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人

2024-06-19

新闻媒体人(通用12篇)

新闻媒体人 篇1

历史的脚步已经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 电子媒体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成为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 它也为媒体人施展才华、履行社会职能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准备。除开传统意义上的报纸、期刊、杂志、图书等平面媒体以文字、图片为基本传播手段之外, 广播、电视、网络等以影像、音频、视频等传播手段作为载体的现代传媒的出现, 极大地丰富了媒体的传播功能。传媒的全时空和系列化, 一方面使传播手段无限丰富多彩, 另一方面也向媒体人提出了承担更广阔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 这不单是主要包括新闻媒体在内的一切媒体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 也是时代发展和广大受众的客观需要。

不久前闭幕的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大会和第十一届全国政协第三次大会提出, 加快生产方式转变是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媒体人就是要自觉、主动地为完成这个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鼓与呼。

我们开始富起来了, 然而, 现在的富是与我们的过去相比较, 与发达国家比较, 我们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我们仍然不富裕, 大多数人仍然走在创建小康生活的路上。令人费解的是, 近来国外一些人开始对中国指手划脚、说三道四了, 说什么在国际事务中, 中国人强硬了, 傲慢了云云,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一向以异样目光看待中国事情的某些外国媒体所代表的反华势力不愿看到中国发展强大的扭曲心态, 一切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媒体人, 必须对这种无端指责据理加以驳斥, 作为媒体人, 如果对一些毫无道理的非议姑往听之, 就是严重失职, 我们媒体人不能也不允许讳莫如深或三缄其口。

媒体的作用不可小觑, 媒体人的社会责任不能放弃也不可推卸。媒体人在一定意义上说, 所从事的工作就是在书写历史、记录历史, 他们笔下的文字, 他们摄录的影像, 以及音频、视频, 都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下来, 接受世人的检验。美国著名记者斯诺于1936年到红色陕北革命根据地采访, 写出了产生深远影响的反映中国革命史实的《西行漫记》等作品, 可以想像, 假若没有斯诺较早的忠实记录, 并向西方世界传播了中国共产党人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革命伟业的实况, 真不知那些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的外国政客们该是怎样地比现在更无知, 更晚地认识到前进中的中国所展现的瑰丽画卷是多么的震撼人心。

随着我们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与日俱增, 这是不争的事实,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愿意看到一个和平发展的强大的中国对人类世界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在我们的耳畔也不时传过来“噪音”, 在我们发展经济的进程中不时也会出现各种阻力, 这一现状提醒媒体人, 肩上的担子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 其社会责任绝不容轻慢和懈怠。

实践证明, 舆论可以攻心、可以入脑、可以改变行动, 甚至可以影响决策, 媒体人就是要有肩负引导舆论、扶正导向的社会责任。现实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特例, 某种久拖不决的事一经媒体曝光便会引起人们关注, 社会舆论便会哗然开来, 相关部门就会拿出整改方案, 否则也许就悄无声息、无人问津, 这是公众对媒体舆论关注的最好诠释, 媒体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在我国革命的新闻史上, 不乏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人, 他们为我们今天的媒体人树立了榜样。他们以关注民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命运为己任, 如范长江等老一代新闻工作者, 用手中的笔作为武器, 实现了作为新闻战士对人生的不懈追求。范长江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那样动荡不安的社会背景下, 为了追求民族解决, 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不顾艰难险阻, 奔赴大西北, 奔赴抗战前线, 采写出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现状的《中国的西北角》等作品, 用以鼓舞群众、宣传群众,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精神是非常值得学习的。

我们媒体人就是应当自觉地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 抑恶扬善传正声,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对一切丑恶毫不留情地加以鞭挞, 对违反法律、违反道德的事情群起而攻之, 让我们的社会不仅物质财富丰盈, 在精神道德层面也要水净廓清。■

新闻媒体人 篇2

A.专业类(100种)

一、理论

1.《马克思恩格斯论新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新华出版社,1985。2.《列宁论报刊与新闻写作》,杨春华、星华编译,新华出版社,1983。3.《斯大林论报刊》,李清芳编,新华出版社,1985。4.《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中央文献研究室编,1983。5.《邓小平论新闻宣传》,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编,1998。6.《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献汇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编,新华出版社,1980。7.《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史稿》,童兵,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8.《精神交往论——马克思恩格斯的传播观》,陈力丹,开明出版社,1993。9.《论出版自由》,[英]约翰.弥尔顿,商务印书馆,1958。10.《论自由》,[英]约翰.米尔,商务印书馆,1959。11.《新闻文存》,徐宝璜等,中国新闻出版社,1987。

12.《新闻理论基础》,甘惜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3。13.《宏观新闻学》,刘建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14.《新闻传播学》,黄旦,杭州大学出版社,1995。15.《新闻学新论》,孙旭培,当代中国出版社,1994。16.《新闻原理的思考》,梁衡,人民出版社,1996。17.《新闻论争三十年》,甘惜分,新华出版社,1988。18.《主体与喉舌》,童兵,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9.《报刊的四种理论》,[美]施拉姆等,新华出版社,1980。20.《西方新闻理论评析》,徐耀魁主编,新华出版社,1998。21.《当代新闻学》,[法]贝尔纳.瓦耶纳,新华出版社,1986。22.《新闻学导论》,李良荣,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二、历史

1.《中国报学史》,戈公振,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2.《中国新闻事业通史》,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中国现代广播简史》,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7。4.《中国电视史》,郭镇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1。

5.《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胡太春,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6.《中国新闻传播学说史》,徐培汀、裘正义,重庆出版社,1994。7.《传播科技纵横》,闵大洪,警官教育出版社,1998。8.《华夏传播论》,孙旭培主编,人民出版社,1997。9.《报人张季鸾先生传》,徐铸成,三联书店,1986。10.《美国新闻史》,[美]埃默里,新华出版社,2001。

11.《天下风云一报人——索尔兹伯里采访回忆录》,[美]哈里森.索尔兹伯里,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0。

12.《普里策传》,[美]斯旺伯格,新华出版社,1983。

13.《路透其人和路透社》,[日]仓田保雄,新华出版社,1980。

14.《西方新闻界的竞争》,[美]约翰.霍恩伯格,新华出版社,1985。15.《无冕之王》,[美]哈尔伯斯坦,新华出版社,1986。16.《权利的媒介》,[美]赫伯特.阿特休尔,华夏出版社,1989。17.《我的一生与〈纽约时报〉》,[美]卡特利奇,新华出版社,1985。18.《外国新闻事业史新编》,张允若、高宁远,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三、业务

1.《怎样当好新闻记者》,[美]杰克.海敦,新华出版社,1986。

简介:典型的美国式新闻学著作,没有什么大道理,都是一些具体的、实际的东西,然而,确实很有用,很实用。

2.《我怎样学习当记者》,南振中,新华出版社,1985。

简介:作者是我国优秀的新闻工作者,首届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现任新华社总编辑,本书是他几十年记者生涯的经验之谈。

3.《风云人物采访记》,[意]法拉奇,新华出版社,1988。

简介:法拉奇是位蜚声世界的名记者,以采访政要、提问犀利而著称。“生子当如孙仲谋”,新一代记者应有如此风范。

4.《好新闻的后面——编辑耕耘录》,郑兴东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5.《记者生涯——现代美国新闻业务漫谈》,[美]钱塞勒等,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6.《美国电视明星》,[美]芭芭拉.马图索,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8。7.《全能记者必备》,[美]朱立安.哈瑞斯等,中国新闻出版社,1988。8.《现代新闻评论学》,胡文龙,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9.《新闻采访方法论》,艾丰,人民日报出版社,1989。

10.《报纸编辑学》,郑兴东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11.《不要这样写——对百篇新闻写法的商榷》,郑兴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12.《对外传播初探》,段连城,中国建设出版社,1988。

13.《新闻写作教程》,[美]密苏里新闻学院编,新华出版社,1986。14.《中国报纸文体发展概要》,李良荣,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

