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教学活动策略

2024-09-18

品德课教学活动策略(精选12篇)

品德课教学活动策略 篇1

针对品德课活动教学的现状以及品德课活动教学缺乏实效性的原因, 我们认为, 要在提高品德课教学活动的“智”字上下功夫。

一、明确教学活动本质, 以活动促发展

要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实践, 必须首先明确教学活动的主要思想。“在活动中学, 在活动中用”是新课程标准对品德教育提出的一项新要求。开展活动教学并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 其目的就在于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学习, 获取知识和能力, 体验情感, 发展个性品质,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因此, 品德课应本着“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的思想, 采取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我教育, 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产生深刻的心灵体验。

二、把握教学活动主体, 贴近学生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 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因此, 教师必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从儿童的实际生活中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将教材中的原有材料与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鲜活材料结合起来, 尽力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 使活动内容贴近儿童生活, 易于儿童接受。课堂活动内容的选择以学生为核心, 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 给每个学生以发挥和展示的机会, 为学生自主性的充分发挥开辟广阔的空间。

需要明确的是, 我们在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 并不否认教师的主导作用, 否则活动教学就会成为“自由”式、放羊式的休闲课、游玩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活动情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拨思路, 启发学生活动的创新思维;通过活动方式、方法的指导, 使学生自觉地参与活动和学习;适时调控活动过程, 保证活动健康有序地进行。

三、创新教学活动形式, 讲求教育实效

丰富的活动载体是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每一个精心设计的活动, 都会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通过创设的各种情境和活动, 使内容的呈现与开展的活动融为一体,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在活动中体验, 在活动中收获。活动形式多种多样, 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灵活地选用活动形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为学生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活动空间。

在课堂教学中, 一方面, 我们需要创设丰实的教学情境, 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活动的内涵, 寓思想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到活动之中, 引导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积极思考活动内容与所学知识的联系,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真切体验、实践磨练中感悟德育的要求, 并受到启迪, 将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情感品质, 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从而对人生的成长与发展起到巨大的引导和提升作用。

可见, “活动”是增强品德课课程针对性的有效方法, 但活动不是目的, 只是手段, 教学活动的着眼点应放在考虑如何使学生得到自主发展, 而不是停留在活动本身。我们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 真正使“活动”成为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最佳途径。

品德课教学活动策略 篇2

摘要:课堂教学策略,即根据教学目标而制定的指导思想、行动方针和操作方式。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学生实际,确定教学内容,注重选择最佳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和形式,改进教学策略,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关键词:思想品德 策略 提高

课堂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它需要讲究策略。那么,如何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教师要改变教的策略

1.转变传统教学观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认为教师要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应做到“四个转化”——即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由单一传授知识转化为发展思维、培养能力、提升情感和价值观;由全班划一的教学目标转化为保底不封顶的分层教学目标;由纯理论性练习为主转化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探究性练习。

2.优化课堂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教学目标既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又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具有导向、调控、激励、评价等诸多功能,归限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并且教学内容的处理、方法的选择、步骤和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目标展开。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制定出科学的、合理的、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

3.教学手段多样化。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更应合理的采用新技术,使教学手段多样化和现代化。如采用各种电教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生动的学习氛围,实现教学的立体目标,又能让学生更多接触社会,扩大知识面。

二、教师要改变学生学的策略

1.激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意识。在素质教育下,教师要确立“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育思想,教育的目的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创设问题情境,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教学目标,并激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自始至终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由接受性的静态学习提高到参与性的动态探知,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的人。为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氛围,发扬民主,鼓励探讨,诱导质疑,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学习策略,选择科学合理的学习方法,独立地、策略地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意识。21世纪的中国,竞争与合作更加激烈,为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竞争的激励作用,鼓励学生之间展开竞争,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同时,还要强调合作竞争,增强学生的整体意识与协作精神。

4.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素质教育很重要的一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此,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把教学中的问题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质疑问题,寻求结论,并鼓励学生通过合作的方法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思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让结论在补充、启发中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而且培养了学生独立思维、积极探究,善于质疑解疑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优化评价策略

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教师应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优化课堂教学评价策略,使课堂教学目标真正落到实处。

1.充分运用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注意的不只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且是学生认知形成的全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及时测评,跟踪学生的认知过程,这样不仅能及时了解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情况,暴露存在的疑难点、模糊点和错漏处,而且可以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2.开展学生的自我性评价。由于自我性评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因而在教学中,开展自我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力,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在自我性评价过程中能形成自我反馈机制,正确得到强化,错误的及时加以纠正。改变了那种单纯依靠他人评价的状况,拓宽了反馈渠道。

3.慎用批评性评价。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做到一视同仁,不能因自己的喜好厌恶来判断学生,也不能依据个人情绪和心境好坏而妄加评判。反之,如果这样做了,不仅会造成错误导向,起不到教育作用,反而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学逆反心理,影响其身心健康发展。

地理题材品德课教学策略探寻 篇3

一、认知起点——万物兴歇皆自然

卢梭说过:“教育必须顺着自然——也就是顺其天性而为,否则必然产生本性断伤的结果。”可是,实践中,我们往往会以成人的视角去分析研究教材、选择教学的切入点。当预设的精彩并没有如期而至时,往往会将原因归结为学生基础差、跟不上老师的教学节奏等。其实,课堂本是学生的活动场,它是为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存在的,并不是教师的秀场。因此,我们应该弄清孩子的认知起点,站在孩子的视角做出合理的选择。

如在教学《我国的行政区》(浙教版三年级下册)一课时,为了解学生对行政区的已有认知,一位教师做了课前小调查,发现行政区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非常陌生的,而对于行政区之间的隶属关系更是一团雾水。抓住了这样的认知起点,教师展开了教学:

师:孩子们,见到你们真高兴。能告诉老师你是哪里人吗?

生:漓渚的。

师:哦,是漓渚镇的。知道老师来自哪里吗?

生:杨汛桥镇。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大屏幕上写着呢!(孩子指指大屏幕)

师: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弦子。是的,我们杨汛桥镇和漓渚镇都属于绍兴县。(课件出示绍兴县地图)看一看,漓渚镇在哪里?杨汛桥镇又在绍兴县的哪个位置?

生:漓渚镇在绍兴县的西南方向。

生:杨汛桥镇在绍兴县的最西边。

师:你是怎么来判断它们的位置的?

生:面对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师:真能干!借助这个口诀,我们就能轻松看懂地图了。

师:那我们绍兴县是谁的“孩子”呢?

生:绍兴市的。

(绍兴县地图逐渐缩小“飞”到绍兴市地图中)

师:那么,绍兴市又是谁的“孩子”?

生:浙江省。

(绍兴市地图逐渐缩小“飞”到浙江省地图中)

(学生开始在下面小声议论)

师:小朋友们想说什么?

生:我觉得我们漓渚镇已经很大了,可是在刚才老师出示的绍兴县地图中,漓渚才占了这么小一块地方。

生:而绍兴县放到绍兴市地图中,也是这么小。现在,把绍兴市放到浙江省地图中,也只有这么小一点。

师:是啊。想知道浙江在中国地图中的样子吗?(边说边让浙江省地图缩小,“飞入”到中国地图中)

生(惊讶):又只有这么小一点?

师:看了这些,你想说些什么?

生:祖国妈妈可真大呀!

