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学形态特征

2024-06-29

细胞学形态特征(精选12篇)

细胞学形态特征 篇1

摘要:目的:探讨直肠指征细胞学检查对直肠癌的诊断价值。方法:收治直肠癌患者120例,回顾性分析细胞学检查。结果:直肠指征细胞学诊断的准确率89.5%,敏感性92.1%,假阴性6.6%,无假阳性病例。结论:直肠指检细胞涂片检查准确性高,操作简便,患者无痛苦,可反复检查,对直肠癌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诊断方法。

关键词:直肠癌,直肠指征,细胞学诊断

直肠癌是消化道肿瘤中仅次于胃癌的常见肿瘤[1]。直肠指检细胞学涂片检查阳性率较高,且简单易行,因此,是肠道病检查的常用手段之一,临床医生应对其予以重视。

资料与方法

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肠道病患者17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20例诊断为直肠癌、肛管癌(以下简称直肠癌),阳性检出率70.6%,癌25例,中度以上核异质细胞50例。本组多数则分别同时具有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诊断

结果

腺癌101例(84.2%),鳞状细胞癌较少10例(8.3%);未分化癌4例(3.3%);类癌3例(2.5%);腺鳞癌2例(0.83%),见表1。

120例直肠癌病变部位与临床症状,见表2。从表2可见腺癌病变多发生于进肛5~6 cm以上的70例(58.8%);鳞癌病上变多发生于齿状线以下进肛3cm的8例(6.7%)。

临床症状最多见是大便带血,1 14例(95%),其次为便条变细,里急后重,排便次数增加,腹痛及排便困难等。

发病最高年龄组61岁以上的占60.8%,40~60岁37.5%,本组年龄18~83岁,男女之比1.1:1,见表3和表4。

细胞类型及形态特点中,直肠癌以腺癌最多见(84.2%),主要特点:细胞分界不清,多成团或聚集成团分布,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核多偏位,核仁多明显,胞质多少不一,多有空泡,嗜碱性,分化好的腺癌可见典型腺癌细胞特点。鳞癌较少见(8.3%),癌细胞特点多为单个、散在或数个成群,多发生在肛管、肛门周围,胞核多为圆形或卵圆形,核膜增厚,核边整齐,核仁多不明显,核染色质致密深染,胞质角化嗜酸或嗜双染。未分化癌(3.3%),癌细胞大小形态较一致,癌细胞弥漫成片分布,有时细胞较小,与恶性淋巴瘤难区分,未分化癌细胞,胞核大,胞质嗜碱蓝染,有异型性。类癌(2.5%),细胞呈多边形,胞质中等,核圆而染色不深,细胞大小、形状、染色均匀一致,有时细胞呈卵圆形,少数呈柱形或短梭形。腺鳞癌细胞具有腺癌和鳞癌细胞的特点。

讨论

直肠癌是消化道肿瘤中较常见的恶性肿瘤。中国结直肠癌的死亡率2005年比1991年增加70.7%,年增加4.71%,由此可见,直肠癌应作为重点研究对象[2]。

指检涂片细胞学检查简单易行,阳性率高,本组检出率70.6%。腺癌最多(84.2%),多发生在进肛门5~6cm以上(58.3%),而鳞癌较少(8.3%),多发生在齿状线以下肛门、肛管附近的类癌占2.5%,大约90%发生在齿状缘以上4~13cm以内肠段,这与文献相符[3]。

直肠黏膜表面被覆单层柱状上皮细胞,上皮有柱状和杯状细胞,柱状细胞核呈长圆形,位于细胞基底部,柱状细胞间散在许多杯状细胞,胞体较大有分泌。肛管黏膜皮肤层由两个胚层的上皮组成,在齿状线以上为黏膜层,单层柱状细胞及大量杯状细胞。齿状缘到肛瓣肛缘覆以移形上皮,肛瓣以下转为复层未角化的扁平上皮,在肛门口处变为角化鳞状上皮。

直肠下段的癌用指检法,早期发现癌的可能性比其他胃肠道癌更大些,对肿瘤下缘在距肛门7~8 cm以内的情况下及早地进行指检,可不延误诊断,结直肠癌的细胞学检查,假阳性很少见,假阴性产生的原因:①检查前肠准备冲洗不充分,残存的肠内容粪质多,涂片“脏”,不清晰,影响查癌细胞。②细胞取材少,灌洗冲洗力不足。肿瘤出血坏死改变重,瘤细胞破坏多,非肿瘤成分多,掩盖癌细胞、查找闲难。③制涂片过程中处理不及时,固定不及时和染色不当,细胞着色模糊不清,识别困难;④对分化良好的腺癌细胞与增生或不典型细胞鉴别有误,将前者看成良性细胞。

20岁以上的患者,排便困难、带血、次数增加、里急后重、腹痛者,应引起医生和患者的重视,采取直肠指检并在必要时镜检。

直肠指检细胞学检查直肠癌及分型是可靠的,不需特殊设备,诊断结果所需时间短,患者痛苦小,容易接受,可与病理切片互为补充,不会引起肿瘤的扩散和转移,有应用、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程丽华.临床脱落细胞学检验[M].长春:吉林医学院出版社,2000.

[2]万德森.直肠癌外科治疗进展[J].中国癌症杂志,2006,16(10):765-770.

[3]马正中,阚秀,刘树范,等.诊断细胞病理学[M].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

细胞学形态特征 篇2

【实验目的】

1.认识光学显微镜下细胞的形态结构; 2.掌握临时制片和显微绘图的方法。

【材料、器材和试剂】

材料:人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洋葱鳞茎;

器材:显微镜、剪刀、镊子、载玻片、盖玻片、牙签、滤纸; 试剂:1%碘液。

【方法和步骤】

1.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的制片与观察

口腔黏膜细胞涂片标本的制备:吸取一滴碘液滴在一张洁净的载玻片中央,用一根事先灭菌的牙签伸入自己的口腔内壁轻轻刮取黏膜上皮细胞,然后,将其放入载玻片上的染液中并来回搅动使细胞散开,染色1 min左右后小心加盖玻片(尽量避免产生气泡),用滤纸吸去盖玻片周围的液体。

观察:将自制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标本装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先用低倍镜观察较分散的、轮廓清晰的黏膜上皮细胞。由于该细胞体积较小、着色较淡,观察时应稍降低视野亮度以便于较快找到目标(在低倍镜下,用碘液染色的细胞呈黄色,成群或分散分布,形态大小多呈扁平椭圆形)。选择轮廓清晰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转换至高倍镜下观察。在高倍镜下,可见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外围有一层薄薄的细胞膜,扁圆形的细胞核呈深黄色,细胞质呈浅黄色或浅蓝色,核中央致密的结构为核仁。

2.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的制片与观察

表皮细胞装片标本的制备:取一干净载玻片,在其中央滴一滴碘液,将洋葱鳞茎用小刀分为几块,取一块肉质鳞叶,用剪刀在内表皮划“田”字形小方格,每一小方格边长3-4mm,然后用镊子轻轻撕下一小方格的膜质表皮,置于载玻片的碘液滴中铺平,取一干净的盖玻片,将其一侧先接触标本旁的碘液,再缓缓地盖上盖玻片,尽量避免产生气泡,用滤纸吸去盖玻片周围的液体。

观察:将制备好的装片标本放到显微镜下,先用低倍镜观察,可见许多长柱状、排列整齐、彼此相连的细胞,选择其中一个典型的细胞移至视野中央,再转换至高倍镜下仔细观察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和液泡等结构。

【实验结果】

绘图并进行适当标注:人口腔黏膜上皮细胞和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讨论】

简述观察细胞形态时,制作临时装片和显微镜镜检时的注意事项。

实验四 线粒体和液泡系的活体染色

【实验目的】

1.掌握一些细胞器的超活性染色技术和原理。

2.观察动物、植物细胞内线粒体和液泡系的形态、数量和分布。

【材料、器材和试剂】

材料:人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洋葱;

器材:显微镜、牙签、镊子、剪刀、载玻片、盖玻片;

试剂:Ringer溶液;1/5000詹纳斯绿B溶液;1/3000中性红溶液。

【方法和步骤】

1.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1)人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和观察

① 取清洁载玻片放在37℃恒温水浴锅的金属板上,滴2滴1/5000詹纳斯绿B染液; ② 用一根预先灭菌的牙签伸入自己的口腔内壁轻轻刮取黏膜上皮细胞,将刮下的粘液状物放入载玻片的染液滴中,染色10-15min(注意不可使染液干燥,必要时可再加一滴染液),盖上盖玻片,用吸水纸吸去四周溢出的染液,置于显微镜下观察;

③ 在低倍镜下,选择平展的口腔黏膜上皮细胞,转换高倍镜进行观察。可见扁平状上皮细胞的核周围胞质中,分布着一些被染成蓝绿色的颗粒状或棍棒状的线粒体。(2)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和观察

① 用吸管吸取1/5000詹纳斯绿B染液,滴一滴在干净的载玻片上,然后用镊子撕取洋葱鳞茎内表皮一小块,置于染液中,染色10-15min;

② 吸去染液,加一滴Ringer液,注意使内表皮展平,盖上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在高倍镜下,可见表皮细胞中央被一大液泡所占据,细胞核被挤至旁边,线粒体染成蓝绿色,呈颗粒状或线条状。

2.液泡系的超活染色和观察

① 洋葱鳞茎内表皮一小块,置于1/3000中性红溶液中,染色5-10min;

② 吸去染液,加一滴Ringer液,注意使内表皮展平,盖上盖玻片,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被染成砖红色的中央大液泡。

【实验结果】

1.根据实验观察,绘制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和人体口腔黏膜上皮细胞线粒体分布图。2.根据实验观察,绘制洋葱鳞茎表皮细胞指示液泡系的形态和分布。

【讨论】

1.简述线粒体詹纳斯绿B活体染色和液泡系中性红活体染色的原理; 2.分析线粒体和液泡系活体染色时需要注意的事项。3.细胞内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有何特点?