四、传播

1.《调查研究中的统计分析法》,柯惠新,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0。2.《舆论传播》,刘建明,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简介:舆论研究方面的一部大作,在国内外都堪称高水平。3.《传播学引论》,李彬,新华出版社,1993。

4.《媒介通论》,[加]麦克卢汉,商务印书馆,2000。

简介:一部令人瞩目也令人犯晕的奇书,不管赞成,还是反对,你都不得不面对它所提出的一系列骇世惊俗的思想,如媒介即信息。

5.《大众传播通论》,[美]德弗勒等,华夏出版社,1989。

6.《媒介社会学》,[英]巴特勒,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89。

简介:探讨媒介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传播学研究的一个主要视角。本书即提供了一种样板。

7.《大众传播媒介与社会发展》,[美]施拉姆,华夏出版社,1991。

8.《传播媒介与美国人的思想——从莫尔斯到麦克卢汉》,[ 美]切特罗姆,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

简介:莫尔斯是19世纪中叶发明电报的人,麦克卢汉是20世纪中叶以一系列“奇谈怪论”骇世惊俗的人,本书即论述一个世纪中美国大众传播的演变及意义。9.《大众传播社会学》,张咏华,上海外国语大学出版社,1996。10.《大众传播模式论》,[英]麦奎尔等,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简介:以模式的形式而将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囊括其中,言简意赅,要言不烦,所以,必须具备相当的传播学理论基础才能看得明白。

11.《传播学教程》,郭庆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简介:目前国内最权威的传播学教材,值得仔细研读。

12.《说服学——攻心的学问》,龚文庠,东方出版社,1994。13.《大众传播效果:问题与对策》,胡钰,新华出版社,2000。14.《信息社会的理论与模式》,崔保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简介:对日本新兴的信息社会理论做了详细的介绍,可以开阔眼界。15.《传播理论》,[美]斯蒂文.小约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简介:本书是美国最有影响的传播学教材之一,也是目前国内译介的最好的一部传播学原著。

16.《媒介事件:历史的现场直播》,丹尼尔.戴扬等,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17.《传播政治经济学》,[加]文森特.莫斯可,华夏出版社,2000。

简介:传播学批判学派,是当今国际学术界的前沿。其中,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是批判学 派的一大分支,而本书对这一分支做了详尽的论述。

18.《大众文化与传媒》,路扬、王毅,上海三联书店,2000。

简介:对批判学派的另一大分支即文化研究,做了提纲挈领的描述,虽是一本薄薄的小书,但深入浅出,思想宏博,是部难能可贵的佳作。

五、广电

1.《中国应用电视学》,北京广播学院电视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简介:在中国新闻学的最高奖——吴玉章新闻奖里,这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部广播电视方面的获奖图书。把这本书读烂了,电视行当的那些名堂也就基本明白了。2.《开拍啦》,[英]哈里斯.华兹,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5。

3.《电视与社会》,[英]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4.《第二媒介时代》,[美]马克.波斯特,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六、作品

1.《范长江新闻文集》,中国新闻出版社,1989。

2.《新闻通讯选评》,汤世英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3.《外国新闻通讯选评》,黎信等编著,长征出版社,1985。

简介:上面三部新闻作品集,收录了中外古今几乎所有新闻报道的名篇佳作,即使没有学过多少新闻传播理论,看看这些作品,照葫芦画瓢也能收到“取法乎上,可得其中”的效果。

4.《西行漫记》,[美]斯诺,三联书店,1979。

简介:新闻史上一部不朽的经典,一个记者一生中能有这么一部作品就可以不朽了。5.《邵飘萍选集》,方汉奇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6.《中外广播作品选析》,程道才主编,新华出版社,1989。7.《消息选评》,复旦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出版社,1987。8.《通讯选评》,复旦大学新闻系,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9《梁厚甫通讯评论选》,东山编,新华出版社,1985。10.《经历》,韬奋,三联书店,1979。

简介:邹韬奋先生在新闻史上如奇峰秀拔,令后人高山仰止,以他名字命名的韬奋新闻奖,与范长江新闻奖并为我国新闻工作者的两大最高奖。本书是他新闻作品的精华。

七、其他

1.《新闻职业道德》,董炜,新华出版社,1996。

简介:一部研究新闻职业道德的博士论文,代表目前国内这个领域的最高水平。因此,被中宣部和中国记协列为新闻工作者的必读材料。

2.《多种声音,一个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1。

简介:发展中国家为了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新闻新秩序,进行了长期的努力和奋争。这份驰名世界的研究报告,就是这场努力与奋争的一个里程碑。3.《孤独的狂欢》,吴伯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4.《新闻侵权与诉讼》,孙旭培等,人民日报出版社,1994。

5.《新闻法规政策须知》,中宣部新闻局等编,学习出版社,1994。

6.《妖魔化中国的背后》,李希光、刘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简介:国际传播研究方面一部力作,见解独到,思想犀利,材料翔实,发人深省。7.《媒体轰炸与洗脑》,李希光、刘康,江苏人民出版社。

8.《媒介批评——起源.标准.方法》,王君超,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

简介:在国外,媒介批评越来越受到重视,而我国目前对此问题还比较隔膜。本书作者 以此为题所做的这篇博士论文,在这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值得关注。

八、工具

1.《新闻学大词典》,甘惜分主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2.《中国新闻事业编年史》,方汉奇主编,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3.《中国新闻年鉴》,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编。4.《中国广播电视年鉴》,北京广播学院编。

5.《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6.《中国新闻实用大词典》,冯健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

九、报刊 1. 新华文摘 2.读书

3.天涯:天涯既是地理上的边缘状态,也是思想上的超越姿态,惟其超越,方能有旁观者清的明白。4. 电视研究

5. 中国记者:中国记者不能不读《中国记者》。6. 新闻战线

7.新闻大学:由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办的学院刊物。8. 现代传播

9.国际新闻界:有关外国新闻传播的权威刊物,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主办。

11.新闻与传播研究:国内最高级别的专业学术刊物,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

12.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广播电视领域的权威刊物,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主办。13.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 14.中华新闻报:中国记协机关报。

15.中国新闻出版报:新闻出版署的机关报。

16.中华读书报:思想界、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大报,为读书人文化人所必读。B.博通类(100种)

一、经典

1.《共产党宣言》

2.《国家与革命》 3.《毛泽东著作选读》 4.《邓小平文选》 5.《鲁迅选集》

二、哲学

1.《中国哲学简史》冯友兰:如果觉得“爽”,不妨再看看作者的学术自传《三松堂自序》 2.《西方哲学史》罗素:作为大哲学家,作者1950年曾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匪夷所思吗? 看完这部《西方哲学史》,就清楚了。

3.《理想的冲突》宾克莱:可与《西方哲学史》媲美的一部续集,罗素写到20世纪初,宾克

莱接着写到20世纪末。

4.《控制论、信息论、系统科学与哲学》王雨田主编 5.《熵:一种新的世界观》里夫金与霍华德

三、名著

1.《希罗多德历史》:西方的“《史记》”,内容广博,趣味盎然。

2.《唐吉珂德》塞万提斯,杨绛译:西班牙人说,第一次读了会笑,第二次读了会哭,第三

次读了会思。

3.《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卞之琳译

4.《幻灭》巴尔扎克,傅雷译:西方新闻界的一出活剧。

5.《一千零一夜》:一部魅力永存的世界名著,阿拉伯人民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

四、国史

1.《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十年磨一剑,所以出手不凡,有的观点虽然

值得商榷,但确实发人深思。

2.《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陈旭麓:近代史大家的传世之作。

3.《万历十五年》黄仁宇:独特而有趣的历史著作,作者以其“大历史”观而知名。可以参

观其自传、同样独特而有趣《黄河青山》。

4.《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索尔兹伯里:作者是《纽约时报》名记者,20世纪80年代以

