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媒体

2024-08-23

外国新闻媒体(共11篇)

外国新闻媒体 篇1

1 关于新闻网站运营模式

随着新闻网站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网络广告、无线增值业务、新闻内容出售/技术建站这新闻网站经营的“老三样”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新闻网站的发展要求。因此, 新闻网站必须寻找有自己特色的盈利模式。外国新闻网站的创建历史要比中国新闻网站早很多年, 在经历了运营方面的顺境和低谷后, 部分外国新闻网站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较为成熟的运营模式。了解这些著名国外新闻网站的特色运营模式, 对中国新闻网站的发展具有启发意义。

2 几个主要外国新闻网站的特色运营模式

2.1 华尔街日报在线

华尔街日报在线是当今最大的收费新闻网站, 其获得订阅费和广告收益的基本模式是通过收费锁定优质订户, 并通过整合资源、内容授权、分众广告等模式获得更多收益。读者在华尔街在线上阅读文章, 共有三种“订阅”选择:订阅网络版和电子版及纸质版、订阅网络版和电子版、仅订阅网络版。而不同选择有着不同的优惠方式和用户服务权限范围。此外, 华尔街日报在线一直不断开发新产品。如现在它的在线的注册用户不仅可以通过ipod Touch与互联网对接后, 直接从网站上阅读报纸新闻、图片, 还可以通过iphone、iPad随时随地阅读《华尔街日报》最新资讯。这种三位一体的战略和捆绑销售的运营方式让其收益颇丰。

2.2 纽约时报网

纽约时报将自己在内容方面的优势作为新闻网站运营中的重要砝码, 通过内容聚合打造自己独有的数据库, 并将其作为网站运营的重要部分。与初始阶段纽约时报数字化的数据库不同, 现在的数据信息更加动态、丰富、联接性强, 增加了互动性, 它开放的同时也接受使用者的文献贡献和评价。用户点击纽约时报的网站中的“site map”, 即可看到报纸中不同年代不同板块付费的和免费的文章。建立较完整的全文检索系统和新闻资料数据库, 不仅增加了网站的厚重感和权威性, 也可以满足不同读者的需求。

2.3 CNN网

CNN.com网站旗下的新闻业务包括CNN新闻频道、国际频道等。这些业务在CNN网站里相互链接, 整个体系传播新闻快速而有效, 具有合力优势。丰富生动、全面快速的新闻报道的招牌是CNN网站运营成功的关键。CNN网站虽然新闻容量大, 但十分注重用户的个性化设置和本土化策略。同时, CNN网站会根据不同用户信息提供有针对性的广告, 并尤其注重视频广告和富媒体广告。CNN网站中广告的出现的方式也比较隐蔽, 比如在经济新闻部分推荐财经类杂志, 这样的广告就不会招致用户反感, 这种广告战略能同时满足广告主和受众两方面的需求。

2.4 路透社网

路透社是世界四大通讯社之一, 因此, 路透社网站依靠强大的母体依托和品牌效应, 在运营方面格外重视对其内容产品的挖掘。路透社除了新闻资源外, 新闻图片资料也十分齐全。该网站很好的利用自己是通讯社的资源, 不仅在网站上展示图片、拓展供稿渠道, 另外还另辟蹊径, 出版路透社图片集《我们现在的世界》等, 并在网站上做广告向读者推荐。无论是新闻和图片的供稿服务, 还是尝试传统书籍出版方式来卖网站上的优秀图片集, 都是其运营模式的重要组成。

3 外国新闻网站的运营模式经验总结

以上简单介绍几个主要外国新闻网站的运营模式, 其实每家外国新闻网站在运营模式上都存在共性。比如《纽约时报》网、《华尔街日报》网等都采取了内容收费模式, 而几乎所有的外国新闻网站在运营方面的重头戏都是吸引广告投放。外国新闻网站的运营模式值得总结, 也可以为中国新闻网站的运营提供更多的借鉴。

3.1 提高新闻质量, 占领广告市场

网站广告的经营方式简单说来就是免费内容换取人气和流量, 再用人气和流量吸纳广告。新闻网站尽管不像商业网站那样大的用户规模, 但其强大的内容资源仍可吸引大量忠诚度极高的受众, 从而赢得广告商的关注。因此, 必须要向《纽约时报》、CNN等外国新闻网站那样, 充分发挥自己的新闻资源优势, 先凭借精良内容赢得受众。毕竟广告收入仍是支撑新闻网站生存发展的重要来源。

3.2 内容收费阅读

对自己以网络形式发布的内容产品直接收费, 是传统纸媒梦寐以求的事情, 也是新闻网站营利的重要手段之一。在采用内容收费阅读时, 一定要像《华尔街日报》学习, 如注意报纸版面所固有的视觉美感, 让读者对报纸爱不释手;充分利用网络这种新媒体形态的即时性、便利性特点;注意细节, 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体验等。当然, 新闻网站还要注重科技研发, 开发iPad、iphone版, 因为多版本捆绑销售带来的收益要更多。

3.3 从网络发布回归到传统出版

一般的新闻网站总是会想到把自家或别的媒体的新闻专题、图片视频等搬到网站上, 却很少想到自己可以挖掘新闻资源, 再集成书籍出版。而路透社网站出版图片集《我们现在的世界》则是外国新闻网站在内容产品的供稿出版的典范。从网络发布回归到传统出版是新闻网站运营方式的创新, 除了出版书籍, 新闻网站还可以尝试电子音像出版活动, 打造新闻网站的立体化出版特色, 形成内容产品运营新方式。

3.4 内容分类整合, 构建分类数据库

外国新闻网站的分类数据库较为健全, 且成为新闻网站运营的重要环节。如《纽约时报》网和金融时报网等均有site map, 把内容分类整合, 为用户提供了查找历史资料和新闻报道的好去处, 而付费与免费的选择方式更让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消费。新闻网站需要考虑的就是如何把自己之前发表的新闻内容分类汇总, 以最好的方式呈现在用户面前供其搜索使用, 而建立这类公共信息数据库, 也是未来的传媒内容发展趋势。

4 结语

以上仅仅列举了外国新闻网站的运营模式的几种, 其实每一家成功的新闻网站在运营方面都有自己的特色。尽管国外的媒体环境与中国有所不同, 新闻网站的发展程度以及用户知识水平构成等也不一样, 但对于外国新闻网站的运营模式中的优点, 我们国家的新闻网站还是可以学习借鉴。网站的内容、品牌和经营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 在新闻网站的运营中需要把这三者联系起来看待, 而充分认识媒体自身特点和利用网络经济规律则是任何一家新闻网站运营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张荣, 曾凡斌.美国报业报网融合的赢利模式.科学·经济·社会, 2011 (2) .

[2]田文泰.路透社经营模式解析.科技创新导报, 2007 (32) .

[3]王华中, 刘巍石.华尔街日报在线的经营之道.青年记者, 2009 (6) .

[4]刘笑盈, 张聪.CNN的新媒体战略.电视研究, 2011 (8) .

[5]毕小青, 王代丽, 范志.纽约时报公司新媒体战略及对中国报业的启示.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9 (2) .

外国新闻媒体 篇2

一、选择题

1.法国的第一份近代报纸《各地见闻》周刊后为泰·勒诺多创办的《法国公报》

所兼并。“地球上所有国王和强国的报纸。”

2.法国的第一份日报《巴黎新闻》 1777 雅克·布里索

3.查理·哈瓦斯于1835年创建的哈瓦斯通讯社,是世界第一家通讯社

4.1777年元旦,《巴黎新闻》创刊于巴黎,这是法国第一家日报

5.英国的第一张日报《每日新闻》

6.纳撒尼尔·巴特被认为是英国第一位报人

7.尼古拉斯·伯恩&托马斯·艾切尔创办英国第一家定期刊物《每周新闻》

8.英国第一家真正的报纸:1662年《牛津公报》,后改为《伦敦公报》

9.1702年,英国第一家日报《每日新闻》(马利特)1702年

10.路透社 1851年 伦敦

11.丹尼尔·笛福是英国第一个职业记者,被称为“英国报业之父”

12.世界第一家廉价报纸是1833年纽约《太阳报》

13.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定期印刷出版物是1609年在德国出版的两种周报:《通告

——报道或新闻报》《报道》

14.1650年,出版商蒂莫台斯·里兹赫在莱比锡创办了《新到新闻》,这是德国也

是世界上第一家日报

15.《莱茵报》(1842-1843)德国第一家民主主义报纸,马克思是后期的主编

16.《柏林日报》是德国第一家廉价报纸 1871

17.1845年德国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新闻学学术著作《德国新闻史》(普尔兹著)

18.《新莱茵报》世界上第一份马克思主义日报

19.公元前59年,由尤列乌斯·恺撒担任罗马共和国执政官时建立的《每日纪闻》

为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手写新闻

20.1645年,意大利最大的一个王国萨丁王国的国王萨服,授予教士沙西尼发行

周报的特权,为期五年。这是意大利最早的有关定期报刊的记录。

21.1714年教皇国出版《罗马公报》(罗马新闻)意大利的首份近代报纸

22.奥林埃娜·法拉奇,世界上第一位女记者,访问过邓小平《风云人物访谈记》

23.法西斯是一种国家民族主义的政治运动,在1922年至1943年间的墨索里尼

政权下统治了意大利。类似的政治运动,包含了纳粹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蔓延整个欧洲。法西斯主义可以视为是极端形式的集体主义,反对个人主义。德国纳粹主义、意大利法西斯主义、日本军国主义是世界法西斯主义的三大形态。法西斯五个基本理论:种族优秀论、国家至上论、领袖至上论、意志至上论、暴力和强权就是真理论。德国:希特勒 意大利:墨索里尼 日本:东条英机

24.1703年,创办《新闻报》开始了俄国定期物刊的历史

25.1756年《莫斯科新闻》俄国第一张非官方报纸的问世;

26.1900年第一份全俄政治报《火星报》在德国莱比锡创办。

27.第一份全俄社会主义报纸《工人报》1897

28.1880年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工人秘密刊物《工人曙光报》

29.塔斯社于1925年7月10日正式成立,50年代后成为世界性通讯社。

30.1690年,本杰明·哈里斯《国内外公共事件》美国的第一张报纸

31.约翰·坎贝尔《波士顿新闻信》1704年 美国第一张连续发行的报纸

32.美国的第一份日报是《宾夕法尼亚晚邮报》(1775-1784)本杰明·汤

33.美国第一张成功的便士报——《太阳报》

美国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便士报——《纽约先驱报》

便士报最高典范——《纽约论坛报》

高格调的便士报——《纽约时报》

34.日本最早的外文报纸1861《长崎航运及广告报》

35.最早的日文报纸:1862年《官版〃巴达维亚新闻》

36.最早的杂志:柳河春三1867年初创办的《西洋杂志》

37.1870年日本第一家日报《横滨每日新闻》日本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报纸

38.日本第一份官办报纸1868《太政官日志》报

39.日本第一份非官方报纸1868《中外新闻》

40.1887 日本最早的通讯社:东京急报社

41.1945.11日本最大的通讯社:共同社

42.1951年第一个民营广播电台“中部日本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二、名词解释

1.新闻书:16世纪末,西欧等地出现的不定期的印刷品,报道某些重要事件,新闻性有所增强,它们多为书本形式,因此被称为新闻书。

2.廉价报纸:廉价报刊是19世纪30年代前后产生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中的一种报刊类型,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其特征是大众化、商品化和机器化,一些史学家称它为“机器的、群众的”报刊样式