实验五 植物细胞骨架的光学显微镜观察

【实验目的】

了解细胞骨架的结构特征及其样品制备技术。

【材料、器材和试剂】

材料:洋葱鳞茎;

器材:普通光学显微镜、5Oml烧杯、玻璃滴管、容量瓶、试剂瓶、载玻片、盖玻片、镊子、小剪刀、吸水纸、擦镜纸;

试剂:M 缓冲液;6mmol/L(pH 6.8)磷酸缓冲液;1% Triton X-100;0.2%考马斯亮蓝R250;3%戊二醛。

【方法和步骤】

1.撕取洋葱鳞茎内表皮(约lcm大小若干片)置于装有pH 6.8磷酸缓冲液的50ml烧杯中,使其下沉;

2.吸去磷酸缓冲液,用l% Triton X-100处理20-30min; 3.吸去Triton X-100,用M缓冲液洗3次,每次10min; 4.3%戊二醛固定O.5-lh;

5.pH 6.8磷酸缓冲液洗3次,每次10min; 6.0.2%考马斯亮蓝R250染色20-30min;

7.用蒸馏水洗1或2次,细胞置于载玻片上,加盖玻片,于普通光学显微镜下观察。

2【实验结果】

绘制洋葱鳞茎表皮细胞微丝束的分布图。

【讨论】

细胞学形态特征 篇3

【摘要】细胞形态学检验是血液病防治、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的关键,笔者通过总结检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从而提高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质量。

【关键词】血细胞 形态学 检查 质量控制

血细胞检验质量控制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环节,是检验结果准确、及时、有效的保证。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三个阶段的内容:

1 分析前质量控制

1.1 患者准备。充分撑握骨髓检查的适应症及禁忌症,严格患者采集标本前的准备工作,保证患者标本不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1.2 标本的制备。(1)血涂片的制备取全血(或末梢血)10ul左右制成长短、厚薄适宜的血涂片,且头、体、尾要分明,如血滴过大或过小将影响涂片制作的质量,给检验过程中细胞形态的识别带来很大的影响。温度低或湿度大时可将血涂片在空中来回晃动,促使血涂片尽快干燥。此过程切忌用火烘干,否则细胞固缩变形,影响细胞形态质量。(2)骨髓涂片的制备由临床医生抽取骨髓液0.2~1.0ml(约0.5ml)之间,不宜少于0.2ml,因为抽取量少除难于撑握外,还不易抽取到骨髓小粒和巨核细胞,而达不到细胞学检验的要求;相反,抽取量较大时也易造成骨髓液的稀释而不符合检验要求。将骨髓液置于清洁玻片的一端,使玻片倾斜15度角,让骨髓较稀的部份向下流动,取沉渣的部分制作标准涂片6张备用。如骨髓被外周血稀释,则应重新穿剌,否则各系统各阶段细胞的分类比例将会改变,达不到骨髓细胞分析的目的。如温度低或湿度大时同样可将骨髓片在空中来回晃动,促使骨髓涂片尽快干燥。此过程也切忌用火烘干,否则细胞固缩变形,影响细胞质量。(3)因在18~22℃的环境下,粒细胞形态会有变化,故制作涂片一定要及时。(4)严格标本管理待血片或骨髓片充分干燥后,及时用铅笔在血膜或骨髓的头部注明患者信息,包括患者姓名、B(血片)或M(骨髓)字样,严防患者之间的标本出现差错,产生严重的医疗差错,这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必要的前提条件。(5)血片或骨髓片应及时染色,因新鲜血片或骨髓片易着色,标本久置后染色效果欠佳,充分保证标本的染色质量,便于细胞形态的辩认。

1.3 统一标本染色方法。标准提倡使用国际血液学标准化委员会推荐的瑞氏或瑞-姬氏标准染色法;严格按标准化程序进行染色;此染色过程可在显微鏡低倍镜下边观察边染色,染色结果以低倍镜下观察细胞核为酒红色,胞浆鲜艳为准,保证标本的染色为最佳状态。这样既可充分保证标本染色的质量,又不至于因染色而造成标本的浪费。1.4 制定规范的技术。操作规程(SOP)包括采取(骨髓、血液)样本、制作涂片,瑞-姬染色、各种组化染色,以及其他各种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的操作标准,给初学者及经验较差者学习上的帮助。在检验过程中要杜绝不合格血涂片或骨髓涂片的产生,做到制片、染色液配制和染色方法的标准化,逐步做到细胞形态辨认上的标准统一。

1.5 制定规范的血细胞各系、各阶段的形态学特征(标准)和血液病细胞形态学诊断标准,应严格按照血(骨髓)细胞名称及其形态学标准对细胞进行分类。

2 分析中质量控制

2.1 细胞形态学检查应由经验丰富,具有细胞形态识别和判断能力的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按照各系统、各阶段细胞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检验过程中,要不断学习,遇到疑难病例,要多人相互讨论、结合组织化学染色和优势成熟细胞综合判断,必要时向专家请教,不断总结经验,扩大实践和临床知识,保证结果的准确和可靠性。

2.2 首先浏览全片,了解血片或骨髓片的大致情况,然后选择血片或骨髓片体尾交界处细胞分布均匀的区域进行镜检、分类,注意完整规范的检查顺序、减少人为影响因素。

2.3 特殊病例应该由多人阅片,充分探讨,必要时提请会诊。

2.4 在分析出具检验报告时,应全面了解血细胞形态学特征,结合临床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切莫盲目性的出具检验报告。

2.5 在发出报告前应当有专人复核,严格把关,以提高报告质量。

3 分析后质量控制

3.1 积极参加实验室之间的质量评价。目前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室间质量控制多采用质控标本彩色图片指定细胞识别的方式。通过室间质评,实验室将自己的检验结果和其他实验室结果进行比对,找出差距,进行改进。有利于参加室间质评的各实验室了解血液病知识和提高检查技术,促进形态学检验质量的稳定和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从彩图上指认各种细胞,颇有“纸上谈兵”的味道,仅靠识别单个细胞容易存在片面性和不确定性,还会因概念不清、“细胞名称编码”不确切、答案不标准等直接关系到质评的结果。

3.2 建立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抽查制度。由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定期对工作中平时检验的血片或骨髓片检查结果进行抽查,查看平时的检验结果是否存质量问题,监管大家平时的检验工作,督促大家不断学习,共同提高。

3.3 建立骨髓细胞形态复核和标本保存制度。(1)骨髓检验申请单和标本应妥善保存,骨髓涂片和外周血涂片检验后都应贴上标签,最好在登记结论的同时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完善病案内容,编号保存备案,以备查证和外送会诊。以便查阅患者资料以及在温习旧片中反复观察和推敲,这是总结经验和自我提高的最好途径。(2)严格骨髓细胞形态复核,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3)加强检验与临床的沟通与交流除了了解骨髓申请单上的患者资料外,尽可能地了解患者更多的临床体征和检查结果,如脾功能亢进、淋巴结肿大,骨痛和发热等体征对于形态学诊断的参考意义均很大。细胞形态学检查中应仔细、全面寻查对于该病例有意义的诊断线索,并了解疾病可能引起的血液细胞和骨髓细胞数量和质量的改变,尽可能降低漏诊、误诊。(4)建立回访制度加强临床回访,了解检验结果与临床的符合性,以便找出自己不足的地方,不断总结,提高自己。

总之,检验过程的多种因素均可对血液细胞检验的结果产生影响,实验室检验中应加强质量控制,避免或减少影响因素,提高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参考文献

[1] 朱伟,许文荣.血细胞形态学质量控制[J].临床检验杂志,2008,26(1):1.

细胞学形态特征 篇4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92例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52例,女性患者40例,患者的年龄16~81岁,平均年龄为(41.27±7.92)岁。患者白细胞的含量为(0.8~3.9)×109个/L,平均为(2.2±1.2)×109个/L;血红蛋白含量为21~100 g/L,平均为(51.8±21.2)g/L;血小板含量为(6~98)×109个/L,平均为(39.7±31.2)×109个/L。

1.2诊断标准:血常规检查时,有2次或2次以上患者的白细胞含量低于4×109个/L,血红蛋白含量低于100 g/L,血小板含量低于100×109个/L,则可以认为患者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均出现了异常的减少,可初步诊断为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4]。

1.3方法:使用希森美康XT4000i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对血液中的白细胞、红细胞以及血小板的数量进行计数,采集患者外周全血作为血液标本,制作血片,对血细胞的形态进行观察。在患者的髂后上棘处进行穿刺,采取反吸法收集患者的骨髓,并将骨髓制作成均匀厚度的骨髓片,厚度约为1.0~1.5 mm,对骨髓片进行染色处理,并置于油镜下进行观察[5]。询问患者是否有相关疾病史,询问患者的药物使用情况。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是否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以及骨髓活检。

