州为经济、军事要地。“荆州与国邻接,江山险固,沃野千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第二,刘表新亡之后荆州局势混乱。“刘表新亡,二子不协,军中诸将,各有彼此。”如曹操乘虚而入,则对吴方大为不利。因而提出对策:利用寄寓在荆州的刘备团结刘表部下的实权派,稳住荆州局面,与东吴结盟;如果这一目的不能达到,荆州这个战略要地,为抗曹作必要的准备。鲁肃建议后,“权即遣肃行”。从这一举动看,孙权对鲁肃的建议是极为赞同的,寥寥五个字,写出了一个政治领袖的决策之果断,行动之迅速。正是孙权的这一决策,迈出了孙刘联合的关键一步。

二、在联刘抗曹的决策过程中,孙权表现出了一个政治领袖的深思熟虑和雄才大略

不少史论者以为孙权有“多谋寡断”的缺点,其实不然。“抗曹”还是“降曹”是关系到东吴集团生死存亡的大事,袁绍、袁术、吕布等集团的灭亡,说明了曹操集团无论在军事实力上还是在拥有人才方面绝对不可等闲视之,况且形势的发展急转直下,荆州被曹操占领,“长江之险已与我共有之”。刘备虽坚持抗曹,并派其军师诸葛亮随鲁肃到吴共商抗曹大计,但其一路败逃到底还有多少实力?东吴武将谋臣的倾向如何?是否有坚决抗曹的决心?曹操的军事实力如何?一旦开战派何人为将?等等。这些问题不考虑定,就贸然决策开战,岂非鲁莽之举?须知知己知彼者方能百战百胜,因此孙权在决策过程中的看似“犹豫”的行为,正是其深思熟虑的表现。表现为三个考察:一是考察曹军虚实和同盟刘备的实力。为了了解曹军,立即召见诸葛亮。诸葛亮欲用激将法使孙权下决心抗曹——“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孙权则一言挑明:“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显示了其英雄气概,并进而机智的询问刘备一方还有多少实力:“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当听到诸葛亮介绍刘备尚有二万多兵,并听了曹军的种种不利因素之后,“权大悦,与其群下谋之”。二是考察群下的态度。为摸清东吴谋臣武将的心态,故意将曹操的恐吓书“以示群下”。结果谋臣之首张昭吓怕了,向孙权建议“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而鲁肃则坚决主张抗曹,并建议孙权召在番阳的周瑜商讨大计。这样一试探,孙权在统兵人事安排上就有了底:后来周瑜为统兵都督,鲁肃为赞军校尉(相当于参谋长)的安排实缘于此。其用人原则是:必须用坚决主战派来统兵。三是考察周瑜对曹兵虚实的了解和决心。孙权抗曹的决心实质上是对东吴主帅周瑜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才最后下定的。周瑜对敌军后方不巩固,不习水土,不习水战,其实能战之兵并不多等因素进行了令人信服的分析,并表示:“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此时孙权才最后下定了决心。

需要说明的是,孙权在决策过程中,也确实对“降”有过考虑。不过他认为的“降”是凭借实力与曹操谈判,实行“半独立式”的有限服从,并非完全投降。应当说,如果战则必败,这一谋划未尝不可。但他终于在一步步的考察中下定了“联刘抗曹”的决心,实为英雄之举。南宋词人辛弃疾的笔下多次赞颂他:“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并非过誉之词。

三、在决策的过程中,一刻也没放松抗曹的军事准备

如果孙权在“主和”、“主战”争吵声中无所作为,那么我们也只能说孙权是在周瑜、鲁肃等主战派的推动下勉强抗曹的。但事实是,孙权在曹兵压境的形势下一直在积极地备战。当周瑜提出抗曹需要精兵五万时,孙权说:“五万兵难卒(通“猝”)合,已选三万人,船、粮、战具俱办。”并对这场战争的进程作了最坏的打算:“卿与子敬(鲁肃)、程公(程普)便在前发,孤当续发人众,多载资粮,为卿后援。”告诉周瑜,你倘若失利,就与我会合,我与曹操一决雌雄——表达了抗曹到底的坚定意志。至此,可以说,一个智谋超群、雄才大略的英雄形象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孙权实为赤壁之战中至为关键的人物。当然,其他重要人物如周瑜、诸葛亮等人的作用也不可低估。但细加分析,在吴国“全国抗战”的形势下,都督周瑜实际上是东吴“前敌总指挥”,刘备集团属于“偏军”,诸葛亮是“偏军”的军师而已;而孙刘联军的“总司令”则实为孙权。

关键人物的关键作用 篇7

1 水土保持措施的分类阐述

防治水土流失, 保护、改良及合理利用水土资源, 改善生态环境所采取的工程、植物及耕作等技术措施, 我们总称为水土保持措施, 工程、生物和蓄水保土耕作是其重要的措施分类。

为防治水土流失危害, 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类工程设施, 我们称之为工程措施。主要以保持土体稳定及截排水体的建筑工程为主, 重点包括治坡工程 (梯田、台地、水平沟和鱼鳞坑等) 、治沟工程 (淤地坝、拦沙坝、谷坊和沟头防护等) 以及小型水利工程 (水池、水窖、排水和灌溉系统等) 。生物措施是采用林草植被对水土流失区域进行绿化, 减少地面土壤侵蚀, 通过造林、种草及其管护措施增加植被覆盖率, 进而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措施手段, 也可称为植物措施。据王晓南等[2]报道, 造成水土流失的原因除与干旱、降雨及坡度等有关外, 当地植被覆盖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植被无论是稀疏、通风, 还是紧密结构均可对风速及能量产生抑制影响, 减少风对土壤所带来的侵蚀、降低水土流失, 这也是植被防治风蚀作用的机制, 而其防治水蚀作用则是通过植被冠幅及枯枝落叶层对雨滴溅蚀及降水拦截所产生的。常被用于水土保持生物措施的有:一般山丘的坡面绿化。凡植被生长良好的坡面, 其受重力侵蚀的作用将极大削弱;沟头造林。沟头是指径流汇入较为集中的地段, 基于防护工程基础, 在沟头选择分蘖性强、固土抗冲的乔灌木进行混交是较为有效的方法, 常被用于水土保持林的营造;沟坡造林。沟坡应采取先封坡育草, 待草类繁茂后, 再行全面造林;沟底造林。在结合修建谷坊等水土保持工程的基础上, 选择耐水湿、抗冲淘、分蘖性强的速生树种栽植, 以增加其抗冲缓流、拦淤泥沙的作用, 阻止沟底冲刷下切;以生物措施治理荒山, 结合土壤生态及环境性状栽植适生树木, 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原则。最后一项措施, 即蓄水保土耕作措施, 就是以改变坡面微小地形, 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抗蚀力的手段来保土蓄水、改良土壤, 进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常用的相关措施如下:等高耕作 (也可称为横坡耕作) 。以梯田为主要形式, 在缓坡地面沿等高线耕翻作垄播种, 形成等高窄垄和作物行, 即沿等高线方向用犁开沟播种, 利用犁沟、锄沟等阻滞径流, 增大拦蓄和入渗能力, 防止水流直接冲刷地表, 减少水土流失;等高带状间作。就是沿着等高线将坡地划分为若干条地带, 在各条带上交互或轮种密生和疏生作物, 或将牧草与农作物间作的一种坡地保持水土的种植方法, 其通过对土地实施局部耕作进而达到全田终年覆盖的效果;沟垄耕作。就是在等高耕作基础上, 在坡面上沿等高线开犁形成沟与垄, 在沟内和垄上种植作物或牧草用以蓄水拦泥, 防止土壤侵蚀。该措施在坡度较大区域的使用效果更佳;少耕、免耕。前茬作物收获后, 不单独进行土地耕作, 而在茬地上直接播种新一轮作物的耕作方式, 亦可称为零耕或留茬耕作, 一般采用联合免耕播种机在前茬地上一次性完成切茬、开沟、除草、施肥、播种及覆土等多重工序, 少耕的目的在于减少动土程度, 降低土壤受压频率, 保护和改善土壤结构, 防止土壤侵蚀和水土流失。长期免耕会使土壤板结, 病虫草害加重, 因此, 低洼易涝、土质黏重且耕层构造不良的田块不建议采用免耕。以上三种措施手段在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以及防洪减灾等方面均可起到积极作用, 但在具体工作中, 可相辅相成, 因地制宜、缺一不可。

