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2024-05-13

外国新闻传播史重点(通用7篇)

外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篇1

1.古代新闻传播的三个里程碑、意义P1

2.手抄小报P9新闻书P10

3.近代新闻事业与古代新闻事业不同的特点P11

4.定期报刊P11

5.《每周新闻》P12

6.报纸与杂志区别P13

7.论新闻事业诞生的历史必然P14

8.政党报刊P18上层报纸P20廉价报纸P20无产阶级报刊P20

9.知识税P27

10.《泰晤士报》P30

11.《每日电讯报》的改革策略P32

12.《北极星报》特点P35

13.曾格案件P39

14.杰弗逊论新闻自由、贡献P43

15.廉价报纸的几个代表性报刊P47

16.纽约三大便士报P50

17.世界上第一部出版自由的文件P54

18.法国大革命结束后的报业发展特点P57

19.马克思的新闻自由思想P70

20.明治维新对日本报业的影响P86

21.发达国家现代报业大致经历的三个阶段P92

22.发达国家报业垄断成因P93

23.报业垄断不良影响P94

24.普利策的办报特点P109

25.黄色新闻P110

26.美国报纸在采编业务上的特点P118

27.法西斯统治时期表现和危害P139

28.军国主义当局控制报业的措施P152

29.前苏联报业体制P206

30.俄报业体制P216

31.报团

32.发展中国家报业史共同点P225

33.印度报业结构特点P231

34.新、马政府对报业的管理P237

35.《圣保罗州报》P257

36.新闻通讯事业P261新闻通讯社P261

37.哈瓦斯P262沃尔夫P263路透社P264

38.三社四边协定P268

39.国际通讯社与国内通讯社P278

40.各国广播电视经营体制

41.外围电台P328

42.CNNP384

43.国际电视的发展进程特点P385

44.电脑网络传播,不同于传统新闻媒介的特点P393 港口新闻社P266

外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篇2

一、《外国新闻事业史》教学现状

1.《外国新闻事业史》在新闻学教育中的地位

《外国新闻事业史》是一门研习外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的课程, 是高等院校新闻与传播学各专业的主干课、专业基础课, 也是一切新闻从业人员必须研习和进修的专业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世界各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沿革、每个国家不同媒介的发展变迁等, 总的来说, 《外国新闻事业史》主要研究世界各国新闻事业发展演变的总体情况和一般规律。随着新闻传播越来越国际化, 我国媒体与外国媒体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竞争也日益激烈, 在这种时代背景下, 加强《外国新闻事业史》的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如果我们不对外国新闻事业进行研究, 就会处于盲目、被动的地位。

2. 目前面对的主要问题

《外国新闻事业史》课程是一门系统介绍中国之外世界其它国家和地区新闻事业发展的课程, 具有所涉地域宽广、历史跨度漫长的特点。但在实际教学中, 由于学时有限, 教师很难对授课内容加以展开, 往往只能局限于事实本身, 而对与其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介绍较少, 即便有也仅限于对历史事件表象的罗列, 缺少深刻分析, 这样严重制约了学生对新闻历史理论的全面、客观的认识与把握。由此使得学生普遍认为《外国新闻事业史》学习枯燥无味、难懂难记, 学习热情不高。

二、探索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完善教学体系

1. 分清教学内容主次

既然《外国新闻事业史》发展历史漫长, 变化错综复杂, 而学时有限, 那么, 合理安排课时, 精心梳理内容就成了重中之重。从目前我国高校对《外国新闻事业史》的授课来看, 基本上是按照三种体例来进行内容安排的:第一种是以地域为框架, 先横向介绍世界各洲有代表性的国家的新闻事业状况, 再按时间顺序纵向介绍每个国家各种媒介的产生和发展;第二种是以时间为基本框架, 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分别介绍各国各种媒介的发展情况;第三种是以新闻媒介类别为基本框架, 按照报纸、新闻通讯、广播电视、网络这样的顺序依次编排, 每种媒介之中又介绍有代表性的国家的历史和现状。[1]不管按照哪一种体例, 在授课时, 都不需要面面俱到把所有国家的新闻史都做泛泛介绍。由于欧美国家新闻事业较为发达, 且历史悠久, 它们都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值得思索的教训, 需要我们去认真研究, 因此可以将重点放在这些个国家上, 同时还可以重点讲述对新闻事业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事件、业务变化、管理经验、新闻思想等。这些内容的教学不仅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而且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 例如从大批优秀的新闻工作者前辈身上汲取专业精神、树立道德规范, 通过历史上一些媒介的兴衰掌握一定的媒介经营管理经验等。

2. 拓展教学深度

讲述历史并非仅仅是介绍历史发展的过程及这一过程中出现的人物和事件, 更重要的是对历史发展过程的分析、评述, 对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揭示、概括,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史论结合”。新闻实践活动离不开理论的指导, 而这些理论观点就大量地蕴藏在史实资料中, 因此在教学中要从不同的视角对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解释, 拓展教学深度,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深入思考, 让他们善于分析历史上不同国家新闻事业成功的经验及失败的教训, 只有这样新闻史教学才能落到实处, 学生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学习《外国新闻事业史》的现实意义。例如我们在讲述美国黄色报纸这个问题时, 就可以和我国当前都市报进行对比, 尽管所产生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 但通过分析发现, 其实二者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因此我们不应只是片面介绍“黄色新闻”本身, 而是要对此内容进行评析, 探讨其对我国都市报发展的借鉴意义。

三、探索二:教学形式多样化

1. 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展开互动

尽管教学内容庞杂, 但《外国新闻事业史》课程也可以让学生成为主体, 通过讨论等方式改变过去满堂灌的教学方法。比如教师可在课上让学生对重要问题或重点章节进行讨论, 讨论的环节可以由教师布置议题, 也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 最后由教师做小结。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而且可以给学生提供自我表达的机会。

2. 课堂学习和课外自学相结合

当然, 仅仅在课堂中调动学生学习《外国新闻事业史》的积极性是远远不够的, 还应强化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 特别是史实部分, 教师可以事前提出进度要求, 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而对于史论部分, 则需要师生共同探讨, 教师可以提前布置话题, 如某个报人或某件新闻史事件, 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的方式整合相关内容, 然后在课堂中进行发言, 同时引导学生参与到该话题的讨论中, 此举既能活跃气氛, 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

在《外国新闻事业史》的教学中, 为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在课堂中的作用。比如对历史上重要的新闻事件、新闻人物的讲述往往是教学中最吸引人的地方, 那么如何将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进行立体的还原?此时, 多媒体教学就成为了重要的工具,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强大的信息功能来进行教学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存储工作。如在介绍普利策时, 可以先在互联网上搜索到相关的历史资料, 如人物传记、历史图片、人物照片以及一些历史文献纪录片等, 把它们分门别类地保存起来, 形成系统的教学资源。当这样声画结合的资料出现在课堂上, 必然可以给学生留下生动的感性的印象, 对于活跃课堂气氛、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教学效率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探索三:考核方式的变革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除了通过教学内容和形式的革新外, 考核方式的变革也是非常重要的举措。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使得学生考前背笔记, 考后扔笔记, 完全达不到期望的教学目的, 当然, 对史实的记忆无可厚非, 但对于学生而言, 更重要的是要善于分析思考新闻事业的发展规律, 因此, 考核方式的变革至关重要。在具体操作上, 首先, 我们可以增加平时成绩在总评成绩的比重, 降低期末成绩的比重, 此举可以让学生的学习重心放在整个学期, 而非仅仅依赖期末一张试卷;其次, 可以采用多种考核方式, 如通过课堂讨论、写读书笔记和论文的形式, 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摘要:《外国新闻事业史》课程主要研究世界各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与现状, 对于学生了解世界新闻发展规律, 开阔眼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史无用论”在学生中抬头, 鉴于此, 有必要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新的尝试和探讨, 以适应新时代的教学要求, 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

关键词:《外国新闻事业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盛芳.试论《外国新闻事业史》教学的理论及当代意义[J].湖南科学技术学院学报, 2006, (1) .

