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贯性教学模式(精选12篇)
连贯性教学模式 篇1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渗透和融入到人们的工作生活与学习中。以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代表的科技技术已经对世界经济,文化,军事,教育,文化产生深远影响。计算机科学发源于欧美国家,近几年,我们国家的计算机科学也有一定的发展,但是由于最新的计算机科学技术仍然来自于欧美国家。做为计算机专业人才,必须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由于计算机技术具有更新较快等特点,一般是一年半就要更新,硬件平均三年半就要提升一档,这样的发展速度也就决定了要及时从国外接受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知识[1]。由于受到语言环境的限制,如果将国外的最新的技术翻译为中文,首先是时间较缓慢,另外由于翻译以及计算机知识的固有特点,引进后的技术和文档会影响技术的理解与应用。于是,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一个突破口。计算机专业英语模式的改革与研究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目前国内的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开设在大三年级,大一大二主要学习公共英语,而且该课程是一门跨学科课程,它将计算机专业与英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但又区别于某一具体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或者一般的英语语言课。正是由于该课程的特点,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有探讨与研究的趋势和必要。保留传统的模式的优点,借鉴新模式,联系实际,让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成为提高学生英语和专业课程的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
1 传统教学模式与连贯性教学模式的区别
计算机专业英语包括英语科技文献的特点与常见表达方式,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英语表述,计算机主干学科和研究领域的概论。一般的大学教学采用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中通过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对知识进行评价这三个教学过程完成基本教学。并且一般的高校在大三进行专业英语的教学,通常只有一学期,这样对整体提高学生对科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能力有限。因此在魏元春,陈伟等人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连贯性教学模式研究》中[2]提及到连贯性模式。受此启发,在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实践中,对连贯性教学模式进行探讨与研究。
1.1 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不仅有时间短,因为一般都在大三一学期进行,同时教师在课堂上一般采取课文教学模式。专业英语教材一般课后都有计算机专业词汇,很多老师都花上不少的时间进行单词讲解,然后才回到课文进行课文讲解,包括课文翻译。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感到课堂枯燥,老师为如何让这门课程上得更生动和精彩感到困惑。学生因为有大一大二的英语基础了,如果再简单地对专业英语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则不合适。
1.2 连贯性教学模式
连贯性教学模式是指专业英语的教学需要贯穿在每个学生的整个大学过程中。连贯性教学模式旨在将专业英语的教学融入到学生的专业知识中。在此教学模式中,不是简单的大三的一门专业课程,而是许多课程,教学方式的整体融合。
1.2.1 连贯性教学模式过程
在整个大学教学过程中,四个过程是相互连贯相互辅存,一环扣一环。在大一阶段,着重打好公共英语的基础,但是一般公共英语的老师不会在课堂中引入专业英语词汇。这就要求专业基础课程老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引入一些简单的专业英语词汇。例如在大一的《计算机导论课程》中,会涉及到软盘硬盘等词汇,专业基础课老师可以在此时引入floppy disk,hard disk简单英语词汇。同时对一词多义的单词进行强调,比如“block”单词,即有“块”的意思,也有“分程序”的意思。另外对专业英语中经常涉及到的缩写词进行引入。比如“CPU”,“AI”等词汇。大二学生在上计算机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增设专业英语课程,在这门课程中除了系统的介绍计算机专业词汇,语法,特别是要强调科技英语。比如:Table andGraph,Document Conventions,Description and Listing,Academic papers等,通过引入这些科技英语,让学生知道科技英语的写作与翻译,在此阶段,强调中英科技英语的互译。大三学生即有了专业英语的基础也有了专业知识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增设双语课程,原滋原味地吸收英文计算机课程与相关文档,对其能力的提高有个质的飞跃。大四实践阶段,有了前面三年的积累,在这阶段让学生更多的接触一些国外会议,国外文章,从毕业实践到毕业答辩尽可能地用全英语进行。
1.2.2 连贯性教学过程实践方法
通过前面的分析,以及传统模式和连贯性教学模式的互相比较,取双方之优点,在具体的连贯性教学过程实践中,把握教学指导思想,注重实用性,针对性,连贯性,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到质的飞跃。
1)科技英语
加强科技英语的认识,在连贯模式中,不能忽视科技英语的重要作用,科技英语起到为学生打开世界之窗的作用,学生理解科技英语的知识点和写作,才能看懂国外文章书籍,理解知识。
2)加强学生中英互译的能力
由于学生有公共英语的基础,对普通的中英互译不感到困难,但是对于计算机英语本身固有的特性,它不仅是计算机词汇与公共英语的融合,更多的是科技英语的渗透。由于其特殊性,所以要特别加强学生中英互译的能力。
3)教师能力的提高
连贯性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还要有深厚的英语功底,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把专业英语渗透给学生。学校应多提供机会给教师进修英语,提高口语表达的能力,同时也应当让教师参加更多的计算机国际会议,了解最前沿知识。
4)教学方法多样性
教学方法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合理有效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能够教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改善刻板的教学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3]。在专业英语教学中,不能简单地通过词汇介绍,导读翻译,总结内容,布置作业等常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以通过因材施教,课堂上讲解中等难度的文章,针对学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布置一些较高难度的文章进行阅读理解[4]。适当地引入多媒体教学,在多媒体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查阅国外最新成果的文章[5]。
5)学生思维能力的转变
通过在课堂上引入中外科技论文进行对比,让学生比较中外科技论文写作的区别与特点。英文科技论文一般是在文章中先给出推论或者结论,再一步步介绍原因。学生掌握这种思维方式后,无论是对写科技论文还是阅读外文文献都有帮助。
6)开设双语课程
在适当的年级开设双语课程,双语课程是以中英文同时为讲授语言,但是教材选用影印版国外文献或原版文献。通过双语课程,让学生不仅学到国外先进的知识,因为这部分知识不需要翻译,直接理解,不会产生歧义,同时学会西方思维,进一步加深对科技文章的理解,最后学会自主式学习[6]。
2 结论
保持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借鉴连贯性模式的新理论,在此基础上,对大学计算机专业英语进行新的教学模式的探讨与研究。连贯性模式贯穿于大学四年,连续性很强,需要学校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以促进该模式更好地被执行。该模式的实践需要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的配合。本文分析了连贯性模式的过程,以及相应过程中应当把握的教学重点,并对教学实践中的方法进行研究与分析。该连贯性模式不仅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英文文献阅读能力,也为有能力进一步深造的同学提供了更好的平台。
参考文献
[1]崔玉宝.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学与教[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3,13(4):60-62.
[2]魏元春,陈伟.计算机专业英语的连贯性教学模式研究[J].科技信息,209(20):3-3,6.
[3]姚越.浅谈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J].福建电脑,2009(5):202.
[4]喉悦.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科技信息,2009(12):141.
[5]沈剑翘.计算机专业英语的教学方式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2009(24):199.
[6]牛丹梅,陈永刚.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分析与改革[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3):660,662.