2结果

2.1病因分析:92例患者中,65例患者的病因是造血系统疾病,所占比例为70.7%;27例患者的病因是非造血系统疾病,所占比例为29.3%。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中,有20例患者是由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的,所占比例为21.7%;14例患者是由急性白血病引起的,所占比例为15.2%;8例患者是由巨幼细胞贫血引起的, 所占比例为8.7%;9例患者是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引起的,所占比例为9.8%;4例患者是由脾功能亢进引起的,所占比例为4.3%;3例患者是由溶血性贫血引起的,所占比例为3.3%;3例患者是由原发性的骨髓纤维化引起的,所占比例为3.3%;2例患者是由多发性骨髓瘤引起的,所占比例为2.2%;1例患者是由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引起的, 所占比例为2.2%。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中, 有10例患者是由肝性贫血引起的,所占比例为10.7%;10例患者是由炎性疾病引起的,所占比例为10.7%;3例患者是由结缔组织疾病引起的,所占比例为3.3%;1例患者是由骨髓转移癌引起的,所占比例为1.1%;其余3例患者的病因尚未明确,所占比例为3.3%。对病因未明确的患者进行其他检查,诊断其为免疫相关性疾病。

2.2骨髓细胞学特征: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有65例,有37例患者的骨髓的增生活跃性升高,所占比例为56.9%; 28例患者的骨髓增生活跃性降低,所占比例为43.1%。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均出现异常,中性粒细胞、红细胞以及巨噬细胞均出现病态造血情况。

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患者有27例,有20例患者的骨髓的增生活跃性升高,所占比例为74.1%;7例患者的骨髓增生活跃性降低,所占比例为26.9%。患者的骨髓细胞形态均呈感染骨髓象。

3讨论

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病因复杂,通常可分为造血系统疾病和非造血系统疾病。本次研究选取的92例患者中,65例患者的病因是造血系统疾病,所占比例为70.7%,27例患者的病因是非造血系统疾病, 所占比例为29.3%。在对疑似为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患者进行诊断时,应对患者的病史、用药情况进行仔细的询问,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检,还应对患者进行实验室检验,骨髓细胞的检验十分重要,不可忽视。对患者进行骨髓细胞学检验,能够对患者的骨髓增生情况进行明确[6],能够了解患者骨髓细胞是否出现异常,通过对骨髓细胞进行染色,从而确定其是否出现异常[7]。以骨髓细胞检验结果为依据,并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检查,对患者进行诊断,能够避免误诊、漏诊的发生。

综上所述,引起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因素主要为造血系统疾病,但在进行诊断时不能忽略非造血系统疾病因素。骨髓细胞学检验对诊断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能够为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秦枫,杨泽松.骨髓细胞学检查对92例全血细胞减少性疾病的诊断价值[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10,35(2):283-285.

[2]岳福仁.全血细胞减少343例骨髓细胞学特点及病因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27):200-201.

[3]李媛媛.全血细胞减少116例细胞形态学及病因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11):2687-2688.

[4]赖书台.探析骨髓细胞学检查在全血细胞减少症中的诊断价值[J].医药前沿,2013,3(31):102-103.

[5]刘俊闪,宋银森.骨髓检查在儿童全血细胞减少症中的诊断价值[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19):206.

[6]石雨薇,陈瑢,张宪军,等.全血细胞减少128例骨髓及病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24):6287-6288.

细胞学形态特征 篇5

不同处理条件对洋葱鳞茎表皮细胞骨架形态影响的研究

细胞骨架是活细胞的重要结构,研究细胞骨架的`形态对于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洋葱为材料,设置了4个不同的1%Triton X-100抽提非骨架蛋白时间(10min、15min、25min、40min)对洋葱细胞骨架显微观察的关键条件进行了优化,同时分析了细胞环境温度(-18℃、4℃、20℃、50℃),紫外线照射活细胞(0 min、60 min),0.1mol/L Ca2+处理及0.1%秋水仙素处理对洋葱细胞骨架形态观察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Triton X-100抽提非骨架蛋白25 min观察效果较好;-18℃、50℃,紫外线辐射60 min,0.1mol/L Ca2+和秋水仙素处理均会影响细胞骨架的观察.

作 者:马云 张妍妍 王启钊 王伍 张巧玉 陈改红 MA Yun ZHANG Yan-yan WANG Qi-zhao WANG Wu ZHANG Qiao-yu CHEN Gai-hong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河南,信阳,464000刊 名:茂名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MAOMING COLLEGE年,卷(期):200919(3)分类号:Q245关键词:细胞骨架 温度 紫外线 洋葱鳞茎 显微观察

细胞学形态特征 篇6

【关键词】白细胞;形态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R446-4

血液学分析技术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其中外周血细胞检查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外周血细胞检查与临床疾病联系紧密,无论是贫血、出血、感染类疾病,还是多种血液系统疾病,都有一定的诊断或辅助诊断的作用。

随着现代检验医学的飞速发展,实验室大型全自动分析设备和信息化建设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新项目的开发与应用极大地提升了实验室临床服务能力。但是,传统形态学检查在临床诊断与治疗中仍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它也是检验技术中的难点与重点[1]。笔者通过多年教学与临床实践,不断思索如何提高学生对形态学的兴趣与学习效果,更好的与临床接轨,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以外周血白细胞形态学检查教学为例,加以探讨。

1.教学环节

1.1血涂片制备、染色标准血涂片制备和染色的效果是观察血细胞形态的关键。在学习形态学之前,先让学生反复练习推片及染色,尤其是推片环节。学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是血膜过厚,这样在染色时非常容易出现血膜因不易干透,而从玻片上脱落的现象,使实验失败。因此,教师介绍推片的经验,血滴小、角度小、速度慢而均匀,简称“小小慢”,操作时手稳、心细,避免心情急躁,往往通过反复练习,学生推片的能力很快得到提升。选择良好的推片进行染色,把握好涂片、染色的质量关,为观察血细胞形态打下基础。

1.2显微镜使用熟练使用显微镜是观察血细胞形态的前提,使形态学检查得心应手,节省时间。使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血细胞时应注意:①光线调节,利用凹面镜反光、将聚光器抬高、打开光圈,使视野变亮;②调节顺序,按照先用低倍镜找到象,再用高倍镜,最后调至油镜的顺序,注意粗、细准焦螺旋旋转的方向,避免砸片;③找好位置,观察血涂片一定要选取细胞分布均匀、染色较好的体尾交界处观察,才能真实的反映细胞的形态、比例[2];④注意显微镜使用后的维护等。

1.3正确辨认白细胞形态外周血白细胞主要分五类:中性粒细胞(包括中性杆状核粒细胞、中性分叶核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分别占白细胞总数比例的1~5%、50~70%、20~40%、3~8%、0.5~5%、0~1%。[2]血片中最易见的是中性分叶核粒细胞和淋巴细胞。学习时,可按照比例多少安排学习顺序。除了把握白细胞各自的形态特点,还得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3.1理论联系实际目前血液形态学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教师收集形态、染色好的典型细胞图片,边展示边介绍,结合学生自己动手制备的血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记忆。多媒体展示的图片多来自网络、显微镜成像拍摄技术,真实、典型,教学效果要比先前利用挂图、示意图展示的效果好很多。即使这样,展示的图片与现实的显微镜下影像还是有区别,比如景深、色差等。因此,教师教学不能过分的依赖多媒体,应鼓励学生实战,即利用显微镜观察真实的影像,既能熟练显微镜使用的技术,又能达到认识细胞的目的。

1.3.2把握个体特征五类白细胞主要来自骨髓,骨髓造血细胞经增值、分化、发育,成熟后释放到外周血[2]。形态各具特征,把握住这些特征,既是学习外周血细胞形态的关键,也是今后学习血液病检验技术的基础。学习时,先按照胞体、胞浆、颗粒、胞核的特点进行总体的介绍,然后提出主要特征,进行初步的记忆。其中,粒细胞多为分叶,成熟中性粒细胞分2~5叶,颗粒呈粉色、紫色,呈中性;嗜酸性粒细胞,多分2叶,颗粒橘红色、粗大均匀、密集,呈嗜酸性;嗜碱性粒细胞颗粒深黑色、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呈嗜碱性,核不清晰;淋巴细胞分大淋巴细胞和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胞体大,核形态不规则。[2]

1.3.3反复比较有时候由于制片不当或者受疾病因素影响,细胞形态不典型,再加上学生经验少,对于形态相似的细胞不易区分。这就要在抓住主要特征的基础上,对形态相近的细胞进行反复比较,加深印象。比如,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都只有一个核,但淋巴细胞体小,胞浆呈透明天蓝色,有的有少量嗜天青颗粒,胞核近圆或有凹陷,染色质致密;而单核细胞胞体大、胞质半透明灰蓝色、有灰尘样成片的嗜天青颗粒,核大、不规则,染色质疏松等。还有比较中性杆状核粒细胞和核呈粗杆状的单核细胞,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油条作比喻,杆状核粒细胞的核像炸好的油条,已定型,即使折叠亦呈杆状;而单核细胞的核,像面团,可以随意扭转、折叠。

1.3.4整体与个体相结合观察血涂片先要从整体入手,把握好细胞分布和染色的情况,再进一步进行油镜下个体的观察。如果细胞染色偏酸或偏碱,会出现细胞颜色的差异,比如中性粒细胞正常染色时,胞质呈粉红色或紫红色,染色偏酸时胞质颜色会偏红,偏碱时胞质会偏蓝。而偏蓝时往往会和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混淆,这就要求学会对血片整体染色的情况进行把握。既可以选取多个有把握辨认的细胞,也可以通过观察红细胞染色的情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他细胞进行判断。值得一提的是,正常情况下,红细胞颜色、大小容易识别,红细胞颜色可作为染色的判断,红细胞大小亦可作为比较其他细胞大小的“尺标”。

