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功能

2024-10-10

语篇功能(精选11篇)

语篇功能 篇1

一、名物化隐喻的定义

名物化是语言中最普遍最复杂的语言现象之一。英语中最灵活最具创造性的语言手段就是名物化。根据《现代语言学词典》的界定, 名物化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如动词 (feeling, swearing, twiddling one’s thumbs) 或形容词 (redness, the inconceivable, the good, one’s contemporaries) , 但也可从名词派生 (childhood) 。也就是说, 名物化本身是一个过程, 这一过程不管是派生还是零转换, 结果都是出现名词。如:

例 (1) the government decided/the government’s decision

例 (2) she sailed out of the room/her sailing out of the room

名物化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功能手段。名物化隐喻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语篇中具有多种功能。下面以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3Unit2中Passage A:Einstein’s Compass为例分析名物化隐喻在语篇中的功能。本语篇讲述的是通过列举爱因斯坦5岁、12岁以及26岁的事例, 来说明他成为伟大科学家的的成才经历。

二、名物化隐喻的语篇功能

1. 简练性

语篇大多都是要求应以简洁精练的语句传输大量的信息, 好的语篇必然要求语言要简洁明了, 一目了然, 而名物化隐喻的使用, 恰恰可以使句子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词语或语块, 把复杂冗长的语句变得简单明了, 使读者读的时候感到简单易懂, 同时从欣赏的角度讲, 语篇很正式, 具有文学性, 因而值得阅读品味。比如在Passage A:Einstein’s Compass中, 有此句话:

例 (3) At age 2, Pauline promised him a surprise.显而易见, 本句中通过使用名物化“surprise”, 使得句子很短小精悍, 意思很清晰, 如果稍稍改动此句话, 改为“At age 2, Pauline promised to make him surprised.虽然意思没有变化, 但是改动后的句子显然比原句要冗长累赘, 很拗口。原句中使用名词surprise使得句子显得短小精悍, 意思一目了然, 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而且比改动后的句子更加具有艺术性, 文学效果很到位。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 名物化的使用确实使得语篇很简洁精练。所以可以说, 名物化是句子的精华高度浓缩。如果不使用名物化, 那必然要用动词或形容词来表达, 这样势必要造成使用很多的主谓结构, 将名词形式还原为小句形式, 这样就使句子显得很复杂、冗长。

2. 衔接连贯性

在语篇中, 信息的组织和传递是通过主位系统来进行的。范文芳 (1999) 指出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主要是通过建立“主位-述位”衔接来实现的, “主位-述位”衔接是语篇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方式之一, 前句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名物化后, 可做下一句的主位、述位或它们的一部分。例如 (4) The invisible force that guided the compass needle the compass needle was evidence to Albelt that there was more to our world that meets the eye.

此第三句中的主位the invisible force是对前面所述的归纳, 同时有作为下一句的出发点, 即主位。名物化结构通过主位述位来实现, 使得句子衔接连贯, 自然流畅, 行文如流水。再比如文中还有一句:例如 (5) At age 12, Albert Einstein came upon a set of ideas that impressed him as“holy”.动词impress是前一小句嵌入句的述位的一部分, 其名词化形式impression作为下一小句述位的一部分, 使这个从属关系的小句复合体衔接得非常紧密。在许多英语句子中, 动词是前一小句嵌入句的述位的一部分, 其名物化形式可以充当下一小句述位的一部分, 从而使从属关系的小句复合体衔接得紧密、连贯、流畅。

3. 客观性

动词的一致式通常体现过程, 有自己的参与者, 有时还带有环境成分。名物化后, 动词体现的过程变为另一过程中的参与者, 原过程中的参与者常被省略, 名物化结构能够尽可能地摆脱动作的主体、环境因素等对过程的影响, 使文章更加客观直白, 从而使得表达显得更为真实可信。所以在英语语篇中, 被动语态的使用要多于主动语态, 这是英语语篇的一大特点。Halliday认为三大纯理功能 (经验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 在同一句子中同时出现, 并有各自的体现方式。但在实际中, 三种功能中的某一种会显得比其他功能重要, 在正式语体中, 经验功能突显, 人际功能应尽可能被抑制。名物化结构恰恰实现了这种功能。又如本语篇中这样一句话:

例 (6) His thinking was also stimulated by a medical student who came over once a week for dinner and lively chats.

假如我们把这句话改为:A medical student who came over once a week for dinner and lively chats also stimulated his thinking.

相比而言, 虽然改动后的句子意思跟原句如出一辙, 但是改动后的句子就显得很主观, 让人感觉是站在作者角度强硬用自己的言辞表达观点或者态度。相反原句中的名物化结构 (his thinking) , 就避免这一问题, 使得所述事实很客观, 而并非作者个人态度。由此可以看出, 名物化结构降低了人际功能的发挥, 使读者意识到语篇并非从作者的主观角度去组织的, 增强了行文的客观性、公正性。

4. 正式性

名物化结构还可以使语篇显得更加正式。例如一些书面语篇, 如科技文体、政论文体、新闻报道、说明文体等, 诸如此类的特色文体, 就会要求使用较为正式的语言, 使文章不至于显得零散, 随意, 这样才符合此类文体的特点。例如本语篇是介绍爱因斯坦的科学家之路的, 说明性很强, 所以名物化的使用很多, 文章显得很正式。例如 (7) For the next 20 years, the curiosity that was sparked by wanting to know what controlled the compass needle and his persistence to keep pushing for the simple answer led him to connect space and time and find a new state of matter.

本句中作者使用了两个名物化结构———curiosity和persistence, 整个句子显得紧凑、正式, 也很客观正式地表达了正是爱因斯坦的好奇心和毅力使他走向科学之路的。如果改成动词一致式, 文章则显得随便、不够正式, 也不足以表达伟人的伟大之处。语篇的词汇密度大, 信息容量就大。

5. 生动性

要使语言生动、鲜活且优美, 方式之一就是使用名物化。因为名词常意指更为具体明确的事物, 一旦使用名词, 便会使得语篇产生一种生动灵活的意象。因此, 动词名物化可以使得动作具体化, 使本来很零乱、抽象的句子变得栩栩如生, 优美和谐, 整齐划一, 能增强语篇的吸引力。同样在本语篇可以找到相应的例子来说明。例如 (8) His uncle, an engineer, would come to the house, and Albert would join in the discussions.

这里的discuss被名物化为discussion, 用动词join in来引出, 很生动地体现了幼年的爱因斯坦善于与大人交流的能力, 通过join in the discussion这个名物化结构, 生动地展现他正襟危坐, 一本正经的谈论神态, 从而体现了幼年的他就具备一种追求科学的能力和素质。

通过本语篇的分析, 我们对名物化以及其在语篇中的功能有了深入的了解。名物化结构是实现语法隐喻的主要手段, 在语篇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由于名词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 名物化结构的使用能使语篇的语言表达更为客观、严谨、简洁, 使语篇的信息量增大, 因而常用于书面文体尤其是正式文体中。了解名物化结构在语篇中的功能, 就能更好地分析语篇, 理解语篇, 从而正确地使用名物化结构来表达思想, 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摘要:语法隐喻是功能语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而名物化是构成语法隐喻的重要来源。本文首先对名物化隐喻定义进行界定, 进而提出并阐述了名物化隐喻在语篇中的五大特性, 并通过分析大学体验英语教材某语篇来具体分析以上五大特性, 进一步说明名物化隐喻的使用使得语篇中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客观、严谨、紧凑、合理、简练。

关键词:名物化隐喻,语法隐喻,语篇功能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 1994.

[2]范文芳.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外语研究, 1999 (1) :9-12.

[3]朱永生, 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语篇功能 篇2

英语修辞的功能语篇分析

修辞是依托题旨情景恰当地选择语言的一种手段.在语篇中使用英语修辞可以增强整个语篇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并传达一定的语篇意义,不同的修辞手法在不同的语篇中有不同的功能.本文从文化语境、情景语境和语言三个方面对英语修辞手法在语言交际中的运用进行了功能语篇分析.

作 者:丁伊莎 作者单位: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广东,广州,510725刊 名: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XIANGT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年,卷(期):30(2)分类号:H05关键词:英语修辞 功能语篇分析 文化语境 情景语境 语言

试论隐喻的语篇功能 篇3

关键词:隐喻 语篇功能 意义 形式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从研究的内容和范围上看,隐喻不仅仅包括传统修辞学意义上的研究,还包括现代认知学意义上的研究。在修辞学意义对隐喻进行研究是早期传统的隐喻研究,当时的研究仅仅是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进行研究,并因为隐喻特殊的修辞格式和方式,认为它是一种对正常语言规则的偏离。而现代语言认知学则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式,还是一种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人类用一种已经得到广泛认可的认知经验来解释和说明另一种领域的经验的认知活动。语篇功能研究则是指对具有完整语义的语言单位进行分析,从而解释人们如何构造各种连贯的语篇。当前我国对隐喻的语篇功能研究较少,并且大多将隐喻单纯作为一种修辞方式来进行研究,为此,本文将从语篇的意义和形式两个方面来分析隐喻的语篇功能,其中语篇的意义主要分析了隐喻的映射作用对语篇的连贯所起的作用,而语篇的形式则主要分析了隐喻是如何借助其自身的延伸性来完成对语篇的衔接作用。

二 隐喻的映射作用对语篇的连贯作用

1 隐喻的映射作用

语篇必须是语义连贯的语言整体,一些零散、杂乱的文字和词汇是无法组成完整的语篇的。所以连贯性是语篇的基本属性,无论何种语法,无论何种语言形式,其中必定要求保持语篇的连贯性。隐喻无论作为一种修辞方法还是作为一种认知形式都必须要在语篇的连贯过程中发挥作用,而隐喻中的映射作用便是为保持语篇的连贯而存在的。