2 林草措施的内涵及其生态服务职能

2.1 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的内涵

水土保持是多部门、多领域综合进行的防治工作, 其不仅需要环境破坏后的修复工程, 而且需要对尚未破坏、仅存风险的工程进行系统评估及跟踪。水土流失事关子孙万代, 容不得半点马虎, 该领域涉及土壤学、水土保持与沙漠化防治、生态学、环境科学、植物学、土地管理学及农业工程学等多个学科, 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系统工程。前段文字已有叙述, 水土保持措施包括工程、生物及蓄水保土3 种。生物措施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基础上具有保护和有效利用水土资源的重要涵义, 其通过植被覆盖率的提升, 有效改善一定区域内的生态环境。作为水土保持生物措施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林草措施通过对水土流失区域实行造林种草及封山育林, 使沙土流失地水源得以涵养、风沙得以固持, 最终使土壤结构向不断优化的方向前进。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措施, 林草措施在水蚀和风蚀等地区, 通过营造水土保持林、农田防护林、固沙林及经济林等手段, 均可有效缓解水土流失的趋势, 使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逐渐恢复其自我平衡的能力。众所周知, 土地上的植被群落, 对水土具有良好的保护功能, 其可有效抑制并减缓坡面径流, 降低水、风侵烛的发生。植被生长于土壤中, 其根系通过物理穿插改善着土壤的物理性状、根系分泌物调节着土壤生物性状, 微生物活性的增加优化了土壤的化学属性, 可见, 植被对于改善土壤环境具有独特的优势作用, 可以说, 土地抗侵蚀、抗剪切作用与土壤性状密切相关, 地表植物的面积与水土保持的效果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2 林草措施的生态服务职能

作为水土保持工作中最为重要的生态防护手段, 林草措施对于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深远的影响。林草配置如若合理, 其垂直的多层次则能使降雨未到达地面之前就对其实施有效拦截, 冠层的复杂性能够使蒸发量增加, 且能减小降雨对地面的打击动能。如此看来, 植被的冠层可有效吸收水分, 在一定程度上缓冲降雨径流。植被的根系可固持土壤, 使其不易被径流冲刷带走, 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土壤的抗蚀性。同时, 植被的健康成长亦可稳定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增加其抗冲刷、抗蚀性, 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 通过土壤大孔隙比重的提升, 加大水流的下渗速度, 有效防止地表径流。可见, 林草措施的生态服务职能就是其对维系、改良和保护人类及其自然环境条件的综合效用, 其存在可有效改善地表糙度、减缓径流流速、促使水分入渗以及泥沙沉积, 进一步减少径流及泥沙的产生。

3种植草及水土保持林的生态作用

3.1 种植草

种植草及草地植被能够防治水土流失、维系生态平衡, 有效减少地表径流、控制泥沙流失。另外, 草本植物根系的穿插及其分泌物可有效改良和优化土壤性状。经种植草改良后的土壤, 其水稳性团聚体数量更高。此外, 通过牧草种植还可以获得肥料及饲料的原材料, 有效促进农、林、牧、副业的共同发展。

3.2 水土保持林

依靠封山育林等手段培育天然的、具有水土保持自愈功能的生态措施。水土保持林可减少地表径流和泥沙流失, 树冠可以保护地表免受雨滴的直接击溅, 避免了土体表层结构的破坏, 树冠还可以截留降雨, 被截留的雨水一部分通过蒸发而逸散至大气之外, 其余部分能够缓慢滴落或者通过树干向下渗透, 改变了雨水落地的方式和降雨的二次分配。林木的枯枝落叶在林地地表能够形成松软的透水层, 具有良好的透水、吸水能力, 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地表所形成的苔藓、地衣夹杂着枯枝落叶, 能够显著增加地表粗糙程度, 进而抑制地表径流的速度;水土保持林的营造能够增加土壤肥力, 林木凋落物经过微生物腐解, 将高品质的腐殖物质归还于土壤, 使得林地土壤的结构优化, 形成更为良好的土体结构;林木根系还能够疏松土壤, 部分豆科植物亦可产生根瘤菌,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固氮作用, 最终促进养分性状的提高。

3.3 林草措施在自然灾害中的作用

森林植被可有效抑止土壤浸蚀和山体滑坡。林木具有强大的根系, 盘根错节的根系使土地具有一定的抗冲刷和抗剪切能力, 在洪涝和山体滑坡发生时, 可有效防止雨水冲蚀;林木对暴雨、洪水等灾害具有显著的拦截作用。拦截洪水主要是通过森林蓄水功能实现的, 其枯枝落叶层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保水性, 有效削减了径流的数量, 此外, 森林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 团粒结构良好, 亦可保蓄一部分水体;森林具有显著的防风作用。由于树冠及其枝叶的相互摩擦, 可使气流能量得以削减, 风速的降低能有效防风固沙。

4发展林草措施的若干建议

合理规划、科学种植。栽植树木要充分考虑土壤特性及树种的生活习性, 同时还应结合地形特征做好合理规划;尊重地域特征。应以地域性特色为基础充分结合当地水文、地质、土壤及气候等因素, 因时因地选择适宜的草木品种;多部门协调, 同商共管。在实施林草工作过程中, 需要涉及环保、农业、财政、林业、水利及国土资源等部门, 因此政府要单列协调及组织机构, 做到各部门无缝对接、精诚协作, 最终建设出效果优良的林草防护工程;做好宣传, 发动群众, 树立全民林草养护理念。应加强群众防护林草的理念, 使其自觉参与相关内容的建设, 最终确保林草措施在公众的支持下发挥最优的水保效果。

参考文献

[1]陆宇烨, 陈静.浅谈水土保持林草措施的作用[J].新西部 (理论版) , 2014 (11) :67-68.

关键人物的关键作用 篇8

关键词:作文教学,读者意识,话语权

写作是写作者创生文字作品的活动,创生文字的目的有表情达意和以之示人两种。表情达意者以文字形成为终止,写作具有私密性,作者写出的文字就像作者的呼吸一样,是宣泄的一种途径。而以之示人为目的的写作,是要将自己的心意呈现给这个世界,让别人了解,以期望和这个世界沟通。

卡夫卡的写作就是一种私密的写作,他将人类面临的困境 (其实就是他自己生活的困境),通过自己的笔描绘出来,然后,在他去世之前,告诉他的朋友,要将他的作品烧掉。好像作品就是他自己的附属品一样,他的肉体消失了, 他的作品也就随之消失了。作品就是他宣泄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和不满的一个出口。多亏他的朋友将他的作品印刷传播开来,要不然,人类精神宝库中又少了一位大师级的人物。

可是,更多的人写作,在写作之初就有强烈的读者意识。“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柳永的词表达的是,想写作品却没有读者的困惑,可见读者对于写作者的作用;朱自清说: “写作练习可以没有教师,可不能没有假想的读者。”读者对于写作者也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18世纪德国诗人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前言中就设定了读者:

“有关可怜的维特的事迹,凡是我所能够找到的,我已经尽力搜集了,并把它们呈现在你们面前,我知道你们会因此感谢我的。对于他的精神和品格,你们不可能抑制自己的钦佩和爱慕,对于他的遭遇,你们不可能吝惜自己的眼泪。至于你,善良的灵魂呀,你正在感受像他那样的苦恼,从他的悲痛中汲取安慰吧。如果由于命运或者你自己的过错,无法找到一个更亲密的知己,那就让这本小书做你的朋友吧。”

叙述者在这里对读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应当是钦佩和爱慕维特品格的,为他的遭遇而伤感的“善良的灵魂”。《少年维特之烦恼》的叙述者期待着叙述接受者能够感受到维特的苦恼,能够从他的痛苦中汲取安慰,这意味着叙述是个双向的活动:一方面叙述者在讲述,另一方面在接收故事的信息时读者产生预期的反应。离开了叙述接受者的特定条件,这种双向活动就不会发生,作者所期待的阅读活动也就落空了。

