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连贯性

2024-06-27

语篇连贯性(精选12篇)

语篇连贯性 篇1

一、引言

连贯性是语篇生成和理解的基础, 是语篇分析的关键所在, 而且只有从认知角度对此加以动态性分析才更具有解释力。衔接对于语篇的连贯和理解具有重要作用, 但是语篇本身的语义内容才是决定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 而不是衔接手段。对于一个感到难以理解的语篇, 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必要的认知世界知识, 或没能想到一个合适的、可被接受的认知世界。

而当代认知科学普遍认为, 隐喻在本质上不是一种修辞现象, 而是一种认知活动, 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 从而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 隐喻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并且, 认知语言学认为概念隐喻的主要功能是将推理类型从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概念隐喻在思维和语言中是无所不在, 到处可见的, 不用隐喻来思考主观经验, 是很难想象的。通过概念隐喻, 人们可不断挖掘事体间的各种新联系, 为认识世界提供了一种基本方式, 形成了组织经验结构和概念系统的基础。所以, 通过概念隐喻的认知基础来建构语篇的连贯性具有重要意义。

从认知功能上来说, 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 它必须具有语义上的连贯性。所谓连贯性, 就是指喻义成分在意义上的关联, 本文从认知功能角度论述语篇的连贯性。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认为, 人们主要是依据语句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所具有的内在性认知世界知识, 结合语境, 补充相关信息, 通过激活机制在上下文的概念成分之间发现照应性, 并着力寻求命题发展的线索性, 努力获得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 藉此语篇就可在心智上建立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 话语之间就具有接续关系和连贯性, 人们也就能理解整个语篇。因此, 本文就从隐喻的照应性、索引性和顺应性三个方面论证其在语篇连贯的作用。

每个领域的语篇都有自己专属的抽象特征, 如科技、经济、广告、政治等。越是抽象的概念越离不开隐喻的表达, 因此, 隐喻在对语篇的理解和连贯性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以政治语篇为例具体分析。本文选用美国第42任总统比尔·克林顿的第一次就职演讲词作为语料进行分析。

二、照应性

在语篇中, 如果对于一个词语的解释不能从词语本身获得, 而必须从该词所指的对象中寻求答案, 这就产生了照应关系。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 它指的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乔治·莱考夫和马克·杰森认为, 隐喻的本质是用一种相对具体的概念理解另一种相对抽象的概念。如此可见, 隐喻的使用在获得语篇照应性方面具有一定意义。

美国总统就职演讲是典型的政治语篇, 以激发听众情绪、影响听者政治态度为目的。但是, 如上所述, 政治术语不被大众所熟悉, 因此隐喻的大量运用就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现实中各类事体之间存在各种关系, 人类可通过思考发现其间的相似之处, 或通过想象在其间建立联系, 这是人们产生隐喻用法的认知基础。隐喻的基本功能是以某一领域的经历来理解另一领域的经历。因此, 不被大众所接受的政治语言与政治观念由于隐喻的使用而被广泛认识、理解与接受。

在克林顿的就职演讲词中, 第一句就使用了隐喻来照应语篇的主题意义。

Today we celebrate the mystery of American renewal.

此句中,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 “renewal”很明显是概念隐喻的运用, 因为renewal属于宗教词汇, 开篇就使用“政治是宗教”的概念隐喻, 典型地引导听众以熟悉的领域经历来理解政治领域的经历。所以, 克林顿才会把自己的上任表达为美国的复兴, 以此来映射让美国人民对自己领导的美国政府抱有希望与信心。由于人们在交际中受到所在社会、特定文化、过往经历、交际情景的影响, 受到心智中框架信息的限制, 其中某些信息往往具有较大的权重, 因而就更容易被激活, 成为谈话的中心。所以, “renewal”使用就激活了民众对宗教的认知。美国是由清教徒为主创立的国家, 特别是最初的许多移民在欧洲受到宗教迫害, 冒险渡过大西洋, 寻求新的宗教乐土, 因此他们保持着强烈的宗教热忱。至今, 绝大部分美国人都是基督徒。宗教一直是美国政治生活的核心。但是, 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刻, 会出现特别的宗教狂热, 即所谓“觉醒”, 使上帝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比其它“正常时期”更重要的地位。在这样的“觉醒”中, 不同种类的宗教又有不同的表现。“reinvent”和“renew”这样的宗教词汇, 进一步照应第一句就提出的概念隐喻。例如:

1. A spring reborn in the world’s oldest democracy, that brings forth the vision and courage to reinvent America.

2. To renew America, we must be bole.

3. To renew America, we must revitalize our democracy.

4. To renew America, we must meet challenges abroad as well at home.

三、索引性

美国社会学家Garfinkel在分析日常生活的实践活动时指出, 应充分考虑到自然语言和实践活动具有无穷的“索引性”, 一项表达或行为的意义必须诉诸其它表达或行为的意义才可被理解。语言表达须依赖无穷尽的未经言明的背景知识。任何一个表面上孤立的“表达”或“行动”归根到底都是一条“索引链”上的一环。因此, 命题发展的索引性即指能从语篇中发现命题发展的线条, 信息互有关联。

在克林顿的演讲词中, 开篇就提到“renewal”, 第一时间让人们进入所熟悉的认知领域。从美国的宗教文化来看, 听众对宗教的理解深度能力远远大于对政治的认识。所以, 此处概念隐喻的使用只是索引链上的第一节。整篇演讲中, 继续用到“mission”, “engine of the renewal”, “promise of America”, “testament”和“call or convene”, 这些词语都出自《圣经》, 都是宗教语言。因此, 语篇中分别用它们来映射“task”, “democracy”, “future of America”, “covenant”和“summon”。根据体验哲学的基本原则可知, 概念系统的核心是直接源自我们的体验, 来自感知、身体运动, 以及对物质、社会的经历。不直接源自体验的概念主要是在直接体验的基础上通过隐喻形成的, 隐喻是形成抽象概念、并进一步建构概念系统的必由之路。那么, 此篇演讲就是通过概念隐喻在心智上构建一个认知世界, 在这个认知世界里再进一步加强对此语篇的理解, 并增强其连贯性。演讲中除了上述所举的例句, 还有:

5. An idea born in revolution and renewed through two cen-turies of challenge.An idea tempered by the knowledge that, but for fate we, the fortunate and the unfortunate, might have been each other an idea ennobled by the faith that our nation can summon from its myriad diversity the deepest measure of unity.An idea infused with the conviction that America’s long heroic journey must go forever upward.

6. With God’s help, we must answer the call.

四、顺应性

语用学家Verschueren在其新著《语用学的理解》中提出了顺应论理论, 他认为语言的选择是某种程度上的顺应, 使用语言是连续不断的选择, 无论这种选择有无意识, 这种选择都可以在语言的每一个可能的层面上进行。在语言的选择、使用过程中, 其必须顺应于语境。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会创造出不同的语境。所以在创造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 充分顺应受众的语境。语境有包含情景语境、文化语境等。Lakoff在论证隐喻是以认知为基础的同时, 也认为隐喻是建立在社会基础之上的, 即隐喻是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也就是说不同的文化模式也在对隐喻理解起作用。因此理解、研究隐喻必须结合文化因素和认知因素来认识和展开。那么隐喻的运用必须结合受众的文化语境才能保证语篇的连贯性。所以此篇演讲词中才会不断使用“政治是宗教”的概念隐喻, 以此来顺应听众的文化模式。上面提到美国的宗教观, 所以, 这篇就职演讲在顺应民众文化的前提下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其政治目的。因此, 语篇中除了上文提到的大量政治隐喻外, 还不断重复“Change is the mission”, “Democracy is the engine of renewal”, “Democracy and freedom are the testament”, “An idea of change is the renewal”, “the fate”, “the faith and the conviction”, 这些词语的使用只有了解其宗教文化的人才能真正领会其含意。因此, 语篇是否连贯, 其基本要求就是交际双方对交际内容的充分理解, 而理解又是充分建立在文化语境之上的, 那么隐喻在此处就起到了语用推理的顺应作用。

五、结语

语篇并不是随意的语言片段, 而应该受信息量的制约和意义连贯条件的制约。意义连贯的实质性基础是语篇意义所涉及的长期记忆中知识概念的连贯。没有连贯, 语篇就不可能达到交际的目的。语篇接收者要在语言信号的激发和引导下, 提取贮存在长期记忆中的与当前话题相关的知识, 进行推理, 建立新旧信息之间的连贯关系, 从而达到解读语篇的目的。

事实上, 美国总统就职演讲都是以煽动群众情绪, 获得认可与支持为主的语篇形式。随着时代的变化, 随着各阶段经济、政治情况的不同, 最新上任的奥巴马总统主要是以表达具体政治态度、政治策略为主发表演讲, 但是主题线索仍然离不开宗教, 离不开美国人心中所信仰的上帝所赐予的力量和希望。那么与构建心智认知关系如此密切的隐喻在解读语篇连贯性上就具有重要意义。语篇连贯的认知世界分析方法认为, 人们主要是依据语句所提供的信息和自身所具有的内在性认知世界知识, 结合语境, 补充相关信息, 通过激活机制在上下文的概念成分之间发现照应关系, 并着力寻求命题的发展线索, 努力获得语用推理上的顺应性, 藉此语篇就可在心智上建立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 话语之间就具有接续关系和连贯性, 人们也就能理解整个语篇。

参考文献

[1]Cook, Guy.Discourse and Literature.OUP, 1994.

