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篇运用

2024-07-28

语篇运用(精选12篇)

语篇运用 篇1

一、概念引入

对于语篇理论, 专家学者们在各自的学术专著里给出了自己的理解, 他们用不同的语言形式从不同方面对语篇概念进行了阐述, 总而言之, 语篇是语言本质的一部分。而在视听说教学范围内, 排除一些独立的外语单词或者音素, 其它均可列入语篇范围之内。语篇的特征主要表现在语篇表述的是一个整体意义。也就是说, 语篇中的个体具有相关性, 且它们之间具有整体性以及连贯性。在这里, 我们要着重强调一下语义的连贯性。作为语篇的主要特征之一, 语义连贯是指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衔接符合一定的语境, 符合一定的原则, 且之间具有逻辑性, 而逻辑关系也是语篇的一个重要特性之一。

对于语篇分析, 我们往往从结构入手, 从语义、形式角度对语篇的衔接手段以及连续手段进行综合分析。分析的对象可以是语言的整体形式, 也可以是一个句子或者是一个意义与形式完整的词。

二、理论探讨

在一般情况下, 语篇要借助于语法手段以及词汇手段来完成其衔接手段, 从而实现其整体架构的有形网络的粘着。比如说两者之间的对话, 两者的话语可以构成照应关系, 也可以构成替代关系, 一问一答之间相当连贯, 从而构成语篇。再比如说逻辑上的对应, 只有在整体语言环境下, 我们才能弄清楚两者对话的涵义, 才能到达语篇的“深层”。语篇中的各个语段组成了语篇, 语段又由句子或者句组构成, 各句子、各语段之间必定存在某种逻辑关系。句子间的关系主要有这样几种:并列关系、对应关系、顺序关系、分解关系、分指关系、重复关系、转折关系、解释关系以及因果关系等, 此外, 还存在一种逻辑联系语。在某一语篇中, 正常情况下, 句与句之间、语段与语段之间就是按上述关系排列的。对于语篇结构, 大多数人认为, 英语中存在这样三种基本关系结构, 即一般与特殊、递进以及相容。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语篇的表现不尽相同, 有时, 我们可以通过话语策略来实现, 比较突出的有: 顺序、层次、连环与平衡。

语篇分析多集中在语音、语义、语法、词汇、语篇结构以及语篇指向性等各个平面展开, 尽管这样, 我们不能说语篇分析面面俱到, 我们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要能抓住重点、要点, 力争在与语篇的交际功能关系最为密切的平面上进行分析。再比如说语篇的表现形式以及语篇的体裁, 往往会因其交际功能不同而有所变化, 而且, 不同的语篇有其自身的特别之处。

三、具体运用

上文中, 我们针对语篇作了一些浅显的分析, 知道语篇的研究范围极其广泛。但笔者认为, 我们无需花太多时间和精力对语篇的各个平面进行分析, 只需撷取其中一点, 作有“价值”的分析, 而这种“价值”是指实用, 且利于获取语言知识以及语言技能。 从语篇理论以及语言本身角度来看, 语言教学离不开语篇分析; 而英语视听说教学作为语言教学的一种, 离不开语篇分析是必然。

(一) 现代教育技术将语篇理论和语篇分析巧妙融入英语视听说教学中, 为其提供了“活”的语篇以及“真实”的语境。

英语视听说教学建立的基础是视听教学法的言语实践课程的运用。它充分展现了现代教育技术的进步, 其多媒体的应用给学生带来了 “声光色”的“活”教材, 且提供给学生“真实”的情境, 帮助学生提高听说能力和言语交际能力。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这些集“声光色”于一体的“活”教材的呈现, 本身就能成为学生学习语篇的好素材, 它们将语篇的功能真实且自然地展现。例如, 通过视听, 学生们可以更直观地观看人物对话、听新闻讲说、观看演出等等, 从而提高其语言掌握能力。视听说囊括了语言的音、形、义以及语用情景, 它自然、真实、活泼。这样, 学生们通过多重感官的相互作用, 自然且真实地掌握相关语言知识。

(二) 为使学生们充分掌握英语视听说的学习, 要将语篇分析和语篇理论巧妙用于指导教学。

如果教师在课堂上仅是对教学内容的背景平铺直叙, 对常见单词作出冗长的释义, 难免使课堂教学枯燥无味, 而且学生们“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知识面得不到拓展, 将阻碍教学活动的发展。教师在课堂上要力争语言教学的最优化, 在适当的时机运用语篇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和分析, 定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丰富他们的知识积累。比如, 在英语视听说教学中, 教师可针对某一对话作出语音平面的分析, 突出人物话语中的重读、音调、连音、音长、音质、音量、停顿、语调、节奏等超音段特征并点明交际的“合作原则”、会话结构、话轮替换等, 这将有利于学生对语音的有效感知以及快速习得相关语言, 且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听力理解和模仿能力。比如说, 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一个形容词, 我们可以多角度对它进行分析, 研究它是动态的, 还是静态的, 是关乎心理的, 还是关乎听觉的、视觉的, 包括它的情感色彩等等。如果我们要从句法上对某个功能词进行分析, 可以先从语篇平面上入手, 分析语篇的导言、正文以及结束语, 也可以去对主题句的位置以及辅助句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 甚至还可以在语篇中寻找逻辑联系语从而找出相关性。

四、结语

将语篇理论和语篇分析巧妙运用于英语视听说教学不仅具有可能性, 而且极具必要性。只是, 这种运用必须以遵守教学原则为前提。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4

[2].黄国文.语篇分析[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8

[3].李俊宣, 施行, 孙宗仰.外语视听教学[J].外语电化教学, 1996

语篇运用 篇2

语篇分析技能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本文从阅读教学的真正目的出发,从语篇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两方面来研究在英语阅读课中如何运用语篇分析技能,指导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握语篇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训练学生把握和运用语言、词汇和语法的`技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和推断能力以及初步的语篇交际能力.

作 者:潘敏 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南京,210044刊 名: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MUDANJIANG TEACHERS COLLEGE(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8“”(3)分类号:H319关键词:语篇分析 宏观分析 微观分析

互文性在语篇教学中的运用 篇3

语言教学以语篇为基本单位,从语言的意义出发,是功能主义语言理论在语言教学方面的基本运用。互文性是语篇的一个特征,它影响着读者或受话人对语言的理解。互文性甚至在社会文化层面上影响着语言的实际交际。语篇教学实质上是从语篇分析入手,从语篇的层次结构和内容上去理解分析文章。本篇论文探讨了在语篇教学中语篇中的互文现象,及其对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意义。文章认为,互文的语言特征在教学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有重要意义。