中国传统叙事作品的叙述者也十分强调读者的反应,如《三国志通俗演义》在叙述者的序言中就要求:“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若读到古人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红楼梦》的叙述者感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显然也是在寻求真正知音、“解味”的读者。

现代写作学把读者作为影响写作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强调写作时必须具有明确的读者意识,写作活动中必须考虑读者因素,对于学习写作和研究写作都具有现实意义。当中学生写作把考场作文和发表作品作为重要目的的时候,加强中学写作教学的读者意识就成为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了。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论坛写作、博客写作、微信写作等网络写作形式的发展,写作读者已经成为决定写作的关键因素了。

网络的出现,不仅打破了一小部分所谓正统人士对文学的定义与话语权,更多的是为草根的民间文学爱好者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说无论是谁、无论你在哪、无论你写的是什么,只要你愿意,只需要你在电脑上发出指令, 那些文学顷刻就会被社会、被全球各地人看到, 使读者的意识增强。2006年在网络上一炮走红的《明朝那些事儿》在创下近2000万的点击率后,不但实现了出版发行,还一下子售出了几十万册,受到了广大读者的欢迎。《后宫甄嬛传》是流潋紫所著后宫小说巅峰,最初在网络上连载, 颇受网友的青睐。后来被网友推荐给郑小龙导演,才有了在全国几大卫视的收视热播。这说明,网络时代的写作,更要关注读者意识。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一般比较关注选材、构思、组织成文、修改等几方面的工作,而对于评价、展示、交流几个环节会相对疏忽。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学生构思过程、成文过程上,而当作品写到作文本上之后,因为受到条件的限制,学生的作文一般只有作者自己、教师、不多的几位同学读过,有些教师将优秀作文印好展览或讲评,也只不过在有限的读者群中交流,而这种交流只是单向的,也就是都是各个读者与学生作文的单向交流。其实每一个学生 (包括其他写作者)都希望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作品,希望更多的人给自己的作品提出中肯的修改意见。最后我们发现,束缚中学写作教学发展的瓶颈,其实是一本薄薄的作文本,是作文本无法容纳宽阔的读者,无法让读者意识在中学写作教学中发挥关键作用。

学生写作中的“读者意识”是激发学生写作的另外一条途径。我们都知道,外界的一些事件情境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写作的途径,但是,如果有了一个宽阔的平台可以展示学生的作品,这种荣誉感可以推动学生的写作。于是我们想到了网络作文教学。全班学生可以互评作文,家长和老师也可以参与评价学生的作文,甚至网友也可以评价学生的作文。在多层次多序列的评析中,学生既明晰了自己作文的优劣,又增加了写作的信心。在互联网上建立“网络作文教学平台”,可以给学生自由写作提供展现的舞台。传统的作文间隔时间长,老师评论也只是一家之言,没有大家的评论。两周一次,同学们对作文的热情早已消失殆尽。而在班级平台里,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随时发文章,自由点评他人的文章,随时可以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比较各自的作文内容之后,分析不足,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作文质量。另外,家长可以随时进入平台,监督孩子的作文情况,在与其他同学的作文比较中,掌握孩子的作文情况,衡量自己孩子在班级中所处的位置。其他班级的学生也可以进来借鉴、学习,或者提出宝贵的意见。由此可见,借助这个巨大的网络平台,使家、校以及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打造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新平台。

关键人物的关键作用 篇9

所谓学科带头人, 就是在某一学科领域颇有建树, 起着“领头雁”作用的教师。就中小学来说, 学科“带头”作用不是要出多少理论研究成果, 而主要应体现在对课堂教学的引领。因为教师总是伴随课堂成长, 即课堂育名师, 名师创名校。因此, 学科带头人应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理论, 自觉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带领本学科教师进行持续不断的教学实验, 不断改进教学实践, 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而不是把“学科带头人”当作个人的荣誉, 作为学校的摆设。昆明市五华区文林小学不仅重视学科带头人的培养, 而且积极为他们搭建带头的平台———课堂教学, 让他们在教学活动中起引领作用。日前, 该校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毕雪燕老师就如何抓好课堂教学关键环节, 即教学设计突出规范性、课堂教学彰显有效性和教学反思追求深刻性执教一节示范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全校语文教师围绕这几个方面, 结合听课的体会进行深入探讨。这种既有学科带头人的引领, 又有全体教师相互交流的教研活动, 有效促进了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

张继平 (校长) :“教育以育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 以教师为主体”, 这是办学的基本理念, 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就能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 促进学校持续发展。几年来, 我们学校培养了13名市级、区级多学科带头人, 这些学科带头人的成长, 主要是他们自身的勤奋学习和刻苦钻研, 但也离不开同伴的支持和帮助。我们对学科带头人不是评出了事, 闲置不用, 而是把他们当作办好学校的宝贵人才, 为他们创造条件, 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科教学中的带头作用。就课堂教学而言, 这种带头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完成规范有效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学的蓝本, 编拟教学设计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 一个教师如果连编拟教学设计都做不到规范、有效, 遑论提高教学效率。青年教师, 特别是刚入职的教师, 应该在这方面向优秀教师学习, 打好扎实的基本功;老教师, 特别是学科带头人, 应该给予青年教师热情的帮助和具体的指导。这次教研活动讨论这个问题, 在我们学校具有一定的针对性。二是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 体现在教学目标的确定, 教学环节的设计, 教学过程的调控和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等多个方面, 是一个需要逐步改进和提高的过程。但是, 我们不能停留在理性的认识上, 而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来探索。在这方面, 学科带头人不仅要继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更要为其他教师做出示范。三是教学反思要追求深刻, 能有效促进自己改进教学实践, 提高教学水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 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 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 使教师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 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这就说明教学反思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环节, 应引起老师们的重视。教学反思的深刻性体现在它不是对教学过程或某些教学现象的一般性回顾, 即所谓“镜式反映”, 而是在教学之后, 能跳出自我, 用批判的眼光审视教学中的得与失, 并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 增强教学经验的科学性, 强化改进教学的自觉性。能不能自觉、有效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 是一个教师逐步走向成熟的具体体现, 学科带头人不仅要通过教学反思使自己更加成熟, 还要带领同伴进行有效的、深刻的教学反思, 促使他们逐步走向成熟。希望老师们借助毕雪燕老师的这节示范课, 着重从以上三个方面展开对话交流, 从这次教研活动中获得有益的启示, 得到扎实的提高。

教学设计突出规范性

马艳丽 (小学一级教师)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注重预设。教学预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着前导与定向功能, 直接影响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课堂教学的精彩生成, 离不开课前的精心预设。但这种预设并非是在上课前对课堂教学的每个细节都进行“完美”的设计, 然后在课堂上按部就班地进行演示。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 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这是教学的理想境界。

