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当意识

2024-10-21

应当意识(共5篇)

应当意识 篇1

人的意识是客观世界在人的大脑中的真实反应, 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认识。篮球意识是运动员对篮球技、战术和比赛的理解和认识。NBA一位著名的教练曾说:“一个篮球运动员在比赛中如果只是为了自己获得进攻机会才移动, 他肯定不是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如果他在自己进攻的同时又为同伴创造机会, 使全队受益, 才算真正懂得篮球运动的真谛。”我们可以把篮球意识理解为:运动员通过反复的专项练习和临场实践, 根据场上的不同情况, 通过自己的观察和判断支配自己, 采取合理行动的心理过程的总和。篮球意识可分为进攻意识和防守意识。长期以来, 篮球普修课教学一直存在学生基础差, 教学只能从最简单的技术开始, 战术教学很难开展的问题。往往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忽视对学生篮球意识的培养。篮球运动是一项有很强对抗性的竞技项目, 在要求运动员具备娴熟的基本技术和良好的战术素养及全面的身体素质的同时, 更要具备强烈的篮球意识。篮球运动员必须具备良好的专项意识, 从而根据篮球场上发生的不同情况, 正确和及时把握战机, 根据不同形势采取对策, 最终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和球队的技、战术优势, 达到克敌制胜的目的。

篮球普修课教学目前的现实是教学时间短, 教学任务重。要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较好地掌握一些基本技、战术, 形成较强的篮球意识, 不容易做到。因此, 任课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教材, 采取多种形式的教法, 根据学生不同的基础和特点, 因材施教,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篮球意识的含义及分类

1.传、接球意识。队员在场上控制球时要时刻关注同伴的位置, 随时把球传给机会更好的人, 同时其他队员要时刻准备接球, 做好进攻准备。

2.投篮意识。 要时刻处于合理的攻击位置, 随时准备接球投篮。

3.突破意识。自己在场上控制球时, 要根据防守者的位置做投篮和传球的准备, 当防守人站位较近, 则突破上篮或突破后分球给同伴。

4.无球跑动和掩护意识。场上不持球的队员应该多做无球的跑动创造进攻机会, 并在跑动中多为同伴做无球掩护, 为其制造战机。

5.协作配合的防守意识。场上队员既要积极地运用抢、断、逼、夹、封、堵等个人技术, 又要与同伴密切配合, 用交换防守、围守夹击等战术有效遏制对手。

6.防快攻意识。场上队员在由攻转守时要合理地运用封、堵、抢、夹、断等技术, 相互密切协作, 封住对方的一传, 堵住接应的点, 随机应变处理场上发生的各种情况。

7.抢篮板球 意 识 。 在 场 上 合 理 利 用 身 体 、位 置 等 有 利 因素, 牢固树立拼抢前后场篮板球的意识。

二、篮球意识的基本构成

人的意识是内在的, 要从自身的行动中才能体现。篮球运动员的专项意识要在篮球场上才能表现出来, 这些意识一般由下列要素构成:

1.发挥技术的目的性。 每一项篮球技术的掌握和运用都有明确的目的。在比赛过程中如何合理、有效地发挥自己所掌握的各项技术, 为全队的战术目的服务, 要求运动员有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

2.对比赛形势的预见性。篮球比赛对抗激烈, 场上形势瞬息万变, 要想取得比赛的胜利, 就必须准确观察对手的各种情况, 作出良好的预判, 采取恰当的对策。

3.灵活的应变性。篮球比赛不是程式化的运动, 为了取得比赛的胜利, 往往要采取多种进攻战术, 以做到出其不意, 使对手疲于应付。在防守时随机应变, 根据对手和场上其他因素的变化, 如裁判员判罚的尺度等, 做出相应的改变。

4.技术动作的欺骗性。在比赛中为了争取主动, 为自己创造好的进攻机会, 要善于运用各种假动作迷惑对手, 为成功地实施本队战术创造有利条件。

三、篮球意识在教学的作用

1.篮球意识的形成表现。对技术动作的认知程度不断提高, 思维更加敏捷, 动作更加灵活, 学习兴趣显著提高, 对动作的理解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篮球意识在技、战术教学和比赛中具有重要作用, 它的形成与否, 取决于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教法。学生真正掌握了一项技术再经过实战演练之后, 才能理解它的攻防涵义, 并有助于更牢固地掌握技术。

