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2024-11-24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共12篇)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篇1

随着社会的进步, 特别是经济形态的变化, 教育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必须以崭新的姿态, 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课堂教学是实施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初中思想品德课对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就以实际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做法谈一下自己的感悟。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一个宽松、良好的学习环境,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了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不再是被动的、填鸭式的;有了积极性, 学生的学习就可以不断去探索, 不断地去创新, 这不正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课堂教学吗?同时, 这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还要求教师要密切注意课堂上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各种情况,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特别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对课堂环境的影响, 如教师要兼顾全班学生的学习效果, 不能因为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而影响整个教学进度, 使原本良好积极的课堂氛围受到影响。又如, 创设多样化的活动, 也能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如开展小型的辩论赛, 分角色表演等, 使学生真正进入教师所营造的情境中,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达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首先,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 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探索, 而这种学习与探索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提高自身的学习成绩、探索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轻松地完成学习任务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课堂教学实际来看, 学生对感兴趣的课程, 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并探索新的学习方法;而对于那些缺乏兴趣的课程, 即使教师反复地讲解, 学生仍然不能很好地掌握。其次, 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经常发现这样一种现象:学生因为喜欢某一位教师而喜欢上这位教师所教授的课程, 从而对这门课产生了兴趣。因此我认为, 教师要在平时多关心、爱护学生, 平等对待学生, 微笑着走进教室, 真心与学生生做朋友, 多表扬、少批评, 增进教师和学生间的感情, 融洽师生关系, 从而为学生打开一扇兴趣的大门。

三、注重新课的导入, 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要注意教学导入的情境化, 重视教学前奏。作为教师,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能深刻地感觉到新课导入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贴近生活、学生熟悉、感人的情境或其他形式的导入, 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使学生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 教师要在新课讲授前, 做好充分的准备, 下足工夫, 力求在新课导入的环节就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如引用学生感兴趣的故事或笑话导入新课。学生对故事的兴趣是非常大的, 在教学过程中, 引入学生感兴趣的、熟悉的或与其生活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断, 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同时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通过故事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如我在讲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认识新自我》的第五课《发现自己的潜能》的教学中, 情境导入就用了一则笑话, 通过醉汉在听到“鬼话”后惊恐万分, 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引出潜能的概念, 实际的课堂效果非常好, 学生在笑声中非常自然地了解了潜能的概念。

四、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标准主张通过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为学生搭建一个探究、合作、自主、交往的学习平台,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使学生在课堂上焕发活力。当今的初中生自主意识、表现欲、参与意识都非常强, 思想活跃, 希望自己的看法、见解得到教师和同学的认可。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应正确处理好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关系, 充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促进学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能。

我相信, 只要教师尊重新课程理念, 认真钻研教材, 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 就一定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好思想品德课。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篇2

扁都九年制学校曹登玉

教学反思是教师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教育科研的重要方式。它对于教师总结经验教训,优化和升华教学经验,增强自己的理性自主,促进其隐性教学经验的显性化,形成和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不断提高自己教学实践的合理性,推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学反思”之所以引起理论界和一线教师的普遍关注,主要在于它带来了不同于常规的教学新理念,体现出教师自主进行思考和批判分析的态度和方法。从认识心理学的角度说,反思是一种复杂的内部认知过程。从教学而言,教师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有可能带来外显教学行为的改进,它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一条重要标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要反思些什么呢?

一、要反思自己的职业道德状况

一名教师是否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决定他是否能尽职尽责地教书育人,是否能脚踏实地,不断进取,是否能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科学施教,这些都影响着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水平的发展与提高。为此,教师要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对祖国的命运和前途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教师工作的本质.责任和特点有深刻的理解,有“事业心”“责任心”“进取心”和“爱事业”“爱学生”的无私奉献精神,具有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

二、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

教师应树立符合时代发展的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重视学生基本观念,思维技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学会应用知识技能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三、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

人总是具有反思自己及自身实践的可能性。我们与自身实践保持一段距离就是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熟知它。我认为,教师为实现教学实践的合理性,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在思考自身的具体教学活动时,努力寻求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

四、要反思自己的知识系统

尽管教师在上大学的时候获得了一些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但是大量必需的知识仍然是来自自身的教学实践和自我反思。为了保证拥有知识的合理性和实践的有效性,教师必须通过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知识系统,清除自己知识上的误解和偏见,增进对教育实践及其复杂情境的洞察和见识。

五、要反思自己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教师要具有突出的教改实验能力,结合自己工作的实际,敢于对新的教育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并勇于通过不断的实践,完善自己的教育思想。因此,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与科研方面的能力状况,努力做专家型教师。

六、要反思自己的教学常规

每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习惯,有必要经常进行深入反思,以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促进自身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和完善。因此,在教学常规中反思,择取精华而创新,是教师进行教育改革的一种稳妥而有效的方法。

七、要反思教学内容

教材是教育专家,学者编写的,是教学的基本依据。但是,教材也会存在不足。因此,教师要把教材当成扔需加工的重新改造的对象,根据本地的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认知水平,科学地调整教材的内容和数据,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及时作好记录,为改进教学提供依据。

八、要反思德育功能是否实现

就思想教育学学科的特殊性而言,德育功能不能缺失。思想政治课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针对学生的不良情绪,内心的矛盾以及思想上的模糊认识进行疏导和教育。教师要适时抓住教育事件对学生进行教育,落实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能,而不能错失良机。

九、要反思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

身心健康是教师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难以保证完成教育教学,教育科研任务。健康的人格更是一种强有力的教育手段,它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兴趣、爱好、性格等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教师要经常反思自己的身心健康状况。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思考 篇3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化;教学流程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10-178-02

“生活—教学—生活”的教学流程是指生活是课堂教学的一个源泉,课堂教学是生活内容的一个熔炉和沉淀,最后生活又高于课堂,是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教学—生活”教学流程设计的指导思想

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全日制义务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应以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教学要联系生活实际。我们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

二、初中思想品德课“生活—教学—生活”教学流程的基本环节

1、貼近生活实际,唤醒生活体验(课前准备)

我们的教学应力求贴近生活,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资源,优化思想品德学习的环境,扩大学生学习的空间,把封闭的、语言文字等的教学变为开放的、生活化教学。只有走教学生活化的道路,才能真正改变教学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窘迫境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现在的初中学生有自己的经验,有自己的感受,想把概念、理论直接灌输给他们已经是不可取的了,他们也会产生反感情绪,相反的,从他们的实际生活出发,利用他们已有的经验,感受更有说服力。所以课前,我认为教师应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生活案例作为教学的切入点,启发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最终用已有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本知识,用所学的知识再去体验生活,体验到思想品德教学即生活,生活即品德教学。

例如关于《做聪明的消费者》这个话题,每个学生都有过购物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教师在本课教学前应对学生进行充分的调查,让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成为教学的重要资源。比如对于县城的学生来说,“超市”是他们购物的主要场所,学生经常会和父母一起去超市购物,但独立购物的较少,因此学生对超市购物的一般程序和常识并不十分了解。教学时,就可将学生的这些生活经历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将教材、学生、生活、社会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自主交流生活中的发现,介绍购物的经过,讨论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回归现实生活的过程中实践、拓展、提升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创造和享受更美好的生活

2、从生活出发,情境感染,导入教学(新课导入)

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真实生活的典型化。在教学中我们围绕教学目标,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并针对学生思维的疑点,难点设计问题。

让生活走进课堂,成为教育素材,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习欲望。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欲望从哪里来,如何培养学习兴趣,教师首先应该了解学生关注什么,喜好什么,找准学生的兴奋点。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并非是教学内容,更非教学目标。只有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同教学目标所应具备的体验与感悟之间的差距或落差,才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如此,教学切入的角度要针对性强、主题突出,服务于课程标准和教材。只有恰当地选择适合情境导入的生活素材,才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内心体验,从而带着探究欲望去学习。

