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需支持与工作建议

2024-06-19

所需支持与工作建议(精选10篇)

所需支持与工作建议 篇1

江苏泰德医药隆泰大药房活动所需支持

1.人员:

 促销人员:5-8 人(落实兼职学生3-5人)——代理商负责,公司负责协助招聘

2.物料:

 活动演艺费2200——代理商负责

 舞台:4M(宽)*8M(长)*2.5M(高)——常春云负责

 舞台背景图:7.8M(宽)*2.3M(高)(体现三免一送“免费咨询、免费检测、免费试用”)——李玉国负责。

 2个体验面盆(淡色透明度较好)、酒精2瓶、卫生抽纸5包、促销台2个(市场部负责)、冷热水壶2个、记号笔5支、登记笔10支、电源线(多一些)、垃圾桶2个等。(可以同时进行2人检测和试洗)——王庆龙、张经理负责

 鼻腔检测仪2台。——孙滨负责

 体验装洗瓶6个成人装,3一个儿童装(提前检查好配件是否完整)——张经理负责  鼻可乐洗鼻头100个。——张经理负责

 活动试用洗剂100袋——张经理负责

 活动赠品洗剂100袋(5袋装)——张经理负责

 宣传单页鼻可乐正反印(1000份)。——张经理负责

 数码相机(也可摄像用)2台。——孙滨负责

 “鼻可乐”和“ONE-OK”X展架各4个。——张经理负责

 活动宣传X展架2个,“鼻可乐买就送”体现“三免一送”——李玉国负责

 鼻可乐长袖T恤衫10件、白大褂2件、——王庆龙负责

 鼻可乐产品彩页1000份。——张经理负责

 客户信息登记簿2本。——王庆龙负责

 视频设备和音响设备各1台——常春云负责

 人员和物料运输车辆2部——秦岭负责

3.经费:

人员午餐费用:15元/人(共150元)——常经理负责

所需支持与工作建议 篇2

量刑建议是指人民检察院对提起公诉的被告人, 依法就其适用的刑罚种类、幅度及执行方式等向人民法院提出的建议, 实际庭审中, 公诉人根据相关证据, 综合考虑各种从轻、从重、减轻等情节后提出量刑建议。然而对于涉及人身伤害的公诉案件, 公诉人也仅根据公安机关鉴定机构或社会司法鉴定机构做出的鉴定结论, 如轻伤、重伤等, 作为综合评估的量刑情节之一。鉴于法医鉴定的专业性强、涉及面广, 包括医学、损伤学、精神病学等学科知识, 公诉人不可能、也无法综合考虑受害人受伤的原因、治疗的过程及愈后的情况作为量刑建议的依据。

以鉴定结论均系轻伤为例, 如同样是四肢长骨骨折, 是一次打击还是多次打击形成, 不同的主观恶性在量刑建议时是否需要考虑?锁骨骨折自然愈合和胸部损伤引起气胸、血胸经临床对症治疗愈合, 受害人承受不同的痛苦程度、经济代价在量刑建议时是否需要考虑?面部损伤后留有明显瘢痕和外伤致鼓膜穿孔, 损伤愈后对受害人的生活影响轻重程度在量刑建议时是否需要考虑?

仅根据鉴定结论, 不考虑犯罪事实、性质、情节及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 违反了依法建议的原则;仅根据鉴定结论, 不从案件的实际情况出发, 不客观、全面的审查证据, 违反了客观公正的原则;仅根据鉴定结论, 不综合考虑其他详细情节, 不能充分体现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也不能达到社会效果和法治效果相统一。

怎样发挥检察技术门类中的法医鉴定职能, 做好法医鉴定工作与开展量刑建议工作的结合, 为检察机关开展量刑建议工作提供技术支持?笔者认为检察法医应做好如下工作:

一、紧抓案件源头, 注重文证审查

对涉及人身伤害的案件, 检察机关可以发文的形式, 要求公诉部门对拟作证据使用的法医鉴定结论, 一律送到技术部门进行合法性、科学性、客观性、规范性的审查;并明确规定, 没有技术部门的审查意见, 一律不得讨论并作出最终处理决定。法医人员也应主动、积极与公诉部门加强联系, 及时沟通, 在案件诉讼期限内通过审查法医鉴定结论、查看医疗病历、商请专家阅读影像资料等方式发现问题、提出建议。

二、紧跟案件进展, 详细了解案情

法医在接手公诉部门委托对专业性鉴定进行审查的案件后, 不能就鉴定而审查鉴定, 应当结合阅读卷宗材料、聆听公诉人讲解等方式充分掌握案情, 理清受害人受伤的来龙去脉, 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 随时跟踪受害人伤情愈合状况, 必要时可以直接向加害人、受害人了解详实过程, 为公诉人量刑建议提供充分的理由及依据。

三、积极出庭作证, 给予公诉人专业支持

江苏省检察技术办案流程中规定了检察技术鉴定人有出庭就检验鉴定事项接受质询的义务, 然而对进行文证审查的技术人员是否需要出庭没有明确规定, 笔者认为, 对于涉及人身伤害的案件, 由于法医学涉及的学科专、术语多, 法医人员进行文证审查、掌握受害人伤情并提出对量刑建议有影响的意见后, 应当积极参加庭审, 协助公诉人对辩护方质证量刑证据的答辩, 以保证量刑建议能被庭审机构顺利采纳、运用, 争取量刑建议的最佳效果。

所需支持与工作建议 篇3

关键词:合肥市;财政;脱贫建议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出发,明确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按照中央和省委的要求,合肥市委市政府立足实际,认真分析了我市脱贫攻坚的基础和条件,自我加压,制定了《合肥市农村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确定“一年脱贫攻坚、四年巩固提升”的脱贫攻坚目标,即实现2016年现行标准下的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在安徽省率先实现整市整体脱贫。

