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报道

2024-07-27

新闻媒体报道(通用12篇)

新闻媒体报道 篇1

现阶段, 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一种主要手段, 更加具有速度快和内容丰富的特点。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传统新闻媒体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所以将网络新闻媒体和传统新闻媒体进行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十分重要的举措。为此, 文章提出了三点将两者进行整合的手段, 通过整合, 可以更加有效的发挥新闻媒体的优势, 也可以使新闻媒体的发展更加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一、网络新闻媒体呈现的特点与缺点

(一) 网络新闻媒体呈现的特点

第一, 传播速度快, 能够打破空间的限制。通过网络新闻媒体, 工作人员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新闻报道, 而受众也不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等因素的制约影响到阅读和浏览新闻。第二, 节省人力和物力资源, 新闻内容更加多样。工作人员利用网络可以轻松的采集和编辑一篇报道, 使用时间较短, 所以节省了人力和物力资源, 而新闻内容的多样性也满足了更多受众的不同需求。第三, 新闻信息的整理和存储更加方便, 而且也便于信息的查阅。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节选自己感兴趣的新闻并存储起来, 在自己空闲的时间进行浏览, 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 快速的通过互联网查询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报道。所以, 网络新闻媒体得到了更多人的喜爱, 而且这种新闻媒体也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二) 网络新闻媒体存在的缺点

第一, 新闻报道不一定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 许多媒体企业为了单纯的追求利益, 不惜炒作和故意夸大事实, 而新闻媒体的报道令许多受众都深信不疑, 所以网络新闻媒体的传播, 令众多受众不能明辨新闻报道是否具有真实性和客观性。第二, 网络新闻媒体的快速传播使媒体工作人员逐渐丧失了创造能力和独立能力, 更加依赖于网络, 对新闻报道的编写往往不是深入挖掘, 寻找未知的内幕, 而是对原新闻的深加工, 这种依赖不利于新闻媒体的发展 (1) 。

二、传统新闻媒体呈现的特点与缺点

(一) 传统新闻媒体呈现的特点

第一, 具有收藏价值和浏览价值。报纸等传统新闻媒体通过真实有效的文字叙述, 传达给视觉神经, 并且使视觉神经得到有效的触动, 从而带动受众对新闻报道的思考。此外, 报纸更加具有收藏价值, 其影响是深远的, 在现阶段, 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到报纸的魅力。第二, 广播这种传统新闻媒体, 其传播方式较为单一, 但是却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深得受众的喜爱。听众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收听广播新闻, 并且充分调动了听觉神经。而电视等传统新闻媒体, 则集听觉和视觉于一体, 充分调动受众对新闻的兴趣。第三, 传统新闻媒体拥有较多的受众, 因为这种方式更容易被人所接受, 尤其是对于年纪较大的老一辈来说, 传统新闻媒体更是他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渠道, 他们接受网络新闻媒体的能力相对较弱。

(二) 传统新闻媒体存在的缺点

第一, 传统新闻媒体不能更好的保证时效性。传统新闻媒体在一定程度上, 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不能实现随时随地进行新闻报道的传播, 因此通过报纸等传统媒介播报的报道可能已经发生几天时间了。第二, 传统新闻媒介缺乏新意, 不能更好地将媒体综合化实现多媒体传播,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更多人会选择网络媒介, 所以传统新闻媒体已经不能满足多数受众的需求。第三, 利用传统新闻媒体, 受众了解新闻信息的时间比较固定, 而人们不同的时间都可能有不同的事情发生, 这更加不能符合随性生活的人群的需求 (2) 。

三、网络和传统的新闻媒体进行整合的手段

第一, 加快报纸和网络的一体化进程。目前, 许多媒体的报纸媒介已经实现了借助网络平台传播新闻信息, 使受众更好地了解到新闻资讯, 这不仅能够防止传统媒介受众的流失, 而且丰富了新闻信息的内容和提高了新闻传播的速度。第二, 实现信息共享。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需要相互沟通和合作, 在竞争与合作中求双赢。传统新闻媒体实现的基础条件是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资源, 而网络新闻媒体则反而节省了人力和物力资源。因此, 将两者进行有效的整合, 既能够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又可以使两者在发展中互补不足。第三, 合理利用新媒体将传统与网络的新闻媒体进行整合, 例如:3G、4G时代的来临, 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所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将两者进行整合, 通过新媒体技术对新闻信息进行传播, 能够增加更多的受众, 并且促进新闻媒体的更好发展。

摘要:本文分别论述了网络新闻媒体和传统新闻媒体的特点与缺点, 并且提出了将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进行整合的有效手段。

关键词:网络新闻媒体,传统新闻媒体,对比探究

注释

11 史南.网络新闻媒体的局限及与传统新闻媒体整合之探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4, 5 (28) :357-358

22 熊雯婷.探析网络新闻媒体与传统新闻媒体的整合[J].科技传播, 2011, 5 (8) :192-193

新闻媒体报道 篇2

回到约翰逊被斩首这一新闻事件本身,也许西方一些媒体的报道可以给我们带来些许启示。事件发生后,作者先后上了CNN和FOXNEWS的网站查询相关报道,颇富有意味的事,诞生于美国浓厚市场化氛围中的两大主要的新闻媒体网站上,作者并没有看到事件中的三张“血腥”照片。除了展示约翰逊生前的工作照和被绑架以后的照片外,更多地是约翰逊家乡的亲人和朋友点燃烛光静静地为约翰逊祈祷的画面,画面上看不到一点血,更看不到呼天抢地的哀伤镜头,看到的只是静静伫立的人们和摇曳的烛光。这样的报道丝毫没有降低新闻的震撼力,它能让你在哀叹一个鲜活生命无辜失去的同时,让你感觉到一份逝者生命不可被剥夺的尊严。

传播学者施拉姆曾说:“电视的发明是人类社会智能了不起的成就,但如何运用电视则是人类智能更大的责任。”从这点上来说,作为“社会窗口”的媒体,所承担的不仅仅是“有闻必录”地报道机器,从长远意义上来说,它更承担着对于一个良性、健全社会的塑造。

作者:孙卫华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03级博士

地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8-03博 中国人民大学研二楼810房间

邮编:100872

EMAIL:whsun99@eyou.com sunwh99@yahoo.com

新闻连线:电视新闻报道新突破 篇3

一、新闻连线节目产生的背景

新闻连线节目是指充分运用先进的视音频传输手段,完全打破空间地域的束缚,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相关人员连在一起,就受众高度关注的一个新闻事件或者新闻话题,进行报道、讨论和评述的节目形式。这种新型节目形式的产生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迫使电视新闻报道要有新突破。

随着我国新闻媒体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快,新闻媒体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近年来,报纸媒体中晚报的兴起,将新闻报道中的深度报道推向了极致;广播媒体中专业频率的出现,将新闻的时效性体现得淋漓尽致;互联网这一新兴媒体又以其互动性强显示出无限魅力。所有这些都对电视新闻报道形成了极大的冲击,迫使电视媒体博采各家之长,充分发挥电视技术潜力,在电视新闻报道形式上进行创新。

2.观众的需求越来越高,简单的新闻报道已难以满足观众的需要。

对电视媒体来说,除了其他媒体的竞争,内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去年以来,全国在无线和有线电视台合并的潮流下,数以千计的专业化频道应运而生,电视媒体已经由稀缺转变为过剩,观众也因此有了更多的选择。另外,随着观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观众对电视新闻报道的口味也变得越来越挑剔,由过去的"你播什么我看什么"变为"想看什么就看什么"。这就要求电视新闻报道要以更快、更深、更多的信息量和更强的现场感来满足观众的需要。

3.电视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新闻连线成为可能。

近年来,电视技术、信息产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视频、音频、微波、光缆、通讯等技术的完善和普及,为新闻连线提供了技术保障。如果没有这些现代科学技术提供的物质条件,新闻连线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二、新闻连线节目的特征

新闻连线节目实际上是将电视新闻报道或电视直播节目与演播室节目通过现代电视技术有机地连接起来,将前方的新闻报道或现场报道与后方的访谈融为一体。除了有一般电视新闻报道的特征外,还有以下显著特征。

1.新闻题材重大,是观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事件。

新闻连线节目的题材要么是内容复杂、头绪较多,要么是正在发展的、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而且观众对此题材又有着高度的关注度。对这类事件或问题的报道,若用一般的电视新闻报道形式,往往由于篇幅小、时间紧的限制,记者难以进行从容的观察和思考,不能进行深入的追踪和挖掘,所作的报道大多流于表象,信息量、时效性也较差。通过新闻连线,既能对事件进行充分报道,又能展开深入的讨论,还可以根据需要插播背景资料,并且能随时把握事件的发展和进程。同时,通过将某一方面的专家请进演播室或进行连线采访,更能挖掘新闻事件的深度内涵,以全面的视角,全方位、立体化的信息组合满足观众的需要。中央电视台成功地对韩日世界杯、今年"两会"以及伊拉克战争的连线报道,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2.时空跨度大,真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对电视新闻报道的束缚。

新闻连线节目充分运用现代电视技术和通讯技术,缩短了客观上的距离,不管地球上、地球外,只要人类能涉足的地方,就能将其置入观众面前的电视屏幕,使地球真正成为一个村落。最近发生的伊拉克战争,新闻连线的技术被中央电视台广泛而熟练地运用着。只要观众坐在电视机前,就能看到伊拉克战争的现场,看到伊拉克周边国家所建的难民营和军队调动情况,看到美英等国家高官的活动和军事部署情况,看到世界各国政府的表态及群众游行示威的现场,甚至刚刚还在看伊拉克惨烈的战争场面,转眼又看到在美国好莱坞举行的奥斯卡颁奖盛况等。空间上的距离感在此消失得无影无踪。

