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分析(精选11篇)
语篇分析 篇1
一、名物化隐喻的定义
名物化是语言中最普遍最复杂的语言现象之一。英语中最灵活最具创造性的语言手段就是名物化。根据《现代语言学词典》的界定, 名物化是“指从其他某个词类形成名词的过程或从一个底层小句得出一个名词短语的派生过程”。如动词 (feeling, swearing, twiddling one’s thumbs) 或形容词 (redness, the inconceivable, the good, one’s contemporaries) , 但也可从名词派生 (childhood) 。也就是说, 名物化本身是一个过程, 这一过程不管是派生还是零转换, 结果都是出现名词。如:
例 (1) the government decided/the government’s decision
例 (2) she sailed out of the room/her sailing out of the room
名物化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功能手段。名物化隐喻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在语篇中具有多种功能。下面以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3Unit2中Passage A:Einstein’s Compass为例分析名物化隐喻在语篇中的功能。本语篇讲述的是通过列举爱因斯坦5岁、12岁以及26岁的事例, 来说明他成为伟大科学家的的成才经历。
二、名物化隐喻的语篇功能
1. 简练性
语篇大多都是要求应以简洁精练的语句传输大量的信息, 好的语篇必然要求语言要简洁明了, 一目了然, 而名物化隐喻的使用, 恰恰可以使句子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词语或语块, 把复杂冗长的语句变得简单明了, 使读者读的时候感到简单易懂, 同时从欣赏的角度讲, 语篇很正式, 具有文学性, 因而值得阅读品味。比如在Passage A:Einstein’s Compass中, 有此句话:
例 (3) At age 2, Pauline promised him a surprise.显而易见, 本句中通过使用名物化“surprise”, 使得句子很短小精悍, 意思很清晰, 如果稍稍改动此句话, 改为“At age 2, Pauline promised to make him surprised.虽然意思没有变化, 但是改动后的句子显然比原句要冗长累赘, 很拗口。原句中使用名词surprise使得句子显得短小精悍, 意思一目了然, 读起来也朗朗上口, 而且比改动后的句子更加具有艺术性, 文学效果很到位。从这个例子我们不难看出, 名物化的使用确实使得语篇很简洁精练。所以可以说, 名物化是句子的精华高度浓缩。如果不使用名物化, 那必然要用动词或形容词来表达, 这样势必要造成使用很多的主谓结构, 将名词形式还原为小句形式, 这样就使句子显得很复杂、冗长。
2. 衔接连贯性
在语篇中, 信息的组织和传递是通过主位系统来进行的。范文芳 (1999) 指出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主要是通过建立“主位-述位”衔接来实现的, “主位-述位”衔接是语篇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方式之一, 前句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名物化后, 可做下一句的主位、述位或它们的一部分。例如 (4) The invisible force that guided the compass needle the compass needle was evidence to Albelt that there was more to our world that meets the eye.
此第三句中的主位the invisible force是对前面所述的归纳, 同时有作为下一句的出发点, 即主位。名物化结构通过主位述位来实现, 使得句子衔接连贯, 自然流畅, 行文如流水。再比如文中还有一句:例如 (5) At age 12, Albert Einstein came upon a set of ideas that impressed him as“holy”.动词impress是前一小句嵌入句的述位的一部分, 其名词化形式impression作为下一小句述位的一部分, 使这个从属关系的小句复合体衔接得非常紧密。在许多英语句子中, 动词是前一小句嵌入句的述位的一部分, 其名物化形式可以充当下一小句述位的一部分, 从而使从属关系的小句复合体衔接得紧密、连贯、流畅。
3. 客观性
动词的一致式通常体现过程, 有自己的参与者, 有时还带有环境成分。名物化后, 动词体现的过程变为另一过程中的参与者, 原过程中的参与者常被省略, 名物化结构能够尽可能地摆脱动作的主体、环境因素等对过程的影响, 使文章更加客观直白, 从而使得表达显得更为真实可信。所以在英语语篇中, 被动语态的使用要多于主动语态, 这是英语语篇的一大特点。Halliday认为三大纯理功能 (经验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 在同一句子中同时出现, 并有各自的体现方式。但在实际中, 三种功能中的某一种会显得比其他功能重要, 在正式语体中, 经验功能突显, 人际功能应尽可能被抑制。名物化结构恰恰实现了这种功能。又如本语篇中这样一句话:
例 (6) His thinking was also stimulated by a medical student who came over once a week for dinner and lively chats.
假如我们把这句话改为:A medical student who came over once a week for dinner and lively chats also stimulated his thinking.
相比而言, 虽然改动后的句子意思跟原句如出一辙, 但是改动后的句子就显得很主观, 让人感觉是站在作者角度强硬用自己的言辞表达观点或者态度。相反原句中的名物化结构 (his thinking) , 就避免这一问题, 使得所述事实很客观, 而并非作者个人态度。由此可以看出, 名物化结构降低了人际功能的发挥, 使读者意识到语篇并非从作者的主观角度去组织的, 增强了行文的客观性、公正性。
4. 正式性
名物化结构还可以使语篇显得更加正式。例如一些书面语篇, 如科技文体、政论文体、新闻报道、说明文体等, 诸如此类的特色文体, 就会要求使用较为正式的语言, 使文章不至于显得零散, 随意, 这样才符合此类文体的特点。例如本语篇是介绍爱因斯坦的科学家之路的, 说明性很强, 所以名物化的使用很多, 文章显得很正式。例如 (7) For the next 20 years, the curiosity that was sparked by wanting to know what controlled the compass needle and his persistence to keep pushing for the simple answer led him to connect space and time and find a new state of matter.
本句中作者使用了两个名物化结构———curiosity和persistence, 整个句子显得紧凑、正式, 也很客观正式地表达了正是爱因斯坦的好奇心和毅力使他走向科学之路的。如果改成动词一致式, 文章则显得随便、不够正式, 也不足以表达伟人的伟大之处。语篇的词汇密度大, 信息容量就大。
5. 生动性
要使语言生动、鲜活且优美, 方式之一就是使用名物化。因为名词常意指更为具体明确的事物, 一旦使用名词, 便会使得语篇产生一种生动灵活的意象。因此, 动词名物化可以使得动作具体化, 使本来很零乱、抽象的句子变得栩栩如生, 优美和谐, 整齐划一, 能增强语篇的吸引力。同样在本语篇可以找到相应的例子来说明。例如 (8) His uncle, an engineer, would come to the house, and Albert would join in the discussions.
这里的discuss被名物化为discussion, 用动词join in来引出, 很生动地体现了幼年的爱因斯坦善于与大人交流的能力, 通过join in the discussion这个名物化结构, 生动地展现他正襟危坐, 一本正经的谈论神态, 从而体现了幼年的他就具备一种追求科学的能力和素质。
通过本语篇的分析, 我们对名物化以及其在语篇中的功能有了深入的了解。名物化结构是实现语法隐喻的主要手段, 在语篇中发挥着重要功能。由于名词具有很强的表意功能, 名物化结构的使用能使语篇的语言表达更为客观、严谨、简洁, 使语篇的信息量增大, 因而常用于书面文体尤其是正式文体中。了解名物化结构在语篇中的功能, 就能更好地分析语篇, 理解语篇, 从而正确地使用名物化结构来表达思想, 达到有效的交际目的。
摘要:语法隐喻是功能语法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而名物化是构成语法隐喻的重要来源。本文首先对名物化隐喻定义进行界定, 进而提出并阐述了名物化隐喻在语篇中的五大特性, 并通过分析大学体验英语教材某语篇来具体分析以上五大特性, 进一步说明名物化隐喻的使用使得语篇中的意思表达得更加客观、严谨、紧凑、合理、简练。
关键词:名物化隐喻,语法隐喻,语篇功能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 1994.
[2]范文芳.名词化隐喻的语篇衔接功能[J].外语研究, 1999 (1) :9-12.
