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意识

2024-10-18

语用意识(精选9篇)

语用意识 篇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 培养语感, 发展思维, 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进行语言文字训练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点。思想品德教育、智力发展、习惯培养等方面都应渗透在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因此, 要想让学生能上好语文课, 就必须扎实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激发学生语言运用的潜在意识 (即语用意识) , 提升其语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 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 离不开阅读教学。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尤为重要的环节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是通过语言文字及其符号来触发和激活学生的感受, 使学生能正确理解文本内容, 体会语言魅力, 感悟文本所传递的情感, 进而激发其潜在的语用意识, 提升语用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 对于语用意识的渗透, 教师的处理存在以下几种不良状态:或无视语用存在, 滔滔不绝, “引”着学生感悟完了一篇文章;或稿中有语用, 而行动却乏力, 简简单单, “点”了几个词句过了一下文段;或过场式展现了一番语用情况, 糊里糊涂, “演”了一番, 学生却无所得。

语用意识的培养需要在语言文字的赏析和揣摩之下形成, 语用意识的形成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 提升语用能力。在此, 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以帮助在阅读教学中更好地渗透语用。

一、揣摩和赏析语言文字, 培养语用意识

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理解、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理解和品味语言是为培养语用意识服务的。

1.咬文嚼字, 揣摩语言, 感知语言魅力

教学过程中, 对一些字词、句段进行合理、适度、富有情境的“咬”文“嚼”字, 能让学生领悟语言文字所带来的魅力, 能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 提升品读文章的能力。在具体教学中, 应引导学生关注关键词句, 注意重复出现的词句, 注意语言短路等特殊语言现象, 学会揣摩语言, 并将自己揣摩的感受进行适当批注。

2.赏析诵读, 体会意蕴, 提升语言感知力

读是理解、感悟的基本前提;读能培养语感, 能促进语用意识的进一步形成。身为教师要做的就是不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让学生充分地读, 在读中理解, 在读中揣摩, 在读中感悟。学生通过对精彩句段的反复诵读, 可以感受语言的丰富性, 领会语言表达的规律, 进而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和鉴别能力。

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秋天的雨》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很美的写景散文, 需要老师创设情境, 让学生学会美美地朗读, 让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在执教本课时, 主要通过自由读、指名读、赛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学生充分感悟课文的语言美、情感美、景色美。在充分感悟美的基础上, 领会本课语言表达的特点, 让学生在仿说仿写、交流感悟时, 绽放语言光芒。

二、运用和拓展语言文字, 提升语用能力

语文教学不仅需要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准确理解、恰当表达的能力, 还需要提升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运用和拓展语言的能力 (即语用能力) 。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跟别人进行交流, 而交流最主要的手段是口语。口语表达能力是展现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口语表达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交流的效果。

1.读中促说

语文阅读教材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和拓展知识的范例, 也是学生说话的依据, 更是提高口语交际的重要平台。在阅读教学中, 学生能够学习语言, 吸收词汇, 感悟他人的表达方式, 这就为自己的说创造了条件。因此, 应重视给学生创造说话的机会, 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动口说, 有话可说、会说、实说。

说话的形式有许多, 如模仿句式说话、看插图想象说话、看板书练习说话等。同时, 教师还应该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课堂上无拘无束进行交流:或讨论争辩、或角色扮演、或续编故事等。

2.读中促写

阅读教学中的练笔是进行语言积累、运用, 提高语用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都能够意识到课堂练笔的重要性, 因此, 在阅读教学中能充分挖掘文本, 精心地进行教学设计, 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练笔, 让更多的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更好地展现自己, 提高能力。

纸笔练习的方式也是多样的, 可以是优美句段的仿写, 可以是情节简略处的扩写, 可以是故事结尾处的续写, 可以是体裁变换式的改写, 可以是文段空白处的补写, 也可以是角色互换式的试写。

如, 五年级下册人物描写一组中的第二篇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 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 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 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 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 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

严监生的吝啬形象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但严监生内心的想法又是如何的?为帮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严监生, 老师做了适当的课外延伸, 让严监生的整体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他的性格中有悭吝的一面, 也有卑微可怜的一面, 还有不乏人情的一面。由于他没有家族优势, 至死也怕严老大, 他活得卑微, 死得窝囊。在学生了解严监生后, 请学生角色互换, 如果你是严监生:伸着两根指头指着灯草的你, 此时在想些什么?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以教材为例子, 让学生汲取语言精华,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语用意识, 提升语用能力。只有突出“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训练为主线”, 学生的语用能力才能得以提高, 语文素养才能有所提升。

参考文献

周春生.谈语用能力的培养途径.教学研究, 2013 (09) .

关注课程意识促进语用发展 篇2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程意识 语用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7-037

课程意识,指对课程的敏感程度,它蕴涵着对课程理论的自我建构意识、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等几个方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运用课程意识以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呢?

