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意识

2024-05-31

保险意识(精选7篇)

保险意识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随着人们物质财富的增加以及对未来生活的保障的更高需求, 保险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自1980年国内开始恢复保险业务, 保险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等因素的制约, 我国居民的保险意识还是有所欠缺, 与发达国家相比, 还是存在很大差距。为研究我国居民保险意识水平, 我们以扬州市为例开展了一次居民保险意识实地调查。本次调查研究旨在了解与分析居民保险意识强弱, 以发现其中潜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有效的改善措施, 以此来逐步提升我国居民的保险意识, 促进我国保险业的发展。

一、扬州市居民保险意识现状

1. 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对江苏省扬州市共265名居民的实地调查。本次调研发出问卷共计265份。对调查问卷进行初步整理后, 剔除了一些异常数据, 最后共选取了220份有效问卷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2.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我们将被调查者分为四个年龄段, 分别是25岁以下、26-35岁、36-50岁和50岁以上。问卷显示, 25岁以下人数占23.5%、26-35岁人数占41.8%、36-50占31.2%、50岁以上人数占3.5%。在选取的220份样本中, 男女比例基本平衡, 男性占比46.5%, 女性占比53.5%。

在受教育水平上, 初中及以下的人数占8%, 高中、中专或技校学历的人数占30%, 大学学历的人数占60%, 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2%。

在人均收入方面, 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人数占45.5%, 2000—3000元的人数占28%, 3000—4000元的人数占15.5%、5000元以上的人数占11%。家庭总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占13%, 2—5万元的占38%, 5—10万元的占31%, 10万元以上的占18%。

在家庭结构方面, 核心家庭占68%, 主干家庭占14%, 联合家庭占5%, 其他家庭占13%。从数据上可以看出, 核心家庭即仅由父母和未婚子女或仅有夫妻的家庭是调查家庭主要存在形式。

3. 居民对保险的认识情况。

在本问卷中, 有18.5%的人对保险完全不了解, 65%的人对保险一般了解, 15.5%的人基本了解, 只有1%的人完全了解。由此可见, 大多数居民对保险不太了解。超过半数的居民反映, 虽然给自己和家庭买了保险, 但是对所保险种以及遭遇损失如何报案等缺乏足够的了解。

另外, 调查问卷结果还显示, 年龄也是影响居民对大病医疗保险评价的重要因素。35岁以下者对该保险制度缺乏了解, 对其也保持着中立的态度;36-50岁者, 则对保险存在较大的意见, 有许多自己的看法。

在了解保险的人当中, 大多数通过电视广告或短片和保险公司发放的材料了解保险,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互联网和其他途径了解保险。但是, 居民大多从电视广告等媒体工具和保险公司发放的材料来了解保险。

二、影响居民保险意识的因素分析

1. 居民对保险的购买态度。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 居民有购买保险的潜在欲望。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其无法购买。其中, 收入原因占大部分因素, 同时由于自身对保险的不了解, 导致居民不敢轻易购买保险。单位已经购买了保险也是另外一大影响因素 (见图1) 。

2. 居民购买保险的种类。

从图表中可以看出, 居民在购买保险时, 大部分选择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住院医疗保险、人寿保险、养老保险。我们基本可以得到, 居民比较关注与自身健康有关的保险以及有关养老方面的保障, 对子女未来教育、财产安全等方面保险意识交薄弱 (见图2) 。

3. 居民对保险的评价。

在居民对保险的评价中, 大多数居民对保险公司提供的产品以及保险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评价一般, 甚至有出现负面评价。由此可见, 保险要想深入人心, 人人都有保险意识, 需要从保险产品的质量以及保险从业人员的素质重点抓起 (见图3) 。

三、问题分析及政策建议

1. 问题分析。

从因素分析中可看出, 对于保险行业来说, 自身的产品质量, 提供的服务水平以及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居民保险意识的因素。对于居民来说, 收入以及自身的风险意识是制约居民保险意识的因素。

2. 对策建议。

(1) 保险业加强自身规范建设, 提高产品创新能力, 加强自身内功修炼。

骗保、拒不赔款等恶性事件的频繁发生导致了群众们对保险行业的信任危机, 保险产品的开发滞后导致供需不对口。因此, 保险行业加强建设应该从自身的诚信建设以及产品的创新能力着手。其中, 保险行业自身的诚信建设重点应是加强从业人员的素质建设。保险从业人员代表的行业形象, 重塑保险从业人员的服务形象是重中之重, 可采取培训和年检等方法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在产品开发上, 也因做到从实际出发, 与国际保险业发展相结合, 开发出真正能贴合人民群众的需求的产品。当然, 宣传手段也是必不可少。, 保险业应充分利用媒体资源, 比如电视、广播、杂志、报纸、互联网等载体, 积极宣传保险的正面效应, 提高人民的保险意识, 引导人民充分认识保险的作用, 实现全社会普及保险知识。

(2) 加强保险机构的监管, 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

首先, 合理分配保险业的资源, 重视并推动各项保险业务的发展。保险业包括营利性的商业保险以及政策性保险业务, 政策性保险可以实现保险制度社会功能, 营利性商业保险可以满足个人风险规避的需要。中国的保险业应该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 长久下去, 保险业的声誉将会有很大的提升。

其次, 监管部门需要完善自身的制度设计, 保证信誉的建立可以带来最大的预期收益。在制度建设过程中, 部门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用激励机制来深化保险公司的产权制度改革和推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用约束机制约束保险从业公司, 对出现的违规操作的公司严惩不贷。

(3) 引导公众正确对待风险, 增强社会公众保险意识。

社会公众应该对相关法律文献有所了解, 如《社会保险法》, 提高有关保险的法律意识。提高文化素质, 改变传统观念, 反对迷信, 正确认识保险规避风险、防损防灾的作用。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要剔除侥幸心理, 要对风险的客观存在和风险程度有理性的认识和评估。

当然, 社会公众也包括青年学生。青年学生是一个重要的群体, 首先, 他们年纪较小, 面对风险选择保险的意识较低, 需要加强引导;其次, 他们现在就逐渐形成保险意识, 对以后的生活也有导向作用。因此, 学校和各类教育机构应当正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保险意识, 普及各类保险知识, 可以通过假期社会实践的, 带领学生参观保险公司, 实地了解保险公司的日常运作, 提升保险知识。

摘要:为了解我国居民真实的保险意识现状, 我们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开展了一次实地调查活动。本文通过数据统计分析了扬州市保险意识现状存在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提高居民保险意识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保险意识,影响因素,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周道许.中国保险业发展若干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6.73-75.

