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构建管理

2024-05-20

新闻媒体构建管理(精选12篇)

新闻媒体构建管理 篇1

0 引言

在互联网时代, 传统电视中的“受众”角色向“用户”转变, 他们已经成为整个生产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是再生产者和再传播者, 在这种情况下“人人能够发布新闻”变为现实, 尽管发出的信息不具有媒体记者那么专业, 但已打破了传统媒体的信息垄断。同时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 UGC/PGC为传统电视提供了更多的新闻线索。

虽然电视从诞生之日起, 就是一种高度依赖技术的传播媒介, 但互联网时代的电视媒体决不是简单的“电视+ 互联网”, 而应该是电视融入互联网生态, 可以实现端到端双向传播、跨屏互动、多渠道分发, 可以对用户的评论、各类行为数据、自生产内容等进行采集、分析、再利用, 可以利用CRM (客户关系管理) 系统对用户进行统一管理, 做到产品的定制化生产、定向推送、精准投放, 将观众、用户、消费者合一, 内容、用户、商业紧密相连, 成为更强大的融合媒体, 甚至进化为新型营销平台, 打破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

1 构建全媒体节目生产管理系统的必要性

在当前形势下, 笔者认为电视台要打造现代传媒、取得更大发展, 必须按照融合媒体甚至是一个营销平台的生产经营模式, 构建与之配套的生产管理系统。首先我们要明确传统媒体与融合媒体生产模式的不同。

传统电视媒体的采编播生产是线性的, 得到素材后, 只为电视播出制作节目, 即传播渠道决定生产方式。在互联网时代, 我们常常说“互联网+”的一个核心理念就是服务, 那么必须根据用户的需求决定节目产品形式, 并且采用合适的生产工具完成节目生产, 最后才是根据产品的形式, 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 投送给特定的用户, 即用户需求决定生产方式和传播渠道。

传统电视媒体是点对面的单向传播, 受众只能是被动的、瞬时的通过电视机接收。而融合媒体条件下, 传播是双向的、互动的、多渠道、多终端的, 媒体提供的不仅仅是当前的节目本身, 还要包括历史的数据、节目、相关产品的各类信息, 以及检索、聚合工具, 即媒体最终提供的是全程的信息服务。用户可以随时调换、点播节目, 同时还可以积极进行互动, 彻底告别坐在家里被动看电视的传统方式。

传统电视媒体, 从采访开始, 经过编辑制作, 到播出传输后, 就基本完成了全部工作。而融合媒体条件下, 此时工作才进行了一半, 用户的转发、评论、再生产等等同样是传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通过对用户的统一管理, 对各类用户数据的采集、分析, 获得对我们的产品生产及经营有利的信息, 也是生产流程中的重要一环。

因此从传统媒体向融合媒体的转变, 实际上是传统的线性、广播式生产模式, 向定制化敏捷生产、精准快速投放、以用户为中心、以信息服务为目标、互动的、支持多终端的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 必须构建新型的全媒体节目生产管理系统。

2 全媒体节目生产管理流程设计

全媒体节目生产流程设计图如图1 所示。

全媒体节目的生产经营模式应该是一条闭环的流程, 具体如图1 所示。

全媒体节目生产流程如下。

1.节目生产调度

节目生产调度涵盖着我们传统的节目生产流程, 及采、编、播的全过程, 但在全媒体生产条件下, 不仅仅是传统的采编播, 还包含着新媒体的统一生产和调度。

1) 线索汇聚。传统的线索汇集只是热线电话, 全媒体条件下则是各种线索收集方式的统一管理, 及在统一界面下, 各种信息的统一检索、筛选、调度。

2) 节目策划。获取节目线索后, 开始节目策划或任务分配, 并通知相关人员开始采访、收集素材等节目生产准备过程。同时, 根据节目的实际情况, 通过新媒体的提前生产开始节目的预热发布, 并根据反馈数据不断调整节目策划情况。

3) 节目生产准备。节目生产准备包括人员、设备、车辆等一系列资源的分配、调度, 以及采访、拍摄、从各种渠道收集各种相关资料等等一系列相关活动。

4) 节目制作。传统节目制作仅仅是电视节目的编辑, 全媒体下的节目制作首先是根据相关资源的类型和用户的需求, 由节目调度中心确定各种发布形态和发布节奏, 分别选择相应的生产工具, 完成相应节目的生产。

5) 节目播出 (发布) 。全媒体条件下, 除了传统电视播出, 还需要根据节目形式选择发布渠道 (如微博、微信、APP等) , 然后发布出去, 同时在节目播出时还可以提供给用户跨屏互动的入口 (如摇电视) , 通过各种手段吸引用户进入我们的服务平台, 增加用户粘度。

2. 节目营销

传统电视到播出已经完成全部工作, 而全媒体条件下节目的转发、再生产和再传播是极为重要的一环, 与此相关的营销工作更是重点中的重点。

1) 渠道营销。主要是相关服务商、根服务商的渠道营销与合作, 是将我们的影响力扩展到所有渠道的关键, 也是打破传统“覆盖”观念的关键。

2) 终端营销。终端营销是使得最终用户保持忠实与活跃的关键, 也是真正赢得用户、掌握用户的关键, 最根本的是转变从“受众”到“用户”的关键。

3. 发布后管理、用户管理及大数据应用

传统电视只有“受众”而无“用户”的关键就是漠视观众的需求, 在互联网时代, 如何从大量的用户反馈、行为等数据中分析了解各类用户的不同喜好、需求是决定我们下一步节目生产的关键。目前, 基于用户的数据收集和多维度数据分析, 即大数据应用, 已经开始成为电视媒体应对竞争挑战的工具。

1) 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在节目制作前进行内容挖掘与策划, 使我们能够根据可靠数据策划新节目, 并用数据分析结果吸引广告投放。

2) 可以在节目播出过程中进行内容衍生和调整, 能够在节目制作中提供背景、脉络、时间相关性等有深度的数据分析, 提高节目内涵和关注度。

3) 可以在节目播出后为节目的后续提升提供决策依据, 能够在节目后期进行内容优化及效果评估。

而掌控用户资源, 进行统一管理和经营, 也将是我们进行产品营销的关键。有效利用大数据分析工具, 可以使舆论引导、节目内容和广告营销在新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利先机。同时用户本身也是节目生产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仅是转发和再传播, 用户的大量自生产和再生产的节目, 也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内容来源。

3 全媒体节目生产管理系统规划

3.1 系统融合

1. 用云计算技术建设统一的运营技术支撑体系, 统一存储管理, 减少文件迁移和流程环节;统一资源调配, 解决目前硬件使用忙闲不均、数据交互带宽波峰波谷的现象。

目前, 河南电视台使用的全台网系统包括:数字内容管理 (中心媒资) 系统、备播系统、共享审片系统、演播室共享系统、主干互联平台、广告管理系统、各制作系统等, 结构如图2 所示。系统整体采用了ESB + EMB的双总线结构, 各个子系统通过主干平台进行互联互通, 播出系统只与备播系统进行网络互联。

虽然我们在全台网的备播系统、中心媒资、主干平台建设中均大量采用了云计算技术, 但是当时因为考虑到各网络系统的安全等级不同, 并没有把它们建设为统一的数据中心, 所以仍是各自相对独立的系统。这种“烟囱式”的系统结构不仅造成了系统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而且不能进行统一调度, 还存在文件迁移、资源使用忙闲不均、数据交互带宽出现波峰波谷的现象, 十分不利于全媒体生产模式的建立。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日臻成熟, 它已经成为改变信息产业竞争格局的重要手段, 在信息岛式的架构无法满足新业务层面需求的情况下, 云计算技术已经成为传统电视媒体整合新媒体业务, 促进传统业务和新媒体业务融合发展的唯一技术选择。

全媒体节目生产管理系统云平台架构的规划设计如图3所示。

2. 在云架构的技术体系基础上, 打造统一的生产管理体系, 采用统一的工作流引擎, 实现可配置、可调度、可调整的灵活的流程管理, 实现“端到端”的生产传播模式。通过机顶盒、APP、微信、微博等终端直接获取大量的、直接的用户信息, 并对这些用户数据进行分析、利用, 从而形成:节目生产——分发传输——终端营销——用户数据采集分析——节目生产, 一条完整的闭环节目生产系统。

3.2 内容及资源融合

全媒体环境下内容资源的类型更加多样, 除了传统的视音频外, 还包括大量的网页、图片、微博、微信、爆料资源等。系统需要构建全媒体内容汇集平台 (包括移动互联网的内容智能汇聚) , 将通过各类渠道收集汇聚的内容, 包括用户意见和评论、新闻线索、用户自采集自生产的节目素材、记者通过互联网回传的大量节目素材等, 由CMS (内容管理系统) 进行统一管理, 实现内容素材的充分共享。并可实现对生产资源的统一分配调度, 包括人员、设备等。

以河南台为例, 都市频道、法治频道、民生频道经常会播出同一个新闻事件, 但基本都是每个频道都分别派了记者前往, 拍回来的也素材没有共享。实际上这就是资源的浪费, 在全媒体生产模式下, 只需派一组记者前往拍摄, 之后将所有相关素材汇聚进入统一的内容管理系统, 实现充分共享。

3.3 业务融合

形成内容播出发布的统一指挥调度, 由节目调度中心根据相关资源的类型和用户的需求, 并结合各频道以及各发布渠道的不同定位, 确定各种播出及发布形态和发布节奏 (包括新媒体) , 通过非线性的全媒体生产流程控制, 实现多渠道的内容产品融合生产。了解各类用户的不同需求, 针对这些需求, 生产出各种形式的媒体产品, 满足多样的用户需求。

3.4 集成生产工具集

多样的媒体产品形式必然需要多样的生产工具, 因此需要在生产系统中集成更多的, 满足不同节目形式的生产工具集, 打破系统捆绑束缚, 使编辑人员更灵活选择制作工具。

3.5 统一管理发布平台集

目前我台除了传统的播出平台, 台里的官方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发布平台, 各频道、栏目、以及编辑、记者也不同程度使用了微博、微信、APP等新媒体工具, 今后我们还会拥有大象融媒、地面数字广播等各种发布平台, 只有将这些多样的发布平台统一管理, 实现用户 (粉丝) 共享, 以及用户 (粉丝) 数据的统一采集,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融合效应。在对用户 (粉丝) 统一管理的基础上, 可以利用CRM (客户关系管理) 系统协调我们与用户在营销和服务上的交互, 向用户提供创新式的个性化的交互和服务, 从而吸引新用户、保留老用户, 增加用户粘度, 将已有用户转为忠实粉丝。