[3]朱永生, 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语篇分析与外语阅读教学 篇2
关键词:语篇;外语;阅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5-0106-02
作者简介:张馨,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法。
语篇主要指交流过程中的一系列连续的语段或句子所构成的语言整体。它是由一个以上的语段或句子组成,其中各成分之间,在形式上是衔接的,在语义上是连贯的。由于各种语篇的交际功能不同,语篇的主题和内容也不同,文章的体裁有别,语篇的结构多种多样。但是,这并不是说语篇的结构是随意的组合,语篇的结构是有条理、上下连贯、前后一致的。
语篇的含义主要依赖于语境。语篇与语境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篇产生于语境,也是语境组成的部分。语境包括语言性语境与非语言性语境:前者通常指的是上下文;后者通常是指话段或句子的意义所反映的外部世界的特征。非语言性语境有时可以告诉我们,句子所陈述的内容是哪一种言外之力(说的过程中就实施了警告,这种言外之力可以说是允诺、也可以是预言,等等)。因此,要研究用来交际的一句话或动作,就必须考虑:这句话(动作)是谁,在何时、何地、何种场合发出的?交际双方的关系如何?说出这句话(做出这个动作)之前发生了什么事情?交际的双方期待着什么?当时双方的心境如何?发话人说这句话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受话者的感受和反应如何?等等。
语篇分析在外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可以分为四点:①语篇分析使教师在分析文章的过程中,较多地采用一些分析讨论、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打破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格局,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展示;②在文章的分析过程中,由于教师给学生努力创造的各种表达自己想法以及提问、讨论的机会,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提高了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在文章基础知识教授的同时,把重点转移到了对于文章整体语言形式特点、总体结构的分析,以及文章前后句、前后段落衔接方式的分析,使学生从整体感觉上了解了文章内容,并把握住文章的宏观结构,学会文章的阅读方法以及把握方式,从而提高了外语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理解能力,教师也提高了外语阅读教学课堂上的质量与效率;④使得外语阅读教学课堂的结构更加严谨、清晰。
在对语篇分析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之后,就应在教学中运用语篇分析理论,帮助学生从中理解和掌握语言现象的特点,并从语言交际的动态环境中掌握基础语言现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和综合推理能力。教师应积极锻炼学生对上下文及语境的敏感度,提高他们根据相应上下文推测词语意义和句子意义的能力,摆脱对外语语法分析的依赖,这样,他们才能有效把握整篇文章的意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应用语言的能力。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可以尝试“篇章式”的授课模式。对相应语篇的语言风格及文体格式等进行详细的介绍,分析语篇的整体结构和层次大意,使学生明确各种语篇特点,引导他们考虑文章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和心理语言因素。这样的分析,不仅能分析出语篇的交际目的,还能分析出作者在达到自己的目的时所使用的策略技巧,就会对语篇进行一个多层次的完整分析。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在课堂和课外扩大学生的语用和文化背景知识,鼓励他们进行阅读,获得目的语文化信息,促进对相应语篇的理解:
首先,教师对文化背景知识应给予介绍。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对于理解文章的写作意图以及写作目的都有帮助,而且也有助于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以及语言使用能力。在阅读篇章开始前,教师应先给学生讲解社交礼仪和风俗习惯方面的背景知识,让他们充分了解到目的语国家的文化。
其次,针对文章内容进行课前预热。教师应该针对文章的具体内容对学生进行提问。在讲解之前,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关于文章的概括性、总领性的一些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思考,对文章作者的观点有初步的了解。
第三、注重语言知识点的详解。教师在进行完以上两个步骤后,在这一步骤需要对文章的重点句型、语法结构、写作风格、修辞运用手法以及重点单词进行详细的解释和练习,对文章衔接方法进行分析。例如,教师应该着重分析在一篇文章中出现大量的代词,引导学生分清楚这些词的指代关系,从而理清文章的脉络和结构。通过这个环节的讲解,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言语运用能力。
最后,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学生对一篇文章有了正确的理解之后对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思想给出的一个总结。由于不同国家间文化差异的体现,对各个国家的不同风俗习惯进行详细的了解,可以避免在阅读理解中出现困难和窘境。
总的来说,首先是对话题的关注,速读活动,通过速读,使学生大致掌握课文的结构和含义,对整个篇章有个大致了解,能回答教师提出的一些识记性的问题。然后,是精读活动。通过精读,使学生掌握文章中所内含的深层信息,了解各语篇的含义、作者的写作意图。
另外,学生在进行语篇分析的时候,通过对相应文章的逻辑关系、组织形式、写作方法、写作技巧等进行相应的了解之后,就会进行相应的思考,同时会和自己头脑当中原有的逻辑思维进行比较,养成批判性思维,激发学生进行创造。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强调阅读中的语篇教学,并不是就可以说忽略外语基础知识的教学。语言基础知识(词汇、语法的学习)是语篇分析的基础与前提,离开了基础知识就无从谈及语篇教学了。因此,教师在外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既要培养学生语篇分析的能力,也要引导学生学好文章的语言基础知识。语篇分析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语言知识并促进语言基础知识向语言能力的转变。因此,将词汇、语法学习与文章语篇分析相结合进行教学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模式。
语篇分析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不同的教学对象,认真备课,在课堂教学中教授学生各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黄日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2]胡壮辟.语篇的衔接与建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3]唐青叶.语篇语言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
[4]张德禄.论语篇连贯[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2).
外贸函电语篇分析 篇3
全球化一定程度上是语言的全球化与被全球化的过程。[1]目前, Crystal (2003) 认为全世界母语为英语的人数大约是3.2亿到3.8亿, 而世界范围内使用英语的人数则达到了11.2亿到18.8亿。[2]因此, 未来英语使用者将主要集中在Kachru所划分的英语的外圈与扩展圈 (Kirpatrick, 2007) , 英语将成为母语为非英语的人进行沟通的世界通用语 (Lingu Franca) , 并且成为构成他们身份的要素之一。[3]伴随着经济全球化, 各国贸易活动频繁, 英语成为母语为非英语国家外贸谈判与函电往来的主要语言, 语言与文化的碰撞, 使得谈判双方只有透过语言文字真正了解对方的意图, 才能在谈判中采取恰当的策略, 避免直接冲突, 保障双方的利益。本研究拟对外贸函电之索赔邮件进行话语分析, 阐释贸易双方语类结构与语言特点, 剖析差异产生的原因, 提出符合当时语境的恰当的谈判策略。
二、理论框架
外贸函电的语类结构与语言特征能反映谈判双方的社会文化背景、经历及对文化差异的认知等要素。目前, 国内学者对外贸英语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商务教材、商务口译与外贸函电话语分析等方面, 如徐珺 (2010) 对商务英语教材进行语类、语域与语言特征分析;廖瑛 (2006) 论述了商务英语口译的语言技巧, 王蕾 (2004) 概括了外贸谈判英语的语域及其语言特点;曾玉洪, 赵涛 (2008) 运用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对外贸函电与谈判进行话语分析等。然而, 由于涉及公司商业信息保密等因素, 不容易采集到真实的外贸函电语料开展研究, 因而针对外贸函电某一具体语类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作者在遵守商业信息保密原则基础上, 获得浙江某服装贸易公司与俄罗斯某服装公司外贸往来邮件作为语料, 因此需省略贸易双方公司具体名称, 以中方公司与俄方公司替代。本研究拟运用马丁的语境与语言框架, 从语境、语类、语域与语言层面分析中俄索赔邮件, 阐述双方语类结构与语言特点的差异与原因, 剖析底层的不同谈判策略。
三、语篇分析
任何类型的语篇分析都离不开语境, Halliday与Halliday&Hasan都强调了语境与语言功能有紧密的联系。[4因此, 语篇分析必须首先明确语境, 根据马丁的语境与语言框架, 语境包括文化语境、情境语境与语言语境, 体现在语言层面即语类 (genre) 、语域 (register) 与语言 (language) 。[5]
(一) 语类
语类在不同的领域如哲学、文学、语言学、修辞学等有不同的定义与解释, 此处不再赘述。本研究选取马丁的定义, 语类是一个社会过程, 语篇参与者为实现特定目标, 有步骤的共同完成的话语类型。 (赵虹, 2011) 因此, 语类结构分析能揭示贸易双方交际目的、二者的权力距离以及社会文化语境。具体参看表1语类结构分析。
首先, 中俄双方交际目的不同, 语类结构体现相应的差异。俄方公司主要目的是让中方公司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 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顺利完成订单, 并提出赔偿要求, 希望得到中方确认;然而, 中方公司则反复强调自身难处, 并把责任归咎于工厂, 直接给出能承受的赔偿底限, 却并未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目的是减少赔偿额度。
其次, 中俄双方角色不同, 俄方是买家, 中方是供货方, 俄方公司具有查货、验货与退货的权利, 俄方拥有较多话语权资源, 因此双方存在一定的权利距离。俄方在邮件中明确表明了立场, 阐述中方的责任, 敦促中方提出具体可行的改进措施, 提高对工厂的质量管理能力, 而中方则反复强调自己的难处与第三方责任, 笼统表明将来改进的态度, 但无具体的措施, 希望得到俄方公司的谅解。
最后, 中俄公司所处文化语境不同, 语类结构与双方偏好也会有所差异。例如, 我国学者Chen Jianping (2008) 在国际应用语言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An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reference for discourse patterns in the Chinese EFLlearning context《中国外语学习语境中语篇模式选择调查》的学术论文, 文章结论指出语言、文化与认知相互联系, 语篇模式的差异体现了文化的差异, 中国英语学习者随着英语水平的提高, 语篇模式由传统的归纳式向演绎式过渡, 而母语为英语的人士的语篇模式则是演绎式。俄方语类结构归结为问题—立场—要求—展望, 说明俄方谈判风格为演绎式, 而中方语类结构为困难—责任—困难—要求—展望, 表明中方谈判风格为归纳式, 反复强调困难与第三方责任为谈判结果作铺垫, 注重谈判结果, 而与俄方期望相违背, 未给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 中俄双方的语类结构受双方文化语境影响不完全一致, 与双方的期望之间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不利于进一步巩固合作关系。
(二) 语域
语类结构具有动态的特征, 并非静止不变, 且反映特定文化语境。马丁认为语类结构还受到变量情境语境的影响, 即语域, 包括语场 (field) , 语旨 (tenor) 与语式 (mode) 。[5]上述三个要素分别对应社会实践、参与者之间的关系及语言扮演的角色, 具体参看表2语域分析:
中俄双方参与的是索赔谈判的社会实践, 因此与当前的国际经济大环境不可分割。全球化背景下, 世界经济与区域经济相互影响, 美元贬值, 人民币升值,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升高, 传统的劳动密集型行业劳动力流失严重, 外贸公司利润空间不断缩小, 再加上其他国家如柬埔寨、越南、老挝等价格上较浙江服装类外贸企业更具优势, 导致目前浙江的劳动密集型中小型外贸企业 (服装) 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此外, 欧洲经济不景气, 外商报价压低, 产品质量标准高, 而浙江工厂由于劳动力流失严重, 导致外商因为订单货期推迟或者质量未达到其标准提出索赔的几率大幅提高。因此, 俄方因为货期推迟与质量问题, 向中方提出索赔, 而中方归咎于第三方责任—工厂, 符合当前经济语境。
中俄公司主要是国际贸易关系, 同时又存在买方—供货方、无责方—有责方、索赔方—赔偿方等多元关系, 如今的买方市场决定买方拥有话语权, 因此俄方处于优势地位。
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中俄双方不受时空限制, 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贸易往来。一旦双方发生矛盾与争议, 免去了面对面谈判的冲突与尴尬, 使双方能充分利用语言资源与谈判策略达到交际目的。
