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连贯与外语教学

2024-05-25

语篇连贯与外语教学(通用12篇)

语篇连贯与外语教学 篇1

一、语篇衔接的含义及分类

(一) 衔接的含义

《英语的衔接》这本书中把衔接看成是在篇章内部存在, 并且把其作为语篇的意义关系。美国的一名著名学者派森思专门针对语篇的衔接方法与语篇连贯程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并且把二者联系在了一起。这个理论在很大程度上给解释语篇连贯与语篇衔接这一情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然还有助于人们对于同一语篇在不同语言环境当中的含义进行全面理解。在胡壮麟创作的《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这本书当中, 对于语篇衔接与连贯的多层次思想进行了论述, 扩大了衔接的范围, 而且在书中还提出了音系层的这种衔接方式, 也就是把语音模式和语调模式纳入了衔接范围当中, 除此之外, 把语篇结构也作为了一种衔接方式。

(二) 衔接的分类

一般情况下, 衔接分为语法衔接与词汇衔接这两类。语法衔接具体包括指称、替代和省略以及连接这四种。其中指称也被称为照应, 它是运用名词与冠词以及形容词等和指称对象两者之间相互呼应然后对语篇进行衔接。替代指的就是采用替代这种方式来对上文与下文当中的某一个成份进行代替。而省略作为一种相对来说比较特殊的替代, 也就是零替代, 它是指省略掉语言结构当中的某一成分。连接作为运用连接成分来使语篇不同的成分之间所具备的某种逻辑关系得到充分体现的一种有效手段, 也可以把其称之为逻辑联系语, 指的是语篇当中两个句子或者是两个以上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词汇衔接具体包括复现与同现这两种。所谓复现就是指某一词把上义词和下义词以及原词等多种不同的形式在语篇当中反复地出现, 语篇当中的语句运用这种反复出现的关系从而使相互衔接得到了实现。

二、衔接理论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没有全面掌握衔接理论知识

中职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时候, 一般情况下对于衔接理论方面的教学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少, 而且还非常的笼统, 这样就使学生不能够全面认识衔接理论, 只了解其一, 却不了解其二, 总是错误地使用省略、指称与连接以及替代等, 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英语阅读实践。

(二) 被母语教学因素所影响

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 我国大多数学校的英语教学仍然采用以往那种非常传统的教学模式, 需要进一步加强改革创新力度, 当然英语教师的整体素质也需要进一步提高。所以, 英语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由于比较高频率地使用母语, 所以学生会在一定程度上被汉语思维所影响, 从而就严重影响了英语阅读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表达习惯。

(三) 受到了知识水平不高的影响

大多数中职学生的整体英语水平都不是非常高, 特别是所掌握的词汇量比较少与语言方面的知识以及语法结构也比较缺乏, 这样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的时候往往会出现不认识词汇与乱搭配词汇的现象, 没有从根本上做到有效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三、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如何正确地运用语篇的衔接理论

(一) 教师应当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多讲解与传授衔接理论

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水平普遍都比较低, 所以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给学生讲解基础知识, 提高对于教学方法的重视程度, 把文章实例有效结合在一起, 然后在此基础上对衔接理论知识进行传授, 从衔接理论在英语阅读当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讲起。经过全面分析英语文章结构之后, 从根本上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二) 教师应当丰富训练方式, 全面培养运用衔接理论的观念

英语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时候, 应该让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对衔接理论知识进行了解, 在此基础上对英语阅读训练进行丰富, 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阅读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还应当加大多种不同衔接手段的练习与讲解, 然后从句和句、词与词之间对学生进行训练, 怎样有效地运用词汇衔接组织语篇, 使文章的逻辑关系得到加强, 从根本上提高多种不同的衔接手段在英语阅读当中的运用。

(三) 教师应当对语篇分析进行加强, 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如果想要从根本上对衔接理论的运用进行掌握, 那么就需要多进行练习与阅读, 只有这样才可以全方位了解衔接理论在英语阅读当中的重要性与真正内涵。所以, 教师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全面加强学生对于整个语篇的理解, 指导他们把词与词、句和句之间的逻辑联系紧紧抓住, 从根本上掌握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手段的使用。

总而言之, 如果想要使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得到显著性提高, 最为重要的就是需要让学生掌握对于语篇的分析技巧。在中职英语阅读教学中采用衔接理论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于文章中心思想的把握程度, 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摘要:语篇衔接与连贯在一定程度上对中职英语阅读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进行了理论指导的同时, 还给教师提供了英语阅读教学的新思路。对此, 从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对中职英语阅读教学进行了详细的探讨。

关键词:语篇,衔接与连贯,中职英语,阅读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5.

[2]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5.

语篇连贯与外语教学 篇2

语篇的衔接、连贯与大学英语写作

本文根据Halliday关于语篇衔接和连贯理论,对英语专业部分本科生作文中衔接手段和整体连贯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句际语义连接词语的使用和逻辑推理、观点阐述及论证等方面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作者建议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应将这些方面作为一个重要训练内容.

作 者:李长忠 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徐州,221116刊 名:外语与外语教学 PKU CSSCI英文刊名:FOREIGN LANGUAGES AND THEIR TEACHING年,卷(期):“”(11)分类号:H315关键词:语篇 衔接 连贯 写作

语篇连贯与外语教学 篇3

【关键词】高中 英语 写作 衔接 连贯

一、目前学生英语写作中语篇衔接与连贯性不足的原因

1.受汉语“意会”思维的影响。汉语“意会”思维,指的是用汉语的思维习惯来写英语作文。由于汉语属于表意文字,跟英语有本质的不同。汉语总体来说属“意合性”语言(“意合”是指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语言结构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不受形式的约束,语法单位界限也很模糊,意义的表达没有词的外表形式的改变,因此是隐性的。表现在语篇衔接与连贯上,在应用汉语进行文章写作时,即使有不到位的地方,也并不见得不合理,因为很多文字的组合就算换一种方式也会言之成理,读者仍然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的主要思想。

2.文意逻辑性不强。文章逻辑性不强是中国大多数学生的通病。无论是中文写作还是英语写作,学生往往是随意发挥,忽视文章内在的逻辑联系。这一状况不改变,学生的作文水平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善。文章的逻辑性是进行写作的基本要求,没有逻辑,作文变会显得杂乱无章。在具体的英语写作过程中,常见的情况是,英语作文一般分为两至三段,但是段落与段落之间,甚至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文意出现断裂。这一方面是由于作文是考试的最后一道题,可能学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很好的构思,在考试时间的压力下,许多考生都匆忙下笔,想到哪儿写到哪儿,导致整个文章结构松散,即便是字字珠玑,但也让阅读者很难找到句与句之间、段落与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读起来费尽,那么通过写作达到交流的目的也就无从谈起,但这足以掩盖学生思维逻辑性不强的问题。

3.对英语应用写作的认识不足。英语应用写作水平是一项基本的写作要求,由于英语写作很大程度上取决学生的组合能力和思维能力,是一个相对“外显”的过程,必须循序渐进地做好每一步的安排。根据刘宓庆的观点,英语语篇重形合,英语语段呈环扣式多层面延伸,以形相连,因而更重衔接。所以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依赖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是组词造句的外在逻辑形式。英语是一种表音文字,词汇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不强,完全依赖于作者的语言应用能力和组合能力。因此,为了改善这一现象,教师必须让学生意识到英语写作的内在特点,建立起英语写作的基本框架,英文写作注重语句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关联,其表现形式就是使用关联词、标志性词汇,它们是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的细线。这是由英语学习的内在特点决定的,是学好英语的必然要求。

二、在写作教学中融入语篇衔接与连贯内容

1.训练学生组句成篇的能力。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扮演指导者的角色,为学生们罗列出一些基本信息,给出关键词句,让学生依据这些要点去撰写一篇完整的英语文章。

Topic:Studying Abroad

Key points:

(1)popular in recent years

(2)advantages:cultural mediators,learn advanced kowledge,learn foreign languages quickly

(3)disadvantages:too young to live by themselves,lonely and homesick,the cost of living

在进行这一环节时,教师首先需要强调英语写作的衔接性和连贯性,给学生打好预防针,避免出现跑题现象。然后,教师可以将学生进行分组,每一组根据给出的要点进行组句成篇的练习,也可以加入新的内容。此外,高中英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出题,汲取其中的优秀成分,作为作文训练的基本内容,既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文章结构,又能够渐渐地加大难度,形成英语写作的基本套路。

