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颌窦提升术

2024-06-02

上颌窦提升术(共9篇)

上颌窦提升术 篇1

近年来口腔种植技术发展迅速, 除种植修复本身良好的美学性能及使用性能外, 传统修复的缺陷如活动义齿的食物嵌塞问题、固定义齿损伤邻牙等问题, 也促使大量患者选择种植修复[1,2,3,4]。然而由于病源性、废用性等因素以及长期后牙缺失所致的上颌窦腔逐渐扩大等原因, 剩余牙槽骨高度常常不足, 导致上颌后牙区曾一度被视为牙种植的禁区, 上颌窦提升术的出现无疑为涉足这一禁区创造了条件[5]。2011 年3 月-2013 年5 月, 本院对前来就诊的42 例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不足的患者实施了上颌窦提升术, 且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半年、术后1 年半均用CBCT进行了测量分析, 并结合临床进行了随访观察,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本院2011 年3 月-2013 年5 月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不足但需种植修复且已排除手术禁忌证的患者42 例, 其中33 例为单颗上颌后牙缺失, 8 例为多颗上颌后牙缺失, 1 例为无牙颌患者;男19 例, 女23 例;年龄22~62 岁, 平均 (50.5±2.5) 岁;共植入ANKYLOS种植体54 颗, 均为上颌窦提升术后同期种植延期修复且所有病例已完成义齿修复, 其中外提升13 例20 颗, 内提升29 例34 颗。

1.2 方法

1.2.1 所有患者根据术前CBCT检查测量结果拟定手术方案 (1) CBCT测量剩余牙槽嵴高度。通常情况下窦嵴距<5 mm的病例考虑上颌窦外提升, 反之考虑内提升, 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可做调整。 (2) 通过CBCT预估提升的最小高度值 (预期种植体长度- 窦嵴距) , 若窦底提升高度大于4 mm, 则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的风险增加[6]。 (3) CBCT确定上颌窦增高处与邻牙根尖的位置关系, 以及是否存在根尖病变。若根尖位于上颌窦内, 则外提升剥离窦底黏膜时应注意避免根尖刺破窦底黏膜。与上颌窦相通的根尖病变必须在术前治疗, 若无法保证其完全治愈, 在窦底黏膜剥离及推高后, 易引起急性炎症, 应视为禁忌。 (4) CBCT观察上颌窦底骨壁形态并测量上颌窦底黏膜厚度, 上颌窦底骨壁形态若完整光滑, 则外提升术时抬起上颌窦黏膜较为容易, 反之则难。上颌窦黏膜厚度多在0.3~0.8 mm, 若黏膜增厚度小于0.3 mm, 则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的风险增加[2,7]。 若黏膜增厚至10~15 倍, 则常为感染而引起的黏膜病变, 术中也易发生黏膜破裂或穿孔[8]。 (5) 若为上颌窦外提升术, 则还需用CBCT测量以下项目: (1) CBCT冠状面测量上颌窦外侧骨壁厚度, 1~2.5 mm为最宜[9]。 (2) CBCT观察上颌窦外侧壁血管情况, 若是血管直径超过3 mm, 最好将其结扎;若为2~3 mm, 在做骨沟磨削或骨壁剥离时, 则考虑避开绕行;若直径小于2 mm, 术中伤及可用电刀止血, 然后用浸过PRP的胶原膜覆盖受损部位。 (3) CBCT观察上颌窦内膜性或骨性的隔或嵴, 据此设计开窗方式。 (6) CBCT模拟植入种植体, 观察位置及方向以指导临床操作。

1.2.2 患者均于术前半小时预防性使用抗菌素取半卧位, 以复方氯己定溶液含漱3 min。常规消毒铺巾, 必兰麻局部浸润麻醉后按术前拟定治疗计划行上颌窦外提升术或内提升术, 并植入种植体。为缩短手术时间, 增加患者舒适度, 手术均采用六手操作[10]。

1.2.3 术后即刻行CBCT检查 (1) 利用CBCT观察上颌窦黏膜延续性是否破坏以评估上颌窦提升时有无黏膜穿孔。通常情况下, 上颌窦外提升可在直视下发现黏膜破裂或穿孔并在术中采取相应措施, 内提升亦可通过鼻腔鼓气试验检查上颌窦底黏膜的完整性, 因此在黏膜穿孔这一点上CBCT可作为对术中判断的再次确认, 以弥补术中偶然的错判或漏判。 (2) CBCT可判断是否有积血积液, 在CBCT中骨密度> 血液>水。这种情况发生较少, 大量积血积液因其影响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 一般术中可以发现, 少量对种植体影响不大, 故而与判断黏膜穿孔一样, CBCT仅作为再次确认, 以防万一。 (3) 通过CBCT判断骨替代材料是否充填严密, 这是术后评估的重点之一, 种植体周围骨替代材料填充不严密将直接影响骨种植体的结合, 降低种植的成功率, 应在CBCT提示下再次严密填塞。 (4) CBCT观察上颌窦提升高度是否适宜, 过高则填充材料可能堵塞上颌窦窦口, 导致一系列上颌窦提升术后并发症, 过低则种植体可能穿破上颌窦黏膜或置入深度不够而影响种植成功率。 (5) CBCT评价植体的位置方向是否理想, 首先可与术前预估作一比较, 若相差较大则应分析原因以指导往后操作;其次判断其位置方向是否利于上部结构的修复, 若预估使用角度基台依旧无法完成上部结构修复, 则应立即手术修正种植体方向, 若修正后无法保证种植体初期稳定性, 则应取出种植体, 关闭创口, 待创口完全恢复后再次手术。

1.2.4 术后处理术后24 h内冰敷, 口服抗菌素3 d, 2 周内使用复方氯己定含漱液漱口。 半年后复查CBCT:评估骨种植体结合情况, 测算垂直骨吸收量。若情况良好, 则行上部结构修复。1年半后复查CBCT, 除测算垂直骨吸收量外, 还应观察上部结构与种植体的结合情况以及软组织附着情况。

2 结果

42 例上颌窦内外提升均获得成功, 其中上颌窦外提升13 例, 上颌窦内提升29 例, CBCT测量分析得外提升平均高度5.4 mm, 内提升平均高度3.2 mm, 所有病例随访期间无种植体脱落, 牙齿功能良好, 牙龈无形态色泽异常。除有3 例 (外提升2 例, 内提升1 例) 术中上颌窦底黏膜穿孔外, 其余病例种植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3 例上颌窦底黏膜穿孔患者, 覆盖生物膜后, 均未影响治疗效果。半年后复查CBCT显示骨种植体结合良好, 一年半后复查CBCT测量分析示种植体颈部骨平均垂直骨吸收为0.9 mm, 治疗效果理想。

