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教学生活化三策略

2024-10-25

品德教学生活化三策略(精选12篇)

品德教学生活化三策略 篇1

教学中关注学生切身的生活体验, 与学生展开面对面的对话, 使学生不停地在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中体验、感悟、成长。实施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使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社会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 一方面拓展了学习的时空, 另一方面把学习生活置于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下, 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与社会自然相融。思想品德是一门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学科, 它是在校中小学生接受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是个点, 学生在校时间是个面, 怎样做到以点带面, 使思想品德课发挥最大的效果, 关键在于优化课堂教学。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学, 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新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 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 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 在体验中感悟, 在感悟中成长”的教育新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的课本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 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 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去体验, 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1. 爱玩

玩是孩子的天性, 是孩子的权利。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儿童有权享有休息和闲暇, 从事与儿童年龄相宜的游戏和娱乐活动, 以及自由参加文化生活和艺术生活。”由此可见, 玩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在教学我的课余生活时, 其中一课时的内容为“就让我们来玩一玩”, 当我宣布这节思想品德课我们要到操场上去玩时, 学生特别惊讶, 也显得特别兴奋。我带着学生来到操场上, 让学生尽情地玩, 玩自己平时比较喜欢的游戏或活动, 此时让我看到了学生与课堂上完全不一样的另一面, 平时比较文静学生的热情这时也完全释放了出来, 他们笑得如此开心!

2. 爱观察

中小学生的感知正处在发展阶段, 知觉情绪性比较明显, 容易被一些新鲜的事物和他们感兴趣的事物所吸引, 因而要让学生主动、自觉地观察就必须激发他们观察的兴趣。学生一旦对观察产生了兴趣, 就会主动地学习。如在教学观察蚂蚁喜欢吃什么时, 我让学生4~6人一组, 自己动手做一个小实验——观察蚂蚁喜欢吃什么。学生在做实验之前, 先对组内成员进行分工, 再和同伴们动手做一做、记一记、比一比, 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学习学生印象是深刻的。

二贴近学生生活

当学生对学习内容有足够的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和饱满的情绪状态, 才会自发地调动全部感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就如孔子所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只有兴趣才会使他们产生无穷的渴望和勇往直前的热情。跟学生生活相关的或学生身边的事例是思想品德课程最好的教材和资源。例如:在教学春节和圣诞时, 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前收集资料: (1) 你知道春节是怎么来的? (2) 你知道春节里人们一般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是怎么来的? (3) 你知道少数民族如何过春节? (4) 你还知道哪些国家和民族的新年习俗?学生对这些问题特别感兴趣, 课外他们通过上网和询问长辈找到了答案。课堂上, 他们津津乐道, 我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学生学得“不亦乐乎”。

三联系生活中的小事

我们常说, 凡事都应该从小事做起, 一件小事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在现实中, 我们班的学生在课堂上高谈阔论, 课外却毫无行动, 说归说, 做归做, 言行不一致。原因何在?其实教育者只追求结果, 对学生期望过高, 认为这些道理学生都应该懂的, 学生也不会去犯这些低级错误。而事实却相反, 我们经常教育学生要注意安全, 要注意环保, 可还有一些学生仍然会去做危险的游戏或活动, 仍然有学生乱丢纸屑……因此, 思想品德课上教师还应该找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来讲。如一次我无意间看到一位学生把痰吐在地上, 没有吐在石灰盒里。我并没有直接找这位同学谈话, 在思想品德课上我就让学生们谈谈随地吐痰的危害, 学生各抒己见, 有的说随地吐痰很不卫生, 有的说随地吐痰不文明, 还有的说随地吐痰散播细菌……此时, 那位学生早已面红耳赤, 这样的教育就收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四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尽可能使现代教学技术与本课程教学有机结合, 丰富课程资源。”俗话说:“触景生情”, 当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时, 学生怎能不为之所动呢?如我在教学隔海相望这一课时, 课前收集了大量关于台湾的介绍, 包括地理位置、美丽风光、灿烂文化、风土人情等, 介绍地理位置时通过地图, 再加上文字说明, 学生一目了然;美丽风光这一部分就让学生在观赏一张张美丽的图片的同时, 较为全面地了解台湾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 使学生都有了一种想去台湾的欲望。在思想品德课程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 不仅给课堂教学带来了生机, 还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途径, 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大提高教学效率, 加大课堂信息容量,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认知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学生潜力的开发, 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课业环境和时空条件。我们的课堂也因信息技术的应用而变得生动有趣, 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进了学生知识结构的完善, 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趣意盎然。

品德教学生活化三策略 篇2

当今教育教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教育教学的目标设定已经不再局限于最平常的知识积累,而是进行了扩展,尤其是针对德育方面的教育,更是已经视为同知识理论一样重要的教育形式。本文就针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教学方法提出几点比较可行的想法和策略。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还不完善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更是要注重学生人格素养的发展。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正是切合这一发展主题的重要学科。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不仅是学生德育发展的基础,更是成为一个高素质人的成长必经学科。换句话说,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那么,究竟应当如何将生活化教学与思想品德学科紧密相连呢?

