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报道主体

2024-05-27

新闻报道主体(精选8篇)

新闻报道主体 篇1

1 新闻媒体报道对宏观和集体决策的影响

媒体及其报道既能对宏观和集体决策产生影响, 也能对微观和个体决策产生作用。媒体报道的宏观作用在公共政治和公共选择领域得到了广泛的考察。例如, Erfle and Mc Millan的研究表明, 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过后, 媒体报道改变了民用燃油与电厂燃油的相对价格, 原因是石油公司为了防范媒体报道可能引发的公众抵制及政府规制而主动约束价格的上涨。而Stromberg的研究则表明, 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随着广播听众的不断增加, 更多的救济金被

老师给小朋友讲故事一样。我们要有一个好的开始, 这样才能引起大家的兴趣, 增加新闻报道的趣味性。那么, 怎么才能让电视新闻报道以故事化的开端开始呢?电视新闻报道的故事化, 它的定义就是报道者采用的是对话的形式或者是场景的设置的形式来详细的展示想要报道的新闻事件的重要的细节和生动的情节。富有戏剧性的开始, 才能让广大的受众产生浓厚的兴趣, 对电视新闻报道有更强烈的兴奋度。所以, 简而言之, 电视新闻报道者就是要竭尽能力的挖掘电视新闻中的故事性的相关的因素, 然后电视新闻报道者通过故事化的表现形式呈现给广大的观众。以故事化的表现形式报道的新闻可以更好的激发观众的内心的情感, 让观众随着新闻报道的发展而融入其中, 这样就很好的做到了吸引广大的观众, 提高了新闻报道分配到了广播听众较多的地区。

政治代理模型是考察媒体报道作用的重要方面, 这些研究重点关注在职公务员和能够从媒体获取信息的选民之间的关系。比如, 在Besley and Burgess的模型中, 媒体报道可以向选民提供政府绩效信息, 这导致政府更加关注公众利益。他们利用印度的数据进行了检验, 发现报纸的发行量越大, 则邦政府对公众利益的反映就越灵敏。而Besley and Pratt的研究则聚焦于政府俘获媒体的机会, 并发现这种俘获导致了无效率以及渎职。在他们的模型中, 政府是媒体信息的来源, 因此可以操纵信息。

的感染力。

以故事化的表现形式做节目的栏目也不少。例如, 山东电视台的一个栏目《拉呱》还有就是海南电视台的节目《热带播报——话题空间》, 这两个节目在播出不久后就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收视率也大大的提高了。再加上这两个节目都是以当前最热的草根为主要的内容, 并且在表现形式上也进行了创新。所以使得这两个节目的趣味性大大的得到了提高。

想要更好的引起观众的兴趣, 增加电视新闻报道的趣味性, 那么就应该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 在满足观众需要的同时也是让观众接受节目的过程。而且对于以故事化表现形式报道的新闻也迎合了观众的需求, 引起了观众的深度的关注与好奇心, 对于整个的电视新闻报道处在一种高度关注的状态, 进而全

此外, 新闻媒体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也获得了初步的证据。陈志武的研究表明, 证券市场的发展程度、人均GDP、政府办事效率与新闻媒体自由度都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腐败程度与新闻自由度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2 新闻媒体报道对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

相比之下, 媒体报道对个体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得到了更少的关注。在个体政治领域, Dyck and Zingales研究了新闻媒体对于企业高管处理“社会责任”行为的影响, 得出结论媒体对于企业的环境政策以及企业治理具有重要影响。

身心的投入。而且观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 一般会选择自己喜欢的节目, 而故事化的新闻报道就是在观众换频道时抓紧观众眼球的利器, 然后让观众耐心的听故事。

提升电视新闻报道的趣味性, 有利于提高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有利于激发电视新闻报道者的报道热情。所以电视新闻报道者要努力的从各个方面提升电视新闻报道的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徐岩, 李永昱.新闻的趣味性之我见[J].新闻传播.2007. (06) .

[2]赵凤远.[J].青年记者.2009.

(福建省建瓯市广播电视台, 福建建瓯353100)

我们认为, Dyck and Zingales的研究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同时对于本文也具有重要的借鉴参考意义, 因此将在下面进行单独的介绍和评论。

陈志武初步考察了财经媒体报道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督作用, 得出结论财经媒体报道确实对上市公司起到了一定的监管作用。陈志武认为, 新闻媒体发挥作用有两条途径:首先, 媒体的报道监督会令被报道者进行自我约束, “阳光是最好的杀虫剂”, 曝光能够令监督对象主动思考并重新调整其行为, 本身就把问题解决了一半。第二, 新闻报道能够对现有信息 (比如企业主动披露的信息) 进行质疑、调查和验证, 从而降低市场混浊, 让买方和消费者更好的判断商品和证券的质量和价值。

Baron则同时考虑了新闻媒体对公共决策以及对个体决策的影响。Baron研究了利益集团和企业以媒体报道为平台开展的信息竞争对公共行为的影响。在他的模型中, 利益集团和企业都试图通过向新闻媒体提供信息、影响新闻报道来影响公众舆情 (public sentiment) 并表达自己立场。作为个体的社会公众在模型里既扮演了公民型消费者的角色, 又属于公务员 (public officeholders) 中的一员, 他们基于媒体报道进行决策, 因此新闻报道同时影响他们的个体消费决策以及是否对企业的具有负外部性的产品实施规制的集体决策。利益团体和产业具有负外部性的信息比较优势, 都倾向于发布有利信息隐藏不利信息。新闻媒体能够组织记者进行实际调查以获取一手信息, 也可以从其他信息源获取信息, 并基于这些信息向公众提供新闻报道。而媒体出于自身服务公众的社会角色的考虑, 往往会有动机去偏见化其报道, 倾向于对企业实施管制的方向。这样, 利益集团就有动机去隐藏对其自身不理的信息, 而企业则由动机去披露全面的信息。