新闻连线节目还通过背景资料的运用,在节目中插播背景报道,将时间上的距离拉近。如中央电视台对伊拉克战争的连线报道,既有正在进行的战争现场,又有十几年前海湾战争的情况,还有这十几年来联合国对伊拉克的制裁和武器核查情况。时间上的距离感在此也被大大弱化。

3.报道的信息量大、深度高、思辨性强。

新闻连线节目由于彻底摆脱了时空的局限,通过多点式、全方位、立体化的报道,能够充分将某一事件的所有信息呈现给观众。再通过演播室中专家对这些信息的综合、讨论、述评,进一步充实背景、延展现场、阐释观点和看法,挖掘出深层次的新闻内涵。同时,通过对事件所涉及的各方面人物的采访,以及有不同观点的专家之间的讨论甚至交锋,使整个报道具有思辨性。由此可以看出,新闻连线节目已经成为电视新闻报道从理性思考欠缺、报道深度不够、透视性不强走向提升自身的思辨色彩,加强报道深度,增强透视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4.现场感、参与性强,不仅报道结果,而且更重视过程。

有专家将人类与外界的感知分为三个接触阶段:一是面对面的直接接触;二是以书面文字或电话、摄像等方式实现的人际接触;三是由电视与网络带来的接触,它既有第一类的亲情和直观,又有第二类超越时空的优势。新闻连线报道可谓完美地体现出了第三类的优势。以前的电视新闻报道只是客观地叙述,偏重于报道结果,很少注重细节,更不用说过程了;而新闻连线报道将事件的现场、环境、人物、进程原原本本地展现在观众的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通过连线,在不同地方出镜的记者引领着观众的视线,走进现场、寻找细节、探寻人物、追踪过程,使观众很容易将自己放在那个环境里去设想,更加深刻地关注那里发生了什么事,以及自己对这件事的想法,最大限度地拉近了媒体与观众的距离,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意识。

5.主持人角色突显,综合能力成为主持人驾驭节目的关键。

新闻媒体报道 篇4

关键词:电视新闻现场报道,会议新闻报道,记者

1 电视现场报道的优势作用

电视现场报道是电视新闻报道的重要体裁, 是记者在镜头前进行采访的最富有特色的一种报道形式。因为它具有最强的时效性和现场感, 所以在电视新闻中被普便应用, 并已经显示出了越来越强的生命力。

电视现场报道通过记者采访新闻事件当事人、目击者及有关人土的报道, 使观众看到了新闻现场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事实。它的特征是:记者出图像, 体现的是现在进行时, 并且有完整的同期声贯穿于电视新闻的始终。电视现场报道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与众不同,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 时效性强

现场报道由于采编播是在新闻现场一次性同时完成, 省去了写稿、播音、复制等程序。因此, 它比一般报道在制作上简便, 更能尽快播出。在“神舟”六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的时候, 我们虽然没有机会到发射基地, 但由于在北京发射总控中心的采访采用了现场报道方式, 取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1.2 可信性强

现场报道由于是记者以现场目击者或参与者的身份做报道, 有利于增强新闻的可信性与权威性。因为现场报道是电视记者手执话筒亲临现场, 记者的解说和一问一答是在新闻事件的现场完成的, 因此和一般的新闻相比, 现场报道中记者在现场的口头报道更有激情, 更有强烈的现场气氛, 更有强烈的现场纪实性。

1.3 现场感强

现场报道由于是记者在现场的即时报道, 观众看到听到的是记者现场采访的过程。生动感人的画面与现场实况音响融为一体, 赋予强烈的双通道传播的现场性, 显示了电视传播最突出的优势。

为什么现场报道有现场感强的优势呢?从心理学看, “百闻不如一见”、“耳闻为虚、眼见为实”, 人们总相信自己亲眼见到的事实。现场报道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在一般电视新闻中, 观众通过画面看到的是现场的情形, 听到的是播音员画外音的解说, 而播音员往往不在现场;现场报道使观众在看到现场图像的同时, 听到记者作现场口头播报叙述, 还听到现场特有的同期声, 以视听两个通道同时作用刺激观众大脑, 造成声画合一融为一体的综合效应, 没有画面加画外音解说那种容易产生声画两层皮的现象。

总结现场报道的优势, 就可以在新闻实践中更好地利用现场报道, 扩大电视新闻传播的信息量, 让报道取得更好的收视效果。

2 怎样活化会议新闻报道

会议新闻是指新闻媒体对各种会议动态及其相关内容进行的报道。会议内容的复杂性、多样性使会议新闻的报道范围极为广泛, 如党政机关和政治、经济性会议, 各种社会团体组织的专业性会议、座谈会、联欢会、现场会等等, 凡此种种, 都是报道的对象。因此, 在我们的新闻节目中, 会议新闻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由于新闻媒体肩负着党和政府及人民的喉舌作用, 会议新闻就成了不可缺少的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 会议新闻表现力好与坏, 将直接影响到这一功能能否实现。

然而, 我们目前的会议新闻报道, 无论是在传播内容上还是在表现形式方面上都程式化、模式化。各种会议的程序大都相同, 一方面记者为会议程序所困, 把自己的眼光局限于会议本身, 禁锢了自己的思维, 只注重会扬内的新闻信息, 注重对会议程序的报道, 对会场外的一些足以引起受众关注的内容, 如会议的意义、影响及与公众的关系等, 常常被忽略了, 因此会议新闻报道通常只是会议的翻版和微缩, 全然看不到记者的选择和创作。另一方面, 注重会议程序导致了会议新闻报道模式的陈旧和僵化。哪些是受众最关心、最具有新闻价值的东西, 哪些该详写、哪些该略写, 根本不用心去研究。此外, 会议报道过多, 且呆板冗长, 受众感到厌烦。这已成为我们媒体在新闻改革中的一大难题。那么, 怎样才能活化会议新闻报道, 使其不落俗套, 做到既主题突出, 又生动活泼, 篇幅短、信息量大, 受众喜闻乐见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

2.1 把握结合点, 提炼“活”的主题

提炼“活”的主题, 也就是所谓的“淘金法”。主题是新闻的“核心”, 是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部分。所谓新闻的含金量, 其实多指该新闻主题的社会价值, 会议报道也不例外。一条有价值的会议报道, 应在“报道这个事实的目的性、指导性、导向性”, 即会议“要说什么”, 首先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知晓、认识、教育等诸多需要。要事先对当前社会基层的情况有所了解。其次, 要对领导机关开会的意图做到心中有数, 这样揣着社情来听会, 就能听出会上提出的哪些思想和政策办法是回答解决现实问题的。把握直接消除受众心中的不确定性, 令其在解渴的新鲜感觉中实现新闻宣传解疑释惑的价值。因此, 记者在报道会议时, 必须按照新闻价值的要求, 要格外用心地透过程式化现象认识会议本质, 开掘具有“新鲜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的报道主题, 这对活化会议报道是非常重要的。

2.2 捕捉新鲜材料, 提取“活”的内容

新闻素材是报道内容的基本构件, 也是报道主题的承载体。选取什么材料写新闻, 不仅决定着记者能否将自己“隐藏在事实中的意见、观念”表达清楚, 而且决定着这种表达是鲜明生动、好听好看的, 还是僵硬呆板、不咸不淡的。活化会议报道, 则更依赖于取材的鲜活度。许多新鲜的新闻素材, 往往是出现在会议正式程序之外和领导人脱稿即兴讲话之中, 采访会议的记者如果不是全神贯注地观察思考, 自始至终地盯在现场, 转瞬间高价值的“活鱼”就会溜掉了。怎样判断活材料呢?首先, 必须是新鲜独有的会议材料。其次, 必须注意具体可感的细节材料, 把逻辑思维变成形象思维。记者只有把自己在会议的所见所闻所感, 真实具体地再现出来, 才能使受众获得身临其境的综合感受, 留下令人难忘的印象。

2.3 巧裁精剪, 构造“活”的框架

会议报道很难写活, 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记者被模式化的习惯势力所束缚, 被动消极地报道会议———会议怎么开就怎么报, 会上说什么就报什么, 完全被会议程序牵着走。诚然, 作为喉舌, 通过会议报道来配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 传达指示, 发布政令, 义不容辞。但新闻媒体的这种传达与发布, 决不是有闻必录的简单重复。应该遵循自身的传播规律, 根据会议报道主题和体现新闻价值的需要, 灵活运用会议提供的材料, 巧妙安排报道的层次结构。在这里, 记者的投入完全是积极主动富有创造性的。打破以往会议报道的习惯格式, 不是按照会议发展的时间顺序去安排新闻事实, 而是注意报道材料的内在逻辑关系, 顺着受众首先想知道什么, 然后想了解什么的思路来安排层次, 一条主线, 首尾连贯, 一环紧扣一环, 来龙去脉清晰, 主题鲜明突出, 表达也顺达流畅。这种结构方式也会使会议报道活起来。