3.《泰晤士报》:创刊于1785年元旦,伦敦,是英国的一张综合性全国

发行的日报,是一张对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发挥着巨大影响的报纸,是英国的第一主流大报,被誉为“英国社会的忠实记录者”,秉承“独立地、客观地报道事实”、“报道发展中的历史”的宗旨,是英国历史最悠久的日报,1993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一大报,素有消息灵通可靠、言论权威的声望。

4.三社四边协定:它是早期通讯社竞争和垄断的产物,欧洲的哈瓦斯社、沃

尔夫社和路透社经过十几的竞争,已把世界新闻市场刮分完毕,为了确认既定事实和各社的垄断范围,于1870年签订了“联环同盟”协议,由于美联社也参加了,但被限制在美国以内,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了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

5.白虹贯日:1918年8月,全国84家报社新闻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关西记

者大会”,要求寺内正毅内阁立即集体辞职,要求言论自由等。《大阪朝日新闻》报道此事时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结果,登载这一消息的当天报纸被禁止发售;发行人兼编辑山口和专写这条新闻的记者大西利夫被判刑两个月;社长被迫辞职;包括

总编辑在内的许多编辑人员被迫退出报社.它是日本历史上最大的一次言论贾祸事件。也说明了日本的商业性报纸是不能触及国内政治问题的,尤其是十月革命后,日本更加紧了对舆论的控制。

6.古登堡:德国美因茨工匠,1450年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技术,还制成了木质的靠螺旋在印板上压力的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印出了《拉丁文文法》《四十二行圣经》等书;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成为人类传播史的第三座重国里程碑。

7.联合企业:按专业化协作和经济合理的原则,把若干在生产经营上有密切联

系的单位组织在一起的企业称为联合企业

8.高级报纸:是指面向上层人士和知识阶层的,篇幅较多,报价较高,版面

严谨的,以国内外新闻报道和评论为主的一种报纸

9.黄色新闻: 是指一种大量运用煽情主义的浅层次感官刺激的手法,集中渲

染、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等新闻事件,旨在赚取高额利润的新闻样式。

10.传播集团:是指两个及以上的传媒公司为增强竞争力、扩大影响力或者其他目的而联合起来形成的超级传媒公司,它是新闻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

三、简答题

1.为什么英国新闻传播业总能平稳而渐进地发展?

⑴思想方面:英国是言论、出版、新闻自由的发源地,弥尔顿、洛克、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为资产阶级新闻业的自由主义发展道路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 ⑵媒介角色:主流媒介具“第四等级”的地位,坚守政治中立的超脱立场和新闻专业价值,媒介发展始终贯穿着新闻媒介与政治、市场的博弈

⑶泰晤士报、BBC广播新闻等是严肃新闻的典范。新闻业务规范的标杆

⑷英国拥有以为公共利益服务为目标的广播电视业的标本,以BBC为主的公共广电体系

⑸对媒介的良性监管,使之服务于公民表达自由、知情权和公民社会、公共利益

2.《新莱茵报》的宣传有何特色?该报对后来的无产阶级报纸有何影响?

(1)宣传特色:

第一、把对敌斗争的原则性和策略性结合起来

第二、联系群众,代表人民,指导斗争:它通过各种渠道保持同群众的密切联系:建立广泛而灵活的通讯员网;重视读者来信;编辑部成员直接参加群众活动

第三、具有鲜明的战斗风格。《新》是无产阶级的旗帜与号角,它的每一篇文章、每一篇报道,都表现出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浓缩着强烈的爱憎

(2)影响:《新》是适应德国革命的需要创办的。它所宣传《共产党在德国的要

求》中规定的革命纲领和路线,对内彻底推翻封建制度,建立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民主的德意志共和国和对外推进反对沙皇俄国的战争都产生重要影响。此外,《新》还针对共产主义者同盟内部阻挠纲领贯彻的错误观点进行了批驳。报纸阐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对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意义,指出无产阶级一定要积极参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争取革命的领导权,为把这场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遗憾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无产阶级还没有足够的力量领导德意志的统一,而资产阶级依然软弱无力,统一德国的领导权最终还是落在了普鲁士手中。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在理论认识上有何分歧?

①关于自由与责任的认识:发展中国家主张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自由必须伴之以责任,两者不可偏废;而发达国家则主张绝对自由,反对限之以责任,认为这样只会导致政府控制新闻传播,以至于危害作为基本人权的“新闻自由”。

②新闻价值观念的差异:发展中国家主张报道新闻是“需要将各种事件和问题更广泛地与有关情况联系起来,从而引起注意和关心,并且保证尽可能客观地准确地描述这些事件和问题”。发达国家则重视反常、意外,追求新鲜刺激,以迎合读者心理,是新闻作品商品化。

③总之,发展中国家希望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认为新闻自由必须与责任相依存,正面和负面报道应真实和平衡。发达国家则坚持维持现有秩序,认为新闻自由是不受限制的报道,新闻选材应以赢利为准绳。

4.现代欧洲新闻传播业的特点有哪些?。

①世界日报发行量最为集中的地区:欧洲的报业依然是世界报业发展的重心,日报发行量占世界的40%,达到报纸发行的“饱和”状态。

②收音机和电视机几乎完全饱和的地区之一:收音机每3人种就有两架,拥有电视机的家庭达100%

③政党报刊基本消失,让位给完全的商业报刊时代:自1984年英国出现免费报纸以来,欧洲的免费报纸呈上升趋势

④广播电视大多实行公营与民营并行的体制:公营广电面临着民营广电越来越大的压力,覆盖欧洲的卫星数字电视已经由若干民营与公营资本联合投资。

5.为什么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日报出现于德国?

①技术条件:德国是欧洲活印刷的发源地。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茨的工匠古登堡改进了金属活字印刷技术,发明了欧式印刷术。

②社会条件:由于国家的分裂、长期的战争和黑暗的专制统治,德国到16世纪末是欧洲封建统治势力最薄弱的国家。

③近代报刊产生的标志是定期刊物的出现。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诞生于德国。1609年,德国境内出现两种周报:沃尔芬比特尔的《通告——报道或新闻报》以及斯特拉斯堡的《报道》。这两份周报是德国最早的定期出版物。1650年,里兹赫在莱比锡创办《新到新闻》,这是德国也是世界上第一家日报。

6.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独裁势力是如

何控制新闻媒介的?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闻媒介是德、意、日法西斯裁势力操纵社会舆论,鼓动对外侵略,煽动战争狂热的得要工具。法西斯独裁势力的控制是十分严厉而且有效的。

② 建立法西斯新闻统治机构,加强对新闻传播的行政管理。德国纳粹宣传部,帝国文化局,意大利的新闻宣传部,日本的内阁情报局。

③ 查封、取缔民主、反战力量的报刊。

④ 限制新闻从业人员资格。

⑤ 强化对新闻的事前检查。

⑥ 由政府直接控制广播电台和通讯事业。

7.简述发展中国家报业发展历史的共同之点。

①早期报刊,尤其是报业发展较早的国家的早期报刊,大多数是殖民者创办的; ②随着反殖民主义反封建斗争的开展,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报刊逐步发展起来,并推动了反殖民主义、反封建斗争的进程;

③民族解放运动胜利后,大多数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也有的国家报业重新陷入本国独裁者的控制范围之下。

8.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报刊与近代工人报刊的办报方针是否相同?如何认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允许共产党报刊出版?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报纸,包括共产党和其他工人政党的报纸的办报方针与近代的工人报刊有很大的不同,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内采取了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另一方面是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使纯粹从事体力劳动者数量骤减,“白领”阶层的数量就超过了“蓝领”阶层,致使工人阶级报纸也向商业化方向转变。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规定了不能反对私有制,所以共产党要办报纸,是不能宣扬反对私有制、反对资本主义、鼓吹无产阶级革命的。

四、论述题

1.试述《真理报》的产生和发展轨迹,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的新闻

体制和新闻事业有哪些阶段性的变化?

(一)第一阶段:1912年5月5日在彼得堡问世。它是布尔什维克全俄性的政治讲坛,是真正的工人的报纸。这一阶段的《真理报》虽然只存在了两年多,却为布尔什维克当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造就了新的一代工人革命者,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了充分的准备。

(二)第二阶段:1917年,《真理报》复刊。它为准备和实行十月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①揭露临时政府的本质,宣传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

②宣传列宁的《四月提纲》,以此来统一全党思想。明确指出布尔什维克的战略计划,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

③宣传四月代表会议精神,促进苏维埃改组。

④直接宣传和推动十月武装起义。1917年10月27日,《真理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

(三)第三阶段:卫国战争时期的《真理报》,全党全国的舆论中心,是思想战线上的反法西斯的前沿阵地

①宣传保卫祖国思想,鼓舞人民的抗敌斗志

②报道卫国战争的重要战事

③号召后方人民支援前线,苏联后方的爱国主义运动此起彼伏,有力地推动了战时经济的发展,给苏军很大的支持。

④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2.结合美国当代的媒介发展格局,试论为什么美国的新闻传播业能主导世界传播格局。

3.以历史的视角分析技术革命给媒介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从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中任选其一即可)

第一次技术革命是华光、方正激光照排系统的研制成功并迅速普及使用,使印刷厂告别了铅与火,迎来了光和电。这次革命以计算机单机作业为主,主要依托汉字信息处理的激光照排技术。激光照排系统的应用,缩短了排版时间,改善了排字工人的劳动环境,提高了版面质量,极大地解放了出版生产力。

第二次技术革命使报社编辑、记者甩掉纸和笔。这次革命比第一次更全面,它集信息收集、加工、存贮、服务及办公自动化于一体,即实现新闻采集、资料检索、编辑、审阅、校对、排版、广告经营、数字印刷、发行管理一整套新闻综合业务自动化、网络化。这一革命主要借助计算机、网络、通讯等先进技术,使得记者、编辑从繁重的手工劳动和低效率的工作中解脱出来,并且涉及到发行、广告、财务、物业等管理经营人员。它为整个报业提供了最先进的作业平台和工具,彻底实现了新闻业务自动化,加速了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提高了报业的工作效率和新闻的时效性。

外国政府对媒体的“秘密行动” 篇3

在这场狂风暴雨中,令奥巴马政府陷入道义和法律双重危机的,是美联社丑闻。正如CBS新闻名主播斯科特·佩利所言,“民主国家的兴衰全系于他们的新闻业,美国之所以强大,就是靠着强大的新闻媒体。”

对一向自诩“民主国家表率”的美国来说,这可算是一件大事;不过要谈起各国政府的媒体控制秘闻,美联社丑闻确实不算什么。媒体的特性决定了它不会一直是政府的盟友,而政府也并不一直都会听从媒体的批评,于是就会有各种各样的“作战策略”。

一切为了“国家安全”

美国司法部对美联社做了什么?他们以调查政府内部泄密事件为由,秘密获取了美联社20多条电话线路在2012年4月至5月间的通话记录。

外国政府在监控媒体的时候通常都有个非常光鲜的理由。在美国,最好的理由当然是“国家安全”。美联社在其声明中表示,他们相信司法部此举是因为美联社去年5月7日的一则报道。当时,美联社援引知情人士的话称,一名恐怖疑犯曾试图携带新型爆炸装置登上飞往美国本土的班机,被美国执法部门及时制止;该报道还提及了中情局在也门的秘密行动,而美国政府认为这篇报道和泄露这些情报的“内鬼”危害了国家安全,需要严肃处理。