映射是数学中的一种计算方法,是指将一个数学集合按照某种关系能够在另一个数学集合中找到相应的元素与之对应。前文已述,隐喻是利用人们一种已有的经验和情感来表达另一个人们不熟悉领域的经验和情感。这种语篇表述的方式被称之为语篇的映射关系。隐喻如同是一种映射,将一个领域中的经验映射到另一个领域中,从而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和理解。所以隐喻中必定有两种经验和情感,一种为源领域,另一种为映射领域,两者之间的映射关系被认为是隐喻的基本构造,而映射也被认为是隐喻的核心。围绕着映射这个核心,我们可以在隐喻中将本体作为源域,将喻体作为映射域,但和数学中的映射不同的是,语言中的映射并不是本体的每一个语义特征都能在喻体中找到相对应的语义特征,如“送出一份热情的爱心,收获一份明媚的阳光”,在这里,毫无疑问,是用明媚的阳光来比喻人温暖的心情。其中明媚的阳光可以包含热量、颜色等语义特征,但并不是所有的语义特征都可以映射到本体快乐的心情上,在这里,只有阳光的温暖能够映射到心情的温暖上。这便是隐喻的特殊性: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并不需要所有的属性都要相同,只要有一个属性相同便可以通过隐喻来表达。

2 隐喻映射的主要特征

隐喻映射的主要特征是从喻体的具体到本体的抽象之间的映射。隐喻的映射是从喻体映射到本体,如果把喻体和本体按照“抽象”和“具体”来划分,那么其映射类型可以分为四种:即喻体是具体,本体是抽象;喻体是具体,本体是具体;喻体是抽象,本体是具体;提示是抽象,本体是抽象。其中最常见的是从喻体的具体到本体的抽象的映射。这便是前文所述,隐喻是将人们已知的经验映射到未知的事物上,而在具体的表达上人们所熟知的往往是具体的事物,所以用已知的具体事物来映射未知的抽象事物,从而达到表述的要求。同时,从具体到抽象的隐喻映射也反映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即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如我们曾经在每一所学校都能看到高尔基的一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国人民的整体文化水平都不是很高的情况下,让大家理解书的重要性和学习的重要性并不是如现在这样容易。所以在这里本体不是单纯的、具体的“书”,而应该是更深层次的“读书和学习”,这句话用阶梯来比喻学习的重要性,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其重要性,这里阶梯是具体的,而读书和学习的重要性则是抽象的。

3 隐喻映射的连贯性

前文已述隐喻映射的主要存在意義是为保持语篇的连贯性,这是从语篇的意义上来看。而从上文分析的隐喻映射的概念和其主要特征也可以看到这一点。语篇是由众多彼此独立却又联系紧密的词汇组成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在表达的过程中,自然不能单独、枯燥地讲述一个道理或者一个事物,那样会使读者觉得枯燥乏味,所以语篇中自然会表达和描写不同内容的事物,而隐喻的映射作用正好将这些内容虽然不同,但在某一属性中却存在共性的词汇映射在一起使得原本分散的词汇和语篇变得连贯,从而既保证了语篇词汇的丰富性,更保证了语篇本身的连贯性。当然,并不是由于有了隐喻便可以在行文时天马行空、任意挥毫,隐喻中的映射之所以能够起作用是在于作者在创作时对所需要词汇的思考和组织,将具有相似性的语篇词汇进行有针对性的映射,这样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连贯得紧密、自然,否则如果映射过于牵强的话,不但起不到连贯性的作用,反而使得语篇更加凌乱。无论作为一种修辞方式还是作为一种认知方式,作者在使用隐喻的时候都需要对其中的本体和喻体所代表的事物和情感进行深入的分析,得出其中的相似的属性和情感,并依据隐喻的映射关系进行语篇的组织,从而让隐喻在语篇的连贯性中发挥最大的作用。

三 隐喻的延伸性对语篇的衔接作用

1 隐喻的延伸性

语篇的衔接无疑是十分重要的,或者说正是有了衔接才使得语篇中的词语彼此之间有了联系,从而为语篇的组织和构造发挥着作用。在语篇中,任何一个词都是既在语法上和其前后的词语有着时间上的线性关联,又在通篇和其他的词语或事物有着空间上的指称关联,这便是语篇的衔接性。

2 隐喻的延伸性对语篇的衔接

语篇的衔接性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所以涵盖了语篇所在文章的所有内容。而隐喻在语篇的衔接中同样发挥着作用。如前文所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还是一种人类的认知方式。所以隐喻在文中的作用便不仅仅是修饰那么简单,而是可以表达更加核心的思想供读者延伸思考,如“贪污一根针,刺痛百姓心”。在这句话中,“针”和“贪污”的隐喻关系构成了语篇的中心,而后人们可以根据这个中心进行延伸思考,如语篇中的“针”是可以扎人的,所以才有了后面的“刺痛”;由于貪污这一行为是让百姓深恶痛绝的,所有才有了“刺痛”的是“百姓心”,这种语义上的延伸在隐喻中随处可见。而正是由于隐喻具有延伸性,才使得隐喻在语篇的衔接中发挥作用。由于隐喻常常表达核心的思想,所以隐喻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与其他的内容产生衔接联系,从而为语篇的衔接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试看下面这段话:

“道路就是战场,永远存在着敌情和警报。每年我国有十几万人死于交通事故,其死亡数量远远超过一场现代化战争,而其中的导火索便是交通违章,希望你我能谨记交通法规,坚守安全第一的阵地,打赢这场交通安全保卫战。”

这段话的核心内容便是段落开始的这句隐喻“道路就是战场”,之后所有的内容都围绕这条隐喻展开,所有的内容也都和这条隐喻有关联,这便是隐喻在语篇衔接中的作用。隐喻作为语篇衔接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存在。

3 隐喻对语篇衔接的主要形式

隐喻在语篇的衔接形式主要有词语衔接和语法衔接两种,下面分别论述。

首先,隐喻的词语衔接是指使用相同、近似的词汇来实现对语篇的衔接。而如果其中的衔接词汇是直接出现在语篇中则是显性衔接,如果衔接的词汇并没有直接出现在语篇中而是需要读者思考而得出的语篇衔接便是隐性的词汇衔接,如上文的例子“道路就是战场……”。这个例子中,虽然没有出现相同或相近的词不断衔接着上下文,但我们可以从“战场”这个词联想和引申出“敌人、敌情、胜利”等词汇来衔接语篇,这便是隐性的词汇衔接,它和显性的词汇衔接一起构成了隐喻在语篇中的词汇衔接。再如:“上善若水,厚德载物”,其中的“水”便可以激发人们无尽的想象:水的清澈、水的包容、水的公平等关于水的性质,构成其中的词汇衔接,最后得出了“厚德载物”这一主题。

其次,隐喻的语法衔接是指依靠整体的句式结构形成衔接而非上文通过若干词汇来进行衔接。如“让环保扎根现在,用绿色昭示未来”,“波涛让江河澎湃,热血使生命沸腾”,这两句话结构对称,读起来整齐、工整、朗朗上口,整齐的句式结构将隐喻紧紧地衔接在一起,整个语篇形成了一个紧密的整体。我们在一些公益广告的标语中经常能够看到这种对隐喻中语法衔接的使用,对仗工整、语言简洁的隐喻既便于传送,又使人印象深刻、容易记住。

4 隐喻对语篇衔接的主要结构

隐喻的衔接结构主要有单一链式结构和网状结构两种。

首先,我们来分析隐喻的单一链式结构。隐喻的单一链式结构是比较简单的语篇结构,语篇以一个隐喻作为主题中心,语篇后面的内容围绕隐喻中的喻体展开,形成有隐喻的本体到隐喻的喻体,再到喻体中的其他内容的结构形式。隐喻的单一链式结构一般篇幅较短,语言简洁,如上文的例子“道路就是战场……”,这个例子便是一个典型的单一链式结构的隐喻衔接,从隐喻的本体“道路”,到隐喻的喻体“战场”,再到喻体的其他内容“谨记交通法规”、“坚守安全第一”、“打赢……交通安全保卫战”。当然,隐喻的这种单一链式结构和隐喻的延伸性是分不开的,或者说是由于隐喻本身的延伸性促成了这种语篇的单一链式结构。

其次,我们来分析隐喻的网状结构。隐喻的网状结构是一种比较复杂的语篇结构。上文的单一链式结构是由一个隐喻从本体向喻体引出的单一的链式联系结构,而网状结构则是由一个本体引出多个喻体而每个喻体又可以引出不同的喻体内容,如这段诗:

“君当如兰,幽谷长风,宁静致远;君当如竹,高风亮节,坚韧不拔;君当如菊,洁身自好,寒芳自赏;君当如梅,笑迎霜雪,傲骨不折。”

在这首诗中,由“君”这样一个本体分别引出了“梅”、“兰”、“竹”、“菊”四个喻体,而每一个喻体内容又引出了不同的喻体内容即各自所代表的不同的品质。从而使得整个语篇的内容虽然丰富,但主题突出,衔接紧密。

四 结语

本文主要从语篇的意义和语篇的形式两个方面分析了隐喻的语篇功能。其中语篇的意义主要分析了隐喻的映射作用对语篇的连贯所起的作用:隐喻在映射作用下不但将本体和喻体通过相似性进行了连接,还将本体和喻体所进行映射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隐喻在映射作用下如何构建语篇的连贯性。在语篇的形式方面主要分析了隐喻是如何借助其自身的延伸性来完成对语篇的衔接作用,并对隐喻衔接作用的形式和结构进行了分析,从而使得隐喻在语篇中的衔接作用更加清晰明了。隐喻对语篇的功能作用虽然体现在语义和形式两个方面,但两者之间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语篇的形式以语义为基础,语义又表现出一定的语言形式和结构;因此,隐喻映射对于语篇连贯的作用和隐喻的衔接链对于语篇连贯的作用,这两个方面的作用是相互结合,不可分割的。本文的研究对于推动我国语篇的功能性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探索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苗:《认知中的概念溶合与语义转移》,《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年第9期。