2.4 弃陈词滥调, 采用“活”的语言

由于长期形成的会议报道写作模式, 留下了枯燥乏味的八股腔。写会议似乎只有“隆重开幕”、“胜利闭幕”或“某某领导出席了会议”、“参加了会议”等现成语。不彻底摒弃这些八股腔, 即使从会上抓到了“活鱼”, 也不能活灵活现地反映出来。因此要勇于实践探索, 突破会议新闻报道的陈词旧调。用描写的语言增加会议信息的可感性;用个性的语言增加会议思想的生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使会议新闻报道活化起来。

(新闻媒体)浅析典型报道 篇5

析 典 型 报 道

通过典型报道中的事件和人物可以使读者、观众、听众从中了解到党和政府各项政策在人民群众中贯彻和执行的具体,生动的情况,进一步展现人们的时代风貌,具有强大的宣传教育力量。这里必须搞清楚两点:

一、加强典型报道,并不是要减弱综合报道,更不是减少日常大量的动态信息报道,而是要继续提高我们的消息和综合报道的同时去加强典型报道,使两者相互结合,把报道工作做得更好。

二、必须首先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典型报道是对带有普遍意义的突出的人物和事件进行深入的报道。

一些媒体过去对典型报道做得不够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个在整个报道类型中典型报道所占比例太小;另一个是在我们现有的报道中,或材料选择不典型或者没有写好、拍好,因而真正出色的很少。

从实际工作来看,许多好的典型材料有一些我们没有采写,还有些典型材料我们虽然写了,但是没有按照典型报道的要求写。这些都说明实际工作中不是没有典型材料,而主要是我们没有主动发现,深入发掘。以往我们的典型报道存在以下缺点:

一、缺乏背景,缺乏这一典型的事物和其它事物的联系,说服力不够,使人不出这一人物与事件的典型意义。我们在写典型时往往孤立的去写,不去介绍这个典型在全局中的地位,不去区别这个典型材料之所以有异于寻常和比较突出的地方。因此写出来的报道便感到平淡。一些模范人物除了有模范称号之外,很少从具体事例中说出他比一般人更加突出的特点,难以使观众、读者从中信服他就是一个令人敬佩的模范人物。典型报道正因为是用具体突出的典型事例去代表一般,因此它也就具有说服力,否则就会只看到它一般性。看不到它的特殊性了。

二、平铺直叙、包罗万象,未能抓住最突出的特点加以描写,难以给观众或读者概括鲜明的印象,使读者或观众对这一人物或事物的典型意义不能形成明确的概念。

三、典型报道需要具体生动,但有些报道把具体变为琐碎,有的报道技术性太强。这不仅是写作方法的问题,也是思想认识的问题。报道中纯技术的材料或引证外行读者、观众看不懂,自然谈不上兴趣,如果必须要引进技术性材料,也应当做到通俗易懂。典型报道要求具体生动,但具体生动要有条理,主将分明,否则典型报道就流于零碎片面,杂乱无章。

上面所说的仅是几个比较常见的缺点,在典型报道中还存在一些其它的一些毛病。如写作拍摄方法的公式化,不够生动与一般报道没有区别;一写典型就是“通讯”,而一写就是几千字;内容空洞只是为介绍而介绍,为表扬而表扬,从头到尾提不出问题。这些缺点需要改进。

应该从下述的方面加强与改进典型报道,(一)充分认识典型报道的重要性和它在整个新闻报道工作中应有的地位。典型报道可以具体深入地的反映典型报道当作我们经常的报道任务之一,发掘典型材料要认真地完成。

(二)选择典型报道材料时,在思想上要克服两种偏向:一个是认为典型报道不好写,因此畏难而退;或是对典型材料要求太高,认为这也不典型,那也不典型,因而就无材料可写。另一方面也要纠正那种过低估计典型报道的片面认识,在选择典型材料时不慎重、仔细推敲,认为典型材料用不着像写综合报道那样费力气,对典型报道的要求也不像对综合报道那样高。这两种偏向都要克服。对于什么是典型报道的标准要很好体会。除上面所讲的以外,再特别强调两点:(1)选材要具有整体观点,从整体的观点来衡量;(2)目的应该明确。在采写时,思想上应该明确这篇典型报道重点在反映哪些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问题。

新媒体安排报道任务时,除了按捺综合报道外,应该重视增加典型报道。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典型报道是树立榜样,因此应该重视。

四、为了搞好典型报道,记者必须更好地了解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工作部署和基层的实际情况,与领导机关保持联系,扩大外勤活动,发现线索,跟踪追访,总之不了解实际情况,就无法发现典型;不了解全盘情况,就无法估计典型的作用和价值。

五、对于典型报道的写作,应该认真负责,把它写好。只有精心写好、深刻钻研,才能写出典型报道的佳作。

从人性化角度捕捉提炼典型细节 细节,是展现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形象、真实、可信地表现人物,就是要让细节说话。好的通讯正是对人物的一言一行、矛盾发展的具体环节进行细致地描摹,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渲染,才生动地刻画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丰满了人物的神韵,增强了感染力。典型人物报道,要有几个富有个性的细节作支撑,才会使全文活跃。

而以人为本,从人性化的角度去发现、捕捉、提炼最能打动人的典型细节更是当下典型人物报道的最突出的特征。

《警察任长霞》开篇就用一连串细节,抓住读者的眼球:任长霞要报考警校,可她的身高达不到警校的录取标准。她就穿上高跟鞋,再穿上能盖上鞋跟的长筒裤,“量身高时使劲往上拔着,恨不能把头发丝都乍起来„„”几个细节连在一起,让人读来百感交集,心灵颤抖。

从人性化的角度提炼细节,就要求记者在选择细节时,必须注意生活的真实,努力发现那些能够真实反映人物复杂性的典型细节,为塑造立体的人服务。

典型人物似乎应该无私奉献,不计较个人得失,但《基层干部的楷模周国知》这篇通讯,却这样写道:他病倒在床、一一交代几件工作后,向站在床前的民政助理魏光荣开了口:“我担心我老婆的风湿病会瘫得站不起来,两个孩子都还小。真到了我死那一天,请组织上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给她们、给我父亲适当照顾。”还没听完,魏光荣已是双眼泪流,这“照顾”二字,是20年来第一次从周国知嘴里说出来。

有情未必不豪杰。一个人性化的周国知更易让读者产生共鸣。透过人性化视角,让典型人物回归常理、常态、常情,一个丰富、生动、立体、真实的人才能得以呈现,这也是典型宣传成为精神导引的前提。

三思典型人物报道

时间:2010-01-31 14:24:00 作者:;来源:

● 张桂兰

典型报道,是指对一定时期内产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件进行的重点报道。其中,最为常见的形式是典型人物报道。人物报道记录着以人为核心的事件,应该说,是受众最为关心也是最感兴趣的。

可是,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典型人物报道开始走向低迷。有些记者费力费心写出的人物,不但不能感动受众,甚至还会招致受众的怀疑和否定,典型报道在传播中产生了逆向效应。典型人物遭遇质疑、解构,需要我们审视和反思传播和报道中的一些思维惯性。本文就此提出一孔之见。

对典型人物价值的再认识

典型人物的价值,不仅仅是设置标杆起示范作用。的确,典型报道的出现,是为了配合在特定时空环境下的政治运动,为社会公众设立“参照坐标”。如党报中最初出现的典型人物——吴满有,就是在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出现的。随后所树立的人物,也大多与为了制造出有明确指向的群众运动分不开的,如抗美援朝中出现的“最可爱的人”群体形象、“农业学大寨”运动中出现的“铁姑娘”郭凤莲。

典型人物的精神和美德更有着“涵化”人心的功能。当今社会虽然不是“一种标准、一种模式、一种思维”,某些传统和权威遭到解构,但是大众话语系统中对具有普适标准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还是认同的,如朴实善良的品质、不屈不挠的精神、发愤图强的表现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感等。具有这样精神品质的典型人物,仍然是人们守护和追求的目标。张海迪的事迹深入人心,是因为她有着不甘心命运的摆布,在逆境中崛起的精神;“一个人,一条路,一匹马”走了20年的马班邮递员王顺友,用坚韧不拔的毅力和对事业的执著追求,恪守自己的职责,为自己赢得职业尊严,同时,也赢得了受众的尊敬。

这些品质和精神在当今社会是非常需要的。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市场化激烈进程中,受众群体的疏离感、孤独感加剧,社会的分层碎片化程度也在加深。受众需要自己认同的人物,寄托情感和价值观。维系民族共同体的最高力量就是来自公共精神和普遍的信念。德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曾说:“任何社会都会感到,它有必要按时定期地强化和确认集体情感和集体意义,只有这种情感和意识才能使社会获得其统一性和人格性”。①

人物报道还能担负记录社会和监测环境作用。在汶川大地震中,《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中的《回家》一文,记载着一对父母带着儿子回家的艰苦历程,这对父母的坚韧和伤痛,引领读者体察到灾难给人类留下了何其深重的伤疤。凤凰台的《冷暖人生》把关注点投向了社会边缘人物,如死囚、从农村到城市闯荡的年轻人和争议性人物等。“小人物大历史”的现身说法,描述社会弱势群体生存现状的同时,反映着有典型意味的一些社会真实存在的问题和大众的精神状态。

转型期的社会,环境高度复杂化,身处飞速变动中的人,特别是普通人的命运和呼声,需要通过媒介的信息渠道进行展现。而且,关注作为社会大多数的普通人,对于越来越关注民生的中国,也是很有必要的。清华大学教授李希光说:“普通人的故事却是广大普通人民群众生活的缩影,其社会意义可能比某个有新闻价值的人物更有价值,他们的故事是生活更深层次的现实,是更贴近真相的社会现实。”③