2.考核评估

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应及时进行评估,采取基础考核和实战考核两种方式进行。

2.1基础考核主要是考查学生对各种白细胞形态辨认的能力。采用轮流进行显微镜观察的方式,在实验室中放置十台显微镜,编号;每台显微镜下放置血涂片标本,教师事先选择形态较典型的白细胞放在视野中央,这样,每台显微镜中就有1~2个有核细胞,同时也加入血小板等其他类型细胞,适当提高考核难度,也提示了学生血小板、红细胞等形态亦不能忽视。考核时十人一组,每人一台显微镜,观察后在报告纸上写下编号及结论,一分钟后,所有同学同时进行轮换,至下一个编号显微镜进行观察,10号轮换至1号,直到该组十名同学观察完所有的显微镜为止,换下一组。

2.2实战考核考查学生临床应用的能力。通过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观察患者真實的血涂片标本,写出报告,提出诊断意见。由教师进行审核、把关,给出学习效果评价。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理解、运用。

在临床检验科室中,对血细胞形态的识别、应用能力是检验人员水平的技能之一。教学中应充分应用现有的教学设施与手段,引起学生关注,提高学习兴趣,并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消化、吸收、熟练应用,为今后到临床学习、工作打下良好的理论、实践基础。

参考文献

[1]吴兴福,朱红楠.血液细胞形态学检验中应注意的问题[J].临床检验杂志,2010.28(5):396~397

[2]熊立凡,刘成玉.临床检验基础[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第4版

细胞学形态特征 篇7

关键词:胸腹水,良性,恶性,细胞形态学检查,鉴别

胸腹水是临床常见症状,可由多种疾病导致,在常规检验中,胸腹水为常见的体液检验,对鉴别胸腹水细胞良恶性具有重要作用[1]。近几年来,实验室检查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取得了良好进展,逐渐向细胞形态学、免疫细胞技术、细胞因子等检查发展,细胞形态学检查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特异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良恶性胸腹水细胞检查鉴别。本文选取74例胸腹水细胞体积较大的患者进行研究,分析细胞学形态检查对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的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入院治疗的210例胸腹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119例男性,91例女性,年龄34~78岁;其中胸水132例,腹水78例。所有患者均因胸腹腔积液原因不明首次抽取胸腹水,恶性胸腹水经病理学、临床与其他方法验证。

1.2 方法

采集210例胸腹水患者标本后,取约50 ml胸腹水标本进行检查。检查过程中,先对标本进行各项检查,如颜色、透明度、细胞计数与有核细胞计数等[2]。将在有核细胞计数检查中发现的74例细胞体积较大的样本进行细胞形态学检查,检查时取5~10 ml样本,用1500 r/min将标本离心5 min,以8 cm为离心半径,之后弃除上清液,并留下沉渣,接着取0.1 ml沉渣用于制作3张涂片,涂片自然干燥后用瑞氏染液染色,染色后先在低倍镜下观察,之后在高倍镜、油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

1.3 判断指标

以阴性、可疑、阳性为良恶性胸腹水细胞判断指标,阴性:涂片上的间皮细胞与炎症细胞正常或变性;可疑:涂片上有异形细胞,或者有少量不典型的恶性细胞;阳性:涂片上有恶性瘤细胞[2]。

1.4 鉴别标准

将临床最终诊断作为鉴别胸腹水细胞良恶性的“金标准”。

2 结果

2.1 胸腹水标本有核细胞计数检查结果

在210例胸腹水标本有核细胞计数检查过程中,发现74例标本细胞体积较大,其中23例(31.08%)为血性积液标本,51例(68.92%)为非血性积液标本。血性积液标本中检出17例恶性细胞,占73.91%;非血性积液标本检出34例恶性细胞,占66.67%。2.2恶性胸腹水细胞检查鉴别结果在存在异常细胞的76例标本中,经病理学、临床与其他方法检查共有56例最终诊断为恶性细胞,细胞形态学检查鉴别出51例恶性细胞,符合率达91.07%(51/56)。最终确诊的56例恶性细胞中,50例为真阳性,占89.29%,6例为假阴性,占10.71%。肺癌、胃癌、肝癌、肠癌等均能引起胸腹水,因不同疾病引起胸腹水的患者,真阳性恶性胸腹水细胞原发灶分布各有差异。见表1。2.3良性胸腹水细胞检查鉴别结果在存在异常细胞的76例标本中,经病理学、临床与其他方法检查共有20例最终诊断为良性细胞,其中19例为真阴性,占95%,1例为假阳性,占5%。

3 讨论

3.1 胸腹水临床表现和发生机制

胸腹水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临床常见症状,该症状可迅速或缓慢出现,患者一旦出现胸腹水,病情会急剧加重,而且难以取得良好的预后效果[3]。胸腹水量少时,患者通常无法察觉到该症状,只能通过超声检查发现。胸腹水量多到一定程度时,患者胸腹会明显膨隆,并出现呼吸困难、恶心、呕吐、饱胀感、腹痛、胸痛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压迫肾脏,导致肾脏功能受损,给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存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3.2 细胞形态学检查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的结果

近年来,细胞形态学检查对及时准确的鉴别出良恶性胸腹水细胞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其价值已为临床高度重视,该检查也是确诊恶性胸腹水的“金标准”,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特异性强等特点,广泛应用于良恶性胸腹水细胞检查鉴别。本文选取74例细胞体积较大的胸腹水患者进行检查鉴别,有核细胞计数检查采集的标本时,发现这些细胞的体积是白细胞的2~4倍,而且大小各异,呈散或堆分布。标本经过瑞氏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观察可见恶性细胞具有包体大、包浆丰富、分布不规则、胞核不规则等特点,恶性细胞与其他细胞相比颜色偏蓝,染色质细胞为粗颗粒状,而且胞核有双核或多核[4]。此外,本文选取210例胸腹水患者同时进行胸腹水常规检查与细胞形态学检查,结果表明,细胞形态学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的特异度为95%,灵敏度为89.29%。从表1可以发现,大多数恶性胸腹水细胞为转移性,只有少数原发性恶性间皮瘤。虽然单一采用细胞形态学检查,难以确定恶性胸腹水细胞来源部位,但结合胸腹水细胞形态学检查、细胞形态特征与患者临床体征,不仅可以初步判断恶性胸腹水原发灶,也可诊断出胸腹水是否因原发灶转移导致。

3.3 胸腹水出现假阴性的原因及对策

本研究只对有核细胞计数检查存在异常细胞的胸腹水采用细胞形态学检查,这也许是出现6例假阴性的原因之一。胸腹水出现假阴性还可能与送检时间、送检次数等具有相关性,适当增加送检次数,可提高恶性细胞检出率。细胞形态学检查胸腹水的必要条件包括:(1)30 min内送检标本;(2)60 min内处理与固定标本。在常规检查基础上,采用细胞形态学检查每一例胸腹水,并结合异常细胞形态、临床与其他方法验证,可有效提高检出率。由于细胞形态学检查为手工操作,为了避免检查结果受人为因素影响,检查人员必须熟悉和掌握各类细胞的形态与特点,并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与细胞形态学知识,切实保证检验鉴别质量。

综上所述,采用细胞学形态检查对鉴别良恶性胸腹水细胞具有重要作用,可提高良、恶性胸腹水检查鉴别的特异性与灵敏度,具有快速、简便、准确、特异性强等特点。为了提高良恶性胸腹水细胞临床诊断准确率,检验人员必须提高细胞形态识别能力,并深入掌握细胞形态学知识,对不明原因导致的胸腹水,进行常规检查的同时采用细胞形态学检查,有效提高鉴别胸腹水性质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王俊利.良恶性胸腹水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右江医学,2010,38(06):763-765.

[2]武湘云,曾婉怡,孙桂兰,等.胸腹水的细胞学检查对诊断恶性肿瘤的价值.临床荟萃,2010,25(22):1995-1996.

[3]吴玉梅,艾春富.三种细胞学检测方法对胸腹水定性分析的鉴别.中国医学创新,2011,8(11):120-121.

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分析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收治的40例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的患者为分析对象。其中男26例, 女14例, 年龄16~75岁, 平均年龄 (44±3.7) 岁。40例患者中贫血现象越来越严重, 被诊断为双相性贫血的14例;出现贫血貌、皮肤黄染症状, 被诊断为黄疸的患者15例;有发热、头晕、恶心、呕吐症状, 被诊断为结核性脑膜炎的患者6例[3];有发热、头晕、呼吸急促等症状, 被诊断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患者5例。

1.2 方法

对误诊漏诊的40例全部使用瑞一姬染色, 不抗凝外周血做血涂片, 有专业的对细胞形态学工作经验丰富的检验人员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形态、数量及血液寄生虫[4]及相应检查, 对疾病进行确诊, 观察发生误诊、确诊临床症状、误诊病、确诊疾病统计。

2 结果

对误诊漏诊的40例通过血液细胞形态学及相应检查, 对疾病进行确诊, 观察发生误诊、确诊临床症状、误诊病、确诊疾病统计, 见表1。

血液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可以应用血细胞分析仪, 但只能作为一种过筛的手段, 在有不确定的情况下, 一定要做人工显微镜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这样可以明显的使漏诊率和误诊率降低, 做到使疾病早发现、早治疗, 为疾病赢得最佳治疗时机, 同时也降低了临床治疗的难度, 提高了对疾病的治愈率。

3 讨论

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对于血液病基础诊断与常规血液学检验是最基本的简便实用的检查方法[2]。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包括两部分:外周血细胞形态检验和骨髓检查。许多疾病要求血细胞形态学检验质量的高低是很关键的, 特别是对血液病的预防、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尤为重要。做好检验质量控制的前提是统一的标准制定检验方法和检验条件, 但目前由于实验室检验人员素质高低有很大的差别, 以致于检测结果存在人为因素的片面性, 对临床诊疗工作带来不良的影响。