一、用心甄选,开发课程资源

在语文教材中,有些文本内容无论在思想性、艺术性或者语言表达方面都非常有特色。这些都是语文课程资源中宝贵的材料。教师要善于挖掘这些文本中的有价值的资源,并且对其进行合理的规整、组织与串联,使其在相应的文本语言环境下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如,《燕子》一文,作为郑振铎的名作,虽然原作写得已经很优秀,但在选入教材时编者仍然做了很大的改动。比如,原作中“乌黑的一身羽毛,光滑漂亮,积伶积俐加上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劲俊轻快的翅膀,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一只小燕子”这个句子,在选入苏教版时,编者把“乌黑的”与“一身”这两个词语在语序上做了调整,以便更符合儿童的语言习惯。除此之外,由于“积伶积俐”是闽方言,为了便于学生朗读与理解,在选入课文时也做了适当的调整。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把原作引入课堂,让学生对比思考:这样改动有什么好处。这样教学,在学生品味语言的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有效地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关注课程资源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必要时引导学生与原作进行对比,品味、感受,使学生对教材文本中精彩句段的由来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不断发展。

二、领会文体特征,放大课程资源

不同的文体,作者在创作时所使用的语言个性以及布局谋篇的思路都会存在着极大的不同。在教学时,教师要关注这些文体特征,并善于利用,开掘出不同的语言训练价值点,让学生进行语言实践,从而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如,《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在教学时,笔者谨遵新课标要求,不是机械生硬地灌输给学生,而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读中渗透上。在阅读中,学生初步领会到在说明事物时用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等方法,把对象说明得更加清楚、具体。为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说明文这一文体特点,我让学生试着把这种说明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因此,在教学即将结束时,我以《我们的学校》为题目,让学生写一篇作文,要求他们尽可能地用上自己学过的说明方法。这样教学,使文本的教学价值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其实,每一种文体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关键在于教师是否能引导学生去挖掘、发现、运用。经常引导学生进行这样的语言训练,必将使学生的语用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三、读写结合,综合运用课程资源

阅读与写作之间本来就有着密切的联系,离开了阅读,写作就会显得无章可循;离开了写作,阅读也就失去了方向。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课程资源,找准读写结合的切入点,让学生学会读写迁移,从而有效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如,《最大的麦穗》一文,主要写苏格拉底以摘最大的麦穗为教学内容对弟子进行教育,告诉弟子要抓住眼前机遇,不要东张西望,否则就会错失良机的道理。在教学时,许多学生在读完课文后虽然对课文阐明的道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作为语文教师,不光要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善于从课程意识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编者编排这样的课文真正的意图何在?明白了这点以后,教师就可以努力对课程资源进行挖掘,让学生把自己读完课文以后的感受写下来。这样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而且在读写结合的过程中也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

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只有从课程意识出发,精心选择语言训练点,才能使课堂教学价值得到充分发挥,真正促进学生语用能力的发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具有课程意识,并且善于挖掘教材中有价值的教学资源,采取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这样,才能使语文教学丰盈而且充满魅力,让学生爱上语文,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发现写法秘密 提高语用意识 篇3

【案例】《鱼游到了纸上》引导发现表达方法并学会运用环节

课件出示: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注:加线句子显为红色)

师:这段话在表达上还有什么特点,咱们得再好好读读。谁来读黑色部分?老师读红色部分,其他同学想想,老师为什么这样分工?

师生分读。

师:想好了吗?这两部分有什么不一样?

生:我认为前半部分是作者看到的,后半部分是作者想到的。

师:同意他的观点吗?这段话中既有看到的,又有想到的,这样写好在哪里呢?咱们还得好好品一品,先来看第一句。

课件出示: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一生读。

课件出示: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

又请一生读。

课件再出示:他有时工笔细描,把金鱼的每个部位一丝不苟地画下来,像姑娘绣花那样细致。

再请一生读。

师:读出来了吗?这样写好在哪?

生:我认为这样写的好处是用了一个比喻句更具体地写出了这位青年的动作。

师:姑娘绣花咱们见过吗?是怎样绣的?

生:姑娘绣花是非常专心,一针一针绣的。

师:那青年工笔细描呢?

生:是一笔一笔画的。

师:他们俩哪儿像呢?

生:相同的地方是认真地做。

师:说得好,有看到的,有想到的,这青年工笔细描的样子仿佛就在咱们眼前了。全班读一读。

生齐读这句。

师:再来看挥笔速写,谁来读?

课件出示: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

请一生读。

课件出示:有时又挥笔速写,很快地画出金鱼的动态。

再请一生读。

师:这些金鱼到底有哪些动态,想不想看看?

课件出金鱼游动画面。

请生描述动态。

师:这些金鱼的动作,作者都一一写出来了吗?对,他只写了“仿佛金鱼在纸上游动”,这多传神呀!这就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青年笔下金鱼活灵活现的样子。姑娘绣花、金鱼在纸上游动,这些都是作者在看青年画鱼时想到的。描写事物不仅要写看到的,还要写想到的。(师板书:看想)

师:像这样既写看到的,又写想到的语段在课文画鱼部分还有两处,咱们在文中找找。

生找到后,课件出示。

请生分别说说每句中哪是想到的。

师:谁能联系作者看到的,说说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

师生分析(略)。

师:先写看到的,再写想到的,在观察中融入自己的感受,很多作家都喜欢运用这样的表达。

课件出示本单元课文《全神贯注》片段:只见罗丹一会儿上前……他像喝醉了酒一样,整个世界对他来讲好像已经消失了。

请生分析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

师:那写好想到的要注意什么呢?这个问题有点难度。

课件出示前面分析的多个句子。

生回答后师归纳:大家说得很好,要注意两点:(1)想到的是在看到的基础上,一定要有联系。(2)要用恰当的词语联系起来。

课件出示学生写跳绳的一段话。

请生说说这段写了什么?生归纳。

师:这是看到的,能不能帮他写得更好?有什么办法?