[2]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 We Live By.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3]Verschuren, J.The Pragmatic Perspective.In Handbook of Pragmatics.Amsterdam:Benjamins, 1995.

[4]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5]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6]王建华.美国总统就职演说精选.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8.

[7]王寅.认知语言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8]束定芳.隐喻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0.

[9]卢植.认知与语言——认知语言学引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语篇连贯性 篇2

语域对语篇连贯构建的贡献

语域对语篇连贯的构建起重要的作用.语域连贯性是保持语篇连贯的.基础.在对语域及连贯相关理论回顾的基础上,结合实例,分别从语场、语旨、语式三个方面探讨了它们与语篇连贯的关系.其研究意义在于突破传统的基于语篇词汇、句法等表层结构的研究,探讨建构语篇连贯研究的深层内在机制问题,为语篇连贯研究的深化注入了多层次的思考.

作 者:贺小华 田建国 仵桂荣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陕西,西安,710072刊 名: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英文刊名:JOURNAL OF NINGXIA UNIVERSITY(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9(3)分类号:H05关键词:语域 语篇连贯 语场 语旨 语式

语篇翻译中的连贯 篇3

[关键词]连贯 翻译 语篇

[中图分类号] H31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69-02

任何一种形式的语言,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只要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就可以将之称为“语篇”。 “语篇”的显著特点就是“连贯”。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处理的基本单位就是语篇,连贯是基础,任何译本都应以连贯作为第一标准。连贯原则使用得是否恰当,关系到翻译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和结果的优劣。

一、语篇分析与翻译

1952年,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提出了语篇分析概念(Discourse Analysis)。主张突破以往研究中句子的结构模式,采取探寻意义结构的途径来对语言进行细致的研究。语篇(text,discourse)是语言交际的主要表现形式,指的是有意义的语义单位(semantic unit),即语篇与句子之间不存在“大”与“小”,“高”与“低”的关系,而是一种“体现”的关系。英文表达中,句子、段落、篇章都是语篇的体现。学者们通常认为“转换”与“对等”是翻译的两个基本方面,“解码”与“重新编码”成了译本产生的过程。正如王东风老先生1976年所说:“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组成语篇的句子彼此间的衔接是语篇语义整体性的表现,而衔接模式在解读过程中发挥着中心作用”。这里所谓的“衔接模式”是连贯的一种手段,语篇分析更是语义整体性的表现,是译者进行翻译的前提。

二、语篇翻译中的连贯

1976年,Halliday与Hason在著作《语篇的衔接》中阐释了语篇连贯的重要性,语篇连贯逐渐被人们重视。有学者研究语篇连贯问题也试图建立起语篇连贯的理论研究体系,例如,Van Dick、Widdowson、Mann.etal、Brown、Danés、Fries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语篇内部的联结、衔接抑或是句际衔接(衔接机制)包括语篇外部的意义都是通过连贯来实现的。我们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译者怎样将通过“等值交换”来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转换,形成互文连贯,达到译文对原文的真实表达和对作者意愿的真正表述。连贯概念不仅是语句的通顺,更重要的是语义的真实表述、思想的真实表达、意义的真实表现。

三、语篇翻译中连贯的表现

(一)语法连贯

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法连贯”指的就是“语篇的语法维面的关系网络”(王东风,1997)。语法的有效衔接是语法连贯的最重要体现。形式上,语篇是由相互关联但是又相互独立的小句构成的,而衔接手段则是这些小句相互连接的必要策略和必要手段。“底层语法连贯的表现” (Dijk & Kintsch,1987)是衔接的一个主要标准。韩礼德将这一表现纳入功能语法系统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各种连接的地位和层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具体来讲,替代、连接、指称以及词汇衔接都属于衔接的方式,衔接机制是连贯的最主要条件之一。

1.指称,也成为指代,意思就是当一种事物出现后又一次出现时,为了规避重复而引发的或视觉、或听觉、或其他种类的疲劳,而采取其他代词或其他名词来指代该事物

指称通常可以分为外指(exophora)和内指(en?鄄dophora)两大类:外指指的是用一个词或者词组来指代某一特定事物,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日常的口语交往中;内指则通常出现在一个语篇之中,它本身分为前指和后指。前指指的是对应前文所出现的内容,后指指的是对应后文所出现的内容。人称(personal reference)、指示(demo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较(comparative refer?鄄ence)是指称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利用这三种方式基本能将英语与汉语一一对应起来。但是在具体的翻译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习惯、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

2.替代,指的是将原文中所出现过的词汇用新的词汇代替

相对来说,替代这种关系在英语中的使用更为普遍一些,我们可以用代名词、小句或者代动词代替原文中出现的事物,当汉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替代时,则需要采用词汇衔接的方法来进行翻译。省略也是替代的一种方式,语言学家Halliday & Hason将其称为“sub?鄄stitution by zero”(零替代),在翻译时只需要进行英汉之间的对应就可以了。

3.连接,指的是使用连接词将前言与后语联系起来,使其二者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空间关系或时间关系

英语属于形合语言,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语言的归属导致英语连接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汉语。而为了使翻译的英语更符合汉语语言文化和习惯,在不改变引文原著原意的基础上应减少使用连接词。

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除去指称、替代等三种连接方式外,还要重视语序、语法在译文的连贯性方面起到的关键作用。

(二)语义连贯

在语义连贯中,句级以上单位之间的语义关系是核心,最重要的连贯关系是词汇衔接,即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通过词汇手段建立起来的连贯关系被叫做“词汇引导的连贯”。(Givón,1995)词汇衔接不仅是词语的复现(reiteration)和同现(collocation),也是对句子之间进行连接的一种语义衔接手段。

成分分析法和语义场是语义连贯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概念。几乎任何一个单词都含有多个词义,都可以分解为不同的语义特征。在翻译中,要做的就是根据不同的语义特征进行比较、划分、综合,而后根据语义连贯的原则进行取舍并使用。还有一点必须要注意的是,在成分分析法的使用过程中,“选择限制原则”以及“语境冗余原则”必须要贯彻始终。

翻译中的语义场研究的是词与词之间的语义联系。可以根据组成语篇词汇的词性、作用不同而划分成不同的图式。实词词义在相当的程度上受到其所在语义场的影响,必须要注意语义的连贯。

(三)语用连贯

语用学将语境看做是动态的交际过程,语用连贯是语篇在译者交际过程中的顺畅,由交际参与者传达,由交际语境决定。连贯于文本之中,是语篇内部成分之间线性、层级性的语义逻辑联系;连贯不仅存在于文本之内,还存在于文本之外,表现为语义、语用的相关性,是句子功能上的连接关系。无论是分析文本还是对文本进行“解构”、“重组”,都不能脱离语境孤立地处理。因此,语用连贯既包括语篇内的语言语境(包括语篇中隐形含义的解读),也涉及语篇外的语言语境(包括文化背景的不同)。可以说,语法连贯和语义连贯只是译者进行翻译工作的基础层面,而语用连贯则是完整、准确、艺术性翻译的核心,是贯穿对源语言的分析和用目标语表达的全过程的。在大语境相异的情况下,能得到更好的译文。

四、连贯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明示一推理的阐释活动,译者要根据交际者的意图和读教、听者的期待调整相关参数,在保证交际效果的前提下,应使原语和译语语篇最大限度地趋同。”(赵彦春,1999)这种趋同可以理解为语篇翻译的对等性。目的在于通过翻译,将源语言文本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意义重构。正如王东风先生1997年指出的:“意义的最佳体现,是意义关系连贯的体现;那么意义的最佳翻译,就是原文意义关系连贯的最优化重构。”连贯是使语篇网络系统得以完整的主要原则和表现。连贯搭建了原文与译文中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是语篇内部关系的总和,也涉及语篇外部文化情景的不同、心理因素等,关系到翻译的成败。语用翻译中,译者应准确地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从语法、语义及语用的角度出发,运用连贯对原文进行最大限度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对应,以达到译文的优化重组。同时还应根据源语言与目标语语言自身的差异及文化差异,进行适当的增减译,重现原文的交际意图。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东风.语篇连贯与翻译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6).

[2] M.A.K.Halliday & Ruqaiya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 李佳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现状及探索[J].大学教育,2014(1).

