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学习化学方法

2024-06-30

中学生学习化学方法(精选12篇)

中学生学习化学方法 篇1

《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从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出发, 面向全体学生, 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其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任何功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不需要教。”换言之, 教是学的手段, 学是教的目的。

初中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特殊时期, 学生在此阶段具有较强的求知欲, 他们已经具备了初步的独立思考和钻研问题的能力, 但自学能力较弱, 往往缺乏科学恰当的学习方法。特别是化学学科, 是在学生学习较为紧张的初三年级开设的, 很多学生感觉学习困难。因此, 化学教师在教学中, 除了要做好“传道授业”、“授人以鱼”外, 更要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 即“授人以渔”, 真正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学会自主学习, 受益终身。下面我就在初中化学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指导科学预习, 养成预习习惯

预习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作用, 虽然很多老师在平时一直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工作, 但课前预习效果往往差强人意, 有些预习的要求完全形同虚设。即使是自觉性较高的学生, 他们虽然也具有预习的意识, 但由于预习能力较差, 仅仅认为看一遍书就是预习了, 因而不能抓住重点, 也不能发现问题, 从而导致课堂上“漫无目的”, 起不到预习的作用, 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要想使预习效果最优化, 教师不仅要认真研究教材实际, 更要研究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为此, 我在新课教学前, 一般会花5~10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预习, 指导学生列出本节课中预习的提纲, 提出预习的要求。这样使学生有针对性地预习, 不仅使他们学有目的, 而且提高预习效率, 从而感受预习带来的学习上的轻松与快乐, 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学习关于“碳的单质”的知识时, 我和学生共同制定了以下几个预习提纲:1.什么是单质?一种元素只能有一种单质吗?请你举例。2.金刚石与石墨的物理性质有什么异同点?3.你能想出什么样的方法证明金刚石和石墨是都由同种元素碳所组成的?4.为什么金刚石和石墨都由同种元素组成, 却有那么大的差异?结合这些问题, 学生在上课前对新知进行了预习, 能自我解决一部分问题, 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更促进了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而对那些未能解决的问题, 则在课堂上通过听老师的讲解加以领会, 减少了听课的盲目性。实践证明, 只要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 掌握了正确的预习方法, 在课前精心预习, 课堂上有针对性地实施补救, 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即可大大提高, 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大大增强。

二、培养观察能力, 掌握自学本领

化学现象是奇妙的, 但是化学现象表象后面的原理却是晦涩难懂的。部分初中学生对化学现象往往停留在看热闹的层面, 觉得化学好玩, 满足于感官上的刺激, 对现象的本质却浅尝辄止, 不求甚解。尤其是在教师演示和学生分组实验中, 他们不去留意实验的细节, 不去主动学习利用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获取知识, 导致化学学习走进了死胡同。为此, 我在教学中, 以实验教学为契机, 着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引导学生善于捕捉微笑的变化, 透过变化莫测的实验现象洞察化学的本质。如:在“氧气的性质”一节的教学中, 我边演示边教学生观察实验操作的过程及现象, 从物理性质———气味、颜色、状态等到化学性质———物质在氧气里燃烧。对此, 我着重引导学生观察如何从现象到结论, 从对现象的观察与对比中可以发现什么;在“氢气的性质”的教学中, 我在引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的基础上, 通过自己的演示, 让学生每观察好一个实验就总结得出一个结论;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 我与学生共同实验, 边做边让学生由现象得出结论。这样引导, 不仅增强了学生观察的目的性, 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真实性, 避免了以往部分学生依靠死记硬背学习化学的弊端, 更提高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教给记忆方法, 提高记忆能力

记忆能力是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 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记忆能力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成绩。在教学中, 我注重学生记忆方法的训练, 努力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为此, 我常教给学生运用对比、归纳、总结的方法, 发现知识的内在联系, 从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如学完原子、分子的知识后, 我与学生一起对原子和分子、原子和元素进行列表比较, 培养学生初步的对比归纳能力, 从而轻松识记知识;学完溶液的知识后, 我让学生对过滤和结晶、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等概念进行列表对比。通过对比, 学生深化了对概念深度、广度的理解, 把握住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记忆起来不仅轻松, 而且更持久, 学生的记忆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同时, 为了提高学生的识记能力, 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帮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 把握知识形成的过程, 构建知识的整体框架, 这样, 学生的识记才会真正轻松自如。

四、指导解题方法, 培养解题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 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无论是对学生的成长, 还是对学生成绩的提高都有现实的作用。因此, 教师要将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渗透在平时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首先要学会审题, 审题时要将题干中的已知条件、隐含条件和题目要求解的问题通过简洁直观的化学语言或符号表示出来, 排除那些与问题解决无关的干扰信息。另外, 解题时要仔细斟酌, 反复推敲, 要善于从条件到问题和从问题到条件两个途径进行分析, 找准问题解决过程中涉及的知识点、公式和规律。最后, 学会验证结果, 反思解题过程, 多问几次自己的结果是否合理, 是否正确, 能否经得住检验?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拓展思路, 采用一题多解并比较优劣, 从而让学生学会辨别, 学会分析。

总之, 只要教师在教学中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辩证关系,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认真研究学生的认知规律, 注重方法的积累和总结, 就一定会将学生引入神秘奇妙的化学殿堂, 不断让他们领略化学世界的迷人风景。