请生加上想象内容。

【评析】

自《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实施以来,大家对小语阅读教学的转向基本形成了一个共识:阅读教学要走出内容分析的逼仄,要克服重意轻言轻用的弊习。要从内容分析理解转向着力揣摩表达,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正确轨道上来。本案例是2014年全国小语青年教师教学观摩特等奖天津闫君燕老师《鱼游到了纸上》的教学片段,片段的教学目标很明确,就是学习作者是如何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相结合,同时发现这种写法的作用、结合的技巧及具体运用。闫老师的教学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借鉴。

一、通过巧妙分工,发现写法的秘密

通过对比读,悟出写法的妙处。闫老师在引领学生发现了这一段中作者把看到的和想到的相结合的写法秘密时,没有选择直接告诉,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老师为什么这么分工”,从而让学生发现前半句是写看到的,后半句是写想到的。在领悟其作用时,闫老师更是匠心独运,让学生通过多次对比读,真正感受到这一写法的表达效果。在学生充分感悟的基础上,师再用精练的语言对这种写法进行了总结提升。这样的写法指导才是有效的,才会在学生心中扎根。

二、站在单元的高度,关注表达方法

闫老师没有在学生发现写法秘密后止步,而是站在全文、全单元的高度让学生继续发现这样写法的句子。先让学生在本文中找类似句,再用课件出示了本单元《全神贯注》中的一段话,让学生去寻找这种写法的句子。这样步步深入、层层递进,使整个教学变得厚重有效。我们每个语文老师都应具有这种单元教学意识。

三、总结写法技巧并尝试运用

中小学英语教师语用教学意识调查 篇4

关键词 中小学英语教师 语用教学意识 调查 语用失误

语用是指如何通过语境来理解和使用语言,教师要给学生创造适宜的语境来激发引导学生语用所学语言进行日常沟通交流。而教师本身的语用意识、文化意识是把握教材、处理教材和驾驭教材,进行语用教学的基础。一堂课程的质量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在讲授过程中的用语是否恰当。一个具有高度语用教学意识的教师能通过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热情,也可以更加正确更加系统性地引导学生吸收知识,从而在学习效率上得到更好保障。

一、 语用教学意识的重要性

(一)语用教学的产生和发展

在几十年前,当中小学英语教育刚刚被列入教学大纲的范畴中来时,我国中小学英语教育在教学方法上还处在发展的萌芽阶段,属于较为传统的形式,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和理论的灌输,不重视语言形式,只是片面孤立地告知学生词汇的含义,并没有给学生一些源头活水般的课外知识,也没有给学生足够的联系空间,并且忽视语境,只单纯照本宣科地告诉学生读音以及单一的含义,与此同时,许多需要结合语境的多义词都被忽视,换而言之,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单词以语法以及英语的实用性,使学生走出课堂之后并不能很好地把英语运用到实际中来,也不知道该如何运用。并且,传统的教学方法都会过分强调学生对单词的记忆能力,忽视语言在实际场合的应用。因此,虽然我们的学生往往都有较为牢固的语言、语音、语法基础,掌握了大量的词汇,但一旦需要用英语进行交际时,就出了问题,此问题一般表现为词语运用不当和运用场合的错误。这样的错漏层出充分打击了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形成消极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方法濒临淘汰,中小学英语教学呼吁改革,在不久之后,在相关部门和国内众多英语教师和教育学者们的纷纷提倡之下,语用教学应运而生并且渐渐走入课堂。

二、学生的需求和中小学英语教师的语用失误

(一)学生的需求

对于众多中小学生而言,学习英语并不只单纯为了应付考试,在高考中不被英语拖后腿,而是由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以及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英语成为现代学生和现代年轻人必备的技能。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英语水平的高低不再取决于能否拼凑出合乎语法毫无错漏的句子,而是在于,能否入乡随俗地把所学的英语和当地风俗习惯相结合,与当地人游刃有余地交谈。如今,哑巴英语和应试英语都是毫无意义。故而,学生需要的是能为她们冲破课堂局限性,能教给他们除外理论之外实际可用的英语。

(二)通过对英语教师的语用失误的举例来看课堂语用对学生的影响之一

教师语用失误的状况时有发生。在我初三那年的一次英语课上,学生对老师说昨晚大家都没睡好。老师居然询问到“because what?”这让我觉得诧异不已。众所周知,老师作为引导者,本应起到引导作用,给学生提供英语交流的平台,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当老师出现语用错误的时候,很多同学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老师举的例子一定具有很大的正确性,甚至其正确性是毋庸置疑的。另一部分同学,即使感觉到老师的错误,也由于其对老师的盲目崇拜,或者对自己的英语基础不信任,思考半晌,还是听从了老师的,自身感到非常迷茫,而老师并没有意识到,没有及时更正,这就会造成学生误以为正确,甚至争相用到英语口语中,最后贻笑大方。

(三)通过对英语教师语用失误的举例来看课堂语用对学生的影响之二

有一次,当老师想表达“闭嘴”的含义时,脱口而出的不是“shut up”,而是“close your mouth”这样纯中文的翻译让我惊讶不已,老师当时也意识到了,但是碍于面子,并没有及时纠正,只是很快把话题转向别的知识点,由于不想让老師难堪,并没有同学予以提出。从学生的角度而言,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意识到老师的错误,然而,对于那些基础薄弱,被老师所影响的差生而言,就会起到消极误导作用,从而形成而行循环式的成绩不断下降。