毕雪燕老师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从教学设计上可以看出她对教学过程、教学情境创设、学生情感的激发做了充分的预设。我从4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1) 对教学内容的深入解读。教师只有认真研读课标, 才能弄清楚课程标准在各个阶段所提出的不同层次的目标, 把握教学方向;只有深入钻研教材, 理解教材的精髓, 抓住教材中可以引导学生生成的“联想点”和“发散点”, 具有走进去的深度和跳出来的智慧, 才能进行有效的预设。毕老师通过阅读文本, 提炼出:课文为我们展现的是一位爱兵如子的将领形象;通过大黑骡子被枪杀这件事, 体现的是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更爱战士的高贵品质;颂扬的是彭德怀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2) 对学情的充分了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说:“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 那么, 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 并应据此进行教学。”这段话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的起点”这样一条教学原则。以往我听过的语文课, 执教老师无一例外地要花很多时间对课文中的字词进行教学, 甚至要求人人过关, 他们片面地认为, 要从教生字进入到通读全文, 再到理解文章内容, 这才是完整的语文课。而毕老师课前对五年级学生, 特别是本班学生的学情有充分的了解, 课堂上不在认读生字、理解文章故事情节上费时, 而是直接进入人物形象的分析和对文章感情的领悟, 让学生在读、画、议的过程中, 走进人物复杂的内心, 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与作者产生共鸣。 (3) 紧扣教学内容创设情境。导入时深情朗读张爱萍将军怀念彭德怀的一段文字, 给学生走进陌生的战争年代,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做了铺垫。解读文章中, 通过朗读大屏幕显示的关键语句, 让学生直接面对故事中的矛盾冲突, 体会人物情感。毕老师对学生因个性化体验可能产生的不同感受做了充分的预设, 并根据学情展开教学。在将要结课时, 创设了“彭德怀来到我们面前, 你想对他说什么”这一情境, 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 将与文本的对话转化为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碰撞, 从而升华了对彭德怀的敬仰之情。 (4) 准确把握情感的触发点。文本为作者所创作, 其中自然蕴含着作者的情感, 如何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与作者产生共鸣, 毕老师是通过对文本字、词、句的多元化感悟, 逐步将彭德怀的“爱骡之情”、“爱兵之情”, 彭德怀和战士之间的“互爱之情”、“同甘共苦之情”, 以“爱”为线索串联在一起, 进行预设的。尽管学生有不同的感悟, 但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更爱战士的深厚感情和高尚品德是学生的共同感受。尤其是对一连串关键语句的引读, 一步步将学生带入彭德怀的内心深处, 让学生感悟彭德怀做出枪杀大黑骡子这个决定时内心的痛苦, 感受到他爱战士的深厚感情。

李莹 (小学一级教师)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教学效益来自于精心预设。在新课程教学中, 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思考和清晰、有序的安排。备课前, 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 全面了解学生, 从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出发, 制定多维目标, 然后依据目标预设有助于学生学习的思路, 尽可能多地将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预设到, 为课堂生成奠定基础。毕老师执教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 她设定的教学目标是:1.学会本课字词;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 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感受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感情, 体会彭德怀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 领会战士们对彭德怀的爱戴之情。教学目标也可以加一点:通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词语甚至是标点, 来体会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从而使感受更深刻。但因为一节课要达到这些目标有一定难度, 应该有个侧重点。在多变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常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何及时捕捉有意义的课堂教学生成, 让它成为教育教学的契机, 而不是夜空中一颗美丽的流星?精心的预设显得更加重要, 也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考验。

毕老师感情丰富, 善于运用情感进行教学。她的教学预设, 有几点值得借鉴。 (1) 借文传情, 牵动学生。开课伊始, 教师用张爱萍写的一段赞扬彭德怀的文字将学生与彭德怀的距离拉近了。这是张爱萍在彭德怀逝世多年后所写的怀念文章 (片段) , 它一开始就打动了学生。 (2) 语言感人, 动之以情。毕老师的语言很有感染力, 总能在关键之处推波助澜, 点燃学生的激情, 让学生和自己一起尽情地抒发内心深处的真实情感。例如, 教师激情启发:“是呀, 此时复杂的情感交织于彭德怀的内心, 爱兵如子的他, 眼见战士们没有牺牲在战场上, 而是每天都有人活活饿死在草地上, 这怎么能不让他心痛呢?所以, 他深情地说……” (教师引读) 这样连续的引读将学生的感情一次次推向高潮, 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也一步步加深。这一设计有效突出了教学重点。 (3) 巧妙移情, 突破难点。本文要表现的就是彭德怀爱兵如子, 与战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质。文章以“大黑骡子”来烘托人物。毕老师设计了很有针对性的问题———既然彭德怀那么喜爱大黑骡子, 为什么还要杀了它?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 并设计了简单明了的板书, 让学生对彭德怀、大黑骡子、战士们三者的关系一目了然, 从而感受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更爱战士们;战士们爱大黑骡子, 更爱彭德怀。 (4) 以言表情, 升华全文。结课前毕老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此时此刻你想对彭德怀说些什么?在阅读了课文后, 在动情的朗读中一次次与文本碰撞, 学生是有很多话要说的。正是这一设计表现出预设是教学的内在要求, 生成是教学的必然结果。预设为生成留下广阔的空间, 催生了精彩的生成。学生精彩的发言证实了这一点。这节课也有值得探讨的地方。语文课堂是复杂的, 由于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存在, 教师的预设不可能穷尽课堂中的所有变化。当课堂出现有价值的生成时, 教师除积极评价学生的表现外, 还得适当调整预设, 创造性地组织教学, 制造新问题的“生长点”, 为新的生成提供支点和空间。遗憾的是毕老师设计的环节没有学生小组讨论的时间, 相同知识水平的学生没有在相互启发中生成更多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 教师自然就挖掘不到新的“生长点”, 这样课堂中有可能产生的一些“亮点”或者是“意外收获”就被遏制了。

课堂教学彰显有效性

唐芸茹 (小学高级教师) :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指的是, 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获取较大容量的知识, 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让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而促进其全面发展。那么, 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毕雪燕老师执教的《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引发了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1) 课堂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毕老师以“质疑”导入, 在出示张爱萍在彭德怀元帅逝世多年后写的一篇文章后, 引出彭德怀一生无子女, 但对自己的士兵胜似自己的子女, 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在阅读理解的关键环节, 教师总是抓住重点、难点, 提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如:“彭德怀既然这样爱大黑骡子, 为什么还要杀了它呢?此时, 你想对彭德怀将军说些什么呢?”这些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2) 老师真情投入教学。有些课, 学生提不起精神, 教师提问, 只有少数人回答, 皆因课堂缺少一个“情”字。毕老师以生动感人的陈述激情, 用课件创设情境激情, 以感情朗读激情, 特别是设计问题激情, 如,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彭德怀喜爱大黑骡子?为什么要杀掉长征途中他的坐骑大黑骡子呢?大黑骡子为革命立下了战功, 只有彭德怀舍不得大黑骡吗?使学生沿着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 深入理解, 充分感悟, 欲罢不能。再如, 影片片段的播放, 重现了大黑骡被枪杀的场面, 再联系重点词句深入思考, 让学生进一步领会彭德怀为了让饿晕的战士们能补充食物而忍痛杀大黑骡子的心理活动;教师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和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 特别是有感情的配乐引读, 把学生带入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的艰苦岁月中, 正是老师被这种官兵同甘共苦的精神感动了, 才能引领学生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付秋江 (小学高级教师) :创设读的情境, 引导学生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 是毕老师语文教学的特色。如读到彭德怀下令杀大黑骡子时, 老师把学生当作战士与之对话, 学生从中感悟到战士们爱大黑骡子, 更爱彭德怀的感情。结课前, 教师这样引导学生展开对话:“看到彭德怀的照片, 你想说点什么?”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课堂上指名读、齐读、自由读、默读、引读……形式多样;试读、分段读、重点指导读、有感情朗读……层次不同, 教师把读书时间还给学生, 增加了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 提高了训练效率。其中毕老师的引读很有特色, 她不仅用文本中的语言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更多地是用自己预设的富于激情的语言激发学生深情朗读, 如:“正是由于有着这样一支将军爱战士, 战士爱将军的队伍, 才能够形成一支坚不可摧的力量, 才能翻过飞鸟无踪的雪山, 走过被称为死亡沼泽的草地, 才能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所以我们骄傲地大声宣布: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呢?”这节课重点突出, 学生对文本有恰当的情感体验和一定的个性化理解, 训练扎实而又灵活。