师:是啊,太大了!为了方便管理,祖国妈妈就把全国分成几个行政区(板书:行政区),就像老师把我们的班级分成几个小组一样,这样管理起来就方便多了。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一看《我国的行政区》。

以上的教学,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出发,从他们所熟悉的家乡出发,以辐射的方式,带领孩子一步步从家乡走向全国,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老师用儿童化的语言,把下一级的行政区称为是上一级行政区的孩子,把行政区比作是班级中的小组,从而将抽象的行政区概念变成了学生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了什么是行政区。在落实知识目标的同时,从学生熟悉的家乡出发,用图片缩小“飞入”地图的方式,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祖国幅员的辽阔,“祖国真大”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如此,找准了孩子的认知起点,选择合适的切入点,就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定下了成功的基调。

二、生活原点——豪华落尽见真淳

品德课程中,将地理题材的教学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以学生的所见所闻为基础,贴近生活实际,会让地理课堂教学多一些生活的色彩。

如教学《长江长城,黄山黄河》一课时,正值“五一”小长假前夕,本班学生大多有出游的习惯。于是,在教学中,教师组织开展了以下教学活动:

师:小朋友们,5月1日就快到了,有3天时间休息,你最想去哪儿玩呢?

生:上海科技馆。

生:宁波凤凰山。

师:想知道老师想去哪儿吗?读了这句话,就知道老师最想去的地方是哪儿了。

(出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生(争着说):黄山。

师:你们真聪明,都猜中了老师的心思。去黄山旅游,3天时间刚好。

生:我也想去。语文课中学到过《黄山奇石》,我很想亲眼看看。

生:对,我也想去。

(一时间,好些同学都产生了去黄山一探的兴趣)

师:好,那我们今天就来聊聊去黄山这个话题。出门旅游,首先要考虑出游的方式。我们现在的位置是绍兴,黄山在哪个省?

生:安徽省。

生:我在地图上查找了一下,发现安徽是浙江的邻居,很近的。

师:出游前查查地图,就知道路途的远近了,这个方法真好。据老师了解,有三种方式可到达黄山。

(师出示表格见表1)

师:你们认为哪种出游方式比较好呢?

生:坐火车,便宜。

生:我选汽车。虽然火车便宜了23元钱,但是,却

要多花一倍的时间,不划算。

生:我也选汽车,其他的方式中途都要转车,汽车是直达的,方便。

师:好,我们就选汽车。平时,我们去一个地方旅游,都会关注什么?

生:那里有什么好玩的。

生:那里有什么好吃的。

师:好,请你选择一个主题,先读读信封中老师给你准备的资料,也可上网查找一下黄山的资料。待会儿,我们一起来交流。

(五分钟后,学生如数家珍)

生:云海是黄山一大奇观,每年平均约有260天有雾……

生:云、石、松、泉是黄山四绝,松分为迎客松、陪客松……

生:黄山有和尚榧、毛峰荼……

本堂课把地理知识的学习与旅游策划活动结合起来,切合了学生的生活需要,点燃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明确我们的生活和地理密切相关,让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地理知识的实用性、有效性,从而拉近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距离。“豪华落尽见真淳”,生活,让地理更有趣;地理,让生活更美好!

三、兴趣焦点——好诗不过近人情

兴趣是品德形成的催化剂,它在品德教学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价值,兴趣的缺失就意味着人文追求的放弃。

1.拼一拼

拼图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喜欢玩的一种游戏,教学《我国的行政区》一课,教师顺势开展了玩拼图的教学活动:

师:大家想像老师那样来拼一拼吗?

生(热情高涨,齐声):想!

师:小朋友的抽屉里就有一块拼图,对照课本第53页的我国行政区图,比一比,看谁拼得快。

(教师一声令下,学生马上动起手来,不到5分钟,全班学生都高高地举起了小手)

师:你是拼得最快的。说一说是怎么拼的?

生:我找大的先拼。

师:最大的是哪个行政区?

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生边说边把拼图中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拿起来展

示,满脸的自豪感)

师:奖励你用课件把这块最大的图拼上。

(学生高高兴兴,蹦跳着上前拼图)

师:小朋友们,还有哪些行政区的名称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像?

生(纷纷回答):西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

師:对,这是我国的五个自治区。它们都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有着自己的风俗习惯、民族特色。让我们开展一个“猜一猜”的游戏活动。

(教师出示了一段新疆舞的视频和布达拉宫、蒙古包、枸杞、20元人民币上的桂林风景四张图片。学生兴致勃勃地猜着、说着,教室里洋溢着快乐的学习气氛)

在玩拼图的过程中,学生动手动脑,熟悉了我国34个行政区的名称和位置;通过猜一猜的活动,了解了民族自治区的民族风情。如此,在快乐玩耍的过程中,就让“了解我国的一级行政区”这个本来显得有点枯燥的认知目标顺利达成了。

2.演一演

中低段的小学生表演欲望强烈。针对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老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让学生演一演。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世界真奇妙》一课,在讲到各国的礼仪时,把一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分别扮演不同国家的人;另一半同学扮演游客,在出访不同国家的过程中,行不同的见面礼,如:握手礼、合掌礼、拥抱礼、碰鼻礼等等。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中西礼仪文化的不同,感受了世界之奇妙。

3.赛一赛

小学生好胜心强,通过赛一赛的方式,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巩固知识目标。

如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上《我们的地球》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七大洲和四大洋,一位老师巧妙利用竞赛作为突破口:

(1)请同学们注意观察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状,研究研究它们在地球仪上所处的位置。

(2)请同学们自学书上75页的内容,结合搜集的资料完成以下问题:地球上最大的洲是____,最小的洲是____。地球上最大的洋是____,最小的洋是____。

学生通过形象的图片,真实的数据,有选择的竞答,直观地认识了七大洲和四大洋,并整体感知了洲洋交错分布的美。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符合三年级学生的特点,又成功地对课程内容和资源进行了整合,点面结合,打通了课内与课外的界限,沟通了课本知识与学生的生活体验。

四、生成亮点——柳暗花明又一村

巧妙捕捉生成性教育资源,往往能促进各类资源的有效整合。如在教学浙教版《品德与社会》三下《我国的行政区》一课时,笔者为了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在认识祖国最东边的行政区和最西边的行政区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出示本校的作息时间表和新疆小学的作息时间表。当学生看到自己是上午8:00到校,而新疆的小朋友是10:10到校时,不禁发出了感叹:“他们真舒服,可以这么迟上学!”老师顺势引导:“是这样吗?让我们上上网,欣赏一下早上八点钟两地不同的风光吧。”

通过百度的图片搜索,两张图片呈现在学生面前:一张是浙江早上八点忙碌的上班上学图,一张是新疆地区早上八点晨曦微露图。学生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新疆的小朋友舒服,是时差导致两地上学时间不同。如此,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祖国幅员的辽阔。

案例中,老师敏锐地捕捉到了学生认识上的分歧这一动态生成,运用教学机智,借助便利的信息工具,对教学资源进行了重组,经过巧妙的“穿针引线”,使教学更富有生气和活力。

初中思想品德课情境教学策略探究 篇4

一、情境及情境教学

情境即情况、环境,一般是指由外界景物、事件、人物关系等诸多要素有机结合而构成的某种具体的境地。情境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其一,主体活动的具体环境;其二,对主体发生影响的事件;其三,有定性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家庭关系、师生关系和“友敌”关系;其四,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方式。思想品德情境具有如下特点:

(一)实践性

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大特点是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学以致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发掘生活中重大而典型的热点、焦点、疑点问题,取材应全面、准确地反映一个事物的真实情况。创设的情境要可感知、可体验、可操作,便于学生探究,最终得出正确结论。

(二)冲突性

当教师根据新知识、新方法、新思维设计的新问题情境与学生的旧知识、旧方法、旧思维产生冲突时,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冲动和欲望,使学生处于“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进取状态。在创设冲突性情境时既可以立足于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又可以在概念、问题的辨析点上设置冲突,使学生的探究活动在矛盾中得以深入开展。