(四)相关调查

有关教育部门从江西省十所中学中抽取两百名老师来做问卷调查,题目是如何面对英语课堂上的口误问题。对此,百分之八十六左右的老师都认为应该杜绝,万一出现,也应该向学生道歉之后及时更正,只有少部分老师认为口误在所难免,只要学生能学习好课时目标,偶尔的口语无关紧要。且值得一提的是,这少部分百分比的教师大多数都是乡镇或农村教师。农村因为经济欠发达以及教学设施的缺乏,更重要的是,由于其条件艰苦交通不便等多方面因素,许多专业人才都不愿意“下放”到农村去教书,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了农村英语人才的短缺问题,由于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有待提高,才会造成语用教学意识的淡薄,然而此问题非本文重点,不做赘述。

三、结论

通过本文的论述和举例,大家都深刻明确了语用教学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各方面,包括学习积极性,学习态度等等方面的重大影响。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注重语用教学,培养语用教学意识,抱着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给学生一个具有灵活性,轻松活泼的课堂环境,并教给他们实用性强的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汪文秋.论英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S1)

[2]李洪波.语用能力的调查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教学研究.2007(05)

[3]王音.英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J].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3)

[4]彭丹.中学英语教学中语用能力的培养[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6(09)

语用意识 篇5

(一) 造成语法教学费时低效的原因

1. 过分注重形式

长期以来, 受传统翻译法教学的影响, 中学语法教学注重对规则的详细讲解及大量机械性的训练, 学生误认为只要把单词与语法规则相结合就能说出或写出地道的英语句子, 于是就生造出大量的“汉式”英语句子。例如:I verylike English. (应为I like English very much) .His sick condition is becoming much better now. (应为He is muchbetter now) .学生由于语用失误被教师反复纠正, 受挫感不断积累, 对英语学习的信心就一点点减少, 最终就会产生放弃英语学习的想法。

2. 教与学的手段和方法单一

传统语法教学只是把语法作为知识来传授, 其基本模式是:教师讲解———学生记笔记背笔记———操练句型———做习题。这种教学忽略了学生的情感态度, 枯燥晦涩的语法规则让学生感到兴味索然, 理解起来尚且困难, 更别说灵活运用了。

3. 忽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能力的培养

传统语法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能顺利的通过考试, 学生学习的应试色彩较浓。教学时把语法形式与意义和运用割裂开来, 学生学的语法一直停留在语言知识层面, 不能内化成技能, 从而不能将教师传授的语法规则用于真实的语言交际。

(二) 如何改变语法教学费时低效的局面

近年来, 国内外理论界和一线的英语教师一直在关注语法教学方式的有效性。语言学者将语言知识分为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语法的显性知识是指通过有意识有目的学习获得的知识, 主要指在课堂中教师正规讲授的知识。隐性知识是一种下意识未通过语言来明示的知识。多数二语习得研究者认为, 二语交际能力主要与隐性知识有关。Ellis (2005) 认为, 语言能力由隐性知识构成, 而不是由显性知识构成。隐性知识的发展就是语言能力的发展。Dekeyser (2003) 认为只要提供足够的交际性练习和使用机会, 显性语法知识就能转化为隐性知识。笔者赞同Dekeyser的观点, 并据此认为, 传统的中学英语语法教学最大的弊端在于没有让学生增强对语法的语用意识, 从而不能促进

显性语法知识向隐性语法知识转化。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创设大量与所教语法有关的语境, 让学生有意识地尝试把所学的语法规则融入到实际的语言使用中, 语法知识才能上升为语言能力。因此, 英语教师在进行语法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语用意识的培养。

(三) 在语法教学中兼顾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

Chomsky (1980) 认为, 语用能力是人们大脑中有关语言的一种心智状态, 也即是语言能力的一部分, 他进一步区分了语法能力和语用能力, 前者指有关形式和意义的语言知识, 后者则表示有关恰当使用语言的条件知识以及如何使用语法和概念结构去实现一定的目的。如前所述, 传统的语法教学过分注重语法形式的教学, 忽略了其意义和语用功能, 学生虽然能使用正确的语法规则, 但语用失误的现象频频发生, 从而导致学生在交际时产生困惑, 这也是以前“哑巴英语”现象出现的原因之一。Thomas (1983) 指出, 语用失误可以在语法教学中得以纠正, 因为某些语法形式具有一定的语用涵义。因此, 在语法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实际内容, 适时的介绍相关的语用知识, 如语境, 指示语,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等, 在培养学生语法能力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从而发展学生良好的语用意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但要介绍语用知识, 还要注重言传身教, 努力使教学交际化, 并得体使用语言, 体现语用原则。语法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因前提语境不同而相异的或不符合语法规则的用法作为语用现象融合到教学中去, 帮助学生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从而达到语法教学的根本目的。

以现在进行时的教学为例, 在学生掌握了它的基本结构和用法后, 教师进一步指出, 现在进行时可与always连用, 表示经常或反复发生的动作, 但前提语境是要表达一种感情色彩, 比如赞叹, 厌烦等。如:He is always thinking o himself.现在进行时还可以表“将来”常有“意图”, “安排”或“打算”的含义, 这种用法比较生动, 给人一种期待感, 常表最近或较近的将来, 多用come/go/leave/arrive等位移动词, 如:I am flying to Hong Kong tomorrow.另外, 表将来的现在进行时有时含有“决心”的意思, 且多用于否定结构中。如:I am not going. (我不走了) 。但有时现在进行时在肯定结构中, 用这种方式与对方讲话便成一种语气较温和的命令。如:You are staying. (你留下吧) 。Do not forget, you are taking part too. (不要忘记, 你也要参加哦) 。