一、创设生活化场景,促进教学效率提高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要求教学内容能够与生活进行联合,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促进课堂上的生活化教学开展,势必要对课堂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深切地体会生活中的知识运用。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学,更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各种内在的思想品质的形成,中华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的体现等等,都需要教师能够对课堂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意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二、开放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要想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生活化教学的魅力,就需要教师能够善于打破陈规,除旧迎新。突破传统教学形式的禁锢,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高效的办法。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变更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单纯局限于“主导者”,而是作为一个“参与者”。让学生发挥其主动地位,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己的探究和讨论,提出问题,集思广益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讨论对时事新闻的看法。这样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是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的最佳手段。

品德与生活教学策略 篇3

关键词:品德;生活;教學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6-211-01

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进行的课程改革,目的就要加强品德与生活教学的实效性。近年来,小学品德与生活的教学活动虽然备受重视,但是实效性一直不太理想。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一股清新的空气吹进了校园,冲击着传统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也不得不要求我们从事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的老师,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达到培育“四有”新人的目的。师现结合自己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的感悟,谈点个人的体会:

一、转变教师角色

长期以来,在品德与生活教学课堂上,教师总是以全知全能的“道德家”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枯燥的说教,乏味的陈辞充斥着整个课堂。而我们的学生则是诚惶诚恐地聆听、接受。在强调课程改革,呼唤课堂生命力的今天,如何让我们的课堂也焕发光彩?首要任务就是要转变教师角色。

1、学会倾听

仔细倾听学生心声的教师,才能真正引导学生在道德学习、道德实践中实现效能。在课堂中多听学生说说,自己少说,如此一来,师生的心靠得更近了,教育的实效得以提高。

2、平等对话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时时让师生之间保持平等的关系,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将激发学生极大的内在学习热情。为此,教师要有一颗平等的心,能够善待学生的奇思妙想,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给他们以恰当的回应,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得主动、学得自然、学得快乐。

3、愿意赏识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用爱去浇灌必将开放出美丽的爱之花。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语都会在学生的心灵激起涟漪。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不仅仅是个传授者,更要是个发现者,发现学生身上闪动的个性美、人性美,关注他们所关注的,惊喜他们所惊喜的,以欣赏的目光、激励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被赏识的愉悦,前进的动力。

二、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内化的重要途径就是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

1、场景模拟法

小学生具有好奇心理年龄特点,若以正确引导则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增强教学效果。如教学第七册《做个聪明的消费者》一课,我开展了“购物”模拟表演,让学生在表演中把自己购物技巧,从中购物经验展示出来共大家分享,评选出“最佳小当家”。寓教于乐,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燃从中很快掌握了消费经验。

2、角色扮演法

每个学生内心都渴望向他人展示自己,课堂上多提供让孩子表现的机会,通过学生自身表演,从中悟出道理,加深学生的道德认识。如学习第五册《大家都在学》,我将几位学生戴上各种头饰表演奶奶、爷爷、叔叔、理发师傅等,表演他们在生活中平时都是怎么学习的,学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学习。让孩子们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并付诸于现实行动中去。

3、故事创境法

品德与社会课对小学生而言难的在于如何将文本道德要求落实到实际生活中。通过讲故事让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比如我在上第七册《我们的生命》一课时,就通过生活一些感人的故事,以讲、看视频等方式,让其体会感人的场景、体会生命的可贵、体会到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的增强了安全意识、提高了责任感。

要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采用儿童朗诵法、游戏创境法等等,让兴趣成为孩子最好的老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真正“活”起来。

三、开拓实践空间

《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了在儿童生活基础上课程学习场所不应当只局限于教室,学生的品德是在生活中养成的,实践活动是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品德与生活》的学习应当让学生走出教室,把学习场所从教室扩展在学生的一切生活领域,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和了解社会,在社会这个课堂中进行探索实践。

在日常教学中,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去,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让他们的道德意识在实践中提升。

四、利用网络媒体资源

当今社会的网络媒体已然成为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它具有信息量大、速度快、时效强,能拓宽学生的视野的功效。如学习第五册《安全的生活》这一单元时,看看安全事故图片、声音、文字、视频,高效的教育学生,同时还组织搜集安全知识资料活动,活动中注意使学生明确搜集资料的内容、范围、途径、目的,指导学生对收集资料按要求或自己的兴趣进行整理,充分利用资料开展交流和分享活动,使活动与教育得到统一。这样网络资源的利用则更能让学生得到兴趣与教育。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生活化策略 篇4

一生活化模式引入教学之门

教育来源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立足于学生的现实生活, 因此在教学的前期要将课堂的立足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 通过相关现实案例的讲解, 从而引申出理论知识。在此之前, 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 大体了解书本上的知识大纲, 在课堂进行案例分析时向学生提问, 尽量引导学生由生活案例向书本知识靠拢。

如八年级《思想品德》 (上册) 第三单元“相处有方”, 以围绕“与人相处的艺术和技巧”展开主题探讨, 在教学设计时围绕“审美”的视角将这个主题分化成“自我欣赏”与“赞美他人”两个课时。课前给出重难点, 要让学生明白重点在于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和心态, 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难点在于如何去了解这种“审美”能力, 如何养成“审美”的心态, 懂得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懂得欣赏是一种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课前可以准备一些生活中细小而美好的事或物的照片或影片, 并配以背景音乐, 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让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感受那份美, 接近那份审美的心态。

二教学情境生活化

思想品德教学生活化要求将教学的内容寓于现实生活之中, 在设计教学情境时要贴近生活, 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案例或社会问题作为原型, 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边分析生活事件和社会问题, 一边引入书本知识, 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案例, 有利于让学生感受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对于案例的运用, 可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 每堂课由不同的小组在课前寻找相关的案例, 在课堂中将案例分享, 在课堂上采取问答形式,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踊跃提问和回答问题, 激发其思维能力和学习兴趣。当学生无法回答出问题时, 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解答。在所有问答结束之后, 由分享案例的小组进行归纳总结, 最终由教师对本堂课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补充说明, 并对分享小组进行评价。小组分享、问答环节、讨论环节、总结归纳, 将流程应用于情景设计之中, 让情景生活化效果更为显著, 学生积极参与的效果更明显。

