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前突

2024-10-18

上颌前突(共3篇)

上颌前突 篇1

上颌牙齿前突是临床中一种常见的牙齿畸形,主要特点为上颌牙齿相对下颌牙前突,即下颌相对后缩,磨牙关系异常,患者唇闭不佳,开唇露齿,严重影响患者外在容貌,对患者的牙齿、颌骨和面部形态都有较大的影响[1]。上颌牙齿前突拔牙的矫正目标为改善上颌和上弓牙的发育关系,促使下颌和下弓牙正常生长[2]。为了探讨分析上颌牙齿前突拔牙的矫正方法和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 -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例上颌牙齿前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 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年1月 -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例上颌牙齿前突患者的临床资料。本组15例上颌牙齿前突患者中,男性患者7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在19-3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5.8±1.2)岁;15例患者均牙齿排列完整,无矫正史;牙齿前突类型;本组15例患者矫治前后均经X线拍片,行全颌曲面断层扫描,头颅定位侧位片,并保存全颌骨模型;本组15例患者颌骨的SNA角均大于83.56°,(UI-NA)间距均大于5.25mm。

1.2方法

对本组患者行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齿方丝弓矫治治疗。

1.3观察指标

观察经拔牙矫正治疗后,本组患者的拔牙间隙,前突上牙内收程度以及前压和颌骨的覆盖关系;观察患者矫正治疗后颌骨的SNA角和 (UI-NA)间距。矫正有效参考标准:前突上牙内收关系改善,前牙和颌骨的覆盖关系明显缓解、颌骨的NSA角减小、(L-NA)间距小于2.45mm、软组织凸面型得到改善,其他为改善不佳,计算矫正有效率。

2结果

矫正有效率经拔牙矫正治疗后,14例患者矫正有效,1例患者因上颌牙齿前突严重行二次矫正,矫正有效率为93.3%。

3讨论

上颌牙前突指下颌在头部的位置正常,而上颌则突出于下颌之前,形成深超牙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牙颌畸形,诱发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生活习惯等。

上颌牙齿前突的主要临床特征为上下颌骨的尺寸比例不协调,或上下颌骨牙弓的垂直关系异常,上颌牙前突或位置过于向前,使患者的面部形成凸型[3]。上颌牙骨前突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诱发一系列的并发症,而且还会严重影响患者的面部容貌,严重者还可能导致开唇露齿,如不及时进行矫正治疗,上颌牙齿前突程度会逐渐加深,使患者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

在确定治疗方案之前,需结合头颅定位侧位片仔细分析患者的软组织面型特征,分析错牙合机制。上颌牙齿前突患者的软组织形态有相似之处,简单的外部观察无法对内部组织特征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价[4]。因此,上颌牙齿前突矫正治疗前需先行头颅定位侧位片检查分析,观察患者的软组织特征和面型特征,根据患者的咬合机制,制定最佳的矫正方案[5]。

拔牙矫正治疗的目的在于促使患者的牙骨结构向着正常的方向发育,使其软组织外形更加协调,采用方丝弓矫治器对上颌牙前突患者进行矫正,可有效限制其上颌继续向前发育,使SNA角逐渐减小,上颌牙内敛,(L-NA)间距小于2.45mm,因此,拔牙矫正治疗也成为上颌牙齿前突矫正中的手段矫正方法[6]。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本组患者经拔牙矫正治疗,前突上牙内收程度以及前压和颌骨的覆盖关系得到明显改善,颌骨的NSA角减小,(L-NA)间距小于2.45mm,软组织的凸面型得到基本改善,达到了基本的矫正效果。对于上颌牙齿前突患者,软硬组织之间的形态结构是一样的,面型相关性也比较明显,牙骨之间的结构失衡是导致软组织外形不协调的主要因素,上颌牙齿前突患者的SNA角要大于正常值,借助矫治器拔除上颌牙可限制上颌继续向前发育,从而降低上颌突度,上颌拔牙减数也会使上颌牙舌侧逐渐内收。固定矫治器拔牙矫治可缓解牙弓上颌突度,在矫治中增加II类牵引可进一步缩小SNA角,同时拔除上颌前牙可改善患者的软硬组织侧貌。此外,II类牵引可促使下上磨牙形良好的牙合关系,压低前牙的同时升高后牙。在矫治过程中关闭拔牙间隙时应当注意支抗的位置,在矫治过程中关闭拔牙间隙可能导致支抗的丧失[7],因此,为了防止支抗丧失,需要首先牵引双侧上颌尖牙,之后依次内收四个上前牙,如患者需强支抗,可使用口外唇弓、腭杆等增加支抗强度,防止上颌磨牙在移动过程中丧失支抗。由于上颌前突的远中移动难度较大,即使借助外界支抗也难以达到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上颌突度的矫正范围及其有限。对于存在错牙合的患者,应当采用口外唇弓的方式,限制上颌的进一步生长,此外,还要促进下颌的发育,保持正常的矢状发育关系。上颌牙齿前突减数矫治可协调软硬组织之间的形态结构,降低上牙弓和上颌突度,因此,在上颌牙齿前突患者的临床矫正治疗中,应当在综合分析其颌骨特征的前提下,推广使用拔牙矫正治疗。