对典型人物“真实性”的认识

近年来业界非常重视典型人物事迹的“真实性”,例如呼唤从人性、个性角度出发,写出人物的可信性、可亲性。具体到写作中,强调在调查研究获取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选取最突出的、最具说服力的细节材料,展现人物的成长经历和内心世界,表现他们作为普通人不平凡的另一面。但是,通过研读一些遭到质疑的人物报道案例后,笔者发现对新闻真实性的理解和操作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

1.“隐性失实”的存在

“显性失实”,是指用虚构、夸大、拼凑、歪曲等方式生产出来的新闻。而“隐性失实”,是用片面的报道、有意的屏蔽等手段造成的。“写出来的典型”,就是“显性失实”的产物,这是新闻界公认的假新闻。而比较隐蔽的“隐性失实”的危害性还没有得到业界足够重视。

在人物报道上,最能体现“隐性失实”的,就是被报道对象的刻板印象。传统的典型人物在媒介上就呈现着过度类化甚至脸谱化的倾向。如先进就是有病不治直至殉职;劳模就是公而忘私,一心扑在工作上,有人无性。

刻板印象的形成,一个重要原因是运用一些新闻宣传方法,故意突出一部分事实,有意识地屏蔽不利于展现人物形象的事件,将典型烘托得完美无缺。经历了道德高峰和低谷的“最有情义男”和“忘恩负义人”吴加芳感悟出:榜样有优点和缺点,“运气差的,缺点都出来了,运气好的,出来的都是优点”。这些是被型塑出来的不食人间烟火的神,自然招致受众的怀疑甚至抵触。

2.与真实性相关的细节问题

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典型报道在写作方法上有了很大提高,注意到细节描写能增加人情味,增添生活气息。如1998年对抗洪英雄李向群的报道,提到了他刚到部队时留着“费翔式”的分头,人前翘着二郎腿,见领导先敬烟。这些细节被认为“提高了典型的可信性与生动性,也为反映李向群的成长做了铺垫”。

毋庸置疑,细节的运用“提高了典型的可信性”,是改进报道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遗憾的是,细节的运用还是被停留在作为工具的层面上,却没有从决定稿件成败的高度被对待。典型人物的可信性就存在于真实的细节之中。虚构捏造出来的细节,一旦被受众识别,典型人物的立根之基被动摇,又何谈人物的感染力?

对“典型宣传合力能产生影响力”的看法

为了营造宣传合力,对于重大典型人物,最常见的是采取“集团作战”的方式进行报道。报道许振超、任长霞的事迹时,传统媒介报纸、广播、电视和新兴传媒互联网、手机相互补充,相互配合,以“集团作战”最大程度地共享新闻资源,整合不同媒介的力量,营造极强的声势,使其在短时间内树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达到峰值。

这样多多益善的做法,也并非尽善尽美。如果正面典型宣传一味追求规模与数量,不讲究“度”,往往难以达到预期的宣传效果,甚至会产生逆向效应。逆向效应是由受众的逆向心理所引起的,按照传播学的观点,逆向心理是受众心理定势下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指受众对内容相同、形式单调的信息过量传播所持的抵触反抗心理倾向。

而且,“集团作战”大都是主题先行,被采访单位根据主题先准备材料。各类媒体根据自己定位和风格,记者从不同视角,运用多种表现手法,采取多种报道形式,充分挖掘典型的精神风貌。但是,新闻的定义,“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新闻是对事实的反映,观点来源于事实材料,在相同的材料信息中寻找不同宣传点,很难让记者写出真正独家的故事、个性化的人物。为了把典型人物的精神风貌写透写全,有的媒介竭尽所能地改变角度,结果往往会在报道过程中片面夸大或拔高典型人物。

自媒体新闻刍议 篇6

关键词:自媒体新闻;公信力;出路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183-02

近年来,全球网络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自媒体平台,如美国的推特和脸书,中国的微博及微信,它们的迅速普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信息的生产、共享和传播方式。其中自媒体新闻作为自媒体平台的重要产物,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很多人习惯了每天登陆自媒体平台获取各种信息,自媒体新闻也成为很多人即时了解时事的首选渠道。与传统媒体新闻和网络新闻相比,自媒体新闻呈现哪些新特点?又存在哪些短板?充分认识自媒体新闻的特点,增强自媒体新闻的公信力,是我们应当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对发挥自媒体新闻的长处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自媒体新闻的特点

自媒体新闻指通过媒体平台产生并发布的新闻。有别于网络新闻,自媒体新闻包含“自媒体”及“新闻”两个要素,其中“自媒体”要素要求新闻由自媒体平台用户发布,而“新闻”要素则要求其提供的信息必须具有社会属性。在这两种要素的基础上,自媒体新闻呈现出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信源的丰富性

自媒体平台可以说是没有门槛,只要懂得基本的网络操作,任何人都可以注册一个甚至多个账号,然后通过登录账号来发布信息。和网络新闻不同,网络新闻还有很大一部分是转载、加工自传统媒体,而自媒体新闻则彻底脱离了传统媒体的制约,当自媒体平台用户所发布的信息因为具有社会属性而产生了新闻价值时,该信息就可以被定义为自媒体新闻。这种低门槛的特性带来了丰富的信源,打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使全民化或社会化大传播成为可能。它也突破了传统媒体乃至网络媒体的限制,让每一个普通个体都变成潜在的媒体,在自媒体新闻在突发事件、热点事件的发掘、播报和传递方面具有特别的优势,真正实现了“零距离”,发挥了与众不同的作用。如余姚官员视察水灾让人背的事件,就是由在场的网友即时拍照上传至微博和微信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可以说,丰富的信源使得随时随处的新闻速递成为可能,具了网络新闻和传统媒体新闻所不可比拟的极大吸引力。

(二)内容的个体化

自媒体丰富信源决定了自媒体新闻内容的个体性。自媒体平台联结全世界各地不同的人,由于文化和价值的多元,自媒体平台用户可以自由带入或者直接对自己看到、听到的事件作多种解读,而不必遵循传统新闻报道的原则,这是传统媒体新闻和网络新闻报道都做不到的。

但是,这也往往成为自媒体新闻的短板,由于新闻的内容和焦点直接取决于自媒体平台用户,中间不存在任何像传统媒体那样以专业的眼光进行过滤和审视的环节,所以自媒体平台用户的关注点和自身素养直接决定了自媒体新闻的内容和质量,使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容易受到用户的观点和情绪导致扭曲失真。甚至有一些别具用心的用户,为了提高知名度而散布假新闻,以图吸引一时眼球。虽然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也时不时出现假新闻,但相比起自媒体有更为成熟的防范和惩罚机制。

(三)形式的全媒体化

网络新闻在报道形式的全媒体化方面已经开了先河,但自媒体新闻将这种特色一步发挥了出来。可以说,网络新闻所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只是自媒体新闻的基础。随着移动终端拍照和录影功能的快速升级换代,即时发布图文并茂的信息成为信手拈来的事情。几乎所有的自媒体新闻,都起码以文字搭配图片为表现形式,小到号召救助路边流浪猫狗,大到第一时间发布火灾和车祸的消息,早就克服了前几年网络流行语所说的“无图无真相”,再加上网络储存空间的高度扩展,加入音频、视频也自然不在话下。如果说作为自媒体新闻的静态图片容易受到歪曲理解,那么动态的音频和视频的广泛运用则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媒体新闻容易失真的特性,也极大激发了自媒体平台用户的热情,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尝试以含金量更高的方式参与信息发布,将多种元素进行叠加,如将拍到的图片和视频进行加工剪辑,配上音乐和文案,所达到的效果有些已经可以媲美正规媒体。这种做法也影响到了一些传统媒体尤其广播电视媒体的报道方式,如广东南方电视台的“今日一线”等社会新闻栏目,为所报道的事件配上音乐渲染情绪已是常规做法。

(四)极强的交互性

交互性这一网络媒体所呈现出来的有别于传统媒体的最显著特点,在自媒体这里表现得更为彻底。如果说,在以前的网络新闻报道中,作为读者的受众已经从传统媒体时代的“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那么在自媒体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信息接收者的受众,其主动性又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甚至可以说,由于自媒体平台的特性,被定义为传播客体的受众已经获得了与作为传播主体的信息提供者同等的地位。一方面,受众不仅能够对新闻加以评论、参与新闻的传播活动,还可能对事件的发展施加影响,尤其是在重大事件或热点社会新闻上迅速形成舆论,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甚至迫使当事人或有关部门作出回应。他们在这种平等的关系中获得了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反过来又促进了交互性的增强。此外,交互性还体现在另一方面,以前的线索获取大多靠报料人主动联系媒体获得,而自媒体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这种关系,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主动、频繁地从自媒体上获取线索已成常态。

二、自媒体新闻的出路

当下,自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这种势头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会继续发展。随着自媒体的进一步成长,它还会不断呈现出新的特点。而以自媒体为基础产生并传播的自媒体新闻也会随之产生新的变化,但无论如何变化,自媒体新闻也有它必须遵循的准则及发展方向。