2.训练学生写作思路。思路是作文写作的第一基础,在进行写作之前,必须进行富有条理的构思,才能在下笔时不至于手足无措,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进行文章写作时要列提纲的原因。因为构建思路的下一步就是树立起文章的整体框架,然后则是具体的遣词造句,链接成篇。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时,教师必须注意到这一点,指导学生在写作之前在头脑中构建起自己作文的基本思路,然后根据这一思路慢慢地扩充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具体而言,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列出英语写作的基本提纲,训练他们罗列要点的能力。

3.背诵英语写作基本范式。英语作为一门外语,和母语之间有较大差距,因此下苦功夫是不可避免的。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必须能够背诵一些有用的词汇和句式,英语写作更是如此。这一方面又要分为几个小点。首先是背诵具备内在逻辑关联的连接词;二是展开论述,英语写作一般都会给出要点,然后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展开分析。比如在写作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章时,可以分为儒释道三个层面,用first,second,third等等词汇链接在一起。当然这只是一个例子,英语写作一般不会出现过于专业的主题。

综上所述,英语语篇衔接与连贯在高中生英语写作中是一个非常薄弱的环节,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有针对性地融入英语语篇写作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如此,才能有效改善高中生英语写作中衔接性与连贯性不强的现象,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汤瑞娟.衔接手段在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语篇连贯与外语教学 篇4

1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1.1 语篇的衔接

衔接指一段话中各部分在语法或词汇方面有联系或两方面都有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存在于不同的句子之间, 也可能存在于一个句子的几个部分之间。衔接是语段、篇章的重要特征, 是语篇研究的核心。Halliday和Hasen认为, 衔接是一个语义概念, 当语篇中的某一成分的解释依赖于另一成分时, 便产生了衔接。他们指出, 衔接通过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实现。因此, 他们将衔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语法手段, 另一类是词汇手段。其中语法手段有照应、替代、省略和连接, 而词汇衔接属于词汇衔接手段。

1.2 语篇的连贯

所谓连贯就是要求段落中各句的组织与安排以一种明晰的, 合乎逻辑的顺序进行, 做到条理清楚, 层次分明。连贯可以把一篇文章的各个部分有机地连在一起。英文写作教学中的连贯具体包含两种含义: 一是指文章在内容构思上是连贯统一的。文章中所有的句子都是为全文的中心服务。就各段而言, 每一句都是围绕着该段的主题句进行, 不能出现与主题句无关的句子。只有内容观点一致才能让一篇文章连贯顺畅。二是指表达上的连贯。文章的段落之间和段落中各句之间要有一定的衔接。这样才能使文章连贯紧凑、层次分明。连贯即语篇在信息传达方面的流畅与贯通上的一致性。

1.3 二者关系

对于连贯的标准及衔接与连贯的关系这个话题, 许多语言学家都有过讨论。语言学界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Halliday在谈到衔接与连贯的关系时认为, 对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贡献来自于衔接, 它们是每种语言都具有的把语篇这一部分与那一部分联系起来的语言资源。也有许多语言学家认为衔接不能保证连贯, 或者认为二者没有关系。Brown和Yule等语言学家倾向于把衔接作为一个形式概念来理解, 仅代表诸如代词、连词、名词、词组或分句等形式成分。实际上Halliday也认为衔接不等于连贯, 衔接只是对语篇连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衔接是产生语篇连贯的必要条件但并非充分条件。

2 衔接手段

衔接不是语篇连贯的全部, 但却是保证语篇连贯的一个重要标准。 Halliday把语篇的衔接手段分为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种情况。

2.1 照应

指用代词等语法手段表示语义关系。Halliday和Hasen把照应分为内照应和外照应。内照应指语篇的语言项目之间的照应关系;外照应指语言项目的意义解释直接依存于语篇外客观环境中的某个事物。内照应又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前照应, 指上文出现项目的所指成分;另一种是后照应, 指下文出现项目的所指成分。此外, 作为一种衔接手段, 在不同类型的语篇里, 照应所表现出的特征也是不同的。用于人的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及选择性的指示代词在口语语篇里出现频繁, 而在一般正式书面语语篇里出现的频率较低。

2.2 替代

用替代形式去替代上下文中所出现的词语。使用替代既是为了避免重复, 也是为了连接上下文。要领会含有替代形式的句子的完整意义, 必然要从上下文中寻找被替代的那些具体语词。替代可分为名词性替代, 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名词性替代指用可充当名词词组主词的替代词来取代另一个名词词组。在英语中常见的名词性替代词有one, ones, the same等。动词性替代指的是用动词性替代词去替代动词词组。英语中可替代动词词组的替代词为do。小句性替代指的是用替代词来取代小句, 英语中能替代小句的替代词为so和 not, 代表肯定意义和否定意义。显然, 替代的功能是构建句子间的紧密衔接关系, 使语篇前后承接。与其他衔接手段相比, 替代手段一般多出现于交际口语性质的语篇, 正式书面语语篇中出现得较少, 即使出现, 也多见于书面语语篇中的引语部分。

2.3 省略

省略指上文已提到的, 交际双方可以填补的, 但不在特定的地方出现的成分。它是避免重复, 突出新信息, 使表达简练﹑清晰的一种修辞方式, 也是使语篇前后衔接的一种语法手段。这是因为省略结构的出现预设了被省略成分的存在, 作者或说话者在省掉某一成分时是以该成分在上下文中的存在为前提的, 而阅读者或听话人也能够从语境中寻找到被省略的成分。省略既可出现在句子层面, 也可出现在语篇层面。在句子层面, 省略可以使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凑, 在语篇层面, 省略结构与被省略成分之间的预设关系使句子或语篇前后衔接。省略亦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在实际语篇中, 省略和替代有着类似的情况, 即使用的频率并不高, 多见于口头交互会话语篇结构中。

2.4 连接

连接是运用连接成分体现语篇不同成分之间具有何种逻辑关系的手段, 连接可分为形合连接与意合连接。形合是靠关联词语建立句内和句际关系的衔接手段。Halliday曾把关联词语按表达关系分为递进、转折、原因和时间。意合是不靠关联词语, 仅靠语义的逻辑联系而建立的句内和句际衔接手段。因此, 形和连接和意合连接表明了连接不仅是在语法结构上将前后句子连接成为整体, 而且通过自身的意义将其他部分的意义逻辑性地连接在一起, 形成连贯的语篇。没有这些连接成分, 语篇的篇章结构将受到极大的影响。与其他衔接手段相比, 连接成分的使用在口语交际和书面语篇中都较为普遍, 由于口语交际大量借助于情境和其他手段, 连接成分出现的频率还是远远低于正式书面语语篇。

2.5 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是衔接手段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 也是在语篇中占衔接手段数量最多的, 在语篇中, 词汇手段的应用也可以起到串句成文的作用。词汇衔接指语篇中词与词之间的语义联系形成的衔接关系。Halliday和Hasen把英语语篇中的词汇衔接关系分为两大类:重述关系和搭配关系。重述关系是通过词的重复, 同义词或近义词, 上下义词和概括词等词汇手段形成的语篇衔接关系。搭配关系指的是语篇中某些词组通常会同时出现, 写作中恰当运用固定搭配, 围绕一个主题相互配合使用的一系列词语, 对文章的条理性和完整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一般语篇中, 词汇衔接所占比例最高, 单就词汇衔接而言, 书面语语篇比口语要高。

3 连贯手段

首先教师应注重语篇教学。教师应将传统的词汇、语法的训练扩大到整体的语篇连贯知识的传授和训练, 帮助学生确立篇章的概念, 从整体上把握整个篇章。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好的范文进行篇章结构的理解和分析, 理清语篇的时间、空间、因果关系, 培养学生对宏观的文章内容上的连贯性原则的把握。除此之外, 教师要教会学生使用各种连贯手段。尤其是过渡性关联词的使用, 使用过渡性关联词词语是一种简单、有效, 同时又是最重要的表现句与句、段与段之间黏合性的方法, 即在句与句, 或段与段之间利用一系列恰当的有特定含义和用法的词语将一个要点与下一个要点连接起来, 从而保持文章语言顺畅、条理清楚。事实上, 许多逻辑关系也都是通过过渡性词语来表明的。例如, 表示因果、转折、时空顺序、列举和总结的词语。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关联词以求得写作连贯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关联词的学习, 教师还可以传授其他一些常见的增强文章连贯性的手段, 比如整体谋篇, 确立主题句。确立文章的中心后, 主题句的确立对段落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段落中的各句都应该围绕主题句展开, 这样才能保证内容上的连贯。

4 小结

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研究的核心, 衔接和连贯是英语语篇分析理论的主要内容。在写作教学中, 应该把语篇的衔接和连贯放在首位。故在英语写作教学中, 教师首先应有意识地给学生系统讲解衔接和连贯的理论知识, 使其从理论上对衔接和连贯机制在写作中的运用有个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教给学生衔接和连贯手段就等于“授之以渔”。其次, 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加强写作中衔接和连贯手段运用的实践练习, 使学生在实践中, 理论联系实际, 不断提高其语篇建构能力, 从而提高其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 1994.