(三) 语言
语类结构与语域的差异最终通过语言实现, 韩礼德认为语言将社会事物、事件范畴化, 记录人类的经历与体验, 具有三大元功能, 即概念功能, 人际功能与篇章功能, 其中概念功能将发生的社会事件用六个过程记录, 包括物质过程, 心理过程, 关系过程, 言语过程, 行为过程与存在过程。 (Halliday and Matthiessen, 2004) 因此, 及物性分析可再现中俄双方参与的社会事件—索赔谈判, 并能真实记录双方的活动与想法。具体参看表3及物性分析:
鉴于中俄双方都处于英语的外圈, 英语是两国贸易往来的世界通用语, 因此双方的语篇中都包含一些与母语为英语说话者不一致的地方。中俄双方都受到了多元文化与语言的冲击, 即至少两种语言与文化的影响, 母语、英语的相互影响。Widdowson (2003) 观察到语言学习一定程度上是复合式的双语经历, 母语与学习的目的语之间会发生迁移, 这是不可避免的, 相反我们应该积极欢迎。 (Jianping, Chen, 2008) 可见母语与目标学习语之间的相互迁移是不可避免的, 并且迁移不一定是负迁移, 也可能是正迁移, 是积极的, 这与目前学者主张的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的使用者产生的与母语为英语的英美人士的表达不一致的形式不应被视为错误, 而应视为是一种变体的观念是一致的。因此, 及物性分析关注的是过程以及参与要素, 与母语为英语者表达不一致的地方当作是一种可接受的变体。
首先, 俄方语篇包含11个物质过程, 占57.89%, 总体较均匀分布于语类的6个步骤。物质过程主要包含动作者、过程、受动者、环境因素等, 反映动作者的实践活动、参与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具体的时间、地点与方式等。动作发出者63.64%是we (俄方公司、俄方质检员) , 27.27%为you (中方公司) , 9.09%是factory (中方服装加工工厂) 。这说明俄方强调他们已采取了许多行动, 付出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成本, 希望中方能一起改变目前的现状, 争取将来能开展良好的合作, 完成目前的订单;然而, 涉及中方的过程, 仅是确认赔偿比例, 这说明俄方实际上已对中方公司失去信心, 当前他们只希望中方确认赔偿的比例和额度, 因为他们对中方对工厂的质量控制能力吃怀疑态度。与此同时, 中方语篇包含5个物质过程, 占55.56%。动作发出者60%是we (中方公司) , 其中三分之二过程说明公司面临的困难与损失, 三分之一表明今后会改进工作;其余40%动作者中工厂占一半, 剩余一半由于使用被动态, 动作者被省略, 说明中方将责任归咎于不可抗拒因素导致工厂关门、工人流失;以上分析说明中方主要诉述自己的困难与工厂的责任, 仅20%的过程表明将来会改进工作, 这与俄方的期望明显不一致。
其次, 俄方语篇仅有1个心理过程, 占5.26%。心理过程包括感知者与现象, 俄方语篇包含的感知者是the factory (中方服装加工工厂) , 现象是how to cut the threads (如何剪线头) , 说明俄方阐述事实较客观, 不含他们自身的主观感受。然而, 中方心理过程含3个, 占33.33%, 感知者分别为my boss (我的老板) , we (我们) , 与you (俄方公司) , 现象为赔偿的比例与俄方公司同意, 表明中方主观愿望上希望俄方能接受他们给出的赔偿比例。
另外, 俄方语篇包含5个关系过程, 占26.32%。关系过程主要描述事物或事件的特征与属性。俄方语篇的关系过程主要出现在阐明中方责任这一步骤, 说明中方公司对工厂质量监管薄弱这一特点, 之所以使用关系过程描述, 主要是为了避免与中方正面冲突。中方语篇仅有1个关系过程, 交代工厂生产计划较混乱, 进一步强调工厂的责任。
最后, 俄方语篇内出现了2个言语过程, 占10.53%, 主要是向中方提出索赔的比例以及要求中方提出具体改进质量控制的做法;中方语篇内不包含言语过程, 因为话语权掌握在俄方公司手中。
四、外贸谈判策略
基于前文的语境、语类结构、语域与语言特点的分析, 俄方的邮件传递给中方的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第一, 俄方需要中方保质保量完成订单, 因此, 俄方避免与中方正面冲突, 将中方的责任描述包含在关系过程以及物质过程的环境因素中, 说明双方还有磋商的空间;第二, 俄方考虑给中方机会改进产品质量, 完成订单, 希望中方能提出具体的改进措施, 保障开展后续合作;第三, 俄方为了保全自身的利益, 希望中方能打折弥补货期与质量的损失。
与此同时, 中方邮件回复的意图主要如下:第一, 希望俄方考虑到中方的难处, 人民币升值, 利润流失严重;第二, 强调第三方责任—工厂关闭, 工人流失, 质量保障更苦难;第三, 注重谈判结果, 给出赔偿底限, 希望俄方能酌情考虑, 同意中方提案。
外贸谈判策略是基于了解对方意图基础上, 采取对我方有利的谈判策略。由于语言与文化语境障碍, 中方并没把握俄方文本传递的信息与意图, 因此, 没有采取恰当的谈判策略, 即没有借助语言向俄方传递符合他们期望的信息—改进质量控制措施, 自然也达不到自己的期望。中方若想消除俄方的疑虑, 增加俄方信心, 保全自己的利益, 应该在强调客观原因之外, 从自身出发, 使用更多的物质过程, 说明自己未来改进将采取的具体行动。
五、结论
运用功能语言学的语境与语类理论, 分析外贸函电文本, 有助于外贸谈判双方正确了解对方的意图, 并合理运用语言资源, 采取恰当的谈判策略, 达到令双方满意的谈判结果, 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主要是语料样本可再丰富一些, 涵盖更多的国家与公司类型, 建议以后的研究扩大调查与研究对象, 涵盖更多母语为非英语的国家的贸易谈判。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Language and Globalization[M].Routledge, 2006:3.
[2]Bj覬rge, A.K.Power Distance in English Lingua Franca Email Communicatio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7 (1) :60-80.
[3]Ferguson, G.Issues in researching 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a Conceptual Enqui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2009 (2) :117-135.
[4]朱永生.概念意义中的隐性评价[J].外语教学, 2009 (5) .
语义与语篇分析 篇4
语义与语篇分析 --关于表示并列意义的「テモ文」
本文从语篇分析的角度出发,以文章段落中的接续助词「ても」为主要考察对象,进行了具体深入的探讨.由于以往的相关研究只限于句子层面,因而对本文考察的对象难以做出客观、确切的`解释.本文经过分析后指出,在表示并列意义的「テモ文」中存在“显现”和“隐现”两种现象,而后者尚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的观点对以往的结论做了完善和补充.
作 者:俞晓明 张建华 Yu Xiaoming Zhang Jianhua 作者单位:大连外国语学院日本语学院,辽宁大连,116002刊 名:外语与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年,卷(期):2005“”(3)分类号:H0关键词:「テモ文」 语义解释 语篇分析 并列条件 显现与隐现
英语阅读教学与语篇分析 篇5
关键词:英语教学;阅读教学;语篇分析;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357-01
在阅读过程中,对语言输入中的词,短语,句子的理解只是第一层次的理解。这一理解被称为构建过程;这一层面被称为结构层次。阅读是对外来视觉信号输入进行加工,处理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阅读者用眼睛的移动,注视和回视获取直观信息,而对直观信息的加工充满了复杂的心理活动,人类对信息加工处理的方式反映在阅读上按照部分和整体的关系可分类为三种理解方式即:(1)自上而下(top-down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构建全文的语义图像,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的意图,用较高语言层面上的理解帮助较低语言层面上的理解。(2)自下而上(bottom-up processing)的理解方式。首先理解单词,句子结构,再理解段落,全文。(3)还有相互作用的理解方式(interactive-model)。
综上,人们的阅读是一种主动的“猜测-证实”的过程,是一种心理语言的揣摩过程,是一种作者与读者“相互交流的过程”。
一、语篇分析理论的由来
1965年,美国著名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最先提出了语言能力(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performance)两个概念。语言能力指的是所有说本族语的人可以理解并且说出从来没有听过的句子的能力。而语言行为,则指上述代码在使用语言的实际情况中的实现,既话语本身。海姆斯认为,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一种语言的语法能力,还应包括具体社会文化氛围内的语境的能力。因此他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概念。交际能力指的是在具有社会文化氛围的情景中如何使用语言进行有效交际的能力。后来,Michael Canale和Merril Swain对交际能力的构成做了具体的归纳,即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社会语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语篇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和交际策略的运用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其中,语篇能力指运用语言形式和语言的含义在各种语境中构成语篇的能力。
二、语篇教学与阅读教学
1、语篇教学的定义
英国语言学家魏多森(H.C.Widdowson)认为:“语篇就是结合起来的句子的使用。”语言学家李奇(G..Leech)给语篇下了更为明确的定义:“语篇这一术语对口语和书面语言都适用,实际上适用于任何样式,用于任何目的的语言。”
语篇教学法,就是从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入手,把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引导学生越过译音阶段和逐词辨认及对译阶段,直接进入篇章的理解分析,最大量地获取和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信息。
语篇分析以篇章为基本单位,从篇章的整体出发,先分析理解篇章结构,后分析句子与句子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衔接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从而使学生具有通览全篇的能力,掌握文本的主题,同时掌握句子在表达篇章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最终达到“先见林后见树,既见林有见树”的阅读教学目的。
2、语篇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语篇理论下的阅读教学,包括对语篇层次进行外部分析和内部分析,在此基础上组织教学。语篇层次的外部分析,从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着手。语场指发生的事情,进行的社会活动和交流的内容。语旨指的是参加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目的。语式指在特定语境中使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意思和传达信息。语篇层次的内部分析,是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
3、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外语教学应将语言教学法和语篇教学法有效的结合起来,从把握整体的原则出发,分析语篇时由宏观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逐层剖析,揭示其层次间的相互联系。具体教学实践可以根据以下步骤开展:
(1)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background information)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语篇。通过类比的方法分析对比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不同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这样的方式入手有助于调动学生和老师的潜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The US has recovered from 911 but Bin Laden has not been hunted down yet.”这句话似乎不存在语言层面的理解障碍,但包含了“911”,“Bin Laden”这些令人费解的背景知识,若读者对美国911这一背景知识一无所知,那么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只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所以背景知识的提供与分析是必要的。
(2)分析结构,指导阅读
教师在教学上可指导学生把握各种语篇体式的独特性,掌握一定的可循性规律,学会举一反三,做到触类旁通,运用自如。课堂教学中首先是引导学生划分意义段进而概括每个意义段的中心意思,抓住中心句(topic sentence),然后把全文按引言(introduction),发展(development)及结论(conclusion)做进一步的逐层归纳总结,以使得学生从整体结构上理清文章的层次,了解文章的全貌,获得文章所传达的完整信息。久而久之,学生就能逐步熟练掌握各种体式的结构和英语书面表达的特点及基本要求,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合理的文章。
(3)适当的语言分析