典型病例:患者女, 38 岁, 1 年前右上后牙残根在本院拔除, 拔牙创愈合后行活动义齿修复, 自觉取戴麻烦, 咀嚼功能欠佳, 来本院要求种植牙修复。检查:口腔卫生情况良好, A6 缺失, 缺牙间隙较小, 近远中径约和双尖牙相似, 邻牙稳固, 无龋坏, 无倾斜, 对颌牙稳固, 无伸长。CBCT测得窦嵴距为4.3 mm, 颊舌径6 mm, 近远中径8 mm。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后即刻植入ANKYLOS A9.5 种植体一枚, 窦底填塞羟基磷灰石骨粉, 严密缝合创口。术后即刻CBCT示种植体位置及方向理想, 骨粉填塞严密。术后10 d拆线, 见创口愈合良好, 牙龈无红肿。半年后复诊, 复查CBCT, 见骨种植体结合良好, 上牙龈成形器, 2 周后取模行上部结构修复。修复体采用粘接固位, 边缘密合, 固位良好。1 年半后复查, 见种植牙功能良好, 牙龈无形态色泽异常, CBCT示骨种植体结合良好, 垂直骨吸收量0.7 mm, 见图1~3。

3 讨论

上颌窦位于上颌体内, 左右各一, 是各窦中最大者, 其上无重要肌肉附着, 咀嚼压力为其主要功能刺激。当上颌后牙缺失后, 作用于上颌窦底的压力减低以及呼吸时的负压, 上颌窦底壁会下降到缺失牙原来牙根的位置, 加之牙槽嵴萎缩、上颌窦气腔化, 导致上颌窦底到牙槽嵴顶的高度不足, 此时常规种植则可能穿透上颌窦底黏膜, 进入窦腔。因此, 上颌后牙区成为了种植义齿修复最困难的位置之一。

为解决这一难题, Tatum在70 年代中期便提出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术, 使用自体骨将上颌窦底提升并同时植入植体。1998 年, 林野在国内率先报告上颌窦提升术, 使该区种植成功率大大提高, 成为常规种植修复的安全区域。随着放射技术的发展, CBCT应用于临床后进一步提高了上颌窦提升术的成功率, 同时也使得该区域的种植成功率明显增高。Baumgaertel等[11]报道在牙测量方面, CBCT和卡尺测量结果均高度可信 (r>0.90) 。

上颌窦提升术发展至今主要分为两大术式, 上颌窦外提升术 (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 也称开窗法) 和上颌窦内提升术 (经牙槽突上颌窦底提升术, 也称冲顶法) 。前者主要用于上颌窦底严重骨萎缩以及复杂上颌窦底解剖形态的情况;后者主要用于轻度骨高度不足、上颌窦底较为平坦的情况。两种术式各有优缺点, 但从近年文献报道的情况来看, 未来上颌窦提升术的发展主要走向微创方向, 如液压法提升窦膜、内镜的使用等, 因此两种术式中, 相对创伤较小的内提升术的适应证也在逐步得到拓展[12,13,14]。

本组病例均采用上颌窦提升术后即刻种植延期修复, 所有患者在术后即刻行CBCT检查, 评估上颌窦提升时有无黏膜穿孔、积血积液, 骨替代材料是否充填严密, 提升高度是否适宜, 以及植体的位置方向是否理想等。据报道两种上颌窦提升术式都有确切临床疗效, 冲顶法的骨吸收量小于开窗法, 冲顶法的骨吸收在半年时趋于稳定, 开窗法在1 年半时趋于稳定, 因此本组患者均在术后半年及1 年半拍摄CBCT复查骨种植体结合情况及骨吸收情况[15]。结果表明, 两种上颌窦提升术式均有可靠疗效, 是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不足时扩大种植适应证的理想术式。

摘要:目的:从CBCT的角度探讨上颌窦提升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5月到本院修复种植科就诊的42例54颗上颌窦内外提升种植体, 于术前、术后即刻、术后半年、术后1年半进行CBCT随访观察。结果:42例上颌窦内外提升均获得成功, 所有病例随访期间无种植体脱落, 牙齿功能良好, 牙龈无形态色泽异常。除有3例 (外提升2例, 内提升1例) 术中上颌窦底黏膜穿孔外, 其余病例种植术中及术后均未发生并发症。CBCT复查显示所有病例骨种植体结合良好, 治疗效果理想。结论:CBCT随访观察结果显示上颌窦外提升术与上颌窦内提升术均有可靠疗效, 是上颌后牙区牙槽骨高度不足时扩大种植适应证的理想术式。

关键词:锥形束CT,上颌窦提升,牙种植

上颌窦提升术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4月至2014年5月在我科治疗的患者,上颌窦囊肿患者42例(56侧),男24例(32侧),女18例(24侧);年龄18~60岁,平均(35±5)岁;病程3个月~2年。术前均行鼻窦CT 检查,排除上颌窦前壁囊肿。

1.2 治疗方法

手术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进行。患者取不仰卧位,术区常规消毒铺单,局部麻醉者鼻腔以2%丁卡因20ml加盐酸肾上腺素4ml棉片行术区下鼻道及鼻腔黏膜表面麻醉3次,用1%利多卡因行局部浸润麻醉。全身麻醉者直接以1%肾上腺素棉片收缩鼻腔,骨折下鼻甲并将其向上反折后充分暴露下鼻道,在平下鼻甲前端水平于下鼻道至鼻底处做一“L”形切口,用剥离子将下鼻道黏膜拨起,在切口后方2cm处行上颌窦骨壁造孔,内镜下扩大造孔直径达10mm[1],如囊肿位于上颌窦内侧壁,尽量去除内侧壁骨质,防止囊肿残留。应用0°、30°或70°内镜,通过造孔观察并确定囊肿的位置,根据囊肿的位置,使用不同角度的上颌窦钳夹取囊肿,如囊肿破裂,吸出囊液,用上述三种角度内镜检查上颌窦腔,彻底取出残余囊壁,将下鼻道黏膜复位,封闭骨性造孔,复位下鼻甲,用止血海绵填塞压迫,术后第2天取出填塞物。

1.3 疗效评定

参照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临床分型分期及内窥镜鼻窦手术疗效评定标准(1997年,海口)”判定疗效。治愈:症状完全消失,内镜下上颌窦口引流通畅,黏膜光滑,无明显分泌物;好转:症状明显改善,内镜下黏膜水肿,少许肉芽、囊泡形成,少量分泌物;无效:症状无改善,内镜下上颌窦口闭锁,分泌物较多。

2 结果

术中每侧出血量10~30ml,均能将上颌窦囊肿囊壁完整取出。术后随访3个月~2年,失访12例,余30例无复发,无溢泪。治愈率为85.7%。

3 讨论

上颌窦囊肿分为黏膜囊肿和黏液囊肿。上颌窦黏膜囊肿以上颌窦底和内壁多见,可发生于单侧或双侧,生长缓慢,长大到一定程度可自然破裂,囊液经窦口自行流出。常无症状,多在鼻窦X线或CT检查时发现。黏膜囊肿多为黏膜内黏液腺阻塞,腺体内分泌物潴留逐渐膨大而形成;也可因黏膜炎症或变态反应,毛细血管内渗出的液体聚集于黏膜下层的结缔组织内形成。上颌窦黏液囊肿多为单侧,发病较少见。黏液囊肿发生为多因素综合所致。各种原因导致的上颌窦自然口阻塞,使鼻腔內分泌物不能排出。同时上颌窦黏膜的炎性病变,也可因变应性因素而致黏膜水肿,产生大量的渗出液,逐渐充满窦腔进而压迫上颌窦骨壁变薄吸收,囊肿向周围扩展畸形[2]。上颌窦囊肿手术的适应证:①有头痛、面颊部压迫感、同侧上列牙痛者;②反复间歇性从鼻腔流出黄色液体者[3];③囊肿较大时出现鼻塞、嗅觉减退者;④囊肿位于上颌窦后外壁,囊肿大小不受限制。