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上颌牙齿前突拔牙的矫正方法和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15例上颌牙齿前突患者的临床资料,行全颌曲面断层扫描,头颅侧位片,并保存全颌骨模型,均拔除双侧上颌第一双尖牙,并采用方丝弓矫治器进行矫正治疗,观察经拔牙矫正治疗后,本组患者的拔牙间隙,前突上牙内收程度以及前牙和颌骨的覆盖关系。结果 经拔牙矫正治疗后,该组患者的拔牙间隙、前突上牙内收程度及前压和颌骨的覆盖关系得到改善,颌骨的SNA角减小,(UI-NA)间距小于2.45mm,软组织的凸面型得到改善,患者的上颌牙齿前突状况得到改善。结论 在上颌牙齿前突拔牙患者的临床矫正治疗中,拔牙矫正的治疗方法可有效改善患者前牙和颌骨的覆盖关系,改善面部容貌,应当在上颌牙齿前突的临床矫正治疗中推广拔牙矫正的治疗方式。

关键词:上颌牙齿前突,拔牙矫正,临床效果

上颌前突 篇2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永丰县中医院口腔科2012年5月—2014年11月收治的54例上颌前突或双颌前突患者, 根据不同的支抗分为微种植体支抗组 ( A组) 和上颌横腭杆加Nance弓组 ( B组) , 各27例。A组中男17例, 女10例; 年龄15 ~ 26岁, 平均 ( 17. 4 ± 8. 1 ) 岁。B组中男19例, 女8例; 年龄16 ~ 27岁, 平均 ( 17. 9 ± 8. 4) 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A组患者采用微种植体支抗治疗, B组患者采用上颌横腭杆联合Nance弓支抗治疗。

1. 2. 1材料微螺钉正畸用种植系统, 微螺钉的钉长为8mm或10mm, 直径为0. 15cm, 0. 022 “ × 0. 028” 直丝弓托槽, 分别由西安中邦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杭州3B公司提供。

1. 2. 2具体方法首先检查患者的口内显示: 患者的牙周情况较好, 没有系统性疾病的出现。治疗方法都应该减数四颗第一前磨牙, 还可能是两颗上颌第一前磨牙, 两组患者均实施MBT滑动直丝弓矫治技术治疗, 其中有27例患者将四颗第一前磨牙拔除, 27例患者将两颗上颌第一前磨牙。

A组通过镍钛丝排气整平0. 3 ~ 0. 5年后, 上颌牙与下颌牙列调整为0. 018 “ × 0. 025”的不锈钢方丝, 游离牵引钩放置在尖牙近中的弓丝处, 在上颌的第2前磨牙以及第1前磨牙压根间的膜龈位置, 有效植入种植钉, 14d后加力, 对上颌与下颌的六颗前牙, 按照每一侧都为160 ~ 200g力实施滑动内收。

B组利用上颌横腭杆与Nance弓支抗进行常规制作。通过镍钛丝排气整平0. 3 ~ 0. 5年后, 调整为0. 018英寸的不锈钢圆丝, 利用60 ~ 100g力将尖牙拉倒第2前磨牙的近中, 将拔牙间隙关闭以后, 取下Nance弓, 并在双侧连轧第1磨牙以及第2前磨牙加强支抗。上颌与下颌的不锈钢方丝调整为0. 019 “ × 0. 025 ”, 并将游离牵引钩放置在尖牙近中的弓丝上, 利用双侧都为150g力将下颌与下颌四颗前牙实施滑动内收。

患者均在关闭上颌与下颌间隙以后, 对咬合关系给予有效调整。患者在治疗前后均选择相同的X线机对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拍摄, X线描图定点的测定均由相同的操作人员在一定时间内完成。

1. 3硬组织测量指标硬组织测量指标有SNA角、SNB角、 ANB角、FH - MP角、U1 - NA长度、U1 - SN角、L1 - NB长度、L1 - MP下颌平面角、U1 - L1角、U6 - Pt PNS长度。