[2]臧兴东.浅析保险活动中道德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04)

[3]张兴, 王正峰.影响保险意识四因素[N].国际金融报, 2001年6月14日第五版

[4]夏益国.关于普及保险知识问题的思考[J].中国保险, 2008 (10)

[5]张根群, 郭金贞.论国民保险意识的提高[J].保险研究, 2001 (8)

保险意识 篇2

说到保险,每个稍微知道保险的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保险可以在我们的人身、财产、责任发生问题的时候,在之前有购买相应保险的情况下,能够部分或者全额的弥补因事故而造成的损失。但是,由于中国的保险业还处于初期发展阶段,保险业面临着种类不够完善,保险的宣传十分落后,保险的推销又不够人性化,保险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等等诸多的情况。所以许许多多的人,包括大学生,对保险的了解仍旧十分陈旧,还停留在例如:保险推销很烦人,保险无用,保险有保无险,投保人即使在投保之后,发生事故之时却有时候难以获得保险金的等等的思想下。诚然,人们对保险的印象很多也是保险业如今面临这的诸多的问题,但是,随着保险体系的不断地完善,很多的问题也在不断的得到解决,在这样的情况下,树立新的、正确的保险观对于将要走进社会的我们来讲就尤为的重要了。

幼有所护,壮有所立,老有所养,亲有所奉,爱有所继,病有所医,残有所仗,财有所承,产有所保,钱有所积。其实在之前对于这保险的十大价值,我是和很多人一样,是抱着保留的态度去看待的。直到有一次,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发生了意外,出了一场很严重的车祸。光是医疗费用就需要几十万。如果这几十万需要一个家庭去承担,这就意味着一个小康的家庭又要回到连温饱都成问题的情况,但是不幸中的万辛,她在大学的时候投了学生保险。最后在保险赔付之下,大部分的医疗费用得到了解决。这件事给我的触动十分巨大,也让我对保险的这十大价值有了一个更全面,更加细致的了解。

其实,保险不光有这种风险降低的功能,还可以做到鼓励储蓄的作用,家庭里有些专项费用(如养老、子女教育、看病、买房、结婚等)开支较大,需长期积存经费,把钱存银行固然是一种办法,但存取方便的优点也容易使储蓄计划被轻易放弃。而人身保险的经济保障一般比储蓄要高得多(具有吸引力),分期交纳的保险费也是少量的(具有承受力),保户和保险公司签有正式的合同(具有约束力),保户一般不会轻易退保。在保险合同履行期间,个人的财产,健康等等都有保险进行保障,在保险到期之后,个人还能取得投入保险的本金以及部分的利息,这对于家庭和个人而言都是一举两利的事情。

其实,通过认真的学习保险,我还发现,不仅是普通人,甚至是很多大学生对于保险还存在着一个很大误区。很多人人为,以至于买保险的时候都是给家里的长辈,孩子买的保险,他们的初衷认为,关爱孩子,关心老人,给他们买保险是爱的体现,能让他们减少伤害。其实保险是不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的。给孩子老人买保险虽然是初衷是好的,但是对于整个家庭而言是没有什么帮助的。让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作为投保的对象,才有利于家庭的长远发展。因为老人孩子发生情况,主要劳动力还能维持家庭的正常开支。而一旦家庭的主要劳动力出现意外却没有保险,那么整个家庭就要面临举步维艰的地步。这是我在学习保险学的时候所获得的最大的启发和触动。

保险意识 篇3

关键词:保险;保险意识;市民

中图分类号:F8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0)03-0054-04

保险意识是人们关于保险的思想、观点及心理反映,它体现人们对保险概念、性质、职能作用的认识及由此产生的理论观点,以及对保险的需求、感觉和评价。[1]一个健康完善的保险市场,不仅要有符合公众需求的保险产品,还要有完善的市场主体—保险公司、中介人、投保人。其中,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是保险市场的供给者,为保险市场提供保险产品,而投保人是保险市场的需求者,是保险市场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在商业保险快速发展的今天,保险作为公众转移风险的手段之一,公众的保险意识又是决定公众是否认可通过保险的方式来转移各种风险,从而最终决定我国保险市场能否持续快速发展。充分了解公众保险意识现状,并逐步提升公众保险意识对于保险业的做大做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北京市保险业现状

截至2008年底,北京市保险市场有保险分公司67家,在北京市直接经营业务的总公司10家,共计77家,比年初增加8家,比2000年增加68家。其中产险公司28家,寿险公司45家,政策性保险公司1家,再保险公司3家。

近3年(2006-2008年),北京市的保费收入在保监会37个统计机构中(包括不含港澳台的全国31个省市、5个单列市和集团总公司本级)一直名列前5名。特别是从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两个指标来看,北京市的保险业发展远远领先于全国平均水平(见图1-图3)。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www.circ.gov.cn/web/siteo/及北京市统计局网站http://www.bjstats.gov.cn/相关资料整理得了。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www.circ.gov.cn/web/siteo/及北京市统计局网站http://www.bjstats.gov.cn/相关资料整理得了。

注:由于2005年中意人寿保险与中国石油200亿元的补充养老保险大单,使得2005年北京保险业数据异常。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http://www.circ.gov.cn/web/siteo/及北京市统计局网站http://www.bjstats.gov.cn/相关资料整理得了。