3.6 建立自有的大数据分析平台

数据统一采集后, 巨量的汇聚信息如果没有有效的分析是毫无意义的, 建立自有的大数据分析平台, 是将这些数据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基础, 是生产经营模式转变的基础, 在此基础之上, 定制化服务、精准性投放才有实现的可能。

广电业务的大数据需求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如图4所示。

1.IPTV业务

IPTV通过机顶盒除了向用户提供电视直播、点播、回放等电视基本业务, 还整合了各类电视节目产品包等增值业务。

2. 广电传统业务

以往的传统电视媒体关注的是电视的收视率, 目前互联网播放收视率也是广电重要的业务指标。

3. 自运营网络平台

自运营平台数据需求主要包括PC端网站和移动端APP数据。

4. 网络舆情数据

网络舆情主要包括两方面, 一是政府舆情, 一是电视台业务舆情。

政府舆情:根据中央以及省委发布的各类政策法规、规章制度、公告条文, 当地政府工作人员需要知道这些信息在互联网中的传播影响, 即相关网络文章、微博的提及量和论坛贴吧的相关讨论帖子数量等, 从中可以得知各类信息在社会中的传播广度, 可以作为考核宣传工作的参考标准。

业务舆情:主要是互联网对电视台节目的反馈信息, 渠道包括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等, 这类信息的搜集主要是作为电视台调整业务方向的依据。

3.7 配套建设

1. 新的考核、分配、激励机制。在融合媒体的机制下, 节目播出只完成了工作的一半, 此后的传播、转发、再生产、再传播等等过程才能反映一个作品的实际传播效应。同一个记者可能同时为多种媒体形式服务, 同一节目内容也可能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媒体形式中被反复利用, 需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基于版权管理的考核、分配、激励机制。记者制作的节目, 无论在何种平台传播都可得到相应的报酬, 其原属的栏目、频道也应得到相应的收入。

2. 新的组织模式。全媒体的生产方式必然要打破目前纵向的组织模式, 转向更加扁平化的网络状的组织形式, 如:统一的节目生产调度中心、统一的节目营销中心 (包括节目营销、传播渠道营销和终端营销) 、统一的技术管理中心。

4 结束语

新媒体的快速发展, 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迫使传统媒体进行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型, 以及生产管理流程的再造。做为承载业务的技术支撑系统必须随之而变, 笔者认为其建设方向应如图5 所示。

全媒体节目生产管理系统的技术支撑体系最终将会是私有云、专属云和公有云的混合云系统。其中台内私有云负责全媒体节目的制作, 媒资专属云专用于媒体资产内容的管理运营, 在公有云上进行新媒的运营管理、用户 (粉丝) 管理、数据回采和大数据分析等。

新闻媒体构建管理 篇2

1新媒体技术对大学生的影响

1.1积极影响

首先,新媒体技术会对大学生产生积极影响。新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学生利用信息数据库,可以把握国内外发生的最新资讯,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在新媒体环境下,不同区域的学生可以实现跨时跨地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互利共赢[1]。从本质上来说,新媒体技术是现代技术的产物,大学生应用新媒体技术,可以拓宽自己的视野,发挥现代科技的实用价值。

1.2消极影响

其次,新媒体技术会对大学生会产生消极影响。新媒体技术具有便捷性、快速性的特征,大学生虽然能在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消息,可在接收消息的同时,大学生会受到外界意见领袖的影响。新媒体技术的确为学生提供了资源,但是资源的质量良莠不齐,如果大学生没有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有效识别,就会使自己陷入网络深渊。新媒体技术提供给大学生和其他人进行交流的机会,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其他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加大校园教育管理的难度。

构建新闻反腐长城 篇3

2002年6月22日,山西省繁峙县义兴寨发生金矿爆炸事故后,当地负责人和金矿矿主为隐瞒真相,分别对采访事故的一些新闻单位记者送了现金和金元宝,其中,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鄯宝红、安小虎分别收受现金2万元、金元宝1个(价值约2400元)。记者王东平、谭旭各收受金元宝1个(价值约2400元)。在采访事故前后,《山西经济日报》、《山西法制报》和《山西生活晨报》3家新闻单位的7名记者收受矿主杨治兴等人送的现金共4.5万元。

新闻腐败有三大表征:版面、节目的腐败;新闻从业人员的腐败和新闻管理制度的腐败。

版面、节目腐败最为突出的特征是“有偿新闻”泛滥。“有偿新闻”主要有三种类型:收费新闻、新闻式广告和虚假新闻。新闻机构或工作人员在采编、刊播新闻时,向新闻来源收了费。

新闻式广告实质上是广告,是广告的内容以新闻的形式包装、制作、编排、播发。虚假新闻内容则大部分不真实,甚至全是编造的东西。

新闻管理的腐败体现在一些新闻机构以经营管理改革的名义制定的一些制度。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一些以禁止“有偿新闻”为名的上缴“红包”的规定、措施等。这类规定、措施均要求采编人员上缴“红包”,而上缴后可获50%-60%,或更高的返还。这样的制度,不仅起不到禁止“有偿新闻”的作用,而且为“有偿新闻”提供了制度支持。有人为此辩解说:“红包”收缴返还是为了变暗为明,便于监控“有偿新闻”。

新闻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影响

首先,它直接影响着新闻传播的质量。当新闻被当作普通商品去交换时,作为特殊精神产品的新闻也就完全成了金钱的附庸,新闻就会变味、变质。

其次,它严重影响着新闻传播机构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新闻媒介都被看作是公正公平的象征,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守护神”。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是广大受众认识身边世界的一个重要工具,已被广大受众赋予了充分的信任感。受众一旦发现自己所信任的新闻媒介竟然大量出现虚假新闻、“广告新闻”,将会对新闻媒介发布的所有新闻的信息嗤之以鼻。

第三,它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新闻传播的效率。当新闻传播从业人员把更多时间用于搞腐败时,创作优秀新闻作品的机率也会大为减少。

第四,它妨碍着新闻传播中的公平原则。腐败使一些单位或个人的一般性内容得以更多地被公开报道,而使另外一些单位或个人值得报道的内容不能发布,出现报道数量上的“有意识歧视性刊播”。

第五,它潜在地诱导着社会的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新闻媒介在广大受众中有着权威地位,如果受众看到具有监督社会功能的新闻媒体本身就存在严重的腐败问题,必然会严重挫伤他们对社会公平、公正的信心,使受众在精神上对社会和国家未来发展产生绝望情绪。

制止新闻腐败的对策

加强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其政治思想素质,严厉禁止有偿新闻。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资格考核,实行准入制,切实提高其素质。

新闻媒体构建管理 篇4

制度是维护人类共同生产、生活所需要的约束个体行为的规则。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的构建是蕴含在我国特定的社会结构之中的, 是在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深化的这样一种大背景、大环境下展开的, 是在“转型”和“计划经济”这样一种特定的社会结构与传统为背景下发挥效应的。因此, 以往我国所推行的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与措施都是在我国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 依据我国特定的经验和传统, 以西方新闻传媒行业发展较为成功的国家为“理想版本”、为“目标取向”而进行的理性规划和设计。

笔者认为, 在我国, 和以往的“计划经济”下的新闻传媒相比, 任何理性的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的构建, 不仅要考虑到我国新闻传媒行业发展的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的问题, 还必须考虑到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中的价值问题。因为, 在这里, 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工具理性只是指, 新闻传媒从业者在具体工作中表现出来的, 对实现目的、理想起着重要作用的手段、工具、途径以及对具体方法的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和法制化给予格外重视的思维方式和态度。重视具体的手段、方法和工具的选择是工具理性区别于其他理性形式的显著特点。而就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的构建而言, 任何改革制度与措施的创设、习惯的沿袭, 都表达了对新闻传媒从业者、相关资本、新闻受众以及新闻传媒管理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维持与重构, 是对新闻传媒行业各相关主体的地位、角色及利益关系的调整与界定。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价值理性是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建构的根基, 它相对于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工具理性来说, 在发展序列上应具有优先性。

2 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中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性辨析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区分了价值与事实、目的与手段、实体与形式之后, 将人类的理性分为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 前者用来分析个人的社会行动, 后者用来分析社会结构。以往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的种种违背新闻媒体行业自身发展规律的制度的出台、推行也于此找到了原因。这种“背离”使我国新闻媒体行业的发展丧失基本的信仰、价值和伦理道德, (“假新闻、有偿报道”等一系列事件正是对这样一种“背离”的有力注解) 也带来了我国新闻媒体行业的片面的、畸形的发展, 以至于使得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的建构迷失方向, 变的“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这里也应该说明的是, 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所体现出来的工具理性并非完全不考虑价值理性的问题。因为, 从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的背景上来看, 由于近年来不断被暴露出来的“假新闻、有偿报道”等一系列负面消息, 使得任何一位新闻媒体行业的管理者在制定改革制度时, 必然有某种内在的价值动力。只有在一定的价值理性的驱使下, 他们才会相应地设定改革目标、采取改革措施与行动。这种新闻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设定必然包含着一定的价值前提和价值动力。而在争取改革成果、进行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工具选择时, 也必然离不开新闻媒体管理者的某种价值判断与价值取向。而相应的, 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价值理性所追求的传媒精神的固有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也必然要依赖于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工具理性才能得以实现。就是说, 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的工具理性能够将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的价值理性所信守的固有价值转化为行为目标或所要追求的成果, 从而找到实现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价值目标的手段和工具。这里所说的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源于不同的动机和方法。前者看重的是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的意义和价值, 它是由对某种信念或价值体系的信仰而导致的行动;而后者看重的则是达到新闻管理体制改革目标的手段, 它的手段一定是以最小的代价达至其选定的目标。

同时也应该强调的是, 当人们单纯地突出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价值理性的时候, 往往只考虑选定新闻管理体制改革行为的价值和意义。这就使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的构建难以具有更多的灵活性、现实性和效益性, 也使得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价值理性包含了某种程度的“异化”倾向, 即要么是坚持一种价值目标却以损害另一种价值目标为代价;要么是无法实现预定的价值目标。这方面, 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的设计者应注意避免陷入“矫枉过正”的误区。总之, 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工具理性追求目标的达成, 价值理性追求媒体精神的固有价值的承诺。价值理性总是要诉诸于一定的工具理性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目标, 而工具理性从目标设定到手段选择都必然带有一定的价值倾向, 它们之间是既相互对立, 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 结语