上述经济学背景的研究都遵循了商品的传统定义, 媒体只是一种纯粹信息的来源, 报道作为纯粹的信息商品只具有精确性 (accuracy) 一种质量。也正是因此, 如果媒体报道偏离了“准确”或“精确”标准, 则被称为媒体偏见 (media bias) 。

3 新闻媒体报道对媒体偏见及其影响

媒体偏见的来源是多方面的, 可能是媒体所有者偏好或价值观的反映, 可能来源于受众的娱乐或认知需求, 比如受众偏好与其政治或社会观点相一致的报道, 这就促使具有“要赢得受众好感”偏好的媒体做出偏见化报道以迎合受众需求。偏见还可能来源于媒体报道的供给行为, 比如编辑、记者等媒体成员可能认为媒体具有服务公众的责任, 出于职业责任以及影响公众的个人偏好, 记者们愿意牺牲工资去实践其偏好。Bovitz、Druckman和Lupia建立了一个媒体组织的科层模型来解释偏见的来源及其控制力量。他们认为, 媒体精英阶层的意识形态取向是偏见的来源。如果没有这些价值取向对公共舆论的影响, 编辑必须接受记者基于自身意识形态的报道, 或者必须将一篇报道加以偏见化以迎合媒体机构所有者的意识形态取向。

Stromberg建立了一个规模报酬递增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 与小型低收入群体相比, 广告激励将促使媒体向大型高收入群体提供更多的信息, 而这些激励造成了媒体偏见, 能够影响公共政策。Baron认为, 媒体主动供给的报道偏见产生了两个效果:在社会经济效率方面, 媒体偏见同时减缓了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在个体行为方面, 偏见将间接促使利益团体和企业采取最有利于自身的信息披露方式。

Baron进一步表明, 竞争比垄断导致了更多的媒体偏见。然而, 在假定偏见来源于需求方面之后, Mullainathan and Shleifer得出结论认为, 读者异质性要比竞争本身更能影响媒体偏见。如果受众对于某个话题拥有共同或相近的信念, 那么即使是完全竞争的媒体也不能提供精确的报道, 因为竞争导致了低价格以及共同的向受众偏见的倾斜;但是, 对于那些分歧明显的受众话题 (比如候选人的政见性议题) 新闻媒体会分割市场, 并向自己的受众倾斜。这样, 与一元化偏见相比, 在出现多元化的报道偏见后, 博览众家可以更好地保证信息的确切性。也就是说, 读者异质性要比竞争本身更能影响新闻报道的准确性。

4 结语

研究表明, 作为专业的信息提供者, 媒体报道及媒体偏见对行为主体的决策能够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影响既存在于公共政治领域和集体决策方面, 也存在于组织行为领域和个体决策方面。但是总体来看, 媒体报道对个体行为和决策的影响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特别是媒体报道对企业决策的影响方面。

媒体报道之所以对经济主体的行为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是因为媒体报道能够向社会公众发送信息 (Signaling) 并影响受众的信息决策。在本文中, 这种信息传递能力也构成了媒体报道参与企业社会治理的能力基础。但是在上述这些研究中, 媒体报道的信息传递能力都是给定的, 是被预先设定好的;并且这些研究都将媒体报道视为纯粹的信息商品, 只有精确性一种质量。实际上, 媒体报道是通过一定的行为来传递信息的, 并且所传递的远不仅仅是纯粹的精确信息。因此, 对于媒体报道如何实现这种信息传递能力, 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孙旭培, 吴麟.新闻媒体与"决策气球".新闻爱好者 (上半月) , 2010 (3) :18-19.

[2]徐小红.西方国家新闻媒体同外交决策的关系.外交学院学报, 2011 (4) :52-57.

[3]吴麟.新闻媒体、公共决策与"协商民主".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6 (5) :38-42.

新闻报道主体 篇2

——当阳市质监局举办食品安全培训班

(暴风)为落实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提高全市食品生产企业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保证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质量安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当阳市质监局举办一年一度的全市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

4月12日,当阳市质监局在当阳长坂坡宾馆举办了为期一天的“2012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管理人员培训班”。此次培训班共有69家获证食品加工企业,12家食品加工小作坊,以及当阳质监局16名食品监管员参加了此次培训。

培训开始之前,首先由蒙牛乳业(当阳)有限责任公司及宜昌大山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代表进行了典型发言,对生产加工中的食品质量的控制,与在座企业代表进行了经验交流。接着,当阳市质监局综合股谈辉林同志宣读了《当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食品质量安全区域监管责任制实施方案》,明确当阳市质监局以网格化管理为模式,对当阳各区域进行了划分,明确各部门的监管任务。在此之后,当阳市质监局局长向阳同志进行了发言。向局长从“源头把关,努力提高食品安全生产意识;诚信经营,大力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规范生产,全力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三个方面进行发言,结合具体事例,明确了当阳市的食品安全工作重点,对食品加工企业、小作坊的负责人提出了具体要求,并希望企业、小作坊的负责人注重食品安全,诚信经营,为 “安全当阳”的建设贡献力量。在向局长讲话结束之后,当阳市质监局综合股股长王涛同志对在座的企业、小作坊负责人进行了授课培训,着重从“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监督检查的规定;湖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管理规定及产品质量监督检查后处理办法相关内容;《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及食品标识管理规定;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质量安全控制基本要求”四个方面对前来参加培训的人员讲解了国家的相关政策及法律法规,湖北省对不合格产品的后处理办法,新发布标签通则的相关规定,以及小作坊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通过培训,食品加工企业、小作坊的负责人纷纷表示收获颇深。

英语新闻主体的文体分析 篇3

1 我国英语新闻文体学研究现状

我国20世纪八、九十年代初的新闻文体研究以传统修辞学和文艺文体学为理论基础, 研究的出发点主要是新闻文体的修辞特点对读者的影响。功能文体学为理论基础的文体研究主要在80年代中期和90年代, 秦秀白指出了言语风格主观因素的形成受客观因素的影响, 其客观因素就是所谓的情景语境。张德禄在介绍系统功能理论时, 重点将功能语法应用于字位、语音、词汇、小句和语篇层面的突出形式进行了分析。他对实用文体和文学文体的分析, 既有语言的形式, 又有形式背后的功能, 标志着功能文体学研究在我国的深入展开。