(三)启发性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讲,启发来自兴趣,它是一种内在动力,会促使学生萌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因此,我们可以运用歌曲、动画、漫画、故事等形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想问”欲望,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那么何谓情境教学?它也可被称为情境探究教学,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教学。它是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相融合,以自主、体验、探究为主要特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获得知识能力、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教学活动。

二、情境的预设与生成

情境是运动,其运动固然包含着空间的变异。由于人物之间相互影响,人物的内在生命活动凝结成动机并促成行动。一般地说,更重要的在于人物关系的运动性。而情境又是人为的为主,可附加创设的,是一种手段。根据情境的生成状态,我们认为学习情境可分为预设情境和生成情境。掌握情境预设与生成的基本技巧,这在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预设情境的引领

1. 疑处设境。

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潜能,创设情境,铺好平台,启发学生“于无疑处生疑”,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探究、实践,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在每节课中都可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创设富有挑战性的情境。例如在执教八年级上册《诚信是金》时,我展示《曾子杀猪》漫画进行看图说话,然后问学生:“曾子为何会因妻子一句玩笑话而真的杀掉猪?”因为是学生非常熟悉的故事,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他们积极动脑,踊跃发言。质疑给课堂带来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2. 热点设境。

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社会性和思想性。我们可将最新的国内外时政热点、焦点与教材相结合,创设时事情境。如在执教九年级《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时,我先讲述了“航空工业英模”罗阳的先进事迹,然后设问:“罗阳向世人传递着哪些‘正能量’?”这既能让学生了解最新时事政治,又能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综合分析等能力,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凸显了思想性。

3. 近处设境。

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要“生活化”,生活对学生而言是最感兴趣也是最感性的,因此,教师创设的情境要反映学生身边的现实生活问题。例如教学七年级上《学习新天地》时,我引导学生谈谈初中学习的新烦恼和新特点。由于把初中新生引进现实生活,他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生成情境的激活

1.“活”化入境。

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即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密切关注课堂气氛,善于捕捉每个学生神态反应等细微变化,提炼生成情境。例如,在教学九年级《我的角色我的责任》时,我发现学生对大人们担负的角色和责任议论纷纷,于是进行“角色换位”活动。这既是学生体验的过程,又是道德学习的过程。

2.“辨”析出境。

事物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体使其具备了冲突性、可辨性。辨析可激发学生探究的冲动和欲望,也能使道理越辩越明。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做诚信的人》时,我组织了“诚信的人太老实,老实人会吃亏”的讨论,学生热情高涨,热烈争辩。采用这种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和自主性,也使道德情感得以内化。

3.“借”势造境。

在教学中,有些内容因其特殊性而成为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学习气氛因此倍加热烈。此时教师就要善于捕捉契机,因势利导,让生成为教学所用。例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网络上的人际交往》时,我发现同学对于网络总有不少话题,就组织了“网络是高科技产品,对我们有利无害”的讨论,顿时议论纷纷,课堂气氛异常热烈。在教师积极引导下,教学竟获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4.“聚”点成境。

面对课堂上无法预见的随机教学因子,教师运用教学智慧把学生的疑惑、灵感、错误和冲突催发为“生成性资源”,使各预设之外的“节点”聚合成情境。

三、情境的探究与互动

新课标倡导以互动、参与为特征的多元化课堂组织形式,调动学生学习动机,引领学生健康发展。因为只有实践体验才能调动学生的内心活动,使道德素质内化为个性的一部分,形成较稳定的特征,有效地矫正与防止知行脱节、主客观背离、双重人格等“假性认知”现象。实践证明,一切的教育,只有让受教育者体验,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一)合作探究。

这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根据生情对学生进行分组,引导学生在组内或组间进行自主探索,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前面提到的问题辩论、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动性,内化学生的道德情感,正确引导学生的行为,落实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

(二)角色扮演。

在角色体验中,学生身临其境,使抽象的理论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激发了学习兴趣和认识,培养了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八年级《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九年级《责任与角色同在》等,最典型和形象。

(三)换位思考。

恰当运用角色换位法,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学生既是活动的感受者,又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角色换位法中所展示的情境贴近学生的思想、情感和实际生活,有利于情境中蕴含的情感与人生哲理契合学生理解和接受的最佳点,从而使思品课富有感染力,提高实效性。例如,在上一点提到的教学内容中都可让学生与师长、其他社会角色互换的体验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

(四)评价激励。

任何学习活动都离不开积极评价,发展性评价的本质就是促进学生进步,让学生在课堂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进取的力量,分享合作的和谐。积极成功的课堂评价能营造特别的情境氛围,我们不妨从“艺”、“励”、“异”等方面做尝试。

1.“艺”。

现在课堂上存在大量廉价、夸张的表扬现象,如:“棒!你真棒!”、“好!真好!”,让学生边说边鼓掌等,并且多次重复。这就大大削减了激励的成本,势必也降低了激励的功能,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下降。经过锤炼、艺术化的课堂评议应是幽默机智、内涵丰富、个性鲜明、让人回味无穷的,它绝不只是为了博得学生一笑,它在给学生以愉快欢悦的同时,促使学生深入思索,悟出“笑外之音”,从而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2.“励”。

在实际教学中,有的学生答错问题后,老师不应立即道破真情,马上加以否定,而应在肯定后再提要求、指方向。这样先扬后抑的评价,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有利于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主动修正错误,起到润物无声的作用。

3.“异”。

品德课教学活动策略 篇5

王华忠

(福建省南平市浦城县管厝学校初中部)

一、导致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效率低的原因

1.学校不够重视

在传统教育的影响下,学校对主课分数的高低非常重视,而对于像思想品德这样的小科就很难得到重视了。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分数低的科目就要给分数高的科目让步,不管是时间上还是人员的配置上都会有所差别。

2.教学方式落后

虽然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教育教学活动都得到了扎实的推进。但是相对来讲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式还较为落后。教师在教学中不重视将教学与适当情境结合,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缺乏。

3.教学空间受到限制

对于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走出课堂,教师要带领学生走到生活中去,把理论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扩展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空间,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道理,获得知识,得到进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但是,当前的思想品德课教学还只是停留在课堂上。

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效率的对策

要想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率,教师就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适当的教学计划,以多元化的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课堂中走出来,走进生活进行实践活动,提高课堂效率。

1.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融洽关系是保证教学效率的前提。教师要尊重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师要积极拉近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在学习上,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促使学生的不断进步,教师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想法,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赛或者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通过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更加尊敬教师,信任老师,这样朋友式的交流,才会真正提高思想品德课堂的教学效率。

2.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集思广益,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感悟到课堂上要讲授的知识和道理,让学生能够理解,然后促使自己进步,逐渐适应这个社会。

情境教学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之一,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社会中、观察生活,选取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进入到其中去感受和了解教学内容。比如,在学习《感受法律的尊严》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法院旁听或播放庭审视频,在法院庄严的氛围中,感受到法律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并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教育学生要知法守法,对学生的学习十分有益。通过这种生活情境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到教学内容,感受到知识的魅力,从而大大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质量。

3.要优化课堂教学

要想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效率,还要摒弃传统教学方式,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品质,提高教学质量。

(1)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只有教师充分了解教材的内容,才能更准确、更细致地进行讲解,才能更好地提高思想品德课的课堂效率。教师应进行充分的备课,并精心设计出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要通过阅读大量的.有关教学内容的参考书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一些课外知识,以活跃课堂气氛,增长学生的知识,同时丰富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学习,从而提高思想品德课课堂效率。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与其他的学科有些不同,它有很大的可拓展的空间,于此之外,还可以运用很多与时俱进的教学信息,来帮助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知识与社会发展的联系,教学内容也要与时俱进,重视教材内容的发掘,积极地开展探索与尝试。教师要重视对时事政治信息的收集,上网查最新的新闻消息,一旦遇到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就可以把它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例如,在教授学生珍爱生命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时,教师可以联系网上闹得沸沸扬扬的“明星吸毒”“富二代”飙车事件,促使学生对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和追求有了深刻的理解,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进而促使学生的价值观得到了升华。在教材的拓展上,教师也不要把教学内容只停留在一般的讲解上,而是要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丰富教学内容的内涵。同时,教师也要重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帮助学生更容易地理解知识,指导学生不断地进步,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