自媒体新闻的特性决定了它从产生到传播的各个环节都具有极大的随意性,但这也是它的特色所在,如果将传统媒体的规范化运作不假思索地照搬、硬套其头上,自媒体新闻就会失去活力,甚至因噎废食,这一全新的新闻类型的优势便无法得到多元化的呈现,对信息化社会的发展有害无利。自媒体新闻要做到扬长避短,在规范的前提下激发其个性和活力,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从源头规范上网行为

自媒体平台无论如何发展,都是依附于互联网存在的,所以要规范自媒体平台新闻,还是必须从源头上规范上网行为。一方面,应持续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早已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互联网管理条例》、《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来维护互联网健康环境,这是所有互联网站和网民都必须遵守的,自媒体平台及自媒体平台新闻虽是新生事物,但都是互联网的产物,也必须纳入其管理。另一方面,必须认识到,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其实是密不可分的,绝大多数自媒体平台用户也是在追求一种更真我的表达,这个“真我”正是源自真实的社会和家庭,具有强烈的“个人”属性,是个人生活在网络虚拟世界的延伸和扩展,所以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如果能从线下就开始创造条件鼓励用户进行个人兴趣的自然表达,其“个人”的属性必能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二)加强网上舆论引导

随着自媒体平台的发展,其用户类型也趋向多样化,除了代表网民个人的账号,越来越多的官方组织和社会机构也开始进驻自媒体平台,一改往日传统政府发布、媒体采编的单向输出,以灵活多变、平易近人的方式与个人用户形成互动,使得自媒体平台逐渐形成两个大的舆论场:一个是个人用户的个性化表达,其中自媒体新闻就属于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另一个是各领域官方机构的权威表达。这两个舆论场是相辅相成,相互影响的,双方既是传播的主体,又是传播的客体,一方面是个人用户发布的新闻和观点集合形成民意指向,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形成影响,另一方面是官方组织和社会机构以主动发声、即时回应和沟通交流等方式针对各自的职权和领域进行阐释或公布。其中后者便是舆论引导的基础,如果能有效发挥作用,将对用户发布自媒体新闻的内容和导向施加明显的正面影响。随着自媒体影响力的日渐增强,自媒体平台上的“官民共生”关系应好好利用起来,必须越来越重视在自媒体平台上培育官方组织和社会机构,敦促他们发布准确、权威的信息,尤其要重点提倡政府和领导干部转变观念,与时俱进,自觉将自媒体平台变成日常工作中最重要的信息工具。

(三)多源信息增强自净能力

自媒体平台上的个性化表达可谓百家争鸣,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可以看作是信息时代的“海纳百川”。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的进一步普及,中国大多数网民的心态已经逐渐洗去了互联网诞生初期的幼稚和浮躁,在专业领域各有所长的学者型网民渐渐成为不可忽视的一支力量,他们在对公共事务和热点新闻上,往往能从不同角度给出专业的意见。自媒体平台极强的交互性为实现“平衡报道”提供了非常好的条件。时至今日,越来越多的自媒体用户在接触到信息时的第一反应已不再是无条件相信并转发,而是倾向质疑和求证,在海量网络信息中优胜劣汰。传播主体和客体的趋于平等,使得媒体理性和公众理性,媒体责任和公民责任,逐渐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以媒体理性涵养公众理性,以媒体责任激发公民责任,这就为自媒体新闻的自净功能提供了最坚实的基础,也对每一个自媒体用户成为“把关人”提出了要求。自媒体新闻的自净是建立在所有自媒体用户利益共同体基础上的自净。

(四)与传统媒体形成良性互动

自媒体平台的迅猛发展,并不意味着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已经走上式微之路,三者各有所长。自媒体平台新闻的产生和传播总是处于活跃之中,但产生和传播的活跃却不一定意味着它充分满足受众对信息的需求。信息碎片化是自媒体平台的最大短板,而对现代社会来说,好的信息必须同时满足全面性和稳定性两个要求。目前仍旧只有专业媒体才能通过规范而持续的信息采写和发布来满足社会对优质信息需求。在这样的态势下,自媒体平台和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应形成一套取长补短的有效机制,建立一种互补竞争、相互渗透的关系。自媒体以其最丰富的信源提供最丰富的信息,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则在信息整合环节发挥其优势,再将整合过的全面而稳定的信息反馈回自媒体,形成良性互动。这种良性互动将使一种具有相当公信力的自媒体传媒生态新格局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陈绚.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理论与实践[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2]张春华.网络舆情:社会学的阐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3]朱联营,范素素.博客新闻化原因及对传统新闻媒体的冲击和影响[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

新闻媒体报道 篇7

1精心策划, 着眼全局, 作地方政治、经济运行情况的观察者

2009年, 吉林新闻综合广播开启省“两会”现场直播元年, “吉林春来早”成功检验了广播人观察梳理省情、民情的能力。在连续7年的全省“两会”现场直播中, 精心策划的各期主题如引线, 代表委员、专家学者畅所欲言、平民表达, 既能着眼于全省各领域的新变化、新亮点, 又能细化至民生中的大事小情。这就很好地去除了“两会”在受众心中的距离感;化解了普通百姓对“提案”“议案”的神秘感。

直播中, 如何把作为观察者的记者们采写的会议报道、两会侧记与嘉宾们的权威解读、专业观点融合为一体, 需要编辑有着眼全局的意识, 在节目串联、编辑中仔细研究, 做到符合传播规律, 增强报道效果。

2 精准定位, 激发潜力, 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职的记录者

反映社情民意是人大代表的重要责任, 积极建言献策是政协委员的神圣使命。在认真调研、考察后, 代表、委员能否在“两会”期间提交出高质量的提案、议案历来是媒体关注的焦点。如何回应百姓期待, 不仅需要代表、委员用心为民鼓与呼, 也需要记者用自己的话筒、镜头和有温度的笔端记录代表、委员履职的细节和侧面。

2015年全国“两会”前, 由全国人大代表金华领衔, 30名吉林省人大代表欲提交的一份名为“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的议案”进入记者视野。经过多次沟通、交流, 记者完整记录了人大代表金华提交议案的初衷和全过程。在履职中, 代表们注意到作为世界仅有的三大黑土区之一的东北黑土区面积渐趋萎缩, 黑土层逐渐变薄, 加之目前国家层面的黑土地保护专项法律不系统、不全面, 因此, 如何有效保护黑土地, 不仅关乎民生, 更关乎国家的粮食安全, 应该引起高度重视。金华等代表在24个月内, 前后走访吉林省6个县 (市) 的14个黑土地保护项目区, 召开20余次座谈会, 并广泛听取基层农业部门和农民代表的意见、建议, 历经十余次修改后, 议案得以形成。她希望通过联名议案, 使黑土地保护在国家层面得到立法保障, 进而从法律层面来保护黑土地。最终这份议案被列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3号议案。在记者的忠实记录中, 人大代表们的尽心履职才能被广大百姓了解, 议案价值才能得以充分展现。

3 精确视角, 深挖细节, 做行业部门、普通百姓期望的传递者

在地方“两会”中, 涉及到普通百姓的民生实事关注度高, 涉及到当地各项事业发展的议案、提案备受瞩目。记者除观察省情、民情, 记录代表、委员的履职情况外, 也是行业部门、普通百姓期望的传递者。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职业教育, 为国家建设提供坚实人才保障。吉林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之一更加迫切需要专业技术人才支撑以加快振兴发展的步伐。吉林新闻综合广播多次走进省内重点高职院校, 聚焦职业教育发展, 了解院校发展状况, 并较全面地向全省听众介绍、展示职业教育现状。中职院校实现优质、可持续发展需要良好的发展结构。能否实现转型升级, 加强校企合作, 打通中职学子深造渠道, 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

精确视角也要深挖细节。记者在经过多地深入采访了解, 并结合网友的意见后, 形成连续追问。

“两会”报道出“新”, 广播人更应借力“两会”, 持续关注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记者更要在日常采访中, 持续做省情、民情的观察者和传递者。如此, 广播才能不断出新。

摘要:“互联网+”时代, 专业新闻广播时政报道应不断推陈出新。特别是作为时政新闻重要组成部分的“两会”报道必须革除“板着冷面孔”发声的刻板印象。本文以工作实践为阐述原点, 从“精心策划, 着眼全局, 作地方政治、经济运行情况的观察者”;“精准定位, 激发潜力, 作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履职的记录者”;“精确视角, 深挖细节, 作行业部门、普通百姓期望的传递者”三个层面论述, 以期为广播媒体的“两会”新闻报道开辟新视角。

关键词:代表委员,提案议案,出新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注重新闻价值改进新闻报道 篇8

一是提高政治敏感, 宣扬主旋律。新闻工作者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 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吃透党的方针、政策, 密切联系群众, 深入基层, 挖掘出有价值的新闻。佳木斯九中教师张丽莉, 舍身救学生, 而被车撞成重伤。省市各大新闻媒体及时进行报道。从佳木斯医院抢救, 到转到哈医大医院治疗, 全程、全方位的报道, 牵动了全省千百万人的心。人们被张丽莉在千钧一发时, 先想到的是学生, 在她苏醒时, 第一句话也是关心她的学生怎么样, 这一精神所打动。她积极配合治疗, 表现出常人没有的坚强, 深深地感动了医护人员, 感动了千百万人民群众。媒体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职业敏感和敬业, 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张丽莉的事迹也传遍了全国, 成为感动人心的最美女教师。这种高质量、高附加值的报道, 在社会引起的反应是强烈的, 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