一、引言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是语篇的一个基本特征。法国符号学家Kristeva在1969年出版的《符号学》一书中首先提出互文性这一概念,她把互文性定义为符号系统的互换,可以是一个或几个符号系统与另外的符号系统之间的互换。“任何语篇都是由引语拼凑而成的,任何语篇都是对另一语篇的吸收和转化。”(Kristeva,1986:86)。不过,在 Kristeva的理论中,所谓的“互文性”,主要指的是“互文本”(intertext)的特性,而“互文本”的意思是指一个“文本”(text)或者语篇是由它以前的文本或者语篇的遗迹或记忆形成的。一个语篇就是一个用马赛克般的引文拼装起来的图案。受Kristeva的影响,巴尔特指出:“每个语篇,由于它本身就是另一个语篇的互文,因而都具有互文性。”因此,互文性涉及到不同语篇之间的相互联系。互文性这个概念的提出对于语篇的理解和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它使我们能够从某一语篇与其他语篇的相互关系来分析和评价该语篇的结构成分的功能以及整个语篇的意义和价值。De Beaugrande和Dressler(1981)从认知心理学的图式理论解释了语篇的互文性。国内学者如辛斌(2000)、许东平(2001)、吴义诚(1998)和赵静(1999)等从跨文化和翻译的角度诠释了互文性的意义,因此对互文性的认识越来越全面。而笔者发现,很少将互文性理论应用到实际的语言教学中去。因此,本文试图探讨如何将互文性理论运用到篇章教学中去。

二、互文性与语篇阅读教学

随着外语教学的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传统的方法已经不适应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传统的阅读教学,只注意语言本身的结构,认为阅读教学过程是一个由词及句,由句及段,再到篇章进行理解的过程。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使用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学方法:教师以语言点的分析和举例或对句的解释为教学重点,过分强调“词”,“句”。而对语篇分析和文章的整体理解不够。

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能力。在教学中,互文现象对提高学生的表达和理解能力有重要意义。教材中出现了很多的互文现象,互文语篇增加了文章的理解难度,教学中甚至引起对语篇的错误理解。对互文性语篇学生一般有两种反应。第一种时积极的,合作的态度,学生努力地去挖掘作者使用互文语篇的意义;另外一种是消极的态度,学生要么对互文现象不予理睬,要么认为是互文语篇破坏了文章在风格等方面的整体性和一致性,从而否定了互文语篇对整个语篇的意义。所以,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就要让学生对语篇中出现的互文现象予以重视,把互文语篇从文章中分离出来进行语言分析,使学生对互文语篇有较为深刻的理解,并在实践中逐步掌握互文语篇的运用。

三、互文性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Kristeva的分类,首先是物质互文性(material intertextuality)。即符号的重复使用,最典型的是用典(allusion)。

互文语篇是最能体现语篇的文化内涵,而阅读中的文化因素是学生阅读文学作品过程中的一大障碍。因此对互文语篇的诠释就是教师应该做好的,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鳄鱼的眼泪”、“猫哭老鼠”;“一石二鸟”、“一箭双雕”、“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象牙塔”、“柏拉图式的爱情”这些典故背后的故事就是互文的文化内涵。通过比较“crocodile tears”与“猫哭老鼠”,学生对同一意义在不同文化中的体现就会有所了解。

第二,互文性可以是语篇功能的互文性。体裁不同的语篇是不同社会群体的声音的反映。每一种体裁都有着自己的社会功能和意义潜势,作者和读者在写作和阅读之中依赖这种潜势并从中做出选择。这种选择要体现在语言的不同层面上——语义、语言结构和语音。而体裁的这种互文性分析目的在于语篇的各种类型和它们在社会生活中使用时的混杂现象是怎样反映意识形态的。教师应及时就语篇类型的特点进行分析,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既然互文语篇往往体现多种不同的语言社会功能,教师抓住这些进行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一定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下面的例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在 RichardMatheson 的短篇小说“Button,Button”中,有大量的对话描写。我们可以把这些对话作为互文语篇,就是把会话分析应用于文学作品研究上。对话语篇的话语分析的各种方法都可以运用在教学中,使学生对对话语篇的语言特征有所了解。如,大量地使用省略和替代,语言风格口语化等等。这对话的主题是是否应该按下盒子上的按钮,按下按钮会有人因此死掉,而按下按钮的人会得到一大笔的金钱作为回报。关于是否要按下按钮,小说中夫妻二人意见不一,最后没能达成一致。通过对话两个人了解了彼此不同的价值观。对话的失败也表明了两个人之间无法进行沟通。尽管这是小说营造的背景下发生的对话。但对它进行话语分析仍能够提高学生使用英语进行人际沟通的能力。以学习到一些会话的策略和技巧,如前序列(在切入正题前能起到铺垫作用的一段话语)等。

Later that evening as they went into the bedroom,Norman picked up the subject,“you think it’s a practical joke?”

“If it is,it’s a sick one.”

Norma sat on her bed and took off her slippers.“Maybe it’s some kind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rther shrugged.“Could be.”

“Wouldn’t you like to know?”

Arther shook his head.

“Why?”

“Because it’s immoral,”

Norma slid beneath the covers.“Well,I think it’s intriguing,”she said.

Arther turned off the lamp and leaned over to kiss her.“Good night,”she said.

“Good night,”she patted his back.(杨立民,1999)

Norma在这段对话中一直在试探,并试图引起Arther对这个话题的兴趣,她使用了前序列的技巧,避免了和Arthur在观点上的直接冲突。这些话语的语用分析对于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三,就语言教学本身来说,相对教师在教学中讲授的语篇,教学语言就是互文语篇,教学中,常用的paraphrase,summary和critique等都具有互文性,他们也与正在教和学的语篇相互作用。所以,教师对所教授内容的理解和认识深度提供给学生的充分的、可理解的语言输入,对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四,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注重课本上的孤立的语篇任何文本都有前文性和后文性。莎翁的戏剧《哈姆雷特》取材于一个丹麦王子的故事,对于该戏剧有无数文艺评论文章,它后来又被搬上了舞台和银幕。所有这些文本组成了一个宏观的互文系统。其中,文本之间相互作用,使这个戏剧的意义得到了极大的丰富。教师应着眼于此,不能孤立地看待一个语篇,而是从发展的、进化的角度,并在世界不同文化相互作用的大环境中去看待具体的语篇。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语篇。在讲沙翁戏剧的时候,不妨在多媒体教室放映其DVD版本,这样会加深学生的理解。把语言教学放在一个大的文化背景中,更能提高学生对语篇的理解力。广义的互文性可以简单地解释为,任何一个语篇不能脱离其他而单独具有独立的意义。相关的语篇组成了互文性语篇系统,它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把整个文化作为教学的背景,才能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四、结语

总之,本文无意于对具体类型的语篇结构和及进行详细的分析,而力图说明教学中要重视不同类型的语篇相互作用,把互文语篇从整个语篇中分离出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语篇的互文性的角度进行教学,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同一语篇中出现的不一致的语言特点得以充分理解,并提高对语言特点的敏感性,从而提高有意识地使用具有不同特征语言的自觉性。

[1]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运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许东平.评根茨勒的当代翻译理论[]].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3).

[3]吴义诚.翻译过程中的目的语篇章的构建策略[J].四川外国语学院学报,1988(3).

语篇运用 篇4

一、何为语篇教学?其意义何在?

