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声乐作品(精选8篇)
外国声乐作品 篇1
摘要:欧洲声乐艺术传入我国已经有接近上百年的历史了, 目前中国音乐院校的声乐教学和文艺团体的声乐表演中, 都在大量的选用外国声乐作品。本文从声乐的起源、外国声乐作品的科学性实用性等方面来阐述演唱外国声乐作品在声乐学习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声乐,演唱,外国声乐作品
在学习声乐的过程中, 人们会学唱大量的声乐作品, 这就会涉及到演唱中国作品和外国作品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声乐学习中, 演唱外国声乐作品有利于声乐学习者的演唱技巧方面的提高。
一、声乐起源于欧洲
自从欧洲声乐传入我国之后, 无论是在声乐教学方面, 还是各种比赛或演出方面, 欧洲声乐艺术一直都是首选, 最重要的是声乐起源于欧洲, 它的史期纵贯古今 (从原始社会到现在) , 而且声乐像英语一样可以算得上是在音乐方面的世界通用的语言, 所以在学习声乐过程中多多演唱外国声乐作品是非常有必要的。
欧洲自古代希腊开始为单音音乐时期, 在这一时期的音乐主要就是声乐, 其演唱形式主要是独唱、齐唱、领唱及吟唱。到了中世纪出现了最早的声乐教本——格里高利圣咏, 它汲取了古代东方、古代希腊富有特征的音调, 前人传承下来的歌调, 以及欧洲其他民族的音乐旋律, 集各家之长而成, 因而旋律丰富, 优美而多变化, 是单音音乐中最完美的代表性作品。同时圣咏对于当时的音乐发展是起了一定的提高和推进作用的, 并且为了演唱圣咏而创办了歌唱学校, 促进了对演唱技巧的钻研, 同时又推广了圣咏和普及了歌唱学校和音乐教育。到了欧洲封建社会中期, 由于商业的发展, 各城市之间人员交往频繁, 出现了民间流浪艺人、游吟歌手、恋诗歌手、名歌手等。直到13世纪才开始盛行多声部的复调音乐。16世纪在文艺复兴思潮的影响下, 歌唱家兼作曲家佩里根据诗人努奇尼的剧本, 写出了意大利最早的抒情音乐剧《达芙妮》, 美声唱法也就随着歌剧的发展而产生了。而在这一时期欧洲其他一些国家的声乐艺术也在不同程度上有了一定的发展。17、18世纪以吕利、拉莫为代表的法国正歌剧、以珀塞尔为代表的英国正歌剧、以序兹为代表的德国正歌剧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19世纪迎来了美声学派的新时期, 演唱人才辈出, 欧洲声乐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歌唱体系。
二、演唱外国声乐作品的重要性
对于声乐学习者来说, 演唱外国作品具有着很大的优势。
首先, 就是语言方面。然而有一部分人持相反的观点, 他们认为演唱外国作品比较吃力, 原因之一就是意大利语、德语和法语这些语言不是我们的母语, 所以演唱起来比较困难, 他们认为唱中国作品歌词好记, 笔者认为这种观点错误的。尤其是意大利语声乐作品。意大利语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之一, 人们常常把它作为比较适合歌唱的语言。大家都知道意大利语有五个元音字母, 而每个单词又都以元音来划分音节并以元音为结尾, 虽说这五个元音在汉语里面有, 但是除此之外还有好多韵母, 并且很难发音, 尤其是在长音上演唱时, 像韵母是ian、ong、eng的字, 还有发zhi、chi、shi的字, 其实在发音的时候基本发的都是声母的音, 很多学习者在做发声练习的时候还可以, 一到唱到这些字的时候舌头就容易有力量或一直卷曲在那里, 这都不利于声乐的演唱。更何况平时我们经常做的发声练习都离不开意大利语里的元音, 像ma、mi、me、mo、mu等。除此之外, 在学好意大利语声乐作品的同时, 演唱德语或法语作品也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他们之间的发音大体是相通的, 只不过德语和法语比意大利语多了几个混合元音和鼻化音, 同样他们也都是以元音来划分音节, 在演唱的时候元音占大部分时值, 只不过是逻辑重音在不同音节而已。在练习演唱的时候多多练习法语里的û母音还更能帮助声乐学习者找到头腔的位置。
其次, 外国声乐作品的合理性。
(一) 通过大量的浏览作品, 笔者发现外国的作曲家在创作声乐作品的时候, 大多数是为演唱者考虑的。
譬如语言方面就拿意大利语来说吧, 意大利语的单词都有逻辑重音, 而且一般都在倒数第二个音节, 而作曲家在创作的时候经常会把逻辑重音放在强拍上, 这样比较有利于演唱, 而且能够找到语感。而且还有许多作曲家本身就学过声乐, 所以他们非常清楚怎样创作更利于演唱。莫扎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他学了很长时间的声乐, 并且由于他身处的历史时期, 决定着他创作的声乐作品必须得遵照当时的音乐风格, 尤其是和声方面, 如旋律线的行进就与终止式的使用有关;属和弦在重拍, 主和弦在弱拍的阴性终止式情况下, 旋律和演唱往往需要有一点减弱的、柔和的收势。在属和弦在弱拍、主和弦在重拍的阳性终止式情况下, 旋律往往采取明朗、干脆的强收, 而各种终止式在全曲的分布, 则又像文章的起承转合的布局一样, 起着决定旋律线条演唱的抑扬顿挫和换气方式。当延长的音结束在强拍上时则强收, 在弱拍时弱收。音色的运用也往往与调性有关, 当音乐从大调突然转为小调时, 一般情况下, 它都暗示着演唱者要把明朗的欢快的歌声, 转为较暗的或带点忧郁的音色。因之, 演唱中的情绪变化、音量的渐强、渐弱变化、音色的变化、语气的变化、吐字的虚实轻重和收尾、换气等都与和声有极大的关系。这些问题作曲家创作的时候都考虑的很到位, 这就有利于演唱者去理解作品。
(二) 外国声乐作品对于我们声乐学习者尤其是刚开始接触声乐的人来说也是非常适合的。
它能够为学习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有利于演唱技巧的提高, 特别是意大利早期的声乐作品和德、法艺术歌曲, 由于当时的音乐风格决定着当时的作品在创作时要相对的严谨一些, 起音要求准确, 绝对不允许出现油滑的上滑音和华丽的下滑音, 这是声乐学习者必须切忌的事和必须具备的首要基本功。另外, 在乐句中切忌使用随意板, 以中等音量的优雅、从容的声音作柔和、连贯的演唱乃是基本要求。
声乐学习者通过演唱这样的作品不仅能够在演唱技巧方面得到提高, 而且养成了严谨的演唱习惯, 并懂得怎么才能把作品演绎的到位。