我国的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在实践当中所反映出来的困境与矛盾, 突出体现了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在这里我们可以设想, 如果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内在和谐是制度性的话, 那么, 我国新闻传媒行业健康、稳定的运行就会有制度化的保障, 我国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也就会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自我调整能力。因此, 对于新闻管理体制改革制度构建当中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关系的研究, 值得所有关心我国新闻行业发展的人, 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继续探讨下去。■

新媒体生态特质与优势构建 篇5

杨树弘

内容摘要:新媒体在新技术催生下迅速崛起演绎着诱人前景;信息技术是支撑新媒体发展进步的基石;新媒体具有独到的生态特质;把握构建新媒体优势的主要路径。关 键 词:新媒体 信息技术 生态特质 优势构建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新技术催生下迅速崛起,其势头风卷残云,在推进人类信息资源获取方式发生巨大变革的同时,推进着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的裂变。新媒体无时无刻不影响、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信息化办公、贸易、金融服务、社区、教育甚至卫生设施的兴起,演绎着新媒体诱人的前景。

专家认为,新媒体光速般飙升,成为“新世纪最令人振奋的传播手段”。

信息技术支撑的新媒体

透过新媒体的及时性、全球性、丰富性,其背后是不可或缺的“魅影”——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撑。

就技术本身而言,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林林种种的高新技术,孕育和伴随着新媒体的诞生和成长。没有全球互联网浪潮及高速运转的芯片、迅速扩展的宽带,没有成熟的数字压缩技术和存储、检索技术,便没有今天的新媒体①。

就信息技术对传播方式的影响看,新媒体几乎囊括了以往各种媒体的所有特质,不仅具有文字、图像、声音传播等功能,而且还具有跨时空、可检索、超文本、交互性等传统媒体不具有的特点。而人们的媒体接触方式从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发展到在电脑前的读、听、看甚至对话。对信息、资料,可随时随地下载、录音、录像,甚至存储、梳理、评论、发送……

就新媒体的传播功能看,强力的技术魔力,使信息传播超过了以往任何时候的速度、质量以及超时空和多样化,同步或异步传输、任意接收或选择……使传统的媒体阅读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化”。

信息技术支撑的新媒体,极大突破了传统媒体单向传播、我传你受模式。媒体和受众可以“面对面”交流,“读者”可以把想说的事、想表达的观点写下来、传出去;受众可随时通过搜索功能检索信息、新闻——以往的“读者”受惠于技术,变成了新闻的采集、编辑甚至传播者,并在信息传播中渐占主导。

新技术成了新媒体发展、进步的“杀手锏”。

信息技术对新媒体的支撑,还表现在对媒体商业模式的影响上。传统运作模式较单一——通过一次传播,向读者收费;通过二次传播,向客户收“眼球费”。而信息技术颠覆了这些“刀耕火种”的模式,在互动中实现赢利,就是最好的注脚。同时信息技术还带来受众需求的变化,从原来媒体的“自己生产”变革为加入“读者创造”的内容,从大众化到个性化,从大规模生产到大规模定制。

因此,在新媒体演变的过程中,信息技术从来就是最基本的“推动能量”。而未来的新技术将会使更多资源实现更有效的整合,受众与受众间沟通的广度与深度也将得以拓展,新媒体的传播格局必然更加多维度、多元化和多层次化。

新媒体生态特质

以信息技术为基本支撑的新媒体在严峻挑战传统媒体的同时,不断发掘着自己的生存土壤并“肥沃”出独到的生态特质。

迅速扩张的互联网用户是新媒体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土壤”。据《中国网民电子商务行为研究报告》称,至2009年3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16 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中国网民规模全面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信息技术导致新媒体用户扩张的同时,还推进了用户拥有资源的扩张。必然出现的结果是,人们不必再像以往那样,对某个特定的媒体保持很高的忠诚度。新媒体的这种基础生态表明,其特具的信息传递的快速性,也对信息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更精准的要求。发展还在继续,用户扩张的过程,促成大大小小、形形色色虚拟社区形成。现实的人们会以拥有两种(现实和虚拟)或者多种身份而获得自身的存在感和追求的时尚价值。

以电子纸为代表的新媒体的介质的发展也具有革命性意义。新技术推进的不只是新媒体的诞生,它将直接拉动一个体系庞杂的产业体系的发展,其中包括新闻出版、图书情报、电子政务和商务;数码打印、数码扫描、数码相机、数码存储、显示设备、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手写识别、语音识别、ERP、数据挖掘等②。有专家分析,几乎所有基于纸张的应用都可以运用电子纸等数字纸张技术进行数字化更新及改造。

新闻数据库及内容订制。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同时的快速增长,意味着新闻信息品种和数量需求的极度增加。而信息时代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更多的受众最直接的希望是,能随时看到自己所关心的新闻、信息。也就是说,由于受限于时间,人们对那些自己不关心的新闻、信息,将不再愿意浪费更多的时间去阅读。事实上,手机报新媒体实现的就是新闻定制。新媒体设立数据库,通过多媒体合作实施,并通过技术提供搜索入口,为新闻、信息分类整理和定制功能赢取了丰厚的资源。

社区新闻服务个性化。新媒体基于新技术,从一些拥有庞大用户群的虚拟社区着手,对大家“身边的故事和新闻”进行报道。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社区新闻的发展也如雨后春笋。

从媒体市场角度看,新媒体对于市场份额的分割,影响了整个媒体产业的生态。专家认为,新媒体加剧了媒体间的市场竞争,促成了消费者偏好的改变,在这样的生态条件下,新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必然日趋激烈③。

新媒体优势构建

新媒体是与时俱进创新的产物。构建其优势特质,既要立足实际,夯实基础,更要放眼未来,要通过技术、机制和管理创新,全力打造新媒体平台、培育新媒体市场、涵养新媒体受众,发挥其全球化、海量化、个性化、互动化等卓越的新优势。

构建新媒体这些优势,应当把握以下路径。

力求实现以新技术为平台下的媒体融合。在新形势下,网络等新媒体要找到与传统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的“嫁接”切口,在密切的互动中携手合作,以促进双方资源共享和整合、产业互推和共进为手段,打造集约性、集团化的新的适应市场和受众需求的管理运行模式,从而使新媒体的“资源进口”和“载体优势”具备更充分的能量,促进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基于新技术的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合作,目的是在发挥各自优势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结构的科学合理的调整与转型,在融合中实现共赢。新媒体要看清并发掘自身的科技价值,从而找到“适者生存”之路。从全球媒体产业发展的调整与融合来看,强强联手必然促进媒体经营理念不断创新和科技进步不断完善。新媒体必须抓住传统媒体利用网络等发展自我的大势,在各自的领域、以独特的方式,探索新的创新途径。

以“做大”为目标的媒体联袂的传播模式。譬如,在重大传播活动中,新媒体应当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平台、载体和人力资源队伍的富足资源,缔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实用联盟,在大事、盛事的传播中发挥新媒体的“尖兵”、“冲锋队”作用。在这种联盟缔结中,产生网络等新媒体的巨大流量(市场或受众响应量),可以实现新闻、信息产品的传播的“超值”。

资料显示,百度拥有16万家联盟合作伙伴,每天有200家合作伙伴加入百度联盟体系,其中包括了大部分中国最优秀的网站、软件、网吧及电信合作伙伴。而效应是“双赢”的——通过流量分成等,在一个财务季度里,百度为联盟伙伴创造了近5000万元的收入。新媒体就是要通过这种“无限的”用户链接能力、让兴趣自主分类和有效的价值创造引导机制发挥效应,创造传播奇迹。

以快捷为“诱饵”,扩大新媒体精准营销的独特优势。新媒体无孔不入的特性,创造了其精准营销体系构建、精确客户锁定的可能,在这样的进程中,媒体可以根据市场需求的特点,建立相关的兴趣社群,针对有相同诉求和行为特性的群体进行信息、新闻等产品的投放,在满足网民主动表达需求的同时,扩大独特的客户群。

譬如,利用网民等新媒体受众常常利用关键词表达兴趣的特点,建立新媒体的社区、个人空间,让受众在贴吧、论坛、信息百科一直到个人空间,完整地形成独到的信息链,而这种行为完全出乎受众的“自然”和“主动”。新媒体运营者可以从中观察、研判并精确锁定消费群,这是新媒体互动性的必然结果,也是新媒体运营必须发掘的一座“金矿”。

发挥新媒体异质化传播的本质特性。新媒体建立起的新的技术化人际传播结构,使人类的宏观反思变得像在家庭里自娱自乐一样轻便自如④。新媒体异质化信息的传播方式,让每个受众(个体)的社会自主地位得到大大提升。这也是新媒体的技术逻辑——利用网络化的技术中介,直接连通独立于社会个体。

新媒体异质化传播的特性告诉我们,任何社会个体,只要拥有一台可以上网的计算机、,就可以进入地球村任何一个角落的信息和知识系统,与网络上的任何信息终端进行及时交流成为可能。与这种“点对点”式的人际传播匹配的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技术性中介,并将人、信息(新闻)和媒体融为一体,实现无缝链接。

从渠道切入,推动媒体产业链的闭合。新媒体发展的纵向优势或潜质在于产业链,通过增强渠道发展和切入的有效性,推进内容价值的完全体现,这是新媒体的作用力基础。

新媒体要发挥好这个基础的作用,必须创新思路,先帮企业赚钱,增强众多渠道级的企业到新媒体聚集的“自觉性”,围绕这些受众(客户)的需求,创造衍生产品,使其欲罢不能,一大批的网络终端客户就成为了新媒体的潜在价值客户。还可以打造面向国际的交易平台,这样,通过新媒体的客户资源,把国内的新产品卖到非洲、欧洲、北美,在帮企业赚钱的同时,实现新媒体可利用价值的提升。

发挥通道“无障碍”优势,推进国际化战略。新媒体一诞生就具有“国际无障碍”的基本特点,因此,国际化发展的思维应该贯穿新媒体发展的全过程,即,通过强大的技术平台释放媒体的特性和潜力,在创造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迅速影响和占领更广阔的市场。

两眼向外的国际化战略,建立在新媒体独到的品质特点和市场号召力的基础上,通过“光速”与世界沟通,在文化影响或特色传播的作为上,发挥自身独到的优势,使“我”的、民族化特色浓郁的新闻、信息产品,通过自己的媒体平台实现最大化的传播,在传播中创造新媒体的影响力、公信力和市场号召力,并在这个过程中实现受众(客户)资源占有的最大化,而这种资源,就是新媒体的“效益库”。