中学生学习化学方法 篇2

2. 要适应老师,老师之所以成为老师,说明老师已经教过许多学生,所以不要抱怨。

3. 要多做题,熟悉各种题型,只有这样考试时才可以应心顺手。

4. 做一道题时,会了之后把题目中的条件换一下或者建设另一种情况,这样可以提高脑子活跃度。

5. 不会的就要问老师,老师会详细的讲。

6. 不要有侥幸,认为会一点就考那一点。不要希望有原题,高考没有原题。

7. 不要依赖课本,课本即使倒背如流,没有实践,还是渣渣。但对于易混的概念,一定要背,若不背,考试会的题错了就太冤了。

8. 学会举一反三,会一个例题,这一类的题都会了。

9. 要一点一点积累,不要认为恶补一下,化学马上可以提高,要有耐心。

浅谈中学化学学习方法 篇3

【关键词】中学化学 学习方法 传授知识 引导和启发 师生互动

新世纪呼唤新的教育理念和新的教育行为,其目的不仅是要让学生搞好学习,还要让学生的学习方法有科学性,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要学好化学,作为教师首要职责是要让学生真真正正、深深刻刻的明确学习化学的目的: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必修课,它是古往今来无数中外化学家的化学科学研究和实践的成就;它编入了一些化学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无机物及有机物的分类和相互间的关系等知识;它充满了唯物辩证法原理和内容;它介绍了许多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他们对事业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学风;它对工农业生产、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人们的衣、食、住、行样样离不开它。 化学也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化学课的学习,要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学会动手做实验的能力,为今后搞科学实验打下基础。

同时教师应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越来越多的激励学生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和创造性的教学活动,即教师已不在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师生互动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因此要实现这种转变,教师不仅要把应有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科学的记忆等科学的学习方法,因为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关系非常密切。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会学”。中外教育名家的各种论述,无不具有其类似的共同特点,就是十分重视学生的学,因此,对学习方法的引导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足够重视。

我们都深深的知道,好的学习方法的培养,比学习任何知识更重要,良好的学习习惯将受益终身,因此,如何让学生学好化学,教师应加强引导和启发,学生也主动积极的去尝试寻求一种适合于自己的基本方法,现在就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基本方法介绍如下:

一、认真阅读课本

化学课本是依据教学大纲系统地阐述教材内容的教学用书,抓住课本,也就抓住了基础知识,应该对课本中的主要原理,定律以及重要的结论和规律着重去看、去记忆。同时还应注意学习化学中研究问题的方法,掌握学习的科学方法比掌握知识更重要,因为它能提高学习的思维能力。因此在阅读过程中一定要重视问题的思考和解决,至少是尝试解决,教科书中有“讨论”及课后习题,学生通过阅读应当试着去解决这些问题,这才达到了阅读的效果。实践证明,带着问题阅读能使理解更敏锐、更深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听课

学生的积极性虽然很高,但听课的方法不当,成绩也不会很好。要坐到耳到、眼到、心到、手到。耳到是听教师和同学们发出的信息,具体地说是听教师如何阐明观点,怎样理解教材,此外还要听同学们的发言,用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来启发自己;眼到:即注意觀察实验的步骤和现象;心到:即脑想,就是多问为什么,实现师生互动;手到:就是记笔记,记笔记不能只记教师的板书,要让他们着重记下教师讲解中阐明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记下别人对问题独特的见解和思维方法,还要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不懂的问题还要请教同学或老师。

三、对比

化学概念之间通常存在着本质的区别与内在的联系,不是意义相近就是意义相反。如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氧化剂与还原剂、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金属性与非金属性、酸碱中和反应与盐的水解反应、原电池与电解池等,这些概念的意义恰好相反。而同位素与同素异形体、芳香烃与芳香族、蒸馏与分馏等,则意义相近。只有进行归纳对比,就容易弄清各组概念之间的本质区别和内在联系。

四、科学的记忆方法

记忆的好坏取决于对某一事物的理解,取决于已有的知识结构、个人经验。有关的知识,经验愈丰富,知识结构愈完善,对事物的理解愈牢固,与这些事物相关的记忆也就与愈牢固。化学是文科性质非常浓的学科,记忆方法在化学上的作用最为明显。学生不能依靠短促突击、反复练习,形成重复记忆、死记硬背,这样必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反而起到事倍功半的结果。所以我们应运用记忆规律,从而提高化学教学的记忆效果,使学生理解所学内容并把它系统化,在此基础上,再有效地组织复习或练习,重视并落实学生记忆品质的培养。对化学概念和化学用语等掌握的熟练程度是决定化学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那么有那些好的记忆方法:(1)理解记忆法。能死记硬背记下来不忘掉故然好,可化学毕竟是理科,有些知识如果理解了,是很容易记住的,甚至有些知识如果你不理解,就根本没法记。(2)顺口溜。如常见的化合价表、金属活动顺序表、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盐类的水解规律、卤代烃在强碱液中反应的产物。(3)对比记忆法。对于易混、易错的基本概念、化学实验操作、制作装置、实验现象等可采用。

五、重视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它的发生与发展和实验息息相关,所以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因为实验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基本概念,理解化学定律和化学原理;有利于对物质的认识和联系生产实际,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思维能力,让学生正确地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

六、总结和复习

处处留心,时时总结。每学完一章或进行学期、学年、升学的总复习,指导学生进行知识规律的小结,把分散于各章共同性找出来,就成了学习的规律。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归纳能力。

总之,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引导和启发学生掌握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正如古人所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中学生学习化学方法 篇4