二、北京市市民保险意识现状

为了解北京市民保险意识的现状,笔者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对北京市民保险意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此次调查采用街头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共收回有效问卷505份,问卷涉及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拥有保险的情况、对保险的了解以及对保险的认识和态度四个方面。

1.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采用街头随机抽样的方式,共对505名路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设调查者的性别、年龄、学历分布如下表1所示。

数据来源:笔者根据调查问卷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2.北京市市民保险拥有现状

对于当前北京市民保险拥有状况,本次调查共设计了4个相关问题,分别为“是否拥有社会保险”、“是否拥有商业保险”、“拥有哪些商业保险”和“拥有的保险每年所需缴纳的保费”。

对于第一个问题“是否拥有社会保险”,505名被调查中共有485人回答“有”社会保险,15人回答“无”社会保险,5人回答“不知道”,分别占比96.04%、2.97%、0.99%。对于“是否拥有商业保险”,205人回答“有”商业保险,占比40.59%,248人回答“无”商业保险,占比49.11%,另有52人回答“不知道”,占比10.30%。结果显示绝大部分北京市市民拥有社会保险,而拥有商业保险的市民仅仅只有四成。社会保险作为市民的一项基本权益和对市民生活的一种基本保障,在北京市已经深入人心。但商业保险作为人们防范风险的一种手段,还没有被大部分北京市市民所接受。

在“有”商业保险的205人中,198人拥有“人寿保险”,162人拥有“人身意外伤害保险”,105人拥有“医疗健康保险”。对于拥有的保险每年所需缴纳的保费,在拥有商业保险的205人当中,56人每年缴费在1000元及以下,86人每年缴费在1000-5000元之间,42人每年交费在5000-10000元之间,另有21人每年缴费在10000元以上。在调查中,有部分被调查者拥有的一些投资型或者储蓄型保险是一次缴费多年受益的情况。

3.对于保险的了解及认识情况

对于当前北京市市民对保险的了解及认识,本次调查共设计了2个问题:“您自认为对保险了解么?”以及“您了解保险信息的渠道方式”。从调查结果来看,选择“十分了解”和“比较了解”者为11.09%、19.80%,而选择“略知一二”及“完全不了解”者,占比48.11%、21.00%。结果表明,只有近三成市民比较了解保险,绝大多数市民对于保险都不太了解。而对于了解保险信息的渠道的回答则有46.73%的市民选择“广播、电视、杂志、网络等各种媒体”,另有19.41%的市民是来自于“保险营销人员的讲解”。

4.对于保险的态度

对于保险的态度,本次调查设计了两个问题:“您对保险的看法”、“您购买保险最主要的原因”。关于“对于保险的看法”这个问题,被调查的505人中,258名被调查者认为保险“可有可无”,占比约51%,126名被调查者认为“保险是骗人的,很反感”,占比24.95%;只有121名被调查者选择“保险是必须的,防范风险,或者投资理财”,占比约23.96%。

对于购买保险的主要原因,已有保险的205名被调查者中,为防范风险而购买保险者所占比例最大,达到31.22%,而紧随其后的是“迫于保险推销人员的纠缠而购买的”,比例也达到了30.73%。选择“为自己以后治病或者养老做好准备”的被调查者仅为13.66%。

三、北京市市民保险意识较低的原因分析

公众保险意识关系到整个保险业的发展,是目前保险事业赖以生存、发展、壮大的基础。只有深刻认识影响保险意识的诸因素,并努力改善影响保险意识提高的社会存在,才能促进广大市民保险意识的提高,进而促进我国保险事业的发展。北京市作为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保险业的发展处于全国前列,市民的保险意识也强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或地区)人均拥有多份保险来说,北京市市民的保险意识仍然相对较低。有数据表明,香港人均拥有8份人寿保单,日本人均拥有7.3份人寿保险单,德国人均也至少有2张保单。而在中国,每人拥有的寿险保单数量平均值为0.2至0.3张。 北京市民保险意识低下的原因主要分析如下:

1.历史因素

主要是指保险业在我国产生至今,所经历的时间太短。现代商业保险在世界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而我国保险业是在帝国主义列强涌入我国进行经济掠夺时产生的,直到1805年,由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发起成立了谏当保安行,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保险业才开始。建国后,在“大跃进”运动的背景下,国内保险业又被停办20多年之久,从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至今,还不足30年的时间。北京市作为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前沿之地,虽然北京市市民与其他省市居民相比,能较快的接受保险这个新生事物,但要在短短30年时间内赶上发达国家几百年对于保险的接受和认识程度显然不太现实。

2.社会文化因素

主要是指社会经济体制及相关政策对公众所形成的风险承担状况的影响程度以及公众自身的文化素质水平。首先,我国长达5000年的农耕文化使得传统的宗族观和家庭观根深蒂固,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人情伦理为主的传统文化,家庭宗族的互助机制成为人们防范风险的主要手段。[2]改革开放以前,几十年的计划经济体制,又使得人们养成生产生活都依赖国家或集体安排,各种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对公众所造成的损失,基本也由国家或集体承担,因而商业保险赖以生存的基础——转移风险在我国几乎不存在,因此当时我国的保险业也仅仅只是恢复了业务,但其业务发展十分缓慢,公众对于保险的认识也是十分有限。改革开放后,随着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公众不得不防范和处理自身所面临的风险;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保险业此时才真正进入公众的视野。此时,北京市依靠全国政治、经济的领导地位,其经济的龙头地位也带动了保险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北京市市民对于保险的接受和认识程度。

其次,保险涉及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方方面面,公众文化素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其对保险的认识和态度。目前,由于市民缺乏对保险的基本知识,认为保险是“骗人的”,或者认为买了保险就万事大吉的错误观念仍然普遍存在。同时,公众面对的保险产品的具体形式就是一个涉及众多专业词汇的保险合同,其中的条款对于普通公众来说难以理解,进而影响到公众对于保险认识的兴趣和难度。此次调查在“不想了解保险知识的原因”这一问题中,有近40%的被调查者选择“保险合同难以理解”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问题。此外,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随着被调查者学历水平的上升,其拥有保险的比例上升以及对于保险的认识和接受程度随之上升也验证了这一观点。