[2]李近.改革新闻传播史教学[J].当代传播, 2005, (1) .

[3]姚彬.新闻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究[J].今传媒, 2009, (8) .

[4]唐莉敏.当前我国新闻史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4, (5) .

外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篇3

关键词:西藏新闻传播;编辑特色;出版价值

《西藏新闻传播史》系西藏民族学院周德仓教授所作,本书主要论述的是西藏地区的“区域新闻发展史”。西藏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规模,其新闻传播既有新闻传播事业总体上的特征又存在着自身特色。正如周德仓教授所言:“西藏的新闻传播不会很发达,但也不会失之平庸”。

一、编辑特色浅析

编辑活动包括编辑活动的要素、运动方式、手段、目的等内容。编辑活动是对已有作品和资料进行搜集、选择、整理和加工,使之适合传播目的与复制要求的精神劳动。《西藏新闻传播史》的出版对于研究西藏这一区域的新闻传播现象具有现实意义及理论意义,本书在编辑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1.编辑过程方面。①选题:新颖,立意鲜明。选题是出版工作的第一步,一个编辑工作的开始都是从选题开始的,选题既是基础,又是编辑出版工作的灵魂。周德仓教授的《西藏新闻传播史》在选题上有着独创性和开拓性,这就要求作者具有创新意识,具有较高的职业敏感性和创造力,其次,关于区域少数民族新闻研究至今还较少涉及,本书为我们厘清了西藏从原始社会至今的新闻传播的历程。②组稿:稿件收集过程艰辛。组稿工作是贯彻落实选题计划的第一个步骤,确定选题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稿件的收集过程,这是编辑过程的重要环节,决定了最终出版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就《西藏新闻传播史》一书来看,资料的整理收集更是困难重重,一是西藏位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其自然气候较内地差别较大,首先要解面对的问题就是身体上不适问题,二是西藏地区是双语传播环境,在一些农牧地区,有些农牧民不识字甚至只能说藏语,这也是资料的收集过程中的困难。③语言风格:简约、内容翔实丰富、思路清晰明确。语言风格虽然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却与读者对象阅读的适应性密切相关,此书语言风格简约生动,读来朗朗上口,简约中透露着生动。在内容上,此书可谓翔实,不仅廓清了西藏自原始社会至今以来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史,还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形态进行了阐述,其中更是包括一些西藏特有的信息传播方式。④编校装帧:简约又不失藏式风情。书籍的出版必须设计出与书籍内容相应的阅读环境,实现良好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此书在字型,书籍大小方面在阅读感受和携带方面都较适宜。其设计也在某些方面体现书藏式风情,首先,此书的封面选取的背景是布达拉宫这个宏伟的建筑,封底选取的是高原风景,在“西藏”两字映衬下的是西藏独特的雪山和藏式服饰,其浓浓的藏式风情呼之欲出。

2.编辑活动的特性方面。①编辑活动的思想性。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由于人的思想是由人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所以思想性必然包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本书在政治上的作用在于超越新闻传播本身的独特的文化和政治意蕴,不仅关系到西藏的稳定和繁荣,也与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这体现出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②编辑活动的创造性。编辑活动是现代社会中人类创造精神产品的关键一环。经过编辑主体的劳动,被筛选出来的精神产品获得了最佳的传播机遇,不仅在内容上有了较大提升,在形式上更有了本质改变,获得了价值增值。创造还意味着求新,新事物、新成果、新观点、新问题等等,这在本书中最有体现,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论述西藏新闻传播史的著作,在创造性方面毋庸置疑。

二、出版价值探究

1.第一部关于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研究的书籍。《西藏新闻传播史》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研究西藏新闻传播历史的著作,填补了中国新闻史特别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的空白,该书基本上厘清了西藏自古至今的新闻传播历程,具有开创性意义。该著作研究了西藏自治区从原始文明时代到公元2000年间漫长的历史时期,发生在西藏地方的新闻传播现象,以及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规律,填补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一个空白。

2.以传播学视角进行写作,具有学科建设意义。作为学术界第一部西藏地方新闻传播史,该著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多方面突破,成为中国新闻史特别是少数民族新闻史领域的代表成果,对西藏新闻传播形态和特点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总结了西藏传播形态、传播形式及其特点以及独特的新闻发展规律,因此《西藏新闻传播史》的出版对于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3.文化功能。《西藏新闻传播史》传递的不仅是新闻传播学的知识,还传递着西藏独特的文化气息,为读者打开了新的视野范围,扩充了我们对于西藏这片神秘领土的了解,使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藏族人民卓越的智慧,又能体会到西藏这片圣地的不同寻常的文化色彩,因此,此书所传递的文学价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政治功能。关涉到西藏的任何话题都会引起国内学者甚至外国人士的极度关注,党和政府对西藏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援助以及人才培养使得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慢慢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周德仓教授在西藏研究热这个大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此书的出版一方面是关于西藏学术研究取得的硕果,一方面又传递着政治功能,因此这本书不仅是关于中国新闻事业尤其是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重大突破,同时还关系到西藏的稳定和繁荣,与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

三、结语

《西藏新闻传播史》不仅是第一部关于西藏新闻传播事业历史研究的著作,更是一本兼具传播学和文化价值的著作,这些文化特质和创造性使得本书极具编辑出版价值。此书在西藏新闻传播历史史料的挖掘和分析上有多方面的突破,为西藏新闻传播历史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拓了藏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参考文献:

[1]周德仓.西藏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2]罗紫初.编辑出版学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3]孙利军.出版评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梁成秀.藏医学名著《四部医典》的编撰特点和编辑学意义略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2).

[5]梁成秀.《四部医典挂图》编辑学价值浅析[J].民族学院学报,2009(11).

[6]吴平,芦珊珊.编辑学原理[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王明月(1990-),女,河北衡水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研究。

外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篇4

第十章 俄罗斯地区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一节.帝俄时期的报业

一.报业的发端

1.《新闻报》

1703年彼得一世下令在莫斯科创办,从此开始了俄国定期刊物的历史。2.《莫斯科新闻》

1756年由莫斯科大学主办,宣告了俄国第一张非官方报纸的问世。二.资产阶级报刊的产生和发展

俄国早期资产阶级报刊可以分为两部分:革命民主主义派报刊和民粹派报刊。

革命民主主义派由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组成,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主要刊物《同时代人》、《祖国纪事》等。

民粹派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代表人物米海伊洛夫斯基。主要刊物《俄国财富》、《欧洲通讯》等。

两派报刊在宣传内容上的共同点是:主张消灭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特权制,主张废除土地私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

不同点是:后者否认农奴制废除后资本主义必然在俄国发展的历史规律,提出为保护小生产必须遏制资本主义发展。

㈠革命民主主义派的报刊

1.《同时代人》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派的文学和社会政治杂志。

1836年由普希金在彼得堡创办。开始为季刊,1843年改为月刊。

该刊一度以邓在文学作品为主,脱离现实政治斗争。1847年以后,别林斯基主持下,为该刊制定了抨击农奴制度,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派思想的纲领。