在大量的声乐曲目当中, 外国声乐作品占有着很重要的位置, 这与当今国际上和国内声乐发展的现状是分不开的。只要是一些重大的、比较权威的声乐比赛就少不了要演唱外国声乐作品, 甚至大部分都是要求演唱外国作品, 而且一些正规的声乐院校, 在他们的研究生入学考试当中都会对曲目做详细要求, 例如一首意大利歌曲, 两首两种语言以上的咏叹调等, 还有一些学校经常会搞一些学术活动, 像在国外和国内请一些声乐大师来做讲学, 他们讲解分析的也大多数都是外国作品。由此看出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学习外国声乐作品是有必要的而且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尚家骧.欧洲声乐发展史.华乐出版社.2003
[2]张洪岛.欧洲音乐史.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
[3]郑奕.硕士论文.南京艺术学院.2006
外国文学作品插图新作 篇2
近五十年来,新兴的插图艺术和新兴的版画艺术一道,在鲁迅先生倡导下,取得了可观的发展。新中国诞生以来,插图艺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新局面。
这里发表的十多幅外国文学作品插图新作,反映了近年来插图艺术创作新成就的一个方面:为外国文学作品创作的插图。
著名插图画家伍必端应我国老一辈作家翻译家曹靖华之约,精心彩绘了《铁流》插图之后,又为《恰巴耶夫》作了木刻插图组画。画家依据早年留苏进修所积累的生活素材,奋力刻划了英勇善战的夏伯阳及其爱民爱兵的政委的英雄形象。铜版画画家王维新与丝网版画画家赵瑞椿为四百年前出版的《卡蒙斯诗选》绘制了铜版画插图。画家着力于富有时代特
征的性格描写,形象十分优美。著名书籍美术家柳成荫正在为《基度山伯爵》绘作黑白强烈对比的插图,与原著充满矛盾的激烈情节十分协调。著名书籍美术家张守义近三十年来,潜心为外国文学作品进行装帧插图工作,他画的《茶花女》主人翁的形象公认十分动人,是他深入体察原著精神、废寝忘食地进行反复探索的成果,他还善于以景抒情和描写背影形象。年轻的版画家陈晋容为《格雷的画像》作的木刻插图,则尽力再现王尔德笔下的社会生活。别几位年轻的书籍美术家秦龙、古干及于绍文等都在形成着各自的艺术风格,他们和许多书籍美术家一“道,为插图艺术的繁荣,不停顿地进行着探索。
上:(东非)夏邦·罗伯特《想象国》插图秦龙作
中:(德)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插图于绍文作
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的关系探讨 篇3
关键词:声乐作品,声乐演唱,关系
作为声乐艺术的关键影响因素,声乐作品与表演演唱两者缺一不可。受到两者的互动影响,当今音乐界的声乐艺术获得了斐然成绩。但对于两者实质关系的研究却从未停止。作品是演唱表现的载体,若没有作品的承载,演唱艺术将难以实现具象呈现。同时,若没有演唱表达,声乐作品将沦为形式文化,很难让人们领略到音乐成品的生命感染力,进而降低了音乐作品在大众视野中的传唱度。鉴于此,声乐演唱、演唱表达是密切相连、不容分割的两种音乐要素。
一、声乐作品
诗歌作为声乐作品的雏形,随着时间的发展,声乐与诗歌逐渐脱离成为两种事物。实际上,声乐与诗歌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首先,声乐的语言与诗歌的语言属于同一种类,且诗歌与声乐的语言都具有一定韵味。分析声乐歌词的“押韵合辙”规律,可以看出音乐成品读来都是朗朗上口,并且在节奏上具有一定规律性,这和其本身属于音乐形式有很大关系。自声乐从文化、文学中脱离出来之后,将文学语言用“唱”的形式表达出来,让声乐作品更具音乐特性。另外,声乐作品多属于文字形式或符号形式,其借助文字和符号进行书面创造,最终使音乐艺术得到进一步传播。
二、声乐演唱
首先声乐属于一种表演形式,主要通过人声演绎,当声乐作品创作出来后,经演唱者的演绎,将歌曲的意境充分体现出来,以此来赋予歌曲崭新的生命力。声乐的目的是借助演唱技巧来表达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达到表演者与作者、表演者和听众之间的情感共鸣。其次声乐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能直观地表达音乐的内在含义,传达音乐中的思想情感。声音和情感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完美地阐释音乐,这不仅需要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歌曲演唱技巧,还需要演唱者有充分的情感表达能力,以及对歌曲的理解,并将歌曲中的情感表达出来,实现听者在情感上的共鸣,从而提升声乐艺术价值。
三、声乐艺术创作作品与演唱的关系
(一)声乐演唱以创作作品作为载体基础
声乐作品作为演唱的重要载体,在声乐演唱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位置。当声乐作品创作出来后,通过演唱者的演绎,将作品的情感充分展现出来,为声乐作品增添了许多新的元素。从这方面来看,声乐演唱是以声乐作品为依托,声乐作品诞生后,演唱者首先应全面了解并感知作品中的情感要素,通过演唱技巧来演绎作品,从而达到创作目的。实际上,声乐演唱水平的高低不仅与演唱者个人水平有关,还与作品本身质量相关,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演唱者在拿到作品后,应在现有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对作品的艺术内涵进行演绎,这样才能促进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的完美统一。
(二)声乐作品以歌曲演唱作为传播渠道
虽然声乐演唱是以声乐作品为基础,但声乐作品也是以演唱为传播途径。当一首声乐作品创作出来后,如果不对其进行演唱,便无人知晓。通过声乐演唱,声乐作品的生命力才能得以绽放。由于不同的演唱者演唱技巧不同,因此在演唱声乐作品时也会呈现出一些区别。例如,《天路》这首歌曲可谓是家喻户晓,并且被许多演唱者演绎过。《天路》这个作品是由印青、屈塬两位音乐家共同创作的。对于《天路》这首歌曲,传唱度最广的应该是韩红演绎的版本。歌手韩红在演唱这首歌时,将整个故事娓娓道来,很好地渲染了作品情感,从而引发听众共鸣。除韩红以外,泽旺多吉也曾演绎过,由于泽旺多吉是藏族人,因此她在诠释这首歌时,多了一些藏族的韵味,给人一种豪放、质朴之感。从以上论述得知,一首歌曲多个版本的演绎会赋予作品不同内涵及情感,当新曲问世后,制作人会按照曲风寻找合适的演唱者,以实现作品的多元化呈现和多渠道传播。
四、结语