[2]朱永生, 严世清, 苗兴伟.功能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3]韩礼德, 哈桑.英语中的衔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4]朱永生等.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语篇连贯的认知分析 篇5

随着语篇语言学的发展,语篇连贯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基于基本的认知机制如隐喻和转喻从认知角度探究语篇连贯.再者,建立在语义关联基础上的认知推理也能很好地解释语篇连贯.

作 者:宋欣雄 王苏民 SONG Xin-xiong WANG Su-min 作者单位:宋欣雄,SONG Xin-xiong(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11211)

王苏民,WANG Su-min(长沙市岳麓区清水塘中学,湖南,长沙,410000)

语篇连贯与外语教学 篇6

關键词:认知参照点;语篇连贯;图式理论

中图分类号:I106

一.引言

本文基于对认知参照点(以下简称CRP)、图式理论和语篇连贯等方面的相关文献的研读基础上,从认知角度的认知参照点的不同选取为研究出发点,借用三种模型来分析语篇连贯,以期进一步拓宽对语篇连贯的认知研究,并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文章选段为例运用三种模型来分析这一诗歌语篇及其连贯性。

二.认知参照点(CRP)、图式理论与语篇连贯

2.1 CRP主要观点

1987年,Langacker将Rosch提出的“认知参照点”系统运用于研究语言构式,提出了语言研究的认知参照点理论。即作为认知主体的人,在认知社会现实的时候,在特定的认知辖域内,会选取一个特定的概念作为认知目标事体的认知参照点,这样就会从概念化主体到认知参照点,再到目标事体形成一条心智路径。

2.2 图式理论

图式是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中,通过感知体验形成并储存于人的心智中,可以随时被激活、调用的认知表征结构。图式是由体验得来,存储于人的心智中,可以随时被激活和调用的心智表征。在这些心智表征中,最突显和最重要的便是认知参照点。

2.3 语篇连贯

2.3.1 语篇连贯的涵义和条件

语篇连贯是指构成语篇的诸种要素在表达意义过程中的连续性和作为结果的整体性。连贯是语篇最基本的特征之一,存在于语篇的底层。语篇连贯的条件可以归纳为“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两类。其外部条件包括“文化语境”、“情景语境”、“认知图式”、“心理思维”等语境因素,主要从文化语境和情景语境的制约、交际者的认知模式、交际目的、个体特点等对其意义选择的限定来决定和影响语篇连贯。内部条件则是从语篇的意义和体现语篇意义的衔接机制的角度来影响和限定语篇连贯。

2.3.2 认知参照点(CRP)与语篇连贯

我们可以用CRP原则来解释话题统领性对于实现语篇连贯的认知基础。话题的统领性是实现语篇连贯的最重要机制之一,围绕一个论题才能有效保证语篇连贯,这体现了一种思维规律。论题往往标示着人们的主观视角和参照点,它是其后信息的着落点。一旦确立,其后的语句就围绕这个仅存于心理中的出发点展开叙述,如: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起语“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统领全段,整个语段是以其为出发点组织起来的。从该语段所要表达的主题为认知参照点,从主题扩散到每段的统领句,再到每句的句义阐释进而扩展句式的组织和词汇的选取,这种以提纲挈领的模式使一个语篇获得了结构组织上的完整和语义理解上的合理,主要是依赖以主题为认知参照点的研究模式。

三. 三种分析语篇连贯的模型

王寅,王正元,文旭都曾利用认知参照点理论来解释语篇连贯。这些研究极大的拓宽了我们对语篇连贯的认识和理解。本文试图将该理论中的某些要点细化,并归纳提出三种具体的模型来解释语篇连贯,以期进一步加深对语篇连贯的认识。

3.1CRP与目标的关系是双向的,可以互相转化

Langacker 认为CRP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体验,因而具有体验性、主观性、动态性等特征。一般而言,越凸显的事物越容易被选为参照点,从该凸显出发确认其周围的目标。一旦参照点(R1)确定目标后(T1),R1就可能退为背景,T1可能成为新的凸显物,成为另一个认知域中新的参照点R2 (R2 = T1),而去寻找新的目标T2。根据本特征可归纳为延伸型。例: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3.2认知参照点可以是一个或多个

连贯关系可能是简单的,也可能是复杂的。一个认知参照点会激活一个相关的图式,多个参照点就会相应的激活多个图式,当这些图式经过若干次推理、演绎等心智过程之后,如果它们可以汇集到某一点,形成交集,同样也可以解释语篇连贯。根据本特征可归纳为交叉型。例:他消化了这本书。

3.3CRP是主观选择的结果,它既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

人们习惯于参照凸显的、有形的事物或者概念来认知相对隐晦、模糊的事物或者概念。人们往往先指定一个事物或者概念为参照点,然后以此参照点为依据完成认知活动。因此,参照点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构,具有主观性。通常而言,参照点是显性的。一般情况下,语篇中的某一成分直接便可被视为参照点,以此参照点顺藤摸瓜便可轻易的找到目标,建立参照点与目标之间的认知联系从而形成连贯。但认知按照点不一定总是显性的,不一定总是直接出现在语篇中。根据本特征可归纳为隐性参照点型。例: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图3

四.结论

通过分析,本文认为语篇连贯,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心智连贯。说话人把自己心智上的连贯借助于语言的形式蕴藏到语篇之中;听话人在听到语篇之后,激活由体验而形成的种种心智图式,将语篇连贯从纷繁复杂的语言形式中剥离出来,尽可能还原说话人的心智路径,这就是连贯的建立和理解的过程,可见连贯是说话人与听话人之间心智互动的过程与结果。本文还以图式理论、认知参照点理论为依据,详细阐释了三个要点,并归纳出三种模型以解释语篇连贯。对于语篇连贯的研究许多学者都做过,但是还需要不断地完善理论系统知识,也许认知参照点只是可以用来分析语篇连贯的一个切入口,所以更需要我们继续探索,掌握丰富全面的知识来进一步完善语篇连贯的理论以及应用。

参考文献:

1董飞. 2012. 认知参照点理论及图式理论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J].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9).

2王寅. 2003. 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Langacker的语篇分析观[J]. 外语教学与研究,35(2) : 83-88.

3 赵霞,刘佳. 2008. 认知语言学对语篇连贯研究的启示[J]. 江苏科技大学学报, 8(3): 75-79.

语篇连贯与外语教学 篇7

语篇通常使一些意义相关的句子通过一定的连结手段, 按照一定的思维模式, 为达到一定交际目的而结合起来的语意整体。从语篇的组成来看, 其间的语言成分是连续性的。

语篇语言学者认为, 语篇作为一种“交际活动”, 它必须具有七项标准:衔接性、连贯性、意向性、可接受性、语境性、信息和互文性。在七项标准中, “衔接”和“连贯”是最重要的 , 因为这是实现其他标准的基本手段。

二、衔接

衔接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 它是一个语义概念, 它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的使用, 都可以表现结构上的粘着性。从这一点看, 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

(一) 词汇衔接

语篇的衔接分为词汇衔接和语法衔接。词汇衔接是指通过词汇选择在篇章中建立一个贯穿篇章的链条, 从而建立篇章的连贯性。词汇衔接关系可以分为两大类:

1.复现关系指的是某一词以原词、近义词、同义词、上义词、下义词、概括词或其他形式重复出现在语篇中, 语篇的句子通过这种复现关系达到相互衔接。词汇的复现分成四种:

(1) 原词复现, 指同一主题词或关键词的重复出现。

(2) 同义或近义词复现, 指同义词、近义词重复出现在语篇中, 语篇中的句子通过这种关系达到了相互衔接。

2.同现关系又叫搭配性衔接, 意指一系列相关的词项在篇章中的经常共现。搭配性衔接对语言信息的生成和解释均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有助于对篇章的潜在的语义演进做出预测和推测。词汇同现是通过经常共同出现的词项的联系来实现衔接功能的。

(二) 语法衔接

语法衔接指篇章中通过语法手段达到语义上的衔接连贯。这种联系表现为以下几种:

1.时态的衔接是语篇中最为普通的一种衔接方式。请看下面的例子:

My father once bought a Lincoln convertible. He did it by saving every penny he could. That car would be worth a fortune nowadays. However, he sold it to help pay my college education. Sometimes I think I’d rather have the convertible.