2.篮球意识对培养学习兴趣具有促进作用。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了学习兴趣, 就是他学习过程中最大的原动力。教师在篮球技、战术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当前实际进行有目的的示范和讲解, 明确每一个细节和动作的攻防涵义, 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深刻的印象, 在练习中做到有的放矢, 形成正确的攻防意识。同时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达到教学目的。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要采取更多样、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只有学生在练习中对技、战术感兴趣, 才能更刻苦地练习, 达到掌握技、战术和培养篮球意识的目的。只有学生具有良好的篮球意识, 才能理解篮球运动的真正精髓, 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3.良好的篮球意识会使学生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学习篮球的动机是内在的, 它的产生是由于受篮球运动自身魅力的引起的。具有较强的篮球意识, 学生会更加热爱篮球运动, 内在动机更强烈、保持的时间更长久。这样才能在练习中克服困难, 自觉地执行教师的教学指令, 完成教学任务, 达到预定的教学目的。

四、结语

篮球意识是篮球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形成与培养要渗透在篮球教学过程中。增强意识, 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 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篮球基本技术和战术, 有利于教师完成教学任务, 同时对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有积极影响。

摘要:本文对篮球意识的涵义、作用进行了探讨。篮球意识强, 学生对学习篮球基本技、战术兴趣浓厚, 有持久的学习动机。篮球意识是篮球比赛的精华。重视篮球意识的培养, 是对学生进行篮球文化教育的重点。

关键词:篮球意识,基本技,战术,学习动机,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陈章云.篮球意识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996:3.

[2]高鹗.郑於莲.杨友山等.篮球意识定量评定方法的研究[J].体育科学, 1986:6.

[3]黄汉萍.篮球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及其培养[J].山东体育科技, 1996:18.

[4]温家平.试谈体育意识的测量和评价[J].山东体育科技, 1992:2.

应当意识 篇2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大学生要想毕业后有一份合适的工作的话,就必须要以学习为重。所以大学生还需要较多的时间放在学习上。在学习中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公德心是否强烈。比如说,在课堂上,有些学生有时候会“讨论”得很激烈,虽然这些学生热爱学习,但可能会影响到别的同学。导致其他同学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就是说,为别人着想是人的一种公德。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更是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公德意识,要想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学习可以从小事做起,仔细观察自己或别人的日常行为举止是否具备大学生所需的公德。学生把自己的生活垃圾放到垃圾桶里就是有公德心,在公共场合说脏话就是没有公德心。要增强公德意识就得要有强烈的是非感,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就是这个意思。大学生还没有毕业时,就要提前踏入社会,因为要通过实践来提升自身的经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在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中,对其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公德意识有极大的帮助。总之,大学生可以在生活中不断地体会到社会公德规范,然后在生活中把这些符合公德规范的言行举止给表现出来,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一是要深入、全面、创造性地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哲学社会科学课和其他各门课程建设,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中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中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科建设、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改革,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我们的教师需加强理论学习,研究新情况,发现新问题,探索新方法,把课讲得生动活泼,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力争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明显的改善。据有关方面统计,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渠道80%来自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针对性不强,与现实社会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学生就业等学生关心的问题联系不够,社会发展了,教材跟不上。这就要求教师加强学习,提高理论水平,及时补充新鲜内容。教师讲课方式方法要生动灵活,要符合大中专各个阶段学生的实际。要结合现实问题,结合学生普遍关心的事情,使教育教学深入细致,入心入脑。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任务艰巨,需要各级党委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需要学校各部门的配合,还需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下更大的功夫,使这个课程变成学生们喜爱的课程,发挥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

二是要深入、全面、创造性地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社会实践是大中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探索实践育人的长效机制,引导大学生走出校门,到基层去,组织大学生参加军政训练、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实践活动,使大中专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吸引力强的学术、科技、教育、艺术和娱乐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要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全面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学会用网络手段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加大网上的学习引导,开展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大中专学生实际,广泛深入开展谈心活动,有针对性地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具体问题,提高思想认识和精神境界。要设立心理咨询室,有专门的心理人员,化解学生心理负担,减轻心理压力。要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心理辅导课,使广大学生身心都得到健康发展。

三是要深入、全面、创造性地推动党、团和学生组织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做好大中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视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把大批优秀大学生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对大学生党员要加强先进性教育,使他们严格要求自己,提高党性修养,充分发挥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骨干带头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

发挥共青团和学生组织作用,推进大中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学校团组织要把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在教育、团结和联系大学生方面的优势,竭诚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学生会要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在共青团指导下,开展生动有效、丰富多彩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把广大学生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好桥梁和纽带作用。

