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意识(共9篇)
语篇意识 篇1
英语书面表达是作者与外界进行书面交际的一种重要手段, 其实质是作者对语言进行有意识的改编, 从而创造出一个合乎英语思维的语篇过程。
一、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现状
(一) 教师缺乏对书面表达进行系统性的指导
在高中阶段英语书面表达的教学实践中, 存在着教师对于书面表达缺乏系统性指导的问题, 从而导致整个书面表达教学没有前瞻性。
1. 书面表达的临时突击性
很多教师对于书面表达日常训练不够重视, 书面表达教学安排往往集中在考试前突击开展, 有些教师甚至在高一、高二阶段都较少进行书面表达的训练, 到了高三才着力于组织学生进行系统的书面表达训练, 但是书面表达写作课时却难以保证。
2. 课堂教学实效性差
在书面表达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将书面表达等同于教材讲解, 始终处于课堂的主导地位, 并将书面表达知识和技巧的传授作为课堂全部的活动, 忽视了有效的训练。在此思想的指导下, 教师往往只是在课堂结束时指定某一份英语综合测试卷中的书面表达作为课下作业, 既缺乏任何相关信息, 也没有教师指导, 学生的写作处于盲目状态。
(二) 学生基于中英文表达习惯的错误
在高中生学习书面表达的过程中, 学生基于中英文化之间的不同以及自身能力的欠缺, 导致了中英文表达的差异, 一些雷同的错误固化于习作中, 令人头痛。
1. 中式英语错误
中式英语是高中生书面表达之中固化问题之一, 也是教师最为深恶痛绝的错误。根源于中文负迁移的影响, 学生对一些意思和概念的表达往往遵从英语中文的表达习惯,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遣词造句, 从而造成中式英语问题。
(1) There were many students wait on the street.
以上句子虽然看似英语, 但实质是依据中文一个字一个字地翻译, 学生明显没有掌握英语的句子结构特点, 脱离了英语的语言习惯, 以致只使用wait这一动词原形, 而未考虑waiting形式。
(2) Some workers support the opinion while others against it.
学生在 (2) 句中把介词against当成了动词support的反义词, 只注意了单词的意思, 而忽略了词性, are against it应该是其正确的形式。
2. 语言运用错误
语言运用往往涉及语法上的主谓一致、单复数、时态语态以及用词等方面。
(3) I hope him to hear from your letter soon.
(4) I is much more younger than you was.
在 (3) 句中, 学生错误地在hope后加了宾语, 未能够分清hope和wish的用法。 (4) 句中所出现的错误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好单音节和多音节形容词比较级的规则。
二、语篇意识培养策略
语篇意识培养需要有教师的正确理解和传授, 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一系列的训练, 逐步学习并具备再创造的能力。基于此, 教师对语篇材料的使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变语篇材料的体裁或人称来改写材料。学生利用语篇材料这一资源, 在改写的过程中熟悉并巩固了教材中学习的词语和句型, 最终达到灵活运用的程度。
(一) 依托教材实施写作训练
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具有题材广泛、体裁丰富、趣味性强的特点, 是一部实际操作性极强的英语教科书。它不但为教师, 而且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书面表达教与学的素材, 成为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范本。
在高中三年教材的写作练习中, 教材涉及诸如friendship, earthquakes, cultural relics,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astronomy, the science of the stars, wildlife protection的题材。在三年的高中英语学习中, 学生可以接触到人物传记 (biography) 、记叙文 (narration) 、信件 (letter) 、日志 (journal) 、日记 (diary) 、戏剧 (play) 和描写 (description) 等诸多体裁, 丰富的题材与体裁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参考资料, 而且为学生实施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文、词语填空以及看图写话的限制性写作、命题式自由写作提供了有效范本。
(二) 通过强化关联词训练提高语篇意识
一篇较为优秀的书面表达, 不仅要求词汇丰富、逻辑清晰和表达规范严谨, 而且还应该把关联词、过渡词、连接性副词、介词和短语作为语篇衔接手段, 将这些内容有机地联系起来, 从而达到上下文逻辑关系恰当、主题突出、行文流畅、语言优美的效果。
为达到文章连贯、自然、流畅的实效, 教师应该立足于平时训练, 引导学生关注、欣赏, 掌握并运用一些表示并列、递进、转折等的过渡词, 尤其关注and, besides, as well as, in addition to, not only...but also, when表并列关系的, further more, what’s more, what’s worse表递进关系的, but, while, on the contrary, on the other hand, however表转折关系的, either...or..., whether...or...和otherwise表选择关系的关联词, 借助于这些关联词, 语篇就会变得语句通顺、层次分明、有声有色。
(三) 整体规划写作训练, 使其常规化和系统化
根据新课程标准中关于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能力的要求, 高中阶段教师应从高一起就要整体规划高中阶段的书面表达训练, 把书面表达训练当成高中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加以重视。
引导学生从事模仿写作。从阅读文章中的优美语句开始, 组织写作竞赛活动, 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和积极性, 继而过渡到一个段落, 以致一篇短文的写作。
(四) 提高写作中的人文素养
语篇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现如今, 越来越多的学校已被各式英文或中英双语标语、指示牌所侵染, 英语成语、谚语随处可见。教师可以此为契机, 定期开展英语朗诵、演讲、英语短剧表演等活动, 以此强化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学生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得到提高的基础上,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的写作, 以达到人文素养与语言表达能力同步发展的目的。
毋庸置疑, 语篇考查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重极大, 教师在指导学生开展书面表达的训练时, 应着力于依托教材实施写作训练、强化关联词训练提高语篇意识、整体规划写作训练等方面, 使书面表达的教与学步入常规化和系统化的发展模式。
摘要:在高中阶段, 所谓的语篇是指一段有意义, 具有逻辑连贯、语言衔接的特点, 实现一定交际目的和交际功能的语言单位或交际事件。在高中英语教学阶段, 无论是从课程标准所要求的标准来看, 还是从历年高考对英语书面表达考查的实际情况而言, 书面表达始终是教学的重点, 也是学生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但在目前的高中英语书面表达的教学实践中, 语篇意识尚未在学生和教师中形成, 写作教学的重点仅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立足于语篇意识培养策略本体研究, 首先概述了高中英语书面表达教学现状, 继而提出语篇意识培养策略, 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借鉴意义。
关键词:语篇,书面表达,高中
参考文献
[1]李森林.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高分策略[J].高考金刊, 2011.
[2]毛耀南.高考英语书面表达高分策略[J].考试:高考英语版, 2008.