平时的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语言,词汇,语法知识以及问题,结构,修辞等篇章知识,以助他们建立,扩大语言图式网。另外,在对词汇进行讲解时注意以使用为主要目的,引导学生既重视词汇的语境含义(contextual meaning)及与其他词的搭配(allocation),又重视同义词和反义词的扩展与辩析等。
语篇分析与英语阅读教学 篇6
语篇理论自诞生以来深刻地影响着语言研究和教学,许多研究者也做了很多把语篇理论引进外语教学的尝试,如语篇理论在英语写作、英语翻译、英语阅读中的运用等,笔者把语篇分析理论运用到英语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对学生加强语篇分析的训练,以提高学生的语言综合技能。
2. 语篇分析的含义
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text linguistics)理论的问世和兴起扭转了过去将语言作为认知系统而脱离社会文化和交际环境的研究方向。因为对语言本质的研究,离不开把语篇作为研究对象。“语篇指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中表达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胡壮麟,1994:1)。它既是语言单位,更是语义单位;它可以是口头语言,也可是书面语言;它可长可短,长可以是一部小说、话剧,最短可为一个词。它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都是集形式与功能意义于一体,并与一定的语境紧密相联。语言存在于语篇之中,而不是句子之中,人们要研究语言问题,必然要把语篇作为研究对象。语篇分析是指针对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的语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进行的分析。也就是说,语篇分析是立足于整个篇章,着重分析篇章的建构和解读,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还原作者组织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原始过程,实现理解的目的。
3. 语篇分析对阅读教学的理论指导
语场、语旨和语式这三种语境的符号组成部分分别涉及语言三大功能,从教学角度看,就是把课文作为整体,从文章的层次结构和内容上入手,要求学生掌握文章所传递的主要信息。语篇层次的内部分析,是对实现语篇的语言手段展开分析,不仅要分析小句即语义的基本单位的功能,而且要分析语篇的“主位—述位”,分布“衔接”和“连贯”手段,修辞文体手段及信息结构等方面,侧重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语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关键和目标。词汇教学应当花费少量时间,选择最佳技法,力争达到较好效果,词汇教学要服从和服务于语篇教学,英语语篇按文体分为记叙文、描述文、政论文、释义文等。这些文体又分别应用于新闻报道、广告、法律、文书、学术论文等。因此,阅读文语篇教学,根据文体特点来组织、设计教学,优化教学方案,是较好的切入口。目前文献中常见的阅读理论模式有从上至下模式、反应—补偿模式,这种模式和框架显得太宽泛,不易在教学中把握,如果在教学中将上述模式灵活运用,结合学生心理特点、文化特点及“文化”内涵,进行教学法的探索,效果会更好。语篇教学法的基本教学原则在于阅读文教学应是课内外创设条件,让学生自我进行语言习得,和教师主导有机结合,而非传统的紧扣教材教什么内容的问题,阅读文中创设条件主要应是课堂训练要有信息差,消除学生对课文理解的不确定性,训练要准确,又要流畅,难易适度,由易到难激发兴趣;制造让学生出错的问题进行重点讲评,而非每错必纠。传统的阅读教学是在语法翻译法理论指导下,依赖语法分析来理解语义,用能否译成确切的母语作为衡量理解的标准。学生注意力集中于词汇与语法,处于被动的地位,因而缺乏深层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阅读速度上不去,交际运用能力也跟不上。从教师的角度看,由于传统理论强调从音素到字母对应,词组到句子对译关系着手,语言点讲解往往不能紧扣上下文,即紧扣语篇语境作全面的分析。自从心理学家Nuttal提出,阅读是交流的互动过程,并把外语阅读描写为对语篇的积极询问,人们才逐步认识到阅读应该是读者与作者进行积极交流的双向活动,是一个互动过程。作者通过语篇将其信息编码,而读者通过译码获得语篇的含义,在此过程中,读者即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 语篇分析与英语阅读
4.1 引入背景知识。
背景知识对阅读理解并非可有可无。阅读是一项涉及面广泛并且很复杂的技能, 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译码过程, 仅仅理解文章的表面意思是不够的。外语阅读既有语言方面的因素, 又有非语言因素。语言因素指的是语言水平;非语言因素指的是与阅读有关的背景知识和阅读策略。美国语言学家Johnson把阅读理解形象地称为“在未知和已知之间架起桥梁”。这个解释着重指出了在阅读过程中“已知信息 (prior knowledge) ”的重要性。国外许多语言学家都对文化背景知识的影响作了研究。Steffenson (1981) 比较了两组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学生对于两篇文章的理解程度。一组来自印度, 另一组来自北美。结果显示北美学生对其中一篇描写北美婚礼的文章理解得更好, 而印度学生对描写印度婚礼的文章理解得更好。对于语言难度相当的文章, 学生更易理解和记忆关于本国文化的文章和主题内容熟悉的文章。由此可见, 不了解和熟悉目的语言的有关背景知识, 光凭词典弄清每个单词的意义是无法正确理解篇章内容的。例如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希望英语》第一册“Why We Have Pets”一文中“somewhere between Adam talking to the serpent and King Kong climbing the Empire State Building, human beings decided that animals were important to them.”面对此句, 学生看完后不知所云, 这时教师就必须辅以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根据《圣经》, 亚当是上帝造的第一个人, 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过着幸福的生活, 一天亚当受到蛇的引诱偷吃了禁果, 于是受到上帝的惩罚, 被赶出了伊甸园, 从此以后, 罪恶就与人类相伴, 在这个句子中“Adam talking to the serpent”指人类的开始。好莱坞第一部《金刚》是1993年美国一战结束后经济大萧条时期拍的, 那时帝国大厦刚刚建成, 是美国两个标志性建筑之一。《金刚》影片中金刚是一只巨大的非洲猿猴, 被拍电影的卡尔逮住并带到纽约。在那里, 它成了供人观赏的怪物, 但它却爱上了一个美女。为了追她, 它逃脱了主人的牢笼, 横穿纽约的街道, 最终爬上了当时刚刚建成的帝国大厦的尖顶, 葬身于飞机的枪林弹雨。在句中“King Kong climbing the Empire”指的是人类现代。所以如果学生熟悉了这两个背景知识, 整个句子就不难理解了。由此可以看出, 如果一个读者阅读文章时, 没有与主体相关的背景知识, 阅读理解将很困难。
4.2 文章体裁的分析。
体裁框架虽然是较抽象化的篇章模式,但它揭示了不同体裁语篇的本质特征和主要特点。了解不同体裁语篇的本质特征和主要特点有助于学习者更准确地理解语篇的含义和文章的主题。综合英语教材不仅涉及的话题广,体裁亦丰富多彩,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面对不同的体裁,教师应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介绍文体和篇章模式,其目的是指导学生对课文结构进行分析,熟悉各种写作体裁和组篇方式,为多种体裁的写作打好基础。
4.3 语篇的衔接、连贯及语言知识的重、难点讲解。
在语篇中,句子与句子之间绝非一个个孤立的单位,它们在语义上是连贯的。这种连贯通过各种衔接手段的运用才得以实现。这些衔接手段主要有:语法手段(包括照应、替代、省略、时体配合、排比结构等)、词汇手段(包括词的反复、同义、反义、上下义互补等)和逻辑联系语。这些衔接手段是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主要手段。熟悉和掌握这些手段,能使学生快速而准确地抓住语篇的意义,而且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在英语教学中,词汇量的扩大仍然是学生的重要任务,笔者在实际词汇教学中,一般不会把新词汇单独进行讲解和记忆,而是放在上下文的语境中让学生学习和掌握。首先根据新单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先确定它的词性,然后根据上下语境内容推测这个单词的意思,再用英文表达出来它的意思,最后用构词法,或同义词、反义词等方式记忆新单词。这样学生就不仅掌握了新词汇含义,而且知道了如何正确地使用这些新词汇。
4.4 放眼语篇、抓住主题。
主题(theme)给语篇以存在的目的,给段落以发展的方向。目的是可以告知、定义、解释、说明、叙事、劝导、比较、对比等;而方向(orientation)只有一个:一切指向中心思想。中心思想在哪里?我们如何抓住它呢?这就需要弄清段落的主题句(topic sentence)。我们在教学中发现:通过语篇分析,可以帮助学生确定一段话的主题,把握其大意。语篇中往往有一个主题贯穿始终,起到衔接语篇的作用。绝大多数语篇都有主题句,它出现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段首、段末、段中;有些语篇没有主题句,它的主旨大意隐含在字里行间。
4.5 篇章赏析。
阅读文章体裁多样、丰富。而不同体裁的文章有不同的侧重点,有的可以从思想内容上分析,有的是从写作和修辞上研究,有的则从作者的笔调、语气和语言风格等方面加以研究。所以针对综合英语课文学习的更高一层要求就是对篇章的赏析和评价。
5. 语篇教学的优势
通过实践,我们初步感到语篇教学至少有以下几个优点,值得我们在英语阅读教学改革中,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第一,以语篇为起点,自上而下地处理课文更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我们面对一篇文章,就像站在一幅画前,首先看到的是画面整体,只有在我们分辨出这是风景画还是肖像画之后,才能研究画家用了什么色彩、什么笔法来完成这幅画。如果我们把课文肢解成单句,逐句进行详尽的语法分析和词义解释,就像我们只看见画家作画的颜料和笔法,而没有看见画本身一样。当然,像画家绘画需要颜料一样,作家也要通过语音、词汇、语法经过构思选择,才能编织出千变万化的篇章。然而,读者只有从语篇入手,才能全面和深入地理解课文。
第二,语篇教学集中了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法的长处,弥补了两者的不足,是目前较理想的教学方法。传统教学法的致命弱点在于忽视语境对语义的影响,课文讲解脱离语言使用的特定情景,词汇讲解集中在重点字例句上,其结果是学生脱离单词原意,脱离上下文,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交际法则完全背道而驰,片面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忽视或排斥语言教学。两种倾向均有失偏颇。语篇教学认为语言功能是第一位的,而同时又不忽视语言形式,这样,既克服了传统教学法重语言形式而轻语言运用的极端,又克服了交际法重语言运用而轻语言形式的另一个极端,有利于培养学生获取完整信息的能力和在实际交际中恰当地、灵活地运用语言的能力。
第三,语篇教学能较好地激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语篇教学强调在语境中理解语言,把课文看成是作者对语言形式进行的选择,各人可以有各自的不同理解,就像欣赏一幅画,各人可以有各自不同的欣赏角度。这样的语言教学把语言看成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止的。因此,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积极思维的能力。
第四,语篇教学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cultura awareness)。由于语篇教学强调社会环境对语义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外语学习中的文化意识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同时实践也证明,只有在语篇中才能真正理解语言形式怎样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但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也发现语篇教学也有其潜在的一些限制因素:语篇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本知识和语言能力,善于在课堂上把握时机和方法,有效地引导和启发学生,还要具有丰富的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与语言相关的其他领域的知识,以及关于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地理、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即教师教学中应以英语为主体,兼容其他学科知识,既提高学生的语言知识,又要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等综合能力。
6. 结语
综上所述,以语篇为单位组织教学,既重视语言形式,又重视语言的功能,同时还注重语篇所涉及的语言文化与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既快又准地弄清语篇的整体结构与主旨大意,以及为说明该主旨大意的重要事实,进而根据上下文的逻辑关系作出合理的推论与判断,以最大限度地获取语篇中的完整意义。语篇分析视角下的阅读教学具有明显的先进性和有效性。我们强调语篇能力培养,并不排斥对句子结构、短语和生词等个别语言现象的分析理解。相反,还能弥补语篇教学的不足。语篇教学顺应人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将其综合应用,定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J].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3]寄影.语篇分析与精读教学[J].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 1998, (1) .