目前治疗上颌窦黏膜囊肿有三种方式:①上颌窦自然窦口开放术,但术后鼻腔正常解剖结构被破坏,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田青等[4]报道此术式的治愈率为87%。②上颌窦根治术,虽然病变清理彻底、直观,但创伤大,有较多并发症,如面部肿胀及疼痛,术侧上唇、面颊及牙龈麻木感和上列牙齿酸痛,上颌窦牙龈瘘管,骨膜炎,骨髓炎,面颊蜂窝织炎,面颊脓肿等[5]。王绪增等[6]报道此术式的治愈率为84.7%。③下鼻道开窗术[7],目前开展比较广泛,该术式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鼻腔正常结构,但术后可能会形成永久性下鼻道造口,与上颌窦自然窦口形成环流,容易导致上颌窦的反复感染。为了克服上述术式的缺点,我们开展了内镜辅助经下鼻道黏膜瓣开窗术,该术式具有以下优点:①损伤小,不需要切钩突及扩大自然窦口,保留了窦口鼻道复合体正常的结构和功能;②术中保留的下鼻道黏膜复位后,可以完全封闭骨性造孔,使术后下鼻道无瘘口形成,防止了上颌窦反复感染。由于现有手术器械的限制,本术式不适用于上颌窦前壁囊肿摘除。

参考文献

[1] 董建明.下鼻道开窗术切除上颌窦囊肿[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7,14(5):302-302.

[2] 孔维佳,周梁,许庚,等.鼻窦囊肿[M].孔维佳.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313-313.

[3] 谭穗平,黄志忠.鼻内窥镜下上颌窦囊肿摘除术的径路选择[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2,16(1):38-39.

[4] 田青,拓明祥,李二乐,等.鼻内镜下切除鼻窦囊肿疗效观察[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5):2338-2338.

[5] 薛康,黄录琼,杨家骏,等.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42例[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8,22(17):804-805.

[6] 王绪增,轩秀萍,高金梅,等.经套管内上颌窦囊肿切除84例疗效观察[J].淮海医学,2006,24(2):129-130.

上颌窦提升术 篇3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种植体:anthogyr种植体 (法国anthogyr公司) 种植机:Nourvag AG CH-9403双动力种植机 (瑞士Nourvag公司) 骨粉:Bio-Oss人工骨 (瑞士Geistlich生产) 。

1.2 典型病例资料

患者, 女, 40岁, 右上颌第一磨牙缺失五年, 原活动义齿多次调修仍戴用不适, 要求行种植修复。

1.3 手术方法

在查无手术禁忌的情况下, 患者于术前一天开始使用抗生素, 手术在专用种植手术室进行, 常规消毒、铺巾, 行右上牙槽后神经阻滞麻醉。

于牙槽嵴顶偏腭侧作粘骨膜切口, 近远中达邻牙颈部向颊侧前庭沟方向继续走行成梯形切口越过前庭沟, 然后沿牙槽嵴切口向颊侧上方剥离粘骨膜瓣, 暴露上颌窦前壁, 用直径2mm球钻在缺牙间隙上方上颌窦前壁确定开窗线, 其底线高于上颌窦底5mm, 顶线距底线约5mm, 用球钻做骨性窗口, 顶线保留少量骨质, 磨至骨质呈半透明时, 轻凿之, 以形成青枝样骨折, 将底线向上掀起少许, 细心分离上颌窦底粘膜, 并使上颌窦前壁开窗之骨块沿开窗之顶线向内向上旋转成为上颌窦内植骨区的顶, 形成受植床, 将Bio-Oss人工骨 (瑞士Geistlich生产) , 细心植入位于上颌窦粘膜与骨性窦底之间, 使其在上颌窦骨性窦底上形成约3mm厚度的植入骨区, 然后在牙槽嵴顶按术前设计的定点位置用直径2mm的球钻作标记, 用1根长度与拟植入的种植体相同、直径2mm的麻花钻预钻孔, 再用直径3mm的引导钻钻骨皮质, 再根据所选种植体的长度和直径依次用叶状钻头扩孔, 植入一枚法国anthogyr种植体, 关闭右上颌窦前壁的创面。

2 结果

手术过程中未发生上颌窦粘膜破损;术后临床及X线检查未见上颌窦炎症反应;术后4个月X线检查显示种植体与周围组织均形成良好骨结合, 用anthogyr整合型印模冠取模法取模后如期戴入牙冠。

3 讨论

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技术为上颌后部牙齿缺失的种植修复提供了新手段, 上颌后部牙齿缺失后骨质吸收, 不仅上颌窦底骨高度降低, 难以取得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 同时种植体易穿破上颌窦粘膜进入窦腔, 引起感染导致种植失败, 传统的牙槽嵴顶增高术会使该区域间隙降低造成修复困难, 不适用于该区域。为解决上颌后部缺牙后种植时骨量不足的难题, Tatum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首先报告了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1], 但学者们对延期植入种植体还是同期植入种植体有不同的观点, 本病例结果证实: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种植术安全可行, 效果可靠, 减少了手术次数, 缩短了疗程。但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种植术要严格控制适应证及种植体, 通过术前X线检查测量上颌窦底骨质高度对于选择种植方式及植骨方式有重要意义, 只有上颌窦底有一定的骨高度时, 种植体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初期稳定, 才适宜行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及同期种植体植入术, 否则应行二期种植体植入术。本病例其上颌窦底骨高度在排除X线放大率后约等于4mm, 种植体取得了良好的初期稳定性, 二期取模时观察取得良好骨结合, 种植体无松动。另外种植体良好的初期稳定是成功骨结合的基本条件, 而种植体的外部形状和表面处理则是取得初期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次植入的为anthogyr螺纹状柱状种植体, 经过喷砂和酸蚀处理, 形成种植体的粗糙表面, 增加了与骨组织的结合面积, 微洞的直径大小不一, 提高了骨结合的程度, 取得了良好的初期稳定。种植体长度因上颌后牙区上颌窦底骨高度的限制一般不能过长, 为了增加种植体与骨组织的结合面积, 可在允许范围内选择直径大一些的种植体。上颌窦底提升后植骨方式主要有碎骨块植入及整块植入两种, 有人认为可利用种植体螺纹的作用, 将植入的块状骨块紧紧地固位于上颌窦底骨组织的表面 (位于上颌窦粘膜与窦底骨之间) , 但此法因可操作空间小极易损伤上颌窦粘膜, 另外如何在游离活动的块状骨上预备种植窝也是一个难题。我们使用骨粉植入上颌窦底, 用小刮匙将骨粉直接送入, 方法简单、易行、节省时间, 植入的种植体取得了良好的骨结合。

为了避免术中穿破上颌窦粘膜进入窦腔, 引起感染导致种植失败, 完整无损的剥离与抬高上颌窦底粘骨膜至关重要, 天然牙的牙根在上颌窦区域里往往位于上颌窦腔内, 上颌窦粘膜包绕该牙根, 走行不规则, 加之上颌窦底本身凹凸不平, 单个牙缺失行上颌窦提升术时, 其近远中相邻牙根的影响, 使得完整无损剥离上颌窦粘膜极其困难, 故在上颌窦提升时一定要动作准确, 用力恰当。

本组资料的初期效果证实, 开放式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同期种植术在严密的术前检查和精准的手术操作下是安全可行的, 是解决上颌后牙区种植难题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法。

摘要:目的了解为解决上颌后牙区牙缺失后牙槽骨萎缩导致骨量不足而采取的开放式上颌底窦提升植骨及同期种植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上颌窦底距牙槽嵴顶距离较短的患者行上颌窦提升植骨并同期种植体植入术。结果植入后种植体稳定, 无松动或脱落, 无上颌窦炎症发生, X线复查显示种植体周围无阴影。结论上颌窦提升植骨及同期行种植体植入术, 方法可靠, 对解决上颌后部牙齿缺失后牙槽骨高度不足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关键词:上颌窦,开放式,种植体

参考文献

[1]Tatun H.Maxillary and sinus implant reconstructions[J].Dent Clin North Am, 1986, 30 (2) :207~229.