声乐事业的稳定发展关乎国内文化的发展情况,我国当前的文化发展态势呈现出良性循环状态。声乐艺术在良好的市场背景下得以快速发展,但是,声乐学者不会停下探索声乐发展规律的脚步,声乐发展规律的思考囊括了作品创作和演绎关系的深次探究。声乐艺术的内在发展规律既包括作品创作方面的相关内容,也包含了演唱表达方面的实践内容,唯有对两者进行统筹分析、深入研究,才能够全面认知声乐艺术的内在依存关系。
参考文献
[1]董卫华.声乐作品与声乐演唱之间的深层关系[J].安顺学院学报,2012,(1):21-23.
[2]杨莉莉.声乐作品演唱与情感体现的关系[J].大舞台,2012,(11):49-50.
外国文学作品教学建议 篇4
首先面临的是教学理念的改变, 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尊重国外多元的文化。文学欣赏是一种自由的心理状态, 在享受中体验, 在体验中享受, 在学生自己阅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努力摆脱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等与标准化评价一脉相传的教育理念。在外国文学作品教学中, 不能只从中国传统的思维入手去考虑问题, 不能将中国人看待问题的方式强加到外国文学的教学中, 用中国人习惯的理念去理解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 这样只能片面甚至歪曲外国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例如必修五选取了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 在这篇文章中罗素阐述他“为什么而活着”的第一个原因是“我寻求爱情, 首先因为爱情给我带来狂喜, 它致我经常愿意为了几小时的欢愉而牺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这个内容, 对于在相对保守国度中成长起来的视爱情为私物的处于青春期的中国高中生来说, 如此大胆的表述并不顾一切的追求, 他们是惊讶不已的而又内心向往。
这里面存在着较大的中西方文化差异, 教师应在先进的理念指导下, 指导学生解读。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论道: “中国是个大陆国家, 中华民族历来依靠农业来维持生存。……由此发展起中国的家族制度。也可以说, 中国社会注重群体生存的价值观念由来已久。”而西方人的祖先则发源于贫瘠的岛国, 以渔牧业为生, 大多以个体的方式应对种种艰险的生存环境, 群体观念相对淡薄。到了十八世纪, 源自启蒙运动在欧洲大地上迅速掀起了一场彻底的思想大革命, 人生而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的观念深入人心。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处世态度使得西方人不依附家庭和他人, 完全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 他们张扬个性, 赞美个人的智慧和力量, 将维护个人利益作为建立一切社会关系的前提。这一切都在外国文学作品中有着深刻的体现。中西方文化 背景的巨大差异成为文学作品阅读的巨大障碍, 这就要求教师对于创作背景和西方的人本思想及个性解放作相关的阐释, 引领学生个性化解读。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还要尊重学生多元化的解读, 对文章的解读不拘泥于单一的主题。在以往的外国文学教学中, 对文本的解读往往会带有很多政治色彩, 如今, 时代变了, 许多外国作品有更多的内涵需要我们挖掘和解读。
其次是开展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在教学《我有一个梦想》 这篇文章时, 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 学生对马丁·路德·金梦想的解读可以带有很多不同的见解,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入马丁·路德·金的角色中去, 更好地去理解一位美国黑人民权运动领袖的梦想。通过对文本的了解, 学生可以预先查阅相关资料, 了解作者生平, 建议学生进入作者本人的角色, 那么他针对自己同胞的处境会有怎样的梦想。教师和学生的对话, 除了探讨文章的写作技巧外, 还可以深入到当今时事的探讨, 奥巴马再次担任美国总统是否意味着马丁·路德·金的梦想能够彻底地实现呢?美国黑人的地位是否得到了很大地提升呢? 这些问题具有较强的开放性, 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对话的方法使教师和文本之间交流, 教师能够更好地深入文本之中, 探讨人物形象的意义和挖掘深层的内涵, 有利于实现多元的解读;开展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 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 有利于引导其积极地思考问题, 并能够提出新的观点和形成创造性思维。师生之间的对话, 是在尊重学生个性化解读问题的前提下, 共同探究合作, 并遵循共同基础和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这样既能更好地理解文本, 也能够提高学生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积极性。