同样是美国司法部监控媒体的行为,他们对偏向保守派的“反对党”福克斯电视台更狠。福克斯的华盛顿首席记者詹姆斯·罗森竟在2010年遭到司法部“全方位”监控,包括监听通话、追踪其在美国国务院的进出行踪、侵入他的私人邮箱,还调查了福克斯五条电话线的通话纪录。不仅如此,司法部还直接将罗森列为“罪案从犯”,而这一切的原因仅仅是他写了一篇关于朝鲜核武器项目的报道,并透露该情报来自于中情局在朝鲜内部的线人。联邦调查局认为,罗森此举违反了间谍法,而且在此次泄密案中,“至少扮演了协助、教唆和共谋的角色”。

这样做的不只是美国政府,他们的邻国加拿大也一直被此类丑闻纠缠。 2011年,加拿大政治周刊《国会山时报》曾报道,总理哈珀在其办公室和官邸中设立了大概1500个专职人员,以密切监控媒体言论和媒体报道;今年5月,《赫芬顿邮报》称,哈珀政府在过去两年中总共花费了2300万美元在这上面。

监控记者或媒体只是政府对付媒体的初级手段。近年来,美国政府还时常卷入让媒体“失声”的丑闻。

哈珀监控媒体的理由可一点也不像“国家安全”这样冠冕堂皇,他是为了监控反对党议员的动向。加拿大媒体还爆料,哈珀政府甚至会“纠正”网络上所谓的“不实言论”,比如说,政府曾支付给一家媒体公司75000美元,让他们针对网络上出现的关于东海岸捕杀海豹的言论进行监控和回应。

除了监听,还会让媒体失声

政府“大战”媒体,甚至曾经闹上法庭。

2010年,法国《世界报》(L e Monde)声称对萨科齐总统办公室提起诉讼,理由是,后者指使DCRI(法国国内情报机构)非法监听记者通话。

《世界报》得到线人爆料,说萨科齐在2007年总统竞选期间曾非法收取法国女首富利利亚娜·贝当古15万欧元的政治献金,而贝当古本人也有偷税漏税嫌疑,于是《世界报》就把报道发了出来。其后,法国电信公司Orange承认,他们向DCRI的特工提供了负责这个报道的《世界报》记者达韦和一个法国议员之间的通话往来记录,其后,该议员就被调到了南美洲工作。尽管萨科齐办公室对此予以否认,但他的支持率却仍因此而受到影响,间接导致其最终在大选中失利。

不过,监控记者或媒体只是政府大战媒体的初级手段。近年来,美国政府还时常卷入让媒体“失声”的丑闻。

2011年“占领华尔街”抗议刚开始的前半个月,抗议者曾在社交网络上严词抨击美国主流媒体的集体“失声”,并指称这是美国政府的管制所致。11月,在纽约警方强行驱逐“占领华尔街”抗议者的过程中,媒体被全程禁止接近,另外有至少六名记者在这次行动中被逮捕。后来纽约市市长布隆伯格称这是为了保护记者人身安全和避免事件扩大化,但美国职业记者学会(The Society Of Professional Journalists)及纽约记者俱乐部均发出了严正抗议。

最让人怀疑媒体被“动了手脚”的事情是主流媒体对冰岛改革的噤声: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冰岛陷入破产状况,冰岛人民成功迫使首相辞职、政府解体,逮捕了多家政府官员和银行家,最后,冰岛起草了新的宪法,以防再次陷入以债务为基础的外国货币贷款的陷阱。

在这将近五年的时间里,冰岛政治跟金融结构可谓发生巨变,但无论《卫报》、《纽约时报》还是《大西洋月刊》,对这场革命的报道都只有寥寥数篇,而且多以简单的消息报道为主。

“这是英国民主的末日”

比起前面的几种战术,设立新闻审查机构是更直接的改变,而英国最近正试图尝试这么干。

源头是2011年爆发的新闻集团窃听事件,这事不仅导致《世界新闻报》倒闭,还让英国政府下决心整顿新闻行业。

今年3月,英国三家政党达成协议,同意出台一项新政,包括在新闻行业之外设立新闻审查机构,严厉打击媒体违规行为,并有权处以100~150万英镑的罚款。要知道,虽然英国新闻业以前也有个名为新闻投诉委员会的监管机构,但行业内自设的机构,跟行业外部的监管,这是完全两个概念。更狠的是,新规中还有这么一条:未受监管的新闻发行商在与任何人卷入官司时,哪怕是在赢了官司的情况下,其堂费也都必须自行支付。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你没有“归顺”政府,那么你就将成为彻头彻尾的弱势群体,上了法庭也要被欺负。

所以也难怪这些法规一出,英美世界一片批评:“这是英国民主的末日!”

外国新闻媒体 篇4

国内发展:利用政策优势与进入中国境内的外国媒体友好竞争

我国对外国报纸一直采取限制的政策来保护国内报业生态的平衡和发展。中国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政策法规司法规处处长董伊薇强调:到目前为止,除包括《大公报》、香港《文汇报》等几种特批报纸外,其他外国报纸刊物不能在国内发行。目前,在国内能发行的出版物一般是一些国际杂志跟中方企业合资出版的中文版外国报纸进入中国大陆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宾馆、机场等涉外场所售卖的报纸,一般都由中国香港的销售代理机构订阅私人订阅的外国报纸,也仅限于一些教育和学术机构,由中国进出口公司统一进口。二是外国报纸媒体通过创办中文网站获得国内的受众资源。因此,我国英语报纸媒体与外国媒体在国内的竞争主要在涉外场所以及网络上。

首先,我国英语报纸媒体可以与涉外的宾馆、酒店、机场等机构建立联系,通过酒店管理人员了解外国受众的起居习惯、阅读方式、信息需求等,通过夹带附送的方式把我国的英语报纸送到外国受众手中。

其次,我国英语报纸要利用时效性优势占据主动。例如,上海希尔顿饭店每天在大堂及餐厅内都会摆出当天的国外报纸,例如《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等。据饭店品牌经理宋海晓介绍,希尔顿饭店的外国报纸一般通过在香港订阅、报社驻上海办事处赠送两种方式获得。由于运输时间长等原因,报纸达到酒店的时间一般在晚上8点多,算是在国内涉外酒店中非常及时的了。时效性是报纸的生命,中国的英语报纸更具有地理优势和时间优势,如果能在外国报纸上架之前早早就摆放在大厅或送到客人房间,就能顺利获得一部分想及时获得最新国际消息的外国受众。

再次,我国英语报纸媒体要加快报网融合的步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由于纸质媒体受到我国新闻出版总署的政策限制,外国报纸媒体主要通过建立对应网站来打入市场。2012年6月28日,美国《纽约时报》推出中文网。这是继BBC中文网(1999年11月18日)、共同网(2001年)、《华尔街日报》(2002年1月)、《金融时报》(2006年)、福布斯中文网(2010年5月10日)、彭博社《新闻周刊》和彭博社中文网等国际重要媒体,开通中文版网站之后,又一家进入中国传媒圈的美国主流媒体。由于使用语言不同,我国英语报纸媒体与这些外国中文网站的竞争主要在于品牌知名度和中国受众上。英语报纸媒体要加快网络版的建设,形成纸质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合力,线上线下相互提升自身的品牌效应。

虽然外国传媒集团还没有直接在中国投资兴办英语报纸,但已通过与中方的合作开始从文化、娱乐等领域逐步进军中国市场。如在北京出版的“Beijing screen”,“city weekend”和“Metro”;以及在上海出版的“Shanghai Talk”和“That's Shanghai”等。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表示:随着改革的深入,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程度,加强与外国新闻出版界的合作,外国的有关公司、集团在中国发展的机会会越来越多。为了应对外国传媒集团进入中国英语报纸市场的这个必然趋势,我国英语报纸媒体可以利用其副刊或集团旗下的杂志与外国传媒集团进行合作,利用外国传媒集团庞大的产品库补充自身的数据资源;利用外国传媒集团的品牌优势和办报经验壮大自己在本土的影响力;针对其资金不足的问题,还可以适当引进国外的资本进行合资或参股办报办刊。

国外发展:与当地的外国媒体密切合作,以实现“落地入户”为根本目标

“走出去”是我国英语报纸媒体的最终使命和根本任务。根据2006—2010年全国外宣工作规划精神,《中国日报》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不断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从而跻身于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媒体集团行列。我国英语报纸媒体在实行“走出去”的战略时,要与外国媒体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促进资源的交换传递,实现优势互补。

首先,加紧与“亚洲新闻联盟”成员国的合作。

该联盟成立于1999年3月,由亚洲19个发展最快的国家和地区的21家主流报纸组成,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由多国报纸组成的新闻联盟。《中国日报》是该联盟中来自中国大陆的唯一成员媒体。《中国日报》可以通过新闻报道、节目交流、稿件共享、人员互访等形式与成员国密切合作,共同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为了进一步推动亚洲新闻联盟的发展,国务院新闻办主任王晨在《中国日报》举办的2010年亚洲新闻联盟年会上提出:我国政府新闻部门和媒体,要充分发挥组织作用,不断提高亚洲媒体交流合作成效,积极顺应媒体发展潮流,共同努力争取在亚洲的话语权,积极传播并壮大亚洲声音。

其次,采取“资讯本土化,传播国际化”的手段。

外国传媒媒体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拥有众多的传播人才和最新的传播技术。西方记者在长期的新闻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适合外国受众需要的报道技巧。而我国英语报纸媒体,在海外的事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无法与外国传媒集团发达国家媒体抗衡的。因此,在现阶段的海外发展战略中,我国英语报纸要利用外国媒体的传播渠道,采取“资讯本土化,传播国际化”的手段,提升自己的海外影响力,以真正实现“落地入户”的目标。如青岛市与美国《国际日报》合作,在美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出版发行英文版《今日青岛》(《Qingdao Weekly》),至今已累计发行100期,成为扩大青岛世界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又如《上海日报》利用先进的技术,开拓了丰富的发行渠道:第一,与亚马逊网站的kindle电子阅读器合作,真正实现在北美发行的零成本落地,目前已有超过3000人次订阅了该报的数字版。第二,与总部荷兰的PEPC公司和加拿大的Newspaper Direct公司合作,利用其互联网自助售报系统,成功进入外国各大城市的国际机场、高级宾馆、旅游景点和商务中心。外国读者只要投入硬币就能打印当天的《上海日报》,大大节约了报社的发行资源和成本。

再次,通过与外国媒体互换新闻的方式,实现资源的共享。

由于我国英语新闻媒体普遍存在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的问题,不仅缺乏境外的发行渠道,而且没有人力物力实现大规模的境外新闻采写。因此,利用自采的本地新闻与国外新闻资源互换的方式是节约报社采编成本的最有效方式。

《上海日报》与全球最大的财经新闻资讯公司“彭博资讯公司”(Bloomberg Information Network)进行合作,通过交换新闻资源的方式实现优势的互补。彭博每天传输约五十条左右由《上海日报》记者自采的上海本地新闻,并通过其在世界各地的终端机传输给其全球近20多万客户。作为交换,《上海日报》可以免费使用彭博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信息,为其国际金融新闻的采写节约了成本。《上海日报》的方式值得其他英语新闻媒体共同借鉴。这不但可以成功输送出本地新闻,达到外宣的目的;还可以获得可观的经济收益,改善报社的经营状况。