上颌窦霉菌性病变的CT诊断探析 篇4

【关键词】上颌窦霉菌性病变;CT诊断

【中图分类号】R765 【文献标识码】A

上颌窦霉菌性病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鼻霉菌病,相关数据表明该病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提升。在治疗方面其主要方式为手术治疗,所以早期诊断对上颌窦霉菌性病变有着重要的作用[1]。我院对2009年11月至2013年3月间的87例上颌窦霉菌性病变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对CT检查上颌窦霉菌性病变的诊断价值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11月至2013年3月间的87例上颌窦霉菌性病变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上述患者男33例,女54例,年龄为37-78岁,平均年龄为(47.81±3.21)岁,病程最短为2个月,最长为 17年,平均病程为(5.31±1.71)年。上述患者均确诊为上颌窦霉菌性病变。

1.2方法

采用GE BrightSpeed16层螺旋 CT扫描机对患者进行检查,扫描始于从上颌骨齿槽突,终止于额窦上方。在扫描的过程中尽量要保证冠状位扫描线与听毗线处于垂直状态,另外对骨质结构和软组织病变进行增强扫描,保证CT扫描的整体性效果。

1.3 CT特异性与敏感性判断

特异性为CT阳性中实际患病人数与CT 阳性人数的比值;敏感性为实际患病人数中CT为阳性的总人数与实际患病人数的比值。

2 结果

上述患者中CT阳性人数为86例,敏感性为98.85%。CT阳性中实际患病人数为84例,特异性为97.67%。

3 讨论

3.1上颌窦霉菌病变的特性

上颌窦霉菌病变是临床中较少见的一种症状,其中女性的患病率大于男性,本研究中,女性所占比例為63.07%,男性所占比例为37.93%,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笔者推断,这与女性体内分泌激素的差异有关。其次,上颌窦霉菌病变多发于中老年群体,本研究中所选取的研究对象,年龄分布为37-78岁,平均年龄为(47.81±3.21)岁,与相关文献的报道数据一致。此外,该病具有病程长短不一的特点,本研究中所选取的研究对象,病程为2个月至17年。

3.2 上颌窦霉菌病变的CT诊断

临床诊断过程中,上颌窦霉菌性病容易和以下疾病混淆[2]。(1)非真菌性鼻窦炎,该病具有较低的钙化率,实际诊断过程中,应当根据钙化的形状和具体位置进行鉴别,避免和真菌类混淆。(2)鼻窦肿瘤,诊断中,结合CT所显示的骨化或钙化的形态、性质改变以及侵犯的范围,易于和真菌鉴别[3]。(3)变应性鼻窦炎, CT诊断的典型表现为窦壁膨胀变薄,且伴有云雾状的高密度影像。本研究结果显示,CT 诊断上颌窦霉菌性病变的敏感性为98.85%,特异性为97.67%[4]。

综上所述,上颌窦霉菌性病多属于单侧病变,女性为多发群体[5]。该病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且CT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性较强,可以作为与其他鼻窦疾病鉴别的临床参考依据,CT诊断对上颌窦霉菌性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对疾病的进一步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俞肖一,朱杰敏,崔金才等.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和临床和病理分析[J].医学影像学杂志[J].2010,9(10):4-6.

[2] 朱新进,曾惠良,陈学光等.霉菌性副鼻窦炎的CT表现和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12(11):645-646.

[3] 房刚,李继忠,张秀云.上颌窦真菌病的CT诊断及误诊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23(11):78-79.

[4] 吴景凯,陆忠烈.CT在上颌窦鼻腔出血坏死性息肉诊断中的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0,11(08):545-546.

上颌窦提升术 篇5

关键词:超声骨刀,上颌窦底开窗式外提升术,牙槽突高度 (RBH)

自瑞典学者Brenmark教授提出于“骨结合”理论后[1,2], 种植牙现已成为一项成熟的修复技术。过去因上颌后牙缺失区常伴有剩余牙槽突高度 (residual bone height, RBH) 不足, 使该区一度被视为种植禁区。1980年Boyne和James首次提出了上颌窦底提升植骨术[3], 1986年Tatum[4]报道了上颌窦外提升植骨术, 效果稳定可靠。后被广泛接受作为上颌后牙区常规的骨增量方法。

侧壁开窗式上颌窦底外提升术, 根据开窗时骨板处理方式的不同, 分为磨除式、翻入式和揭盖式。目前以揭盖式为主, 即使用金刚砂石磨头、球钻及裂钻等工具在上颌窦外侧壁开窗, 将骨块剥离, 完成窦底黏膜提升及骨代用品植入后, 将骨盖复位。使用传统工具常导致上颌窦黏膜穿孔等术中并发症易发生, 最终导致手术失败。为此我科近年来采用超声骨刀进行开窗式上颌窦底外提升术, 取得良好的稳定的效果, 现进行回顾分析。本研究收集了我科2010~2012年间行上颌窦外提升的病例共29例, 现予以回顾分析。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2012年于我科就诊的上后牙缺失垂直骨量不足需要行上颌窦底外提升术患者共29例, 共提升30侧上颌窦。其中男性17例, 女性12例, 平均年龄49.8岁 (19~70岁) 。缺牙时间:3月~20年, 平均缺牙时间为47.3月。缺牙原因多为龋病 (20例) 和牙周病 (7例) 。全身情况:4例患者患有高血压病, 1例患者患有2型糖尿病, 1例患者患有甲状腺功能低下症, 上述患者均经系统治疗, 控制良好, 其他患者均无系统性疾病。

纳入条件: (1) 上颌磨牙或前磨牙缺失要求种植修复。 (2) 需行上颌窦底外提升术。 (3) 上颌窦底外提升术采用超声骨刀开窗。 (4) 上颌窦内无明显炎症或其他病变。 (5) 术前生化常规检查正常, 无系统性疾病, 或系统性疾病已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6) 无严重牙周病, 或牙周病已控制者。 (7) 口腔内无急慢性炎症者。 (8) 无烟酒嗜好者。 (9) 头颈部无放化疗治疗史。 (10) 术前已签署知情同意书。不同时满足以上条件者均予以排除。