四是要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开创我市大中专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这三支队伍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职责。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选拔、培养和管理机制,特别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所有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员,都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责任感,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高校广大教职员工,人人都应该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希望我们的教师们一定要用深厚的爱生感情、满腔的热忱地关心学生的成长,把德育工作主动承担起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全面成才。各教育行政部门要为高校德育活动提供条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予以支持。各教育部门要建立由主要负责一位哲学家说过,“一个没有„社会公德‟的民族是个危险的民族,而一个拥有良好„社会公德‟的民族必定是充满希望的民族。”

社会公德是指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是社会全体成员都必须遵守的维护社会正常生活秩序的最基本的公共生活准则,是调节公共生活领域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规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举止文明、尊重他人;在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是体现为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在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层面上,社会公德主要体现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社会公德涉及人民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它依靠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信念的力量,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言行,起着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的重要作用。社会公德如何,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城市、一个单位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一个人社会公德意识的强弱,也是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他的精神境界和思想素质。

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这五句话简明扼要,言简意赅,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着三种基本关系。

然而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该如何来提高自身的社会公德意识呢?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大学生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可是目前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却很差,想要提高自身的社会工公德意识,还是要从小事做起,从小节做起,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大概就是这个道理吧。

社会公德与人们在公共生活只能感的饿实践活动息息相关。因此,培养社会公德意识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当在实践中不断的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努力做社会公德规范的传播者和践行者。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是互相尊重、友好的表现;走进教室,随手关门。下雨天帮没带伞的同学一起遮挡。这一些平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都是提升自身社会公德的表现。

以上是一些基本的公德意识,还有很多的社会公德意识是需要大家去体会并运用的,随着网络的迅速普及和高校校园网的建设与日益完善,大学生已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群体之一,互联网已开始筑起一种全新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方式,成为重要的信息平台与交流工具。因而我大学生也要在网络上增强自身的公德意识。由于互联网的“虚拟”特性,现实世界中的法律、道德规范在这一全新社会空间中几乎无法发生作用,而适应网络空间的新规则尚未有效建立,导致网民在思想上形成了网络是个“无规则、无道德空间”的错觉。鉴于此,我认为我们大学生应该进行网络法制教育,如《计算机信息网络国际联网管理规定实施办法》等规定。并举行一些网络竞赛,网络行为规范等一些的活动,达到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的网络行为规范意识和能力,使之成为尚德守法的网上健康力量,做一个文明上网的大学生。

新世纪的一名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创造美好未来的重任。因此,我们不但要学好文化知识,还应努力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以便更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

在当今社会,我们熟悉的生活情形是:在一些超市购物,保安必得通过查验购物小票,来证明你不是贼;去博物馆参观,中午想出来午餐,你手上要被敲上一个醒目的章,你得举着

它吃饭,还不敢洗手,才能据此回来继续参观;去用人单位求职,他要怀疑你的文凭会不会是

假的;就连轰轰烈烈评出的“百花奖”,选票居然也很有水分;水货一词就要进《辞海》了!更

历史有效教学应当提倡五种意识 篇3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意识;政治制度

有效教学中的“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获得发展,“教学”是指由教师引导,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和策略。高中历史学科要想实现有效教学,笔者认为教师需要树立五种教学意识。下面以人民版《历史》(必修第一册)为例具体说明。

一、深入浅出、恰到好处的导入意识

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有经验的教师一般均极为重视。一个好的课堂导入犹如一部巨著的提要,读懂了提要就抓住了巨著的精髓。一堂课有一个精当的导入就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迅速掌握和教学质量的提高。高效的课堂导入最忌“上节课我们学了……本节课我们再来学习……”式的导入,而要突出主题,与本节课或本专题的教学主题实现对接。执教专题六“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之第3课“罗马人的法律”,教师应以“罗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罗马法所蕴含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为线索来设计导入。假如以余秋雨的这段话进行导入,即“世界上有很多美好的词汇,可以分配给欧洲各个城市,例如精致、浑朴、繁丽、畅达、古典、新锐、宁谧、舒适、崎岖、神秘、壮观、肃穆……其中不少城市还会因为风格交叉而不愿意固守一词,产生争逐。只有一个词,它们不会争,争到了也不受用,只让它静静安踞在并不明亮的高位上,留给那座唯一的城市。这个词叫伟大,这座城市叫罗马”[1]。如此的导入可以说未尝不可,但这与“罗马人的法律”这一教学主题无关。倘若借助德国著名法学家耶林格的一句名言——“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教师再加以补充:“为何第三次以法律的征服最为持久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罗马法到底是怎样形成的?又是怎样发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借此作为本节课的导入语,则可能更胜一筹,因为这一导入明显与本课的教学主题目标一致。总之,一个好的课堂导入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条件。只有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和爱好,学生才能投入地学,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承前启后、巧妙自然的铺垫意识