一、营造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 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边活动的过程, 是师生互动的过程,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而且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特别要指出的是在新课标下, 学生不再是教学的被动者和接受者, 而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动参与者、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得到充分发展的主体, 因此建立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 如果学生遇到疑难问题, 则鼓励他们适时提问, 然后, 与学生一起相互讨论, 在讨论中得出正确答案。例如在探究浓硫酸的性质时, 我对书本上的黑面包实验设计了一系列问题 (根据实验的进程) , 如为什么在蔗糖里加了少量的水, 这是利用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到后来蔗糖为什么会变黑, 这又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最后看到蓬松状的黑色“面包”生成及还伴随着刺激性气味产生, 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这当中涉及的化学反应有很多而且反应很复杂, 我们没有必要要求学生全部写出来, 但其中的浓硫酸特性全部体现在里面, 通过师生交流与讨论, 在让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营造出和谐的氛围,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精心设置疑问, 培养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材的实际内容, 注意捕捉学生心灵的信息, 适时适度地创设悬念, 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兴奋,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获得新知识,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 在做证明海带中存在碘的实验中我准备了以下一些问题: (1) 海带中的碘元素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2) 在进行灼烧海带时我们应该怎样对海带进行预处理? (3) 海带在灼烧时为什么要加少量的酒精? (4) 在选择氧化剂时我们为什么要用过氧化氢, 而不选择氯水或者高锰酸钾? 又如在学习硝酸的化学性质时, 首先提出疑问:在浓硝酸中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 应看到什么现象?许多学生回答说:“变红色。”对这一答案, 我没有表示肯定或否定, 而是组织学生做实验, 探究新知识, 实验结果表明:在浓硝酸中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 先变红, 微热后, 红色消失。通过实验探究, 学生获得圆满的结果, 显得非常高兴, 抓住时机, 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下一个问题:在浓硝酸中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 为什么会先变红, 然后褪色?通过学生讨论交流, 变红的原因是硝酸具有酸的通性, 能电离出氢离子, 对褪色的原因, 说法不统一, 于是组织学生复习:在氯水中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 也会出现先变红、然后褪色的现象。在老师的点拨下, 学生明白了浓硝酸使石蕊褪色的原因:浓硝酸具有很强的氧化性。我在此基础上立即做了一个对比实验, 在稀硝酸里滴加紫色的石蕊试液又会出现怎样的情况, 如果我们将二氧化硫气体通入紫色的石蕊试液中情况又将是怎样的呢?面对这一连串的疑问, 学生只有在课外查查资料才能做出很好的回答,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为学生学习硝酸的化学性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利用化学实验吸引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趣的化学实验是学生学习的添加剂。因此, 我还坚持学生开展一些课外活动, 提供给学生显示才能的机会和场地, 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感受到化学知识的可贵。这样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大大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结合学生的学习实际, 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让学生初步感知化学, 深刻地认识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从而巩固学习兴趣。要让学生了解到化学研究的内容已走进生活, 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息息相关。也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 畅想未来的化学发展前景, 让学生真正理解“从生活走进化学, 从化学走进社会”的内涵, 从而树立学好化学、造福人类的远大理想。

四、开展多种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化学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还应该重视兴趣广泛性的培养和兴趣持久性的协调。一方面利用化学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美学等学科的密切联 系, 拓宽学生的视野, 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还可通过对一些科学家事迹的介绍, 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正是由于兴趣广泛, 博览群书, 善于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问题, 才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难关, 从而懂得兴趣广泛性的重要。另一方面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教师可收集大量的趣味化学片断、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生活、化学史、化学魔术、化学谜语、化学游戏、化学趣味实验等, 通过讲座、表演、比赛等方式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了搞好课外活动, 首先应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摸清他们最感兴趣和对一些知识的需求, 以此选取活动内容, 制订活动计划。例如, 第一次活动可选取人体所需的维生素C的测定, 这易为学生所接受并产生兴趣。学生对活动是否有兴趣, 直接取决于第一次活动的成功与否, 进而影响其今后的学习。为此, 活动前教师应认真准备, 用一些身边熟悉的水果 (如橙子) 和蔬菜 (如大白菜) 作为原料进行实验测定, 进而对各种蔬菜和水果中的维生素C含量作比较。学生通过实验, 掌握过滤操作的使用步骤和量筒、托盘天平及滴定管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测定, 学生懂得维生素C是人体必不可少的维生素之一, 从而在实际操作中情绪高涨, 比做课本中的实验更有趣。

高三学生学习化学的有效方法 篇5

(二)要学好化学,必须做一定量的习题,阅读教材与做题的精力分配可以是4:6。其实,学会解一道题仅是学习的低级层面,还应总结归纳、经常联想,找出同类题解题的规律,增强解题的技巧性,才能升华到学习的高级层面。化学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很多。应该每天拿出10分钟看做过、错过的知识点,体会知识的重点。每周把出错题涉及的知识点记录在笔记本上,随时看,提高自己甄别知识的能力。好多学生都有这样的体会:“上课也能听懂,课下也会做题,考试就得不了高分”。我认为这是因为除了基础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见题太少。那么,做什么样的题算是好题呢?

习题的选用以高考题和各地模拟题为主。高考题是经过专家认真研究过的题目,这些题最能体现高考的命题精神,试题严谨,不偏不怪,有利于培养解题能力,有利于把握高考的方向。其次,挑选一些质量较高、有新意难度适中的模拟题。复习时可将近几年的新课标区高考试题科学归类,联系教材,通过梳理相关知识点,归纳技巧,把握高考命题脉搏。

(三)高三复习以“知识升华”为能力,“提高成绩”为目的。一次考试或练习,实际上是一次信息反馈过程。无论平时练习还是正规考试,一定按照高考的要求,像有人监考一样,在规定时间内答卷,切忌拖拖拉拉,应付了事。考试时,要在审题方面下功夫。首先要认真准确地读题,在这里提醒大家考试中的细节问题:如化学符号及化学方程式的规范书写,有的同学化学符号与英文字母混淆;化学方程式书写不注明反应条件,生成沉淀和气体也不写相应的符号。请大家时刻牢记一句话: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取悦于高考评卷老师。你不认真,高考是要扣分的。

中学生学习化学方法 篇6

一、学习化学兴趣是做好的老师

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说,干一件事,知道它,了解它不如爱好它,爱好它不如乐在其中。“好”和“乐”就是愿意学,喜欢学,这就是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能产生爱好,爱好它就要去实践它,达到乐在其中,有兴趣才会形成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化学学习中,我们把这种从自发的感性的乐趣出发上升为自觉的理性的“认识”过程,这自然会变为立志学好知识,成为知识学习的成功者。

那么如何才能建立好的学习化学兴趣呢?一是课前预习,对所学知识产生疑问,产生好奇心。二是听课中要配合老师讲课,满足感官的兴奋性。听课中重点解决预习中疑问,把老师课堂的提问、停顿、课件的演示都视为欣赏音乐,及时回答老师课堂提问,培养思考与老师同步性,提高精神,把老师对你的提问的评价,变为鞭策学习的动力。三是把概念回归自然。所有学科都是从实际问题中产生归纳的,每个学科的概念都要回归于现实生活,只有回归现实才能使对概念的理解切实可靠。

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 “以我为主”的学习模式

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会使自己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中学学习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使自己的学习习惯于课堂学习的各个环节相适应。