例如在学习“消费面面观”这一课时,我以“做老师的导购,帮助老师买一部手机”作为教学导入:学生踊跃发言,有的说品牌,有的说款式,有的说功能等等,活跃的气氛中一下子就让学生感受到买一部手机有如此多的选择,这样教学很自然地导入了知识的学习阶段——经济的发展,市场上的商品日益丰富,人们的消费选择越来越多样化,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以生活素材作为情境导入目的还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以便学生能从现有的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问题。

3、生活与教学相结合,引领生活探究(课堂教学)

生活情景的创设也只是教学的一个过程,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目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又是新课程理念下思想品德教学又一重要内容。所以生活化思想品德教学是在教师的引领下,把体验、感悟转化为知识。为此,在教学中,学生谈体验与感受时,教师要不断地通过设疑、质疑,引导学生合理地寻求对生活现实的体验和教材知识教学的结合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切磋,进行合作探究。

例如,在讲授《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一课题时,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和潜能,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出适合学生生活与活动的环境,选择以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视频《奇怪的陌生人》为载体,假设种种问题情境,组织学生判断、分析、辩论,学生在这种由典型生活素材整合而成的“准真实生活”的模拟活动中进行学习,让学生从所熟悉的情景中,感受到生活中处处需要思想品德教育。

4、课外拓展延伸,回归生活(课外拓展)

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中央教科所德育研究中心主任詹万生也认为“课堂教育不等于德育。德育的本身是实践的,缺少实践环节的德育不是完整的德育。”

所以,品德的效果应是知行并重,教学不能只满足于间接的经验和虚拟的沟通,因为知识的建构有赖于既有知识和直接经验的支撑。因此,我们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在课前开展采访、调查、参观、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课后,我们也必须让学生把在课中所学的知识在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最终让品德课程的教育成为一道看得见的风景。

学习了《孝敬父母》这一课后,我让学生以“孝心献父母”为主题开展了“当三天家庭小主人”活动,让孩子们通过买菜、烧饭、打扫卫生、交纳水电费等生活琐事,体会到当父母的辛苦与操劳,感受到父母对自己博大的爱。对父母的关心、挚爱之情得到了进一步升华。

在学习《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一课时,我根据学生已掌握的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知识,结合当前的限塑令给消费者购物带来的不便这一事实,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看法与解决的对策。开始同学之间存在着意见分歧,似乎各有各的道理,但经过讨论之后,大家都能从大局着想表示能理解并支持限塑令,有一些同学还提供了不少切实可行的方法。

在学习了“世界舞台上的中国”之后,结合当时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进行的“我看改革三十年”、“岁月的变迁——我们家的变化”“走过六十年”等等节目,让学生们自己利用休息日制作一张手抄报。这既与学生家庭生活密切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增强爱国情怀,培养他们做人的责任感。有不少同学在活动结束后表示更增强了他们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信心和决心。这样,就很好地解决了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结合的问题,很好的体现了知识、能力和学生情感的体验、升华相统一的原则。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能在思想品德课“生活—教学—生活”教学流程的每一过程中参与活动,积极思考,明白事理,感悟人生,懂得生活,创造美好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参考资料

[1] 张文,高玉柏.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06(10).

[2] 余子侠,陶行知[M].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8.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篇4

一、教学设计中的案例、情境要贴近现实生活, 贴近学生

课堂上要增强教学情境的感染作用, 教师在情境案例的设计上, 首先要深入了解学生。如学习中的困惑, 与父母、同学、老师关系中遇到的一些烦恼, 打不开的心结等, 并尽可能地选择与学生思想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典型事例, 这样源于学生身边的平常事, 能够使学生真正地把自己融于这种情境之中, 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 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来思考。我们只有让学生真正地融于教学情境之中, 才能体会出别人体会不出的感觉, 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 在学习九年级第二课《在承担责任中成长》时, 根据教材内容, 首先让学生知道有了承诺就有了责任, 比如对父母承诺做一些家务, 就一定要去做, 不能食言。其次, 人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 必然随之产生一定的责任, 身份不同责任就不同。结合生活实际, 让学生说一说, 自己都处在哪些社会关系中?在各种社会关系中, 自己应承担怎样哪些责任?观察同学中不负责任的现象, 向他们提建议, 设想如果一个同学学习上极端不负责任, 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些问题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 很容易调动他们的思维, 激起共鸣, 达到知、情、意、行相统一的教学预期。

二、课堂设计的内容不能太细太满, 要留有思考的空间

过去教师往往追求精心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然后通过教师的贯彻落实, 顺利完成教学任务。这样的精细设计在今天看来, 可以说是对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扼杀, 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要服从老师, 又要服从教材, 留给学生的空间自然就很少。因此, 课堂设计要力求简洁, 既要突出重点, 又要留有空白, 以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激发学生的想象, 为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 关注差异, 让学生敢于发问, 敢于探究尝试, 促使课堂产生积极互动, 多种类型信息积极交流。教师就问题及时引导和反馈, 为每个学生的积极活动提供保证。

例如, 在讲授“切好‘蛋糕’共同富裕”这一问题时, 教师有意提出这样的问题:“既然要共同富裕, 为什么又鼓励并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一问题的提出, 让学生一怔, 他们感到社会中存在这种现象, 一时却又不知如何作答。此时, 课堂表面上是鸦雀无声, 而学生的思维却处于积极的活动中, 恰似“于无声处听惊雷”。

三、教学思路要清晰, 要富有内在逻辑

教学思路是教师上课的主线, 它反映一系列教学措施怎样编排组合, 怎样衔接过渡, 怎样安排详略, 怎样安排训练等。教学思路应当符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并要不落俗套, 具有一定的独创性, 给学生以清新的感觉。

一堂课, 如果教师的思路不顺, 将很难培养学生的思辨性。因此, 教师的讲授一定要思路清晰, 注意各知识点之间的衔接过渡, 力求简洁、顺畅, 注意知识的内在逻辑性, 务求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引入下一个知识点, 使学生知道解决实际问题, 首先要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学会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为师生在课堂上迸出灵动的火花创设条件。

例如, 在学习《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一课时, 由50年来最具影响的书之一, 美国生物学家卡逊的科普著作《寂寞的春天》导入新课, 引起学生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思索, 由此产生四个问题:1.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状况怎样? (人口众多、资源短缺、环境恶化) 2.面临这样一种状况我们该如何选择?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我们国家采取了哪些具体的措施, 制定了哪些法律法规? (基本国策) 4.大家在行动, 我们青少年该怎样做?四个问题有浅入深、环环相扣, 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 诱导学生一步步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 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而且有利于学生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有益于课堂情境问题的生成

通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认为课堂情境问题生成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的同时, 可以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学生, 预设学生会提出哪些问题, 会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生活有怎样的体验, 练习会有哪些误差。设计教学过程要凸现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细节处理;设计教学事件要注重给学生留有发挥的空间;设计教法要注重师生互动,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学法要注重生生互动;设计练习, 要关注个体群, 要有实践性、层次性、可操作性、可生成性。

一堂成功有效的的课离不开教师课前精心设计, 但完全按照设计进行的教学, 将会导致教师无视或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尽管这堂课有多么流畅, 它仅突出了教师个人的精彩“表演”。但过分追求课堂上学生主体的发挥, 这堂课也许会气氛热烈, 但因为缺乏目标, 课堂效率不高, 会出现“放而失度”的现象。无论课堂怎样的开放, 教师都不能忘记自己的引导作用, 要把课堂纳入到所需要达到的教学预期的轨道上来。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篇5