细胞形态学在诊断和鉴别诊断血液病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即使像流行性出血热这种不单依据形态学诊断的疾病, 对其早期诊断细胞形态的改变也起重要的作用[3]。所以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大力度的宣传细胞形态学检验的重要性, 对细胞形态学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要重视; (2) 提高细胞形态学人员临床知识水平[4]因为诊断不仅依靠形态学, 只有对疾病的临床知识及各种相关实验孰能掌握才能做出正确完整的诊断; (3) 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 对血液分析仪细胞复检制定科学的标准; (4) 杜绝不具备细胞形态学资格的人员从事细胞形态学工作; (5) 多举行细胞形态学网上会诊活动, 便于疑难血液病的诊断。

总之, 血液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可以应用血细胞分析仪, 但只能作为一种过筛的手段, 在不确定的情况下, 一定要再做人工显微镜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以便减少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 从而能对疑难血液病做出明确诊断。

摘要:目的 对各种血液疾病进行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和漏诊的分析, 探讨误诊和漏诊原因, 从而使漏诊和误诊率下降。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不抗凝外周血做血涂片, 瑞一姬染色, 观察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形态、数量及血液寄生虫, 并进行相关的血液学实验及生化检查。结果 对误诊漏诊的40例通过血液细胞形态学及相应检查, 对疾病进行确诊, 观察发生误诊、确诊临床症状、误诊病、确诊疾病统计。结论 血液细胞形态学的检查可以应用血细胞分析仪, 但只能作为一种过筛的手段, 在有可疑的情况下, 一定要做人工显微镜及相关的实验室检查, 以便减少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与漏诊。

关键词:血液细胞形态学,误诊,漏诊

参考文献

[1]朱忠勇.怎样看待血液分析仪的过筛作用[J].临床检验杂志, 2003 (21) :321.

[2]朱晓辉.应用血液分析仪后复查雪片的内容和方法及程度[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3, 26 (10) :785.

[3]丛玉隆.ISO15189认可现场评审引发的对细胞形态检验问题的思考[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8, 31 (9) :725.

细胞学形态特征 篇9

1 主动转运概述

1.1 概念及特点

主动转运是细胞在特殊蛋白质介导下消耗能量, 将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转运到高浓度一侧的过程。主动转运与被动转运的根本区别:主动转运需要从系统外获得能量, 通过某种耗能过程, 将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转移到高浓度一侧。按照热力学定律, 溶液中的分子由低浓度区域向高浓度区域移动, 就像举起重物、推物体沿斜坡上移或使电荷逆电场方向移动, 必须由外部供给能量。在细胞膜的主动转运过程中, 能量只能由细胞膜或其所属的细胞来供给。被动转运, 其特点是在物质转运过程中, 分子只能做顺浓度差, 即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净移动, 而它所通过的膜并不对该过程提供能量。被动转运时所需的能量来自高浓度一侧所含的势能, 因而不需要另外供能。主动转运的特点: (1) 逆浓度梯度运输; (2) 需要能量 (由ATP直接供能) 或与释放能量的过程偶联 (协同运输) , 并对代谢毒性敏感; (3) 需要载体蛋白, 依赖膜运输蛋白; (4) 具有选择性和特异性; (5) 具有饱和性; (6) 具有竞争性。

1.2 类型及分布

根据供能方式可将主动转运分为3种类型:ATP—驱动泵、协同运输、光驱动泵。ATP—驱动泵分为: (1) P型离子泵, 又称P型ATP酶。此类运输泵运输时需要磷酸化, 包括Na+-K+泵、Ca2+离子泵。Na+-K+泵广泛存在于各种细胞膜上, 对细胞生存和活动极其重要。其生理意义是保持细胞内外的Na+、K+浓度差, 这对许多代谢反应和防止细胞肿胀有重要意义, 同时建立了一种势能储备, 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基础。 (2) V型泵, 又称V型ATP酶, 主要位于小泡的膜上, 如溶酶体膜中的H+泵, 运输时需ATP供能, 但不需要磷酸化。 (3) F型泵, 又称F型ATP酶, 这种泵主要存在于细菌质膜、线粒体膜和叶绿体膜上, 在能量转换中起重要作用, 是氧化磷酸化或光合磷酸化偶联因子。协同运输与ATP—驱动泵不同, 葡萄糖和氨基酸的主动运输不直接消耗ATP水解提供的能量, 而是借助于Na+-K+泵排出Na+所产生的电化学梯度使物质进入细胞。除ATP—驱动泵和协同运输外, 在一些光合细菌膜上存在H+泵, 这种泵由光激活, 形成H+浓度梯度 (电化学梯度) , 驱动物质进入细胞, 也称为光驱动泵。泵蛋白是主动转运的物质基础, 广泛分布于细胞膜、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核糖体膜、线粒体膜、细胞核膜上。

2 主动转运与新陈代谢

新陈代谢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包括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能量代谢是指机体能量的产生、转移、贮存和利用。各种能量物质在机体或细胞内氧化所释放的能量, 其总量的50%以上迅速转化为热能, 其余能量以ATP形式供机体或细胞完成合成代谢 (细胞内的化学功) 、物质主动转运 (转运功) 、肌肉收缩 (机械功) 、神经信息传递 (电功) 等基本生理活动。主动转运在能量代谢中举足轻重, 各种主动转运的能量来源见表1。其中, Na+-K+泵转运所耗能量占代谢获得总能量的20%~30%, 由Na+-K+泵活动形成的离子势能贮备, 是继发性主动转运 (如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转运) 、细胞生物电的产生及被动转运等生理活动的能量来源。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 细胞需要不断选择性地通过细胞膜主动摄入营养物质 (糖、脂肪、蛋白质、无机离子等) 和排出代谢产物, 没有主动转运就没有营养物质的摄入。生命过程, 就是蛋白体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复制、自我调节的过程。糖与脂肪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能量物质, 无机离子是维持机体或细胞新陈代谢的必需元素, 钠、钾、钙、氯元素在人体内主要以离子状态分布于组织和细胞液中。在细胞内外, 这些离子是不均匀分布的, 这种不均匀分布是由主动转运实现的。Na+、K+、Cl-对机体或细胞的生理活动起重要作用: (1) 维持细胞内外的渗透压; (2) 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兴奋性; (3) 维持机体内的酸碱平衡; (4) 参与细胞内糖和蛋白质的代谢。Ca2+在机体生理及生物化学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它能降低毛细血管和细胞膜的通透性, 防止渗出, 控制炎症和水肿;体内许多酶系统 (ATP酶、琥珀脱氢酶、脂肪酶、蛋白分解酶等) 需要其激活;Ca2+有助于神经递质的产生和释放。

总之, 主动转运是细胞新陈代谢得以进行的前提和基础, 没有主动转运就没有新陈代谢。当然, 主动转运也需要新陈代谢来维持。

3 主动转运与遗传

遗传是生命的基本特征。遗传基因, 是指携带遗传信息的DNA或RNA序列, 是控制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基因通过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来表达自身携带的遗传信息, 从而控制生物体的性状。基因的代谢、重组、突变以及基因表达的调控和相互作用, 都需要主动转运的参与而得以实现。研究显示[1,2]:在真核细胞中, 细胞质和细胞核是两个亚细胞部位, 细胞核膜是二者分隔的重要屏障, 核膜上分布的核孔复合体 (NPC) 是沟通细胞核内外物质交流和信息交流的主要通道。生物大分子经NPC跨膜转运是真核细胞基因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必要环节, 也是联系细胞内信号传递、参与细胞核反应 (细胞增殖、分化、凋亡等) 调控的重要环节。一般而言, 分子量低于60 k D的生物分子可自由通过NPC出入细胞核, 而60 k D以上的生物大分子通过NPC的过程则较为复杂, 是一种耗能的需蛋白介导的主动转运过程, 无论是入核转运还是出核转运均需耗能。该过程由核膜Ran蛋白水解GTP为转运提供能量, 需入核转运的生物大分子有参与基因复制、转录的蛋白因子和各种酶系, 如复制酶、转录酶、U sn RNP、hn RNP蛋白颗粒以及细胞核内转录调节因子, 如Stat3等, 还有其他需入核才能发挥作用的外源性大分子, 如基因治疗的外源重组DNA、病毒基因等;需出核转运的生物大分子包括细胞核内各类RNA (r RNA、m RNA、t RNA) , U sn RNP蛋白颗粒, NES蛋白等。由此可见, 生物大分子的主动转运是真核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和发育等生命活动的保证, 也是生命遗传与繁衍的保证。

4 主动转运与负熵

熵是用来表现系统混乱程度的物理量。负熵是熵的对立, 熵代表的是无序, 而负熵则表示有序。汲取负熵, 可以简单地理解为从外界吸收物质或能量之后, 使系统的熵降低, 变得更加有序。生命就是一种高度有序的、开放的、远离平衡态、自组织、耗散结构系统[3]。从量子力学的角度来看, 生物体吸收了外界环境的负熵物质和能量后, 并不用于增加系统内小分子热运动的内能和熵, 而是使系统的定域子从低能级跃到高能态, 使生物体进入负熵状态。吸收的负熵物质和能量越多, 负熵值越大, 生物组织越有序, 直至达到某一平衡。

主动转运是负熵产生的重要环节。生物体通过主动转运从外界不断汲取负熵物质 (蛋白质、脂肪、糖) 以抵消生命运动过程中不得不产生的熵增。此外, 主动转运也会造成细胞内外Na+、K+、Mg2+、Ca2+等离子的不均匀分布, 见表2。

细胞内外离子从低能级到高能态分布状态就是生命从外界不断汲取负熵, 达到远离平衡态的状态特征, 而这种细胞内外离子的不均匀分布却是维持细胞兴奋性、渗透压、生物电等生命基本活动的保障。

生命赖负熵为生[4], 动物从食物中获得负熵, 植物从阳光中获得负熵。生物能够主动地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是其区别于其他物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杰里米·里夫金和特德·霍华德认为, 生命积累能量是以消耗宇宙更多的能量为代价的, 也就是说, 有机体生长所体现的熵的微小的、局部的递减, 都伴随着宇宙总熵更大范围的递增。因此, 生命正在使世界加速走向“热寂”。

5 结语

生命具有以下特征[5]:首先, 所有生命都处在与外界不断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实际上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生命在合成自身物质的过程中储存能量, 在分解物质的过程中释放能量, 新陈代谢是生命存在和活动的基础。其次, 具有自我复制、繁殖和变异能力。第三, 对外界刺激能作出一定反应, 即应激性。以上这些特征是生命与非生命的主要区别, 而主动转运则是所有生命活动所特有的, 生命的能量 (远离平衡态) 、物质 (新陈代谢) 、结构 (自组织) 、进化 (遗传与变异) 均与主动转运密切相连, 可以说主动转运也是生命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1]Doye V, Hurt E.From nucleoporins to nuclear pore complexes[J].Curr Opin Cell Biol, 1997 (9) ∶401-411.

