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语篇

2024-08-06

诗歌语篇(共6篇)

诗歌语篇 篇1

一、引言

黄国文 (1987) 在《语篇分析概要》中指出, 语篇是指由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两大重要标记。衔接主要依靠语法和词汇两大手段来实现, 而连贯则主要依靠逻辑推理或直接判断。例如汉语语篇, 它的语义连贯, 但句与句之间少有关联词语, 即形式上缺乏显性的衔接手段, 但读者或听者仍然可以通过逻辑推理或知觉判断来理解语篇的语义。英语民族由于受“直线思维”的影响, 其语篇结构形式多表现为句与句的有序排列, 衔接严谨, 逻辑明确。形式上前后照应, 语义上指称明晰。

显化是指翻译过程中, 将源语文本语句间的隐含关系显性衔接等手段明示出来。任何一种语言在应用过程中, 都包括了语义的明示和隐含, 其依据是具体语言的文化规范。然而, 在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需要将源语言译成目的语言, 有些明示和隐含之间的平衡必然会被打破, 译者往往根据目的语的文化规范和语言习惯来明示源语文本中的隐含语义, 使译文自然流畅, 符合目的语的文化规范。 (胡开宝、陶庆, 2009) 。

本文作者试图通过对汉英语篇结构特点的对比分析, 从语篇显化的角度研究英译汉诗过程中译者对衔接和连贯的处理, 希望本文的分析会给英汉对比研究和翻译研究带来一些启示。

二、语篇标记:衔接与连贯

“衔接” (cohesion) 和“连贯” (coherence) 是语篇的两大重要标记。很多讨论语篇分析的论著都曾论及这两个概念。Halliday and Hasan (1976:4) 指出, 衔接是一个语义 (Semantic) 概念, 它是指语篇中词句之间存在的意义关联。当语篇中的某一成分需要依赖于另一成分得到解释时, 便产生了衔接。例如:

1. Mrs.Thatcher has resigned.She announces her de-cision this morning. (Baker 2000:181)

在这里, 对she的解释要依赖第一句中的Mrs.Thatcher:she指的是其前面的Mrs.Thatcher这个人。通过使用代词, 实现了前后两个句子在语义上的衔接, 这种衔接称为“照应关系”。除此以外, 实现衔接的常用手段还包括替代、省略、连接等语法手段和词汇重复、同义词、反义词等词汇手段, 这里不一一赘述。

连贯是一种心理现象, 它在语篇形式上没有明确的表现, 但却存在于作者 (讲话人) 和读者 (听话人) 的头脑意识中。Mona Baker (2000:218) 指出:“连贯类似于衔接, 都是组织和创造语篇的关系网络:衔接是表层关系网络, 而连贯却是深层的潜藏于篇章表层之下的概念关系网络。”语篇中的成分之间可以没有衔接关系, 但一定要有连贯。例如:

2. A:That’s the phone./B:I am in the bath./A:OK. (Widdowson 1978:29)

在这里, 三句话在表层语义上似乎没有衔接, 但它们隐藏在表层语义之下的深层语义却是连贯的。

三、语篇显化:英译汉诗之表现与影响

汉语语篇的典型特点是深层连贯、言简意赅。这一特点在汉语古诗中表现尤为突出。而英语语篇衔接严谨, 语义连贯诉诸理性, 因而语篇易长。这种语篇结构上的差异给英译汉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如何使译诗既保持原诗的文体风格又保证语义连贯, 一直是译者们不断探索的难题。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两首汉语古诗的译诗, 从而体会语篇显化在汉诗英译中的表现与影响。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从语篇角度来看, 这首诗的语义是连贯的, 作者所表达的与友人依依惜别以及自己豁达坚强的意象生动形象, 跃然纸上。诗中各行之间毫无疑问存在密切的语义关系。但是这首诗并没有出现体现衔接意义的语法手段或词汇手段, 这正是汉语诗歌的典型特点, 即词少义丰, 简明婉约。但也正是这一以少胜多的特点给汉诗英译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和难度。

王昌龄这首诗有多种英译本, 衔接显化体现得最明显的是陶洁的译文 (见黄国文2003:22) :

Seeing Xin Jian Off at Hibiscus Pavilion

Along the river that merged with a cold rain,

We entered the Wu city late at night.