现行新课程历史教材由于种种复杂的原因,可读性不强。有的专题与专题之间缺乏核心目标的引导,有的同一专题内前一课与后一课之间,甚至同一课内前后教学内容之间跳跃性大,联系性不强,这直接造成了知识的割裂,给学生理解历史带来了困难。因此,教师要树立铺垫意识,为学生驾驭教材内容的快速转换创造知识构建的条件。例如,专题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与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从教材内容编写上来看就明显缺乏逻辑联系,后一专题集中介绍的不是近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的变迁,而是列强的入侵和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从专题一转入专题二感觉别扭。笔者认为,巧用专题一中最后一则【学习思考】“清代专制政治的强化对中国社会有怎样的影响?”作为铺垫,能起到承前启后的过渡作用,办法是补充以下二则材料。

材料1: (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朕观四民(指士、农、工、商)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今若器用服玩,争尚华巧,必将多用工匠。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摘自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2: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乾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恳,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为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弱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摘自《清实录》)

问题设计:上述二则材料集中反映了什么问题?对中国近代社会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后,教师概括指出:“18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正如火如荼进行,资产阶级热衷于拓展海外市场,在亚洲将目标盯上中国,而中国仍坚持传统的重农抑商和闭关锁国政策;最高统治者乾隆帝拒绝英方的各项要求,固然不乏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积极意义,但更多暴露出其盲目自大、闭关锁国的偏见,以“天朝上国”心态,拒绝与外国进行平等的贸易往来,对外来干涉的严峻挑战麻木不仁,充分暴露了中国传统封建君主专制僵化刻板、缺乏任何应变能力,这只能使大清帝国在遍地烽烟中一步步滑向危险的深渊!专题二第1课“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的开场白是:“19世纪上半期,西方资本主义迅猛发展,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当时的中国国力渐衰,内部危机严重,处在巨变的前夜。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应该说,这只指出了问题的一个方面,事实上,“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恰恰是中国社会自身的落后!这样讲述对于学习“国门洞开”一目就显得比较自然。

三、难易适中、因时制宜的拓展意识

现行教材是编者基于对新课程标准的理解而编写的一种教材,受教材篇幅限制,编者对史实的介绍有详有略,给学生的使用带来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师要具备难易适中、因时制宜的拓展意识。当然,拓展要讲究方向,要在学生已经具备相关知识背景的情况下进行。文科班教学时间相对充足,适宜于学生深入学习、有所质疑时拓展。拓展宜精不宜细,选择主干知识、重要问题进行。例如,专题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和发展”之第3课“民主政治的扩展”,在讲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时,特别强调“一票共和”,这就需要我们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法国以“一票共和”赢得共和体制,说明了什么?原因有哪些?为什么近代法国政体的更替那么频繁?搞清这些问题,对于理解本课很关键。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赋予了总统和参议院很大的权力,一些保皇派势力在当时政治上仍占据重要的位置,正好体现了法国1875年宪法“一票共和”这一突出特点。法国与英国仅一水之隔,但在建立近代民主政治制度方面一波三折,与英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原因恰恰在于:法国在革命前君主政体的专制主义高度发达,遂使得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难以在旧制度框架内建立起来,因而法国资产阶级不得不使用暴力打碎旧的封建专制制度。如此则直接导致了从1789年7月14日到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最终确立民主共和制的86年间,经历了三次君主立宪、二次帝制和三次共和制的拉锯式反复。“一票共和”也说明了当时的法国社会对选举的高度重视、对选票的敬畏。本专题的前一课即第2课“美国1787年宪法”中,有一段引自《独立宣言》的经典名言:“代表权对人民来说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而对暴君来说是可怕的。”将这二者联系起来考虑,能使我们对西方代议制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在近代西方民主国家,民主政治一个最具根本性的特征,那就是对选举的极端重视。在他们看来,民主政体的关键机制就是一种自由、公平和公开的选举制度,不管民主政体采用何种形式,民主选举必须做到:一切公民享有平等的投票权;投票人享有了解事实真相和所有候选人观点的权利;公民享有为政治目的结社建党的自由;获得多数票者当选取。

四、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为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渗透高考所需要的学科能力培养要求,教师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设计一些符合学生学习背景和层层推进的问题,不但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如在“辛亥革命”一课的教学过程中,围绕教学重点、难点,不妨在师生互动时渗透以下几个问题。

1.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于何时?有哪些突出的社会背景?

2.中国早期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主要有哪些?与早期革命团体相比,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又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3.1905年,孙中山在英国见到正在英国留学的严复,严复说,当今中国人民智低下,改革须先从抓教育入手。孙中山回答说,“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武昌起义前后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有何突出特点?为什么?

