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与支持

2024-08-05

保护与支持(通用6篇)

保护与支持 篇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 (下称《意见》) 提出了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的要求。首先, 要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要把“三农”作为投入重点。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提高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农村的比重, 新增国债使用向“三农”倾斜。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 耕地占用税税率提高后新增收入全部用于农业, 土地出让收入重点支持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 2009年起国家在中西部地区安排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生态建设、农村饮水安全、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等公益性建设项目, 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

其次, 要较大幅度增加农业补贴。2009年要在2008年较大幅度增加补贴的基础上, 进一步增加补贴资金。增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 提高补贴标准, 实现水稻、小麦、玉米、棉花全覆盖, 扩大油菜和大豆良种补贴范围。大规模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 将先进适用、技术成熟、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服务到位的农机具纳入补贴目录, 补贴范围覆盖全国所有农牧业县 (场) , 带动农机普及应用和农机工业发展。加大农资综合补贴力度, 完善补贴动态调整机制, 加强农业生产成本收益监测, 根据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和农作物实际播种面积, 及时增加补贴。按照目标清晰、简便高效、有利于鼓励粮食生产的要求, 完善农业补贴办法。根据新增农业补贴的实际情况, 逐步加大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种粮补贴力度。

保护与支持 篇2

关键词:动物园;动物保护;公众支持

1 引言

动物园是饲养和展示野生动物的公共活动场所,是野生动物迁地(移地)保护的方式之一,它面向公众具有传播动物知识的科普教育作用,也为野生动物的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平台。动物保护是动物园的主要职责和功能之一,与科研机构、保护区等保护机构相比,动物园在动物保护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动物园是多种动物汇集的场所,野生动物是动物园的主体,也是动物园展示的主要内容。动物园所面对的是广大公众,在参观动物园后,人们可以了解相关的动物知识,为动物保护打下广泛的群众基础。动物园通过饲养并繁殖一定种类、数量的野生动物,可以保存一些在野外濒临灭绝的物种。然而,单纯的依靠官方或政府进行组织是不能充分实现动物园的动物保护功能的,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靠广大公众的支持,但目前公众不能完全理解动物园的动物保护工作和意义,动物园动物保护领域的公众支持建立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保护方与支持方的相互沟通和理解。本文提出了几点动物园动物保护公众支持建立的途径,以期为动物园更好的开展动物保护工作提供一些建议。

2 动物园动物保护功能概述

动物园经营的大背景是全球60多亿人类的存在、活动及其欲望的影响所导致的令人担忧地生物多样性锐减的环境。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的消失和破碎、人类蓄意的捕杀行为、与外来物种(包括驯养的和引进的)的竞争、环境污染以及人为造成的气候变化等等,使得许多野生物种从地球上消失了,动物灭绝的速度呈现出快速而大比率的趋势。因此,动物园的任务主旨一直贯穿着保护、教育和研究工作,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休闲娱乐。

作为动物园的基本功能之一,动物保护功能本身就是动物园存在的基础前提,可以说,动物园本身就是动物保护的起始地,其自身就是保护中心,支持许多形式的保护活动。国外学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对动物园的存在抱有质疑,正因为动物园具有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功能,是野生动物迁地(移地)保护的一种形式,它的存在才具有了不可替代的意义,这也是动物园一直延续至今的意义。动物园的保护工作主要包括适当的捕获动物并进行储备,以此建立一个安全网,防止野外物种的灭绝;维持这种状况并适当地尽可能地引入动物;提升公众的环境意识;为动物保护领域作出显着贡献。

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亟待改革创新 篇3

关键词:农业支持保护;农业政策;改革创新

一、破解农业难题功夫在农外,需要强化宏观思维和国际视角

有专家表示研究农业问题不应仅局限于农业内部,还应兼顾宏观政策、宏观经济和国际环境。对农业生产影响较大的劳动力成本变化、土地成本变化以及对农产品价格国际竞争力影响极大的汇率变化都是由工业化、城镇化、国际化决定的,农业部门难以独自掌控。而这些难以掌控的因素又对中国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影响。例如,近年来人民币不断升值,从2000年至今,仅考虑汇率因素,我国农产品的国际价格便在无形中提升了30%左右。因此在研究农业问题时如果不具开放视野,只是就农论农,农业问题将永远无解。所以在今后的研究和政策制定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农业内部问题,还要考虑国内国际宏观环境对农业的影响。同时,农业部门也要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宏观政策部门清楚,一项宏观政策对农业的影响是很大的。