再次是对中外作品进行比较。思维心理学的实验和调查都证明, 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是:“联想和对比认知高度发达, 常常显现出从单一到综合, 从一个事物到其他看似不相干的事物, 从旧的境界步人新境界的思考倾向。”在中学外国文学作品的教学中, 在对比和比较中, 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外国文化, 也能够进一步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 以及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例如必修一教材中的马克思《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中谈到“ (青年人) 应该选择一种使我们最有尊严的职业”, 因为“只有这样的职业, 在从事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这样的表述, 在我们国家是很难弄懂的, 尤其对于涉世之初的青年学生来说。在我国, 什么是“最有尊严的职业”呢?很难回答。普通民众当然认为是公务员、大学教授等, 而如果不从事这样有尊严的职业就可能沦落为马克思所说的“奴隶般的工具”。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有必要将中外职业选择的价值观进行对比讲解, 在我国, 劳动者是光荣的, 职业是平等的, 所谓“尊严”完全来自于从业者的内心, 要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怀有崇高的自豪感。这种价值选择来自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在我们民族精神和优秀文 化传统中,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作为奴隶工具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在这篇文本中, 作者其实想要表达的是对职业的一种态度, 这也是中外文化的差异值所在。在进行外国文学作品解读的过程中, 对中西文化进行比较, 也是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最后, 教师要加强对文艺理论的学习与运用。鲁迅也曾言“青年看《红楼梦》 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去又多占据了贾政管束的身份, 满心是利害的打算, 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这段话充分说明了任何读者都带有局限于自己生活阅历的不足, 在解读外国文学作品过程中, 也表现得十分充分。为了纠正这种阅读状况, 教师有必要在教学解读的过程中, 充分运用文艺理论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 再也不是简单地认识生字、理解新词、归纳段落大意、总结中心思想, 而是要能够深入体会文本的内涵, 讲求知识与能力的培养, 过程与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探讨。因此, 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 教师对于文艺理论的运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方法。文艺理论强调对于文本的分析, 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例如《项链》这一文本的教学, 教师可以运用文艺理论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 在教学的过程中, 通过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来解构文本要表达的深刻的内涵, 通过组织学生的讨论和合作性的学习, 来理解文本需要表达的内容。
论声乐作品的演唱 篇5
一、具备基本的歌唱技巧和良好的艺术修养
众所周知,歌唱的技巧是发声演唱的基础,在声乐艺术中,基本的歌唱技巧大体包括歌唱的呼吸、共鸣、咬字与吐字。
首先是正确的呼吸方法。因为呼吸就是歌唱发声的动力,发声、共鸣是否正确,音色是否优美、动听、感人,这都与呼吸的正确与否紧密相连。我国古代声乐理论所说的“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气动则发生”都形象地说明了歌唱呼吸是歌唱艺术表现的重要手段之一。现代著名声乐教育家周晓燕老师也说:“谁懂得了呼吸,谁就懂得了歌唱”,充分说明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歌唱中的呼吸有三种方法:胸式呼吸、胸腹式结合呼吸、腹式呼吸。其中的胸腹式呼吸是目前被公认的比较科学的一种呼吸方法,这种呼吸法主要是靠肋间肌、隔肌及部分腹肌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现在大部分的歌唱者都采用这种呼吸方法来进行歌唱。
其次是共鸣,这是歌唱中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我们讲的共鸣通常指的是胸腔、口咽鼻腔、头腔这三部分共鸣,在歌唱中我们要尽量运用和发挥人体这三部分的共鸣,从而得到丰富、适度的泛音音响,这样声音饱满而不失去弹性,强大而又不失去光彩。明代朱权在其声乐理论著作中说到:“一声唱到融神处,毛骨萧然六月寒。”即便是对共鸣音色的充分肯定。
紧接着,生动清新的语言和鲜明清晰的咬字吐词是歌唱者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因为咬字吐字是概括和表达声乐作品思想内容、深化主题、塑造鲜明的艺术形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国外的美声唱法当中,就特别强调元音要唱得规范、圆润、饱满,在我国传统的民族声乐中就讲究“以字行腔、字正腔圆”。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咬字吐字在歌唱中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另外,良好的艺术修养在整个声乐表演艺术中也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艺术修养包括的范围很大,如广泛的文化知识、对中外音乐史、对音乐的鉴赏能力、语言能力、艺术再创造能力等等。艺术修养的程度,无时无刻不体现在音乐表演中。在日常教学过程当中,对于同一首声乐作品,因为歌唱者的艺术修养不同,对作品把握的程度和理解就有很大的区别。事实上,演唱者所表现的不仅仅是他正在演唱的作品内容,而且也体现了他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文化修养。所以在平时的声乐训练当中,我们就应该加强自身的艺术修养,力求在演唱当中做到唱声、唱心、唱情。
二、注重声乐作品的本体分析