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的开展,旨在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拓宽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成效,从而帮助学生感悟人生的意义,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做负责任的公民,过有意义的生活。由于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因而其开展方式也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具体而言,从其组织形式看,可以划分为集体性活动(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和个人活动。从活动范围看,可以划分为课内活动和课外活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有效运用活动课教学,确实值得人们去关注、反思。

案例描述:游戏机的诱惑

背景介绍:本学期,我在选择鲁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八课《学会拒绝》中的“游戏机的诱惑”作为教学内容开展了一堂教学。在本课教学设计时,“怎样设计活动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课堂学习”,“怎样引导学生认识玩电子游戏的利弊,从而在现实生活中自觉抵制游戏机的诱惑”,是我反复思考的问题。本节课的教学开展充分运用了活动课教学形式,围绕“游戏机的诱惑”这一主题,通过小品表演、课外调查、小组讨论、小辩论、新闻链接、主题探究等活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生活,达到了较好教学效果,教学过程如下:

导入新课

学生表演小品《今晚我回家》。小品内容:某寄宿制学校学生小徐利用周六下午放学回家之际,欺骗老师和家长,擅自到网吧玩游戏,到周日晚上仍在网吧滞留,教师、家长焦急万分,最终在网吧找到了仍在玩游戏的小徐,但小徐仍不愿回校。教师适时提问:小徐把网吧当成了自己的家,他不愿回到真正属于自己家的原因是什么?由此引出课题――“游戏机的诱惑”。

步骤一:走进生活――课外调查(观看学生课外调查录像片段)社会调查小组同学(由班内五位同学组成)讲述课外调查目的、调查对象、调查方式、调查结果。调查显示我校初中生玩游戏的状况,特别是班内同学对游戏的态度。(具体数据略)

步骤二:小组讨论――像小徐那样沉迷于游戏,最终可能导致什么结果?

学生五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回答:如影响身体健康,荒废学业,诱发寻衅滋事、勒索财物、打架斗殴、参与赌博等违纪违法甚至犯罪行为,严重的会危及个人生命安全。讨论中适时穿插播放焦点访谈《要命的网吧》的片段,加深学生对沉迷游戏危害的认识。

《要命的网吧》内容简介:重庆两个初中生因为在网吧玩游戏数个通宵而异常困倦,卧在火车铁轨上睡着,导致两人被火车撞死。

步骤三:小辩论――中学生该不该玩电子游戏

学生分成正方、反方,各三位同学,在学生主持下,就这一辩题展开激烈辩论。辩论过程(略),最后让学生当评委,评比出获胜方和最佳辩手,教师适当总结。

步骤四:新闻链接――焦点访谈《变了味的电子阅览》录像片段 播放视频《变了味的电子阅览室》。内容简介:辽宁省建平县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借电子阅览之名行网吧之实,电子阅览室基本上都是稚气未脱的孩子,除了打游戏就是上网聊天,甚至还包夜上网。

看完后,教师提问,这变了味的电子阅览室我们这里有没有?然后还是由社会调查小组的同学上台展示调查结果:我校的电子阅览室在周六下午开放过程中也存在类似情况(出示相关调查的照片、对电子阅览室管理老师的调查、相关的数据资料等)。最后调查小组同学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学生课堂朗读《给校长的一封信》,反映学校电子阅览室存在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征求同学意见。

步骤五:主题探究――怎样抵制游戏的诱惑

为使探究更具针对性,将这一探究主题又细分为四个子课题,进行提示:

(1)你认为小徐沉迷游戏的原因是什么?(2)假如你是小徐,你该怎么办?

(3)假如你是小徐的同学,你该怎样去帮助他?(4)对于接纳小徐的网吧,我们该怎么办?

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从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多个角度回答该怎样抵制游戏机的诱惑。中间穿插相关链接:介绍《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第二十一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经营单位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第二十二条(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每日营业时间限于8时至24时),使学生对网吧管理有正确的了解。

步骤六:倡议书《自觉远离网吧,安全健康上网》 若课堂教学时间允许的话,就以小组形式,课堂撰写倡议书,并各组派代表在课堂上朗读。若时间不够的话,就作为课外实践作业,以班级名义,在班级讨论基础上,向全校发出倡议书。

教学反思:

1.活动课教学的开展应有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思政课堂中,“知识本位”、“教师中心”、“结论唯一”,课堂当作了学生接受教育的唯一场所,教科书当作了知识和信息的唯一来源,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的角色,成为教师灌输的对象,“教师讲,学生背”成为常见的教学现象,最终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丧失,学生沦为了学习的奴隶。而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学生直接经验创设教学活动,通过“课外调查”、“小辩论”、“主题探究”“写倡议书”等系列活动,创设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多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内化思想品德,调动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认识沉迷游戏的危害,懂得了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抵制游戏机的诱惑,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做人,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切实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比如主题探究――“怎样抵制游戏的诱惑”这一活动中,学生以五人小组为单位,通过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从学生、学校、家长、社会多个角度回答了怎样抵制游戏机的诱惑,在讨论发言中,学生相互合作,敢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能突破教师事先的提示,更为可贵的是调查小组的一位女同学,还结合自己课外对网吧的调查,介绍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的相关内容,提出了对待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的黑网吧的整治措施。这一切,确实使人感受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学生单

一、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化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一新的学习方式,一改以往课堂教学中将学生视为接受“美德”的容器,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活动课教学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新的思想品德课标强调,教学“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问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思想品德教学强调联系生活实际,生活是品德教育的起点,也是品德教育的归宿。因此,教师必须注重个体生活和生命,发掘生活本身对学生品德形成具有的特殊价值,引导学生向自己的生活世界回归,向实际回归。在本课教学中,导课时学生表演的小品《今晚我回家》,就是取材于我校一真实的事例,对于这样的小品,学生感到亲切可信,具有说服力,以此导入新课,激发学生讨论,合情合理,过渡自然,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极为高涨。学生在实际的情境中展开有效的学习,也避免了强制性的灌输,空洞说教。另外教师还积极创设条件,鼓励学生走出校门,融入“社会大课堂”,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调查,对我校初中生沉迷游戏的现状、社会上网吧经营情况作了一番调查,学生获得了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当调查小组的同学在课堂上展示调查结果时个个充满自信,因为他们经过社会调查,有了更深的生活体验,也就拥有了发言权,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对社会生活的了解和认识,提高了社会适应力。

3.活动课教学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活动课教学并不是仅停留对书本知识的掌握上,而是“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生活,扩展和提升他们的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在平时的思品教学中,教师创设教学情节,提供背景资料,适时地提出一些目标比较明确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从而提出具有独创的见解,可见活动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能力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另外在思品活动课教学中,通过讨论、调查、辩论、探究等活动形式,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得到锻炼,这些对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社会调查小组的同学在对学校电子阅览室的调查中,发现电子阅览室管理中存在学生上网游戏这一严重问题,学生在细致调查的基础上,经过小组讨论,针对这“变了味的电子阅览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在课堂教学中,调查小组的同学汇报了调查经过并朗读了《给校长的一封信》,征求同学的意见。这一活动的开展,体现了学生的主人翁精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在调查过程中,学生面对存在的问题,敢于提出独创见解,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得到了培养。