语篇意识 篇2
一、缺失语篇意识,词汇教学零敲碎打
案例1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在教学PEP Book6 Part A Let’s learn一课时,安排了以下教学过程:
1.利用卡片一一呈现、操练词组“taking pictures, picking up leaves, catching butterflies, watching insects, doing an experiment”。在教学每一个词组时,教师不厌其烦地变着法子带学生跟读、个别读、齐声读、看口型猜读等,同时还讲解了现在分词的构词方式。2.学生齐唱歌谣:
Taking pictures, taking pictures, he is taking pictures.Picking up leaves, picking up leaves, she is picking up leaves….3.学生看着卡片回答:What is she/he doing? She/ he is …
尽管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认真模仿,机械操练,但课堂上始终未能产生师生、生生思维火花的碰撞,让人感到遗憾。
【归因】很显然,案例1中的教师缺乏语篇意识,对语篇的概念不清楚。何为语篇?广义上说语言材料就是语篇,它可长可短,长到篇章书本,短到字词句话。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语篇,它都必须围绕某一话题展开,通过话题表达相关信息。它与单词和句子是不同性质的成分。语篇在形式上课表现为一个词、一个词组、一个单句、一个复句、一个段落乃至一篇文章。案例中的教师没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语境,未能结合语篇来开展词汇教学,而是带着学生机械地、孤立地学词汇。尽管学生也会读,会写词汇,但所学的词汇仅仅是零散的死词而不是活词。这些词汇基本处于零散无序的状态,既容易导致学生遗忘,也不利于学生在语言输出时及时调用。
【对策】树立语篇意识,用心创设情境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时刻拥有语篇意识,强调语篇意识。意识是一种教学思想和理念,看不见,摸不着,但意义重大,影响深刻。笔者在近日参加的教研活动中,盛老师上的三下Unit 3 How many A Let’s talk中的语篇意识就比较突出。她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就创设了春天去郊游的情境,课件中呈现了非常漂亮的春天美景,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说出“Oh, it’s beautiful.”紧接着都是围绕这个主题突出重点句“How many…can you see? I can see…”和突破难点“The black one is a bird.”各个环节连接自然,水到渠成。而且能让学生印象深刻,有利于学生的语言输出。在李老师上的四下Unit 3 Is this your skirt?A Let’s learn中,笔者认为还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We are going to the party today.You need to put on your beautiful clothes.这样学生就会很用心地学有关衣服的单词,大胆表达自己的喜好和设计搭配自己的服装。
那如何在上述案例中凸显语篇意识呢?笔者在课堂上利用课件展示了家乡美丽的山山水水,创设了春游的情境,意在寓学于游。我借助所创设的情境一一呈现词汇。以下是我教学词组“catching butterflies”时的过程:
1.情景对话: T:What can you see? Ss: I can see many trees/flowers… 2.巧妙引入: T:Wow, so beautiful!Look, a butterfly.Let’s catch it.What am I doing?
Ss: You’re catching butterflies.3.请两位同学模拟抓蝴蝶,引导其他学生问答:What is he/she doing? 4.小组活动:
S1:What can you see?
S2: I can see many trees/flowers…
S1: Let’s catch butterflies.S2: Great./Cool.S3: What is he/she doing? S4: He/She is…
这样的引入、操练动员了学生不少已有的知识经验,如:many trees, beautiful flowers, great , good idea.等都不是教材中安排的,但一旦教师用了正确的语篇意识,就会积极围绕教材内容开发、收集适合学生学习水平与认知特点的相关内容,从而使知识滚动,新旧融合变成可能,使学生在相应实践中逐渐获得综合语言能力的发展。
二、缺失语篇意识,语篇教学支离破碎 案例2 2 在一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某位教师在教学PEP六上Unit 5 What does she do? B Let’s read时,由于语篇中新词较多,教师为了让学生很好地把握这些新词,就用课件逐渐出现图片,教学个个单词“car factory, design, tip, help, money”等,引导学生跟读,拼读,并讲解发音规则。还利用Guessing game巩固单词。结果光单词教学就用了20多分钟,而本课时的其他任务却没有顺利完成。到了下课铃响时,教师勉强带着学生跟着录音朗读了一遍课文。
【归因】由于缺乏语篇意识,案例2中的教师在语篇教学“教什么”时发生了偏差,她片面理解了“解决难点词汇有利于语篇的理解”这句话。语篇中的词汇依附于语篇本身,若将词汇放在新语境中逐个击破,等到词汇处理结束时,往往课已过半。把一节课的前20分钟的黄金时间放在词汇上,学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以及阅读兴趣、技能等等培训上均会大打折扣。案例中的老师胡子眉毛一把抓,将大量的时间花在词汇教学上,一个完整的语篇被拆分得支离破碎,最后导致理解全文的时间缩短,课堂被草草收场。结果一堂语篇教学课变成了一堂词汇课。
【对策】树立语篇意识,引领整体感知
词汇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语篇中的词汇则是语音、词形、语义和语用的统一体。语篇中的词汇教学更侧重于对词汇的理解,从而达到理解语篇的目的。对于语篇中的词汇教学,很多教师一般采用以旧引新、归纳迁移的方式,帮助学生自主建构生词的发音与字形,可是词义的呈现一带而过。语篇中的词义,侧重于词汇在语篇中的意义,它能加深对语篇的理解,因此要努力使词汇的学习过程与语篇学习成为一体。
策略1 词义的推测
学生在语篇阅读过程中遇到的生词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来理解。如查词汇表或翻阅工具书等。查字典是一项基本的技能,但事实上,语篇中很多词汇都可以依靠上下文语境进行推测,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随文识字”。如本篇中She design cars.中的design即可通过上下文来推测。
策略2 词义的关联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这一要求,我们要培养学生识文断字的能力,即能根据语言表达中的语义关联来理解语句。如本课时 3 中“She often helps tourists find their way”与policewoman的关联。学生会质疑警察会做什么呢,以推测出find their way的意思。
三、缺失语篇意识,语篇教学“拔苗助长”
案例3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一位教师用三读文本来进行六上Unit3 What are you going to do? A Let’s read一课的教学
1.初读课文,理解大意,完成问题:1.What is Liu Yun going to do on Saturday?
2.What is Liu Yun going to do on Sunday?
2.再读文本,解决难点,完成问题:1.Is Liu Yun busy on the weekend? Why?
2.Is Liu Yun going to the supermarket on Saturday? 3.三读文本,复述课文
【归因】很显然,案例3中的教师没有正确领悟《英语课程标准》的精神,在怎么样教语篇方面发生了偏差。课程二级要求学生能正确朗读所学故事或短文,能借助图片读懂简单的故事或小短文,养成按意群阅读的习惯。而上述案例中的“三读文本”,看似清晰严密,但它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而只会导致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低下,学习主动性丧失,语言能力也得不到好的发展。【对策】树立语篇意识,尊重学生认知
针对上述案例,我觉得可以做如下调整: 1.复习巩固动词词组 2.新授操练
a.记忆大比拼,课件逐个播放喜洋洋、灰太郎、懒洋洋繁忙的周末,组织学生比赛述说,呈现句型“I am going to have a busy weekend.” b.文本阅读,完成练习,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带问题读,默读的习惯,通过排序、问答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全文,练习由浅入深,层层递进。c.指导朗读,设计形式多样的朗读方式,并进行奖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巩固拓展
渗透语篇意识,教学“真学”英语 篇3
【关键词】初中教育 英语教学 教学策略
语篇,就是语言使用的实际单位,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就是指学生语言能力。传统模式下的英语教学,往往存在着“纸上谈兵”的缺点,学生只是取得了试卷的分数,但对英语这门语言却不会进行实际应用。渗透语篇意识,就是对这一现状的突破,那么,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进行语篇意识的教学渗透呢?