现在教学设备的不断完善, 教学的形式可具备多样化, 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打破课堂的束缚。如表演性较强的一堂课, 可以到学校表演室或者礼堂进行授课;故事性较强的一堂课可以到宽广的操场, 大家围成一个圈席地而坐, 有利于故事性授课在良好的氛围中展开;另外, 还可以采用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角色互换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活动。

社会调查:设计一个贴近生活的可行性较强的主题调查, 动员全体人员搜集信息, 最后对搜集的信息进行分析研究, 并就此调查结果写一篇表达自己见解的调查分析报告。

参观访问:联系一家企业或一个政府部门, 通过对其在工作时间段进行参观访问, 要求学生写出观后感, 借此帮助学生提前进行职业规划。

角色互换:让学生与社会工作者进行角色互换或者跟随其工作一天, 如交通维持人员的一天、环卫工人的一天、报刊老板的一天等, 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岗位上切实感悟、发现。但该活动不适合于全体人员一起出动, 教师可以将其作为课后实践, 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操作, 并按时提交相应的实践报告。

三教学目标回归生活化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将理论投入实践中去检验, 并让生活变得更美好。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在课堂上可融入大量的生活实例,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学生在拓展式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以提高自身的修养和能力。如“与人相处的艺术和技巧”一课, 在课后可以要求学生结交一名新朋友, 并且列出自己在结交朋友的过程中遭遇了什么, 与之交往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可以尝试与陌生人搭讪, 让其充分明白与人相处是一门艺术, 最后在下一堂课时, 可以加入“怎样与陌生人搭讪”的分享环节。

参考文献

[1]黄开久.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初探[EB/OL].http://www.sxpdk.com/jyxx/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678

浅谈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策略 篇5

《思想品德》教材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帮助同学们认识和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体现了“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教育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将学生课堂学习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把生活世界提供给学生体验,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本人在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就如何体现生活化教学策略进行了一些思考探索和实践。

一、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可以归纳为“生活-教学-生活”的循环。

操作要求为:课前准备,明确课程学习主要内容、要达成目标重、难点,明确学习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有什么联系点,引导学生回忆或组织参与现实生活;课堂教学,以学生直接生活经验导入知识的学习,唤起学生直接经验的感受与体验,注重知识(技能)迁移、知识(技能)学习的内化,体验知识(技能)学习过程,引发运用知识(技能)的欲望。课后拓展,反思课堂学习体验,引导运用知识(技能)参与实践、提高认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以《跨越代沟》一课为例,课前我让学生填调查表: 在生活中你的父母有下列哪些行为:()

A、爱偷看日记、偷听电话,侵犯隐私;B、不信任我;C、冤枉、爱唠叨 ;D、思想陈旧,老古板 ;E、小题大做,爱用命令的语气 ;F、老爱说,你看别人怎么怎么样。

上课时我让学生分组交流自己调查的结果,然后我用马克吐温的一句名言:“当我14岁时,我感到父亲是天底下最不通情理的人”引入课题,同学们一下就产生了共鸣。我就让学生用小品等形式表演了与父母发生的各种冲突,大有与父母不能同处天下之势。借助这敏感的共有话题,我将全班8个小组分成两大块,从两个角度去探究“为什么?”,一是从父母的角度,二是从我们自己的角度。通过各小组的热烈讨论,小组再形成综合意见,下面就是来自两个角度的各小组的部分发言

孩子角度:我们长大了,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希望拥有对自己的事情的决策权;父母这样做我们不能理解;

父母角度:我们上班太忙了,没时间和孩子沟通,交流,想了解孩子现在思想的情况,无奈,只好偷看他的日记了。偷听,寻问打电话,那是孩子太小了,怕他处理不好与异性同学的关系;唠叨,那是每天对他们提个醒,对他放心不下,担心他们结交损友,受到伤害。关于购物,现在孩子消费要求越来越高,好攀比,希望孩子能从家庭的实际情况出发,体谅父母的难处……。

通过合作探究,找出了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原因。我又启发学生,“如果将冲突进行到底,将产生什么后果?”学生的发言是“家庭不和谐”“离家出走”、“甚至去自杀”。如何解决与父母的冲突呢? 学生出谋献策,支招,化解“爱的冲突”的方法。我又布置了课后践行作业,“给自己的父母写一封信”,主动与父母沟通,化解“爱的冲突”,倾诉自己对父母的爱。这堂课学生通过课前调查准备、课中合作探究,自己去感悟在生活中如何走进父母的心灵,解决生活中与父母发生冲突的困惑,从中学会了如何用实际行动报答自己的父母。

二、教学生活化要让学生体验学习经历。

体验性学习是现代学习方法的突出特征,也是生活化教学策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如何让学生体验学习经历呢?我想陶行知先生提出的“六大解放”是对它的最好诠释。即:解放学生的眼睛-使他们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去看社会、看自然、看生活;解放学生的双手--使他们闲置的双手动起来,去操作、去实验、去做事情;解放学生的头脑--使他们从“只听不思”中解放出来,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学会思维;解放学生的嘴--给他们说的自由,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学生的空间--除了课堂学习,还引导他们走向生活、接触社会、接触自然,给他们广阔的天地;解放学生的时间--不将功课把他们的业余时间填满,给他们活动的自由,把课余时间还给他们。具体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应注重让学生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课后注重实践和同学间的评价,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故事、小品、情景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使学生的课堂活动真正成为教和学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学生的活动,而非单纯地讲教科书;学生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例如,我在“善于与人交往”一课中,练习“微笑”交往、“礼貌”交往、不同场合的坐姿训练,学说生活中如何答谢感激的语言训练等,使“学、说、做”有机统一,让学生在动与练的过程中去感悟,去体验尊重是交往的前提,礼貌是交往的名片,也是取得成功的名片。通过在课堂上“学、说、做”的练习、表演、比赛、评价,学生获得成功感,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乐学。在此基础上,我又布置了“问卷小调查”,让学生在采访调查中去践行文明交往行为,在真实的生活中去“学、说、做”,在实践中去发展能力,学会创新,去获得文明交往的成功体验。