1. 语篇教学的含义。

广义的语篇教学是指任何以完整篇幅呈现的文字材料的教学。这就包括各种文体的语篇教学。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是指对语篇的阅读理解教学, 以获取、分析、整理和应用文本信息为主要目的。

2. 语篇教学的意义。

语篇教学的主要意义在于:培养学生从整体上正确把握语篇信息的能力, 而不是只看到局部;培养学生结合上下文对具体语境中的生词词义作出合理推断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篇文本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和发展学生的话语交际能力, 丰富学生的话语表达内容和方式。

二、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基本原则

1. 有效性原则。

英语课堂教学追求朴实, 真实, 扎实。有效的英语课堂在于教学设计的“可言可语”, 教学方法的“能言能语”, 教学过程的“又言又语”。要想让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有意义的会话交流, 就必须在会话双方之间制造信息差, 使他们产生想从对方了解到有关信息的迫切愿望和需求, 他们才会产生开口讲英语的动机。有了信息差, 会话才是在真实的语境中进行的有意义的交流, 这样, 学生才愿意开口讲英语, 才能达到运用语言的目的, 而不是让所学的语言成为应付考试的工具。

2. 整体性原则。

语篇是相对完整的语言材料, 不管是对话还是故事, 它都有相对完整的语意和语境, 也有相对完整的语用功能。因此, 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式都应当重视语篇整体教学的理念, 把语篇材料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

3. 整合性原则。

如果说语篇是一座房子, 那么单词、句子就是它的砖瓦。脱离了单词、句子, 语篇就无从谈起。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把握教材间的联系, 语篇可结合字词或句型, 合理整合后再进行教学。

4. 发展性原则。

中低段的语篇多是一些简单的对话, 而到了高段, 语篇中包含一定的词汇量和句型, 也穿插着相应的语法知识, 篇幅相对较长, 这是与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衔接。

三、如何在语篇教学中体现课堂的高效性

1. 课前预习的有效性。

语篇相对较长, 涉及的词组、句型、文化信息较丰富, 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预习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有利于学生提高听课效率, 有利于学困生扭转学习被动的局面。因此, 为了减轻课堂上的教学压力, 教师可以布置学生做好预习工作。预习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对于一般性的文章, 教师可让学生听录音、跟读语篇、适当翻译中文意思, 划出自己不理解之处;对于一些含有丰富背景知识的语篇, 教师可先组织学生了解相关语篇背景知识。

2. 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心理学实验证明:识别同一内容、用不同的方法具有不同的识别速度, 而使用具体事物的效果是最明显的。语篇具有相对完整的语境, 教师只有设计有意义的情景, 为学生创造产生语篇的条件, 学生才能实现高效的输出。小学英语教材所体现的语言概念、语言现象和语言交际环境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可使之转化为课堂教学的直观情景或模拟情景。第一阶段:直观情景, 可用于四、五年级。直观情景是指授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尽量使用实物或直观教具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 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启发学生的思维。第二阶段:模拟情景, 可用于五、六年级。模拟情景是指借助现有条件, 部分地模拟教材所呈现的语言内容和交际场面, 要求学生在模拟环境的启示下, 寻找自己的语言感觉和语言角色。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 利用实物或模型、图片或简笔画、自制教具、音乐、多媒体、肢体语言等创设有意义的情景, 让学生能积极地根据目标语言, 经过思维的加工, 从而实现创造性输出。

3. 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想要创设有效的课堂, 首先活动设计要注重生活化。教师应设计与学生实际生活相仿的活动, 力求言之有物, 努力建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语言支架, 真正做到让学生活学活用。其次, 活动要有一定的层次性。在进行语篇设计时要考虑难易程度。如果活动过于简单, 学生会失去深入探究的兴趣。如果活动太难, 易使学生失去信心。对于梯度的正确把握, 可以使课堂教学过程更自然顺畅。因此, 活动设计要讲究由易而难, 层层递进。再次, 活动设计要多样化, 力求让人人体验成功。由于各种因素导致了学生的学习起点不同, 可以给予所有学生同样的语篇材料, 但设计不同的活动;也可以给不同学生不同程度的语篇材料, 完成共同的活动。

4. 拓展阅读的有效性。

在所有的语言技能中, 阅读能力是最容易保持的。作为高年级学生, 一旦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他们就能进行自主学习, 在阅读中进步。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虽然主要依靠课内阅读, 但不能仅仅满足于此。课内阅读是基础, 课外延伸是补充。实践经验证明, 课外阅读不但能促进学生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还能有效促进学生英语综合技能的发展。

语篇运用 篇5

一、语篇的定义:

广义上:语言学家哈里斯指出“语篇指的是实际使用的语言单位,是不完全受语法约束的在一定语境中表达完整语义的自然语言。”

狭义上:学者和一线教师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对语篇的定义是:用于小学英语教学的课文、对话、短文、故事甚至是歌曲、歌谣等语言学习材料都可以被称为语篇。

二、语篇教学

语篇教学就是将要学习的单词、词组、句型等知识放入到合适的语篇中整体理解和运用。

语篇形式可以是一则小故事、一篇小短文、一段对话或是一首小诗。

语篇教学提倡以语段和语境为主体带动词和句的学习。

教学模式:整体——局部——整体,即从段到句子再到词汇、语法点等语言知识点,最后落实到对所学语篇的整体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整体性

三、语篇教学之五语(语境、语量、语音、语法、语用)

在语境中学习,通过语量语境相结合,贯穿着语音和语法的学习,达成语用的教学目标。

语量是一节课的基本容量,语境是一节课的背景框架,语音和语法是一节课的方法和桥梁,而语用才是一节课的真正目的。

关键词:语用、语境

四、语篇教学之三个再构(基于教材的目标再构、基于主题的文本再构、基于语境的过程再构)

文本再构是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在教材原有基础上进行语境的创设与文本的再创。文本再构不是为了增加文本的难度,而是要体现文本的适度,即通过提炼原本文的基本支架,再现语言的层层叠加,最后实现对原文本的整理理解和运用。

关键词:文本再构

四、语篇意识 学生意识、目标意识、文本意识、支架意识和情感意识。做到:

整体呈现:学习材料一定要整体输入,整体输出才是最有效的。

滚动复现:语篇要有滚动性,要及时加入相关的旧知。

插图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运用 篇6

关键词:小学英语;插图;语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1-0039-03

插图,作为一种直观的视觉信息和教学媒体,是教材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传递着与教材内容相关的丰富信息,并提供了相关的背景。现行的译林版牛津小学英语教材图文并茂,几乎每个语篇都配有色彩鲜明、生动活泼的插图,比较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儿童学习语言的规律。然而,笔者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观摩活动中时常发现,插图这一优质教材资源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大部分教师对语篇中配有的插图熟视无睹,置之不理,忽视其应有的教学价值。殊不知,如果我们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恰到好处地利用插图辅助语篇教学,一定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一、借助插图,导入语篇话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如能紧扣语篇教学目标,自然、新颖、富有趣味的导入话题,将为整个语篇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我们应该重视语篇导入这一环节,精心设计和选择合适的导入方式,从而有效地导入新课。目前,除了采用谈话、唱歌、TPR活动、猜谜语、做游戏等导入方式外,我们觉得借助插图,精心设计导入,同样也能高效地导入语篇话题,让课堂教学跨出成功的第一步。

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8 A camping trip PartA时,由于话题“野营旅行” 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对于新课学习缺乏必要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故采用常规化、程式化的导入方式,收效甚微。如果我们先呈现课文中孩子们和老师在野营地活动的场景图,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活他们的认知图式,再利用问题Where are the children and their teachers?What are they doing now?与学生交流,就会自然、顺利地导入语篇的话题。