连贯性教学模式 篇2
近期,笔者发现经过月考,学生的疲态有所缓解,但在作业中却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单词拼写和阅读理解题,大多学生都不想做。再加上他们对英语阅读理解的恐惧,使得布置英语作业尤其是阅读理解这块,显得尤为困难。
而阅读理解作为英语试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占据了整个试卷总分值的三分之一,却是学生最易失分的部分,它考察了学生理解和运用英语语言知识的能力。在选材上多用叙事、科普文章和一些日常应用表格;问题上的设置多是根据文章内容选出正确答案,判断哪个选项是正确的,这个生单词的意思是什么,找出一个最佳题目,根据文章你认为作者是怎么想的诸如此类的问题。这就要求学生能够基本把握该篇文章的大意。可是大多数学生在考试后,只关心试卷中的阅读理解。试卷讲完后,就单纯只学新的知识点,忽略了平时的阅读理解练习,进而导致出现了断层现象。
所以,针对阅读理解,我平时教学从每单元短文着手。人教版高中的教材中,几乎每单元的reading和泛读文章都可作为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素材。而如果仅仅从单词、短语讲解和使用着手,逐句翻译,是达不到培养的目的的。我们应在第一步后改变一下方式,预先根据短文内容提出几个有关问题:文章阐述了什么,从中你发现了什么等此类问题,由学生自己去找出问题的答案。把这些答案找出后,短文的大概意思就可以明了。接着把文中重点的句子抽出来,让学生自己根据前后相连的句子来翻译。这样即使不遂句翻译短文,学生对文章的内容也能了然于胸。之后,随着阅读内容的增多、难度的增大,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文章中选出重点生单词,让学生根据文章大意及前后句子来大胆猜测其意思,进而使学生掌握用法。这样,学生就不会惧怕阅读理解,自然准确率就提高了。
具体来说,对于阅读理解题,我常要求学生用“三步法”来解题。
首先,看问题。先看问题,再看文章,使阅读做到有的放矢,接着带着问题看文章,平时练习时要求在文中划出明确的证明句子,这样能避免学生做题没有目标,胡子、眉毛一把抓。尤其对生词量大、内容繁杂的文章来说,运用此方法,学生可以从容不迫地阅读,避免了发生看到难题过度紧张,影响正常水平的发挥。在做完题后,我还要求学生再一次仔细地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大意,以检查刚才所做的答案是否正确。
其次,用“找证据”的方法来完成阅读理解中的问题,是最容易并且准确率也最高的一种方法。每道题的答案在文中的某句或几句中都能找到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因此每次在阅读理解练习中,我都要求学生结合问题“找证据”,并在文中划出句子来证明。通过实践,我发现只要在文章中找到了确实的句子来证明选项的内容,几乎都是对的。这对于学生尤其是在班里属于中等或后进的学生来说非常有利,可以进一步提高得分率。
再次,运用“瞻前顾后读文章”的方法。这一方法主要是针对文章中的生单词由学生来猜测意思这一类型的题目。阅读理解中常常有一两个生单词对准确理解和把握全文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遇到这类题往往只能随便猜测,从而导致了失分。实际上文章的每个部分都是紧密相连的,明白了这一点文章就不难看懂了。对于个别的生单词的意思就可以在前后的句子中“瞻前顾后”地来找,然后再把选择的意思放入文中,通读一下,大部分学生都可以运用此法把这道题作对。经过实践,我发现通过运用此法做题,学生做题的正确率明显提高了。
连贯性教学模式 篇3
【摘要】英语概念的隐喻在英语教学中,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语言认知,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解中,概念的隐喻性作为重要领域对任何语言的使用与语言释义,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领导作用,因此概念的英语会影响到人们对于语言的思维理解与行为解释力。对于概念隐喻的研究便显得格外重要。本文首先通过对概念隐喻性总体进行分析,之后对隐喻性中的语言连贯性与系统性进行研究,从而为英语教学提供相应的借鉴。
【关键词】概念隐喻 连贯性 系统性 英语教学
在现代语言学的研究中,隐喻概念已经不再作为语言的一种表面现象而被阐述,其不仅是人类对于语言的深层认知,更是不断完善人类思想,构成人类思考判断的一种机制。因此对于隐喻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在研究中因为隐喻自身的复杂性,会增加教师对于隐喻教学方式的表述,但是隐喻又是无处不在的,小到日常生活的修辞,大到文学典故都对概念的隐喻有一定的表述。
一、概念隐喻的研究与特点
1.现阶段对概念隐喻的研究。首先,在对隐喻的研究中发现,隐喻作为一种认知体制,其有自身独特的系统: 通过研究发现,隐喻在表述自身概念的同时,会因为其的特性而不断的诱发出大量的,与之相配的语言表达方式与修辞,而在这样不断完善的基础下,便会以隐喻概念为中心,构成一个相对协调的语言认知体系,这种认知体系会随着阅读、语言、思考等方式来进入人类思维。其次,在对隐喻的整理中可得出,隐喻其是由两个结构构成的,即:源域与目标域。源域作为目标对隐喻的体系建立起到一定的明确作用,而目标域的关键作用则在于辅助人们对于源域的理解,在源域通过对图示结构进行解说之后,由目标域来帮助人们对于隐喻的目标进行理解。
2.概念隐喻的特点。
(1)具有认知性。由于隐喻本质上含有认知性,因此对于隐喻的理解不应该简单的作为一种修辞格或者语言产物。而是应该对其所表达出来的语言与思维进行不断的加深与巩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理解隐喻概念所表达的具体含义。
(2)产生的必然性。在对隐喻的研究中可以发现其不是简单的产生与人类的语言交流中,其从本质上来说,是作为一种交流方式,而不断的通过隐喻映射建立被使用者所理解的,可以被应用的系统思维方式,因此在对隐喻的研究中,隐喻结构应该不断的进行提炼,要从真实的生活出发,通过实际的语言交流来完成对隐喻概念的研究工作。
二、概念隐喻的连贯性和系统性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1.概念隐喻对英语词汇的作用。词汇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难点,在学习中是学生相对头疼的关卡。对于词汇的理解与背诵,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对于句子的整体理解。在传统教学中一贯认为,词汇的安排与句子的自身的连接性相对较小,因为英文可替换的词汇相对较多。但是从隐喻角度出发,则会发现词汇的应用于本句的关联不大,但是若连接前后句子的层次进行分析,便会提炼出相应的中心点,这便是隐喻的认知作用。因此在词汇的背诵与理解上,应该逐渐的侧重引申意义的理解与教授,不仅可以让学生高效的记忆词汇,更好可以通过词汇的理解和运用来快速的理解全文。
2.概念隐喻对英语句式表达的作用。概念英语在对英语句式的表达上,具有一定的多样性。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的强调英语词汇的准确性与流畅性,但是在语言的表达方式上,学生由于词汇掌握相对单一,因此语言很多也是拼凑的成句的。但是若是对概念隐喻加以理解,则会发现对于学生的英语句式训练上具有一定的多样性。概念隐喻是通过宏观的句式理解来探索出多种的语言分析方法,因此对于学生的创造句式的过程中,会创新出多种多样的表达方法与方式。并且快速的锻炼学生的思维与理解能力。
3.概念隐喻对英语段落理解的作用。在英语教学中,语篇连贯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需要靠对词汇的理解拼凑。但是难度相对较高的段落,便需要应用概念隐喻连贯性进行段落意思的推敲。概念隐喻会对语篇连贯的进行一定的合理猜测与解读,方便读者顺利地理解段落每一层的大体含义,并推敲层级相应关系。而在原有的语篇中,是对语段当中的固有语言成分进行分析,之后再来理解段落的意思。隐喻自身具有一定的系统来完善段落语言理解,而隐喻自身又作为英语语言系统当中的重要部分,可以在最大程度提炼段落大意,隐喻结构机制通过对概念层含义的分析,来最大限度的概括原有段落含义,从而帮助学生快速完成语段分析过程。
三、结束语
在对概念隐喻的研究中,系统性与连贯性的分析在英语的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概念隐喻又不单单的用于简单的教学。由于英语教学更多的注重实际应用,因此在英语词汇理解,英语写作和语法教学上,概念隐喻的理念都对现有的教学模式有重大的启迪与改善作用。教师在教授词汇的过程中,可以运用隐喻的观念来不断强化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这样不仅可以改变原有的机械记忆方法,更可以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与理解来不断的创新学习与背诵的方法。而在英语的写作中,教师可以应用隐喻思维,来不断完善整学生写作思维架构能力,这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是至关重要的。因此隐喻概念的英语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增强,从而通过自身的改变,来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真正的观念。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姜孟.英语专业学习者隐喻能力发展实证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6.(4),27-34.
“法制”治校与教学育人的连贯性 篇4
一、学校实施“法制”与“育人”的特殊性决定要突出“法制”
学校的性质、任务、核心群体、教育对象等几个方面决定了学校实施法制与育人的特殊性, 而这种特殊性进而决定了治校中要突出“法制”。
对于学校来说, 已经经过正当程序立法了的国家法律、教育法规, 学校必须贯彻执行, 不容违犯。学校必须以它为依据, 进一步的切合实际的具体化, 以此来治理学校。这样说的理由有两个, 一是国家的法律是涵盖国家所有的人, 所有的行业, 所有的方面, 教育法规涵盖它所属的所有部门和单位, 学校无一例外;二是国家的法律、教育法规, 都是宏观的原则。实际操作之中, 要在充分认识、准确理解的基础上具体化。如果只是教条主义的来生搬硬套, 不切合实际的具体化, 只能是事倍功半, 或者把学校搞得一团糟。这就是说, 依法治校是毋庸质疑的, 关键是教条主义的和不切实际的“治”是必须摒弃的。
在治校过程中, 作为防患、锄患于未然的“法制”, 是有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的。“以法治校”, 尤其是对受教育群体———学生, 有其特殊的重要价值。不管什么社会制度的国家, 也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 学校对学生的“治”都有共同点, 那就是突出“法”治。因为教育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要通过对人的培养教育实现为统治阶级的理想服务的目的。事实也证明, 学生是一个国家的未来, 在校期间的法律知识和思想道德的基础如何, 直接影响着他们在走向社会之后的社会境况。这并不是说, 他们不需要“法”, 只是在“依法”而治的时候, 更多的需要给他们以“育人”的奠基, 因为道德规范实际上是构成法律规范的源泉, 而法律是人们对某种道德的确认。
从另一个角度说, “法治”之中的惩罚性手段, 是一种“以力服人”、治“标”的措施。它虽然对任何人都有一种威慑力、惩治作用, 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这种惩罚性手段运用的谨慎性和艺术性, 也决定了实践中运用不当可能显现出的“破坏性”和局限性。学校教育是要让学生充分认识、真正接受、逐步形成思想道德素质, 提高“自律”的能力, 是要打牢根基, 所以要“治本”。因此, 学校更应该突出以“法”育人, 惩罚性手段只能是谨慎、艺术和尽可能少用, 仅用于特殊情况下的辅助。
二、治校中以“法制”育的基本措施
要做到“依法治校”与“育人成才”的有机结合, 就要找出主要的结合点。无论是“法”还是“育”, 其来源和发生作用的核心都是“人”。学校中的人可以分为领导、教职工和学生三大部分, 而学生是“法治”与“育人”结合治校中的主要培养对象。由此, 我认为“以法治校”可以以这三个群体为集结点, 以学生群体的道德培养为目标, 在“法治”育德的同时以“法治”育人, 并突出“法治”。
(一) 炼“法制”, 施“法政”
这里包含两方面的意思:其一, 治校者须有法;其二, 治校必用律。“有法, 讲的是治校者要有依;“律”讲的是治校可行的手段。
“依法”者, 正所谓:其身正, 不令则行;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归根到底就是以法服人。为“官”有法, 是学校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实现的前提。领导干部有坚定的“以法治校”的信仰和“以法服人”的原则, 才能做到全心全意为全校师生服务, 为学校建设服务;为“官”有法, 也是公众道德示范的要求。