(2)教师要把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来,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感悟到道理,帮助学生学会做人,从而促进自身的进步。因此,在思想品德的课堂上要注重实践的重要性,要把理论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认识自我,感悟做人的道理,并且通过在生活中建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更好的进步和成长。

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要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解决现实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和进步,进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身边的诱惑》时,教师就可以参照现在部分初中生沉迷于网络的现象,让学生自己去搜集一些关于沉迷于网络而害人害己的新闻,通过这样的实践,让学生在搜集资料的时候锻炼学习能力,同时也警示学生不要过分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要学会控制,并且对自己进行反思。当然,在我们努力通过实例来证明和说服学生之外,还要尊重学生,维护学生的自尊心,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丰富学生的课外时间,这样才能很好地抵制不良上网等现象的产生。通过这样的教学,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生活联系到了一起,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管是对学生思想品德知识的学习,还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兴趣爱好都有很大的帮助,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的学习知识和成长。

(3)教师要积极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段。通过教学方法的创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提高。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把握教材的内容,为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这样有趣的教学活动,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效率的一种有效教学手段,教师要熟悉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设备的特点,为学生展示更加准确、直观、易懂的教学内容,同时通过有声有影像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程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学习《隐私和隐私权》时,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歌曲《小龙人》,熟悉而且欢快的音乐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教师通过这首歌来进行提问:什么是秘密?小龙人为什么要隐藏秘密?由此导入教学内容,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如,《隐私和隐私权》的教学时,教师问:“隐私对于我们的生活重要么?”问题提出之后,教师让学生一起看一则新闻――安检中的透视眼,并请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利用多媒体的展示,把较为抽象难懂的思想品德知识更加具体,促使学生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组织开展思想品德课外活动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在课堂内所学的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同时,又能使学生将已学到的知识初步运用到实践中去,解决所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此外,课外活动还有助于学生扩大知识的视野,发展学生对各学科的兴趣和才能。思想品德学科可以开展辩论会、时事知识竞赛、法律知识竞赛、手抄报评比大赛、时政热点评析、社会调查等活动。这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比如,针对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内容联系新环保法的实施,组织学生开展环保法律知识竞赛和环保调查,这样做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有机地联系起来,能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

总而言之,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思想品德的教学十分重要,为了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这个社会,教师要优化课堂教学,深入研究教材,把理论知识联系到实际生活中来,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手段,从而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凌云程。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效率的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09)。

[2]赵红亮。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效率[J]。都市家教,2013(05)。

[3]车宝鸿。全面实行课程改革切实提高课堂效率:浅谈如何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性[J]。中学生政史地:教学指导版,(10)。

品德课聚焦教学目标策略探微 篇6

[关键词]品德教学 目标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3-051

在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在追求教案设计的新颖性、课堂氛围的活跃度、学生的高参与度等方面下了不少工夫,试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然而,由于认识存在偏差和操作不当,课堂教学往往偏离了课堂主题和教学目标,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那么,在小学品德课堂中如何聚焦教学目标,提高课堂实效呢?

一、梳理教材体系,确定教学目标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小学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应树立目标意识,站在课标、全册教材甚至整个小学教材的高度上来梳理教材体系,在充分分析课标和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知识经验来确定教学目标。

小学品德与社会采用“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的课程设计思路。其中,“螺旋上升”指同一内容在不同年级(或年段)重复、循环出现,但又各有侧重,逐步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认真研读全套教材,精心梳理出同一单元内容的主次目标,并将这些目标进行纵向对比,准确把握住本单元目标的脉搏。例如,苏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的《家乡哺育了我》这一单元是让学生通过看家乡的地图、学做小导游等活动,初步了解自己家乡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经济特点和文化传统特色,对家乡有初步的概念和感情,知道自己是家乡的一员。而四年级《我的家乡在变化》这一单元则是要让学生在调查、访问、对比中感受家乡的变化,进而珍惜发展的成果,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促使学生从小关心家乡的发展,为家乡的发展献计出力。

由此可见,“家乡”系列在三、四年级中,内容逐步深化,要求逐步提高,教师要宏观把握,精心梳理,切不可混淆主次,目标模糊。

二、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多样形式

教师明确教学目标后,就要围绕目标设计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紧扣主题,环环推进,逐步深入。

例如,教学《讲文明,懂礼貌》一课时,有一位教师这样设计:(1)导入环节先出示“熊小弟”故事的四幅图,抛出问题“熊小弟丢了什么?”教师没有让学生直接回答,而是让学生欣赏故事《三借芭蕉扇》,思考唐僧为什么能顺利借到芭蕉扇,由此再回到“熊小弟”的故事。因此,“熊小弟丢了礼貌”的答案就水到渠成了;(2)“补全板书,把礼貌用语放进一段话里”,帮助学生掌握礼貌用语的用法;(3)为礼貌用语设计动作,让学生懂得礼貌用语加上相应的动作会让人感觉更用心、更真诚,表达效果更好;(4)学生运用礼貌用语的环节,教师用“转动转盘,知识竞答”的游戏形式,由指针最终停留的数字随机揭晓题目,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在这一环节中,教师还设计了附加题(PPT出示图片),让学生懂得“讲文明、懂礼貌”不仅要说在嘴上,更要落实到行动上;(6)设计“借笔”“还笔”“送水”等环节。学生纷纷运用合适的礼貌用语与听课教师现场互动。

本课教学中,教师紧扣“文明礼貌”的主题,通过听一听故事、为礼貌用语设计动作、转转盘竞答、唱一唱歌曲、赏一赏小品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对文明礼貌的认识不断得到升华。

三、拓展教学空间,落实教学目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向四十分钟要效益是永恒的追求。我听过很多设计完美的公开课,课堂将近结束时,教师往往会给学生每人发一张调查表或记录单,然而过后却不再过问,学生也把调查表或记录单视为一张废纸。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实践性目标沦为空谈,这样一个看起来精美的课堂设计也只是一个华而不实的花式而已,不仅不利于学生巩固当堂所学知识,而且可能会磨灭整堂课的学习效果。因此,对于诸如此类的调查表、记录单等课后实践作业,教师要做好检查工作,让这些实践性作业成为拓展教学空间、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教学资源。

例如,一位教师在借班教学二年级《做事不拖拉》一课后,给学生每人发一张记录单,要求学生在家长的监督下,每天在表格中的“蜗牛”或“兔子”上打钩记录自己起床穿衣、刷牙洗脸、吃饭、整理书包、做作业的情况。课后,这位教师委托所借班级的任课教师每天查看学生的记录情况,还和任课教师交流沟通或直接去该班级专门了解。之后,教师还进行“比一比谁得到的小兔子多”班级评比,评选出“做事不拖拉小能手”。这样有布置、有跟进、有总结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养成“珍惜时间,做事不拖拉”的好习惯,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古人云:“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只有理清教材体系,确定教学目标,紧扣教学目标,设计多样形式,拓展教学空间,落实教学目标,才能有效提高品德课教学的效率。

品德课教学活动策略 篇7

关键词:品德,活动,有效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 “以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在需要为基础, 以活动为主线, 以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操作、主动体验为特征, 以活动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方式已被广大教师采用。活动中, 学生情感得到了熏陶, 品德得到了发展, 价值观得到了初步培养, 品德课堂因此展现蓬勃生机。

品德课需要活动, 更需要有效的活动。教师在关注学生学得快乐、学得开心的同时, 更要关心他们学得是否有效, 学生在活动中是否有了明确的价值判断, 是否有了正确的认知, 是否有了比较深入的感受, 是否有了良好的方法与能力。那么如何提高活动教学有效性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 认为需要做到四个“有”。

一、心中有目标:提高活动教学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活动的设计依据是目标, 活动的检验标准也是目标, 活动是达成目标的途径与手段。因此, 活动教学要有明确的目标。

1. 紧扣目标, 设计活动

活动本身不是目的, 而是实现目的的方式, 因此, 教师设计活动的要有鲜明的目标意识, 要有助于更好地完成预期目标。设计活动要思考三个问题:

为什么设计:为完成哪一条教学目标, 需要设计活动?