19世纪50年代的后五年,车尔尼雪夫斯基成为《同》的主要编辑。他和杜波罗留波夫一起,在刊物上发表大量论文、书评和小品文,坚决捍卫农民的利益。

1962年,沙皇政府对革命民主主义运动进行镇压。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捕,《同时代人》被禁。

2.《祖国纪事》 文学和社会政治月刊

1839年在彼得堡创办。前期由别林斯基主持评论栏目,这一时期,该刊积极宣传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同保守派作斗争。后别林斯基转投《同时代人》,《祖国纪事》战斗性有所减弱。1848年以后逐渐带有学院派色彩。

在涅克拉索夫时期,成为俄国先进的民主思想的合法讲坛,并同西欧俄社会主义运动建立了广泛的联系。

1877年涅克拉索夫去世,米海伊洛夫斯基任主编,该刊成为民粹派的宣传阵地。㈡民粹派的报刊

1.《祖国纪事》 见上面

2.《俄国财富》

俄国科学、文学和政治旬刊 1876年在莫斯科创刊,同年迁彼得堡。

杂志创刊之初,刊登了许多研究经济问题的文章,是民粹派宣传其主张的重要讲坛。米海伊洛夫斯基从1892年开始在该杂志工作,1894年到1904年任主编,并在该刊发表了大量的文章。

80年代后,米海伊洛夫斯基逐渐蜕变为自由民粹主义者,《俄》也随之发生变化,成为自由民粹派的机关报。

90年代起,登载了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1907年革命后,《俄》改变编辑方针,政治上保持中立,1918年停刊。三.无产阶级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㈠工人报刊

1.《工人曙光报》

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工人秘密刊物。

1880年2月15日由俄国北方工人协会创办,协会领导人哈尔图林任编辑。

哈尔图林通过《工》宣传协会纲领,指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先进作用,主张工人与农民联合起来,争取共同的政治权利,为最终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而斗争。

《工》创办不久,哈尔图林被沙皇政府紧急缉捕,《工》随之停刊。

2.《工人报》

全俄第一份社会主义报纸。

1897年8月在基辅秘密出版。他的创办标志着俄国工人报刊日趋成熟。

《工人报》的办刊宗旨是:使工人认识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历史使命,为在俄国建立统一的社会民主工党而斗争。《工人报》及时报道国内各大城市工人斗争消息,对西欧无产阶级运动中发生的大重大政治事件也有评论。

《工人报》只出版了两期,就被迫停刊了。

㈡全俄政治报

1.旧《火星报》 1创办背景和经过

列宁流放西伯利亚期间,一直密切关注俄国和国际工人运动的进程。他认为出版一份具有全国影响的政治报纸,把各地分散的社会民主党人思想统一起来,是目前最紧迫的任务。

从流放地回来后,列宁就立即着手进行其办报计划。因为当时俄国国内环境太险恶,列宁决定到国外去筹办。

1900年12月24日,第一份全俄政治报——《火星报》在德国莱比锡创办。

不久迁往慕尼黑。自1902年4月在伦敦出版。1903年春天又改在日内瓦出版。此时编辑部分成两部分:慕尼黑和伦敦部分由列宁领导,日内瓦部分由普列汉诺夫领导。列宁在创办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从52期起,《火星报》的领导权被孟什克掌握,报纸因此而成为反对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的工具。此后,党内称52期以后的《火星报》为“新《火星报》”,52期以前的《火星报》为“旧《火星报》”。新《火星报》于1905年停刊。

2宣传内容(同经济派论战和宣传党的纲领)⑴同经济派论战。

第一,针对经济派有关工人只需通过罢工储金会进行单纯的经济斗争观点,《火》号召工人“不但要组织互助会、罢工储金会和工人小组,而且要组织政党,组织起来同专职政府和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进行坚决的斗争”。第二,针对经济派关于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能够从工人运动中自发产生,无需从外部灌输进去的主张,《火》发表列宁文章予以反驳。指出社会主义思想体系是革命的思想家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参加工人运动实践,在研究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斗争规律的基础上形成,不会自发产生。

第三,针对经济派关于工人只要有罢工组织和合法团体就行,用不好建立政党的论点,列宁在《火》撰文反驳。并且论述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意义。

列宁通过《火》的宣传及其论著粉碎了经济主义思潮,打击了国际修正主义,为建立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思想基础。

⑵宣传党的纲领

在《火》创办的近三年时间里,报纸发表了三百多篇论述党的工作的文章。

制定党纲草案是《火》的一项重要工作。1902年将党纲草案刊出后,《火》又连续发表论文和文章,进一步阐明党的纲领和策略。

在《火》的宣传、引导下,列宁的建党思想深入人心。

至此,《火星报》为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制定并宣传党纲的任务圆满完成。

3组织工作

列宁就党报作用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断:“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火星报》组织工作的特点是:通过代办员网同各地方组织建立密切的联系,为建党奠定了组织基础。

代办员的工作包括:收集稿件和信件;传递报纸和其他文件;为报纸募集出版和活动经费等。

④历史功绩

第一,统一了全党的思想,为建党准备了思想基础。第二,联合了各地分散的组织,为建党奠定了组织基础。

第三,通过广泛的讨论和宣传,为建党准备了正确的纲领。

2.《火星报》时期列宁的新闻思想 1关于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列宁认为,思想性、坚定性、政治路线的明确性以及对敌斗争的不妥协性,是机关报极为重要的品格。

2关于报纸的功能

列宁指出:“报纸不及时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列宁认为,通过报纸集中地、系统地向全中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批判机会主义观点,讨论党的策略纲领,就能改变党内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状况,为建党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

3关于出版自由

列宁指出俄国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是政治斗争,其首要任务时争得政治自由,而取得政治自由的首先要求是争取出版自由。

④关于报纸的群众性

列宁在文章中指出,一定要把机关报办成一切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机关报。大家都来畅谈对运动的贡献和在运动中的收获。这样,就能办好全俄社会民主党人的机关报。

㈢布尔什维克报刊

1.《前进报》

布尔什维克的第一份机关报。1905年在日内瓦创办。周报。是列宁为反击孟什维克的进攻,捍卫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而创办的。

该报继承了旧《火星报》的传统,同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

因后来创办新的机关报《无产者报》,《前进报》于1905年5月终刊。

2.《无产者报》

布尔什维克继《前进报》之后创办的新的中央机关报。

1905年5月在日内瓦创刊,同年11月停刊。

该报的首要任务是宣传布尔什维克党的“三大”的决议。

同时还揭露了孟什维克企图分裂党的阴谋,号召党员和工农群众紧密团结起来,共同贯彻三大决议,为准备武装起义而斗争。

3.《新生活报》

布尔什维克党的第一份合法日报。

1905年11月在彼得堡创办。在列宁的领导下,《新》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准备武装起义,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指出只有武装斗争才能决定国家命运,才是革命胜利的唯一保障。

《新》这种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旗帜鲜明的战斗风格,引起了资产阶级政治家的恐惧和仇视。资产阶级的新闻工作者也主张报纸应当“无党性”。

针对这种言论,列宁在《新》上发表了《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一文,鲜明地提出了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

《新生活报》的革命宣传,充分体现了列宁倡导的党性原则。由于报纸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成为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最大的讲坛。