北京市作为我国首都,其市民受教育程度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报道,北京市2006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指标已达到53%,高中生升入大学教育的升学率更是达到了70%,远远高于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6%的水平。 市民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在提升市民文化素质水平的同时,也使得北京市民对保险的认识和了解程度大大提升,从而提升了北京市民的保险意识水平。

最后,保险的意义在于长期投保,然而放与当前公众普遍存在的短期利益思想显然格格不入。在调查中,时常有被调查者“花钱买了保险只有得到保险理赔才划算”的话语。其实,未雨绸缪,居安思危,可以看作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保险”一词的诠释。

四、提升市民保险意识的建议

普及保险知识,增强保险意识,促进保险业发展,不仅仅是保险业的重要任务,更是政府与社会的共同责任。总体来说,应当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为主体、以学校为依托、以媒体为载体,做到广泛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真正增强市民的保险意识。

1.以政府为主导

以政府为主导,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和督促保险机构确实发挥保险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并引起社会各界重视保险业,从而增强市民保险意识。小到一起车祸,车辆保险能有效补偿车祸各方损失,大到公众场所发生火灾,公众责任保险能对受害公众进行有效补偿,从而化解社会矛盾,保险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挥的重要作用。然而,时至今日,大多数人只是在发生事故后才想起保险,能做到在风险发生之前就通过保险转移风险、居安思危者还在少数,而人身意外、健康、养老以及财产损失等各种风险依然存在。[3]

2.以行业为主体

以行业为主体,主要是指以保险行业各保险机构(包括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以及行业协会等)为主体,对市民进行保险知识普及,以增强市民保险意识。市民保险意识的提升,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保险行业,同时,由于当前市民了解保险知识的来源大多是保险从业人员(如保险营销人员的介绍等),因此,保险业各保险机构有责任更有义务在普及保险知识、增强保险意识这一行动中担当主体角色。保险业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保险行业自身的诚信建设以及加强对公众的保险知识宣传两个方面。加强保险行业自身的诚信建设在于改善公众对于保险的错误认识,促进保险业和全社会之间的诚信互动,为保险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行业协会推动和完善诚信立法和制度建设,制定保险信用评级制度,确立保险各类行为标准,组织编写和实施保险业诚信教育读本。在保险服务过程中加强对公众的保险知识宣传,注重对公众的保险知识普及,把保险知识普及纳入保险服务人员的考核指标体系,强化从业人员的保险知识普及意识;同时编写保险知识普及读本,帮助从业人员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普及大众保险知识。

此外,以行业为主体还可以是以保险业协会为纽带,协调各保险机构一起对市民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组织保险大型宣传活动,扩大宣传影响,形成联动效应。在此方面,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1994年由7家保险公司成立了非盈利组织——生命与健康保险教育联盟组织(The Life and Health Insurance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LIFE),该组织把每年5月和9月分别作为全美“伤残保险意识月(Disability Insurance Awareness Month)”和“人寿保险意识月(Life Insurance Awareness Month)”,通过广告、消费者媒体延伸、高中及大学保险教育计划、公众服务公告、传单、视频以及网络等方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公民保险意识宣传和教育活动,并帮助美国家庭作出最优的保险决策以保障其家庭的财务安全,目前已经得到全美140多家保险和金融服务组织(insurance and financial services organizations)的支持。[4]

3.以学校为依托

以学校为依托,是指将保险教育纳入中小学、高中以及大学课程,让公众系统学习保险知识,从小了解保险、接受保险。学校教育是公众系统掌握一门知识最主要的途径,普及保险知识、增强保险意识,须将保险知识纳入中小学、高中以及大学课程体系。具体而言,可以在现有小学《科学》课程中加入保险知识的内容或者在中小学教育中另开设单独的保险课程,而在大学教育中则将保险课程列为大学公共必修课程,改变当前保险学校教育只是保险专业学生“特权”的状况。此外,学校还应与保险机构合作编写公众易懂易读的保险知识读本。

4.以媒体为载体

以媒体为载体,主要是指针对公众的保险知识普及可以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为载体开展各种保险知识普及活动。学校教育中的保险知识普及只能针对于在校学生人群,保险从业人员的保险知识普及也只能针对于有限的社会公众,而广播、电视、网络等公众媒体则可面向全社会公众,真正实现保险知识的全社会普及。具体形式包括保险广告、保险案例分析,甚至拍摄反映保险从业人员生活的电视剧等等。[5]

普及保险知识、增强公众保险意识,一方面在于为保险业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促进我国保险业健康快速的发展,另一方面更在于公众能更有效地利用保险这一方式转移自己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充分发挥保险的作用。当然,普及保险知识、增强公众保险意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循序渐进,逐步进行。

参考文献:

1]李伟民.金融大辞典[Z].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

[2]张兴,王正峰.影响保险意识四因素[N].国际金融报,2001-06-14.

[3]朱劲松.保险意识之谜及其破解[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08(1).

[4]美国人寿和健康保险联盟教育组织(The Life and Health Insurance Foundation for Education,LIFE).网站http://www.lifehappens.org/liam/,2009-9.