七旬高龄走了一趟长征路,写了这部百读不厌的“故事”。

5.《中国通史简编》范文澜:看来看去,好像还是这部中国通史最有意思。

五、典籍

1.《古诗源》沈德潜:中华文明的精神与精华,似乎尽在其中。一开始假如看不出名堂,那

么可以先读读当代诗人周涛的名作《读〈古诗源〉记》。

2.《史记选》王伯祥:大学生不读《史记》,就像雄鹰没有飞上蓝天,永远无法懂得那种辽阔与壮美。

3.《庄子浅注》曹础基:无论用什么标准,庄子都无疑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高标出世,雄视千古。

4.《诗经注析》程俊英、蒋见元: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的美,永远让人觉得痛彻心扉。

5.《世说新语校笺》徐震谔:魏晋风流,是中华民族精神历程上的一个辉煌高峰,而《世说新语》就是其间的一个结晶。

六、经济 1.《经济学》斯蒂格利茨:作者是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先后执教于世界多所一流大学,如牛津大学、耶鲁大学等。啃下他的这本大部头,经济学的东西就懂得差不多了。2.《经济学原理》曼昆:哈佛大学最年轻的教授之一,本书专为大学生而写,深入浅出,举重若轻。

3.《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一部影响深远的大作。4.《企业之魂》吉尔德 5.《现代化的陷阱》何清涟

七、社会

1.《乡土中国》费孝通:社会学家费孝通的传世之作,以少少许而胜多多许,耐人寻味。2.《黄河边的中国》曹锦清:了解国情与民情的一部不可不读的书。3.《代价论》郑也夫

4.《现代社会学理论》沃特斯 5.《社会研究方法》巴比

八、世界

1.《世界史纲》H.G.韦尔斯:以作家之笔而写历史,自然是涉笔成趣,摇曳生姿。

2.《全球通史——1500年以前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史家的功底、哲人的眼光与文人的

才气,构成了这部全球通史的基调。

3.《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斯塔夫里阿诺斯 4.《第三帝国的兴亡》威廉.夏伊勒: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出色的研究,正如芭芭拉.塔 奇曼的《八月炮火》是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最优秀的著作一样。

5.《光荣与梦想》曼彻斯特:纯以故事的形式而全面展现了现代美国的社会面貌和精神变迁,所以,虽然中文版看上去煌煌四大本,但是读起来却只嫌其短而不嫌其长。

九、科学

1.《科学史》丹皮尔:不仅描绘科学的发展历史,更揭示了科学在人类历史与社会生活中的

意义与作用。

2.《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霍金 3.《科学的历程》吴国盛

4.《数:科学的语言——为有文化而非专攻数字的人写的评论性概述》丹齐克:人类的精神创造分为抽象与形象两大领域,如果说形象方面的王后是诗歌,那么,抽象方面的国王自然就是数学。本书谈的不是数学的演算,而是数学的思维。5.《中国科学技术史》李约瑟

十、美学

1.《美的历程》李泽厚:中华精神世界的一次美的巡礼,美的历程。

2.《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一、二卷:清流般明澈的思想,神话般迷人的意境,春风般轻盈的文笔。

3.《意境》宗白华:如诗如梦,如幻如化。4.《美育书简》席勒

5.《歌德谈话录》朱光潜译

十一、政治

1.《政治科学》罗金斯等

2.《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王逸舟 3.《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亨廷顿:透视后冷战时代的世界政治军事格局,一石激起千层浪。

4.《领导人》尼克松:美国人为人处世虽然小气,拿着鸡毛(水门事件)当令箭,但这位政治家及其作品却颇显大气。5.《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

十二、心理

1.《精神分析引论》弗罗伊德 2.《社会心理学》时蓉华 3.《动机与人格》马斯洛

4.《性心理学》蔼理士:译者潘光旦先生是老清华的骄傲,他的这部译著就像他自己写的,读来自然、朴实而明白,毫无当下众多译著佶屈聱牙不知所云的毛病,另外,他那些挥洒自如的注释也是内涵丰富,应接不暇。5.《心理学与文学》荣格

十三、传记

1.《傅译传记五种》

2.《爱因斯坦——生.死.不朽》库兹涅佐夫 3.《陈寅恪的最后二十年》陆健东 4.《呼兰河传》萧红

5.《李宗仁回忆录》唐德刚撰述

十四、语言

1.《古代汉语》王力主编 2.《语言与社会生活》陈原 3.《语文常谈》吕叔湘

4.《普通语言学教程》索绪尔 5.《语言论》萨丕尔

十五、艺术

1.《论音乐的美》汉斯立克: 2.《艺术哲学》丹纳 3.《如是我闻》辛丰年 4.《西方美术史话》迟轲

5.《电影是什么》安德烈.巴赞

十六、未来

1.《展望二十一世纪》汤因比与池田大作 2.《权力的转移》阿尔温.托夫勒

3.《未来启示录——苏美思想家谈未来》奥辛廷斯基 4.《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丹尼尔.贝尔 5.《大趋势》奈斯比特

十七、赏析

1.《宋诗选注》钱钟书:大家就是大家,即使做普通的事情也显得与众不同,如这部古代诗

歌选在汗牛充栋的同类作品里,就仿佛奇峰凸立,俊秀异常。不用说它的那篇洋洋洒洒的前 言了,就是每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小注解,都使人为之刮目相看。

2.《宋词赏析》沈祖棼:如果说《宋诗选注》以才学著称,那么《宋词赏析》就以才情闻名。作者是位纯粹的诗人,也是位知名的学者,与国学大师程千帆先生伉俪情深,传为佳话。可惜,一代才人后来竟葬身于车轮。3.《艺海拾贝》秦牧 4.《经典常谈》朱自清

5.《金蔷薇》帕乌斯托夫斯基

十八、散文

1.《清洁的精神》张承志 2.《周涛散文》

3.《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杂文随笔全编》 4.《文化苦旅》余秋雨

5.《燕山夜话》马南村(邓拓)

十九、小说

1.《边城》沈从文 2.《白鹿原》陈忠实

3.《好兵帅克历险记》哈谢克 4.《德里纳河上的桥》安德里奇 5.《百年孤独》马尔克斯

二十、文化

1.《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本尼迪克特 2.《民俗学丛话》乌丙安 3.《美国文化批评集》赵一凡 4.《中国方术考》(续考)李零

“媒体人”没有假期 篇3

去年的某一天,荷兰著名的FOAM博物馆,突然多出了100万张实体照片,它们没有經过任何归置,只是松散地堆放在一间藏库内,推开仓库的门,这些照片就会忽然像洪流一样倾泻而出,如果你恰好站在门外,那么一眨眼你就被淹没了。这些照片是人在Flickr网站上一天所上传的全部内容。打印这些照片的,是一位先锋艺术家,这是他的展览。

艺术家的心思自然难以揣摩,但直观的,那些照片由于转换了存在的形式而变得有些可怕,就如同洪水猛兽。他给我们提了个醒,这就是我们的生活啊,它被切分了。每一张照片都可能粘连着我们微小的注意力和细碎的时间,100万是一个可以轻而易举就杀死我们一天中全部时间的数字,将我们吞没,而它们中的绝大部分与我们又毫不相关。也就是说,眼下这个时代,你几乎无可避免地沉溺在了他人的世界。

世界从来没有这么快过,有用的,没用的,所有的事情都在更新,好像任何一件事都有可能成为潮流和热点,你不能错过。你被迫地拾起任何出现的信息,往脑中填塞,使自己不至Out。所有事都会成为新闻,而每个人又都成了媒体人。当有了传统社交网站和微博之后,我发现我身边的朋友已經没有了下班时间,他们利用每一个间隙在上边經营自己,查看消息,好像永远不满足。

从前,你穿一条喇叭裤,就是跟上了时代的脚步,而现在,时代的脚步是乱来的,你要时刻紧盯着别人的动向,才能确保参与其中。太多的信息未經选择,混沌一团,来到你面前,在你对它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后,你甚至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要关注它。去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在聊些什么?买盐、囤盐?而现在,我们有了新的段子,“你家的盐吃完了吗?”你瞧,这是全民话题,毫无意义,却闪躲不开。