90年代和本世纪初的新闻文体研究从文体特色分析转向文体、语言学的体裁和语域分析等多方面, 以功能主义和功能文体学为理论基础, 但其论述往往无法形成层面体系。张健从语言信息功能角度出发, 把消息分为背景资料和本体, 指出背景资料中可以借助语法手段穿插段落, 虽加深了对新闻报道文体特征的认识, 却未能涉及词汇层面的特征描写。

2 英语新闻文体学研究目前存在的问题

研究范围对于诸如社论、特写等次语体的不多;研究缺乏对于影响新闻文体的社会文化、常规和组织规约等方面的体裁分析, 对于新闻语篇的连贯和衔接方面没有论述;对新闻文体受到新闻学的何种影响论述较少, 对新闻文体对于文体学和语言学有什么意义则未加探讨。该文在对英语新闻文体进行分析的同时, 将结合新闻学及新闻写作的相关知识理论, 并通过分析来说明新闻文体在文体学和语言学研究中的意义, 针对上述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和补充。

3 英语新闻主体文体的分析策略

英语新闻一般指英文报刊、电视和广播等大众传媒使用的英语, 新闻文体是指报纸、杂志、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大众传播工具在消息报道和评论中使用的文体。该文以报刊上的新闻报道作为主要讨论对象, 借以说明英语新闻文体所具有的特征。以下将对主体部分的文体结构和语法特征做出分析。

3.1 英语新闻主体的文体结构

一则新闻的正文所记录的事件是按照重要性依次递减的原则写作的, 这种安排正文架构的方式被成为“倒金字塔式”。这样的文体既方便编辑删减, 又方便读者了解新闻要点。但这种结构也有不足, 比如段落间的连贯性差、难以制造悬念、给人以啰嗦和乏味之感。

也有新闻主体按事实发生的时间顺序布局, 随着事件发展的阶段逐步进入高潮, 结局往往推至正文末尾, 被称为“顺时记叙法”或“金字塔式”。这种文体的优点是可以让人引人入胜, 但占据较大的篇幅。

介于上述两种方法之间的另一种谋篇布局法是“倒叙和顺序混合法”。按这种方法撰写的新闻常有一个概括性的导语, 而后按事件顺序逐一陈述事实, 并常用一句发人深省的妙语收尾。

3.2 新闻主体的语法分析

(1) 主从复合句, 英语新闻报道中的主从复合句一般只包含一层关系, 即简单的“主语+宾语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结构。这是因为单层的主从复合句有口语化的特征, 更易于受众快速理解和接受。例如:BEIJING, China——China’s worst winter in more than half a century showed no signs of abating Wednesday as forecasters told citizens to brace for three more days of snow and sleet.中使用了状语从句 (CNN Jan.30, 2008) 。

(2) 简单句扩展, 对简单句进行扩展, 使句子只包含一个主要意思和数个相关的次意思, 结构简单, 却内容丰富, 特别适合在新闻中运用。例如:Searchers look for miners feared trapped (CNN Jan.20, 2006) 其中feared trapped这个分词短语作了定语, 使意义表达更为完整, 各部分之间关系紧密、层次分明。

(3) there be结构简单明了, 是英语新闻报道开头或文中的常用的句型, 用来表示“发生”某事或“存在”某事。这样构句使报道读起来更为客观。例如:

There’s been considerable public anger at the actions of pho-tographers who were pursuing the Princess’s car on motorcyclesat the time of the crash. (BBC Sept.1, 1997)

(4) 松散句 (1oose sentence) 使用, 松散句是新闻写作的典型结构法, 会在句首显示句子的核心内容, 而将起解释和说明作用的成分推后。例如:

Troops began moving aid to the cyclone-shattered town of In-nisfail on Tuesday as residents picked through waterlogged streetslittered with rubble and mangled roofs destroyed by Australia’smost powerful cyclone in decades. (CNN Mar.21, 2006) 句中“Troops began moving aid to the cyclone-shattered town of Innis-fail on Tuesday”为主句要点, as从句以后的均为附加的次要内容, 这种句式的重点在前, 一目了然。

(5) 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 (direct speech and indirect speech) , 英语新闻报道中使用引语, 既可以突出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生动性, 又能表明撰稿人立场的客观性。如:

“It is a disgraceful lifestyle to drive a BMW but have onlydirty water to drink, ”said Zhou Sheng xian minister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hina Daily, June 5, 2009)

US Defense Secretary Robert Gates said this week during avisit to the Philippines that his country has“no position”on terri-torial claims. (China Daily, June 5, 2009)

(6) 多重前置定语经常出现

在英语报纸新闻中, 我们经常会发现一个名词同时被两个以上的前置定语即多重前置定语所修饰的现象, 这些前置定语很多都是脱胎于短语或从句。这种现象在普通英语中不多见的现象, 在英语新闻中则屡见不鲜。这是新闻写作强调语言结构简短易读这一特点所决定的。例如:The Queen closed the boy cott-hit, rain-affected Commonwealth Games in Edinburgh yesterday after Steve Cram had cruised to his second gold medal. (=the Commonwealth Games which were bit by boycott and af-fected by rain.) (The Bserver, Aug.3, 1986.)