1.2 主要仪器和材料

Kavo INTRAsurg 300 plus种植机 (德国, Kavo公司) , Silfradent Surgybone超声骨刀 (意大利, Silfradent公司) , BEGO种植体及相关器械 (德国, Bego公司) , Osstem种植体及相关器械 (韩国, Osstem公司) , 3i种植体及相关器械 (美国, Biomet3i公司) , Bio-Oss骨粉及Bio-Guide胶原膜 (瑞士, Geistlich公司) 。

1.3 方法

手术采用局麻, 术前使用复方氯已定溶液含漱3次, 常规消毒包头铺巾。采用碧兰麻经无痛麻醉仪行局部浸润麻醉, 在牙槽嵴顶正中切开, 并在近远中侧附加纵切口, 翻颊侧梯形黏骨膜瓣。根据术前CBCT检查确定开窗位置和范围, 使用超声骨刀切开上颌窦前外侧壁按照设计的开窗范围开出骨沟, 将骨盖揭开, 分离窦底黏膜, 使达到所需提升高度, 植入混以无菌盐水的Bio-Oss骨粉, 外覆Bio-Guide胶原膜, 将骨盖复位。根据骨质情况, 依照相关种植系统植入要求同期植入种植体, 或者延期6~9个月植入种植体。术后常规使用抗生素3~5 d。种植体植入后6~8个月行种植义齿修复, 修复完成后3、6、12个月定期复查。

术前采用CBCT准确测量种植区RBH, 上颌窦是否存在炎症病变, 上颌窦分嵴及骨质分类等, 设计开窗的位置及范围。术后采影像学检查确定RBH及骨结合情况等。

2 结果

术前通过CBCT确定RBH, 最小为1 mm, 最大为7.8 mm, 平均值为4.46 mm。术后RBH最小为10mm, 最大为15.2 mm, 平均值为11.85 mm。提升高度最小为4.2 mm, 最大为14.2 mm, 平均为7.34 mm。术中无黏膜穿孔发生, 成功率100%。

根据Lekholm和Zarb[5]的骨质分类, 本研究中Ⅲ类骨占51.8%, II类骨占41.4%, I类骨仅1例, 无IV类骨。其中I类骨患者为女性, 因龋缺牙达1年, RBH为4.8 mm, 窦底及嵴顶均为较厚皮质骨覆盖, 同期植入种植体, 50 N·cm扭力植入。

共植入53枚种植体 (种植体数目和类型见表1) , 最长13 mm, 最短7 mm, 平均长度为10.1 mm;植入最小扭力为10 N·cm, 最大为50 N·cm, 平均为40N·cm。同期植入种植体为47枚, 延期植入为6枚。术前术后影像学检查结果见表2。植入后6~8个月间拍摄X线牙片, 所有种植体均成活, 未发生松动脱落, X线显示骨结合良好, 无明显阴影。术后患者未诉鼻通气、睡眠、语音等改变, 无不适感, 未发现上颌窦炎症状。修复采用烤瓷单冠或连冠, 均采用贵金属烤瓷冠, 咬合面形态参考对颌牙形态, 调, 部分烤瓷冠采用减径处理, 修复后患者咬合功能恢复满意。修复后随访周期为3~18月, 未发现种植体周围炎等, 患者亦无主观症状。临床存留率100%。

3 讨论

3.1 术式的选择

目前, 使用上颌窦底提升术解决在上颌后牙区骨量不足的问题, 按照手术径路可分为上颌窦侧壁开窗法 (lateral window technique) 和经牙槽突上颌窦底提升法 (transalveolar technique) 。2种方法在技术上各有特点, 适应证各有侧重, 开窗法的优点是在直视下操作, 可靠性高, 提升范围和高度充分且准确、可控性好, 缺点是创伤大, 主要适用于上颌窦底严重骨萎缩以及复杂上颌窦底解剖形态等情况[6];经牙槽突上颌窦底提升法优点是创伤小, 手术耗时短, 缺点是盲探下操作, 提升范围和幅度有限, 上颌窦穿孔不易预防和发现, 主要适用于轻度骨高度不足、上颌窦底较为平坦等情况[7,8]。采用经牙槽突法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时, 一旦发生大于1 mm的上颌窦黏膜破损, 解决这一并发症可靠而有效的手段是即刻改用开窗法提升上颌窦底并对黏膜破损处加以修补。在开展经牙槽突法上颌窦底提升术之前应熟练掌握开窗技术, 以防止可能出现的黏膜穿孔并发症, 做到从技术上予以充分准备。

3.2 超声骨刀使用的优点

上颌窦底外提升术中采用常规的手术器械开窗时, 很容易因为器械和尖锐的骨片导致上颌窦黏膜的刺破, 从而导致手术失败。同时使用传统的球钻等工具开窗时, 由于工具控制的精准性差、不易控制、切割效率低, 常使手术操作困难, 时间延长, 开窗面粗糙等。所以对术者的技术要求高, 对于上颌窦外提升术的推广开展不利。

如使用超声骨刀作为开窗工具, 可以做到术野清晰、效率提高、精准切割等[9,10]。同时由于超声骨刀切骨时, 局部产热量极少, 切骨缘温度可以控制在38℃以下, 避免了骨细胞坏死的风险。最为重要的是, 超声骨刀在使用时仅仅对声阻抗大的骨组织等进行选择性切割破坏, 对于声阻抗低的黏膜等软组织, 并不损伤, 大大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11]。有研究证实:窦内纵隔的出现率可达20%以上[12,13], Zijderveld等[14]统计的100例上颌窦提升手术中, 有48%的患者由于存在窦内纵隔影响到上颌窦提升的操作。采用超声骨刀进行开窗可以根据术前设计灵活的进行多个开窗, 来避免纵隔的阻挡, 成功的进行上颌窦底外提升术。从本研究的临床效果来看, 超声骨刀确可大幅提升手术精度, 降低穿孔风险, 且术中降温充分, 避免了骨坏死的出现。与以往报道的临床应用效果相似, 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3.3 种植体植入时期

以往学者多认为RBH<4 mm时, 由于同期植入无法保证初期稳定性, 常规治疗是先行上颌窦底提升术[15], 二期行种植体植入术。但根据Peleg[16]和Manso等[17]学者的临床研究, 此种情况下同期植入种植体, 依然获得了与延期种植相似的远期效果。本研究的临床应用也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考虑是因为: (1) 大量的临床研究证据证实, RBH并非初期稳定性的唯一决定因素, 从我们的临床总结中可以发现, 窦底和牙槽嵴顶皮质骨的厚度与是否可行同期种植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明确。 (2) 种植体的表面处理工艺和种植体形态的优化设计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比如现在的种植体大多表面粗化处理, 比之前的光滑表面种植体能获得更好的骨结合效果。种植体采用根型等设计时, 也可以获得更好的初期固位能力。

4 结论

上颌窦提升术 篇6

1.1 材料

东北长春及湖北地区出土的成人完整上颌骨50个 (100侧) , 根据吴氏 (人类骨学测量方法) 规定的年龄估计及性别标准加以分析, 男性上颌骨28个 (56侧) , 女性上颌骨22个 (44侧) , 从上颌骨上半锯开显露上颌窦底壁进行观测。

1.2 测量方法

采用特制薄片直尺及游标卡尺测量上颌窦底壁至上颌第二双尖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牙槽嵴顶的距离。