一、合肥市贫困人口状况及脱贫攻坚任务要求

(一)贫困人口状况。截至2014年,合肥市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21.56万人,重点贫困村112个。贫困人口的主要结构,从致贫原因看,因病、因残、缺劳力、因学、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缺技术、缺资金、因灾、其他的比例分别为59%、18%、10%,2%、2%、1%、1%、1%和6%。

(二)脱贫攻坚任务

1.脱贫标准。我国现行脱贫标准按2010年不变价是2300元,安徽省执行国家脱贫标准。贫困户脱贫,按照本年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现价作为减少贫困人口的指标依据,具体包括四项核查内容、十项核查指标(包括人均纯收入、有无帮扶联系人、脱贫程序是否规范、脱贫标准是否达到等)。贫困村脱贫,以该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为标准。具体应达到“五通”、“五有”标准。“五通”即通路、通电、通网络、通广播电视和通安全饮水。“五有”即有为民服务中心、有文化活动场所、有村级卫生室、本村或就近有学校、有便民超市。此外,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

2.脱贫目标任务。根据《合肥市农村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到2016年,合肥市现行标准下建档立卡的21.56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112个重点贫困村全部出列,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市平均水平,贫困村年集体经济收入力争达到5万元以上。

2017—2020年,巩固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对已经脱贫的农户,在一定时期内继续享受扶贫相关政策;对已经出列的贫困村,原有的扶贫政策保持不变,确保脱贫农户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出列贫困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

二、合肥市脱贫攻坚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合肥市现行扶贫开发机制是以国家政策支持为支撑、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积极参与为主导、社会各界帮扶为依托的扶贫开发体制机制。其主要特征是“输血式”、“粗放式”、“被动式”、“分散式”扶贫,与“造血式”、“精准式”、“参与式”、“整体式”扶贫相比,尚有不小差距。

存在的薄弱环节主要有:第一,精准扶贫体制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第二,扶贫开发责任还没有完全落到实处。第三,扶贫政策合力还没有形成。扶贫同农村低保、新农保、医疗救助、危房改造、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救助等政策尚未做到无缝衔接。第四,贫困人口主观能动性还有待提高。第五,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财政扶贫资金分配和使用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项目实施和管理方面,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一是制度执行不严,监管不到位。二是项目实施不规范。三是部分项目进展缓慢。四是项目审核验收不规范。资金管理方面,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一是资金拨付进度缓慢。二是资金拨付使用不规范。三是资金结存未及时安排使用和清理收回。

三、合肥市脱贫攻坚的路径选择

脱贫攻坚要取得实效,核心就是“六个精准”,即做到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重点要围绕四个关键问题做文章:

(一)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提高精准扶贫水平。坚持问题导向,建立分类机制,区分因病、因残、因灾、因学和缺技术、缺项目、缺劳力等不同致贫原因,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二)解决好“谁来扶”的问题,压实结对帮扶责任。建立市、县、乡、村四级联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健全单位包村、干部包户、帮扶到户、责任到人“双包双到”和驻村扶贫工作队定点帮扶制度,实现贫困村单位包村帮扶和建档立卡贫困户干部包户帮扶全覆盖。

(三)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着力推进八大举措。

1.兴业就业创业脱贫。把产业扶贫列入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体系,统筹使用涉农资金,重点支持贫困村和贫困户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光伏农业、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农业服务业、乡村旅游业,通过兴业实现脱贫。大力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支持有创业需求和创业能力的贫困户通过创业实现脱贫。

2.推进资产收益脱贫。大力实施光伏扶贫工程、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鼓励贫困村通过集体农业资源发包、“四荒”地资源开发、开展农业综合服务等形式,多渠道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村级集体积累。

nlc202309082224

3.加强教育科技扶贫。扶贫先扶智。加强教育扶贫,对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青壮劳动力,通过提升受教育程度和就业能力实现脱贫。加强科技扶贫和贫困户技能培训,力争贫困户劳动力都能掌握1—2项实用技术,提高贫困户劳动力致富技能。

4.实行社保兜底脱贫。提高农村低保和五保对象保障水平,从2016年起全市农村低保标准市定指导线和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提高到国家扶贫标准以上,逐步缩小城乡低保和五保补助标准的差距。对无法通过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实现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

5.开展医疗保险(救助)脱贫。探索建立“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的重大疾病保险救助体系。切实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

6.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贫困村道路、水利、电力、信息设施、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改造,切实改善贫困村和贫困户生产生活条件。

7.加大金融扶贫力度。完善扶贫贴息贷款政策,对在贫困村发展一定规模基地和带动一定数量贫困户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贷款贴息政策。大力支持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为评级授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内、3年以下免抵押免担保扶贫小额贷款,财政按基础利率贴息。

8.动员社会力量扶贫。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广泛动员和凝聚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形成全社会关注扶贫、参与扶贫、支持扶贫、合力攻坚的浓厚氛围。

(四)解决好“如何退”的问题。加快建立反映客观实际的贫困户、贫困村退出机制,努力做到精准脱贫。

四、财政支持脱贫攻坚的建议

支持脱贫攻坚、改善民生,是公共财政的应有之义。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财政职能,加大对脱贫攻坚的投入力度,着力做到资金投向精准、扶贫内容精准和扶贫目标精准。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创新财政投入机制,确保扶贫投入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将扶贫投入作为第一需求予以保障,增加专项资金规模,调整财政存量资金结构,优先用于脱贫攻坚,确保各级政府扶贫投入力度与脱贫攻坚任务相适应。同时,建立市、县两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加大财政脱贫攻坚投入。

(二)加大统筹整合力度,推进扶贫资金、项目、政策和资源整合。建立财政扶贫资金清单,对财政扶贫项目资金安排、拨付和使用情况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跟踪督促脱贫项目及资金发挥效益。发挥财政政策统筹、资金聚合作用,大力推进扶贫资金、扶贫项目、扶贫政策和扶贫资源整合。同时,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从创新财政扶贫资金分配机制、创新资产收益脱贫机制和创新脱贫风险防范机制等方面,构建扶贫资金精准导向机制。