一、结合情境,夯实词汇基础
教会学生如何使用把英语当作一门语言来使用,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在不同的语境中,自如使用英语的能力。而词汇是英语语言的最基本组成单位,夯实学生的词汇基础,是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先决条件。
例如在译林版牛津英语《Natural disasters》一课,介绍了很多安全与急救的知识,涉及到了许多专业名词,而这些名词一般都是相对比较生僻的,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没有太多的机会接触到。为了强化学生在这一块的专项词汇积累,我创设了几个类型不同的灾难和急救场景,让学生分别按照求救者和施救者的角色,进行作文写作。求救者要对自己所处的危险环境有尽可能贴合的描述,而施救者则要对求救者进行劝慰,并描述施救的过程。在演出开始之前,我做了一个表格,列举了所有的可能用到的专项词汇,要学生进行高强度的集中化记忆。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对灾难和急救方面的词汇有了较为丰富的积累,很好地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
对学生按情境进行词汇积累的专项训练,有利于学生在脑海中搭建不同的词汇模块,填补知识上的空白点。学生在高强度的训练之后,能够更加自如地实现词汇的运用,达到张口就来的熟练程度,实现了英语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融入典故,了解西方文化
英语教学其实不单单是要进行词汇、语法、写作等英语能力的教学,也要对学生进行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教育,并在文化背景中进行语篇意识的渗透,让学生能够对英语形成一种文化层面上的沟通,而西方的神话故事因其趣味性、饱满的正能量和重要的人文价值则成为文化背景介绍的不二之选。
例如,在译林版牛津英语Unit 2 the great people中,介绍了许多西方的名人事迹,笔者为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选取了西方神话故事中的名人事迹,对学生进行语篇意识的渗透。
在讲述完课本基础内容后,我向学生讲述了古希腊神话英雄Hercule(赫拉克勒斯)的故事。Hercule为神王Zeus(宙斯)之子,从生下来起就饱受虐待,但却坚强不息,顽强奋斗,完成杀死许德拉、生擒赤牡鹿等12项艰难的任务,最终获得自由。通过有侧重的讲述,学生一方面为有趣的故事内容所吸引,一方面又为Hercule的智慧、勇气和坚强的品质所折服,深刻地意识到坚强的力量,受到一场精神上的洗礼。课后我留下了英文写作的任务,让学生就这一故事谈谈感想,一方面锻炼了写作能力,另一方面又让学生能从更深的层次去进行有关语篇意识的思索。通过汇总收上来的学生感想,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提到了“feel stronger”、“strengthen”等表达自己变坚强的词汇,显然受到了古希腊神话中所蕴含的精神品质的鼓舞,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渗透语篇意识,就是要将语篇意识所包含的内涵进行细分,将其模块化,有机融合在日常的各个教学环节之中,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充满正能量的成长环境。而典故教学这一教学形式将多个教学步骤结合起来,很好地贴合了初中英语的学科特点,是一种有效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
三、模拟对话,升华语感能力
语篇意识的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这就对学生的英语语感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语感是学生在大量听、说、读、写的训练基础上才能得出的一种语言本能,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英语表达的环境。在课堂上进行模拟对话,让学生进行口语交流,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升华。
例如在译林版牛津英语Unit 4 Do it yourself一课中,主要讲述了探讨了当下的一些时尚话题,鼓励学生自主动手。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构建了一个两个好友偶遇的场景,要求两人互相向对方介绍自己亲自动手做的一件事情,在介绍过程中,要有意识地使用课本中刚学到的单词和语法,把课本知识实践化。学生在看到情境后,现场组织语言,进行对话,则就要求学生有很强的语感,尤其是口语的语感,只有这样,才能够从容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通过这样的设计,无形中就锻炼了学生的语感。
模拟对话的设计,通过场景设计,将学生的情绪融合到对话表述中,使得学生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所特有的表述模式,营造出了一个积极的英语表达气氛。
以上三点,就是笔者自己在多年的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些课程教学经验,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将这三点有机结合起来,贯穿始终,这样才能实现英语教学的本质回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初中教育是我国义务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其教学模式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
加强语篇意识,巧攻“完形”难关 篇4
完形填空 (Cloze Test) 最早称为完形程序, 其概念源于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理论强调完形感知, 而完形感知来源于感知组织的完形法则 (Ungerer&Schmid, 2001:33) 。与完形填空密切相关的是完形法则中的闭合原则和连续原则, 闭合原则强调闭合性, 连续原则强调整体性, 而完形填空就是“补缺完形”的活动。20世纪50年代, 美国学者Taylor根据格式塔完形心理学的原理设计发明了完形填空题, 目的是“为了检测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确定阅读材料的难易程度, 以便选择最适合他们阅读的材料” (王中举) 。自70年代起, “语言教育将格式塔心理学的完形理论用于评估学生的语言和知识水平” (汪福祥, 2007:190) , 因此各类试卷中也就出现了完形填空的考题形式。
2. 格式塔理论对完形填空的启示
完形填空要求考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和上下文提示把文章中缺损部分填补出来, 使之还原为结构完整、语义连贯的语篇。格式塔理论强调“整体性”和“闭合性”, 主张“自上而下、由结构整体到组成部分的认知方法” (毛荣贵, 2005:385) 。做完形填空也可以采取这种“自上而下”的解题方法, 即首先把它看成是一个完整的语篇, 先通读全文把握大意和作者意图, 然后逐行逐句填空。因为任何语篇都是一个严谨的整体, 这个整体有其固定的主题思想、语法结构和思想组织结构、语言的内/外在逻辑关系等。因此, 任何一个语句、语段和语篇一旦出现短缺, 人们就会根据已有的信息和对其整体的认知确定出语句、语段或语篇中缺少的内容。下面以2008年高考英语试题 (江苏卷) 为例进行个案分析:
3. 个案分析
Evelyn Glennie was the first lady of solo percussion in Scotland.In an interview, she recalled how she became a percussion soloist (打击乐器独奏演员) in spite of her disability.
“Early on I decided not to allow the 36 of others to stop me from becoming a musician.I grew up on a farm in northeast Scotland and began 37 piano lessons when I was eight.The older I got, the more my passion (酷爱) for music grew.But I also began to gradually lose my 38.Doctors concluded that the nerve damage was the 39 and by age twelve, I was completely deaf.But my love for music never 40 me.
“My 41 was to become a percussion soloist, even though there were none at that time.To perform, I 42 to hear music differently from others.I play in my stocking feet and can 43 the pitch of a note (音调高低) by the vibrations (振动) .I feel through my body and through my 44.My entire sound world exists by making use of almost every 45 that I have.
“I was 46 to be assessed as a musician, not as a deaf musician, and I applied to the famous Royal Academy of Music in London.No other deaf student had 47 this before and some teachers 48 my admission.Based on my performance, I was 49 admitted and went to 50with the academy’s highest honors.
“After that, I established myself as the first full-time solo percussionist.I 51 and arranged a lot of musical compositions since52 had been written specially for solo percussionists.
“I have been a soloist for over ten years.53 the doctor thought I was totally deaf, it didn’t 54 that my passion couldn’t be realized.I would encourage people not to allow themselves to be 55 by others.Follow your passion;follow your heart, they will lead you to the place you want to go.”