宣传报道先进人物, 弘扬社会主义主旋律, 歌颂伟大的祖国, 凝聚强大的民族自豪感, 是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广东省深圳市视察时, 住酒店普通套间, 吃自助餐, 不封路, 给人耳目一新。总书记带头行动起来, 我们新闻工作者也应该行动起来, 彻底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 以高度的政治敏感, 深入下去, 写出更新、更好的新闻作品, 为改进我们的新闻报道, 开创一个新局面。

二是改进工作作风, 真抓实干。“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 要摒弃假大空的报道, 要突出新闻的真实性、新鲜性, 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是我们党的新闻工作的光荣传统。这就需要新闻工作者搞好调查研究, 深入群众, 深入基层, 深入实际。要具备察实情的能力, 听取各方面不同的声音, 去伪存真, 把真实情况报道出来。哈尔滨市的冬季供暖一向是人们关注的话题。由于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这一问题, 大多数居民住上了暖屋子。但是有个别供热企业仍然烧不上去。新闻媒体进行了及时报道, 上了“黑名单”, 促动了企业, 很快进行了整改, 使全市供暖问题得到解决。由于新闻记者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一些老大难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去年新晚报报道一位老工人的养老金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 记者跟踪报道, 进行多个单位、部门的调查, 经过两个月的努力, 终于解决了他十几年没有解决的问题。实干兴邦。最近中央电视台的下基层寻找最美的乡村医生专栏报道了新疆的乡村医生居马泰多年坚持步行或骑马几十里、几百里山路送医送药, 记者跟踪报道了他为抢救一农户小孩, 亲自骑马抱着孩子走崎岖的山路, 涉湍急的河水, 经过两天两夜赶回诊所, 使高烧不退的小女孩得救了, 露出了微笑。记者这种不怕苦、不怕累的工作作风是值得我们新闻工作者学习的。对于新闻价值, 我们新闻工作者只能认识它、发掘它、实现它, 却不能任意制造它、拔高它。所以, 只有深入实际, 才能采写出真实、鲜活, 短小精悍的新闻作品来。工作作风要向老一辈新闻工者学习, 穆青同志采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 就是深入河南兰考县经过长时间的调查, 写出的感动人、打动人、教育人的好作品, 大大提高了新闻价值, 深深地感动了几代人, 几代新闻工作者。

三是发扬主观能动作用, 争取最佳社会效果。我们的新闻报道是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 要充分实现新闻价值, 是争取新闻最佳社会效果的关键。新闻工作者主观能动作用发挥得好, 新闻价值就能够得到充分体现, 社会效果就好, 就大。这里主要是看新闻工作者能否对事件认识透彻, 挖掘深入, 表达的充分。也要看编辑编得是否恰当, 位置是否合适, 标题、导语是否突出诸多因素的配合。最典型的事例就是当年北京市委为天安门事件平反的消息, 先是被淹没在某报的长篇会议新闻之中, 继而被新华社从这篇长长的会议新闻中挑出来单发。人民日报则在刊登新华社电文时, 把它放在第一版, 并加上了花边, 处理得十分突出, 社会反响很大, 社会效果很好。

传统媒体新闻应对网络媒体之策 篇9

1. 以原创性应对网络媒体转载的随意性

与传统媒体相比, 网媒在传播速度、广度、强度上有较大的优势。不过, 无论网媒的新闻阵势多么强大, 其信息基本上都是来自以纸媒为主的传统媒体, 传统媒体具有网络媒体无法比拟的原创优势。在现有政策条件下, 传统媒体仍然掌握原创新闻的采访权和发布权, 拥有专业化的记者队伍、职业化的编辑经验, 而网络媒体的采访和发布则受到严格的限制。

不过传统媒体所赖以赢得竞争、赢得对手的主要因素, 不能只靠具有原创性的独家新闻, 还要靠独家的、具有原创性的信息加工标准、加工方式、处理手段、表现方式。这里所指的原创性, 是具有突出个性特征的新闻风格。传统媒体新闻除了彰显宏观指导性、时效性、可读性和实用性, 还应突出个性特征。

2. 以深度应对网络媒体的时效性

新媒体在输出的渠道上占有优势, 而传统媒体在内容上更具竞争力。网络新闻短、平、快, 但也简单、零碎、浅显。网络媒体的信息大多为动态新闻, 背景性报道、分析性报道、预测性报道十分有限, 而这正是传统媒体深度报道的核心内容。

面对网络媒体在时效、视听方面的优势, 传统媒体应更加重视深度报道。许多报纸相继开辟出深度报道栏目, 并创立出自己的品牌, 比较知名的有《北京青年报》国内版组、《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组、《新京报》核心报道、《广州日报》新闻蓝页等。各媒体对深度报道的定位和认识不尽相同, 如“深入成就深度” (《南方周末》) , “深度、深刻是鱼肉海鲜, 是锦上添花, 本地硬新闻是主食, 是生活必需品” (《南方都市报》) , “像大海一样深邃, 像天空一样湛蓝” (《广州日报》) 。信息时代, 广播媒体的时效优势正在不断被减弱甚至赶超。通过新闻评论挖掘新闻的深度并不是广播的强项, 可以深入浅出, 将深度通过精彩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形式化解为听众喜闻乐听的广播节目。如中央电台中国之声《新闻观潮》作为一档融合了直播节目优势与评论节目特点的广播新闻谈话节目, 以点评新闻为核心特征, 围绕选题、形式、风格进行模式构建与创新, 有效实现了主持人、选题、策划、嘉宾和听众等各要素之间的高度平衡, 获得了成功。

3. 以权威性应对网络媒体的虚拟性

网络的虚拟性、免责性及网民的集体无意识和从众心理, 使得网络热点事件真假难辨。网络出现的“阎德利艾滋门事件”、“兰州城市学院学生因自习室抢座位引发血案7人伤亡”、“教师8年内诱奸900名学生”、“西安被直辖”等虚假信息, 说明网络这一巨大的公共舆论平台存在的缺陷。现在, 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往往从网络中寻找新闻线索。网络热议事件经传统媒体的报道, 会增加事件的可信性, 但如果未经核实或核实不到位, 再次进入网络传播, 会造成不良影响。传统媒体要有所选择, 谨慎采访取证, 充分发挥把关人角色, 发挥解释功能和舆论引导功能。网络时代, 传统媒体从业者更要提高媒介素养和职业道德水平, 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坚持“三贴近”原则, 用有限的版面、时间和资源报道最有价值的新闻。切不可为发行量、视听率所驱动, 一味追求新鲜、刺激、轰动, 跟风或配合网络炒作, 损害传媒的公信力和品质。

广电媒体新闻全媒体化建言 篇10

20世纪90年代末, 随着互联网[1,2]逐渐兴起并在中国迅速发展, 新闻界形成了以报纸、广播电视、网络为主的三大媒介, 各种新闻内容、节目、传播技巧日新月异, 新闻传播繁荣发展。

在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中, 手机、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对新闻的业务形态产生了深刻影响, 新闻与民众的关系日益深入, 舆论内容更贴近群众、贴近生活。

1. 移动互联网新闻传播现状

移动互联网是移动媒体和互联网融合的产物, 继承了移动媒体随时、随地、随身和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优势, 当前, 各种丰富多彩的移动互联网应用, 如网页、微博、微信、移动音乐、手机游戏、视频、手机支付等迅猛发展, 正逐渐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的各个领域, 深刻改变着信息时代的社会生活。

互联网新闻时效性强, 支持定制新闻, 即根据个人的喜好、职业特点定制内容, 终端也不限于PC, 还包括App等多种形式;用户在阅读新闻时可以随时发表意见和评论, 或在论坛、微博、微信等应用中发起话题, 与他人进行交流, 通过这种非正式的讨论, 人们一方面了解到其他人的意见, 对社会的舆论环境做出判断, 另一方面也满足了自身的社交需求。

目前的移动互联网新闻传播现状可以说是由新型社交媒体的发展引起的。社交媒体也称为社会化媒体、社会性媒体, 是人们分享意见、见解、经验的工具和平台, 现阶段主要包括博客、论坛、微博、微信等, 其传播的信息已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重要内容, 不仅制造了社交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热门话题, 更吸引传统广电媒体争相跟进, 无数的信息被网络中的节点 (人) 过滤并传播着, 有价值的消息迅速传遍全球。

从热门新闻的产生、跟进、交互、传播的过程看, 资讯线索是“被发现”的, 资讯背景是“被挖掘”的。

以微博为例, 微博对新闻和舆论传播产生了革命性影响, 微博用户数量庞大, 其发展模式从用户最初“晒”心情, 到披露社会事件从而引发各界关注, 进而通过多屏 (手机、PAD、PC、电视) 信息交互, 形成多方观点碰撞, 传统媒体介入进行采访、实地探访、核实, 再由微博来关注、转发, 使事件又上升一个高度。在微博的传播过程中, 事件报道和评论不再被媒体组织垄断, 用户的参与度极强, 相关调研机构就不同媒体对新闻事件发展的影响和作用进行考察, 结果发现, 重大事件中多种媒体共同作用的占43%, 但传统广电媒体在报道中仍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使得新闻一步步接近真相, 这种结合方式避免了微博本身的瓶颈:深度表达和交流上的不足。

2. 传统新闻生产模式VS新型新闻生产模式

传统广电媒体的新闻生产模式有3个特点:1) 管道式节目生产流程, 线索、稿件、编片、审核、播出, 基本采用线性流程;2) 惯性焦点, 发起焦点的场景单一, 跟进手段单薄;3) 平行发布, 对于电视、户外媒体、网络电视发布需平行处理, 生产环节重复。