报纸出至27期被查封。4.《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在《新》上发表,列宁撰写。文中鲜明地提出了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列宁认为,党的出版物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写作时也不能成为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也不能是与无产阶级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列宁指出,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写作时也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有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部分。5.《真理报》

列宁亲自筹划领导下创办的大型群众性政治日报。

㈠第一阶段

1912年5月5日在彼得堡问世。该报是布尔什维克全额性的政治讲坛,是真正的工人的报纸。

《真理报》大量刊登工人通讯,介绍工人生活、工作情况,他们遭受的剥削、压迫,以及各个企业罢工的消息。

也是依靠工人们的捐款,《真理报》才能出版。此外,工人们还为《真理报》提供稿件,组织订阅,扩大发行。

《真理报》读者范围之广、影响面之大,是当时俄国的其他报纸无法比拟的。

一战前,沙皇政府采取非常手段镇压革命,《真理报》被迫停刊。

这一阶段的《真理报》虽然只存在了两年多,却为布尔什维克当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造就了新的一代工人革命者,为十月革命的胜利作了充分的准备。㈡第二阶段

1917年,《真理报》复刊。

这一阶段的《真理报》为准备和实行十月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揭露临时政府的本质,宣传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2宣传列宁的《四月提纲》,以此来统一全党思想。3宣传四月代表会议精神,促进苏维埃改组。④直接宣传和推动十月武装起义。

1917年10月27日,《真理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

㈢第三阶段(卫国战争时期的《真理报》)

卫国战争时期的《真理报》被称为是卫国战争年代一份最先进的前线报刊。它的宣传内容: 1 宣传保卫祖国思想,鼓舞人民的抗敌斗志

《真》毫不隐瞒祖国面临的巨大危险,冷静地指出,祖国的命运有赖于每一个苏维埃人的努力,有赖于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

在前线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刻,《真》打破严格的版面布局,在不固定的位置刊登列宁关于保诶祖国的雨露和斯大林向首都人民发出的战斗动员令。

《真》的宣传与号召为莫斯科保卫战注入了巨大的力量。报道卫国战争的重要战事

《真理报》是卫国战争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它记载着苏联红军从莫斯科走向柏林的光辉历程。在报道前线战事时,报纸把重点放在分析战争形势及战争每一阶段特点、揭示苏德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指出红军指战员和广大民兵的主要任务等方面。

在报道卫国战争主要战事的同时,《真》还以大量笔墨介绍了为国捐躯的苏联英雄的事迹,为战斗者的苏联人民树立了楷模。号召后方人民支援前线

报纸号召后方民众,调动全部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其中包括:保卫劳动果

实的号召、提高工作效率的呼吁、关于苏联人民支前行动的报道、劳动竞赛

报道。

在《真理报》的宣传和倡导下,苏联后方的爱国主义运动此起彼伏,有力地

推动了战时经济的发展,给苏军很大的支持。

④ 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总之,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真理报》是全党全国的舆论中心,是思想战线上的反法西斯的前沿阵地。

第二节.苏联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1.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取缔反动报刊、发展苏维埃报刊的重大举措。㈠取缔反革命报刊

苏维埃政权成立不久,列宁就签署了一系列关于新闻出版的法令,用革命手段剥夺资产阶级的出版自由。

1《关于出版问题的法令》 1917年11月10日列宁签署发布。《法令》宣布查封下列报刊:煽动公开对抗和不服从工农政府者;通过恶意中伤,歪曲事实来制造混乱者;挑动从事犯罪活动者。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公布的第一个出版问题法令。

2关于出版自由的交锋

3《关于成立报刊革命法庭的法令》

为了加强对资产阶级报刊的监督管理,1918年2月由列宁签署发布。

《法令》指出:“报刊革命法庭审理利用报刊反人民的各种犯罪活动”。

④《关于查封破坏国防的孟什维克报纸的决定案》

1919年2月全俄总中央执行委员会通过

为维护布尔什维克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苏维埃政权采取更为强硬的措施,勒令孟什维克报刊全部停办。到1919年底,除布尔什维克的报刊外,其他政治派别的报刊全部停刊或被查封。

至此,对反动报刊的监督管理以至查封取缔工作已基本完成。

㈡发展苏维埃报刊的举措

1颁布《关于国家统一管理广告业务的法令》。

1917年12月公布。《法令》规定,在定期报刊、书籍和戏单上刊登有价广告的业务,向书亭、邮局以及向其他单位散发广告的业务,均由国家统一管理。

对广告实行国家垄断,是苏联报业建立初期列宁的又一个重要思路。

这项措施不但有效地剥夺了资产阶级报刊的经济基础,同时也大大加强了苏维埃报刊的经济实力。

2下达关于征用资产阶级的印刷厂和纸库的命令。剥夺资产阶级报刊的物质基础,用以出版无产阶级的革命报刊,是苏维埃报业体系建立初期列宁的总体思路之一。

3拨款给印刷厂。

在此基础上,苏维埃报业蓬勃发展起来。初步建立了一个以中央报刊为主、以地方报刊为辅,以党和政府机关报为主、以服务于不同读者的专门性报刊为辅的新型的报刊网络。

2.列宁在革命胜利前后表述的主要报刊思想

革命胜利前后列宁的主要报刊思想: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思想,对无产阶级报刊的性质、任务、功能等有精辟的阐述: 1关于报刊的宣传组织作用:列宁指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2关于报刊的党性原则:列宁一贯认为,无产阶级党报应该明确坚定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

3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列宁十分重视新闻出版自由对无产阶级的重要性,又强调新闻出版自由的阶级性质。批判了资产阶级出版自由的虚伪性。

④关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在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以后,列宁提出了“报纸刊物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的新方针。

⑤关于群众办报和舆论监督:列宁一贯重视发动群众办报。一定要让所有革命民主主义者都来写稿,都来报道有关运动的消息,发表自己的意见。

3.卫国战争时期苏联报业的主要做法和业绩

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历时四年的卫国战争爆发,苏联报刊全面转入战时状态,报刊的结构也作了相应调整。停办、合并了一批民用报刊。2 减少报纸篇幅,限制出版期数和发行份数。3 大力发展军事报刊。

在卫国战争前线,还出版了一批前线报。前线报是一种新型的军事指挥报纸,他在战争进程中虽战线数量的变化而增减。由前线指挥部和政治部出版,读

者对象是各级指挥员和广大士兵。

④ 在报纸组织结构调整的同时,按党和政府的要求,苏联报刊全面转入战时轨

道,开始声势浩大的抗战宣传。宣传内容包括: 第一,宣传保卫祖国思想,鼓舞人民的抗敌斗志

第二,报道卫国战争的重要战事

第三,号召后方人民支援前线

第四,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4.苏联新闻体制形成的背景、基本特点、历史评价

新闻体制,包括新闻机构的归属形式和对它的干预形式两层含义。

㈠形成背景

1确立新闻体制的归属形式

1907年俄社会民主工党“五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由中央委员会指定在自己监督下进行工作的中央机关报编辑部。

“五大”的表述,70年来一直保留在联共(布)历次党章上,未作任何改动。它回答了新问题之所包含的第一层次问题,即新闻机构的归属形式问题:党报编辑部由党中央委员会指定,并接受其领导和监督。

2对新闻机构的干预形式

这个问题党章没有说明,也就为党的领导者们提供了自由天地。

⑴列宁对新闻体制的深层次设想

列宁设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对报刊的管理应由行政干预转变为法律制约,同时应加强报纸对党的工作的监督作用。