二、支持保护农业,中央政府应扮演重要角色

有专家认为当前农业政策改革面临新的形势,需要回答四个命题。

一是粮食过剩是需求不足、还是价格过高。十几年以前我国农产品面临的问题是短缺,国内价格低于国际农产品价格,所以我们以前没有想过两个问题,一是如果我国农产品过剩会怎样,二是如果我国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农产品价格会怎样。现在我们已经过剩了,要研究是怎么过剩的,是不是因为没有竞争力而选择了过剩。所以应该看中国的食物消费,在未来会更高,还是平稳,还是会下降。根据国际经验,人均收入达到6000—12000美元之间就到了营养转折阶段,食物结构逐渐由碳水化合物为主转变成以蛋白为主。那么我们选择会怎么样?

二是未来我国人均综合农产品消费水平比现在低、还是比现在高。如果是高了,那么我们判断需求是上升的,这个可以通过进口的上升来判断,贸易逆差从2004年的几十亿美元,到2014年的505亿美元以上,可以作为问题判断的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如果我们要发放资金,也会面临一个政策的选择,农业的补贴不是从经济学上考虑,是从政治安全上考虑,是在选择国外供给还是自己保粮食供给的问题,没有一个大的工业化国家愿意花钱将粮食生产建立在别的国家基础之上。包括美国,也一直没有将农业补贴政策取消。

三是政府支持农业,中央和地方各承担什么责任。农业的性质决定了和工业比竞争力相对较差。所以在工业化以后,政府更多的应该是干预农业、支持农业,调节产业失衡。从国际经验看,大多数国家都是中央政府支持农业,而不是地方政府。比如美国各个州有不同的法律,但是农业政策不是由各个州来制定,是联邦政府来制定。这是因为任何一个省都无法左右全国的农产品市场,即使是农业大省(比如山东省)也无法为粮食安全提供保障、为粮价稳定提供保障。地方政府官员理性的选择就是不支持农业,因为农业既没有税收,又没有就业贡献,支持农业没有政绩、利益。而且越是农业大省越是不担心本省农产品保障问题。所以在市场化发展以后,在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里面,中央政府应该承担更多的角色。农业生产可以存在少量的过剩,可以通过补贴来保证少量的过剩,但是过度过剩就有问题了。农产品价格经不起大起大落。例如玉米,价格降得比较厉害,它对生产的负面影响会比较大,所以调结构不一定就是只能调生产结构,还能调原料结构,比如用国产的原材料有补贴,用国外的原材料没有补贴。

四是农业政策的目标是效率为主还是公平为主?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劳动力的流出,土地经营规模相应发生变化,顺应这种变化,又不致影响农民权益的长远目标,未来我们的农业政策可能是以效率为主,兼顾公平。公平的方式是保底,效率为主的方式是扶强。在调研过程中很多村干部认为补贴政策不好,没有促进生产。如果把钱集中起来搞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事务,效果可能会更好。在调研中还发现,在很多地方,如果农业资金在没有明确规定用于农业,大多都会被挪用。如果政治上没压力,经济上没好处,地方政府肯定不会重视粮食生产,所以要给地方政府激励,让他们不因生产粮食而吃亏。此外,山区、平原差异很大,政策设计也要体现区域性差异。

三、明确支持对象,增强农业支持政策实施的精准性

政策的实施应有的放矢,为提高农业政策实施的精准性,部分会议代表指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首先需明确农业支持对象。

福建代表认为,扶持农业农村发展首先要明确农业政策的支持对象。一是要弄清是扶持农民还是扶持农村?二是要弄清我们的扶持对象是所有农户、兼业户还是种养大户?三是要明确农业培训的对象。有很多农业培训属于基础的扫盲性培训,农业大户不愿意也没有必要参加,参加的人员里,有许多只是为了拿补贴而参加培训,收效甚微。所以为了更有效地扶持农业,必须把支持对象具体化、明确化、固定化。

吉林会议代表认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明确补贴对象和补贴的核心很重要。对农村的补贴,从对象上看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农民,一个是农业。不应该所有补贴政策的核心都是增加农民收入,应该区分对象。补贴农民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但是不应该用粮食直补或综合补贴来实现,应该用医疗、保险、大病救助、教育来实现。对农业的补贴重点不应该放在增加农民收入上,而应该放在改善生产条件、降低生产成本上。