不断创新“体态”,通过方式创新增强吸引力。事实上,新媒体的方式创新性是与生俱来的,例如,北京奥运会的互联网报道,最突出的就是方式创新,新华网用文字、文字直播、图标、视频、同步快评、评书、播客、彩信、手机报、电子滚屏、网上调查等30多种、报道形成滚动不间断播报,聚集开幕式直播,访谈等专题页面,特派记者搭乘直升飞机进

行了连续三小时的航拍报道,首次实现了网络航拍北京,在直播报道中实现了主新闻中心与场内外100多个报道点7个承办城市全国31省市以及世界30多个国家的连线报道,借助新媒体手机向100多万用户发送手机报,并在开幕式结束后立即发手机报号外。首次以中国传统评书方式对奥运会进行文字、视频多媒体报道,这些都是新媒体“体态”创新的绝招和魅力⑤。

以“碎片化的媒体”感召“聚合化的人群”。透过新媒体的生态,我们看到,层出不穷的门户网站、社区网站、论坛……不一而足,新媒体“碎片化”地割据一方,不贪大求全,而求专求精,对社会受众的影响力出现了更大可能的“人群聚合化”。

碎片化的新媒体,面对的是受众变化莫测的兴趣和千奇百怪的需求,网络平台将一个个由志同道合却素未谋面的人,组合成以地球村为单位的形形色色的社区,传统意义上的地域的界限被模糊了,聚合化的群体以更加直接的方式交往,各种圈子日益盛行。譬如,以互联网等新媒体为代表的受众广度、交互体验、视觉卖点以及回馈,都超过了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区间。而新媒体“聚合”的是网民与企业信息的相关度,用户数据的精准必然成为企业(市场主体)的必然抉择。

在做大产业中,实现赢利模式的“分蘖”。新媒体从诞生之日,就具备了规避传统媒体以发行量、广告收入为基础的赢利模式短板的可能。新媒体可以最大限度利用自身优势,创新经营格局,通过多元化经营拓展不断翻新的经济增长方式。

新媒体可立足信息和新闻优势的海量和快捷性,拉长产业链,譬如举办会展、研讨、节庆等活动,发掘潜在客户,不断提高经营水平,从而拉长产业链,形成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可以依托品牌影响力,拓展经营,将受众的认同感、忠诚度和美誉度等品牌资源充分利用,探索以新媒体为基础载体的新兴的发展路子⑥;不断开辟多媒体赢利模式,一方面办好新闻(信息)资源库(网站),不断吸引网络广告,同时,通过在线信息库、图片库、网上视频等新产品的开发和服务利用,探索新的赢利模式,再者,通过开办手机报、与通讯运营商合作,在实现新闻(信息)资源深度利用中实现增值。

参考文献:

①宋奎波:《新技术催生网络新媒体及对未来传媒产业的影响》,GotoRead.com浏览网〃社区

②杨新敏:《自由:网络传播的神话》,《现代传播》2005年第6期

③郭炜华:《新媒体的传播及对媒介生态的改变》,《中华新闻报》2009年4月1日 ④周笑:《异质化传播:新媒体的本质优势》,《传媒》2006年11期

⑤闵大洪:《网络媒体北京奥运会六个新特点》,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CJR)2008年8月28日

新闻媒体构建管理 篇6

一、新闻媒体的协调性与和谐社会的和谐性

新闻媒体历来有协调和沟通的特殊作用,但过去更多地表现在沟通“上下”方面,使之成为党和人民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和谐性是和谐社会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要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要和睦相处,共同生存与发展。新闻媒体的协调性使之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责任、有能力担此重任。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中国社会的社会分层开始出现,特别是在社会关系、社会利益协调方面出现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的调查表明:54%的被调查者认为“部分阶层之间有利益冲突”;29%的人认为“所有的阶层都有利益冲突”。这就说明,现阶段中国社会中的阶层矛盾不容小觑。它要求新闻媒体不但要“上下”沟通,还要“左右”沟通;不但要注重政治利益,还要高度关注社会利益、经济利益等,协调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利益诉求,化解矛盾。而新闻媒体在这方面确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通过新闻报道以及来信、来稿、热线、短信及配发评论等形式来引导舆论,从而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濮阳人民广播电台的《经济环境服务热线》节目开办两年来的实践就是一个例证。节目通过热线使人民群众和政府职能部门领导直接对话,交流沟通,政府有了社情民意的“观察哨”,听众有了发表意见的“群言堂”。节目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的作用,被群众称为“连心桥”。这说明,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新闻媒体只有经常把握社会脉搏,贴近人民群众,让人们知道什么是和谐社会提倡的、什么是应当禁止的,懂得怎么去做,才能发挥自己的作用。

和谐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适度,舆论引导本质上说就是适度调整。新闻媒体对社会舆论及行为进行的及时引导主要表现在:当某种舆论过热时,要恰当地进行分流、降温,以避免大幅度动荡;当社会需要某种舆论时,要及时引导,以唤起人们的热情,高扬社会的正气。当前,媒体尤其需要为构建和谐社会大声造势、营造氛围,大力宣传,将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变成中华民族的共同行动。

二、新闻媒体的真实性与和谐社会的公平性

胡锦涛同志在谈到民主建设时指出:“衡量一个政治制度是不是民主的,关键要看最广大人民的意愿是否得到了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的当家做主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充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合法权益是否得到了充分保障。”这三个“是否得到”充分反映了党的实事求是精神。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社会。民主与法治是手段,实现公平、坚持正义、弘扬诚信友爱才是目的。而这些必须建立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真实是公平、正义和诚信的基石,当然是和谐社会的基石。

真实永远是新闻的生命,只有真实的宣传才能使媒体取信于民、取信于社会,才能反映社会的真实情况,引导正确的舆论。当今,生活内容、生活方式多元化导致社会共同价值观念日益模糊,特别是社会转型在价值观领域表现出多元价值的冲突特征,使一部分人产生道德困惑、信仰危机。转型期出现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但却不能任其发展,否则会导致整个社会失范,甚至失控,社会就难以和谐。这种情况迫切需要媒体用真实的、正确的新闻舆论,有效地进行科学引导。

构建和谐社会需要民主。当前,我们要把推进新闻舆论工作的热情倾注在群众民主意识的培养上。群众的民主意识增强了,民主习惯养成了,民主内容丰富了,就会激发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推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发扬民主需要法制作保障,和谐社会更需要人民群众具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新闻舆论要引导群众学法、知法、懂法、用法,依法维护自己的权益,维护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通过新闻舆论规范公民的言行,教育引导他们按照程序行使民主权利,履行民主义务;新闻舆论要匡正时弊,揭露腐败,促进廉政建设,端正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化解和消除一切不和谐的因素。当然,新闻舆论也要接受党和人民群众及法律的监督和约束。

三、新闻媒体的人民性与和谐社会的人本性

新闻媒体之所以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有重要地位和作用,还由于新闻的人民性与和谐社会的人本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的主体一样、目标一致。

构建和谐社会要以人为本,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始终作为主体而处于主导地位。同时,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为了营造良好环境,激发人的活力,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这种人本性是和谐社会的主题,也是当今时代的主旋律。

新闻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反映人民意愿,代表人民利益,是新闻的应有之义。正如马克思明确指出的:“报刊只是而且应该是有声的,‘人民’(确实按人民的方式思想的人民)日常思想和感情的表达者”,“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新闻媒体应该而且有能力担负起为构建和谐社会共创良好氛围,提供舆论支持的历史重任。

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突出的是人,是人文精神,新闻应大力宣传历史的优秀文化和现代的先进文化。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由于众多原因,当前,社会上还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特别是在一些人的心灵中,不少丑恶的东西还在不断暴露。物质价值高扬而精神价值失落,也失落了人之为人的社会责任,失落了人之为人的精神修养与理想情操。面对这个新的课题,不少媒体都在认真探索,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今年2月,中央电台《神州夜航》的一位节目主持人通过13天的千里连线,成功劝说已潜逃12年的犯罪嫌疑人辜海军投案自首,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则新闻报道后,又使失去理智、企图报复杀人的陈德祥“放下屠刀”。这件事充分说明了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特殊作用。

新闻媒体构建管理 篇7

在电视台各项管理中, 媒体资源的管理一直是处在比较重要的位置的。媒体的日常业务中会产生大量的资料、数据, 这是媒体负责的宣传与传播的职能所决定的。作为传统媒体龙头老大地位的电视台, 要保证形象和声誉, 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 在市场经济中加大宣传策划力度, 占有市场份额, 需要对自身宣传和管理技术上不断进行转变和创新。媒介资源存储是众多需要转型和升级的业务中的一项:在日常的宣传、活动中, 会产生海量数据流, 如图片、文字、音频、图像和同期声等, 这些数据拥有版权和元数据的权限, 必须要加以妥善保存。重要资料的保存和保存时间的长久是电视台信息资源保存的工作中心, 为了便于对日常信息的存储以及日后调取信息的便捷, 在内容制作上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的技术手段, 也为了珍贵资料的长久保存, 现阶段就应在媒体资源管理上加强完善工作。建立一套综合性的, 多元化的智能化的综合应用管理平台。

2 电视台媒体资源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第一, 建立一套现代化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必须有现代技术的支持。媒体资源管理应是多模块、多技术的综合系统。在工作运行中形成多种技术应用的架构。首先是计算机多媒体编辑与存储技术, 这种技术可以实现对信息数据的智能化处理。

一是多媒体编辑与信息存储系统是由网络技术予以支持的。网络技术可以提高电视媒体资源管理系统运行的效率, 将系统间各种功能进行串联和搭建。电视台媒体资源的管理网络连接一般采用双网络架构[1]。这种架构中带宽和信息的流量足以满足对数据加以存储和处理的需要, 基本的网络架构可以实现对数据进行直接访问。

二是系统模块对信息进行处理、存储是遵循着在线、近线机离线存储结构结合的原则, 将流媒体文件运用磁盘阵列和数据流磁带的功能实现分级存储。例如, 在线存储可以实现数据直接存入硬盘的阵列, 在编辑或者调取时可以立即实现操作的目的。

三是媒体信息的格式可以实现即时转换, 这是实现信息管理的又一重大变革。格式的转换对于信息与素材的编码来说, 就像语言之间的转换一样,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也是信息管理的重要功能, 它是实现媒体信息存储与流通的基础, 可以在实际需要的时候, 无论处在何种存储方式下, 都能进行编码的互换。