二、借用插图,预测语篇内容

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通常采用视听动画、阅读文本等方式直截了当地感知、理解和体验文本。其实,在进入语篇文本学习前,教师不妨适时地指导学生观察插图,利用插图能对课文提供直观线索的作用,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胆地推测或预测,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想像力。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7 At Christmas PartA时,在进入文本学习前,我们先呈现对话中Jim一家人坐在客厅沙发上,手持各自礼物,在圣诞树旁谈话的场景图,让学生观察后根据问题What holiday was it?What did they do under the Christmas tree?How was everybody?预测文本的信息,然后再让学生观看对话的动画来解疑、释疑。由于学生急切想知道他们的预测正确与否,所以在之后的视听对话、理解文本和获取文本信息的过程中他们异常地专注认真,整篇文本的学习就在验证预测结果的过程中轻松顺利地完成。

由此可见,借用插图让学生预测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推断和探究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巧用插图,突破语篇重难点

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必须基于重点和难点的突破,突破教学重难点是有效教学的内核,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又往往是交错在一起的,教学难点解决了,重点也就理解、掌握了。这就好比一根绳子绑着东西,找到绳结的头(难点)一扯,重点就显而易见了。所以课堂上常常是在突破教学难点的同时突破了教学重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等,突破重难点的方式很多。其中,巧妙利用插图作为解决重难点的突破口,往往会使教学内容化难为易,使学生学得轻松愉快。

例如,《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 5 On the farm PartA课文中Helen上周在农场上所做的6件事情,对于学生理解文本既是难点又是重点。在教学中,我们可首先指导学生利用跳读的方法划出文中的6件事,再呈现这些关键词,同时巧妙利用文中6幅所做事情的插图,让学生观察后把所做事情和插图连线,由于课文插图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学生就轻松理解了这些事情的含义,此时对话主体部分的理解也就解决了,教学重点也在教学难点突破中有效地凸现并掌握。

又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6 Holiday PartA时,其中短语visit relatives and friends的理解是个难点,笔者就呈现对话中的两幅插图,一幅是苏海和她朋友一起吃饭的插图,一幅是苏海和亲戚一起吃饭的插图,让学生观察比较图片来选择哪幅图意指visit relatives,哪幅图意指visit friends,此难点在插图的比较中很快就会迎刃而解。

毫无疑问,巧用插图来突破语篇教学重难点效果显著。然而,部分教师对教材语篇中的插图视而不见,总喜欢想方设法去找一些课外的图片资源,替代那些与语篇内容十分吻合的教材资源,其结果是引发了学生的新鲜感,却削弱了对语篇内容的关注,使得重难点的突破不到位,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提倡的“低成本、高效率”的教学原则。因此,我们在备课时不妨先看看教材上是否有合适的插图可用,把握教材中的每幅插图的教学意图和功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巧用插图,突破重难点,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

四、运用插图,辅助语篇复述

复述是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必要环节之一。它是指学生在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把文本内容加以整理,用自己的话,有重点、有条理地进行叙述,对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有独特的作用。由于复述不是简单的、机械的重复、背诵,而是经过自己大脑言语中枢的加工,创造性地再现已知语言材料的内容。对于缺乏一定语言知识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在让学生复述前,一定要给予他们足够的信息提示。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2 A new house PartA时,学完对话后,教师可以再次引导学生观看插图,帮助学生分析和概括对话内容,鼓励他们在插图的提示下,边看边描述,将对话的主要内容以叙述的方式呈现出来。其中,一位学生看着课文的插图发言如下:Yang Ling and her parents live in a new house. It is big. There are three bedrooms, two bathrooms, a study, a kichen, a dinning-room and a large sitting-room. There isn’t a garden. In her bedroom, there’s a desk near the bed. On the bed, there are some dolls. There aren’t any pictures on the wall. But there is a map of the world. And there’s a telephone on the desk. They like the new house very much. 这样通过多次复述,大部分学生已经将插图印入脑海中,然后不需要看插图就能用自己的话复述对话内容。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概括能力,而且提高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他们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但值得一提的是,这种方法虽然对学生的记忆力要求不高,但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对于这方面能力不够强的学生,教师最好要在插图的提示下,同时提供一定的关键词句作语言支撑,以免挫伤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五、变换插图,整体教学语篇

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有一些语篇的内部结构不是那么连贯自然和衔接紧密,它涉及到两个或多个子话题,而且各个子话题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给教师整体教学语篇和学生整体感知、理解语篇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果我们能利用语篇中的插图适时变换场景,使得教学承前启后,各个子话题自然连贯和巧妙衔接,整个教学浑然一体。

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 Unit4 Halloween Part A时,对话中两个子话题,一是本和家人在客厅谈论万圣节晚会所需物品,二是本和家人在商店购物时的谈话。在语篇文本中这两个话题之间并没有什么衔接语,是两段独立的对话文本。教学中,可先呈现本和家人在客厅谈论万圣节所需物品的插图,让学生边读图边听录音回答问题:What do they need for Halloween party?学生回答问题后,再问:Where do they buy these things?学生回答:They buy things in the shop/supermartket.此时可趁机呈现本和家人在商店购物时的插图边说边问:Look, they are in the toy shop now. What do they buy then? How much are all the things?学生在插图的帮助下听录音,轻松解决了问题,理解了对话内容。正是由于插图的变换,使得原本不连贯的话轮巧妙地衔接起来,整篇对话内容的教学就一气呵成,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六、凭借插图,总结提升语篇

在小学高年级语篇教学中,每当语篇教学结束,文本的主旨、人物的形象、文本所蕴含的内涵等等似乎脱离了语言知识的本身,渐渐变得抽象起来。而这种由直观到抽象的跨越是一般学生都难以接受和理解的,因为它往往是教师自己的总结、概括和提升,常常忽视了学生语言体验、思维规律和认识局限,其结果只能是越俎代庖,劳而无功。凭借插图,利用问题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语篇内容,升华主题,提升文本价值,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例如,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A Unit3 It was there Part A时,当学生理解文本后,一位教师再次呈现对话中两幅Su Hai和 Su Yang在操场上寻找物品的插图进行了如下的教学:

T: Boys and girls, do you know a lot about Sports Day?

Ss: Yes.

T: Please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ry to say something about the Sports Day.

S1: It is Sports Day. Su Hai and Su Yang are watching the running race. Su Hai wants to take some photos. She is looking for the camera and the films, Su Yang is helping her…

T: Look at the two girls, how do you think about them? Are they careful?

Ss: No, they aren’t.

T: Yes, they are careless. They don’t look after their things carefully. What should we do then?

Ss: We should look after our things carefully.

T: Yes, I think so.

正是有了形象直观的课文插图的牵引和教师提问题的引领,学生才会自主总结、概括对话大意,课堂气氛热烈,最终引领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深刻领悟了文本的教学价值。

总之,插图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的作用还有很多,关键在于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随机应变,灵活调整教学设计,就一定能把插图的功用发挥到极致,最终提高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及解读(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钱希洁.小学英语有效教学的坐标系[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4).