保险意识 篇4

我国居民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居民相比,其保险意识还是非常薄弱的,在很多居民的脑海中,买保险是骗人钱财的。根据相关统计分析,即便是我国一些开放的城市,其保险意识相比较其他城市和地区还是较强的,然而,这些城市居民的保单比例也就是10%,然而很多的发达国家,几乎每个人手里有3~5张保单。因此,可以看出我国的居民保险意识是非常落后的。据相关政府调查报告,我国居民的保险意识薄弱,不到10%的消费者对于保险有很好的认识,即便是很多人已经购买了保险产品,但是他们中还有不到一半的人并没有真正认识保险产品以及相关公司。即便是我国经济发展得较快,然而居民意识薄弱仍不利于保险业的发展。

2 居民保险意识淡薄产生的不利影响

2.1 对社会的不利影响

2.1.1 不利于保险发挥对社会的稳定作用

目前,我国居民在购买保险方面偏重于那些带有投资价值的人寿保险,对于一些人身意外险、农业保险等购买地相对较少,对于保险经济保障功能难以发挥出来。在我国由于各种灾害而遭到损失的人口就超过了2亿,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达到2 000多亿元,然而保险赔款占到灾害损失的比例还不足1%。所以说,居民保险意识淡薄不利于保险发挥对社会的稳定作用。

2.1.2 不利于保险发挥其自身的经济作用

在总体上说,我国保险业发展得非常快,在2002年的保费收入才刚3 000多亿元,而到2013年保费收入已经将近20 000亿元,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几乎达到50%,与发达国家相比,其增长速度非常快。但是,在2012年,我国保险市场的保险深度还不足4%,保险密度刚超出1 000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这方面是比较落后的,因为他们在2010年左右时间,其保险密度就超过了10%,保险密度更是将近3 000美元。所以说,即便是我国保险业的发展非常迅速,但是我国居民的保险意识落后,导致保险业仍未充分发挥其自身的经济作用。

2.2 对居民自身的不利影响

2.2.1 投保比率低

在近几年发生的灾害之中,不但使得很多人死亡或者受伤,而且造成的房产、农作物等在内的其他财产,其经济损失额度非常高,但是居民购买的财产险、人身险、车险等险种的理赔金额却达不到造成损失的2%,可以看出,因为居民缺乏保险意识,使得很多遭受损失的遇难者没有给自己购买保险来保障自身的生命以及财产。

2.2.2 投保险种不科学

保险的主要职能在于被保险人在投保范围之内发生保险事故的时候,能够为他们提供一定的保障。然而很多人并没有科学的保险意识,在购买的保险产品上也是五花八门,在意外发生的时候,被保险人得到极少的保险金额,并能够保障他们家人在往后的正常生活,那么就不能够发挥保险产品的对人们的保障作用。在我国就有很多这方面的例子,比如上海的“11·15”特大火灾,2010年伊春空难等事故,对于投保意外险的比例不是很高。

2.3 对保险公司的不利影响

2.3.1 对保险销售人员的抵触心理强

很多居民的保险意识薄弱主要是因为他们对于保险存在偏见,抵触保险人员,不管自身是否有保险需求,都会对保险人员对其介绍的保险知识拒绝,更不用说购买保险产品。但是很多购买保险的人员也是抵触保险,发生了很多投诉和退保的情况,使得保险公司的业绩不断下降,不利于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2.3.2 保险投诉案件增加

近几年来,在我国保险业的快速发展之下,消费者和保险公司的纠纷案件也是不断增加,很多人对保险公司进行投诉,就拿2012年作为例子,保监会就接受将近20 000件消费者的投诉,比2011年增长了206%左右,在这其中主要的重点在于理赔纠纷,投诉案件的大量出现,这都说明了居民对于保险的抵触更加加重,而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就是居民的保险意识薄弱,对于自身购买的保险并不了解,在购买之后感觉不满而不断投诉。

3 居民保险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

3.1 主观原因

3.1.1 文化因素

我国居民在文化上的传统信仰和历史文化的旧习,很多人就把重心放在养儿防老以及家庭经济方面,但是这些传统文化与我国保险概念中转移与共担风险是相互矛盾的,导致人们更容易接受现实,不愿意花费金钱购买保险产品来保障自身权益,转移风险。

3.1.2 消费者的心理问题

很多时候,因为保险产品偶发的特点,使得很多居民在保险面前存在一种侥幸的心理,觉得这样的风险不会降落在自己身上,同时,很多人还有从众的心理在里边,只有当周边的人购买了,自己才会购买,完全没有考虑过自身的实际需求。

3.1.3 保险本身的特点

保险对于居民来说,并非是一种非必需品,它作为一种无形的商品,通过合同条款达成,在意外没有发生之时,消费者是看不到自身所获得的利益的,很难预知到保险在未来能够给自己带来什么收益,只有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才会真正体会到其价值,保险的这些特点使得我国国民的保险意识比较薄弱。

3.2 客观原因

3.2.1 历史原因

几千年以来,我国属于一个小农经济社会,居民比较重视集体的保障,而对于个人保障很少重视,更加相信社会以及集体的力量,觉得不会发生大的风险事故。但是因为风险本身的不确定性,使得大家比较重视眼前的利益,没有为长远利益做出打算。

3.2.2 体制原因

改革开放之前,在我国原先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之下,主要的保障来自政府,即便是保障程度不高,但是政府却做到了全面的保障服务,导致很多人没有主动防范风险的意识,即便是有,人们的防范意识也是逐渐变弱,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不断健全保险体系,但是由于传统体制的长期影响,导致居民的保险意识仍然很弱。

3.2.3 媒体的错误引导

媒体在人们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并能够引导人们的思维,很多媒体经常会报道一些保险理赔纠纷案件。根据保险合同规定,保险公司对于一些保险产品是不承担赔偿责任的,但是很多的媒体报道者却不了解保险,出于保护消费者心理,报道这些保险纠纷事件,给保险公司带来了非常不好的影响,也使得我国居民的保险意识比较薄弱。

4 提升居民保险意识的对策

4.1 宏观方面

4.1.1 加大普及教育力度

对于提升居民保险意识,国家就需要加大教育力度,对中小学生普及保险知识,树立他们对于保险的意识。在最近几年,我国政府也是颁布了相关促进保险教育以及改革的文件,都是要求从小培养其保险意识,加强其保险保障理念。