张淑娟 (小学一级教师) :随着时代的进步及教师素质的不断提高, 越来越多的老师在教学时, 不再是一支粉笔一本书, 而是运用多媒体为教学服务, 但课件用不好会喧宾夺主, 适得其反, 运用得当, 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我想就毕老师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的课件使用谈几点看法。 (1) 开课伊始, 直观出示相关资料。老师对学生说自己最近读了一篇很好的文章, 要与全班同学分享, 屏幕显示张爱萍怀念彭德怀的文章 (片段) , 使学生了解了长征及有关彭德怀的故事, 为学习课文做了铺垫。 (2) 创设教学情境, 阅读感悟。读讲课文时, 毕老师让学生勾画体现彭德怀爱大黑骡子的语句后, 多媒体出示了所有要勾画的句子, 这样不仅让没有画全的同学查缺补漏, 而且为下面齐读句子提供了方便。在理解句子“彭德怀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 平静地对警卫员说:‘部队现在连野菜也吃不上了, 只有杀了牲口解决吃的, 或许能多一些人走出草地’”时, 教师运用多媒体配乐, 三次深情引读, 让学生入境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 创设情境激情, 活跃了课堂气氛, 增强了学习效果。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战士们也爱大黑骡子, 但是为了解决缺粮的燃眉之急, 在万般无奈中, 在战士们都不忍心开枪杀骡子的情况下, 彭德怀违心地命令副官长向大黑骡子开枪。这时, 教师利用多媒体有声的画面, 再现了这一场面, 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绘的意境, 这样学生不可能不受到思想感染和情感熏陶。 (3) 课堂结尾, 激起情感共鸣。临近结课, 教师深情引导学生体会彭德怀与战士之间同甘共苦的精神, 利用多媒体播放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战士们走出草地时, 手搭手向前进的生动场面, 出示句子并骄傲地宣布:“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队伍, 还会属于谁呢?”这样的设计再一次把教学推向高潮, 学生的心灵受到深深的震撼, 语文教学的人文味在教师充满魅力的教学语言中得以彰显。

邓青 (小学高级教师)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也是思维的动力。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常用的教学手段之一,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它尤显重要。精心设计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 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 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毕雪燕老师的提问设计做到了使学生置身于“问题”的乐趣之中, 在“问”与“答”和师生、生生互动中增长知识, 锻炼能力, 提高认识。我仅就课堂提问的实效性谈谈自己的听课体会。 (1) 疑为思之始———质疑。教学之初, 毕老师引导学生质疑:“学贵有疑, 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从“疑”入手, 激起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理解课文时, 老师仍从“疑”入手, 抓住课文重点,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彭德怀既然那么爱他的大黑骡子, 为什么还要杀了它?”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自己求解。 (2) 问为思之源——巧问。问题是思维的起点, 问题是创新的先导。在课堂教学中, 巧妙的提问能启迪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毕老师由“这篇文章讲了什么”这一问题引出“心爱”一词后, 继续问道:“课文哪些语句体现了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爱?”“他这么爱大黑骡子, 老师有一个疑问, 你们说会是什么疑问呢?”通过提问巧妙引导,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顺利解决了课后练习中的问题, 落实了相关训练。为了让学生理解彭德怀充满矛盾的心理活动, 毕老师问:“此时, 他的心情平静吗?为什么?”紧接着又追问:“在多年的征战中, 大黑骡子只赢得彭德怀的爱吗?”“这分分秒秒的时间更凝聚着战士们对谁的爱?”这一连串的问题, 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课文重点, 使理解和感悟水到渠成。由于“问题”有质量, 而且提得适时, 并无“满堂问”和“不知所问”的不良倾向。 (3) 想为思之根———探究。想, 意为思索。教师提问不仅是为了得到一个正确的答案, 更重要的是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去探究新问题, 使学生的思维向更深层次发展, 培养独立思考, 自主探究的能力。毕老师抓住课文中“彭德怀向着斜倒下去的大黑骡子, 缓缓地摘下军帽……”这句话中的省略号提问:“作者在这里省略了什么?”启发学生想象彭德怀当时的动作、语言和复杂的内心活动。这样, 既能引导学生深入体验与感悟人物的心理活动和高大形象, 又拓展了教学内容。

许苾菲 (小学高级教师) :毕老师执教的这节课, 让我明白, 简简单单教语文, 扎扎实实抓训练, 就能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说简单、扎实, 体现在以下方面: (1) 谈话质疑导入。教师说:我在无意间看到了令我心灵震撼的文章, 愿和大家分享 (学生读材料) , 谁能用一句话说说读后感受?今天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一段文字, 简短谈话, 调动起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和阅读期待。 (2) 以读为本, 感悟真情。扎实有效的阅读教学离不开学生读得投入, 而读得投入又离不开老师的鼓励和诱导, 以读代讲, 以读释义, 以读促悟是毕老师语文教学的一大特色。如, 带着问题快速浏览有关部分, 边读边勾画重点词句, 读后在页边写出体会等。读的目的明确, 读的形式多样, 有梯度, 有层次, 学生口、手、眼、脑并用, 在老师的指导下, 还学会了读“词眼”, 如文中“心爱的”一词突出了彭总对大黑骡子的爱, 学生抓住“词眼”一读就明白。 (3) 形象感染, 提高实效。这节课的教学注意联系实际生活, 创设情境, 形象感染, 情意熏陶。如利用课件帮助学生领会彭德怀从不忍杀骡子到忍痛割爱的矛盾心理变化, 感同身受, 如临其境, 为理解课文和感情朗读打下基础。 (4) 板书简洁美观。本课篇幅稍长, 教师板书以简驭繁, 简洁明了, 既突出了课文重点, 又体现了文章的逻辑结构。学生可以借助板书, 重温课文内容, 把握学习重点。

倪磊 (小学高级教师) :毕雪燕老师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 适时让学生静默一段时间, 学生利用这一时间“空白”充分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静默———感受深爱。上课伊始, 老师神色庄重、语高速低地说:“同学们, 彭德怀爷爷是那么爱他的战士, 在长征途中, 为了给战士们充饥, 为了能让多一些战士走出草地, 忍痛下达了枪杀他心爱的大黑骡子的命令。一声枪响, 大黑骡子斜斜地倒下了, 彭德怀爷爷的心碎了, 他缓缓地摘下军帽……”学生静默深思, 体验彭德怀失去大黑骡子的痛苦, 感受彭德怀对战士的真爱。

静思———体会真情。“枪杀骡子”是课文的重点, 也是最感人的部分, 各种复杂而又真挚的情感在这里涌动、撞击。但是作者没有进行铺排陈设的描写, 而是选用了一个个近乎静态而又富有动感的慢镜头:“彭德怀背过脸去”;六匹牲口“默默地低下了头”;“大家都闭上了眼睛”;彭德怀“缓缓地摘下军帽……”一幅幅画面, 如进行曲中的休止符, 又如雄壮有力的旋律留下的绕梁余音。范读课文时, 毕老师有意在上述几处作稍长的停顿, 布设时间“空白”, 让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积累, 依据课文展开想象, 体会真情。

静场———感悟深情。在学生充分地细读品味后, 再引导学生有感情地齐读“枪杀骡子”这段课文。深沉浑厚的集体读书声与较长时间停顿形成的静场产生强烈对比, 更能震撼人的心灵。学生于无声处听到了文中人物 (包括富有人性的六匹牲口) 内心深处情感爆发的惊雷, 感悟到浸透在字里行间的令人回肠荡气的深情。

赵昆华 (小学高级教师)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这篇课文通过彭德怀忍痛杀大黑骡子前后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具体描写, 反映了他爱大黑骡子, 更爱战士的思想感情。毕老师从人物情感入手, 紧紧抓住“爱”这一线索, 引导学生理解内容, 感悟情感, 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我谈三点体会。 (1) 揣摩词句。文章中人物的感情是通过情节的安排和词句的准确运用来表现的, 要走进人物内心, 就要引导学生对重点词句进行揣摩。毕老师先让学生充分阅读, 然后勾画表现彭德怀和战士爱大黑骡子的词语, 如“抚摸”、“背过脸去”、“推开”、“发火”等, 再进行品味、讨论, 感悟彭德怀对大黑骡子的深情。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写下自己的体会, 这样做, 既促进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 又教给了学生读书方法。 (2) 读中感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本课教学中, 毕老师力求为学生创设个性化阅读的空间, 引导学生运用“读、画、品、悟”的方法学习课文, 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 感悟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情感, 领会战士们对彭德怀深切爱戴之情。最具特色的是教师的三次引读:第一次是内心复杂的彭德怀看到战士们没有牺牲在战场上, 而是每天近百人活活饿死在草地上, 这怎能不让他心痛呢?所以, 他深情地说——— (学生接读) ;第二次是彭德怀多么不舍杀大黑骡子啊, 但是, 只要有食物吃, 就能多一颗革命的火种, 多一份胜利的希望, 所以, 他深情地说——— (学生接读) ;第三次是彭德怀看到一边是心爱的大黑骡子, 一边是同生共死的战友, 舍去哪一边都如同割去自己的心头肉, 这种复杂的情感撕扯着他的心, 所以, 他深情地说——— (学生再接读) 。这样的读, 使感情的波澜汹涌如潮。 (3) 以课件助读。一节好的课不在于是否使用了多媒体, 一节不好的课也不是因为没有使用多媒体。多媒体的使用应有助于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阅读。毕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四次使用精心准备的课件, 每一次都用得恰到好处。第一次在开课时, 用课件帮助学生对长征和彭德怀其人有所了解, 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第二次以课件出示描写彭德怀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的重点语句, 揭示彭德怀的内心活动;第三次用多媒体放映《开国大典》的片段和彭德怀的影像, 让学生明白正因为有这样的将军和士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才是战无不胜的。教师随机进行拓展性说话和思维训练, 让学生面对彭德怀的影像说说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第四次以课件出示一面红旗和一句话:如果胜利不属于这样的军队, 还会属于谁呢?让学生在思考和表达中提高认识, 升华感情。教师还适时结合建国60周年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充分凸现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教学反思追求深刻性