4.武昌起义的爆发是否完全是革命党人努力的结果?为什么?

5.对于武昌起义,孙中山既没有直接领导,甚至间接的领导也谈不上,为什么后来众望所归,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为什么孙中山建立的不是中华共和国而是中华民国?

6.孙中山建立的中华民国何以迅速得而复失?

7.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因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你如何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借助上述深入浅出、逐步推进的层层设问,学生知道了辛亥革命的来龙去脉,知道了辛亥革命的艰难曲折,知道了孙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进步,知道了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成败得失,也知道了中国迈向民主共和道路的艰辛,使学习化难为易。

五、统筹规划、综合利用的课程资源意识

历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历史课程目标实现的各种资源的总和。它的开发和利用是保证历史新课程实施的基本条件。现行人民版教材,在正文以外还提供了大量诸如“学习思考”“知识链接”“史学争鸣”等辅助材料,这些均是极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专题七“美国1787年宪法”一课,教材正文右侧提供了一段思想家詹姆斯·罗伯逊的名言:“任何一级政府都是不可信任的,但是级别越高,距人民越远、权力越集中和强大的政府,越需要受到特别限制,因为愈是远离被统治者的政府愈可能滥用职权、耍阴谋诡计、陷入腐化堕落的地步。”这段话在本课中起怎样的作用?与美国《邦联条约》和《联邦宪法》的制定有何关联?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应当说,害怕政府滥用权力,损害人民的权利,一直是独立以后美国政治家们坚定不移的制宪理念,无论是1781年制定的《邦联条约》,还是1787年诞生的《美国宪法》都是这一理念指导下的产物,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在北美建立起一个公权受到严格限制的政府,因此美国最终确立了一套“地域和体制的双向平衡机制”,使孟德斯鸠的“以权力制约权力”学说第一次在政府体制的设计中得到较好贯彻。

参考文献:

应当意识 篇4

关键词:行政管理人员,经济意识,培育

行政管理人员是指运用国家权力对社会事务从事管理活动的人, 也泛指一切从事企业、事业单位的行政事务管理工作的人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既是一项错综复杂的系统工程, 也是一项长期繁重的历史任务。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 行政管理人员也必须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树立市场经济意识, 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办事。市场经济条件下, 行政管理人员是否具有强烈的、科学的和清晰的经济意识, 是判断其称职与否的重要标尺。

一、行政管理人员加强经济意识培育的必要性

1. 从国家层面看。

目前, 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迅猛发展, 正在深刻地改变着当今世界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 引起众多领域的深刻变革。在新的世界格局面前, 我国参与世界经济竞争的领域将更加广泛, 与各国之间生产力水平的较量将更加激烈, 意识形态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斗争也会更加激烈。目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迅速恶化, 演变为一场历史上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破坏最强、危害最久的深刻危机, 其对世界经济的长期负面影响超过历史上任何一次。中国经济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能否经受复杂局面的考验, 关键在于我们的党员干部队伍包括各级行政管理人员是否具有适应新的、错综复杂的国际局势和环境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2. 从地方层面看。

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快慢, 干部包括行政管理人员是否懂经济至关重要。懂经济不是像经济学家、经济专家和经济学者一样, 必须拥有高深的经济理论知识和理论水平, 而是要求懂得市场经济、区域经济运行的状态、运行的规律, 懂得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及经济发展的近期和远景规划, 做到对经济发展心中有数。要适应市场经济、区域经济、外向型经济发展需要, 每个行政管理人员都要学经济和掌握经济运行状态。一切围绕发展经济来思考, 一切围绕发展经济来推进。

3. 从部门层面看。

虽然行政管理人员受本部门本单位职能的限制, 未必直接从事经济工作和经营活动, 但也应增强经济意识, 自觉地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开展工作。事实上, 每个社会组织都是一定的“经济单元”, 都存在一定的经济行为, 作为行政管理人员起码要熟悉和了解本单位和本部门的经济运行情况。再从干部交流来看, 经济干部与行政管理人员、党政干部与企业干部在一定情况下, 可以进行“角色转换”, 行政管理人员在需要的时侯, 也可能转到经济部门工作。从这一层面看, 行政管理员也应自觉增强经济意识, 提前做好素养铺垫。

二、行政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的经济意识

1. 服务经济意识。

发展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面对新形势, 站在新起点, 行政管理人员必须创新工作理念, 创新工作机制, 创新工作方法, 使行政工作始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发展、促进和谐, 努力为经济发展服务。要树立起“行政管理人员也能出生产力”的理念, 提高服务经济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作为组织, 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用加快发展、推进发展的宏伟事业来激励干部, 更加坚定加快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作为领导者, 也要充分调动行政管理人员想发展、议发展、求发展的热情和干劲, 为实现经济社会突破发展聚集力量。