“用法”就是在不违背法律法规原则的基础上, 最大限度的用说服、教育、感化等方式以提高认识, 达到与简单地运用“法治”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学校领导利用规章制度管理学校, 这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如果把全部都寄托在利用规章制度管理学校上, 则会欲速不达, 而用于学生, 则更会事与愿违。领导对教职工施“法政”, 一要以身作则, 起表率作用;二要从爱护出发, 多做说服教育工作, 即使必须施以“规章制度”, 也要同时辅以以理说服, 以情相教。须知, 上行下效, 我们要建立良性循环, 领导必须施“法政”于教职工。领导对学生施“法政”, 更要加大说服教育的力度, 更应注意方式方法。
加强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 这要求每一位领导干部, 都要从学校建设事业成败的高度来认识修法的重要性。以“君子检身, 常若有过”的态度, 反躬自省, 对照“三个代表”的要求, 不断完善自我, 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
(二) 修师德, 施“法教”
教师是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活生生的法律知识资源, 师法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要实现“以法治校”, 一定要不断加强师法建设, 施行“法教”。这里“师法”可以归结为以下三个层次:
一要敬业。这是师法的核心。忠诚教育事业并以此为准绳, 才能真正做到教学相长、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精心培养学生。
二要身正。教师是学生效仿的对象, 其思想品德、言谈举止、兴趣爱好、为人处事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和熏陶着学生。传道, 一言一行必须为人师表;授业, 一字一句, 必须严密准确。从而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把培养学生与民族的兴盛、国家的富强联在一起, 引导学生走正确的成才道路。
三要博学。教师应当是在某一专业领域知识渊博、业务精湛、治学严谨、崇尚科学的典范, 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 进而使学术力量转化为人格力量去鞭策和激励学生。
教师要以良好的师法做学生的楷模, 要以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法教”引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这既需要教师的自我认识与努力, 也需要学校的监督。所以, 学校既要采取激励措施, 也要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建立起各项管理制度, 督促教师履行职责。
(三) 强法制, 育新人
建立完善的治校法律制度和正确的实施, 才能使学校的良性循环。品德的良性发展是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我们在对学生以“法”养德的同时, 更要加强以“法”育德。在加强学生品德培养中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第一, 全面性。即我们要在学生的政治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法纪观念和身体心理健康等各方面实施全面育德;
第二, 目的性与计划性。即要制订法育规划, 做为实施的指南, 要制订评价指标, 做为学生行为的准则和评估的依据;
第三, 灵活性与多样性。主要是指法育的手段要灵活, 方法、途径要多样, 要为学生所喜闻乐见;
第四, 可操作性与实效性。法育内容要近、小、实、亲, 具有可操作性, 且法育的领导、老师要像抓智育那样抓法育, 学生的法育才能有抓好、抓实的保证, 这样才会产生实效, 才会培养出具有高尚道德情操遵纪守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总而言之, 我们要在实施“法治”与;“育人”结合治校中, 从学校的特殊性出发, 更注重“法治”, 这不仅有益于在治校中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提高师生的道德素质, 更有利于提高未来社会的道德水准, 促进社会的安定, 促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健康、迅猛的发展。
参考文献
语言的连贯教学设计 篇5
⒈掌握语言连贯的特点
⒉掌握保持语言连贯的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
语言表达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是语文高考的重点。连贯是语言表达的标准之一,是在规范的基础上对语言的运用提出的更高要求,连贯不但在第Ⅰ卷以选择题的形式进行考查,第Ⅱ卷的扩展语句、压缩语段、仿写句子等都涉及连贯的知识。语言连贯属于修辞范畴,语言连贯能力是一种综合性更强、更高级的语言能力。共有两种题型,一种排序,一种是语句复位。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于连贯的运用并不生疏,他们在高中的历次考试中都曾解答过这类问题。但训练的手段少,学生动态语言能力较差,操作的技能尚未形成。语言连贯试题有一个最突出的特点,选项间不是对与错的差别,各选项有可能全是正确的,只是有优有劣。所以不能总是用区分正误的思路来考虑问题,而应该细心比较,找出表达效果最好的那一项。这是学生复习的薄弱环节,所以分项阐释解连贯题的规律并进行训练。
【教学过程】
一、明确高考关于连贯的考查要求
语言表达是高考的必考内容,是语文高考的重点。连贯是语言表达的标准之一,是在规范的基础上对语言的运用提出的更高要求。连贯在高考中考查的是句与句之间的组合是否合理,语言的衔接是否恰当。
二、结合高考题分类归纳解题规律
要做好语言连贯考题,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确定语句衔接的是否恰当。
1、上下文的话题要统一。
任何一组句子都有一个确定的中心话题,或者叙述一个事件,或者说明一个事物,或者阐明一个观点,或者表达某种感情。衔接的语句和上下文间要保持话题统一,一般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
〔例1〕与下面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B)
克林顿当选为美国总统,成为举世瞩日的风云人物。当谈及自己的成长经历时,总统先生不无感慨地表示:这完全得益于中学时代的一次总统模拟活动。
A、从小立大志,定能从此走向辉煌
B、学生时代的生活经历,对人的影响实在重要。
C、要想把理想变为现实,就一定要经历生活的磨难。
D、多方面开展模仿活动,对人的成长不无裨益。
小结:(1)保持中心统一。即所有的句子都要围绕一个中心,不能出现离群句。
[例2]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两句话,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B)(全国题)
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为“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手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一幅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B、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幅。
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西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幅。
D、门外西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一幅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
小结:保持陈述对象一致。所谓“陈述对象”就是指句子的主语,在一般情况下,前后的主语一致,会使一组句子显得更连贯。
但这种情况也不是绝对的。如果前一个句子主谓宾俱全,那么后一个句子的主语与前一个句子的宾语一致,叙述效果可能会更好。如1995年全国高考题:
分别比较下列句子,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D)
①远处看,山顶是明显的有座宝塔,要是走近看才发现,宝塔并不在山顶上。
②远处看,宝塔明显地坐落在山顶上。可是,走近了一看才发现崖塔并不在山顶上。
③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他们过去不但没干过这些活,连见也没见过。
④他们在工厂里向工人学习排版、印刷、装订等技术活。这些活他们过去不但没干过,连见也没见过。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上下文的情调要统一。
对于描写或抒情类的句子,有时要考虑前后语句的情调要保持一致。即前边是热烈的,与之衔接的句子就不能是凄凉的;前边是壮阔的,后边就不能是柔婉的;前边是悠远的,后边就不能是热切的;等等。如下边的例子:
〔例3〕填人下列句子根线处的语句连贯的一项是(B)
我不记得有比那天更蔚蓝更清新的黎明了!太阳刚刚从苍苍的山巅后面露出来,,使人感到一种甜美的倦意。
A、山顶的白云顿时变成了玫瑰色,又从玫瑰色变成了紫色,最后它们发出了金色的霞光
B、它那最初几道光芒的温暖跟即将消逝的黑夜的.清凉交流在一起
C、空气里弥漫着破晓的寒气,草上也蒙盖上了灰色的雾水
D、它射下几条微微温暖的光线,像火的带子一样贯穿整个树林
3、上下文的内容要符合事理。
一组句子,或者记叙,或者议论,或者说明,或者描写。不论什么内容,一定要符合事物的客观规律,符合人之常情。不合逻辑的句子,衔接不是不好,而是错误。如下面的一个例子:
[例4]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倭,(C)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4、上下文的句式要相互呼应。
句式的呼应主要包括:问与答的照应,总起与分承的照应,句子结构的照应,词语的照应。如例2中短语结构的照应。再看下面一个例子:
[例5]江苏省的无锡梅园始建于19,(B)独具特色。
①遥临太湖,②依山植梅,③背倚龙山翠屏,④以梅饰山,⑤山因梅而幽,
⑥梅以山而秀
A、③②④⑤⑥①B、①③②④⑤⑥
C、①③④⑤②⑥D、①③②④⑥⑤
三、教师总结
近两年高考中考查语言连贯的题目设计越来越倾向于考查语义的关联,以前的语言连贯题,以考查陈述对象的一致性为主,而——的高考题,都是以考查句子间语义的关联为主。解题时可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寻求最佳答案。另外,不同的文体,也会有不同的顺序,议论文一般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顺序组织句子;记叙文一般按时间或空间顺序组织句子;说明文一般按一定的时间、空间或逻辑顺序组织句子,各种文体一般都按照“总——分——总”的顺序组织句子。特别是给句子排序的题,更应注意。
【巩固与拓展】
结合训练的情况,设计一套复习题,要求学生运用课堂上归纳的方法技能,巩固知识,并进行拓展,有利于培养高考能力。
1、填到横线上与上下文衔接较好的一项是
小明爬到床底下,偷偷躲了起来,从床下拽了出来,送到幼儿园去了。
A、妈妈找了好久,最后才发现他,B、但后来还是让妈妈给找到了,
C、使妈妈找了好久,终于把他找到,D、但妈妈毕竟发现了他,
2、将下列四句话填在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就像勇猛的战士一样,②不顾一天行军的疲劳,③马上扔下背包,④听到大雨即将来临的广播,
某校师生野营训练来到村里,。和村民们一道投入抢收战斗。
A、②④①③B、①④②③C④②③①D、④③①②
3、下列各句括号内的两种表述分别编为四组,表述全都恰当的一组是
①鲁大海——四凤的哥哥,鲁贵的半子——进。他身体魁伟,(a、粗黑的眉毛,b、眉毛粗而黑,)两颊微微陷下去。
②天山连绵几千里,(a、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湖泊,不论森林、溪流,b、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丰饶的物产。
A①a②aB①a②bC①b②aD、①b②b
4、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去年夏天,我在杭州一所疗养院里休养。江岸后面是起伏的山峦和绵延不断的树林。
①这儿的景色真是美极了!②那儿的景色真美!