外国新闻事业史笔记(三) 篇5

重要报纸: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华尔街日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今日美国》

《纽约时报》:创办于1851年,1896年奥克斯接办。新闻全面,内容详尽。对国际国内重要新闻都有充分报道,历史上独家刊登的重要文件甚多。该报篇幅浩大,版面严整,外观清秀。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企业界和知识界。

《华盛顿邮报》:创办于1877年,在迈耶手中渐有起色。该报注重报道国会消息和政府活动,国际新闻也很多。读者对象主要是政界、企业界和知识界。

《洛杉矶时报》:创办于1881年,钱德勒成为发行人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加强国际新闻和全国性要闻的报道,多发深度分析文章,注意反映各派政治观点。该报终跻身于三大报行列。读者对象为西部上层社会。

《华尔街日报》:创办于1889年,道。琼斯公司出版。侧重于财政金融的日报,还注意报道国际国内重大新闻。政治上代表大资产阶级。读者除了金融界、企业界外,还有政界和上中层知识分子。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创办于1908年,基督教科学协会在波士顿出版的面向全国的报纸。发刊时起就抵制黄色新闻,一贯保持了严肃正派的传统。注重报道国内外重大新闻,擅长于解释性报道,重视刊登文艺、科教方面的特稿。国际报道尤负盛名。读者大多有较高的文化和社会地位。

《今日美国》:1982年甘尼特报团创办,阿灵顿出版。内容简明、编排新颖。图文并茂,彩色印刷。注重信息图解,以短取胜。读者主要是商界人士和旅游者。

重要期刊: 《时代》、《新闻周刊》、《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读者文摘》

《时代》:1923年,时代华纳公司在纽约出版。是解释性报道的先驱,对国内外重大新闻事件进行综合分析,补充材料,配上照片。印刷精美。

《新闻周刊》:1933年创办于纽约,原属麦克劳-希尔公司。除国内外时事分析外,还刊登专栏作者文章及人物访问记等。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公司在华盛顿出版。1948年,《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合并成。内容严肃,军事方面文章较多,也常刊登政府头面人物谈话。

《读者文摘》:1922年华莱士创办,纽约。综合性文摘杂志,材料来源于报刊和书籍,内容广泛。选材具有趣味性、故事性、知识性,文字通俗流畅,吸引了众多中下层读者。

第四节 法国现代报业

一、现代报业的开端

法国报业进入现代阶段的重要标志(不止法国):商业性报纸日趋兴旺,在报业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巴黎四大日报:①《小新闻报》,首创图画副刊;②《小巴黎人报》,报道范围广泛;③《晨报》,美国大众报纸的风格;④《新闻报》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左拉曾为它写过小说。

法国政党报纸:《巴黎回声报》

二、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演变

(一)各类报纸的兴衰

《人道报》:1904年,社会党创始人饶勒斯在巴黎创办。社会党机关报。两次大点之间,为维护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利益而斗争,报道宣传社会主义苏联。

(二)各类报团的出现:普鲁沃斯特集团,柯蒂集团,温德集团,帕特诺特报团

(三)战时的动荡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政党报纸明显衰落,商业性报纸上升至主体位置,形成了垄断化的格局。

(一)报业的生建和演进

二战后,法国的报业结构有明显变化:①巴黎报纸比重下降,外省报纸比重上升。②报业的商业化程度提高。

(二)兼并和垄断

垄断化过程:①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初。实力较为雄厚的大报崭露头角。②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全国垄断格局形成。③70年代以后,一方面,区域性报业垄断继续加强;另一方面,出现了称霸全国的超级报团。

四、近期状况

(一)一般情况:法国报纸按习惯分:巴黎报纸和外省报纸。巴黎报纸重视言论,有《费加罗报》。外省报纸是消息性的,有《法兰西西部报》。法国的杂志比报纸兴旺。

(二)报团和垄断情况:埃尔桑报团,阿歇特集团,阿莫里报团,世界出版集团,马亚德报团。

(三)重要报纸:

《世界报》:1944年创办于巴黎。目前最有影响的日报。严肃的言论性报纸,政治上持中间偏左立场。读者是中上层知识界、政界和工商界人士。

《费加罗报》:1854年创办时为周报,后改为日报。是法国现在历史最久的日报。言论性报纸,政治态度历来保守。

《法兰西晚报》:前身是《保卫法兰西》,1944年公开发行。大量刊登社会新闻、煽情主义新闻,格调不高。

《国际先驱论坛报》:美国企业在巴黎出版的国际性英文日报。是美国资产阶级观察世界、传播观点的重要阵地。

(四)重要期刊

《快报》:新闻周刊。

《巴黎竞赛画报》

《鸭呜报》

第五节 德国现代报业

德国(日本)没有明显的廉价报纸时期,这是和英美法有所不同的。

联邦德国至今没有全国性的报业中心。报纸绝大部分为商业报纸。

施普林格报团:90年代后期,德国最大的报团为施普林格报团。创办广播周刊《听》,《汉堡晚报》,买《世界报》75%的股份。被称为报界沙皇,拥有全国性日报《世界报》和《图片报》。

《法兰克福汇报》:1949年创刊于法兰克福。重视经济新闻和国际新闻。读者对象主要为政界、工商界、文教界人士。

《世界报》:施普林格买75%股份。消息灵通,报道广泛,编排活泼。国内外有广泛记者网,两面报道并重。读者为中等文化水平以上的中年人。

《南德意志报》:1945年创刊于慕尼黑,1949年改为日报。倾向社民党。读者为自由派知识分子。《图片报》:1952年创刊汉堡,图文并茂的大众化报纸。

《明镜》周刊:1947年创刊,社址汉堡。政治上中间偏左,注重调查性报道,敢于揭露政界内幕和社会弊端。

第六节 日本现代报业

军国主义统治时期,当局控制报业的措施有:强化管理机构;限制报道内容;控制纸张供应;强行合并报纸。这是日本报业的统制时代,是日本新闻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

近期全国性报纸五家:《读买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这些报纸面向全国发行,在舆论界居主导地位。

垄断情况:五家全国性大报,已形成为五个全国性的垄断集团。①它们都在东京、大阪以及其他主要城市设立本社,分别出报。②它们除出版报刊外,还兼营广播电视,有广告和其他文化事业公司,是传播媒介集团。③兼营大众传播以外的行业。

《朝日新闻》:1879年于大阪,村山龙平。1888年打入东京,开始出版《东京朝日》,1940年两地报纸统称《朝日新闻》。广泛刊登国际国内新闻,既注重速报,又致力于详报和解说,一贯重视采用先进传播技术。

《读卖新闻》:1874年创办于东京。除了国内外新闻外,注重社会新闻、体育新闻,版面活泼,文字通俗。

《每日新闻》:前身是1876年创办的《大阪日报》,创刊年份定于1872年,这是《东京日日新闻》的创办之年。在战前和战时曾是日本第一大报。

《日本经济新闻》:前身是《中外物价新报》,曾与《日刊工业新闻》等10家报纸合并,1946年定名。是一份有全国影响的综合性经济报纸,是财团、工商企业、银行界中上层人士必读之物。注重准确、快速的经济报道和经济动向分析。报社设有一系列调查研究机构。

《赤旗报》:日本共产党机关报,现存政党报纸中发行量最大的一家。1928年创办。把宣传日共纲领、发展民族民主统一战线、实现人民民主作为自己的任务。主张通过《赤旗报》联系群众,推进党的活动。《产经新闻》:《日本工业新闻》和其他报纸合并成。由经济报纸转变为综合性报纸,和政界、财界、企业界右翼势力关系密切,政治态度偏右。

重要期刊:《文艺春秋》

第四章 俄罗斯地区报业的发展和演变

第一节 概说

俄罗斯地区报业至今已走过300年的历程。300年的报业史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沙俄时期、苏联时期、独联体时期。

标志着俄国近代报刊的产生:1703年沙皇彼行一世倡导出版的《新闻报》

外国新闻媒体 篇6

【关键词】多媒体 课件 外国 汉语 教学

【中图分类号】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2-0028-02

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已成为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用多媒体技术开发多媒体课件已成为开展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趋势,而与专业汉语学习有关的专业外国汉语教学, 更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多样化、多功能来丰富专业外国汉语的课堂教学, 激发外国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外国学生在生动有趣环境中掌握所要学习的知识。我们把多媒体教学运用到专业外国汉语教学当中,开发高质量的专业外国汉语多媒体课件, 对外国学生在短暂的时间里掌握好专业汉语学好专业必有帮助。

1.多媒体课件与课件相关

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制成功了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 Assisted Instruction,CAI)系统,宣告人类开始进入计算机教育应用时代。目前,计算机辅助教学已经为人们非常熟悉的名词,它不仅仅是一项重要的技术,而且代表一个十分广润的计算机应用领域。

1.1课件

课件是指在CAI活动中,呈现教学内容,接受学生的要求和回答,指导和控制教学活动的程序及有关的教学资料。

从广义上讲,凡具备一定教学功能的教学软件都可以称为课件,其作用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向学生提示各种教学信息。

(2)对学习过程进行诊断、评价、处理和学习引导的各种信息,以及信息处理。

(3)提高学习积极性、制造学习动机以及强化学习效果。

(4)更新学习数据、实现学习过程控制的教学策略和学习过程的控制方法。

1.2多媒体课件

多媒体课件不同于一般的多媒体软件,它是一中适合某类型教学对象,专门辅助某个学科的教学媒体。

多媒体课件是指综合运用了多种媒体的课件,这些媒体可以是文、图、影像、动画和声音。归结起来,有三种基本的媒体,即文、图、音。因此,多媒体课件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需要,经过严格的教学设计,并以多媒体的表现方式和超媒体结果编制而成的课程软件。应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和编制的多媒体课件,具有综合处理图文声像的能力,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将知识信息仅以单一视觉或听觉表现的方法,使学生能通过多种感官获取知识信息,增强理解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多媒体技术在CAI“人机交互”中的巨大潜力主要在于它能提高对信息表现形式的选择和控制能力,同时也能提高信息表现形式与人的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结合程度,以及在顺序于符号信息等方面扩展人的信息处理能力。与单媒体相比,多媒体能够使学生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全方位的角度教授知识,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理解多媒体课件的重点,不在于理解“媒体”、“介质”、“集成”等一类的技术语,而在于如何从五官感觉角度,充分调动多媒体元素,达到最佳的沟通效果。

2.多媒体国外汉语教学课件的开发思想

2.1多媒体国外汉语教学课件开发的流程

多媒体外国教学课件作为一种教学软件,它的基本功能是教学。它也一味依赖多媒体其他门课教学课件:课件中的外国汉语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其控制设计应由教学设计所决定。因此,课件设计应基于教学设计进行。同时,多媒体外国汉语教学课件又是一种计算机软件,其开发的具体过程及其组织应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和方法进行。所以课件的开发和维护也应按照软件过程的方法去组织和管理。