2. 经济人意识。

行政管理人员往往也是“穿制服的经济人”, 在工作中也要树立经济人意识, 在为公共事业服务时也要考虑效益原则。政府是社会的政府, 政府官员也是社会成员。政府在为社会服务时, 政府官员也往往站在支持政府的社会群体的角度上处理问题。在纯粹的计划经济时代, 政府总是认为自己是无私地追求公共利益, 把社会利益的最大化看成自己的政策目标, 只要是大公无私的, 政府或政府官员的行为没有必要受到经济因素的限制。事实上, 政府在代表社会利益的同时也在考虑自身利益。例如, 一个健康的政府不可能鼓励公众吸烟, 因此要收高额的税来达到控制烟民的吸烟量。这确实代表了社会利益, 但是高额的税收意味着高额的财政收入。一方面关于公众健康的公共政策会对吸烟行为作出种种限制, 另一方面为了获取高额的财政收入, 各地政府则纷纷鼓励烟草企业提产扩能。所以, 这就导致政府的公共政策陷入两难境地。

3. 新经济模式意识。

首位走上哈佛讲坛的中国著名企业家、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认为:所谓新经济, 应是以数码知识、网络技术为基础, 以创新为核心, 由新科技所驱动、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目前, 国家正在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即建立新的经济模式。新的经济模式、新的创意经济, 它不是简单地覆盖传统经济, 而是建设和谐经济的一个核心。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经济运行模式是可以改变的, 新的东西和传统的东西结合或者对冲, 最终形成均衡, 在均衡中往前推进。作为行政管理人员, 必须牢固树立新经济模式意识, 特别是要树立创新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人本意识, 用于指导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4. 区域经济协调意识。

统筹区域经济, 促进地区协调发展, 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进入新世纪, 中央政府根据我国当前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全面推进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进一步提出了促进地区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 促进中部地区的崛起, 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区域产业结构, 推动各地区共同发展。区域经济协调意识要求地区经济发展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发展基础和潜力, 按照发挥比较优势、加强薄弱环节、享受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 逐步形成主体功能定位清晰、东中西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对于行政管理人员而言, 在做调研、参与决策、拟订文件、制定方案、指导具体工作时都要自觉应用区域经济协调观念作为指导思想,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三、行政管理人员培育经济意识的主要渠道

1. 个人成长。

对于个人而言, 其经济意识往往受个人成长条件影响, 如父母所受教育、当时社会环境、个人成长经历, 等等。在这一渠道中, 其经济意识的培育常常是被动的、不自觉的, 但是其影响又是潜在的、深刻的。这种影响可能是正面的, 也可能是负面的。如果是负面的影响, 就需要在后天修为中加以矫正和调适。

2. 专业培养。

专业培养是培育个人经济意识的主渠道。专门的初等或者高等经济专业往往对学习者进行系统的经济学知识和技能教育培训, 使其掌握一定的经济理论知识和具备一定的经济实践能力。通过专业培养, 个人会自觉形成一定的经济意识。学校选修或者兼修课程也会提供经济专业课程学习机会, 成为个人培育经济意识的重要渠道。

3. 组织学习。

学习是组织天生的而且是最重要的职能, 因为组织本身就是一系列知识、资源的结合体, 需要不断地获取知识、资源, 更新知识、使用知识、创造知识。对于处在组织中的个人, 参与组织学习也是其与组织共同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这一方式则是个人工作之后经济意识的重要培育渠道, 包括日常学习、经济讲座、短期培训等。

4. 个人修为。

从内涵上说, 个人修为是特指个体建设、个体修养行为, 是个体修学储能的重要路径, 表现为个体能力、素质、本领的建设和发展。从行为主旨上说, 个人修为旨在个体主观世界修炼。个人修为与组织学习互为依存、辩证统一、和谐发展。个体虽小, 但小个体可汇成大集体。好学、善学是个人修为的思想前提, 也是加强学习型组织的重要价值基础。因此, 个人修为对于培育经济意识也至关重要。作为行政管理人员, 应自觉加强个人经济意识的学习和培育, 使之符合国家、地方和组织发展需要。

5. 实践锻炼。

对人类来说, 经济活动是最重要的实践活动之一。在实践中锻炼和培育经济意识, 效果更加明显、感受更加深刻。个人的经济意识是否科学、是否可行、是否先进, 唯一的检验标准是实践活动。因此, 对于行政管理人员而言, 培育符合时代需要的经济意识, 既是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也是一个具体实践问题, 要做到学与用、知与行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春玲.浅谈创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科技资讯, 2009, (32) .