3.1 整体理解
“完形填空”首先考查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把握。一篇文章就是一个完整的语篇, 是结构衔接、语义连贯的语言单位, 是信息传达和思想表达的统一体, 因此考生应该具备一定的语篇意识, 从整体上把握语篇。完形填空有一个显著特点, 即文章的首句通常是个完整的句子, 不要求填空。首句非常重要, 常常起总领全文的作用。考生要学会从首段尤其是首句捕捉信息, 从而预测文章大意。
本文首段由两个句子组成, 且都没有设置题目, 这相对降低了考试的难度。从首段可以得知, Evelyn是一位身残志坚的女士, 是苏格兰第一个打击乐器女独奏演员, 一次采访中, 她回忆了自己的成功之路。从这里可以预测下文内容 (Evelyn如何获得成功) , 关键词为“disability”和“how”, 带着这样的信息再答题就容易多了。
3.2 细节分析
在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再对文章进行细节分析, 下面试从语篇知识、语法知识、词的搭配和词义辨析等方面进一步分析该语篇:
3.2.1 语篇知识
本文考查语篇知识的题目很多, 如第36、38、47、48、49、50、52、54、55题, 大多数题目要根据上下文, 有的需要通读全文才能做出正确选择。第36题选“opinions”, 可以根据常识和文章的最后“Follow...”判断, Evelyn决心不受他人观点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理想。第38题根据下文多次出现的“deaf”, 可以判断她失去的是听力。第47至50题均需根据上下文做出选择, 这一小节介绍Evelyn申请去皇家音乐学院学习开始时被拒绝, 最后被接收并且成功毕业的经过。其中第47题属于语义重复, 故选“done”代替上文的“applied to...”。第48题根据上文可知, 英国皇家音乐学院没有接收过盲学生这样的先例, 因此一些教师反对接收“我”, 故选“opposed”。第49、50题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可知, “我”终于被录取并且在毕业时获得最高学术奖。第52题选“few”, 可以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 (因果关系) 作出判断。第54题是对上文的进一步解释, 故选“mean”。第55题可以根据第二段开头“Early on...”和下文“Follow...”以及Evelyn的自身经历判断, 她鼓励人们不要受他人思想的限制, 要放飞梦想, 并勇于实现自己的理想, 因此选“limited”。
3.2.2 词的搭配和语法知识
词的搭配和语法题也是完形填空中常考的题型, 本文的第43、46题考查词的搭配知识, 第53题考查语法知识。第43题选“tell”, 因为“tell”与“can;be able to”等搭配, 表示“分辨出、辨别出”, 又因为“deaf”, 所以不能“hear”。第46题选“determined”, 从上下文可知Evelyn是位意志坚强的女士, 她决心做一个正常的音乐家, 而不仅仅是“deaf”音乐家, “be determined to do sth.”是固定搭配, 表示“决心做某事”, 符合题意。第53题考查的是转折连词“though/although”的用法, 干扰项“however”表转折时是个副词, 不能连接句子, 所以只能选“although”。
3.2.3 词义辨析
属于词义辨析题的有第37、39、41、44、45题, 第37题既是考查词的搭配也是考查词义辨析, 需要根据上下文作出判断。“take lessons”表示“听课、上课”, 而“give lessons”是“给别人上课”, 根据下文判断是开始学习钢琴, 故选“taking”。第39题承接上文, 介绍了失去听力的原因, 故选“cause”, 因为“cause”指的是“造成某种事实或现象的原因”, 而干扰项“excuse”表示“借口、理由”。第41题选“goal”, 根据上下文可知Evelyn有远大的目标, “goal”表“目标”, 符合题意, 而干扰项“purpose”常用来表是“目的、意图”。第44和45题可以根据上下文和常识判断, Evelyn通过自己的身体和想象力来感知音乐, 她的声音世界在于充分利用她所拥有的每一种感官。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完形填空中语篇理解题越来越多, 考查段落与段落之间、语句与语句之间逻辑关系的题目不断增加;单纯考查语法知识和词义辨析的题目越来越少, 而且不管是词的搭配、语法知识还是词义辨析, 都是在一定的语境下考查。
4. 解题技巧
根据以上分析, 笔者认为解答完形填空可以按照以下思路进行:一, 浏览全文, 把握大意。如果文章有标题, 首先要看标题;如果没有, 则抓住主题段和主题句, 因为文章的标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通常在标题、主题段和主题句中得到体现。然后快速浏览全文, 进一步确定文章大意和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行文顺序。二, 前瞻后仰, 逐行填空。在把握大意的基础上逐行逐句填空, 这时考生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的推测和选择, 切不可孤立答题。答题时要有整体意识和语篇意识, 要考虑到词的搭配、句子结构、语法结构等习惯用法;要结合上下文, 在具体的语境中选择最适合的词填空, 要考虑到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逻辑联系等。三, 再读全文, 仔细核对。即把所选的词放在原文中从头到尾再读一遍, 看语义是否连贯, 语法、惯用法、搭配等方面是否有明显错误, 如果有错, 立即改正;如果不太肯定, 就以第一印象为主, 因为第一印象往往来自语感。
5. 结语
完形填空是考查考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题型, 难度大, 对考生的要求高, 做好完形填空题需要考生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平时答题过程中, 要树立整体意识, 采取“自上而下”的解题方法;要培养语篇意识、语境意识、语法意识和词的搭配意识等;要不断总结反思, 寻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要广泛阅读, 培养英语语感, 活学活用语言。
摘要:完形填空广泛运用于各类考试中, 是难度较大的一种题型。本文探讨其理论依据, 并且通过个案分析寻求其解题技巧, 旨在为考生更好地解答完形填空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考生始终要有整体意识和语篇意识。
关键词:完形填空,格式塔理论,整体意识,语篇意识
参考文献
[1]Ungerer.F&H.J.Schmid.An Introduction to Cognitive 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5.
[3]汪福祥.英语笔译综合能力 (二级) [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07.
语篇意识 篇5
【关键词】语篇意识;语篇结构模式;“自上而下”模式;“自由自主阅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6-0046-02
【作者简介】薛海燕,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江苏江阴,214400)教师。
在阅读教学中,“词汇问题、理解问题、思维问题”是我们首先必须解决的三个任务(邓北平,2006),但是目前普遍的做法是“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地以单词、词组、句子的讲解为主,单一强调语法和词汇的讲解和输入,忽视“语篇结构模式”(structural discourse)的培养(Harmer, 1991),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相应的语篇结构意识(Goodman, 1976),不能反映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也不可能真正培养学习者的语言运用能力(程晓堂,2005)。学生在碰到不熟悉的阅读材料时,即便词汇和语法没有明显困难,我们仍然发现:当缺少相关话题的背景知识、行文特征、语篇结构时,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下降明显,同时在理解文章结构、理解逻辑关系、推理判断下文、归纳主旨大意等与语篇结构密切相关的阅读技能方面失分严重,对于这些问题,仅靠单纯的阅读理解习题训练成效很不理想。
McCarthy和Carter提出的“语言即语篇”理论(McCarthy & Carter, 1994)认为语言是“使用中的语言”,应强调语言在语境中的功能,语言教学不能将语篇看作一个个孤立的句子来讲解。笔者认为,为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提高语言的使用能力,高中英语在阅读教学环节应以语篇为单位来组织授课(language as discourse),采用“自上而下”阅读,对学习者循序渐进地传授分类语篇结构,并在课外辅以“自由自主阅读”进行有效补充和巩固。
一、阅读教学应传授分类语篇结构模式
语篇结构模式(textual patterns)是对篇章进行分类的一种方法。从语篇的形式及内容结构入手,进行篇章解读,与作者达成动态性的交流(刘辰诞,1999)。常见的篇章模式有:问题—解决模式(problem—solution pattern),主张—反主张模式(claim—counterclaim pattern),叙事模式(narrative pattern),提问—回答模式(question—answer pattern)和具体—概括模式(general—specific pattern)(刘辰诞,1999)。一般来讲,一个语篇可能由一个独立的模式构成,也可以由一个主体模式内嵌入几个其他模式而成,这就形成了不同的语篇类型。高考英语阅读涉及的主要语篇类型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广告、说明书、新闻等)、文学作品(小说、演讲、文学评论、人物评论等),涉及人物介绍、科普、社会文化、历史、地理、环境保护等众多话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是否具备文体、篇章结构、逻辑关系、语法、修辞等阅读技能型知识。因此,在《江苏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设置的学习目标中有明确的掌握语篇结构模式和增加课外阅读的要求。
综上所述,阅读教学应该按语篇类型对语篇结构模式进行行之有效的分类阅读,引领学生从整体出发来阅读文章,提高学生对文章理解的深度和广度,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把握不同的语篇结构模式,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literacy)(Krashen, 2012)。一般来讲,教师需要借助几个关键的问题,指导学生自问一个关于文章体裁的问题,即“What is the genre of the passage?”来进行导读;而后在阅读中带着问题阅读,即一个行文结构问题“How is the passage organized?”和一个主旨大意问题“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在阅读之后,及时归纳文章结构,分析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师可以利用典型文章引导学生理清文体思路,了解具体的文体结构特点,归纳同一文体经典的语篇结构模式。此时在分类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鼓励学生采用“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借助语篇结构模式帮助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进而掌握不同文体的行文布局特征。
二、阅读教学应采用“自上而下”阅读模式