4.活动课教学应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关注社会现实

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给人们生产、学习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深远影响。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网络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更方便、更快捷和更丰富的信息来源,也成为了思品教学的新资源。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扩展了教学的空间,拓宽了教学资源的范围,提高了教学资源的可利用性,同时拉近了学生与社会的距离,促使学生更加关注社会现实。在本课教学中,为加深学生对沉迷游戏的危害性认识,教师在课堂上适时播放了焦点访谈《要命的网吧》片段;为反映社会不良现象,播放了焦点访谈《变了味的电子阅览室》片段,这两段视频材料的播放,给学生以强大的视觉冲击,也震撼了学生的心灵,根据课堂观察,学生观看时神情专注,注意力高度集中,看完后反响强烈,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教师再适当点拨总结,从而深化了主题教育。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社会生活,唤起学生对现实问题的关注,为学生接触社会提供了机会,也开阔了学生视野,帮助学生树立起责任意识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5.活动课教学须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学生是活动的主角,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将直接影响活动的开展,活动的成败与学生行为有密切的关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因此在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会到知识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为此活动的设计应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向导,也是学习的动力”,这样才能在活动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组织好课堂小辩论――“中学生该不该玩电子游戏”,学生自觉利用课外时间查阅相关的资料,课堂辩论在学生自己主持下又是一番唇枪舌战,精彩的辩论不时赢得了台下同学阵阵掌声,有时偶有一方招架不住,下面有同学恨不得自己上去理论几句,那着急的样子着实让人感到好笑,但也不禁为学生的那份真情所感染,最后学生还兴致勃勃评选出本次辩论的获胜方和最佳辩手,这一辩论活动在课堂上掀起了一个不小的高潮,而这一切都缘于这一活动深受学生喜爱,学生成为活动的主角,成为活动的真正主人。其实辩论仅是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而通过辩论,学生对中学生玩电子游戏的利弊有了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生活中自觉抵制游戏机的诱惑,这才是开展这一活动的真正目的。

当然,在本课教学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怎样通过活动开展,更好地体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思想性;如何巧妙设计活动、挖掘活动的深度,使活动不至于流于形式,达到课堂教学目标;如何在课外实践中培养学生社会调查能力……这些问题仍有待教师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

人教版七年级思想政治《人生难免有挫折》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我意在通过有关的名人故事来加深对挫折的认识和感悟,谈谈自己的感想和认识,然后说出自己知道的有关挫折的名言警句、以及讲联系实际,讲出自己印象深刻的一次挫折,并从中得到怎样的经验和教训,最后说说以后在实际生活中该怎样面对挫折,齐唱《真心英雄》使气氛活跃,情绪高涨,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的道理。在这堂课思路应该是很清楚的,学生的积极性基本上调动起来了,也基本上使学生了解到挫折在人生的路上是不可避免的,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时候, 要克服焦躁不安、情绪低落、抱怨家长和老师、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等不良心理因素,要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掌握一些对待挫折的正确方法。

这节课也留给我一些反思:

(1)对主题教育的认识不足:上课的形式比较单调,以讨论和说为主。其实,我应该课前多请教,多琢磨,多思考,在选材和形式上动一些脑筋,这样会让学生更加感兴趣,达到更好的效果。(2)对学生的认识不足:

如:在交流名言警句和讲故事以后,我叫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印象深刻的挫折经历,并从中得到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结果能讲的学生不多,最多只能讲同学之间的矛盾呀,有的讲测验或比赛失败呀,有位同学甚至讲他小时侯学走路的时候老是摔跤,爸爸妈妈却不扶他起来,他就委屈地哭了起来,最后通过一次次的尝试和摔跤,终于学会了走路。对于初二学生一般来说, 很少会遇到挫折, 当然很难说得精彩, 我在备课时忽略了这一点, 其实我应该提醒一下学生, 生活中象父母离异, 生老病死, 各方面的愿望包括身材外貌的愿望没能实现, 或受到嘲笑、批评和误解呀等等都应该算是挫折,扩散学生的思维和视角,就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了。

又如:在谈到如何面对挫折的时候,学生讲得也不够透彻,泛泛而谈,其实我应该让学生想一想:如果自己就是贝多芬、张海迪,碰到类似的挫折以后该如何面对,这样既可以回应到课开始时候的情景,又可以学会换位思考。也可以给出一些具体的挫折情景或案例让学生思考,通过实际具体的挫折来谈的话,应该更加有内容,更加有深度,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教学反思

人教版七年级思想品德教材, 针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存在的心理特点,即由一名小学生成为一名中学生角色转变所带来的心理不适应,七年级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良好心理品质、健康人格和高尚道德情操的教育。这种新生教育不是单纯地解决适应和不适应的问题,而是为了使初中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生活更加活泼、健康。因此新教材改变了过去传统的大面积文字材料以及形式单一的缺陷,融科学性与通俗性、知识性与教育性为一体,更为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更为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如何让学生将所学内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道德情感,提高心理素质,以便将来更好地走进社会,达到教学的目标,是我一直思索和探索的问题。教学是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的。好的教学内容赋予好的教学模式,对于完成授课内容,达到教学目的可以有事半功倍的作用。现代教育提倡“寓教于乐”,让学生快快乐乐地学,让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学到知识、能力得到锻炼,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注重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这门功课感兴趣,他自然就会去学,去研究。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绝对是不容忽视的。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第一,把握好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刚刚从小学步入初中的学生,一时难以走出小学生的那份活泼、积极、主动的情绪,上课时很容易调动他们参与的热情;他们有个性,也想张扬自己的个性,他们对于身边的人或事似懂非懂,因此,他们对新知识有着强烈的欲望;最为重要的是他们开始步入青春期,随着“成人”意识的增加,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第二,在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上要多下功夫:

(1)注意启发性设问。一个较好的启发性问题,应该具备下列的条件:问题本身是学生未知的新问题,且能体现教学的重点内容;与学生的认识能力、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相适应,不过难也不过易,是他们跳一跳后方能摘到的“桃子”;问题的表述清楚明确,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比如:在学习《挫折面前也从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些问题:①你们在学习或生活中有过挫折吗?②当你受到挫折时,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③你认为挫折对你而言,是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呢?为什么?④你认为挫折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好事,在什么情况下会成为坏事?这说明了什么?⑤那么,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当我们遇到挫折时,该怎么做呢?这6个问题都很贴近学生的生活,结合自身实际和教材本身,学生很赶兴趣,想想也都能答,也愿意答,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

(2)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如:课堂小辩论。在讲《享受学习》这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辩题:正方——学习是快乐的;反方——学习是苦的。学生们能结合自己的学习实际谈自己的看法,而且讲得有理有据,气氛非常热烈。如:分组竞赛。在讲民族自尊和自信时,设计了祖国在我心中的知识竞赛,学生们争先恐后,组与组之间竞争的非常激烈,在这样一种比赛中学生加深了对祖国的了解,从而油然而生一种民族的自尊与自信心。如:小品表演。学生通过这种形式,既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表演才能,又能从小品中很容易悟出其中的道理。

第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我每天注意看新闻和报纸,只要是能为教学所用的我都会进行收集。上半年中国最为关注的是“山西黑砖窑事件”,学生自然也感兴趣,于是在上课的时候把这一事件与所学的内容加以联系。在讲“未成年人为什么需要保护”时,我问:“山西黑砖窑事件”中有许多是未成年人,为什么?学生的第一反应便是“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比较弱,容易受到外来侵害。”;“你认为这些窑主的行为是什么行为?”学生:“是犯罪。”“为什么?”这样学生很容易接受了“犯罪的三个特征”;“自己遇到非法侵犯时该怎么做?”从黑砖窑成功出逃的“小黑”给同学们上了一课,也就是要斗智斗勇。