第二, 电视台媒体资源管理系统的功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对日常的新闻事件、专题宣传产生的数据及素材等进行存储和记录, 完成数据的保存、调取、迁移和离线管理等工作, 随时掌握媒介信息的存储情况、运行状态, 并利于策划和管理。

二是对信息进行标引、编目, 生成具有关键词的资料, 便于对音频、视频和素材等的描述和检索。一般采用描述性的信息采集方法, 利于整理杂乱信息, 强化数据采集手段, 将传统的信号转化为媒介编辑的信号, 并存储在数据媒介中。

三是对流媒体的信息进行检索访问的智能化是电视台媒体资源信息管理的一大进步。电视台的媒体资源由于其媒介的特殊性和公共信息的丰富性, 一直是社会文化中的重要资源。智能化的流媒体检索手段的形成为检索与访问提供了更为便捷和快速的服务, 利于使用者更快更好地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定位。

3 案例分析

以某市级电视台媒体资源管理系统的建构为例, 该台对媒体素材的采集、转码和编目等进行了重新的管理系统的建构, 实现了对媒体素材的详实的备案, 拥有海量信息存储体系, 且在系统中对信息进行了层次、目的等的分类。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 根据阶段内容、子系统边界等因素, 将项目分成若干个子类别, 涉及到系统的架构、子系统、业务接口、设备招投标和搭建等各个环节, 最终形成媒体资源管理系统, 从技术架构到应用模式基本成熟, 成为包含业务、技术在内的综合性项目, 完成了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媒体资产管理系统的建设, 使媒体资产管理系统从资料保存转向了资料的再利用和智能化存储管理。用户在检索媒体信息、素材时, 可以利用媒体素材的检索目录, 快速调取和检索出媒体素材, 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媒体素材。此外, 通过媒体徐才的制作系统的接口, 可将系统中的媒体素材直接导入到制作系统, 根据节目制作要求, 对媒体素材进行编辑和制作, 在节目编制完成后, 还能帮助用户配置节目单, 组织系统对节目进行播放。

4 结语

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 媒体资源管理为电视台的信息和数据的存储提供了管理和技术上的管理和服务。对于电视台的整体运营是创新和进步, 对于信息传播、资源管理和媒体制作是全新的发展和技术性的革命, 为电视台的发展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新闻媒体构建管理 篇8

随着当前社会的发展与科学进程的加快, 越来越多的企业与团体对其自身形象与声誉更加的重视, 并不断加大宣传与策划活动的力度, 基于此, 更多的媒体和非媒体单位都积极参与到企业宣传与策划活动当中, 其宣传思路更趋向声形并茂、生动形象的音视频资料, 同时对本身的宣传与管理技术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媒介宣传的环境中, 媒介资源存储的介质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传统以磁带作为存储介质的方法无法满足当前工作的需求, 因此, 电视台必须完善媒体资源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现, 使得媒体资源的管理更加的系统化。

1 媒体资源管理系统的概念

媒体资源指的是日常业务中真实记录的大量传播媒介的业务数据等, 比如广播电视台、网站、杂志报纸及其他大众传播媒介等, 这些媒介每天产生大量新闻数据流, 其中包括大量的音频、视频、文字、图片以及与这些数据相关的元数据和版权信息等, 是媒体的主要信息资源。而在这些资源中, 音视频资料本身的信息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在管理上存在一定难度, 因此, 对媒体资源进行管理与研究时, 对音视频的数据量进行管理非常重要[1]。随着当前电视台媒体的发展, 媒体的资源管理随之变得越来越重要, 媒体资源管理就是对信息的记录、交换与检索、利用等, 也是对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的有效对策与媒介资源的应用计划。现阶段媒体资源管理已经逐渐从简单的存储与检索利用信息内容, 逐步升级与完善到多元文化一体化的综合应用管理平台。

2 电视台媒体资源管理系统构建的作用与意义

电视台媒体的资源管理在电视媒介传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是结合现代传播环境和信息技术发展的结果。电视台媒体对信息数据流进行妥善的保存与有效利用是社会文化与历史发展的精神寄托, 但由于技术的限制, 这些资料在存储上仍然是以磁带介质作为存储的基础[2]。随着当前计算机信息存储与多媒体编辑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实现大规模与大数据的信息存储与数据处理成为当前媒体资源存储的重要方向, 因此, 对于音视频与文本等实施综合媒介的信息管理也得以实现。在电视媒体迅猛发展的现在, 高清电视、网络电视机电视的交互系统等新技术已经逐步应用到电视台媒体传播的领域当中, 而对作为基本数据管理的媒体资源管理系统也就有更高要求, 所以建立起完善的电视台媒体资源管理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3 电视台媒体资源管理系统的实现与应用

3.1 电视台媒体资源管理技术支持与实现

媒体资源管理是一个多模块、多技术的有机系统体系, 在其整体工作运行中需要有多种技术结构的帮助与支持, 而计算机多媒体编辑与信息存储技术的发展与替身, 对大规模与大量的信息数据进行处理, 其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网络技术的结构:其运行的方式与运行的速率整合对电视媒体资源管理系统运行的效率具有直接的作用, 网络的运输是对各个系统间功能实现的连接纽带与桥梁, 在媒体资源的管理网络连接过程中, 通常都是采取双网络架构, 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宽带与信息的流量, 并在基本网络架构中连接数据的存储与数据处理的设备, 同时在各个阶层的工作节点中能够直接访问到数据存储媒介[3];2) 系统存储与运行的模块:系统运行的模块指的是对信息处理基本流程主要是采取在线、近线机离线三个存储结构结合的手段, 运用磁盘阵列和数据流磁带来实现媒体文件分级存储, 其中, 在线存储能够实现数据直接存入硬盘阵列当中, 方便编辑设备与上传使用流媒体文件;3) 媒体信息的存储格式:媒体信息的存储格式是实施信息管理的重要前提, 也是转换格式的基本基础, 信息与素材的编码是信息存储与流通的基础, 跟语言一样, 具有非常大的重要性, 媒体资源的管理系统在保持线路通常的主要条件就是编码的格式一致, 而信息存储的格式是基于管理的实际需要进行的, 并处于主存储方式之下, 具有相应辅助存储的方式来实施编码的互换。

3.2 电视台的媒体资源管理功能与作用

电视台的媒体资源管理功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存储管理的功能:这是电视媒体的资源管理主要的一个功能, 其主要是对日常的信息数据进行存储与记录, 给整个电视台的媒体资源管理系统数据的保存、调度、迁移以及离线管理等提供坚实的支撑, 而作为媒介信息资源系统的管理者与使用者, 可以对媒介信息的存储情况与运行状态随时掌握与监控、调度, 从而做出有效的策划与管理;2) 标引、编目与信息采集的功能:为了使媒体信息管理能够正常的运行, 需要对各种音视频与资料素材等创建文字描述检索, 生成关键与代表性的资料, 并进行科学标准与统一性编目标引, 从而把信息流进行逐一的标识, 并实施描述性的信息采集方法, 将杂乱的信息变成整洁清晰的信息资源。媒体资源管理是实施数据采集的必要手段, 通过把传统的信号转化为媒介编辑的信号, 同时把这些数据保存在相关的数据储存媒介当中;3) 检索与访问的功能:在媒体资源中, 检索访问就是对流媒体的信息管理模式进行创新性发展, 电视台中媒体资源的信息传播与共享的公共信息资源, 都是社会文化中重要的资源组成部分, 媒体资源管理能够给相关的用户提供检索与访问的服务, 所以系统使用者能够进行快速准确的数据处理与信息定位;4) 编辑与查找的功能:媒体资源管理系统能够对用户的使用要求实施信息数据查找, 并且所查找的数据能给用户编辑与调用, 而在磁带存储介质当中的数据则可以进行回迁使用与处理。

4 结论

综上所述, 在信息技术不断深入与发展的当代技术基础上, 媒体资源管理在电视台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不管是在管理、技术上, 还是在创新理念领域中都有一个全新的发展, 在网络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推动作用下, 媒体资源管理系统也的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应用, 并以其所具有的优势在信息传播、资源管理及媒体制作等工作中为电视台挖掘出更多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摘要:在当前广播电视等行业迅猛发展与网络传媒技术的广泛普及背景中, 传统以磁带最为介质的媒体资源存储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工作需求, 因此, 对电视台媒体资源的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现, 成为当前电视台重要的一个研究课题。

关键词:电视台,媒体资源,管理系统,构建

参考文献

[1]秦立伟, 郭沁.浅析媒资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科技传播, 2010, 21 (22) :2325-2326.

[2]周俊.跨越——媒体资产管理的承前启后[J].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0, 12 (9) :214-215.

新闻媒体构建管理 篇9

一、新媒体及高校危机管理的内涵

所谓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 是在新技术的支持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是在报纸、户外、广播、电视等四大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 第五媒体”。 新媒体以其传播速度快、科技含量高、互动性强等特点广受高校学生欢迎,在高校中其主要体现在网络和手机的使用上,在满足学生用户的基本信息传播和获取的需求同时, 新媒体已经成长为以通信及网络为传播渠道,以手机、电脑、电视为终端载体的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 高校学生通过喜闻乐见的新媒体方式,如微信、飞信、微博、贴吧、人人网等平台吸收信息和娱乐的媒体形态,新媒体已经逐渐成为集信息传播、观点评论、民意反馈于一身的舆论平台, 其发展速度之快使得高校中的危机事件的传播速度加快,传播范围扩大,极大程度地冲击着传统媒体, 给高校危机管理的处理带来了新挑战。

高校危机管理是指高校或师生在面对事先未预警的情况下,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潜在危机威胁的情境下, 为了避免或减少危机产生的危害,使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迫使高校管理者在短时间内作出决策并迅速采取措施, 通过成立危机管理机构、制定危机管理预案、危机预警识别与处理、 危机事后演进与影响等采取的一系列的动态应对方法和措施,以达到转危为安,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的管理。