三、生活化教学策略必须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畅谈生活中的体验和困惑。

在 “跨越代沟”一课的教学中,从问题的提出,到小组的学习探究、与父母冲突的表演、从认识到这种冲突是“爱”的冲突,到出谋划策解决爱的冲突的各种方法,以及到践行与父母的主动沟通等化解冲突行为的成功,使我看到,今天的学生是充满智慧、潜能各具特点的鲜活的生命体,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发展、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是学生的朋友、伙伴,学生才是真正的课堂主人;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是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在活动中与教材的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伙伴对话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老师越是“放手”,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课堂上学习的效率就越高,所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策略 篇6

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正处于还不完善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教学活动更是要注重学生人格素养的发展。思想品德教学的内容正是切合这一发展主题的重要学科。初中的思想品德教学,不仅是学生德育发展的基础,更是成为一个高素质人的成长必经学科。换句话说,思想品德学科是一门与生活联系十分紧密的学科,那么,究竟应当如何将生活化教学与思想品德学科紧密相连呢?

一、创设生活化场景,促进教学效率提高

所谓“生活化教学”,就是要求教学内容能够与生活进行联合,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能力,促进课堂上的生活化教学开展,势必要对课堂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深切地体会生活中的知识运用。尤其是思想品德教学,更是与实际生活紧密相关。各种内在的思想品质的形成,中華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的体现等等,都需要教师能够对课堂进行情境创设,让学生意识到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二、开放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初中思想品德学科要想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生活化教学的魅力,就需要教师能够善于打破陈规,除旧迎新。突破传统教学形式的禁锢,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一个非常高效的办法。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过程中,善于变更教师的教学地位,不再单纯局限于“主导者”,而是作为一个“参与者”。让学生发挥其主动地位,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通过自己的探究和讨论,提出问题,集思广益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讨论对时事新闻的看法。这样不仅能有效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更是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交际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的最佳手段。

教育的生活化其实就是注重了教育的实践性,不再让教育与实际生活脱节,不再培养空有知识而没有生活经验的“残疾人”。生活化教学不仅对于知识的掌握和认知有帮助,更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思想品德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生活中感悟思想品德知识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自身的德育基本素养。这不仅是教育的最高宗旨,更是人文教育的完美体现。

参考文献:

品德教学生活化三策略 篇7

一、力求教学情境的生活化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学习内容相对来说是比较抽象和枯燥的, 鉴于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积极的学习心态投入学习过程。比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天生我才必有用”这一章节时, 可以先将中学生所熟悉的的文学作品《水浒》中所描写的梁山“一百单八将”中同学们最为耳熟能详的几员大将的外貌特征的说明制作成教学软件, 让同学们根据文字材料判断出所描写的对象究竟对应的是哪一位。

【投影1】他, 出身于枪棒世家, 安分守纪, 逆来顺受, 是一位仗义疏财、武艺高强的好汉;他, 生就“豹头环眼, 燕颔虎须”, 号称“豹子头”, 是一位统率八十万禁军的将领;他, 最终却因官逼走上梁山, 成为梁山上的一员骁将。请问, 他是谁? (林冲)

【投影2】他, 号称“二郎”, 食量过人, 勇猛过人, 秉性刚烈, 武艺高强, 曾经“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在景阳岗上赤手空拳打死一只猛虎。请问, 他是谁? (武松)

【投影3】他, 号称“黑旋风”, 他用他那板斧“杀尽天下不平人, 砍尽天下不平事。”请问, 他是谁? (李逵)

教师利用多媒体投影与学生开展互动后, 继续发问:“同学们, 林冲逆来顺受、武艺高强风;武松食量过人、勇猛过人, 李逵外表怪异、力大无穷, 不同的人是不是具有不同的特征与长处?……”然后, 教师再因势利导,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 “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天生之才”和“内在潜力”, 从而营造出有利于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教学情境。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营造贴近学生生活的具有浓郁的生活化气息的教学情境, 从而充分彰显了生活化课堂的生命活力。

二、力求教学语言的生活化

语言, 是传递信息的工具, 中国作为重要的文明古国之一, 丰富生动的语言宝库, 是用之不竭的无穷宝藏。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恰当地调用语言宝库中的生活化的语言, 将使原本枯燥而抽象的教学内容显现生动的意境, 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比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学会合作”这一章节时, 可以让生活中信手拈得的生活语言“走进课堂”, 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即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一些生活谚语、农谚俗话等。比如, 对于“庄稼一支花, 全靠肥当家”、“水是庄稼宝, 离它活不了”等农谚俗话, 教师可以稍加点拨, 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 把“庄稼”、“肥料”、“水”之间的关系“娓娓道来”, 从而使得枯燥的理论生动形象, 使学生能够领会理论知识。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 以生活化的语言为“中介”, 开展互动式教学, 发动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思考, 不仅增添了课堂的生活底蕴, 也使得课本理论知识真正走入学生内心。