[2] .侯维青.青年干部要着重提升四种能力[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08, (03) .

[3] .李昌.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绿色”GDP[J].江西政报, 2007, (22)

[4] .王仕国.现代政府官员的市场经济意识.地方政府管理【J】2001, (3)

应当意识 篇5

编辑策划一个选题,肯定是因为有一个细分的图书市场存在,这个市场的大小,潜在的读者数量是多少,这些潜在的购买者有什么喜好,编辑不能仅凭个人感觉来对市场做出判断,他需要对这个市场做一个专业细致的调研。湖北长江出版集团总编辑周百义先生认为书籍畅销与否,前期调研至关重要。磨铁图书,甚至有一个十几人的专业的数据分析团队负责市场的调研。

精准的市场调研毫无疑问要依据客观可靠的数据做支撑。这些数据从何而来呢?它是编辑利用新媒体技术进行搜索分析而来。

例如,我们打算策划一本食谱,我们可以通过“百度指数”、“百度数据研究中心”、“Google趋势”等网站对“食谱”一词做一个检索。

宏观方面,通过检索,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食谱”一词自2007年以来,网民和媒体对此话题的关注度是逐年升高的,因此理论上食谱这一图书市场的需求量应该是逐年增大的。

此外,关于“食谱”的检索中,减肥食谱、孕妇食谱、糖尿病人食谱分别排在检索词的前3位,家常菜,烤箱食谱等就比较靠后了。很明显,与减肥、孕妇、糖尿病人有关的食谱,它的潜在的图书购买者要比其它类别的潜在购买者要多一些。

微观方面,通过检索我们可以得到更多的信息,这些信息有助于编辑策划生产差异化的不可替代的有独特价值的好产品。

还是以“食谱”检索为例,在地区分布这一栏,广东、浙江、江苏、北京、上海、山东是关注指数较高的几个地区,青海和西藏的关注指数是最低的。因此,如果编辑想要策划一本全国发行的食谱,广东、浙江、江苏等地区的居民口味和饮食习惯就是我们必须要考虑的问题。

同样的道理,通过检索词的检索,我们还能清楚的知道潜在图书购买者的性别比例、年龄分布、职业分布、学历分布等等。

这些微观方面的数据,有利于编辑用潜在购买者喜欢的语言来组织内容,用他们喜欢的字号、版面来做视觉呈现等等。最终,让编辑策划的图书更贴近潜在购买者的需求,实实在在的帮助读者解决他想解决的问题。

二、新媒体时代的读者意识

编辑在策划选题时就应该清楚,这本书是服务谁,你要抗拒讨好每个人的诱惑,因为你不可能讨好每个人。如果你的书是为了服务学术读者,你就应当做足学院派喜欢的东西。

编辑一旦确定了服务对象,下一步就是要清楚服务对象的需求。这时候,编辑就需要在生命力最旺盛的网络社区当中,把潜在的读者找寻出来,耐心细致的观察这个群体,寻找他们的困惑和诉求。针对这些困惑或诉求,编辑以书的形式来告诉读者如何去做、如何去想,帮助读者增强实力。

三、新媒体时代的作者意识

编辑在策划选题时要尽量找到合适的作者。

这个作者是谁?他为什么有能力写那个题目,为什么读者要关切他写的那个题目?这些都是编辑必须考虑的问题。

还是以食谱为例,如果是请微博“大V”,海外美食作家冰清(微博粉丝151万)来写,图书的销量肯定比请楼下饭馆的冰三来写要大的多。

寻找作者,还有一个问题需要注意,作者的名气不是越大越好,合适才是最重要的。例如,编辑策划一本小学生看的数学书,请一名小学数学的特级或高级教师编写,就可能比请一名数学方面的院士编写要更合适一些。因为小学的数学老师对小学生的了解程度要比知名的数学院士对小学生的了解程度要高一些。另外,小学特级或高级老师编写的数学书可能要比院士编写的数学书要浅显易懂一些,更贴近学生的需求。

四、新媒体时代的营销意识

书籍也是产品,有产品就需要营销。对于现代编辑而言,编辑最重要的能力是如何“推”书,而不是如何“做”书。编辑在做书的过程中,甚至在签约之前,就需要拟定营销的主策略,卖书工作不是书印刷完成以后才开始,他必须在甚至连作者都还不知道在哪里以前就开始了。