Early at daybreak I bid you farewell,

With only the lone Chu Mountain in sight.

If my kinsfolk in Luoyang should Feel concerned,

Please tell them for my part,

Like a piece of ice in a crystal vessel,

Forever aloof and pure remains my heart.

译文最明显的衔接手段是人称照应 (Personal Reference) , 画线部分的人称代词和物主代词在原诗中没有对应部分, 通过使用这种衔接显化手段, 使译诗指代清晰, 语义连贯, 从而使英语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但不难看出, 这种通过语篇衔接而达到语义连贯的代价却是丢失了汉诗原有的简洁婉约的文体风格, 造成译诗诗篇偏“胖”。

从形式的对等角度看, 英译诗往往很难和原诗“对等”。陶洁的译文也有这样的问题, 其中第四小句 (Please tell them for my part) 在原诗中找不到对应的成分, 译者通过增补句子, 实现了对原诗隐含意义的明示, 这是语篇显化的又一具体表现。

下面我们要分析的另一首诗是王维的《鸟涧鸣》, 原文如下:

鸟涧鸣

人闲桂花落,

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也有多种英译本, 以下我们要分析的译本出自Wai-Lim Yip (见Sam Hamill 1993:45) .

Bird-Singing Stream

Man at leisure.Cassia flowers fall.

Quiet night.Spring mountain is empty.

Moon rises.Startles a mountain bird.

It sings at times in the spring stream.

Wai-Lim Yip的译文句子短促简洁, 衔接手段运用较少, 只在最后一句用“it”回指第三句里的“a mountain bird”。这可能是因为Wai-Lim Yip在翻译这首诗时, 想要尽量保持原诗简洁明快的文体风格, 因此尽量压缩了英语中的逻辑词或衔接词的使用。所以说译诗较好地呈现了汉语诗篇偏“瘦”的特点。然而有的评论家在点评时, 认为该译文略似英文电报的语气。

四、结束语

本文着重从衔接与连贯的角度讨论语篇显化在诗歌翻译中的影响和表现。通过对比可以看出, 汉语的衔接显化程度远远低于英语的衔接显化程度, 这在汉语诗歌中表现尤为明显。汉语更注重以神统形, 即意合;而英语则更注重以形统神, 即形合。汉语连贯紧凑, 语篇内句与句往往直接组合, 少逻辑衔接成分, 语义连贯诉诸意向, 汉诗简洁婉约, 诗篇偏“瘦”。而英语语篇为了追求严谨的衔接, 语句内外大量使用了逻辑词、语法词、功能词等。英语的语义连贯更加诉诸理性, 因此诗篇在形式上偏“胖”。在诗歌翻译翻译中, 要达到译诗即表意清晰又地道自然, 必须根据不同语言语篇显化的差异选择衔接和连贯的形式。

本文只讨论了英译汉诗的显化处理, 主要涉及衔接显化这一手段。至于语篇显化在其他语域和其他语言中如何体现, 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摘要:显化是指翻译过程中, 将源语文本语句间的隐含关系显性衔接等手段明示出来。汉语语篇少表层衔接, 但深层语义连贯。英语语篇则主要通过衔接达到语义连贯。这种差异造成诗歌翻译尤其是英译汉诗时, 译诗与原诗文体风格的差异, 译诗中的语篇显化现象明显。

关键词:衔接,连贯,诗歌翻译,显化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7.

[2]黄国文.汉英语篇对比研究的语言学尝试[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2) .

[3]胡开宝, 陶庆.汉英会议口译中语篇意义显化及其动因研究—一项基于平行语料库的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4) .

[4]姜菲, 董洪学.翻译中的显化思维和方法[J].外语学刊, 2009, (4) .

[5]刘玉梅.英汉语篇语料分析:衔接显化, 语域与语篇连贯[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2, (6) .

[6]Halliday, M.A.K.and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7]Baker, M.In Other Words: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8]Widdowson, H.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8.

[9]Sam Hamill, Hiding in the Universe;Poems by Wang Wei[J].The American poetry Review, 1993, (2) .

诗歌语篇 篇2

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Langacker的语篇分析观

认知语言学已跨出词句层面,扩展到语篇层面的研究.这对功能语言学中的语篇分析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本文主要介绍Langacker从认知角度分析语篇的基本思路,即在认知语法的理论框架中对语篇作出适当解释.