[2]Ohno M, Fornerod M, Mattaj I W, et al.Nucleocytoplasmic Transport:The Last 200 Nanometers[J].Cell, 1998 (92) ∶327-336.

[3]庞小峰.有机体的有序自组织和自装配的理论研究[J].医学物理, 1986, 3 (3) :8.

[4]庞小峰.“以负熵为生”生物自组织及生命系统的热力学定律[J].黄淮学刊, 1998 (3) :26-33.

细胞学形态特征 篇10

猪肺脏与人类肺脏在大小、生理学特征、形态解剖学、黏膜上皮细胞生物学及上皮细胞先天免疫机制等方面非常相近, 这些特征使得猪成为潜在的人类异体移植物的最佳供体之一[10,11,12]。为了深入研究猪大气道上皮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与组成, 本研究拟采用组织化学染色[苏木精-伊红 (H.E.) 、高碘酸-希夫 (PAS) 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 (IHC) 染色等方法对猪肺脏大气道上皮细胞的类型和组成进行细胞生物学特征观察, 并对其组成比例进行了统计学分析, 以揭示猪气道上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及组成。同时, 通过进一步比较它们与人类及其他哺乳动物肺脏上皮细胞生物学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以期为猪肺脏上皮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提供科学数据。

1 材料

1.1 试验动物

三元猪, 购自宁夏银川市某养猪场。

1.2 主要试剂

4%多聚甲醛 (批号为Cat.P1110) , Solarbio公司生产;樱花冷冻切片包埋剂 (批号为Lot.2696) , Sakura公司生产;马血清 (批号为Lot.AWE14980) , 购自Hy Clone公司;免疫组织化学黏附载玻片 (批号为REF.158105) , 世泰公司生产;Elite-ABC试剂盒 (批号为Lot.PK-6200) 、苏木素 (批号为CA94010) 、DAB显色液 (批号为SK-4100) , Vector公司生产;石蜡 (批号为Lot.7353) 、盖玻片 (批号为24×50#1) , Leica公司生产;包埋盒 (批号为BXGG-140) 、湿盒 (批号为MYZH902) 、切片架 (批号为RSJ-501) 等, 均购自凯秀贸易有限公司;封片剂 (批号为Lot.241189) 、Super Block (PBS) Blocking Buffer (批号为37515) , Thermo公司生产。试验用抗体见表1。

注:封闭液为5%标准马血清, 二抗为马源生物素标抗兔或鼠Ig G。

2 方法

2.1 猪气道组织的处理与切片的制作

将2月龄健康猪麻醉处死后, 取出完整肺脏, 将气道分为3段 (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 , 每段按其上、中、下3个不同部位横向剪取适当大小气管组织, 分两组垂直包埋组织, 以便获得气管环状横切面切片。一组样用OCT包埋组织块, 冰冻切片 (厚度为6~8μm) , 用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13];另一组样放入10%福尔马林/PBS固定液中固定12~48 h后取出组织, 经梯度脱水、透明、浸蜡后, 制成石蜡包埋块, 石蜡切片 (厚度为6μm) 用于H.E.和PAS等染色。H.E.和PAS染色参照参考文献[14-15]进行。

2.2 猪气道上皮细胞类型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操作步骤如下:取出气管组织冰冻切片, 在室温干片1 h;加4%多聚甲醛固定20 min;用PBS (p H值为7.2) 洗2次, 加0.2%Triton X-100通透组织20 min;用PBS洗2次, 0.3%H2O2/PBS消除内源性过氧化物酶30 min;用PBS洗2次, 加5%马血清封闭液封片2~3 h;移去封闭液, 每片分别加入100~200μL特异性抗体 (每种一抗提前都按所需浓度稀释好, 一抗来源及稀释度见表1) 室温反应30~60 min;放入4℃冰箱过夜;取出片盒, 室温平衡1 h;移去一抗, 用PBS洗5次, 每次5 min;加入生物素标二抗, 室温反应2~3 h;PBS洗片5次, 每片加入Elite-ABC反应液, 室温反应30 min;PBS洗片, 加DAB显色液显色, 肉眼观察组织变为棕褐色后立即用清水漂洗终止反应;用VECTOR复染苏木素染色1~5 min;流水冲洗至水清澈无颜色, 用酸性洗涤液洗10 s;用流水冲洗10 s;然后入返蓝液中1 min;再用流水冲洗10 s;用封片胶封片, 指甲油封边, 在生物显微镜下观察并计数[13]。

2.3 猪气道主要上皮细胞组成比例的统计分析

根据免疫染色呈阳性的某一类型上皮细胞的数量与所有观察的总上皮细胞的细胞核数比值计算出某一类型细胞在某一区段上皮细胞中的组成比例。每头猪选取气道每个区段的3张片子进行细胞计数, 每张切片至少计数1 000个细胞, 结果以平均数±标准差来表示。以P<0.05为统计学显著差异[5]。

3 结果与分析

3.1 猪肺脏上皮组织染色观察

H.E.染色可以将组织的细胞核染为深蓝色, 胞浆及纤维组织呈深浅不等的红色。H.E.染色结果表明, 肺脏上皮位于气管壁的最外层, 由一层排列比较紧密的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细胞组成, 在气道管腔面可见清晰的纤毛结构, 黏膜下层分布着大量的黏膜下腺结构 (见189页彩图1 A、B) 。肺脏PAS染色能将组织中糖原染成紫红色, 主要用于鉴定黏液的分泌与沉积, PAS染色阳性细胞主要为分泌细胞, 在气道上皮中, 可作为杯状细胞的标记。PAS染色结果表明, 大量的黏液分泌物沉积在黏膜下腺, 在上皮中也有大量的PAS阳性细胞存在 (见189页彩图1C、D) , 提示有具有黏液分泌功能的杯状细胞存在。

3.2 猪肺脏上皮细胞类型表面标记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

利用抗肺脏黏膜上皮细胞类型特异性抗体对猪气道上皮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结果表明, 纤毛细胞表面标记TuberlinⅣ (见189页彩图2A、A') 、克拉拉细胞表面标记CCSP (见189页彩图2B、B') 、基底细胞表面标记Keratin14 (见页彩图2C、C') 、杯状细胞表面标记Mucin 5AC (见189页彩图2D、D') 和肺泡Ⅱ型细胞特异细胞表面标记Pro SP-C (见189页彩图2E、E') 都在不同区段的猪大气道上皮细胞中特异表达, 表明与其他试验动物肺脏类似, 猪肺脏大气道上皮也主要由上述细胞类群组成, 尽管不同区段的这些气道上皮细胞类型的组成有一定差异性。其中, 矮小、呈锥形的基底细胞位于上皮细胞的基部;上皮的顶端主要由胞体呈柱状的纤毛细胞组成, 其游离面有密集的纤毛。杯状细胞和克拉拉细胞呈圆锥状分布在上皮的中间层 (见189页彩图2) 。

3.3 猪肺脏大气道主要上皮细胞组成比例的统计

在猪大气道的气管、支气管和细支气管三段不同区段的上皮细胞组成中, 基底细胞、纤毛细胞和克拉拉细胞的组成比例相似, 杯状细胞 (黏液分泌细胞) 从气道的近端 (喉部) 到远端 (肺泡) 呈逐渐减少趋势;其中, 具有多能性的基底细胞占30%左右, 与人气管比例相近, 见表2。

%

注:与气管及支气管相比较, 数据肩标*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4 讨论

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环境接触, 呼吸道上皮由不同类型的上皮细胞组成, 它们能够提供一个物理屏障及产生黏液等分泌物来抵抗外来异物的侵蚀, 在维系肺脏正常功能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6]。虽然脊椎动物肺脏基本的形态学和功能相似, 但由于机体在生理功能和对抗微生物入侵上的需求, 肺脏呼吸道上皮细胞的组成和比例在不同物种乃至同一物种的不同区段均有显著差异, 且不同动物肺脏上皮细胞的主要类型也有所不同, 如基底细胞、克拉拉细胞和纤毛细胞是小鼠支气管的主要细胞类型, 而无纤毛细胞、柱状细胞和克拉拉细胞则是大鼠终末细支气管的主要细胞类型[11]。本试验研究了猪肺脏不同区段组织中细胞类型及各个类型细胞数量, 发现猪和人的气道上皮细胞类型及组成有很大相似性, 如具有干细胞潜能的基底细胞在人气道上皮中的含量在30%左右, 其在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中都有所分布, 这与猪气道上皮基底细胞的含量与分布极为相近, 与以前报道的研究结果[9,17,18,19]一致。