本部分内容对英语新闻的主体分析策略作了研究。针对英语新闻这一特殊的文体形式, 分析了正文的结构、用词、语法方面的特点。新闻英语是相当不同的文体样式, 通过消息来源引述凸显其客观性。至于语言本身, 通常是准确、简洁、生动的, 却蕴含了诸多文体学、语言学的内容。其结构根据新闻事件的类型和所要突出的重点而有所不同。

4 英语新闻文体分析的意义

英语新闻作为普通应用文体, 表述过程中的意思必须明确的, 而且从其使用的目的上来讲, 时效性、客观性相对要强一些。对英语新闻文体的系统分析, 一方面, 可以通过这一熟知的文学体裁促进大众了解文体学, 使其以一种更为通俗易懂又不失专业水准方式为英语学习者接受;另一方面, 基于它和语言学相辅相成的联系, 也将给英语新闻的语言学研究带来新的发展。外语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漫长的内在化过程, 英语新闻的文体分析不仅有助于学习者要掌握必要的语言知识, 还利于其运用语用文体规则对言语行为进行必要的推理, 领悟其隐喻和意义。

5 结束语

结合新闻报道实例可以对英语新闻报道中标题和主体的文体特征、词语使用、语法现象进行分析。新闻英语要求在遵循精确、简洁的大前提下, 灵活地运用各种遣词造句的方法, 以其独有的特点突出新闻文体的时效性、真实性、客观性。从而使得新闻报道在报纸有限的版面上涵盖尽可能多的内容, 同时又不失趣味性, 符合广大受众的阅读需求。通过对英语新闻文体的分析, 可以了解英语新闻这一特殊文体的重要性;对写作规则的认识, 更有助于我们从专业的角度和更深的层次去理解英语新闻。

摘要:新闻英语作为一种具有鲜明语言形式和特点的文体, 是现代英语中常见的实用文体之一, 因其所具有的特殊性, 已逐渐从普通英语中独立出来, 成为一种具有鲜明语言形式和文体特点的风格独特的语言资料。该文结合优秀英语新闻的具体例子, 针对英语新闻主体中的文体结构、语法特征方面进行了剖析, 指出了通过文体分析对英语新闻主体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 以有助于其更好地被运用于实践中。

关键词:新闻英语,主体,文体分析,用词,语法

参考文献

[1]Craig S.Smith Indian PM reaches out to Pakistan[N].China Dail y, 2009-6-10.

[2]Laura Wright, Jonathan Hope.Stylistics:A Poractical Coursebook[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0.

[3]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公司, 1998.

[4]秦秀白.英语语体和文体要略[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2.

[5]陶东风.文体演变及其文化意味[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4.

[6]张健.新闻文体浅述[J].外国语, 1990 (3) :66.

新闻报道主体 篇4

关键词:全媒体,传播主体,公民新闻

2008年是全媒体在中国发展的元年,什么是全媒体?这个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它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杜威的主要观点成为了公民新闻的理论渊源。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媒介规制相对宽松的环境下,网络、手机等新兴媒体凭借其“亲民”本色、自由性、开放性特征,影响并渗入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改变着公共社会生活。公民新闻应运而生,新闻的传播主体也随之发生了革新,由专业机构逐渐转向个人。

1 公民新闻概述

1.1 公民新闻的定义

公民新闻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的美国,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公民新闻在全世界范围内正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那么何谓公民新闻?关于公民新闻,目前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各实践机构也有不同的解读。如公民新闻网站的先驱、在韩国本土和世界各国发展了4万多名公民记者的韩国公民新闻网站Oh My News的口号是“人人都是记者”,它强调普通公众对于新闻信息报道的参与。研究新媒体的美国专栏作家马克·格拉泽(Mark Glaser)就认为,“公民新闻就是让没有经过专业新闻训练的普通公众,通过运用新的传播技术来发布新闻信息”。总之,简单说来,公民新闻就是来自公民的非专业新闻报道。

1.2 公民新闻与公共新闻的区别

要准确理解公民新闻的概念,就要把它和公共新闻区别开来。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民们在事件报道和传播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在公共新闻中,媒介处于主导地位,虽然公众参与媒体讨论的机会增多,但仍然处于被动地位。而在公民新闻中,公民们处在事件报道和传播的主导位置,他们主动就其关注或经历的事件,通过网络及其他方式进行公开报道或传播,或对已经公开报道的事件主动进行评论,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二是报道的领域发生了变化。在公共新闻中,报道主要集中于公共事务领域,而在公民新闻中,公民们可就任何新闻事件进行公开的报道和传播。它既可以关注公共领城的问题或事件,也可以表达与公共利益无关的个人琐事或感受,即所谓的“草根新闻”。

1.3 公民新闻的传播特点与表现形式

概括来说,公民新闻这种新兴的传播方式,具有如下3个特点。第一,新闻主体的草根性。“每个公民都是记者”是对公民新闻报道主体的最佳诠释。第二,新闻视角的自下而上。相对于以往新闻报道以一种自上而下的视角审视社会行为,这种视角的好处是,新闻内容更加关乎普通民众的利益,思考问题的角度也是从普通群众的社会心理出发。第三,新闻载体的技术性。公民新闻的兴起,是以互联网、手机等各种新媒体的使用为前提的,普通民众借助现代个人传播技术,以文字、照片和录像等形式记录下了大量重要的新闻讯息,被各大电视台及网络视频反复呈现。

2 从机构新闻转向公民新闻的原因

为什么会出现新闻传播主体从机构新闻向公民新闻的转变?

第一是由于网络技术的原因。普通民众不需要经过任何技术培训和专业训练,就可以将身边发生的事拍摄下来、书写下来,同时不需要经过任何组织媒介,就可以将自己拍摄、撰写的内容通过网络进行传播。

第二是公民民主参与意识的提高。公民意识的觉醒使传统的受众以一种更加积极、主动的传播姿态参与到全媒体时代的信息生产中,从单向的接受者转变为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双向互动,并且由普通民众采写的新闻,因为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广泛性,又有贴近生活的亲和力。而由突发事件亲历者发布的新闻,则具有超强实效性。这也是公民新闻被称作“参与式新闻”的原因。

3 从机构新闻转向公民新闻的具体表现

3.1 生产模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新闻生产中,新闻机构在新闻的采写、编辑、传播等各个环节起着主导作用。这也造成了信息流通具有单向性。作为受众的公民无法当面提问、要求解释,整个传播过程缺乏及时而广泛的反馈。而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公民新闻使得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传统界限被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接受者如今可以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地发布信息,以往的信息发布者因浏览网络信息而成为信息的接受者。