(二)营造与培养学生自主创造精神相一致的课堂教学氛围。

我国自古以来就讲究“师道尊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老师说一不二,学生对老师唯言是从,不敢越雷池半步。这种教学制度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发展,因此思想品德教学就要民主化。在教学中,我没有将学生视为容纳知识的器皿,而是从人格平等的基本观念出发,允许堂上有不同的声音出现。如何营造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民主气氛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1、创设平等的民主氛围,消除老师的神秘感,将师生活动建立在友好、亲切、和谐的氛围之中。

学生可以向我大胆地提出不同的观点及疑惑,我对于他们这些有新意的想法也不一定要说服,这样学生就会敢于提出疑问,自信心也会增强许多,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会相应地提高。

2、学会聆听,倡导平等参与课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

课堂上的讲授过程由明到隐,特别是在感受新知识后的问题探究阶段,更应该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地主动学习,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地体现出来。如:在讲学习的乐趣时,一个学生的比喻用得让我记忆犹新。他说:“只要你在学语文时把它当成吃巧克力;在学数学时把它当成吃草莓;在学英语时把它当成吃哈密瓜,你就会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了。”又如:在讲自信者能走向成功所具备的心理品质时,教材上给出了“原一平成功的事例”,学生一般联系教材的内容来分析他所具备的心理品质,但其中有一位同学他从材料中找到原一平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这匹“千里马”得到了“伯乐”即大老板的赏识。那么,对于他这个回答我首先加以肯定,说明他看材料非常仔细。然后,又接着问:这个大老板为什么会赏识他呢?是由于他的专注、他的乐观等良好的心理品质,这些是内在因素;老板的赏识是外在因素。他得到了我的尊重,脸上的笑容证明了他是快乐的。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初探 篇6

一、认真备课,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教学中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就需要精心设计教学预案,做到有效备课,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首先,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情况。学生是教学的对象,我们的教学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能以教师的思想与基础来代替学生的一切。因此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特点,如知识经验、接受水平、认知规律、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情况。要善于虚拟课堂,让自己、学生、内容、情境、手段等结合起来,置身于虚拟的教学情境中,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思考,充分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提出的问题。

其次,教师要整体把握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是最主要的教学资源。因此教师要狠下工夫,深入钻研教材。现行教材有一定的编写体例,我们要深刻理解每一版块的编写意图,对教学内容做到准确全面把握。既要有全局观念,又要有局部观。要对各知识点进行横向与纵向的联系,加强教学的广度与深度;把准各章节的教学重难点,以加强学生的理解与记忆。要避免那种照本宣科,严格执行教材,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教材觀,对教学顺序与教学主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合理的调整,以使教材更符合学生的学情与校情。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的实践性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提出“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也非常重视生活与教学的关系,提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来进行教学。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学科特点也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要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来学习,以扩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形成乐观的态度与高尚的品德,这样才能使学生将课堂上所学到的道德行为准则表现在具体的行动上,促进学生道德的内化,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深入生活,在生活与教材间找准结合点,以生活现象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运用所学来指导生活实践,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在学习《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课时,我从学生所熟悉的各类消费现象入手来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你在现实生活中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在我的启发与诱导下, 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既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而且联系生活来学习,化抽象为形象,有效地降低了教学重难点,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有兴趣,学有成效。

三、开展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新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方式。开展合作学习利于调动全体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集体的聪明才智,以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这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手段,是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之一。在教学中我将学生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分成若干学习小组,针对学生个体无法独立解决或在学生间存在分歧的问题上让学生展开合作学习。在小组内展开积极的讨论与交流,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个人见解,让学生的思想进行交汇,进行碰撞,进而探求出多样的、富有独特见解的结论。这样的活动带动了全班学生学习的激情,学生参与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得以充分调动,真正做到了教学面向全体,全面参与、全面提高的教学宗旨。如在教学《防范侵害,保护自己》时,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自主学习,并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与经历来谈谈我们的周围可能存在的危险以及如何应对。在小组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各小组选取代表在全班进行总结汇报,在小组间再次展开交流与讨论,这样每个学生既是学习者又是评价者。经过组内与组间的讨论与交流,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理解更透彻,而且通过合作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精神与竞争意识,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四、运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问题是思维的开端,智慧的窗口。康托尔说过:“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一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使学生积极调动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积极地参与到自主探索与研究中来,主动地进行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并在探索的过程中提出一系列富有个性见解的观点,这是学生智慧与创新的火花,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提炼信息,设计富有探索性、艺术性与趣味性的问题,以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好奇心与求知欲的驱动下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完成知识的主动构建过程。在设计问题时,我们要以学生的基本情况为中心,问题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问题过于简单无法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意识,问题过于复杂,学生短时间内无法解决,只会打击学生探索的积极性,问题要难易适中,这样才能激起学生参与的动机,使学生经过主动思考与思维可以顺利地解决问题,从而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五、运用多媒体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关键。传统的黑板加粉笔加口述的教学方式,教学枯燥无味,使得思想品德课成了典型的说教课,这不符合初中生喜爱新鲜事物,活泼好动的生理特点,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只会使学生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以优美的图片、动态的画面、动听的背景音乐与滚动的文字来呈现教学内容,使得原本抽象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趣味化,使得枯燥的教学氛围更加轻松、愉悦、和谐、融洽,这样的教学实现了视觉与听觉的完美结合,可以给学生以强烈的震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浓厚的兴趣与愉悦的心态参与到学习中来。有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自然为教学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中我们要科学合理地选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来营造乐学氛围,优化教学结构,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初探 篇7

一、研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目前全国各地主要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有多种版本。教材内容均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构建, 各年级进行的教学内容在标准中均有相同规定,即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国策教育。据此,教材必然可以成为教学与考试的依据,教师只要将教材吃透,没有必要研究课程标准。而新“课程标准”首次打破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 ,我与他人 ,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为教材的编写提供广阔空间, 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转变为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以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更好地运用教材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简言之,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实际上,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帮助。因此,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分析我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提高学生认识,实现知行的和谐统一,教学效果很好。

三、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 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 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真正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 而不是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通过自主学习,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 有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情况,创新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 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 使课堂教学呈现更开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究与尝试了以下几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效果显著。

1.课前搜索。讲授新课之前 ,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如教学“有朋自远方来”前,笔者制订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民族知识大比拼”的活动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和风情,竞相在课堂上展示,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游戏娱乐。游戏是人的天性爱好 ,通过游戏 ,可以在愉快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如在讲授“法律护我健康成长”时 ,笔者组织了一场擂台赛。将全班学生四小组分成红、黄、蓝、绿四个方阵:红色———家庭保护队,黄色———学校保护队,蓝色———社会保护队,绿色———司法保护队。让各队学生阐述各种保护的重要性,并列举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加以证实。整个过程井井有条,学生的思维异常活跃。

3.音乐感动。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 ,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如在讲完“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课后,笔者在小结中说道:“为了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 我提议将时下一首流行的网络歌曲———《天下父母心》送给我们的父母。”很多学生是带着感情欣赏完这首歌的, 真正达到让学生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的效果。

4.设疑导思。“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其心扉、促其思维的作用。如在“走创新之路”一课新课导入时,笔者首先投影了以下一段材料:近年来,我国电子产业发展迅速, 但在发展同时存在高产值低附加值的经济现象。在学生阅读完材料后,笔者让他们思考材料提供的“一美元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求新知。

5.实践活动。实践性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 ,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做中思考,在做中体验,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在讲授“搭起创新的桥梁”一课时,为了提高学生“进行创新必须培养求异思维,打破思维定势”的认识,笔者请学生自告奋勇地到讲台前尝试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比如用6根火柴,搭出4个三角形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体验、感悟到打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意义。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初探 篇8

传统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大多只注重知识的讲授,其实质是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因此,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努力探索师生互动,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方法,实现有效教学,是教育发展的必然。