[2] 黄国文、徐裙:《篇分析与话语分析》,《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10期。

[3] 高圣兵:《篇隐喻性及其对翻译研究的启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年第2期。

[4] 杜金榜:《论语篇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外语学刊》,2008年第1期。

[5] 张玮、德禄:《隐喻性特征与语篇连贯研究》,《外语学刊》,2008年第1期。

语篇功能 篇4

系统功能语法 (SFG) 20多年来在中国语言学界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关于此理论的研究和应用成为国外语言学研究的重点。该领域创始人韩礼德提出了大量的理论基础和间接。多年来这一理论已被广泛研究, 并且认为该理论是语篇连贯性的重要因素。Halliday认为, “句子的语篇功能构成一组信息”, 主述位结构是句子结构表达信息的基本形式 (Halliday, 1985b:53) 。捷克语言学家Danes在此领域提出新的观点, 规定了一些具体概念, 认为主位的选择符合整篇文章的构建即为“主位推进”。

1.1 主位与述位

主位的“标准”概念是句子第一位的成分, 而随其后的就是述位。但是主位这一概念最初是由布拉格学派创始人, 捷克斯洛伐克语言学家Vitem Mathesius在1939年提出。他认为主位是“语用的起点, 至少在说话者说话时常常处于给定的位置”。Halliday受到布拉格学派的影响并给出了主位的定义, 即主位是“语言信息的起始点, 是句子的关注点”;而述位则是“语言信息的提示, 是主位继续延伸的一部分” (Halliday, 1994:37) 。

Halliday (1994) 将主位分为单项主位 (simple theme) 、复项主位 (multiple theme) 和分句主位 (clausal theme) 三种形式。简式主位指主位仅反映一种元功能, 它以一个单词或一些单词, 也可能是名词词组的形式出现, 可能具有三大元功能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或语篇功能中的一种。多重主位则有两个或更多的元素组成, 具有不同的功能 (孔乃卓, 2002) 。Halliday认为这种主位形式必须包含三个子主位即人际主位、经验主位和语篇主位。人际主位包含反映某种发生在说话人之间交际的所有要素;经验主位即为某种经验元素的再现, 如某个参与者、某个事情过程或某一发生环境;而语篇主位则是惯用于设定或构建语篇的词汇要素。例如下句:

(1) ...well, but then, Ann surely wouldn’t the best idea be to join the group.

根据概念定义, well, but, then应是语篇主位, Ann, surely, wouldn’t是人际主位, 而经验主位应该是the best idea。句子其余部分即是述位。分析句子我们可得出, 语篇主位后即是人际主位, 而经验主位紧随人际主位之后。第三种主位类型, 分句主位出现于主位机构中。前两种主位形式与述位之间可被标点或连词隔开。

1.2 信息结构与主位结构

Halliday (1967) 指出信息结构是已知或预知信息与新的或未知信息之间互动的过程, 它是CD (交流动态) 的过程。信息结构不是一系列的句子, 它有自己的范畴———信息单元。Halliday又进一步详细论述主位结构是一组句子, 由句子中各元素排序后衔接而成, 由此, 主位在首位。

“信息结构和主位结构之间有紧密的语义联系。如果其他条件均等, 说话者会从已给信息中确定主位, 锁定中心, 信息的最高点, 有时在述位中亦如此” (Halliday, 2000:299) 。换言之, 主位结构由说话者决定, 而听者决定信息结构。可由下面的例句进一步说明:

(2) —Who did Charles meet?—Charles met Serena.

(3) —Who met Serena?—Charles met Serena.

在 (2) (3) 句的答案中, Charles是两句的主位。但是在例句 (2) 中, Charles是给定信息, 而在例句 (3) 中Charles变为了新的信息。因此, 当我们在分析一个语篇或者使用语言时, 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不能混为一谈。在分析句子的意义结构时, 也就是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 交际功能的体现要看句子如何表达出要传达的信息, 以及语篇如何在特定语言环境中实现直接而又具体的重要性。

1.3 主位推进与主位推进模式

无论文章采用哪种体裁, 至少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作者的目的之一是通过简化某预定领域的信息使读者明白其意。Danes (1974) 提出了主位推进 (TP) 的概念, 即为整篇文章的信息结构。他认为TP是主位的选择项和顺序结构, 在他看来, 主位和述位只是位置绑定的语言现象。主位总是位于首位而述位位于末尾, 或位于句子的其余位置。不同的语篇具有不同的体裁, 主位的选择仍遵循一定的顺序。国内外语言学家们提出了多种主位推进模式, 但是本文将仅关注于Danes的理论。

基于其理论, 英语中主要有三种主位推进模式, 每一种都体现了句子作为信息承载者时信息的推进, 从已给信息到新信息或者从主位到述位: (a) 简单线性主位推进模式, (b) 连续持续主位推进模式, (c) 衍生主位推进模式。第一种模式是指第一句中的述位是下一句的主位。例如: (选自《21世纪报》, 2009, 11月18日, p.6) :

(4) Scholars attribute such expectations to traditions.

(5)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emphasize a patriarcha social system.”said Wang.

可以看出以上两个例句中traditions是第一句的述位, 但是它是下一句的主位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values) 。上述例句中的主位和述位由确切的重复单词或具有相关逻辑语义联系的单词形成了一个连接链。第二种模式正如其名所示, 指第一句中的主位成为之后句子的主位。如 (选自《环球时报》) (2009, 9月3日, p.7) 实例所示:

(6) An independent group has been authorized by the National Copyright Administration to help authors, newspapers and other entities obtain compensation when their works are reprinted or copied.

(7) China Written Works Copyright Society will undertake the responsibility of collecting fees for writers.

(8) The non-profit organization, established in October 2008, will also manage the confusing world of copyrighted materials, which currently puts the burden on writers to fight violators.

显而易见, 三个句子的主位都是同一个China Written Works Copyright Society, 它作为主位出现在各句的主语成分中。第三种模式, 衍生主位推进模式, 是随后的主位都由前面的主位衍生而来, 尤其是在某些语义关系的基础之上, 例如, 文章的标题, 或者是段落的综合主题等。我们可从下面的句子中进一步理解 (选自《21世纪报》, 2009, 9月9日, p.11) :

(9) This season, Glee has been the most talked about.

(10) It has a cast of characters who sing for a high school glee club.

(11) Each episode reportedly costs as much as$3 million (20.51 million yuan) to produce and takes 10 days to film.

2. 英语新闻语篇中的主位推进模式与语篇功能

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新闻, 主位推进都对语篇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作为一种交际行为, 一篇文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它采用的作为文章内容演变方式的主位推进模式。Halliday指出语篇功能即是语言具有一定的机制使得口语或书面语篇的任一延伸都是一个连贯且规范的文本, 使得信息生动而不是一味的句子的随机罗列 (刘润清, 2007:336) 。每种语言功能都有它相应的语言维度:信息的逻辑性、表达的美感和口语的对话性。每种语篇功能都对应一个语篇类型:信息功能的文章多为内容集中型, 表达功能主要为传递信息者为主的形式型文章, 而具有劝诫功能的文章为行为集中型, 重心在接收信息方。本文意在分析几篇新闻语篇, 研究其词语或句子所表达的语篇功能。此外, 所选新闻语篇刊登或发表于报刊或媒体主页上。

2.1 新闻语篇的定义

新闻报道是对故事、事件和轶事的主观描述, 需要作者不带个人情感的主观表达。通常情况下, 新闻也称点新闻或直新闻, 包括对刚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件或冲突实时地描写, 例如犯罪事件、火灾、会议、演讲和听证会等。硬新闻对于观众来说更具及时性和重要性, 软新闻则为具有深刻人性感触的社会新闻, 写作手法自然, 多为过时的话题。本文主要研究硬新闻。

2.2 案例分析

无论选择那种体裁, 文章的每一句都可以分出主位和述位。毫无疑问, 一个完整的文章或者报道应该包括句子中这两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重要成分, 因为每个句子中主位和述位是一定的, 需要确定的是前一句的主位或述位是否在之后重复了, 如果重复了, 重复的主位或述位的作用是否仍在下面的句子中作主位或述位使用。

首先, 从2009年12月23日的《21世纪报》第二版中挑选下文“陈江会谈”, 该文报道了最近的第四轮海峡两岸会谈:

The fourth round of the“Chen-Chiang meetings”began Tuesday morning.At the meeting, Chen Yunlin, president of the Beijingbased Association for Relation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s, and Chiang Pin-kun, chairman of the Straits Exchange Foundation, signed three agreements on trade issues.These covered finishing crew cooperation, agricultural quarantine inspections and industrial product standards.

我们可以从文章标题看出, 题目仅含主位且说明了会谈的双方代表, 体现了谈话的气氛友好和睦。文中作者使用meeting而不是通常情况和某些特殊或官方正式的情况所常用的talking。第二句和第三句中, 连续主位模式得以体现。第三句中These指前一句的three agreements, 而这三个协议正是此次海峡两岸会谈的重要成果。所以, 报道者认为很重要的是要进一步解释该会谈中双方签署的文件, 给出了更细的详情, 让人们更清晰地了解这次双方面对面的会谈。

研究证实, 大多数英语的中国新闻更倾向于对主位的强调, 无论是单项主位、复项主位还是分句主位, 尤其是单项主位更明显。以下段文章为例 (选自CNN主页, “White House force- fully responds to Cheney”, http://politicalticker.blogs.cnn.com/200912/30/white-house-forcefully-responds-to-cheney/) :

(CNN) -The White House is responding forcefully to former Vice President Dick Cheney’s comments Wednesday that are sharply critical of President Obama’s response to the botched terror attack on Christmas Day.