③六和塔静静地矗立在钱塘江边,④六和塔在钱塘江边静静地矗立着,
⑤帆影点点的江面上碧波规嫩,⑥江面上帆影点点,碧波照彻,
A②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⑤D、①④⑥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公安干警及时赶赴现场侦察,中午12时,
A、在家里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也同时起获。
B、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全部赃物和赃款鸠同时起获。
C、犯罪嫌疑人在家里被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D、在犯罪嫌疑人家里将其抓获,并起获了全部赃物和赃款。
6、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根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
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以至于变化气质;。譬如漫游“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眼花缭乱,空手而归。,如暴发户炫耀家产,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①多读如果彻底③多读而不求甚解⑤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
②少读如果彻底④少读而不求甚解⑥世间许多读书人只为装点门面
A、②③⑤B①③⑥、C、②④⑤D、①④⑥
7、丰富多彩的一支支藏族民歌,伴随他长大,,也赋予了他为民族声乐艺术贡献力量的美好愿望和理想。
A练就他的清脆豪放的好嗓音B他的嗓音练就得清脆豪放
C使他练就一副清脆豪放的好嗓音D他练就一副清脆豪放的好嗓音
8、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的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
A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只要认真想一想中等教育的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9、填在横线上与上文衔接得最好的一顶是
晓玲正在做笔记,她的同桌阿珊正在玩小虫,看见晓玲那么认真,便做了一个恶作剧,悄悄地把小虫放进了晓玲的衣领里,___,直刻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
A让晓玲吓得大叫起来B晓玲吓得大叫了起来
C把晓玲吓得大叫起来D晓玲被吓得大叫起来
10、填在横线上与上文衔接得最好的一顶是
闰土必须回家了。他躲在厨房里,哭着不肯出门,
A但他父亲终于把他带走了B但终于被他父亲带走了
C但他终于让他父亲带走了D但他父亲终于带走了他
11、填在横线上与上文衔接得最好的一顶是
命运,其实是公平的。它遵循一条鲜为人知的补偿定则,它青睐不断拼搏的强者,,也收获最多。
A强者在生活中失去最多B虽然强者在生活中失去最多
C生活让强者失去了太多D让在生活中失去太多的强者
12、填在横线上与上文衔接得最好的一顶是
祥林嫂整日紧闭嘴唇,默默地跑街,扫地,洗菜,淘米。快够一年、
不到一顿饭的时候,她便回来,神气很舒畅,眼光也分外有神、高兴似的对四婶说,自己已经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了。
A、她便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四婶让她请假到镇的西头去
B、四婶把她历来积存的工钱交给她,她便请假到镇的回头去
C、她从四婶手里支取了历来积存的工钱,请假到镇的西头去
连贯性教学模式 篇6
关键词:高中英语;词语篇连贯;英语泛读教学
连贯性是语篇的主要特征之一。连贯研究一直是语篇分析的一个重要方面。连贯研究不仅具有理论价值,而且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语篇教学就是在教学中从宏观的角度出发,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它不仅强调语言知识本身的教学,而且在教语言知识的同时,将语用知识、认知知识、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等传授给学生。基于语篇连贯理论的英语教学注重语篇连贯手段的功能与使用,主要将连贯理论运用于教学实践,强调学习者对语篇的整体理解。本文主要探讨语篇连贯理论在英语泛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语篇连贯理论
语篇是一个意义整体,是由意义的相对完整性来决定的。语篇是连贯的,连贯是语篇的判断标准。连贯是语篇在情景语境中产生的总体效应,就语篇本身来讲,它应当具有整体连贯和线性连贯特征。连贯是一个意义概念,语篇的连贯通常在语言形式上(词汇、语法、语音)表现出来。语篇连贯理论的研究大致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Halliday认为语篇之所以成为语篇,在于其“篇章织体”。篇章织体是接合各个衔接手段的抽象概念,每一个衔接点就是一个“衔接结”。Halliday&Hasan认为衔接是一种语义上的联系,如果语篇中的一部分对另一部分的理解起关键作用,那么这两部分就存在衔接关系。衔接手段主要: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国内不少学者在连贯研究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张德禄(2006)、胡壮麟(1994)、朱永生、严世清(2001)、程晓堂(2005)对语篇连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到上世纪末,连贯研究已经成为语篇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1.语篇的连贯
语篇的连贯有语篇内连贯和语篇外连贯,前者是有一定的语言形式,即语法和词汇方面的衔接来体现的,语篇外的则是指语篇本身背后的世界中每个概念和关系必须是相关的。事实上,语篇中各句所表达的概念或和命题之间存在语义逻辑上的联系.否则就难以称之为连贯的语篇,只能是句子的简单堆积.例:
在这一语篇中,每个句子在意义上相互关联,但由于句与句之间没有合适的衔接手段,序列不清楚,就很难把握语篇中的逻辑思维脉络,仍然不能确定为连贯的语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适当的方法去识别连贯使用的方法,可以为文章的理解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语篇的衔接
衔接有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之分,只就其中的词汇衔接进行分析:词汇衔接方式就是有统一语义的词汇在语篇中反复出现,即重复。还包括同义,反义和上下义等。二.语篇连贯理论对英语专业泛读教学的启示
在英语泛读教学中根据语篇连贯理论,把握语篇的整体性与连贯性,使学生从以单个的字词为中心的阅读逐渐达到以语篇为中心的阅读,进而不断提高阅读水平。在教学中,突出获取信息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在处理语篇连贯,同时激活已有的知识,促使他们能快速准确地领会语篇的信息结构。
二、如何进行英语泛读教学
1.让学生始终建立语篇的意识
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培养学生始终建立语篇的意识。语言学习的目的不单单是传统的单词和语法,也不仅仅是讲究语言形式的准确性,而是语篇的整体性,如重视对段落大意、全文主旨、作者意图等的理解。同时向学生系统地介绍语篇连贯的知识便成为英语泛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根据语篇连贯理论,向学生介绍基本的语篇连贯手段(coherencedevices)。
2.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的加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仅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侧面,而且折射出某一社会独特的文化背景。文化语境中固定的文化因素,如习俗、习惯、行为模式等和科技教育等各个领域都会在个人的头脑中积淀形成一定的动态或静态知识结构,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或支配语篇意义的选择和交流以及对语言形式的选择与取舍(如省略、隐含等)。因此,仅仅具备语言知识,而对语篇所涉及的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风土人情等知识缺乏了解,就不能真正读懂语篇的内涵,从而导致理解困难,甚至产生误解或交际中断。在教学中,先给他们提供理解语篇所需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从语篇连贯的角度整体理解语篇,领会语篇丰富的内涵,获取所需信息,同时逐步引入语篇话题,激活学生已有的、与语篇相关的知识网络,实现阅读目的。
3.注重阅读技巧的训练
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在阅读过程中得到培养,教师要加强对学生一些阅读技巧的指导。在教学中,应注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督促他们在阅读中做到边读边加工信息,并能把握阅读理解的基本要素。在语篇教学中,紧扣语篇内容,通过循序渐进、由概括到具体的设问,促使学生运用相应的阅读技巧,高效地理解语篇。让学生通过scanning,skipping等阅读方法,抓住topic of text,加深对语篇连贯的理解,实现知识技能到交际能力的转化。
三、结论
通过对课文进行实例分析,证明了连贯理论对英语阅读理解有重要的作用,让学生熟悉连贯理论有关知识并进行技能训练,能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运用该理论设计英语阅读课堂教学,可以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而无须从头至尾对每一段每一句的理解都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因为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往往是在对连贯的理解发生障碍时才会有意识地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深入、细致的理解。语篇连贯理论指导下的语篇教学能将语言知识的传授和语言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学习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概括能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增强其理解语篇的能力,促进听说读写译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佳;高中英语泛读材料选择的实证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2]于珊珊;甄琛;;文体分析应用到泛读教学的探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连贯性教学模式 篇7
一、巧妙设计问题
教师在认真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不同难度、坡度、角度的问题,并以此组织课堂教学,有利于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1.设计过渡语
在新课导入部分,教者通过寥寥数语帮助学生完成前后教学环节的过渡。如教学“时、分的认识”时,考虑到学生已有看钟表的生活经验,提出以下一组问题,导入新课:小朋友,你每天早晨几点钟起床?哪些同学会看钟表上的时刻?很自然地引导学生读出钟面上的时刻。
2.设计问题链
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教者可以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地设计一组问题,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教学“求比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时,教师可以出示以下一组问题,帮助学生整理出一个完整而有序的解题思路:_________和_________比,_________多_________少,可以分成_________和_________两部分,求_________就要把_________与_________合起来。
3.设计提示语
在学生思维困难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提示,引导学生说过程、说算理、说方法、说规律,发展思维的流畅性。
如教学“几百几十的加减法”时,出示“360-70=□”,这道题从十位的60里面不够减去70,怎么办?学生经过讨论得出:
先从300中拿出1个百,再用16减去70得90,90加上200得290。
二、适时演示教具、学具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阶段。教师适时、巧妙地演示教具,引导学生操作学具,以此为桥梁,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有序思维能力。当学生思维很难完成知识点间的连续过程时,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具、学具,可以点拨、引导学生的思维,顺畅地达到教学目的。如教学“进位加”时,引导学生摆小棒,先摆3捆7根小棒,再摆2捆5根小棒,可以列出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的算式:37+25=□。
然后让学生从单根小棒里拿出10根捆成一捆,从而感悟“满十进一”的算理;最后让学生直接从图中看出一共有62根小棒,再用竖式算出得数。通过操作和感知的协调,使学生理解“进位加”的含义,并掌握其计算方法。同时,教师要及时了解反馈情况,在知识运用过程中,还可适当出示教具,满足个别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
三、合理调整注意
科学运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规律,能保障学生思维的持续性。因此,教者应根据学生注意的特点,抓住每节课开头20~25分钟能保持有意注意的时间,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以保证完成教学任务。当到了复习巩固阶段,学生的注意力易分散,教师则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保持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同时,可以在新授环节结束后穿插与本课有联系的小游戏或实践操作,以缓解疲劳。
四、精心组织练习
精心地组织练习,可使学生在运用中发展思维,提高技能。为了帮助学生整理新知,使之内化,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教者可以及时组织基本练习予以反馈。
如教学“比多比少的应用题”时新授完成后,完成“做一做”,引导学生自由读题、审题,讨论数量关系,指名回答解题思路,从而培养他们独立解答问题的能力。为避免学生形成思维定势,教师可采用变式题,启发学生分析、比较、抽象、建模,促进思维的灵活性。如出示以下一组练习题:
(1)学校有篮球15个,排球比篮球多4个。排球有几个?