1. 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7. 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 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患者完成治疗与关闭上颌与下颌拔牙间隙后, 尖牙、磨牙中性或者是完全远中关系, 前牙的覆颌覆盖属于正常标准, 上颌与下颌牙列尖窝属于交错联系, 解除开唇露齿, 对侧貌具有改善作用。A组患者在矫治时, 种植钉都十分稳定, 无松动现象, 上颌切牙切缘内收4. 0mm, 下颌切牙切缘内收4. 9mm, 磨牙平均向前移动1. 0mm; B组上颌切牙切缘内收4. 4mm, 下颌切牙切缘内收3. 5mm, 磨牙平均向前移动2. 3mm。治疗前两组患者硬组织测量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治疗后两组患者ANB角、FH - MP角、 U1 - NA角、U1 - NA长度、U1 - SN角、L1 - NB角, L1 - NB长度、L1 - MP下颌平面角、U1 - L1角、U6 - Pt PNS长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1) 。

3讨论

上颌前突或者双颌前突在临床上是一种常见的口腔科畸形, 也就是常说的 “暴牙”, 对患者的面部形态造成直接影响[3]。临床上一般采用拔除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方法, 通过拔牙后间隙对前牙进行内收, 进而使面型与磨牙间关系得到有效改善。临床的支抗都是采用口外弓、横腭杆以及Nance弓等来实现矫治的目标[4,5]。上颌前突或者双颌前突就是最大限度的内收上颌前牙, 进而使侧面上颌的前突情况得到有效改善。强力支抗是确保前牙内收的根本, 采用有效的支抗已经成为拔牙间隙关闭后矫治前突的重要工作[6,7,8]。

口外支抗需要患者具备较强的依从性, 否则不能确保效果。横腭杆与Nance弓在上颌前突或者双颌前突患者中的应用, 有效摆脱了患者的依赖性, 并且不影响患者的正常工作与生活, 能够获得有效的支抗效果[9,10]。横腭杆与Nance弓支抗虽然存在较大的异物感, 但不具备手术带来的不利影响, 没有特殊设备的要求, 成本相对较低[11]。微种植体抗体是一种支抗装置, 具有暂时性、方便、创伤性较小一级、便于操作等多种优势。但是微种植手术是一种有创手术, 治疗费用相对较高, 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2]。种植体脱落也会导致支抗受到直接影响, 术中也会出现损伤牙根的不利影响。

本研究采用微型钛钉当作支抗, 利用直丝弓进行矫治, 对前牙采用滑动关闭空隙的方法, 对上颌前突或双核前突进行矫治。微型钛钉在对前牙内收时, 稳定性较好, 磨牙支抗基本没有丢失的现象, 微型种植体组的上颌切牙切缘内收4mm, 下颌切牙切缘内收4. 9mm, 磨牙平均向前移动1. 02mm; 说明微型种植体支抗的支抗效果显著。横腭杆与Nance弓组采用直丝弓矫治方法, 对前牙采用滑动关闭空隙的方法, 对上颌前突或双核前突进行矫治。横腭杆与Nance弓组患者的上颌切牙切缘内收4. 45mm, 下颌切牙切缘内收3. 46mm, 磨牙平均向前移动2. 34mm。说明横腭杆与Nance弓支抗的磨牙只有微小前移现象, 所以, 此方法的加强支抗也较好。治疗后两组患者ANB角、FH - MP角、U1 - NA角、 U1 - NA长度、U1 - SN角、L1 - NB角, L1 - NB长度、L1 - MP下颌平面角、U1 - L1角、U6 - Pt PNS长度比较, 有统计学差异。

综上所述, 在具备一定条件下, 微种植体支抗可以作为加强支抗的首要选择; 在不具备种植体支抗的前提下, 采用上颌横腭杆与Nance弓支抗的效果也较好。两种方法在上颌前突或双颌前突中的而应用, 能够为临床提供充分的支抗。

摘要:目的 比较微种植支抗与上颌横腭杆加Nance弓支抗在上颌前突或双颌前突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永丰县中医院口腔科2012年5月—2014年11月收治的54例上颌前突或双颌前突患者, 根据不同的支抗分为微种植体支抗组 (A组) 和上颌横腭杆加Nance弓组 (B组) , 各27例。A组患者采用微种植体支抗治疗, B组患者采用上颌横腭杆联合Nance弓支抗治疗。并根据治疗前与治疗后X线投影测量相关指标, 对不同的支抗方法的效果评定。结果 患者完成治疗与关闭上颌与下颌拔牙间隙后, 尖牙、磨牙中性或者是完全远中关系, 前牙的覆颌覆盖属于正常标准, 上颌与下颌牙列尖窝属于交错联系, 解除开唇露齿, 对侧貌具有改善作用。A组患者在矫治时, 种植钉都十分稳定, 无松动现象, 上颌切牙切缘内收4.0mm, 下颌切牙切缘内收4.9mm, 磨牙平均向前移动1.0mm;B组上颌切牙切缘内收4.4mm, 下颌切牙切缘内收3.5mm, 磨牙平均向前移动2.3mm。治疗前两组患者硬组织测量指标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ANB角、FH-MP角、U1-NA角、U1-NA长度、U1-SN角、L1-NB角, L1-NB长度、L1-MP下颌平面角、U1-L1角、U6-Pt PNS长度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在具备一定条件下, 微种植体支抗可以作为加强支抗的首要选择;在不具备种植体支抗的前提下, 采用上颌横腭杆与Nance弓支抗的效果也较好, 两种方法在上颌前突或双颌前突中的而应用, 能够为临床提供充分的支抗。