一、在语法教学中培养学生语用意识的途径

(一) 融语法教学于语言技能训练中

语法属于语言知识的层面, 听, 说, 读, 写属于语用的层面。语言知识只有在大量使用的基础上才能转化为技能并达到自动化的程度。现行教材的编写以功能和话题为主线, 当某个话题需要某些语法项目时, 听力, 对话或课文中就会出现这些语法项目。教师在教语法时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语言材料, 有目的, 有计划的设计各种活动, 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去体验, 探究, 归纳, 总结及运用所学语法知识。以人教版模块一unit4为例, 本单元的语法部分旨在训练学生对定语从句的理解, 掌握和运用。在进行听力教学中教师就可把听力材料中的一些定语从句展示给学生, 如:I willnever forget the day when the earthquake took place.The girl who’s wearing glasses is Chrissy….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把文章的定语从句找出来并仔细体会其结构和用法, 如Before she could move, she heard a loud noise, which grew to a terrible roar…在完成了Language Study部分的训练后, 学生加深了对定语从句的功能和基本结构的认识, 这时就可以围绕这一语言结构开展说和写的活动。这个单元口语的任务是训练学生用定语从句来描述任务。教师可结合第一单元“交朋友”的任务, 跳出课文进行拓展训练, 组织学生用定语从句描述谈论自己的新朋友和他人的新朋友。最后教师再设计一个“了解我的新朋友”的写作任务, 让学生使用由who, whose, which, that等引导的定语从句来描述人与事。这样, 在听和读的语言输入过程中, 大量的语言材料帮助学生体验和感知定语从句;在说和写的语言输出过程中, 学生的语用意识得到了增强, 就能自然地去探究, 归纳和总结定语从句的结构和作用, 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的目的。

(二) 在语法教学中创设各种情景

外语的语法规则知识只有在情景化的交际环境中, 在较为真实的话语环境中得以运用才算是真正掌握。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创设的各种与所教语法有关的情景能激活学生的语用意识, 从而促进显性语法知识向隐性转化。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或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英语影视剪辑或音画片段, 或利用现实场景让学生在一定的语境中去运用所学的语法知识。比如学生感到掌握虚拟语气的结构有一定的难度, 当他们完成了教材上设计的练习, 熟悉了这一语法结构及其意义时, 教师可以把<渔夫和金鱼的故事>加以改编, 制作成幻灯片, 以此为背景, 让学生分班扮演渔夫, 贪婪的妻子, 金鱼及解说员。如贪婪的妻子会说:If I had a wash-tub, it would be so convenient.If I lived in a new cottage I would be kind of satisfied.If I were a fine lady, I would wear golden rings on my fingers…这样, 一定的语法结构在操练中烙上了语境的标识, 并与这种语境标识紧密的编织在一起储存在大脑中, 学生掌握起来很轻松, 在以后的语言实践中也就能自如地提取和使用了。

二、结束语

在进行英语语法教学改革的过程中, 教师需要全面体会﹤标准﹥精神, 改变以往把语言知识的传授与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截然分开的做法。教师在语法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 有助于让学生摈弃死记静态的, 枯燥的语法规则的做法, 从而把语法学习变为动态的, 充满乐趣的语言运用活动。随着学生语用意识的增强, 显性的语法知识在运用的过程中就会逐渐地内化韦隐性的语法知识, 他们对语法的驾驭能力和灵活使用能力就自然会得到提高, 语法教学也由此被赋予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语法教学的效果就会大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Chomsky, N (1980) Rules and Representations.Oxford Blackwell

[2]Dekeyser, R (2003) Implicit and explicit learning In C.Doughty&M.Long (eds) , The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Oxford Blackwell

[3]Ellis, R (2005) Meaning implicit and explicit knowledge of a second language:A psychometric study.Stud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Vol.27No.2, pp.141-272

[4]Thomas, J (1983) Cross-cultural pragmatic failure.Applied Linguistics, Vol4No.2pp91-122

语用意识 篇6

“注意”在认知心理学中是一个广泛流传的概念。Schmidt (1995) 提出“注意假设理论”, 根据这个假设, “注意”在学习过程中从输入到吸收起着重要作用。只有被注意到的东西才能被吸收。

Schmidt (1993) 把意识分成两个层次。第一, 它既是一种零散的注意也是一种独特的现象;第二, 它是对传统规则的认知。具体来说就是, 注意是语言习得的前提, 只有当输入到的内容被内化, 比如语言形式, 功能意义以及相关语境特征, 意识才会产生。Kasper (1995) 列举了语言习得的三个条件: (1) 相关输入; (2) 输入被注意到; (3) 学习者需要大量机会去实践, 从而能够高度控制整个语境。这表明, 被注意的内容通吸收, 进而内化成语用能力。例如, 一系列的言语, 言语行为, 言语策略不仅在无形中帮助二语学习者获得语言知识, 而且能够使他们在特定的语境中对变化着的话语更加敏感, 从而使他们意识到在以后的表达中应该如何表达以及应该注意到的东西。Schauer (2006) 抽象叙述了语用意识的研究范围。他说, 现如今语用意识被广泛应用于发现语言分歧以及在特定语境中产生的特定意义。现笔者将注意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机理表达如下:

由图可知, 从输入到输出, 意识起到重要的桥梁作用。而对于如何生成意识, 需要具备多种条件。例如, 大量的输入和较明显的感官特征;正确的指导和明确的任务要求;以及学习者自身对目的语的期望语境以及较强的处理能力都能引起注意的产生。注意产生以后, 会出现短暂记忆和长期记忆。短暂记忆在经过更深层次的理解运用再理解, 则会生成长期记忆, 否则, 只停留在短暂记忆层次。但短期和长期记忆都不会影响输出的产生。

二、语用能力的研究

对于语用能力, 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Thomas (1995) 通过和语法能力的比较来阐述语用能力。即习得者在特定场合使用恰当的话语完成特殊目的。Chomsky (1977) 认为, 语用能力是习得者在特定语境中恰当的运用和表达语言的能力。Leech (1993) 说, 语用能力是人们在社交过程中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它不仅与语言自身系统有关, 而且与所谓的社交系统有关, 在使用过程中可能违背语言系统。他将语用能力分为语言语用能力和社会语用能力。语言语用能力遵循语言规则, 即说话者致力于采用特定且合理的行为方式完成表达目的;社会语用能力遵循文化风俗习惯。即说话者知道如何在特定场合以正确合理的方式说话或者做事, 其评判标准是, 是否符合目标语的文化, 社会社交习惯

总之, 较强的语用意识使习得者在语言表达时选择更恰当的表达方式输出语言, 而较高的语用表达能力对习得者在交际中提出更高要求, 这就促使其必须有更强的意识来满足表达需求和语境需求。

三、研究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以下问题:1.中等英语学习者在语用失误中注意到了什么?注意到的程度有多少?2.对此他们做出修正了吗?修改的合理程度有多少?

本文基于Schmidt的“注意”理论, 选取89名中北大学大二学生分成两天做课堂活动。第一天, 学生观看10个语境视频, 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问卷。问卷包含10个问题。其中有2项作出正确答案, 8项需要修正, 对于这8项, 首先需要标出“否”, 然后依据语用失误的5个程度作出判断。问卷完成以后用Excel收录并作定量分析。第二天将学生修改过的答案在课堂上真实表演出来。期间, 用录音笔记录并转写。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 我国与外部世界的往来日益频繁。无形中赋予了新时代青年新的要求, 即熟练掌握一门外语, 尤其是英语的学习。纵观现代大学课堂, 尤其是综合性大学, 英语课程已然成为一门必修课。从某种程度上说, 学校成为培养全能型精英的摇篮。近些年来, 学者们普遍认为, 在遵循语法规则和发音标准的前提下, 成功的语言习得指话语内容是针对什么样的人, 在什么时间什么场所以何种方式进行表达。早在1990年, Schmidt (1990) 就提出他的“注意假设理论”, 其中主要谈的就是学习者的意识水平。他讲到, 学习外语离不开意识。意识能力高的学习者获得的知识水平也相对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语用意识的重要性作出论述, 从理论上澄清了语用意识和语用能力的关系, 不仅丰富了语用意识的内容, 更重要的是使二语学习者能够更好的理解语用意识, 从而在今后的外语学习中起到积极指导作用。

关键词:意识,语用意识,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Chomsky, N. (1977) .Essays Oil Form and Interpretation[A].North-Holland.

[2]Kasper, G. (1995) .Interlanguage Pragmatics.In J.Verschueren, J.Ostman&J.

[3]Leech, G. (1993)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

[4]Schauer, G.A. (2006) .The Development of ESL Learners’Pragmatic Competence:A Longitudinal Investigation of Awareness and Production.In K.Bardovi-Harlig, C.Fo1ix-Brasdefer&A.S.Omar (Eds.) , Pragmatic&Language Learning. (vol.11.PP.135-161) .US:National Foreign Language Resource Center.Pragmatics and Language learning. (5) , 52-63.

[5]Schmidt, R. (1990) .The role of consciousness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J].Applied Linguistics, (11) :129-158.

语用意识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用意识,方法与建议

在现代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地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通过对学生的语用意识的培养来促进学的阅读能力的提升,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提供积极的帮助。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人翁的地位,要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人。同时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和学生平等的对话和交流,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地感觉到自己是被尊重的,这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综合能力的提升能够真正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什么是语用意识

所谓语用意识,其实是语言学中的一个专业名词,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就是语言,包括语言本身的特质、语言本身运用的方式,甚至还包括语言的运用场景、运用的注意点等,这些都是和语言价值的发挥有着重要的关系的因素。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能力的培养首先应该从学生本身运用语言的意识着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语用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着手,在教学的时候,教师不能逼迫学生进行学习,而是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反思,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现语言的价值,并且逐渐提升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这样教师才能够真正地培养好学生的语用意识。