一首声乐作品必须经过歌唱者的释义和表演,才能更好的被观众所接受。一首好的声乐作品要想被观众所接受,这就要求我们要在整体上感知和把握作品,首先要能准确把握音高、节奏,在艺术领域里,节奏是最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如诗歌这样的时间艺术离不开节奏,建筑这样的空间艺术也离不开节奏,对于音乐这门艺术来讲,节奏更富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音乐的骨骼,因为只有通过节奏才能把音乐组织起来。还要注意歌曲当中的表情术语,从这些表情术语中会呈示出作品的感情,同时也要注重力度在音乐中所标示的强弱程度。调式是音乐思维的基础。了解调式调性的变化,能使演唱者更容易把握情绪的调整、音色的变化、感情的表现。在这之后还要对曲式进行分析,曲式分析可以更好地揭示音乐的构造规律,使歌唱者通过曲式的逻辑关系去理解和诠释作品,从而科学地安排好每一段落的演唱方法和演唱特点,更好更美地去展现音乐塑造的艺术形象,使音乐内容的表现更有序化、更科学化。要准确地表达和演绎声乐作品,除了认真分析节奏、调式调性等因素外,还应认真研读和琢磨音乐和歌词,除此之外还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词曲作者的生平、思想感情、艺术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更深入地了解,从而更好更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作品。在我们演唱一首声乐作品的时候,我们可以通过歌词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弄清作者的创作意图,以及歌词所表达的意境,同时还要对声乐作品的时代背景与词曲作者的生平、思想感情、生活经历和艺术风格及其表现手法作细致而深入地了解,从而正确地理解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思想内涵与情感。
三、科学地进行二度创作以形成个性化演唱
声乐是一门听觉的艺术,表演的艺术,一首歌虽由词作者、曲作者创作而成,但它是一些静止的、抽象的音乐符号,人们不能直接从纸上来听到它、感受它、欣赏它。只能通过歌唱者的演唱,把歌的曲调、内容、感情传达给听众,通过演唱者将这些枯燥的符号转化为灵动、优美的乐音,使纸面上的作品,真正成为感人的艺术形象。英国艺术理论家科林伍德就认为:写在纸上的总谱还不能算作一部交响乐,必须通过指挥家和演奏家的表演才能使它成为交响乐作品,因此,任何表演者都是他所表演的艺术作品的合作者。艺术家将音乐作品变成有声、有字、有情、有形的歌唱艺术就是二度创作。
演唱者在进行二度创作的时候一定要忠实于原作,并在此基础上不断的进行实践活动,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参透作品的意境与艺术价值,做到真正理解作品,以便更能准确地把握歌曲的内涵,进而更全面更到位的去表现作品。
在声乐表演中,个性化的演唱是声乐艺术二度创作的关键,是歌曲演唱的魅力所在,所以演唱者在演唱一首声乐作品时应加入自己个性化的表演,以形成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众所周知,不同的歌唱者有不同的嗓音条件、生活体验、文化内涵,这就会导致他们对作品的艺术形象的理解会有所不同,民族声乐界一段时间出现“千人一声”的局面,就是忽略了演唱的个性化和特色化。事实上,越是个性化的演唱,其表演就越是独具魅力,越能打动观众。蒙古族著名歌唱家德德玛,被人们誉为“草原上的夜莺”。从她深沉宽厚,圆润柔美的歌声中,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歌声带给我们的艺术美感和快感。而这种对草原歌曲准确深刻的表达,正是来源于德德玛对草原声乐作品内涵的深刻理解,以及她独特而富有个性化的演唱。正是由于歌唱家个性化的艺术处理和特色化演唱,才赋予了作品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声乐作品的思想内涵在舞台上得到体现,使声乐作品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四、恰到好处的表演
声乐是一门表演艺术,所谓表演艺术,是指通过演员表演并借助舞台来完成的艺术形式,声乐则是通过歌者的演唱完成的艺术。当歌者在歌唱时,不能象录音机一样的只有声音,他还须在演唱的同时加入适当的表演。很多时候有些声乐学习者根本不重视乃至忽略歌唱中的表演。我们都有同感,光有声音而没有表演的歌唱是不完美的,所以表演在声乐这门艺术当中就具有举足轻重、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事实上,歌唱者在演唱时总会通过自己的二度创作,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通过适当的表演将声音传达给观众,形体表演往往赋予声乐作品以具体可感的创造行为。人们都认为声乐作品的处理,情感的投入是可以通过声音来得到体现的,但是有相当一部分人却忽略了适当的肢体语言是能诠释和丰富原作的。肢体语言是生动展现音乐魅力的重要手段,很多的时候,一个脸部表情,乃至一个眼神、一个手势都会对原作起到锦上添花甚至画龙点睛的作用。
很多的时候,有些歌唱者在演唱时的表演过分夸张和程式化,甚至出现莫名其妙的表演,大大影响了可视性甚至破坏了整个作品的诠释和表演,因此,声乐学习者要在重视发声方法,歌唱语言,作品处理的同时,重视形体表演的训练,力求表演做到得体、自然、到位,唱和演要配合默契,融为一体。要使整个的形体语言能够符合歌曲的思想内容,正确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内涵,即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是声乐作品的需要和情感体现,最佳的表演境界就是肢体语言与歌曲完全融合在一起,达到声情并茂与形神兼备的完美统一。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阎维文在演唱《母亲》这首作品时其形体的美与歌唱技巧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他展示的一切肢体语言都衬托出“伟大的母亲”这一温馨的主题,他的演唱在舞台上达到了形体与演唱的完美结合,真正体现了演唱的声腔美与形体的动作美,充分展示了声乐艺术的表演美。
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浅析 篇6