王莹 (小学高级教师) :著名教育家叶澜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 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可能成为名师。”这句话阐明了反思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真正的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 是教师对自身教学观念、行为与思维方式的再认知、再创造过程。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 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 它具有研究性质。这也就是学校这次组织如何发挥学科带头人作用的校本教研活动的主旨, 它不仅要解决如何做好教学设计,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问题, 也要探讨教学反思的深刻性问题。毕老师执教《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后的反思, 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1.反思成功与失误。

教学反思应该对课堂教学过程中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课堂生成临时应变得当的措施、某些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教材的创造性使用等成功之处进行剖析, 并上升为理性认识。例如, 毕老师教学《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抓关键词句体会彭德怀的高尚品质, 教学中, 她采用“以读为本, 感悟真情”的方法, 以“爱”为线索, 让学生分别找出彭德怀爱大黑骡子, 更爱战士们的语句来理解课文内容, 领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情感, 学生边读边圈画, 抓住一字一词一标点多角度感悟, 从而不知不觉地走进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 有效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既避免了繁琐的内容分析, 又让学生体会了人物思想感情, 交流了内心感受。在其教后反思中客观地分析了这些做法, 这有助于教师自觉地改进教学实践。即使是成功的课堂教学, 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 对不足之处进行系统的回顾、梳理, 并作深刻的反思、探究和剖析, 可总结为教训, 使今后的教学少走弯路。例如, 毕老师在课后反思中写道:“本节课对学生的关注面不够, 未让大多数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展示自己。”这种反思具有批判性, 能为今后的教学起指导作用。

2.反思学情与生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上, 学生总会有一些奇思妙想和意外生成, 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学生中难能可贵的见解, 可以拓宽教师的教学思路, 提高教学水平。例如, 毕老师在结课时设计了启人深思的问题:“这时, 你想对这位爱兵如子, 与士兵们同甘共苦的将军说些什么?”学生文思如泉, 妙语连珠, 言语间洋溢着对彭德怀的无限崇敬。毕老师将这些来自课堂的第一手材料及时记录和整理, 进行反思, 验证自己教学设计的得失成败, 对今后教学大有裨益, 因为这种反思既具有总结性, 又具有前瞻性, 它能丰富自己的教学设想, 也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与探索, 有效地提高教学预设和分析能力。

3.反思困惑与问题。

无论教师如何地努力提高认识水平和改进教学实践, 难免存在困惑和问题, 产生问题和困惑本身就是一种反思, 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 也是反思深刻性的体现。毕老师把困惑和问题记录下来, 在今后的集体备课中和其他老师讨论, 也可以向同行学习处理这些问题的策略, 不失为提高自己教学水平的好方法。在毕老师的教学反思中, 我觉得还应该思考如何发挥教师的教学智慧。所谓教学智慧, 就是“对事物能认识、辨别、判断处理和发明创造的能力”, 教师的教学智慧集中表现在教学实践中, 即具有感受和准确判断各种生成和变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根据所面临的情况及时作出决策和选择, 并有效调节教学行为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 随着师生思维的发展及相互交流的融洽, 往往会出现一些意料不到的情况, 教师若能对这些情况作出准确判断和恰当处理, 就能提高教学效率。课后对此类教学“偶发事件”及时反思, 日积月累, 便能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 发展教师的教学智慧, 逐渐形成教师的教学风格。

总之, 教学反思有助于丰富教师的教学经验, 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经验+反思=成长, 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 缺乏自觉意识, 系统性不强的认识, 则可能只是肤浅的认识, 并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 甚至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反思, 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 去粗取精, 去伪存真, 这样经验才会得到升华, 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的和理性的认识, 唯其如此, 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胡桂元 (小学高级教师)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教学也应遵循这一规律。如果教师在年复一年的教学中不进行反思, 只会成为墨守成规的教书匠。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 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 足以看出反思的重要性。教学反思有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 毕雪燕老师所写的反思属于课后反思。课后反思的意义在于变过程终结为教师成长, 即, 教学过程终结了, 教师淡出课堂教学, 学生得到发展, 但教师的发展并没有终结, 而是由课内转向课外, 走向更深刻的思索, 只有不断地反思, 才有进一步的探索和成功。在这节课结束后, 毕老师按教学目标三个维度的要求逐一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 较好地捕捉到最令自己满意和最让自己感到缺憾的地方, 教学反思写得中肯、深刻, 我很受启发。 (1) 对象明确, 内容具体。反思什么呢?毕老师把反思的重点放在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上。从回顾《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难点和自己的教学程序入手, 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落实作为反思的着眼点, 进行了深入剖析。 (2) 善于总结教学经验。毕老师教学经验的总结来自于对教学行为的回顾。她紧扣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理论联系实际, 反思自己在授课过程中的得与失, 感想与体会。通过反思, 积累了宝贵的教学经验, 她简单总结为: (1)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突出语文的工具性; (2)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突出一个“引”字; (3)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注意思想教育的渗透。 (3) 客观地分析存在问题。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 写教学反思的目的不仅在于总结成功的教学经验, 更重要的是查找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自觉地改进教学实践, 提高自身的专业能力和教学质量。毕老师以批判的眼光从两个方面反思了这节课的不足, 一是对学生的关注面不够;二是在教学中, 阶段性的时间把握得不够好, 有的费时过多, 有的又简单滑过, 查找问题很准确。当然, 如果能在不足之处再加入自己的改进构想, 那就更好了。

高静 (小学一级教师) :《礼记·学记》中说:“学, 然后知不足, 教, 然后知困。”“困”, 说的就是对问题的困惑。问题和困惑从何而来?从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中得来。教师正是通过解决一个一个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来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这个意义来说,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经历和必由途径。毕老师在自己的教学反思中多角度、多层次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 这种反思是对教学实践经验的重新建构, 既有对教学事件的描述, 也有对教学事件产生的种种确定或不确定原因的分析探究, 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如, 她的反思紧紧围绕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达到了既定的三维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中师生能否沟通与合作, 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 课堂有无精彩的生成, 师生智慧的亮点等进行分析。毕老师的课后反思, 让我认识到, 教学反思是一种有益的再学习过程。学科带头作用不仅表现为课堂教学的示范效应, 也应彰显课前教学设计的规范和课后反思的深刻。毕老师在这次教研活动中确实给了我们有效的引领。

关键人物的关键作用 篇10

一、高端产业功能区发展的关键问题

一是明确产业定位和特色。高端产业范围很广, 涵盖服务业到制造业及其他多个产业, 每一个园区在高端园区发展什么行业, 在这个园区发展产业链的哪个部分, 是上游还是下游, 囊括了了很多方面。从电子城园区来说, 主要是发展通信产业。北电网络、安捷伦、ABB等设备制造公司以及三星、索爱、爱立信等电子产业知名公司都在这个区域内, 聚集氛围比较高, 因此, 高端产业与产业定位、产业特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是要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形势、大背景下融入整个区域。谈到科技发展, 包括研发创新服务外包发展、近期的金融危机或者说全球经济放缓等问题, 必然会影响到各功能区的发展, 特别是对高端产业的影响会非常大。