作 者:王寅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刊 名:外语教学与研究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年,卷(期):35(2)分类号:H0-05关键词:认知语言学 认知语法 语篇分析

语篇翻译探析 篇3

关键词: 语篇 语篇翻译 语境

1.引言

西方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在文艺复兴时期实现了真正飞跃。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语言学者们逐步认识到,语言学就是翻译这门学科作为科学的依据之一。20世纪70年代,语篇分析研究开始受到翻译界的普遍关注,语篇的概念来自语篇语言学,也就是语篇分析。学者认为语言的研究应该以语篇为交际单位,因为语言存在于语篇而不是句子当中。20世纪90年代,语篇分析研究开始在翻译研究中占主导地位。在这一时期的翻译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语篇分析模式当数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篇分析。任何形式的翻译活动,都是语言在一定具体情境下的应用,是由若干在语境制约下与语义结合的语句组合在一起的篇章,是有衔接的连贯的话语。语篇翻译强调语篇是翻译的基本单位,是翻译活动最大的交际单位。

2.翻译中的语篇和语境

胡壮麟(1994)指出:“语篇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意义的自然语言……目的是通过语言这一媒介实现具体交际任务或完成一定的行为。”语篇是一个意义单位而不是形式单位,具有一定的交际功能,每一个语篇都隐带语言使用者的目的。语篇作为交际活动的产物,表达了一个语义连贯的整体,“衔接”和“连贯”是其两大特点。“衔接”这一概念是由韩礼德首次提出的,后来他和哈桑(1976)给出了明确的界定:衔接指那些组成语篇的非结构性关系,是一种语义关系。余高峰(2009)把衔接分为词汇衔接、连接词语、照应、替代等,这些衔接方式不同程度地保证了语篇的连贯。连贯的语篇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其内在的结构能够把所有概念都有机串联,达到逻辑清晰合理、层次分明的语言效果。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翻译中的两个重要原则和特征,是翻译实践中需要首先考虑的因素。

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语篇是在一定情景语境中使用的语言,语境分为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篇章总是发生在这两个语境当中。韩礼德把情景语境的三个变项称为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语场指的是谈话的内容,语旨指通过语篇而互动的角色间的关系,语式指语言传输的媒介。它们分别呼应了语言的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因此,这三大变项分别决定了语篇的三大语义:概念意义、人际意义和谋篇意义,通过一定的词汇语法结构在语篇中体现。当某个话语完成这一过程时,一个具体的情景语境就形成了,从而引起了语言及意义的选择,产生了一个具体的语域(register)与之呼应,这就形成了一个具体的语篇。在翻译中,语篇与语境是紧密相连的,一篇好的译文必须与原文保持“语篇对等”。

3.译者在语篇翻译中的主体性作用

传统语言学翻译观和原著中心论认为翻译应该是词语、句子之间的翻译,强调语义对等,属于“静态”的翻译过程,一切以原作为中心,译者的主体性地位被严重忽视。直到20世纪80年代,西方翻译研究发生了文化转向,译者的文化身份逐步得到关注。语篇翻译是从原语语篇理解到目的语语篇再现的整体翻译过程,它强调语篇的交际功能,在翻译效果中注重功能对等,是一个“动态”的翻译过程。翻译是语言交际的一种形式,它应该建立在文本整体意义上的语篇整体转换,寻求整体意义的对应。单个词语或语句如果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就只是一种可以传达信息的“意义潜势”(meaning potential),不能完成实际的交际功能,只有放在特定的语境中,实现语篇的三大语义形成语篇,才能传达完整的信息。翻译的第一步是分析语篇,研究语篇必须联系其语境。语境在言语交际过程中制约语言的表达方式,影响言语传递的信息。成功的语篇翻译必须基于对原语语篇意义的正确理解,唯一途径就是语境分析。要分析语言现象,首先要分析语境。特定的语境要求特定的语篇,特定的语篇创造特定的语境。因此,非正式的语境导致人们使用非正式语言,而正式的语境则要求人们使用正式的语言。在翻译过程中,语言的意义通常是根据语境确定的,为了使原语语篇和译语语篇在同一整体语境中具有相同的意义和功能,译者需要更好地理解原语语篇结构在“语义系统网络”中所选择的意义和所体现的功能,仔细分析原语语篇的具体语境,并尽量让原语语篇中的语境在译语语篇中得以再现。译者的视点应该从语言形式上转移到语篇的功能上,充分考虑原语和目的语的语境因素,根据目的语读者的需求,在整体不违背原作的前提下实现翻译的再创作。