虽然不同类型的多媒体课件各具特点,但多媒体外国汉语教学课件已经总结出一套通用的多媒体课件开发流程。

课件的开发包括5个步骤:(1)分析。(2)设计。(3)制作编程。(4)测试评价。(5)应用推广,和14个环节:(1)选题分析。(2)编制原则。(3)可行性分析。(4)策划。(5)开发设划。(6)编写脚本。(7)编程方框图。(8)对话框交互。(9)模版编程。(10)连接试运行。(11)取集、制作、处理素材。(12)系统合成、软件测试。 (13)制作图标。(14)优化、打包、发布。

2.2 进行多媒体外国汉语教学课件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进行多媒体外国汉语教学课件开发过程中要注意下面的问题:

(1)多媒体教学课件必须在分析教材、教案的基础上开发。

在进行多媒体的教学设计时不能仅仅把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演示工具来辅助教学, 而要用它来营造一种理想的语言环境。 要达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充分研究教学内容及教学对象的特点,不仅要给学生展示语言知识,还要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造一种特殊的语言情境,使他们除了能像在传统课堂上一样通过耳听手写获取知识之外,还能进行自主学习、互相协作学习,这有利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优秀的汉语教学课件运用于课堂教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渲染教学氛围,有利于解决汉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课件设计应该重视教学内容,不能只注重技术的运用。

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是为教育目的服务的。 在设计和制作汉语多媒体课件时,应该将课件设计和制作的主要注意力放在如何发挥它的辅助教学效果上。设计者应该把自己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目的的把握、教学方法的运用等融入课件之中。如果仅仅关注媒体技术,热衷于对字体、界面、色彩、动画、音响等方面的处理和链接,而不去研究教学内容,不注重课件所应体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不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角度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规律出发制作课件,这样的课件,很难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汉语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并不是采用什么手段, 而是追求最好的教学效果。为此,在多媒体课件的选择上,必须根据课程及教学内容的需要,实事求是地选择合适的媒体,使多媒体教学手段真正发挥其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尽管多媒体教学手段有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但传统教学的一些独特功能不容忽视,有时甚至是多媒体所不能替代的。“粉笔加黑板”的模式易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便于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在语言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所具有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幽默、宽容和耐心,所使用的诸如手势、面部表情等体态语言都会深深地感染学生,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方法、学习效果、综合素质产生重要的影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透过学生的眼神,很容易知道和判定学生是否在关注授课内容。通过这种无言的交流,教师可以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讲授方式和组织策略。语言课堂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师生之间生动活泼的交流活动,而不是单方面的灌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多媒体教学和传统教学手段并不矛盾,它们是相辅相成的,汉语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有效地组织课堂,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重视学生主体地位,把二者结合起来,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4)加强对多媒体教学的投入和汉语教师的培训。多媒体技术进入汉语课堂教学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多媒体汉语教学的开展顺应了教育的发展趋势,它必须成为目前急需加强和建设的重要工作。多媒体教学作为新兴的教学手段,近几年得到长足发展,但其利用的硬件和软件等技术手段目前并不完善,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技术也处在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时期,不仅如此, 相当一部分汉语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比较陌生,有的教师不愿意采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认为它不如传统的教学方式。这些情况都制约了多媒体在汉语课堂中的使用,制约了多媒体汉语教学的发展。针对这种情况,许多学校都加强了在多媒体教学设备上的投入,硬件设备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是对教师的培训工作却相对薄弱, 造成大量的设备闲置或者利用率不高,因此必须加强对汉语教师的培训力度, 提高教师对多媒体硬件和软件知识的了解,提高教师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水平。此外,还要加大多媒体课件开发的投资力度,最好能设立专项经费用于支持课件的开发。

2.3 如何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外国汉语教学

外国汉语教学中,语音、词汇、语法和汉字教学属于语言要素的教学; 听力训练、口头表达训练、阅读训练和笔头训练等属于语言技能的训练。语言要素可以通过传授得以掌握,语言技能的获得则需要训练。多媒体技术能够实现教学手段的系统化、多元化,从而促使语言要素和语言技能的教学、训练结合得更加紧密,更加完备。具体来说,就是利用多媒体技术,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目标等实际需要出发,多视角、多维度、多侧面地进行设计,以更加灵活多变的方式阐释和传输知识,扩展课堂教学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课堂教学的学习效果。

2.3.1 制作多媒体外国汉语教学课件

多媒体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制作课件要有长远打算,使多媒体课件在其更迭中不断升级,各种功能不断扩充完善。课件的制作必须开发出属于自己的媒体素材,并在课件中预留媒件空间,以便随需要增减内容。

2.3.2 关于汉语语言技能的课件设计

由于具备多媒体的集成性和信息的多维性,所以计算机能够更好地创设交际情境,使人机之间、师生之间交流互动并行。创设情境的课件设计和制作可将文本、图片和声音有机地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参与教学活动。这也正是现代教育理论所一再要求和提倡的核心内容,比传统的课堂技能训练更加生动,更富有效果。比如诵读课文,过去学生接受最多的是单一的视觉刺激,时间久了就容易疲劳,甚至产生厌倦的心理。利用音频效果为文本配置了背景音乐,再辅以老师充满深情的朗读示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变接受性学习为发现式、探究式和自主性学习的良好氛围,使他们对知识的吸收更加自觉, 更加巩固。

2.4 多媒体外国汉语教学的运用优势

(1)课堂教学会更加直观、形象、生动,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多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它的动画模拟功能, 它可以将平时教学中一些抽象的内容、 一些难于演示的实验、 一些难于讲解的模型, 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来。由心理学的知识可知, 这些直观、 形象、生动信息作用于学生的五官,加速和改善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 并已启发大脑的形象和逻辑思维, 有效地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和学习效率。这样可以减少理论的抽象性, 加深理解, 增强记忆, 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学内容。这是采用传统的粉笔、 图片和教师的一张嘴所无法比拟的。

形象生动地为学生提供典型情境, 创造一定的语言表达意境, 培养一定的语感。

(2)可以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由于多媒体教学充分运用了计算机技术, 可以快捷地将大量素材展示给学生, 这种高效的教学模式, 不但能使学生汲取广博的知识, 而且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主体地位倒置局面, 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了教学效率。

(3)可以实现交互式教学, 提高学习效果。教学过程是一种双边过程, 即教师把知识传播给学生, 学生再进行消化理解, 这一过程是师生心理沟通和信息交流的过程。利用多媒体 CAI 教学可以实现学生之间、 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 速度、 节奏, 方便学生学习,其效果应该优于传统的教学模式。总之,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 多媒体对现代教学产生的影响变得越来越大。我们应该充分地运用它来帮助我们进行教学, 使我们的汉语教学更加有效、 更加科学化、 更加合理化, 从而实现汉语教学的现代化。

3.结论

多媒体在外国汉语教学课件开发思想中技术运用,已经提出了良好的外国汉语教学课件。对越南国家汉语教师来说,是新的教学方法、良好的教学工具、现代的教学看法、答应了“先进”的教学思想、很大方便的辅助。这是方法吸引外国人学汉语,对于汉语有感兴趣的。从此把汉语门课带去在发展很大的外国。

参考文献:

[1]杨海生, 王莉, 李新龙; 多媒体与汉语教学[J].喀什师范学院,新疆((2009年)。

[2]范蕊, 江志全; 多媒体在汉语听说课堂中的应用和思考[J], 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商学院,(2011年)

[3]DEITEL,FPT大学;VISUAL BASIC 2008(越南书);TRI THUC出版社,越南(2013)

[4]孙秀梅,巩建华,等编著;VISUAL BASIC 开发实战1200例(第I卷); 清华大学出版社,中国(2011)

[5]凤舞(科学编著), Authorware多媒体课件制作入门与提高,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作者简介:

新媒体时代外国文学的教学改革 篇7

新媒体时代学习方式的转变

随着新媒体的广泛应用, 人们的阅读方式、交流方式和表达方式都开始发生变化, 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作为新媒体的主力军, 网络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博客、虚拟社区、电子邮箱、网络电视、网络文学、网络游戏成为学生交流和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与传统社会相比, 网络社会的学习方式更加灵活, 具有主动性、互动性、快捷性和超时空性。随着网络信息资源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外国文学的网络资源越来越全面。一直以来, “教什么”与“怎么教”, “学什么”与“怎么学”都是教育领域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在新媒体时代, 外国文学该怎样上, 学生又该如何学?

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 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外国文学概念性知识几乎都能在互联网获取, 学生不再满足于传统的教学方式, 外国文学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都受到极大挑战。因此, 需要不断完善外国文学的课程体系, 拓展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 探索外国文学的教学方式。

1.完善外国文学的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对外国文学教学而言, 课程体系主要涉及到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关系。由于人文学科自身的复杂性, 单独开设外国文学实践课并不现实。因此, 一方面可以加强外国文学课堂教学的实践性, 另一方面可以在课外开拓多种途径, 如组织同学参加外国文学专题知识讲座、成立外国文学经典研读社、建立外国文学博客群等。

目前, 大多数高校在讲授时都采用两大板块模式, 将外国文学分为欧美文学与亚非文学两大部分, 但两者之间缺乏有机的内在联系, 所以授课内容往往很难深入。因此, 需要构建新的外国文学课程体系, 即以欧美文学为经, 以亚非文学为纬, 在突出欧美文学的同时, 将两大模块融为一体。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观照外国文学, 平衡教学中东与西、史与论等多重关系。具体地说, 就是围绕外国文学开设“中西文学比较”、“中西小说比较”、“现代派与后现代派专题研究”、“20世纪欧美文学热点问题”等专业选修课, 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外国文学史知识体系。

2.拓展外国文学的教学内容

在新媒体时代, 教学内容侧重指教学过程中同师生发生交互作用、且服务于教学目的达成的动态生成的素材和信息。无疑, 这对传统的教学内容提出了挑战,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 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因此, 在教学内容上, 必须有针对性地拓展教材内容, 深化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具体来说, 可以从如下方面来拓展教学内容:

一是以教材内容为信息的辐射中心, 进行跨学科教学, 挖掘外国文学的文化内涵。素质教育虽然已经推行很多年, 但高考仍然是应试教育的模式, 学生知识面狭窄, 对国外哲学、宗教、历史、心理学、文化习俗等知之甚少, 所以学习外国文学困难较多。走进外国文学的课堂, 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中西异质文化的碰撞。如讲授中世纪文学和古希伯来文学时, 都会讲到基督教的《圣经》, 讲授《哈姆莱特》时可以从精神分析、道德哲学、女性主义等多个角度展开探讨。

二是利用丰富的影视资源, 为外国文学教学提供形象而直观的资料, 丰富课堂教学。在新媒体时代的读图语境中, 文学与影视、游戏、动漫的结合成为一种倾向。讲故事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而且一去不复返, 这就使外国文学教学面临着种种尴尬和困境。在此背景下, 教师只能借助丰富的影视资源, 把学生“召唤”到文本中来。如通过播放电影《特洛伊》 (2004) 与《奥德修斯与迷雾之岛》 (2008) 的精彩片段, 与《荷马史诗》进行对比分析, 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是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讲授外国文学, 打破欧美文学与亚非文学的二分模式, 在两者之间建立有机的内在联系。比较文学所强调的“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把欧美文学与亚非文学联系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使学生能够宏观地把握世界文学的本质, 找到共同的“文心”或“诗心”。如把“多余人”作为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来讲授, 从社会历史与文化环境等方面比较俄国“多余人”、日本“多余人”与中国“多余人”的异同, 探讨“多余人”的悲剧成因、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