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新形势,更新教学方法,提升课堂的有效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开展了有益的探索。

一、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激发兴趣

教学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内在的心理状态,情绪高昂则效果倍增,情绪低落则效果微小。教师只有通过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使学生的知、情、意、行得到全面、协调发展,学生的学习潜能才能得以充分开发。为此,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让学生“动”起来,以调动和发挥学习的积极性。

1. 让学生“多思”。

即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理解、运用。教师可以用恰当的“问题”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使他们于“无疑”处生“疑难”。例如:讲“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时,让学生讨论什么是“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

2. 让学生“多说”。

即鼓励学生对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敢于陈述己见,展开讨论。教师要善于抓住教学中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及时组织讨论。如讲到初三思品环境问题时,联系“H7N9禽流感”引发的系列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从而认识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加深对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理解。

3. 让学生“多做”。

即鼓励学生勤做学习笔记,编制知识体系,解答试卷等,巩固知识,加深理解。“不动墨笔不读书”。教师要在课前安排预习,课堂督促笔记,课后布置适当的练习,根据教材内容,要求学生勾勒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提纲,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二、课堂氛围生动活泼,增强教学的情趣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思想品德理论具有很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要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必须讲究授课艺术。

1. 运用悬念和惊奇,直接引发兴趣。

在教学中,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必须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灵活多样、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其主要途径有:

(1)创设情境,引发好奇心理,激发思考。例如:讲“同违法犯罪做斗争是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时,笔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我们在公共汽车常遇到小偷,如果你坐车看到小偷在行窃时,你会怎样做?问题提出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积极讨论回答。有的说:“别多管闲事。”有的说:“上前去制止。”有的说:“拨打110报警。”等等。可通过创设这种简单的生活情境,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公民同违法犯罪做斗争的必要性、意义、危害等知识。

(2)引用案例,产生现场感,激发探求欲望。如在讲“婚姻自由”时,笔者先展示一个案例:张丽,女,18岁,为了给患有先天性癫痫病的哥哥娶媳妇,经人介绍与表哥王华(19岁)在摆了几桌酒席的情况下成为夫妻。同年,哥哥也与花费了上千元彩礼才肯出嫁的高玉办理了结婚手续。学生先愣了一下,接着有的学生大笑起来,有的则露出惊讶的目光。接着,笔者让学生说说想法,学生沉默了片刻,议论纷纷,并说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空前高涨,有的认为前者婚姻合法,有的认为后者婚姻合法,有的认为两个婚姻都不合法。于是,笔者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学习了相关知识。

(3)利用多媒体,增强时代感,激发求知欲望。在课堂教学中引用幻灯、视频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好奇心。例如:讲“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时,讲授之前先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那优美的、激情的旋律深深地叩动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学生情不自禁地哼唱起来。在歌声中,教师及时引导:“为什么说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为什么说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问题一提出学生思绪万千,情绪高涨,纷纷发言。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及时引入新课。

通过这些音像作品、漫画,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而富有刺激性,也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学习,自主学习,强化学习效果。

2. 语言表达要生动幽默。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指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在讲授概念、阐述理论观点时,语言表达切忌平铺直叙,“风平浪静”,而应抑扬顿挫,生动形象。例如:讲“宪法和普通法的区别”时,可以比喻为“母子关系”。

生动、风趣的语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接受政治观点,寓教于乐,达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的效果。

3. 巧设练习,促进知识的内化。

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把教材知识结构转化为自己认识结构的过程。有效的练习可以促进它的完成。课堂练习不仅仅是对所学新知识的简单重复和反馈,而是要成为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创造性思维的广阔天地。因此,要改变传统的练习模式,创造性地选择合适的练习方式: (1) 知识竞赛法。把学生分成小组,进行知识竞赛,或抢答或必答。采用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增强口头表达能力和竞争意识。 (2) 撰写小论文法。通过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科学生活和社会生活结合在一起,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写成小论文,提出自己的创造性见解。

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活动的双向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要通过优化教学过程,改变单向灌输,以知识传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成为主动学习的受体,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学科的针对性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跳跃着时代脉搏,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但概念和原理具有抽象性、概括性的特点,学生直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只有理论结合实际,让理论回到它赖以升华的事实中,学生才能通过对具体、形象、生动的感性材料的分析,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理论的内容。因此,恰当联系实际,增强教学内容的实践性,是强化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主要途径:在课堂上,将课内外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运用政治知识观察、认识社会,分析时事。课外,带领学生迈出校门,进行社会实践。如鼓励学生坚持收看“新闻联播”、“今日说法”、“人与自然”等电视节目,浏览报纸杂志。从关心国内外大事和发生在身边的大小事情入手,将自己听到的、看到的、观察分析到的社会现象和书本知识结合起来,进行分析讨论,真正体现政治知识的时效性、针对性。例如:讲“依法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时,可以预先布置班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用相机拍摄城市中不文明现象,然后充分利用这些素材进行课文教学。

这样,学生既体验了生活,又了解了社会,更感觉到了思品学科的实用价值,从而既深化了课堂知识的理解,又接受了思想教育,还培养了政治敏感能力,使思品学科的知识、教育功能得到了有机结合。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在社会变革新形势下的思想品德课教学,更应当成为学生走进社会、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当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为己任;更应当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切实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实现有效教学。

摘要:学生是“开拓的、有适应性的、自觉的、思维活跃的自我尊重的个体”。如何更新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 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现有效教学呢?文章认为, 第一是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 激发兴趣;第二是课堂氛围生动活泼, 增强教学的情趣性;第三是理论联系实际, 突出学科的针对性。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曾德琪.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探索[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1) .

[2]曹树真.论罗杰斯的师生观[J].外国教育研究, 2000 (12) .

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 篇9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 有教材内容的原因, 如部分内容脱离实际, 甚至让学生感到和现实不统一;也有教师教学方法的原因。教师要与时俱进, 积极响应新课改的要求, 不断学习, 积极创新, 以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彻底改变思想政治课沉闷的局面, 从而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不断探索, 我试验了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编演课本剧, 变“讲台”为“舞台”

近几年, 由于春晚的推动, 小品这种表演形式逐渐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 它能让人在笑的同时有所思考, 从而起到教化的作用。我想教师不妨根据教材内容, 因地制宜地把这种表演形式嫁接到课堂里来, 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 在学习“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这一课题时, 我在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观看了宋丹丹和黄宏表演的小品《超生游击队》。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我国面临严峻的人口形势,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坚持计划生育的重要性。这些灵活穿插的课本剧表演,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参与的热情, 学生们在快乐参与中掌握了知识, 并从中受到教益, 真正成了课堂的主人。

二、开展讨论会, 变“一言堂”为“百家争鸣”

讨论可以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认识问题, 拓展课本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也就提高了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思想教育的内涵很丰富, 除了课本涉及的问题, 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又和时代热点联系紧密的问题。如:我能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做些什么?如何正确面对考试?如果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 该怎么办?实践证明, 只要教师放手让学生去说, 学生是能够说出一些真知灼见来的。这些问题一经抛出, 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以饱满的热情积极踊跃发言, 各抒己见, 有时甚至为插不上嘴而急得面红耳赤, 课堂上充满了掌声、笑声。往往在兴致正浓时下课铃响了, 所以学生们盼着上下节课。这时的学生不再是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的听众、而是渴望学习, 积极参与的主人。

三、组织辩论赛, 变“课堂”为“辩堂”

不要觉得初中学生年龄还小, 其实在许多时候他们更不会隐藏自己的内心, 不会人云亦云, 对许多问题都有自己虽不很成熟但明确的是非观。教师应该主动听取他们的意见, 给他们发表见解的机会, 组织辩论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 一来可以有效地学习课本知识;二来也能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随机应变能力, 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组织辩论赛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辩论题目的选择一定要切合初中生实际, 这样他们才能更有话说。

2.