以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为例,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当地震发生时,媒体职业记者并不总能出现在事发现场。为了弥补这一不足,媒体鼓励公众利用现代网络科技提交所有原创和未经删减的新闻信息,忠实记录历史。所以在汶川地震中,不仅有媒体记者采写的灾情报道,各大网站也开始刊载网民抒发悲情、纪念亡灵的帖子,每天数十万个,寻找朋友、战友、亲人的信息,也都小心地被收集起来。各大论坛还开辟了报料专区,搜索震区盲区。此外,公民的参与还打破了以往陈旧的突发事件报道模式,冲破了新闻披露的“单一化”“单渠道”“单音讯”的任务模式。

这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受众媒介接近权的增加。何谓媒介接近权?1967年由美国学者J.A.巴隆首次提出的这一权利明确指出,一般社会成员可以也应该拥有利用传播媒介阐述主张、发表言论以及开展各种社会和文化活动的权利,同时,这项权利也赋予了传媒应该向受众开放的义务和责任。

普通公众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实质是将表达权归还于公众,使每一个公民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言论出版自由指的是任何人都有运用出版机构自由出版、自由发表言论的权利,形成“意见的公开市场”,而不仅仅是某一组织机构从事新闻出版的自由。

3.2 公民新闻实现了“议程设置”传播模式的反设置

1972年美国传播学家M.E.麦库姆斯和唐纳德·肖提出了议程设置理论,该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媒介有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在传统的新闻传播中,议程设置的主体是媒体组织,这些议程多数是比较重大的事件或导向。而在全媒体时代下发展的公民新闻,则是网络技术催生下形成的“人人都是记者”“未经过滤的”新闻,它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议程设置”传播模式的反设置。受众不再被大众传媒所设的议题牵着鼻子走,对于重要的新闻信息可以有自己的判断。

3.3 公民新闻使意见的性质多元化

观点和意见性质的多元化也是从机构新闻转向公民新闻的一个重要表征。公民新闻的报道主体——普通公民被称作“新舆论主体”,相对于受过正规新闻训练的传统主流媒体专业新闻人员来说,他们扮演的是一个业余的新闻记者的角色。由于基数大,而且都没有接受过标准的专业化训练,所以每个公民新闻的报道者自身的个性和特征都得以充分体现,看待问题的角度也体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此外,公民新闻还改变了“舆论一律”的格局。有了身处事发第一现场的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将会变得更加理性、客观与真实。

4 从机构新闻转向公民新闻存在的问题

公民新闻作为一种新事物,在看到这种积极意义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公民新闻目前存在的问题。

首先,新闻专业主义精神缺乏致使新闻的发布主体难以获得信任。由于公民媒介素养的偏低,隐私披露、色情文化、虚假信息的泛滥,公民新闻所提倡的全民参与公正报道新闻的理念受到威胁。部分公民不具备基本的新闻素养,更缺乏专业主义的新闻精神,大多从自己关心的、感兴趣的、与自己利益相关的事件出发,缺乏责任意识,特别是在目前非实名制的网络体制下,恶意炒作、攻击的行为就更难以避免。虽然提供这些新闻的公民也可能经过媒体筛选,但这种新闻模式是不成熟的,公民新闻强调的自由与公信力必须要靠法律和技术上的规范。

其次,公民新闻虽然开始于技术的廉价与简便,但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常规的报道载体,仅靠个人资助、没有稳定的资金是不行的。设备、交通、充足的时间也是制约公民新闻发展的因素。

最后,从影响力来看,虽然公民新闻在迅速地发展,但是公民新闻目前仍难以与传统媒体相抗衡。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公民信息挖掘的层次较浅,比较常见的是公民向媒体提供新闻线索等一些有公民参与但不起主导作用的形式。就网络媒体而言,由于新闻采访权受到限制,大多数公民新闻只出现在网络新闻评论领域;以新闻博客、原创性公民新闻报道为主要内容的网站或者维基新闻还难见踪影。就拿博客来说,中国的博客数量在2008年已接近1亿,但是《全球中文博客调查报告》的数据显示,80%以上的博客写作的内容是感性生活方面的,多为网民的心灵交流和信息共享,新闻博客很少。虽然将偶然遇到的新闻事件写在自己的博客里也有,但很多人的此举多是出于无意识的,并不具有新闻责任感。也就是说,博客并没有体现出多少新闻事件报道和传播的功能。

总之,在全媒体发展进程中,随着真正属于大众的、自产自销的共享媒体的出现,公民新闻提倡的这种全民参与新闻报道的精神具有着积极的巨大的潜在的力量。借由技术保障下无限发展的可能,公民新闻为我们憧憬的自由表达提供了一种接近性,甚至是现实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全媒体时代,实现由机构新闻向公民新闻的转变,是实现普通公民媒介接近权、获得新闻自由的一条有效途径。但目前公民新闻仍然存在一些不足,如因为公民媒介素养的偏低,公民新闻的公信力受到质疑;公民新闻的发展仍然比较薄弱,难以同传统媒介的影响力相抗衡。要实现新闻传播主体由机构新闻向公民新闻的彻底转变,至少需要3个必要条件,即公民社会的形成、全民素养的提高、新闻体制的保障。而中国的公民新闻还处于初级阶段,特别是在网络媒体上,公民新闻的本土发展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王艳玲,杨静.“公民新闻”初探[J].传媒观察,2009(2):30-31.

[2]范建斌.开启全媒体传播时代[J].国际公关,2009(1):71-72.

[3]周丽,谭云明.“公民新闻”时代网络编辑面临的挑战[J].青年记者,2010(11):45-46.

[4]邓青,牛静.媒介融合背景下传媒业的变革与发展[J].新闻爱好者,2010(1):31-32.