遗憾的是,列宁的这些想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反他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报刊思想却被绝对和模式化了。

⑵斯大林时期确立高度集中的新闻管理体制

在斯大林当政的近30年时间里,在主客观因素的联合作用下,苏联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性的新闻管理(干预)体制。

㈡基本特点 信息来源单一 2 言论高度集中 3 报业无法可循 ④ 实行新闻检查

⑤ 建立编委会制度

㈢历史评价 苏联新闻业的这种管理体制,可以通过集中调控和层层把关,实现党对各级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强有力的舆论引导,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体化为全民的行动。在许多情况下,它的优越性十分明显。而在和平建设时期,其弱点也就逐渐显露,成为一种消极因素。

5.苏联报业改革的过程和这场改革失败的原因 ㈠改革过程

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之前,苏联新闻业处于一种僵滞的状态中。

1985年,戈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就此拉来序幕。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上,戈极力倡导新闻界“公开性”、“透明度”。

按照戈的要求,从1985年底到1986年初,苏联新闻媒体在宣传方针和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具体表现: 1 公开暴露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 2 大量触及时政、历史“敏感问题” 3 不同观点激烈交锋

在“公开性”原则引导下,在新闻媒体的积极推动下,苏联的新闻舆论完成了从统一到分散、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变,为苏共解体、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

㈡改革失败原因

空白

6.塔斯社

前苏联的中央新闻机构。

1925年7月10日正式成立,全称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电讯社,简称塔斯社。20世纪三四十年代,塔斯社已经发展成为世界性的通讯社。卫国战争其间,塔斯社为国内所有的报纸提供新闻。

战后塔斯社发稿所用的文种逐渐增加,技术设备不断完善,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驻外记者人数也大大增加。

到20世纪70年代,它拥有先进的电子信息处理系统,其规模和影响都位居世界各通讯社前列。

7.“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 查缺

第三节.独联体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

1.俄罗斯目前新闻体制特点: 1多样化的媒体归属形式。包括: 国家直接控制的新闻媒介;国家控制之外的媒介;政党报纸;社会团体报纸;商业报纸。

2多样化的媒体调控形形式。包括: 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

《大众传播媒介法》

俄罗斯联邦1991年12月通过。该法一方面赋予新闻界许多前所未有的宽松条件和活动领域,同时也规定了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界定了当局所能接受的“言论自由”和“舆论自由”的范围。

外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篇5

革命民主主义派由平民出身的知识分子组成,代表人物车尔尼雪夫斯基。主要刊物《同时代人》、《祖国纪事》等。

民粹派是一种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思潮,代表人物米海伊洛夫斯基。主要刊物《俄国财富》、《欧洲通讯》等。

两派报刊在宣传内容上的共同点是:主张消灭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特权制,主张废除土地私有制,把土地分给农民;

不同点是:后者否认农奴制废除后资本主义必然在俄国发展的历史规律,提出为保护小生产必须遏制资本主义发展。㈠革命民主主义派的报刊 1.《同时代人》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派的文学和社会政治杂志。1836年由普希金在彼得堡创办。开始为季刊,1843年改为月刊。该刊一度以登载文学作品为主,脱离现实政治斗争。1847年以后,别林斯基主持下,为该刊制定了抨击农奴制度,宣传革命民主主义派思想的纲领。19世纪50年代的后五年,车尔尼雪夫斯基成为《同》的主要编辑。在刊物上发表大量论文、书评和小品文,坚决捍卫农民的利益。1962年,沙皇政府对革命民主主义运动进行镇压。车尔尼雪夫斯基被捕,《同时代人》被禁。2.《祖国纪事》

文学和社会政治月刊1839年在彼得堡创办。前期由别林斯基主持评论栏目,这一时期,该刊积极宣传唯物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同保守派作斗争。后别林斯基转投《同时代人》,《祖国纪事》战斗性有所减弱。1848年以后逐渐带有学院派色彩。在涅克拉索夫时期,成为俄国先进的民主思想的合法讲坛,并同西欧俄社会主义运动建立了广泛的联系。1877年涅克拉索夫去世,米海伊洛夫斯基任主编,该刊成为民粹派的宣传阵地。3.《钟声报》P206

㈡民粹派的报刊

1.《祖国纪事》见上面 2.《俄国财富》

俄国科学、文学和政治旬刊1876年在莫斯科创刊,同年迁彼得堡。杂志创刊之初,刊登了许多研究经济问题的文章,是民粹派宣传其主张的重要讲坛。80年代后,米海伊洛夫斯基逐渐蜕变为自由民粹主义者,《俄》也随之发生变化,成为自由民粹派的机关报。90年代起,登载了一些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1907年革命后,《俄》改变编辑方针,政治上保持中立,1918年停刊。

无产阶级报刊的产生与发展 ㈠工人报刊

1.《工人曙光报》

俄国历史上第一个工人秘密刊物。1880年2月15日由俄国北方工人协会创办,协会领导人哈尔图林任编辑。哈尔图林通过《工》宣传协会纲领,指出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先进作用,主张工人与农民联合起来,争取共同的政治权利,为最终推翻沙皇的专制统治而斗争。2.《工人报》

全俄第一份社会主义报纸。1897年8月在基辅秘密出版。他的创办标志着俄国工人报刊日趋成熟。《工人报》的办刊宗旨是:使工人认识到自己的切身利益和历史使命,为在俄国建立统一的社会民主工党而斗争。《工人报》及时报道国内各大城市工人斗争消息,对西欧无产阶级运动中发生的大重大政治事件也有评论。

㈡全俄政治报 1.《火星报》

1900年12月24日,第一份全俄政治报——《火星报》在德国莱比锡创办。其宣传内容主要集中在两方面:同经济派论战和宣传党的纲领。《火星报》组织工作的特点是:通过代办员网同各地方组织建立密切的联系,为建党奠定了组织基础。

2.《火星报》时期列宁的新闻思想 ①关于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

列宁认为,思想性、坚定性、政治路线的明确性以及对敌斗争的不妥协性,是机关报极为重要的品格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方针办报。②关于报纸的功能

列宁指出:“报纸不及时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列宁认为,通过报纸集中地、系统地向全中进行革命的宣传鼓动,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批判机会主义观点,讨论党的策略纲领,就能改变党内思想混乱、组织涣散的状况,为建党打下良好的群众基础和思想基础。③关于出版自由

列宁指出俄国工人阶级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是政治斗争,其首要任务时争得政治自由,而取得政治自由的首先要求是争取出版自由。④关于报纸的群众性 列宁在文章中指出,一定要把机关报办成一切革命民主主义者的机关报。大家都来畅谈对运动的贡献和在运动中的收获。这样,就能办好全俄社会民主党人的机关报

㈢布尔什维克报刊 1.《前进报》

布尔什维克的第一份机关报。1905年在日内瓦创办。周报。是列宁为反击孟什维克的进攻,捍卫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而创办的。该报继承了旧《火星报》的传统,同机会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因后来创办新的机关报《无产者报》,《前进报》于1905年5月终刊。2.《无产者报》

布尔什维克继《前进报》之后创办的新的中央机关报。1905年5月在日内瓦创刊,同年11月停刊。该报的首要任务是宣传布尔什维克党的“三大”的决议。同时还揭露了孟什维克企图分裂党的阴谋,号召党员和工农群众紧密团结起来,共同贯彻三大决议,为准备武装起义而斗争。