4.结语

韩礼德“语篇分析模式”的理论框架,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树立了更广阔的语篇翻译观。语篇分析包括对原文语篇和译文语篇的分析,分析语篇还要考虑语境因素。译者只有把语篇翻译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活动中,形成自己的翻译理论和方法,才是成功的翻译活动。这无疑再次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翻译不再是词句上一对一的机械翻译,而是译者在处理两种语言差异的基础上,结合其对一个功能语篇的分析,重新构建和重组原文语篇,最终实现两者在語篇上的功能对等。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性[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Halliday M A K,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J].Longman Group,New York,1976.

诗歌语篇 篇4

诗歌语篇象似性已成为国内外文学语言学研究的热点话题。虽然皮尔斯、海曼等不少学者已分别从符号学、句法学、认知学和语用学视角对象似性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迄今对诗歌语篇的映像象似性的透彻分析仍欠缺。本文是一个大胆尝试,旨在从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角度分析诗歌语篇映像象似中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互动过程。

一、理论基础

到底什么是诗歌? 不同的诗人有不同的解释: 华兹华斯认为诗歌是强烈情感的即时流动; 艾米莉迪金森认为诗歌能让人四肢冰冷无法温暖; 戴兰认为诗歌让人哭、让人笑,让人呵欠连天、让人脚趾闪烁、让人心血来潮又让人无所事事; 弗罗斯特则认为诗歌是比喻。国外对诗歌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学派: 历史纪传体学派和道德哲学体学派。前者认为诗歌是对诗人的生平和生活时代的反映; 后者则主张道德论和利他论,认为诗歌的主要作用在于传播道义、教导人民。后来,西方诗歌研究受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变得日益扑朔迷离、难以捉摸。在中国,诗歌的鉴赏讲究意象和意境。著名诗人余光中就曾经说过,“意象就是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认为意象是沟通诗人和读者的桥梁。读者就应该通过诗人建构的意象去探索诗人的内心。美国实用主义和符号学鼻祖皮尔斯将语言的象似性分为映象象似、拟象象似和隐喻象似。文章以映像象似性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语用学的关联理论模型框架来研究诗歌语篇映像象似性。

二、研究框架

关联理论中的明示推理交际模型是文章使用的研究框架。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种说话者编码,听话者解码的明示推理关联互动行为。在明示环节,说话者怀着信息和交际两个意图对信息进行编码,信息意图在向听话人明示一系列假设而交际意图则在向听话人明示信息意图。只有当两个意图都实现的时候,交际才算是成功完成。关联的程度与处理努力和语境效果有关: 语境效果越大,关联程度越强; 处理努力越小,关联程度越强。关联的最终效果取决于二者的平衡。听话人为了获得语境效果,会付出处理努力来处理之前的信息,或是加强、或是更新、或是结合。最佳关联则是需要达成的中心效果。为了获得最佳关联,说话人信息编码时会考虑给听话人足够的暗示,帮助其获得语境效果,减少其处理努力; 听话人在信息解码时会付出足够的处理努力来推理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三、诗歌映像象似的分类及体现

( 一) 语音象似

语音象似指的是用声音反应外部世界。它是声音的形式与意义的一种相互联系。也就是说,语音象似就是用声音来激发相关意义,让人联想到外部世界的客观物体。可以分为三个维度: 音义联觉、音丛象征及音韵象征。

1. 音义联觉

英语元音的发音根据舌位的不同可分为前元音、中元音和后元音。发前元音和中元音的时候,舌头紧且放松。发后元音的时候,舌头收缩贴在口腔后部。比如,元音/ i / ,高前扁平,如,little,near,minim,piggy; 元音 / ɑ / ,低、后、扁,如,large,far,vast。所以后元音的感觉是模糊而不清楚的,又如,/u: /,/: /和/ou/,通常用来描述一些不太清楚的环境或者表达悲伤的情感,比如,mourn,forlorn,doom,moody,gloomy,moan,groan,woe,sorrow。如下面这首John Milton的On the Late Massacre in Piedmont