化学不是靠老师教会的,而是在老师的引导下,靠自己主动的思维活动去获取的。学习化学就要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败不馁,胜不骄,养成积极进取,不屈不挠,耐挫折的优良心理品质;在学习过程中,要遵循认识规律,善于开动脑筋,积极主动去发现问题,注重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不满足于现成的思路和结论,经常进行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从多侧面、多角度思考问题,挖掘问题的实质。学习化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三、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

记笔记,特别是对概念理解的不同侧面和规律,教师在课堂中拓展的课外知识。记录下来本章你觉得最有价值的思想方法或例题,以及你还存在的未解决的问题,以便今后将其补上。 建立纠错本。把平时容易出现错误的知识或推理记载下来,以防再犯。争取做到:找错、析错、改错、防错。达到:能从反面入手深入理解正确东西;能由果朔因把错误原因弄个水落石出、以便对症下药;解答问题完整、推理严密。 阅读化学课外书籍与报刊,参加化学课外活动与讲座,多做课外题,加大自学力度,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五、化学考试前的关键和重点

其实化学最关键的是记化学方程式,背好每一章的代表物的化学性质,学会联想,这要求你在临考前都要做的!这是基础知识点,我觉得老师会给你学过的化学方程式,这些你在临考前好好背! 一是做框表题,这最能考查知识脉络以及你对知识点的汇总理解,找不同的单元題做,最关键的就是不懂赶紧翻书,只要你有毅力你会收获很大的。把你做每一道题卡住你的知识点找个笔记本记住! 二是做计算题,计算题是跟你送分的题,中学阶段的计算题你只要找到一个知识点就可以根据其他两者化学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列方程解答,要学着摸索规律,背题型! 三是复习试验,背实验仪器的用法最关键的是背注意事项,操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以及那些常用仪器的多种用法更要注意,例如:玻璃棒的加速溶解、引流等用法。其次,做实验题,一些常规的空气收集仪器,除杂的仪器等要记住,多做做实验设计题! 四是最好把试验部分好好巩固一下,还是需要笔记本记录,把那些要紧的东西记住复习巩固!此外抽时间做成题全面回顾一下,再找复习时的纰漏,注意做题有时间概念! 五是在最后两天时间你最好那一本比较好的复习资料,按章节顺序好好浏览一下,随时把不解不熟的地方记在笔记本上! 六是把老师发你们的卷子拿出来就找错题做,提高效率,把感觉有用的记在本子上!

中学生学习化学方法 篇7

一、中学生自主学习化学存在的问题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 它学习的内容丰富多彩、充满想象和悬念, 对于中学生而言在教师引导下学习都存在诸多困难, 自主学习问题就更多了, 通过调查分析, 中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 课堂太严肃, 学习气氛不和谐; (2) 化学知识枯燥, 学习兴趣不浓; (3) 化学实验, 学习内容深奥, 无法展开自主学习。

二、中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重要意义

在当今倡导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的今天,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意识。自主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 去操作实践, 去交流和分享探索的成果, 并体验成功的快乐。 (2) 有利于塑造学生的独立人格。自主学习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塑造独立人格, 形成强烈的责任感。 (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促使学生在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对照、比较、切磋, 然后总结归纳正确的解决方法, 从而让其思维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改进和提高[1]。

三、如何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 构建和谐课堂,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唤醒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兴趣是自主学习的意识源泉。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老夫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原动力。因此, 要在化学教育中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应该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因此, 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应构建和谐课堂, 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九年级化学《绪言》一课时, 先指导学生设计趣味实验“白纸显影”, 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引发学生好奇心, 然后引出新课, 这样紧扣学生心弦, 巧妙设置悬念, 其效果要比平铺直叙好得多。“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构建和谐课堂, 具体表现在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 教师要逐一采用多种形式, 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增强师生感情, 使学生愿意学、乐学、主动地学。因此, 教师要以情感激励, 巧妙引导, 才能活跃气氛, 提升效率。

(二) 和谐师生关系,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学校是学生第二个家, 教师就相当于是学生第二个家长, 作为教师与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和睦相处对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兴趣都有极大的影响。 (1) 当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时, 学生会因为喜欢该教师而喜欢该门课程, 上课的时候也更积极, 对于老师教导也会虚心接受, 对于教师的安排也很服从。 (2) 师生关系和谐时,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体会到快乐学习, 吸取知识的快乐, 找出答案的快乐, 取得进步的快乐, 快乐学习让学生迈向了成功, 特别是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必须让学带着愉悦的心情去学习, 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3) 在教学过程中, 要让师生关系和谐, 学生快乐学习,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正确完成习题时等等及时给与学生表扬和鼓励, 在批改作业时多用一些鼓励和委婉的句子对血红色呢个创新性提问给与夸奖、指出学生的不足, 进而培养学生的成功感, 增强其对化学知识学习的自信心。

(三) 开展化学活动,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教师的指导下, 成立化学活动小组, 组织学生观看化学与生活的影片, 介绍化学发展史、化学家的故事等人文文化;组织学生搜集生活中与化学相关的点点滴滴, 把理论和生活结合起来, 丰富所学知识;组织学生参观周边的化学工业, 了解产品生产原理, 针对工厂产生的污染成分, 启发学生搜集资料, 写小论文和调查报告;组织学生开展化学实验等等。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2]。

例如:Cu2+在水溶液中显蓝色, 在做Cu O和稀盐酸反应生成Cu Cl2溶液有时却是绿色溶液, 学生可就这一意外现象进行探究, 也可以做一些实验的改进。例如, 在演示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时, 可以把实验进行如图所示的改装:

可先将胶头滴管挤一下, 讨论烧瓶中膨胀的气球有何现象发生, 再进行操作, 这样把化学知识与物理知识交织起来, 指出实验组装的魅力, 组合一些原理或现象, 说明生活的许多创新, 从而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欲望。