[4] 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也谈语篇连贯 篇4

1 什么是语篇

“在Halliday看来,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而不是一个大于句子的语法单位。一个语段能否称得上是语篇,主要看它是否算得上一个有意义的连贯的整体。”(朱永生,严世清,2001:44)从这个定义说来,不是把几句话放在一起就算得上是语篇,要想成为语篇,必须要是连贯的有意义的,要能够成一个整体。所以,可以这样说,只要是语篇就是连贯的。不连贯的几句话(姑且称之为语段)放到一起就根本不在语篇是否连贯的讨论范围内,这样就自然清除了那些拿不相关的语段来说连贯问题的例子。很多人在讨论连贯时都没有强调语篇的概念,而且拿出些所谓的反例。例如这个被反复引用的例子,其目的是要说明衔接有手段并不一定就是连贯的。

I bought a Ford.The car in which President Wilson rode down the Champs Elysees was black.Black English has been widely discussed.The discussions between the presidents ended last week.A week has seven days.Every day I feed my cat.Cats have four legs.The cat is on the mat.Mat has three letters.(Brown and Yule,2000:197)

如果坚持上面语篇的定义,这个语段显然不是语篇,它不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没有一个中心思想,也不清楚要表达什么内容,只是作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而杜撰出来的,所以应该理所当然的排除出讨论之列。

所以,在此我们首先给出语篇的概念,目的就在于事先树立一个语篇的标尺。接下来要讨论的是连贯的概念,从上面的分析看来,一个语段是否能称为语篇,前提是必须要连贯,所以,确定连贯的概念应该是首要的。

2 什么是连贯

提到连贯,就进入了相当有争议的话题,一旦在连贯的问题上达成共识,那就不必再讨论了。“Van Dijk认为:‘连贯是话语的一种语义特征,它依赖的是每个单句与其它句子的解释之间的联系’;Crystal认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所表达的各种概念和关系必须彼此相关,从而使我们能对语篇的深层意义进行合理的推理’;Widdowson在区分衔接和连贯这两个概念时对连贯作了更加明确的界定。他说:‘衔接指的是语篇构筑过程中借助各种结构上的运作把不同的命题联系在一起的方式,而连贯指的是这些命题的言外功能以及这些命题如何被用来创造不同类型的话语,如报告行话语……如果杜撰认为话语中按某种顺序出现的命题与他自己能接受的言外功能做到彼此相联,那么他就认为这段话语是连贯的。’”(朱永生,严世清,2001:82)王小红(2000)认为,语篇的连贯(textual coherence)指的是一段话语或某个语篇的不同部分在意义上的联系。Cook(1989)认为连贯是语篇的内在意义、整体感和目的等的综合质量。Nunan(1993)指出连贯能够使语篇成为一个整体,而不是一连串的不相关的语言。McCarthy(1993)说连贯使语篇成为一个意义单位。劳允栋的《英汉语言学词典》给连贯下的定义是:“谈话语段之间或文章句子之间在意义上的顺理成章的关系。有时虽然没有语法或词汇的联系,但一定的共同认识可形成连贯性。”(转引自胡英,2005)而胡英(2005)自己得出的结论是“连贯可被看作是一种逻辑上的,存在于语篇深层的无形网络,它把语篇凝结成为一个语义整体。”陈海庆,张绍杰(2004)认为,语篇连贯具有多维性,它既体现于语义层面,也体现于语用层面和交际双方的心理互动层面,因此对于语篇连贯的研究应从这三个方面入手,从整体性和动态性上把握它。等等不一而足,但仔细看来,无外乎这几种。正是以下要讨论的内容。

3 连贯定义的分类

上面提到的连贯定义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不可能罗列所有定义,然而这些定义都可归为几个大类:

1)语义类:就是指连贯是语义上的连贯,句子是否连贯从语义上就可以判断。朱永生,严世清(2001),McCarthy(1993),胡英(2005)等持该观点。比如:John is a bachelor,he will di-vorce next week.

他们觉得这句话不连贯,前后矛盾。从语义角度研究句义是不考虑语境因素的,只注重分析字面意思以及逻辑问题,有从真值条件考虑句义的意味。

2)语用类。

杨斐翡(2000)从合作原则看语篇连贯问题;陈海庆,张绍杰(2004)应用言语行为理论来研究语篇连贯;廖美珍(2005)从目的论角度讨论连贯,等等都可归入从语用学角度研究连贯问题。语用研究就是充分考虑话语或语篇的语境,比如当时当地情况,文化习俗,语篇上下文等等。所以,在语用观点看来,John is a bachelor,he will divorce next week.在一定的语境下是连贯的,比如是两个人在闲谈John的情况,一个说John现在还是光棍吧?另一个知情的人说,呵呵,他是光棍呢,下个星期都要离婚了。意思是说他早结婚了,马上都要离婚了,怎么可能还是光棍嘛。这么看来,这句话就是连贯的。还有语用学里经常举的例子

A:Mrs.X is an old bag.

B:The weather has been quite delightful this summer hasn't it?

仅从语义的角度看这两句话毫无关系,前者说人,后者说天气,简直风马牛不相及,然而,在语用学里看来,它们是连贯的,后者的意思是说,现在不便说Mrs.X,现在是开会的时间,或者Mrs.X的朋友就在旁边,等等,目的是让前者别说Mrs.X了。这两句话显然是连贯的。

3)认知类。

也有很多学者从认知角度谈语篇连贯问题,认为语篇连贯跟人的认知密切相关,要考虑人的认知能力,知识背景等多种因素。单从这点考虑即强调语篇连贯与多种因素有关,认知观和语用观有诸多相通之处。

4)兼顾类。

显然,兼顾就是把以上的观点都考虑进来的观点,认为语篇连贯既是语义的,又是语用的、认知的。

4 我们对连贯的理解

在我们看来,语义观忽视或有意悬置语境、认知等因素,单从意义考虑语篇连贯,显然是不完整的,它会把许多连贯的语篇看成是不连贯的。但要指出的是,从语义角度看来是连贯的语篇那就一定是连贯的,这是它的优点。而语用和认知观通过考虑多种因素,认为很多语义上不连贯的语篇事实上是连贯的,特别是很多没有形式标记的隐形连贯,这大大拓展了连贯的解释力,也弥补了语义观的不足。然而问题在于,很多看起来不连贯的语篇,在这种观点的一系列“推导”下又成了连贯的了,可能会产生不连贯也会连贯的问题,至少在有些情况下会很牵强。也就是说,它夸大了连贯的可能性,什么都是连贯的了。也就是说,这两种观点都有走极端的嫌疑,前者卡的太死而后者放得过宽。

到底怎样确定连贯呢?还是没有统一适用的标准。有人甚至用句子结构来判定连贯。李治平(2007)根据句子的类型提出了连贯度量级:D(缺元结构)

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从这段话中不难看出,一个词“变化”把整个语段连在了一起。所以说,由于百科知识储备不同,有些连贯的语篇有人认为是不连贯的而有人认为是连贯的。自然,其连贯与否不以人的感觉为转移,只是一部分读者不能发现而已。比如说原子弹专家对一群农民讲原子弹的原理,听者肯定不知所云,那就能说专家说的话前言不搭后语么?显然不能。

5 结束语

本文提出了对语篇的理解,认为能够称作是语篇的,那就应该是连贯的,也就是说连贯是一个语段成为语篇的前提,也就否定了那些杜撰一篇语段来讨论连贯问题的做法。接着分析了现行的一些对什么是连贯的观点,并作了分类。同时指出了这些观点不完善的地方并提出了一些自己对连贯的看法。语篇连贯与否可从其本质着眼,然而,怎样确定其本质又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Gillian B,Yule G.Discourse Analysi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陈海庆.从动态语篇观看语篇连贯的形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第,2007,23(2):74-78.

[3]陈海庆,张绍杰.语篇连贯:言语行为理论视角[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36(6):420-426.

[4]胡英.语篇的衔接与连贯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32(5):96-99.

[5]李治平.会话结构与连贯度量级[J].语言文字应用,2007(2):50-58.

[6]廖美珍.目的原则与语篇连贯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7(5):351-357.

[7]王小红.认知心理状态在理解隐性话语和隐性连贯中的作用[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0,22(4):98-101.

[8]杨斐翡.违背合作原则与语篇连贯[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0,109(4):90-93.