四是引入有争议性的热点问题,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过程中, 既重视对外国文学经典作品的解读, 也重视对外国文学研究的前沿问题, 并融入教师自己的评价, 力求使课堂充满思辨色彩,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讲授20世纪欧美文学时, 通过介绍后期象征主义、意识流、存在主义、新小说、荒诞派戏剧等文学流派, 在课堂上讨论“后现代主义”就是“后期现代主义”还是“现代主义之后”。

3.探索外国文学的教学方法

如果说对教学内容的改革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那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就必须走出教学方法的困境, 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实践性。从教师这方面来说, 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改变传统课堂单一讲授的教学方法, 利用新媒体将课堂授课、讨论交流、课外阅读等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在传统外国文学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和传授者, 但在新媒体时代,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 学生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网络在知识和学生之间搭起了一座桥梁, 原本作为知识载体的教师也需要实现自身职能的转变, 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权。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 学生获得信息更加及时、便捷, 甚至可以允许学生当堂上网查询资料, 当堂展开对话、讨论。

二是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创建适合外国文学教学和当代学生特征的视、听、读全新教学模式, 实现教学现代化。在传统教学中, 教学过于依靠文字教材和教师的课堂讲授, 而在新媒体时代,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集声、文、图、像于一体。在利用多媒体上课的同时, 还可以同步播放跟教学内容相关的影视作品片段, 如《哈姆雷特》、《红与黑》、《悲惨世界》、《复活》等。影视作品具有形象、生动、直观的特点, 学生可以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兴趣有选择地观看影片, 并将文本和影片进行比较分析, 以弥补教材知识和课堂学习的不足。

三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网络信息化, 搭建网络教学平台和资源库。借助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 围绕课堂教学展开自主学习,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新媒体时代, 学生既可以通过校内网络教学平台与教师展开互动交流, 又可以在新浪爱问、芦笛外国文学论坛等校外网站下载相关资料、进行专题讨论, 还可以通过外国文学网、文贝网等网站及时掌握学术界的最近动态。在学校网络教学平台上展开教学活动, 与学生进行网上互动式教学活动, 不仅可以促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局面, 而且可以促成学生之间的互动局面, 从而实现跨越时空限制的互相交流和协同学习。我校虽然已经于2008年建立了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但目前仍未受到充分重视和充分利用。

值得注意的是, 网络信息虽然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但网络信息良莠不齐,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为学生筛选网络资源,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在新媒体时代, 经典文本经常受到戏仿和消解, 学生极易受到误导。以男歌手海鸣威为例, 海鸣威是其艺名, 不少学生竟其将与著名作家海明威相提并论, 甚至混为一谈。海鸣威的歌曲《老人与海》的歌名和意象, 均来自于海明威的小说《老人与海》。显然, 前者是对经典的戏仿和挪用, “硬汉子”老人在此成了一场过往爱情的见证者, 寄托着男女双方分手后的怀念之情。

四是组织学生听网络公开课, 尤其是世界知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程, 拓展知识视野。在新媒体时代, 不出国门就能听到世界名校的网络公开课, 耶鲁大学、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知名高校在网上免费提供了课堂实录的录像, 其中有不少是与外国文学相关的公开课, 如耶鲁大学的《解读但丁》、《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 麻省理工学院的《西方文明的基础I:从荷马到但丁》、《西方文明的基础II:文艺复兴到现代性》、《中世纪文学:但丁、薄伽丘与乔叟》、《莎士比亚》、《重要英文小说:阅读浪漫小说》、《二十世纪小说》等。

2011年, 我国教育部开始建设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并在“爱课程”网集中展示了“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和资源共享课, 但遗憾的是暂时没有与外国文学直接相关的公开课。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的网络公开课均未开设公共课。浙江大学的开放课程虽开设了《世界文学名著导读》, 但也仅仅不过十讲。十二五期间, 教育部将打造1000门精品视频公开课和5000门资源共享课免费共享, 无疑这将为外国文学教学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结语

面对着浩瀚如海的知识信息, 如何改革外国文学教学内容和形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热情, 培养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的目的, 始终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机遇与挑战并存, 新媒体一方面为我们走出外国文学教学困境提供了技术条件, 另一方面也对外国文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因此, 新媒体时代的教师不仅要当好课堂的组织者, 还要当好网络世界的导航者, 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同时, 注重培养学生网络学习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终生学习型的人。总之, 只有深入思考教学现状、积极探索教学模式, 更新观念、大胆创新, 才能不断改革和完善外国文学教学体系, 实现新的超越。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7-19.[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7-19.

[2]朱维之等.外国文学史 (欧美卷)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2]朱维之等.外国文学史 (欧美卷)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9.

浅谈多媒体与外国文学双语教学 篇8

关键词:教育,多媒体技术,外国文学,双语教学

外国文学通常作为高校中文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或者非英语专业的选修课程, 由于课时有限、涉及范围甚广、文学专业术语繁复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长期以来并没有取得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因此, 部分高校在外国文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 直接选取国外原版教材, 从授课、探讨、成绩考核等多方面入手, 采用外语和母语并行的双语教学方式, 对外国文学的实践教学活动进行探索。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 多媒体技术以其独有的海量信息存储、感官刺激强烈、内容丰富等优势, 已经在教学活动当中得到广泛推广。外国文学课程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 积极尝试引入高科技含量的教学技术手段, 将电子资源与传统教学有机结合, 创造一种立体的现代教学模式。

1 外国文学课程需要双语教学

1.1 阅读原版文本更能够贴近原意

语言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传统风俗等多方面元素的具体表现, 折射出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原始风貌特征。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衍伸, 将宏大的故事架构或优美的节奏韵律建筑在作者熟知的语言基础之上, 表达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感, 并希望引起读者的共鸣。虽然高校现在选用的《外国文学》《外国文学作品选读》等中文教材都是相关专家学者字斟句酌、励精图治完成的翻译力作, 最大限度地用我们所熟知的母语还原作品本身, 但是难免会因为人文背景等方面的不足, 而导致在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或理解中产生偏差。

因此, 在外国文学中采用双语教学, 引入外国原版文本, 将阅读原文作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 能够使外国文学教学更加贴近原意, 促进学生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力, 切实感受作品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是十分有必要的。

1.2 外国文学双语教学符合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需求

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通过非母语和母语并行的教学方式, 实现多元文化的有机融合。我国的双语教学尚处在探索阶段, 以外国文学为例, 一般是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以英语为主的原版教材, 通过中文和英文交叉并行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双语教学是集交流沟通、文化传递、思维开发等多种效用于一体的教学手段, 在课堂教学中大量采用非母语进行教学, 为学生大幅度接触外语创造了语言环境, 促使其在学习过程中不断交流和沟通, 实现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 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奠定了基础。

2 多媒体辅助外国文学双语教学的积极意义

多媒体技术手段的推广和应用, 对外国文学双语教学来说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发展契机, 不仅有利于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丰富多样的外来文化, 领悟其语言精髓, 更是在各方面都体现出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地位, 对双语教学的开展具有积极意义。

2.1 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

传统教学手段沿袭板书与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学生参与性弱化, 大多数情况下是出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目的进行学习, 学习兴趣无法得到有效激发。与之相对的, 多媒体教学是应用教学课件, 展现立体丰富的图形、声音、文字等内容, 将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再搭配教师的适度讲解和指导性意见, 实现了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互补, 是教学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结果。具体来说, 多媒体技术合理运用海量存储的信息资源, 以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多种形式予以展现, 从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享受出发, 形成直观可感的教学印象, 刺激学生的记忆点, 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主观能动性。在外国文学双语教学活动中, 多媒体技术辅助的课件设计趋向图文并茂, 搭配原音朗读等辅助手段, 更能够创设一种适宜外国文学作品赏析与品鉴的学习氛围。

2.2 改进了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外国文学课堂教学多注重架构梳理、中心思想归纳、写作手法、名篇名句、人物塑造等理性层面的认识, 甚至将其模式化, 千篇一律都是经过加工的痕迹, 忽略了学生通过自我解读, 从而获得对作品本身或人物性格的感性体会。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外国文学双语课程, 创设良好的情景教学氛围, 能够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活动创造空间, 有利于形成学生独有的感性意识层面的体会, 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化和升级。

3 多媒体技术在外国文学双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3.1 采用与原文相关的视频影像资料, 形成直观的视听觉感受

外国文学教材选择的作品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意义, 可以称作是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扛鼎之作, 绝大多数都经过电影人的再次加工创作, 被改编成了极具艺术观赏价值的电影作品。因此, 在外国文学双语教学实践中, 可以大量收集与作品相关的视频影像资料, 通过全片赏析或者截取不同版本对同一个经典桥段的演绎, 来促进学生对原著又一个更为直观的理解和掌握。以《哈姆雷特》为例,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1948年的电影版本和英国皇家大剧院的版本同时提供给学生观赏, 在感悟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的同时, 形成自己的感官认识。

3.2 借鉴艺术成果, 还原国外历史背景

在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上, 教师可以充分选用与作品相关的同时期的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成果, 详细还原作品诞生的时代背景, 从而提高学生对作品的解读能力。比如在涉及到但丁长诗《神曲》的教学时, 就可以在课件中引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达芬奇、拉斐尔的绘画作品, 如《最后的晚餐》《阿尔巴圣母》等, 简要介绍文艺复兴的主要思潮, 促使学生在欣赏艺术绘画作品的同时, 对文学作品的写作背景也烂熟于心。

3.3 运用互联网, 较强师生交流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 还有一个最大的好处, 就是使教学活动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变得更为灵活。在课堂教学完成之后, 教师可以通过建立论坛或者讨论群的方式, 积极与学生就相关话题在虚拟环境中展开讨论。这样一来, 学生掌握了课余学习的主动权, 可以在讨论内容上有所侧重。

结束语

多媒体技术手段在外国文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 是传统教学手段向现代教育模式转变的具体表现, 更是我国新时期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有利于提升高校专业人才的外语水平, 为社会各个领域输送适应经济一体化趋势的高素质人才。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双语教学, 应经成为现代教学发展的必然选择, 这种以视觉、听觉等多方面感官享受作为支撑的立体教学模式, 值得我国高等院校在实践中不断对其进行探索。

参考文献

[1]田雷, 梁世红.论多媒体辅助外国文学双语教学的优势[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 25 (2) :143-144.

[2]霍晓珊.外国文学课堂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J].现代语文 (文学研究) , 2010, (6) :134-135.

[3]王敏, 唐蕾.外国文学史课程多媒体教学探索[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8 (1) :62-65.

[4]刘芭.多媒体与外国文学双语教学———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外国文学双语教学[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3) :76-79.