2 结果

2.1 上颌窦底壁至上牙槽嵴顶的距离

上颌窦底壁至上牙槽嵴顶的距离见表1。上颌窦至第一磨牙、第二双尖牙牙槽嵴顶的距男女之间有显著性差异, 男大于女 (P<0.05) 。上颌窦至第二磨牙、第三磨牙牙槽嵴顶的距离, 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 (P>0.05) 。

与男比较, a P<0.05

2.2 上颌窦底壁的形态

上颌窦底壁呈孤形36例, 类三角形的有14例。

2.3 上颌窦底壁的长度

上颌窦底壁长度均值为男37.02 mm, 女34.76 mm。

3 讨论

种植义齿修复与传统义齿修复相比较, 具有咀嚼功能好、语言障碍较小、对邻牙无损害等优点, 患者容易适应, 在临床修复中的应用越来越多[1],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可能会造成种植义齿修复失败, 其中解剖因素也是影响种植义齿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

种植义齿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中, 其临床应用较为局限, 出现并发症较多, 成功率不理想。近二十多年来, 随着种植材料、种植体系的不断完善、外科种植和修复技术的不断改进和提高, 使得种植义齿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设计更加合理, 制作更加精良, 获得了较为满意的远期成功率[2], 被称为人类的第三副牙齿。

临床上在行上颌后牙种植术时, 由于上颌窦的存在, 常导致垂直骨量不足, 给人工种植修复造成了一定的难度[3], 因此, 术前要准确测量上颌窦底与牙槽嵴顶的高度, 根据测量确定种植体的类型、植入的位置、方向和深度[4], 而以往文献对上颌窦底至上牙槽嵴顶距离的资料少见报道, 且此类相关数据资料多通过X线或活体测量获得, 本研究采用离体的标本直接测量, 较以往其它方法具有直观、灵活、定位确切及测量精确等优点, 降低了误差的发生率, 因此测量所得数据更具可靠性。

在满足义齿基牙功能需要的前提下, 种植基牙的数量尽可能减少, 因为在合理设计的前提下, 单端和双端固定修复对牙周健康的影响没有差别[5]。从本组资料可以看出, 在上颌后牙行种植义齿修复过程中, 为避免种植体植入上颌骨时进入上颌窦, 其深度男女平均不能超过13 mm。但由于上颌窦底壁至第一磨牙、第二双尖牙厚度逐渐增加, 所以第二双尖牙的深度可达15 mm。由于上颌窦至第一磨牙、第二双尖牙牙槽嵴顶的距离男大于女, 所以此位置行种植牙修复时种植体的深度男可略大于女。

参考文献

[1]施斌, 程祥荣, 王贻宁, 等.30例种植义齿失败原因分析[J].口腔医学纵横, 1997, 13 (4) :234-235.

[2]马轩祥.口腔修复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376-378.

[3]黄建生, 周磊, 宋光保.上颌窦提升植骨同期人工牙种植修复[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03, 8 (4) :167-168.

[4]黄正乾.人工种植牙临床应用的观察[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 2003, 8 (1) :37-38.

《上颌窦提升外科技术与技巧》 篇7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

第一章上颌窦的解剖和生理机能

第二章传统影像成像技术的应用和局限性

第三章先进的三维影像成像技术的应用和局限性

第四章侧壁开窗技术常规工具的准备和临床培训

第五章侧壁开窗技术的临床步骤

第六章侧壁开窗技术并发症的避免和处理

第七章侧壁开窗技术的进阶

第八章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的基本简介和材料:骨凿技术

第九章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的临床程序

第十章牙槽嵴上颌窦提升术的术后护理

第十一章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术中的先进技术

第十二章上颌窦提升术的决策树

第十三章植骨材料的选择

第十四章口腔种植体成功率和生存率概述

定价:120.0元

需购者,1、请直接汇款至:西安市长乐西路145号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编辑部收,邮编:710032

2、登陆《实用口腔医学杂志》网站主页,扫描杂志微信二维码,加微信好友后,可通过微信钱包支付。

上颌窦提升术 篇8

上颌窦假性囊肿,既往作为上颌窦提升的相对禁忌症,临床多采用先摘除囊肿。二期手术再进行上颌窦底提升[3]。长期研究表明,手术摘除后伴有较高比例的复发[4,5]。近年来国外有少量报道,采用保留上颌窦假性囊肿,行上颌窦底提升植骨进行上颌后牙区骨增量的病例报道,多采用上颌窦外侧壁入路[6,7,8]。

本研究采用穿牙槽嵴顶入路,保留上颌窦潴留囊肿的同时,进行上颌窦底提升植骨,同期植入种植体,并观察其临床效果。

1 资料和方法

1. 1病例资料

2008-09 ~ 2011-12在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种植科,共完成保留上颌窦潴留囊肿穿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14例。

1.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1. 2. 1纳入标准 ( 1) 上颌后牙缺失,伴同侧上颌窦底剩余骨量不足,及同侧上颌窦囊肿; ( 2) 年龄在18岁以上; ( 3) 剩余骨高度 > 5. 0 mm,且 < 8. 0 mm; ( 4)剩余牙槽嵴宽度 > 6. 0 mm; ( 5) 无牙周病; ( 6) 缺牙区拔牙后愈合时间 > 3个月。

1. 2. 2排除标准 ( 1) 系统性疾病,例如近期发作的心脏病,严重的血液疾病,未控制的糖尿病,颌骨放疗术后等; ( 2) 吸烟 > 10支/d; ( 3) 夜磨牙; ( 4) 未经治疗的牙周病; ( 5) 临近牙齿的急性感染( 如脓肿、瘘管等) ; ( 6) 无急性或慢性上颌窦内感染; ( 7) 伴有上颌窦底分隔。

1. 2. 3上颌窦假性囊肿的诊断标准( 1 ) 影像学检查显示为半球形或球形较为均质的低密度影像; ( 2)无骨质破坏; ( 3) 无临床症状,不伴有头痛,上颌窦区面痛等。

1. 3 术前准备

1. 3. 1 拍摄 CBCT; 评估局部骨质骨量

1. 3. 2确定种植床制备工作长度在CBCT确定种植体最佳植入位点和轴向,测量术区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工作长度 = 该剩余骨高度 - 0. 5 mm。

1. 3. 3 耳鼻喉科会诊,除外黏液囊肿

1. 4 临床过程

1. 4. 1手术方法常规消毒铺巾,4% 盐酸阿替卡因+ 1∶10万肾上腺素行种植术区局部浸润麻醉。牙槽嵴顶切口翻瓣显露牙槽嵴顶。按工作长度制备,逐级扩大至比预定种植体直径小0. 5 ~ 0. 8 mm。使用专用的Osteotome提升器械,轻轻敲击,造成窦底骨皮质青枝性骨折,连同上颌窦底黏膜向上抬起。采用直接冲击,或者复合胶原的无机牛骨基质( Bio-oss Collagen,Geistlich公司,瑞士 ) 作为缓冲介质。采用ValsalvaManeuver实验及探诊检查上颌窦底黏膜的完整性。1. 4. 2备用方案如果穿牙槽嵴顶入路时,上颌窦黏膜穿孔和/或上颌窦囊肿破裂,则采用上颌窦外侧壁开窗的上颌窦底提升,同期植入或二期植入种植体。