问题的关键其实还不在于有意义或是没意义,而是一你根本停不下来。那些零零碎碎已經填满了你的生活,贮满了每一处缝隙,因此,生活变重了。

扮演一个“媒体人”,追逐着别人的新鲜资讯,昼夜不眠,脸上长包,双眼通红地盯着那一方小小的屏幕,屏幕就是新闻现场,而它总在变幻,没有假期。我想充实的工作是让自己更加快乐,而不是更加忙碌。

这就是一个快时代,而不见得是一个好时代。人们不再看新闻,而是抓取;不再淘碟,而是下载。很多事情都没有了过程,简单直接。短促的关注和付出便唾手可得,让得到的也不值得回味了,往往意义和乐趣恰存在于我们丢掉的过程之中,幸福需要一个仪式,而它被忽略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精彩,而不是更幸福。

你跟上了时代,但解决不了幸福问题,幸福总是来源于一些原始的力量,比如专注。就像一个真正优秀的媒体人,他不会看到什么就收下什么,而是努力挑选出值得说道的事情,让它们具有更大的价值。所以,不如关上那些弹出的新窗口,去做一件真正喜欢的事情,带上你的所有神思,然后把过程拉得长长的,长得如同一个假期。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时候,专心于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然后竟然忘了周围世界。这时,你有了自己的小小幸福。世界依然滚滚向前,而那一刻你全然不知晓,你走在了它外面。并且,你感觉到了快意和轻松,一下子超过了它。

媒体人,多保重 篇4

近日, 爱立信调研机构发布的“2014中国媒体人健康状况调查报告”显示, 中国媒体人中逾九成健康状况不佳。五成以上媒体人有颈椎、腰椎或后背疼痛的不适体征。运动少休闲少、三餐不规律、工作压力大, 成为影响媒体人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

真实情形, 其实比这个调查更不乐观。这两年, 同行走了不少, 年龄都不大, 大多身居领导职位。媒体人有别于一般职业, 既累人又累心。累人, 是传媒业体力脑力兼具, 一年四季, 寒冬酷暑, 媒体人不在现场, 就在去现场的路上, 不舍昼夜, 心急火燎, 抢抓抢播新闻, 餐不定时, 食不甘味, 乃是常态, 怎能不伤肠胃。累心, 一个层面是, 媒体人心忧天下, 大多富有使命感、正义感和责任心, 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 遇到一些社会问题, 会忧心忡忡, 一桩新闻报完了, 还心有千千结, 在脑子里萦绕。心中块垒淤积, 久而久之, 容易淤积成疾。再一个层面, 是“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 有些文章熬夜半晌而不得, 郁郁难眠。如此再三, 怎能不伤身心。

“风乍起, 吹皱一池春水。”如今的媒体人, 面对亘古未有的社会大转型和传媒大变革, 新兴媒体的冲击呼啸而来, 传统媒体以往安身立命的渠道和内容优势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般企业的领军人物, 通常只须关注市场。传媒事业 (企业) 的领军者, 必须做平衡木大师, 同时兼顾宣传和经营。传媒竞争白热化, 谁都不是笨伯, 不拿出浑身解数, 根本玩不转。如此这般, 怎不叫人焦虑不安。媒体人扎堆的场合, 一眼望过去, 早生华发、神情疲惫的不在少数。

给媒体人宽松的工作环境是必要的。任务要完成, 指标不能少, 但也得实事求是, 尤其应当考虑到领受任务的媒体人所承受的心理压力, 尊重、体贴、关怀应当与任务形影相随。

职业赋予媒体人神经衰弱、失眠、腰肌劳损、颈椎病、抑郁症,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妨采取移情加怡情之法, 以爱好缓解、冲淡职业所带来的身心压力。琴棋书画, 赏乐观影, 游历异域, 天伦之乐, 皆是放松身心的佳境。

媒体人不妨自我调适心理状态。国外有医学家做过实验, 人在生气、懊悔、悲伤等情况下所呼出的“气水”, 水色浑浊, 甚至沉淀为紫色。将这样的“气水”注射到大白鼠身上, 大白鼠很快就死了。长期生气和憋闷, 易生恶性肿瘤, 按照中医的说法, 是恶劣的心态阻滞了气血和经脉。“宠辱不惊,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 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这样的心境, 最是养人。把一条微信送给大家:“在人的一生中, 会遇到许许多多的人和事, 有些是必需的, 而有些是完全用不着的, 比如名利、贪心、虚荣、嫉妒、仇恨等等。这些都是负担, 应该果断地删除它们!”

上佳的身心调适之法, 是呵护内心这个“小宇宙”, 使之泰然坦然淡然。北京大学哲学系寿星如云, 人称“长寿系”, 90岁以上的占到1/4, 85岁以上的占到一半。这些老人的一些特征是:不刻意养生, 生活简单, 粗茶淡饭, 寡欲少求, 顺其自然;心中无块垒, 仰不愧天, 俯不怍地, 深刻理解生命, 坦然看待人生得失;视事业如生命, 毕生执着于学问;环境宽松, 人际关系不复杂, 远离争斗。楼宇烈教授年近80, 尚不敢自称老人。在他看来, 生理养生节欲, 心理养生养情, 哲学养生明理。中国哲学之儒家进德、道家保真、释家净心, 强调平和中庸, 淡泊名利, 看淡生死, 也许正是哲学家长寿的秘笈。

媒体与媒体人的素养、责任和修养 篇5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阶段传媒的力量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媒体的责任意识也显得非常重要。为此,媒体的定位一定要很明确,这样才能使公众信服。所以媒体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对普通生命的关注、尊重和维护,而不是以关怀的名义居高临下的参杂矫情成分的一遍又一遍把报道对象的伤疤揭开。媒体作秀的同情心是一柄砍平人尊严的利刃,它不但会拧干弱者奋发的信念,还让他们在阳光下赤裸裸地展示血迹斑斑的伤口,这种同情和帮助是残忍的,有损人尊严的。离开了尊重,再多的关注也无法形成关怀。

2)要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也就是说特殊情况下可贵的放弃。媒体人应该明白报道其不该报道的,过度关注其不该关注的,都在损害着社会的利益。要设身处地地为报道对象着想,避免处理简单化。不但要考虑事件本身是否适宜公开,公开的程度,被采访对象对报道有何特殊的要求,还要把采访过程考虑进去,避免让采访本身成为伤害。

3)还要考虑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比如一些灾难新闻、犯罪新闻等,既要全面地传输新闻信息,又要适度地控制灾难现场、犯罪过程等的描写和表现,以免产生负面影响。也就是说要对受众负责。

4)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体人有责任有义务向受众提供真实、有益、丰富的信息。面对市场利益的诱惑,媒体人在选择新闻事实时不盲从,不误导,具有质疑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5)还有有基本的新闻判断能力。意味着新闻报道必须有充分的证据,要有权威的消息来源。不急功近利,要深入生活实际做调查研究,既要考虑新闻可能带来的轰动效应,又要考虑新闻的真实性。

6)还要严格有不唯官、不唯富、的品质,要真正从民生的角度建构话题,再现世界。要时刻考虑对社会承担的道德责任。不要出现漫不经心的正面报道和不负责任的负面报道,选择那些真正有价值的符合公众利益的新闻事件加以报道,顺应公众伦理道德,使社会更加和谐。

另外,我认为媒体人还应具备最基本的专业素养、职业素养还有强烈社会责任感。首先是专业素质,做一行要懂一行,而且做的必须是这一行的行家甚至专家,比如说做经济专业的媒体,一定要掌握经济的基本规律,如果抓不准经济的时代脉搏,也肯定写不出准确的、有深度的、好看的经济文章。

其次,除了专业素养外,媒体人也应该是博学多才之人。只是广博才能广征博引,才能写得动人好看,才能说服人。所以媒体人既要多看书看报看杂志看电视看网络,更要看世态

人情和大局的发展,这才会有话可说而且说之有理。

再者就是要有职业素养。最基本的就是敬业精神。尊重自己尊重自己的行业,不要出现假新闻、接受采访单位提供的免费旅游、侵犯著作权、偷拍偷录、冷漠新闻等事件。要有自己的职业底线,并且时刻记住自己传播的信息不仅是满足传播者,更要满足受众,要时刻认识自己的责任是观望、监测这个事件,而不是参与到事件去。尊重事实,报道事实,拒绝诱惑。