上述语篇中运用了几种衔接方式, 其中一种就是时态衔接。语篇中前四句话的时态都是过去时态, 这个时态在过去发生的事情中形成了衔接, 使句义舒畅连贯。语篇中最后一句话运用了一般现在时态, 这个事态的变化指明了最后事件发生的时间的变化, 同时将其前面事件有机的衔接起来, 形成一个完整连贯的语篇。

2.照应分为语内照应和语外照应。语篇中常采用人称照应, 指示词及比较照应来实现其衔接。参照词避免了语篇中不必要的重复, 同时给读者一些信号, 读者只有深入理解参照词的含义, 才能了解语篇的意义。

3.省略语篇中通常会出现名词的省略, 动词的省略和从句的省略。省略是对非关键性词语而言, 重复是对关键性词语而言。省略那些重复出现的非关键性词语是为了突出新信息, 紧密连结上下文。这是形式连贯的又一方式。对于省略, 我们必须: (a) 认识到省略句是不完整的句子。 (b) 研究语篇, 找出已省略的部分。

4.平行语篇中的平行句式使语篇工整对仗, 语义贯通。分析平行结构是分析语篇的重要内容, 也是了解语篇含义的重要方法。

三、连贯

连贯也是一个语义概念, 它也是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 指的是语篇中的语义的关联, 连贯存在于语篇的底层, 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语义的连接。因此, 可以说它是语篇的无形网络。

连贯的关键不是存在于语言表面的东西, 而是存在于人们之间更深层次的东西。在理解和翻译语篇的过程中, 填充一些语篇之中的“鸿沟”是非常必要的。也就是说, 我们要建立一些有一样的衔接, 而这种衔接事实上并非通过词和句子来表达。

四、衔接和连贯对阅读的影响

以上是对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的初步探讨, 所谓语篇分析就是在分析课文的同时, 也分析这些衔接结, 看他们是如何连句成篇的。这些衔接手段之间往往相互渗透, 交替使用。即使两个衔接结相距较远, 也往往构成意连, 也有聚集作用。因此我们在阅读理解时, 应该首先找出语篇中衔接和连贯, 这些是构成语段或语篇的必要因素。那么怎样才能通过英语语篇教学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探究语篇中的衔接性和连贯性对英语阅读教学有何启示呢?

语篇教学是一个整体的教学形式, 他离不开一定的教学程序的支撑。笔者认为在阅读中的语篇教学采用的教学程序是:宏观导入, 微观剖析, 整体吸收。在引导学生从宏观上理解了语篇后, 教师应从微观上对语篇进行进一步分析, 帮助学生进行更深一层次的学习, 以更好的理解语篇, 并学习语言知识。在阅读教学中,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语篇篇章结构是完成教学程序、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环节和手段。好的语篇各部分和谐、浑然一体, 读者并不容易明晰地觉察到具备连贯性的原因, 不象处于语篇表层的衔接那样明晰。在教学中, 进行宏观导入后, 教师可以从“衔接”这一语篇特征的重要内容入手, 对语篇表层结构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篇章内部, 句子与句子之间, 句子与段落之间, 段落与段落之间是如何保持语义和逻辑上的衔接, 分析语篇结构中这种连句成段, 连段成篇的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在语言形式上的衔接通常是由一些表示过渡的词汇承担的, 如表示时间, 空间, 转折, 因果, 推论, 归纳等内容的词汇或话语。在教学中, 训练学生掌握语篇结构中这些衔接手段, 注意它们在上下文中所起到的起承转合作用, 对篇章布局, 结构框架有个了解, 可以有效帮助学生发现作者是如何一步一步阐述观点、展开思路的, 从而使学生更快抓住中心思想及文章的隐含意义。从而也就完成了语篇教学中宏观导入, 微观剖析, 整体吸收的三大教学程序, 使学生学会了语篇阅读的方法。

摘要:大学外语教学中, 语篇教学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笔者在此阐述了语篇的两个重要特征——衔接与连贯, 及二者在大学外语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阅读

参考文献

[1]Michael McCarthy.Discourse Analysis for Language Teachers[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9.

[2]Jeremy Harmer.How to Teach English[M].外语教学于研究出版社, 2008.

语篇连贯与外语教学 篇8

写作是大学生英语综合技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在综合吸收所学语言知识的基础上再创造的过程。然而,在学生的英语综合技能中,学生的写作水平却总是较薄弱,语篇的整体质量不高,尤其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方面。一篇好文章不仅要呈现丰富的内容,还必须把文章里的各部分内容有机地衔接起来,表达连贯。这就是语篇分析中的衔接与连贯方面。学生要掌握衔接与连贯技巧,加强练习,能熟练运用在写作中,便会提高写作质量。衔接与连贯理论在英语写作中很重要,应用广泛。

二、衔接与连贯理论简介

语篇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一个热门话题。韩礼德和哈桑在《英语的衔接》中指出,语篇的生成依赖于语言成分的连续,而语言成分之间又具有互相解释的功能。语言成分的连续性是语篇中通过某一手段把结构和意义上能相互解释的成分构成一体的连续网络。韩礼德和哈桑视这种手段为衔接手段。

根据韩礼德和哈桑曾经对衔接的划分,可分为四类:指称、替代和省略、连接及词汇衔接。指称关系又分为人称指称关系、指示指称关系和比较指称关系。替代和省略包括了名词、动词和小句的替代和省略。韩礼德和哈桑把连接分为四种类型:增补型、转折型、原因型和时间型。胡壮麟认为连接性词语既包括句子语法的连词这个词类,也包括具有连接意义的由副词和介词短语体现的状语。刘辰诞认为词汇衔接是指通过词汇选择在篇章中建立一个贯穿篇章的链条,从而建立篇章的连续性,词汇衔接是构成衔接的最高级方式,在生产篇章时也是最难的。篇章的连贯性是针对语言的表达而言的。连贯性指语句要通顺流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要有自然和谐的联系。这种和谐的联系常常靠代词、重复词和连接词的巧妙使用。

三、衔接与连贯的关系

衔接(cohesion)与连贯(coherence)都来自同一个词根(cohere),其意思是“粘合”、“凝聚”、“一致”、“紧凑”等。自从韩礼德和哈桑出版了《英语的衔接》,明确提出了对语篇衔接机制进行研究以来,许多语言学家对衔接与连贯的关系持否定态度,或者认为衔接不能保证连贯(如威多逊等),或者认为连贯和衔接没有关系,不能通过形式特征来判断(如布朗和俞尔等)。衔接和连贯有一定关系。哈桑认为连贯基于衔接,篇章连贯与否可以以衔接关系为考察标准。

衔接和连贯虽然有相同的词根“cohere”但在内涵上有所不同。衔接所实现的是语言的表层形式和陈述之间的关系,而连贯指交际行为之间的统一关系。由此可见,语篇在交际功能上的连贯有赖于语篇产生时的语境知识和语篇使用者的语用知识。由于语篇的连贯实际上是听话人根据语境信息和语用知识来掌握说话人的交际意图,在这个意义上,听话人对语篇的理解越透彻,越能掌握语篇的连贯性。衔接是语篇的有形网络,而连贯是语篇的无形网络。衔接是保证连贯的重要条件。

四、英语写作中衔接与连贯的应用

在学生英语写作中,指称、替代、省略、词汇衔接和过渡词衔接等手段经常被运用,以加强文章行文的顺畅感。以下用例子来呈现写作中的衔接与连贯。

1.指称

关于指称主要是使用代词代替文章中重复出现的词语,从而避免单调、啰嗦的问题。例如:

Hundreds of people leave their village to seek their fortune in cities.

2.替代

替代指用一些特定的词语来指代某一类事物,这些词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动词或者一个分句。依据被替代部分的性质,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几个小类。

(1)名词性替代:用one,that,same等来替代某一个名词。比如:

Look at the sunset.I never saw one redder.

(2)动词性替代:用do的各种形式来代替前面提到的动词,可以避免行文拖沓繁琐。例如:

I think you may like this book.If you do,you can take it away as a gift.

(3)小句替代:用so或者not来代替一个分句。例如:

The weatherman said that it was gong to rain tomorrow.If so,we will stay at home.

3.省略

省略是一种简化行文的方式。在写作中,只要在上下文中能够被理解,我们就可以把一些部分省略。例如:

People have various aims.Some(people)want to earn a lot of money.Some(people)want to be famous.

上面的这个例子很明显,第二和第三个“people”可以省略。

4.词汇衔接手段

词汇衔接表达一种具体且复杂的意义关系,它是通过在篇章的上下文中选用一对或一组具有某种语义联系的词而取得的。这种语义联系,可以表现为词与词之间在语义上的全部或部分重复,如同一词项的复现。复现表示衔接纽带一端出现一个项目后,其另一端由相同、概括、同义等词汇占据的现象。具体到词汇项目上可以是同一个项目的重复、同义词、反义词等。如:

Then the film started and I saw a train on the screen.The train was coming towards me.