“It is telling that Vice President Cheney and others seem to be more focused on criticizing the Administration than condemning the attackers, ”White House Communications Director Dan Pfeiffer wrote on the White House’s official blog.“Unfortunately too many are engaged in the typical Washington game of pointing fingers and making political hay, instead of working together to find solutions to make our country safer.”

文中第一句清晰地表明主位是单项的而述位是一个复杂的句子结构, 更多的信息增加在了后面。从Pfeiffer的用词来看, 他倾向于使用更简单精炼的词语来描述要强调的最重要的事。第一句是一个复合句, 句子中还有一个下属主位。Pfeiffer在句中使用单词former讽刺切尼过多对于奥巴马回应圣诞袭击的事钻牛角尖, 而没有去关注现存的恐怖危机。Unfortunately too many明显突出那些不断致力于政治战争却无意解决实际存在和批评了很久的问题的政客们。

下面的例子同样选自CNN, “The future of brain-controlled devices” (http://www.cnn.com/2009/TECH/12/30/brain.controlled.computers/index.html)

Two varieties constitutes to Brain-computer interfaces (BCI) .Noninvasive techniques use electrodes placed on the scalp to measure electrical activity.Invasive procedures implant electrodes directly into the brain.In both cases, the devices interact with a computer to produce a wide variety of applications, ranging from medical breakthroughs and military-tech advances to futuristic video games and toys.

此段文章具有信息功能, 相对中立, 段落的结构符合主位推进模式理论的第三类型。因为科技又实用的BCI对于人类的探索和研发, 作者要给出更多关于BCI的相关信息。随后的句子中的主位相对都是单项主位, 甚至有时有的会被省略简化。有一点不得不提的是本文意在研究英语新闻语篇, 报道或新闻均为简洁直白, 所以句式结构是相对基础的句式, 为研究文章提供了一定的便利。

3. 结语

本文采用了M.A.K.Halliday的主位概念和Danes的主位推进理论, 分析了一下语篇案例, 深入剖析了作者的想法, 或者说为媒体的观点, 亦或者是表面文字背后隐藏权利的真实目的。虽然我们始终都在研究句子或分句的结构特点, 但是本文要表达的则是当人们想要构建一篇特定的连贯而有目的的文章时, 通过某些具体格式, 用词造句即会体现出他们的想法, 比如复项主位或一个特殊结构的单项主位, 至少我们知道一个句子不能少了主位。

本人深知文章有一定的局限性, 理论的理解还不够透彻, 材料的选择有待慎重, 将在日后进一步改进。本文本意即在检验本人是否可以详细阐述相关理论并将其运用于不同体裁语篇的分析当中。在分析了所选新闻语篇中一些段落的帮助下, 最终得出主位和主位推进与文章的体裁有密切联系。如胡壮麟 (1989:142) 所说:“研究主位结构的目的在于我们可以得知一个语篇的信息分布, 如果我们可以指出每个句子或复杂句式的主位和述位, 我们即可得出话语者的意图和信息的推进过程。”

摘要:本文运用系统功能理论中主位结构分析, 进一步探索英语新闻语篇中隐含的语篇功能。句子或从句的语义结构由两部分组成:主位和述位。主位和述位共同传达出句子的信息涵义。多种多样的主位推进模式相互协作构成完整的语篇。本文对英语新闻语篇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对研究媒体所要传达的根本意图具有指导意义, 强调媒体利用语篇自身功能作为其宣扬意识形态的一种工具。

英语新闻中的语篇功能研究 篇5

关键词:英语新闻;语篇功能;语言运用

伴随着文化背景、情景因素等的转变,语言会形成各式各样的语体。现如今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我国得到飞快发展,该学派中的语类、语境以及语域等相关理论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广泛关注。英国语言学家韩礼德指出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是源自全面语言系统中的一类选择,即意义潜势可通过语篇表达。语言活动中人们对应身处的社会环境、交际目的及交际观点等可经由语篇中语言结构、过程放映,由此说明语篇有着重要的社会意义[1]。由此可见,对英语新闻中的语篇功能展开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英语新闻

(一)文化语境

文化语境是指言语社团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观念、道德观念、风俗习惯等。简而言之,其是指在相关社会、文化中,语篇对应呈现的全部意义,诸如交际目的、交际形式、交际流程以及交际内容等。文化语境离不开语篇体裁,语篇体裁则是经由体现样式及纲要式结构呈现的。就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人来说,在他们的文化氛围中,倘若某一文章囊括了标题(headline)、导语(lead)、正文(body)等内容,同时拥有详细的消息来源,且正文每一段主要由一个句子组成, 由此他们会认为该文章是一篇新闻报道[2]。

(二)情景语境

语场指的是人们使用语言对应从事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统称。通常而言,新闻报道会牵涉到一系列的客观事实,不同领域对应出现的事件。语场在其中则是经由概念功能中的经验意义来呈现的,特别呈现于及物性系统使用方面。语旨包括功能语旨、人际语旨,前者是指人们使用语言的某种目的,也就是语言交流中言语的功能作用;后者是指人们在语言交流中的角色关系、社会地位。新闻报道牵涉的是新闻媒体与社会公众,也就是新闻媒体报道客观事实,公众获取各式各样信息。语旨是经由人际功能得以呈现的,大多呈现于情态系统、语气系统等方面[3]。

二、英语新闻中的语言运用

(一)词汇密度

词汇密度指的是某一文章或者某一句子中定义词数量与这一文章或者句子中全部单词数量的比例。通常情况下,词汇密度多被应用于覆盖语言使用人员在交际环境中运用词表来呈现有价值信息的一系列因素,其有效表明了文章或句子信息量的多少,可用公式表示:(L/T)×100.0%,其中L为实词数量,T为词汇总数量。

文章依据《语言学教程》对实词和虚词展开定义、划分,其中,实词包括:动词(v)、名词(n)、形容词(adj)及副词(adv);虚词包括:代词(pron)、介词(prep)、连词(conj)及助动词(aux.v)。词汇个数计算标准包括:(1)词条依据其实际构成部分数目开展计算;(2)名词所有格计为一个词;(3)首字母缩写词计为一个词;(4)复合词计为一个词;(5)助动词/系动词+n’t计为一个词[4]。

(二)语法复杂度

语法复杂度指的是某一文章中从句数目与这一文章中全部句子数目的比例,语法复杂度受各句话中的从句数量多少重要影响。就新闻特征而言,通常新闻均有着较高的语法复杂度,而各个句子中的从句数量则相对不多。读者在阅读英语新闻时往往会面临实践不充裕的情况,为了使他们能够在相对短时间内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从句数量切忌过多,句子不可太过复杂,不然会提升读者的阅读难度,从而会一定程度增加他们的阅读时间。

(三)语气结构

人际功能呈现语旨,人际意义则凸显于语气、情态系统选取方面。语言的言语功能经由语气体现,囊括提问、陈述、提供及命令等内容。英语新闻的语旨是新闻传媒向社会大众传递各类信息及报道客观事件,因此以陈述句应用为主。这是对新闻为叙事为主的特征的有效契合,与新闻语篇功能同样极为匹配。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语言就如同一种一种社会现象,很好的反映着我们的社会活动。伴随着文化背景、情景因素等的转变,语言会形成各式各样的语体。现如今系统功能语言学在我国得到飞快发展,该学派中的语类、语境以及语域等相关理论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广泛关注。阅读英语新闻报道已然转变成认识世界的一道重要窗口,同样是增進英语知识、掌握现代英语的有效途径之一。英语新闻报道有着独特的语篇功能,相关人员务必要清楚认识英语新闻,全面分析英语新闻中的语言运用,不断钻研研究、总结经验,积极促进对英语新闻语篇功能有效认识。

参考文献:

[1]龙江华.新闻英语语篇中被动语态的使用及其汉译[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3(01):152-155.

[2]张引.英语新闻语篇中的名词化功能及其翻译策略研究[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0,27(04):94-97.

[3]白振洋.科技英语新闻语篇中转述动词语用功能研究——以《时代周刊》为例[J].华中科技大学,2014,21(03):31-34.

英汉替代的语篇衔接功能对比 篇6

黄国文在《语篇分析概要》一书中定义语篇为:通常指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衔接属于语篇的一个重要范畴。韩礼德等人认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 指语篇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当语篇中的某一部分的理解依赖于另一部分时, 这两部分就产生衔接关系。根据韩礼德和哈桑的划分, 衔接手段大致可以分为照应 (reference) , 替代 (substitution) , 省略 (ellipsis) , 逻辑连接 (conjunction) , 和词汇衔接 (lexical cohesion) 。着重讨论英汉语篇主要的衔接手段———替代。

2 替代的衔接功能

朱永生等人在《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中指出:替代 (substitution) 指的是用替代形式来取代上文中的某一成分。在语法和修辞上, 替代被认为是为了避免重复而采用的一种重要的语言手段。在语篇中, 由于替代形式的意义必须从所替代的成分那里去寻找, 因此替代起着不可忽视的衔接上下文的作用。

替代的衔接功能体现在句子的层面上和语篇的层面上。在日常使用的句子中, 通常存在很多相同的信息点, 为了避免这些信息点的重复, 替代现象就常有发生。例如:Unemployment problem is an serious one in our society在本句中为了避免重复, 用替代词one替代problem, 使句子读起来很紧凑。在语篇层面上, 为使句群前后的意义紧密相连, 我们同样更多的发挥替代的衔接功能。总之, 使用替代这一手段, 可以使句子内部及句群即语篇上下文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因此, 语篇中的替代关系同时构成了语篇的衔接功能, 并以此使替代具有语篇的衔接功能。

3 实例分析对比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 (1976) 的划分, 替代可分为名词性替代 (nominal substitution) , 动词性替代 (verbal substitution) , 和小句替代 (clausal substitution) 。将试着用英文, 和中文的一些句子进行语篇替代衔接对比。

3.1 名词性替代

名词性替代指的是可充当名词词组中心词的替代词取代另一个名词词组。在英语中常用代词、名词或词组代替重复出现的部分, 从而避免重复连接上下文。在含有替代形式的句子里, 只有从上下文寻找替代的主题部分才能更准确的理解作者的意思。

例1: (英) Let me have the brush———the big one.