最后我觉得媒体人肩负着很重的社会责任,要用眼睛、笔去发现并告诉世人这个世界每日发生的事情,尽媒体人的一份责任去推动社会进步、和谐、要敢于报道对于推动社会进步有积极作用的事件,敢于说真话。利用传媒的影响力履行好社会和公众赋予传媒的社会责任。

一个媒体人的“微生活” 篇6

P:我认为,微博改变世界,微博改变中国。我作为一个媒体记者,对于微博的力量有深刻体会。以前,我们每个人的交流大都以写信、电话以及发送邮件等来实现的。而微博的出现,让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有了同一个可以接触了解的平台。在交流上实现了“零距离”,同时又在生活中实现了“零现场”。

在此我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有位青岛市民在河南地区旅游,在打车时遭到了拒载现象。于是,这位市民现场就发了一条微博,并@我。我收到这条微博之后,立刻开始了微直播、微调查,很快就为这个市民解决了问题。这个简单的例子,就是微博改变世界的最好证明。

另外,微博不仅改变了世界。更重要的是,微博的出现改变了政府的工作方式。如今,微博互动、帮办直播等依附于微博平台上的活动层出不穷,这就是政府利用微博,在寻求一种与民沟通的新方式。像是我曾经写过一篇报道,青岛市公安局车管所的微博账号“青岛车管”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可以吸引到粉丝1万多人。这就是通过帮办直播,在市民与政府之间架设了一个解决问题的桥梁。可以肯定的是,微博改变了中国,改变了青岛。

N:你是个微博控吗?

P:是的,我玩微博的时间很早了。在新浪还未涉足微博领域之前,我就在饭否平台有过一个账号。我那时玩微博的时候,有时候会感到很孤独,因为那时玩微博还未流行开来。但全国也交了很多朋友,后来新浪来了,玩的人也不多。但从去年开始,微博开始流行了,以前都是用自己的手机拍吃喝玩乐,发到自己的微博上。如今,在大街上随时随地都能看到发微博的人了。

N:微博是如何改变你的生活?

P:微博对我生活的改变还是很明显的,我现在微博随时在线,并且习惯用微博看新闻跟全世界的新鲜事儿了。在我一天的生活中,早上一般在微博上看当天的早间新闻,之后拍些我儿子上学时的照片并以#大眼闹#为话题,发到我的微博上。如今,儿子“大眼闹”积攒了很多粉丝,有很多喜欢大眼闹的人,每天都等着他的照片。

除了用微博看新闻之外,每天8点的微博点名游戏也是我每天上微博必须做的一件事之一。自从我举办了个人微博点名活动以来,我的很多微博上的粉丝与朋友都喜欢我的微博点名活动。此外,用点名这一形式来通过回复赢取奖励,还吸引了很多商家的赞助,可以说也是另一种微博营销吧。

我平时手机是从不离身的,这样我就可以随时了解新闻线索,做帮办和微直播。至于晚上,更是我玩微博黄金时间。除了早8点的微博点名活动以外,还有微直播、微访谈等等,都是在微博这个平台上建立起来的。我可以说,是一个深度的“微博控”。

N:作为《青岛晚报》的编辑记者,如何看待微博对传统媒体,特别是纸媒的冲击?微博的影响主要是哪方面?

P:微博对传统媒体,以及纸媒的冲击是很大的。如今,很多人都会利用自己的微博,去了解新闻资讯和感兴趣的事情。比如去年夏天的“7.23甬温线动车事故”,微博在整件事故从发生到事后的处理过程中,都占据着主导因素。此次事件不仅通过微博得到了更广泛、更贴近现场的报道,同时还掀起了爱心涌动,在微博上造成轰动影响。可以说,微博在新闻直播与新闻事件的时效性上,都超过传统媒体。

所以说,微博的这种现场感,是传统媒体无法超越的。但也有一些问题,微博的传播广泛,容易被个别人利用微博来做虚假宣传。所以我还是比较赞成近日微博采用的实名制,用来净化微博世界。

N: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客户端的广泛使用,未来微博会成为一种新兴的拜年方式,甚至取代手机短信、电话吗?

P:因人而异吧,因为微博不是每个人都必须要用的。而且对于微博来说,微博仍然还是没有短信点对点发送更直接。而且更重要的是,目前国内3G用户仍然还不普及,也不能保证所有的好友都开了微博。除了微博之外,像是微信、Q信等软件,都可以代替普通的短信甚至简短的语音交流。所以说,我认为微博拜年,更多的是一种分享过年的喜庆,是一种尝试。

N:对iphone 4S 怎么看?

P:我还是比较欣赏乔布斯的。作为前任苹果公司的BOSS,尤其乔布斯的一句经典语录:活着,就要改变世界。这句话我最为推崇。对于手机的开发与运用,乔布斯的构想是让生活感到便利,让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更加紧密。平时,我可以很轻松的用手机跟美国的朋友联系。这样一来,不仅拉近了人与人直接的距离,让生活变得更加高效。所以说,智能机的开发极大方便群众,增加生活的质量感。

N:听说最近“掌上青岛”正式版客户端要上线了,作为这一客户端在推广方面的负责人,谈一下你对客户端未来的发展前景吧!

P:是啊,没错。我们的客户端虽然跟微博新闻不一样,但也应该算是微博中的一部分,甚至是微博的一个很好的应用。比如说,我们的优惠服务,我们会通过微博先告诉大家,继而让网友了解,随后再去下载这个客户端。因此,“掌上青岛”正式版客户端上线之后,会与微博在使用上相互扶持,它们两者之间是个互补的关系。目前来说,这种推广模式是非常好的。

N:除了掌上青岛,好像《青岛晚报》掌控传媒旗下还建立“微青岛”微博平台,能简要说下吗?有何特别之处?

P:是的,我们还有“微青岛”微博平台。作为“微青岛”的主编,我必须要介绍下“微青岛”这个微博平台。这是我们跟新浪合作的典范,“微青岛”不“微”,甚至比青岛还“大”。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说我们囊括了青岛的各种人群。同时,这种微博平台模式也可以称为“X微博”。此外,通过我们推出的#微青岛快讯#这个栏目,来让生活在青岛的市民拿起手机,发现新闻,寻找新闻线索,培养新闻意识,也是我们建立“微青岛”的一个最大的目的。不论大家何时何地,只要在微博上输入:微青岛快讯,那么所有关于青岛的新闻便会映入你的眼帘。

人物介绍:

新浪微博@平艺同志

职业媒体人,70后,大眼闹他爹。

美国人出现“新闻疲劳” 篇7

据美联社报道, 美国一项最新研究发现, 很多18~34岁的年轻人因被大量标题新闻和简讯“轰炸”, 无法及时接触深度报道而患上“新闻疲劳”。

2007年, 美国马里兰州巴尔的摩的人种学研究公司研究人员对美国、英国和印度6个大城市的多名18~34岁的男女进行了调查, 旨在设计出符合年轻人口味的新闻发布模式。结果显示, 与年龄较长的人喜欢从电视和报纸上获取新闻不同, 如今年轻人更喜欢通过网络这种快捷方式获取新闻。这类新闻最开始往往以标题快讯的形式出现, 之后以简短新闻形式更新, 最后才按不同媒体所需汇总出体裁各异的新闻故事。

调查还发现, 年轻人渴望获取对某一新闻事件及时的深度报道, 但由于他们在浏览新闻网站时往往被快讯和简讯形成的信息海洋“淹没”, 所以很难如愿。“我们的观察和分析表明, 消费者的新闻‘配餐’因事实和标题新闻过量而显得不均衡, 新闻工作者应努力使读者更容易获取深度新闻报道。”参与研究的人类学家布林科夫说。