5.过渡词衔接

过渡词衔接可以说是最主要的衔接手段。表示这一语义关系的词语有很多,如表示并列或者递进:first/second/last,also,moreover等;表示举例:as,for example,in fact等;表示重复:again,in other words,that is等;表示因果关系:as a result,because,therefore等;表示让步:if,although,even等;表示总结:finally,in short,to sum up等。例如:

(1)The house isn’t big enough for us,and furthermore,it’s too far from the town.

(2)He’s very poor,but he’s honest.

第一个例句中的衔接词“and furthermore”表示递进关系,第二个例句中的衔接词but表示转折关系,使句子通顺,意思明了。

五、写作训练的一些措施

从本文第四部分的例子中,我们可以发现衔接与连贯在英语写作中的应用,更加使我们体会到,在写作中这两个概念的重要性。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明白这两个概念,重视指导学生如何使用衔接手段,以使他们的作文变得更加连贯流畅,层次分明。并通过一定的训练来帮助学生提高写作。

1.加强学生对衔接和连贯的认识

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加强学生对衔接和连贯的认识。一篇好文章,不但在于内容的表达,而且还要表现在行文的通顺、流畅,巧妙地运用不同的衔接方式,使语篇连贯。在大学英语写作中,学生的有些文章往往会出现句子堆砌、缺少衔接词、文章不连贯的现象,教师要指出其写作不理想的原因,同时给学生一篇衔接自然、通顺连贯的优秀作文,让学生在对比中意识到在写作中衔接与连贯的重要性。

2.讲解写作中衔接与连贯的理论知识技巧

在英语写作中,衔接手段各式各样,教师要向学生讲解不同的衔接方式有哪些,如指称、替代、省略、词汇衔接、连接等,让学生懂得这些不同的衔接手段在写作中所起到的作用,如指称中代词的使用可以使同一篇文章里需要出现多次的词语被代替,使文章简洁,如替代中一些特定词语的使用来指代某一类事物,这样可以使行文通顺,这些是学生在写作中必须掌握的知识与技巧,对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非常关键。

3.进行有步骤的写作训练

3.1词汇训练

在学生的英语写作中,往往会出现词汇贫乏现象,学生重复使用一些或某些词汇,使文章无味。这就要加强词汇训练,让学生学会使用词汇手段。词汇手段指词的复现和同现关系,即通过词的重复、同义、反义、互补、整体与部分等关系词使语篇连贯。对于词汇训练,可以采取词汇游戏的方式,如把学生分组进行某一词语的同义词或反义词练习,既充满趣味性,又可达到练习词汇、扩大词汇量的效果。

3.2句式训练

在英语写作中,句式要灵活多样,忌讳单调。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学生的句式训练。在句式训练中,可以让学生扩大阅读量,无论是精读课本还是课外英语阅读,让学生多读多记,在阅读过程中摘抄优美句式,进行积累。然后让学生对某句话进行仿写、改写、扩写和缩写,再对句式进行变换练习,如主动句变被动句、被动句变主动句、简单句变复合句、复合句变简单句等。

3.3篇章训练

在经过词汇和句式练习的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篇章训练。在大量阅读优美文章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段落与文章的写作训练。首先对篇章要求写提纲、段落大意和中心词,然后做篇章写作练习。英语的衔接手段和形式不仅数量大、种类多,而且用得十分频繁。其中,句式之间的衔接练习、文章段落之间的衔接练习非常重要。在衔接方面,加强句与句的表层结构和语义的恰当衔接训练,要求做到句内、句子间流畅。在宏观连贯方面,应强调内容的条理性、推理的逻辑性和例证的代表性。

4.增加汉译英训练

在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汉译英练习,对学生写作的提高很有帮助。在翻译练习的过程中,通过对比可以提高学生对英汉两种语言各自特点的掌握,巩固所学过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法结构,培养英语语感,翻译的过程也是学生思考的过程,可以实践运用恰当的衔接手段,组织语言,达到译文通顺流畅。

六、结语

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中的两个重要概念,本文简介了衔接与连贯的理论及其关系,展现了其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应用,结合大学英语教学实践,就如何培养学生各种街接手段的运用能力,从而增强作文的连贯性提出了几点写作训练的措施。教师在写作教学中,要指导学生掌握不同衔接手段与连贯的技巧,让学生把不同衔接手段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写作训练相结合,通过加强训练,逐渐融会贯通,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及写作技巧,提高写作水平。熟练运用各种衔接手段以创建连贯流畅的篇章应成为考查学生英语写作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准之一。教师该如何灵活地将篇章衔接与连贯理论与大学英语写作教学更好地结合仍需广大教师结合教学实践,继续探索。

摘要: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中两个最重要的成分。本文简要介绍了衔接与连贯理论和衔接与连贯的关系,呈现了衔接与连贯在大学英语写作中的运用,最后提出了提高英语写作的几点措施。

关键词:语篇衔接,连贯理论,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应用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Longman,1976.

[2]薄冰,何政安.薄冰新编英语语法[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

[3]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刘辰诞.教育篇章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6]胡壮麟.功能主义纵横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7]徐永,姚小蒙主编.英语专业八级写作[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8]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社,2003.

[9]朱永生,严世清.系统功能语言学多维思考[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词汇衔接与语篇连贯初探 篇9

关键词:词汇衔接,语篇衔接,复现,同现,文本解读

语篇的衔接手段涉及语音、词、短语、句子、篇章等多个层次的连接问题。词汇衔接在语篇衔接中占百分之四十,是语篇的有形网络,直接体现在语篇的表层结构上。对语篇的连贯起重要作用,同时强化语篇的主题。对词汇衔接的研究将极大推动语篇衔接手段的分析,并加深对语篇的理解和解读。

一、衔接的定义

1976年Halliday与Hasan将其定义为“语篇中某个语项的解释需要依赖(或参照)其中的另一语项”。衔接是一种语义关系,它和语义系统的其他成分一样,需要通过词汇语法系统来体现。一部分的衔接形式由语法体现,而另一部分则由词汇体现。

二、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分为两大类:复现(reiteration)和同现(collocation)。词汇衔接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占篇章衔接纽带的40%左右。Hoey指出,衔接在很大程度上是词汇关系而非语法关系的产物,词汇关系是唯一有系统地构成多重关系的衔接方式,词汇衔接是创造篇章机制(texture)的主要手段。

(一)复现

一个语篇对指同一个所指语项的重复,就是人们所知的复现。它是一种词汇衔接手段,可分为四种:重复、同义词或近义词、上下义词、泛指词。

1.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的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的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的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山水》)

2.Everyone shows his politeness.Everyone smiles and bows.But beneath this courtesy, I detect their deep breath of moral feeling.

3. 白猫,黑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

4.I don't care how humble my position is, so that I can only do some good, which will be something.

例1通过重复三次漓江的水,把几个分句联系到一起,使句子意思相连。漓江的水得到强调和突出,中心意思得以确立。这样,使句子前后照应,使水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给人以深刻印象。

例2 politeness和courtesy形成同义接应关系,使语篇前后呼应,连成一体。

例3上义词“猫”和先行词“白猫,黑猫”在指称或意义上具有“蕴含等同”关系,上义词“猫”具有回指的功能,回指先行词“白猫,黑猫”。通过发掘出上下义词在语篇中具有回指的功能,推论出上下义词和其先行词在语篇中具有衔接的关系。

例4 something为泛指词,语篇中适当使用概念词语可以避免重复冗余。

(二)同现

在语篇中,围绕着一定的话题,一定的词就往往会同时出现,而其他一些词就不大可能会出现或根本不会出现。同现的词语互为语境,相互期待,相互选择。词汇的共现关系包括反义关系、互补关系等。

1.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2.Why are you just standing there?Have a seat, please.

例1构成反义关系,可使语义程度区别开来,一去一来,一枯一青,一谢一开形成反义关系,构成鲜明对比,使行文既富有曲折变化,又一气呵成,促进语篇衔接,语义贯通。

例2构成互补关系,非彼即此或非此即彼,stand和have a seat形成一对互补同现,这样表达效果鲜明,突出行文的目的性。

三、结语

通过以上对语篇中词汇衔接的分析,明确了词汇衔接的作用,它主要是建立在语义联系基础上,有助于正确辨认和运用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提高语篇解读能力。

参考文献

[1]Halliday&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2]Hoey, M.Patterns of Lexis in 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3]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语篇的衔接连贯与语境的关系 篇10

一、语境的分类

根据语境的内涵, 把它分为上下语境文, 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种。

1、上下文

上下文指语篇的内部环境, 即口语中的前言后语, 书面语中的上句下句, 上段下段。

2、情景语境

情景语境是指言语行为的实际情景, 包括交际的参与者、时间、地点、交际正式的程度、话题、交际的媒介、参与者的身份等因素。

3、文化语境

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长期形成的历史、文化、人情、风俗、习语和价值标准。因此, 对语篇的真正理解还需联系最高层次的语境, 即历史文化的语境。

二、衔接、连贯与语境的关系

要具体说明衔接、连贯与语境的关系, 首先以下组例句为例:

1.Do you know Tom?He came to see me this morning.