试论语境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 篇5

试论语境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

文章对比分析了汉英两种语言在语篇衔接与连贯方面的异同.对语境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语篇的连贯性依赖于语境.语境是实现语篇连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

作 者:吴菊红 作者单位:河南检察职业学院,河南,郑州,450000刊 名: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RADIO & TV UNIVERSITY年,卷(期):200821(2)分类号:H314关键词:语篇 连贯 汉英翻译

探讨象似性对语篇连贯的作用 篇6

【关键词】语篇连贯 象似顺序 象似邻近 象似量 对称象似性

一、引言

根据认知语言学的观点,人类基于对客观外界结构的感知,经过认知加工才形成了人类的语言。Widdowson把连贯视为语用概念,是语篇命题所体现的言外功能之间的联系。无论从何种角度研究连贯,都涉及到如何把现实世界意义联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因此可以说,语篇的连贯正是建立在人的认知基础之上的。本文以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理论为基础,来探讨象似性对语篇连贯所起到的作用,揭示象似性与语篇连贯的关系。

二、象似性与语篇连贯

象似性是基于人的认知方式来反映人们所经历的现实世界,对认识现实世界、认知、语言三者间的关系意义重大。近年来,语言象似性研究已经不单单停留在词汇、句法方面,而是进一步发展到了语篇的层面,因此有了语篇象似性的概念。即语篇的连贯具有象似性。

三、象似性对语篇连贯的作用

语篇的连贯以人的认知为基础,因此连贯的语篇需要符合人的一般认知方式。以下将论述象似顺序、象似量原则、象似邻近以及对称象似性对语篇连贯的作用。

1.象似顺序与语篇连贯。所谓象似顺序,指的是“句法成分的排列顺序映照其所表达的实际状态或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语篇常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展开描述,符合语篇的连贯性。例:

(1)He got on the car and drove away.

例(1)中,由于语言结构具有线性排列的特点,使得语言对客观事物发生的时间顺序的象似成为可能。不仅句法结构具有顺序象似性,在语篇内句子间的排序也具有顺序象似性,这种顺序的运用有利于清晰地再现事件的本来面目,并使语言表达式依次呈现、前后衔接、连贯自如。

(2)In the garden the birds that had sung erratically and spasmodically in the dawn on that tree. They swerved when the black cat moved among the bushes, when the cook throw cinders on ash heap and startled them. Fear was in their song, and apprehension of pain, and joy to be snatched quickly now at this instant. Also they sang emulously in the clear morning air, pecking each other as they turned high in the air.

在例(2)中共有四个句子,整个段落按时间的顺序展开,成为连贯的整体,虽然①-③句没有连接词,但读者根据时间顺序的象似性这一基本的认知方法,仍能体会到它们之间的联系,把握整段的连贯性。

2.象似邻近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象似邻近原则认为,关系近的成分必须靠近放在一起。指的是“认知上相近的概念在语言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上也接近”。因此,大自然的真实描述在语篇中常使用象似性手法,语篇的各部分,如诗行/节、段落、句子之间的距离也会临摹人的概念距离,也使得语篇更加连贯。例:

(3)He clasps the crag with crooked hands, Close to the sun in lonely lands, Ring’d with the azure world, he stands. The wrinkled sea beneath him crawls,He watches from his mountain walls,And like a thunder bolt, he falls.

在例(3)中,两个诗节的安排存在距离象似性。诗行之间也存在距离象似性,如第一节中,第二行是第一行的背景,诗人以太阳为背景来突出鹰所处位置的高度;第三行使用的是倒装语序,Ring’d with the azure world位于这一节的开头,进一步强调了鹰的高度。第二节的最后一句也使用了倒装语序,与第一节的最后一行形成平行结构,同时也将fall一词置于诗的末尾,从形式上对应鹰落下的位置。总之,距离象似性使该诗上下衔接得更加连贯,增强了表达效果。

3.象似量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象似量指的是“概念上信息量大,更重要、更难预测的信息,其语言表达更长更复杂”。换言之,语言形式使用的越多,表达的意义就越多;使用的语言形式越复杂,表达的意义就越复杂。语篇的数量象似性能够启发读者解读语篇的连贯性。在语篇中,数量象似性常表现为一些重复手段的使用,如同词重复和平行结构。

4.对称象似性在语篇连贯中的作用。对称象似性指的是“在概念上具有同等重要性和并列关系的信息在表达上也具有对称性”。这种象似性常通过相同或相近的语言形式来表达相同或相近的意义,取得连贯的效果。例如:

(4)Crafty men condemn studies, simple men admire them, and wise men use them.

例(4)中,排比结构的三个单位之间,men一词被重复使用,同时又具有相同的结构,充分体现了语言的对称象似性,加强了语篇语义的表达。

四、结语

本文利用顺序、距离、数量和对称象似性原则,探讨了象似性对于语篇连贯所起的作用,结果证明象似性对语篇连贯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这一角度来分析语篇连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能够彰显语言形式和意义的关系,同时将整个语篇衔接为一个有机连贯的整体。

参考文献:

[1]Windowson H G.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8:93.

[2]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1):2-8.

语篇衔接连贯与翻译 篇7

衔接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征。语篇是自然语言语义上的一个统一体, 是任何不完全受句子语法约束的, 在一定语境下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 体现语篇表层的语言结构关系, 表现句子之间在语言形式上的粘连性, 是语篇的谋篇机制。韩礼德等认为: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 指语篇语言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 当语篇中的某一部分的理解依赖于另一部分时, 这两部分就产生了衔接关系。因此衔接是跨越句子界限的, 其作用是把上下文联系起来, 帮助实现语篇的连贯。一般地, 衔接手段有五类: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前四类为语法衔接手段, 后一种是词汇衔接方式, 各衔接手段将语义上相互依赖的语篇组成成分连为一体。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 衔接手段的使用也不尽相同, 进而对翻译产生一定影响, 翻译过程中应做适当调整。

二、英汉衔接手段的对比研究

译者不同于一般读者, 他承担着对原作进行传达的任务和义务。不同语言的衔接手段各有不同, 对原文衔接手段的认识, 并不必然导致译文衔接手段的得体, 因此译者对原语和目的语的衔接手段都要有深入的了解。

从语句衔接方式来说, 英语多用“形合法”, 即在句法形式上使用连接词语将句子 (分句) 衔接起来, 而汉语多用“意合法”, 即靠意义上的衔接而不要一定依赖连接词语。因而, 英语多连接词语, 而且这些连接词的出现频率也非常高。汉语中虽然也有一些连接词, 但在表达中, 人们常常表现出一种少用或不用连接词的趋势。在语法上, 英语语法是显性的, 而汉语的语法则属隐性。汉语在表达上富有弹性, 许多逻辑关系靠意义来表达, 语法处于次要地位。汉语的省略只求达意, 不考虑语法甚至不考虑逻辑汉语最常用的省略是主语的省略, 谓语的省略较少。英语中的省略多数伴随着形态或形式上的标记, 可以从形式上看得出来。汉语替代的频率低于英语, 汉语往往用原词复现的方式来达到语篇的衔接。英语的照应多用人称代词, 指示代词, 而汉语常用零式指代和名词的重复。

三、衔接的手段

汉语篇章中的连贯关系大多依赖于隐性的衔接手段。相比之下, 英语却在很大程度上运用显性的衔接手段来创造语篇的连贯。现代汉语源自于宋、元以来的白话文, 其句法以“散”著称。不过汉语“形散神不散”, 句子结构虽灵活、松散、短小, 句子与句子间的语义关系却仍然明了, 但不是凭借形式或逻辑上的用语, 而是凭借作者或主体的意念、意识流。英语却是讲求“形合”的语言, 其段落篇章的连贯和流畅都依赖于显性的衔接手段。英语注意结构的严谨, 不论是句子还是语词都要求体现清楚的逻辑关系。

3.1、照应

照应是一种语义关系, 它指的是语篇中一个成分做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 也就是说, 语篇中一个语言成分与另一个可以与之相互解释的成分之间的关系。由于照应与语言的语法系统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照应衔接手段在不同的语言中有不同的运用。汉语是语义型语言, 重语篇的内在逻辑关系, 而不重表层形式的连接, 所以, 汉语中各种照应衔接手段常常呈隐性状态。相比之下, 英语是语法型语言, 各种句式有其严谨的表现形式, 注重用表层语言形式传达句子的语义内容。因此, 英语的照应衔接手段在汉语中常表示为零式照应或其他衔接手段翻译时, 应理清原语语篇的指称关系, 并根据汉英不同的指称衔接特点, 在译文中合理构建衔接框架, 重现原文的照应关系。

3.2、省略和替代

省略指篇章句子中一些基本结构成分的缺省, 但这些缺省成分通常可以在语境中找到。于是, 省略便利用词项空缺的方式达到了上下文衔接的目的。替代指的是用替代形式取代上下文所出现的词语, 以简约达意, 避免重复。省略和替代都是为了更好地衔接上下文。从英汉对比来看, 汉语中常省略主语, 英译时需添加主语;英语却常省略动词, 留下主语与助动词, 汉译时, 需要把英语中省略的动词复现出来, 或用替代的方式表现出来。

3.3、连接

连接是表示各种逻辑意义的连句手段, 又称逻辑联系语 (黄国文, 1988) 。通过使用各种连接词语, 句子间的语义逻辑关系可以明确表示出来。连接词语既可以是连词, 或是具有连接意义的副词或介词及其短语, 也可以是分句。由于英汉语言体系的差异, 英语中使用连接词语的情况有时多于汉语, 汉语小句之间的关系并不全通过连接词语向读者表示, 因此, 翻译时译者应根据不同语言的特点, 注意运用逻辑联系语加强句子之间的衔接, 显现各种语义关系。