(四) 做好课前预习, 提高理解思考能力

自主学习就是学生自己预习、了解、分析、提高的一个过程, 因此, 课前预习关系甚广, 是自主学习的开端, 要想自主学习好化学知识, 课前预习必不可少而且学会分析知识, 找出要点、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课前预习就是一个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虽然课本内容里面就很多定义、分析和例题, 但是要通过学生自己分析来掌握要点、搞清思路、抓住关键和难点还是不容易的, 这个过程必须经过学生独立思考才行, 那么怎么才能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呢?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几次预习, 然后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预习思路进行之后课文的预习。

例如:课前预习“燃烧和灭火”这一课题时, 通过阅读课文后, 找出几个有疑问的问题 (1) 为什么有些物质能燃烧而有些物质不能燃烧; (2) 一般情况下物质燃烧必须具备那些条件; (3) 灭火的原理是什么等等。由于通过预习提出疑问,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在接下来课堂学习中就会带着疑问听课, 在老师的带领下找出答案, 得出正确的结论。

又如:在预习“酒精和水混合”的实验时, 学生们对于“100ml酒精和100ml水混合在一起, 其体积却小于200ml”而不得其解, 然后在课堂学习中, 通过教师的教导和分析, 才得知“分子间有一定的间隔”, 可见, 预习不但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还能让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前提下, 其理解思考能力也进一步提高, 对知识的吸收度也增高。

(五) 学会归纳总结,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学会总结归纳, 总结经验吸取教训, 才能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平时的学习中, 教师应督促和训练学生定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让知识系统化。 (1) 每堂课结束后, 让学生进行课堂小结, 对本节知识进行系统归纳, 总结出其要点、重点和难点。 (2) 每周或者固定一个时间段, 再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 一是加深对所学知识的印象, 二是对之前每堂课总结出的要点、重要和难点进行再学习。 (3) 将学生呢个总结出来的要点在复习课中进行点评和讲解, 一方面让其他同学进一步学习知识, 另一个方面让学生进行自我更正。

(六) 指导学习方法, 提升自主学习质量

面对新课标的教学要求, 提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因而, 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 始终是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还要帮助、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有效方法。如教学生如何进行粗读化学教材?如何掌握内容的整体结构?如何理解内容中的重点、难点?我们在每学完一课时之后就要求学生与教师一起为该课时的知识结构、体系进行总结[3]。

例如:在探究铁生锈的条件时, 学生可能猜想与氧气有关, 还有可能猜想与水有关, 与二氧化碳有关……不容易猜想到关键点上, 如果所有猜想都设计实验验证, 课堂时间不够, 教师可以给以提示, 是不是单一因素呢?如果教师在讲解该点知识的过程中没能发挥好指导工作, 那么学生就会对结果胡乱猜想, 造成课堂混乱, 以至于学习效果失控。

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知识的能力, 不但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 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直接关系学生是否学好化学, 其能力是否能得到提升, 甚至还有可能关系到其他科目的学习成绩, 对中学生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至关重要。因此, 作为化学教师应时刻调查学生学习的动态, 分析其存在问题, 对症下药, 积极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

摘要:当前,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也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确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让学生从厌学化学到主动学习化学, 在启发下创造性地进行学习, 通过观察、思考、动手、动脑把所学的知识纳入自己的认识结构。从而达到优化课堂, 提高课堂效率, 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本文教师结合教学经验, 分析当前中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知识存在的问题, 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培养,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庞维国:《自主学习-学与教的原理和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

[2]张新莲:《对自主学习的认识和探讨》, 《继续教育研究》, 2008 (4) 。

中学生学习化学方法 篇8

一、化学教学手段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 学习方法的培养应该让学生们感觉到学习很轻松愉快, 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化学知识, 并且做到知识掌握得牢固性, 这才是我们培养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根本目的。在对学生学习方法培养的过程中, 应该摒弃以往的死记硬背学习方法, 让学生感觉到化学学习的灵活性, 通过一些实验获得的结论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同样可运用这一方法来进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集合生活小常识来对学生学习方法进行培养, 这样一样可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在头脑中留下一个深刻的烙印,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用通过化学实验一样可以达到相同的效果。久而久之,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自己也会将这一方法用到学习过程中, 将生活融入到问题之中, 解决问题的能力自然也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二、给足自主学习的时间,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1. 学习目标明确化

人们从事任何一种活动, 都需要动力, 动力来自兴趣, 学习活动更是如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兴趣的潜能, 把消极的、较弱的动机, 转变为积极的、主动的、强烈的学习动机, 让其明白了学习的好处, 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与此同时, 适时引导学生建立学习目标, 确立学习的方向。一方面, 让学生树立远大的志向;另一方面, 要“量力而行”“积硅步以致千里”, 依据每个学生的不同情况, 制订相应的具体的学习目标, 使学习目标既有高度, 又有实现的可能。

2. 鼓励经常化

当一个同学的一科成绩好, 教师、同学、家长对他的评价就会高, 这位同学对这门课的兴趣和学好这门课的志向水平也会随之升高, 对这门课的学习就会更加积极、主动、努力。学习积极性高, 花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多, 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就会增强, 该科的成绩就会更好, 如此相互作用, 形成良性循环。在教学中, 经常可以发现:有些学生在某门课上成绩一般, 兴趣不太大, 但因偶然的机会, 他在测验或某次提问中, 取得了极好成绩, 受到了老师的表扬, 有了成功的体验, 常常会像换个人似的更加努力地去学习。因此, 教师要对学生每一步思维过程做出正确及时的评价, 对学习结果给予恰如其分的肯定, 通过得法的引导与适当降低难度, 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给予学生更多的表扬, 经常多给学生“戴高帽”, 通过获得同学、老师的认可来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 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规范使用化学用语习惯的培养

化学用语是化学学科的特殊语言, 是用来表示物质的组成、结构、变化的工具。化学用语掌握得不熟练、不准确, 学生就很难学好化学。纠正化学用语中的读、写方面的错误习惯, 比学习新知识更困难,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处理这部分知识必须做到一丝不苟, 严格强调。