浅谈媒体人的媒介素养与媒体责任 篇8

媒体人又称媒体从业人员, 一般指的是与电视台、新媒体、电台、报刊等传播媒体密切相关的工作人员, 常见的有记者、电视主播、编导、导播等。媒体人与其他行业从业人员一样, 都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职业化精神, 能够对该行业内各类传播载体有明晰的认知与见解, 可以为新闻工作自豪和奋斗。论及媒体人的社会责任, 具体表现为:一是报道真实、遵循事实, 拥有独立的话语权。二是不偏不倚、不恶意中伤, 用零度聚焦的视角对待媒体报道。三是精准全面、紧抓细节, 切忌以偏概全、断章取义。四是兼顾新闻效益和社会效益,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 推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 媒体人只有履行好以上四条责任, 才能真正做好自己的工作。

简单来说, 媒介素养就是人们在面对不同媒体披露的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一种反应, 可选择、质疑、认可、评估、思辨等, 是借助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参与社会进步的一种外在展现。媒介素养被看作被动信息接收者时, 要传播给公众能理解、能接受的媒介信息, 适时增强公众对负面信息的抵制能力;媒介素养作为主动参与者时, 就该自觉主动地接受教育, 强化自身的职业精神, 主动去参与媒介并运用能力完善自我、服务公共事务。

二、因媒介素养匮乏所导致的媒体责任缺失表现

(1) 媒介主流形象有所偏离。现今在市场化的作用下, 不少媒体人急功近利, 一味迎合受众口味, 使得媒介传播的主流形象有所偏离, 丧失了媒介本该具备的公共性、公益性特征。关于媒介主流形象的偏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 影视明星、流行歌手涌入公众视野, 很大程度上掠夺了科技人才、行业精英的闪耀光环, 关键问题是这些媒体报道的不是这些明星歌手的进取心、艰苦发展过程, 而是他们的生活习惯、恋爱婚姻等私人生活内容, 如此这般的偏离导致一些领域的优秀人才得不到关注, 某些先进的研究发明得不到广范畴传播。第二, 一些媒体聚焦于所谓的“网红”身上, 甚至花费一定的财力精力追寻这些“网红”的行踪, 如芙蓉姐姐、叶良辰等, 较高的曝光率提高了部分“网红”的名气, 却无法挖掘出存在于他们身上的正能量。所以说, 媒体人一旦匮乏媒体素养, 所报出的媒介主流形象就会偏离。

(2) 媒体报道歪曲事件事实。媒体报道歪曲事件事实的现象层出不穷, 在很多社会事件中皆有体现。比如, 新疆地区曾闹得沸沸扬扬的“3·14事件”和“7·5事件”, 其中存在媒体报道歪曲事件事实的问题。新疆“7·5事件”发生之后, 当地政府部门在第一时间就对外媒体发布了信息, 《朝鲜日报》的记者对当地政府一举表示赞扬, 侧面展示了中国政府对国际舆论的开放态度。然而在之前的“3·14事件”中, 因中方没有快速将信息传输给外媒, 便导致外媒体批评我国政府封锁消息、藏匿事实, 给外境的“事实”以胡说八道的机会。由此可见, 不管是“3·14事件”还是“7·5事件”, 都可看出西方媒体对于新闻报道、中国政府有一些意见, 他们给中国戴上了很多的“条幅”, 未免有失偏颇。

(3) 主观臆测带偏舆论倾向。除了以上两种表现外, 媒体人媒介素养匮乏便会在事件报道中夹杂大量主观臆测, 从而带偏社会公众的舆论倾向, 丧失了事实事件的真实面目。就拿2015年5月“庆安火车站枪机事件”一事来说, 事件最后的结果是车站执勤民警李乐斌用枪击毙死者徐纯合, 民警李乐斌的枪击行为被视为合法行为, 未追究刑事责任。这一事件当时在整个社会范畴内引发舆论狂潮, 一部分人认为警察枪击死者应该被治罪, 因为公民的个人权益应该受到法律保障, “杀人就该偿命”;而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警察无须负责, 因为死者袭警在先, 警察属于正当防卫。除了这部分舆论之外, 一些媒体人批判“公安部隐藏车站监控视频”这一行为, 媒体的发酵导致这一事件威胁到国家政府形象, 更致使社会舆论谴责之声日渐鲜明, 而媒体的这一报道只是个人的主观臆测, 并未考虑到国家政府的立场与难处。所以说, 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媒体人媒介素养匮乏所导致的, 且恶意带偏了舆论倾向。

三、媒体人所肩负的媒体责任

(1) 保持距离, 坚守中立。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媒体人对某一事件报道的角度、深度、频次以及方法对于该事件乃至整体受众都会产生强烈影响, 直接会展现出媒体责任。因此, 广大媒体人在报道事实事件时首先要做好的就是保持距离、坚守中立。此处的“距离”包含三层面含义:一是给予新闻事件最真切的关注、维护和尊重, 而非采用某种特殊手段撕裂事件的伤疤。二是调控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节奏, 能够在放弃某些特殊情况下的事件报道。三是考虑受众对事件的接受度, 避免负面影响的出现。此外, 媒体人还应坚守观点中立, 不偏不倚、不有所偏颇, 让受众自己去衡量该事件的好坏。

(2) 敢于质疑, 切忌臆断。新闻报道容许质疑, 因为质疑意味着更为精准的新闻判断, 展现着一个媒体人区别于他人的秘密地方。但需注意的是, 这种“质疑”绝不是主观臆断, 而应该建立在掌握充分证据、拿到可靠信息源的基础之上, 不急功近利、不道听途说, 由媒体人亲自调查研究后做以提问, 以此挖掘出更加有用、深层的内容信息。

四、结束语

新时期的媒体人必须要强化自我, 与时俱进地提升自我的媒介素养, 明晰了解自身所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媒体责任, 确保新闻事件报道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公共性, 为媒体传播与发展找出明路。

摘要:21世纪是一个信息化大时代, 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手段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 延展了信息传播范畴, 使得愈来愈多的人们通过新闻媒体这扇窗户了解社会、评价事件, 故而广大媒体人肩负着重大责任。然而, 实际的传播实践却有失范, 造成媒体人媒介素养的匮乏、媒体责任的缺失。本文以“浅谈媒体人的媒介素养与媒体责任”为题, 结合具体实例对此主题做以分析, 旨在相关读者供以意见参考。

关键词:信息时代,媒体人,媒介素养,媒体责任

参考文献

[1]马萍.我国媒介素养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评述[J].新闻知识, 2009 (01) .

[2]杨帆.媒体暴力与媒介素养[J].今传媒, 2009 (05) .

媒体人的“三观”和“四心” 篇9

一、媒体人的“三观”

(一) 媒体人的责任观

从法律角度上说, 新闻媒介必须对其发表与传播的新闻信息、言论意见、广告及其他材料承担责任。根据“文责自负”的原则, 媒体人必须对其采访写作编排播发的新闻信息与言论意见负有责任。陈永洲案件的发生其实并不是个案, 长久以来, 很多媒体人在采访中不深入调查研究, 仅以自己的主观来看待问题, 大笔一挥一篇报道就新鲜出炉了, 编辑和媒体负责人为了追求新鲜、刺激、夺人眼球的轰动效应, 不对记者的稿件进行核实就放行。久而久之, 那支采访笔就成了媒体人“致富和整人”的利刃, 当年的三株口服液就是倒在了媒体不实的言论之下, 尽管后来证实是媒体报道不实, 但是一家资产过亿、苦心经营的民营企业却再难恢复生机了。从社会角度来说, 目前受众整体素质还不够高, 鉴别能力还不够强, 如果新闻媒体一味迎合受众的这些低级口味, 那么必将导致新闻的低级化和庸俗化。前段时间的李天一案件, 媒体为了迎合受众的仇富心理对案件铺天盖地的进行报道, 搞的双方都苦不堪言甚至一度影响了审判的进程。在这种情况下, 媒体人应该确立责任观, 正确引导舆论, 提高大众的文化品位和良好的情操, 促进社会健康发展。