三、力求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知识来自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 离不开生活的具体内容。鉴于此, 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 如果能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精心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那么, 将使学生感到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内容“亲近”而不生疏, 从而提高学生的政治学习积极性。比如, 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生命只有一次》时, 教师可以围绕教材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珍爱生命, 不仅仅是用生命培育生命, 更是用生命善待生命, 用生命拯救生命, 用生命熏陶生命。请同学们谈一谈, 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其他生命?”这样一个开放性的问题, 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回答, 例如, 会有学生说:“我以后睡觉时发现蚊子在自己的蚊帐里, 就不再拍死它了, 把它放走。”还会有学生说:“今后吃饭, 我再也不吃肉了。因为吃肉就要残害动物的生命。”针对于这种情况, 教师不必嘲笑, 而是应耐心地讲解, 让学生了解人的生命与其他生命的关系, 真正认识到,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 离开了人的生命, 一切生命就变得无意义。人类之所以要珍爱其他生命, 是因为其他生命为人类的生命提供了能源、养料供应和休息、娱乐的环境。因此, 人与自然应相互依存、和谐相处, 人应该尊重和善待其他生命。相反, 如果其他生命的存在, 影响或者威胁到人类生命的存在或生存的质量时, 人类应该制服或者坚决地消灭它们, 保护人类的生命。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将课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 赋予课堂以生活化的浓厚气息, 使学生油然而生亲切感, 不仅成功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 还使得学生能够兴致盎然地积极开展学习探究活动, 从而为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 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策略, 通过教学情境的生活化、教学语言的生活化、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等教学手段, 赋予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以鲜明的生活化特征, 从而达到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教学目的。

摘要:生活化的教学策略, 可以实现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融合,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以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 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程中, 应立足于学生生活, 把思想品德教材中的理论观点的阐述过程寓于中学生的社会生活内容之中, 从而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品德教学生活化三策略 篇8

一、新课导入生活化

前苏联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 都依赖于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它是学生获得知识, 开阔视野的重要动力。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最好的方法就是从学生感兴趣的、为他们所熟知的日常生活入手, 使新课导入生活化。以科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下《缤纷情感》一课为例, 我在上课前首先让学生欣赏歌曲《常回家看看》、《我的中国心》, 让他们在优美动听的旋律中体会亲子之情, 爱国之情, 听完歌曲之后, 我随即又启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 讲述自己与他人、社会等之间发生的情感故事, 并画出自己的“亲情数”。这样, 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与我一同进入新课教学活动。

二、课堂教学组织形式生活化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民主、宽松、和谐的环境里, 在平等、友爱的师生关系中, 学生的情绪容易受到感染, 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让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 自主大胆地进行探索。此时学生的思想开放、思维活跃, 容易产生联想, 产生灵感,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容易获得创造性的思维成果。要达到上述目的, 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 教师所采取的具体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尤为重要。

教学实践表明: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特征采用生活化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 不但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深受学生的喜爱, 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同样以《缤纷情感》一课为例, 当师生共同进入新课学习后, 师生之间就开始以聊家常的形式展开教学活动, 围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什么要培养高尚情感, 如何去培养高尚情感”这一主题,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 谈谈各自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在做的, 从中体会培养高尚情感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情境设置生活化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 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获得直接经验, 主动进行学习, 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 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 使课堂教学更加接近现实生活, 使学生身临其境, 如见其人, 如闻其声, 加强感知, 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 激发思维。

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师应注意:创设情境所选用的材料必须是与课堂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的、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真实的、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材料。例如, 我在科教版七年级上册《礼貌的力量》教学中, 设置了两个直观的生活情景, 一是在公共汽车上, 一位中学生坐在“老弱残疾专座”上, 旁边站着一位老人。二是一学生拿着一份调查问卷表向一位老人做调查:老头, 填个调查表好吗?老人头也不回地走了。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感受, 得出了礼貌待人就能得到他人的接纳, 对人不礼貌, 就会得到他人的厌恶, 就会伤害他人, 礼貌能帮助我们成功, 使学生体验到了礼仪的重要性。

四、教学活动生活化

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 我忘了。我看了, 我知道了。我做了, 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 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 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 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 多参与合适的活动,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回归生活策略 篇9

关键词:思想品德,回归生活,导入,案例,活动探究,总结,实践

“教育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模拟、再现和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经历“参与—体验—感悟”的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在合作与分享中丰富自己的经验,满足自我成长的需要。

一、导入回归生活策略

思想品德课的新课导入,犹如一部 电影的序 幕,一篇文章的开头,如果引人入胜、富有情趣,就能使学生主动进入教师所设计的情境之中,并很快地激发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特别注意从生活实例中引出话题,满足学生内心的需要,使学生积极地投入学习中。

二、案例教学回归生活策略

在课堂上开展案例教学时,应针对不 同的学生、不同的教学内容来选择案例,所选案例应贴近社会,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列举与所学内容密切相关的案例,将整节课的教学内容、知识要点渗透到案例中,让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掌握教材内容。

如在教学《健康的网络交往》一课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网络的利;网络的弊;如何正确 利用网络。在教学以上内容时,如果对众多生动形象的事例处理不当,只会让学 生沉浸在 听故事的 热闹气氛 中。为此,教师可以调整教学思路,选用一个生活中的案例,并在案例中穿插三个知识点。例如小李因上网多次旷课,甚至夜不归宿,为了筹集玩网络游戏的费用盗取他人财物,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教学时,可以引导 学生想象:小李上网时可能会做什么?上网除了玩游戏外还可以做什么?小李为什么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 路?你认为我们该怎样正确使用网络?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的思路变得清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网络,教师在课堂中引用有关网络的案例,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活动探究回归生活策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几个 生活情境,一步步引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事例。教师通过学生遇到的、正在思考的或 能引起兴 趣的生活 事件,引发学生 的思考、感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领悟教材内容。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展各种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的活动,如讨论、辩论、小品表演、情景模拟等,有利于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 在法律常识的教学中,教师先跟学生强调,法律允许做的才能去做,法律不允许做的坚决不做。学生通过对日常生活中所碰到的问题进行讨论、分析,明确了法律的重要性。显然这样做有利于能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懂得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此外教师也可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法庭模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四、课堂总结回归生活策略