(2)学校有排球19个,排球比篮球多4个。篮球有几个?
(3)学校有排球19个,篮球比排球少4个。篮球有几个?
(4)学校有篮球15个,篮球比排球少4个。排球有几个?
通过练习,学生感受到:选用解题方法,关键不是看题目中的“多”字或“少”字,而是要弄清数量关系,理清解题思路。教师还可以设计开放题,让学生填条件,提问题。如:
(1)篮子里有16只苹果,_________。_________?
(2)饲养场有白兔11只,白兔比黑兔少6只。_________?一共有多少只兔?
连贯性教学模式 篇8
连贯是一个语义上的概念, 与主位推进模式有着密切的关系。张德禄和刘洪民 (1994) 曾总结出主位和连贯的三种关系:1、对主位的选择从局部上讲可使句与句之间从语义上连接起来;2、从整体上讲可在信息组织方式上使语篇形成一个有机整体;3、可有助于使语篇和情景联系起来, 使语篇适合于情景。下面我们看一看主位推进模式是如何在丘吉尔这篇演说词的连贯性起作用的。T1 on Friday evening last先交代出了丘吉尔临危受命的时间, 并引出了就任首相时国王所交给的任务即组织新内阁。T2和T5较为复杂, 第二和第五句的主语都是“事实”小句, 句子中主语被后置, Halliday (1994) 认为这类句子的主位就是句子的第一个成分, 因此这两句的主位都是代词替代成分 (pronoun substitute) it, 但是其后置小句中的“this should…”和“it should…”仍然是回指开篇句述位中的“to form a new administration”和“new administration”, 并且是对它的扩展, 因此, 两句之间在语义上仍然是连贯的。
我们在上一个部分的分析中指出, 有16个句子都以T3为主位 (其中T17、T18、T23、T24以它的上义词we为主位) 。相同的主位使这些句子有了相同的出发点, 都以演说者本人为话语的起点, 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个起点做新的论述。演说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要表明演说者的态度、观点, “Blood, Sweat and Tears”是丘吉尔第一次以首相的身份出席下院会议时所做的演说, 其中必定要明确地表示出他的政治观点以及他上任后要做的事情, 应该以他本人为信息的起点, T3具有如此高的使用频率就很容易理解了。
T4 a war cabinet、T6 other key positions、T9 the appointment of other Ministers、T16 to form an administration of this scale and complexity都是由上一句的述位或述位的一部分构成的, 又因为它们的上句述位都与R1相关, 因此这几个主位本身就已经具有了语义上的关联。具体说来, T4、T6、T9与R1都是下义关系, 而它们的顺序也体现了组阁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按照紧迫性进行的。T16与R1是重现关系, 是对前一部分内容的概括, 并在此基础上引出新的谈话内容, 即转入对国际局势的介绍。因此, 这几个主位的推进不仅把句与句从语义上联系起来, 而且从宏观上来说, 也把语篇与当时的情景联系起来, 从语义上、逻辑上都使语篇得以构建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
T12 at the end of today’s proceedings交代时间, 承接了上一句中的述位, 明确了当天的议程从结束以后要做什么, 引出了T13 business for that, 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组篇作用。第15、27、31、33句的主位结构比较复杂, 这四个句子都是零主位句, 整个句子都是述位。R 1 5是对前一句中“resolution”的进一步阐释, 希望新的政府能够得到国会的批准和信任。R27和R31分别与上一句的述位存在着语义上的扩展关系, 即对丘吉尔所提到的政策和目标的具体说明, 从而起到了鼓舞人民斗志的作用, 更好地表达了演说者的思想。而R33则是第32句主位中“that”的扩展和说明, 两句话以交叉型模式推进。前面提到, 从第17句开始, 丘吉尔转入了对国际形势的论说, 由于当时德国正在对英国发动空袭, T19 the air battle就是不可不提的内容了, 这也刚好概括了上一句的述位, 引出新的谈话内容——国内也必须要做一些准备工作, 暗含了重组政府的必要性, 同时也为下边两句话奠定了基础, 最终能够再回到组织新政府上去。对组织新政府的各种情况介绍完毕之后, T22转入新的话题, 进入演说的第二个部分。T25和T29似乎与整个语篇的其他主位没有太大的关系, 但是只要我们注意到这两个句子是以疑问句的形式出现的, 而这两个主位既非常自然地引起了新的话题——丘吉尔的政策和目标, 又把演说者和听众联系起来。T28 that是一个新的主位, 但它实际上是在回指前两句话, 并且是对它们的一个总结, 因此也与其他句子有很强的语义连贯性。演说最后三句的主位又回到了T3, 总结了全篇, 演说者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希望全国人民能够团结一致, 争取战争的胜利。
以上是从主位的角度来探讨主位推进模式对演说词语篇连贯性的作用,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演说词中主位的选择有始有终, 使整个演说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由于主位结构既包括了主位, 又包括了述位, 下面我们简要地从述位的角度谈谈对语篇连贯的作用。
述位同一型是本篇中最常用的推进模式之一, 其中R1和R26的重复使用占了很大的比例。新的首相上任之后首要的任务就是要组织新的政府, 尤其是在当时战争乌云笼罩的情况下, 必须尽快组织好新一届政府并投入到工作中去, “Blood, Sweat and Tears”作为上任后第三天发表的就职演说, 也就毫无疑问地需要围绕着R1“to form a new administration”展开, 因此, 这既符合演说词的要求, 又从语义上把演说词的前半部分统一了起来, 有助于实现语篇的连贯。
通过分析丘吉尔的就职演说“Blood, Sweat and Tears”, 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 演说词是按照一定的主位推进模式不断地向前推进, 最终成为一个意义完整的整体的。对主位推进模式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顺演说者的思路, 把握演说词语篇的构建和发展, 从而更好地理解演说者所要传达的主要内容。同时, 主位推进也有助于把整个语篇从语义上和逻辑上统一起来, 并使语篇与其发生的情景产生联系, 促进语篇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
参考文献
[1] Halliday, M. A. K.,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Edward Arnold.
[2] 戚雨村, 1993, “布拉格学派与马泰休斯的语言理论”, 《外国语》第5期。
连贯性教学模式 篇9
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各种教学方法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教学的其他环节构成了相辅相成的整体。每种教学方法都不能照搬使用, 必须在本学科中根据其知识特点综合运用。近年来, 笔者参加了各类教学教研活动, 项目教学、项目课程的提法不绝于耳。但本人认为, 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宜用这种方法。即使有些适宜采用项目教学法的课程, 也并不是所有章节采用项目教学的效果都好。从笔者的教学实践来看, 项目教学法比较适宜实践性较强、理论知识点相对集中的课程, 而一些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就比较适宜采用传统的课堂教育。很多人认为, 《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理论性较强, 不适宜采用项目教学法。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笔者总结出这门课若采用一般的项目教学法, 教学效果不明显, 但如果采用连贯性项目教学法, 则教学效果显著。
《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 由于理论性强, 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比较枯燥。如何为学生创造丰富多彩的学习空间, 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一直是笔者不断地探索新问题。经过多次实践, 认为适当地转变“传递→接受”教学模式以及传统的班级授课制, 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 走出课堂, 转变师生角色, 灵活地采用教学方法, 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 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比如, 行为导向教学方法, 典型的教学方法是项目教学, 完全不同于传统的书本知识教育, 摆脱书本、课堂的制约, 学生自由分组、合作, 在教师指导下, 共同完成某个项目, 小组成员团结、协作, 师生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 教师是指导者、协调者, 整个教学活动学生都是处于积极参与状态, 而不是被动的接收知识。在职业教育教学中, 项目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而实施的教学活动。笔者在《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的教学中, 将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 并且突出了项目教学法的连贯性。
一般性的项目教学法与连贯性项目教学法的区别
一般性的项目教学法只将整本教材的某一个或几个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 分步实施教学, 产生局部效应;而连贯性项目教学法则将整个课程教材中的主要教学课题连贯成一个项目, 通过这个项目的实施, 使教材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在一起, 将课程需要学生学会的知识与技能通过一个项目的完成, 全部掌握, 产生整体效应。一般性的项目教学法和连贯性项目教学法的区别是前者突出的是“个别教学课题”应用于“同一个项目”中, 后者突出的是“大部分教学课题”应用于“同一个项目”中。
也许有人会问:“大部分教学课题”应用于同一个项目中可行吗?笔者在《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中, 尝试用连贯性项目教学法, 答案是可行的, 而且教学效果显著。连贯性项目教学法的特点是将统计学的全学期主要教学内容即统计的五个工作步骤: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统计预测贯穿在一个项目中, 对统计工作的每一个工作步骤, 要求学生都亲自去实际操作, 每次得出的结果都是一个小结论, 没有最终结论, 最终的答案要等到学完本课程的内容才揭晓。每个结论都是“千呼万唤始出来”, 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 寓学于乐。
在整个学期的教学中, 由于一般性项目教学法的项目多, 在不同项目中, 大量地用到许多学生从未接触过的新知识、新技能, 常常是学生做该项目时无从下手, 连贯性项目教学法避免了这个缺点。连贯性项目教学法是循序渐进的, 新知识不会提前出现。例如, 学生利用已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 因为是同一个项目的内容, 学生就会按照所学到的知识逐步展开, 不会涉及后面未学到的新知识。另外, 整个学期的靠后项目中, 一般性项目教学法必定会用到学生早已掌握的知识和技能, 因为是以项目的形式出现, 在实践操作中, 学生要想触及项目中的新知识, 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花费大量的时间寻找项目中的旧知识, 这会浪费大量时间, 而且会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影响教学质量。连贯性项目教学法是循序渐进的, 旧知识不会重复应用。例如, 学生利用前面统计调查已得的数据进行统计整理时, 不用再重复统计调查这部分内容, 可节省教学时间, 教学效果更佳。