二、关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语用意识的思考

就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语用意识之间的关系来看,其关系其实是多元化的,从不同的视角来看会有不同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语用意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1. 让学生自行思考和提问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和提问,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够真正的得到提升,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思考,如何更加有效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当面对一篇文章的时候,教师不要过早的将所有的内容都解释给学生听,而是应该让学生先看完一部分内容后,鼓励学生先提问,通过提问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的能力情况,了解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掌握情况,而后教师再在此基础上找到学生的知识体系的问题进行辅导,这样一来学生的能力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提升。举个例子来讲,笔者在教学《负荆请罪》这篇课文的时候,首先会让学生将全文阅读一遍,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概括性的了解,而后笔者会要求学生将其中的某一部分进行详细的解读,除了内容的阅读以外,笔者还会要求学生就其和全文的关系和作者的中心思想的表达进行解析。在学生思考完以后,笔者会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来讨论这篇课文,讨论的内容有:从蔺相如的行为中你学习到了什么?从廉颇的行为中,你又学习到了什么?你觉得课文中哪一个人物是最吸引你的?这些问题其实都是引导学生进行独立的思考,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在学生思考完成以后笔者再和学生进行讨论,这个时候学生已经有足够的基础和教师进行辩论。

2.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

学生语用意识的培养不仅体现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加体现在教师的日常行为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可以参考的对象,有一个榜样作为引导,学生会更有学习的动力,处理问题的时候也会更加努力。同时因为有榜样在前,学生的行为也有可以参考的对象,不至于拿到问题以后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给学生示范如何来思考和解决问题。举个例子来讲,笔者在教学《钱学森》的时候,首先会引导学生阅读课文,通过阅读对课文有一个整体的概括性的了解,而后笔者会让学生和教师一起进行思考,这篇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呢?为什么说钱学森是伟大的呢?课本中有哪些思想体现了这一点呢?而如果是你来处理的话,你会怎么样来表达呢?其中的某些词你是不是可以尝试用别的词来替代呢?替代以后其效果是不是和原来一样呢?这些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透彻的了解文本。

3. 在实践的过程中思考和提升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以促进学生的能力的提升。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这些内容的表达究竟是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不能够换一种方法进行表达?通过不断的思考,学生的能力同样能够得到巨大的提升。

在现代教育的过程中,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工作的开展应该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通过对学生语用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的能力的发展,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真正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苏宝习,王耀芹.钱梦龙的“导读”教学法在教学中的意义[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2(5).

语用意识 篇8

一、选准一个“点”

一篇教材, 会有很多知识点都想教给学生, 可是一节课只有40分钟, 目标一多, 方向就不明。所以, 解读文本, 要学会“浅出”、“简出”, 找准一个切入点, 学深学透, “一课一得”。

怎样确定这个“点”呢?一是以“本”为本。教师要挖掘文本最有语用价值的教学内容。每一篇课文都具有双重价值, 即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原生价值是指文本所表达的内容, 教学价值是指文本如何表达这些内容。语文教师准确挖掘与开发教材的教学价值, 是语文教学获得实效的关键所在。二是以“标”为本。即从课程标准中寻找依据。要强化课程意识, 根据年段和单元训练目标, 明确该年段的学生应该学会什么。三是以“生”为本。即根据学生需要, 学生缺什么, 我们就给他什么, 学生不喜欢的, 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 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 使他读好。据此, 我们就可以确定《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切入点———反衬。文章通过反衬手法使人物形象十分鲜明, 这也符合课标中第三学段提出的要求: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

二、理清一条“线”

精彩的课堂教学应该有一条清晰的课堂教学“主线”贯穿始终, 成为引领师生教与学的内在灵魂。明晰的教学主线, 能够让一堂课显得有条有理、环环相扣、精彩纷呈。

教学主线的设计首先要有整体性, 要根据课堂的整体语境, 融合课时教学的内容、流程与策略, 主导整堂课的教学方向, 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 拥有提领而顿、百毛皆顺之能。其次要有实践性。“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本身就是一个语言实践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就是一个“认识———领会———迁移———实践———反思”的过程。最后要有生长性。语言实践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易到难, 逐层推进、动态生成的过程, 学生在这样的实践过程中语言不断“生长”。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 确定了“反衬”这个点后, 就将“认识反衬———领会反衬的作用———运用反衬写一个片段”作为教学的主线, 这样的设计, 着眼于整体,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在扎实的语言实践中掌握“反衬”这种表达方法, 通过反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形象。

三、切好一个“片”

学生学习语言也要像生物学上的“切片”一样从文章中“切”出一个片段或一个内容, 通过对一个片段或一个内容的观察、分析, 寻找语言规律, 从而习得语言表达的方法、技巧。

首先要选好“切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片段, 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片段, 选择学生比较难理解的片段,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研究, 发现规律、获得知识。《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中, 语言和动作都采用了“反衬”的写法, 而且都比较典型, 我们可以将“比武过招”这个情节作为“切片”, 因为这个故事情节最生动, 穿插性对比描写十分清晰, 反衬手法应用比较集中。选好“切片”后, 要引领学生去观察分析、寻找语言里的规律。《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 通篇采用了穿插性对比的写法, 因此可以采取“对比阅读”的方法, 将两个人物的语言、动作进行对比, 将洪教头前后语言、动作的变化进行对比, 将描写两个人物语言、动作的字数、篇幅进行对比, 通过多层面的对比,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学习反衬。

四、带动一个“面”

学习语文, 不仅要关注文字层面、文法层面, 更要关注文体层面、文化层面。学习语言要有文法意识, 学习作者谋篇布局的整体构思, 学习作者“字、词、句、章、语、修、逻”的表达技巧。《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 从文法层面来说, 就是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反衬”, 学会运用“反衬”。学习语言要有文体意识, 不同的体裁各有不同的特点。通过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这篇课文, 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小说的特点。在教学中, 在领略了文中武打动作的精彩后, 可以适当补充原著内容, 让学生了解《水浒传》中其他精彩的打斗场面, 吸引学生去细察原著中用词的精当。学习语言还要有文化意识, 引领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如在教学中, 可以适当加入评书元素。因为《水浒传》最早是作为评书出现的, 适当加入评书的元素, 还它一点评书的本色, 让学生初略地感受一下我国的方言文化。