课堂总结,就是完成一堂课的教学 任务后,教师或学生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归纳总结,使之升华的教学过程。成功的课堂总结,可以使课堂教学锦 上添花、余味无穷。然而许多教师常用的总结模式(如请学生谈谈这节课有哪些收获等),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达不到预设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列举生活中鲜活的实例,并根据案例提出相应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总结。这样,既自然地总结了该节课的教学内容,又使学生很好地巩固了所学知识。

五、课后实践回归生活策略

课后,教师可组织学生开展生活化 的实践活 动,使课堂延伸至课外,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学《难报三春晖》一课时,可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做一天父母,亲身体验父母的艰辛,更好地实现该节课的情感价值观目标。这样既体现了思想品德课走出课堂、回归生活的理念,又让学生感悟了人生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品德教学生活化三策略 篇10

一、对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认识

1.生活化 :把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学生的平常生活情景、社会情景相联系,乃至用平常生活场景、社会情景替代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

2. 生活化教学 : 将教学活 动置于现 实的生活 、社会背 景 (或模拟背景 )之中 ,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 同时将教学目标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使思维得到积极的碰撞,闪出智慧的火花。

3.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 : 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实际生活为载体,以观察、体验、感悟为主要途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 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 把生活问题化为学习的内容,使学习问题生活化,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做负责任的公民,以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作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即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将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融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之中, 逐步构建和形成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目标内容、途径方式、评价标准等,从而真正体现“课堂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运用各种思维方式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继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学生提供可以观察、体验、感悟的机会,使学生在观察、体验、感悟中逐步丰富生活的知识经验,形成积极对待生活的态度,提高适应创造生活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合格公民打下坚实的基础。

明确了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的内涵, 那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实施, 怎样做到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这是一门艺术需要研究。笔者结合近年来新课程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和体会。

二、构建生活化课堂教学艺术的策略

初中思想品德课文图文并茂,语言生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引导初中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 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尤其是教材内容在编排上特别注重学生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体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一改以往生硬、陈旧、传统的说教方式,以清新、自然的独特魅力吸引学生,体现新课程的教育新理念———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将学生课堂学习课本理论知识(间接经验)与现实生活(直接经验)结合起来,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课堂,让学生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 发展能力,即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1.营造生活化的课堂氛围 ,新课导入生活化。初中思想品 德课不是简单地传授道德知识与技能, 而是要求学生主动求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是基础性资源,是师生在课堂交互作用的起点。据此,在新课导入这一环节,就应走进学生的生活, 呈现相关的生活事实,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他们树立相应的课题意识。具体可采用三种方法。

(1)呈现法。即在刚一开始上课时呈现具有普遍性和思考价值的生活事件,例如上《做情绪的主人》这一课时,笔者就直接引入生活事件———期中考试后,今晚要开家长会,而自己的考试成绩不理想。在吃晚饭时,你的心情怎样? 带着这种心情, 你做事情的效果怎样?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又会怎样? 像这样一开始就让学生直面自己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思考情绪问题, 无疑有助于课题的展开。

(2)活动法。即在刚一开始上新课时通过做活动的形式 , 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要学习的内容上。例如上《行为与后果的关系》这一课时,笔者直接让学生做一个游戏,在拥挤的公共汽车上, 甲不小心踩了乙的脚,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又会有怎样的结果。从彼此的行为态度引出行为与后果的关系,从而让学生带着对生活的思考进入新课题的学习中。

(3)倾诉法。即在刚一开始上新课时让学生倾诉个人生活 中的亲身经和感受体验, 借助学生富有童真、童趣的真情表达,很自然地营造主题所要求的情感氛围,也就是开放地纳入学生的直接经验,与课题有关的讲叙、讲演、朗诵、歌唱等都是可以采用的方式。例如笔者在上《克服逆反心理》这一课时,在上课前先讲述:《小华的烦恼》:不知为什么,这段时间以来,14岁的小华总觉得父母的话不入耳,不中听,父母无论说什么他都顶嘴。以前小华与父母的感情非常好, 可近来他却变了许多。小华每次发过脾气之后也很后悔,感到自己伤了父母。可下一次他又会不由自主地做出同样的举动, 小华为此苦恼不堪。小华的烦恼在同学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可能出现,下面请同学们讲讲你的类似的烦恼。学生纷纷倾诉自己的烦恼。既然 大多数学生都有类似的烦恼, 那么这些烦恼到底能不能克服呢? 带着这个问题开始新课的学习。

2.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 ,教学内容生活化。只有植根于 生活世界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课堂, 才是具有深厚生命力的课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以生动形象的生活场景,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整个学习活动,丰富生活体验。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境,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的目的。例如,笔者在上初三年级第八课《拥护党的领导》的第一框《辉煌的历史篇章》时,在导入新课这一环节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课堂总结这一环节让大家同唱一首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结束这堂课。《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主要描述了中国共产党领 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历程和辉煌功绩, 表达了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赞誉和衷心拥护,揭示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结论和正确道理。本堂课利用歌曲形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结束新课,结尾同唱一首歌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既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在讲授《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一课时,笔者就先让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消费者权益受侵犯的案件, 课堂上让学生就消费权益被侵犯的行为后怎么做,谈谈自己的想法。有学生说找人教训一下商家,出出气;有学生说,打12315消协投诉热线;有学生说,找记者曝光商家; 还有学生说,要积极与商家协商解决。学生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发言,并就解决措施进行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时,要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使问题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