在新媒体高速发展背景下, 传统的高校危机管理思维和观点显得比较被动, 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落实和推进中, 高校的危机管理应该有更加与时俱进的思维和行动。 对于新媒体时代的高校危机管理来说, 它包括对危机发生前的预见能力和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是产生于灾难应对过程的智慧体现,其关键是建立一个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即一整套高校危机监测、 预防和快速反应的运行体系。 在危机管理前、中、后三个阶段,体现“ 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 在危机的征兆期,收集危机信息,并具有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危机的潜在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实施有效的预警监测,并将反危机战略融入到日常教育管理中;在危机发生阶段,监督危机管理的实施,启用反危机行动和紧急应对系统,短时间高效率将事态控制住;在危机事后处理阶段,高校必须快速有效地解决危机,处理有关政治影响、经济损失等恢复性问题,将危机转化为机会,使高校在公众心中重新塑造良好的组织形象。

二、新媒体时代高校突发事件管理中出现的新问题

新媒体在高校中主要体现在网络和手机的使用上,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 使得高校中突发事件的传播和扩散更为广泛和迅速, 甚至成为引发和推动高校危机发展的关键力量,给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带来了一定新的问题。

(一)危机管理观念落后,危机意识薄弱

由于高校对新媒体的重视程度不够,对危机管理的理解意识薄弱,认识浅显,存在“ 两重两轻”现象:重日常管理制度建设、轻危机管理体系建设,重“ 事中处置”、轻 “ 事前预防 ” 和“ 事后恢复 ”, 主要表现在 : 一是认识消极化,纵观近些年来的高校危机事件,不难发现很多高校都在危机事件发生前认为危机管理的资金投资是浪费人力物力,涉及到危机发生期间的具体应对时,大部分高校师生只能泛泛而谈,应对方法的掌握上却显得十分苍白。 高校危机事件最明显的特征是突发性、急迫性和意外性,高校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人员培训以及制定的措施缺乏现实针对性;二是认识表层化,高校普遍缺乏从危机管理的角度看待问题,只是重视显性的、简单的学生安全稳定工作,忽视了隐性的、复杂的公共管理理论的把握和指导以及对危机的意识,在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缺乏危机管理元素,高校的学生也认为突发事件的处理是学校的责任,学生不认为自己是危机管理中的一员;三是认识片面化,现在很多高校的领导、教职员工和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的任务就是人才培养 、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认为危机管理是政府部门负责的范畴,与高校没有直接的关系, 更是缺乏现实意义, 特别是在2003年“ 非典 ”爆发之前 。

(二)媒体素养不高,媒体公关意识落后

高校在危机管理中越来越注重信息的沟通和传播, 但是往往忽略了信息传播媒介, 当今时代人人都是传播主体,在这样的前提下,媒体素养就成为了当前高校的师生必须关注的焦点问题, 越来越多的管理者已经意识到媒体信息传播的重要性。 新媒体时代高校与媒体的关系越发变得紧张,危机事件发生后,高校对媒体的解读能力和判断能力还存在着盲点, 高校首先想到的是提防媒体的介入,但是通过观察新媒体的转发状态和各种评论,我们发现高校危机的爆发多数是高校部分教职人员、 学生通过新媒体首先给予曝光,使大众无法辨别“ 媒介现实” 与“ 客观现实”,在解决问题上对媒体的盲目依赖和非理性的狂欢都是缺乏媒体素养和的表现。 而且,高校在危机管理中的媒体公关意识落后, 新媒体时代信息渠道不可能被强行占领。 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媒体出于挖掘亮点的目的,歪曲报道事实,破坏学校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媒体公关就是要在危机发生时,处理危机的一种方法,并不是与媒体建立良好关系, 更不是要求媒体通过手段掩盖和停发消息,而是运用信息传播、沟通协调的方法去应对和化解危机,帮助组织控制事态、解决矛盾、处理纠纷、化解冲突、引导舆论、维持关系、争取支持、重建信心、挽回影响、重塑形象。 因此对媒体公关水平要求更高,需要具有科学的处理模式和意识。

(三)应急管理体制不键全,系统联动失效

目前, 高校危机管理对新媒体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预警,高校应对危机管理的体系亟待加强,主要表现在: 一是缺少应对危机的防控机制, 很多高校还没有成立专门组织对新媒体进行监测和预警。 普遍做法是在危机出现后成立一个临时的应对危机的工作小组, 这种应急式的管理方式严重影响高校处置突发事件的效率。 高校缺乏专门的、常设的防控机构制定有效的危机管理预案,不能及时预警,很大程度上影响危机的预防、应对和处置; 二是缺少应对过往危机的总结, 高校危机事件所造成的危机后果会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威胁, 加之对已经发生的危机事件不进行归纳总结和科学研究, 会影响下次危机的预防和处理以及师生的信心重拾; 三是缺少应对危机的长效机制, 导致危机出现苗头时高校凭经验处理已发生的危机。 对新媒体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和预警,故而不能在短时间内不能化解危机事件, 直至影响学校自身形象、声誉以及学生的健康发展;四是缺少应对危机的信息披露机制,在危机管理中,高校、家庭、社会媒体等多方信息沟通渠道必须畅通, 当一条不利信息通过新媒体迅速广泛传播时,避免由于沟通不畅、误解而导致危机加剧,无法有效赢得师生信任与支持,影响危机事件的有效处理。

三、新媒体时代完善高校危机管理的体系构建对策

高校危机管理是在学校范围内, 为了顺利开展学校的危机管理, 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而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持续性的、不断完善的管理过程,一个完善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一个有机整体, 包括危机发生前的“ 危机预警系统”和危机发生时的“ 危机应对系统”以及危机发生后“ 危机评价系统”。

(一)利用新媒体引导渠道,完善危机预警系统

防患于未然是危机管理的关键所在, 对于每一个具体的高校而言, 新媒体预警机制的建立以及完善程度决定着危机管理体系的水平高低。 一方面是高校要在原有预警机制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 构建完备的危机信息收集和处理机制并成立相应的部门, 并且配备专职人员从事此项工作,拨专项转款支持,充分遵循“ 黄金三小时”规律,实时掌握各种新媒体中有关危机的动态;另一方面是高校应高度重视新媒体在危机管理中的运用,构建完善的危机监测系统, 特别是在重大危机事件发生前能够及时识别前兆信息, 并且能够做出科学的预测并搭建新媒体平台,既不能阻碍新媒体舆论的传播,也不能被新媒体舆论所制约,危机发生时能够通过官方网站、官方微博等形式进行危机处理。

(二)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完善危机应对系统

通过近年来发生在高校的各类影响较大的危机事件,不难发现高校如果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话语权,第一时间派经过教育训练的发言人针对危机事件面对媒体, 那么事情的影响范围将很大程度的缩小。 反之,即使危机事件并不严重,确被媒体大肆渲染,反而造成严重影响, 这其中最关键的因素就是高校没有在最佳时间内发布权威消息,在各种真空环境下事件的谣言四起,一发不可收拾。 可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尝试建立新闻发言人人才数据库,借助高校专家资源,建立公关团队。 还可以针对不同的危机事件组建不同领域的专家小组, 在新媒体系统中规范统一信息的源头,采取主动出击的方式,及时向媒体公布全面准确的信息远比传统意义上的封堵消息更加受媒体欢迎,这样既能够降低谣言的传播,又能减少危机管理的成本;既能满足媒体的好奇心,又能对信息实施保护。 因此新媒体时代,培养能够24时可以随时应对各类危机的高素质的新闻发言人, 利用新媒体进行学校形象的塑造和宣传, 已经成为能否打好危机处理主动仗的不可或缺的工作。

(三)转变媒体公关思维,完善危机评估系统

危机评估系统主要是对危机事件本事以及危机管理体系进行评估, 高校要在危机事件的处理全过程融入媒体公关的意识,改变以往“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观念,在危机评估的过程中, 新媒体所承担的角色应该是对危机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总结, 对危机事件解决中的经验教训进行积累,并且利用水平高、科学性强的媒体公关素养进行深刻地反思,变短期公关为长期公关、变局部公关为全部公关、变显性公关为隐形公关,评估在危机全过程对学校的声誉和形象产生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可否借媒体公关的机会将危机作为发展的动力, 同时采取完善相关制度和实施具体措施等方式调整现有的危机管理体系, 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提升或重新树立学校的形象,确保危机应对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摘要:高校危机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媒体的迅速发展,高校的危机舆论和信息传播也进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在高校中主要体现在网络和手机的使用上,随着新媒体的发展,使得高校中突发事件的传播和扩散更为广泛和迅速,甚至成为引发和推动高校危机发展的关键力量,给高校突发事件管理带来了一定新的问题。高校危机管理是在学校范围内,为了顺利开展学校的危机管理,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而进行的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持续性的、不断完善的管理过程,一个完善的高校危机管理体系的基本框架是一个有机整体,包括危机发生前的“危机预警系统”和危机发生时的“危机应对系统”以及危机发生后“危机评价系统”。

新闻媒体构建管理 篇10

在当前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 国家、地区、城市相互之间的交往、联系日益紧密, 相互影响和依赖性日益加强, 资源和信息交流也日益频繁、迅速, 这使得危机很容易跨越地理界限而迅速扩散。危机如处理不当, 就很可能演变为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危机。能否成功应对各种危机, 已成为检验一国政府治理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标准。要想成功应对各种危机, 除了政府的身体力行外, 大众传媒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是成功应对危机的必要条件。 (1)

危机管理是指政府为了防止危机发生、减轻危机所造成的损害、尽早从危机中恢复过来, 或者为了某种目的, 在有控制的情况下释放危机的能量, 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所采取的管理行为。其目的是通过提高政府对危机发生的预见能力和危机发生后的救治能力, 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 恢复社会稳定, 恢复公众对政府和社会的信任。

作为一种公众舆论的载体, 媒体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它所代表的某个阶层或阶级的观念, 还必须表达一定的公众利益, 具有一定的公众立场, 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信息的流动和沟通对社会和公众的影响上。在理解上述两个概念的基础上, 应看到危机事件本身就是新闻。新闻媒介的目的或者说生存意义就是报道新闻, 尤其是要报道大众所关心的, 迎合大众兴趣的新闻。毫无疑问, 危机事件由于它的特殊性尤其是与一般大众的利益相关性, 必然会成为报道的焦点。因而, 在危机管理中, 政府运用好大众传媒对于成功解决危机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2)