传统的“自下而上”的教学方法重视分析和灌输英语词汇和语言规则,往往使篇章结构严谨的美文仿佛是“将一个诱人的苹果切为满地碎块”,再也无法复原。早在1976年戈德曼(Goodman)就提出“自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阅读理论模式,认为阅读者不必使用全部文本中的提示,而应在文章中选取足够的信息来做出预测,用他们的经验和有关客观世界的知识去验证他们的预测(徐兴好,2011)。语言能力是不能与语篇能力割裂开的。阅读教学应以篇章为基本单位,从整体出发,从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入手,首先分析篇章结构,其次分析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及逻辑关系,最后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逻辑语义的连贯,培养学生掌握主题、通览全篇的能力。阅读教学环节应教会学生针对不同语篇类型分析内在的语篇模式,越过逐词逐句辨认及对译阶段,改变过去“自下而上”的传统教学模式,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有效的理解以达成阅读的深度和准确度(陈静波,2010)。
首先,“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通过抓住文章的语篇结构模式来带动其他环节的理解,重点培养学生边阅读边思考的思维习惯,教会学生概括抽象、推理判断、提炼总结等认知策略;其次,“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运用具体问题导读的方法进行抽象概念的可视化教学,培养学生识读多元信息的能力;另外,“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还能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多接触英文报刊,加大对英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熟知各类体裁文章的结构规律,为提高其阅读速度、扩大知识面、储存广泛的话题背景知识做准备;最后,“自上而下”的阅读模式克服传统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弊病,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学会自我思考分析、自我推理总结,让主体彰显学习主人的本色,在知不足中不知足。
三、阅读教学应辅以“自由自主阅读”模式
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础,没有阅读就没有知识的输入和积累;阅读技能也是语言能力的集中体现,只有读得懂,语言能力才能提升。McCarthy和Carter指出“把语言作为语篇有助于消除文化差异”(McCarthy&Carter,1994),大量阅读更是提高语篇结构意识的重要途径。
但是,中学英语阅读课堂太注重朗读、精读,忽略了默读和泛读,更缺少课外阅读。事实上,英语阅读作为语言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语言输入的主要环节之一,应做到将课内阅读教学和课外补充阅读有效结合起来。但是,学校、家庭英语读物缺乏这一问题如何解决?用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培养学生课外英语阅读的习惯?笔者主张推广美国教育学家Krashen倡导的“自由自主阅读”(Free Voluntary Reading)模式,因为“自由自主阅读”模式的核心是“想阅读而阅读”(Krashen,2012),能够充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根据学校教育的特点,以下方式值得一试:
首先,精心设计教室书库(library corner)。教室里精心布置“图书角”,按由浅到深,由少到多,由易到难,逐渐增加数量和难度,逐渐把精品推荐给学生。
其次,充分利用图书馆。充实学校图书馆的馆藏,为学生增加阅读量提供条件。要适当延长图书馆的开放时间,以利于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有计划地参观图书馆等方式也有利于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
最后,举办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讨论交流——浓厚氛围,增加好的英语读物的推广;同辈压力——同龄人的建议,“可能是自由阅读最强的动力”;展示图书——海报,视觉盛宴激发学生的兴趣;读写俱乐部——大量的阅读,点燃深层探究的渴望,让自己觉得“像个作家般阅读”(Krashen, 2012)。
阅读教学是一个课内、课外的综合过程,也是能力孕育和意识培养的过程。阅读不仅是掌握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也是接触和认识另外一种文化的过程。为此,教师只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合理、系统地渗透语篇结构模式,将“自上而下”的阅读方法实施于阅读教学,并引导学生将“自由自主阅读”践行于课外,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就能在目前的基础上大踏步前进。
【参考文献】
[1]高夕照,陈静波.江苏省2006年高考英语试卷分析及高三复习教学建议[J].考试周刊,2007(08).
[2]程晓堂.基于语篇的语言教学途径[J].国外外语教学,2005(01).
[3]邓北平.高考英语阅读试题的理解与思维[EB/OL].[2006-08-01].http://wenku.baidu.com/.
[4]Goodman,K.S.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rocesses of Reading[M].International Reading Association,1976.
[5]Harmer,J.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M].Pearson Longman ELT,2007.
[6]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McCarthy,M. & Carter,R. Language as
Discourse—Perspectives for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and New York:Longman,1994.
[8]Krashen,S.D.阅读的力量[M].李玉梅,译.乌鲁木齐: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
语篇意识 篇6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语篇意识,语篇分析
传统大学英语教学可能在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下,将关注焦点更多地放在语音、词汇、句子结构和语法分析上,以零件式地拆解、各个击破的方案解决语言学习的难题。为了实现对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大学英语课堂教学在大部分高等院校实行4-6节周课时数的情况下,采取了相应的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的均衡比例课时数安排。其实无论是单项语言结构的学习还是单项语言技能的训练,都很容易使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所以为师者,不妨以语篇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整体语篇意识,实现英语语言知识的教学相长和各项语言技能融会贯通的应用型学习。
本文以林肯总统的《葛底斯堡演说》(The Gettysburg Address,以下简称GA)为例做一个语篇分析教学案例,这篇原汁原味的英文文本是公认的演说精品,仅266个词,十个句子,运思精巧,主述结构简洁严密,词汇语境和谐一致。这样短小精悍的美文既是阅读训练的佳品,又是口语训练的好材料。
一、语篇分析的理论基础
根据韩礼德的理论,语篇(text)指任何长度的,在意义上完整的口语和书面语的段落,只要构成一个整体即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实现具体的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行为,即为语篇(text或discourse)。Beaugrande和Dresslor在1981年提出了“成篇性”(textuality)的概念。成篇性具体有七个标准:意向性、可接受性、情境性、信息性、连贯、衔接和互文性。这七个标准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语篇生成过程中涉及的要素即语篇产生情景、主体、客体和对象[1]。这也是做语篇分析的教学环节设计要考虑的因素。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认为语言有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其中的语篇功能是通过主位系统、衔接系统等实现的,而主位系统包括主位和述位。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运用语域、作者的写作风格等因素决定了主位的选择,体现了文章的信息组织和传递,通过分析篇章主位可以清晰地了解篇章的信息链,从而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语篇分析的教学环节设计———以《葛底斯堡演说》为例
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环节一般由定向预习、自主学习、合作串讲、重点难点互动突破和总结反馈五环节构成。下面以这篇经典的英文演说为例逐一说明这五个环节。
第一,定向预习中,教师会设置任务作为语篇分析的钥匙。就此文而言,其一,了解该语篇———GA产生的情境:为纪念葛底斯堡战役中牺牲的战士,1863年11月19日林肯应邀出席烈士公墓落成典礼,并做了简短演说;其二,韩礼德认为“小句的主位结构是语篇发展中最重要的因素”(《系统功能语法导论》P67),故而将GA十个句子细化成小句,再找出语篇主位。
第二,通过自主学习,随机抽取学生反馈,集合有效信息,GA分成19小句,每句的概念主位依次是our score and seven years ago,all men、we,that nation or any nation,we,we,in a larger sense,the brave man,the world,we,it(the world),we,it(to be dedicated),It(to be dedicated),from these honored dead,we,these dead,this nation,government;第2、3、4句的语篇主位是that,now和whether,第10、11、12句的是what,but和what,第15句到最后都是that。
第三,合作串讲,这种合作既有师生合作,又有各个学生学习小组之间的合作,首先教师引导学生解读出GA的语篇发展大致分成三个阶段,其主要内容分别为:(1)我们到此要做什么;(2)我们做不到什么;(3)我们应当做什么。接着分别指定学习小组依次完成这三个部分的串讲,在这个过程中有些语篇的衔接问题造成学生合作串讲的困难,教师做出启发和引导,实际上课堂教学就进入了第四个环节———重点难点互动突破。
GA首句以一个环境成分———时间状语开头,将听众一下子从此时此地推宕开去,回忆当年先辈们怀着“人生来平等”的信念创建美利坚合众国,为全篇定下了庄重的基调,渲染了这一场合的历史感。接着作者解说“我们”为何来此———将烈士们浴血的战场一隅奉献给他们作为安息之所。然后由But突然话锋一转,进入语篇第二阶段:比照先烈,我们这些生者无权妄谈什么奉献,因为他们已经用流血牺牲使这块土地神圣化,生者对这块神圣之地无所增益。接着,语篇渐渐转入第三部分,说明我们能做的就是拿出实际行动,小句13和14说明我们的实际行动就是献身于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从小句15开始用庄严的口吻详细阐述摆在生者面前的任务就是完成死者未竟的事业,使上帝庇佑的国家获得自由的重生,使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万古长青[2]。GA的主位结构有效推动了语篇的发展,使之文路清晰,重点突出。
跟传统词汇语法教学不同,在语篇分析教学的第四个环节———重点难点互动突破中,我们要突破的并非单个单词的各种释义或者短语的用法等,韩礼德对主位推进模式做过仔细论述,Fries和Danes也做过较多研究。他们努力从纷繁的语言素材中总结出主位变化的基本模式,即主位推进模式。朱永生和严世清两位学者在《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一书中提出英语中的主位推进模式有4种:平行型,即主位相同,述位不同;集中型,即主位不同,述位相同;交叉型,即前一句的主位是后一句的述位[3]。