1. 5 修复

患者术后不戴用过渡义齿。术后6个月左右行闭窗式印模技术取模,行纵向螺丝固位,或粘接方式永久修复。修复体为氧化锆基底烤瓷全冠,或金钯合金基底烤瓷全冠。

1. 6 术后复查

1. 6. 1 复查时间 患者在 4 个时间点进行复查: 即术前、术后即刻、术后半年修复时、术后 1 年。

1. 6. 2 观察指标 包括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1. 6. 2. 2种植体存留率标准( 1 ) 种植体无动度;( 2) X线显示种植体周围无透射区; ( 3) 无进展性骨吸收; ( 4) 无疼痛或麻木等症状。

1. 6. 2. 3 并发症 通过临床检查记录基台松动、修复体松动和崩瓷的情况。

1. 6. 2. 4影像学检查在3个时间点进行,于上颌窦底提升术前、术后即刻及术后1年,分别拍摄CBCT( cone beam CT,Planmeca Pro Max 3D Max,PlanmecaOy,芬兰) ,将3次CBCT的数据在Planmeca Romexis软件( Planmeca Romexis,Planmeca,Oy,芬兰) 进行测量( 图1) 。测量项目包括: 术前剩余骨高度( RRH) 、术后窦嵴距( GSH) 、术后窦底提升高度( GBH) 、1年后骨愈合后窦嵴距( GSH-1) 。测量囊肿的最大径。

1. 6. 2. 1 临床检查下列指标进行相应时间点的临床检查疼痛、咬合关系、修复体动度。



1. 6. 3患者满意度评价非常满意、一般、不满意。于 1 年复查时评价。

2 结 果

2. 1 一般临床治疗

本研究穿牙槽嵴顶入路的上颌窦底提升同期种植并保留假性囊肿病例患者共14例( 15枚种植体) ,平均年龄48. 3岁。植入扭矩约35 ~ 45 Ncm。

2. 2 手术情况

无上颌窦底提升失败病例。

2. 3 术后并发症

种植体均实现骨结合,术后平均愈合时间6个月后永久修复。种植体早期成功率100% 。上颌窦底提升术及种植体植入术后无植骨区感染及种植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

2. 4 随访结果

最短随访期为1年,其中随访1年以上为14例,2年以上为10例,3年以上为4例。随访期内无种植体脱落,无种植体周围炎,无上颌窦急慢性炎症和头痛等并发症。成功率100% 。

2. 5 影像学结果

术前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为( 6. 85±1. 07) mm( 范围5. 02 ~ 7. 80 mm) ,术中提升高度为( 6. 93±2. 07) mm ( 范围3. 64 ~ 14. 20 mm ) 。术后窦 嵴距( GBH) 为( 13. 88±1. 87) mm ( 范围11. 02 ~ 20. 80mm) 、1年后骨愈合后窦嵴距( GSH-1) ( 12. 76±2. 03)mm( 范围10. 64 ~ 16. 83 mm) 。

2. 6 囊肿的影像学结果

随访期内,囊肿增大3例,基本不变3例,减小5例,消失3例。

2. 7 患者满意度

14例患者均非常满意,满意度100% 。

3 讨 论

上颌窦底提升术前,上颌窦囊肿是否需要摘除,目前尚存争议。一般认为所有囊肿均需要先行摘除[3],也有学者认为只有黏液囊肿需要摘除,假性囊肿不需要摘除[9]。关键在于: 上颌窦内囊肿的性质和自然预后,以及囊肿的存在是否影响上颌窦底提升后的植骨效果。

上颌窦囊肿的分类,按其产生原因和预后,一般分为: 上颌窦黏液囊肿、潴留囊肿和假性囊肿三大类[4,5]。上颌窦黏液囊肿 ( Mucocele) ,为良性的囊肿样病变,为上颌窦黏膜内黏液性腺体的导管阻塞,导致黏液性分泌物聚集缓慢形成,有破坏骨组织和膨胀性生长损伤邻近组织的潜能[4,5],在上颌窦内少见。假性囊肿 ( Psedocyst) ,认为该囊肿在病理上没有上皮衬里,推测是上颌窦黏膜内间质间积液的融合而成[4,5]。上颌窦潴留囊肿 ( Retention Cyst) ,为良性的浆液性囊肿,为上颌窦内浆液性腺体的导管阻塞,导致浆液性分泌物聚集形成,病因可能为炎症、创伤、根尖病变或牙周病等诱发。大部分假性囊肿和潴留囊肿是没有症状的,而且可以长期存留而不侵袭周围骨质[4,5]。

三者的预后不同,决定了治疗方案的区别对待。上颌窦黏液囊肿具有破坏骨组织和膨胀性生长侵入鼻旁窦和损伤邻近组织的潜能。因此多采用积极的手术治疗。在上颌窦底提升前,需要手术摘除。而潴留囊肿和假性囊肿预后较好,即使囊肿增大也无骨破坏性,而手术摘除伴有较高的复发率,因此近年来多采用观察 ( wait and see) 而非手术治疗,也就奠定了在上颌窦底提升的同时保留假性囊肿的可能性。

既往认为上颌窦囊肿是上颌窦底提升的禁忌证,所有的囊肿病变均应在上颌窦底提升前手术摘除。二期行上颌窦底提升术。国外少量文献报道保留上颌窦潴留囊肿的手术治疗。有限的病例和短期随访中,取得较好的效果。2007年Mardinger[8]首次报道采用上颌窦外侧壁入路保留上颌窦潴留囊肿的上颌窦底提升。8个病例中,在术后平均20个月的随访中,种植义齿均使用良好。Kara[7]进行的回顾性研究中,发现13. 6% 的上颌窦提升患者,有上颌窦囊肿。穿牙槽嵴顶入路,或上颌窦外侧壁入路,均取得较好的效果。保留上颌窦囊肿的主要风险在于术中囊肿破裂继发感染[7,8]。

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了改良的手术方法,部分病例通过非刚性的骨代用品作为提升介质,较为安全有效的提升,同时降低上颌窦底黏膜和囊肿破裂的风险。在本研究期间,上颌窦底成骨较好,稳定在种植体根尖水平的上方,也证实了上颌窦假性囊肿对窦底植骨区成骨没有明显影响。

上颌窦假性囊肿和黏液囊肿的鉴别诊断,主要的依据是影像学是否有骨破坏。因此,建议采用CT,或CBCT进行术前诊断。此外,耳鼻喉专科医生的辅助诊断,以及术后的随访,有助于进一步鉴别诊断。

本研究病例样本和随访时间有限,初步提示在上颌窦内存在假性囊肿,而非黏液囊肿的情况下,可以保留囊肿进行穿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需要更大样本的前瞻性研究证实本研究的结果。

摘要:目的:评估在保留上颌窦假性囊肿的条件下,进行穿牙槽嵴顶入路的上颌窦底提升的临床效果。方法:14例患者接受保留上颌窦假性囊肿的穿牙槽嵴顶入路上颌窦底提升术,同期植入种植体,共植入15枚种植体。分别在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1年拍摄CBCT,测量植骨区骨量变化及上颌窦假性囊肿变化。结果:全部手术中无囊肿破裂和上颌窦黏膜穿孔,愈合期种植体骨结合良好,随访期无种植体脱落。术前上颌窦底剩余骨高度为(6.85±1.07)mm.术中提升高度为(6.93±2.07)mm。术后窦底提升高度(GBH)为(13.88±1.87)mm、1年后骨愈合后窦嵴距(GSH-1)(12.76±2.03)mm。随访期内,囊肿增大3例,基本不变3例,减小5例,消失3例。结论: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同时保留上颌窦假性囊肿可获得较满意疗效。