四、调整农业补贴方式,逐步实现价补分离

针对调整农业补贴方式,与会专家和代表从价补分离的角度对调整和完善农业补贴方式提出了相应意见。

有专家认为,在对农民进行补贴的时候一定要保证补贴和价格分离,保证补贴和国家战略储备分开。用政府补贴的方式来提升农产品价格虽然可以提高农民收入,但是会扭曲生产者信号,让生产者因高估粮食的市场价值而过度种植。因此必须要实行价补分离政策,即补贴的时候只补贴收入,不补贴价格。而且以后的补贴应该重点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过去,我们把保护价收购和国家战略储备混合在一起,结果战略储备工作效果一般,还出现了粮食过剩问题。所以将来国家战略储备应该单独划出一块,让补贴与之分离。补贴最好和保险、贷款相结合。鼓励银行给生产口粮的农村家庭发放一部分无追责贷款,同时完善非口粮作物保险体系。

nlc202309031514

有代表认为,应改“顺价销售”为“随价销售”。粮食临时收储政策施行的是“临时收储、顺价销售”,其最大的优点是可以直接补贴到种粮农户身上。目前中国粮食收储出现的问题不是出现在临时收储上,而是出现在“顺价销售”上。现行的做法是,收储到的粮食如果顺价卖不出去就储存起来,第二年如果仍卖不出去就继续储存,很容易导致陈粮堆积。这种做法不但会使政府亏损更多,而且还会破坏市场规则,导致粮价上涨,增加生产加工企业成本。建议以后改为“临时收储、随价销售”,即临时收储以后,随着市场的价格进行销售,亏损的价差就当成是给农民的补贴。

还有专家通过分析我国大豆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实施情况,认为目标价格补贴政策不宜作为我国农业补贴的长期政策。在目标价格补贴政策设计和执行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核查费花费较高,且明显增加了基层政府的工作量,政策执行成本高昂;中央政府认定的种植面积数据明显低于地方政府上报的数据,认定的市场价格数据明显高于农户获得价格,使补贴效果大打折扣;补贴兑现时间偏晚加剧了农户的流动资金约束,不利于农户第二年的农业生产安排。因此建议我国农业补贴应逐步转向以直接收入支付政策为核心、价格支持政策为辅的政策体系。

五、理性发展,确保农业规模化不偏离适度原则

有代表认为,在当前的农业发展过程中,规模化已经得到了足够的重视,但是适度问题往往被忽视。政府制定的政策直接体现出对扩大规模的过度追求。例如在福建省,菜农最适度的经营规模是户均20—30亩,但是资金扶持项目对规模化有规定,要达到50亩、100亩才能获得相应补贴,这种硬性规定不符合实际情况,有些揠苗助长了。再比如开展示范社、规范社评选时,其中的一个基础标准就是社员规模,且对社员规模的要求逐级提高。而台湾合作社则更注重运营的规范性,对社员的数量要求不高,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

六、积极探索,有效突破农村金融融资担保瓶颈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我国农村金融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但是仍然薄弱,依然是制约农业农村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有代表认为,当前并不缺乏农村金融贷款政策,但是由于效果差、针对性不强而收效甚微。例如:对于涉农机构降低法定准备金率的政策来说,申请农业贷款的主体往往经营多种业务,贷款的真实用途难以判断,所以因政策而降低利率的贷款经常被借贷人用于其他行业。当前我国正在积极推进的土地抵押贷款对小农户没有什么作用,对规模农户也只能起到有限的作用。从日本和台湾的情况看,种植业贷款需求并不高,对贷款需求较多的是加工业,因此我们应该把重点放在研究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贷款问题。长期来看,应该做好以下几点。一是促进农业金融供给主体多样化,特别是发展本地化的金融贷款机构。二是明确农业政策金融体系的构建框架。三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之上,利用大数据来发展农业金融。

也有代表认为,当前中国农村金融状况是不缺资金、缺政策;不缺资金、缺资产。资金方面,农商行70%的存款、邮政储蓄银行90%的存款来自农村,证明农村是不缺资金的。政策方面,缺少的是适合农村特点的融资担保抵押制度,例如重庆有3000多万亩耕地,6000多万亩林地,300多万亩宅基地。保守估值也有10000亿元以上,即使是按照20%的标准抵押,也能获取2000亿的贷款,但是现实中这些资产无法转变为资金。资产方面,一方面是不动产虚化,另一方面是动产虚值化,绝大多数不动产和动产都难以成为贷款抵押物。建议:一是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以信用体系为依托突破农村金融瓶颈。二是大力发展政府支持的涉农融资性担保,解决契合国家发展方略的农业项目资金问题。三是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优势,构建互联网农业金融平台,发展农村普惠金融,拓宽生产贷款融资渠道。四是探索开展资金互助社试点和农民合作社内部信用合作,大力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五是调整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加大财政对农业贷款贴息贴费力度,建立农业生产小额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引导金融资金投放。六是完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量化涉及农村资产的抵押权,保障农村资产抵押权的真正实现。