(三)加快财政扶贫资金制度建设,严格资金监管,提高资金绩效。按照“资金使用到哪里、制度就跟进到哪里”、“扶一个、脱一个,脱一个、退一个”的精准扶贫要求,建立健全完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制度、加强财政扶贫资金公告公示、建立扶贫资金监管长效机制、建立财政扶贫资金绩效管理机制,加大财政扶贫资金监督检查力度,及时发现扶贫资金拨付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将问题遏制在苗头阶段,确保扶贫资金安全的同时发挥其应有的效用。

(四)落实“三线合一”,积极发挥社保兜底支持脱贫攻坚。按照率先全面脱贫的要求,提高农村低保和五保对象保障水平,将农村低保标准市定指导线和农村五保供养补助标准提高到国家扶贫标准以上,并将两项资金纳入部门预算足额予以保障。

(五)加大财政扶贫政策宣传力度,提高政策的通晓率和关注率。紧紧围绕2016年在全省率先实现整市整体脱贫的目标,聚焦“六个精准”,坚持点面结合,通过财政动态、信息专报等多种形式,加大财政扶贫政策宣传,展现我市各级财政部门的具体做法,生动报道各地各部门脱贫成效、实践经验和先进典型,着力营造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舆论氛围。

(作者单位:安徽省合肥市财政局农业处)

责任编辑:洪峰

所需支持与工作建议 篇4

崔玲 鲁振满

中共中央已连续十一年发布一号文件,聚焦 “三农”问题。今年的一号文件把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重点工作,而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引擎,既发挥着科技开发、示范辐射作用,也担负着促进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历史重任。金融业应把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信贷支农的重要抓手,以强有力的信贷服务助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蓬勃发展。

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农业的弱质产业性质决定了投资回报的低收益和长期性,加之农业园区无法人地位等因素,导致金融支持差异化,影响到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效益和速度。

(一)国有大银行区域定位差异较大,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生产需求。从功能定位上看,金融机构体系在城乡之间布局失衡,金融机构网点设置、人员、信贷资源配置等都向大中城市集中。而在县域分布单一,部分县只有农信社、农行和邮行等机构。经济相对落后地区金融资源配置不足,加上商业银行授权授信管理制约,欠发达地区国有商业银行除县级农行有小额农户贷款、低风险贷款的审批权限外,其它保留的县域分支机构基本上不具有信贷发放的审批权,对农业园区的信贷支持处于“空白”期。

(二)支农信贷产品功能欠缺,难以满足园区资金需求新变化。由于农业园区的资金需求正向大额化、长期化、抵押担保方式多元化转变,小额信贷等支农产品(000061,股吧)已不能满足园区发展要求。农村信用社虽然在房屋、土地、林权、水面等方面开办了抵押业务,仍然存在两个不适应,一是贷款期限不适应农业园区生产需要。当前贷款主要以短期贷款为主,对农民的房屋、土地流转、林权抵押贷款一般为1年,对企业贷款一般不超过3年,而当前园区龙头企业主要贷款用途在新建、扩大种养规模、大型农业新型机械设备购置等方面,投入资金收益周期长,需要长期贷款予以匹配。二是贷款额度受限,不适应产业发展资金需求。在建农业产业园区前期投入普遍较大,一般资金需求在1000万元以上,而按照银监会贷款集中度风险控制的监管要求,农信社机构单户贷款比例不能超过资本金的20%,500万元以上大额贷款占各项贷款比例不超10%。受资本金制约,部分联社发放500万元以上大额贷款受到限制,对农业园区资金支持有限。

(三)农村“三权”抵押贷款仍停留在局部试点,尚未全面推行。一是法律障碍未彻底消除,风险仍然存在。《担保法》规定耕地、宅基地等集体土地使用权不允许抵押,如出现风险,银行维权时仍可能面临法律风险。二是“三权”流转市场缺失,农村土地和农村居民房屋、林权没有交易平台,贷款出现风险难以变现。三是“三权”资产专业评估机构少,市(县)级几乎没有中介评估机构,制约了金融机构贷款抵押业务的开办。

(四)农业园区无独立法人地位,难以符合信贷准入门槛。农业产业园区依附于龙头企业,没有独立的经济实体法人地位,没有独立的园区财务管理,银行现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都不能直接和农业园区进行对接。农业园区的法人主体问题无法满足银行信贷准入审查的基本要求,目前的这种现代农业园区模式无法成为金融机构扶持的主体,信贷准入难。另一方面,农业园区建设融资的综合成本高。如在申请贷款时,金融机构要求对提供的抵押物进行评估、确认、登记,中间手续麻烦,环节较多,耗费的时间精力比较大,增加了贷款人的负担。

(五)农业保险(放心保)缺乏,难以规避信贷资金风险。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波动、储存运输不当等多种风险,商业保险不愿介入,使得园区抗拒风险能力弱,风险转嫁能力低。

金融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的建议 资金短缺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长期问题,破除金融供给障碍,增强金融支农能力尤为重要。

(一)建立商业银行支农长效机制,引导资金回流农村市场。特别是大型国有商业银行要积极转变观念、立足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打通支持“三农”渠道。一是机构人员下沉,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化需求,在金融需求旺盛,金融服务不足的县域延伸分支机构,拓展农村市场。二是下放信贷审批权限,赋予与基层分支机构业务发展能力相适应相匹配的信贷审批权限,促使信贷支农有所作为,改变“抽水机”现状。三是建立资金回流机制,强制规定金融机构必须将在县域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用于当地的信贷投放,引导县域资金回流农村。

(二)完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增加信贷资金供给渠道。进一步加强支农金融体系建设,培育市场主体,建立竞争有序的农村市场。一是加强各涉农机构间的合作,创新金融支持方式。如农业发展银行或邮储银行等资金充裕的大型金融机构按照市场运作的原则,将贷款批发给资金来源有限、规模小的农村小额贷款机构或农村信用社,切实增加流入农业园区的信贷资金总量。二是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积极放开市场准入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机构入股农村商业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探索建立多种所有制形式、不同治理结构的金融市场主体,更好地服务“三农”。三是组建农业产业担保公司,可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方式,以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大户为主体组建股份制担保公司,开展担保服务,化解信贷风险。