前几年在全球经济整个融合的时期, 有人曾说开放的程度和融合的程度不够, 金融产品也不是很发达, 但是现在看来, 恰恰是这些缺陷, 使整个国内金融行业受到的影响和冲击相对小些。但毕竟我们处在发展中阶段, 特别是金融业和高科技产业正处于发展提升阶段, 其产业结构也正在调整, 与全球融合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尽管要有自己的特色, 但就金融行业为而言, 要发展就必须与全球融合。

发生金融危机之后, 目前对大企业影响虽然还不是很大, 但还是存在着潜在危机。我们在开发过程中感觉到, 去年银行主动为我们提供贷款, 而今年整个贷款都在收缩。可以看到整个园区的发展、高端产业的发展以及全球经济或者说区域经济之间的关联度还是很高的。在这种形势下, 园区应发展什么样的特色产业, 从园区高端产业定位的角度来说, 是需要考虑的。

三是高端产业功能区的发展一定要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电子城西区的望京园区发展对电子行业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 这和产业聚集度有很大关系。北电、摩托罗拉, 爱立信、索爱、三星、西门子, 相关软件企业、通信行业也陆续入驻, 使得该地区产业集群效应逐步显现。由于大企业的聚集, 产业链下游企业也在引进国内自主创新的企业, 3G产业以及和3G产业相关的中小企业, 这对于产业发展的氛围、产业环境非常有利。高端产业的发展, 不仅仅是几个高端大企业的聚集, 也是产业生态环境的形成。

四是创造好的发展环境。一方面是政府服务环境, 另一方面是市场服务环境。政府服务环境主要是政策的支撑和政府部门的服务效率。特别是在国内, 如何简化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手续, 提高服务效率, 让企业感觉到便利, 是政府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从市场服务环境来说, 政府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市场服务环境与区域规划是相互关联的, 像C B D区域, 更多的是以国贸为中心形成的商贸区, 其中政府在产业方面也做了相应规划和引导;像中关村园区, 也需要政府先合理规划区域, 一方面要考虑环境配套, 另一方面就是要考虑持续发展能力的问题。我们说主导产业聚集是形成特色的要素, 目前电子城园区整体通信产业占60%—7 0%, 未来还会继续发展, 园区还有一些其他产业, 比如生物技术, 他们具有先进的装备、设计、研发和制造, 这使园区的持续发展既形成了主导产业的特色, 又增强了园区的抗风险和抗冲击的能力。企业的持续创新能力强, 园区的持续发展能力就会更强。

二、高端产业园区对区域发展的带动作用

一是电子城园区对周边的作用。目前, 望京高科技园区对周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 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 (1) 开发的带动。高科技园区位于城乡结合部, 我们有很多园区都是征用的农村土地, 一方面加快了周边区域农村城市化的进程;另一方面创造了很多就业机会。 (2) 对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大企业入驻后, 对周边公交的需求强烈了, 目前, 该园区有两条地铁线都将陆续启动, 这对园区的发展很有帮助, 对基础设施的完善也有带动作用。

二是产业带动作用。一方面是产业链的延伸, 产业延伸和区域周边要有一些衔接。电子城西区和北区区域总共不到6平方公里, 电子城园区12.8平方公里, 其中一部分已经建成, 主要产业是符合高端产业要求的, 包括研发中心、总部基地、结算中心和高科技产业、制造业都要向周边地区扩展, 包括产业链上、下游的研发。我们和临空经济区在产业方面有很紧密的联系, 很多制造业基地在顺义及周边区域, 对产业链发展具有一定带动作用。另外相关配套产业, 如服务业、投、融资服务机构对高科技产业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带动作用。

三是配套服务业的带动作用。商务、商业及相关配套服务业的发展, 必然带动一些物业、餐饮、住宅等行业的发展。比如望京地区这两年的住宅区, 特别是房价涨幅和产业互动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很多白领希望在周边工作, 上班便利, 因此, 很多房地产开发企业经常询问园区的建设速度。产业和住宅又必然带来文化教育产业的改善, 所以我认为配套服务业对区域发展也具有一定带动作用。

关键人物的关键作用 篇11

联合导演部和联合战役指挥部是“和平使命-2010”联合军演的决策机构和指挥中枢。

演习正式开始之后,中方参演的三大“关键人物”——联合导演部中方总导演马晓天空军上将、联合战役指挥部中方指挥员李少军中将、联合导演部中方副总导演孟国平空军少将,在马特布拉克训练场先后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揭秘了此次演习的看点和亮点。

马晓天:中方参演的“全部是新装备”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和平使命-2010”联合军演中方总导演马晓天空军上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次中方参演的武器装备“全部是新装备”,基本代表了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最新水平。

马晓天认为,中方部队参加此次演习呈现出三个新的特点:一是人数虽然不多,但作战要素全、武器装备先进,参演的坦克、装甲车、火炮、防空武器、直升机和空中作战飞机、保障飞机等,都是近年才列装的新装备,机动性强、火力强、信息化程度较高。二是作为这次陆军战斗群,北京军区指挥机关和部队是第一次参加这种类型的演习,远距离跨国投送、异地集结展开、依据演习计划在异国进入实兵演习等,对他们来说都是崭新的课题。三是中方的空军部队这次是在境内集结、境内机场起飞,用远程突击的方式参加演习,这在中国空军历史上尚属首次。

马晓天再次强调,上合组织不是军事同盟,此次联演不针对任何特指国家,也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

针对是否中俄“主导”联合军演的疑问,马晓天指出,从确定这次演习的总体筹划、演习设计开始,先后进行了四轮磋商,都是五国共同参与的。“不论是演习的前期准备,还是到现地后的演习实施,都体现和贯彻了平等、协商、互惠的原则,体现了各成员国的愿望和共识,照顾到了各方面的要求。”

李少军:与外军协同越来越顺畅

“和平使命-2010”联合战役指挥部中方指挥员、北京军区副司令员李少军中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方参演部队将参加联合军演当作难得的学习机会,注重加强与友军的磨合与协同,顺利实施了战役指挥演练和多次实兵合练,为正式演习的举行打下了基础。

李少军说,中方参演部队在出国前就认真进行了理论学习、基础训练和综合演练,特别加强了联合反恐作战问题研究。抵达演习地域后,从9月13日至17日,中方战役指挥部参加了战役筹划演练,与友军一起共同研究有关问题,在决心意图、行动计划、作战协同等方面达成了一致。根据联合实兵行动计划,各方参演部队采取“先徒手、后实装、再带实弹”的方法,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全面磨合了联合行动的指挥程序、行动方法和通联手段。

“这次五国联演,在兵力规模、武器装备、指挥方式等方面都有许多不同,加之特殊的环境、特殊的行动和地形生疏、语言不通,给协同带来很多困难。”李少军说,面对这些情况,中方部队采取了针对性的应对措施。

17日,李少军在主持进行战役协同时,本着以联合共识为基础、以计划协同为主导、以临机协同为补充的原则,采取按行动区域、按时间阶段、按关键行动三种方式进行协同,使各方达成了思想、计划、行动上的一致,为组织实兵协同提供了依据和条件。

李少军介绍,这次中方参演装备虽然数量不多,但具有很强的代表性。空军的轰-6H飞机、歼-10飞机、预警机、加油机,陆军的99式坦克、100毫米突击炮、92B轮式步战车、122毫米车载榴弹炮、四-25弹炮结合系统等,都是国庆60周年阅兵展示的新装备,信息化程度高,条件要求严,加之跨国远程兵力投送,实兵演练昼夜连续实施,保障难度很大。

孟国平:空军力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孟国平则认为,从中国军队参演角度看,这次联合军演与以往“和平使命”系列联演相比,呈现出五个“亮点”。

亮点一:信息化的力量编成。除参演装备高度信息化以外,战役筹划、实兵演练中使用的指挥方舱等,也都是信息化程度较高的国产新型装备。这些装备以地面或空中指挥平台为纽带,通过信息系统聚合起来,成为初步具备体系作战能力的作战系统。