语篇运用 篇7

一、呈现认知背景, 激活心理图式

人们在理解新事物的时候, 需要将新事物与过去已知的知识经历联系起来。对新事物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头脑中已经存在的图式。教师必须重视激活学生已具备的相关背景知识,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已有的知识是接受新的知识的基础, 我们的阅读教学关键是让学生利用已知去认识和理解未知。鼓励学生利用原文中的标题、图画、表格、文章的首尾段或反映文章内容的关键词语激活已有的背景知识。同时还要训练他们对上情景的有意回忆, 为理解提供线索。对于在学生和作者共有知识圈内的知识可作简单提示, 而对他们未知的知识, 在传授同时鼓励他们平时多涉猎多积累, 进一步扩大知识面, 这样才能为后面深层理解语篇打好基础。

二、分析语体结构, 形成框架模式

在教学中利用体裁分析, 旨在引导学生掌握属于不同体裁的语篇所具有的不同交际目的和篇章结构;引导学生既掌握语篇的图式结构, 又了解语篇的建构结构过程, 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或撰写属我们分析课文的体裁, 目的是让学生把握课文的宏观结构, 并使其在解读相同的体裁的语篇时能迁移使用所学的体裁知识。下面将选取在课文中出现最频繁的三种体裁来进行分析:记叙文、说明文、描写文。掌握了它们, 就可以为学生们进一步读解其他体裁的作品 (如小说, 戏剧) 打下基础。

1. 记叙文体

为了进一步把握记叙文的叙事结构, 该叙事模式 (Narrative pattern) 是由六部分组成, 点题 (abstract) 、指向 (orientation) 、进展 (complicating action) 、评议 (evaluation) 、结局 (result or resolution) 、回应 (coda) 、 (转引黄国文) 高中英语课文中, 记叙文很多, 如The Necklace。在分析记叙文时, 我们可以抓住文章表层的某些宏观特征并加以利用, 如记叙文中通常所拥有的人物链、时间链和行为链共同促进事件发展变化的规律, 如The Necklace写了Machida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的小故事, 看似Mathilde偶然地丢了项链, 其实作者是通过她来说明羡慕富有生活、追求虚荣会毁掉希望和青春这样一种思想内涵。因此在教这类记叙文的时就应引导学生按照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六个方面进行理解。

2. 描写文分析

描写, 就是用形象可感的语言对人物、环境、事物作具体的描绘、摹写, 让抽象的意义实感化, 平面的东西立体化, 静态的物体动态化, 无知的事物情意化, 空泛的东西具体化, 一般的对象典型化, 使人亲临其境, 如见如闻, 可触可掬。 (郑颐涛, 1986:168) 描写对象的多样化使得描写文可分成若干种, 如描写人的描写文、描写地点的描写文和描写事物的描写文等。如SEFCBOOK3 Canada-“The True North”高中英语描写文中, 时间线性结构的运用还是比较普遍:如SEFCBOOK7 Unit A BIOGRAPHY OF ISAACASIMOV也有课文使用包含主题句的层次结构, 后面的句子便是对其所做的解说, 这样的层次结构使得课文条分清晰。

3. 说明文体

说明文是另一种常见的文体。它是描述某一事物、事由或过程的文章。它的含义是解说事物, 阐明事理。它主要用于说明客观事物的特点和性能, 介绍某种操作的程序, 或解释某些抽象概念或阐明某种科学原理, 自然现象等说明文包括数字说明文, 解释说明文, 举例说明文, 分类说明文, 分类说明文, 其中涉及了自然灾害, 医疗救护, 饮食文化, 环境保护, 词典, 实验报告、及广告都属于这类文体。如09年浙江卷阅读理解C篇是介绍生物科技的最新进展———电子鼻的发明。电子鼻是依据植物能通过发送特殊气味进行交流的原理制造的, 实验表明, 电子鼻不仅能区分正常和受损的植物叶片, 还能鉴定叶片受损原因:昆虫与疾病的侵入或机械的损伤。科学家认为电子鼻能快速检测病虫害, 有助植株生长。今后用于农业生产, 将给人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Par1-2理论基础引出要说明的主题Para3E-nose是什么Para4 E-nose怎么运行Para5-6新产品E-nose测试过程和结果Para7 E-nose是否在将来投入市场推广。又如09年北京C篇, 研究表明房间的设计, 如天花板的高度, 室内外的景观以及灯光的选择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居住者, 至于这种理论正确与否, 还得进一步验证。

三、突破话语分析, 剖析语篇信息

在剖析文体结构之后, 还要对文章用粘合手段进行剖析, 由于语篇并不是互不相关的句子简单堆积, 而是一些意义相关联的句子为达到一定的目的, 所以语篇分析侧重于文章中句子和句子之间, 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层次关系, 以及段落之间的思维逻辑方面与语言形式方面的内在联系, 它重视语言索表达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要借助语法手段、词汇衔接、逻辑关系寻找词与词、句与句、句与语篇的关系。在平常阅读教学中, 我们要学生找出一下相关的衔接如 (1) 所指、所指关系是用代词等语法关系表示语义关系, 它是一些起信号作用的词汇, 本身不能做语义理解, 而必须从该词语所指的对象中寻找答案, 例如Nine in ten parents said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ir approach to edu-cating their children compared with that of their parent.从句意中理解that指代approach..比较所指一般可用形容词和副词的比较级表示, 比较对象在上下文中寻找, 还可以通过一些具有比较意义的词语, 如same, similar, different。如Jack gets ten pounds a month for pocket money..Bob re-ceives similar amount. (读者必须在第一句中找到与similar相对应的内容, 才能理解第二句的意思 (2) 替代和省略替代指的是替代形式去替代上下文所出现的同语, 使用替代既是为了避免重复, 也是为了连接上下文。常用的替代词如下:one, so, not, do, it. (1) would you marry me?Yes, I do.省略, 为了使语言简洁, 人们常常把某些词省掉, 例如A;Ihaven’t finished the homework yet.B;well, you ought tohave (finished the homework) . (3) 连接是另一种显示句子之间的语言特征。主要表明一个句子或成分或从句之间的关系。平行, 对等或选择关系的连接词、表递加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时间关系、解释关系。

四、重构同意语篇, 延伸理解能力

在对文章进行上述分析之后, 我们不妨对语篇进行同义重构, 在学生通过启动相应的图式知识, 补充新的背景, 篇章和语言等信息, 从而拓宽自己的已有图式, 并建立高级图式, 但即使建立了高级的图式知识, 也未必就具备很强的阅读能力, 可以用再现、重现、创造三个层面上进行训练。在再现层面上可以让学生就课文回答问题或背诵段落, 也可以让学生用新单词造句, 在重现层面上, 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或者复述课文, 还可以让学生口头评判作者观点, 也可以让他们用所学语篇的话题进行自由写作。教师只有进一步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语言时间按机会, 开展真实性语言交际活动, 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新的语言、形式、内容并加以深化, 才能实现从知识到能力的跨越。

语篇运用 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插图,语篇教学,效率

插图是用来说明内容的图画,建立在看图学文的基础上,同时也是教材中较为关键的部分。教材中之所以有插图,主要的意图是将英语与学生熟悉的事物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单词与句子,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思维能力等。插图如今拥有了越来越多的功能,不仅是配合知识学习,而且能够提供资源信息,成为了知识的一部分。