2.Grandfather died ten years ago.I shall have dinner with him tomorrow.

3.The half-back shot a goal.The whistle blew.

4.Tua:Peckie refused again.

Nils:Oh damn.Where are the gloves?

例1符合了衔接规则, 语篇连贯;例2符合了表面的衔接规则, 但语言内容不连贯;例3缺乏衔接标志, 但可依靠球类游戏规则知识将两句意义加以贯串;例4表面看不衔接, 但语义连贫, 它是Enkvist (1977) 引用的一段发生在他自己家里的对话, 当时的语境是:Peckie这只猫急需打青霉素, 但它却总不肯, 所以要给它打针首先需戴上手套, 以免被它抓伤。可见, 对知情人来讲, 它是最简洁明了的表达。

由此可见, “衔接”与“连贯”虽然有着相同的词根“cohere", 但在内涵上却有所不同。这也表现在形容词形式上的不同, 两词所对应的形式分别为“cohesive”和“coherent”。衔接所要实现的是语言的表层形式和陈述内容之间的关系, 而连贯则有赖于语篇产生的语境知识。由于语篇的连贯是听话人根据语境信息从而掌握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讲, 听话人对语篇理解得越透彻, 就越能掌握语篇的连贯性 (Stubbs) 。以上说明了, 语篇可能既衔接又连贯, 又可能连贯而不衔接, 也可能衔接而不连贯。而语义连贯却不衔接的就要依赖听话人对语境信息的掌握和理解。即语篇中词汇、语法的衔接成分越多, 语篇的语境依赖性就越弱;词汇、语法的衔接成分越少, 语篇的语境依赖性则越强。

三、语境的功能

语境最重要的两种功能为:

1、制约功能

是指语境对于语言研究及应用所起的制约作用。正是由于这种功能, 人们在具体言语交际中要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言语表达方式进行交际。例如下列句子可以请求 (要求) 对方做某事:

1) Would you please hand me the book?

2) Will you please hand me the book?

3) Could you hand me the book?

4) Can you hand me the book?

5) Hand me the book.

它们用于不同的语境中, 要受到谈话正式程度的制约, 这5例的正式程度从强至弱。又如英国诗人P.B.Shelley (1792-1822) 在“Ode to the West Wind’’一诗的末尾写道:

The trumpet of a prophecy!O Wind,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此诗是作者于1919年秋天一个傍晚在一片树林中遇上风暴, 有感写成。由即时的语境—“奔放的西风”联想到背景的语境—1815年欧洲神圣同盟组成之后复辟势力的猖撅, 从而预言革命风暴的必然到来。在诗的最后, 诗人以坚定的信心, 使用了修辞反问的手法, 从而取得了比陈述更有力的强调效果。

语境的制约功能并不是绝对的。人们在具体交际中有可能违背语境的约束。

2、解释功能

是针对读者、听话人及语言分析者而言的, 是语境对于言语活动中某些语言现象的解释及说明能力。

“情景义”又叫“语境意义”、“语句义, ’“或“说话者之义”, 是指由情景而产生的语义。如A对B说:“你真行!”根据不同的具体情景, 它可以解释为赞扬或者讽刺。再如A对B说:“Hand, please!”如果当时B是把手放在A身上或者某物上, A是要B把手拿开, 否则则是要B把手放过来。

由此可见, 脱离了具体场合, 我们只能对这些句子所表达的意义的可能性作出推测, 却难以从中确定它们所传递的具体意义。

综上所述, 衔接与连贯有一定的联系, 但并不是必然的, 无论语篇的语境依赖性强还是弱, 只要语篇适合情景的需要, 都为连贯的语篇。然而, 解释语境依赖性较强的语篇则需释者掌握与语篇有关的、讲写者又没有用言语明确表达的交际双方共知的知识, 包括背景、情景、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而解释语境依赖性较弱的语篇则主要依赖于释者对语篇本体的理解。换言之, 研究语篇的连贯性需要把语篇与其产生的相关情景及它在情境中的作用相互联系起来。

摘要:语境是使用语言时的思维的背景依托, 语言各成分之间的街接性并不保证语义的必然连贯, 而语篇的连贯结构则是由具体的上下文、文化语境及情景语境来决定的。

关键词:衔接连贯,情景语境,文化语境,制约功能,解释功能

参考文献

[1]胡杜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年版。

[2]陈治安、文旭:《试论语境的特征与功能》, 《外国语》, 1997年第4期。

[3]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年。

语篇翻译中的连贯 篇11

[关键词]连贯 翻译 语篇

[中图分类号] H315.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7-0069-02

任何一种形式的语言,不管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只要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就可以将之称为“语篇”。 “语篇”的显著特点就是“连贯”。翻译作为一种语言交际活动,处理的基本单位就是语篇,连贯是基础,任何译本都应以连贯作为第一标准。连贯原则使用得是否恰当,关系到翻译工作能否顺利进行和结果的优劣。

一、语篇分析与翻译

1952年,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家哈里斯提出了语篇分析概念(Discourse Analysis)。主张突破以往研究中句子的结构模式,采取探寻意义结构的途径来对语言进行细致的研究。语篇(text,discourse)是语言交际的主要表现形式,指的是有意义的语义单位(semantic unit),即语篇与句子之间不存在“大”与“小”,“高”与“低”的关系,而是一种“体现”的关系。英文表达中,句子、段落、篇章都是语篇的体现。学者们通常认为“转换”与“对等”是翻译的两个基本方面,“解码”与“重新编码”成了译本产生的过程。正如王东风老先生1976年所说:“语篇是一个语义单位,组成语篇的句子彼此间的衔接是语篇语义整体性的表现,而衔接模式在解读过程中发挥着中心作用”。这里所谓的“衔接模式”是连贯的一种手段,语篇分析更是语义整体性的表现,是译者进行翻译的前提。

二、语篇翻译中的连贯

1976年,Halliday与Hason在著作《语篇的衔接》中阐释了语篇连贯的重要性,语篇连贯逐渐被人们重视。有学者研究语篇连贯问题也试图建立起语篇连贯的理论研究体系,例如,Van Dick、Widdowson、Mann.etal、Brown、Danés、Fries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语篇内部的联结、衔接抑或是句际衔接(衔接机制)包括语篇外部的意义都是通过连贯来实现的。我们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就是译者怎样将通过“等值交换”来实现“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转换,形成互文连贯,达到译文对原文的真实表达和对作者意愿的真正表述。连贯概念不仅是语句的通顺,更重要的是语义的真实表述、思想的真实表达、意义的真实表现。

三、语篇翻译中连贯的表现

(一)语法连贯

我们通常所说的“语法连贯”指的就是“语篇的语法维面的关系网络”(王东风,1997)。语法的有效衔接是语法连贯的最重要体现。形式上,语篇是由相互关联但是又相互独立的小句构成的,而衔接手段则是这些小句相互连接的必要策略和必要手段。“底层语法连贯的表现” (Dijk & Kintsch,1987)是衔接的一个主要标准。韩礼德将这一表现纳入功能语法系统之中,但不可否认的是各种连接的地位和层次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具体来讲,替代、连接、指称以及词汇衔接都属于衔接的方式,衔接机制是连贯的最主要条件之一。

1.指称,也成为指代,意思就是当一种事物出现后又一次出现时,为了规避重复而引发的或视觉、或听觉、或其他种类的疲劳,而采取其他代词或其他名词来指代该事物

指称通常可以分为外指(exophora)和内指(en?鄄dophora)两大类:外指指的是用一个词或者词组来指代某一特定事物,这种情况通常出现在日常的口语交往中;内指则通常出现在一个语篇之中,它本身分为前指和后指。前指指的是对应前文所出现的内容,后指指的是对应后文所出现的内容。人称(personal reference)、指示(demostrative reference)和比较(comparative refer?鄄ence)是指称的三种主要表现形式,利用这三种方式基本能将英语与汉语一一对应起来。但是在具体的翻译中还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习惯、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翻译方式。