亮点二:野战化的全程练兵。这次联演完全按照实战化标准,组织部队在异国生疏环境下进行全程摔打与磨练。战役筹划的导调与演练、实兵行动的指挥与控制,全部依托野战指挥帐篷、指挥方舱、指挥坑道组织实施,导演部、战役指挥部从过去的室内条件转到了野外环境,“野味”更浓。

此外,过去中国军队出境参演,部队主要住外军营房或对方预先搭好的帐篷,而这次中方的野战兵营,帐篷、卧具、淋浴车等都由自己携运、自己搭建,更加符合实战要求。

亮点三;联动化的指挥训练。所谓“联动化”,既指各方战役指挥部在筹划战役时的横向联动,也指各方战役指挥部、战术指挥所两级的纵向联动。这表明,上合组织各成员国军队的指挥协调机制已由战略、战役层面,向战术层面深化延伸。

亮点四:联合型的实兵行动。这次演习的实兵演练,在行动计划上充分体现联合性,在兵力编成上尽可能体现联合作战、联合行动的思想。比如,安排了哈方两架米格-29战斗机与中方3架轰-6H飞机编队护航,将中、哈、俄直升机统一编成一个空中突击群,安排中方和哈方的地面突击部队在同一地域穿插迂回……这些行动充分体现了联合作战、联合行动的战术思想。

亮点五:多样化的境外保障。中方参演部队根据联演协定精神,综合采取多种方式组织境外保障。一是依靠自我进行伴随保障,包括武器弹药,野营装备、特种用油和武器装备的抢救抢修等,都是自带自保,二是哈方义务提供无偿保障,如导演部、战役指挥部、新闻媒体、文工团人员的住房,野战兵营的公共用电和非饮用水等,都由哈方免费提供;三是社会化有偿保障,比如铁路输送、食品采购、通用油料等,由哈方通过地方公司进行保障,中方按合同付费。

这次联演中,中国空军6架飞机境内集结、境内机场起飞,。用远程突击的方式参加实兵演练,并在境内使用预警机和加油机进行保障。对于人民空军历史上这一开创性行动,孟国平认为主要出于三方面考虑。

一是着眼演习任务的需要。从中国乌鲁木齐到哈萨克斯坦马特布拉克训练场的空中距离为1000余公里,其中进入哈境内近500公里,轰-6H飞机活动半径足以保证任务的完成,而歼-10飞机作战半径理论上也没有问题,但为了稳妥起见、确保绝对把握,安排了在出境前对其实施空中加油。同时,演练中安排预警机对轰-6H、歼-10飞机进行全程不间断空中指挥。

二是着眼构建完整的空中作战力量体系。构建集预警指挥、远程轰炸、伴随掩护、空中加油等作战与保障要素为一体的空中战斗群,这是一个可独立遂行远程作战任务、高度一体化的力量体系,也是未来空军遂行信息化条件下作战任务的基本编成模式。

关键人物的关键作用 篇12

通过对国外引进先进设备的研究和国内不断自主研发,近几年来,我国药品灌装机械已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形成了系列化。药品大批量生产的同时,需要设备在速度和稳定性方面必须跟上,这样企业的效益才能得以体现。作为灌装后续工序轧盖工序,其机器为轧盖机,它是一种精密的机器,其关键部位是轧盖旋转部件,端面凸轮顶瓶机构是其中的一部分,必须保证轧盖的准确性和安全性。轧盖时一方面要将橡胶塞顶紧,保持一定的压力后将铝盖轧紧;另一方面,轧盖对象是各类玻璃瓶,压力太大会碎瓶,因此,设计时必须考虑方方面面,确保轧盖机的凸轮顶盖机构工作稳定、可靠。

1 结构和工作原理分析

端面凸轮在整个轧盖机中的位置如图1所示,它也是轧盖机工作原理简图,1为旋转主轴,其下端接传动机构,2为主轴套,通过滚动轴承将主轴1固定在工作台面3及机架上。4为端面凸轮,5为托瓶机构,其下端的滚动轴承在端面凸轮4上滚动,从而带动托架及轧盖瓶上下运动,也是图2中要重点介绍的部分。6为轧盖偏心机构,它在主轴1上自旋,通过轧刀对轧盖瓶进行轧盖。7为轧盖瓶,下端由托瓶架托起,上端由压瓶机构8压紧,并由自旋机构9带动它自旋,从而将瓶盖周边全部轧紧。轧盖机的核心部位是端面凸轮顶瓶机构和轧盖偏心部件,只有经过优化设计,才能保证轧盖准确、安全、可靠。

1.旋转主轴2.主轴套3.工作台面4.端面凸轮5.托瓶机构6.轧盖偏心机构7.轧盖瓶8.压瓶机构9.自旋机构

如图2所示为轧盖机的端面凸轮顶瓶机构。端面凸轮1固定在机架上,滚动轴承2沿着端面凸轮1作圆周转动,从而带动顶瓶机构上、下运动。旋转盘13是随中心轴一起旋转,托瓶座11通过螺栓14安装在旋转盘的12个工位上,顶瓶套5在托瓶座11的内孔中上下滑动,并通过内弹簧9推动顶瓶轴10上下运动,从而实现托瓶架18带动轧盖瓶上下运动。外弹簧8的作用是使顶瓶套5推动滚动轴承2压紧在端面凸轮1上,因为各工位的升程是通过端面凸轮严格控制的,否则轧盖效果不好。为了防止顶瓶轴等弹出,顶瓶轴10上开有腰形孔,顶瓶套5上开有圆柱孔,并通过圆柱销12联接。挡圈15的作用是拆卸时防止顶瓶套等弹出,轴承套3和16用于支承滚动轴承的,保证滚动轴承正常运转。

1.端面凸轮2.滚动轴承3.销4.轴承套5.顶瓶套6.调节螺钉7.推板8.外弹簧9.内弹簧10.顶瓶轴11.托瓶座12.圆柱销13.旋转盘14.螺栓15.挡圈16.轴承套17.滚动轴承18.托瓶架

2 端面凸轮顶瓶机构的关键作用

2.1 顶紧作用

轧盖时必须将橡胶塞压紧后才能轧紧铝盖,否则密封效果很差,会出现漏气,影响药品质量问题,质检时会出现大量次品。顶紧一方面是靠端面凸轮1的行程合理设计,行程分为上升、保持、下降三段,其中上升行程阶段,要根据药瓶的特征和橡胶塞的性能特点进行弧面优化设计,它在压塞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另一方面是靠内弹簧9的弹力作用,在顶瓶套5上升运动时靠内弹簧9将顶瓶轴10连同托瓶架18等一起顶上去,并保持一定压力。当然对于不同的轧盖对象,弹簧的弹力是可以调节的,通过调节螺钉6带动推板7来调节内弹簧9的压力大小,直到合适、次品率控制在规定范围内为止。

2.2 安全保护作用

2.2.1 防止碎瓶保护作用。

玻璃瓶虽然规格一定,但仍存在误差,而端面凸轮的升程是根据瓶的特征、橡胶塞的性能特点等影响因素,通过计算机优化设计后、合理计算、严格加工出来的。为了防止玻璃瓶高度超差等原因而将其压碎,该机构还设计了安全保护装置,即当某些玻璃瓶高度超差时,托瓶架18会带动顶瓶轴10及内弹簧9等向下运动。因为顶瓶轴10上开有腰形孔,与圆柱销12是小间隙配合,使顶瓶轴10沿顶瓶套5有足够的运动距离。另外顶瓶套5的上端面与滚动轴承17的下端面之间也有足够间隙,以利于托盘等退让运动。

2.2.2 托盘的自旋作用。

虽然整个顶瓶机构随旋转盘13一起转动,上压瓶塞机构也是随中心轴一起转动,但在压盖时可能会产生少量错位,轧盖时也会产生一定扭矩力等,这些均将会产生碎瓶。因此,托瓶架18是随轴承套16在滚动轴承17上自旋,从而起到安全保护作用。

3 结论

上一篇:经口腔腺样体切除下一篇:怎样提高初三英语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