这里, 笔者创设了合适的生活情境, 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知识经验和参与课堂建构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就怎样解决生活中碰到的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寻找符合社会规范的方法。其意义,除了让课堂充满活力、不再空洞枯燥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参与知识学习,有话可讲,有理可说, 课堂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 学生不再是坐在一旁看热闹的观众,从而确定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 ,组织形式生活化。以往课堂教 学中学生往往被固定在课堂的某一位置上,不容许乱说乱动, 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缺乏足够宽松的生活空间和交往空间,不能为学生提供适当的思维和想象空间。通过创设生活化的学习空间,模拟真实的生活环境,把学生置于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开展教学活动, 没有高高的讲台, 没有插秧式的座位安排,以往课堂教学给学生施加的各种压力得到释放,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宽松的氛围。比如笔者在讲《跨越代沟》这一课时, 就采用活动课的形式,把学生分成四组,四周围成四排桌子, 中间是表演的空间,小品表演四位学生排练、演绎母女冲突, 多媒体,MTV《懂你》歌曲(满文军)。在这一活动中,笔者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编自演, 不再是知识的化身和教学过程的主宰,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 是学生的朋友、伙伴,让学生成为真正的课堂主人;教学过程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而是教师、学生、教材三者互动的过程,是教师调动学生已有经验在活动中与教材的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伙伴对话的互动过程。这一过程,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教师越是“放手”,学生的思维就越活跃,学习效率就越高,感悟的道理就越深刻。

新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了主题探究活动, 用于开展相关的学习活动,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实践活动,力求在活动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学生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思想品德教师在具体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让学生成为积极参与者,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引导他们多想、多看、多说、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比如在教学初三年级“开拓进取战胜挫折”一课时,让学生回想自己曾经经历过的挫折,然后设计成小品表演,并思考:“当时是怎样解决的? ”“现在我们学了这一课后又该怎样解决? ”学生积极性很高,有的把自己因考试不理想而被父母责骂的事作为素材,有的把自己生活中受委屈的事表演出来。这些适度的开放的问题和表演活动, 既注重科学世界和书本世界,又注重学生的生活世界,课堂教学获得应有的生命意义和生活活力。

4.创设生活化的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生活化。以学生的发 展为本,用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是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评价的前提条件。教师要成为学生品德的积极欣赏者, 通过“放大镜”欣赏学生道德品质和知识能力水平的提高 , 并及时选用恰当的方式反馈给学生。如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可以建立学生责任心培养成长记录袋,将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的良好言行放入袋中, 将有关该生的社会责任行为的评价、学生本人在社会责任心培养中的体会感悟放入袋中,定期让学生做出自我评定,且在全班交流与分享,这样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品德教学生活化三策略 篇11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

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教学中,以情感培养为核心,以学生实际生活为载体,以观察、体验、感悟为主要途径,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联系学生的生活世界,把生活问题化为学习的内容,使学习问题生活化,从而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感悟人生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作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模式。而反观我们过去的思品课教学,不难发现:过去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与社会生活联系并不紧密。教学的目的仍然是过于强调知识的识记、再认,道德观念的灌输和道德行为的训练,而忽略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本身的情感需求,疏离了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也忽视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与锤炼。“课堂成了与生活割裂的空间,知识成了从生活中剥离的纯粹的知识。”这也是思想品德课堂之所以受冷落的原因之一。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在教学中注入生活的内容和时代的“活水”,做到“用生活来教育”,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

那么,怎样才能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让思想品德课教学生活化呢?

一、树立学生主体理念,营造生活氛围

以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现代教学的主流。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有得到人格的尊重和必要的信任,才能唤起学习的激情,才能主动进入角色,参与知识形成、发展、应用的过程,才能激发求知欲望,张显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因此,要使思品课回归生活,必须树立学生主体理念,以生为本,营造良好的生活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关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为课堂创设适宜的学习情境。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优化师生关系,要把学生看作人,看作活生生的大写的人,看作有生命价值和人格尊严的人,充分尊重学生人格,理解学生需要,相信学生潜能,爱护学生身心,使课堂气氛民主化、师生关系朋友化。要学会倾听学生的声音,给学生更多的民主,要平等的与学生交流,鼓励学生的创新,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参与的机会,提供一个交互式的对话学习平台,让思想品德课成为生活的大课堂。

二、以课堂为主阵地实施生活化的教学,让生活融入思想品德课堂

1、新课导人生活化。在思想品德課堂上,新课的导入是课堂学习的序幕,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参与的兴趣。在导人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选取一些富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为学生熟悉的和感兴趣的、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探索的材料,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明确思想品德源于生活的本质,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联想,诱导学生的情感和审美情趣,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我在教学《身边的诱惑》这一课时选取这样一个事例:“老师的手机昨天收到了一条短信,上边说我中了五万元的大奖,但要领取这五万元,得先交五百元的手续费,然后再扣除个人所得税,最后会把剩余的钱打到我的卡上。”然后让学生回答:“老师应该打这五百元钱吗?”学生的兴趣马上调动起来了,都争相讨论。通过这件事的引入,让学生了解了身边的诱惑无时不在,深刻理解了课文所讲内容,提高了教学效率。