七、调整标准,提高农保额度,拓宽农保覆盖

农业保险可以有效分散风险、分摊经济损失,农业保险的发展对保障农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完善标准,调整农保额度和覆盖面是与会代表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有代表认为,目前农业保险赔付标准过低、额度过小,导致农民投保积极性不高,应及时调整农业保险赔付标准。现行的农业保险目的是为了保投入,因此在制定赔付标准的时候是按照相应投入成本进行量化。但当前延用的赔付标准是10年前制定的,已过时。当时一公顷投入成本仅为3000元左右,如今高达7000—8000元,早已翻倍,因赔付无法抵消损失而导致农户投保意愿不强。建议参照当前农业投入成本,提高理赔金额到每公顷6000元以上,增加的保险费用由政府和农民共同承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除农民后顾之忧,激发农民投保的积极性。

还有代表认为:政策性农保覆盖面不宽,特别是“菜篮子”项目补助不够。从宁波市鄞州区来看,农业政策性保险自实施以来险种有所扩大,投保农户有所增加,但是政策性农保的补贴基本集中在“粮、米、油、畜牧”上,而关系到市民“菜篮子”项目的设施蔬菜并没有列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鄞州区近4年来连续遭受台风灾害,仅去年,就遭遇7月和9月底的两次台风影响,农户的大棚作物损失惨重,而政策性农保的赔付率在每亩250到300元之间,这对于农户的损失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宁波市出台的政策性农保的棚内作物保额普遍偏低,达不到物化成本的一半,有的品种只有市场价的10%。因此建议将大棚及棚内作物列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扩大政策性农保的覆盖面,让更多的农户从中受益。

八、保护资源,确保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有代表认为,当前东北地区农业生产中黑土地保护机制缺失。长期以来,东北黑土地保护机制缺失,导致黑土层逐年变薄、肥力逐年下降。国家和省实施了有机质提升计划,但是农家肥施用费时、运输成本高,而有机质提升补助资金每亩只有10元,对调动农民种地养地积极性有限。立法方面也缺乏刚性约束,例如《土地管理法》中对持有所有权的村集体、经营权的农户权责界定比较宽泛,仅用“可以要求”、“应当组织”、“应当采取”等字样予以界定,缺乏力度。目前黑土区粮食生产的过程中化肥施用普遍过量,榆树市垧均用肥总量已经达到1.1吨左右。过量施用化肥已造成耕地板结、土壤自我修复能力变差等不良后果。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建议从国家政策层面加大对东北黑土地的保护力度。

九、整合资源,调整涉农职权向农业部门集中

有专家认为,当前涉农职能部门相对分散,未来应尽量由从事农业的专业工作人员制定农业政策,行使农业管理职能。农业政策方面,中国的顶层设计按照农产品链条分割,但中国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农产品链条都在农业部以外,所以我国绝大部分农业管理职能都不在农业部,连生猪屠宰以前都归商务部管。这种农业职能分散的情况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都不曾出现。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农业的职能不适合由非农业的部门承担。中国不进行农业的大部制改革,不把农业相关的问题回归到农业部门,中国的农业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

有代表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出发,认为目前农业发展涉及的主管部门多且分散。除了农业部门之外,发改、财政、科技、供销、农办、水利、粮食、林业等部门也分别掌握着一定数量的涉农政策资金。甚至还出现一些相关资源配置职能分散在同一部门内的不同处室的现象,产生一定的职能交叉。这不仅造成了行政资源与政策资金的浪费,更因为彼此间政策支持信息互通不足,可能造成垒大户,也可能给寻租留下空间。因此建议各级党委政府分别授权本级农口部门全面系统、自上而下地开展一次“三农”或农业政策大梳理,按照精简、高效、透明的原则,调整完善各类农业支持保护政策,整合归并性质相近、用途相同、使用分散的农业补贴资金。同时,理顺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关系,建立统一互通的农业政策大平台和动态调整机制,加大农业政策绩效评估和监管力度,提高农业支持保护政策的精准性、有效性和执行力。