从以上对于本语篇主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演说词的主位特征与文体特征高度吻合。1.演说词意在说服,为此全篇没有使用复杂主位以困扰听众,串联整个篇章基本使用简单主位,引导听众关注述位新信息上;2.全篇(含从句)主位“我们”、“牺牲的烈士”或“我们的国家”从语义上说很简单,无论述位承载了什么新内容,在语篇推进中,传递的都是相关联的信息,构成文章的线索,并为述位的层层推进提供足够的空间,使其将新的信息按照演说者的意图布局,一点一点到达听众,这样听众不会感压力,更容易接受演说者的观点,也就达到了演说词的劝说目的。
第五,总结反馈环节。教师要对学生串讲和互动环节中的表现作出评价,在语篇分析结束后,总体概括语篇形式与内容,同时可以深化主题,布置相关口语表达作业。GA的句子使用了形式和意义简单的主位,其推进模式很简单,从而文章信息线索清晰。听众零负担获取信息,并能将理解的重心放在层层推进的述位上,从而达到演说者的劝说目的。
毫无疑问,《葛底斯堡演说》堪称英语演说典范,这并非完全由于演说者是林肯总统,他在内容上总结了一场美国内战史上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伟大战役,激励着美国人民为自由平等继续战斗,更因为GA在形式上使用了完美体现文字魅力,符合演说文体特征与意图的主述结构,实现了语篇功能,当然体现了林肯总统个人简洁的演说风格。这样的文本将给学生英文口语演说带来强大的示范效应,可以由背诵练习开始,继而融于时代感着装表演,最后行诸笔头,写出命题演说词,完成学习的迁移。
三、语篇意识的培养
语篇分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适用于阅读写作课型,还适用于听力口语课型,正是大学英语课堂教学适用的。通过语篇分析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在阅读练习中能了解文章的文化背景、文章的脉络结构、主题思想,提高阅读效率;在写作练习中能更快地确定主题,更好地布局谋篇;在口语练习中能于说之前打好腹稿,使言语更有条理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都是整体把握语篇带来的好处,换言之,只有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才能更有效地学好这门语言,更灵活自如地综合运用听说读写的技巧。学生有了语篇意识就好比得到了开启英语知识宝库的钥匙,由此真正做到英语学习上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5]。
参考文献
[1]田华静.论大学英语精读课教学中语篇意识的培养.安阳工学院学报,2010,2.
[2]王欣.《葛底斯堡演说》的功能语法分析.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3.
[3]严世清,等.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和应用.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2.
[4]谢艳霞.《葛底斯堡演说》主位和主位推进模式分析.内江科技,2007,9.
语篇意识 篇7
1 公共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大都是语言为主, 课程的难点和重点基本都是注重在辨认词义、讲解生词难句、分析语法结构等表层结构方面。这样逐词逐句地讲解、翻译虽然使学生对句子内部结构有一个清楚的了解, 并有助于对语篇的局部理解, 却分离割裂了语篇的连贯, 造成语言点与语言理解严惩脱节的现象, 无法使学生对语言的情景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达不到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 片面强调语言符号的符号性, 忽视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现在所采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多数课文和阅读材料选自英美原文, 由于东西方的文化差异, 如对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缺乏了解阅读就会受到影响。在教学上, 教师过分注重对阅读文本的符号性分析, 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阅读效果的影响, 导致有些学生一看到自己所不熟悉的题材就有畏难心理。
第二, 重视语言表层结构, 轻篇章整体意义。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对阅读材料的细节性解释占去了阅读课的绝大部分时间, 学习的目标是语法、词汇及语言知识等, 阻碍学生通过文章的题目、上下文结构去联想和深层次理解。其结果是阅读速度慢, 交际运用能力跟不上, 课堂上一旦出现语言难点, 教师就立即板书例句, 反复讲解操练。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几乎每个单词都认识, 可就是不理解文章意思。
第三, 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目前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教师满黑板写, 学生则在下面拼命地记笔记, 被动的模仿、记忆和进行古板的、孤立教条式的句型操练及翻译。在这种形式下, 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淡薄, 容易产生厌倦心理, 失去兴趣, 挫伤了学习积极性, 造成课堂气氛沉闷。
2 语篇教学的涵义
阅读是公共英语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语篇教学打破了传统的字句讲解分析阅读教学模式的不足, 他是从语篇的整文来看, 把文章按照一个整体出发进行分析、理解及评价的英语阅读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理解不只是停留在词、句的表面意义上, 而要提升到对整篇文章的架构、中心思想和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意图等深层意义的领悟。教师在讲授基础知识、强调语言共核的同时, 还要注意阐明篇章结构, 点出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 教会学生识别主题句, 掌握文章的篇章结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 摸清作者的思维脉络, 以及词和句子的衔接连贯手段等等。如课文有叙述文、说明文或论述文等不同体裁, 有问题———解决模式、提问———回答模式、主张———反对模式、叙事模式、概括———具体模式等。在阅读课教学中教师要参照语篇模式理论, 帮助学生分析不同类型课文的框架结构及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 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注意体裁和文体的关系;熟悉不同语篇的本质特征, 了解语篇的体裁结构, 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准确理解特定语篇的含义, 从而抓住其重点。
3 培养学生运用语篇分析理论理解文章的能力
语篇教学从理解整篇内容入手, 教师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设法开阔学生的视野, 将其注意力引导到语篇上, 对所读文章获得一个总体印象, 然后分段找出中心思想和重要信息, 帮助他们分析句子是如何衔接成段落, 段落如何组成课文篇章的, 对文章先基础理解, 然后再根据文章所表达的内容, 谈谈自己的看法, 进行评价性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上下连贯, 前后呼应的连接的敏感性, 熟知语篇的交际能力。具体可采用以下语篇分析教学模式:
1) 导入。可通过不同形式导入新课, 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标题来预测文章的内容, 引起学生的注意, 教师可向学生提出问题,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猜测各抒己见, 可就课题引发学生的思考, 展开讨论, 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 并根据自己的猜想进行下一步。
2) 介绍文章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识。根据题目向学生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 尽量用比较简单的语句丰富和激活学生的背景知识。
3) 让学生速读课文, 使学生大致掌握课文结构、含义, 能回答一些识记性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尤其要引导学生注意每个自然段的首句, 让学生分组讨论, 并回答问题。问题的设计是每个段落的主要内容, 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通过对问题的讨论和陈述, 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 都能积极参与, 活跃了课堂气氛。
4) 理解、宏观分析课文的篇章结构。通过作记录、问答、找中心句、关键词解释难点难句, 对一些语言点进行理解和操练。教师要注意结合具体篇章, 总结文体和文章的模式, 目的要指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全面的构架分析, 使学生能熟悉了解多种写作体裁和谋篇方式。详细了解体裁结构是很重要的课堂教学环节, 只有在学生熟悉所学课文的文章框架时, 才能有清晰的思路理解认知整篇文章。还要引导他们分析并找出文章中各个内容所构成的各个层次的部分, 让学生熟练概括段落的中心思想, 了解段落之间的关系, 分析语篇的衔接手段, 这样学生就能很好的掌握文章中包含的所有信息, 掌握语篇的含义, 对文章进行深层理解。
5) 讨论、巩固。通过分组讨论来发展语言的应用能力, 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 对篇章进行评价性的理解, 实现知识向能力迁移。通过复述课文内容检测学生对该篇章的理解, 深化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起到巩固的目的。
4 结束语
事实表明, 语篇教学坚持整体教学原则, 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给学生阅读篇章的技巧和相关知识, 能帮助学生由表及里、全面深刻地理解文章。通过讨论, 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减轻了课堂焦虑感, 改变了以往课堂上只听不问、只记不说的习惯, 学生必须参与分析、推理、归纳等认识过程, 从宏观角度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 能够培养学生的语篇分析、综合以及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 是目前较理想的教学方法。
然而, 要获得语篇结构意识并非一朝一夕的易事, 需要教师长期坚持向学生灌输语篇结构意识, 学生才会逐渐增强对语篇结构的敏感性, 达到全面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作用。同时, 语篇教学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要具有语义、语用、修辞、文体等语言方面的知识, 还要有丰富的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与语言相关的知识, 以及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教师要利用对语篇分析的研究成果, 加强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 深入总结和探讨语篇教学的, 充分运用新的理论和语言知识, 清除阅读教学中遇到的障碍, 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分析在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教学, 2001 (9) .