从组织化学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结果可以看出:猪气管上皮表面都被纤毛细胞所覆盖, 这一特征与人和其他大动物的气管一致, 而与小鼠不同。小鼠气管表面有大量的无纤毛细胞暴露在表面[11]。人和小鼠肺脏上皮中基底细胞的分布也有很大差异, 基底细胞主要分布在小鼠肺脏的气管和支气管区域, 而在人体肺脏中, 基底细胞在气管、叶内气管及终末细支气管均有所分布[20]。从本试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可以看出, 猪气道基底细胞的分布与人类极为相似, 而与小鼠差别较大 (小鼠大气道中克拉拉细胞为主要上皮细胞类型[2]) 。

但是, 猪与人的肺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如在肺脏远端的细小支气管处, 人肺脏主要的分泌细胞是杯状细胞[21], 而与呼吸道近端大气道相比, 猪肺脏在远端细小气管上皮中杯状细胞组成含量显著减少, 这与小鼠的较为接近[11], 这种种属差异性是否会导致生物学或生理功能的不同目前尚未见报道。另外, 笔者推测, 基底细胞、克拉拉细胞、纤毛细胞、杯状细胞可能是猪肺脏大气道上皮主要的细胞类型;而试验中对猪不同区段上皮细胞类型的鉴定及组成学分析有利于进一步研究呼吸道不同区段类型各异的上皮细胞的生物学功能, 也为猪肺脏上皮先天免疫机制及肺脏细胞生物学的研究提供可靠资料。

综上所述, 猪气道上皮细胞与人类气道上皮细胞的形态学及组成存在较高的相似性, 这为猪肺脏上皮细胞生物学特性和其作为人肺脏疾病模型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注:A, B图为猪细支气管上皮组织H.E.染色;C, D图为猪细支气管PAS染色 (Bar=50μm) 。

细胞学形态特征 篇11

方法:对来本院儿科门诊接受治疗的120名患者进行取样,通过对他们的血细胞形态学进行检测来统计分析结果。

结果:通过检测患儿的血细胞形态学,25名患儿被确诊为提示感染;2名被检查出原幼稚细胞,他们均患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症;28名患者异性淋巴细胞出现增多的现象,这其中包括:肺炎支原体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各10名,6名患者得了流行性感冒,2名患者被诊断为传染性肝炎;23名患者受到了病毒的感染;22名出现小细胞性贫血,有8名是地中海性贫血,而另外的14名则患有缺铁性贫血。

结论:在儿科疾病的诊断中,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测具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儿科疾病 血细胞形态学 检测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1-0191-02

血常规检查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同时,医学工作者也必须要熟练掌握这项基本功。最近这些年,我国的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已经被广泛使用。它可以使劳动强度降低,临床检查效率有较大的提高,同時,还使检测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有了进一步的改善。然而,它们不能通过显微镜对细胞的内部机构进行直接观察,内部机构具体包括:染色质的粗细、胞浆着色性、核的形状、核仁的有无、浆内有无内含物及颗粒的性质等,无法提供设备来检测和区分异常细胞。在儿科疾病的诊断中,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测是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在2010年3月到2012年1月来我院儿科门诊部接受治疗的120名患者,其中56名女孩,64名男孩,他们的年龄分布在3天至10岁间。这些患者会出现临床症状异常的现象,例如:血常规检测中白细胞分类出现混乱、贫血、发热等。

1.2 标本采集与制作方法。进行血采样的过程中,将第1滴血擦去,立即取绿豆样大小的血滴,利用推片手段成功的推成宽度18~20mm、长度25~35mm的血片。注意要在血膜的周围留出空隙,终尾和玻片的终端距离要大于等于10mm,均匀薄如舌样,并且头、体、尾的厚度也不尽相同,立即摇干。血涂片染色检查不能违背《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中相关操作步骤的规定。报告内容涵盖:红细胞形态(结构异常或染色的红细胞;形态均异常的红细胞;不同大小的红细胞),三种异型淋巴细胞形态,血小板的分布状况、数量及形态,寄生虫(附红细胞体、弓形虫、疟原虫、微丝蚴、杜利氏体等),粒细胞的形态(中毒颗粒、核棘突、突泡变性、退行性变等),以浆细胞、原幼稚细胞为代表的异常细胞。

2 结果

对120名患者进行血细胞形态学的检测,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25名患儿被确诊为提示感染;2名被检查出原幼稚细胞,他们均患了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症;28名患者异性淋巴细胞出现增多的现象,这其中包括:肺炎支原体感染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各10名,6名患者得了流行性感冒,2名患者被诊断为传染性肝炎;23名患者受到了病毒的感染;22名出现小细胞性贫血,有8名是地中海性贫血,而另外的14名则患有缺铁性贫血。

3 结论

血常规检查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内容就是血细胞形态学检查,在儿科疾病的诊断中,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4 讨论

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测的核心观察内容为: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的数量及形态的变化,而白细胞的形态变化具体涵盖:3种异型淋巴细胞的变化、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当身体出现异常时,细胞的形态及数量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异型淋巴细胞的产生是淋巴细胞变异的最普遍的现象,当身体被病毒侵蚀后,正常细胞转向浆细胞时会产生一种病理细胞,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异性淋巴细胞,身体受病毒感染是它最普遍的诱因。体积大小等其他红细胞特点的改变对贫血的类型可进行提示,大细胞提示的是巨幼细胞性贫血,但由于现在的孩子营养都较丰富,很少会出现此类贫血现象。

以淋巴细胞及粒细胞为代表的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异常细胞形态学的实践经验及基本内容是血液细胞形态学检测的主要内容。当身体出现异常时,细胞的形态及数量均会发生一定的改变,正是因为大量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使身体发生疾病时,细胞的数量并未发生较大的改变,而形态学检测可以对疾病的改变状况进行检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贫血的心态学进行分类,是红细胞形态学检验的主要内容。根据红细胞形态学,贫血被分为很多种,而缺血性贫血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疾病,形态的改变主要表现在,中央的淡染区扩大,红细胞出现大小不等的现象。而在儿科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上,血液形态细胞学检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儿科在临床上常常会出现黄疸、贫血、出血、发热等等不容易被控制的症状,而这些都可以作为血细胞形态学检验的主要内容。血细胞形态学检验所提供诊断依据准确、快捷、方便、经济,而且还免去了定量采血的麻烦。

要想诊断儿科疾病,血液形态细胞学的检测是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的。这种检测可以为临床供给精确的实验室诊断根据,并且不用定量采血,简单方便。特别是在基层医院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及高度的重视。

参考文献

[1] 薛慧芳.如何做好外周血涂片细胞学的检查[J].基层医学坛,2009,13,(26):821-822

[2] 叶应抚.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52

[3] 孙艳华.血细胞形态学检验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6):915-916

[4] 李子胜,孙梅,刘宇平,等.外周细胞形态学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J].医学检验,2009,16(20):64

[5] 张金彪.外周血细胞形态学观察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意义[J].中华医学检验杂志,2009,10(4):244

细胞学形态特征 篇12

原子力显微镜( 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是20 世纪80 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与传统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较,具有样品制备简单,横向和纵向分辨率均非常高( 观察单位达到纳米级别依旧很清晰) 等优点,可以精细清楚的观察细胞乃至细胞膜的结构形态,成功的获取细胞膜的形态并测量其相关特征参数。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受体以及受体和配体相互作用的研究已经被证实其可能行及可操作性[1]。1999 年,Lehenkari等[2]用AFM对位于破骨细胞表面的整合素受体与其配体的结合力进行了测量。2003 年,Lee等[3]采用AFM在生理条件下对血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受体 αⅡbβ3 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 2008 年的中国化学会第26 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上,师晓丽等[4]做AFM单分子力谱研究活细胞表面受体与配体相互作用的报告,正式将AFM这一工具带入到医学实践实验中。

尽管利用AFM进行受体和配体的相关研究已经在进行,但是针对乳腺癌雌激素受体的研究尚未见明确报告。 本研究利用AFM的这一特点,可以很好地实现在亚细胞水平上对雌激素受体表达的乳腺癌细胞形态的观察和相关数据测量,以达到实验的目的,填补该受体研究的空白,同时为将来的继续研究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2013 年11 月- 2014 年7 月辽宁医学院武警总医院切除的新鲜活体浸润性乳腺癌组织,共收集30 例。 其中,男1 例,女29 例,年龄23~72 岁( 平均48.7 岁) 。 所有标本均经HE和免疫组织化学一步法染色并由3位以上高年资病理医生做出明确诊断。

1.2 主要仪器及规格

①倒置相差显微镜( Nikoneclipsete 2000- U,购自日本NIKON公司) ,②Nanoscope a型原子力显微镜( 购自Digital Instruments Inc,Santa Barbara公司,CA)( 悬臂:氮化硅,Si3N4;针尖:NSC- Ⅱ型,曲率半径为20~30 nm;Tapping扫描模式,即轻敲模式)。 实验条件:空气湿度60%左右,温度25℃左右。

1.3 方法

1.3.1 AFM观察样品的制备(细胞印片法)

将收集的新鲜乳腺癌组织用洁净锋利刀片剖开,反复冲洗剖面并用滤纸吸去残留血液和组织液,将预处理好的载玻片轻柔均匀地按压于组织剖面处,使细胞均匀地印在玻片上(每个组织选择3个切面,每个切面各印3张切片)。将制备好的细胞印片放置于洁净空间晾干,分组,准备扫描。