(三)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提升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绩效。一是继续扩大农村抵押物担保范围,总结经验,扩大推广面,解决农业产业园抵押担保瓶颈问题。二是结合实际,开发信贷产品,如土地收益保证贷款,期货定价+倍贷+定单,支持现代农业增信融资。三是科学设定贷款额度、利率、期限等要素,建立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相适应的决策流程和审批流程,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四)加大土地流转市场建设力度,丰富信贷抵押担保内涵。土地流转是改变农村经营模式的重要环节,没有成熟的土地流转市场,就没有农业经济结构的根本转变。一是扩大可用于抵押的土地经营权范围。通过转包、流转、入股等形式获取土地经营权用于贷款抵押。二是将土地经营权上附着的龙头企业投资形成的农业基础设施纳入信贷抵押物范围。三是明确土地征用补偿制度中涉及土地经营权流转的规定,从法律上保护龙头企业的投资权益,为农业园区的规模化建设夯实基础。

(五)强化龙头企业自身管理,满足银行信贷准入条件。一是加强制度设计,尽快实现园区工商登记注册,具备法人资格。二是要建立健全以农业产业园区为核算主体的财务体系,全面综合反映园区经营、盈利、现金流情况,为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详实可靠的财务依据。三是引进专业营销人才,通过寻找战略合作联盟、专业销售协会、发展农产品超市连锁经营、网络营销等手段建立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稳定农产品销售量和销售价格,减少市场风险。四是加大农产品深加工程度,延伸产业链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六)提高农业保险服务水平,有效规避信贷资产风险。通过扩大对农业生产的保险服务,增加农业投保险种和保障范围,广泛开展农产品产供销各环节保

临床护理工作支持与保障协调制度 篇5

临床护理工作支持与保障协调制度

临床护理工作时医院整体服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护理服务质量除与护理人员的素质密切相关外,相当一部分工作需要与医务科、人事科、院办公室、行政科、设备科、信息科、药剂科的支持与保障。为及时排解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有效理顺护理与相关职能的工作联系,确保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有序地开展,结合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以下协调制度。

一、成立临床护理工作支持与保障协调领导小组。

由院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分管护理的副院长任副组长,护理部、院办公室、人事科、医务科、财务科、行政科、设备科、信息科和药剂科主要负责人为成员,负责协调临床护理工作与相关职能科室之间的关系,及时排解临床护理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使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有序地开展。

二、协调内容:临床护理服务中非护理部所能处理解决的问题。

三、协调方式方法:

1、日常协调:由临床科室护士长就临床护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直接与有关的职能部门沟通解决;涉及面大的问题由护理部与相关职能科室进行协调解决。

2、集中协调:每半年召开1次临床护理工作支持与保障协调会,由护理部总结报告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日常协调解决不了的或需要交叉协调的问题,相关职能科室负责人就护理部陈述的问题作出解释或回应,主持会议的领导做总结部署,做到统一认识,统一目的,统一行动。

四、协调会的纪律要求:

各职能部门应按首办首接负责制自觉落实护理线条日常提出的协调事项,解决不了的事项应及时与分管领导汇报,寻求妥善解决;协调会布置的任务应按时落实解决,不得推诿,不得拒办,切实履行支持与保障职能;护理部应及时追踪相关工作的落实动态,发现拖而不办或落实不力的现象及时上报院领导处理解决,以保证优质护理服务工作的有序开展。

所需支持与工作建议 篇6

一、突出问题:

1、现有为数不多的民营文化企业大多由文化人创办和经营,缺乏经营管理和资金融通的专业知识及能力。

2、文化产业有形资本较少,还款来源不明确,且商誉、知名度等无形资产的市场价值及评估要素不确定,减弱了对其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建议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并制定适合国际运作惯例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促进文化市场主体进一步完善和对外文化贸易渠道的进一步拓展。

2、建议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通过贷款贴息、项目补贴及补充资本金等方式,或者发挥担保专项资金或担保公司的作用,弥补文化产业融资能力的先天不足。

所需支持与工作建议 篇7

一、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是促进经济增长。据发改委统计数据, 在中国, GDP和社会销售额的五成以上、工业新增产值的七成以上、税收的四成以上以及出口总额的六成以上, 都是由中小企业创造的。二是促进充分就业。充分就业指任何愿意并有能力工作的人都可以找到一个有报酬的工作。中小企业已成为吸纳社会就业的主要载体。中小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已超过就业人数75%以上。三是促进技术进步。中小企业可以在技术进步中发挥重大作用。据发改委统计数据,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约65%的专利是中小企业发明的, 75%以上的技术创新由中小企业完成, 80%以上的新产品由中小企业开发。

二、吉林省中小企业现状

吉林省中小企业发展态势良好, 但基础还比较薄弱。吉林省中小企业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和对就业的贡献均低于全国10个百分点, 对税收的贡献低于全国15个百分点。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考验下, 吉林省小企业产品层次低、市场开拓能力弱、自主创新能力差、企业管理水平低等问题频频出现, 全省规模以上民营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仅为5.8%, 低于全国4个百分点;民营科技企业5200户, 仅占全省企业户数的5.4%。

三、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支持不足的原因

吉林省地处东北欠发达的老工业基地, 与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比, 银行业金融机构偏少、金融服务相对薄弱。尽管吉林省把中小企业列入重点扶持对象, 并相继出台一系列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及优惠政策, 但始终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其融资难的瓶颈问题。

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 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1. 转变观念, 把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上升到战略高度

商业银行从战略上重视中小企业金融发展, 一方面可以满足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困难, 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就业、增加收入、促进吉林地区经济平稳发展, 从而履行商业银行社会责任的外部要求。