[2]李慧敏.语篇分析和英语阅读教学[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2 (3) .
语篇意识 篇8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概述
批评性话语分析(CDA)作为应用语言学的—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分析语篇形式、内容,来研究话语、权利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CDA中存在一些常用概念、术语,如:权势,意识形态,制度,社会结构等。对新闻语篇的文本层面分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词汇层面、情态层面及句法转换层面。意识形态的表达需要借助词汇,词汇能为我们提供判别文本意识形态的重要线索。情态是指能够表明说话者立场及态度的语篇技巧。语篇的句法转换层面包括两个方面:名物化和被动化。下面我们将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运用到具体的语篇当中来分析所选新闻语篇所隐含的意识形态及背后的权力建构。
二、VOA关于中美会面报道的意识形态分析
下面将以VOA新闻语篇《Can US,China Work Together on Economic,Security Issues?》为样本,运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分析新闻语篇中的意识形态及权力构建。
在本文中,“attack”一词共出现4次。VOA作为美国的主流媒体,每天收听甚至用其作为教学或学习材料的人不计其数,在这里很显然作者反复用“attack”一词是想制造一种假象,这使得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受到严重影响。其次,我们可以看到作者还大量使用有关“偷”这个概念的词汇。例如“stolen”、“stole”以及“theft”。作者使用大量负面词汇意在捏造并向读者传达中国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国家。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国,在自己国家主流媒体上发布这样不负责任,误导读者的新闻,可见其居心一斑。此外,我们还看到作者在描述中国态度时使用“suspend”一词来谴责中国逃避现实,不愿承担责任,拒绝对话的态度,制造一种假象。很显然这样的描述有失公允,美国并无证据说明中国应对此事负责。本段中作者使用“charge”这样带有权力色彩的词汇来表示美国对中国的声讨和谴责,用“overstep”来捏造中国肆意违反国际法规的谎言。通过对本段词汇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新闻词汇背后所传达的意识形态以及作者,西方媒体及其所代表的利益集团背后的权谋和居心。
情态的变化依靠情态词的选择来表明说话者的立场和态度。"I don't know whether the United States is willing to share sources and methods on that issue,but I think the US is going to try and convey to China that,if it has done this,it has overstepped the boundaries of what is acceptable."本句中“is willing to”情态词的使用表明在这次网络安全事故中美国处于核心和主导地位,意在说明事情的解决主要依靠美国是否愿意在这件事情上付出精力以及原谅所谓的中国袭击者行为。而我们从该语篇的第二句中的转折小句“if it has done this”很清楚的看到彼时的美国并不确定真正的罪魁祸首,但说话者却使用如此主人公的语气来阐述这件事情可见美国的霸权主义心理和对中国的敌视态度。
转换层面包括名物化和被动化,所选语篇中名物化出现在“I would imagine the Chinese are going to want to see proof of attribution.”本句中的“attribution”使用了名物化的用法,这里说话者使用名物化意在掩饰其在没有充足证据的情况下责因于中国的不负责任的行为。除此之外,本新闻语篇中含大量的句法转化用法。例如,“State department spokesman John Kirby said the U.S.has not accused anyone of the crime.”第一句主句使用过去式,按照语法规则从句应该使用过去完成时,而这里从句却使用现在完成时。意在表示美国在未弄清真相之前,从未责因于任何人,说话者此处旨在帮助塑造美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而读者通过阅读全文可以看到美国已经多次强调这次网络安全问题的罪魁祸首就是中国黑客。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说话者前后矛盾,这就反映了其背后所代表的利益团体对中国的敌视及肆意抹黑中国的行为。
三、总结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分析话语的一种方法,它以社会为本,探索隐藏在话语背后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并通过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揭开某些语言过程和社会过程的神秘面纱,暴露那些用以操纵、控制、歧视和蛊惑的语言。通过对具体语篇的分析我们发现实际上新闻报道者在文章中夹杂了很多主观意识,使读者成了被误导和蒙蔽的对象。通过学习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将有助于读者分析新闻语篇中所隐藏的意识形态,培养读者的批评性话语意识。
摘要:新闻语篇在语言使用和传播过程中具有特殊性。本文主要从新闻语篇的词汇层面、情态层面及句法转换层面进行分析,揭露美国媒体涉华报道中的意识形态,从而帮助读者培养批评性话语意识。
关键词:意识形态,批评话语分析,权力建构,控制
参考文献
[1]Van Dijk,T.A.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A].Handbook of Discourse Analysis[C].London:Acadamic Press,1998.
[2]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语篇意识 篇9
关键词:名物化,意识形态,新闻报道,系统功能语法
1 引言
对美国媒体涉华报道这一议题的关注, 已成为近几年国内学者们研究的热点, 而有关新疆的报道因其敏感性并没有得到太多关注。本文以英文新闻报道中涉及新疆的报道为语料库, 以《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这两大主流媒体的典型例句作为意识形态倾向分析, 来解释V-ing这一名物化现象如何作为一种语法隐喻工具来创造概念隐喻。正如Halliday所说, 名物化除了能够增加语篇的正式性和权威性外, 还能够暗中操控读者对某一事件的观点和态度。
2 研究样本及其V-ing形式名物化分布情况及特征
本文随机选取了《纽约时报》2008年至2012年的共42篇以及《时代周刊》2009年至2012年的20篇涉及新疆的共62篇新闻报道, 对语料中所有V-ing形式的名物化现象进行识别提取, 然后采取描述性分析法, 结合中国背景对报道中对意识形态倾向性的案例进行阐述。
经过笔者统计, V-ing形式的名物化占所有形式名物化的15.3%。尽管比例并不大, 但在所有V-ing形式的名物化中, 具有消极意义的名物化用法占到了66.5%。由于名物化能够实现动作过程的隐性化, 对于新闻语篇而言, 目的就是为读者传达重大事件的发生过程, 然而名物化的过度使用, 尤其是由动词转为名词的用法, 使得事件发生的动态效果急剧下降, 掩盖动作的实施行为, 与新闻传播的本意有所背离。其中具有消极意义的高频词汇有Fighting、rioting、killing、shooting、uprising这些词, 仅rioting在所有V-ing形式的名物化中就占到了46.7%。其余出现频率不多的消极意义词汇还有beating、posing handling、stabbing、existing、exploding、bombing、reporting、trafficking、spending、quashing、offering、ruling及kidnapping等。
3 意识形态对新闻文本中V-ing形式名物化使用的影响分析
名物化是制造概念隐喻的有效工具, 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操控读者对某一事件的观点和态度。
(1) 名物化的概念功能
通过非人格化模糊行为主体, 非人格化指的是运用不同的语言手段, 使动作的施事者模糊化。非人格化通常通过删除动作或过程的施事者, 达到模糊行为主体的目的。名物化通过非人格化, 为作者/说话人省略事件的参与者、隐藏其身份提供了一种选择方式。下面这则例子是由V-ing形式的名物化来实现其概念功能。
The fighting left at least 156 people dead and more than1, 000 injured, according to the state news agency.