一般性项目教学法是将系统的知识拆成零碎的部分分布在若干项目中, 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和记忆。而连贯性项目教学法在整个项目中将同类事物按一定的关系组成一个整体, 平时有小结, 项目完成时, 有一个最终总结, 当该项目的全部工作完成后, 学生基本掌握了统计工作的五个基本步骤。
连贯性项目教学法在《统计基础知识》课程中的实施步骤
任务设计的重要性 项目任务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 项目任务的设计、编排非常关键。《统计基础知识》课程在中职教学中注重实际操作, 着眼于统计基础知识的理解和统计工作基本技能的掌握。在日常生活中, 人们离不开统计数据, 统计是人们正确运用统计理论和方法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以及由数据得出结论的实际操作过程, 是人们从数据上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认识活动和结果。据此, 笔者给出的项目任务是“调查我校在校学生的消费水平”。这个任务既简单, 又切合实际, 不仅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而且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中, 任务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核心, 项目任务设计是否适当, 将直接影响教学实施的效果。
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运用的合理性 《统计基础知识》这门课的上课时间是每次两节课, 第一节课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述理论知识, 第二节课用项目教学法, 时间安排比例是1∶1。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并不是对立的, 它们的关系应该是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的。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良好结合可以提供完整的学习机会。传统教学法的优势在于理论教学, 项目教学法的优势在于实践。传统教学法与项目教学法的区别是: (1) 传统教学法的目的在于传授知识和技能, 项目教学法的目的在于运用已有技能和知识; (2) 传统教学法以教师为主, 学生被动学习, 项目教学法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 (3) 传统教学法中学生听从教师的指挥, 项目教学法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做出选择; (4) 传统教学法中外在动力十分重要, 项目教学法中学生的内在动力得到充分调动; (5) 在传统教学法中, 教师挖掘学生的不足以补充授课内容, 在项目教学法中, 教师利用学生的优点开展活动。通过分析以上两种教学方法, 笔者在教学上扬长避短, 以便学生在实践应用中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情境设置的现实性 创建项目环境, 创建学生当前学习的内容与现实基本接近的情境, 也就是说, 把学生引入到需要通过某知识点来解决现实问题的情境当中。在“调查我校在校学生的消费水平”这个项目任务中, 每一个学生是一个基层统计员, 作为一个基层统计员, 他们必须熟练掌握统计工作的五个步骤。这些基层统计员的工作环境就在校园, 为了得到准确而及时的统计资料, 学生必须到课室、宿舍、小卖部以及饭堂等地方进行调查。学生的办公室就在实验室里, 在实验室里有统计工作所需要的一些基本用具, 有固定的桌椅给学生堆放统计资料, 每组学生配备一台电脑。这样的情境设置符合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
互动合作的固定性 “调查我校在校学生的消费水平”是一个连贯性的教学项目, 在学期结束时, 学生才能完成该项目的所有任务。因此, 在这过程中, 合作伙伴中途不能换人, 因为其固定性, 所以, 学生分组时, 一定要综合考虑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 以保证项目任务的完成。为了使活动顺利、有效地进行, 合理的人员编排至关重要。由于统计调查是统计工作步骤的基础环节, 统计调查担负着为整个统计工作提供基础资料的任务, 统计调查中, 对统计资料的采集必须做到准确、及时、全面、系统, 否则, 就不能很好发挥统计认识社会的作用, 甚至还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造成严重的结果。而统计调查必须要到本班和外班去进行。因此, 项目分组的依据要考虑以下一些因素:首先, 要考虑每组学生中必须有一个社交能力强的人, 这是首要因素。其次, 要考虑学生之间的能力应为互补型。将全班学生以4~5人为1组, 每组设立小组长, 全面负责小组的学习讨论和工作安排。例如, 设计能力强的学生负责整体项目的规划, 外向活泼的学生可以进行信息的调查、资料的收集;计算机操作能力强的学生可以负责完成统计调查表和计算表的设计、网上调查问卷的设计;数学成绩好的学生可以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分析能力强的学生写出统计分析报告和统计报表。小组成员一经确定, 不能随意更改。
阶段性的指导和评价 (1) 阶段性的指导。项目的实施过程要完整有序。学生在完成项目前, 教师要进行适当引导。引导主要包括对新知识中重点内容的讲解。例如, 在“调查我校在校学生的消费水平”这个项目中, 首先提出问题:现在的在校中专生消费很大, 花钱更是大手笔。然而, 是什么原因使中专生消费如此之大呢?中专生的钱都花在哪些方面?这种消费水平合理与否?学生的消费观念父母是否赞同?这种消费状况会引起什么问题?以上问题可由教师指导, 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要求每组学生不能互抄, 不能雷同。每组学生都会根据自己的调查目的设计不同的调查表格。调查之后再用科学的调查方法得出比较正确的结论。 (2) 阶段性评价。如果采用一般项目教学法, 项目结果的优劣、成功与否并不重要, 关键是对学生活动过程的评价。通过活动遇到了什么问题, 如何利用所学知识得以解决, 教材要求掌握的内容如何得以深层次的理解, 所学知识怎样与实际工作和生活紧密结合。但是, 如果采用连贯性项目教学法, 阶段性评价尤其重要。由于该项目教学法是连贯的, 因此, 每个阶段的项目成果的汇报, 学生的自我总结, 项目完成的评价将会影响下一阶段的工作。例如, 有一组学生统计的数据与现实非常不相符, 那就要他们自己找原因, 是统计调查方法的错误, 还是统计整理方法的错误。如果不及时地作出阶段性的评价, 就会影响后面的统计分析和统计预测工作。评价可以分三级来考核:第一级是由各个小组成员根据每一组员对本组活动所做出的贡献和实际表现进行互评;第二级是由另外小组对本小组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定;第三级是由教师对小组完成项目情况进行评定。
适时引导, 分析项目要素的及时性 连贯性项目教学法的项目在每一阶段操作都包含着新、旧知识。学生接受项目后, 首先思考如何去完成项目, 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 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些是他们想要知道的知识点, 教师适时将新知识传授给他们, 可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例如, 有一组学生统计的数据与现实非常不相符, 教师发现他们用的是整群抽样法抽取样本, 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尝试用另一种方法进行抽样, 如分层抽样法, 两种方法对比, 比较抽样误差的大小, 从中学到抽样误差这部分内容的新知识, 从而掌握抽样误差的计算方法。教师应针对学生可能产生的问题及时地引导, 并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利用课本中的新、旧知识来帮助学生解决在完成项目过程可能遇到的问题。
实操工作的规范性 学生在“调查我校在校学生的消费水平”这个项目结束时, 每一个组都要写出一份统计分析报告, 统计分析报告主要以统计数字语言, 直观地反映事物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联系, 以确凿的数据来说明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社会经济领域的成就和经验、问题与教训、各种矛盾及其解决办法。统计分析报告必须以统计资料为依据, 要用统计资料来说明观点。这就要求编写统计分析报告时, 必须处理好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统计资料要支持报告所说明的观点, 而观点要依据统计资料, 做到材料与观点的辩证统一。如果材料与观点脱节, 便失去统计分析报告的说服力。而统计资料的获取必须依靠学生在整个连贯性项目的不同阶段认真工作, 建立健全的原始记录和统计台账, 规范统计数据采集、整理、计算、汇总、审核的方法和程序。
连贯性项目教学法在具体实践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确立实用、优秀的项目 连贯性项目教学法的确立不是一件轻松随便的事。首先, 项目要包含全部教学内容并尽可能自然、有机地结合多项知识点;其次, 项目的难易度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水平来确定;再次, 项目要被大多数学生喜爱, 并可以用某一标准公平准确地给予评价。当然, 不是每个项目都能面面俱到, 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培养方向来确立最合适的项目。
项目活动团体的确立要根据具体情况妥善安排 项目是由学生独立完成, 还是分组合作来完成, 要根据项目的具体特点来确定。笔者通过多次的教学实践得出:单纯针对某一新知识的项目, 以学生独立完成较合适;而对于涉及知识面较广、难度较大的连贯性项目, 则要分组合作完成, 因为学生各有所长, 知识互补性可以帮助他们解决更多的问题。
教师指导要恰到好处 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遇到困难, 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 教师指导的深度要有所不同。项目教学法的根本宗旨是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并提高技能, 因此, 教师一定要把握好指导的尺度。即使学生有问题, 也应该是启发性的非正面、非全面的提示性指导。
综上所述, 连贯性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结合贯穿在《统计基础知识》课程中是可行的, 而且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连贯性项目教学法不但突出了一般项目教学法“以项目为主线、以教师为引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 而且强调了知识的连贯性、综合性和全面性。采用连贯性项目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 不仅能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特长和优点, 教师要在不同的课程中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技术技能。
参考文献
[1]娄庆松, 曹少华.统计基础知识 (第2版)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4-5.
[2]史平, 秦旭芳.行动导向教学法探索与创新[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0:7-10.
[3]李慧君.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项目教学法的应用[OL]. (2010-09-21) .[2011-11-10].http://www.studa.net.