使用化学用语习惯的培养, 要做到两个方面, 一是规范使用, 二是要经常使用。规范使用, 要求学生使用化学用语要用得正确, 符合规范, 比如, 化学符号中大小写的区分、上下标的规范, 化学方程式的配平以及反应条件、生成物的状态等, 教师可以布置足够的练习, 让学生暴露错误, 然后抓住典型错误进行分析, 促其进行自行订正。经常使用, 则要求教师将化学用语的教学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 要求学生养成使用化学用语解答化学问题的良好习惯。比如, 书写时遇到物质时尽可能使用化学式替代名称, 做到“名”“式”结合;描述物质的性质、用途、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时, 尽量使用化学用语表达。经常练习, 达到会读、会用, 逐步熟练, 直至学生能做到运用化学用语思维, 并形成习惯。

四、培养学生正确科学的解题能力

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离不开解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解题方法。例如我在辅导竞赛的化学计算时, 通过具体的例题帮助学生掌握一些方法:化学式计算中的公式法、关系式法、估算法、待定数值法;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关系式法、守恒法、差量法、极值法和平均值法、讨论法、数据处理等。除了掌握基本的方法外还要灵活运用。于是笔者在教学中就帮助学生总结了以下三个环节:一是获取信息, 二是处理信息, 三是应变创新。若学生再遇到类似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五、结论

我们在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辩证关系, 按循序渐进的原则, 把学生领入化学学习之门, 在教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好学生怎样学的问题。教学是一门艺术, 艺术的境界是永无止境的。

摘要:随着学习内容的深入, 课程难度的增大, 有的学生越学越困难, 到学完初中化学了, 仍会有学生说出“我怎样才能学好化学”“我似乎没有摸到一点学化学的门路”等类似的话。因此, 我们在化学教学中, 除了要“传道授业”“供人以鱼”, 更重要的是“教给学法”“授之以渔”, 使他们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 受益终身。本文就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浅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中学化学,学习方法,培养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生学习化学方法 篇9

一、根据需要补充演示实验

在H2性质与用途的教学过程中,讲到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如果与空气充分混合,遇火时都有可能发生爆炸,但可燃性粉尘遇火发生的爆炸,教材没有给出演示实验。在教学中直接告诉学生,学生缺乏感性认识,教师讲解没有说服力,增加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可通过多媒体放映相关的影视题材,还可在教学中增设如下的演示实验。

实验中可观察到塑料盖被高高掀起,同时发出爆鸣声,该反应迅速,现象明显,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如讲授Na OH能与CO2反应的性质时,教材中也没有设计实验,如何使这条性质牢固掌握与应用,可补充如下实验:

⑴往试管中滴3 ml未变质的Na OH溶液,再滴加酚酞。(变红)

⑵往⑴溶液中吹气1分钟。(红色变淡)

⑶再往⑵溶液中滴加盐酸。(红色消失且有气泡冒出)

通过以上一组实验,教师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产生的现象,学生对探究产生现象的原因表现出极高的兴趣,积极参与讨论,寻找正确答案,也使学生明白Na OH要密封保存的理由,同时认识到Na OH在空气中变质后的物质是Na2CO3。通过实验学习化学,避免了学生死记硬背,同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引导学生学会改进实验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来越需要有想象力、创造力的人才。在实验教学中需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大胆尝试去解决问题,这不但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如用大试管、长颈漏斗等仪器制取H2时,师问:“如果在实验中要临时停止氢气的产生,有什么办法吗?”生答:“用一只夹子把带胶管的导气管夹住。”师说:“同学们看看!(夹住导气管的胶管,部分硫酸被排进漏斗中,反应继续进行,氢气从漏斗管冒出)这样行吗?又该怎么办呢?”生(讨论后)答:“不行。可采取把锌粒垫高一点儿的办法,即在试管中下部安装一个隔板,把锌粒放在隔板上面。”这样不仅使学生学会了如何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诱导学生进入模仿和创造的思维境地之中,能初步设计多种简易的发生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又如,在“白磷燃烧”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物质质量关系时,教材中是用加热玻璃棒引燃白磷的,而有的学生认为,这种方法在插入玻璃棒时,会有少量气体溢出,会影响实验效果。如何防止气体扩散呢?有部分学生讨论后认识白磷着火点较低,提出了用水浴加热盛有白磷的锥形瓶的方法,结果获得成功。此时,学生既高兴又自豪,可以相信,这对学生日后的学习也能产生积极的影响。

三、督促学生完成简单的家庭小实验

社会生活是知识的源泉,生活化的化学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对农村中学的学生来说,最缺乏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见识少,在教学中常遇到很常见的但在农村又没有普及的。 (2) 既怕动手,又不愿动手是农村中学生的弊端。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可布置一些小实验,要求学生在周末完成,并且要做好相应的记录。

如⑴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制取氢气,在家中可用什么药品来替代?

⑵把洗干净的蛋壳放入醋中,有何现象?

⑶开水壶用久了在瓶胆内会沉积很多水垢,它会影响保温效果,可用什么物质把它除去?

以上小实验很简单,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动脑的习惯。若有布置,教师在学生回校后一定要检查,持之以恒。特别是实验⑶有的同学说,他买了一瓶醋,不仅把自己家中的瓶胆洗干净,把邻居家的也洗干净了,可见他在别人面前表现出了知识的价值。

四、适当开展一些“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学习成功开展的关键是选好课题。当学生刚接触这种学习时,可由教师按学生知识水平、兴趣爱好选择合适的课题,当学生的这种学习达到一定层次时,应该鼓励他们自主选择,对初中化学探究学习的选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1. 从教学内容中选题

收集教学中可以深化、拓展、探讨的知识点,可改进的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等。如在氢气制取与性质分组实验做完后,再给每组学生一大一小两支试管、锌粒和稀硫酸,要求设计一种实验装置,制取并收集一试管的氢气。通过这种探究性实验,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还巩固了氢气的性质。

2. 从社会生活中选题

从日常生活中或从某些具体的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中选取与化学知识有关的课题探究。如任何生命运动都需要氧气而呼出二氧化碳,物质燃烧要消耗氧气,工业上要用大量氧气……而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的体积的21%,若长此以往,地球上氧气会不会用光?世界不就成了二氧化碳的世界了?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回家完成以下三个实验:

⑴采集几片绿叶,浸入装有水的透明的玻璃杯中,放在阳光下,观察现象(有气泡冒出)。

⑵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玻璃杯内,观察现象(木条复燃)。

⑶在阳光下,用空塑料管向浸绿叶的水中吹气,同时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玻璃杯中,观察现象,并比较⑵⑶中木条燃烧的时间长短和剧烈程度(吹入的气体越多绿叶排出的气体也越多)。

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探讨,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可得到共识:只要保护好环境,保护并大量植树造林,空气中的氧气是不会被用光的,世界也不会变成二氧化碳的世界。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几种方法 篇10

在化学教学中, 教师应利用化学学科自身的特点有意识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推动他们去探究和学习化学这门学科。如果学生对化学学习提不起兴趣, 学习就会缺乏主动性、积极性, 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枯燥无味的灌输, 势必造成知识接受困难、易忘、上课不专心、学习分心等情况。所以在化学教学中激发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享受快乐学习, 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任务之一, 也是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 所需的不是强制, 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怎样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一、适时适度的检测、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进行即时的检查和评定。课堂检测、单元检测、竞赛是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检查和评定最常用的几种方法。成绩的一次次进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学生奋发努力、积极向上。但在组织运用检测、竞赛时要注意:次数不要过多;不能只在尖子学生中进行;要及时公布结果;对学生成绩评定的态度要公正。每次结果公布后, 不是简单的批评和鼓励, 而应该找出每个人的得与失, 具体学生具体分析, 让其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关爱, 从而重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通过介绍化学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利用化学史料, 引导学生去寻觅化学发展的足迹, 追溯化学发展的渊源。如讲到原子时, 介绍原子论的产生、发展以及道尔顿的原子论的大概内容, 并与现在的原子论加以对照分析;在讲到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时, 介绍门捷列夫对元素性质的研究过程中能够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 敢于怀疑和创新的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在讲到纯碱碳酸钠时, 介绍我国著名的化学家侯德榜先生的侯氏制碱法以及荣获1926年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的“红三角”牌纯碱;在讲到卤族元素时, 向学生介绍氟的发现过程中许许多多科学家做出的贡献和牺牲, 介绍瑞典化学家舍勒发现并制取氯气的经过。通过化学史料的介绍,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 使他们产生一种欲与前人试比高的动力, 从而促使他们去探究学习。

三、讨论分析“化学与生活”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 人们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化学, 单单的传授化学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 往往会令学生感到乏味, 把化学故事、生活化学带进课堂, 让学生体会到化学与自己的亲密关系, 体会到化学的有用性。教师平时应用化学视角去观察社会, 收集新信息、了解新产品。在课堂上涉及到化学与生活的相关问题时, 和学生及时讨论、分析。如硝酸可以帮助我们识别真金与黄铜的原因;菠菜吃起来有涩味的原因;经常涂抹伪劣的美白产品会给人脸上留下难看的斑点的原因;又如在讲到明矾和漂白粉用途时, 向学生介绍洪水期间政府向灾民发放净水剂和漂白粉的原理;在讲到亚硝酸钠的性质时, 向学生介绍含亚硝酸钠的白糖和含亚硝酸钠的工业用盐使人致命的原因;在讲到有机物的结构和官能团时, 向学生介绍含“PPA” (C6H5-CHOH-CHNH2-CH3) 的药品不能服用的原因;向学生介绍添加三聚氰胺的问题奶粉不能食用的原因。

通过讨论分析, 把书本上的知识和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件联系起来, 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使他们认识到学习化学挺有意义的。

四、逐层设问, 环环紧扣,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要讲授的问题没有坡度, 常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压抑。设计的问题如有坡度, 有层次性, 将引导学生逐层思维, 一环扣一环, 从一个台阶走向另一个台阶, 兴趣一步步高涨、激发, 最终解决问题。如讲授“摩尔质量”概念时, 可设计如下一组问题来探索其中的关系: (1) 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是什么? (2) “物质的量”和“摩尔”又是怎样定义的? (3) 1mol 32S原子和1mol 12C原子的数量是否相等?如果相等, 它们的质量之比怎么样? (4) 1mol 12C的质量应该是多少 1mol 32S的质量是多少? (5) 通过计算你得到了什么结论, 1mol任何粒子或物质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 在数值上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有什么关系? (6) 摩尔质量的概念是什么?

又如布置学生自主学习“酸雨及空气污染的形成与防治”相关内容时, 设计以下问题可引导学生层层思考, 最终掌握相关内容。 (1) 酸雨是怎样形成的? (2) 酸雨的危害有哪些? (3) 目前酸雨的防治有哪些主要措施? (4) 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及其来源有哪些? (5) 大气污染的危害及由于大气污染所引起的重大事故举例。 (6) 大气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有哪些?

显然这些是逐层深入的问题, 引导学生从一个台阶走向另一个台阶, 学习和探讨的兴趣一步步激发, 最终得出相关结论。

五、运用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利用课堂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好表现是当代90后学生突出的心理特点之一。教师通过课堂演示实验, 积极为学生搭建表现的舞台, 让讲台变“舞台”, 让自己变“导演”, 让学生变“演员”。这样一来, 不单有利于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 更可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和对化学实验的兴趣。

如在“制取Fe (OH) 2实验”中, 让学生思考“为何在滴加氢氧化钠溶液时胶头滴管要插入到硫酸亚铁溶液中?不这样做为什么不好?”此时安排两名同学在所有学生面前做“插入”与“不插入”的实验, 学生的表现欲满足了, 答案也出来了。

不论在哪个学段或哪个版本教材的演示实验, 我们教师都应该认真准备, 认真去演示。有些实验凭教师在课堂上讲是不行的, 学生理解不透, 记忆的也不深刻。一节化学课中成功的演示实验可以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时候一个实验演示一次比教师讲十次更有效果。