2.替代,指的是将原文中所出现过的词汇用新的词汇代替

相对来说,替代这种关系在英语中的使用更为普遍一些,我们可以用代名词、小句或者代动词代替原文中出现的事物,当汉语中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替代时,则需要采用词汇衔接的方法来进行翻译。省略也是替代的一种方式,语言学家Halliday & Hason将其称为“sub?鄄stitution by zero”(零替代),在翻译时只需要进行英汉之间的对应就可以了。

3.连接,指的是使用连接词将前言与后语联系起来,使其二者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空间关系或时间关系

英语属于形合语言,汉语属于意合语言,语言的归属导致英语连接词的使用频率远高于汉语。而为了使翻译的英语更符合汉语语言文化和习惯,在不改变引文原著原意的基础上应减少使用连接词。

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是,除去指称、替代等三种连接方式外,还要重视语序、语法在译文的连贯性方面起到的关键作用。

(二)语义连贯

在语义连贯中,句级以上单位之间的语义关系是核心,最重要的连贯关系是词汇衔接,即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通过词汇手段建立起来的连贯关系被叫做“词汇引导的连贯”。(Givón,1995)词汇衔接不仅是词语的复现(reiteration)和同现(collocation),也是对句子之间进行连接的一种语义衔接手段。

成分分析法和语义场是语义连贯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概念。几乎任何一个单词都含有多个词义,都可以分解为不同的语义特征。在翻译中,要做的就是根据不同的语义特征进行比较、划分、综合,而后根据语义连贯的原则进行取舍并使用。还有一点必须要注意的是,在成分分析法的使用过程中,“选择限制原则”以及“语境冗余原则”必须要贯彻始终。

翻译中的语义场研究的是词与词之间的语义联系。可以根据组成语篇词汇的词性、作用不同而划分成不同的图式。实词词义在相当的程度上受到其所在语义场的影响,必须要注意语义的连贯。

(三)语用连贯

语用学将语境看做是动态的交际过程,语用连贯是语篇在译者交际过程中的顺畅,由交际参与者传达,由交际语境决定。连贯于文本之中,是语篇内部成分之间线性、层级性的语义逻辑联系;连贯不仅存在于文本之内,还存在于文本之外,表现为语义、语用的相关性,是句子功能上的连接关系。无论是分析文本还是对文本进行“解构”、“重组”,都不能脱离语境孤立地处理。因此,语用连贯既包括语篇内的语言语境(包括语篇中隐形含义的解读),也涉及语篇外的语言语境(包括文化背景的不同)。可以说,语法连贯和语义连贯只是译者进行翻译工作的基础层面,而语用连贯则是完整、准确、艺术性翻译的核心,是贯穿对源语言的分析和用目标语表达的全过程的。在大语境相异的情况下,能得到更好的译文。

四、连贯在语篇翻译中的作用

“翻译是一种跨语言明示一推理的阐释活动,译者要根据交际者的意图和读教、听者的期待调整相关参数,在保证交际效果的前提下,应使原语和译语语篇最大限度地趋同。”(赵彦春,1999)这种趋同可以理解为语篇翻译的对等性。目的在于通过翻译,将源语言文本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意义重构。正如王东风先生1997年指出的:“意义的最佳体现,是意义关系连贯的体现;那么意义的最佳翻译,就是原文意义关系连贯的最优化重构。”连贯是使语篇网络系统得以完整的主要原则和表现。连贯搭建了原文与译文中词与词、句与句之间的相互关系,不仅是语篇内部关系的总和,也涉及语篇外部文化情景的不同、心理因素等,关系到翻译的成败。语用翻译中,译者应准确地理解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从语法、语义及语用的角度出发,运用连贯对原文进行最大限度形式与功能之间的对应,以达到译文的优化重组。同时还应根据源语言与目标语语言自身的差异及文化差异,进行适当的增减译,重现原文的交际意图。

[ 参 考 文 献 ]

[1] 王东风.语篇连贯与翻译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6).

[2] M.A.K.Halliday & Ruqaiya Hasan.Cohesion in E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 李佳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翻译课教学现状及探索[J].大学教育,2014(1).

[4] 张德禄,刘汝山.语篇连贯与衔接理论的发展及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英汉翻译中的语篇衔接与连贯 篇12

众所周知, 翻译的对象是原文语篇, 翻译的最终产品是译文的语篇。那么何谓语篇?语篇是指一系列连续的话段或句子构成的语言整体, 在一个特定的语境中具有交际功能, 表示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单位。它可以是独白、对话 (dialogue) , 也可以是众人交谈 (multiperson interchange) ;也可以是文字标志 (如交通标志) , 也可以是诗歌、小说。它可以是讲话, 也可以是文章;短者一、二句可成篇, 长者洋洋万言以上 (黄国文, 1998:7) 。德·波格然德 (De Beaugrande) 和德雷斯勒 (Dressler) 于1976年在其《篇章语言学入门》 (Introduction to Text Lingustics) 一书中详细介绍了语篇语言学的七个标准: (1) 衔接, (2) 连贯, (3) 意图性, (4) 可接受性, (5) 信息性, (6) 情景性, (7) 篇际性。衔接与连贯是语篇分析的核心问题, 在英汉翻译中, 语篇衔接与连贯是否处理得当制约着翻译的成败。本文将从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研究发展, 以及它们在英汉翻译中的体现说明语篇衔接与连贯在英汉翻译中的重要性。

二、语篇衔接与连贯

在语篇分析领域, Halliday和Hasan (1976) 对英语语篇中的衔接现象所做的研究对衔接理论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Halliday (1964:303) 首次将衔接划分为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两大类, 后来Hasan (1968) 对语法衔接作了较为详尽的探讨。一般认为, Halliday和Hasan (1976) 的《英语的衔接》 (Cohesion and English) 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衔接理论的创立, 在该书中作者集中探讨了英语的五种衔接手段: (1) 指称, (2) 替代, (3) 省略, (4) 连接, (5) 词汇衔接。前四类为语法衔接手段, 后一种是词汇衔接方式。1985年在《语言·语境·语篇》一书中又扩大了衔接概念的涵盖范围, 把衔接分为结构衔接和非结构衔接。结构衔接包括平行对称结构、主位—述位结构、已知信息—新信息结构;非结构衔接又分为关系衔接和有机关系衔接。他们 (Halliday&Hasan) 沿着自己的研究方向继续探索,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衔接理论 (朱永生, 1985:36) 。在语篇翻译中, 要充分认识原文的衔接手段和方法, 使译文尽可能地体现出原文的衔接方式, 有时在一文中也可以变换衔接手段和方法, 使译文达到和源语篇异曲同工的效果。在语篇翻译中, 对语篇衔接的认识和把握会直接影响译文的质量。

早在现代语言学诞生之前就有了对连贯的研究, 在修辞学中, 连贯被认为是使文章获得统一性的重要前提条件。但是, 在语篇分析领域, 对连贯的研究则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在这一方面, 德国篇章语言学家Harweg (1968) 对语篇中的各种替代手段 (substitution) 形成的衔接与连贯关系所作的分析具有开创性意义。在国内, 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中提出语篇衔接与连贯多层次的思想, 进一步扩大了衔接与连贯的范围。胡壮麟教授提出了语篇连贯涉及多层次的观点, 认为社会符号层对语篇连贯起重要作用。此外, 张德禄教授对语篇衔接和连贯也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语篇连贯是指语篇内外所存在的语义和结构上的纵横交错的各种联系。连贯是语篇的基本特征之一, 是区别语篇与非语篇的标志, 可以说没有连贯就没有语篇。以语篇为翻译对象必然要考察其连贯性, 语篇翻译过程实际上就是语篇连贯的识别和重构过程。

三、语篇衔接与连贯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1. 语篇衔接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1) 连接

连接是一种运用连接词体现语篇不同成分之间所具有的逻辑关系的手段, 使用连接词语来表明转折、递进、因果等语义关系和逻辑关系。翻译时要通过一定的衔接手段, 将句子与句子、段落与段落有条理地连接起来, 使整个语篇构成一个完整的或相对完整的语义单位。在美国著名的现代主义作家厄内斯特·海明威的代表作《老人与海》中有这样一句话:

原文:Finally his left hand found the line and he leaned back against the line and now it burned its back and his left hand, and his left hand was taking all the strain and cutting badly.

译文:他的左手终于抓住了钓索, 他仰着身子把钓索朝后拉, 这一来钓索火辣辣地勒着他的背脊和左手, 这左手承受了全部的拉力, 给勒得好痛。

这个例句是描写老渔夫与大鱼对峙的场面, 一句话中就用了五个“and”, 将一个一个动作连接起来, 既体现了老渔夫的捕鱼经验, 又体现了大马林鱼强烈的求生欲望,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巧妙地运用了一系列连接词, 将情景描述得惟妙惟肖。

(2) 照应

照应指的是语篇中的一个成分作用另一个成分的参照点的现象, 表现的是意义之间的一种关系, 可分为人称照应、指示照应和比较照应, 其中人称照应和指示照应是较有价值的研究对象。在翻译时, 译者需要认清人称照应的关系, 当英语中的代词必须被还原成汉语名词时, 在译文中就要把它明明白白地表达出来。

原文:In addition to its central academic role, Sommers says that writing provides a vital means of support, helping students“see that they are active participants, that they can do the work.”