一、常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神话传说为题材
在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中, 最具有影响力的《兰花花》、《孟姜女》、《牛郎织女》、《昭君处塞》、《木兰从军》等作品, 这一系列都是以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神话传说为题材的, 把对旧社会的鞭挞和封建婚姻的憎恨, 对祖国的热爱和民族的责任, 对英雄的歌颂和美好生活的向往, 淋漓尽致地挥洒在优美动人的美妙音乐之中。
例如《牛郎织女》, 这是一首叙事歌曲, 讲的是流传千年、家喻户晓的一段民间故事, 它歌颂自由美好的爱情和对封建婚姻制度的反抗, 同时也表达了“盼团圆”这个人类共同和永久的愿望。音乐采用了北方曲艺即说唱音乐为素材, 尤其是在第三段“惊雷响”开始, 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及声调语气, 高潮在第四段“满天星斗……”, 但唱到“鹊桥连起有情人, 牛郎织女重相见”这句时, 应发自内心, 不要过于想方法, 而用真情, 声泪俱下才能打动听众, 最后二句要用肯定的语气, 结实的声音唱出“盼团圆”的强烈愿望。
二、善用传统民歌为素材
传统民歌是我国音乐文化宝库中的瑰宝, 它也是我国音乐发展的源泉。在不同时代、不同音乐工作者的收集、整理、去芜存精的努力下, 各地、各民族民歌异彩纷呈, 再一次焕发了魅力, 但是随着群众欣赏要求的提高, 随着歌唱者演唱技巧的提高, 许多现有的二句体、四句体或单乐段的民歌, 己略嫌单调, 对于演唱者来讲, 因为音乐语言的简略, 兼之又有多段歌词, 难免有简单重复之感。这些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歌的流传。
根据两首山西民歌组装改编的歌曲《桃花红杏花白》, 便是其中非常成功的一例。通过山乡青年男女的爱情描写, 表现了今天农村的新面貌。要想把这首歌曲完整的表达出来, 首先要把握好山西民歌的风格、味道, 及山乡小阿妹可爱的人物形象。第二, 由于是三段体曲式, 中段三拍子要唱的活跃, 有动感、舞蹈性, 与前后二段形成速度, 动静与情绪的对比, 第三段再现时是高潮, 但不是每句都要强, 如“桃花你就红”激情、响亮, “杏花你就白”则要内心激动稍弱, “满山遍野向阳开呀”断开似弹拨乐, “啊个呀呀呆”则连而舒展, 这样就把人们对新农村美好生活的赞颂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
三、注重真情实感为作品内容
王志信在民族声乐创作领域涉及题材十分广泛, 除了上述以传统民歌为素材、以传说民间故事为题材的, 他还借用景物抒发感情, 表现人性感悟、天地人和、乡土眷恋、亲情、乡情、友情等人间真情。如作品《送给妈妈的茉莉花》, 前半段旋律婉转动听, 以亲切的与母亲叙说心里话的语气, 借用清香的茉莉花来回忆两代母女之间情感的点点滴滴, 体现“养儿方知父母恩”的道理;后半段旋律激昂, 情绪高涨, 深情地倾诉博大的母爱。作品《彩云赋》是借用彩云滋润万物、清新世界的情怀来暗喻和赞颂人间的创造、奉献精神, 抒发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王志信借物抒情的民族声乐作品还很多, 如《我爱西湖人》, 歌颂了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友爱;《世界上什么最美丽》表现了人们的勤劳和智慧;《送粽粑》表现了军民鱼水情;《我的草原》、《黄河壶口》、《我的珠穆朗玛》抒发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桃花红杏花白》、《相思花》描写了男女之间浪漫缠绵的爱情;《梅花吟》、《牡丹颂》歌颂了人的优秀品质等等。丰富的题材让人感触到了生活的“真”、“善”、“美”。王志信有着丰富的生活阅历, 曾在草原听东不拉的声音和民族史诗的演唱, 在天山脚下毡房里和维吾尔族兄弟同吃同住, 还曾与东海前哨的战士们同甘共苦。他的一些作品有描写工作场面的如《北大荒的黑土地》、《西行车队》等, 有描写教师的《老师在绿荫中走》, 有表现农民的《草梢黄了》、《云雾山中》等, 有赞扬干部的《无声的春雨》, 有歌颂士兵的《军恳战士之歌》、《解放军和咱一条心》等。还有通过对花草树木、云彩飞鸟等大自然的描写来赞颂美好生活与优秀精神品质的作品。王志信通过多样化的题材来反映现实生活, 作品选材严谨而广泛, 或雅或俗, 既有大江东去, 也有小桥流水, 从各个角度反映现实生活, 歌颂人民的优秀品质。他的音乐不但表现出歌颂真善美、服务于民众的目的性, 而且以情动人, 扣人心扉。
四、关注为诗词的谱曲
为诗词谱曲, 不仅要求作者具有较强的音乐语言驾驭能力, 而且要求作者具有一定的文字功力与理解、刻画能力。在为毛泽东《送瘟神》和苏轼《千里共蝉娟》诗作所谱的曲中, 作者充分显示了他的这些能力。
王志信的民族声乐作品不仅思想性和艺术性强, 而且民族性和时代性鲜明, 丰富的音乐语汇的运用使作品中人物个性丰满, 栩栩如生, 具有很强的可唱性.在民族歌唱艺术蓬勃发展的今天, 他为民族艺术歌曲创作园地又增添了一束绚丽的花朵。
以上从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或神话传说为题材, 以传统民歌为素材, 以真情实感为作品内容, 以古典诗词为对象的谱曲特征, 显然是偏重于作品内容方面的分析, 事实上, 王志信的民族声乐作品的成功离不开作品形式规律的把握, 要想深入了解其作品内涵, 还有待于对其作品形式规律的分析。在这方面, 由于篇幅的限制, 本人将另文分析, 本文仅从四个方来论述他的作品的特征, 希望能对王志信的作品有个更为深入和具体的理解, 借此也能够对其作品的内在情感有更准确的把握, 从而也有利于演唱者更好地演唱。此外, 更多的理论问题, 还有待于进一步地探讨。
参考文献
[1]刘麟、王志信.母亲河——刘麟、王志信声乐作品近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 2002
[2]王志信.中国民族声乐歌曲教学VCD.北京:北京环球音像出版社
[3]魏丽莉.王志信声乐作品的艺术特色研究[J], 枣庄学院学报
声乐作品的艺术表现浅析 篇7
关键词:声乐作品,演唱者,艺术表现
如何表现好一首声乐作品, 准确把握好作品所具有的内在含义, 是每个演唱者都迫切关心的问题。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一是作品属于何种音乐风格;二是如何领会作品的深刻含义;三是如何保持均衡的演唱;四是歌唱者在艺术处理上的恰到好处。
一、了解作品的音乐风格