新型广电媒体的新闻生产模式有2个特点:1) 矩阵式节目生产流程, 信息来源广泛, 与生产流程各环节可以随时交互;2) 发布手段多样, 花絮、成片等随时发布, 生产环节高度复用, 效率高。

3.广电新闻业务面临的挑战与核心优势

传统广电媒体新闻业务受到的挑战, 主要集中在新闻资讯的产生及快速发布环节, 在这两个环节上, 传统媒体需要与互联网媒体整合, 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

但广电媒体也有自身的优势, 凸显在新闻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 主要包括3个方面:1) 广电媒体可提供第一现场实时报道, 具有全面的、高清晰度的影像资料及素材;2) 广电媒体能够组织相关权威专家, 进行深度、体系化的专题报道, 对资讯进行深度挖掘分析;3) 广电媒体有丰富的媒资库, 能够提供有地方特色及历史背景的资讯素材。

从热门话题新闻的产生、跟进、交互、传播的过程看, 广电媒体与互联网媒体应深度融合, 才能发挥出各自优势, 做大做强。

广电媒体新闻全媒体化建言

1.融汇全媒体

在互联网时代, 融汇全媒体[3]、快速获得价值资讯依然是新闻的第一要务, 媒体需要获取海量资讯、线索和信息, 并分类整理、去重、聚合展现。在新闻制播生产过程中, 传统媒体需要与各媒体进行开放性互动, 并实时监测舆论焦点、掌控观点发展方向, 通过各媒体进行预告、预热和调查, 对新闻进行多渠道发布, 提高覆盖率。

在上述的环境背景下, 全媒体多渠道泛网络资源汇聚分析平台 (见图1) 应运而生, 该平台主要用于满足广电媒体对各种渠道信息的获取、浏览、分析的需求, 支持的信息来源包括:外电、热电、邮件、短信、彩信、3G/4G及通联回传、主流网站、微博、微信等, 相关数据可以通过全媒体汇聚分析平台自动获取、聚合、展现和分析, 并且能够方便地导入制作系统。

全媒体多渠道泛网络资源汇聚分析平台采用典型的三层架构 (见图2)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应用服务操作交互界面;中间层为系统提供服务, 基于公有云、私有云的混合架构, 完成系统内部流程的数据传递;数据层为系统提供数据存储功能。

2. 挖掘大数据

互联网“大数据”[4,5]是由数量巨大、结构复杂、类型众多的数据构成的数据集合, 是基于云计算的数据处理与应用模式、通过数据的整合共享形成的智力资源。各互联网媒体的泛网络资源符合“大数据”的定位, 从海量的大数据中“提纯”出有用的新闻热点信息, 这对系统网络架构和数据处理能力而言是个巨大的挑战。

全媒体多渠道泛网络资源平台挖掘“大数据”信息、发起新闻热点报道, 主要包括以下两点:1) 价值资讯辨析, 通过系统进行新闻热点的自动识别、跟踪进展, 记者选择热点开展报道, 系统提供相关事件背景挖掘、相关性分析功能供记者参考;2) 新闻事件深度分析、聚合和主动服务, 这是发现和挖掘价值新闻的利器, 是新闻专题和特别策划的“内参”和“军师”, 记者通过表象分析发现深层次原因、各元素脉络, 推动报道的深入, 使广大受众接近事件真相, 触发深层次的共鸣。

以始自2014年5月的“中越南海撞船冲突”事件为例, 该事件的报首先会产生一个时间线上的进展, 同会产生“越南”、“南海”、“冲突争端”关联话题, 再深层次还会关联到“亚”、“安全”等话题, 这样的新闻报道层分明, 更便于受众完整地了解事实真及其深层次背景, 如图3所示。

3. 谋划新平台

全媒体多渠道泛网络资源平台的后台服务充分进行了资源整合, 提供大数据引擎及全文检索引擎, 将各渠道汇聚来的互联网大数据及业务生产系统的数据聚合, 同时进行数据查重、语义分析、分类聚合、统计分析, 为新闻生产业务提供分析统计结果、灵活的资源检索及资源发布功能, 可与生产流程的各环节随时交互, 如图4所示。

全媒体多渠道泛网络资源平台与新闻生产系统的交互主要体现:1) 在新闻线索、选题及讨论审核阶, 提供新闻热点及背景, 供线索挑选和选首会关”、分及生产系统提供全媒体编排工具, 实现微博、微信、网站的多屏联合编排, 具备自动关联、图文混编、预览、一键发布等功能, 实现统一的发布审核、合成转码和传输发布。如图6所示。对于新闻全媒体化建设, 笔者建议分期实现、水到渠成:1) 全媒体线索

台的供大道汇系统语义及资源融合先行, 部署全媒体多渠道泛网络资源平台, 提供聚合、主动服务, 提供价值线索和内容;2) 拓展全媒体渠道互动, 打通新闻生产过程与社交媒体的高效互动通道;3) 打造全媒体新闻融合生产平台。产检新的全媒体新闻架构 (见图7)

:, 主要由应用层、中间层、基础层组成, 应用层为全媒体融合生产门户, 提供策划管理、上传工具、手机App、云加工、拆云打包、云存储、云平台多租户管理及资源交付等模块, 传统媒体制作模块、播出模块、新媒体制作模块、多媒体发布模块通过资源交换总线进行数据交互。

新的全媒新闻架构 (见图主要由应用层、间层、基础层成, 应用层为全体融合生产门户提供策划管理、传工具、手App、云加工、云打包、云存储、云平台多租户管理及资源交付等模块, 传统媒体制作模块、播出模块、新媒体制作模块、多媒体发布模块通过资源交换总线进行数据交互。

综上所述, 广电媒体新闻生产全媒体建设工作需要与时俱进, 跟上互联网发展的步伐, 真正形成全媒体融合生产的态势, 让民众参与到广播电视节目中来, 新闻制作更加专业化, 传播更加多元化, 使广电媒体真正成为全媒体新闻的核心生产力量。

参考文献

[1]蒋凌.互联网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的应用与思考[J].电视技术, 2014, 38 (6) :37-39.

[2]黄志强, 莫晓山, 徐声林, 等.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广播电视多媒体增值业务开发和应用[J].电视技术, 2013, 37 (2) :35-40.

[3]史鹏程.全媒体融合生产业务和技术应用探讨[J].电视技术, 2014, 38 (2) :72-76.

[4]周毅.大数据时代下广电人的思考与对策[J].电视技术, 2014, 38 (2) :10-12.

新闻:做善意的媒体 篇11

“新闻立台”理念自东方卫视2003年成立之时就被确立,此后11年间,这一理念并未随媒介环境的变化而动摇,反而愈加强化。

今年,东方卫视新闻节目从播出时间、栏目数量、节目类型上都得到了加强。“在同类媒体中,我们可以毫不含糊的说我们的新闻是一流的。”东方卫视常务副总监、常务副总经理鲍晓群自信地说。2015年,东方卫视新闻节目将会一如既往,同时还将加强重大题材的选题策划,中国抗战胜利70周年、江南造船厂诞辰150周年、上海迪士尼乐园开园等选题将会被陆续推出。

突发事件看东方

对电视新闻节目来说,直播无疑更能诠释新闻的本质,无论对新闻人还是观众,突发新闻事件的同步直播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汶川地震、日本海嘯、雅安地震,东方卫视的规模化直播为行业树立了标杆。据上海电视台、SMG电视新闻中心主任宋炯明介绍,今年以来,东方卫视进行了多次打通版面的大体量直播,除此之外,针对平时的突发性事件,东方卫视强化了连线报道,这也是其直播的新方式。

什么样的新闻,东方卫视才会进行大体量直播?宋炯明认为应该符合三个条件,首先事件足够重大,具有较强的关注度,是国内外的焦点事件;其次应该有前方的信源,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同时,还要让观众感兴趣,有了解的欲望。

宋炯明表示,突发事件的直播,非常考验电视新闻工作者的快速反应能力。短期内,他们应该迅速沟通前方可以连线的记者,核实信源的真实性。同时,还要迅速联系可以交流的嘉宾。这些对新闻采编人员的个人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新闻主播在其中尤其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目前,东方卫视在主播的储备上非常充足,大部分都具备新闻直播的能力。如较早的袁鸣、叶蓉,近年的雷小雪、秦忆、于飞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对主播的培养,实战就是最好的锻炼。”宋炯明强调。一般新闻事件发生后,电视新闻中心会第一时间和确定直播的主播进行沟通,同时,主播也要和到场的嘉宾提前做交流,而直播进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板块设计,主播都要了如指掌。这些对他们来说,挑战不小,能经受住考验的主播,都会得到迅速的成长。

东方卫视的新闻节目主要由SMG电视新闻中心采集制作,因此,大型直播开始之前,双方如何协调版面,调度资源,也考验着相互的沟通力。

宋炯明透露,电视新闻中心与东方卫视有一个联系的机制,一旦碰到重大新闻,就会通过这种方式迅速沟通协商。因为直播会影响一些广告甚至影视剧的播出,因此直播前,电视新闻中心会和东方卫视中心广告营销部、SMG影视剧中心召开紧急会议,确定直播的时长、涉及的节目及广告有哪些、如何对广告商进行回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为直播的顺利进行打下了基础。