(二) 媒体人的道德观

这几年中国出现了很多“信封记者”和“红包记者”, 跟记者们对金钱的饥渴不无关系。媒体人沾染上了“现代富贵病”缺乏敬业精神、新闻职业道德滑坡。邹韬奋先生曾把记者比做是社会的良心, 就是因为这份公正才换来了公众对媒体的极度信任, 无冕之王这是公众心中对于媒体凌驾于司法之上所给与的最大信任。弘扬真善美、鞭挞假丑恶, 这是一个新闻媒体人的责任, 在事实面前我们一定要凭良心说话, 因为我们的背后是亿万的受众, 手里的那支笔连着的是整个社会的良心。纸壳做包子这样的假新闻发生, 究其原因还是新闻队伍自身没有把打造政治强、纪律严、业务精、作风正作为第一标准。只有牢牢确立道德观, 自觉遵守职业道德, 我们笔下的新闻才能真实可信。

(三) 媒体人的品牌观

对于企业来说品牌是进军市场的旗帜。对媒体来说, 品牌是提高和扩大新闻传播效能的重要途径, 是媒体经营的基础和根本。新闻媒体要想提高收视率扩大销售量, 就必须要引进品牌观念, 树立品牌观念, 塑造品牌确立品牌。人民日报因其在国内设有38个记者站, 国外32个记者站, 报纸发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而成为最具权威性的中共中央机关报。北京晚报的特点是鲜明京派文化的老牌晚报, 新民晚报的特点是海派文化的见证。而南方都市报则以“新闻为矛”, “专刊为盾”作为自己的特点。南方周末把打造关注13亿中国人口的大国转型历程的严肃大报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确立了各自的品牌战略, 受众才能依照自己的需求来进行取舍。将品牌和效益进行优化统一才能完成新闻传播效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二、媒体人的“四心”

(一) 媒体人的童心

为什么要有童心?童心简单、快乐、对什么都好奇, 爱刨根问底。媒体人也是一样, 每天要求发现和寻找新闻线索, 在看似平常的生活中寻找能打动受众的新闻源。做了记者多年以后, 很多人就会把采访变成了一种程式化的东西。这样的采访既不能打动作读者更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久而久之工作的热情消退感情变得冷漠, 采访就成了一项模式化的工作了, 新闻的新也就变成了旧, 记者也就成了套中人。要想探究生活背后的真实记者的心就不能老, 美国水门事件如果不是《华盛顿邮报》的两位年轻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对整个事件的穷追不舍, 恐怕美国的历史甚至是世界的历史就要改写了。

(二) 媒体人的爱心和感恩之心

要做社会的良心, 记者首先应该是个有良心的人。作为公众的一份子, 对这个国家对这块土地应该有深厚的感情。会用心去感知这个世界的冷暖, 对于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 要能把他们的诉求及时的报道出来, 见诸于笔端的文字应该是饱含深情的。记者要敢于报道真实的东西要敢于为民请命、为读者分忧。不能光唱赞歌、喜歌, 只报道一些表面的现象, 却不敢去反映老百姓的真实想法, 我们要把读者把观众当做我们的兄弟姐妹, 时时刻刻把他们的冷暖放在心上, 只有对人民有爱对国家有爱, 我们的报道才是活生生有温情的。我们的录音笔和摄像机不仅仅是我们谋生的工具更应该是传递爱心的接力棒。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的开展就是我们的记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真实写照。记者深入民间与普通群众同生活同劳动, 记录他们的工作生活。最美教师、最美乡村医生、最美孝心少年等等, 这些人的感人事迹温暖着我们, 都源自于我们的记者不辞辛苦的寻找和发现。

(三) 媒体人的学习心

新闻人职业伦理的发展 篇10

一、我国古代道德伦理思想对当代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影响

我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新闻职业道德思想的因素, 新闻职业道德继承了古代伦理道德中优秀、合理的成份。先秦诸子十分重视的“诚”、“信”、“实”、“公”, 这些都是现代新闻职业道德理念的先驱。所谓“诚”, 即传播信息要真实, 不虚假。孔子云:“道听途说, 德之弃也 (《论语阳货篇》) ”。“信”, 即宣传者要守信用。荀子云:“知之曰知之, 不知曰不知, 内不自以诬, 外不自以欺”, “实”, 就是要注重事实。墨子云:“天下之所以察知有与无之道者, 必以众人耳目之实, 察知有与无为议者, 诚惑闻之见之, 则必以为有, 莫闻莫见, 则必以为无。”“公”即客观、公正。孔子云:“巧言令色, 鲜矣仁 (《论语学而篇》) ”, “巧言乱德 (《论语卫灵公篇》) ”, 儒学重视的诚、仁、忠、信、义等伦理思想, 都是今天中国新闻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先秦诸子的思想为中国现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起了一个很好的奠基作用。

二、中国近代新闻职业道德的发展情况

新闻职业道德问题到近代才开始纳入到新闻学研究的范畴。这一时期, 新闻职业道德理念的发展也较快, 许多人开始直接讨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问题。1815年, 历史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于马六甲, 标志着我国新闻事业的诞生, 新闻职业道德随着新闻传播活动的出现而应运而生。1859年, 太平天国后期主要领导人洪仁玕在其施政纲领《资政新篇》的“关于太平天国之办报条陈”中论及了新闻从业人员的品德问题, 提出新闻官必须是“性品诚实不可阿者”。1876年, 我国早期报业先驱王韬发表《论日报渐行于中土》的论文, 首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问题。1919年, 徐宝磺在《新闻学》中把“提倡道德”作为报纸的六大职务之一被提出来。1923年, “吾国新闻界泰斗”邵飘萍在我国第一本新闻采访学专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中, 把“品性”作为记者资格的第一要素, 认为:“所谓品性者, 乃包含人格、操守、侠义、勇敢、诚实、勤勉、忍耐及种种新闻记者应守之道德”。1933年, 郭步陶在出版的《编辑与评论》一书中指出:“品格”应是养成编辑者最重要的第一元素。1934年, 任白涛在《综合新闻学》中以“新闻职业道德”为题, 进一步又用专章论述新闻职业道德, 这是我国报人、学者第一个用专门的章节论述新闻职业道德的书籍。

三、新中国成立后新闻职业道德的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 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为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基础。1950年7月范长江在华东新闻讲习班开学典礼上提出的“四个信条”, 这是新中国新闻职业道德规范的雏形。在党的关怀和重视下, 新闻事业成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最得力助手。由于建国以来新闻职业道德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因此新闻队伍虽历经了反右、大跃进、“文革”等政治运动的冲击, 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的优良职业道德传统仍脉络相承。社会主义新中国颁布的第一个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条例是1991年1月19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第四届理事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一致讨论通过的《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这标志着我国的新闻职业道德规范进一步系统化、科学化。此《准则》在1994年与1997年两次修订后更为完备。作为对《准则》的补充和完善, 相关部门陆续制定出了一些更为具体的工作守则或规范措施。如《中央电视台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规范》 (1993年6月7日颁布) 等。这些守则和措施是我国新闻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们对于我国新闻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 讨论有关新闻职业道德的文章也屡见不鲜, 如黄瑚的《新闻法规与新闻职业道德》系统地讲授了现代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的基本原理, 包括新闻工作与新闻职业道德、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社会主义新闻职业道德的评价等。蓝鸿文主编的《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是迄今为止出版的所有新闻伦理学著作中, 对新闻道德自律信条搜集得最为完备的书籍。可以说到了20世纪末, 我国的新闻职业道德理念已经非常成型。■

摘要:新闻职业道德是调整新闻界与社会普通大众之间、新闻媒体之间、新闻从业者个人之间关系的规范准则。这也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 各国的新闻传播界都很关注。不管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其他国家, 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理念都经历了一个发展的过程, 并且都与其所处的文化有关。本文主要是分析中国当代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理念的发展历程。

关键词: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理念,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先谦:《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2]陆世鸿:《墨子》[M].北京:中华书局.1947.

[3]蓝鸿文:《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1.