也说“让事件成为新闻的主体” 篇5

让事件成为新闻的主体, 是新闻规律的客观要求, 也是广大电视观众所企盼的。一条好的电视新闻, 其功效是能把观众带进新闻事件的现场, 使观众的思绪随着事件的进展而变化, 从中得到启迪, 引发思考, 使电视新闻的无形资产得到更好的积累和增值。电视记者的任务就是把画面和事件有机结合起来。

首先, 事件必须深刻地反映主题。把事件放到时代大背景、大环境中去深化主题。让事件成为新闻的主体, 是说这个事件必须是反映时代和生活本质的新闻事实, 是新鲜的、真实的、典型的, 而不是纯自然主义的事件。把握让事件成为新闻的主体,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 (1) 接触事件的角度。成功的采访, 是从最容易开采新闻价值的地方去接触事件, 例如, 报道一位辖区民警保一方平安的事迹, 镜头从这里切入:“这位民警顶风冒雪在辖区走访, 晚上在居民区巡视的感人镜头, 还拍摄居民在温暖的家里, 学生在学习, 老人们在聊天、看电视、喝茶水等祥和安宁画面, 室内外反复分切组合, 反映了人民警察用自已的艰辛工作换来了人民群众安定祥和生活的崇高精神”。看似些平淡无奇的画面, 实际上它的新闻价值就显示出来了。这条新闻从这里切入, 就把事件的主题挖掘出来了。 (2) 观察事件的角度。记者要选择最好的观察点, 找“新闻眼”, 用“新闻眼”拓展主题。例如:从公路两侧IC磁卡公用电话亭的设立, 看市民的文明素质;从餐桌上变化, 看人民生活的提高;从商品市场看经济形势。 (3) 截选事件的角度。在日常生活中, 有些庞杂的事件, 并不全能反映主题, 就好像有价值的药材不是全牛, 而是牛黄一样, 两者必须分开, 把那些有新闻价值并能反映主题的部分截取下来, 这就要求记者必须有特殊的新闻职业眼光, 有对事件的综合判断能力, 有敏捷的思维意识。

第二, 从事件切入, 必须实事求是, 生动感人, 不能造假, 但可以有不违背事实的描写。对新闻的主要事实或人物, 或某一侧面, 作简洁而又有特色的描写, 以造成引人入胜的气氛。例如上海电视台拍摄的现场新闻《南浦大桥成为上海人民心中的丰碑》, 画面拍摄的很独特, 记者没有拍通车剪彩的场面, 而是选了三个有代表性的人物谈参观大桥的感受, 各有特色, 令观众感动不已。富裕电视台播发的一条新闻采用现场报道, 《张大妈学微机》:“现如今青少年学微机已是很平常的事了, 今天向您介绍的是一位60多岁的老大妈, 不仅学会了微机, 而且还用微机管理居委会工作, 引来了邻近居委会的大妈们竞相观看……”几句话把一位肯与新事物挑战、有毅力, 不怕吃苦的老人展现在观众面前。

第三, 事件必须是“新的、活的”。“新”是指我最先发现的, 他人没发现的新闻事实。“活”是指动态过程中的新闻事实。即是一个时期内, 领导关注, 群众关心, 而近期又能解决的热点问题。

电视是视听艺术, 是艺术就要讲究技术、技巧。一是语言的描述;二是画面构图的处理。

第一, 语言的描述。语言的描述是用来表现思想和情感的主要手段之一。电视语言包括:声音语言, 无声语言 (手势、眼神以及其他动作等) , 声音语言又包括导语, 画面中人物的讲话, 旁白和解说词。在声音的语言描述中, 导语是关键, 即通常所说的“引子”或叫“新闻由头”, 汉语中的导语是诱导、指导, 引导之意。电视新闻事件的切入, 贵在导语, 它要求用简洁的话语, 写出新闻事件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 揭示全篇的主题思想、目的或结论。也就是将事件中最提神的新闻眼亮起来, 吸引观众锁住这个频道, 关心这个新闻, 直到把整条新闻看完。

事件性的导语, 必须把事件放在前面, 可以起到如下作用。 (1) 龙头作用。导语是龙头, 龙舞的美全靠龙头带。 (2) 激励作用。它迫使记者尽快确定主题和报道内容。高尔基曾形象地说:“文章开头的第一句是最难的, 就好像音乐里的定调一样, 往往要用很长时间才能找到它”。 (3) 生命作用。美国新闻学家赫伯特.里德认为, 导语是新闻的生命所在, 从编辑的工作角度看, 导语尽是空话、套话, 没有鲜活事件, 引发不了编辑的兴趣, 这篇稿子就有可能被“枪毙”。 (4) 诱饵作用。从观众欣赏的角度看, 事件的导语是吸引他们往下看的诱饵。毛泽东曾说过, 我看新华社的消息看第一句, 第一句看不下去, 就不看了。这或许道出了大多数观众的共同感受吧。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 篇6

1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指的是相对的、动态的传播媒介, 它所代表的是每天发生的新事物和事件, 新媒体的本质也不断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而发生变化。因为我们每天都要接触到新闻和媒体, 所以当我们想要分析新媒体的含义时就必须先了解其内涵和延伸, 在学术界的专业人士对于其解释也是各不相同, 百家争鸣。其中最为有影响力的是郭庆光教授对于新媒体的理解, 在他看来, 我们现在谈论的新媒介指的是卫星通信、数字化、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等技术, 而如今出现的新媒体形式, 不仅包括以上这些, 同时还包括跨国卫星广播电视、多频道有线电视、文字、音像的电子出版以及互联网络等多种形式。还有一些专家将新媒体定义为信息共享和传播平台的互联网;另外一些学者认为其具有互动性和复合性的数字媒体。

所以, 由不同的视角和出发点的研究者对新媒体的定义和解读就产生了差异和不同。

2 当前新闻传播主体与接受主体的发展现状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他们之间更加平等, 两者之间的互动更加密切, 有助于新闻信息以最好的状态传递给大众。另外一点是过去的新闻传播的主线是单一的, 如今在新媒体的背景下, 新闻信息的传播呈现出非线性的多方向传播。因此, 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不断地交替, 新闻接受者的地位逐渐得到提高, 他们逐渐拥有话语权。而且, 虽然现在新媒体已经占据主要地位, 但是传统媒体仍然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在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