(汉) 把画笔给我———大的那支。

例2: (英) Thus the teacher began to give me human dimensions, though not perfect ones for an eighth grader.

(汉) 就这样, 这为老师开始用人的标准对待我, 虽然这样的标准对一个八年级学生来说还是不完全的。

在英语中, 常见的名词性替代词有one, ones, 和the same。其中one表达单数意义, ones表达复数意义。正如例1 (英) 中所示, “one”替代前面所提到的“brush”。例2 (英) 中“ones”替代“human dimensions”。那么one和ones只能替代可数名词, 而不可数名词一般是没有替代形式的。韩礼德和哈桑认为, 对于不可数名词而言, 唯一可能的替代形式是零替代。而实际上零替代是一种省略现象。在汉语中替代词多见为“的”, 类似于英语中的one。在例1和2 (汉) 中可以看到, “大的”“这样的”。分别替代前面提到的信息“画笔”和“标准”。

英汉在名词性替代上最大的区别在于, 英语“one”有单复数变化, 而汉语中的单复数变化不是通过此的变形而表达的。英语中还有一个常用的替代词same, 常与定冠词the一起使用。

3.2 动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指的是用动词性替代词曲替代动词词组。英语中可以替代动词词组的替代词为“do”。汉语中的替代词常见的有很多“来”, “干”, “做”, “弄”等。

例3:Those who don't study hard must stop teasing those who do, the bright kids with thick glasses.

例4:“Gibe him an audition”, Ronnie said.They did.

例5:A:谁去擦擦车?B:我来吧。

例6:A:饭准备的怎么样了?

B:早弄好了。

在例3中, 替代词do替代上文中的“study hard”, 在例4中, 替代词do替代上文“Give him an audition”这个动作。使用替代词do可以使英语句子读起来更紧凑, 避免了重复, 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那么在汉语里我们看例5中的“来”, 例6中的“弄”也起到了替代作用, 分别替代前面提到的“擦车”和“准备饭”这两个动作。汉语的这种替代使用多用于口语化, 使句子简洁明了, 信息突出。

3.3 小句替代

小句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词来取代小句, 英语中常用的小聚替代词有so和not, 分别表示肯定意义和否定意义。

例7: (英) “Happy are the painters, ”he had written in his book Painting as a Pastime, “for they shall not be lonely.Life and color, peace and hope, will keep them company to the end of the day.”And so it was for myfather.

(汉) “画家是幸福的, ”他在《作为娱乐的绘画》一书中写到:“因为他们不会感到孤独。光线与色彩, 宁静与希望将会伴随他们一生”。对我父亲来说也是如此。

例8: (英) “I guess so”I replied tentatively.

(汉) “我猜是这样的”, 我迟疑不决的答道。

在例7和例8的英语句子中我们可以看到so替代前面提到的小句子。如果执意要重复书写前面的句子, 那么句子读起来给人的感觉是拖沓的, 重复的。使用替代词后可以使句子清晰明了。在汉语中我们常使用表达肯定意义的替代词“这样, 这么, 如此, 是”等。在例7和例8中我们可以看到汉语的使用习惯, 但是英汉在这上面有不同的地方, 英语有否定意义的替代词如:not, 而汉语却没有, 在汉语使用中可以在句子中直接否定替代词来实现否定意义, 如“不这样, 不这么, 不是, 不然”等等。

4 结论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衔接手段, 即使相同的衔接手段使用的重点也不一样。英语中, 替代是非常重要的衔接手段, 不仅体现在句子内部, 更体现在语篇上。为了实现语篇的整体化, 替代可以使句子与句子之间结构紧密, 避免重复的出现, 更加突出信息。而汉语中虽然也有替代现象, 可是多用于口语, 使用率低。汉语与英语正好相反, 为了突出信息点, 通常要多次重复某一个信息, 从而达到强调的目的。我们只有了解并掌握英汉这两个语言的使用特点, 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准确的使用这两种语言。

摘要:衔接是语篇的重要特征, 而替代是实现语篇连贯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根据衔接理论进行了英汉在替代这种衔接手段上的功能对比, 以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英汉语篇衔接在替代方面的共性与差异。

关键词:语篇,衔接,替代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 and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4]齐丹媛, 张文英.英汉替代的语篇衔接手段对比与翻译技巧[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7 (3) .

英语教材中不同板块语篇的功能 篇7

该板块以单词和词组为主, 词汇是围绕话题归类出现的。该板块中的大部分词汇要求学生能听、说、读、写, 用来巩固复习词汇的活动可以多种多样。

2. Let’s Talk板块, 主要特点与功能:

板块是情景会话, 目标句型突出。为了给学生提供灵活运用语言的机会, 教材提供了可供替换的内容。首先让学生在听力活动中感受新的语言;其次在理解语言的基础上学说、操练语言。在学生掌握相当数量的句型之后, 教师可鼓励学生使用所学语言创编情景对话。

3. Let’s Read板块, 主要特点与功能:

该板块是与各单元话题相关的趣味小短文, 旨在复习和巩固本单元Part A和Part B的主要词汇, 并适当扩展语言, 增大语言输入量。这部分的任务是:读懂对话或短文;完成检测学生理解程度的活动。

4. Story Time板块, 主要特点与功能:

语篇功能 篇8

1. 话语的情态系统

英国著名语言学者Palmer (2003)认为在英语中主要有认知情态(epistemic)、道义情态(deontic)、动力情态(dynamic)和实据情态(evidential)这四种情态。就实据情态而言,每一种语言都有谈论是非的方法,都有谈及信息来源的词汇语法手段。Aihenvald (2004:3)认为英语有一些表示证据的词汇语法手段,如I think, they say, I hear, reportedly, allege, it seems to me等。而这类表达常在各类新闻语篇中出现。

系系统统功功能能语语言言学学对对于于情情态态的的描描写写显显然然更更具具有有系系统统性性及及精精密性。首先,韩礼德(1994, 2004)在语言人际元功能的基础上区别了“命题”(proposition)和“提议”(proposal)这两种基本的语言功能,并分别定义为“情态化”(modalisation)和意态(modulation)。不同的情态表达还具备高、中、低三个不同的量值。最后,韩礼德区分了情态的两种向度(orientations):主观(subjective)与客观(objective),而其主观性与客观性又可通过情态操作细化为显性与隐性。

为了对新闻语篇展开有效的分析,还应着重提出以下两点,第一即实据性。Halliday (2004)也注意到了实据性的存在。在实据情态句中,命题由说话人以外的其他人投射,以显示该命题的客观性。这也是新闻语篇,尤其是事实报道型新闻语篇作者所要追求的表达效果。这种实据情态可以通过表示命题实据情况的投射句、介词短语、情态附加语来体现,而在新闻语篇中常以直接/间接引语的形式来体现。

第二正是上文提及的情态责任。Thompson (1996:60)把情态责任定义为“说话人在多大程度上公开接受对所表达的态度的责任”。他认为(1996:62/63)作者和说话人会出于各种原因用各种手段来掩饰他对话语所需承担的责任,以便使他们的观点尽量显得客观。情态责任的承担者一般都是句子中的主语部分,说话人在所构建的话语中,由谁去承担这个责任往往是有选择的,如:“I will...”,承担者为I;“He says that I will...”则承担者为He;而在“It is supposed that I will...”中,为一个虚拟的责任承担者it,仿佛天生就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因而表示了高值的客观性。在新闻语类中,对情态责任的追究颇有意义。因为新闻报道往往被认为是中立的。记者只是对事实进行客观陈述,如文中出现任何评论都应明确注明出处。在Kress看来(1977)情态的责任除可由主语的选择及上文提到的高中低值的情态动词、形容词及附加语外,时态也是一个风险极大的因素。他认为过去时应为高值,现在时为中值,而将来时为低值。因此通过对新闻语篇中的时态的分析也可看到作者对话语的态度。

由此可见,在英语中除了情态动词、形容词和情态副词外,时态和直接/间接引语等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辛斌(2005:74)认为,考察情态系统在语篇的人际功能的作用之一,即弄清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的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所作出的承诺或承担的义务。作者认为除此之外还可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接受话语感受的预期,了解说话人的话语目的,从而为话语类型的区分提供话语功能方面的佐证。在本文中,作者将主要对所选语料展开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及时态、直接/间接引语等方面分析,以探明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两个次语类的在情态选择及人际功能上的差异。

2. 语类

李美霞、庞建荣(2006)认为话语类型不只是一个形式,它是人类社会交际活动类型的具体体现。根据韩礼德的思想,任何一种话语类型都能表达对外部世界和人类内心世界的体验,所以它首先具有达意的功能,其次作为社会交际的一种类型,它具有人际功能(意义)。

新闻报道(news report, news story)是最常见的一类新闻语篇,要求能够客观地叙述事实,严格地用事实说话,应当和评论严格区分,新闻中不能有记者议论或出现评述性意见,这种表现手法使新闻成为一种“无形的意见”,看上去完全是“透明体”一样的事实(周胜林,1994:130)。为了赢得更广泛的读者群,使自己的新闻为更多不同的读者所关心和接受,报道者必须采用客观报道的方法把自己的立场观点隐藏起来,寓观点于客观的叙述之中。从情态的角度上看,几乎被人称作是一种被铲平的话语类型。但在新闻中,记者不可能做到无我,因为客观事实要经过记者头脑的思考再被反映出来,也即作者的观点会在作者一系列情态选择操作后,貌似客观地加诸于读者。