一、借用插图,预测语篇内容

在英语语篇教学中,大部分教师都会采用试听动画以及阅读文本的形式来感知与理解文本内容。在学习语篇前,教师应当适当地安排学生观察插图,利用插图的功能为教材内容提供直观的线索,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知识与生活经验,对课文内容进行推测,由此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想象力。例如在学习“The English club”时,教师就可为学生呈现插图,展现Tony White来到英语俱乐部的场景,随后向学生提问:“Tony White是新人,其他的学生对他还不了解,因此想要知道他的基本情况。这时,大卫以及王兵等人会问Tony White什么样的问题呢?”接下来学生便会积极地参与课堂讨论,说出自己的答案,如“How old are you”“What's your job”“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your family”。此时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被调动起来,对文本的内容积极进行预测。因为迫切地想要知道他们预测的答案是否正确,在后面的试听对话、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就会非常专注,语篇的学习也能够在验证预测结果的过程中逐渐完成。可见,借助插图让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预测,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推断能力,同时还能够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实现教学目标。借助插图的内容,能够使学生联想到图片背后的意义,使画中的人物更加饱满,学生也能够认识到教材内容的深层含义。

二、运用插图,发现语篇乐趣

在日常教学中,很多学生对英语学习提不起兴趣,但玩乐的时候却兴致勃勃。教师可将插图与课文内容结合起来,在正式学习课文的时候利用插图来引导学生,使学生逐渐改变英语难学的观念,使学生认为学习英语并不枯燥,并能够通过插图与教材产生共鸣,提高英语学习兴趣。例如,学习“The first day at school”时,教师可安排一些对话,让学生相互打招呼。可以暂时脱离文本,带领学生看插图,随后提问“How many classrooms are there?”让学生与自己的同桌一起模仿插图中的人物进行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学习日常口语,如此便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还可安排学生借助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寻找插图中的内容,随后整合出一些较为零碎的知识点,由此了解文章的主题,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例如,在学习“A new house”时,假如一开始上课教师就带领学生学习kitchen、dining-room等单词或者句式,学生将无法提起兴趣,也无法深刻记忆这些单词和句式。在课文中,插图则表现出了新房子的整体结构,不仅对室内的房间进行区分,方便人们了解房间主要分为几个部分,同时还包括了很多家具。此时,教师便可带领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然后提问:“What’s in the badroom?”学生掌握了一些较为零碎的知识点后,教师再进行综合整理,从而带领学生系统地学习这些英语知识,调动学生的兴趣。

三、利用插图,突破语篇难点

插图一般与课文的重点或难点相关,因为课文中的一些重点与难点有时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达出来,学生很难理解。而插图则较为形象,符合小学生的学习规律,能够帮助学生化解难点,将抽象的知识变为具象的知识。例如,在学习“What Are You Doing”时,主要的难点是句型“…is ding…”的书写。教材中有几幅图片,教师可带领学生按照图片的提示来填写句子。教师还可让学生通过看图,判断教师说的话是否正确:“Look at Picture One.Morn is cooking dinner in the kitchen.Tick or cross?”由此带领学生巩固之前学过的词组:writing a letter,cooking dinner以及cleaning the room等。随后可带领学生进行看图说话:He/She is writing a letter.He/She is writing an email,并使用相应的词语来填空。最后,教师挑选几名学生到讲台上来模仿插图上人物的动作,让其他学生来猜测,如:playing the piano,answering the phone,由此拓展课堂内容。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就能够顺利地说出相关句式,由易到难,逐渐使学生掌握更多的英语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英语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按照学生想象力较为丰富的特点带领学生观察插图,发现隐藏在插图背后的深层含义,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巩固旧知识,由此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提高语篇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费建丽,张月芬,徐少华.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课本插图[J].中小学外语教学,2013(12).

[2]陆坊庆.例谈小学英语语篇教学的“错位”问题及对策[J].江苏教育,2012(28).

[3]张献臣.加强英语语篇教学提高英语阅读效率[J].课程·教材·教法,2009(06).

语篇运用 篇9

1 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 学习就是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的过程, 学习是从部分到整体的。教师先讲解生词, 再对课文中的语法结构进行深入讲解, 分析意义及用法上的差异, 然后围绕着这些语言点进行大量的练习来巩固, 且要求学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翻译、阅读等项目的训练。事实上这种教学内容完全可以要求学生自学完成, 而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将语篇整体性置于次要地位, 打乱了学生的整体语言思维模式。文章仅仅作为语法知识的载体而存在, 失去了语篇表达连贯意思的功能和作用。并且这种“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上则随着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 其局限性也越来越明显。

外语教学的基本目标是要使学习者能运用目的语来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而信息的获取和思想的交流是学生积极构建自己知识的基础上完成的, 必须是以学生为中心。传统教学方式恰好忽略了这一点。所以, 外语教学应在词句教学的基础上发展语篇教学, 语篇教学则以词句教学为依托进行, 这样相辅相成才有助于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 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潜力, 拓展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

2 语篇教学的实施

语篇分析是从语篇的整体性出发, 对文章进行详细的讲解、深入的分析和总结性的评价。它以语篇为基本单位, 围绕语篇的整体内容分析文章脉络, 总结主旨及写作技巧和风格, 分析段落之间的衔接和连贯, 进而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 语篇是具有系统意义的, 它表现出的一些要素是统一性、整体性、动态性、层次性、环境性。语篇分析也应当建立在此基础上, 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去分析, 帮助学生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 从更全方位的视野看问题、分析问题从而达到更理想的教学效果。语篇教学提倡在懂得语言形式结构的基础上分析作者如何谋篇布局, 与此同时在语篇教学中凸显综合英语课的特点, 综合进行技能训练, 需要注意的是, 综合训练必须将语篇作为载体, 紧紧围绕语篇进行, 系统地讲授知识。根据语篇内容进行口语复述、问答以及对作者的写作目的等问题进行分析或小组讨论。具体的语篇教学有三个阶段。

2.1 课前预习阶段

课前预习是保证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部分。它不仅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同时为课堂语篇教学奠定良好基础。语篇教学的预习也可分为三个步骤。首先, 要求学生在不接触单词表及工具书的情况下, 完成对语篇的第一次阅读。阅读前, 教师应做适当的引导,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对语篇总体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了解语篇的体裁。其次, 要求学生自学生词, 掌握词义, 更好地理解语篇。在这个基础上, 可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在第二次阅读语篇之后, 将语篇按结构划分段落, 并概况出段落大意。最后, 结合课文后的问答题, 要求学生就一些细节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讨论。

2.2 课堂语篇教学的实施

语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向学生传授各方面的知识, 拓展学生视野, 帮助学生了解社会。在课堂上, 教师不仅要讲授语篇中含有的民族文化背景知识及现实意义, 还要向学生传授语用、语义、认知等方面的外部世界知识。课堂语篇教学的实施包括以下几点。

语篇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 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学习者在阅读时可以运用已构建的背景知识去理解语篇所传递的信息, 吸收语篇的内容。在语篇教学前, 教师除了要考虑学生英语水平外, 还要考虑他们的知识结构, 事先给他们提供理解语篇所需的背景知识, 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准确地理解和体会语篇。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说, 学外语是为了掌握目的语国家的语言, 掌握这一交际工具, 进而学习该国的先进文化。因此, 语言教学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有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 了解这些, 不仅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语篇, 也可同时拓展对英美文化的了解。