3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接受与传播主体之间的关系

3.1 两个主体的本位发生了变化

在新闻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就是所谓的本位, 传播者是根据各方给予利益的高低来选择传播什么类型的新闻信息。在传统新闻传播过程中, 传播者是主导者, 但是在新媒体时代中, 新闻信息传播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 以前传播者的主导地位得到改变, 传播者和接受者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他们之间不再有高低地位之分, 使得两者共同构成新闻传播的主体。

3.2 二者在新闻传播中两个端点的位置发生了转移

新媒体时代所具有的特点逐渐受到大家的关注, 它使得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更加频繁和密切, 它不受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它的信息传播主体更加多元化, 其新闻传播的方向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原来在传统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线性单线传播改变为如今非线性、多向性的传播过程。同时, 新媒体传播过程中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也逐渐朝向更加平等的地位进行发展, 它们之间的角色交换越来越频繁, 使得人们更加喜欢如今的新媒体形式。另外, 现今社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新媒体形式也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有利的利器, 人们逐渐厌烦传统新闻信息的传播形式, 新媒体形式的出现更加能够满足现代人们的需求, 其使得新闻传播中的接受者在新闻传播活动中逐渐占有重要的地位。由此看来, 伴随着新媒体在新闻传播中的广泛应用, 以及新媒体时代发展的愈发成熟, 在未来, 新闻接受者将称为新闻活动新的主导者。

3.3 新闻传播主体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到目前为止, 在新媒体发展过程中, 传统新闻传播的大众媒介还是具有较重要的地位和优势。比如, 近些年来, 随着新闻信息传播的工作人员越来越多, 传统新闻传播方式在经过长期的发展, 其已经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品牌化传播形式等。不过由于新媒体的出现, 传统新闻传播受到了较大的阻力。有些大型的企业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和先进的技术, 得到与许多媒体机构合作的机会, 通过他们对企业的宣传, 使其受到更多人的关注, 从而有利于其企业的发展。

4 新闻传播主体变迁引发的思考

4.1 新闻传播主体变迁带来的影响

随着新闻主体的改变, 人们对于新闻与信息两个概念之间的区分越来越不清晰, 给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工作人员、处理方式等方面都带来了不小的影响。正是因为人们对于新闻和信息之间的难以区分, 为个体新闻、小众新闻和社区化新闻等新媒体形式的出现做了铺垫。

4.2 新闻传播主体变迁带来的启示

政府应该加强对新媒体方式和手段的监督和控制, 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制度, 以规范新媒体下人们的行为, 为人们提供法律的保护和保障, 从而保证新闻媒体行业稳定地发展。虽然, 如今新闻媒体的传播主体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展, 但是其整体格局并没有发生变化。所以, 政府应该从以下两点做起, 首先, 就是要加强人们对于新闻传播的总体认识, 提高人们对于新闻传播的法律意识和责任意识, 使大众对于新闻传播保持正确的认识和了解;另外, 政府需要对新闻传播过程中的不法行为和暴力行为等进行法律约束和制裁, 以杜绝此类不良事件的发生, 维护新闻传播行业的稳定和社会环境的稳定。而且政府应该利用行政手段, 积极引导人们对于新闻和媒介的传播进行讨论, 进而使得其整体得到改进和提高, 为维持新闻传播整个行业的稳定做出努力和贡献。

5 结论

随着新闻传播行业的传播媒介和方式的巨大改革和变迁, 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在此期间, 作为新闻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会发生位置互换的情况, 使得传播主体受到影响, 由此也会给新闻传播过程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不过, 新媒体也具有包容性这一重要优势, 其巨大地包容能力会使这种情况被传播者很好地解决和处理。

参考文献

[1]李静.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J].甘肃政法学院, 2013 (78) :12-13.

[2]熊波.新媒体时代中国电视产业发展研究[J].武汉大学, 2013 (54) :33-34.

[3]韦路.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四大转型趋势[J]今传媒, 2013, 13 (11) :119-124.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演变 篇7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演变

随着现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并因为新媒体时代的变化促使新闻传播主体也发生了转变。然而对如今的新闻媒体人来讲,要想促进新闻传播的发展,就要对新闻传播主体的演变进行全方位的调查研究,从而找出一条适合新闻传播发展的道路,进而加快新闻传播发展的步伐。

1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主体的演变

1.1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特点

新媒体时代之下,新闻传播无论是在传播方式还是传播内容上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也正是因为数字化网络技术的支持,使新闻传播有了新的特点。第一,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有了较强的时效性;第二,新闻传播的互动性增强了。区别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方式,当下的新闻传播加入了很多观众互动环节,能第一时间了解观众的动态,从而突出社会大众的主体位置,进而更好地方便媒体人员了解受众的需求;第三,新闻传播全媒体化的特点。传播的新闻传播因为技术问题的限制,只能以图片、音频、文字的方式传播大众需要的新闻信息,而新媒体时代下除了以往的传播方式的保留外,还增加了动画视频的传播,此外,受众在看新闻的同时还能通过手机、电脑进行随时的互动[1]。

1.2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主体演变

相比于之前新闻传播人员和接受者之间的固定关系,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者和接受者原有的关系模式已经被打破,接受者和传播者之间的界线不再那么明确,即接受者也可以是传播者,传播者也可以是接受者,接受者和传播者之间关系更加密切,更确切地说,接受者和传播者由两个独立的个体变成一个共同的整体。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新媒体发展带来巨大推动力的同时,也改善了新闻的传播方式,通过对当前媒体演变形式的总结可以看出,如今的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呈现了多样化、数字化、互动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受众可以利用微博、QQ、微信、网络电视和报纸等一系列方式来获取新闻信息。因为新媒体时代下新闻的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关系界限已经模糊化,所以说传播者和接受者双方都可以成为一个新闻的提供者,再加上网络平台的支持,传播者和接受者双方既可以实现新闻信息的共享也可以对同一新闻发表自己不同的看法[2]。

2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主体演变引发的思考

2.1 新媒体时代下传播主体演变所带来的影响

新闻主体的演变使得当下的新闻传播活动更加丰富化和多彩化,进而也改变了新闻媒体工作者传统的工作格局。新媒体时代下,新闻和信息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信息只要具备新闻的基本要素就被称之为新闻,使得新闻的数量快速上涨,从而导致整个新闻主体质量上的下降。