如何设计:设计怎样的活动更有效, 活动具体怎么安排?

如何评价:活动的预期效果是什么?怎样检测?

回答好这三个问题, 基本能保证活动的目的性。

例如, 一位教师上《文明古国的荣辱——从四大发明说起》一课时, 设计了“三算”活动:

一根竹简只能写15到20个字, 一卷能写一千个字, 大约有两三斤重。算一算:东方朔的信用纸来写, 需要多少纸;品德书用竹简来写, 要用多少竹简;算一算书包的书都用竹简来写, 又需要多少竹简。一般一张纸能写1000字左右, 一卷竹简也差不多能写1000字。这样设计的目的, 是让学生通过计算, 将遥远的生活与现实建立连接, 感受纸的发明很重要。一封重重的竹简信, 换成纸张, 几乎微不足道。一本薄薄的品德书, 换成竹简会有两三百斤重, 把一书包书换成竹简的话, 更会有两三千斤重。简单的计算, 算出的是竹简和纸之间的明显差异, 算出的是纸带给人们的便捷。这时, 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中国人最早发明了纸来谈感受, 他们就能更好地体会本课的内容了。

2. 围绕目标, 组织活动

课堂教学的不可预测性决定着教案只是预案而已。教师需要根据课堂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引导学生更好地朝着预期的目标前进。活动中, 教师应做到旁观者清, 时刻牢记目标, 保证活动效果。学生在活动中偏离了主题, 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思维受束缚了, 教师要善于启发;课堂生成了新的教育契机, 教师应顺势而导。总之, 教师依据目标有效组织活动, 才能保证活动效果。

例如, 在执教二年级《你真棒》一课时, 笔者根据“发现、欣赏同学的优点”这一目标, 组织猜一猜活动。但是有的学生一开始并未围绕某个学生的优点评说, 而是说了诸如外貌等特点, 这就偏离了“欣赏优点”的轨道, 这时教师应及时进行引导, 告诉学生要说优点, 这样及时点拨就保证了活动的有效性。

3. 依据目标, 评价活动

评价是保证活动质量的重要环节, 是完整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评价不仅可以反馈学生活动的效果, 也可以促进学生认知与情感体验。我们要紧紧围绕目标来评价活动有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达标的程度如何, 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例如, 在执教《我就是我》一课时, 根据“初步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培养自信、开朗的性格”这一目标, 笔者安排了“亮出个性展自信”活动。学生展示本领时, 笔者以鼓励为主, 以发现优点为主, 引导其他学生评价这位同学的优点和长处, 并让展示的学生说说听了夸奖以后的感受, 以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使他们树立自信。

总之, 活动不仅仅是让课堂变得活跃生动, 更要为实现目标服务。我们要紧扣目标, 从实际出发, 创造性地设计活动, 巧妙地组织活动, 准确地评价活动, 使活动真正为达成品德目标服务。

二、组织有方法:提高活动教学有序性

1. 活动之前明要求

没有规矩, 不成方圆。在开展活动之前, 教师要跟学生讲明规则要求, 这是保证活动顺利进行的关键。教师要设计好活动计划, 制定细致规则, 并预想可能出现的情况与困难。例如, 一位教师在执教《你真棒》一课时, 设计了“做一张贺卡送给同学”的活动, 送贺卡环节是最容易失控的地方, 这位教师这样要求:拿上贺卡, 轻轻走到这位同学身边, 将贺卡送给她, 说一句夸奖的话;收到贺卡的同学说一句感谢的话;两位同学轻轻拥抱一下;完成后, 轻轻回到自己的座位, 比一比, 哪位同学表现得最好, 老师也送他一张小贺卡。

因为事先教师有明确的说明, 有具体的要求, 还有“小贺卡”做鼓励, 所以各个环节有序进行, 没有出现差错。

2. 活动之中细指导

活动之前明确要求, 并不能保证所有学生都能按要求进行正确操作。特别是低中年级的学生, 他们的理解力和操作能力都不强, 若教师只有要求没有指导, 他们还是难以独立进行活动。因此, 在具体活动时, 教师要进行巡视, 仔细观察, 深入到学生中, 看看他们有没有遇到困难, 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指导。

例如, 执教《我国的行政区》一课, 笔者安排了“拼图”比赛, 通过活动让学生直观感知中国地图的特点及每个行政区的大致形状。但是在具体操作中发现学生的差异比较明显, 有些学生很有方法, 一下子就能拼, 有些学生却不知如何下手。于是, 笔者请能干的同学说说拼图窍门, 先拼什么, 后拼什么, 碰到困难有何好办法?这样一启发, 不会的同学就知道了方法, 活动就能顺利进行了。

3. 偏离之时巧引导

课堂是出错的地方, 活动中学生出现差错是难免的。教师要及时关注活动进展, 发现错误倾向马上进行点拨引导, 使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例如, 《国庆节》一课, 笔者让学生设计国庆联欢会的活动, 有学生说开展“丢手绢”“老鹰捉小鸡”等游戏, 显然这些提议显然不符合“国庆”主题。于是笔者幽默地反问学生:“这样的活动的确好玩, 你们是不是想借着祖国妈妈的生日过儿童节呀?”学生立刻意识到应该围绕“国庆节”主题设计活动。

三、内容有真情:提高活动教学真实性

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 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儿童正在进行中的现实生活, 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因此活动设计要贴近学生实际, 从学生视角思考, 与学生生活沟通, 唤醒学生的认知, 增加学生的体验, 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 获得成长。

1. 链接真实生活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 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 也就是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的说教式的教育方式。笔者努力选取生活中的鲜活内容作为活动元素, 将现实生活经验与活动内容相对接, 让学生在这样的真实链接中丰富道德情感, 获得生活经验。

例如, 上《国庆节》一课, 笔者安排了三个联系生活的活动:一是采访爷爷奶奶, 回忆中国没有解放时的生活情况;二是采访爸爸妈妈, 谈谈最近三十年祖国的变化;三是用心观察, 身边有哪些庆祝国庆活动。学生通过这样的采访和观察, 就能从身边亲人的口中感受祖国的巨大变化, 从身边的细节中感受全国人民对国庆节的庆祝。然后, 笔者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祝福, 有的学生唱祝福祖国的歌, 有的学生朗诵祝福祖国的诗, 有的学生画祝福祖国的画……这样的设计, 让看似高远的“祖国”变得亲切, 让看似高调的“爱祖国”变得可感。在课堂上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 情感上产生共鸣, 从而拨动他们的心弦, 引发他们的体验。

2. 营造真实情境

由于课堂教学和学生生活的局限, 并不是所有内容都可以与生活链接。这时, 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品等方式营造生活情境, 让学生在这样的“仿真”活动中进行学习, 获得发展。