3.4、词汇衔接

语篇中的一些词语相互之间存在着语义上的联系, 词汇衔接就是通过词语选择在语篇中建立一个语义链, 从而建立篇章的连续性。同现关系是指词汇在某一语篇中共同出现的语言现象, 在一定语境中意义上有联系的词会出现在同一语义场, 语篇中各句子通过这些关系词汇相互联系起来, 使得对一个句义的解读必须依赖其他句子, 从而构成衔接。复现关系是

指通过词语的重复、同义、近义、上下义和广义等关系使语篇粘连。比较起来, 汉语倾向于多用重复手段, 而英语则较多使用同义词、近义词及其他衔接手段体现衔接关系。

四、总结

综上所述, 语篇的衔接手段对于翻译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译者在翻译时必须考虑两种语言在构建语篇连贯上的差异, 尽量摆脱源语在结构和用语上的限制。译者如果囿于源语的束缚, 就会使译出的文字带上源语的语法和语义结构, 使读者产生误差, 致使语句不畅、意义令人费解。源语对译者能进行干扰, 是因为其汉语水平一般高于英语水平, 使汉语的表层结构先入为主而给读者带来束缚。在汉译英的过程中, 唯有充分了解和熟悉目的语的形式特征, 方能摆脱这一拘囿, 译出好的文字。

摘要:英汉语篇中常用的衔接手段有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由于英语具有形合的特点, 而汉语是一种意合的语言, 因此有必要探究这两种语言之间的语篇衔接和连贯。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翻译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A.K.and Hasan, 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 1976.

语篇连贯性 篇8

1 关联和关联理论简介

“关联”原属逻辑学的范畴,表示两个事物间的相互关系。如今这一概念已经在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方面被普遍引入和接受,并得到了不断深入的研究。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关联理论是Sperber与Wilson在《关联性:交际与认知》这一专著中提出的。Sperber与Wilson认为交际活动的本质是认知活动。其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交际与认知,它概述了总的认知原则———关联原则,并认为言语交际中话语理解的唯一标准就是话语的关联性,即产生语境效果的新信息与已有信息的关系。关联鲁伦的关联性的定义和认知原则与交际原则为基础。认知原则指人类的认知倾向于同最大程度的关联性相吻合;交际原则则表示话语或其他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话语或行为本身具备最佳关联性。(Sperber&Wilson,1986/1995)关联理论旨在发展一个具体的心理认知模式,提出有关人类交际交流的新理论(何自然,1997)。结合交际和认知,关联理论把会话含义理论发展为一个具体的心理———认知模式,提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即:明示———推理过程。Sperber与Wilson的关联理论是较为完整、系统的理论体系,这一点已得到研究界诸多学者的认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它的不完善性也日益突显。如学者孟建刚在第二届关联理论研讨会的发言中称关联理论单纯从认知科学的角度去解释语言交际,忽略了人类交际中的社会文化特征。无论如何,关联理论只是一种理论体系,所以具有时代特点和局限性,有待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关联理论提供的只是一个开门的工具,而非一个万能的钥匙;它建立的只是一个框架和平台供人们借此更好的理解和使用语言,而非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由此可见,关联理论为我们展示的是一个考虑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方向,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能真正把交际与认知结合起来,更加真实的反映人们的语言能力,更好的解释语言交际中的话语理解。

2 从关联角度解读商务英语的语境效果

语境效果就是话语所提供的信息和语境之间的一种关系(何兆熊,1999),在交际中,新信息和现有语境所含的原有信息之间有三种关系会产生语境效果,使话语具有关联性,即:1)新信息加强现有语境假设;2)新信息和现有语境假设相结合,产生新的语境暗含;3)新信息与现有语境假设互相矛盾,并排除现有语境假设。(Sperber与Wilson,2001)

在商务英语交际过程中,很好的理解和使用这三种关系有助于最优化的发挥关联性的功能,获得和构建最佳的语境效果,使交际过程朝着希望的方向发展,而最终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例1:

Office supply:Office supply.Good morning.Can I help you?

问答1 Caller:Good morning.Yes,I’d lik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Easyprint II.

Office supply:What exactly would you like to know?

问答2 Caller:Well,first of all,how much does it cost?

Office supply:Can you hold on a minute,Ill go and check that…Hello,we offer it for£699.

问答3 Caller:£699.I see.And what sort of warranty do you offer on that?Is it a one-year warranty.

Office supply:Yes,It is.Twelve months from the date of purchase.

问答4 Caller:Good,And could you tell me something about service?Do you offer on-site service

Office supply:Yes,we do.It’s free for the length of the warranty.And then£120 a year after that.

问答5 Caller:Right.And what about other guarantees?

Office supply:Well,there is a 14-day money-back guarantee if you are not satisfied.If you have any problems,just bring it in and you will have a refund.

问答6 Caller:Fine.What about delivery?How soon can you deliver it to my office?

Office supply:Well,we usually have the Esayprint in stock,but I’m afraid there is a slight delay.We could have you get it at the end of this month.

Caller:Oh.It’s the second today.That means another four weeks.

以上相关对话的主题含义是买方与卖方就相关产品的销售信息进行的一番对话。卖方在回答买方六次发问时都很好的对现有语境假设做了分析,在构建话语的关联性时选择了最佳的关联关系并达到了最佳的语境效果。

在第1个问答中,卖方分析到买方问题的语境假设是对某产品具有兴趣,针对这一特点,买方要做的工作显然是尽量保持卖方的兴趣,并尽力使之扩大化,因此,买方选择了第一种关联关系来创建新信息,尤其是回答中的程度副词“exactly”使新信息大大加强了原有的语境假设。试想,如果买方选用第二种关联关系来提供新信息,如:“I don’t kwon if I have e-nough information”或“EasyprintⅡhas been old-fashioned”,这样所创造的语境暗含显然是带有消极含义的,话语的关联性所营造到语境效果也是较差的。而第三种关联关系的使用甚至会完全破坏交际过程的顺利进行,也就不会有以下问答即交际过程的继续。在第3、4、5这三个问答中,针对买方就产品细节的询问,卖方都是选择第一种关联关系以极强的对应性提供了清楚的信息。正是由于这些信息本身具有积极性和吸引买方兴趣的效果,原有的语境假设不断得以加强,语境效果也得以优化。在第二个问答中,买方询问到了一个敏感的问题———价格。针对这一语境假设,直接使用第一种关联关系来提供信息,即:“£699”,语境效果固然可得以加强,但不是最佳选择。因为卖方不知道买方会对他所提供的价格持什么样的态度。这样一来,虽保证了这一问答的语境效果,但也许会在负面影响后来的交际过程的语境效果。因此,卖方采取了第二种关联关系,给买方了一个相关价格接受的心理缓冲机会,在表达“Can you hold on…”的同时,也创建了新的语境暗含,即:所要报的价格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在第六个问答中,卖方深知所提供的信息本身具有一定的消极性。因此,针对买方所提的有关货物运送时间的问题,首先以“拥有存货”这一与原有假设相矛盾的信息进行问答。这样使用第三种关联关系一方面排除了原有的语境假设,另一方面创建了新的语境效果,使即将提供的负面信息能在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背景中展现。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就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Sperber&Wilson,1986)。它所描述的语境含义是新老信息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在交际过程中,关联是确定的,语境是可变的。商务英语交际过程所涉及的主题往往较为明确。因此,交际者应当也可以结合相关专题,积极利用新老信息的关系,选择最佳语境并创造最佳语境效果,从而使被处理的信息达到最佳关联。

3 从关联角度解读商务英语的语篇连贯性

关联与语篇连贯性的关系长年以来始终是研究界的一个重要议题和争论热点,众多学者都对其发表过观点和议论。关联理论认为,语篇的连贯性是语言交际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建立在语篇构成成分之间的语义或功能关系基础上的。在语言交际过程中,话语信号建立的新假设和在此之前已被处理的旧假设相结合并产生语境含义,新假设加强旧信息,新信息排除旧信息。随读者对语篇理解的深入,新信息通过连贯性处理后会成为认知语境中的旧信息,这样认知语境不断扩大或充实,为下一个新信息提供认知的语境。而学者孟建刚在“第二届关联理论专题讨论会”的发言中认为:“关联不是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这一误解混淆了关联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本研究首先肯定关联与语篇连贯性的关系,并将结合商务英语的语篇特点系统的探讨这一关系。

关联理论认为,语篇连贯的重要特征是上一个语段为下一个语段提供认知语境。商务英语的语篇首先具备这一特点,即信息的传递是由上至下的。如图1:

图1:

例1中买卖双方的对话中,各问答部分就是相对完整的语段,整体淋漓尽致的展示了以上语篇连贯的特点。

图2:

商务英语的语篇由于其本身所涉及范畴的缘故,往往专题性十分明确,通常在语篇的初始语段中就展示了相关专题,这也决定了整个语篇含义的走向。但是语篇各语段间的关系并非完全环环相扣,即:某些语段并非如关联理论中所说一定为下一个语段提供认知环境,而是众多语段共同服务于一个主题,在整体性方面体现语篇的连贯性。如图2:

例2:

It’s a new and expanding world.(语段1)Across the United States,there are 11 million telecommuters who work from home at least one day a month,an increase of 30 percent from 1996(语段2)About 500 of Northern Telecom’s 8500 employees are telecommuters.They include people like Angela who are fulltime telecommuters,and those who keep office both at home and at company headquarters.(语段3)In 1995 Northern Telecom began encouraging telecommuting by providing all the equipmen an employee needed to set up a home office,and installing al the electronic equipment.(语段4)It also provides facilities at its headquarters for telecommuters who occasionally have to come into the offices.(语段5)Of all those who have tried it at Northern Telecom,only one person has decided they don’t like it!(语段6)

在此例中,语段2、3、4、5中间并没有互相提供明示的认知环境,但它们共同服务语段1,并为语段6的展示提供了扩大的认知环境。

关联在商务英语的语篇中是无处不在的,关联不是理解明示行为的最终目的,而是一种手段。结合以上所述的两个语篇特点,关联使整个语篇具有了连贯性,并提供了最佳的语境效果,使信息传递的方式和效果达到最佳。

4 结束语

关联为我们在交际过程中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认知手段。它的意义还并不仅如此。对其很好的理解和研究可以使我们在商务英语的教学和应用环境中,更好的把握语境效果和语篇连贯性,从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内容的吸收效果以及技能的使用能力。

参考文献

[1]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lackwell,1986.

[2]Sperber D.&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Halliday M A K&R Hasan.Language,Context and Text:Aspects of Language in a Socio-semiotic Perspective[M].Vic-toria:Deakin University,1989.

[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何自然,冉永平.语用与认知—关联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2001.

[6]刘绍忠.关联理论的交际观[J].现代外语,1999.

[7]曲卫国.也评关联理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2).

[8]冉永平.关联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应用--第二届关联理论专题讨论会综述[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2.

语篇连贯的认知视角研究 篇9

随着语篇语言学 (text-linguistics) 在20世纪60年代的兴起, 语篇连贯越来越受到语言学研究者的重视。语篇所传达的信息内容、各种不同的概念能够有机结合、共同作用, 形成一个语义整体, 并能够在交际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其中靠的就是连贯。认知语言学家认为, 语篇连贯不仅取决于衔接手段和语篇结构, 主要还是依靠心智上的连贯性获得的, 这就是Givon所说的“the coherence in mental text”, 它是生成连贯语篇的前提条件, 也是确定衔接手段的心理基础。衔接与连贯具有辩证关系:一方面, 衔接有助于实现认知上的连贯, 但是前者不一定是后者的必要条件;而另一方面, 连贯是衔接表达的认知基础。

二、语篇连贯的认知分析

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研究语篇连贯也是语篇语言学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认知语言学着重研究语言与认知模式、知识结构、神经系统、心理等之间的关系。郭纯洁通过对图画中的信息结构和与此相关的语篇中的信息结构之间的比较发现了认知行为在其中的作用, 并且认为“语篇的连贯性有其认知内涵, 语篇连贯性的实质在于语篇中的信息结构对共享认知模式的依附性上”。研究表明, 当语篇表达的意义与一定的认知模式相一致时, 语篇就是连贯的、可以理解的。

1.关联理论与语篇连贯

Sperber和Wilson从认知的角度出发, 提出了对语言学发展影响深远的关联理论, 它把交际看作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人类活动, 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认知过程。关联理论建立在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两个关联原则之上。语篇的连贯性与语篇接收者的认知相关联, 连贯性产生于听话人在话语的理解过程中对关联性的寻求, 它与听话人在交际过程中的认知推理和心理建构密切相关, 而衔接手段的目的却是制约话语的关联方式, 从而减少听话者在关联性的寻求过程中所付出的认知努力。实际上, 每个明示交际行为都自动传递相关性的假设, 该刺激的关联性值得听话者付出加工努力, 在同等条件下, 认知效果越大, 关联性就越大, 加工努力反而越小。如:

A:听说你一周在外面吃四五次饭。

B:身不由己啊。

A:一定要注意身体。

表面上看, 这几句话根本不存在任何关联, 吃饭怎么会身不由己呢, 其实A和B两者都有一个已知信息, 就是通过身不由己来暗示B工作忙, 应酬多, 要经常在外面吃饭, 而心理已经存在的这一信息, 是达到双方理解话语并使之连贯的一个重要信息。A知道工作应酬不得已要喝酒, 通过一定要注意身体间接暗示对方要少喝酒。在这个对话中就包含一个双方交际推理的过程, 加上个体的认识和已知的经验, 使得原本看似不连贯的对话连贯起来。

在交际过程中, 人们往往会对已知的或熟悉的概念加以省略, 甚至将毫不相干的概念置于同一语句或语篇中, 这时从传统衔接手段的角度来看, 语篇是不连贯的。由于关联原则反映了人类认知系统中本能和潜意识的内容, 因此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和解释力, 若使用关联理论, 人们仍然可以理解该语篇, 并认为它是连贯的。

2.转喻认知机制与语篇连贯

Lakoff和Johnson认为转喻存在于我们的语言和思维中。Radden和kovecses提出了一个广为认同的定义:转喻是发生在同一认知模型中的认知操作过程, 其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个概念实体提供心理通道。作为人类认知的一个基本工具, 转喻是我们思考和行动的基本模式, 它在人类的思维和语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可以从转喻的角度来分析包括语篇连贯等许多认知现象。

凸显的观点揭示了转喻的一般认知机制, 可以通过对一个人、事物或事件中凸显的, 易理解的或易感知的部分的理解来感知整个人、事物或事件。

例如:那个穿红裙子的又来了。

这个句子运用转喻机制, 通过红裙子这一明显的特征来代替穿红裙子的人。

理想化认知模型是对人们生活经历和行为方式的高度概括, 它为我们认知世界提供了一个理想化的简约的认知框架。同一认知框架内的相关概念和命题相互替代 (部分替代整体或其他部分) 构成转喻。例如甲问乙“你怎么过暑假?”乙回答说“我去旅游”。其实有关“去旅游”的“理想化认知模型”里还包括“定地点”、“买票”、“坐车去”, 以及“参观”“游玩”“吃饭”“住宿”“坐车回来”等一系列命题 (子事件) , 而乙只不过是用整个模型中突显的一部分来激活和指称整个认知模型。这样, 表面上答非所问的语篇, 在转喻机制分析下却有着深层的连贯。转喻能够构建、连接语篇, 为语篇逻辑提供概念连贯。运用转喻推理, 读者对文章的感知可以形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可见, 转喻认知机制是实现语篇连贯的强有力的工具。

3.认知世界分析法与语篇连贯

认知语言学以体验哲学为基础提出了“认知世界”这一概念。根据王寅的观点, 认知世界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理想化认知模型 (ICM) ;二是背景知识。语篇理解过程是头脑中的ICM和背景知识不断激活的过程, ICM可随着知识的变化而不断发展, 不断从背景知识中选出典型规律, 在某社团中常见的、凸显的、具有共性的背景知识可以不断形成相对固定的CM, 若干CM又会形成ICM, 内化存储于人们的认知世界中。例如:

A:Would you like to go shopping with me tomorrow?

B:I will have a meeting.

以上对话中, 我们找不到任何衔接手段, 表面上购物与开会在语义上并不连贯, 由于我们与这个世界的体验互动, 通过认知推理, 被激活的这些背景知识会成为头脑中理想认知模型的一部分。首先A提到了去购物, 那么这时我们关于购物的ICM就会被激活, 购物需要时间, 然后B提到了要开会, 我们的脑中又会激活一个开会的ICM。这样通过推理A就能获取B想要表达的真正意思, 那么B明天要开会, 所以没有时间去购物。我们运用认识世界分析法来解释, 依据语句提供的信息和自身具有的内化的认知世界知识, 结合语境, 在心智上建立一个统一的认知世界, 就能理解整个语篇, 它更有利于解释常规的和特殊的语篇连贯现象。

参考文献

[1]郭纯洁.语篇连贯性的认知基础[J].现代外语, 2003, (1) .

[2]何自然, 等.认知语用学——言语交际的认知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120-128.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4]李勇忠.语言转喻的认知阐述[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 2004.

[5]刘敏霞.语篇连贯的认知诠释[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7, (9) .

[6]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5:54-59.

[7]苗兴伟.关联理论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力[J].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9, (3) .

[8]孙玉.试论衔接与连贯的来源、本质及其关系[J].外国语, 1997, (1) .

[9]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7.