( 1 ) Avenge,O Lord,thy slaughtered saints,whose bones / Lie scattered on the Alpine mountains cold / Even them who kept thy truth so pure of old / when all our fathers worshipped stocks and stones / Forget not: in thy book record their groans / Who were thy sheep and in their ancient fold / Slain by the bloody Piemontese that rolled / Mother with infant down the rocks. Their moans / The vales redoubled to the hills,and they /To heaven. Their martyred blood and ashes sow / O'er all th'Italian fields,where still doth sway / The triple tyrant: that from these may grow / A hundredfold,who having learnt thy way / Early may fly the Babylonian woe.

这首诗中,三个元音/u: /,/: /和/ou/反复出现,特别是元音/ou/,在整首诗歌14行中出现了11次。自然而然地使人联想到清教徒们被钉死时的痛苦,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经历的同情与愤慨。

2. 音丛象征

音丛象征是第三类语音象似,指的是声音簇或者声音群表达某种意思或情感。前聚簇gr-表示沉闷悲伤的声音,如,groan,growl,grunt; 后聚簇-ump表示重击的声音,如,bump,clump,dump; 前聚簇fl-表示光线的明亮或运动,如,flare,flame,flick; 后聚簇-are表示强光,如,blare,flare,glare; 前聚簇sl-表示滑动slick,slide,slip; 后聚簇-nt表示短而快的行动,比如,blunt,bunt,punt。Alfred Tennyson的诗歌The Broom:

( 2) I slip,I slide,I gloom,I glance/Among my skimming swallows / I make the netted sunbeam dance / Against mysandy shallows.

短短的一小节诗歌,虽然只有22个单词,但其中就有10个单词以 / s / 开头,象征着汩汩而流的小溪。同时辅音聚簇sl-,gl-,sk-,sw-都强化了一条欢快流动小溪的形象,使整首诗充满节奏感。

3. 音韵象征

T. Gray的诗歌Elegy Written in a Country Churchyard:

( 3) 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rting day/The lowingherd wind slowly o'er the lea / The ploughman homeward plodshis weary way / And leaves the world to darkness and to me.

这四行诗歌中出现的韵脚/ei/和/i: /模仿晚钟和疲惫的双脚,连同最后三个非重读音节一起烘托出了一片安静寂然的气氛。

( 二) 笔相象似性

笔相象似性指用书写或打印的文字排版来映射含义。王寅认为笔相象似性指的是文字的书写形式与其含义的关联。所以它可以细分为字母、语篇以及标点等不同形式,通过彼此非常规的排版与布局,描摹出特殊的形象。

1. 字母形式

诗人Peter Finch在诗歌Sun中使用字母O象征太阳和太阳升起的路径。

( 4) o

hot

orange

round

the sun is old

yellow

atomic

hollow

2. 语篇形式

诗人W. Burford的诗歌A Christmas Tree:

( 5) Star

If you are

A love compassionate,you will walk with us this year.

We face a glacial distance,who are here

Huddled

At your feet

这首诗的语篇安排就好像是一棵圣诞树,在西方世界中象征着好运与祝福。树的最上方那颗星在西方文化中意味着幸运星,暗指上帝居住的地方。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树的脚下向上帝祈福的匍匐卧倒的人们。

3. 标点形式

标点符号象似的杰出代表人物非卡明斯莫属,他的诗歌中的标点符号都非常重要。这些标点可以用来中断声音并表达无法言说的情感。比如:

( 6) un( bee) mo/ vi/ n( in) g/ are( th/ e) you( o/nly) /asl( rose) eep

这首诗巧妙地运用括号传递了丰富的内涵。括号外面的内容向读者描述了诗人的爱人正静静地睡在诗人的臂弯里; 括号内的内容则勾勒了一只睡在那唯一玫瑰蓓蕾里面的蜜蜂。整首诗就是一个比喻,酣睡的爱人恬静可人,好像一只睡在蓓蕾中的蜜蜂。两种形象好似存在于两个独立的空间,却在诗人的笔下交汇融合在了一起,为读者呈现一个奇妙的环境。