另一常见新闻语篇是新闻评论,就是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对于国内外的重大事件、选举的结果、政府的更迭、战乱的爆发和经济的发展变化等做出的解释,发表评议的一种论说文体,是新闻与议论文的结合体,其特点是有思想性、批判性、针对性、现实性等(王蕾,2003:136)。具体可分为社论、评论员文章、专栏评论等。社论(editorial)是英美报纸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代表报社就当前重大事件或问题发表的权威性评论。就语类特征而言,可以说是新闻评论的代表。

李战子认为(2002:85)各种情态手段可在语篇中形成数量上或质量上突出,这种突出是理解语篇的人际意义的关键之一。所以,从情态使用情况来考察新闻次语类之间的人际功能差异应是可行的。以上两类新闻语篇的人际功能不同,笔者假设其实现人际功能的情态系统也应有异,但具体来说,区别在哪里?这正是本文要探究的。

3. 语料分析与讨论

本文所处理的语料均来自美国新闻媒体ABC及纽约时报(NewYork Times)的网上新闻。语料分别为同一周内的四篇社论及四篇报道,选取时除语类外,对语篇主题并未刻意,为随机抽选,总字数约为2000字。作者之所以不特意选取同一主题的语篇是为了排除文章主题对情态表达的干扰。分析侧重点为语篇中的情态动词、形容词、副词及时态和直接/间接引语等情态手段的使用。作者首先在每个句子前面加上标号,然后把句子中的情态手段标出。第二步作者将所标出的情态手段加以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如下表:

比率1指情态手段总数与单词总数之比,比率2指情态手段总数与句子总数之比。

通过对上表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两类语篇在情态手段的选择和分布上两者之间确实存在差异。

第一,无论是从情态手段总数还是比率上来看,评论语篇都要大大高于报道型语篇。评论语篇中的情态手段总数与句子总数之比为1.52:1,而报道类语篇所得相应数据仅为0.97:1。若与单词总数相比,两种语类所得数据分别为0.067:1和0.048:1。由此可见,在新闻评论中,作者会更多地采用情态手段来达到它的人际功能。

第二,我们可以发现,在评论型语篇中,作者相对来说更多地使用了各类情态词,而这种情况在报道中就比较少。相对应的变化是,在新闻报道中,较多使用的是直接/间接引语。这是因为,在这类语篇中作者的目的是告知,方式是叙述,要达到的效果是客观,大量使用引语,既能增加文章的权威性,又能隐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一特点可从文本6、7中得到很好的印证。我们从表中可以看到在这两个文本中,也有情态词的使用,但通过阅读文本,笔者发现,出现的情态词都是位于引语中的。如文本6中的“I didn’t get here as part of a deal.So Ican’t be pushed aside as part of a deal.It is my people who have chosen me.It will be up to Parliament to decide, ”he said.

另外,在文本1中及文本4中还出现了显性客观的形式。如:It should clearly demonstrate that decades of secret trials and summary verdicts are giving way to a new era of transparency and the rule of law.作者可以用显性的客观的形式来淡化他自己的观点, 为本来只是一个看法的东西增添客观确定性 (李战子, 2002:75) , 同时避免承担情态责任。在报道中, 出现的主要是事件的陈述, 因而无需用这种形式。

第三,通过分析,两类文章中都没有出现显性主观的情态,但评论型文章中出现了隐性主观的情态类型。这也是由它的话语类型决定的,我们知道,新闻评论的特点就是夹叙夹议,要议论,难免要表达作者自己的观点,尽管采用了情态手段,其主观性还难以完全铲平。

第四,我们还可以发现在两类语篇中,时态一般都是现在时,其次是过去时,最少的是将来时。上文笔者已谈到,过去时为情态责任的高值,现在时为中值,将来时为低值。对前两者的倾向性选用说明作者力图表明自己对话语负责。如果考察得再细一点,就会发现,在报道中较多出现现在进行时,这也和报道属于动态新闻有关。而社论等往往是先要把事件静态化,然后就事论事。

4. 总结

本文以情态系统在新闻语篇的人际意义构建中所起的作用为切入点,比较了两类新闻语篇中的情态手段应用差异,以此为两个新闻次语类的区分提供证据。研究同时又对系统功能语法情态系统理论在分析实际语篇中的可操作性提供了实证。另外,本文对新闻语篇的阅读与写作教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然在研究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由于所选语篇较少,可能存在覆盖面小、有一定的主观性的问题,另外情态系统本身很庞杂,在分析时难免顾此失彼,无法做到全面。

参考文献

[1]Aikhenvald, A.Y.Evidentiality: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P.Van Sterkenburg (ed.) Linguistics Today---Facing a Greater Challenge.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2004.

[2]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Arnold, 1994/2004.

[3]Kress, G.Tense as Modality.University of University East Anglia Papers in Linguistics, 1977, (5) :40-52.

[4]Palmer, F.Modality in English:Theoretical, Descriptive&Typological Issues.In R.Facinetti, M.Krug and F.Palmer (eds.) Modality in Contemporary English.Berlin&New York:Mouton de Gruyter, 2003.

[5]Thompson, Geoff.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London:Arnold, 1996.

[6]李美霞, 庞建荣.话语类型概念探疑.外语教学, 2006, (1) :1-5.

[7]李战子.话语的人际意义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8]王蕾.新闻英语.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3.

[9]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语篇功能 篇9

一、传统的句子语法教学

在传统的语法教学中, 教师重点讲解字、词、句。“一般讲语法, 只讲到句子为止, 篇章段落的分析是作文法的范围”[3]。“过去我们是从词到句, 把句子看成是语法研究的最高单位”[4]。由此可见, 传统的语法教学对于语法规则的描写和解释仅限于句子层面。教师和学生都把重点放在单词和句子上, 词类、词形、词序、语法分类以及句法功能成为他们学习的焦点。事实上, 孤立的句子与交际中实际使用的句子是大不相同的, 如果语法教学仅局限于句子层面而脱离交际———功能语境, 影响语篇结构的交际动因在决定句法规则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就会被忽视, 进而阻碍了人们对语法所涉及的一些本质问题的探索。

传统以句子为单位的语法无法帮助学生意识到语篇的连贯性, 使学习者在接触真实交际语境时一筹莫展。结果, 学生虽然记住了某些语法规则条款, 但对于语境 (context) 、语域 (register) 及使用的恰当性 (appropriateness) 等知识却几乎一无所知。因此许多语言学家如Winddowson, Celce Murcia等积极倡导在语篇的层次上看待语法的作用并探讨它们的相互关 系 , 同时考察 语篇序列 (discoursesequence) 、项目位置 (placement of items) 及特定的社会活动 (particular social activities) 如何对语法产生影响[5][6]。

同时, 受形式主义语言学的影响, 语法被认为是一套内在的、自动的、不受语境影响干扰的系统, 因而在语法教学中, 教师使用的教学材料也是孤立的、互不相关的、缺乏具体语境的句子, 导致其所体现的语言用法也是不真实的。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学生虽熟练记忆和掌握了一些语法规则, 却不能在交际中有效地加以运用。

在教学方法上, 教师惯用的模式是行为主义教学法, 对语法规则进行陈述和讲解, 并要求学生按照规则来使用语言, 学生的任务就是了解、记忆、模仿、练习使用这些规则, 也就是利用刺激—反应—强化的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传统的语法教学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对语法项目一个接一个的训练, 逐步进行语法规则知识的传授, 强调大量的句型练习。这种方法被认为不能使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进行交际[7]。

二、语篇语法———语法研究的功能视角

1.语境的思想

随着现代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不断深入, 语境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语言在语境中产生, 也是在语境中运用的, 所以外语教学必须把语境纳入整个教学过程中”[8]。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 总的来说, 语境可分为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文化语境是由言语活动所反映的人类社会的风土人情、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等因素构成的。情景语境也叫做“直接语境” (immediate context) , 是由人们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 就特定的话题, 在特定的时间、地点与特定的人进行的语篇交际所传达的信息因素组成的。文化语境是整个语言系统的语境, 决定着语言系统的意义, 是抽象的;情景语境是文化语境的体现, 通过文化语境来决定特定的交际活动中的意义, 是具体的。在语篇教学中, 我们不仅要参照情景语境, 还要考虑文化语境的作用[8]。

2.功能视角下的语篇语法

“语法与语篇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功能主义语言学所关注的焦点之一。他们认为句法结构与语篇功能密不可分, 并把语篇看作是语法的理据或动因”[9]。从功能主义的视角看, “句法结构是语言为了达到信息交流的目的而自我调节的结果”[10]。在系统功能语法领域, 韩礼德 (1994) 把系统功能语法称为“语篇语法”, 主张句法分析不能脱离语篇分析[11]。一方面, 我们分析句法结构是为了厘清语义功能如何在语篇中得以实现;另一方面, 只有在语篇的层面上, 我们才能真正把握句法结构和语义功能的实质。他对于语篇与句法关系的阐述, 为语法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 语言被认为是一个系统网络, 讲话者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时, 从这个系统中进行选择, 同时结合语言产生的环境即语言的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 使产生出的语言适合语境和交际目的。交际者在进行交际时按照语境的需要, 选择语法系统中相应的语法特征, 使其在同一个句法结构中得以体现, 由此实现语言的三大纯理功能 (元功能) , 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在功能语法中, 词汇和及物性系统用来实现概念功能, 即语言对事物和过程 / 经历的表达;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用来实现人际功能, 即语言对人际关系、角色关系的表达;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系统用来实现谋篇功能, 即把表达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的言语成分组织成连贯的语篇[8]。

语篇语法 (discourse grammar) 与句子语 法 (sentence-based grammar) 相对立。“句子语法”主要指形成语言规则的单位, 如短语、从句或句子等较小的语言单位。句子语法注重对孤立的句子进行结构描写, 并把语言看作是句法规则的集合, 注重结构分析, 认为人们根据这些规则就可以生成合乎语法的句子, 并排除不合乎语法的句子。“语篇”主要指的是更大一点的语言单位, 如诗歌、报纸上的广告、标语、随便的交谈和小说等。语篇语法对于结构的认识是合作性或协商性的, 所以语篇语法注重意义和表达的过程分析。语篇语法主要突显的是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所作的语法选择, 即使所建构的信息上下连贯、互有联系、安排合理, 从而最有效地传达给读者或听众。