1.3.2实验分组

根据常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雌激素受体抗体表达的结果,将病例分为两组:阳性组和阴性组。其中,常规组织切片雌激素表达(-~+)为阴性组,表达(++~+++)为阳性组。判断方法如下:以肿瘤细胞的细胞核呈棕黄色染色为阳性。阴性:无细胞核呈棕黄染色或少于5%的肿瘤细胞细胞核较弱棕黄染色;1+:5%~20%的肿瘤细胞细胞核弱棕黄染色,仅个别可中到强着色;2+:20%~60%的肿瘤细胞细胞核较弱到中度棕黄着色,个别可强着色;3+:多于60%的肿瘤细胞细胞核中到强棕黄着色,个别可弱着色。所有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结果均经由3位主治职称以上的病理医生复核。

1.3.3 AFM扫描各组细胞样品

样本置于AFM载物台上,利用Nikon倒置显微镜选取分散度较好、呈点状分布的细胞区域,调整激光光斑、自动调频、下针接触到样本并开始扫描。动态观察显示屏出现的细胞图像并随时调节扫描范围。每张样品选取10个细胞,每个细胞依次按照扫描范围从大到小(35μm~500 nm)的顺序扫描单个完整细胞和细胞膜并获取图像。按照扫描需求在0.5~2.0 Hz之间调节扫描频率。扫描完成的细胞和获取的相应图像进行特殊定位和标记,以备后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一步确认分组的准确性和目标细胞的正确性。扫描图像保存后用AFM分析软件进一步分析,分别观察ER阳性组和阴性组细胞的细胞膜形态并对细胞膜形态参数(表面平均粗糙度、平均峰高度、平均凹陷深度和表面积差值)进行定量测量。

1.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复核

将扫描完成的乳腺癌印片细胞进行雌激素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由3位主治以上的病理医生读片确认病例分组的准确性,并且根据定位,确认每个扫描细胞的雌激素受体着色分组无误。

1.3.5细胞膜表面参数定量分析

整理扫描范围为1μm区域的测量结果,利用AFM图像分析系统对两组细胞的细胞膜形态参数进行定量测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用t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AFM扫描细胞膜成像结果

各组细胞膜表面纳米级超微结构成像清晰。 乳腺癌细胞在扫描范围30μm时形状呈圆形/ 类圆形,雌激素受体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细胞形态差异在此分辨率下无明显差异。 随着扫描范围缩小至5μm和1μm时,其分辨率增大,细胞膜表面的超微结构也随之清晰呈现,乳腺癌细胞膜表面凸凹不平,呈现不同程度的隆起。但是,激素表达状态不同,隆起的形状有差异。 雌激素受体抗体阳性表达的乳腺癌细胞膜可见“ 麦芒样”隆起,特点是隆起物分布较细密“ 尖锐”且不均匀,形状欠规则,粗糙程度较一般,平均裂间隙较浅( 见图1) ;雌激素受体抗体阴性表达的乳腺癌细胞也呈现隆起, 但隆起物与阳性组比较明显变稀疏“ 饱满”,呈“ 沟渠样”隆起,粗糙度较阳性组高,平均裂间隙较深( 见图2。因1μm时仅能显示一个隆起而不能显示沟渠特征, 故选用5μm时图像) 。

2.2 膜表面重要参数测量结果

经AFM软件自动分析系统测出的2 组细胞膜形态参数比较结果见附表。 2 组在4 个参数( 表面平均粗糙度、平均峰高度、平均凹陷深度和表面积差值) 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

(n=600,nm,±s)

3 讨论

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都依附于细胞的功能。 细胞膜不单是细胞的物理屏障,还与细胞的各种生命活动如细胞的识别黏附、运动迁移、免疫应答、物质运输、信息传导、细胞分裂、细胞分化、衰老及病变、癌变等有着密切的关系[5],而细胞膜的正常形态是其行使功能的基础。一旦细胞膜表面形态发生改变,细胞的功能必将出现异常。 研究证明[5],正常细胞在发展为肿瘤的过程中,其膜表面蛋白的数量和形态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细胞膜形态结构发生改变。 同一种细胞,在不同的生理、生态和功能条件下,其形态结构也会不同[6]。 因此,通过观察肿瘤细胞膜的形态变化,可以预测肿瘤组织细胞中特定成分如核酸的含量、相应激素受体数量及其位点的变化,为探索肿瘤的发生机制、预测肿瘤的发展和预后提供可靠的亚细胞学和形态学证据。 Radmache[7]、KaulGhanekar等[8]利用原子力学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形态变化就证实了这一点。

众所周知,乳腺癌是一种激素依赖性肿瘤,其发生、发展和预后都与雌激素的表达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文献报道[9],在内源性或外源性雌激素诱导下,乳腺细胞增殖速度加快,导致发生错误复制的几率增加( 乳腺癌的发病机制之一:过量激素的长期刺激) 。有数据证明[10],当体内的雌二醇水平持续高于103pmol/L时,可以促进乳腺正常和新生上皮细胞的增殖,而过量的雌激素又通过刺激乳腺癌细胞的生长和抑制其凋亡,从而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及复发率,促进其发生和发展。 另外,体外研究表明[11],雌激素还可促进乳腺细胞的转化和增加乳腺肿瘤细胞的侵蚀性。 雌激素发挥这以上所有作用均依赖于它是一种受体激素,其发挥生物学效应需要与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来实现。 因此,当乳腺细胞发生癌变时,乳腺细胞膜结构形态及功能会发生变化,其上的受体也会发生变化;同时不同形态及受体数量的细胞膜也预示癌细胞具有不同的肿瘤生物学行为。

近年来,随着AFM技术的发展,促进其在细胞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发展,国内外对一些疾病的研究,也多致力于借助AFM的优势( AFM的优势之一是可以直接应用于活体组织的实时观察) 进行相关疾病培养的活细胞的实时扫描和观察[12,13,14]和在分子蛋白水平上对一些肿瘤发病机制进行探索[15]。 单就乳腺癌的细胞学研究方面,2009 年,Tiwari等人[16]利用AFM观察人乳腺癌细胞结合表皮生长因子抗体( Her- 2) 后细胞表面的形态,结合荧光成像发现癌细胞的细胞膜在粗糙程度等方面有明显的变化并获得立体图像。 2012 年Plodinec等[17]在对乳腺癌细胞的纳米力学特性的研究中发现,正常与良性病变的人类乳腺细胞以及乳腺癌细胞的细胞膜表面形态表现大有不同。 但是目前国内对人体一些肿瘤组织细胞的AFM形态观察研究刚刚起步。 谢飞跃在2008 年和腾艳群在2012 年都曾针对乳腺癌细胞进行过研究,得出和Plodinec等相近的结论。 2012 年Jin等人[18]利用AFM发现骨形成蛋白( BMP2) 通过改变细胞的支架和降低细胞的黏附来促进乳腺癌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在本实验的前期预实验阶段,本研究证实正常乳腺细胞、良性病变乳腺细胞和乳腺癌细胞形态差异较大,其细胞膜表面平均粗糙度随病变依次逐渐增大:正常乳腺组( 9.214±1.983)、乳腺增生症组( 15.943±3.730)和乳腺癌组( 24.021±5.859) ,与既往研究一致[5,19]。

借助AFM观察细胞形态的优势,本研究发现,不同雌激素受体表达的乳腺癌细胞膜形态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 :雌激素受体抗体高表达的乳腺癌细胞膜表面存在更多的小“ 凸起”( 即受体抗体结合位点) ,并且这些“ 凸起”较为平和,尚且具有一定的结合能力。因此,雌激素可以作用于此而调控肿瘤的发展。 基于此,临床治疗中,笔者可以选择雌激素受体拮抗剂( 内分泌治疗) ,阻断这些受体与雌激素的结合从而抑制肿瘤的发生发展。 相反,不表达雌激素的乳腺癌,其细胞膜表面的“ 凸起”发生变异,与激素的结合能力丧失,从而使激素在其生物学进程中的作用微小,故内分泌治疗对于该类患者效果甚微。 这进一步充分体现细胞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密切关系,为探索癌症的发生机制、指导临床治疗方案的实施提供更为可靠严谨的亚细胞学水平的依据。

综上所述,AFM的发明与应用为人类对于细胞形态学的研究提供有力的工具。 虽然目前受某些因素的制约,其在医疗实践中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相关研究的数据很少,形态图尚不完善。 但是这掩盖不了其未来在医学中的应用价值。 在医学预防大于医学治疗的进展前景下,纳米医学、纳米诊断和纳米治疗将会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莉娟,张英鸽.用原子力显微技术研究受体-配体间的相互作用[J].生物技术通讯,2005,16(6):336-339.

[2]Lehenkari PP,Horton MA.Single integrin molecule adhesion forces in intact cells measure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y[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1999,1(7):259-645.

[3]Lee I,Marchant RE.Molecular interaction studies of hemostasis:fibrinogen ligand-human platelet receptor interactions[J].UltramiCroscopy,2003,97(1):341.

[4]师晓丽,等.AFM单分子力谱研究活细胞表面受体与配体的相互作用[M].中国化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纳米化学分会场讨论文集,2008.

[5]舒清明,等.原子力显微镜下几种癌细胞形态特征的共性分析[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2):205-209.

[6]董敏,马义德.基于乳腺肿瘤细胞形态特征参数的乳腺癌诊断发展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3,7(11):5023-5026.

上一篇:珠三角后发地区下一篇:电影语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