(作者单位: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洪峰

保护与支持 篇4

决策支持系统(Decision Support System,DSS)是具有一定智能作用的人机交互的计算机应用系统(刘博元等,2011).DSS 是在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学和行为科学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辅助决策者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人机系统。如今,随着各种决策分析方法的研究以及人工智能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网络技术等与 DSS的结合,DSS 已在资源管理、灾害预测、重大决策评价、政策决策和各种分析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王家辉等,2003;黄解军等,2009;杭艳秀等,2010;刘博元等,2011;蒋栋等,2011).决策支持系统是智慧景区的核心组成部分,与一般的景区业务系统相比,能实现更高效的管理与服务,为景区资源保护、提升旅游服务总体目标提供信息技术保障。景区资源保护问题涉及信息量大,主要涉及地图数据、普查数据、遥感数据、调查数据和其他数据,采用决策支持系统对景区资源保护是一种有效的技术手段,能有效解决目前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保护资源环境的问题。对于景区资源保护,决策支持系统可以提供以下 4 个方面的决策参考:1)景区特征的可视化,包括信息获取及存储,使之转化为数字化的信息;2)景区特征数据分析,包括景区生态环境承载力分析、景区石漠化、水土流失概况分析等等;3)景区资源环境保护方案分析,包括景区资源环境保护决策方案生成、分析、选择与优化;4)经济成本与效益分析。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与特点

1.1 决策支持系统的结构

目前,被当前大多数 DSS 所采用结构是 5 个部件四库结构的交互式计算机软件系统,其由 Sprague提出的由两库结构逐渐发展而来(Sprague,1980).5 个部件分别为: 人机接口、数据库、知识库、模型库和方法库。其基本结构如图 1 所示。

2.1 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

DSS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有着完整的理论框架。

近年来随着 DSS 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与新技术融合,促成了其在具有人机交互性、技术集成性、决策有效性和系统开放性 4 个方面的特点(黄解军等,2009).1)人机交互性

DSS 是辅助决策者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半结构化或非结构化决策的辅助决策工具。DSS 具有一定的智能行为,但系统本身并不是自己做出决策,而必须结合决策者的知识和经验同决策者一起做出决策。此外,由于解决半结构化或者非结构化决策问题,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需要对决策过程进行反复研究,这就要求系统必须提供用户界面友好、人机交互性强的用户界面,便于对决策结果不满意的用户,提供界面接口修改相关的模型和参数,重新设计方法和决策方案。

2)技术集成性

决策是根据客观的可能性,在占有一定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借助一定的工具、技术和方法,对影响目标实现的诸因素进行分析、计算和判断选优后,对未来行动做出决定。决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的学科众多。

3)决策有效性

决策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决策支持系统能够综合相关领域数据和模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政府、企业、科研机构或个人提供相关的数据图表、报告等辅助参考信息,帮助决策者进行某些综合性、战略性的辅助决策。概而言之,DSS 的目标是提供合理性、可行性、适用性三者兼具的措施或解决方案,并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4)系统开放性

DSS 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强调决策者能够针对不断变化的标准、条件和环境,增加、修改或删除系统模型库中的模型或数据库中的数据,以确保系统结构的灵活,便于针对新的标准规范或需求进行扩展。此外,DSS 的开放性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因标准变化或需求更改带来的系统重复开发的成本。总体框架与技术路线

集成 GIS、数据仓库、仿真等技术能够为景区资源保护决策支持系统提供有效的技术途径。GIS 具有空间数据管理、空间分析和三维可视化表达等功能。数据仓库技术与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能够对海量数据合理规范的存储组织,抽取或整合需要的数据分析达到决策支持的目的。仿真技术与 DSS集成则是指通过建立模型并利用其来模拟系统的运行,得到被仿真系统的基本特性,最终对用户的决策提供支持。通过集成以上技术,系统可以提供给用户可以空间分析、数据存储、数据精确分析、可视化表达等功能,使景区管理者或决策者及时、准确的掌握景区资源概况等信息,进而为景区资源保护提供辅助决策。

2.1 总体框架

根据智慧贵州景区资源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构建如图 2 所示的“智慧贵州景区资源环境保护决策支持系统框架”.如图 2 所示,纵向上看,决策支持系统 5 个部件的四库结构能够直观、具体、鲜明的体现。横向上看,智慧贵州景区资源保护决策支持系统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功能模块:1)数据库管理模块;2)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模块;3)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块;4)资源保护模块等。