[4]杨浩.职校计算机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应用[OL].2011-05-09) .[2011-11-21].http://www.papershome.com.
[5]卢艳丽.浅谈项目教学法在烹饪实训中的运用[OL].2009-12-07) [2011-12-1].http://www.zjxedu.com.
[6]吴小红.高职《财务会计》教学中如何应用项目教学法[OL]. (2008-10-23) .[2011-12-09].http://kjc.wjtvu.cn.
连贯性教学模式 篇10
尽管大学英语写作教学研究这些年已取得了骄人的成果,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我们经常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学生(尤其是中高级英语水平的学生)的英语作文,只要经过准备,基本可以避免明显的语法错误,有些甚至语法零错误,但读起来却仍有问题,比如意思没表达清楚,结构显得松散,语篇不通顺、不连贯等等。本文试述语域理论知识对构建语篇连贯性的启示,旨在培养大学生的英语写作时的语域意识。
二、语域理论
语域(Register)概念最初由Reid于1956年提出。1978年,系统功能语言学创始人Halliday借用此概念,指语言的功能变体或语义变体,是通常和某一语境类型相联系的意义结构。语言在语境中产生,语境的变化引发语言的变异。语域由语场(field)、语旨(tenor)和语式(mode)构成,三者中任意因素的变化均会导致语域的变化。语场指发生的事情,所进行的社会活动或交流内容;语旨指交流活动中参与者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语言在特定语境中的使用目的;语式指在特定语境中使用哪种方式来表达意义,传递信息。
三、大学英语语篇连贯性写作教学中的语域意识
1、语场意识
为了保证语篇连贯性,我们应该具有语场意识。也就是说,我们写作中要注意话题的一致性,即语场一致性。语场一旦被确定,作者就要围绕所选话题把相关概念组成语义场。如果语篇中的话题不止一个,那么都必须围绕一个总话题展开,否则会形成不连贯语篇。为了理解话题变化对语篇连贯性的影响,我们来看看下面两组句子:
1)I went to visit my aunt.My brother didn’t come.He was ill.
2)I went to visit my aunt.My brother was ill.He didn’t come.
分析后我们发现(1)比(2)更为连贯,原因在于(1)中前面两个小句保持了话题的一致性,都是指“拜访我的婶婶”,而第三句指我弟弟没去拜访的原因是“生病了”。(2)中把“我弟弟生病了”放在“我去拜访了我婶婶”和“他没有去”中间,阻碍了话题的连续性,没有做到话题一致性,也就是没有保持语场一致,损坏了语篇的连贯性。
2、语旨意识
语旨意识在语篇中,主要通过作者所采取的角色来体现。一般地讲,作者在构建语篇时,角色关系不可以随意改变。当作者作为语篇中一员时,采用第一人称描述;当作为局外人时,采用第三人称。两种人称不可以随意交替使用。如果出现人称不一致,势必导致语篇不连贯。来看下面这个例子:
We are all born into this world as equals,but for various reasons,not all people are treated as equals.This inequality begins when you reach the age of five,for that is when you enter elementary school.In school,the child is no longer“mommy is darling”.You now have to prove yourself to the other children and also to your teacher……
在这个语篇中,作者以第一人称“we”开头,但随后却使用了第二人称“you”,后来又使用了第三人称,完全破坏了语篇的连贯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均使用第一人称,所以改正如下:
We are all born into this world as equals,but for various reasons,not all people are treated as equals.This inequality begins when we reach the age of five,for that is when we enter elementary school.In school,we are no longer“mommy is darling”.We now have to prove ourselves to the other children and also to our teacher……
3、语式意识
语篇的连贯基于语式运用的一致性。如果语篇中一部分用书面语,而另一部分用口头语,那么语篇肯定不会连贯。
学生在练习英语写作时使用的应该是书面语,但有不少学生会在作文中使用Well,I think,You see,You know等等具有明显口语色彩的短语。教师应该适时向学生讲明这类口语表达的使用语境,这样会帮助学生正确区分书面语和口头语。
有些学生为了使用新学到的新单词,喜欢使用书卷词,也不管是否符合语境,只要有相同的意思就用上,这就造成了语式不一致。比如用“accommodation”代替“room”,“purchase”代替“buy”,“deem”代替“think”等等。教师应该提醒学生,语言使用不在乎离奇,而是得体。
四、结语
大学英语写作是大学英语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语域知识的运用,会有助于帮助学生认识到不同语境需要使用不同语言。培养学生的语域意识,对他们在英语写作训练中构建语篇连贯很有帮助。
摘要:语域理论是系统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由语场、语旨和语式构成,三者中任意因素的变化均会导致语域的变化。本文试述语域理论对大学英语语篇连贯性写作教学的启示,指出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在进行英语写作时的语域意识。
关键词:语域,语篇连贯,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张德禄.语域理论简介[J].现代外语,1987
连贯性教学模式 篇11
【关键词】语篇衔接 连贯理论 阅读教学 应用
一、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
听、说、读、写是学好英语的四大法宝,而阅读是英语学习过程的重头戏。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最早由韩礼德夫妇在《英语的衔接》一书中提出,韩礼德及夫人认为文章是由一定机制的系列句组成,不同的句子依靠衔接与连贯机制构成整个文章,他们将其概述为“谋篇机制”,同时他们也指出,短小的句子之间尽管不存在完全的“谋篇机制”,但依然存在着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特性。为更好地理解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我们可以将整篇文章比作人体,而不同的句子则是身体上的各个器官,不同的句子依照相应的衔接与连贯机制组合,最终构成整个文献。
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一经提出,便受到世界各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目前衔连理论主要应用于语篇分析与语言教学两大领域。英语作为大学学习的重点科目之一,要想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英文能力,就必须将英语的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列入教学范畴。怎样结合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进行阅读教学,正是目前教学工作的难点之一。
二、衔连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1.衔连理论的重要性。衔连理论的应用是推动英语阅读教学的基本保障,其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传统的阅读教学关注单词词意、语法结构等内容,将整个文章进行拆分裂解工作,难以把握阅读文的核心,仅根据简单的问题进行答案的收集与寻找,导致学生并未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导致学生缺乏相应的英文阅读理解能力。衔连理论将文章看成整体,力图寻找每个句子之间的衔接关系,从整体的角度深入挖掘文章核心,关注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二,衔连理论重视整体化、全面化看待文章,明确事物的联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利于学生掌握阅读方法,进行文章分析工作。
2.衔连理论的应用教学方式。衔连理论又可细分为词汇衔接分与语法衔接两大方面,阅读教学工作也应将其作为教学重点。首先,词汇衔接是衔连理论的基础。词汇衔接通过使用类似或相关的词语来构成文章,保证文章整体的关联性,主要表现为词汇重复出现与词汇搭配出现两类。词汇复现通常表现为一个单词或其近义词、指代词在文章中多次出现。而词汇搭配出现指的是单词以固定搭配出现,如“dress up”一同出现便表示打扮等含义,单独的“dress”则只有穿上衣服的意思。因此,重视衔连理论在阅读理解中的应用,必然要关注词汇衔接的问题,以拓展学生的词汇量为基础,完善英文固定搭配体系,让学生提高阅读英文词汇的能力。
其次,重视衔连理论更是要关注语法衔接在阅读中的比例,事实上理解语法衔接要比词汇衔接的难度大,语法衔接主要表现为替代、照应、连接三大方面。替代指词性与词语项目之间的变更与转换,以名词性、动词性与从句性替代作为关键,照应则是反映文章的前后呼应关系,不同的情境中的照应不尽相同,能够表现为人称照应、前后照应等,连接则是利用连接的关键句进行信息的传输,一般不需要去上下文中过多寻找相关信息。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大学生重视语法连接的特点,关注文章内部的紧密联系,能够加快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思维能力。
3.衔连理论的应用教学模式。为更好地将衔连理论与阅读教学工作结合,应形成专门的阅读教学模式,主要表现为以下4个模式。(1)提出问题并解决模式(Questions and Solution),这种阅读模式适用于简单的英文文章,此类文章一般在第一段提出问题,在接下来的几段进行分析阐述。在进行这类文章的阅读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形成发现问题,进一步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考模式,提高学生解决阅读难题的能力。(2)提出普遍主张接下来提出反对主张的阅读模式,即“Claim and Countclaim”这种文章一般在开头段落提出普遍观点,接下来几段进行自己观点的阐述,通常是与普遍观点不同的意见。针对这类文章的进行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作者自身的观点,结合文章进行细致分析。(3)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的方式,即“Questions and Answer”模式,尽管这类模式与第一类提出并解决模式类似,但这类模式在第一段存在明确的需解答问题。学生在进行阅读练习中,应明确问题,并研究相应的答案。(4)概况问题并逐步解析模式,即“General and Specific”模式,这类阅读文一般采用总—分结构,第一段提出核心观点,接下来几段逐步进行阐述,加深主题。在进行阅读教过程中,应提醒学生领会文章主旨,按层次开展主题的分析工作。
三、衔连理论应用的要点
衔连理论在文章分析与阅读教学中广泛使用,但在应用过程中要重视三大要点:第一,锻炼学生对语篇衔接与连贯的理解能力,提升其对连接的敏感度。这种敏感度需要大量阅读量才能加以巩固与强化,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衔连能力锻炼时要多选择经典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多阅读、多思考,从而提升连接的敏感度。第二,引导学生加强对词汇连接与语法连接两大方面的能力,关注替换词、指代词、连接词、专有名词等用法,扩大英文词汇量,理解“this”“that”不同代词的用法,保证学生准确理解文章。
综上所述,语篇衔接与连贯理论在语篇分析与阅读教学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重视衔连理论的实施过程,明确其应用方式及类型,更好地提高大学生的英文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站炜.语篇衔接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教育家.2010(04):289.