外国新闻媒体 篇9

一、文字的展示

外国文学课程也和其它所有课程一样, 以文字PPT的方式来总领教学进度, 描述每一章节的框架体系和知识点, 它比传统的板书要快捷、美观、清晰得多。但此处我们要强调的是, 外国文学课上文字PPT还有其特殊的作用, 即用来展示作品文本。外国文学包含了大量的优秀作品, 单靠教师的诵读, 很难把握住其风格和意蕴。只有借助于文本的展示, 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品读体味, 才能拉近审美距离。因此, 我们精选外国文学原著中的某些重要章节, 将它们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 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以下面这首现代主义诗歌为例: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这是20世纪影响很大的意象派诗人庞德的诗, 名为《在一个地铁车站》。据诗人自己说, 他在一个地铁车站, 忽然看见一些美丽的面孔, 有儿童的, 有妇女的, 于是努力寻找能表达他瞬间感受的文字, 经过一段很长的时间, 终于用这两句诗固定下来。这首诗诗意跳跃, 感觉微妙, 稍纵即逝, 如果没有文字展示, 没有基于文本的一个个意象的解读, 是很难捕捉到它的韵味的。

又如在讲到荒诞派戏剧的代表作《等待戈多》艺术特征的时候, 理论上是这样表述的:它打破传统戏剧的基本规则, 用不合逻辑的情节、性格破碎的人物、机械重复的戏剧动作和缺少逻辑性的的语言来从总体上突出世界人生荒诞的主题。如果说前面的几个特点还可以由老师来讲解的话, 那么什么是“缺少逻辑性的语言”, 这是很难描述的, 只有通过剧本中的文字来说明了。我们摘取了剧中人幸运儿的一段独白:

幸:……天是那么蓝那么澄澈那么平静这种平静尽管时断时续总比没有好得多但是别这么快还要进一步考虑到泰斯丢和丘那德的人体测定学院的未完成的研究结果早已断定毫无疑问换句话说除了依附着人类的疑问之外别无其他疑问根据泰斯丢和丘那德的未完成的劳动的结果早已作出如下的论断但是别这么快不知什么原因根据彭奇和瓦特曼的公共事业的结果已毫无疑问地断定鉴于波波夫和贝尔契不知什么原因未完成的劳动以及泰斯丢和丘那德的未完成的劳动已经就业已被许多人所否认的论点作出论断认为泰斯丢和丘那德所假设的人认为实际存在的人认为人类总而言之统而言之尽管有进步的营养学和通大便药却在衰弱萎缩衰弱萎缩而且与此同时尤其是不知什么原因尽管体育运动在各方面都有很大进展如网球足球田径车赛游泳飞行划船骑马滑翔溜冰各式各样的网球各种各样致人死命的飞行运动各式各样的秋天夏天冬天冬天网球各种各样的曲棍球盘尼西林和代用品总之我接下去讲与此同时不知什么原因要萎缩要减少尽管有网球我接下去讲 (第一幕)

当这段没有标点符号, 颠三倒四、不知所云的文字被呈现出来的时候, 很多同学发出了惊叹, 显然他们之前从未接触到这样的作品, 对荒诞派戏剧的认识也只是停留在概念上, 而这张文字幻灯片, 学生很直观地领略到了“荒诞”的风格。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

二、图片的使用

图文并茂的形式能够传递出更丰富的信息, 增加课堂的吸引力。外国文学课件中的图片提供了与课程相关的社会、历史、宗教、文化以及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个性方面的丰富的背景性资料, 对于扩大知识面, 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 都有着较强的辅助作用。比如规模宏大古希腊剧场的图片, 显示了当时戏剧的繁荣和希腊人对戏剧的爱好;罗丹雕塑的穿着睡衣、顶着硕大头颅的巴尔扎克立像的图片, 十分传神的表现出了这位文学巨人惯于在夜间勤奋工作的习性等。

西方文学还有这样的传统, 即它经常与艺术同步发展, 同一题材的作品不单以文学的样式, 而且还会以绘画、雕刻等样式来呈现, 这些绘画、雕刻本身就是一件件杰出艺术作品, 它们从不同的维度诠释和强化了文学名著的价值意义, 因此我们在外国文学课上也将这些艺术作品的写真图片展示出来。比如在介绍古希腊神话“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时候, 配以古希腊的艺术家菲狄亚斯雕刻的《命运三女神》的图片。女神们的头部虽然都受到了损坏, 但那由质地很薄的希腊式长袍包裹着的身体却是如此的优美丰盈, 充分显示了孕育在她们体内的无限生机和活力。这些以人的形象出现的希腊神, 完全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兽形妖灵的神, 让同学真切地感受到了那身上的人性的闪光, 希腊文学所特有的人本精神也由此可以窥见一斑。

再以《哈姆莱特》中“奥菲莉亚之死”的以一场为例。莎士比亚的描写极为凄美动人, 浸满了哀伤的诗情:

在小溪之旁, 斜生着一株杨柳, 它的毵毵的枝叶倒映在明镜一样的水流之中;她编了几个奇异的花环到那里, 用的是毛茛、荨麻、雏菊和紫罗兰。她爬上一根横垂的树枝, 想要把她的花冠挂在上面;就在这时候, 一根心怀恶意的树枝折断了, 她就连人带花一起落下呜咽的溪水里。她的衣服四散展开, 使她暂时像人鱼一样漂浮水上;她嘴里还断断续续唱着古老的谣曲, 好像一点儿不感觉到她处境的险恶, 又好像她本来就是生长在水中一般。可是不多一会儿, 她的衣服给水浸得重起来了, 这可怜的人歌儿还没有唱完, 就已经沉到泥里去了。 (第四幕第七场)

我们在课件中将这段文字配以19世纪英国画家米雷的著名油画《水中的奥菲莉亚》, 这幅画描绘了这个美丽而又善良的姑娘落水而亡的瞬间, 以空间艺术的方式生动地再现出了莎士比亚悲剧中的场景, 既令人心醉又令人心碎, 产生了极大的艺术感染力。后来劳伦斯·奥利弗在他导演的最经典版本的《王子复仇记》电影中, 就完全搬用了这个画面, 给观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三、音乐的选配

优秀的音乐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 它唤起听者强烈的情感体验和丰富的想象。把音乐的活水引入文学的殿堂, 打破了传统课堂的单调沉闷的气氛, 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愉悦。有些文学体裁本身已经包含了音乐的元素, 尤其是诗歌。外国文学史上的唯美主义、象征主义诗人都十分重视诗歌的内在韵律, 追求诗歌与音乐、绘画的结合。在外国文学课上, 我们利用多媒体技术, 为诗歌插上音乐翅膀, 让它带领我们在人类精神的广阔天地里自由地翱翔。比如, 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法国诗人苏利·普吕多姆有一首名诗叫《天鹅》, 描写天鹅安详自在地在湖面上缓缓游走的情景, 突出天鹅美丽、优雅、纯洁、高贵的形姿与品性, 在欣赏这首诗的时候, 我们根据诗歌的内在节奏, 配上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名曲《天鹅》, 那柔婉舒缓的旋律, 宁静深沉感情, 与诗歌的唯美意境水乳交融, 让人沉醉其中, 流连忘返。再比如, 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爱尔兰诗人叶芝的爱情诗《当你老了》配上音乐诵读, 抒情主人公那“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的诗句就显得格外的深情绵邈、感人肺腑, 从而引起所有人深深的共鸣。

外国文学史上还有一种独特的现象, 即有相当多的文学名著与音乐作品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比如莫扎特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取材于18世纪法国启蒙剧作家博马舍的同名喜剧;贝多芬谱曲的《欢乐颂》, 歌词取自18世纪德国诗人席勒的同名诗篇;比才的歌剧《卡门》由十九世纪的法国作家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改编, 大家对《费加罗的咏叹调》《欢乐颂》《斗牛士之歌》等曲目都耳熟能详, 但是对小说、戏剧、诗歌却不甚了解, 因此, 我们让音乐与文学“牵手”, 使二者互相生发, 互相补充, 这样既可以消除同学对外国文学的陌生感, 调动他们去进一步阅读、思考文学作品的积极性, 又可以营造审美氛围, 培养学生较为广阔的审美视野和较为深厚的人文胸怀。

四、影像视频的播放

影像视频 (有些是音频) 的好处在于它能够提高传授速度, 同时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之前由于应试教育等原因, 学生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阅读外国文学作品, 而教师的课堂上的讲解分析又必须以熟悉作品为前提, 这时影视艺术就以其高度凝练的表现手法使同学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了解一部长篇巨著的概貌。影像视频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介绍作家生平思想及其创作背景的资料片, 另一类就是根据外国文学作品改编的影片、歌剧或话剧等。前者是纪实性的;后者是艺术性的, 融入了改编者个人的再创造。鉴于外国文学课必须立足于原著、回归原著的特质, 在授课过程中, 我们遵循以文本解读为主, 以影视欣赏为辅的原则, 精选少量文学史上影响重大、意义深刻的作家作品来观摩, 同时进行基于原著的讲评或讨论, 以避免教学内容流于简单化, 引导学生开阔思路, 深入思考, 达到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理论素养的教学目的。由于课时的限制, 我们经常采用截屏的方式, 选取影片中的重要场景、片段, 花少量的时间来播放, 这些场景、片段对于把握原作的主题思想往往能够起到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比如在讲到莫里哀代表作喜剧《吝啬鬼》的时候, 我们更愿意让学生观看《吝啬鬼》影片中某个片段。一则这部影片基本照搬原著, 其中每一个情节都能显示出莫里哀设置误会、巧合, 营造喜剧情境的精湛造诣;二则就喜剧的特质而言, 它更强调动作、表情的滑稽夸张, 因此观看表演比阅读文本更容易领会作者的意图。又如在电影《简·爱》中, 我们截取了男女主人公之间的那段意味深长对白:“你以为我穷、不好看就没有感情吗?如果上帝赋予我财富和美貌, 我一定要使你难于离开我, 就像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上帝没有这样安排。我们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如你跟我经过坟墓, 将同样地站在上帝面前……”这部分视频只有几分钟时间, 却也充分体现出了女主人公敢于反抗不公正待遇、追求心灵自由与人格平等、维护人的感情尊严的高贵品质。

最后, 还须一提的是, 多媒体视听手段虽然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也给教师上课带来了不少便利, 但如果用之过度, 也难免会有浅显化、娱乐化之嫌。另外, 它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理性思辨能力以及研究性学习能力方面, 也还有一定的局限。毕竟, 由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方式的内在魅力是不可替代的。教师丰富渊博的知识、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源自心灵的激情, 都是使文学课堂熠熠生辉的宝贵资源。只有使两种教学方式协调交融、相辅相成, 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摘要:外国文学课程拥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多媒体课件使这些教学资源得到充分的整合利用。本文从实践的层面阐明了在外国文学课堂教学中合理使用多媒体试听手段的优越性, 以期对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有所裨补。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多媒体,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迟柯.西方美术史话[M].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3.