语篇语法注重突出和传递语言信息。这种信息是动态的, 是开放性的, 与上下文是有机衔接的, 合理连贯的。也就是说的对句子信息的理解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根据上下文的信息改变, 具有很大的弹性。这样许多传统句子语法无法解释的“盲点”就可以在语篇层面上得以解决。在语法教学领域, 许多研究者提倡讲语篇分析理论融入语法研究, 从而更好地理解语法的真正内涵。当传统的语法分析方式对于语篇中的某些结构或意义的分析一筹莫展时, 语篇语法便凸现出它的优势, 它不仅能够把上下文中的句子结构与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进行合理性解释, 而且能够描述更广泛的语境, 如:社会文化背景, 情景语境等, 从而使得语篇中的信息或部分不完整的信息得到顺畅的传递。

因此, 语篇层面的语法教学应该让学生明白用语言来做什么, 并且能够根据所做事情的意义在语言系统中做出适当的选择。通过概念功能, 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通过交际功能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通过语篇功能培养学生的语篇组织能力。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学以致用。

三、以情态动词为例进行语篇语法教学

(Sue was expecting Peter to take the afternoon offin order to do some urgent work on the house. But hehasn’t arrived. Sue and her sister are discussing whatmay have happened to him.)

(1) Sue:I wonder where Peter’s got.He said he’dbe here in time for lunch.I’m rather worried.

(2) Elizabeth: Don’t worry!He may still come.

(3) Sue:I doubt it.It’s past 2 o’clock.But I dothink he might have run me up!

(4) Elizabeth:He may have done, and we didn’thear the phone!Or possibly his boss couldn’t give himtime off, after all!

(5) Sue:Yes, that’s possible, I suppose.

(6) Elizabeth:Or the car’s broken down again onthe way home, perhaps!

(7) Sue:Yes, he said that he thought it might welldo so if he drove too fast!

(8) Elizabeth:Oh dear!If he’s struck on that lonelystretch of country road he won’t be home untilmid-night! You can wait an hour for another car to pass.

(9) Sue:Or he may have had an accident! Do youthink I should phone the police?

(10) Elizabeth:Gracious, noDon’t fuss!He could beon his way right now[12]!

以上对话中的两个主人公Sue和Elizabeth是一对姐妹, 他们正在谈论Peter (Sue的丈夫) 没有按约回来吃午饭的事情, 因为她们与Peter的人物关系不同, 关心度 (即焦虑程度) 不同, 所以在对话中对于Peter没能按时回来吃午饭的原因的猜测使用了不同的情态动词和情态副词来表达。Sue焦急地盼望丈夫归来, 一心担心丈夫是不是遇到了什么意外 (句7和9) (车子半路抛锚或是遇上了车祸) , 所以她使用了might / may have done这一表示对过去事态推测的结构, 其中后者的肯定性程度高一些。但又希望自己的担心是多余的 (句3) (可能Peter打过电话了, 但是她们没听到) , 还盼望着有奇迹的出现 (句5) 。may /might, can / could以及情态副词possibly, perhaps等在表达推测时可能性程度的高低在Sue的情绪的高低起伏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Elizabeth对于Peter显然不如Sue那么焦虑 (句4) , 同时她还要去安慰心急如焚的Sue (句6和句8) (与出车祸相比, 车子半路抛锚就算万幸了) , 所以对情态动词推测性用法的选择总是与Sue相反:Sue选择可能性高的, 她选择的就是可能性低的, 反之亦然。

情态动词的推测性用法是学生语法学习中的一个难点, 如果能教会学生根据具体的语境, 考虑交际个体的关系, 从语篇的层面加以分析, 同时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加以推断、获取语义, 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自己归纳出语法规则, 从而提高了学生语法学习的积极性, 使语法学习更高效。

四、结束语

已故的著名语言学家廖秋忠先生早在上世纪初就做出预言:现代语言学的研究重点正在从句子语法向篇章语法转化, 这是语言学发展的必然趋势[13]。只有通过语篇层面上习得的语法规则才具有“生命力”, 学生才能真正具有运用所学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当然, 对于习惯于传统句子语法教学的老师来说, 进行语篇语法教学将是一个很大的挑战。笔者认为提高自身语言学理论水平, 选择适合语法教学的语篇材料, 完善并推广语篇语法教学方法等等是今后语法教师工作的方向和重点。

摘要:随着语言学理论的不断发展, 现代语言教学要求语法教学应突破传统的句子模式, 上升到语篇层次和真实的语境中, 应服务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系统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语篇语法与句子语法相对立, 注重语境下语义和表达的过程分析, 突显了语言使用者在使用语言时所作的语法选择, 建构的是互有联系、上下连贯的信息, 使语言的三大元功能在同一个句法结构中得以实现, 从而使学生不仅仅是“学”语法, 而是“用”语法进行语言交际。

语篇功能 篇10

关键词:被动句;语篇功能;T检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3-0192-01

前言

传统的形式主义语言学对被动句研究通常局限于句法层面,而忽视了其语篇层面,受其影响,语法教学往往只注重句型转换,因此在外语习得中被动句仍然是个难点。陈万霞对基于语料库的调查发现,不同英语水平的学习者在被动句习得中会遇到相同的困难,同时被动句使用不足是他们最容易犯的错误[1]。这说明形式句法学没有充分阐释被动句,对被动句习得的指导意义也非常有限。根据功能语言学和语篇语言学原理,被动句具有语篇衔接功能、语篇交际意图功能和语篇聚焦功能。本文试在语篇层面上来探讨被动句的语篇功能。

一、语篇衔接功能

Halliday功能语法从信息分布的角度将句子划分为主位和述位两个部分。主位传递的是已知信息,当被动句的受事位于句首,也就属于已知信息。那么,述位是主位话题的延续,是新信息之所在。既然人们在交际信息时是从已知信息到新信息的,那么语篇的开展也应按同一顺序进行。说话者往往会通过对语序的调整,采取使之主位化(thematization)的方法,把本来不在主位上的成份置于主位的位置,而被动句作为一种语用理据性很强的信息重组手段,正好能实现此功能.例如:

(1a) They were discussing how to make car-racing rules in a deserted factory. They were watched by a middle-aged man who crept in and stand behind them. He picked up their plan paper and tore it into pieces.

(1b)They were discussing how to make car-racing rules in a deserted factory. A middle-aged man crept in and stand behind them. Their plan paper was picked up by him and torn it into pieces.

(1a)中两个主动句和一个被动句的交替使用促使信息均匀分布,一方面前两个句子的主位保持一致,第二句主位their成为已知信息,述位中用by引入a middle-aged man这个信息;而这个新信息在第三句中成了主位,这样的新旧信息自然分配,使得语篇信息上下衔接、前后连贯。在(1b)中, a middle-aged man显然是新信息,在主语的位置上显得突然,而第三句中by him所回指的a middle-aged man距离太远,根据语篇向心理论,被动句能促成语篇推进中的显著程度排列,而语篇的连贯程度恰恰依赖于回指中心和下指中心之间按照显著程度排列的过渡方式,所以(1b)句语篇信息不连贯。

二、语篇交际意图功能

语篇语用学的核心问题是语篇的隐含意义或交际意图。语用学原则包括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关联原则等原则。Grice提到,说话者采用间接的,而非直接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交际意图,会达到礼貌和委婉的效果。英语被动句常用于表达礼貌或委婉的交际意图。例如:“Ladies and Gentlemen … smoking is not allowed on the platform, thanks for your cooperation.”这是高铁停站时机组人员对乘客发出的通告。可以说在一个比较正式、严肃的场合,语言的使用往往会涉及听众的尊严与权力。此处使用无施事的被动句较之于主动句语气更委婉缓和,这正是礼貌与间接性的关系的结果,起到交际中的礼貌作用。

三、语篇聚焦功能

被动句语篇聚焦功能指运用被动句可对语篇信息进行重组,从而把交际者想要表达的重要信息置于句末,使之成为信息焦点而得以突出,因为根据Quirk等的“句末中心”(end-focus)原则,句末正好是新信息焦点。而处于被动句句尾的by短语表达的新信息正是行为的施事,强调了信息焦点,因此起到凸显焦点的语篇功能。

四、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286 名受试者为均来自同一位教师执教的非英语专业一年级四个自然班,被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为144 人和142 人。受试者是在无提前通知的情况下参加了前测和后测,前测材料随机选用了20组对话;前测结束后,老师向实验组讲解被动句的语篇功能,展示如何通过语篇功能来理解被动句的含义;后测选择了前测中受试出错最多的10个被动句,另外又补充了10组新例句,旨在观察受试在同一个被动句上的理解变化。

五、结果与讨论

通过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的总成绩与10个重复被动句的成绩,可以看出语篇功能对被动句学习的影响程度( 见表1 和表2) :

表1. 两组后测总成绩独立样本T 检验

表2. 两组10个重复被动句后测独立样本T 检验

如表1 所示,两组被动句后测总成绩独立样本T 检验表明,实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 t=2.49,p<0. 05) ,该发现说明通过语篇功能教学,总体上实验组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被动句含义。两组10 个重复被动句后测成绩T 检验也有显著差异( t=2.53,p<0. 05) ( 见表2),说明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已测被动句和未测被动句理解的影响均有明显差异,受试对未测被动句的熟悉度可能有所不同,但影响不大。两次T 检验相互验证了研究结果。

六、结语

本研究证实了语篇功能对对学习被动句的有效性,说明学习者在运用篇衔接功能、语篇交际意图功能和语篇聚焦功能过程中激发了对被动句的理解,并加深了内化和记忆。其次,语篇信息的全局观使学习者更好地认识到被动句的在语篇中的功能与作用,并使学习者更好的把握全篇信息。

参考文献:

[1]陈万霞. 从中国学习者英语语料库看英语被动句习得[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198-202.