[4]无鲁霞, 王初明.背景知识与语言难度在英语阅读理解中的作用[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8.
语篇与语境的实证分析 篇7
1 大学英语教材编写中的语境体系
“语境”并不是近期出现的新概念,语境对二语习得的重要性早已成为广大语言工作者的共识。然而如何将“语境”这一抽象概念体现到教材内容中,以促进学生交际能力及认知、思辨能力的提升,还有待进一步探索。随着大学英语新的教学目标的出台,大量的英语教材应运而生。面对种类繁多的语言类教辅书刊,从语境创建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不失为一种合理的科学手段。该文选取由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全新版)(以下简称《综合教程》)第一到第四册作为对象进行个案分析,结合实证方法从语境创建的角度,对教材的主题、选材、练习编写、活动设计的优点和缺点做出评价,从中获取教材语境创建最大化的一些启示。
1.1“语境”概念
语境研究史始于波兰人类学家马里诺夫斯基(Malinowski)1923年正式提出语境概念。由最初认为的语境即语言上下文或者是“互文”(co-text)(Brown&Yule)至今经历了八十余年的发展历史。语境研究成果已经十分丰硕。朱永生在《语境动态研究》一书中,将语境研究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较为清晰地描绘出了语境概念发展的全景图。第一阶段从马里诺夫基开始到Firth,这一阶段中语境概念初步建立并被引入到语言学领域;第二阶段从Firth起到20世纪八十年代。这一阶段语境研究呈现出细分化与抽象总结并行的发展态势。第三阶段从20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至现在还在进行(朱永生,2005:4)。
在八十年代之前,大部分研究集中在语境要素的拓展上。研究者发现仅仅依赖对语言语境的理解有时还不能完全解读语篇的意义,许多语境提示并不在于语篇内部,而是存在于外部,即交际双方使用语言时的情景。它涉及到交际者所处的物理情境、相互关系、双方共有的背景知识等非语言因素。由此语境研究从一元化向二元化乃至三元化发展(Firth,Halliday,Saeed等)。胡壮麟在《语境研究的多元化》一文中列举并对比了Lyons、Brown&Yule、Harris、Scollon&Scollon的多要素语境体系,并认为包含了语言语境、情景语境、共有知识、语域、参与者等诸多要素的语境体系标志着语境研究进入了多元化阶段。从一元化到多元化的研究主要论点表现为:“语境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静态的既定集合体和被适应对象;语境要素是预先存在于语境中的相互独立的个体;语境对意义,只具有单向的制约作用,不具可逆性。”(胡霞,黄华新,2004:105)然而交际不是瞬间的、静止的,它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对语境的静态研究没有注意到交际过程中参与者的主观能动性,及由此产生的对语境的建构和反作用。语境研究必须考虑交际的动态本质,从这种角度进行的研究即语境的动态研究。动态语境观中己含有认知语境的成分。
除了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国内学者也对语境研究做出了贡献。陈望道早在1932年针对“语言环境”就提出“六何”学说;上世纪八十年代,张志公提出了“现实语境”和“非现实语境”。前者包括上下文、情景,后者包括年代、社会性质、个人情况等;王德春认识语境的立足点是语言活动参与者。他将语境划分为主观语境和客观语境。他认为主观语境包括语言使用者、身份、思想、性格、处境等等。国内语言学者没有对语境进行过系统的理论研究,相关观点大多是从语文、修辞方面的文章或专著中抽取出来的。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喜的发现,我国学者对语境研究持有一种多元化及认知研究的理论态度。
1.2 大学英语综合教材编写的语境框架
由于语境体系要素过多,似乎无所不包,语境研究成果丰富的同时,也给将其引入英语教材的编写和评估制造了一定的困难。某些要素例如话语活动参与者的情绪、期望等在目前研究中,可操控性和可测量性都比较低。因此,该文作者将采用以下的四维语境体系对《大学英语综合教程》进行语境创建特点的分析。第一方面是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教材应当为学生提供丰富而原汁原味的语言输入。在选取和改写语言材料,即课文时应当考虑到语言的纯正性。课后练习应着重在不同的语境下对词汇、句式进行重复的训练,巩固习得。同时,中、英两种语言的差异必须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方面是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该文赞同韩礼德提出的“语域”概念,他用以下三个因素描述情景语境:话语范围(field)、话语基调(tenor)、话语方式(mode)。话语范围包括话题、参与者及整个语言活动;基调指参与者的角色、地位;方式指语言活动的渠道或媒介。课文要建立有利于认知的情境,首先在主题和体裁选择上要关注学生目前的兴趣、需求;其次,各学科领域常识性的话题应当包含在主题清单内;同时,编写者应当预测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选取有一定深度和专业性的主题及体裁;此外,以任务为中心的活动是情景要素的集中体现。第三方面是社会文化语境(socio-cultural context)。其中包括社会的性质、时代特点、社会共有的文化背景知识等。第四方面是个人情况(individual differences)。包括教育背景、生活经历、个性、兴趣、期望等。这一方面是语境体系中动态特征最明显,在语言教学中最不易掌握和控制的因素。
2《大学英语综合教程》(全新版)的语境建设特点
该文通过分析《综合教程》的语言内容进而评价它在语境化方面的优点和缺点。为了验证该文的评价,作者进行了旁听、问卷、访谈等实证方式了解学生、教师对教材语境建设特点的反映作为对比。Verschueren认为语境的产生和激活是语言活动参与者从他们的认知结构体(cognitive construct)中能动地选择信息的结果。这样一个抽象的生成过程就叫做“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我们通过语言表层的特点可以分析和“追踪”语境化的方式(Verschueren,1997:75)。
2.1 调查对象与调查内容
为了了解学生和老师对《综合教程》语境创建特点的认识,作者于年度第二个学期对一所综合大学11个院系的非英语专业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涵盖文科、理科、工科、医学院系,他们英语课均使用《大学英语》(全新版)。针对502份问卷中429份有效问卷反映出来的问题,作者与授课老师作了交谈,并选取20名同学进行了访谈。20名访谈对象的选定根据他们的个人情况(年龄、生源地、高考英语分数、高中就读学校、CET4)及教师的介绍确定。共分为三组:尖子生、中等生及英语能力较弱的学生。调查主要关注的问题包括:《综合教程》课文主题、练习及活动设计体现语境要素的情况如何;词汇、语法、句式操练是否有语境化意识;师生对教材语境创建如何评价等。
2.2 实证结果分析
2.2.1 主题及语言材料的语境建设
《综合英语》每册书各八个单元,围绕一个主题编写了两篇课文。作者将四册书三十二个主题根据课文内容划分为四类:生活与学习、自然及社会科学、社会文化问题、生活哲理。其中,社会文化问题类型的主题所占比例最高(32.1%),其次是生活哲理(28.6%)。以上数字表明,英语被当作了解世界的工具,而不仅仅是被学习的对象。翻阅三十二个单元的课文,《综合英语》在主题选择上有以下特点:首先,主题与学生的生活和兴趣紧密相关;其次,主题大多表现出对社会和文化问题的关注;第三,不同主题的文章对学生有良好的德育教育作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语言教学的高层次要求。
为了了解学生对课本主题选择方面的评价,作者通过问卷调查并作了相应的访谈,得到了如表1的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72.3%的学生对主题比较有兴趣,认为课文主题选择范转很广泛而且有吸引力;学生普遍认为,他们通过课文可以学习与日常生活场景密切联系的地道英语表达;一些学生,特别是尖子生更倾向于关注文化背景知识;27.7%的同学不赞同本教材的主题,经访谈发现,他们期望更我与时代同步更新的内容。
主题确定之后,编写者要以主题为中心选择适当的文章进行改编来适应学生的需求。具有好的语境创建意识的课文语言应当有丰富的“语境标记”(见陈一希,2006:107)。语境标记能够在不同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认知语境。《综合教程》的课文语境词汇丰富,如第一册第七单元的课文中就提供了许多描写动作的形象词汇。一般性的“run”,“jump”,“see”都由具体的动作或短语取代:“race past”,“make their way through”,“spot”,“identify”,“spring”,“leap off”,“struggle to keep balance”等,而这些词汇的相互取代是有条件的,只有在特定语境下才能实现。此外,本教材的语言材料题裁丰富,较好的体现了语域三要素对语言范围、基调、方式的要求。在问卷调查中,70.4%的学生认为他们从《综合教程》课文词汇中受益不少,某些学生,特别是尖子生记忆和习得生词主要依靠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而不是捧着单词手册逐条去背。
2.2.2 课后练习的语境建设
1)分析性练习及体验性练习的区分
国外一些学者(Allen,Swain,Harley,and Cummins,1990)将练习划分为两大类型:分析性练习(analytic exercise)和体验性练习(experiential exercises)。前者关注词汇、句式等语言形式,后者注重语言的交际功能。Stern指出“分析性练习中,语言是学习的直接目标,体验性练习中,语言通过交际练习被习得,比如沉浸式和以任务为中心的课堂”(1990:99)。要明确的一点是,分析性练习并不等同于非语境练习;体验性练习虽然天然有交际思想,但并不一定都有优化的语境建设。《综合教程》的课后练习分为三大板块,词汇、结构和综合练习。该文将四册教材的练习按照这两类型分类,并从语境创建角度区分为语境化练习和非语境化练习。词汇练习中以直接重复词汇用法和语法规则为形式的被划分为非语境化的分析性练习;将词汇、句式在有意义的段落或语篇中进行训练的被划分为语境化的分析性练习。如前文所述,综合练习如翻译、完形填空大多属于语境化的体验性练习,尤其是完形填空第一篇都是对课文内容换角度的重新叙述。有的改变叙述者的身份;有的改变文体。通过有意识地转变这些语境要素,课文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在新的语境中得到强化,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但也有少部分由于题目设计不当,仍被划分为非语境化的练习。全四册练习经统计,语境化练习占到45%,非语境练习占55%,如表2所示。
2)实证分析
为了解学生对练习的反映,作者设计了以下的问题(表3)