四、诗歌语篇映像象似性的关联解释

( 一) 诗人读者间的明示推理交际

关联理论的明示推理交际过程可以用来解读映像象似性带给读者的独特诗歌。关联理论包括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两大内容: 信息意图在于向读者传递命题,而交际意图则要让读者知道交际人的信息意图。所以诗人映像象似性的使用就体现在其信息意图当中,而这种信息意图恰恰正是诗人的交际意图要向读者表明的。语音象似和笔相象似都是诗人思想明示的手段。以雪莱的“爱的哲学”一诗为例:

( 7) The fountains mingle with the river,/And the rivers with the ocean,/ The winds of heaven mix for ever / With a sweet emotion; / Nothing in the world is single,/ All things by a law divine / In one another's being mingle — / Why not I with thine? / See the mountains kiss high heaven,/ And the waves clasp one another; / No sister flower would be forgiven / If it disdained its brother; / And the sunlight clasps the earth,/ And the moonbeams kiss the sea — / What are all these kissings worth,/If thou kiss not me?

字母象似是这首诗的显著特点。每行第一个单词的首字母大写,A和W形成鲜明对比。一个张开双臂,一个紧紧合拢。W酷似两个重叠在一起的字母A,但方向却相反,表明作者希望和自己的恋人在一起却徒劳无功。诗歌第二节每行开头字母A和I,前者形如屋顶,后者暗示形单影只的诗人。字母A无情地将诗人与爱人分开,诗人只好独自一人默默徘徊。每两个平行诗节都由三个肯定句和一个疑问句组成,暗示了两个独立的个体,诗人的爱人与诗人正如同两个平行的诗节,被一道空白的诗行无情地横跨在中间。通过创造这样的诗行,诗人希望告诉读者每一个缩进的诗行都暗示爱人与诗人的分离。要想读懂此诗,读者就必须明白诗人的这些关联设计,如果读者可以懂得诗人对特殊字母的使用从而解码诗人的信息意图,那么就不难体会其悲伤的情感和心情,以及诗人对爱人的思念与期盼。

( 二) 诗歌映像象似关联程度

从听话人角度来说,为了理解诗歌,读者必须花费更多的努力来理解诗歌的上下文语境和效果,更多的处理努力往往意味着更大的交际效果。如40-Love:

诗人特别设计了笔相象似,用一条中线把整首诗从中间分开为两半,以此象征诗歌主题。就表面意思来看,如果读者想要解读这首诗歌,就需要花费处理努力,明白诗歌中间的那条竖线就是网球比赛中的球网,球网的两边就是这对中年夫妇。解读到这里,读者就理解了第一层。进一步来讲,如果读者想要获得更多的语境效果,那么他需要付出更多的处理努力。所以深层次来看,诗歌想要表达的主题是中年夫妇的婚姻危机。就好像是一场充满冲突与争斗的网球比赛,丝毫没有快乐幸福可言。因此,中间的线不仅是球网,更是婚姻的裂痕。

最后,为了获得更多的语境效果,读者必须理解诗歌中被球网分割在两边的单词,这些破碎的单词恰恰象征了破碎的婚姻。事实上,从诗歌的标题40-Love当中读者也应该可以猜到它的含义就在于40-0这一网球得分。因为love的意思就是零分,暗示中年夫妇彼此之间没有爱情。只有付出了上述的处理努力,读者才可以得到相应的语境效果。

( 三) 诗歌映像象似最佳关联的获得

如何才能用最少的处理努力获得最多的语境效果呢?二者之间应该有一个平衡点,在这个点上,读者不需要花费多余的处理努力就可以获得足够的交际效果。最佳关联的两个标准: 一是话语有足够的语境效果来引起读者注意; 二是话语不需要读者多花费额外的处理努力来获得以上那些语境效果。不妨用朗费罗的诗歌Snowflakes来说明:

( 9) Out of the bosom of the Air,/Out of the cloud-folds ofher garments shaken,

Over the woodlands brown and bare,/ Over the harvestfields forsaken,

Silent,and soft,and slow / Descends the snow.