[4]洪仁玕:《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史料[M].开明书局.1951:41.

媒体人的家国情怀 篇11

从名人大腕儿下乡搞农业,到各大商场兴起“老公寄存处”,一一被否决。

最后,终于敲定了“庆丰包子走进江苏两会”,立足点为“‘庆丰包子’不再是简简单单的一个包子,而是官员朴素亲民、厉行节约的代名词”。

做完稿件,我给特邀主编范庆锋发信息:说白了,我就是有时对你感兴趣的点不感兴趣。

他给我回复:悲哀,到现在還不明白怎样做编辑。

我苦恼不已,愤而写下《我怎么不会做编辑了》一文作为当天的工作日志。

周三上午,编辑部内部开会,我们称之为“圆桌会议”。

这个会议上,我的同事们将一个久而未决的问题重新提了出来:我做的东西是不是首先得是我喜欢的,我若不喜欢,或者我不赞同的理念,我如何拿来去传递给我们的读者?

这一次,除一位同事之外,其他人基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主编一直以来在强调的:个人喜好不能凌驾到杂志的价值观之上。那么,我们对主编新闻理念的解构将直接影响到我们今后的工作思路。有人认为,在自己还不能与他一试高低的时候,听着他的便是了;有人认为,他的政治敏感度,对新闻事件的把握能力的确能让我们感佩;也有人对他不甚认同,继续表示不愿意跟随。

今天下午,我重新梳理了四个月以来主编给我们的审稿意见以及他自2013年第七期开始写下的卷首语。其中有两期的审稿意见,他都在提一个问题:“单个人和媒体人的关系,个人喜好和媒体价值观的关系”。

快下班的时候,我跟前不久离职的一位同事交流一年来的心得感受。他说自己最大的心得就是领悟到了媒体使命——为国为民。

实际上,在他离职之前,我们不止一次交流过这个问题,他总提到媒体人的悲悯情怀,而我却一直游离其间。我时而觉得自己满怀爱心和信心,时而觉得自己狭隘又短视,时而觉得女汉子我力大无穷志在千里,时而又觉得凄风苦雨失魂落魄。我在无力与有力中胶着难耐。

2013旧历的年底,我们再一次提出这个问题。我忽然意识到,这位同事所说的“为国为民”这样的媒体使命,不正是主编一直以来引导我们前进的方向吗?往大处说,就是如何让一个国家变得更好,如何为建设一个更强大的国家而努力;往小处说,就是如何与民有利,给予人民力量,让无力者有力,让有力者前行。

想起主编曾经写过一篇有关拜谒范仲淹墓的文章,范仲淹一生忧国忧民的情操成为他人生中的重要支撑。

重新回到我们今天的讨论,如何更深层次地理解主编身上所具有的家国情怀似乎要比纠结于要不要跟随他的指令走更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为国为民”这四个字让我醍醐灌顶,它渗透在主编每期写给我们的审稿意见中,流淌在他夜晚伏案写下的卷首语中,与我们每期编前会上他的发言融为一体。他从来没有明确地提出过这么大的口号,说教式地要求我们怎样怎样,而是润物无声地引导我们往这个方向努力。

他是一个有如此情怀的人。

我想他回我“到现在还不明白如何做编辑”,也是因为我这么长时间还是没有从“个人喜好和杂志理念”这个矛盾中跳出来。

我想我今天才真正明白,他想要赋予媒体的使命是真正地——为国为民。这才是他想要的媒体形态。

在这两年当中,我们经历了无数次争论,也产生过不少摩擦。不止一次地,我担心他放弃我,去跟他道歉。

可今天,我想我不用再怕他放弃我。他是一个一直在路上的行者,我在后面跌跌撞撞想赶上他的步伐,甚至,想超越他。我与他,是两个独立的个体。如今的我,只是离他的背影远与近的问题。我跑得快时,便能看到他;跌倒了,就爬起来,继续赶。

他不需要我的歉意,想看到的只是我跳出狭隘的自我,真正地走出来。我想跟他说,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路上。

这一生,不言弃。有失败,没退缩。

新闻人更要注重修身 篇12

那么, 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该怎样才能做到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实现文德双修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修炼自己。

一、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60周年视察时指出:坚持把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新闻宣传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以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这是新闻工作者具有良好思想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根本标志。新闻工作者应该真正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增强公仆意识, 一切为了人民的利益, 这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武装的新闻工作者独具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涉及经济类题材报道的记者, 更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全身心地投入到报道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新闻实践中去, 向人民群众学习。广大基层群众和普通劳动者是社会的主人, 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他们是新闻报道的主角, 离开了这个主体, 报道就会“空洞洞”、无血肉, 不丰满。事实证明, 记者只有经常沉下去, “身入”实践之中, 与群众同甘共苦, 建立浓厚情谊, 心心相通, 才能真正反映出他们的意见、呼声, 反映出改革大潮中蕴含的劳动者们可亲可佩可敬的事迹, 才能写出颇受人们喜爱的益于社会、益于人民的佳作。

二、保持清正廉洁的作风, 自觉克服和抵制行业不正之

风, 模范遵守和维护职业道德准则, 这是新闻工作者思想道德的重要内容。宣传别人不做的, 首先记者自己坚决不做, 表现出一个正直新闻人的高风亮节。只有珍视自己的言行, 时刻用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规范自己, 才会在人民心中树立起良好的形象, 最终落实到新闻宣传工作中才能做到三贴近, 才能做到报道有引导力, 报道有信服力, 报道有价值。

三、捍卫新闻真实性, 是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水准。

无视新闻真实性, 进行虚假报道的现象在过去都经常发生, 也对新闻的严肃性造成了不良的影响, 像几十年前的浮夸风、千斤田、放火箭等等人为做出来的虚假新闻, 直接为浮夸风推波助澜, 不仅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也严重损伤了新闻在群众心中的形象。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无视这一点, 必然会给新闻事业乃至新闻人带来致命的伤害。在新闻人都认识到了真实性的重要的当今, 由于一些记者职业道德水准差, 受到轰动效应、功利思想的影响, 仍然存在着政绩报道、虚假报道, 甚至不惜杜撰, 这不仅仅失去了新闻人的职业操守, 也污损了新闻人甚至政府的公信力和公众形象, 只会贻害无穷。作为新闻工作者, 应当结合自身特点, 自觉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 使报道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反映事物的本质, 这也是职业道德水准的底线之一。

四、以人为本、转变作风, 是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修养的关键。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以人为本, 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 要深入实际报道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 多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 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要作风扎实, 深入基层一线, 深入实际生活, 深入群众之中, 汲取养分, 甘当学子, 甘当孺子牛。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形势不景气、社会环境复杂, 社会各种声音混杂的时期, 作为新闻工作者更应该摒弃作风漂浮、行为懒散、高高在上、走马观花的拿来主义作风, 真正转变作风, 以人为本, 走下去, 稿稿要真, 稿稿要实, 在劳动者中发现典型, 在群众中挖掘题材, 实地拍摄、采访, 用第一手材料反映问题、报道事件, 这才是一个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的新闻人风格的体现, 而临阵脱逃, 畏难如虎, 享受至上的记者不仅丧失了作为新闻人的职业道德, 也失去了一个新闻人的从业资格, 最终会被受众抛弃, 也最终会由于自身的形象而影响个人以及事业的发展和工作的开展。比如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 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总是能够看到新闻人的身影, 也正是这些不畏苦险的新闻人把发生在那里的事情第一时间、第一现场通报给了全国乃至全世界, 把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无数感人事迹传遍了全世界。在汶川地震报道中的新闻工作者, 既具备了良好的高尚的新闻职业道德, 也不愧为当代新闻人的楷模。

总之, 新闻工作是个高尚的、为人表率的职业, 在新的历史时期, 记者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管好自己、把握自己, 保持清醒的头脑, 思想上和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不断加强自身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修炼, 修文兼修身, 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适应党的新闻事业的需要, 为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发挥一名新闻人的积极贡献, 无愧于这个高尚的职业。■

上一篇:工业电气设计下一篇:招生信息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