3.《新生活报》

布尔什维克党的第一份合法日报。1905年11月在彼得堡创办。在列宁的领导下,《新》配合党的中心任务——准备武装起义,开展了大规模的宣传活动。指出只有武装斗争才能决定国家命运,才是革命胜利的唯一保障。《新》这种坚定的政治立场和旗帜鲜明的战斗风格,引起了资产阶级政治家的恐惧和仇视。《新生活报》的革命宣传,充分体现了列宁倡导的党性原则。由于报纸始终坚持无产阶级立场,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4.《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

在《新》上发表,列宁撰写。文中鲜明地提出了党的出版物的党性原则。列宁认为,党的出版物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写作时也不能成为个人或集团的赚钱工具,也不能是与无产阶级事业无关的个人事业。列宁指出,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写作时也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成为有整个工人阶级的觉悟的先锋队所开动的一部巨大的社会民主主义机器的“齿轮和螺丝钉”。写作事业应当成为社会民主党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统一的党的工作的一部分。

5.《真理报》

列宁亲自筹划领导下创办的大型群众性政治日报。1912年5月5日在彼得堡问世。该报是布尔什维克全额性的政治讲坛,是真正的工人的报纸。《真理报》大量刊登工人通讯,介绍工人生活、工作情况,他们遭受的剥削、压迫,以及各个企业罢工的消息。也是依靠工人们的捐款,《真理报》才能出版。《真理报》读者范围之广、影响面之大,是当时俄国的其他报纸无法比拟的。1917年,《真理报》复刊。这一阶段的《真理报》为准备和实行十月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揭露临时政府的本质,宣传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2宣传列宁的《四月提纲》,以此来统一全党思想。3宣传四月代表会议精神,促进苏维埃改组。4直接宣传和推动十月武装起义。1917年10月27日,《真理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

卫国战争时期苏联报刊(以《真理报》为例,被称为是卫国战争年代一份最先进的前线报刊)它的宣传内容: 1宣传保卫祖国思想,鼓舞人民的抗敌斗志

《真》毫不隐瞒祖国面临的巨大危险,冷静地指出,祖国的命运有赖于每一个苏维埃人的努力,有赖于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在前线形势十分危急的时刻,《真》打破严格的版面布局,在不固定的位置刊登列宁关于保诶祖国的雨露和斯大林向首都人民发出的战斗动员令。《真》的宣传与号召为莫斯科保卫战注入了巨大的力量。2 报道卫国战争的重要战事 《真理报》是卫国战争历史的忠实记录者,它记载着苏联红军从莫斯科走向柏林的光辉历程。在报道前线战事时,报纸把重点放在分析战争形势及战争每一阶段特点、揭示苏德双方军事力量对比、指出红军指战员和广大民兵的主要任务等方面。在报道卫国战争主要战事的同时,《真》还以大量笔墨介绍了为国捐躯的苏联英雄的事迹,为战斗者的苏联人民树立了楷模。3 号召后方人民支援前线

报纸号召后方民众,调动全部人力物力,支援前线。其中包括:保卫劳动果 实的号召、提高工作效率的呼吁、关于苏联人民支前行动的报道、劳动竞赛 报道。

在《真理报》的宣传和倡导下,苏联后方的爱国主义运动此起彼伏,有力地 推动了战时经济的发展,给苏军很大的支持。4 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总之,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真理报》是全党全国的舆论中心,是思想战线上的反法西斯的前沿阵地。

1《关于出版问题的法令》

1917年11月10日列宁签署发布。

《法令》宣布查封下列报刊:煽动公开对抗和不服从工农政府者;通过恶意中伤,歪曲事实来制造混乱者;挑动从事犯罪活动者。

这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公布的第一个出版问题法令。

2.列宁在革命胜利前后表述的主要报刊思想

革命胜利前后列宁的主要报刊思想: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报刊思想,对无产阶级报刊的性质、任务、功能等有精辟的阐述: 1关于报刊的宣传组织作用:列宁指出: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

2关于报刊的党性原则:列宁一贯认为,无产阶级党报应该明确坚定地宣传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

3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列宁十分重视新闻出版自由对无产阶级的重要性,又强调新闻出版自由的阶级性质。批判了资产阶级出版自由的虚伪性。

④关于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在党的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以后,列宁提出了“报纸刊物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工具”的新方针。

⑤关于群众办报和舆论监督:列宁一贯重视发动群众办报。一定要让所有革命民主主义者都来写稿,都来报道有关运动的消息,发表自己的意见。

3.卫国战争时期苏联报业的主要做法和业绩

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对苏联发动突然袭击。历时四年的卫国战争爆发,苏联报刊全面转入战时状态,报刊的结构也作了相应调整。1 停办、合并了一批民用报刊。减少报纸篇幅,限制出版期数和发行份数。3 大力发展军事报刊。

在卫国战争前线,还出版了一批前线报。前线报是一种新型的军事指挥报纸,他在战争进程中虽战线数量的变化而增减。由前线指挥部和政治部出版,读 者对象是各级指挥员和广大士兵。

④ 在报纸组织结构调整的同时,按党和政府的要求,苏联报刊全面转入战时轨 道,开始声势浩大的抗战宣传。宣传内容包括: 第一,宣传保卫祖国思想,鼓舞人民的抗敌斗志 第二,报道卫国战争的重要战事 第三,号召后方人民支援前线 第四,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4.苏联新闻体制形成的背景、基本特点、历史评价

新闻体制,包括新闻机构的归属形式和对它的干预形式两层含义。㈠形成背景

1确立新闻体制的归属形式

1907年俄社会民主工党“五大”通过的党章明确规定由中央委员会指定在自己监督下进行工作的中央机关报编辑部。

“五大”的表述,70年来一直保留在联共(布)历次党章上,未作任何改动。

它回答了新问题之所包含的第一层次问题,即新闻机构的归属形式问题:党报编辑部由党中央委员会指定,并接受其领导和监督。2对新闻机构的干预形式

这个问题党章没有说明,也就为党的领导者们提供了自由天地。⑴列宁对新闻体制的深层次设想

列宁设想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对报刊的管理应由行政干预转变为法律制约,同时应加强报纸对党的工作的监督作用。

遗憾的是,列宁的这些想法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反他在特殊历史条件下提出的报刊思想却被绝对和模式化了。

⑵斯大林时期确立高度集中的新闻管理体制

在斯大林当政的近30年时间里,在主客观因素的联合作用下,苏联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性的新闻管理(干预)体制。㈡基本特点 信息来源单一 2 言论高度集中 3 报业无法可循 4 实行新闻检查 5 建立编委会制度

㈢历史评价

苏联新闻业的这种管理体制,可以通过集中调控和层层把关,实现党对各级组织和广大群众的强有力的舆论引导,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体化为全民的行动。在许多情况下,它的优越性十分明显。而在和平建设时期,其弱点也就逐渐显露,成为一种消极因素。5.苏联报业改革的过程和这场改革失败的原因 ㈠改革过程

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总书记之前,苏联新闻业处于一种僵滞的状态中。1985年,戈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一场大规模的改革运动就此拉来序幕。1986年苏共二十七大上,戈极力倡导新闻界“公开性”、“透明度”。按照戈的要求,从1985年底到1986年初,苏联新闻媒体在宣传方针和内容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具体表现: 1 公开暴露社会生活中的阴暗面 2 大量触及时政、历史“敏感问题” 3 不同观点激烈交锋 在“公开性”原则引导下,在新闻媒体的积极推动下,苏联的新闻舆论完成了从统一到分散、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变,为苏共解体、苏联解体埋下了伏笔。㈡改革失败原因 6.塔斯社