雪花的形状由字母O,S和D象征,前四行不断反复出现大写字母“O”象征雪花的飘落。第五行的字母S指风中飘落的雪花下落时纠缠不清的状态。最后一行字母D指雪花掉落触地。读者只需付出恰好的处理努力,便可以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达到最佳关联,揣摩到诗人的交际意图。

结论

文章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诗歌映像象似性,分为语音象似和笔相象似两大类,列举大量诗歌进行分析论证。语音象似性主要可以分为音义联觉、音丛象征及音韵象征。笔相象似性可分为字母象似、语篇象似和标点象似。分析发现诗人通过诗歌语篇建构中的映像象似来明示自己的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该意图的获取需要读者先对映像象似所传递的信息进行解码,然后根据语境推导出其深层含义。影响具有映像象似特征的诗歌语篇关联程度的变量有两个,即读者理解象似诗歌需要付出的努力及其获得的语境效果。在映像象似诗歌理解过程中,读者追求的是最佳关联而不是最大关联,即在不付出无必要努力的情况下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摘要:从关联理论的视角,以现代主义和意象主义诗歌为语料,对诗歌语篇中的映像象似性进行认知语用分析。从语音象似性(音义联觉、音丛象征及音韵象征)和笔相象似性(字母象似、语篇象似及标点象似)两方面分析。从关联理论视角看,诗歌创作与鉴赏实质上是发生在诗人和读者之间的一种明示—推理交际。其影响变量有两个,读者理解象似诗歌付出的处理努力及其获得的语境效果。

语篇:功能 类型 翻译 篇5

语篇:功能 类型 翻译

在对语言功能分析和分类的基础上,从语言与语篇关系的角度,论述了语言使用的.存在形式--语篇的功能;又从功能与类型的关系出发,归纳和描写了语篇的三种类型--信息、表情、感染.然后,通过对三类语篇的主旨的阐述,探讨了语篇翻译的要义和策略.

作 者:司显柱 曾剑平SI Xianzhu ZENG Jianping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外国语学院,南昌市,330013刊 名:中国科技翻译 PKU英文刊名:CHINESE SCIENCE & TECHNOLOGY TRANSLATORS JOURNAL年,卷(期):20(1)分类号:H3关键词:语言功能 语篇类型 翻译

语篇与语篇类型 篇6

在中国, 无论是中学还是大学的英语课堂教学中, 英语课文教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 大学英语综合课程仍依据教材授课, 而所用教材都是以书面语篇的形式进行编纂的, 这些精选的语篇将语言的三大要素, 即语音、词汇和语法巧妙而真实地融为一体, 不是特定数量的单词、短语和句子的载体, 不仅使得学生学会英语语言知识, 而且从中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在日常教学中, 英语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中强调的支离破碎的语言知识点, 应将教学重点转到语篇层面上来, 使得学生把英语课文当做一个有机整体来理解和欣赏。因此, 把篇章语言学理论知识引入英语教学中, 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讨论英语语篇的定义和语篇类型的划分, 从而使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篇章语言学的相关基础知识, 理解所学的语篇。

1 语篇的定义

英语“语篇” (text) 一词在日常英语教学中是很常见的。它频繁出现以至于我们往往会忽略它的定义是什么。首先我们就要弄明白这一词的定义。

许多语言学家都曾就这个词给出他们的定义。总的来说, 语篇有两个定义。一个是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给出的, 他们认为语篇是大于句子的语法单位。另一个来自功能语言学派, 他们认为语篇是语义单位, 不在于形式而在与语义, 语篇不是由句子组成, 而是通过句子来实现的。目前, 第二个定义已取代了第一个, 被人们广泛接受, 因为第二种观点强调了语篇的功能, 毕竟语篇不能孤立于其使用者和人类社会而存在。

在各种不同的“text”的定义中, 韩礼德和哈桑所给出的得到最广泛的关注, 并被频繁引用。韩礼德和哈桑提出“a text is used in linguistics to refer to any passage, spoken and written, of whatever length, that does form a unified whole.”“A text may be anything from a single proverb to a whole play, from a momentary cry for help to an all-day discussion on a committee”, and“a text is best regarded as a semantic unit:a unit not of form but of meaning.” (Halliday&Hasan, 2001:1-2)