上颌前突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自2008年10月至2009年10月来我院口腔科就诊的35例上颌前突患者, 其中男11例, 女24例, 最小年龄13岁, 最大年龄28岁, 平均年龄16.3岁, 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标准:上中切牙长轴和前颅底平面之间形成的后下夹角, 即UL-SN是 (116.24±4.55) °;侧面观为凸面型;无牙龈炎及口腔黏膜病;无全身系统性疾病及口腔卫生良好者。

1.2 研究方法

1.2.1 矫治方法

(1) 术前准备:所有病例均上颌拔除第一前磨牙, 利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给予固定矫治, 并常规进行牙弓的整平、牙列的排齐, 待处于预备关闭拔牙间隙阶段时, 用主弓丝为0.018×0.025英寸不锈钢方丝, 将牵引钩放置在两侧侧切牙的远中部位。 (2) 微型钛钉种植体的植入:黄铜丝将需植入微型种植体的牙给予分开, 并确定其植入部位, 于上颌双侧第一磨牙与第二前磨牙的颊侧压根之间膜龈交界处给予植入微型钛钉, 其直径为1.6mm, 长度为9.0mm, 植入时需劈开神经、血管及牙根等解剖结构。 (3) 软组织愈合后对微钛钉加力:采用链状橡皮圈或Ni2Ti拉簧在种植体与牵引钩之间用100~200g牵引力进行牵引, 每个月复查1次, 更换链状橡皮圈或Ni2Ti拉簧, 以确保牵引力的持续性。 (4) 微钛钉的取出:在不给予局部浸润麻醉下, 用于动丝锥套住微型钛钉的头部给予逆时针方向旋转进行取出, 取出部位的创口无需给予特殊处理, 会自动愈合良好。

1.2.2 X线投影测量分析

拍摄X线曲面断层片、头颅定位侧位片及测量矫治前后的硬软组织的变化。用腭平面 (PP) 为水平轴, 通过治疗前后同1枚微型钛钉头部影像的中点向腭平面作垂线, 即Y轴, 建立坐标系, 测量第一磨牙在牙列排齐阶段的治疗变化, 上中切牙切缘点到YPP线的距离, 即U1-YPP;上中切牙切缘点到腭平面的距离, 即U1-PP;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到YPP的距离, 即U6-YPP;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到腭平面的距离, 即U6-PP。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3.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 (P<0.05)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5例患者中共植入70颗微型钛钉, 70颗微型钛钉均在使用过程中保持稳定, 其治疗前U1-YPP为 (41.5±6.8) , U1-PP为 (28.3±2.5) , U6-YPP为 (2.7±6.9) , U6-PP为 (23.8±2.4) ;治疗后U1-YPP为 (35.2±5.9) , U1-PP为 (27.9±2.3) , U6-YPP为 (2.8±7.3) , U6-PP为 (23.4±2.6) 。其治疗前与治疗后经比较, 其U1-YPP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而U1-PP、U6-YPP及U6-PP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均 (P>0.05) 。结果表明其治疗前种植体在矢状面上的位置、上中切牙的垂直移动位置和上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移动, 旋转及倾斜移动与治疗后相比, 均无显著性差异, 均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而上颌切牙切端的平均水平则内收6.8m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 5) 。

3 讨论

本组在对我院2008~2009年35例上颌前突患者, 给予微型钛钉种植体支抗, 结果表明其治疗前种植体在矢状面上的位置、上中切牙的垂直移动位置和上颌第一磨牙的近远中向移动, 旋转及倾斜移动与治疗后相比, 均无显著性差异, 均 (P>0.05) 无统计学意义, 而上颌切牙切端的平均水平则内收6.8mm,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综上所述, 微型钛钉种植体抗是口腔种植学和口腔正畸学相结合的一种新技术, 因其操作简单, 疗程短, 稳定性强等特点, 目前正逐渐的运用于口腔正畸学中, 因运用时间较短, 其他的问题还需医护人员共同的发现、解决, 从而扩大其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寻春雷, 曾祥龙, 王兴.微型自攻钛钉种植体增强磨牙支抗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04, 39 (6) :505~508.

上一篇:创新育人的方式下一篇:农村电力投资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