2.2 新媒体时代下传播者和接受者的变化

在新媒体时代下,传播者和接受者除了关系的改变之外,两者之间对话语权的掌握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媒体时代下,话语权一般都是掌握在传播者的手中,而接受者只能进行新闻的被动吸收,很难对该新闻发表自己的态度和看法,也是因为这样使得新闻传播的主体一直呈现僵化的固定模式。

在网络技术的推动下,电子产物得到迅速的发展,使得新闻传播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的转变,也正是因为如此,接受者可以利用时下的交流平台,对新闻及时地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一来就方便媒体人员及时了解大众的看法,从而对新闻的内容和传播方式做出恰当的调整,使其更加符合观众的心声[3]。

2.3 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主体的演变所带来的启示

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新闻传播更加具有时效性和互动性,但是也正因为这样的转变,被一些不法分子所利用,造成新闻的整体质量下降的局面。所以,作为新闻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既要提高自身的道德意识,为大众传播一些积极向上的正面新闻,也要提高新闻真伪的辨识度,避免遭受不法分子的诈骗。只有这样,我国的新闻行业才可以得到健康稳定的发展。

3 结语

新闻传播主体演变的主要原因是当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推动。然而,要想深入了解新闻传播主体的演变过程应该先对新媒体的发展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从客观的角度对新闻传播主体的演变进行评判。因此对于时下新闻传播主体的演变,无论是新闻的传播者还是接受者,都应该正确对待新闻发展的利弊,才能促进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栾鹏.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变迁的讨论[J].才智,2015(4).

[2]陈李发.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J].新闻研究导刊,2015(6).

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 篇8

1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

要对新媒体时代新闻媒体主体的变迁有一个了解,首先要对新媒体有一个初步了解。所谓的新媒体,就是一种多元化的媒体形态。在这种形态下,充分强调个性化、数字化、互动性以及分众性。传统媒体借助于电视、广播以及书报刊进行新闻的传播。相比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新闻传播主体有了巨大的变化。

1.1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在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有了新的特点。第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主要特点是新闻的时效性增强了。相比于以往的传统媒体,新媒体时代下人们可以利用手上各种各样的数据终端进行新闻的获取,甚至人们可以看到新闻的现场直播。第二,新闻的互动性增强了。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只有单向地从媒体人到观众之间的传播,然而,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互动性得到了改善,这有利于观众及时行使自身的权利。另外,随着新闻互动性的增强,对新闻的真实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对新闻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三,新闻的传播实现了全媒体化。传统新闻的传播,传播方式只有图片、音频以及文字,然而,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实现了全媒体化。在传播形式上,不仅有以往传统的传播方式,同时增加了动画以及视频的传播方式。在接受方式上,人们可以通过手头上不同的接收装置进行新闻的获取,极大地方便了新闻的阅读。第四,新闻传播的全时性得到加强。新媒体时代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最新动态的获取。改善了以往新闻发布时间固定,发布时间间隔长等缺点。

1.2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人员与接受主体的变化与现状

在传统媒体时代,新闻的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关系相对固定,二者之间的联系也不密切。然而,新媒体时代下这种关系有了微妙的变化。现阶段,通过相关电子技术的应用,人们既可以是新闻的传播者,又可以是新闻的接受者。原有的新闻单向传播的模式被打破,接受者与传播者之间的关系不再分离。

新闻接受主体与传播主体之间的关系有了较明显的发展,一方面,相比于以往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新媒体下的新闻传播具有非线性的特点。另一方面,传统的新闻传播会根据自身的需求,进行新闻的选择和新闻的截取,而新媒体时代下,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另外,传统的新闻模式中,传播者有着更高的话语权,传播者占据着更有利的位置,而接受者的选择性不高。然而,新媒体时代下,新闻传播主体多样化,这样一来,人民的自我观念加强,新闻人只有更好地把握接受者的需求,才能加快新闻事业的发展。

2 对于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的启发

随着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化,对新闻的传播者与接受者有着较大的影响。现阶段,新闻传播的大致格局并没有变化。然而,每一个人都成为了新闻的传播者,同时也是新闻的接受者。这就要求政府部门加强对新闻传播的管理,一方面,严禁暴力、不真实新闻的传播,对于不良信息的传播者进行相应的法律制裁。大众在进行相关新闻的传播时,一定要充分考虑新闻的真实性,对于危害社会、危害大众的新闻一定不能传播。另一方面,从接受者的角度来讲,接受人员要提高辨别新闻真伪的能力,以防受到不法分子的利用。大众作为传播者的同时,又是新闻的接受者,如果不加强相应的辨别能力,极有可能被他人所利用,对自身安全造成影响。对于大众媒介来说,要提高其新闻的质量,不能一味地迎合观众的口味而使新闻的质量下降。长此以往,我国的新闻行业会受到致命的打击。

3结语

伴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新媒体时代到来了。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主体得到了变化。人们不再是单一的新闻接受者,同时成为了新闻的传播者。因此,相应的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新闻传播的管理,保证新闻的质量。同时,大众应该提高自身的辨别能行力,同时保证不传递虚假信息。这样一来,我国的新闻行业才会获得较快发展。

摘要:近几年来,我国的数字科技得到了较快的发展。随着数字技术的应用,我国新媒体时代到来了,同时,新闻传播的主体也发生了变迁。在新媒体时代,新闻的实时性、互动性提高了。因此,本文就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进行探讨,并进一步探讨这种变迁对人们的影响及启发,希望能给大家带来若干思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变迁,影响

参考文献

[1]栾鹏.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变迁的讨论[J].才智,2015,(4):308+310.

[2]袁敬舒.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传播创新模式[J].新闻研究导刊,2015,(5):57+144.

[3]陈李发.论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主体的变迁[J].新闻研究导刊,2015,(6):190.

上一篇:思维众筹下一篇:计算机模拟系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