教师应该在辩论开始前给予适当点拨, 鼓励学生不要怯场, 要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抓住表现自己的机会。

3. 辩论赛切忌走过程, 组织一定要严密。

教师可充当主持人, 各个环节也要尽量参考电视上大学生辩论赛的形式,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

4. 辩论结束时, 教师要进行及时的评价总结。

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 也可以说是落实教学要求, 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 仿佛写文章的“豹尾”。在这一环节, 教师应该针对正反两方学生表现, 结合课本知识而进行客观且具有知识延伸性的评价。

“辩论式”课堂可以使学生在激烈的课堂气氛中不仅掌握知识, 拓宽了知识面, 还增长了见识, 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 增强了参与意识和主体意识。

四、进行实践活动, 变“闭门造车”为“开门办学”

实践探究法教学就是通过让学生去社会实践中去亲身体会, 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从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法。初中《思想品德》新课程的相关知识, 都是来源于社会和生活实践经验的结晶, 很多的知识都是真实感悟的。学生自己探究感悟的知识既容易理解又记得牢固。例如, 在进行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课《承担关爱社会的责任》一课的教学时, 我利用星期六的上午, 组织带领学生到当地镇敬老院参加了一项公益活动。在这里, 师生一起为老人们表演文艺节目;帮助老人们打扫清洁卫生、洗刷衣服被褥;与老人们一起共进午餐;学生们还自发地为这些老人献上了糖果糕点。活动结束后让学生畅谈这次活动的收获。我在课堂上又设置了两个问题, 一是:2008年5月12日, 在我们中华大地发生了一场什么灾难?当时你的感受如何?二是:“在这场灾难发生后, 我们每个人都做了些什么?你有什么感慨?这些活动的安排, 使学生体会到了“在参加关爱社会、关爱他人的社会公益活动中, 我们既承担了社会责任, 又帮助了他人, 从而也使自身的价值在奉献中得到了提升”的道理。学生在感受到自己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的同时, 也感受到了自己收获的是快乐、是幸福。这样一来, 学生就不会对“关爱社会、关爱别人、幸福自己、关爱他人是一门艺术”等知识感到疑惑了。其实, 《思想品德》新课程很多知识都是可以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的, 只要我们教师合理利用, 精心组织好这些活动, 一定会对我们的教学有很大帮助的。

总之, 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 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创造以学定教, 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教学模式。这对有效地改善初中思想品课教学乏味低效的现状, 无疑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摘要:为了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教师要不断地优化课堂结构, 实施教学改革,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导入初探 篇10

一、案例导入法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不断结合具体的实际材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讲解。而且, 真实的案例导入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这里, 案例导入从其来源来说, 可以简单地分为两种:一是通过互联网搜索查找与课时有关的教学案例。二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学生切身感受到甚至经历过的案例。我们在案例的选取过程中, 特别要注意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的、而且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具有典型的教育意义的案例, 而且要特别注意案例的选取要切实符合实际教学内容的需要, 而不能偏离课本知识。比如, 在讲授七年级上册《身边的诱惑》一课时, 我列举了本市某地的某个青少年经受不住金钱的诱惑而采取非法手段获取金钱, 最后受到法律严惩的案例, 在学生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无论是哪一种形式的案例, 只要符合学生和教学的实际,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

二、时事热点教学导入法

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 从而增强自身的权利观念和义务观念, 是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关于国情、世情的教育, 增强学生的大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同时, 我们也可以针对某一社会热点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讨论、分析, 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锻炼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的能力。例如, 在讲授八年级下册关于生命健康权的问题时, 我围绕关于国家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 并引导学生对“国家为什么要施行这一措施”“怎么样施行这一措施”等问题展开讨论,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运用时事热点进行教学导入的过程中, 教师要始终把握好正确的方向, 防止给学生造成错误的引导, 要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精心准备, 要对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充分的预测并能给出合情合理的解释, 确保学生始终能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

三、多媒体教学导入法

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强调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采用各种形式、多重途径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 最大限度地增强教学效果, 实现有效课堂甚至是高效课堂。多媒体的教学导入就能大大增强教学的效果。

多媒体是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相结合的产物, 它具有以往教学不可比拟的优势, 它图文并茂, 既有图片, 也有文字, 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展现教学内容。比如, 利用PPT制作的教学课件, 可以展示相关的文字、图片, 使原本呆板的教学立刻丰富起来, 产生一种全方位的、立体的效果。这些特点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注意力, 刺激学生的感官, 增强学习的动力, 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要求广大一线教师要认真学习多媒体这一新型的教学手段, 更好地掌握这一技术, 比如关于PPT的制作, 图片的处理, 文字、声音甚至视频的处理等等。这也对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 教师只有熟练掌握和使用了多媒体技术, 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才能真真切切地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

四、漫画导入法

漫画是一种用简单而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生活或者时政的图片, 它通过图片反映出来的幽默之中透露着深刻的哲理, 具有针砭时弊、扬美抑丑的作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使用漫画进行导入, 不仅能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 增强思想品德课的趣味性, 还会进一步锻炼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 在讲授违法犯罪的知识点时, 教师出示漫画“犯罪之路”, 就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漫画“犯罪之路”的大意是:在一个标有“犯罪之路”的独木桥上, 桥旁设有标示牌“禁法行”, 桥上一位戴着法盲眼镜的人, 正在走上“犯罪之路”的独木桥。漫画形象地说明了导致人们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对法律的无知和法律观念淡薄, 进而警示人们要认真学法, 增强法制观念, 防微杜渐。

五、问题导入法

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 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采用问题导入、问题设疑的讲授方法, 可以马上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使学生的思维迅速集中到教师的问题中来。同时, 初中生特有的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和求胜欲, 也会使学生在问题的回答上出现“你争我夺”的现象, 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 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自我表现的能力。这些都为学生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如在讲授《网络交往新空间》这一内容时, 我提出了如下一系列的问题:“同学们有没有上过网?在上网的时候主要做些什么?做的这些事中, 你认为哪些对你具有较大的价值?我们如何看待网络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由于这些问题符合学生的实际, 所以很多学生都有话可说, 每个学生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 甚至出现了截然相反的观点, 产生了一次辩论的小高潮。这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思考、阅读课本知识的积极性, 使教学获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导入可以采用很多种教学形式。但值得我们注意是, 我们在进行教学导入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决定采用何种导入方法, 采用的导入方法一定要适合相关的教学内容, 为教学内容服务, 这样才能使教学导入发挥真正的作用。同时, 我们也应该注意, 在教学导入的环节, 没有固定的导入模式可以遵循。在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尽量避免长期采用一种教学模式和教学导入方法, 这样不但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 还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产生厌倦感, 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在以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我们要努力研究新型的教学导入方法, 不断创新, 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

摘要:“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的导入环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思想品德课的成败, 良好的教学导入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导入要努力做到符合学生的自身实际, 做到紧紧围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习效果。本文拟就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导入环节进行梳理。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导入,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慧.思想品德课程教学低效的原因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29) .

[2]尚张涛.思想品德新课教学导入的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 2011 (10) .