全媒体联动

近年来,新媒体突飞猛进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传播格局,人们信息接收的渠道变得丰富多元。这促使人们从传统媒体中解放出来,开始拥抱新媒体和移动互联来获取资讯。

东方卫视的目标受众群体与互联网主流群体重合度很高,因此新闻节目与新媒体的融合势在必行。这不仅将有利于信息资源的优化整合,提高效率,还能利用新媒体平台,开拓渠道。

《东方直播室》就是典型的新媒体思维产物。它将电视手段、网络媒体、短信等多种传统手段有机融合,致力于构建三屏合一的平台,打造媒介融合理念下的终端融合。在这个节目中,观众可通过电视、网络和手机屏幕与现场互动,实现节目和网友对话。

据宋炯明透露,目前,东方卫视在新闻节目采编之初,都会考虑如何把节目做成适合互联网传播的内容。甚至,对于比较重要的新闻,会优先在官方网站推出。

融合不仅仅是在渠道间机械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制作理念变更的前置。

传统的电视新闻强调自身权威感和中心地位,而互联网的特点是去中心、消解权威。因此,如何在互联网上用不同的话语体系,触碰社会的热点和痛点,在激起网民共鸣的同时,还能产生有益的引导和影响,这是宋炯明和他的团队思考的一个问题。

宋炯明表示,目前,新闻中心正在与百度洽谈合作,不久将会推出一档深具互联网特性的新闻节目。这个节目将充分强调与网络用户的互动内容生成,由此体现用户生产力。

媒体的善意

目前,东方卫视新闻节目的族群已经比较庞大。涵盖新闻资讯类,如《看东方》《东方新闻》;新闻评论类,如《子午线》;还有新闻辩论类,如《东方直播室》等。但与央视相比,类似《新闻调查》这样的深度报道类栏目还相对欠缺。

对此,宋炯明认为,目前打造一档电视深度报道类节目存在现实困难。当下,媒体环境日新月异,互联网极大地加速了新闻的传播,而互联网对信息的挖掘也愈加深入,网络空间的开放性使得各种犀利观点碰撞成为常态,这些对电视进行深度报道形成了冲击。

但东方卫视并未放弃对这一类型节目的尝试。今年,《东方新闻》节目中,进一步强化了一个五分钟深度调查类的板块“第一线”,双休日播出。这个版块做了一些颇有影响的深度报道,备受好评。比如,今年“第一线”推出了关于长江经济带的一系列报道。记者沿着经济带展开调查,深入分析长江经济带存在的问题、发展的瓶颈,以此寻找突破的路径。

宋炯明认为,做好深度报道类节目是重要而且必要的,但对调查什么,应该审慎的判断。他认为被调查的话题应该符合以下几点:有强烈的现实关照意义,能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感;要去关注一些重要但被遮蔽的问题;同时,对电视新闻来说,还应该考虑其视觉的呈现是否适合电视传播。

在深度调查中,难免会涉及敏感问题,在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时,应该如何拿捏取舍尺度呢?“具有建设性是第一点,这是毫不动摇的。”宋炯明认为,舆论监督不能造成社会冲突和对立,带来一些社会面的恐慌。在涉及到被监督的题材时,要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如果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的话,这样的舆论监督是没有意义的。

对此,宋炯明提出了“媒体的善意”的观点。他认为,媒体的监督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暴露问题的同时,还应该深刻剖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及其解决的路径,让观众感受到希望和一种向上的力量。

广电媒体新闻全媒体化建言 篇12

关键词:广电媒体,全媒体化,媒介更新,新闻

媒介融合是现在的全球媒体界的主流思想, 这种思想是在信息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将新闻的内容、生产方式、和接受信息的终端等要素融合在一起而产生的, 加速了“地球村”的建成。而“全媒体化”作为一个具有本土化特色的思想逐渐在中国的媒体界得到广泛认同, 并迅速在媒体运营的每一个环节得到运用。

一、新媒体的新闻传播现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纯熟, 一些新型媒体便借助互联网的开放性、互动性等优势, 将新媒体的创造性发挥地淋漓尽致, 例如网络博客、私人聊天室、手机游戏、网络直播等新元素都是在互联网普及之后才纷纷出现。新型媒体的新闻传播拥有更强的时效性, 受众在接受新闻资讯时可以最大程度地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新型媒体的新闻传播还强调个性, 受众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接收自己需要或喜欢看的新闻, 接收新闻资讯的终端不限于个人电脑, 只要是可以连接网络的终端设备皆可, 受众还可以在阅读新闻时随时发表自己的评论, 或在网络上发起话题, 引起公众的讨论。根据马斯洛的人类“五种基本需求”来看, 新型媒体是瞄准人类的社交需求来对新闻的传播手段做出改变, 所以说现在的网络新型媒体又叫做社交媒体, 社交媒体也被称作为社会性媒体, 是人们相互交流和沟通的平台, 也是人们对社会上热门话题进行讨论和批判的一种手段, 而交流、沟通和讨论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生活方式。

二、传统新闻模式和新型新闻模式之间的比较

(一) 传统媒体的新闻生产模式。1.新闻的线性生产流程。记者要想进行新闻的撰写, 必须先在社会上发展人脉, 建立一个可靠的消息网, 而在传统的新闻制作的过程中, 新闻的信息来源便来自于记者自己发掘的消息源, 记者得到消息线索的时候, 便可以组织摄像人员在现场采集真实镜头, 然后记者根据在现场得到的信息, 进行新闻稿件的撰写, 在新闻稿完成之后, 新闻的后期制作人员会根据新闻稿的内容对现场的录像进行后期剪辑, 最后在责任编辑处完成新闻审核, 整个新闻生产过程呈流线型。2.惯性焦点。因为新闻讲求时效性, 所以媒体中大部分的记者被要求当天的新闻当天发, 所以新闻制作的时间很紧张, 而大部分的记者在长期而又紧张的新闻制作循环中形成了惯性思维, 即在新闻中以固定思维去看待新闻事件, 导致媒体惯性焦点的形成。

(二) 新型媒体的新闻生产模式。1.新闻的矩阵式生产流程。和传统的新闻生产模式一样, 记者要在社会上要拥有庞大的消息网, 不过在新型媒体的新闻生产模式里, 信息的来源可以不仅限于记者自己的消息网, 也可以源自互联网, 在后期的新闻剪辑中, 记者也可以借鉴网络视频来对新闻进行编辑, 整个新闻生产过程可以不遵循严格的步骤, 每个环节可以进行交互。2.镜头重复使用。在新闻的前期拍摄之中, 不是所有的镜头都能在新闻中播出, 有些新闻中不需要的镜头可以暂时保留下来, 在下一则新闻中进行使用。记者也可以在网络上下载视频进行剪辑, 把可能需要到的镜头保存下来进行重复使用。

三、广电新闻媒体的优势

传统媒体在新闻制作和新闻发布这两个环节上是不如新型媒体的, 所以传统媒体需要和网络媒体进行合作, 来弥补以上两个环节的不足。同时, 传统媒体也有着自身的优势, 这些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 现场报道。传统媒体可以第一时间提供现场报道, 把现场最真实的镜头展现在观众面前, 有较为全面、质量较好的第一手影像资料及新闻素材, 而网络媒体只能通过网络搜索的形式对素材进行查找。

(二) 专题报道和深度报道。传统媒体可以组织相关的专家, 对事件进行深度报道, 而网络媒体只能对事件进行简单地评论。

(三) 资源丰富。传统媒体有一个巨大的媒体资源库, 能够对新闻的报道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新闻素材。

四、对广电媒体“全媒体化”的建议

(一) 信息资源汇聚。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 对媒体最重要的就是信息资源的获取, 媒体必须在最短的时间里获取大量的信息和线索, 并对以获取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处理, 传统的广电媒体必须和其他媒体保持合作, 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关注舆论的热点, 提高新闻的覆盖率, 不要仅限在一种渠道上发布新闻。

(二) 对信息进行挖掘。来自网络上的信息纷繁复杂, 媒体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和整合, 对其中的热点新闻进行报道。1.分析消息的价值。记者对网络上的消息进行甄别, 判断哪些信息可以成为有价值的热点新闻, 并对此类信息进行深度挖掘, 找出事件的相关背景和相关资料进行分析。2.新闻的深度挖掘。记者对热点新闻进行深度剖析, 通过事件的表面现象分析深层的原因, 帮助受众理清事件的脉络, 接近事件的真相, 引起社会的反省和深思。3.在新平台上进行新闻传播。网络是现在最大的信息来源平台, 受众可以通过搜素引擎对事件进行搜索, 对于记者而言, 网络的存在可以让新闻制作的流程变地更便利。

结束语

综合上文所述, 广电新闻媒体要进行“全媒体化”的建设还需要与时俱进。只有进行理念上的更新, 才能跟上网络媒体的发展速度。虽然传统媒体在新闻的生产模式上要落后于网络媒体, 但在媒体资源和信息来源上的优势是网络媒体无法相比的, 所以, 传统媒体在创新之余也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 使新闻传播更加多元化。

参考文献

[1]王国星, 邵一民.广电媒体新闻全媒体化建言[J].电视技术, 2014, 18:19-22.

[2]杨保达.全媒体时代电视财经新闻生产研究[D].复旦大学, 2013.

[3]王勇.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广电全媒体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 2013.

[4]毛艳.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媒介融合与新闻生产[D].复旦大学, 2013.

上一篇:振动数据采集下一篇:报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