2.明确市场定位, 把中小企业作为主要目标客户

吉林省中小商业银行首先应明确市场定位及战略规划, 在中小企业领域形成领先的优势地位, 坚定不移地把发展中小企业金融业务作为自身发展的战略目标, 保证信贷资金真正用于解决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利于扩大内需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3.创新贷款风险控制技术, 降低中小企业的准入标准

目前, 吉林省多家商业银行在识别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时主要看:第一还款来源是否稳定;第二还款来源是否有保证。

4.加速创新金融产品, 打造中小企业金融业务品牌

省内各家商业银行针对中小企业信贷金融产品创新还处于起步阶段, 各家商业银行应以市场为导向、客户为中心, 开发一系列中小企业金融业务“拳头”产品。

(二) 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融资环境

1.推进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为解决商业银行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过程中, 无法有效获取真实、准确的信息这一问题, 政府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社会征信体系建设, 加强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和违约信息通报机制的建设, 为商业银行更好地规避信贷风险提供良好的信息支持。

2. 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

担保机构在解决中小企业第二还款来源达不到商业银行要求这一问题上, 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一方面消除了商业银行的风险顾虑, 另一方面为中小企业解决了融资难的问题。

3. 严格监管中介服务机构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中介机构的监管力度, 严格该行业的准入, 对制造虚假信息而给商业银行带来经济损失的中介机构坚决要求其退出该行业, 不断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

(三) 中小企业应提高自身素质, 面对挑战

1.规范财务制度

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中小企业自身也要努力, 不断提高融资能力和融资水平。中小企业的当务之急就是建立规范、透明的财务管理机制, 确保提供的财务信息能够真实地反映该企业财务状况, 通过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和透明度, 从而解决阻隔在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难题。

2.加强公司治理

中小企业如何改善自身的治理结构和管理能力, 从而消除商业银行风险顾虑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一方面, 中小企业应解除家族式管理的束缚, 加强产权主体多元化, 在公司内部建立起科学的公司治理结构, 形成管理有序、约束有力、良性互动的治理机制;另一方面, 中小企业也应该尽快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增强自身抗风险能力, 使得中小企业的公司治理水平像大企业一样能够取得商业银行的信任。

3. 控制经营风险

中小企业往往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 存在较大的经营风险。为进一步降低经营风险, 中小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实际, 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制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机制, 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 进而化解商业银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风险顾虑。

4. 提高企业诚信

所需支持与工作建议 篇8

一、陕西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现状

(一)各级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近年来,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农村流通市场体系建设资金投入,中央财政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超对接”、“农产品流通综合试点”等项目,以及采取增加中央预算内基本建设资金、国债资金等措施加大扶持力度,省市县财政也相应安排了一定的配套资金,扶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以及销售网点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陕西省农村流通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

(二)农村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近年来,陕西省农村消费理念不断更新,消费结构更趋合理,农村市场消费水平不断提高。2012年陕西省县以下(不含城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430.38亿元,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383.75亿元的 32.6%。全省农村现有各类商业零售网点15.2万家,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总额达到了360亿元。农村市场的扩大,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农村市场将是今后扩大内需、促进新一轮经济增长最具潜力的地方。

(三)农产品进城和工业品下乡的双向流通网络初步形成。陕西省通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网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农超(校、厂)对接”、“农产品流通综合试点”等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了全省从产地批发到销地批发再到零售终端的各类流通网点基础设施,形成了中心城市、县、镇三位一体的农产品购销网络。截至2012年,全省农产品交易市场已发展到1682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各类农产品批发市场58个,其中交易额超亿元的批发市场达到40多个,超亿元的农贸市场达16个。全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镇超工程”已经累计建成标准化农家店31826个,其中直营店3138个,加盟店28688个,配送中心134个,乡镇商贸中心27个,乡镇标准化超市175个,购置配送车辆(叉车)156台,项目实施区域覆盖了全省有农业人口的县(区)、98%的乡镇和75%的行政村,初步构建了一张覆盖面较广、示范带动作用较强的现代农村商品流通网络。

二、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不完整。受农村人口流动的影响,边远地区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越来越严重。人口数量的骤减,消费能力的下降,使商贸流通企业在规划其商业网点建设时,更多地关注中心城市、城镇周边人口稠密的区域,忽视了边远地区的农村,从而使商业网点的布局不够合理,网络不够完整。同时,受农村商品配送成本高的影响,边远一些的网点商品配送困难,商品销售价格高于城市。

(二)流通方式和经营业态较为落后。目前,在陕西省农村流通体系中,传统流通方式仍居于主导地位,现代流通业态和经营方式发展缓慢。农村市场实行连锁经营的交易额占农村总交易额的比重不足10%,夫妻店、食杂店仍然是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的主要形式。据商务部和中国农业大学对全国20个省555个村1万个农户进行实地问卷调查,42%的农户自己销售农产品,45%的农户卖给个体商贩,只有2.7%的农户通过定单销售。农村商品流通的信息化建设处于起步阶段,电子商务交易技术采用率较低。

(三)农村流通基础设施较差。经过多年的努力,陕西省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但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建设滞后的问题依然严重。如农村人均商业面积仅为城市的1/10,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道路失修,供水等基础设施陈旧,电子信息、冷藏等设备设施不完善,服务功能单一,大部分批发市场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交易结算、安全监控、垃圾处理等配套服务设施。一些与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十分密切的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慢、数量少;大部分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基础设施只是一个简单的交易大棚,道路、排污等基础设施十分简陋,尤其缺乏贮藏保鲜的冷链系统和农产品质量检测设施,信息化设施更为落后。调查表明,目前只有41.7%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有冷库,11.1%的配备了冷藏车,12.9%的有陈列冷柜。全省果品的鲜果贮藏能力仅占总产量的45%,而且以低档冷库为主,符合国际标准要求的气调、冷藏保鲜库不足贮藏能力的10%,造成每年苹果销售期过于集中,果品贮藏中损耗较大,效益受损,尤其不能满足国内外大客商长年均衡供货的要求。