例如, 教学《我们的社区》一课, 通过情景表演, 让学生体验社区工作人员全心全意、热心服务的角色, 激发他们的感恩之心。教学《遵守交通规则》一课, 笔者在教室模拟了人行横道和红绿灯场景, 让学生“真实”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 什么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

这样的情境创设, 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 再现生活中的行为片断, 使他们如同身临其境。更重要的是, 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 可供学生观察、体验、探究, 能使他们得出对自身的价值判断。学生品德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渐进的过程, 教师应当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模拟”生活, 让品德从生活中来, 又回到生活中去, 拓展教学时空。

3. 尊重真实体验

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社会性发展源于真切的体验和感悟, 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体验产生理解, 体验产生情感, 因此, 品德课应尊重学生的实际体验和真切感受, 让他们的内心体验形成认识, 进而转化成行为能力的原动力。因此, 在设计活动时,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情感特征, 并且尊重他们的真实情感。

例如, 教学《生活中的你我他》一课, 学生在了解社会中不同的职业后, 会对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认知, 比如, 有学生说不愿当清洁工、交警。笔者认同他们的感受, 并设计了“假如没有他们……”的讨论活动, 让学生想象如果生活中没有清洁工会怎样?学生各抒己见, 在讨论中明白了每个职业都是社会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 每一种劳动都应该得到尊重。

四、形式有新意:提高活动教学趣味性

低年级学生无意注意占主导, 新鲜有趣的活动能更好地唤起他们的兴趣, 集中他们的注意, 从而提高活动实效。因此, 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情况, 选择、改编、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 用有情有趣的活动串起学生喜爱的品德课。

1. 角色扮演活动

角色扮演能激发学生的情感, 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教师应创设一定的情境, 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与情感在扮演角色中进行运用, 依照所扮演的角色或模仿他人的角色行事。最后通过“角色扮演”,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理解、认识外显出来。抽象的道德认识需要通过生动鲜明的形象, 才容易被学生理解、接受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说, 角色扮演活动就是在虚拟情境中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的一种好方法。

2. 情感体验活动

没有体验, 就无法引发相应的情感。小学生生活经历简单, 情感世界单一, 为了教学需要, 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 提供一定的方式, 如参与活动、欣赏图片、赏析音乐、观看影片、触摸实物等, 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此类活动的共性在于能创设一种情感氛围,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相关生活, 获得相似体验, 激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

3. 游戏竞赛活动

游戏竞赛是孩子们最喜欢、最乐意参与的活动。小学生活泼爱动, 好胜心强, 竞赛游戏为他们提供了实践和表现的机会。教师应把握小学生的年龄特点, 为他们设计相应的游戏和竞赛, 既满足他们爱动好胜的天性, 又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道德认知, 使他们把认识转化为行动, 逐步做到知行统一。

4. 表演展示活动

孩子是天生的表演家, 表演欲望强, 教师可以抓住小学生的这些特点, 在课堂上安排适当的表演展示类活动, 如展示收集资料, 展示自编小报, 讲故事, 做介绍, 编小品等。这类活动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能较大程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唤醒学生的参与热情, 培养学生的自信与勇气, 锻炼学生的胆量与能力。

5. 动手操作活动

听过不如说过, 说过不如做过。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学生年龄特点和实际能力, 安排适宜的动手操作活动, 如制作贺卡、设计温馨提示、画画图画、做做节庆小吃、与动物亲密接触等。这样的活动形式丰富, 趣味性强, 便于操作,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 体现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 培养他们的操作能力和表现能力, 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当然, 活动形式还有很多, 我们教师要不断创新, 用多种形式的活动来组织教学, 让学生有持续的学习热情;同时要充分发挥活动的综合效益, 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 让学生自然地接受教育和熏陶, 受到启发和感染, 于无声处得到品德的提升。

小学品德课自主探究活动策略举隅 篇8

学生天生爱模仿, 总希望有表演的机会, 能充分地展示自我、施展才华。在中低年级阶段, 有一些课利用表演游戏, 使学生如身临其境,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生活角色, 更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获得深刻的感悟。这样一种直接体验式的学习, 其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 而在于每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真实感受, 这种内心体验是学生主动形成认识、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案例:浙教版三上《生活中的你我他》

片段:感受交警这一职业的辛劳

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交警叔叔的工作之后, 让学生来模仿, 演一演他们的帅气动作。“小交警们”在做完指挥车辆直行的动作1 分钟后, 接受老师的现场采访。

意大利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有句教育名言:对孩子来说, 听到的容易忘记, 看到的记忆不深, 只有亲身实践和体验过, 才会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在上述案例中, 教师创设了扮演“小交警”的情境, 让学生走进交警的生活, 模仿他们看似帅气实则艰辛的动作, 通过定格一分钟的车辆直行动作, 使他们切身体会到交警工作的辛苦, 这个过程中学生对交警的敬佩、热爱之情油然而生。

学生的道德认识不能只局限于课本, 有时必须通过活动拓展认识, 深化明理, 而开展课堂辩论是达到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

案例:浙教版五下《圆明园在哭泣》

片段:开展辩论会

内容:圆明园该不该重建

学生对圆明园并不陌生, 因为在语文课中学过课文《圆明园的毁灭》, 但对辩论赛的形式和规则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 这种活动形式适合在高年段使用, 并且教师要做好充分的指导工作, 比如:

(1) 介绍辩论赛相关规则, 让学生熟悉辩论赛该如何进行。

(2) 学生表明观点, 写出自己的理由。

(3) 根据学生观点分成正反两方, 各推选出一辩, 二辩, 三辩。

(4) 安排自由答辩环节, 做到人人参与。

俗话说“, 灯不拨不明, 理不争不透”。 如果只是让学生写写观点, 省事是省事, 但是效果就差之千里了。而采用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思考, 主动探究, 发展学生的扩散性思维, 让学生在唇枪舌剑的激烈辩论中深化明理, 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当然, 可能最终辩论并无一个明确的结果, 但是最终结果的有无、正确与否, 并不是评价探究活动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对于学生来说, 探讨和把握获得探求结论的方式和途径, 往往比学习和记忆知识结论更有价值。

朱熹说过: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质疑问难是创造的种子。在教学中, 我们要恰当把握学生好奇、好动、好胜的心理, 鼓励学生学会质疑, 大胆质疑, 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主动探求知识的过程。

案例:浙教版四下《世界之窗》

片段:开始学习三大人种的质疑环节

(1) 看图质疑:关于世界三大人种你想了解什么?

(2) 学生自由提问。

(3) 教师优化处理, 点出本节课重点解决其中的三个问题:

①他们的长相有何不同?

②他们分布在什么地方?

③同住地球上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人种?