一、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媒体功能

(一) 传递权威性信息

危机的一大特点是不确定性, 演变迅速, 而决策者在有限的时间内需要搜集各方面的信息以便作出决策。同时, 公众在高度不确定性的状态中也需要充分的信息以指导自己的行动。无论是政府危机发生前还是危机发生后, 人们都希望从危机传播的最主要渠道——新闻传媒——中获取各种关于社会危机的信号。而作为大众传播的工具, 新闻传媒也有责任、有义务在危机管理的各阶段向公众提供必要的有关危机的信息, 从而减少信息传递环节, 避免谣言和小道消息的传播。大众传媒一旦缺位, 就会加剧错误消息的多渠道、混乱性传播。在这种情况下的多渠道传播极易造成社会心理恐慌、引发社会动乱, 在2003年“非典”风波中, 由于主流媒体在事件发生初期集体缺位, 结果导致各种小道消息和流言的传播速度和危害都超过了“非典”病毒本身。结果, 全世界127个国家宣布抵制中国的人流和物流。过后虽然有所补救, 但媒体初期缺位造成的损失已难以挽回, 政府不得不花更大的力气来补救。相对于“非典”事件, “5·12”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可以说是对重大灾难性突发事件作出的一次有效的、主动的、积极的反应。 (3) 这次报道最大的特点就是传媒的快速反应, 迅速高密度的传播资讯使小道消息和谣言的传播失去了生存空间。

(二) 塑造和维护良好的政府形象

任何危机传播, 总会形成一定的舆论焦点, 影响人们的观念。在抗击“非典”的危机公关传播中, 大众传媒为公众设置了这样几个议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抗击SARS危机、各地采取了积极的防治措施、医护人员作出了极大牺牲、科研人员正在全力攻关、国际合作全面展开等。所有这些, 其实正是政府在危机处理中采取的积极措施。这些措施通过大众传媒传播的放大功能, 深深地印在公众心中, 也很好地树立起政府处理危机的良好形象。 (4) 媒体及时报道政府处理危机的各项措施及其效果对塑造政府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危机事件解决后, 危机管理主体在尽快恢复社会结构和功能、重建社会秩序的同时, 要有效地利用媒体发动全社会对危机事件进行冷静的理性思考, 作多侧面、多层次的分析, 找出危机事件的原因, 寻求今后避免此类危机事件和改进社会政策的方法。

(三) 社会动员

公共突发性事件的影响往往会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因此需动员各种社会资源、各种社会力量来共同克服。在这种情况下, 强有力的政府管理是必不可少的, 而媒体的宣传报道是把政府的各种决策变成所有人行动的一个重要动力。大众传媒的社会动员功能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 鼓励功能。人们战胜超常的困难需要超凡的勇气决心和智慧。在重大突发事件中, 徘徊于生死之间的人是受害者和救援者。他们在第一线需要极大的勇气和智慧直接面对死神的挑战。如果他们死里逃生, 他们还需要勇气走出灾难的阴影。“5·12”汶川地震救灾后期, 媒体就开始关注救援人员和受害者的心理健康问题, 尤其是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讨论分析。还制作了大量有关救援人员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奉献的专辑, 让救援人员树立信心。其二, 聚合功能。大众媒体传播的高速度、大覆盖加上公共突发性事件的集合效应使大众传媒有能力在最短的时间里凝聚人心和人力, 并使之朝着解决危机的方向努力, 媒体的凝聚功能就是要达到一呼众应的效果。 (5) “5·12”汶川地震后, 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媒体发挥各自的优势, 对抗震救灾的消息作了全方位、大面积的立体式报道, 迅速地使其他省区的人民积极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去。

(四) 消除恐慌, 稳定社会

稳定民心、保持社会秩序的良好运转是危机管理所追求的最佳效果。危机不但使社会正常秩序遭到破坏, 还由此带来社会心理的脆弱和恐慌。面对突然出现的危机, 媒体的功能凸显为科学准确、客观冷静地向全社会通报实情, 压缩流言的产生和扩散空间, 协助政府缓解民众紧张情绪, 减少由不确定性带来的公众恐慌。这种对公众的引导, 除了渗透在对事实的报道中, 更多地以采访专家、学者的形式, 以别人之口来传达媒体的态度, 有时则以社论等各种言论文章的形式直接表明态度, 有时还会采取让公众参与讨论的方式给公众提供参与平台, 让公众感觉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正是在满足不同公众对不同信息需求的基础上, 媒体保持了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9·11”事件发生后, 美国媒体除了讨论恐怖分子是谁、政府是否要报复、报复的程度如何等问题之外, 更多地是呼吁公众尽可能地恢复正常生活, 认为这是对恐怖活动作出的应有回答的一部分。 (6) 媒体把政府的政策巧妙地转换成公众的日常行为规则, 既起到政策的诠释作用, 又引导了公众的日常行为, 对危机的解决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构建政府与媒体良性互动关系的必要性

首先, 就政府而言:一是通过媒体的宣传报道可以稳定公众的心理, 及时掌控主流舆论的方向, 以免产生社会恐慌;二是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的态度和结果往往会对政府部门在公众中的形象产生“近因效应”, 从而更好地体现政府部门“执政为公、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同时, 及时通报突发公共危机事件的信息, 体现政府部门尊重公众的知情权、依法行政、严格执法、热情服务的决心和勇气;三是媒体通过对过去的或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剖析, 为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提供借鉴。

其次, 就媒体而言:追逐新闻是媒体永恒的冲动, 追逐新闻的轰动效应是媒体不变的理想。政府部门掌握的有关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的信息、犯罪活动、案件侦破恰恰是媒体最感兴趣并竭力追逐的新闻素材。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条件下, 能及时、大量获取政府提供的新闻无疑是媒体吸引受众、提升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 很多媒体为了扩大影响力, 都想方设法播发和刊出与政府部门有关的大量信息。政府对媒体具有极大的新闻利用价值。

再次, 就公众而言:媒体可向大众提供足够的资讯, 让他们了解政府部门做了些什么, 提供并促进公众讨论的机会, 以形成公意, 监督政府的施政行为。同时, 通过媒体对过去的或世界其他地方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进行剖析, 培养公众理性应对危机事件的意识。 (7)

政府与媒体这种良性的互动关系不但是政府部门和媒体成熟、理性的体现, 而且是整个社会成熟、理性的体现, 更是妥善解决公共危机事件的润滑剂。

三、公共危机管理中政府与媒体良性互动关系应坚持的的原则

1、公开性原则公众的知情权必须有保障。在现代社会, 知情权是公众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的前提。公众知情权的充分行使能不断增强抵御各种风险的社会心理承受能力。公共危机事件往往与公众的利益密切相关, 人们自我保护的本能使得在事件发生时其第一反应和最大需求就是了解相关信息, 了解真实的、有效的、权威的信息。政府是信息的来源, 媒体是知悉信息的途径。 (8) 在信息社会, 如果事件发生之后的新闻供应缺位, 那么, 各种新闻的替代品就一定不会缺位, 人们会通过其他渠道来获取信息。不实信息是事件中的不安定因素, 谣言一旦主宰了舆论, 其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2、及时性原则政府应在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向公众和媒体发布真实信息, 介绍事件的基本情况, 告知公众应注意的事项、要点和应该采取的行动, 做到及时、准确、稳妥、有序。赶在谣言起步之前将权威、有效信息公布于众, 有效掌握舆论的控制权, 以免因信息不畅而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3、客观性原则真实、客观是对新闻最根本的要求, 也是危机传播的第一要求。在对危机事件的报道中, 媒体一定要客观、公正, 不能人为地制造热点、炒作新闻。要客观分析危机事件的来龙去脉及发展趋势, 提出相应的对策, 使危机信息的传播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9)

四、构建政府与媒体良性互动关系的几项举措

政府与媒体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在危机事情中, 政府通过媒体平台发布信息、引导舆论, 媒体的信息报道也是塑造媒体自身形象、提升竞争力的有利契机。政府在影响媒体的同时又受到媒体的监督和制约, 媒体既引导民众又要反映民众的心声。政府和媒体的关系处理得好是公众的福音, 处理得不好就会给社会带来不稳定因素。因此, 在公共危机事件中, 政府与媒体之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良性和谐的互动关系, 以及时有效化解危机, 维护社会稳定。 (10)

(一) 通过媒体增强社会危机意识的应对认识, 提高社会抗逆水平

形成完善的危机管理体系, 首先必须在全社会树立正确的危机意识, 这就有赖于充分发挥媒体的信息传播和社会扩散功能。每一次危机爆发后都要科学分析危机原因, 举一反三, 吸收教训, 最大程度地杜绝和减少灾难、事故。同时, 运用现代先进媒体技术支张, 通过学校教育、公务员培训、社会情景演习等, 提高社会的整体危机应对能力和灾害恢复能力。

(二) 加快新闻立法步伐, 保障媒体及相关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通过法律手段来保证记者的人身权、采访权和知情权的实现, 坚定媒体及相关从业人员克服困难的信心。同时, 注重加强媒体及从业人员自身修养, 提高媒体的公信力, 明确媒体及从业人员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三) 要在危机爆发的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地发挥媒体的功能

在危机潜伏期, 政府就应通过媒体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对危机意识展开宣传和教育, 一旦危机到来就能减少不必要的恐慌;在危机爆发期, 要发挥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在危机重建期, 应有效利用媒体发动社会对危机事件加以反思, 寻求今后避免类似事件发生和改进社会政策的方法。

(四) 完善危机信息管理的联动机制

危机管理中信息往往是决定性的关键, 无论是灾情汇集、灾情判研、求授指挥乃至个人、亲友安危, 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 危机管理不仅要畅通内部沟通渠道, 同时要注重建立一个对媒体质询进行引导和做出反应的可行性战略, 实现整个社会资源的协同运作。对协调响应、警报、预警、紧急事务通讯以及紧急事务信息的公众广播, 无论是危机态势上达, 还是公之于众, 都要实现不同信息部门的协同、联动、确保危机信息比例合理化。

参考文献

(1) 王国华、武国江:《新闻媒体在政府危机管理中的作用》, [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4-3

(2) 张妍、季鑫楠、杨鹏鹏:《试论政府在危机管理中的大众传媒作用》, [J].《东南大学学报》2006-8

(3) 任学安:《汶川大地震:中国媒体的突破与思考》, [J].《现代传播》, 2008-4

(4) 刘依:《政府危机管理中的媒体角色》, [J].《青年记者》, 2007-11

(5) 任金州、袁玉兴、刘玮:《重大突发事件直播:电视媒体的态度与责任》, [J].《现代传播》, 2008-4

(6) 任学安:《汶川大地震:中国媒体的突破与思考》, [J].《现代传播》, 2008-4

(7) 张翘楚:《论公共安全危机事件中公安机关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关系》, 《吉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6