4.1.2 政府给予支持

提升居民的保险意识对于我国保险事业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我国政府在提升居民保险意识方面也是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一是在引导消费者认识和了解保险方面更加积极主动;二是政府针对相关方面开展政策性的保险业务。比如说农业保险、人身意外险、巨额灾害保险等,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政策给予支持,能够让保险利益惠及更多的居民。

4.1.3 加强保险监管相关制度建设

相关监管机构必须秉着公平公正的原则,透明化地公开保险财务的一些信息及流程,加大对消费者思想的了解,从而保障保险市场的快速而健康运行,并且要在风险以及保障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的教育,从而建立起保险的信用等级评价机制。

4.2 微观方面

4.2.1 加强保险自身宣传

在这一点上,一方面,保险公司需要在宣传以及推销工作上加大力度,使得广大居民对于保险行业有一个正确而清晰的认识。在电视、网络等媒体向居民上普及和宣传保险知识,使人们能够了解保险,并知道怎样购买保险,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保险行业形象。另一方面,保险行业应针对不同的人群开展不同的宣传教育活动,比如,对于青少年这个群体,孩子上学、成长等问题越来受到关注,因此他们对于保险的需求也是比较大的。

4.2.2 完善保险合同细节

对于那些已经投保的居民来说,他们在履行保险合同的时候会发生各种纠纷,对于保险合同中那些不够明确的地方,保险公司就需要不断进行完善,从而在消费者心中留下好的印象。另外,保险公司也要坚持诚信的做人做事风格,提高保险代理人的素质水平,提升保险人员的形象素质,不断提高居民的保险意识。

4.2.3 提高员工和销售人员的素质

我们知道,居民对于保险行业的认识与理解大部分是来自基层的销售人员,销售人员是保险公司与居民之间沟通的纽带,因此,在提升我国居民保险意识方面,必须加强保险行业中员工的培训工作,提高销售人员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孟辉.增强国民保险意识的路径探析[J].经济视角(下),2013(10):142-143.

[2]肖池平.加强和普及大学生保险意识教育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2.

[3]谌艳芳.增强国民保险意识的路径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21):391.

[4]张新建.提高我国农民政策性农作物保险意识的对策[J].北方经贸,2010(12):34-35.

保险意识 篇5

文摘编号:1005-913X( 2010)12-0034-CA

摘要:中国是农业大国,政策性农作物保险是我国农业保险运营的主要模式。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农民的政策性农作物保险意识普遍不足,为了提高农民保险意识应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农民自行评估经营风险;尝试保险转债券的农业保险运营方式;以经济区域为中心建立农作物保险财政补贴基金。

★ 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及对策

★ 我国心理护理现状及对策

★ 浅谈增加农民收入与提高农民消费水平

★ 提高环保地球意识的标语

★ 浅析软件出口规则及我国对策论文

★ 我国商业银行金融营销发展对策探讨

★ 环境保护与国际贸易问题及我国对策探讨

★ WTO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对策

★ 我国道德信仰危机现状及对策研究

保险意识 篇6

关键词:农民,政策性农作物保险,保险意识

中国是农业大国, 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 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而我国每年农业受干旱、风灾、洪涝、低温冷害、寒潮、霜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的影响, 农作物绝收、减产的比例很高, 不仅造成了农作物生产的极大不稳定性, 也给农民带来很大损失。政策性农作物保险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

一、我国农作物保险模式的政策性选择及其运行情况

政策性农作物保险是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主要内容。是以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为依托, 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扶持, 对种植业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险。它以财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对接, 创新政府救灾方式,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分散农业生产风险, 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它是我国农作物保险模式的必然选择。

(一) 政策性农作物保险稳定了农业生产

相比国家财政补贴救济等支农惠农方式, 与其国家每年拿十几亿的救灾费, 还要贷款支持农业生产, 不如广大农村都开展农业保险, 普遍地把农业保险搞起来, 更有利于保持农业的稳定。政策性农作物保险稳定了农业生产, 提高了农民基本生活水平, 提高了农业再生产能力。

(二) 政策性农作物保险模式是各国的经验总结和普遍选择

政策性农作物保险不仅可以分散农业生产的自然风险, 对农业生产实施产前产后的经济补偿, 稳定农民收入, 还可以促进农村金融体系稳定, 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目前, 世界上大约有四十多个国家都不同程度采用了政策性农作物保险模式, 例如美国的政府主导型模式、日本的政府支持型相互保险模式、欧盟一些国家的民办公助型模式、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重点选择性扶植模式。无论是什么具体的模式, 这些国家都将其作为政策性保险来经营, 政府提供政策和财政支持。

2007年我国助推政策性农业保险以来, 农业保险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国家财政安排专门资金21.5亿元, 对6个省区的5个农作物品种和全国的能繁母猪保险进行补贴, 各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比例总计高达保费的70%以上。全国政策性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超过35亿元。

2009年, 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134亿元, 提供风险保障3812亿元, 参保农户超过1.33亿户。中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农业保险市场。同时, 中国农业再保险保费收入占农险保费总收入的比重近20%, 农业再保险业务已成为再保险业务中第三大保费险种。政策性农作物保险表现出极大的生命力。

二、我国农民政策性农作物保险意识不足及原因

(一) 保险费率和保额不符合农民预期, 农民主观投保意愿不足

农业保险费率通常高于农民根据自己经验预估的概率。农业属于高风险的行业, 保险费率通常根据概率技术来测定。而对于祖辈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 大部分人对自己的农作物比较了解, 根据地理、气候的历史变化情况一般能够对农业风险有一个基本的预估。显然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农民的预估肯定要大大小于保险公司测定的风险损失概率。因此, 一些地方动辄高达10%的农作物保险费率对农民来说是夸大了风险概率。

另外, 我国农作物保险的保额通常都比较低, 对于农民来说,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种相对低效的农业风险回避方式。大多数农民宁愿选择由“自己承担”或“听天由命”。