三、健全和完善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思路

(一)发展以三级市场体系为基础的日用消费品流通网络。

1.打造提升县域商贸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辐射带动功能。建设以商业街区、商业综合体为核心的县域商贸中心,形成基本满足城乡居民生活消费品和服务消费需求的新型商圈,带动县域商贸服务业发展。积极引导、扶持流通企业建设,改造面向农村市场的商品配送中心,实现全县范围商品配送基本覆盖。

2.提升乡镇商业设施水平,建设标准化的直营连锁店、乡镇商贸中心和农贸市场。以大中型连锁流通企业、品牌企业为依托,以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为手段,建设标准化直营连锁店、乡镇商贸中心和农贸市场,提高农村消费便利化、安全化水平。

3.发展农村新型社区生活服务业。适应城镇化和农村居民生产、生活、居住方式的新变化,建设服务项目适度集中、各具特色的新型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区,拓展服务领域,充实服务功能,便利居民日常生活,拉动居民消费。

(二)发展以产销对接为基础的农产品流通网络。

1.优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扶优汰劣”的要求,调整农产品批发市场布局结构,优化交易环境,提高流通效率,构筑与当地农业发展、居民生活需要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骨干体系。

2.鼓励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和第三方物流。鼓励农产品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和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加快发展冷链物流技术,重点完善冷藏、仓储、运输、零售终端设施。大力发展农产品第三方物流,鼓励物流外包,提高农产品物流专业化水平。

3.搭建农超对接的流通平台。鼓励大型连锁经营企业、农产品流通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产品生产基地等对接,拓宽对接渠道,创新对接机制,构建多元、长效、稳定的产销对接新模式。

4.鼓励农产品生产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拓展农产品外销渠道,扩大农产品出口。

(三)发展以农资店为基础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

1.发展农业生产资料流通网络。鼓励通过兼并、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规范流通秩序,提升农资店服务水平,大力推行品牌化、连锁化经营。

2.完善农业生产资料配送服务体系。发展以县区配送中心为支撑的县、乡(镇)、村多级配送网络,形成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营销保障体系。鼓励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建立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加强流通过程质量管理,完善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技术控制。

3.探索农业生产资料信用销售模式。探索开展以大型农业生产资料流通企业为核心,以银行消费信贷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本对象的农业生产资料信用销售模式,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信用销售示范区,形成农业生产资料服务消费新模式。

(四)发展以普及电子商务应用为主线的信息服务网络。

1.建设农村市场新型交易服务平台。鼓励农产品流通企业使用电子商务,支持电子商务企业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主要对象开展网上营销服务。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信息服务平台,以农家店和农资店为窗口,提供市场供求信息、农产品生产与深加工技术指导和农民就业创业等服务。

2.改善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建立农村市场运行监测体系和信息发布制度,改进信息采集技术手段,加强农村市场供应与需求的走势分析预测,提高农村市场预测预警能力。

3.完善农村流通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强化对生活消费品、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的质量监督,健全检验检测机构,扩大检验检测范围,提升检验检测能力。推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规范,运用信息化手段,建立并完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

4.发展农村金融服务业。做大做强农村商业银行,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务机构,拓宽农村流通业融资渠道。鼓励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面向农村流通企业的信贷担保,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鼓励保险行业及代理公司拓展农村市场,为农业生产、生活提供保险服务。

四、促进陕西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财税政策建议

(一)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1.加大各级财政扶持力度。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将农村流通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给予支持。重点支持“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镇超工程”、“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二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政府为投资主体,通过投资入股、产权回购回租、公建配套等方式,加强农产品信息系统、批发市场、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2.落实税费政策。落实西部大开发、关天经济区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对用于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进口设备免征进口环节增值税和关税、免征新鲜农产品流通环节增值税、减免涉农流通企业所得税。落实国家有关下放审批权限和清理乱收费各项规定,适当减免农产品批零市场的租金、摊位费、管理费等费用。继续扩大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网络和品种,进一步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政策。

(二)支持构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多渠道投融资机制。

1.支持涉农金融主体建设。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如小额贷款公司),鼓励和引导其把支持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方面的业务作为重点。加强信贷支持,在信贷增量中保持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对农产品流通企业和农户的信贷支持。

2.采取财政补贴、风险补偿等方式支持担保机构,为农产品流通主体(如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中小流通企业)提供融资担保。

3.设立流通产业发展基金。以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多渠道投入等方式设立流通产业发展基金,支持大型农村流通企业扩大流通规模,完善农村网络布局以及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建设等。

4.积极搭建农村流通网络建设投资平台。通过政府参股,吸收有实力的企业组建农村流通投资平台,支持农村流通企业、经济合作社等建设。

(三)大力支持发展农村现代流通方式。

建议出台鼓励性财税政策,以及整合相关资金,支持发展农村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推动交易方式、服务功能、管理制度、经营技术的创新,推进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村生活消费品流通网络建设;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创新流通方式、推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标准化和经营规范化,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品牌农产品;积极引导、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产销联盟。建立农产品“从农田到城市”直达快速通道,清除城乡流通壁垒,降低物流运输费用,促进鲜活农产品跨地区流通,形成畅通、便捷、低成本的城乡农产品物流网络;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资流通体系,提高大型连锁化农资流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依法进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领域,建立以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为枢纽、以农资超市和便民店为终端的新型供应体制;加强农村日用品连锁配送经营网络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日用品超市,优化农民购物环境。

(四)积极支持培育农村流通主体。

采取财政补助、贴息、以奖代补等方式,积极支持培育和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跨区域成立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支持其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培育和引导一批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以直接投资或特许加盟的方式将现代流通方式由城市延伸到农村;支持中小型农村流通企业发展,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人才培训、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

(五)加大农村市场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力度。

支持加强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动整合现有信息资源,采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多种信息传播手段,采取多种信息服务方式,建立起既能为农民提供农产品交易服务,又能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的信息平台。支持加强农村市场预测预警分析,建立农村市场突发事件应急调控快速反应机制。创新信贷服务模式,探索部门或单位为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的信贷方式,满足流通企业资金需要。