以湖南美术出版社《黄永玉全集》或黄永玉其他单行本书籍为例。编辑除了常规的、传统的营销策划以外(包括主渠道、二渠道、网店;高收视、收听、阅读率的电视电台节目、网站或平媒等),还需要利用新媒体营销利器,包括论坛、博客、豆瓣、微博和微信。

1. 博客

在百度中以“黄永玉博客”为关键词,找到一个黄永玉的粉丝在新浪博客开的“黄永玉的博客”,访问量近50万人次。该博客里面有大量的黄永玉的图片、视频和文章,可见博主是黄老的忠实粉丝。我们可以把黄永玉书籍有关的信息和活动通知他,他就会主动地把这些信息在博客里贴出来,传播给来访的访客。但如果这些访客,很久都不来访一次,看不到信息怎么办?我们可以通过博客里的好友栏和访客栏找到他们,准确发放信息。

2. 豆瓣网

在豆瓣中以“黄永玉”为关键词找到了黄老已经出版过的48本书。每本书的下方都有一些读过此书的读者写出的评价,其中《比我老的老头:趁我们还年轻》读者点评有2887条,《沿着塞纳河到翡冷翠》的评价条目也有2854条,黄永玉其他图书的评价条目也不少。一般来说,读了书有所得的读者,才愿意写自己的心得、体会和评价,因此这些读者应该是黄永玉的铁杆粉丝。编辑需要针对他们的账号,将黄永玉书籍的相关信息,精准的传递给这群读者。

3. 微博

微博营销最简单同时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找到“对的人”,让消息自动扩散开来。

首先,编辑需要找出提到过作者的微博。我在微博搜索里键入“黄永玉”,找到33万个提到黄永玉的微博,编辑需要@这些微博,把信息传递给这些潜在的买家。

第二,分析并拟出对作者书籍感兴趣的微博大号名单,将书籍的相关信息@他们。

(1)黄老是中央美术学院(微博粉丝数28万)的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微博粉丝数8000)的副主席,所以微博的这两个账号是一定要@的。

(2)黄老在美术界影响巨大,因此美术界的名人和机构的微博大号也是我们必须@的,因为他们的一次转发,将会带上数万、十万甚至是百万级信息量的传递。例如,批评家王林粉丝数2万、张晓刚粉丝数23万、周春芽粉丝数40万、方力钧粉丝数71万、798艺术中心36000粉丝,国内知名美术学院以及知名综合大学的美术学院,他们的粉丝也非常多,换句话说,就是受众面比较广。

(3)黄老是湘西“凤凰古城”(微博粉丝数21万8千)的一张文化名片,因此凤凰县人民政府(微博粉丝数2万多)、黄永玉艺术馆等对黄老较关注的政府机构和湘西凤凰的一些名人也是我们需要@的对象。

(4)黄老参与了《中国国家形象宣传片》的拍摄,同时参与拍摄的人员都是国内外比较有影响力人,其中有:李嘉诚、王建宙、李彦宏、丁磊、郎平、邓亚萍、姚明、刘翔、丁俊晖、陈鲁豫、林浩、马艳丽等,我们如果能把黄老书籍的相关信息@给他们,哪怕只能请到这些名人中的一个做转发,都将产生巨大的传播效应。

(5)新浪读书(微博粉丝数293万)、搜狐读书等与书籍有关的微博大号。

第三,以往报道过或与黄老合作过的知名媒体或媒体人的微博。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杨澜(微博粉丝数3328万)于2009年9月对黄老做过一次专访;前中央电视台电视节目主持人,著名相声演员马季之子马东(微博粉丝数10万),也曾在中央3套《文化视点》中专访过黄永玉。

这些媒体人或主持人往往都是微博大号,作为公众人物他们自身也是媒体关注的焦点,所以他们的转发容易制造热点话题,对书籍而言就是高质量的传播。

摘要:新技术新媒体时代,移动互联技术的发展对传统出版业造成了较大影响,特别是对编辑的思维产生了重大影响。传统的思考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出版业的发展,需要编辑与时俱进,具备互联网思维和大数据意识,熟练运用新媒体,巧妙地融入到自己编辑的图书中,尽快实现转型蜕变。

关键词:新媒体,编辑,使命,责任

参考文献

[1]杨舒丹.网络媒体编辑把关角色嬗变[J].新闻知识.2011(04)

[2]胡国臣,周永进.数字出版与传统出版的同步策划[J].中国编辑.2011(01)

[3]张晓雪.论编辑在网络时代的角色转换[J].中州学刊2009(05)

[4]叶绍祥.浅谈出版机构编辑的市场营销角色[J].新视野.2010(04)

上一篇:血液锌原卟啉下一篇:民族统一战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