连贯性教学模式 篇12
1 教学对象
从医学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进入医院后成为住院医生。他们于毕业后1~3年内在我院儿科等专业病房轮转参加临床工作,尚未进入固定的专业科室。在此期他们其要按计划参加我院每年举办的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班(该培训班为北京儿童医院樊寻梅教授申报的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轮转满3年后进入急诊科继续进行临床实践培训并工作半年。本次教学选择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在我院轮转入急诊科的29名住院医生为教学对象。
教师安排:授课教师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急救中心和新生儿中心的医生担任,其均具有中、高级职称,且从事儿科急诊和抢救危重症患者工作多年,有丰富的临床教学经验,同时均经过课程师资培训,成绩合格。
2 教学过程
序贯性教学课程安排分为2个阶段,具体见表1。
2.1 第1阶段
毕业1~3年内的住院医生参加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班,共3天24学时,第1天为面向全体学员讲课,第2天为分组讲解抢救设备和病例模拟,每大组12人,又分为3个小组,每小组4人,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组长1人,医生2人,护士1人),互相配合。
2.1.1教学内容
主要为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儿科急诊常见危重症的识别与抢救。使用的教材是《儿科高级生命支持》(由美国世界健康基金会、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共同编写),内容包括:呼吸衰竭和休克的识别、儿科基础生命支持(规范儿科心肺复苏,了解学科新进展,学习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2005年心肺复苏国际指南》)、儿科建立气道和通气、血管通路、液体治疗和药物应用、心律失常、儿童创伤复苏、新生儿复苏、复苏后的稳定和转运等课程。
关于抢救设备的教学课程详细讲解了气道开放(Airway, A)、正压通气(Breath, B)、胸外按压(Circulation, C)所需要的设备原理和使用方法,应用气管插管模型让住院医生学会使用各种规格的气管导管、喉镜及辅助设备,充分保证了住院医生操作的正确性。通过让住院医生动手对模型进行操练,并对按压的频率、部位、压力强度进行监测,可充分保证住院医生每次操作的准确性及有效性。围绕可能发生的突然的病情变化进行鉴别诊断分析,如气管插管位置异常(Disposition, D),气道梗阻(Obstruction, O),气胸(Pneumothorax, P),器械设备故障(Equipment, E)等。
2.1.2 病例模拟部分
将儿科急诊的常见病例编入教案,教学形式有提问、课上讨论、归纳总结等。帮助住院医生理解理论知识,并使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使其能够学以致用,达到掌握病情判断及抢救思路,熟悉各种抢救设备并能够熟练操作的目的。
2.1.3 考评
考试方式分为理论考试和实践操作相结合,成绩分别达到70分以上(100分制)和3.5分(5分制)以上为合格。
2.2 第2阶段
已经经过3年住院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并完成第1阶段的儿科高级生命支持培训班课程,具备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掌握了抢救设备的操作方法的住院医生,将于3年后陆续到达儿科急诊进行临床实践。针对急诊患者病情紧急、场景开放(家长在场)以及需要医生快速准确反应等特点,住院医生必须掌握儿科急诊病情评估及现场处理方法。正确和规范的操作,是急诊医学教育延续的重要方面。
对住院医生进入儿科急诊临床实践的教学工作进行设计,具体应分5步进行。为了让住院医生进入儿科急诊后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第一步,让其复习儿科基本理论知识,如呼吸衰竭和休克等,并为其介绍儿科急诊的特点和常见儿科急诊。第二步,讲解儿科心搏、呼吸骤停的最常见原因及早期识别方法。第三步,使其掌握抢救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抢救技能。即开放气道、正压通气、胸外按压、除颤、建立静脉通道及静脉用药、有效的指标和停止的指标等。第四步,讲解患者刚复苏后的后续处理:保证气道通畅的方法、给氧、评估患者生命体征等。第五步,典型病例分析,制订典型病例的教学方案,根据教材及教学大纲的要求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儿科急诊病例,应难度适中便于供教学使用,其中有选自教材中的病例及部分自编病例。这些典型病例力求具有可学性、代表性和实用性,其内容包括病历摘要、讨论问题及关键点和扣分点、参考答案等。
考评:通过让住院医生对典型病例进行分析,主要考查住院医生对临床病情的评估和现场救治能力是否能达到胜任儿科急诊工作的要求。
3 教学讨论
3.1 儿科急诊序贯性教学是满足临床需求的教学模式
儿科急诊是儿科住院医生岗位培训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其必须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对于每个儿科住院医生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每种常见的儿科重症疾病都有其发生、发展和恶化的过程,早期识别、正确评估、积极抢救,就能够挽救患儿的生命。儿科学内容涉及面广,儿科急诊更是包括了各个专业常见疾病的急救和危重症急救的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要求住院医生掌握重症病情的评估和高级生命的支持技术,所以课程由2个阶段组成,共48学时。由于住院医生的基础知识比较好,水平基本相同,是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常见急诊的救治原则和技能的。
在第1阶段的教学中,先抓住课堂授课这个中心环节,再结合抢救设备和现场模拟操作练习,有利于提高住院医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其学习主动性,拓宽住院医生的视野使其对当前国内外复苏技术的发展状况有全面了解,而不仅局限于徒手、人工操作的概念中[3]。在第2阶段的临床实践教学中,应突出强调临床实用性,由浅入深,使典型病例贴近临床实际,培养住院医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团队合作精神,形成教学互动,教师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知识、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同时还要设计问题,选择合适的病例资料,调动住院医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带着问题去学习。序贯性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将儿科急诊的相关内容结合病例讲深、讲透,真正构建了一个儿科急诊体系轮廓,可充分调动和发挥住院医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对这个轮廓进行填充和扩展。
3.2 培养儿科住院医生的急诊素质
课程中应重视对儿科住院医生急诊思维方式的训练如ABC, DOPE等。儿科急诊患者需要在最短时间内得到诊断、救治和运送,这就要求住院医生运用急诊的思维方式、方法对其进行快速、有效地处理,同时对待急、危重症患儿要有责任感,要以医德和责任为重。能否体现生命救护中的时效性、技术性对能否挽救患者的生命和获得良好的愈后至关重要。使住院医生构建完整的理论体系,有利于提高其急诊工作能力。围绕急诊思维方式训练培养住院医生的工作能力,培养住院医生对急诊医学的认识,使之能够形成一个全面的大急诊的知识面[4],能促进儿科住院医生向高层次和复合型住院医生转化。
3.3 培养儿科住院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儿科急诊是一门实践性和操作性较强的学科,更突出强调临床实用性,本课程弥补了住院医生实际能力的不足,注重对其素质、能力的培养,发展住院医生的创造力、实践能力及决策能力。在急诊科,很多事情是突发的、多变的、不确定的,尤其需要医生去独立思考、分析,因人而异地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围绕知识的重点强化住院医生的综合运用和实际操作能力。
精选急诊病例是成功教学的前提[5]。病例来源于医疗实践,如教师讲解一个婴儿呼吸衰竭的病例前,应先进行必要的设计,如哪些地方需设置疑点、哪些病情要简要说明、何时总结讨论等,这样在对住院医生进行对病情的综合评估及判断能力的培养时,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在急诊带教中要让住院医生结合病例讨论,主动独立地思考分析问题,带着问题去自学,使枯燥的书本知识变得生动形象,能激发其学习兴趣,使其进一步巩固知识。教师要力求通过设问的方法激发住院医生的探索兴趣,教住院医生怎么去思考儿科重症的早期表现。引导住院医生思考如何提高现场救治的成功率,还应适当布置课题作业,让其分析在现场救治中的主要问题及常见急诊疾病,通过模拟急救现场,使住院医生在急诊时能经常保持警觉性和敏感性。
3.4 使住院医生加强医护配合,协调医、护、患关系
急诊科的工作环境较为特殊,患者的病情突发多变,危重而复杂,住院医生有时不能及时明确诊断方向,加之有亲属在场,并且在此种情况下难以与家属交流[6],这使住院医生初到儿科急诊时均有紧张、恐惧的心理。我们发现有些住院医生虽然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但是在临床中却不能用理论指导实践,或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在抢救上,而忽略了身旁焦虑不安的患者家属。在心肺复苏病例中,大多数医生认为亲友在场不恰当地延长了抢救时间,只有14%的医生和17%的护士接受亲友在场[7]。为培养住院医生应对复杂急诊场面的能力,妥善处理医患关系,我们通过模拟情景演示医护配合,强化了医护人员对危重患者抢救的配合能力及与家属的交流能力,使其克服了紧张焦虑的心理,团队精神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使住院医生在医、护、患之间的协调能力得到全面锻炼。
总之,儿科急诊学覆盖面广,涉及的知识庞杂,需要住院医生掌握跨学科、跨专业有关危重病急救的知识和技能。急诊临床工作是将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使住院医生获得临床技能和掌握临床常规工作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医学生向医生转变的桥梁和纽带。如何提高儿科急诊医学的临床实习质量,培养出合格的儿科急诊医学人才是儿科急诊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庞玉生.儿科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5, 22 (9) :44~45.
[2]冯敏华.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课程社区急诊教学方法浅谈[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2) :69~70.
[3]李炳流, 李燕屏.急诊医学心肺脑复苏临床教学方法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 2007, 25 (6) :70~71.
[4]韩佳南, 王蕊, 张帝.急诊科情景模拟带教的做法与体会[J].护理管理杂志, 2006, 6 (6) :31~33.
[5]王宏, 符勤怀, 李君, 等.典型案例教学法在儿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 2009, 27 (2) :72~73.
[6]姜利人, 于明克, 岳红霞.急诊科医患关系探讨[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7, 7 (5) :999~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