这三个问题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 所以老师也是区别对待: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 教师引导学生用观察法解决;第二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回归课本, 自主学习书上的人种分布图然后再交流汇报;第三个问题有一定的难度, 但教师也没有立即告知答案, 而是先让学生猜一猜原因, 然后教师当堂示范用百度搜索来验证, 体现了师生合作释疑。

这个过程中, 学生从质疑问难到教师指导下尝试解疑, 始终处在学习的主体地位, 很好地激发和培养了他们的探究兴趣和能力。这个环节的重点在于老师是在引导学生如何提出问题, 如何解决问题和学法小结, 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非常浓厚。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 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多角度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的一般方法, 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 从而解决问题达到学习的目的。

——

竞赛是指个人、集体或团体各方面力求超过对方成绩的相互行为。竞赛对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有重大意义。学生普遍都有好胜心理, 这种心理因素能激发他们在竞赛的过程中自主动脑、动手, 大大增加学习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实践证明, 多数儿童在竞赛情景下开展学习活动, 要比一般学习形式有效。

案例:浙教版五上《红绿灯》

片段:学习交通法规

(1) 读知识窗, 知道我国现有的交通法规有哪些。

(2) 明确竞赛规则, 布置自学任务。

(3) 开展交通安全知识竞赛。 (分必答题和抢答题)

学习法规本身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 为避免依赖教师的直接传授而让学生主动建构, 特引入这种竞赛游戏, 它切实提高了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因为要比赛, 学生在识记法律条文时就已经全情投入、书声朗朗了, 比赛时更是热情高涨, 最大限度地发挥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如此, 学生在紧张欢乐的气氛中既巩固了知识, 又不易产生心理疲劳, 将整节课的教学推向高潮。

其实, 除了这四种活动策略, 关于指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策略还有很多, 比如猜一猜、唱一唱、画一画、议一议等。课堂上创设这样一些充满趣味性、综合性、实践性的活动, 能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自主学习探究, 提高道德素养, 提升道德品质。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策略探微 篇9

一、课前导入要生动有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始,好比是一个好故事的开头。如果故事的开头能动听、悬念叠出、异彩纷 呈, 就很容易吸引听众。在教学中, 教师要特别注重用不同的方式精心设计课堂导入, 要使学生感受到课堂的活力与激情。这样, 一节课有 了很好的 烘托和前 奏 , 就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以 及对本节 课的学习 兴趣 , 也能起到营造整堂课良好学习气氛的效果。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 结合新课改的要求和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 我采用了趣味导入新课的方法。比如,在上课之前先讲述一个与本课有关联的寓言故事导入新课, 或用与本课有关的时事热点问题与学生讨论引出将要教授的内容, 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又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激发兴趣,营造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可以说, 人们在心理上往往趋向于轻松愉快而躲避紧张压力。只有在和谐融洽、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中,学生才会有安全感和愉悦感, 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 充分地展示自己的个性, 自由深入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因此,教师要改变思想观念,转换角色,要放下架子,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一 切为了学 生的促进 者、指导者、组织者和援助者,要学会热爱学生、尊重学生,学会蹲下来欣赏学生 , 从而建立 一种民主 、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宽松、愉快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热情。

三、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 助教学

思想品德课中有些内容理论性、系统性较强,教师要把抽象的观点、深刻的道理向学生讲清楚, 难度较大。因此,对教师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提高其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归纳论证等的能力是相当关键的。 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和运用多媒体设备, 用其活泼、生动的形象,可以一扫传统说教式 教学导致 的沉闷空 气 ,带给学生一种活泼、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使学生从最不喜欢思想品德课变 成非常喜 欢思想品 德课。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教 学课件的 制作与应 用 ,对教材的内容给予适当的简略或补充, 或展示有关最新最热门的讨论观点及意见, 或者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提供丰富、生动、有趣的感知材料,激发他们的兴趣,让学生踊跃发言、激烈讨论,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激发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落实教学目标。

四、学会利用学科整合优势

思想品德课渗透了多个学科的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应用各个学科的相关知识对学生进行综合教育, 增强学生对相关的文学、历史、地理等学科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等的综合能力。这样既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不觉得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 又达到了教育目的,提高了教学效果,使学生在轻松愉悦 的氛围中 完成了学 习任务,掌握了教材观点,同时也达到了对学 生各方面 知识素养 的提高, 培养了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当然,利用学科整合进行教学, 对教师自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自身 要不断提 高自己的 能力与水 平, 多汲取多方面、多学科的知识,才能真正发挥优势,达到教学目的。

五、上好社会实践活动课

品德课教学活动策略 篇10

一、做好课前准备, 为课上活动铺垫

备课, 是教师教学工作的一个重点, 在上课之前, 教师需要围绕课堂教学内容, 收集有关的教学资料, 为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打下基础。教师还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 让学生在上课之前, 先去了解与教学有关的内容。首先, 广泛查阅、收集资料。为建立学生的多维认知表象, 可以让学生收集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图片、文字等, 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收集这些资料, 以便能够在课堂上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如在教授《秋游回味》一课之前, 教师让学生收集最近一次秋游的活动情况, 如游览地的风景、游览地的建筑物, 秋游过程中的一些有趣的人、事、物, 用照片或者图画、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在课堂上, 向同学们展示, 并从中体会秋游的乐趣。其次, 调查、参观访问。在教学的过程中, 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与参观访问, 深入了解社会、生活、伟人故事等。如《秋游回味》这一课中, 也可以组织一次参观历史博物馆或者名人故居的活动, 将品德教学融入到实践中, 让学生产生共鸣。这些课前的各项准备, 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设情境交流, 让学生乐在课堂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儿童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可见, 品德教育并不是局限于课本知识的, 它还关系到我们的生活实践,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交流体验中感受到品德教育的存在, 能够让学生更加乐于学习。如教授《我的好习惯》一课时, 笔者采用实物模拟情境, 创设若干个情境:让一组小朋友表演吃饭前洗手与不洗手;让两名学生拿着座机互打电话, 一个同学以礼貌的方式打电话, 另一名同学打错了电话, 却还直接挂断电话。在活动的过程中, 一些习惯的问题就会一一呈现出来:餐前不洗手对不对?打电话时, 你是有礼貌的吗?遇到有人拨错电话, 你怎么处理?你拨错了电话又是怎么处理的?这样, 学生在玩中学, 乐在其中, 情不自禁地投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这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交流的益处, 能够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并且在情境模拟的过程中, 体会角色扮演的乐趣, 这就大大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拓展学习空间, 延伸课堂的空间

小学生的智力与心理正处在成长与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候的学生对发现、探索等有着特别强烈的要求。而教材里的文字和图片案例是有限的, 教学时如果把所有精力都放在教材上, 就局限了学生的发展能力。所以教师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拓展学习空间, 使有限的课堂产生无限的知识。如在教学《我的家乡在哪里》时, 可以进行多个方面的内容拓展, 如:让学生收集一些图片与文字, 然后根据图片与文字向大家介绍一下自己的家乡。或者也可以来画一画, 将自己觉得家乡最有特色的地方画下来。还可以讨论一下家乡的名人事迹, 说说家乡最出名的人物以及历史遗迹等。或者还可以来唱一唱, 将自己觉得最有家乡特色的民谣教同学们来唱一唱, 这样会使学生增加对家乡的自豪感。又或者可以说说家乡最出名的特产,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带有关的特产来课堂, 让大家一起品尝来自不同地方的特产。拓展学习空间, 不但可以扩展内容, 还可以拓展课堂形式, 可以构建开放性的课堂, 让学生去大自然中体验、感受, 这样也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总结以及激励, 让学生体验成功

在课堂教学结束的时候, 一定要进行总结, 可以是教师进行总结, 引导学生理解;也可以让学生自主总结, 以提高学生总结的能力。品德课教学不能忽视“总结—提升—引领”的作用, 在这个最后环节的教学里, 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对本节课的学习做出“水到渠成”的归纳总结。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知识巩固得更加扎实, 学习效果也更好了。激励是指对学生的评价。对小学生的评价一定要注重方法, 要符合他们心理的发展水平, 且小学阶段的评价应该是表扬多于批评。在整个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重视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行为表现, 采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比笼统的表扬会让学生更加的有自信。比如:某个胆小的学生回答问题声音比平时响亮了点, 与其夸张地说“你真棒”, 还不如告诉他“噢, 原来你的声音很好听。”“你小小年纪就懂得关心帮助同学, 在班上一定有很多好朋友, 老师祝贺你赢得友谊。”“你画的春天真美, 这只小燕子好像要从画纸上飞出来了, 你愿意展示给大家看看吗?”类似这样的评价, 能够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认可, 学生就能从中体验到自信。总结与激励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能忽视的, 在学生自我总结或者教师引导总结的过程中, 让学生巩固知识;在合适的评价中, 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增强学习的信心。