新闻社P265

第三节.独联体国家的新闻传播事业 1.俄罗斯新闻业现状

目前,俄罗斯新闻体制特点: 1多样化的媒体归属形式。包括: 国家直接控制的新闻媒介;国家控制之外的媒介;政党报纸;社会团体报纸;商业报纸。2多样化的媒体调控形形式。包括: 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大众传播媒介法》

俄罗斯联邦1991年12月通过。该法一方面赋予新闻界许多前所未有的宽松条件和活动领域,同时也规定了新闻报道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界定了当局所能接受的“言论自由”和“舆论自由”的范围。

2.独联体其他国家现状: 1新闻媒体纷纷改换门庭。2出现了“信息贫乏”状态。3报业活动出现无序局面。

外国新闻传播史重点 篇6

外国新闻事业史试题

课程代码:0066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993年,提出《国家信息基础结构行动计划》(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国家是()

A.日本

B.中国

C.美国

D.德国

2.巴黎公社时期最重要的报纸是()

A.《法兰西报》

B.《法兰西共和国公报》

C.《社会革命报》

D.《杜歇老爹报》

3.1933年,纳粹成立了德国文化协会,主席是()

A.莫斯

B.胡根贝格

C.戈培尔

D.希特勒

4.1980年新加坡广播电视台改组为()

A.新加坡国际广播电台

B.第十二频道电视台

C.新加坡电视公司

D.新加坡广播公司

5.1925年7月,前苏联成立的统管全苏新闻通讯工作的机构是()

A.俄国通讯社

B.俄罗斯电讯社

C.苏联电讯社

D.塔斯社

6.目前法国最有影响的新闻周刊是()

A.《鸭呜报》

B.《巴黎竞赛画报》

C.《快报》

D.《新闻周刊》

7.成立于1957年的日本富士电视公司属于()

A.《读卖新闻》系统

B.《产经新闻》系统

C.《每日新闻》系统

D.《朝日新闻》系统

8.起草美国《独立宣言》的人是()

A.托马斯·佩因

B.托马斯·杰弗逊

C.艾赛亚·托马斯

D.本杰明·富兰克林

9.至20世纪80年代初,英国存在两种以上属于不同老板的日报的城市是()

A.伦敦和伯明翰

B.利物浦

C.曼彻斯特

D.格拉斯哥和贝尔法斯特

10.法新社资金的最大来源是()

A.报刊用户订费

B.企业用户订费

C.政府机构订费

D.金融用户订费

11.1900年12月,《火星报》出版于()

A.荷兰

B.法国

C.俄国

D.德国

12.1868年发行官方公报《太政官日志》的国家是()

A.英国

B.意大利

C.日本

D.中国

13.19世纪中后期,法国出现的两份廉价报纸是《世纪报》和()

A.《箴言报》

B.《巴黎新闻》

C.《新闻报》

D.《小日报》

14.17世纪英国报坛仅有《政治信使》和《公众情报员》这两份官报的时期是()

A.三级会议时期

B.光荣革命时期

C.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时期

D.查理二世复辟时期

15.标志着俄国近代报刊诞生的报纸是1703年出版的()

A.《新闻报》

B.《前进报》

C.《火星报》

D.《俄国财富》

16.西亚国家中开办广播最早的国家是()

A.土耳其

B.伊朗

C.科威特

D.卡塔尔

17.纽约《先驱报》的创办人是()

A.本杰明·戴

B.格里利

C.达纳

D.贝内特

18.联邦德国政府用来接管民主德国国有产业并将其私有化的托管局成立于()

A.1989年

B.1990年

C.1991年

D.1992年

19.日本现存政党报纸中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是()

A.《赤旗报》

B.《文艺春秋》

C.《读卖新闻》

D.《每日新闻》

20.世界上第一个上网的国际电台是()

A.美国之音电台

B.英国广播公司

C.俄罗斯之声电台

D.德国之声电台

21.法国大革命前,将《论出版自由》译为法文版并广泛发行的人是()

A.马拉

B.米拉波

C.阿贝尔

D.约翰·密尔顿

22.美国广播电视领域最大的垄断组织除了CBS外,还有()

A.ABC、CNN、NBC

B.NBC、CPB、FCC

C.ABC、NBC、FBC

D.CPB、ABC、FCC

23.《新莱茵报》创办于()

A.1846年

B.1848年

C.1850年

D.1852年

24.美国“新式新闻事业”的代表人物是()

A.奥克斯

B.斯克里普斯

C.赫斯特

D.普利策

25.土耳其目前最有影响的三大日报除了《自由报》外,还有()

A.《晨报》和《喉舌报》

B.《国民报》和《国家主权报》

C.《晨报》和《国民报》

D.《国民报》和《民族报》

26.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是()

A.《纽约时报》

B.纽约《先驱报》

C.纽约《太阳报》

D.纽约《论坛报》

27.目前法国最大的报业集团是()

A.世界出版集团

B.埃尔桑报团

C.阿莫里报团

D.阿歇特集团

28.美国《时代》周刊创办于()

A.1922年

B.1923年

C.1924年

D.1925年

29.北美殖民地第一份连续出版的报纸诞生于()

A.1703年

B.1704年

C.1705年

D.1706年

30.世界上第一份日报《新到新闻》的创办人是()

A.里兹赫

B.科塔

C.施本纳

D.福斯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选或未选均无分。

31.日本的全国性报纸除了《朝日新闻》外,还有()

A.《赤旗报》

B.《读卖新闻》

C.《产经新闻》

D.《日本经济新闻》

E.《每日新闻》

32.19世纪末,法国最有影响的商业性日报有()

A.《晨报》

B.《小巴黎人报》

C.《小新闻报》

D.《新闻报》

E.《费加罗报》

3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美国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报团有()

A.论坛报集团B.芒西报团

C.赫斯特报团D.甘尼特报团

E.斯克里普斯报团

34.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的最早的定期报刊是()

A.《每周新闻》B.《新闻》

C.《报道》 D.《小报》

E.《通告——报道或新闻报》

35.古代外国手写新闻传播活动中,历来受史学家关注的形式有()

A.新闻信 B.威尼斯小报

C.定期报刊 D.原始形态的官方公报

E.手抄小报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36.德国《明镜》周刊37.美国《读者文摘》38.法国《人民之友报》39.埃及《金字塔报》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40.简述马克思、恩格斯的无产阶级党报思想。

41.简述劳森主办《每日电讯报》期间的改革措施。

42.简述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列宁的主要报刊思想。

43.简述诞生新闻事业的社会和物质条件。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4.试析美国《世界报》的业务活动及普利策的办报特点。

《新闻传播史》课后随感 吴梦媛 篇7

页数: /

姓名:吴梦媛

专业年级:华农文法学院艺术设计100学号:201035777192

2《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所感所想

今天我要讲的主题是——报馆的天职:监督政府与向导国民

老师您讲到这里给我们讲到了梁启超的主张,说到为什么要监督政府,他提出了三点:1.世非太平;2.人性固不能尽善;3.(作为政府的对待者),公共事务得以完善(外来思想)。

老师您说梁启超注意到了人性,从人性看问题,这是优点,但是说到“世非太平”难道是指得战事不安稳,这样说貌似是不全面或者是有点牵强的,但是之后在一位同学的发言中,老师您找到了另外一种说法,“这里的太平真的仅仅指的是当前的社会吗?”“梁启超在想出这三条信条的时候难道没有想到这一点?”一个个疑问聚集在一起,这时出现了一个突破口,说不定这里的“太平”其实指的是“三世说”里的“太平世”?