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初探 篇11

多年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改革,使初中思想品德课本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行的初中思想品德教材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淡化了学科体系,降低了理论难度,但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适应了推进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从近年中考改革来看,活动探究题占总分的10%左右。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出现在考题中。因此,上好活动课,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培养和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都十分重要,也是适应中考改革的现实需要。那么,我们政治教师如何转变角色适应初中思想品德课活动教学的要求,让活动教学有效地实施呢?对此,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活动教学作为初中思想品德课一种开放性的教学方法,是符合当前二期课改及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特点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为提升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有效性,政治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活动教学的要求。

一、提升政治教师的专业素养

活动教学中,政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课堂教学环境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是课程设计的开发者,是学生学习的顾问。所有这一切要求政治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加强自身的专业理论素养,以全新的视角审视新教材的教学。

活动教学是一个开放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许多内容会不断超越教材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能高屋建瓴地把握教學内容,掌控教学方向,能针对学生提出的各种认识进行比较分析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深化。这对教师的学科知识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政治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积累,增强自身对学科知识了解的广度和深度,为学生提供深入的分析和正确的引导。

二、正确处理好四种关系

1.处理好活动形式与教学内容的关系

活动教学应以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前提,思想品德课堂活动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活动的成败,也应以教学目标是否得以落实加以评价。初中思想品德课应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第一位,这是教师在活动设计、指导学生活动时必须注意的。如八年级上册《理解老师》通过“记录老师一天的工作情况”的活动,让学生了解老师工作的特点,理解老师工作的辛劳,以跨越与老师之间的代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八年级《走近父母》一课,通过开展“列举父母的优点,找出自己的缺点”的活动,使学生能客观地看待自己与父母在知识和能力上的差别,从内心尊重父母,愉快地接受父母的正确意见、建议,以实现亲子关系的和谐。

2.处理好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和深度的关系

活动教学过程中,不单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广度,也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的深度。这里的广度是指学生的参与面,深度是指活动之后学生的思维程度。新教材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自我发展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独立思考、自我教育,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产生深刻的心灵体验。如七年级下册《在社区中生活》一课,通过组织学生向父母、居委会咨询或实地考察等活动让学生了解身边的社区、关注身边的事,从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要从学生的生活阅历、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等方面,把理论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结合起来,使教学更加可信,有实效。

3.处理好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的关系

在加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时,切不可忽视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把握,积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行为实践。

如在教学八年级下册《哭泣的自然》一课时,通过让学生“假如停水一周,我们的生活会怎样”的讨论活动,体会平时一个小小关水龙头动作的意义,教师再向学生介绍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情况,让学生感受节约资源的重要性,意识到节约资源应从小事做起。教师在学生活动后,及时对学生活动的经验做总结并作必要的分析和提升。同时,教师还要创设一定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去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达到知与行的统一。

4.处理好教材资源和课外资源的关系

新教材本身设计了一定数量的活动,而这些“讨论”、“探究”、“实践”、“分享”、“反思”、“活动”等诸多 “活动”栏目,是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设置既增强了学科的趣味性,又有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深入理解,我们要充分利用和开发教材上的资源,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同时教材是面向全市所有学生,又有滞后性的不足,因此教师要根据所在学校学生的实际对学科活动进行适当调整和补充,以提高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针对性。如八年级“社会公共生活需要规则”一课,教材设计了一个辩论活动。辩题是“有了社会公德,社会公共生活就能正常进行。”请学生分正反两方进行辩论。活动的目标非常清晰,是让学生明确社会公共生活不仅需要道德规范,还需要法律规范。但这种有明确答案的辩论,学生往往感觉没活可说。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将辩论改成设问“是否有了社会公德,社会公共生活就能正常进行”?请学生结合互联网的有关案例,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的调整和拓展同样得出既需要道德规范也离不开法律规范的结论。

三、教师在设计活动教学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

活动教学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深受学生的欢迎,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活动教学方法并不适合所有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合理使用。

2.在教学活动的设计上,要遵循适度的原则,服从并服务于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思维和认知,以达到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的深化,真正有效落实教学目标。

3.教师平时要注意深入学生生活,了解社会现实,有意识地积累各种教学资料。一方面教师要用心设计好每一次活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组织好每一次活动,为教学内容服务。

4.重视对学生活动参与程度的评价。新的评价方式重在对学生的综合评价,重结果也重过程,要注意学生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可以采取写评语、谈话、记录成果等方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思考 篇12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建和谐思品课堂

传统的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 教师主宰课堂的一切, 有着绝对的权威。在新课改背景下, 倡导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 和谐的。也只有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下, 我们的学生才能心情愉悦, 才能积极地自发学习。那么如何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建和谐课堂呢?一是我们教师要放下架子, 用微笑和学生建立一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主动关爱学生, 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 要经常与学生进行交流, 进行沟通, 让学生自愿敞开心扉, 从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二是在课堂教学中, 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让学生主动去学习,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 让学生感觉到师生是平等的, 教学关系是和谐的。三是教师在学生面前要做到为人师表, 要具备高超的专业技能和深厚的学术底蕴。这样, 学生才能从心底里佩服你, 才能愿意接受你。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跃思品课堂学习氛围

时下很多思品老师感叹课不好上, 其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何愁课难上?学生对思品课不感兴趣, 有教师自身的原因, 也有社会的因素。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品的兴趣呢?

首先精彩的课堂导入很重要, 它可以让学生情绪高涨, 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设计的导语可以从时政新闻入手, 可以通过成语故事, 形式多种多样, 但内容要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 设计的时间不能过长, 毕竟导语只是打开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人生价值的实现”这一内容时, 设计如下导入语:“同学们, ‘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 宇航员刘旺、景海鹏和刘洋肩负着十三亿中国人民的重托, 凭借过硬的操作技能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不辱使命, 出色完成了任务, 3名航天员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激发了学生对人生价值实现的理解和追求。作为一名优秀的思品课老师, 平时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 还应该注重收集一些素材, 如时政文字、图片材料, 社会生活中一些事例等等, 这样才能打造贴近学生生活的思品课堂。其次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给学生留足空间, 对于文字内容多, 易理解的内容, 可以略讲;对于不易理解的教学内容, 一定要留时间让学生去讨论, 去理解, 只有这样才能活跃课堂的学习氛围, 才能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这部分内容时, 我设计议题“参加公益活动与学习是否冲突?中学生应该怎样参与公益活动?目前我们做的还有哪些不足?应当怎样改进?”学生在议论过程中情绪高昂, 畅所欲言, 既理解了课文, 又提高了思想认识,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改进思品课教学方法

作为思品课教师要站在一定的高度, 明确思品课堂肩负着重要的德育功能使命, 只有这样才能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提高教学的积极性。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 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中要深入钻研教材, 充分把握教学目标, 精心备课, 备好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 如需要学生明确的问题、教学方法和课堂的组织形式等等, 只有在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要改变思品课教学方法, 所谓教学有法, 教无定法。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 已经不能适应现今的思品课教学需要, 要从其中解放出来, 由单一变为多种教学手段并用。从具体的教学目标要求入手, 根据学生情况, 以及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的关联情况,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 选择适合教学需要的教学方案, 如挂图、多媒体课件、教学音像、视频等等, 通过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 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也只有学生从心理上融入了课堂, 我们的课堂才能做到优质高效, 才能让我们的学生站在时代的制高点, 才能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等等。

总之, 作为一名优秀的思品课教师, 要和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转变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通过对平时的素材积累, 和对教学内容的精心研究, 变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为趣味横生的教学内容。通过满怀激情的讲解, 引导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之中, 使教与学双方都沉浸在一种和谐的氛围中, 让我们的学生主动学习, 充分感受课堂带来的乐趣。

摘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创建和谐思品课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活跃思品课堂学习氛围;转变课堂教学观念, 改进思品课教学方法。从这三方面入手, 可以上好初中思想品德课。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光均.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J].中外教育研究, 2009 (3) .

上一篇:肉食动物下一篇:会计诚信缺失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