2.利用分组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分组实验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自己动手完成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设计实验步骤, 拆装仪器, 取用药品, 观察实验现象, 记录实验数据等, 感受到自己就是个小设计家、小发明家、小化学家, 使他们获得了求知与探索方面的极大满足, 使之学习兴趣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3.利用一些趣味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自制肥皂”“指纹检查”“滴水生火”“吹气生火”等趣味实验。让学生在趣味实验中感受学习的快乐, 感受化学学科的趣味无穷, 从而使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六、通过参观化工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条件的学校可组织学生就近参观一些化工厂, 如参观硫酸厂、合成氨厂、橡胶厂、塑料厂、农药厂等等。通过参观使学生感到自己所学的知识是有用的, 在自己的身边就有人和工厂能够生产出日常生活中所见的各种化工产品;感到如再多涉猎一些化学知识, 如能到高校继续深造的话, 将来自己就有可能用自己的化学知识设计并生产出更多的化工和日常用品。从而更进一步增加了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化学兴趣的几个方法 篇11

关键词:兴趣;教师素养;实验教学

化学教材内容又变动了,可内容一点也没少,教师不但没变轻松,反而教学难度增加了。化学是兼文科记忆的枯燥与理科的繁琐于一身的科目,不是像物理那样一个公式代一下,也不像数学那样抽象。对于作为基础学科之一且又以其枯燥乏味令学生望而却步的化学来说,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其学习动力呢?我以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教师自身素养,激发学生兴趣

我们发现在教学中学生只有喜欢所教学科的老师,才会喜欢学习这门课程。因此,教师的人格魅力在教学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过硬的基本功,还要有灵活多样善于应变的教学方法。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扮演好这样的角色,教师必须贴近学科前沿,了解学科发展的动态和趋势,密切关注日新月异变化着的化学学科知识的前沿,对相关学科知识有较系统的了解。其次,还要注意言谈举止、仪容仪表等,它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灵,也是一个教师留给学生的第一印象,这是非常重要的。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中学化学实验包括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部分。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保证课堂演示实验的成功,教师每次实验前都要做好充分准备,努力做到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便于观察。为避免学生只是看实验,觉得好奇、好玩而忽视学习,学生每次观察实验都要有明确具体的观察提纲和真实详细的实验现象记录,逐步培养观察能力。化学实验不仅要做好演示实验,而且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如果说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生动有趣,那么,让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就更加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但要上好学生分组实验课,提高课堂教学水平是需要下一番功夫的。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化学是研究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的基础学科,看不见,摸不着,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而高中生的年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具有好奇、勇于探索的个性,乐意接受新事物,容易吸收新知识;多媒体教学课件利用引人入胜的视频图像,色彩鲜艳的图片,生动活泼的文本文件,直观地表现复杂的理论和概念,加上教师及时讲解,能大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在教学中,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充分激发出来来,并巧妙地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去,就能使学生不仅掌握知识,而且发展智力,提高能力。

中学生学习化学方法 篇12

近几年, 通过调查发现初中三年级学生部分存在自我约束能力较差, 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共性问题。所以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科学文化综合素质, 是教师探讨的典型问题之一。根据化学的特点, 结合学生实际, 遵循一定的教学原则和学生认知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成为提高化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一、充分准备绪论, 建立培养学习兴趣的良好开端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多数学生上初中时对化学课重视不够, 认为化学知识抽象看不见、摸不着, 如物质构成奥秘等, 这就需要通过语言由生动活泼的绪论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 使学生真正把教学难点定在激发兴趣和树立信念上。

二、设计趣味实验, 激发学习兴趣

化学课堂演示实验是整个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部分, 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由教师在课堂上做实验, 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 在此过程中, 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且对学生的实验技能也起着示范作用。然而, 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内容一般是平铺直叙的, 缺乏趣味性, 乃至影响实验教学效果。针对此情况, 根据实验目的, 在许多新课前, 需要设计一两个富有启发性的实验, 利用出现的奇妙现象, 引导学生思考, 使学生产生激奋、高昂的学习兴趣。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两个概念时, 需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利用实验, 讲解单质或化合物是纯净物, 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 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是化合物。学生既接受了知识, 又提高了学习兴趣。

三、密切联系实际, 培养学习兴趣

化学与生产、生活密不可分, 日常生活中化学现象、问题是多方面的。要十分注意把教学内容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体验到所学知识的价值和用途, 从而培养热爱化学的兴趣, 激发他们热爱化学的情感和努力学习动机。如:为什么衣物上的油渍可用汽油擦掉?为什么发面、做面包要用小苏打?等等。在课堂上联系教学内容向学生介绍了为什么不能用工业酒精做饮料酒。这样学生切实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体会到学习化学是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四、以拟人化启迪学生思维, 带动学习兴趣

学习化学知识需要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因此, 讲课时要在尊重科学和客观现实前提下, 恰当采用拟人化的手法来讲授物质或概念, 以增加氛围、启迪思维, 化抽象为具体, 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 物质与物质之间可发生化学反应, 好比人与人之间会产生矛盾或友谊。在氧化还原反应教学中, 把氧化剂拟作少男, 还原剂喻为少女, 将催化剂比作“媒人”。在讲授化学键中的离子键和共价键概念时, 以氯化钠形成为例讲授离子键, 形象地描述为:钠原子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 力量很薄弱, 而氯原子最外层有7个电子, 力量很强大, 只差一个电子就达到8个电子稳定结构。当两“人”相遇时, 双方便发生争夺电子的战斗, 但这场战斗很快就结束了, 力量强大的氯原子将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俘虏”了。结果, 两“人”却各得其所;使双方都形成稳定的结构, 钠原子变成钠离子, 带正电荷, 而氯原子变成氯离子, 带负电荷。最后, 双方靠静电作用形成氯化钠。像这种由活泼性相差很大的原子之间通过“战争”的方式形成的化学键就是离子键。学生学习气氛活跃了, 启迪了思维, 达到了易于理解和接受知识的目的。从而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感觉到今天的收获, 有信心面对明天的挑战, 巩固学习兴趣, 进而增强学生综合素质。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成为提高化学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一、充分准备绪论, 建立培养学习兴趣的良好开端。二、设计趣味实验, 激发学习兴趣。三、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 培养学习兴趣。四、以拟人化启迪学生思维, 带动学习兴趣。

上一篇:移动网络的演进下一篇:茶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