以实证调查中发现,部分学生(44.4%)认为练习对提高英语能力有一定作用,仍有37.1%的学生认为练习主要功能是复习词汇和语法。由此不难看出,54.5%的同学不认为综合练习能很有效地提高英语综合能力。这点与该文的评价正好相反,在访谈中作者了解到出现这种异常并不是因为学生不赞同这部分练习语境创建的思想,甚至学生自己也能感受到编写者的意图。由于这部分练习往往有一些难度,学生的惰性是不可否认的一个原因。另一方面在于这样的练习内容与真正四、六级考试联系不是非常紧密,而教师日常上课不会非常仔细地核对这部分的答案,学生完成这类练习的动力大打折扣,对这样有语境思想的练习反而喜欢不起来了。
2.2.3 任务/活动的语境建设
《综合教程》中的活动设计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以主题为中心从口语练习到写作练习全部融为一体。围绕作文题目相关的话题,学生进行分组讨论。课本也提供写作技巧。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作文采取自评和互评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提出改进意见。这样一种设计思路考虑到在语言输出前使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包括语言语境的创立和认知语境的激活。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已经通过信息互补、互换的方式拥有了共同的认知平台,这使得他们下一步写作中有话可写,用语正确。
调查问卷表明:60.6%的学生感觉在前期的口语讨论中他们有话可说,能够与同学共享信息。但是他们对于主题相关的活动,更期待从中获得词汇句式上的提升,对于课本给出的写作技巧不太重视。在访谈中,学生普遍感觉写作技巧没有什么用处,因为他们一般只写150词左右的短文,加之,四六级作文已经形成的三段论模板更使得这些针对于文学写作的技巧没有用武之地。
2.3 发现及启示
通过对《综合教程》的文本研究和实证验证,作者发现学生对于本教材语境创建优劣的评论因学生英语水平的不同而不同。成绩好的同学一般能够有能力关注语篇的高层次学习,因而对于课文体现的社会文化语境有所感悟。英语能力较差的同学,大多关注语言本体学习,对语言语境敏感度较高,而无暇顾及其它语境特点。此外,从调查取得的数据可以看出,绝大部分同学仍以单词学习为最大的目标。他们的英语学习习惯和对英语课的期望与当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形势和要求相比是脱节和落后的。
3 结束语
新闻语篇批评性分析 篇8
语言学家们对批评语言学的研究虽然只有20多年的历程, 但已经呈现蓬勃发展之势。尤其以英国、德国、荷兰等欧洲大陆国家和澳大利亚的专家、学者们作出的贡献最多, 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有:代表兰卡斯学派 (Lancaster School) 的N.Fairclough、代表社会符号学 (social semiotics) 的G.Kress、代表社会认知法 (socio-cognitive approach) 的Van Dijk, 以及R.Fowle等人。除了这些语言学家个人的研究成果之外, 国际性的刊物与地区性的合作研究项目也大量涌现。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荷兰语言学家Van Dijk主编的以批评话语分析为重点研究方向的国际性刊物Discourse and Society。欧洲联盟和欧洲自由贸易区专门设立了名为, 伊拉斯莫 (Erasmus) , 的批评话语分析学术交流项目。他们的研究成果中关于具体语篇的分析有的着眼于社会理论, 有的则以语篇分析为主, 有的则把社会理论和语言特征的分析结合在一起……可以看出国外的批评语言学研究倾向于对社会的关注, 同时也涉足权利和知识系统及意识形态等方面。国内对批评语言学的研究虽然起步比国外要晚, 但也成绩斐然。国内第一个涉足批评语言学的是陈中竺。他于1995年在《外语教学与研究》上发表的《批评语言学述评》是国内第一篇关于批评语言学方向的学术论文。在此之后中国不少专家和学者都逐渐对批评语言学产生了兴趣。国内对批评语言学的研究大体可以分为5个方向:介绍、评价、综述方向;理论探讨;方法论;应用方向;跨学科方向。就研究现状而言, 国内对批评语言学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以介绍、评介、综述为主。最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已经发表的关于批评语言学应用方面的文章可以看出他们的研究多以机构话语 (institutional discourse) 为主, 如:教育语篇、政治语篇、法律语篇等, 而对真正关系到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大众语篇 (本文特指社会新闻语篇) 却涉及很少。由此可见, 对大众语篇的分析是客观全面的对批评语言学的应用进行全方位的分析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批评语言学主张用适当的语言学方法, 联系相关的历史和社会语境, 分析语篇中所隐含的意识形态的具体作用。他们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实践, 它从各种角度反映社会现实, 再通过意识形态来操纵影响社会过程。任何一篇语义内容可以用若干个语言形式来表达。语言形式选择是由意识形态所决定的, 是在不同的语境、不同目的下所产生的结果。大众传播媒介是现代社会进行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 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也越来越重大。作为一种重要的媒介传播形式和特殊的新闻语篇, 社会新闻报道虽然不会像政治语篇那样直接传达国家或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 但其在为人们提供信息、娱乐的同时又起着隐性约束, 影响人们思想、行为和习俗的作用。
二、主要分析方法
运用批评语言学理论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已经成为语篇分析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因为批评语言学家主张以语言学为主体, 以系统功能语法等语言学理论为工具, 揭示隐藏在语篇中的意识形态倾向, 为社会语言学和语篇分析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本文结合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三个纯理功能 (即: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 对大众语篇的某些语言形式进行分析, 揭示其中所隐含的特殊意识形态。
概念功能指的是语言对人们在现实世界, 包括内心世界中的各种经验和经历的表达。就是说语言通过这种功能来反映主观和客观世界中所存在的实物和发生的事情。关于这个功能, 批评语言学家主要探讨的是及物性与其的对应关系。及物性的作用是“把经验世界分成易操作的一组过程”, (Halliday, 1985:106) 这些过程包括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六种。人们在组合文本的过程中“选择哪类过程来表达一个真正的过程会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或意识形态意义”。 (Fairclough, 1992:180)
人际功能指的是语言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表达说话者的身份、地位、态度、动机和他对事物的推断等功能。韩礼德指出人际功能是通过语气系统和情态系统来体现的, 其中最常见的是情态系统。在英语中, 除了may、must、should、need、would等情态动词以外, 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和直 (间) 接引语等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
语篇功能指的是把信息和语言成分组织成为连贯的语篇并把它与语境相联系的功能。根据韩礼德的观点, 信息结构是语篇功能的体现形式之一。语篇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是旧信息不断引出新信息, 新信息不断变成旧信息, 同时又引出新信息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 语篇的意义才能展开。
三、实例分析
美国一向标榜自己是平等的国家, 总是对其他国家指指点点。但就其新闻语篇进行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即使其经常吹捧的女权主义实际上在其国内的新闻报道中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美国CNN中两篇关于校园枪击案件的报道“Pennsylvania girl arrested in classmate’s shooting” (下简称新闻一) 和“School shooter is student, police say” (下简称新闻二) 进行分析对比, 发现美国主流媒体CNN新闻网中存在歧视女性大行其道的现象。本文从词汇分类、情态、及物性等角度考察了两篇英语新闻的语言特色并对两篇新闻报道进行了分析, 旨在探讨权利意识形态与语言间的关系。
(一) 分类
语篇的分类系统指语篇对任务和事件的命名和描述, 主要通过词汇的选择来实现。下面我们对这两篇报道同样类型案件的新闻进行分析, 看其词汇选择上的特殊的阶级立场。新闻一中对嫌疑犯的描述只提到了枪击案件发生的地点 (Pennsylvania) 、性别及年龄 (girl, 14-yearold) ;而在新闻二中除了这三点之外还同时提到了嫌疑犯所携带的武器 (shotgun and handgun) 和对身形体貌的描写 (plump) 。仅从这一点我们就能看出媒体在对性别不同的嫌疑犯的描述上男性要比女性更细致, 给出的信息量也要大得多。这样会人为造成读者无法客观地了解女性嫌疑犯, 而仅仅从主观臆断其是个罪大恶极之人。新闻一的标题使用“girl”来指代嫌疑犯, 而标题二使用“shooter”来指代嫌疑犯。“shooter”是个中性词, 不能表征任何性别, 而“girl”带有明显的性别特征。而对周边人群和受害者的描述上差别就更大了。新闻一在对受害者的描述上非常详细 (13-year-old、girl、Eighth-grade) , 而新闻二仅仅轻描淡写了人数 (One adult and three students) 。新闻一对周边人群的描述包含了很多信息, 如a police spokesman;Officer David Ritter;Maria Orzel, a spokeswoman for the diocese of Scranton;Geisinger Medical Center spokesman Max Meng;Police;Lycoming County District AttorneyThomas Marino, 而新闻二仅提到了“Capt.Bill McClure of the El Cajon Police Department;Police;Dave Cook, a police dispatcher”。在词汇分类方面, 新闻一中只介绍了女性嫌疑犯的性别、年龄和所在地;新闻二中对男性嫌疑犯的介绍详细到其使用的武器。从CNN本身对此二人的关注度就能显示出其所隐含的性别歧视的意识形态。