现行的农作物保险的保险责任范围与农民要求有一定差距, 对于农作物生产影响较大的旱灾、水灾和病、虫灾害, 往往并不是农作物保险的责任范围,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对农业保险的需求。

(二) 大多数农民收入偏低, 客观投保能力不足

虽然我国农民的收入不断增长, 但是相对来说, 受粮食稳定增产难度加大、农资价格高位运行、农产品价格上涨空间有限等因素影响, 农民增收基础很薄弱。一些农民虽然具有投保需求, 但因收入低, 影响了其投保的能力。

(三) 财政补贴和其他法律制度尚未有效帮助农民增强普及农作物保险意识

发达国家对农业保险都制定了专门的法规, 目前我国尚没有关于农业保险方面的法律法规。各省暂时也未出台相关的地方性法规予以支持。

财政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作物保险的发展, 但是其实施效果并未达到预期, 甚至还助长了道德风险的发生。目前, 财政补贴要求县级提供配套的资金项目比较多, 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 财政收入悬殊, 越是农业县, 提供农业保险补贴配套资金越困难。造成各地政府财政压力大, 态度不积极, 财政补贴资金不能及时到位, 这些问题使得农民没有较高的积极兴趣口口相传农作物保险的好处, 无助于农民形成普遍的投保意识。

三、提高农民政策性农作物保险意识的几点建议

(一) 加大宣传力度

只有认识了的事物, 才能去接受它并把它做好。若想提高农民的参保投保意识, 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作用, 加强农作物政策性保险方针、政策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农民真正了解和懂得国家对农作物政策性保险的意图, 学习运用“保险”这一经济手段转移风险。

(二) 设置差别保险费率, 鼓励农民自行评估经营风险

根据不同的作物种类设置不同的并具有引导倾向的保险费率, 充分发挥保险费率作为一种保险工具的价格的农业生产引导和农业资源配置作用。对同一品种的农作物保险合同也可以设置差别保险费率。例如, 在现有保险费率的基础上增设两档保险费率, 一档比当前正常测算的高一些, 另一档则低一些, 从而使得农民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自行选择哪档保险费率, 当然, 一旦风险事件发生后, 其得到的赔付金额和其投保的费率是成比例的。两档保险费率的确定方法根据情境模拟法等方法估计。

(三) 可以尝试保险转债券的农业保险运营方式

农民经营农业的思维模式具有朴素的成本要合乎收益的特点。大多数的农民收入偏低, 恨不得一分钱当成两分钱用。他们的投入只能首先保证化肥和种子, 农作物保险则成了一种量力而行可有可无的选择。他们购买化肥是因为化肥可以保产还可以增产, 他们购买牲口或农用机械设备也是因为不但耕种方便还可以增加产量或其他效益。也就是说, 化肥、牲口和农用机械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类似于保险的生产工具, 还是一种收益工具。因此, 农业保险仅仅作为一种保险工具, 在没有风险事件的多数年份里会发生正的避险成本, 而无收益特征, 比不上农民的化肥和农用机械有吸引力。不妨顺应农民这一思维特点, 例如, 规定农民的保费如果未发生风险事件可以获得银行同期存款利息。从而改观农民对农业保险的意识。

(四) 以经济区域为中心, 建立农作物保险财政补贴基金

由于, 农业是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基础, 只有农业发展好了才有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同时考虑到以行政区域为中心推行财政补贴政策的弊端, 可以考虑以经济区域为中心设立农作物保险财政补贴基金。各个地区根据自己的GDP或财政收入水平定期缴纳相应比例的农作物保险财政补贴基金, 这些基金由专门的机构保管、投资增值, 并根据各农业产区的实际情况发放。这和我国的“先富帮后富”“先进地区带动后进地区”“工业反哺农村”等原则是一致的。

参考文献

[1]庞在礼.破解政策性农业保险难点对策[J].中国保险, 2010 (2) .

保险意识 篇7

一、强化“三种意识”, 统一思想, 全面增强做好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就业是民生之本, 社保是和谐之基”, 社会养老保险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 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 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政策性都很强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 要求必须强化“三种意识”:

1. 强化促赶超的大局意识。

面对全国各地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 我们要有赶超发展的战略意识。要实现这个奋斗目标, 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近年, 安阳市社保局以党建工作促队伍建设, 抓优质服务树经办机构形象, 认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 加强干部队伍培训,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开展各种警示教育活动, 做好发展新党员工作, 开展优质服务窗口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 整个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打造出一支敢打硬仗、能办实事、精通业务、清正廉洁、勇于开拓的经办队伍。面对新形势, 新任务, 社保局全体职工立志瞄准制高点, 发扬“有红旗必扛、有第一必争”的赶超精神, 力争市养老保险各项经办管理工作继续保持全省先进。

2. 强化惠民生的宗旨意识。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是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内在要求。社会就业、完善的社会保障, 是最大的民生, 也是人民群众最重要的利益。人民群众的期盼就是社保工作者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社保经办机构处在改善民生的第一线, 扎扎实实做好工作, 让广大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 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对于有效实现党的根本宗旨, 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最近连续6年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调整工作, 增资发放一年比一年及时, 调资数据一年比一年精确, 宣传服务一年比一年到位, 社会各界群众反映很好。社保经办机构要按照温家宝总理提出的“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的要求, 始终把解决人民群众老有所养、安身立命的问题, 作为永恒的宗旨, 高度重视民生, 着力改善民生, 强化服务意识, 创新服务方式。