所需支持与工作建议 篇9

策建议

摘 要:1999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在全国实施退耕还林战略决策。经过10余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国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地处陕北黄土高原的延安市更是实现了由黄变绿的历史性转变,成为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市”。本文梳理了我国退耕还林政策的主要内容,延安市退耕还林取得的成效以及金融支持退耕还林的措施、做法和经验,并对金融助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提出政策建议。

中国论文网 /2/view-12934403.htm

关键词:退耕还林;金融支持;政策建议

一、退耕还林政策的提出及主要内容

朱�F基总理1999年提出了“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十六字方针,国务院陆续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草)试点工作若干意见》、《退耕还林条例》、《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等一系列重要法规和文件,确立了退耕还林的基本国策。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还林实际合格面积,向土地承包经营权人无偿提供补助粮食、种苗和造林补助费以及生活补助费。具体补助标准和补助年限如下:(1)每亩每年补助100公斤原粮,严禁将“陈化粮”补给农户;(2)退耕土地种苗和造林补助费每亩50元,退耕土地生活补助费每亩每年20元;(3)还生态林的,补助粮食和生活补助费期限至少为8年;还经济林的,补助粮食和生活补助费期限为5年;还草的,补助粮食和生活补助费期限为2年;(4)纳入退耕还林规划的宜林荒山荒地造

林,只享受退耕土地种苗和造林补助费。由于粮食运输、调拨成本高,农户储藏难、变现难,从2004年起中央按每公斤粮食(原粮)1.4元计算,包干给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退耕还林农户实行现金补助,调动和保护农民退耕还林的积极性。

二、陕西省延安市退耕还林开展情况

(一)延安退耕还林面积和质量居全国地级市之首

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退耕还林1077.5万亩,退耕还林面积占全市同期造林绿化面积的55%以上,覆盖了68%的国土面积,实现了全部陡坡耕地应退则退的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46%,远远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根据国家林业局的验收结果显示,延安市及各县区林木合格率和保存率均达99.9%,部分县区达到了100%,保存率和合格率均居全国之首。十七年的退耕还林,显著改善了延安的生态和人居环境,极大地

促进了延安经济社会发展。

(二)政府财政经费发挥了支柱性作用

延安退耕还林共涉及28.6万农户,124.8万农村人口,为确保退耕还林后农民的吃饭稳定问题,保证退耕还林能退下、不复垦、稳得住,延安市县两级政府不折不扣落实国家关于退耕还林的各项补助政策,制定了相关管理办法,加强了组织领导,确保了退耕还林政策的有效落实。截至2015年底,全市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和成果巩固专项资金共计125.6亿元,其中直接兑付农户108.4亿元,成果巩固专项资金17.2亿元,为延安市退耕还林工程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撑。

(三)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优化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延安农村经济逐步向设施农�I、高效农业和现代化农业转变,通过引导农户实施“33155”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即:300万亩优

质粮食生产基地、300万亩优质苹果生产基地、100万亩优质干果生产基地、5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50万亩家畜养殖基地),经济林果、棚栽、舍饲养殖逐渐成为了延安的三大农业主导产业。截至2015年底,全市粮食总产量72.2万吨,蔬菜产量121万吨,苹果种植面积350万亩,产量273.5万吨,产值超过100亿元,苹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省33%,占全国12%,全市农民70%收入来自于苹果产业。此外,延安还大力发展红枣、核桃、花椒以及小米、荞麦等小杂粮万余亩,规模养殖猪牛羊等牲畜万余头,农民人均收入由1998年退耕还林前的1356元提高至2015年的10775元,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四)退耕还林产生了巨大生态效益

通过2000年以后的卫星遥感图对比,可清晰看到延安市退耕还林区域的颜色明显变绿变深。根据气象资料,退耕还林以来,延安沙尘天气明显减少,空气“优良”天数都在300天以上,多年位居陕西省第一。全市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68%,根据水沙变化数据显示,延河年径流量减少了33%,输沙量减少了58.4%,土壤侵蚀数下降了58.5%,基本实现了水不下山、泥不出沟。国家林业局《2014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延安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价值总量达218.4亿元,其中水源涵养能力达到4亿立方米,实现生态效益价值量48.4亿元;防风固沙能力达到1967.9万吨,实现生态效益价值量29.5亿元,每年吸收污染物6120.1万吨,滞尘641.2万吨,吸滞TSP(PM10和PM2.5)521.9万吨。

三、金融支持延安退耕还林的主要做法

(一)主动参与退耕还林以粮代赈工作的全过程

一是市农发行主动参与全市退耕还林以粮代赈实施方案、操作规程等配套措施的研究与制定,明确部门职责,规范操作行为。二是积极参与全市退耕还林以粮代赈补助粮食兑付试点工作,市农发行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对退耕还林工作中粮食补助资金专户设置、监督拨付程序、粮食的供应与资金结算等情况深入调查,为修订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提出合理意见和建议。三是市农发行制订印发了《退耕还林(草)以粮代赈信贷监管实施细则》,严格按照人民银行要求和其上级行规章制度对企业实施有效监管,确保收购资金封闭管理。

(二)积极为退耕还林以粮代赈提供有力的信贷支持

为确保以粮代赈粮食兑付有充足的粮源,市农发行严格按照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和上级行有关规定,对退耕还林粮食供应有缺口的企业,优先发放非保护价收购和调销贷款。1999年至2003年,累计向退耕农户兑付补助粮食30286万公斤,结算补助粮款32149万元,其中农发行贷款29292万元,占91.1%;支持全市完成退耕还林面积463.4万亩