2、教学情境生活化。在课堂上,思想品德教师要精心创设生活情境,唤醒学生对过去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未来的希望憧憬,激发出学生心底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要求,启迪学生对问题的求知欲望,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学会生存和发展。在《难报三春晖》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回忆父母在平凡的生活中为我们的成长所倾注的点点滴滴——生病时精心的照顾;取得进步时欣慰的笑容;犯错误时心急落在肩头上的一巴掌……联想起日常生活中我们对待父母的一幕幕:有的同学曾嫌母亲唠叨;有的同学曾因父亲管教太严而疏远;有的同学曾因父母的平凡而瞧不起;有的同学曾因自己的任性而与父母顶嘴……通过讨论与讲述,学生深切地感悟到母爱如水般细腻,父爱如山般深远。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在以后的生活中关心、孝敬父母。最后歌曲《懂你》使本课达到了高潮,此时学生们情绪高涨,课堂气氛活跃。

3、教学活动生活化。思想品德新课程基于案例,基于生活,基于情境,基于问题,適宜开展活动学习。美国教育教学中流行这样一句话: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知道了。我做了,我懂了!这句话很明白地告诉我们: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充分考虑学生,不能让学生成为听众,应组织他们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思想品德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反复亲历体验的过程。

三、布置生活化作业,拓展延伸知识,提升教学价值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回归生活,不仅要面向内容充实的课内教材,而且还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不断拓展学生的学习领域,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加深学生的人生感悟,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升教学的内在价值。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课程资源,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积极拓展教学外延,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价值。为此,教师可以布置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作业,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感受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学会生存,促进个性发展。

品德教学生活化三策略 篇12

品德课不等同于科学课,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课程性质不同: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承担这门课程,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个性,开发潜能。品德与生活课程则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具有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显而易见,两门学科的侧重点不同:科学课重在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而品德与生活课程则以回归生活为本,重视感悟、体验。

二是教学手段不同:科学课以做实验为主,需准备实验工具,如量杯、显微镜等,通过假设、验证、得出结论。而品德与生活课程则要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观察、体验、感悟的基础上唤起学生的内心共鸣。举个例子,四年级科学课有《果实和种子》一课,教学目标定为认识种子的内部结构,知道种子里有植物宝宝,会解剖种子,会用放大镜观察种子并把种子画下来,通过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撕一撕、闻一闻等方式探究种子的神奇之处。而品德与生活中的《种子的探索》,不把解剖种子纳入教学内容,而侧重于探究种子的名称、大小、颜色、形状、作用以及种子的生长过程。

如何在《品德与生活》中教授有关科学的内容?教学策略建议如下:

“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充分地展现与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一、抓住活动的触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变来变去的水》一课旨在通过水的三态变化,了解水的神奇。课上,老师娓娓说道:“水姑娘托老师给你们带来几件礼物,是什么呢?”老师亮出了一块块小冰块。“想和冰块做亲密接触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想!”老师发给每组一块冰块,要求学生用心感受,慢慢传,然后跟组员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握着冰块,静静地感受着它的变化,再慢慢地往后传。小组交流时,孩子们掩饰不住喜悦,争相说着自己的发现:“我的手心有水珠了,那是冰块变的。”“冰块慢慢化成水了!”当冰块又传到第一组的第一个同学时,她的感受格外强烈:“冰块比刚才小多了了。”“你知道冰块为什么会变小了吗?”老师追问道,孩子扬起小脸认真地回答:“我知道,因为冰块遇热会融化。”这个体验环节的设计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在真实的体验中拉近课堂与生活的距离,有效地触发了学生进一步探究水的欲望。

二、抓住情感的支撑点,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

在《种子的探索》教学活动中,笔者引入种子娃娃这一卡通形象,以“闯关游戏”贯穿活动始终,闯第二道关“把种子娃娃送回妈妈的怀抱”时把活动推向了高潮。一年级小朋友天真可爱,富有同情心,这种带有“玩”的色彩又与学习内容配合的拟人化的教学活动方式生动、有趣,非常符合他们的心理。他们齐心协力,在认真辨别、寻觅中把花生、南瓜、板栗、莲子、葵花子、黄豆、玉米粒、石榴、四季豆籽、稻谷、芒果核等种子成功地送回植物妈妈的怀抱。每每看到在自己的帮助下,种子娃娃顺利地回到了妈妈的怀抱里,学生的脸上都笑开花了。在探究中,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参与,不仅明白种子的大小、样子、作用各不相同,而且了解了种子在植物中的位置也不相同。显然,找准有效的情感支撑点,学生的观察、交流、与人合作的基本技能得以提高,他们在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之时,仍旧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投入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中。

三、抓住教材的创造点,放飞孩子思维的翅膀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潜力是巨大的,老师要敢于开发他们的潜能。《太阳光的利用》一课,老师可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作为课程资源,组织学生对收集的资料进行交流分享,归纳探讨,了解太阳光与我们的生活关系的密切。同时,借助形象生动的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能的各种用途,从而领悟到太阳公公的能力真的非常强大。至此,还不能画句号,老师可抛出问题:“其实太阳公公还有很多的本领等着大家去发掘呢。太阳光还应该怎样被开发和利用呢?请小朋友开动脑筋,大胆设想,创造出更多在生活中利用太阳能做的东西。把你们想到的画下来,比一比谁的设计最有创意,最实用。”学生在纸上刷刷地画了起来。不久,一幅幅创意图就诞生了:会计时的太阳能自行车,冬暖夏凉的太阳能屋子,太阳能路灯,会自动加热的太阳能茶桌,帮助农民伯伯种庄稼的太阳能机器人,太阳能手电筒、太阳能船、太阳能电磁炉……这一切都让老师激动、欣喜。是啊,找准创造点,学生会还你一个精彩。

四、抓住与课程的链接点,发展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上一篇:儿童血铅水平下一篇:语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