3. 强化保稳定的责任意识。

当前, 涉及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的矛盾和问题很多, 涉及企业退休军转干部、城镇复员退伍士兵、应参保未参保困难集体企业人员、被征地农民以及事业单位改革遗留下来的各类问题等。从去年开始, 安阳市启动了新一轮的企业改革, 要全面完成全市具备改制条件的国有、集体企业改革, 并对45户原国有困难企业实行集中破产改制。这些企业绝大多数改制资金缺口很大, 进行企业职工安置和补缴社保费的压力非常大。今年是市委、市政府提出城市建设三年计划“见成效”的第一年, 开始加大旧城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力度, 城中村改造人员养老保障问题非常突出, 在待遇标准、资金来源等方面容易引发不满和争议。这些困难和问题要求社保经办机构要按照“第一要务抓发展、第一责任保稳定”的要求, 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 既要设身处地、千方百计, 主动为群众解忧、为百姓维权, 又要严格按原则办事, 按制度行事, 不乱开口子, 不妄动私情, 凡事一视同仁, 做到政策统一、公平公正, 从源头上排除影响社会稳定大局的隐患。

二、围绕“两大主题”, 把握重点, 扎实推进社会养老保险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

扩面征缴和基金安全, 是关系整个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工作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全局的“两大主题”, 是我们必须着力把握的重点工作。

1. 千方百计做好扩面征缴工作。

企业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和基金征缴工作, 关系到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关系到养老保险基金支撑能力和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是省、市政府下达人社部门的一项主要目标任务。我们始终围绕这个中心工作, 采取多种有效措施, 千方百计抓紧抓好。一是要明确扩面工作重点。当前要继续细化扩面资源分析, 完善政府目标考核、部门联动、督促检查等工作机制, 针对不同群体, 采取有效措施, 做好参保扩面工作。要抓住最近《社会保险法》出台的有利时机, 以私营企业参保为重点, 全面开展“千户私企进社保”、“万家商户进社保”活动, 与有关部门加强配合, 加大对私营企业的扩面工作力度, 努力做到各类企业全部参保、全员参保。二是要切实加大养老保险费征缴力度。要加强分析预测和工作调度, 层层建立征缴目标责任制, 建立和完善征缴奖励机制, 完善征缴奖励办法, 落实奖励经费, 采取切实可行的征缴工作措施, 努力做到应收尽收, 确保完成全年养老保险费征缴目标任务。在宏观上要有新的理念, 发挥部门联动的优势, 采用多方面的措施和手段, 如评优评模、职称评审、财政奖罚、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等, 维护劳动者依法享有社保的权益。

2. 切实加强养老保险基金监管。

社保基金是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物质基础, 被称为群众的“养命钱”、社会保险事业的“生命线”, 社保经办人员的“高压线”。基金安全是养老保险经办管理工作永恒的主题, 不管有什么新情况、新问题, 保证基金安全始终是首要任务, 必须常抓不懈。要努力做到:基金安全的警钟始终长鸣, 强化基金管理的意识始终紧绷, 加强基金管理的各项法规制度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位。一是要加强基金监督检查。要成立由用人单位代表、参保人员代表, 以及工会代表、专家等组成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 掌握、分析社保基金的收支、管理和投资运营情况, 实施社会监督。要建立经常性的监督检查制度和要情报告制度, 要对基金安全监督作出部署安排, 每年都要在社保经办机构内部开展社会保险基金专项治理工作, 针对基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采取措施, 认真整改, 严禁发生挤占挪用, 防范和化解管理风险。努力做到依法征收, 严格监管, 有效使用。二是要推进内控制度建设。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严格监督和管理, 认真查找基金在制度上、管理上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进一步健全内控制度。要认真落实内控工作的一把手责任, 加强内控基础建设, 对发现的问题认真分析并整改完善。要建立完善基金经办管理人员交流制度, 对长期在同一关键岗位上工作的干部, 要实行定期轮岗交流;对不适合从事基金经办和管理工作的同志, 要坚决调离。要认真贯彻联合审批制度, 继续严把退休审批审核关, 严格掌握标准, 严格控制特殊工种提前退休, 努力降低安阳市特殊工种退休比例。三是要加强廉洁自律。养老保险基金量大, 社保经办机构经常与钱打交道。要教育全体干部职工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严格执行《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 以8个方面“禁止”、52个“不准”规范党员干部行为, 本着对组织负责、对自己负责、对家人负责、对事业负责的态度, 切实做到廉洁自律, 自警自省, 警钟长鸣。要加强政风行风建设, 积极开展优质服务窗口创建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提高服务意识, 端正服务态度, 创新服务方式, 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社会的信任, 树立社保机构良好形象。

三、着力“三个提升”, 以人为本, 努力开创社会养老保险经办管理工作新局面

企业养老保险工作涉及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方方面面, 都是关乎民生的大事, 是惠及百姓的好事, 也是面临复杂矛盾的难事。做好这项工作, 要按照省委书记卢展工提出的“三具两基一抓手”的要求, 坚持“四个重在”, 全面提升创新力、战斗力、操作力:

1. 提升创新力。

只有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才能为发展赢得先机。面对企业养老保险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只有不断地进行思想观念的创新, 才能开创工作的新局面。要积极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养老保险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注重从制度、机制层面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 创新工作思路、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要紧紧围绕扩面征缴、“三化”建设等重点工作, 抓重点、求突破, 出成果、出亮点, 不断提高工作标准和工作质量, 多出思路, 多出实招, 不断打造亮点, 创造特色。

2. 提升战斗力。

社保经办机构要强化执行社会保障法规政策的意识, 提高执行能力, 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会保险法》, 科学制定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工作计划, 加强工作协调配合, 大力开展“千户私企进社保”、“万家商户进社保”活动, 加强社会保险执法力度, 做到劳动者应保尽保, 社保费应收尽收, 让更多劳动者享受到社会保障的阳光。要加强社会保险稽核工作, 从严查处瞒报、少缴社会保险费和欺诈冒领社会保险待遇行为。始终把确保广大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作为首要任务。做好企业养老保险工作, 不仅要靠社保经办机构的努力, 更要靠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组织领导、统筹指导、综合协调的职能作用, 千方百计保民生, 齐心协力破难题, 和衷共济谋发展, 开创安阳市企业养老保险工作的新局面。

3. 提升操作力。

上一篇:民政管理服务下一篇:纠错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