(二) 情态
本文对情态的考察着重在转述引语形式的选择上。
转述引语形式包含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两种, 其在具体的语篇中有不同的作用。由于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一般出自事件当事人或知情者, 或者权威人士之口, 对读者有很强的说服力, 能够有效地增强语篇的权威性。直接引语的来源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比较客观地反映事情的事实, 而间接引语的选择取决于新闻作者对原话的理解和他自己个人的观点和意图。所以新闻语篇中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的数量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为作者个人意识所左右的多少。新闻一中共有七句引用, 其中除一句直接引语外其余全部都是间接引语。而新闻二中共十四句引用, 四句间接引语其余全部是直接引语。仅从数量上我们就能很清楚新闻一中作者本身的个人意识被大量强加于文章之中。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新闻二要比新闻一更客观地反映事情的真相。
(三) 及物性
在及物性方面通过对两篇新闻所选择的不同的过程类型进行分析找出其所隐含的意图:对女性的歧视。虽然这两则新闻语篇中都包含数量几乎一致的物质过程和行为过程。但是当我们进一步对这些过程类型的实施者进行分析时就能发现其中的问题。新闻一中物质过程主要集中在对受害者和周边人群的描写, 而新闻二中的物质过程主要偏重在对嫌疑犯本身的描写。就行为过程而言, 新闻一主要集中在对嫌疑犯本身, 新闻二则是对周边人群的概述。从这两点我们可以看出新闻一重视对受害者和周边人群反映的描述及对犯罪嫌疑人动作行为的描述, 突出女性罪犯的凶残和恶劣影响。
以上对比分析研究, 不仅充分认证了从批评语言学的视角分析语篇可揭示语言、权利和意识形态的关系, 而且指出语言既反映社会、参与社会事物和社会关系的构成, 又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本文通过对此两则貌似没有任何偏颇新闻报道的分析, 揭示了其实质上暗含的对女性的歧视意识形态。
四、结论
对语篇《意甲天下》的主位分析 篇9
在关注语篇分析这一领域的众多学者中, 系统功能学派的创始人Halliday是一个重要的代表。我国大多数从事语篇分析研究的学者都是Halliday的功能语法的支持者, 尤其是利用功能语法的纯理功能对不同类型语篇的分析, 体现某一语篇的经验功能, 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特点的研究居多。本文从语篇功能的角度, 对中国发行量最大的体育类报纸《体坛周报》在第18届世界杯决赛结束后登载的头版文章《意甲天下》进行主位分析, 以体现该语篇对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的选择特色。
一、主述位结构概述
(一) 主位结构
主位和述位系统 (即主位结构或主述位结构) 是功能语法 (Functional Grammar) 中语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两个术语最早是由德国学者博斯特 (K.Boost) 提出的。韩礼德 (2000) 认为, 任何句子和话语从交际功能角度出发, 均可分为主位和述位。主位是信息 (Message) 的起点 (Point of departure) , 是小句所关心的成分。韩礼德 (2000) 指出主位总是在述位前面出现, 这是由主位的起点功能所决定的。一般来说, 主位通常传递交际双方已经熟悉或有所闻的内容, 即已知信息, 述位则通常传达受话者未知的内容, 即新信息。
韩礼德 (2000) 进一步把主位切分为单项主位 (Simple theme) 、多项主位 (Multiple theme) 和小句主位 (Clause theme) 。几种主位都是信息的出发点, 是句子的开端。
(二) 主位的标记性
主位从标记性来看有标记性主位和非标记性主位之分, 是根据不同的句式分别界定的, 不存在整齐划一的模式。
(三) 主位推进及其模式
根据主、述位划分的理论, 每个句子都可以有自己的主位和述位。当某个句子单独存在时, 它的主位和述位是一定的, 不再变化的。因为没有上下文, 它的主位和述位是孤立的, 因此没有发展。但是我们发现当我们接触语篇时, 大多数语篇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句子构成的。这时候, 前后句子的主位和主位, 述位和述位, 主位和述位之间就会发生某种联系和变化, 朱永生教授把这种联系和变化定义为推进 (Progression) 。朱永生 (1990) 总结了4种主述位推进模式。虽然主位、述位图示结构是多种多样的, 但对篇章的解读均具有较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些图示结构有助于构建语篇图式, 形成发展脉络。语篇主述位衔接并非简单的线性演绎, 纵观各个语言学家对主述位推进模式的不同划分, 本文推崇朱永生教授总结的4种主述位推进模式, 即:
1. 主位同一型 (亦称平行型或放射型, 主位相同述位不同)
2. 述位同一型 (亦称集中型, 主位不同, 述位相同)
3. 延续型 (前一句的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作为第二句的主位)
4. 交叉型 (前一句的主位是后一句的述位)
以上所介绍的只是主位发展的若干基本模式。然而, 大量的材料表明按照单独一种模式向前推进的语篇虽然有, 但是为数不多, 大多数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都比较复杂。事实上, 在具体的语篇中, 几种模式会同时交替出现在文中。
二、对语篇《意甲天下》的主位分析
上面提到的各种理论虽然是以英语语篇为基础提出的, 但笔者认为同样适用于汉语语篇。下面分别对《意甲天下》进行三方面的主位分析。
(一) 标记主位与非标记主位
从29个小句的主位中可以看出这场比赛的几大重要因素:赛场, 球迷, 对阵双方 (法国队与意大利队) , 焦点球员 (齐达内, 马特拉奇, 特雷泽盖) 。而且仅从相同主位的数量中我们就可看出, 球场上最受关注的是取得冠军的意大利队, 而最受关注的球员则是法国即将退役的中场球员齐达内。
在29个小句中有7个小句的主位是标记性主位。其中有5个是表时间的状语作标记性主位, 这一点体现了比赛的激烈, 起到了引起读者注意、突出比赛变化及历史意义的作用。在22个无标记主位中, 有5个是由一个简单的“这”来充当的。“这”作为一个代词指代上文出现的人或事物。5个“这”的出现使行文更加紧凑, 体现出很好的连贯性。在文章的开头连续两次把意大利作为主位, 体现出意大利队是这场比赛的主角。文章的主体部分以意大利队和齐达内交替作为主位, 体现了比赛过程的激烈及动态变化。而在文章的最后双方球员和典型事物的对比则表现出了比赛的残酷性。
(二) 对复项主位的分析
在29个小句中复项主位出现了7次, 其中5次是由语篇主位和经验主位构成, 而5次复项主位中的语篇主位都是由连词“而”或“但”构成, 在起到上下文连接作用的同时, 表示出转折关系。在这5个小句中, 除了第9小句外, 其他都分布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第2和第3小句中的“但”和“而”体现出了本场比赛的戏剧性。文章最后的两个表转折的“而”体现出了由比赛结果给球队和球迷带来的孑然不同的两种影响。第9句和第13句分别是文章第4段和第5段的段首句。其中的两个人际主位起到了确定整段基调的作用。在第4段中, 作者用“命运弄人”体现出比赛形势的变化——比赛并不因为是齐达内的告别赛而完全呈倒向法国队的趋势。在第5段中, “应该说”引出客观的具体事实, 但又体现出这一客观事实与常理有些不符。
(三) 主位推进模式的统计及分析
下面从主位推进的角度, 以段为单位对文章进行分析。在文章第1段中, 第1与第2小句之间是述位同一型, 第2与第3小句间是主位同一型。体现出赛前人们对比赛焦点的关注与事实的不同。在第2段中, 两句之间为主位同一型, 而且都是以时间状语为主位, 突出了这场比赛的胜利赋予胜者意大利队的历史意义。第3段是延续型和主位同一型的结合。第1小句引出比赛开始阶段的重要时刻, 此后以此为中心展开话题。在第4段中, 第1小句和第2小句之间是述位同一型, 第2小句和第3小句之间是延续型, 最后两句之间同为延续型。开始两句表达了意大利队的神勇表现, 之后一步步解释它所带来的影响。第5段和第6段关系比较复杂, 但依然可以看出其重点在于本场比赛的焦点球员齐达内。第5段4小句从正反两方面站在球迷的角度表现了齐达内的不同凡响, 第6段则在第5段的基础上完全围绕齐达内一人展开。第7段包括10个小句, 关系比较复杂, 但也可看出其主位交替集中参赛的两队之间, 表达比赛对两队产生的不同影响。
本文中的各类主位推进模式 (除交叉型以外) 出现的频率相差不大, 但稍有突出主位同一型主位推进模式, 很好地体现了比赛的焦点, 它与其他模式的结合更是突出了赛事的动态, 抓住了读者的内心世界。
三、结语
通过对语篇《意甲天下》所进行的分析得知, 语篇中对主位的标记性, 主位的类别和主位推进模式的选择是为真实客观反映比赛的过程、结果、意义服务的。不但每一次选择都受到比赛本身的制约, 而且对比赛的再现有特殊作用。《意甲天下》的成功之处即它反映出的特点, 如通过以时间状语作主位体现比赛的紧凑性, 衔接紧密、突出焦点等等, 值得媒体同行学习。通过对评论性体育语篇的分析能够使媒体给予主位的标记性、主位的类别和主位推进模式的选择一定的注意, 以使我国媒体能对2010年南非世界杯进行出色的报道和评论, 准确地向国人再现比赛的盛况。
附录:体坛周报2006年7月10日头版《意甲天下》全文
9日晚的柏林奥林匹克球场, 本是齐达内告别演出的舞台。但意大利毕竟是出过太多电影大师的国度, 他们在辉煌的烟花中把戏生生抢了过来, 让一张红牌和点球大战失利成为齐祖天鹅绝唱的沉痛印记。而蓝衣军团, 也像贝尼尼的名片《美丽人生》一样, 在柏林苍穹下享受着四星闪耀的狂喜。
从此以后, 世界冠军有了层次:巴西五星, 意大利四星, 德国三星, 阿根廷、乌拉圭两星, 而法国和英国依然只是米其林一星的饭店。在圆满完成了12年魔咒 (在1970年以来12年一进决赛, 24年一拿冠军) 后, 意大利现在有了新的追赶目标:尽快超越霸主, 把巴西人的领骑黄衫抢下来;时间, 或许就在2010。
这是一个到处都和“4”字相关的夜晚。齐达内的开局本来精彩, 他在第7分钟就再次罚入点球, 成为了瓦瓦、贝利和布莱特纳之后历史第4个在两届世界杯决赛中都有进球的英雄。在那一刻, 你感到齐祖正在走向自己的神坛。
然而, 命运弄人, 本届世界杯上第一次被对手进球的意大利队反而神勇起来。第19分钟, 为法国队送上点球的马特拉奇在对方禁区内力压维埃拉破网, 这也是意大利在本届世界杯上的第4个头球破门, 居32强之冠。这也意味着自1986年以来, 4届世界杯之后终于有了一届双方都进球的决赛。
应该说, 意大利人没有得到场内大多数中立观众的青睐。齐祖是神, 哪怕他是在冲动中犯下头顶马特拉奇的错误, 球迷也永远在心中为他留有一块柔软的地方。世界上有哪一个球员, 能在红牌罚下后依然让观众呼喊他的名字呢?世界上又有哪一个球员, 在被罚下后, 反而是对手每一次触球都得到了不断的嘘声呢?