语篇连贯性 篇10

尽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这些年已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尤其是中高级英语水平的学生)的英语作文,只要经过准备,基本可以避免明显的语法错误,有些甚至语法零错误,但读起来却仍有问题,比如意思没表达清楚,结构显得松散,语篇不通顺、不连贯等等。本文试述语域理论知识对构建语篇连贯性的启示,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时的语域意识。

二、语域理论

语域(Register)概念最初由Reid于1956年提出。1978年,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Halliday借用此概念,指语言的功能变体或语义变体,是通常和某一语境类型相联系的意义结构。语言在语境中产生,语境的变化引发语言的变异。语域由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构成,三者中任意因素的变化均会导致语域的变化。语场指发生的事情,所进行的社会活动或交流内容;语旨指交流活动中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目的;语式指在特定语境中使用哪种方式来表达意义,传递信息。

三、大学英语语篇连贯性写作教学中的语域意识

1、语场意识

为了保证语篇连贯性,我们应该具有语场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写作中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即语场一致性。语场一旦被确定,作者就要围绕所选话题把相关概念组成语义场。如果语篇中的话题不止一个,那么都必须围绕一个总话题展开,否则会形成不连贯语篇。为了理解话题变化对语篇连贯性的影响,我们来看看下面两组句子:

1)I went to visit my aunt.My brother didn’t come.He was ill.

2)I went to visit my aunt.My brother was ill.He didn’t come.

分析后我们发现(1)比(2)更为连贯,原因在于(1)中前面两个小句保持了话题的一致性,都是指“拜访我的婶婶”,而第三句指我弟弟没去拜访的原因是“生病了”。(2)中把“我弟弟生病了”放在“我去拜访了我婶婶”和“他没有去”中间,阻碍了话题的连续性,没有做到话题一致性,也就是没有保持语场一致,损坏了语篇的连贯性。

2、语旨意识

语旨意识在语篇中,主要通过作者所采取的角色来体现。一般地讲,作者在构建语篇时,角色关系不可以随意改变。当作者作为语篇中一员时,采用第一人称描述;当作为局外人时,采用第三人称。两种人称不可以随意交替使用。如果出现人称不一致,势必导致语篇不连贯。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We are all born into this world as equals,but for various reasons,not all people are treated as equals.This inequality begins when you reach the age of five,for that is when you enter elementary school.In school,the child is no longer“mommy is darling”.You now have to prove yourself to the other children and also to your teacher……

在这个语篇中,作者以第一人称“we”开头,但随后却使用了第二人称“you”,后来又使用了第三人称,完全破坏了语篇的连贯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均使用第一人称,所以改正如下:

We are all born into this world as equals,but for various reasons,not all people are treated as equals.This inequality begins when we reach the age of five,for that is when we enter elementary school.In school,we are no longer“mommy is darling”.We now have to prove ourselves to the other children and also to our teacher……

3、语式意识

语篇的连贯基于语式运用的一致性。如果语篇中一部分用书面语,而另一部分用口头语,那么语篇肯定不会连贯。

学生在练习英语写作时使用的应该是书面语,但有不少学生会在作文中使用Well,I think,You see,You know等等具有明显口语色彩的短语。教师应该适时向学生讲明这类口语表达的使用语境,这样会帮助学生正确区分书面语和口头语。

有些学生为了使用新学到的新单词,喜欢使用书卷词,也不管是否符合语境,只要有相同的意思就用上,这就造成了语式不一致。比如用“accommodation”代替“room”,“purchase”代替“buy”,“deem”代替“think”等等。教师应该提醒学生,语言使用不在乎离奇,而是得体。

四、结语

大学英语写作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语域知识的运用,会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语境需要使用不同语言。培养学生的语域意识,对他们在英语写作训练中构建语篇连贯很有帮助。

摘要: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由语场、语旨和语式构成,三者中任意因素的变化均会导致语域的变化。本文试述语域理论对大学英语语篇连贯性写作教学的启示,指出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的语域意识。

关键词:语域,语篇连贯,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张德禄.语域理论简介[J].现代外语,1987

语篇连贯性 篇11

关键词:语篇连贯 英语 写作能力

在英语的学习中,句子不是独立存在的,它是组成语篇的基本单位。而语篇也不是句子的简单累计,而是一些意义相联系的句子通过各种衔接手段而实现的有机结合,其中连贯是一种语言系统,是语篇的主要特征,而衔接是语篇本身的一种实体的连接。语篇连贯反映在英语写作中,要求语义连贯、语言流畅、衔接得当,否则容易出现东拉西扯,乱用语法的现象,不利于英语写作的提升。

一、语篇连贯与写作能力

连贯是一个整体而不是一串没有联系的语句的拼接,而衔接是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体的来说衔接是词汇和语法方面的手段,而连贯是采用这种手段所达到的一种效果,二者在语篇中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虽然衔接不能完全保障语篇连贯,但是他能给连贯提供依据与方式。英语语篇必须符合语法,而且要做到语义连贯,要做到这一点,句子之间要具备一定的逻辑结构,把语篇中的句子和语段按照一定的结构加以组合,最终形成一片语篇连贯的文章。

所以,语篇连贯的写作能力就是为了形成各种连贯的书面语篇的能力,以及将语句组成相互连接、连贯的完整语篇的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所以学生在写作时,要特别注意文章结构的完整性与和语义的连贯性。语篇连贯是英语写作水平条的重要方式,应该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

二、学生英语写作现状

英语写作是学生在学习英语中遇到的困难之一,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对内容的组织还是比较好的,不管是选材还是审题立意都比较准确,单词书写也比较规范。但是句型的重复率比较高,句子之间的衔接性差结构比较松散,导致学生作文整体水平不高。有些学生写的句子连接起来完全与本意不搭边,给人的感觉是七拼八凑上去的。这就是学生在写作时语篇连贯问题,中国学生在些英语作文的过程中,首先要经历一个汉语思维,再进行汉译英,受母语的影响,缺乏连贯的衔接手段,句子显得松散、无联系。另外,学生在写作时,由于词汇有限,一时难以找到合适的词语表达作文思想,是整篇文章没有内容和深度。比如某学生作文中(My ldeal job)中的一段话:

My ideal job is to become a doctor.I like wearing a whire gown.I like to cure the patients of their illhess.I like to be admired as a white angel.I like to deal with different kinds of people.

这段文字没有明显的语法错误,但是整段文字皆有单句组成,读起来使人感到单调而乏味,缺少句子间的连贯与衔接。而语篇连贯是学生写好作文基本的保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语篇连贯技巧的运用,很多学生在选词方面,不能灵活运用词汇,比如学生在写作时最常用的是“and”,很少使用与and相似意思的“as well as”、“ too”、“ as well”等,但写作中涉及替代词时,他们比较常用的是it this、that、some、other等词,很少使用一些表示各种关系的衔接词,比如表因果的连接词as a result、表选择性连接词both...and等,有事及时使用,但是運用不正确,表达不准确,造成语法错误。

三、 学生英语写作存在的问题

写作是学生综合语言技能的具体表现,是检测学生英语运动能力的重要手段,写作不仅要拥有大量的词汇,而且要求学生具备组织语言的能力以及衔接连贯的能力。学生写作能力受很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学生平时所积累的词汇、思维能力以及相关的写作技巧等,而语篇能力属于写作技巧方法发热内容,与写作能力的提高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方面来看,学生写作中主要会出现以下几种问题。

(一) 文章结构不连贯

到时学生在写作时结构不连贯的主要原因是衔接词的运用不当,英语是一种“形合法”的语言,它主要借助语言形式手段来实现词语与句子的连贯;而汉语是一种“意合法”的语言,它的语句形成不需要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只需要借助语义就可以实现句子的连接。所以在写作时,英语的句子一般比较长,需要使用大量的衔接词把各个单据连接起来,以明确句义的关系;相对于英语来说,汉语语句主要是按照时间和逻辑顺序组合而成,对句子、段落间的标记没有严格的要求。而中国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会有意无意的套用汉语语篇结构,导致英语作文出现大量的句子推挤,缺少衔接词。

比如:①It’s a sunny day today.②1 went to the seaside with my friends.③We 90t there at 10 a.m.④We found there’re too many people.⑧It annoyed us so much.⑥We decided to go back home.

这段文章中各个句子之间的关系从汉语的角度来说,完全没有错误,但是就英语的角度来说,缺少衔接词与语句间的逻辑关系。比如说第一句与第二句之间是一种因果关系;第四句和第五之间可以通过分句来实现。这段文章可以改为:

It’s a sunny day today. So I went to the seaside with my friends.When we got there at 10am.,we found there’re too many people,which annoyed us so much. So we decided to go back home.