要了解作品的真正内涵, 了解作者的音乐风格是必需的。例如, 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作品的音乐特征是:理性主义。他所反映的人文主义内容较普遍, 在思想倾向上是尊重人权, 反对神权, 反对君权神授的观念, 崇尚个性解放。反映在艺术上的表现是个人的独创性, 音乐语言的理性化在处理理智与感情的关系上, 表现为理智控制感情的分寸感。音乐对象为第三等级的大众化, 提倡的是“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大众语言, 这是十六、十七世纪时期的音乐风格。而到了十八世纪, 浪漫派则崇尚情感, 由于历史的原因, 浪漫乐派的作曲家对理性丧失了信心, 精神性、主体性增强, 比古典乐派更强调揭示内心世界, 更具体地发展了自传性和抒情性, 突出了民族性。由于民族战争频繁, 民族之间的矛盾尖锐化与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促进了民族运动的觉醒, 反映为民族解放运动的题材在音乐中占有了重要地位。重视社会功利性, 重视作品的思想影响与追求易解性和群众性的社会效果, 提倡艺术作品的标题性与综合艺术, 所有这些特性, 演唱者都必须了解, 而搞清楚特定时代所包含的音乐流派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表达作品所包含的思想, 先要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在何种情况下所作, 因何而作。例如, 维尔第的歌剧《茶花女》, 是先有了小仲马, 再有歌剧的剧本, 而后才创作了这部歌剧, 音乐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小说的原型进行创作。又如, 格里格的交响组曲《谢赫拉查德》, 也是先有了《一千零一夜的神话》, 作者再据此而作。因此, 演唱者对文学作品的了解也是加强艺术修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领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在我们准确把握作品歌曲的特征与协作背景之后, 接下来就要揣摩作品的内在含义, 我们所作的每一个表演都是一件作品, 是对作品意义的演绎与表述。演员在台上演唱, 观众更多的是聆听的感受, 那么就需要演员更多的情感和外在表演, 单纯的没有思想的演唱是无法打动观众的, 因此演唱者必须用头脑去思考, 用心去体会, 用真实的情感来演唱。当我们演绎一首作品时, 有些作品需要表演者运用几种思想去营造一种氛围、一种意境与幻想的画面, 以丰富的想象带领听众一起去体验、去感受, 观众因感受到这种气氛而被带到故事中去, 大多数影响派的歌曲都是如此。当然, 这类歌曲是不易做到表情完美的。有些歌曲可以采取“叙述故事式”的表演方法, 将歌词的意义用第三人称的方式表达出来, 使之栩栩如生。表演所要表现的方式可以用面部表情, 用眼神, 更直接的是用动作, 因为动作更能加强语气的程度, 使观众通过动作理解歌曲的含义。一个优秀的演唱者, 必须学会用面部表情来表达, 而且切忌过分渲染, 否则就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听众往往会忍俊不禁, 这样气氛就会被破坏。作为一位表演者, 只要你一出台, 你的步伐、笑容、身形、服饰、眼神及示意伴奏开始和最后的答谢礼节, 都会被在场的每一个人所注意, 你以为一个小动作不会被人注意, 但往往因之毁了整个音乐会。演唱者在台上, 眼光需稳重, 切不可东张西望, 因为你的眼神会让观众走神, 也会让自己走神。观众奉上的鲜花不可随意地放在地上, 最好是放在钢琴上, 或是放回后台去, 这也是对观众的一种尊重。
三、保持均衡的演唱
演唱者应注意保持均衡的演唱, 这是考量一位演唱者有无艺术修养的标尺。一个有修养的艺术家, 在他的内心中, 不但对一个作品有深刻的认识, 同时在乐曲的进行中, 也能维持作品艺术上的均衡, 不会将乐曲过分夸张或疏忽了事, 歌唱者在歌曲的发展过程中, 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要保持一个极均衡的状态, 甚至在力度发展中那细微处也应有这种均衡感。均衡包括艺术上的各种对照。例如, 不同的调性强调的力度、曲线的形成、节奏的变化和各种不同音色与情绪的变化等, 这些对比要在有修养的艺术中、均衡中表现出来, 才算得上是优良的表现。这不但要靠直觉, 还要有完美的控制和丰富的经验才能做到。我曾经听过一位歌唱者的演唱, 他是一位男高音, 具有洪亮的嗓音和美丽的音质, 然而他却不懂得处理好一首作品的强弱关系, 总想把自己的漂亮的高音全部凸显出来, 以此征服观众, 结果反而出现了令人难堪的破音, 实在令人沮丧。在一次演出时, 他在我的劝说下试着用弱声去唱, 结果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他也由此认识到强弱对比的重要性。
声乐演唱的过程犹如一幅画, 演唱者要努力使色彩富有生气, 要想使画面的色彩具有引人入胜、万众瞩目的效果, 必须依靠整体的安排, 依靠艺术家和观众之间情感的交流。尽管艺术家做得很好, 但没有引起场内观众的响应, 这是因为演唱者超过了艺术上所允许的程度, 过于增强热情或加强情绪。因为这种带电的连接是不能强迫的, 常常双方很快就会表现出镇静的感觉, 即使激动少了, 但镇静的效果却是巨大的, 演唱家和听众之间的平静, 是相互之间了解为目的的过程。只有对所从事的事业无私奉献的贡献, 并放弃以获得嘈杂的声音喝彩为目的的尝试时, 才能实现艺术家与观众之间的交流。
对于一件艺术品来说, 能获得观众的喝彩固然重要, 但更多的是对艺术作品耐久地了解, 这比许多人暴风雨般的掌声更有价值。有艺术修养的观众, 只渴望接受最好的艺术, 他们会无情地谴责低俗的和平凡的艺术。艺术家的任务是通过提供最好的、最精心准备的成就来教育观众, 使观众更崇高, 这就是艺术家的使命。如果能做到这一点, 并且不受个人爱好标准的影响, 他就完成了他的使命。
四、在艺术处理上做到恰到好处