五、形成一个“系”

当我们的语文教学开始由“指向内容”到“指向表达”、“指向写作”的转身时, 我们发现对一册课文选取的语言实践的“点”, 是不成体系的。要使教学内容序列化、系统化, 首先要深度解读课标, 深入理解各学段的目标与内容, 然后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细化课程标准, 列出“训练点”, 分解到该学段的四个学期中。其次, 要深度解读教材, 挖掘最有语用价值的教学内容, 然后根据细化的课程标准, 筛选每篇课文的语言实践“点”, 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将这些“点”分解到各个年段、各个学期, 形成一个语文知识、能力素养培养序列。

语用意识 篇9

一、在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中,文化差异及其对学生带来的干扰主要表现

1语言自身差异。语言自身差异主要表现在词汇语义方面的差异。词汇的语议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词汇本身的意义,另一方面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词汇语言差异主要体现在词汇的文化意义上。本身意义相同的词汇,在汉英两种语言中,其文化意义可能有相同、空缺和冲突等三种情况。

文化意义相同的词汇在跨文化交际中通常没有麻烦。问题在于文化意义空缺及文化意义冲突的词汇,往往导致交流达不到目的,引起误解,甚至交际失败。如,在中国,“龙(dragon)”是我们的精神图腾,是吉祥和权力的象征,中国人也以作为龙的传人而倍感自豪,然而在西方人眼里,对“龙”就没有这份特殊的情感,甚至将“龙”理解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的怪物。

2语用差异。评语至少有两套规则:一是结构规则,即语音、词汇、语法、语篇等;二是使用规则,即决定语言使用是否得体的诸因素。一句完全合乎语法的话,用于不恰当的场合,说得不合说话人的身份,或者违反当时当地的社会风俗习惯,就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有时甚至导致交际失败,语用差异形成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交流双方互不熟悉对方所特有的语言习惯、社会风俗、文化背景。大多走访过中国“英语角”的英美人士都有“好象去了一趟警察局”的不悦经历。因为人们总爱重复地问“你叫什么名字?”、“你几岁?”、“你结婚了吗?”、“你每个月挣多少钱?”等等。这此问题语法都是正确的。问题在于,提问的内容涉及英美人所谓的“私事”(Privacy),违反了他们的规则。

3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的差异在很大的程度上决定着语言的表达与理解。东方文化要比西方文化注重谦虚。比如,对于“你的衣服真漂亮”这样的称赞话,中国人大都要答“哪里,哪里”,而西方人则高兴地答道:“Thank you”。这是中国人以谦虚为美德,而西方人则祟尚个性的价值观念的体现。

二、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和社会文化意识

教学实验表明(胡美馨,2002),单纯的讲解性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没有显著性提高,故如果要对学生的语用能力进行有效培养,需要针对文化差异对教学设计进行更为周全、科学的考虑。为完善口语语用能力教学,可以从学生语用意识培养和交际任务设计两个方面进行改进(Kasper,1997)。

1学生语用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三个角度入手

(1)提供语料范例。影视剧本、会议录音整理、电话录音记录、生活语言录音等真实或仿真实语料可以给学生提供语言范例,使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不同社会角色在不同交际场所就不同话题内容进行交际时所使用的语言特点。并提供富含某一言语行为(如请求、反驳等)的语料,为具体言语行为的学习做范例,以使学生了解某特定语境下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的差异。

(2)语料背景分析讲解。教师可以给学生解释语料中所涉及的人物、场合、话题等背景信息,从强加程度、相对权势、社会距离等方面,分析、比较不同语料中所用语言的直接和间接程度(directnessandindirectness),用词的正式程度等,比如电影《哈姆雷特》和《狮子王》在故事情节上有很大地相似,但是两部作品的语言却有非常大的差别;同一部影视作品中的某一个人物在不同场景中所使用的语言也有许多不同,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分析引起这些差异的因素有哪些。

(3)语料观察任务。除了由教师对语料进行分析外,也可组织学生就一篇语料进行观察、分析,这种观察可以是半开放式的,由教师设计出任务单,在上面列出要求观察分析的语用特征;也可以是开放式的,由学生自由地对他们所观察到的语用特点进行讨论,半开放式的观察任务可以让学生逐步意识到哪些方面的语用问题值得关注、学习,并可以在就某一个语用问题进行教学时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有针对性。开放式的观察活动则可以逐步培养学生去把握一个交际活动中所使用语言的总体特点的能力。

2通过语言的观摩、观察和分析语料中的语用因素,逐步提高学生的社会语用意识

培养学生的社会语用意识的同时,尤其是组织学生观察、分析某一语料语用特点后,教师需要设计相应的交际任务,来使用、巩固他们所学的语言知识。交际任务需结合交际场合和言语行为来设计,使学生逐步学会在特定的交际场合选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完成所要求的请求、道歉、回绝、反驳等言语行为。

【语用意识】推荐阅读:

语用07-14

语用心理10-16

语用文化05-11

语用模式06-02

语用理论06-20

语用特点06-28

强化语用08-04

语用因素08-05

语用对策08-06

语用活动08-26

上一篇:小提琴音准问题下一篇:行人交通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