品德课教学活动策略 篇11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育人思想;教学渗透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以加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为主要任务,帮助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律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和社会实践能力……”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挥思品课的育人功能,使学生获得全面健康的发展。 如何发挥其育人功能,使思想品德理论通过知、情、意、行内化为学生的世界观、方法论、价值观以及自觉行动,真正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这是在新形势下一线思想品德课教师应该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改变教学方式,大胆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积的极情感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并向成年人过渡,自我意识和独立性逐步增强。在初中阶段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树立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对学生的成长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本课程的任务是引领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基本的善恶、是非观念,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因此,思想品德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大胆创新。新的教学理念不能仅停留在理念的更新上,它需要广大的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实践和贯彻。这就为教师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那么如何做才能教好思想品德課呢?改变过去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充分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充满人情味,充满活力和激情。以达到教育的功能,使思想品德理论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作为中国的思想品德教师,在应付考试的同时,必须清醒的认识:一方面必须应对应试教育,另一方面在头脑里腾出走出应试教育死胡同的空间,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正得以提高。把思想品德课作为育人的主要阵地,这是思想品德教师的责任。

二、创新“一课多法”,培养合作能力

教师要勇于创新,尝试多种教学方法,激起学生探求新事物的欲望。在平时的教学中,播放一曲优美的歌曲或做一个小小的游戏,有时还可以演一个小品乃至相声,这种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势必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也可以在同年级里进行“一课多次重建”的教研活动。

三、重视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我们经常根据教学内容或学生疑惑的问题,积极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思想品德教材中所学的知识观点细致地考察社会现象,经过分析综合以达到正确认识社会,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目的。如在学习“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时,我们一方面发动学生自己搜集一些反映我国人口、资源、环境方面的图片资料,认识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另一方面还在周末时间亲自带领学生走上街头,了解我们生活的社区还存在哪些环境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哪些危害,并让学生在现场提出解决的方法。

1、重视联系学生自身实际。如在学习“让友谊之树常青”一课时,我们先让学生了解一个人在交友方面要具有的几种品质,然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自己在交往中最希望朋友具有的品质展开充分的讨论,让每个同学都在纸上写出自己的看法,最后让小组长把本组同学所列举的品质加以汇总,选出三种最多的品质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具有了哪些品质,还有哪些做得不好或者还没有做到的,自己今后有什么打算。这样就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悟到要想获得更多的友情,就必须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学会理解和宽容、同学之间要互相关爱、互帮互助。

2、重视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如在学习九年级思想品德“感受共和国巨变”一课时,我们采取以下步骤:课前给学生布置社会调查、走访任务:走访不同时代出生的人,了解他们童年时光的生活情景;调查某位(或几位)老人一生中不同时期的生活及社会变化情况。课堂上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生活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综合国力逐渐增强;国际地位极大提高等。课后拓展:我们应为生活在这样的国度而自豪,国家取得这样的成就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四、运用情感教学,把德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上课时必须饱含丰富的情感,让学生在爱的情境中,受到情感上的陶冶。首先,教师在备课时要注意备情感,要充分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情感的内容。其次,讲课要以情动人,就如演员一样,进入角色。

思想品德课,关键在育人。要搞好此项工作,作为教师首先应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一块宝。他需要你去欣赏,他才能体现价值;他需要你的呵护,他才能随时发光;他需要你的雕琢,他才能变得更加美丽。教要有法,但无定法,我们要将学生培养成为弄潮儿,那我们自己首先就不能只做一名观潮者。努力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随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这才真正成了育人的关键。

品德课教学活动策略 篇12

一小学思想品德课对话教学的现状

因为对话式教学是新课标的重要内容, 所以受到了各个学科老师的青睐。有了对话教学的意识, 相比之前的单方面的传授式教学, 本身已是一个进步, 但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 对话教学还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一教学理念的实施过程, 存在着理论和实践的脱节, 具体表现如下:

1. 刻意追求师生对话, 迷失教学目标

新课改更注重了师生对话式教学, 并把这一教学内容作为重要的一项教学质量评价标准。但是在我们的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有些老师为了追求对话的效果, 却忽略了教学目标的实现。往往是一节课热热闹闹, 却没有实现教学的目标。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 他们需要一种正确价值观的导向, 教师的导向作用在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中, 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

2. 课堂对话教学停留在形式化阶段

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对话式教学中, 在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形式化的阶段, 有些看似对话式教学的过程, 实质上和这一理念相距很远。如在“热爱劳动”这一主题的教学中, 教师让学生们思考更多的是“热爱劳动是什么”这个层面上。但为什么要热爱劳动?热爱劳动的意义是什么?这些层面的对话并没有完全展开。这种停留在表面化思考的对话, 并不能启发孩子们更多的思考。

3. 课堂对话教学脱离学生实际生活

众所周知, 小学生处在教学的初级阶段, 他们并不具备理论层面思维的知识储备, 也没有太多理论层面思维的习惯。如果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上, 我们对话教学的主题和他们的实际生活脱轨, 往往不能引起学生参与对话的兴趣, 也不能完成老师的教学目标。在小学思想品德课上, 教师们往往不能让学生们结合他们所熟悉的父母、同学等社会关系来发表想法, 而是要学生谈社会现象、历史人物。小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知识储备在这些主题方面根本不可能有太多的想法。这种“舍近取远”的讨论, 往往会造成“冷场”。

二改善小学思想品德课对话教学的策略

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小学生的生活为基础, 它的教学目标也是在这一基础之上促进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只有把握了这一核心的理念, 才能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策略。

1. 优化小学思想品德课的硬件环境

改变传统的桌椅摆放方式。在传统教学中, 学生们的课桌和椅子都整齐地排着, 而老师则在三尺讲台之上。这种老师在上, 学生在下的方法不适用于对话式教学。因为这种方式会让学生形式一定的心理压力, 对话也不是平等性的, 有的性格内向的小学生甚至不敢说话, 更谈不上对话了。教师不妨走下讲台, 坐在学生们的身边, 像朋友一样和学生相处, 和他们交流, 这会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或可以把桌椅在对话式教学的课堂上排成圆形, 老师在中间, 同学们环绕四周, 从而畅所欲言。这种桌椅摆放方式也是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国外接轨的新形式。

2. 建构学生合作关系

我们知道, 小学生心智还不成熟, 他们在对话中, 往往显得知识储备和表达能力不足, 但是在学生与学生之间, 他们的交流却很活跃。教师不妨让他们之间有更多的交流, 自己则更多地聆听和提示。如在关于“热爱劳动”这一主题的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们互相谈自己在家做过的家务活, 教师及时在一边做出引导。

3. 所有对话尽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

综上所述, 小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理论水平都有限, 所以思想品德对话教学的话题一定要贴近小学生的实际生活, 这样才能让学生们有话可说, 不会陷入尴尬局面。如在“尊老爱幼”这一主题的教学中, 让小学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谈谈自己是如何尊敬老人的。切忌让小学生谈他们所不熟知的生活, 造成假、大、空的思想品德教育局面。

三结束语

对话式教学还是一种发展中的教育理论, 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 如何把这一教育理念更好地应用在教学实践中, 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从而让小学思想品德课走向真正的对话。

摘要: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形成的重要阶段, 这一时期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能让学生受益终生。就小学思想品德教育课和其他课程比较而言, 这门课有着很强的德育功能。本文分析了小学思想品德课运用对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 对在该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推行对话教学提出了可行性较强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小学,思想品德课,对话教学,优化策略

参考文献

[1]佐藤学.学习的快乐——走向对话 (钟启泉译)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4

上一篇:增效分析下一篇:血管中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