演唱者在艺术处理上要做到恰到好处, 有的演唱者过分注意枝节, 虽然他已具备了高超的技术和美妙的声音, 却无法有成功的表演。原因之一:许多歌唱者过分自信, 将音乐中的技术问题做得很完美, 把每一句、每一音符都精心设计得无暇可击, 这种表演却未必能成功。还有技术好的歌唱者, 对于单独的乐句处理过分注重, 每一小节都考虑再三, 这样的话乐曲的整体就会受到破坏。这种情况, 正像有些演唱者对某首歌曲已滚瓜烂熟, 唱起来容易机械化, 激情和灵性的东西少了, 这样的演唱是失败的。所以, 我们要牢记一句话:弦歌全征途, 在留意小节。原因之二:以效果取悦观众, 优秀的演唱者是不屑于以效果取悦观众的, 即如前面所说, 在细微处过分做作, 或将乐句无故过分延长或缩短, 或把速度无故改变, 或滥用强板和故作戏剧性的唱法, 或滥用渐强或渐弱, 或随时作无意义的呼吸和随便改调, 这些都是违背艺术高尚风格的做法。有些歌手以为用这些方法能达到成功的目的, 这是极为愚蠢的做法。曾经在音乐会上听一位歌手演唱, 每演唱一首歌, 必在高音处作无限延长, 直至观众在无可奈何之下给予掌声方肯罢休。有一次演出, 他又如法炮制, 结果那天的观众不知为什么, 任他延长多长也不鼓掌, 有观众说:“憋死他, 就不给他鼓掌。”结果可想而知。由此可见, 有些手法虽好, 却也不可滥用。用得恰当能收到效果, 反之则破坏了乐曲的进行与连贯。另外还要注意的是音乐表现符号的使用, 例如kunstpause译为艺术上的停顿, 这个并非所指的是艺术上的延长, 而是在特殊的表情需要时才使用, 不过这种雅致的、细微的间断不可有丝毫的夸大, 稍有不慎及流于庸俗。还有滑音的唱法, 也是一种音乐表现, 但一首歌里用得太多则不可取。另外swell译为音的收缩, 即在一个长音上或在组音或一个短句上, 将它或扩大或缩小, 目的是为了增强效果。另外, 还有抢板的运用, 抢板虽然可以帮助演唱者抒发情感, 但过后, 应能理智地回到原速也不是件易事, 所以要慎用。
外国声乐作品 篇8
一、声乐作品在我国影视作品中的重要性
(一) 刻画人物形象, 推动剧情发展。作为重要的音乐表现形式, 声乐作品时常穿插在影视作品中, 根据剧情发展的需要, 声乐作品也会不断调整和变化。同时, 部分声乐作品还可以刻画人物形象, 以音乐独特地艺术品质, 促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当观众听到美妙的乐曲时, 就会逐渐受到这种乐曲的感染, 进而沉浸到乐曲营造的意境和氛围中, 进而对影视作品的剧情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二) 深化影视作品的主题。影视作品中的许多故事背景都可以通过声乐作品进行细致的体现, 每一部影视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故事背景和主题。声乐作品的合理运用则可以凸显故事背景氛围, 并深化影视作品的主题, 因此, 在影视作品中应根据实际需求, 合理进行音响效果、曲调、乐器选择, 以增强主题表达效果。声乐作品将语言、乐器和音调有机融合在一起, 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 因此, 可以更加有效的展现剧情, 揭示影视作品的主题。
(三) 渲染影视作品的气氛。影视作品的剧情发展需要音乐、角色和情节的有机配合, 因此, 声乐作品可以通过听觉刺激渲染故事气氛, 推动情节发展。在影视作品中, 画面形成的视觉刺激固然可以吸引观众的目光, 但声乐作品同样可以通过听觉刺激, 影响观众的观影感受。正是画面与声乐的有机融合, 引导观众跟随剧情不断产生新的情感体验。同时, 声乐作品以其独特地审美韵味为影视作品增添了韵味, 渲染了作品氛围, 带给观众身临其境之感,
二、声乐作品在我国影视作品中的具体运用
(一) 在开头和结尾处的运用。在许多影视作品的开头处与结尾处都配有相应的声乐作品, 这是因为声乐具有较好的融合性与配合性, 可以与画面完美结合在一起, 促进影视作品情感的表达。在影视作品的开头合理运用声乐作品, 可以有效吸引观众的目光, 引导观众跟随音乐继续欣赏。例如, 由王全安导演的《白鹿原》就曾多次引入秦腔唱段, 充分展现了陕西人的豪迈气概, 为这部影片增色不少。在影片开头, 画面中出现一望无际的麦浪, 伴随而来的是充满沧桑之感的秦腔唱段, 有力地渲染了影片的氛围, 引导观众主动进入关中平原, 体会这里特有的陕西豪情, 体悟这片土地上发生的故事。在影视作品结尾处合理引入声乐作品, 则可以提高引发思考、收束全剧的作用。还有一些声乐作品是为某一部影视作品特意创作的, 它的出现时常起到引起共鸣、渲染烘托、推动情节等作用。通常情况下, 一部完整的影视作品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声乐作品的渲染、烘托和配合。例如在港剧《无间道》的结尾处, 身为卧底的梁朝伟在电梯中含冤被杀, 伴随画面响起了低沉的女声吟唱, 让观众充分感受到卧底的伟大, 并不禁为之动容。由此可见, 声乐作品在影视作品中的使用是很广泛的。影视作品的创作不仅需要波澜起伏的故事情节、精彩巧妙的人物对白, 还需要内涵丰富的声乐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彰显影视作品的主题, 抒发其内在情感, 增添戏剧的张力, 满足观众的心理诉求。
(二) 在特定静默场景中的运用。在许多影视作品中, 时常会在一些特殊的场景中插入声乐片段, 以此构建故事情境, 渲染故事氛围。在这种情况下运用的声乐作品, 不仅可以推动剧情发展, 还能够诠释人物内心丰富的心理活动, 促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化。此外, 一些影视作品在展现人物心理活动时, 还会运用静默场面, 即没有人物对白, 此时, 背景音乐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可以渲染或悲或喜的氛围, 抒发人物情感, 营造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在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中, 老三与静秋之间的恋爱关系纯洁而微妙, 因此, 在他们的相处和相恋过程中, 就有许多静默的场景, 人物仅仅依靠一些细微的动作, 甚至是一个眼神就能够传递内心的情感。而在这些场景中则时常用唯美纯情的背景音乐, 来拓展观众的想象空间, 促使男女主公之间的爱恋之情自然流露。
参考文献
[1]杜鸣心.电影音乐浅见——在电影音乐座谈会上的发言[J].电影艺术, 1981.
【外国声乐作品】推荐阅读:
声乐作品的演唱10-12
声乐作品赏析11-06
声乐作品的情感表现12-25
声乐作品赏析论文08-29
经典声乐作品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论文12-17
声乐作品的诠释与表演07-24
外国文学作品与人物05-13
外国著名励志文学作品10-08
民族声乐艺术作品创作风格的对比差异论文05-09
外国文学作品选复习资料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