首先,系统根据资源环境保护决策需求,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对景区空间基础数据、多专题数据和其他数据进行规范化存储,通过对所需数据进行抽取,加强资源与环境信息的集成与整合。其次,在模型库、知识库的支持下,运用数据挖掘(Data Min-ing,简称 DM)技术,对各种信息进行复合叠加等处理,进而对景区环境承载力、生态环境脆弱性、敏感性等进行评估。最后,基于景区多源数据,结合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和资源保护模型等对景区资源环境进行监测,当监测景区的生态环境有退化的趋势,就启动方法库中的环境保护方案,科学有效的地控制景区游客容量与资源利用,实现贵州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使景区发展达到保护与利益最大化。

2.3 技术路线

本文采用综合决策支持系统(Synthetic DecisionSupport System,SDSS)对智慧贵州景区资源环境保护决策支持系统进行构建(彭霞等,2011).综合决策支持系统是由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发展的智能决策支 持 系 统(Intelligent Decision Support System,IDSS)与 20 世纪 90 年代出现的数据仓库(DataWarehouse,DW)、联机分析处理(On-Line AnalysisProcessing,OLAP)和数据挖掘(Data Mining,DM)等新系列技术相融合的技术路线组成(如图 2).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传统决策支持系统与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结合组成(刘博元等,2011).数据仓库是指面向主题的、时变的、集成的永久性数据集合(Inmon WH,1996).数据仓库最初的提出是为了支持经营、管理中的决策,而将多个数据库中的数据加以融合、提取、整理的解决方案。

目前,数据仓库主要用于按决策者需求对传统数据库数据进行抽取、转换和重新组织。OLAP 是基于数据仓库环境的信息分析处理过程,是数据仓库最典型的应用。数据仓库侧重于对多维数据的存储和管理,而 OLAP 侧重于多维数据的分析(曹晓静等,2006).典型的 OLAP 操作包括上卷、下钻、切块和切片、旋转等操作,上卷和下钻就如同二叉树中的父子节点关系一样,即上卷是通过子节点获得父节点信息,下钻是通过父节点获得所有的子节点信息。切块是通过对有关维设置一个查询条件,获取其部分属性值,得到具有 2 个以上属性的立方维结果。切片则指仅包含具体的某一条属性,是切块的组成单元。旋转则是指将某个在列上显示的维属性换到行上,成为行属性,或者相反。总之,OLAP这一系列的操作目的是将数据转换成辅助决策信息。数据挖掘又称为知识发现(Knowledge Discoveryin Database,KDD)(吉根林等,2000;郑瑾等,2004),是指通过一系列的人工智能和统计方法,从数据仓库中提取隐含的、有潜在应用价值的信息进行更精确的分析。该技术解决了决策支持系统中知识库知识贫乏的问题。

智慧贵州景区资源环境保护决策支持系统通过综合决策支持系统的技术路线,使系统具备以下3 个主要特性: 一、具备传统决策支持系统以模型计算为核心的解决定量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传统决策支持系统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形成以规则式、数据集、决策树等类型的知识库,使系统具备了以知识推理形式解决定性分析问题的能力,三、系统不仅能利用模型和知识辅助决策,而且能够通过数据挖掘(DM)和联机分析处理(OLAP)从数据中获取辅助决策信息和知识。因此,智慧贵州景区资源环境保护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分别发挥传统决策支持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及数据仓库等新技术的辅助决策优势,实现更有效的综合辅助决策。结束语

保护与支持 篇5

2005年国务院批准通过了《青海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建设的总体规划》,随后国家外专局将其列入重点给予大力支持。

“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是一项复杂、系统的立体化工程,涉及以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恶化退化草场治理、森林草原防火、鼠虫害治理、水土保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项目;以禁牧搬迁、小城镇建设、生态移民等为主要内容的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人工增雨、生态监测、动物医学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保护支撑项目。三大项目总共涉及20多个子项目。几年来,通过努力,青海省外专局先后实施了“青藏高原放牧家畜包虫病免疫诊断与控制技术研究”、“高寒地区适用优良牧草品种选育”、“三江源地区皮蝇蛆病的流行病学研究和防治技术推广”、“三江源地区牦牛线虫病流行规律与防治研究示范”、“利用中藏药防治三江源区牦牛线虫病的研究”、“三江源地区人工增雨综合技术研究及示范”等科研项目,聘请美国、法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家45位专家来青海进行指导和服务,研究掌握了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第一手科学数据,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学科资料,为今后更好地开展保护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