From China Locks Down Restive Region After Deadly Clashes
July 6, 2009 New York Times
这则新闻报道的是新疆在2009年7月5日晚发生的暴力恐怖事件, 这起事件为新疆的各族民众都带来了严重的财产损失和生命威胁, 是一场复杂的恶性的“三股势力”鼓动下的恐怖暴力袭击, 事实情况是暴徒在各族无辜群众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对无辜群众实施各种暴力行为, 而不是报道中单纯说的维吾尔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fi ghting”。这则新闻没有提到“争斗”的施事者, 也就是“争斗”的发起者, 报道者使用动词fi ght的ing形式fighting这种名物化形式, 省略了动作的发起者, 这种非人格化让报道显得客观, 但却隐藏了事实的真相。
原句可依据中国政府的报道转化为At least 156 peopledead and more than 1, 000 injured when they fought against therioters.而《纽约时报》的新闻报道者则通过名物化省略暴力斗争的发起者, 造成部分信息丢失, 使语篇神秘化, 读者很难从报道中获取准确的信息, 只能根据上下文或自身阅读经验来进行理解判断。Halliday认为人类的认知是朝着“事件性”的方向发展, 名物化就是一种能够实现抽象性和静态效果的重要工具。从动词的动态过程到名词的静态状况的转变也会影响人类对社会现实的识解:因为动作仅仅被当作是一个静态物体或是一个已知的事实。不可否认, 名物化过程往往会使读者把意义当作已经存在的事实, 一个毋庸置疑的抽象事件。这正达到了《纽约时报》的目的, 通过故意忽略施事者, 把读者的关注点引向了事件本身, 从而使新闻实现了“非人格化”, 看似更加客观地描述了事件, 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纽约时报》不仅移除了自己的主观责任, 也保护了暴力施事者, 从而显示美国政府的不良政治企图。
《纽约时报》作为一向标榜自由言论的报刊, 主张以人权和个人利益为价值主导的自由主义。他们相信如果美国肩负起推进世界自由主义信念的责任, 那么自由主义价值观不仅有利于美国人民而且可以帮助其他国家的人民, 并很自然的把新疆的暴力事件定义为自由的价值观念, 但事实上《纽约时报》在没有调查清楚事件真实情况的基础上就把一起暴力恐怖犯罪行为有意定义为施暴者捍卫自由的行为是不容原谅的。
(2) 名物化的语篇功能
在语篇中小句可分为主位和述位。主位是小句信息的出发点, 述位围绕主位进行讨论。名物化通过主位和述位的语序调整来达到吸引读者注意力的效果。动词的ing形式可以很好地帮助句子进行结构转化。转化后的小句把过程和特征等转化为状态和事物, 从而由于读者的焦点习惯来引起读者的注意转移。在纽约时报中有关新疆的报道中, 有很多类似的例子:
The authorities also organized public burnings of Uighur books.
B e h i n d t h e Vi o l e n c e i n X i n j i a n g B y N I C H O L A S BEQUELIN
Published:July 9, 2009 New York Times
由于句末重心的原因“public burnings of Uighur books”成为了这句话的焦点信息。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该为The authorities also organized to burn the Uighur books publicly.在例句中, 新闻报道者把动词burn名物化成为burning, 使读者的注意力更加凝聚在burning, 给人一种中国政府愚昧无知、焚书坑儒、霸权主义的形象。下面这则例子也采取了主述位调整的方法。
The shootings, in which at least four people died, took place last Friday, when police offi cers went into a house on a predawn, Radio Free Asia reported, citing interviews with police offi cials in the area.
Security Forces Kill at Least 5 in China
By EDWARD WONG
Published:March 11, 2012 New York Times
在这一例句中, 新闻报道者为了着重突出“shooting”, 把原来的语序“at least four people were shot to died”调整为现在的语序, 使读者的注意力放在“射杀”这一事件上来强调事件的恶劣性。
从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 《纽约时报》为了给读者灌输其自身思想, 在媒体的编辑过程中把想让读者知道的信息编码在语言中显眼的位置, 而把他们想要隐藏的东西忽略掉, 在不知不觉中塑造了社会的意识形态, 使读者的情感更加偏向《纽约时报》而非中国政府, 从而在故意偏离事实真相的同时达到绑架读者认知取向的目的。
(3) 名物化的预设作用
预设是指言语交际行为时利用双方共同的常识或语境推断出的信息, 在新闻语篇中, 预设有明显的介入功能, 来达到表达意识形态、操控影响读者的目的, 充分体现出新闻作者的观点立场。例如下面这则来自时代周刊的新闻报道对中国在美巴边境的潜伏采取名物化手段来操控读者意识。
But lurking ever on the sidelines of the fraught U.S.-Pakistani alliance is China, a country whose prestige in Pakistan still seems greater than its actual presence.
Why Did Pakistan’s Spy Chief Make a Secret Trip to China?
By Ishaan Tharoor
Published:August 3, 2011 Time
句中运用了名物化的“lurking”, 将“潜伏”看成是既成事实或必须要发生的事实, 而不是运用动词结构“China lurks ever on the sidelines of the fraught U.S.-Pakistanialliance”, “潜伏”这一过程可以发生, 也可以不发生。这样的表述是动态的, 会加深新闻作者过度主观化的嫌疑, 没有说服力并且容易引起争议。而例句中通过预设的名物化, 读者不得不认同中国正潜伏在美巴边境这一信息, 从而认同新闻作者所传递的信息。也就是说, 名物化结构作为预设诱发语, 能让读者把“中国潜伏在美巴边境”看作是理所当然的, 把这一命题看作真实的内容来接受, 从而让读者感受到所谓的中国政府潜伏阴谋, 尽管事实上它根本不是真实的。因此, 在《纽约时报》的新闻语篇中, 作者能利用名物化进行预设, 将共享的知识作为传递给读者的信息, 是话语生产者表达知识和态度, 将意识形态自然化, 恶意操纵读者的一种有效手段。
4 总结
首先《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这些英文主流媒体在涉及新疆报道中大量运用了名物化转换;其次这些以过程到实体以动词到名词特别是V-ing为主要特征的转换在交际效果上表面保持了报道的客观性, 实际上对中国形象的塑造起到了一定的负面作用。新闻报道无法摆脱其话语方式上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 像《纽约时报》《时代周刊》这样的主流媒体依然如此。因此, 对此进行的研究, 有利于在外界媒体中寻找出对华不利的影响因素, 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良好形象的塑造以及和谐的中美关系创造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Edward Arnold/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156.
[2]Van Dijk, T.A.Principle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C].In M.Wetherell, S.Taylor, S.J.Taylor.Discourse Theory and Practic e.London:Sage, 2001:67.
[3]丁建新, 廖益清.批评语言学[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 2011:101。
[4]范勇.美国主流媒体涉华报道中的意识形态偏见词汇与“中国形象”的塑造——基于对《纽约时报》的实证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 2009 (8) :173-176.
[5]刘芬.从批评语言学角度看英语新闻语篇中的名物化[J]。长江大学学报, 2012 (8) :45-46
[6]王琳, 孙志祥.纽约时报涉华新闻报道的意识形态倾向分析[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1 (3) :113.
[7]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