外国新闻媒体 篇10

多媒体是一种把超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使人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促进教学现代化的进程。

《外国文学史》是一部时间跨度大,地域涵盖广,教学内容异常丰富的文学史材料。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时安排中,教学时间极其有限。在传统的《外国文学》教学中,主要是教师讲解,学生围绕教师的讲解,进行课外阅读,扩大阅读范围。但实际情况是,外国文学作品众多,内容繁杂,学生花在大部头名著上的读书活动越来越少,即使天天阅读也跟不上教师讲课的进程,因而教师在课堂上经常是填鸭式的“一言堂”,课堂的信息量受到很大的影响。这样,实现“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训练学生的阅读和鉴赏外国文学名著的能力”的目标往往有很大局限。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外国文学》的教学任务,同时又最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经过这几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结合教学内容用多媒体技术来辅助《外国文学》的教学,设计出不同的教学思路,效果会比较好。下面是我的几点教学体会。

1 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l%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取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光明的教学途径之一。”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揭示学科知识的社会实践意义,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外国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从而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讲授《希腊神话》一节,我设计了一个多媒体课件,上课前两分钟,在屏幕上展示了几幅希腊的风景图片,有爱琴海、帕特农神庙遗址、奥林匹克广场等,学生们的眼球立刻就被波澜壮阔的大海和庄严、辉煌的古代希腊神庙及宏伟的奥林匹克广场吸引了,许多学生忍不住向我询问起它们的情况来。借助多媒体课件,遥远而陌生的希腊一下子来到学生们的眼前,一堂课就这样在兴趣盎然的气氛中开始了。在课堂上学生主动展开讨论,纷纷发言,气氛活跃。这样,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学生学习兴趣极大地调动了起来。

2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形象性特点,帮助突破教学重点

《希腊神话》这一节,在大专教材中只有一节课,学生才开始接触外国文学,对希腊文学还相当陌生,而神话的内容又相当丰富,如果只按照教材来讲,很容易变成“蜻蜓点水式”的学习,在头脑中很难留下深刻印象,这将对后面的教学造成障碍。因此,必须在这里使学生明确希腊神话的主要内容和它在欧洲文学发展中的源头地位。为此,我在课堂上主要利用讲授法和多媒体教学来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将希腊神话的内容以powerpoint形式,分层链接来展示神的谱系,学生以听讲为主,做笔记为辅,结果将神话中各个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变得一目了然,学生对复杂的内容有了一个系统的认识。关于希腊神话在欧洲文学史中的地位,也赢得了展开讲解的时间。在最后甚至展示了中国神话研究的一些资料,引出了关于中西方神话的讨论。这样的课和我以前的教法截然不同。以前只是照着书本讲授,即使援引了许多补充材料,学生对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关系还是弄不清楚。而几次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上这节课,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极大地扩大课堂的教学信息量,拓宽学生的视野,活跃其思维想象空间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形象反映,是时代的记录。每个民族和国家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方面的特征,无不鲜明生动地反映在其文学作品之中,所以解读外国文学作品,就需要深入了解文学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思想、生平等等。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文本上的平面信息变得丰富立体起来,使教学内容变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更容易通过视、听等多种感官综合刺激学生左脑、右脑,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联想和想象,提高学生感知、理解、记忆信息的强度和效率。它能打破时空限制,展现宏大与细微,“观古今于一瞬,抚四海于须臾”,让教学内容中涉及的人、事、物、过程、方法、细节等活跃起来。例如在《外国文学史》课堂上节选一些名篇名段、电影画面、历史记录、作者肖像、有关时代的建筑、艺术图片及不同的评论观点等信息,师生共评共享,建立一种民主参与的学术交流模式,既避免了教师的一言堂,“曲高和寡”,又避免了学生的被动接受,思想僵化。同时又能简约地、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与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通过多次在《外国文学史》教学中对多媒体的使用,我认为,多媒体教学更适合在高等教育教学中运用,它可以为培养高质量、高层次专业人才创设快捷有效的教学情景。现在我们的国情是穷国办大教育,表现在各级各类教育中就是经费不足。比较而言,由于政策上的倾斜,高校的教育资金紧张问题要比基础教育好一些,因此在高校课堂上更有条件推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节约教学的时间。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关键是要运用得恰当。所谓“辅助”,是指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不能取代教师的教授,教学活动不能全是多媒体展示,比如一些教师常常将重点作品的讲评变成电影欣赏,或者大量的图片会萃,这种做法我觉得不妥,教师有“偷懒”的嫌疑。要想应用恰当,关键是教学设计要科学。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再选择合适的多媒体手段,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条件和环境,来突破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目标。

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还要注意实用性。“实用性”是指运用多媒体教学应该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运用。比如讲但丁一节,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其《神曲》部分章节加以分析;讲到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可以展示电影《麦克白》、《哈姆莱特》等片段;讲到文艺复兴,可以适当地列出几幅建筑、雕塑、美术方面的图片等。但是作为教师应切记,不应在课堂上滥用多媒体,如果用传统教学可以突出重点、解决教学难点,我们大可不必使用多媒体教学,否则有“浪费资源”的嫌疑。

总之,在《外国文学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是以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为目标的。它应该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投资微、效益好的传统教学媒体的有效作用;另一方面应积极引进低成本、高效率的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恰当结合,相辅相成,既准确迅速高效益地传输教学信息,又及时反馈调节,以最合理经济的投入,换取最佳最大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

摘要:在《外国文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形象特点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可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但使用多媒体教学应注意它的辅助性、实用性特点。

外国新闻媒体 篇11

一、自媒体时代外国文学隐性课堂建构的意义

这些年,消费主义、商品拜物教的功利之风侵袭大学校园,高校文学课程面临着愈发严峻的现实难题:置身于自媒体时代的大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他们,不再将文学艺术视为澄洁明净的殿堂,而是当作光怪陆离、喧哗躁动的人文景观台;多喜欢“纸上谈兵”,却很少潜心读书,只是把文学课程当成考试科目去应付,却很难真切地去理解文学课程的精神内涵。此外,囿于有限的教学时间,教师多采用传统的讲授教学方法,师生交流不畅;教学方式粗放,多以大班方式进行授课;教学节奏紧张,课堂气氛沉闷呆板。面对上述教学实践的困难,教师如何在有限课时中紧凑有效完成课堂教学,同时尊重学生接受主体的地位,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无疑需要教师在显性课堂教学之外,寻求隐性课堂实施的可能,以此延展课堂教学时间,寻觅师生交流渠道。而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新媒介这一自媒体的崛起,则为教师打造隐性课堂提供了契机。

借助自媒体搭建的隐性课堂,不仅缓解了教学矛盾的现实需求,成为显性课堂的有力补充,同时也是培养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镇。大学生是网络时代的最活跃的主体,青年人精力旺盛、思想活跃、富于想象、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心与求知欲,他们善于通过微博、微信等自媒体获取信息资源,关注社会热点,显示出热情的参与性,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但同时大学生作为年轻人,社会阅历较浅,对外在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层面,这就导致他们容易迷失在网络世界,丧失自我,缺乏对信息进行分析性研究的主动性,心理依赖特点较为突出,加之年轻人情绪情感波动较大,很难辩证对待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因而,合理引导大学生运用新新媒介进行社会交往,提升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刻不容缓。在当今自媒体时代,高校教师已经不能简单地把外国文学课程作为认识世界的某种渠道而强行向学生灌输,而应该把外国文学教学与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结合起来,将外国文学独特的人文精神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结合起来,培养大学生运用自媒体,完善自我,增强自我创新的能力,以此提升他们向真向善向美的审美素养。

二、自媒体视域下的外国文学教学策略

微信、微博等新新媒介为提高高校文学课程的生动性与丰富性提供了必备的技术工具,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凸显为高校文学课程改革提供了必然性,因而,笔者在客观把握外国文学课程特点的基础上,试图从以下几方面探索自媒体与文学课程相结合的可能性,进而探究如何发挥新新媒介的优势功能,打造与显性课堂相辅相成的隐性课堂,推进大学生的素质培养。

首先,借助微信、微博、播客等新新媒介构建网络平台,发挥自媒体人际传播的优势功能,促使课堂教学模式从大众传播向大众传播与人际传播相结合转化,激发大学生自主探究意识,与教师平等对话,以此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双赢态势。

微信、微博、播客等自媒体作为隐性课堂的教学媒介,在促使外国文学显性课堂传播结构以独特的方式延伸同时,也将教师对学生群体的大众传播变成定向人际传播那样简便,为学生即时即地学习提供有效技术支撑。囿于时空,在显性课堂,学生很难就课程内容自由自主发问,但在自媒体打造的隐性课堂,学生则可跨越时空藩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无论学生置身校园还是身处家中,他们都可以随时和老师、同学甚至志同道合的学友共同探讨外国文学专业知识,形式自由灵活,与显性课堂的被动接受不同,学生可根据实际情况,既可分组讨论也可一对一式研讨。学生所讨论的话题,不拘泥于显性课堂上根据教学大纲按部就班的教学内容,他们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自主进行学术延伸,学生既可就显性课堂上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开诚布公提出疑惑,也可从自己学术关注点出发,发表有关课程内容的独创见解,还可围绕某部文学经典的解读形成阅读小组,进行热烈的学术讨论。自媒体构建的隐性课程是显性课堂很好的补充,每一个学生都是信息的发送者,教师可根据学生发布在隐性课堂的信息动态,及时调整显性课堂的教学安排,面对学生的疑问,也可灵活采用各种形式实现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指导,这样既可实现显性课堂教学内容由点及面的内容辐射,也可缓解课程大纲要求与学生受体差异性诉求之间的教学矛盾,进而大大缓解显性课堂师生不能灵活互动、即时交流的困难。

其次,发挥微信、微博、播客等自媒体力量的内隐性,与外国文学课程独特的人文精神相结合,于虚拟的隐性课堂开展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形成大学生进取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近些年,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当今大学教育的趋势,在市场经济大潮与全球化浪潮下,高尚精神的培养和真善美人格的塑造,愈发显示出其重要性与现实的迫切性。在这一方面,外国文学以其重视人的主体性,尊重人的尊严显示出独特的人文价值,呈现出诱人的精神魅力。因而,加强外国文学知识的学习,有助于拓展大学生的精神视域,提高文化品格,丰富内心情感世界,从而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升其审美素养。大学生作为微信、微博、播客等最活跃的用户群体,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心智尚未成熟,对外在新鲜事物有强烈的探求欲,并常常呈现出跟随依赖的心理状态,置身于网络世界的他们,因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往往无形之中就被动地缩小了自我的思想领域,丧失了独立的批评态度。因而,合理利用微信、微博、播客等自媒体的优势功能,与外国文学课程的人文功能有机结合,既可有效延展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的时空,也可以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的能力。

具体到外国文学的教学实践,教师可以开设课程专用微博,发动学生订阅课程微信公众号,鼓励学生制作学术视频上传到课程播客,发掘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让其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的讨论中。140字符的微博限制,让教师“织围脖”时更注重言语的简约与精当,也让学生明白通晓领会教学意图,快速融入显性课堂的教学过程。每次讲解之前,教师也可将教学内容加以提炼,发布在课程微博上。如绪论部分,教师可先行对外国文学的“两大源头”与“六大思潮”作简要总结,让学生对课程内容有大致了解。同时在微信公众号上,教师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发布东西方文学源头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探求欲,为显性课堂创建预设情境。当然,在网络搭建的隐性课堂,学生并非是单纯的受体,他们同时也是信息的传递者与制造者。微信、微博、播客等自媒体力量的暗示性与内隐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学生的行为举止,起到精神价值导向的作用。因而,新世纪的高校教师就不能只是局限在传授外国文学知识的层面,也可因势利导,结合外国文学经典作品所追寻的人生价值与终极意义在隐性课堂中及时疏导大学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媒介公众参与意识。

当今,自媒体引领的媒介革命正促使高校教学开启改革新篇章,大学教学愈发重视教学改革与新新媒介的结合,同样,对于外国文学课程这一核心专业课而言,也正“从过去那种囿于书本理论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格局中走向新型的教学模式”[1]。我们应看到自媒体打造的隐性课堂为高校教学带来的活力,它实现了课堂的自由语论转换,使课堂教学弹升到师生互动、生生呼应的规模,这种任意性和即时性显然是显性教学课堂和传统教学模式所无法比拟的。当然,在隐性课堂虚拟、良好的学术氛围下,大学生获得的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网络媒介素养。培养高尚情操的全面发展的人始终是高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心软件论文下一篇:环境搭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