语言点的讲解及细节问答。语篇中涉及到的语言点仍是课堂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应结合语篇的整体性对重点短语、词句进行讲解, 并指导练习, 使学生透彻理解词义和掌握组词造句的规则。同时, 为了深入理解课文, 可由浅入深地就语篇内容的细节提问,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这样既可以练习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也可以检查学生对语篇理解的程度。

分析语篇模式, 根据不同体裁的写作模式与特点进行教学。综合英语教材选材广泛, 体裁多样, 但最常见的还是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这三种体裁。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不同类型课文的框架结构和写作模式。在教学时, 可根据各体裁的特点, 将文章的内容框架和作者的思维脉络提炼出来, 让学生有个整体概念。在学生理解语篇内容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剖析篇章结构, 引导学生对作者态度、人物关系、文章内涵进行评价, 使学生达到文章的深层次理解, 并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语篇学习的任务就已经完成。根据所学语言材料进行实际的语言运用才是有意义的。而语言重建就是语言运用的一种具体方式。

2.3 课后的语篇重建

语篇重建活动就是以课文语篇为依托, 让学生运用语篇所提供的词、短语等语言材料, 按课文语篇模式重新组织或加以发展的活动。形式上可分为口头和书面两类。从难易程度看, 从课文讨论到扩展到脱离原语篇的更自由表达, 构成了一个有梯度的连续系列练习。

重建: (1) →口头:课文讨论→口述大意→复述→命题讨论。

(2) →书面:摘要→缩写→扩展→命题讨论具创造性的更自由表达。

实践证明, 通过语篇分析教学, 教师能训练学生迅速、准确把握语篇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内容, 理清作者的思维脉络, 知道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结构表达思想内容的。语篇分析教学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和推断能力以及初步的语篇交际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语篇分析概要[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8 (1) .

[2]张焕香.语篇宏观结构的多方位研究综述[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1 (2) .

[3]黄朝俊.语篇分析在大学英语精读教学中的应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 2004 (1) .

[4]刘辰诞.教学篇章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9.

[5]郭杰克.改进课堂教学把大学英语教学推上一个新台阶[J].外语界.1995 (1) .

语篇运用 篇10

二、“问题设计”案例分析

【案例1】

教师先出示熊猫图片,对学生说:Look,this is a panda. Is it lovely?

Ss:Yes,it is.

T:I like it very much. Pandas aremy favourite. What’s your favouritanimal?

S1:I like dogs. My favourite animals are dogs.

同法问 :What’s your favoutitecolour/food/drink?

再引出问题:What’s your favouriteholiday? What other holidays do youknow?

教师出示一张日历问:What date isit today?

Ss:It’s the 27th of November.

T:Yes,it’s November,27th. Andtomorrow will be Thanksgiving Day.What holiday comes after ThanksgivingDay?

引导学生回答:Christmas.

T:Yes,today we’ll read a storyabout“Holidays”.

【分析】

高年级语篇相对较长,涉及的词组、句型、文化信息较丰富,如果教师在学生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直接切入,那么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就难以适应,觉得学习难度增加,学习兴趣也将会降低。因此,在进行语篇阅读之前,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知,如动物、颜色、食物和饮料等话题,与学生交谈,再自然过渡到目标问题:What’syour favourite holiday? What otherholidays do you know?学生在问题的讨论中不仅理解了生词favourite的含义,而且激活并丰富学生原有的有关语篇话题的知识储备,为语篇阅读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接着,教师从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紧扣话题,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建立起语篇文本与以往经验、知识之间的联系,迅速自然地导入语篇话题——Holidays,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这个过程起到了“激发兴趣,走进语篇”的作用。

【案例2】

教师在引导学生走进语篇阅读之后,向学生两个导读性问题:

1. How many holidays are Mr. Greenand his students talking about?

2. What holiday are they?

学生阅读语篇并回答。接着教师出示了梳理性问题:

学生阅读语篇并回答。最后教师出示了梳理细节性问题:

1. What’s Ben’s favourite holiday?

2. What’s Yang Ling’s favouriteholiday?

【分析】

A部分语篇是阅读的主体,要求学生在语篇阅读过程中能够了解文本大意,理清文本思路,从而获取文本的具体信息或细节性信息。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结构、语言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设计一些带有整体性、层次性、梯度性等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从而帮助学生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解读语篇,探究语篇的意义。在阅读活动中,教师先设计了两个概括性和整体性的导读问题,帮助学生快速把握语篇的主旨大意。之后又借助梳理性问题的设计,有力地撑起了语篇的“骨架”,使得整个语篇主干分明,全文的语言与情感有了向心力,许多貌似零碎的信息被这些问题串连在了一起,帮助学生理清了理解语篇的思路,提升了记忆语篇的效果。最后,教师通过梳理细节性问题的提出,达到了培养学生静心阅读,捕捉文本的细节信息,引领学生正确掌握语篇内容,全面透彻地理解语篇的目的。这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起到了引领学生整体感知语篇,了解文本大意,获取具体信息,培养阅读技巧,提高阅读实效的作用。

【案例3】

在完成第二阶段的阅读后,教师向学生提出了这样要求:

Can you rewrite the dialogue according to the questions?

学生思考、动笔写。五分钟之后,教师又问学生:

Can you read the passage to us?

学生将所改写的短文读给同学们听。

【分析】

读后活动是整个语篇阅读教学的升华阶段。教师在学生摄取语篇主要内容知识的基础上,针对语篇整体和细节两个层面,设计一些回忆型、理解型问题来检测评估阅读的质量,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高级阶段,训练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完成从知识汲取到能力发展的过渡,将语篇教学与文本价值的提升融为一体。教师设计的读后的改写问题,既评估了语篇阅读的质量,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拓展了文本的空间,提升了文本的价值,把语言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很好地结合了起来,有效克服了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学科本位主义的倾向。

语篇运用 篇11

一、插图引导,引入语篇

很多小学生刚刚接触一门新的语言,往往感到手足无措,在缺乏坚定的毅力与辅导的情况下,往往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如果课的一开始以插图引入,就能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从而引发学生对英语的热爱。

例如:在学习“more exercise”这一单元时,学生对于运动一开始或许没有什么感觉,教师可以在上课一开始就将课本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插图借助多媒体直观呈现出来,学生在看了那些强劲的、带有运动气息的插图以后,便会手舞足蹈起来,不自禁地模仿图片伸出手脚活动起来,趁着学生处于兴奋劲头,教师就可以开始新课的讲解,并结合插图为学生讲解相关的英语知识,达到寓图于知识的趣味教学效果。

二、引入插图,趣味猜测

小学生对于插图有着天生的喜爱之心和好奇感,这是因为插图往往能给学生最直观、最形象的感受,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往往能够借助插图浮想联翩,教师要善于利用小学生的这一天性特征,借助插图来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发学生的联想欲望,使学生能够善用插图来猜测,利用插图设置问题,眼观插图、大胆想象,积极猜测蕴含在插图背后的精彩内容。