译文:萨默斯说:写作不仅在大学学习中占有核心地位, 而且作为一种有力的工具, 能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积极地参与者, 他们有能力学习”。

在这个例句中, its照应的就是writing, 汉语习惯于先直指, 然后才指代, 因此在翻译时, 先把its还原为writing, 更加符合译语的习惯。

(3) 替代

替代指的是用一个替代词取代语篇中的某一成分。被替代的部分可以从上下文中找到, 从而不但使用语篇前后承接, 而且在语篇中传递对比信息, 以此增加了语篇的衔接功能。在翻译实践中, 替代一般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分句替代。

原文:If she did not speak with Rebecca on the tender subject, she compensated herself with long and intimate con versation with Mrs.Blenkinsop, the housekeeper, who drop ped some hints to the lady’s maid, who may have cursorily mentioned the matter to the cook, who carried the news, I have no doubt, to all the tradesmen.

译文:她不好和丽贝卡谈这个难以出口的问题, 只好和管家娘子白兰金索泊太太亲密地长谈了好机会。这个管家娘子, 漏了些口风给上房女佣人。上房女佣人也许略微对厨娘说了几句。厨娘又一定去告诉了所有那些做买卖的。

在以上这个例句中, 作者用三个who, 替代了依次出现的the housekeeper, the lady’s maid和the cook。汉语中没有类似的替代用法, 所以, 译文采用了分句的方式, 形成了词汇衔接关系。

(4) 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指的是运用词汇达到语篇衔接的目的。在英汉翻译中, 译者需要辨别词汇连接, 找出相对应的译文词语, 方能增加文章的准确度。

原文:They are deeply interested in using chemicals that will make the bread seem“fresh”for the longest time and look deceptively real.Some months ago, I bought a loaf of stuff and, experimentally, began pressing it together.

译文:他们极度关注如何使用化学成分, 使面包在尽可能长的时间里看起来还是很新鲜, 以此制造一种虚假的真实。几个月前, 我买了一个长条面包, 做了个挤压实验。

在例句中, stuff本意为“材料, 东西”, 但是在此将其翻译为“买了一长条东西”, 明显不准确, 其实这里的stuff就是指的前句的bread, 弄清这个词汇衔接关系后, 显然把stuff翻译为“面包”是完全正确的。

2. 语篇连贯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

(1) 语篇连贯的识别

大多数语言学家都把衔接看作是语篇的表层结构关系, 而连贯是语篇深层的语义或功能连接关系。也就是说, 语篇的衔接是通过词汇和语法等表层结构形式实现的。因此, 衔接只是为了实现语篇连贯而可能用到的手段, 语篇表层的衔接是建立在深层的连贯性基础之上的 (苗兴伟, 1998:47) 。

语篇连贯是指深藏于语言底层的语义和功能连接关系, 它有赖于语篇产生的语境信息、背景知识和语用推理, 对语篇连贯的把握是指从宏观上对原文语篇所涉及的语篇外部影响语篇连贯的因素进行动态分析, 这对于原文的理解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也是更高层次的语篇分析。例如:

原文:He stood by the next-door girl at the counter.Would she buy it too, calling the items from a slip in her hand.Chapped:washing soda.And a pound and a half of Denny’s sausages.His eyes rested on her vigorous hips.Woods his name is.Wonder what her does.Wife is oldish.New blood.No followers allowed.

译文:他朝柜台走去, 排在邻居女仆的后面。她念着手里的那片纸上的项目。也要买腰子吗?她的手都皱了。是洗东西的时硷使得吧。要一磅半丹尼腊肠。他的视线落在她那结实的臀部上。她的主人姓伍兹。也不晓得他都干了些什么名堂。他的老婆已经上岁数了。这是青春的血液。可不许人跟在后面。

这个例子节选于乔伊斯的《尤里西斯》, 该译文采用了连贯方式展示了原作的独有特点, 通过意识流小说典型的场景展示和人物一时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译者很好地保留了原作的篇章结构和处理手法。同时, 翻译也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 思维方式的不同需要译者在语言形式上进行调整和变通, 而文化差异存在则要求译者对造成连贯失调的文化缺省给予补偿。要想交际获得成功, 译者就必须不仅要了解到与原作者紧密相关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宗教信仰及风俗习惯, 而且要尽可能地揣测原作者在语篇中的态度和观点, 从而洞悉原文的文化缺省。对于存在着文化缺省而阻碍连贯性理解的语篇, 译者有责任采取恰当而有效的方式加以解决, 使译文读者对语篇获得连贯性的理解。

原文:“And supposing you preserved in your obstinate fast, and died by that means, and they refused to bury you in the precincts of the kirk?”I said, shocked at his godless indifference.

译文:“如果你硬要任性地爵士下去, 并且因此死去, 人家又拒绝把你埋在教堂的墓地呢?”我说道, 对他这样漠视神明, 感到大为震撼。

此句节选自《呼啸山庄》, 希思克利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 便通过解释来作践自己以求早日死去, 好与凯瑟琳同葬一穴, 终日相伴。根据基督教的观点, 自杀的违法上帝意志的。在旧时的英国, 自杀者不配葬在教堂的墓地, 而只能埋在十字路口。因此, 只有译者了解了原作者所处的文化、宗教背景, 才能成功完成翻译工作。

还有一些语篇连贯必须通过具体的语境才能明白他的真正含义。如:

A:The water is bolting.

B:I’m in the toilet.

A:Ok.

这是一个表层不存在衔接标记的语篇, 要理解这个语篇的含义, 必须考察整个交际行为发生的语境。这段对话所包含的两个言语行为却是连贯的。从语用和功能的角度看, A叫B去关火, 水沸腾了, 但是B恰巧正在洗手间, “I’m in the toilet.”的“言外之意”是我在洗手间, 不能去关火。这样语篇的连贯性就显现出来了。为了达到原语篇交际中的连贯功能, 翻译该语篇应摈弃原文的表层意义, 挖掘其深层的隐含意义, 实现译文中的连贯重构。

(2) 语篇连贯的重构

就语篇连贯而言, 译者必须首先认清原文的语义层次和逻辑脉络, 因为翻译过程不仅是一种符号的转换过程, 而且是逻辑关系的转换和连贯结构重构的过程, 从根本上说, 这是一种思维转换过程, 这种转换体现了处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环境的人们思维惯势的对应、对照、甚至冲突。原文语篇连贯的理解并不足以保证译文语篇的连贯, 因为译语语篇的连贯结构源于但不等于源语语篇的连贯结构;语篇翻译的过程可以说就是连贯的识别和重构过程 (王东风, 1998:39) 。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 译者在把握原文语篇结构的前提下, 常常要对译文语篇的连贯结构依据它的语篇连贯模式和规律重新建构。

原文:There is also an informal network of connections that enables a general to call a scientist to get his son admitted to an institute, a scientist to wangle a return draft deferment, or a movie scriptwriter who was produced a god Soviet spy film to call the security services to get permission for his wife and daughter travel to the West.

译文:苏联社会还存在一种无形的关系, 凭着这种关系, 一位将军可以通过一位科学家, 把他的儿子录取进大学。作为报答, 这位科学家又可以弄到一张缓役证。凭着这种关系, 一位有名的反特电影剧本作者可以到保安机关为他的妻子和女儿搞到去西方国家旅行的许可证。

原句本是一个很长的英语复合句, 而在译入语中却成了几个顺接关系的句子, 原句中的独立诸主格结构都换成了单句。从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明报中西两个民族曲线思维和直线思维的特点, 对于可能造成连贯中断或滞隔的部分, 应把原文的深层连贯推到语符表层, 并对同一深层连贯的表达潜势进行优化选择, 才能使译文的内容和形式达到和谐统一。

四、结语

衔接是语篇表层的结构形式之间的语义关系, 连贯是语篇深层的语义或功能连接关系。综上所述, 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 译者必须在完全充分理解原文语篇结构的基础上, 灵活地运用衔接与连贯手段, 才能使译文“信、达、雅”, 为读者所接受。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7.

[2]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3]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4]苗兴伟.论衔接与连贯关系[J].外国语, 1998, (4) .

[5]王东风.语篇连贯与翻译初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 1998, (6) .

上一篇:医药销售企业下一篇:工业电机控制开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