齐祖是世界杯决赛上第4个被罚下的球员。以红牌结束自己的辉煌职业生涯, 是他的悲剧。走向更衣室的齐祖, 从来没有像此刻那样孤独。
在观众的鼓励下, 法国队为齐祖发动了最后的攻击。但意大利成功地把比赛拖延到了点球决战。这是世界杯决赛史第二次通过点球决定冠军归属。上一次的输家正是意大利。这也是意大利在世界杯上的第4次点球大战。或许这一夜, 第四次意味着走运。意大利5人全部罚入。而特雷泽盖击中门楣也击碎了法兰西的美梦。香榭丽舍大街上的华灯, 终于熄灭了;而罗马竞技场的烟火, 正在燃放。
摘要:本文拟以功能语法, 语篇功能理论中的主位系统理论为分析框架, 分析体育评论性语篇《意甲天下》的主位及主位推进模式的特色, 体现语篇对主位各维度选择的限制作用, 提出其在这方面的优点, 以对其他语篇提供借鉴。
关键词:语篇,功能,主位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2]Thompson.G.Introducing Functional Grammar.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黄国文.系统功能语法中的重合主位.现代外语, 2001 (2) .
[4]徐盛桓.主位与述位.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2 (1) .
[5]朱永生, 严世清, 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语篇分析 篇10
【关键词】高中英语 阅读教学 语篇分析
一、语篇和语篇分析的概念
依据相关专家的理论,语篇指的是一个语言整体,它的构成是若干个话段或句子,语篇的英文是text。语篇可以是讲话的形式,也可以是文章的形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管语篇是任何形式,都需要保证不违反语法的要求,并且是连贯的整体。语篇中的结构是有着很强逻辑性的,并且有一定的逻辑联系存在于相连的句子之间。可以这样说,语篇结构是语段或句子组合的基础。在通常情况下,单句应该小于语篇分析的界限,所以部分的专家认为超句法分析就是语篇分析的实质。甚至有专家认为将语篇最好看作是语义单位,也就是英文semantic unit。
语篇分析的基本内容可以分为这些方面,一是衔接,主要是对各个语段和句子进行连接,语篇的表层结构就是衔接的具体表现;二是连贯,连贯指的不是语篇的表面结构,而是深层次的一种联系,语篇中除了各个语段和句子存在着一定的联系,语义也有着较强的关联,在连接的时候,主要是通过逻辑推理来实现的。有个比较形象的说法就是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而连贯就是语篇的无形网络。三是句际关系,也被人们称之为超句关系,指的是从结构层面,以及意思层面,有一定的联系存在于连贯语篇中的句子与句子之间。四是篇章结构分析,我们知道,语篇有着多种多样的内容,但是在组织结构的思维模式方面却是有限的,在写作的时候,作者遵循的思路存在着固定性。
二、语篇分析的具体应用
在英语教学中应用语篇分析方面:在阅读教学方面,长期以来,大部分的教师都是将语篇分解成一个又一个的句子,然后分析仔细分析它的语法结构,解释生疏名词的含义,甚至,部分的教师还会逐句的翻译整个语篇;但是,却忽略了特别重要的几个方面,比如文章的结构组织、采用的语言形式、句中的修辞手段等等,以及这些方面在整个语篇结构中的作用和地位,和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等等,这种不深入探讨语篇模式结构和它们与主题之间的关系的文章处理模式,在阅读教学方面就会产生比较多的问题,比如学生们遇见问题不会独立分析,在阅读理解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欠缺等等。
目前,研究学将语篇分析作为了研究的一个重点,它不仅仅将句子本身和组成部分作为研究的对象,还对在特定语境下句子的功能进行了考虑,这样就会对语言教学的理论和实践起到有效的指导作用。在这一指导作用下,就需要结合具体的段落或者情景来对关键词语或句子进行分析和讲解,同时,将句际关系充分的纳入考虑范围,让学生在对关键词语意思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熟练的掌握如何使用。本文以人教版高二教材第九单元的reading部分为例,分析了如何有效的进行语篇分析。
通过浏览我们可以得知,这篇文章有着特别多的生词,并且句型也比较的复杂,自然段的数量是7,如果水平不够,那么就很难充分的理解。那么就可以从整篇文章的角度上来指导学生,首先向同学们说明本文的主题是the Earth Summit,依据这个主题分为了三个方面,让学生们找出这三个方面。大概过了10分钟,几乎所有的学生们都会找出这三个方面,分别是目的,内容和解决方法,经过这么一個过程,学生们就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到这篇文章。
语篇分析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阅读理解是英语考试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有着较大的分值,但是,同学们对此却往往会感觉到困难。在阅读理解中,其实学生们理解字面意思的能力是次要的,重点是是否能够快速的把握到文章中的深层意思。那么,在阅读理解中就可以应用语篇分析法,将文章整体意思作为理解的重点,改变学生以往那种对文章进行阅读时,采用逐字翻译的方法,或者是遇到了不认识的词,就无法向下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们的阅读速度,保证阅读能够连续进行,阅读理解的正确率也会得到显著的提高。将语篇分析法应用到阅读理解中,可以将文章的组织框架快速准确的把握到,让学生快速的理解文章的整体意思,从而理解深层含义。如果学生可以准确的把握文章的语篇层次,那么在进行下面选择题的解答中,一般是不会出现多大问题的;这样在提高考试成绩的基础上,将学生英语学习的积极性给充分的激发出来。
三、结语
大部分教师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逐字逐句的进行翻译,将语法结构和词义解释作为课堂讲解的重点,这样就不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学生在以后遇到问题时,也不会进行独立的分析和思考。针对这种情况,就可以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语篇分析法,从整体上来对文章的深层意思进行把握和理解,结合一定的语境来分析语言形式的功能和作用等等;从而有效的培养学生们的英语阅读能力,提高学生们考试的成绩,激发出学生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马志伟. 语篇分析理论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英语研究[J]. 中学生英语,2011,2(4):123-125.
[2] 王锐. 语篇分析理论指导下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行动研究[J]. 东北师范大学,2008,2(1):98-100.
[3] 郑刚强. 语篇分析理论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2(2):34-37.
语篇分析与英语阅读教学之渗透 篇11
一、关于语篇
(一) 语篇分析
语篇分析是由很多分体组成, 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 语篇分析之基本内容。其一, 链接。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 即表现结构的粘稠性;其二, 连贯。连贯处于语篇的最底层, 要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连接。第二, 语篇分析之语篇与语境。语篇与语境是相辅相成的, 二者密不可分, 语篇在语境中产生, 同时也是语境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第三, 语篇分析之语篇与信息。其一, 信息与语句排列。一般说来, 在语言结构上, 要遵循从已知 (old) 到未知 (new) , 从确定 (definite) 到不确定 (indefinite) 的原则, 同时还要考虑句末中心 (end-focus) 和句末重心 (end-weight) 的原则。但是, 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存在例外, 如It was John that wanted to take homethe typewriter;其二, 定义切分法。
语篇研究已经成为当前英语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近些年, 语篇得到重视以后, 部分老师开始阅读相关书籍、聆听专家讲座和观摩名师教堂, 注重整体语言教学环境和教学语境, 提倡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教学原则。这在一定的情况下对以往教学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善, 提高了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但是, 我们也要看到其中存在的问题, 一些老师脱离实际, 一味效仿专家教学模式, 让学生难以适应, 最后导致矫枉过正, 适得其反, 导致语篇教学无法达到最佳效果。所以, 在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吸取专家语篇教学模式的优点, 二者进行结合教学。
(二) 语篇基本特征
通过胡春洞主编的《外语教学语言学》一书,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语篇的基本特征:1.语篇是在交际中使用的语言单位;2.语篇是超越句子的语言, 具有超句性;3.语篇是由一系列意义相关句子组成, 具有连贯性;4.语篇是通过一定的衔接手段组成的语言整体, 具有衔接性;5.语篇是表达完整语义的语言整体, 具有完整性。
二、语篇分析与高中英语语篇阅读教学
(一) 语篇教学的程序
教学过程其实质就是探讨、交流、传授和接收的过程, 是一个整体性活动, 也是一个主动行为, 这个过程离不开教学程序的支持。这个教学过程主要分为阶段阅读和整体阅读。整体阅读是对全文的简单了解, 了解文章大意, 把握文章整体构成, 了解文章基本内容以及文章语篇结构。第二个阶段分析也就是章节分析, 是对文章的深入分析、具体分析。
(二) 激活背景如识, 扩展视野
了解一篇文章的背景知识是理解特定语篇的前提条件, 不了解背景知识会影响文章整体理解。所以, 要养成在理解文章之前要了解其背景知识的习惯, 这样有助于分析文章。
(三) 增强学生的推理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养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问题设置是非常重要的。根据教学大纲规定, 文章问题的设置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对词义的猜测;第二, 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第三, 综合概述;第四, 对文章细节的理解;第五, 逻辑判断推理;第六, 分析文章的语篇。在符合以上教学大纲的要求下, 问题的提出还要科学、合理、有条理, 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四) 语篇分析与语篇语法
语篇语法注重的是意义和表达的过程分析, 它的实质不仅要结构分析, 而且要描述更广义的上下文, 如社会语言背景、说话者或语篇段落之间的关系、说话者的上下文等。在语篇语法教学过程中, 通过语篇语境, 剖析语篇语法形式与内容的关系, 把语言形式和功能有机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报社, 1994.
【语篇分析】推荐阅读:
语篇对比分析09-08
语篇结构分析09-14
语篇分析与翻译05-22
功能语篇分析06-07
语篇分析及其内容12-12
语篇宏观结构分析12-21
外贸函电语篇分析11-30
语篇分析《再别康桥》09-12
连贯:语篇分析理论视角10-05
电影语篇的多模态分析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