那么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把第一条“世非太平”和第二条“人性固不能尽善”联系到一条来理解:“太平”是一个大同世界,人类人性的弱点会完全安全消除,但是这毕竟只是一个理想世界,因为人性做不到全为大同,并且腐败是无法铲除的,因为人性不可能没有缺陷。

所以监督是必要的。

一旦谈到人性这个话题上,就会引起人的深思,当时是在课程最后一点,快要下课的时候老师您讲的这一点,给我了一个很深的印象,之后我就想要深入了解一下“三世说”。

三世说渊源于“公羊”学。春秋公羊传》说,孔子写《春秋》,“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董仲舒发挥了这一学说,认为“《春秋》分十二世以为三等,有见有闻有传闻”(《春秋繁露·楚庄王第一》)。东汉何休明确提出“三世”的概念。他认为孔子著《春秋》,是取春秋时期 242年“著治法式”,将社会治乱兴衰分为三世:衰乱──升平──太平。这“三世”只是讲社会从乱到治的变易,还没有涉及社会性质转变的问题。魏晋以后,随着学术思想的变迁,“公羊”“成为绝学”。清朝嘉庆、道光年间,“公羊”学重新兴起,清代经学家刘逢禄(1776~1829)等人着重阐发“公羊”的“张三世”等微言大义,说“春秋起衰乱,以近升平,由升平以极太平”。

谭嗣同、梁启超受康氏影晌,亦提出有关“大同”理想的主张。谭氏谓:“地球之治也,以有天下而无国也。……人人能自由,是必为无国之民。无国则畛城化,战争息,权谋弃,彼我亡,平等出;且虽有天下,若无天下矣。君主废,则贵贱平;公理明,则贫富均。千里万里,一家一人……若西书中《百年一觉》者,殆彷佛《礼运》大同之象焉。”这一段讲的就是世界走向的体现并且这一理论这时候已经流传于学者们之间。引起了大家的思考。

我觉得就向《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自食其力,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是当时的黑暗社会的鲜明对照,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出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人们总在想象中构造一个没有阶级没有黑幕的大同社会,但这样的社会并没有真正的来到过,就像老师您说的“腐败是无法铲除的,就像人性不可能没有缺陷”一样。

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一时突然想到我一起看过的一个日本动漫作品,可能很多人会认为动漫作品会讲的是一些幼稚的浅显的东西,但是这一部真的是值得我们去品味,去深思,虽然是以鬼怪为主题,但是是以鬼怪的形式来揭露一个个事件的真实。

这部动漫名为——《怪化猫》

这个动漫通篇讲了5个故事,其中最为精心的是第五个故事,也是这部动漫的亮点——《中国新闻传播史》就课程所感所想

页数: / 化猫。

在地下铁开通之际,几个看上去毫不相关的人被关在了同一节车厢。并且有人陆续的消失。等到最后,却是一个枉死的女记者化身为猫怪来报仇。真凶到底是谁?有人为何做假证?命名目击者为何不出来作证?这一个个悲痛的真实被掩藏在一张张看似无知的面孔下。

作为主人翁的卖药郎在这部作品中并没有万能的能力,他的剑的出鞘必须三个前提:1 形(即事物的形态);2.真(即事物的经过);3.理(即事物的缘由)。如此复杂的先决条件,使得鬼怪也不能因为是鬼怪就立即斩杀,不是单纯告诉世人黑即是黑,白即是白。

随着真相慢慢的展开,揭露的是一个生冷、惨痛的现实。

代表女记者的猫,是带着塑料防抓脸脖套的胖乎乎的宠物猫。在于这个细节很有内涵,首先,交代了时间是工业文明时代。然后,其实这脖套象征的是一定意义上的病态。因为猫没病的时候是不用带这个东西的,那么剧中想要刻画的就是:

一只收到悉心照顾的,时尚的,病的,家猫。

一个梦想出人头地的,坚强自立的心人女记者。

因为反抗制度(想要揭露国家领导的丑态)和潜规则(政府与女记者的报社是传统的)未遂,被谋杀了。

于是她化猫来报仇,拉那些明明可以作证却在警方调查时为个人利益而说出谎话的证人来,一点一点,对着也许能助她一臂之力的卖药郎,展现她的死亡和哀怨。

然而最终,那梦想成为女明星而出卖身体的少女,那表面上维持着所谓的妇道,却在外另有情人的主妇,她们都好好活着,活下去,然后怜悯地放花在女记者被颓落的桥上。

想要努力得到别人认可的人,争取自己利益的人,下场是“死”吗?

不知道这是隐喻的反讽,还是想要把作品创作的更为“纪实”。那些让人同情怜悯无法忘怀,让人看了悲愤不已的传奇,并不是简单地叙述什么,也许,是创作者们的挣扎。

“该是那样子的,但是这个社会,还是这个样子……”

就是这样的思想,这样的体会,让我对于这个社会产生了一种无奈,试想,如果是在现实生活之中,这个并没有妖魔鬼怪而言的世界,没有“化猫”的世界,这样令人发指的的事件依然会有,但是我们无从知道。

我们现在的新闻媒体想要澄清一件事件,大体来说,也必须集结“形、真、理”这三个因素,也就是事情发生的形态,事情发生的经过,事情发生的缘由。然而,这将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因为社会制度和钱柜子的存在,因为证人们抱有的私心,因为上级的买通,什么是真实?那就话是真话?怎么去得到真话?这都将是需要面临的困难的问题。

对于新闻来说,真实性是多么重要,然而困难将又出现在我们面前,“世非太平,”“人性固不能尽善”。

所以我们要监督政府和向导国民,在这个充满欲望的社会,我们要监督人性,我们要及时掰正他们的思想,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个腐败的政府所带领的社会,不可能是美好。所以,政府监督是一向无比重要并且一切行为的前提,只有有了一个好的领头,我们的国民才会有一个好的指导方向,才会有更多的正义感和同情心。才会减少一个个惨剧的发生,才会在调查时可以获得真实、正确、有效地信息。

虽然我不知道我用一部动漫中的一个故事来阐述我的观点是否正确,但老师上会讲的那个“三世说”的确是让我和《怪化猫》产生了共鸣,他阐述的是一个记者行业,就是因为政府对于他们报社的收买,于是,真正的新闻将无法上流传出去,这不就是新闻行业最害怕的吗?

我们不断憧憬着,想要一个公平的,民主的,没有阶级的,没有潜规则的世界,然而人非圣贤,所以这样的社会自古以来永远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之中。所以我们更应该加强监督作用,法律监督,把风好每一个环节,政府也不放过。《中国新闻传播史》就课程所感所想

页数: /

以上是我的一些浅薄的随想,将我所学到的新闻知识结合了一下我的专业知识而得出的结论,既然梁启超注意到监督政府这一点上,说明这一点当时就已经值得重视了,也可以说明,像《化猫》类似的惨剧肯定是真实存在的。

我还是希望,加强政府监督和向导国民,让更多人可以以事实说话!

吴梦媛

2010357771922

华中农业大学

上一篇:班导师活动记录下一篇:庞中华钢笔字帖行书(米字格实笔画)常用汉字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