例如:在学习“At Christmas Party”这一课时,在没有正式开始学习前,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展示一张插图,画面中,Tom整个家庭成员欢聚家中,每人手中都拿着自己的礼物,画面的一边有一个缀满礼物盒的圣诞树,让学生首先观察这幅插图,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会立即眼前一亮,被眼前的圣诞树以及精美的礼品盒所吸引,进而浮想联翩,教师借助学生跃跃欲试的思想状态,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What were they doing? What holiday were they celebrating? What will they do next? 通过这样逐步向学生设置问题,让学生一一回答,来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观摩图片能够自然触发联想,提供丰富多彩的答案,这样一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了开发,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自然获得了知识。

三、利用插图培养语篇表述能力

小学生天生善于表现,特别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喜欢的图片等等都会表露出津津乐道、急于表达的欲望,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小学生的这一特征,将英语表达能力培养与插图教学联系起来,让学生借助插图来大胆发挥、自由表达想法,这样一方面满足了小学生的表现欲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小学生英语语言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a new house”这一课时,在基本的教学任务已经完成以后,为了锻炼学生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可以采用插图引导的方法,让学生观看插图,根据刚才从文本中所汲取的知识,用英语对眼前生动形象的插图来展开描述,可以自由想象、自由表达,经过学生几轮精彩的叙述、表达,整个图片的大体意思已经深深地印在学生脑海中,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插图教学作为一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插图科学地运用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往往能够起到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学习的功效。

四、利用插图,编织对话语篇

英语的运用能力不仅仅体现在口语表达上,更重要的是书面的功夫,而且以后的教学考试也多注重考查学生的英语书面功夫,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插图来为学生布置对话编写任务,让学生通过插图来编写对话,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篇能力,为日后的英语深层次学习作准备。

例如:教师出示插图,图中有六一儿童节的欢乐情景,学生根据这一插图编写对话,可以自由发挥,根据自己以往儿童节的经验来编写对话,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语篇能力。然而在教学中,如何将插图正确地运用在英语语篇教学中,还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的积极探索和研究,寻找到英语教学中插图与学生兴趣的连接点,从而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对英语产生喜爱之情,最终有效提高英语的学习效率。

五、结语

插图是小学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小学英语教学有了插图的辅助变得更加精彩、更具趣味性,学生在插图的引导下,能大胆发挥想象、培养自身的创新能力与思维能力,教师要善于将插图运用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当中,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开发学生的英语语篇创造能力,让学生在充满乐趣的状态下学习英语。

体裁互文性在语篇分析中的运用 篇12

某一人群或积极使用或专注于一种 (些) 体裁, 另一人群则使用或专注另一种 (些) 体裁, 而体裁的分类与社会阶级的分类密不可分。文本形成的过程中会经由语篇和体裁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阅读主体位置表达或体现出:“话语为语篇的读者建构阅读位置和主体位置。体裁同样建构阅读位置……每一种体裁都建构使用该体裁的参加者占据的位置或角色。” (Kress, 1985:37) 。在此过程中会形成一定的意义潜势, 这种意义潜势体现着各个社会阶层的权益, 用于表现各种社会群体和机构的意识形态。而每一种体裁都有自己的意义潜势, 如具体的语义范畴、修辞方式、使用规则和惯例等都被包含其中。

二、互文关系在体裁中的体现

巴赫金说, 构成语言这一社会现象的基本成分是作为一种社会活动的话语, 而不是孤立的词、句子或个别的语言使用者。“真正反映语言/言语现实的不是抽象的语言形式, 也不是孤立的单向的话语行为, 更不是话语产生时的心理与生理行为, 而是话语中实现的言语交际这一社会活动。” (Bakhtin, 1986:94) 体裁意义上的互文性分析的旨在考察语篇中不同种类的混杂运用表达了什么样的权利关系, 以及这种体裁的混杂运用能在多大程度上协助文本创造者达到其所传达的语意目的。语义潜势 (meaning potential) 存在在每一种体裁中。在在创作或阅读所有文本时, 文本的创造者和接受者都会有意无意地依赖这种语义潜势并作出选择, 由此体现出不同社会人群或阶层的利益, 并在更深层次上反映出不同群体的立场观点或意识形态。我们可以将语篇的互文性看成不同声音之间的交互作用, 而这些声音代表着不同的群体而非任何个体。

语篇内的对话是在两个层面上实现的。一个是各种体裁之间的对比和对照, 另一个是阅读位置与主体位置之间的交替。每一种体裁都有自己独特的意义潜势 (meaning potential) 和主体位置。为了达到预期的交际目的, 需要相应地变换主体位置 (subject position) 并建构阅读位置 (reading position) 。这种需要正是符合了不同体裁中对不同意义潜势的需求。

三、体裁互文的语篇分析意义

阅读位置与主体位置密切相关, 为了使得阅读语篇自然, 有连贯性并且能有理有据, 必须从阅读角度, 即文本接受者所处的阅读位置, 来进行文本阅读。只有这样读者才能对文本有顺利的阅读和正确的理解。为了更好地利用某一特定体裁的主体所描述和规定的行为范畴、思维模式和存在意义, 必须在构建语篇阅读位置的同时, 建构和强化所属体裁的主体位置。

由于所处的社会地位的不同和变化, 语篇的使用者常常通过不同的体裁来体现不同的主体位置和阅读位置, 这种变换又恰恰反映出了权力关系的相对变换。通过这种变换语篇也就达到了预期的语用目的。

语篇内的这种对话, 不仅体现了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变迁, 更对这种深层的社会关系的变化有推动和促进作用。体裁互文性有时也被称作“结构互文性” (interdiscursivity) 这个术语可能来自Pecheux的“互文话语” (interdiscourse) 。Pecheeux (1982) 认为每一种“话语形态” (discursive) formation都位于被称之为“互文话语”的场中, 即相互作用和联系的话语形态场。

文本话语中所包含的话语形态以及这些话语形态之间的相互关系, 由当时“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ideological state apparatus) 中的意识形态斗争状况所决定。某一特定互文文本中所体现的特定时期的特定话语互文关系, 指的是某一文本话语所涵盖的所有意义以及其与其他文本话语的相互关系。

四、结语

本文的分析表明, 语篇内的对话是一个动态的, 社会的, 历史的过程, 在对体裁互文性的研究中, 发展的眼光和务实的态度是必不可少的。毕竟, 意识形态, 权力关系等社会因素是在不断变化的, 并由此引发了体裁的变化, 而后者的变化又对社会变迁权力更替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总而言之, 体裁互文性体现在几乎所有的各类语篇中, 是反映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

摘要:“:互文性”就是文体学里重要的分析手段和分析视角, 在对语篇的分析中, 批评语言学常常要通过互文, 特别是体裁互文性考察隐藏在文本后面的意识形态和权力关系。

关键词:体裁,互文关系,文本解析,权利关系

参考文献

[1]辛斌.批评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5

[2]辛斌.批评性语篇分析方法论[J].外国语, 2002年第6期

[3]Bakhtin, M.Speech Genres and Other Late Essays[M].Trans.V.McGee.Austin: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1986

[4]Fairclough, N.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Cambridge:PolityPress, 1992.

[5]Kress, G.Linguistic Processes in Sociocultural Practice[M].Oxford:OUP, 1985.

[6]Fowler, R.Language in the News: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Press.London/New York:Routledge, 1991

上一篇:洗衣机中的模糊控制下一篇:自由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