[2]Halliday, M.A.K.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 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 [M]. EdwardArnold, 1994.

语篇功能 篇11

倒装句指一个句子的逻辑主语出现在动词或助动词之后的陈述句, 它是由常式句转变而成的变式句, 较之于常式句它的语用理据性要强得多, 而且在实际运用中受多种语用因素的影响。传统语法基本上认为倒装句是一种强调句型, 用以突出前置的部分。随着现代语言学的发展和不断深入, 中外学者开始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面上综合研究倒装句。Poustsma (1928) ;Jespersen (1939) ;Hopper&Thompson (1973) ;Milsark (1974) ;Hartvigson&Jakobsen, (1974) ;Lakoff&Brugman (1987) ;Penhallurick (1984) ;Lumsden (1988) ;Levine (1989) ;Copmans (1989) ;Rochemont&Culicover (1990) ;Green (1976, 1980, 1982, 1985) ;Birner (1994, 1995, 1996) ;Heidrun Dorgeloh (1997) ;张道真;薄冰;章振邦;王慧芳 (1992) ;李赋宁 (1995) ;屈承熹 (1999) ;胡明扬 (2000) ;张克定 (1998, 2000, 2001, 2002) ;魏志成 (2002) ;徐李洁 (2003) 等都从不同角度讨论了倒装句的形式、结构、信息分布状态和语篇功能。这些研究和新的信息理论的提出进一步促进了对倒装句的研究, 使我们对倒装句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但对倒装句在特定语篇中功能的研究较少。本文拟在中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从语篇层面对简.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文本中的倒装结构进行初步研究。

2. 倒装句的结构

倒装一般在语法上分为完全倒装和部分倒装。完全倒装是指“一个句子中句尾部分前置使句首部分位于动词之后”, 如 (1a) ;部分倒装指“一个句子中某一部分位于句首使句子主语和其余部分处于动词之后”, 如 (1b) 。

(1a) satunhappily.

(1b) The more I see of the world, am.

倒装结构语篇功能的研究大多数都涉及完全倒装, 其中Birner (1994, 1995, 1996) 从信息分布结构入手研究完全倒装的语用功能, 使她的研究成为完全倒装最全面的研究。她认为完全倒装作为一种信息调节装置, 把在文本中较新的信息安置在整个结构的后面部分而把较旧的信息置于句首, 从而发挥了其衔接与连贯功能 (Birner, 1996:xi) 。就部分倒装而言, 传统语法认为它主要起强调前置成分的功能, 有关的文献资料主要涉及否定句的研究 (Kjellmer 1979;Erdmann 1988;Konig 1988) 。Heidrum Dorgeloh (1997) 从功能角度研究了部分和完全倒装, 他发现:“由于它们有相对的常式句, 无论是部分还是完全倒装都向读者传送了额外的信息 (1997:64) ”。

3.《傲慢与偏见》文本中的倒装结构

3.1 完全倒装

在《傲慢与偏见》中, 共有33例完全倒装, 其中有17例的前置成分是介词短语 (52%) , 9例为形容词短语 (27%) , 7例为副词短语 (21%) 。在17例的前置成分是介词短语和7例为副词短语的倒装结构中, 共有22例是空间位置倒装 (locative inversion) 。33例倒装使用了八个动词:add, arise, be, come, comprehend, go, live, run, succeed其中25例的动词是be (75%) 。Birner (1996:119) 认为倒装结构要求动词和前置成分一样代表文本中已知信息或可推知信息, 不能增加新信息, 所以动词应该在信息含量方面“轻”。而动词be正好符合此条件, 其余八个动词都能从前置成分或文本中推知, 因此信息含量低。

P r i n c e (1 9 8 1) 将信息状态分为:已引用的信息 (E v o k e d) 、未使用的信息 (u n u s e d) 、可推知的信息 (I n f e r a b l e) 、包含着的可推知信息 (C o n t a i n i n g inferable) 、有依托的新信息 (Brand-new anchored) 、新信息 (Brand-new) , 但包含着的可推知信息常被划入可推知信息通过研究倒装结构的信息分布状态, Birner (1996:102) 发现信息的新旧以文本作为参照系, 而不是以读者作为参照系。下列两表是33例倒装结构在文本中的信息状态分布。

就前置成分而言, 表1和表2显示33例完全倒装无一例包含新信息, 与Birner的研究结果一致:“恰当的倒装中后置成分的信息应比前置成分的信息新” (1996:93) 。但后置成分并不都包含新信息, 表2中9例的后置成分包含已引用的信息, 6例的后置成分包含可推知的信息, 在这15例中后置信息与前置信息都是旧的, 都在文本中出现过, 只是这15例中前置信息都是文本中最近提到, 后置信息则是较远提到。完全倒装中后置信息与前置信息的位置与两信息在文本中最近是否提到息息相关。在完全倒装中, 两信息如果在同一语境中都是旧信息, 其中一信息只要最近提到而被视为旧信息位于句首, 而另一年信息则应其较早出现在这一语境中视为新信息位于句尾。这样的安排能保持信息的流畅。因此, 在同一语境中, 信息的新旧不是由语境决定而是由该信息与前一信息的相关性决定的, 并不是任何旧信息都能位于倒装结构中的句尾成为倒装结构的焦点。

3.2 部分倒装

在《傲慢与偏见》中共有72例部分倒装, 根据前置部分在句中的功能把它们分为三类:8例是连接词倒装 (Corrinversion) , 25例是顺接倒装 (Add-inversion) , 39例是否定倒装 (Neg-inversion) 。8例连接词倒装中有5例简.奥斯丁使用了no sooner...than这一结构。25例顺接倒装中都是由neither和nor引导。neither和nor引导倒装时意义相当于and+not, 这不仅使语篇信息前后连接而且添加了否定意义, 使文章的流畅增色不少。Quirk (1985:938) 就指出这两个词应属于连接副词, 在句中可以起到连接作用。39例是否定倒装 (Neg-inversion) , 否定倒装包括含否定副词短语 (如:never, in vain) 和不含否定副词短语 (如:deeply, with...) 两类, 因为它们语篇功能相似而归为一类。分析39例的前置部分, 可以发现它们所含信息在上文中都提及过, 而后置信息则较新, 因此否定倒装在文本中也发挥了衔接功能, 保持信息的流畅。

4. 倒装结构的语篇功能

无论是完全倒装还是部分倒装, 它们都有相对的常式结构, 在文本中作者采用变式结构而非其常式结构是有目的。因此, 倒装结构在语篇建构中具有一定的语篇功能。通过对完全倒装和部分倒装的信息状态研究证明信息的新旧程度与前一信息的相联性之间息息相关, 所以倒装是一种信息重组的语用手段, 使信息的传递在上下文中通过位置的调换达到最优、最经济的程度, 从而发挥了衔接与连贯功能。除此之外, 与常式句相比, 作者使用倒装代表着她想要强调的内容, 指引读者顺着她的思路理解文本。因此, 倒装具有主观性的特征。

4.1 完全倒装

除衔接与连贯功能, 完全倒装在《傲慢与偏见》文本中还起到了话题导入、焦点凸显和情景设定等其它功能。例如 (2a) , 它是《傲慢与偏见》文本第五章中的第一句, 通过使用完全倒装, 旧信息在句首而新信息出现在句尾, 除了使文章流畅连贯还使新信息成为句子的焦点, 突出了新信息。同时此倒装结构还使文本中新的话题Lucas一家不显突兀地出现在文本中, 从而起到了话题导入的功能。但如果使用 (2b) , 上下文之间的连贯、流畅以及对句子焦点的强调都会大打折扣。每件事都会涉及到一定的空间、时间、动作或方向, 倒装结构则可以把这些信息放在最前面, 为事件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完全倒装中有22例是空间位置倒装, 它们在文本中就发挥了这样的情景设定功能, 如 (3) 。作者使用完全倒装这一主观手段, 顺利地指引读者接收其传递的信息。

(2a) Within a short walk of Longbourn lived a family with whom the Bennets were particularly intimate.Sir William Lucas had been[…].Lady Lucas was a very good kind of woman, […].They had several children.

(2b) A family lived within a short walk of Longbournd with whom the Bennets were particularly intimate.Sir William Lucas had been[…].Lady Lucas was a very good kind of woman, […].They had several children.

(3) In the next room is a new instrument just come down for her------a present from my master;she comes here tomorrow with him.

4.2 部分倒装

部分倒装与完全倒装的不同之处在于部分倒装把结构中某一成分前置, 这样整个的结构发生变化, 而达到强调的作用。因此, 部分倒装的语篇功能主要是焦点凸显功能。在《傲慢与偏见》中, 8例连接词倒装主要通过一些固定连接词搭配, 使连接的两个小句形成对照, 从而完成衔接和强调的功能, 如 (4) 。25例顺接倒装都在上文中有相对应的否定词条, 使用neither和nor除了起到衔接和连贯的功能, 它们还添加了否定的意义。Heidrun (1997:92) 发现nor还可以在文本中跨越一定的篇幅前指某一词条。25例顺接倒装由nor引导的有23例, 且与nor相对应的否定词条都相邻, 这样句与句之间的连接更紧密, 如 (5) 。只有两例倒装是由neither引导, Kjellmer (1979:295) 就指出neither能在前文中替代某一成分并增加否定意义, 但较之nor缺乏其精致性。

(4) Mrs.Bennet was in fact too much overpowered to say a great deal while Sir William remained;but no sooner had he left them than her feelings found a rapid vent.

(5) I cannot acquit him of that duty;nor could I think well of the man who should omit an occasion of testifying his respect towards any body connected with the family.

上一篇:行扫描法下一篇:盐酸利托君联合硫酸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