上颌窦提升术 篇9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2011年2月~2012年2月来本院就诊的17例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患者纳入本次研究,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7~58(49.4±6.7)岁;其中5例为单牙缺损,12例为多牙缺损。排除孕产期女性、进行性牙周炎、无法耐受手术者以及其他系统性疾病可影响骨愈合者。倘若患者需拔牙,则应在拔牙后等待3个月,再采取开窗植骨手术处理。

1.2治疗方法术前对牙列做全景拍摄,对上颌窦形态、窦内纵隔以及预种植牙数量做出正确评估,并计算上颌窦底、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常规消毒并采取眶下孔阻滞麻醉并局部浸润麻醉方案,于牙槽嵴顶、近远端做一梯形切口,掀起粘骨膜瓣并暴露颊侧骨壁,并取上颌窦前壁以球钻开窗,加压钻磨侧壁,底部少许骨质应予以保留,轻敲后折断。将底壁黏膜分离后再行近远中壁黏膜分离,旋转开窗骨块至植骨区顶。对于后牙区低骨密度可通过骨挤压器来保证其稳定性,按照常规操作护孔并对黏膜组织予以良好保护,将种植体植入。以备用人工骨以及上颌结节自体骨混合植入,在开窗部位覆盖屏障膜后缝合粘骨膜瓣,埋入式愈合。术后常规给予抗感染治疗,10d后即可拆线;另在术后1年时进行二期手术治疗,修复种植体上部结构,评估种植体结合以及骨改建情况。

1.3观察指标术后随访3年,评估不同观察时点的骨吸收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率。分别在1、2、3年时评估患者骨吸收情况,采用游标卡尺测量种植体,并结合复查摄片结果计算牙槽嵴顶和种植体颈间距离(L1)、种植体长度(L2)以及种植时种植体实际全长(L3),计算骨吸收量的公式如下:L1×L2/L3[2]。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字2检验,以<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后并发症情况患者术后手术部位均存在肿胀现象,采取冰敷处理后逐步消退;其中上颌窦炎1例,修复螺丝松动1例,经针对性处理后均恢复良好。

2.2术后不同时点的骨吸收量对比术后1、2、3年随访发现骨吸收量持续增加,分别为(0.57±0.14)mm、(0.61±0.13)mm、(0.64±0.21)mm(P<0.05)。见附表。

注:与随访1年时相比,*:P<0.05;与随访1、2年时相比,#:P<0.05

3讨论

对于上颌后牙区牙列缺失的临床治疗工作而言,在采取种植体技术的情况下既要对术后种植体短期应用性以及稳定性予以明确,同时还应对远期疗效给予充分关注,并明确掌握治疗方案、技术手段、充填材料以及手法的固有缺陷与有效性[3]。

现阶段临床大多以人工骨、自体骨以及混合骨为主要的植骨材料,其中自体骨可谓是植骨金标准,然而由于自体骨通常取自患者口腔,其对于骨用量以及取骨部位具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获取难度较大且容易导致创面扩大;另外自体骨具有较大的吸收量,远期适用性相对较差,同时手术时间较长,有术中或术后较大几率出现并发症[4]。单纯采用人工骨种植,则会受限于其本身活性较自体骨更低的缺点,对于植骨的应用较为不利。临床总结上述两种方式的缺点,而在当前推广了自体骨与人工骨相互结合、混合使用的植骨方式,其既有利于自体骨发挥自身活性,同时又确保了人工骨固有的稳定性以及引导性。诸多临床研究[5,6]表明,自体骨、人工混合骨以及单纯人工骨三者种植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较而言,混合骨种植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与其他两种并无明显差异[7]。然而应注意的是,种植的混合骨随着用牙时间逐步延长,同样会出现骨量流失问题,其可能是混合骨中自体骨占据一定比例,因此具有一定的骨吸收性,久而久之则会因吸收而出现骨量减少;此外,正常用牙导致牙冠磨损,也同样会造成骨量流失[8]。本次研究中,17例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患者均接受上颌窦开窗植骨种植修复术处理,术后1、2、3年随访发现骨吸收量持续增加,分别为(0.57±0.14)mm、(0.61±0.13)mm、(0.64±0.21)mm(P<0.05),与张庆元等[9]研究相符,提示上颌窦开窗植骨种植修复术的远期效果良好。此外,17例患者术后手术部位均存在肿胀现象,采取冰敷处理后逐步消退;其中上颌窦炎1例,修复螺丝松动1例,经针对性处理后均恢复良好,表明上颌窦开窗植骨种植修复术并发症少,安全性高。但应注意的是,使用年限对于植骨种植修复方案仍然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临床针对相关植骨材料予以深入研讨和分析,既要确保操作便捷、稳定性良好,又要有效控制骨吸收量,尽量延长种植体使用年限[10]。通过本次手术笔者发现,术前应注意评估患者个体情况,对于长期吸烟或者合并慢性上颌窦炎者而言,其黏膜较为脆弱,因此术中有较大几率出现穿孔问题,临床医师应重视此点,并注意操作手法,防止并发症的出现。

综上所述,在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临床治疗方案中,上颌窦开窗植骨种植修复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且远期疗效肯定,值得予以推广和使用。

摘要:2011年6月2012年2月期间17例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病例纳入研究对象,均接受上颌窦开窗植骨种植修复术处理,术后随访3年,评估不同观察时点的骨吸收情况,记录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术后手术部位均存在肿胀现象,采取冰敷处理后逐步消退;术后1、2、3年随访发现骨吸收量持续增加,分别为(0.57±0.14)mm、(0.61±0.13)mm、(0.64±0.2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上颌后牙区牙列缺损临床治疗方案中,上颌窦开窗植骨种植修复术效果满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且远期疗效肯定,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牙列缺损,上颌后牙区,上颌窦,植骨种植,远期疗效

参考文献

[1]葛晓言.牙缺损伴牙颌畸形患者的正畸与修复治疗效果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74-75.

[2]秦建勇,刘道峰,强艳丽,等.ITI Straumann种植体修复牙列缺损疗效观察[J].山东医药,2010,50(6):90-91.

[3]普燕.牙重度磨损伴牙列缺损修复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华老年口腔医学杂志,2010,8(1):34-35.

[4]刘怀勤,徐扬,孙香,等.人工种植牙在牙列缺损和修复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美容医学,2014,23(19):1633-1635.

[5]张霞玲.2种不同修复体用于牙周病伴牙列缺损的远期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21(30):3371-3372.

[6]芮建功,庄春燕,詹颖,等.15例上颌前牙种植的美学临床研究[J].中国口腔种植学杂志,2010,15(1):29-31.

[7]严国安.口腔进口种植体治疗牙列缺损的临床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12,23(6):78-79.

[8]张艽,李纲,杨颖,等.牙种植修复牙列缺损185例远期效果临床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13,23(11):1192-1194.

[9]张庆元,刘佳钰.上颌窦外提升同期植人种植体的临床观察[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2,28(6):382-383.

上一篇:藏族学校下一篇:中职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