近几年,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云杉为主的天然针叶林树种普遍遭受小蠹虫侵害,致使林木大量快速死亡,发生面积达32万亩,成灾面积约10多万亩,殃及22个国有林场。虫害发生后,青海省外专局多方联系,积极搜集生物病虫害防治方面外国专家信息,寻找防治应对的方法措施。2006年以来,先后申报实施了“青海省天然林小蠹虫聚集信息素技术引进项目”、“青海省天然林小蠹虫聚集信息素监测与控制项目”。邀请捷克林业与狩猎研究所和斯洛伐克科学院专家来青海省开展小蠹虫聚集信息素技术的研究、指导和培训工作,经过多次试验,云杉八齿小蠹虫(主要危害种)聚集信息素在互助北山林场试验应用并取得成功。2008年,该项目在受灾害林区大规模示范推广,实施总面积达10万亩。为保护三江源地区天然林资源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青海省“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建设工程”涉及领域广,部门多,认真组织开展相关培训,是提高人员能力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建设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几年来,省外专局在国家外专局的支持下,认真组织开展了“三江源草地生态建设管理”、“三江源生态保护管理培训”、“三江源地区生态监测技术培训”等出国(境)培训项目,目前巳派出187名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赴荷兰、德国、美国、比利时、澳大利亚、南非等国家进行培训,培训了一大批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建设急需的应用管理人才,使保护生态,保护环境成为管理者的决策理念和自觉行动。

用专业与系统支持友善 篇6

“专业,比爱心更重要。”——我无比赞成郭弈龙博士(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助理教授)的这句话。

表达爱的方式何谓“专业”?不以“爱”的名义控制孩子,不以“爱”的名义满足自恋,不以“爱”的名义剥夺孩子的尊严、自主、选择……爱的表达,应该让孩子感觉到尊严、独立、包容而欣然成长。对普通的孩子尚且如此,那对一群特殊的孩子呢?

这群特殊的孩子和我们不太一样。我们流利的朗诵时,或许他需要为表达一句话练习成百上千次;我们因为一句话而会心微笑时,或许他还需要你辅加手语才能明白;我们在开怀大笑时,或许他仍在不断练习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甚至我们突然被他推搡了一下、感觉到被冒犯时,他只是想和我们打个招呼……他们有一些名字:“哑巴”“聋子”“情绪障碍”“自闭症”……他们和我们有太多太多的不一样,我们会不自觉地有点害怕、轻视甚至欺负他们一下。但如果你愿意走近他们,你会发现其实他们和我们没有两样:一样地需要被理解、被关注、被包容、被尊重。

所以,对这样一群有特殊需要的孩子,仅仅靠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能够让我们的教育行为真正地切合他们自己的需要?如何让这群特殊的孩子同样获得关注、理解、包容与尊重?这一切需要我们用更为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打底子,才能让我们的教育成为他们成长的助力。

用系统支持友善

都说台湾最美的是浓浓的人情味。在2015年10月的台湾特殊教育学习之行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教育的友善——“零拒绝”。

“零拒绝”,是指教育系统对于特殊需要学生,不拒绝、不歧视,对每个不同程度的孩子积极接纳,并提供孩子所需要的协助及全面照顾,帮助这些特殊的孩子融入普通学校的教育,提供适合孩子的个性的发展机会。

“零拒绝”是一种态度。从拒绝、歧视到同情、怜悯,再到积极的接纳和协助。台湾的特殊教育在最初其实和我们现在一样,充满了争议、拒绝与不安。但态度的转变,让这群孩子有更合适的空间可以生存与发展。社会态度的转变,让关怀少数的慈善事业发展为社会福利,再走向特殊教育。从民间行为到政府行为的转变,意味着政府态度的转变,真正地由政府承担起责任。

“零拒绝”又不只是态度。它还需要一个系统来支持友善行为。比如,从学校的教育资源角度,学校特教组会通过评估鉴定,制定适合每个特殊孩子个别化教育计划(IEP: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rogram),帮助孩子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安置:是随普通班上课,附加特教课程或者某些学科抽离普通班上课?是在资源班开设课程或者需要设置特教班(中、重度障碍)?等等。每个学期还会定期评估每个特殊孩子的IEP,作出适当、必要的调整以真实贴合孩子的需要。