(退耕315.8万亩,荒山造林种草147.6万亩),其中按政策兑现现金和粮食的面积为256.8万亩,占全省的44.6%,受益群众达84.5万人。

(三)认真做好退耕还林以粮代赈资金结算工作

坚持做到“一专、二核、三审、四促、五收”。“一专”:对以粮代赈资金实行专户管理,农发行市县机构按要求开设“以粮代赈退耕还林(草)资金补贴专户”,凡是用于以粮代赈结算的资金均在该户核算,按照政策规定的范围和用途划拨,不得与其他资金混合使用。“二核”:按顺价作价原则,严格核算出库粮食成本,对成本价低于补助标准的按计划供应,高于补助标准的决不允许出库供应,以免形成新的挂帐。“三审”:层层把关、分级审核《退耕还林(草)补助粮食价款结算表》,每阶段粮食供应结束后,首先由信贷员根据核打出库单记录确定粮食实际出库数量,县级农发行据此核定结算价款,再与县粮食局、县财政局联合审核基层粮食购销企业上报 的《退耕还林(草)补助粮食价款结算表》,审核无误、签字盖章后上报市农发行、粮食、财政部门再审,待确认后,由财政部门下拨资金进行结算。“四促”:市农发行计信部门及时督促财政部门将审核确定的补助粮食价款下拨到县,进行结算。“五收”:县支行信贷部门根据粮食供应前核算的库存成本,及时分解结算资金,足额收回贷款本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退耕还林粮食补助办法的通知》(国办发〔2004〕34号)要求,2004年起将退耕户补助粮食改为现金补助,截至2015年末通过农发行“退耕还林补助资金”专户监督拨付粮食补助资金30多亿元。

(四)发挥支付系统作用确保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及时足额拨付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来,国家财政补助资金均通过人民银行国库系统及时划拨至延安财政“退耕还林”专户。农业银行市县分支、县区农信社农村机构网点多,主要承担了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划

拨农户工作。每年市退耕办、财政局根据当年退耕还林工作情况,依据政策规定,通过农行、农信社等将补助资金打到退耕还林农户的存折或银行卡上,目前累计兑付农户退耕还林各项补助资金100多亿元,户均3万多元,人均7000多元。2006年以来,在各商业银行县乡农村网点撤并、减少的情况下,人民银行延安中支大力推进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在金融服务空白乡镇和偏远乡村推动建立“银行卡助农取款点”,后升级成“惠农支付服务点”,目前全市已建立了3200多个惠农支付服务点,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农村金融服务无死角,让退耕农户足不出村就能取到补助资金或者现金转账,极大便利了退耕还林区农户的生产生活。

(五)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探索林权抵押贷款支持退耕农户发展产业

2006年以来,针对全市退耕林渐成规模、林权证办理逐步可行的情况,人行延安中支积极推动在辖区富县、黄

龙县探索试点开展了林权抵押贷款。2007年富县被陕西省政府确定为集体林权改革试点县,退耕还林、荒山造林林权证发放8966本,发证率达到96.8%。2009年富县被陕西省农信联社确定为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县。截至2016年6月末,富县林权改革试点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48笔,金额2335.6万元,余额469万元,较好地化解了林农因缺乏有效抵押物的融资瓶颈,促进了退耕还林成果巩固和林区农户增收。黄龙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2012年试点开展林权抵押贷款,2015年末林权抵押贷款余额75万元,有力支持了黄龙县核桃产业发展。

四、金融支持延安退耕还林后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积极协助地方政府推进退耕林产业链延伸

依托现有退耕还林、荒山绿化经济林,支持、培育相关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壮大,积极探索林草发展模式、林药发展模式、林果林菜发展模式、林下养

殖发展模式,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多赢”目标。以农民技能培训为依托,以退耕还林工程区富余劳动力继续就业培训为重点,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集约化经营的苹果、核桃、温棚蔬菜、畜禽养殖等产业转移,增加农民再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

(二)创新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扶持力度

由于林业生产周期长、风险抵御力低,县域金融机构对退耕还林产业、荒山绿化产业支持的积极性不高。对此,金融机构要积极主动支持县域退耕区域农户生产贷款和涉农企业发展,努力降低退耕还林区域农户和林农企业的融资成本。比如农发行延安分行已成功研发了“林业资源开发与保护贷款”创新性信贷产品,专门支持退耕还林还草、国土绿化、防护林体系建设等,旨在加强林业生态保护、提高林业生产能力、服务现代林业发展。

(三)大力推广林权抵押贷款模式,唤醒沉睡的林业资本

办签证所需工作证明(本站推荐) 篇10

地址:浙江省余姚市北兰江路1号电话:(0)1390xxxxxxx传真:0574-xxxxxxxx

工作证明

兹证明 李劲松 先生(***014),1967年7月11日出生,于2008年7月11日到我司工作,现任销售工程师,并负责北京市场技术支持工作,年收入人民币¥50000元,另外按公司规定享受销售业绩提成。2009年实际税前收入约收入人民币人民币¥50000元,2010年实际税前收入约人民币¥80000元.(其个人所得税由单位自动代扣代缴)。

特此证明

佛山市博源变压器有限公司人力部

部长:(签名)

xxxx年xxx月xxxx日

浙 江 省 余 姚 市 财 政 局 地 方 税 务 局

地址:浙江省余姚市南滨江路118号电话:(0)1380xxxxxxx传真:0574-xxxxxxxx

工作证明

兹证明XXX,男,XXX年XX月XX日出生,于XXX年XX月到我局工作,现任XXX,年收入人民币¥XXXX元,包括月收入人民币¥XXX元,月奖金人民币¥XXXX元,年终奖金人民币¥XXXX(其个人所得税由单位自动代扣代缴)。

浙江省余姚市财政局地方税务局

局长:XXXX(签名)

XXXX年XX月XX日

CERTIFICATE

Date:25December 2009

To: US Embassy in Beijing,China

This is to certify that XXXXX,born in XXX,XXXX(year),is now working in XXXXX,and hold the position of XXXXX.His annually total income amounts is RMBXXXXX,including monthly salary of RMBXXXX,monthly bonus of RMBXXXX and year-end bonus of RMBXXXXX.His personal income tax is deducted automatically from his payback by the Bureau.

Yuyao Bureau of Finance and Local Taxation

上一篇:堂妹结婚祝福语下一篇:向日葵艺术幼儿园班级工作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