(8) 袁勇:《新闻信息传播与征服危机管理的互动关系》, [J].《新闻爱好者》, 2003-10

(9) 李本义、袁自贤:《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与媒体良性互动关系的构建》, [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08-4

(10) 《浅谈公共危机处理中政府与媒体的互动协作》, [J].《经济信息时报》, 2008-9

巧用“多媒体”构建活力课堂 篇11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物理课堂;活力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6-010-001

物理教学是集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于一体的综合性活动,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如何让物理课堂充满活力、提高课堂效率,是每个物理教师值得思索的问题。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极大地影响着我们的教学领域,而且在教学中越来越体现出不可替代的优越性,是优化物理教学的好助手。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所谓情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形象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多媒体网络技术能跨越时空的限制,能生动的再现生活情境,也能将不同的情境进行整合,并且能动态地展示情境的核心内容。利用计算机设计的图形,特别是动画,结合多媒体优势,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在头脑中建立起物理模型,有助于理解和记忆,可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例如《杠杆》一节是初中物理中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同时也是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个知识点。但由于现在的学生生活和劳动经验的普遍缺失,对杠杆的应用知之甚少。如何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激起学生对杠杆探究的欲望呢?我是这样做的:上课开始,我播放一段以学生为主角的视频,视频再现了学生“甩筷子吃饭”、“用扫帚扫地”、“用起子起瓶盖”等生活中的情境。而目,视频中每一个动作最后定格在“筷子、扫帚、起子”这些工具上。接着用动画分析这些工具的受力和转动情况。最后分析得出共性,得到“杠杆”的概念。通过这些生活中常见的情境的再现,拉近了学生和物理的距离。通过动画的演示,从具体的、个体的物体概括成抽象的、共性的物理概念。

二、化抽象为形象,开创直观教学

物理教学特别是一些抽象概念、规律的教学中,一些学生由于受想象能力的限制,无法把语言、文字或几幅画想象成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这就给学习带来一定的障碍,造成对所学内容不理解。久而久之,形成“物理难学”的想法。若物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动画的形式进行仿真、模拟演示,有助于学生对知识全面而正确地理解。例如《电流》一节教学中,由于电流在导体中看不见、摸不着,在已往的教学中,学生总是感到抽象难以理解,而现在通过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十分直观的演示出电流在电路中流动的画面。如图所示,把电荷画成—个个有一定间隔的小圆点放在导线中。当开关合上,这些小圆点向一定方向运动,并在导线下用箭头表示运动方向。这样把微观粒子夸张,使学生头脑中形成“电流”的概念,而目对理解电流方向也有帮助。当学生在学习电动机的内容时,通过看书上插图和听教师讲解,往往对“平衡位置”和“换向器的作用”一知半解,也可以把这个内容用Flash设计成这样的动画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模拟帮助学生完成想象过程,体验获得知识的喜悦。

三、优化教学结构,扩充教学容量

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在传授新内容时,教师需要在黑板上写板书画图,费时又耗力。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须把所要的内容进行适当的编排,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就可以得心应手地把图、文呈现出来,既清晰又规范。这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避免了学生注意力分散,加大了课堂传递的信息容量。在教《简单电路的设计》一课时,我把关于测未知电阻实验进行整理归类,用Powerpoint设计制作成课件。具体设计如下:1.“伏安法测电阻”,请写出完成此实验需要的器材,实验步骤和未知电阻的表达式。2.利用以下器材:电流表、电源、开关、已知阻值的电阻R0和一些导线,测未知电阻RX的值,请画出电路图,写出实验步骤和未知电阻的表达式。3.把第(2)小题中的电流表改成电压表。4.把第(2)小题中“测未知电阻Rx的值”改成“测一只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R”。在上课时,我先在屏幕上出示题目,请学生思考回答后,再在屏幕上展示出答案。当第(2)(3)小题讲完后,分别展示出根据这两题延伸的思考题:A.若实验中要求电路只准接一次,那么实验如何完成;B.若实验中其余器材均不变,只把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R0换成已知最大阻值的滑动变阻器,那么实验又怎样来完成。第(4)题讲完后再请学生思考:若把上述器材中的电流表换成电压表,实验又该怎样完成。对于思考题也是先出示题目后请学生思考,最后展示出答案。虽然教学内容比课本上多了许多,但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轻松地学到了更多的知识。而且把相关的这一系列都展示出来了,学生通过比较能使这些知识融会贯通。

四、改变反馈方式,提高课堂实效性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中出现的错误只能通过讲述或黑板演示的方式再现,在反馈的及时性和真实性上有所欠缺,学生也会对教师例举的错误将信将疑。而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克服这一弊端。通过实物投影把学生的解答过程呈现在屏幕上,教师就可以对学生的书写规范程度、解答正确与否进行评价。

利用多媒体技术还能展现学生在实验探究时的错误操作,从而让学生认识错误和改正错误。用实物投影的镜头对准进行实验操作的学生,那么屏幕上就能实时“播放”,让其余学生都能看到该学生的操作方法,从中发现问题。

巧用多媒体技术能有效提高课堂反馈的实效性,能实现师生间双向的信息交流,能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地防止学生将学习中的问题逐渐积累。

新闻媒体构建管理 篇12

1 我国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

维护好多媒体教学设备是高校管理的基础, 也是维持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所以, 有必要针对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 以便于令教学设备的日常管理与维护有章可循。

1.1 多媒体教学设备对于现代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多媒体教学方式较传统教学模式更为直观、立体且信息容量巨大, 其教学模式的优势十分明显, 现在已经成为各大高校开展教学的主要依托, 承载了大量的教育教学内容。对学生来讲, 参与多媒体教学过程也是提高其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学生通过制作PPT格式的作业, 从而扩展学习思路, 对其今后的职业发展较为有利。

1.2 我国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多媒体教学设备在高校教育培养过程中越来越普及, 其使用频率已经大大超过了其他传统教学设施, 然而,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更新速度也是极快的, 这就给设备管理带来一定的难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 设备型号出现统计疏漏

多媒体设备应用广泛, 而且每个多媒体设备的型号都不尽相同, 这就给学校对设备管理的统计工作带来问题。例如:当设备部件出现问题时, 维修人员可能对相应的部件进行更换, 往往就会出现设备的型号与之前登记的型号不符的情况, 影响设备的档案登记的准确性, 不利于日后管理。

1.2.2 设备的易出现闲置情形

在网络化时代的背景下, 多媒体设备的发展较为快速, 学校为教学所购置的多媒体设备往往只着眼于当前的教育阶段, 只要多媒体设备能够满足时下的教育教学要求即可, 缺少对其长远规划[1]。假以时日, 就会产生旧有多媒体设备的闲置情况, 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

2 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标准与实施策略

学校管理的完善不仅需要建立周全的管理制度, 而且更需要相应配套措施来促进其执行。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制度的建立是为了维护教育平台的良性发展, 本着这一目标, 制定出相应的实施策略便于相关人员遵照执行, 以期共同管理好多媒体教学设备, 确保其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正常运行。

2.1 落实具体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责任人

关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实施策略, 首先要落实其管理责任制, 尽量让教学楼中每一楼层的多媒体教学设备都有其具体的管理责任人。这样一来, 一旦发生设备维护或故障问题, 专业的技术人员应出面及时进行修正, 缩短了维修时间, 便于教学课堂的有序进行。而且, 责任人必须在设备闲置期间及时对设备进行查勘与维护工作, 避免因设备故障问题延误教学。一般情况下, 多媒体设备的故障原因大致趋同, 配备专门的设备维护人员可以建立维修工作记录, 便于对多媒体设备进行长期系统的维护, 维修记录也可以帮助维修人员较快速的找到故障点, 从而节约排故障查时间。

2.2 建立多角度的辅助管理措施

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维护仅靠相关责任人的管理是不够的, 还需要建立多角度的辅助管理措施进行联合监管。如果教师在应用多媒体设备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 要及时向相关计算机技术人员进行反馈, 并且将问题记录下来, 以便于下次再出现同样问题时能够及时准确的处理。另外, 学校的综合管理部门的后勤人员要及时查勘学校固定物资的使用情况, 全面掌握高校各项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年限, 确保设备更换的预估工作[1]。

2.3 做好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交接工作

一般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范围是在学校内部, 但由于教学模式的改换, 可能出现将多媒体设备借出校外的情况发生, 这就需要针对“借出———归还”过程做以日常交接管理, 让每一次设备的使用痕迹都有章可循, 通过责任人签字、确定归还期限等细节的限制, 严格控制设备的使用情况。另外, 如有发生设备损坏的情况, 就需要按照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制度执行相应的赔偿行为。管理好多媒体教学设备是校方应尽的责任。

2.4 关于设备折旧等问题的处理

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过程中, 除了对现有设备进行适当的维护以外, 还要考虑到多媒体设备的更新与换代问题。在我国目前高校的设备管理统计表中可以明显的看出, 每年都有大批教学设备面临被淘汰的尴尬境地, 计算机软硬件设施的革新速度非常之快, 学校出于资金成本方面考虑, 不可能频繁的更新多媒体教学设备。这就需要高校对现有设备进行有效分散, 例如:可以进行折价处理给进货市场, 也可以低价转卖给企业等。这样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由于技术革新带来的设备闲置, 提高学校对于多媒体设备的管理效率, 节约学校教学资源, 以便于将资源投入到更有益于学生发展的新渠道中。另外, 学校的闲置设备也可以进行捐赠, 很多偏远地区的教学设施仍旧落后, 如果能将高校的闲置设备赠予希望工程, 体现出同为教育事业奉献的伟大之处。

3 结束语

对于我国高等学府的教育过程来讲, 其教学质量是重要考察指标, 各个高校力求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且运用多项教育手段与教学模式。其中,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引进就是一大突破, 这是教育事业受到国家及各级学校管理者重视的体现, 也是当代广大学生的集体福利。当然, 学校制定出统一的制度来对多媒体教学设备进行管理也是必要的, 节约了教育资源, 完善了教学环境, 值得我国各高校进行制度推广。

参考文献

[1]顾晓艳.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0, 3 (06) :161-162.

[2]徐蓉.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 (02) :123-124.

[3]何冰, 汪大贵, 陈建莉.浅谈高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管理与维护[J].中国电力教育, 2010, 12 (09) :161-163.

[4]刘扬, 陈章其, 张敏, 何国远.保障高校多媒体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探索[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10, 10 (05) :109-110.

上一篇:历史课堂的启发式教学论文下一篇:物资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