关于语篇的定义, 我们应该记住以下重要的几点。首先, 语篇是语义单位而不是语法单位。“The unity that it has is a unity of meaning in context, a texture that expresses the fact that it relates as a whole to the environment in which it is placed.” (Halliday&Hasan, 2001:2) 其次, 语篇是由句子来实现的, 可以是任何长度。语篇和句子的区别并不在于长短, 两者是不同的概念。再次, 语篇都有其语篇组织。语篇组织表现语篇的本质, 区分出非语篇形式。

另一个易引起混淆的是“话语” (discourse) 和“语篇” (text) 的区别。许多语言学家试图就两者给出不同的定义, 认为“话语” (discourse) 指口头语篇, “语篇” (text) 指书面语篇, 或者刚好相反, 认为“话语” (discourse) 指书面语篇。还有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语篇” (text) 既指书面语篇又指口头语篇。事实上, 大多数语言学家认为两者并不是代表语言的不同领域。中国语言学家胡壮麟 (1994:3) 提到, 在某种意义上, “话语” (discourse) 和“语篇” (text) 没有什么区别, 两个词的使用只是反映出地域上的偏好。韩礼德 (2011) 认为, 话语和语篇是同一种事物, 只不过看问题的角度不同, 所以这两个词可以互相定义。

2 语篇的分类

一直以来, 对于语篇类型的划分存在着多种模式和标准。不同的语言学派别也有各自的语篇类型划分。因为存在交叉重叠现象, 所以语篇类型的划分并不容易。不同的语言学家采用不同的划分标准, 我们不能武断地说某种划分比别的好。以下介绍几种划分方法。

依据交际过程中的中心内容, James L.Kinneavy (1971) 在A Theory of Discourse:The Aim of Discourse一书中将语篇划分为以作者为中心的表达类语篇 (writer-based expressive text) 、以读者为中心的说服类语篇 (reader-based persuasive text) 、以话题为中心的参考类语篇 (topic-based reference text) 和文学类语篇 (literary text) 。

Mc Carthy认为读者在阅读语篇时就可以识别语篇类型, 一些类型规律的出现在一些书面材料中。最常见的语篇类型包括:问题-解决型语篇 (problem-solution pattern) , 提问-回答型语篇 (question-answer pattern) , 演绎型语篇 (general-specific pattern) , 主张-反主张型语篇 (claim-counterclaim pattern) , 叙述型语篇 (narrative pattern) , 和嵌入型语篇 (one-embedded-another pattern) (刘辰诞, 1999) 。

在《语篇与译者》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2001) 一书中Hatim和Mason提出一种语篇分类法, 其包含三种主要语篇:议论语篇、说明语篇和指导语篇。议论语篇进一步分为正面议论 (through-argumentation) 和反面议论 (counter-argumentation) , 指导语篇进一步分为可选择指导 (instruction with option) 和不可选择指导 (instruction without option) , 说明语篇细分为概念说明 (conceptual exposition) , 记叙 (narration) 和描写 (description) 。这种语篇分类模式向我们展示了语篇类型具有多功能的特点。

De Beaugrande和Dressler (1981) 提出建立语篇类型学的重要意义在于为人们建立一个编码和解码语篇的应用基础。之后, De Beaugrande总结出五类基本语篇类型, 即记叙、描写、指导、说明和议论。

3 结语

在中国, 英语课文教学中对词汇和语法的过分强调使学生忽略了语言的本质, 学生不会使用英语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不但口语交际能力差, 而且缺乏熟练的英语谋篇技能的写作能力。因此, 英语教学重点需要转到语篇层面上来, 使得学生掌握语言的本质, 学习英语语篇的定义和语篇类型的划分, 掌握不同语篇类型的谋篇特点, 学习篇章语言学的相关基础知识,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英语语用能力, 提高英语综合水平。

摘要:英语精读课文承载大量的知识, 在日常英语教学中, 词汇和语法不应是教学的重点, 而应该是语篇。了解语篇和语篇类型, 学生才能从课文中学到更多, 真正掌握英语语言的本质。本文旨在讨论英语语篇的定义和语篇类型的划分, 从而使英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篇章语言学的相关基础知识, 理解所学的语篇。

关键词:语篇,话语,语篇类型学,分类

参考文献

[1]Halliday&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de Beaugrande, R.and W.Dressler.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istics[M].London:Longman, 1981.

[3]韩礼德.“篇章、语篇、信息”[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 48 (1) .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上一篇:宝钢工程下一篇:几何变换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