在学校之上,还有相应的教育管理部门为学校开展特殊教育提供资源支持。以台北市为例,“台北市政府教育局”下设的特教资源中心有非常明确地分工与职责要求。整个台北市设立东区、西区、南区、北区及视障、听障、资优七个不同的资源中心,为所有的中小学教育提供相应的资源与服务。如不同年龄段孩子的鉴定安置、特教通报网的管理、听障等不同专业辅导巡回服务、教师专业知能研习、辅具采购、刊印特教期刊等。特教科从设备、教师指导、资源支持等多个方面支持学校的“零拒绝”。

在政府层面,从立法方面确立特殊孩子受教育的基本权利。1984年,台湾第一次制定《特殊教育法》,之后进入法制建制阶段。通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制定,涵盖各个方面。从教师培训必修特教课程、招聘优先考虑、充足师资配备、减少工作量等方面推动教师接纳班上的特殊需要孩子。从企业接收身心障碍者可以享受相应优惠政策,社会开设庇护工厂,为中重度障碍者开设日托服务,为特殊孩子的家庭提供支持等,从各个层面推动社会的接纳。

在环境方面,营造与推动无障碍环境。它包括在公共社区、学校校园、道路设施、工作场合等硬件设置方面,为特殊需要的人提供必要的设备与帮助。如我们在台湾师范大学的特殊教育系,就看到了方便视力障碍以及腿脚不便的人使用的楼梯扶手。类似的设置在学校及公共场所亦随处可见。

在台湾的特殊教育当中,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群人。他们投身于特殊教育,不仅因为满腔的爱心,更多的是用自己所学的特教专业知识,去接纳、协助特殊需求的孩子,进而推动社会的接纳与融合。他们用专业和坚持,去践行有教无类。他们通过立法、制度的健全、人力物力的投入等方面,用系统来支持友善、支持教育的“零拒绝”。

举个例子,如果小小是一位需要特殊教育的孩子,当小小出生并随之成长的时候,若他在医疗系统中被确诊患有某种身心障碍,父母可以申领《身心障碍手册》。当小小准备进入小学(台湾称“国小”)教育系统时,从报名到确定准备入学的学校,开学之前,他的档案已经放在了学校相关教师面前,通过医疗系统和教育系统中的信息共享而获得小小的相关情况。学校特教组会根据小小的情况按需要鉴定并确定安置方案(随普通班就读、附加课程、资源班、特教班等等),制定他的IEP。与此同时,接受小小的班级班额会相应减少,以确保老师能够有足够的时间、精力面对班级中的特殊孩子。在对小小的考试评价中,他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随班考试的成绩(占60%,考试成绩的合格线可能会对应小小的程度相应浮动);另一部分是由资源教师给出的平时成绩(占40%)。在小小完成小学、中学教育而最终走入社会后,也会对应他的能力而推荐进入相应的职位。若小小能够完成一般性的工作,政府会对接受小小就业的企业有相应优惠政策,如减少纳税额度等。若小小无法完成一般性工作,还可以选择到庇护工厂就业或者进入日托服务中。

反观我们自己的特殊教育系统,可以说才刚刚开始起步,需要发展的地方如此之多。特殊需求的孩子有多少?他们的甄别鉴定如何开展?他们需要怎么样的资源与协助?特殊教育师资严重匮乏。专业服务(如心理咨询、语言训练、定向行动、听能训练、职能训练等)及生活辅导员等专业训练出现缺口。如何给有需要的特殊孩子和学校提供资源(教师、设备、培训等等)的支持?千头万绪都急需发展、完善。2015年3月,珠海市已经出台了《珠海市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5-2016)》,为全面推进全纳教育制定了发展规划。而当务之急,应把全市特殊需求学生的甄选鉴定工作放在首位。为控制心理评量的品质、促进鉴定甄别工作的标准化,有必要成立专责鉴定单位,培育心理测评专业人员,并落实多元评量原则。先建立一个较为科学的鉴定评价系统,才能有序跟进,按部就班地开展后续诸多工作。环顾周围,我们有很多的资源可以联合成为我们的助力:如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是国内深具影响力、拥有雄厚实力的专业院系;北师大珠海分校、联合国际学院亦有相当专业能力;如果可以,我们还可以寻求台湾师范大学特殊教育系的支持等。

不管如何,需要我们认真地参与、付出,继续学习与成长,聚沙方可成塔,才能为促进特殊教育的发展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责任编辑 魏文琦

上一篇:数学实验教学的作用下一篇:语篇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