在英语写作中语篇的连贯与衔接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完整的语篇应该是连贯的,连贯是衔接主要目的。一般情况下,语篇衔接包括指示、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个方面的内容,他们均是衡量语篇连贯的重要条件。

(二) 文章内容的不连贯

文化意识及思维方式不同都会影响学生在写作时连贯性的实现,中国与英美等国在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很大不同,致使学生在写作时把握不住重点,常常出现模棱两可的表达。比如学生写议论文时,作者给出一种似是而非的论点,两种观点都有道理,但是这在西方人的眼里是不符合逻辑的,他们的思维是要么支持正面,要么支持反面。这就是中西方在思维方式方面的不同,所以在词汇的运用、段落的衔接、内容的安排等方面都会有不同的表现。

另外价值观不同也会影响学生英语写作连贯性,中国的写作一般在结尾处升华主题,表达感情,但是如果把这种套路用在英语中,就会出现脱离主题,缺少衔接与连贯等问题,还有一些学生在作文的结尾处大肆渲染、煽情,这些都让英语阅读者感到困惑不解。

(三)从语篇连贯角度谈学生英语写作问题

中国学生在些英语作为是往往存在语篇连贯的问题,早成学生语篇不连贯的主要原因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说,即照应、替代、省略、逻辑联系以及词汇衔接,学生在写作时经常会出现这五个方面的问题。

1.照应

照应是指在英语写作是利用语法手段来表示语句间的联系,也就是说在语篇中对于重复出现的词语,使用适当的代词或者是其他词语来代替。照应中的人称照应是通过人称代词、所属限定词、因所述代词来实现的,中国学生在些英语作文时 习惯重复使用名词,不知道运用人称照应词,导致写出来的作文看上去比较繁琐。有些学生虽然应用了照应,但是应用的不正确,也不能给作为带来很好的效果。另外,对比照应也是学生常常出现的问题,对比照应是形容词与副词的比较等级形式以及其他一些比较意义的词语表示的照应关系。既然是比较,那么必然涉及两种人或事,在英语写作中,一些表示比较短的词语。可以再稳重寸照具有比较关系的词,形成照应,从而使上下文衔接起来。而学生在写作时,不能正确的使用照应,写出来的额句子使人感到晦涩难懂。

比如in the evening the cars are not more than the cars in the day.此句作者没有正确的运用比较照应,所以读起来很拗口,可以把它改

为:“There are not more cars in the evening than in the day.”

2. 替代和省略

替代运用的目的是避免重复,连接上下文;省略词同样也是为了避免重复,同时突出语句的意思,使文章更加紧密的结合在一起。替代也可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以及从句性替代。学生在写作时也比较容易出现替代不准的情况。

比如If they do as the people in TV do,they m8yhurt others and themselves.

这个句子中“do”是作为动词替代语出现的,意思表达比较模糊,在英语写作中最好用别的词语来代替。可以将它改为:If they blindly follow the actions of those characters on TV,they may hurt others as well as themselves.”

3. 逻辑联系语

逻辑联系语的运用是为了使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紧密,同时表明整个语篇各个组成部分之间语义上的联系。英语中逻辑关系语数量多、功能杂,所以学生很难准确的使用逻辑联系语。有些学生问了便面错误,把一个个单句罗列起来,使文章缺乏逻辑感。比如这样一段话:In class you should make notes of whatever you think important .You should learn how the teacher analyzes the text.

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缺乏逻辑关系,可以在第二句前加上“and"或“also”等联系语,这样不仅使两个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更加紧密,而且使句子更加连贯。

4. 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是指通过词汇的重复、互补等使语篇的语义更加连贯。学生在写作时出现的词汇衔接错误主要体现在用词缺乏变化,对同义词、反义词、概括词等的运用不恰当,而使文章读起来呆板、乏味,缺乏深度。

四、提高學生英语写作能力的措施

(一)培养学生语篇意识

教师在平时写作课上要重视培养学生语篇意识,强调作文要突出主体,前后连贯,不能仅仅注重修辞与语法的训练,而忽视作为体裁的分析。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及时纠正学生的语法错误,从整篇文章的整体结构着眼,提高学生整体布局能力,积极培养学生写作长的语篇意识。在开始写作之前,学生在脑海里应该有一个大致的文章结构,开篇、发展、收尾等,怎样使文章具有连贯性与整体感,使句子和段落之间衔接更加紧密,前后照应等,同时还要实现文章整体布局的和谐发展。

(二)注重学生语篇连贯的练习

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离不开大量的练习,教师在进行写作教学时,注重学生语篇连贯的联系,找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题,在写作时提醒学生合理应用衔接,注意语篇连贯作用,注重运用衔接的手段完成一篇文章,使语句段落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逻辑性更强,培养学生使用衔接手段的习惯。另外增加学生的汉译英练习,这样能有效的训练学生把单个的句子连成一篇文章。同时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只有拥有大量的词汇,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大量的词汇时保障语篇连贯的重要条件,比如语篇连贯必须注意的名词、代词、连词、关系副词等的大量运用,这些都是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的必要手段。

(三)积极指导、讲评学生作文

教师在平时批改学生作文时,要清晰、明确的指出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出现的衔接问题,然后在课堂上就一些普遍的语义连贯问题做全面的讲解,使学生知道自己出错的原因,便于以后积极改正,令学生逐渐养成衔接手段的使用习惯。另外,让学生修改写生的作文,这样技能帮助别的学生改正错误,又能便面自己出现同类错误。教师还可以挑选出一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解,这些典型性作为要有优秀的典型代表,也要有差的典型代表,便于学生形成对比,从而更好的理解衔接手段应用。

结语:英语写作是综合考察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不仅由语篇连贯问题决定,还有词汇、语法等诸多因素有着重要的联系,提高学生英语写作能力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便提高学生的语篇意识,整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魏笑梅.英语写作中的语篇连贯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08(12):156-157.

[2]王茹试析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策略[J].教育与职业 2009(15):269-270.

[3]梁惠梅.论语篇连贯写作能力的培养[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8):196-197.

[4]张燕云.浅谈语篇衔接手段在大学英文写作教学中的应用[J].社会科学教学2010(32):189-190.

词汇衔接与语篇连贯初探 篇12

关键词:词汇衔接,语篇衔接,复现,同现,文本解读

语篇的衔接手段涉及语音、词、短语、句子、篇章等多个层次的连接问题。词汇衔接在语篇衔接中占百分之四十,是语篇的有形网络,直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对语篇的连贯起重要作用,同时强化语篇的主题。对词汇衔接的研究将极大推动语篇衔接手段的分析,并加深对语篇的理解和解读。

一、衔接的定义

1976年Halliday与Hasan将其定义为“语篇中某个语项的解释需要依赖(或参照)其中的另一语项”。衔接是一种语义关系,它和语义系统的其他成分一样,需要通过词汇语法系统来体现。一部分的衔接形式由语法体现,而另一部分则由词汇体现。

二、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分为两大类:复现(reiteration)和同现(collocation)。词汇衔接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占篇章衔接纽带的40%左右。Hoey指出,衔接在很大程度上是词汇关系而非语法关系的产物,词汇关系是唯一有系统地构成多重关系的衔接方式,词汇衔接是创造篇章机制(texture)的主要手段。

(一)复现

一个语篇对指同一个所指语项的重复,就是人们所知的复现。它是一种词汇衔接手段,可分为四种:重复、同义词或近义词、上下义词、泛指词。

1.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2.Everyone shows his politeness.Everyone smiles and bows.But beneath this courtesy, I detect their deep breath of moral feeling.

3. 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4.I don't care how humble my position is, so that I can only do some good, which will be something.

例1通过重复三次漓江的水,把几个分句联系到一起,使句子意思相连。漓江的水得到强调和突出,中心意思得以确立。这样,使句子前后照应,使水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深刻印象。

例2 politeness和courtesy形成同义接应关系,使语篇前后呼应,连成一体。

例3上义词“猫”和先行词“白猫,黑猫”在指称或意义上具有“蕴含等同”关系,上义词“猫”具有回指的功能,回指先行词“白猫,黑猫”。通过发掘出上下义词在语篇中具有回指的功能,推论出上下义词和其先行词在语篇中具有衔接的关系。

例4 something为泛指词,语篇中适当使用概念词语可以避免重复冗余。

(二)同现

在语篇中,围绕着一定的话题,一定的词就往往会同时出现,而其他一些词就不大可能会出现或根本不会出现。同现的词语互为语境,相互期待,相互选择。词汇的共现关系包括反义关系、互补关系等。

1.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Why are you just standing there?Have a seat, please.

例1构成反义关系,可使语义程度区别开来,一去一来,一枯一青,一谢一开形成反义关系,构成鲜明对比,使行文既富有曲折变化,又一气呵成,促进语篇衔接,语义贯通。

例2构成互补关系,非彼即此或非此即彼,stand和have a seat形成一对互补同现,这样表达效果鲜明,突出行文的目的性。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语篇中词汇衔接的分析,明确了词汇衔接的作用,它主要是建立在语义联系基础上,有助于正确辨认和运用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提高语篇解读能力。

参考文献

[1]Halliday&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Hoey, M.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上一篇: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下一篇: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