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论述题

2024-08-05

中国新闻传播史论述题(共7篇)

中国新闻传播史论述题 篇1

Unit1

1、人类古代新闻传播依据形式的演进,大致上经历了(原始传播)、(口语传播)、(手写传播)、(印刷传播)等发展阶段

2、最早的文字产生于(公元前三四千年,奴隶社会初期)。公元前3、4千年就出现了象形文字,古埃及的文字称(纸草文字),古印度的文字称(印章文字),苏美尔人的文字称(楔形文字)。

3、最早适应的传播方式是源于:(呼唤)、(体态)、(手势)。这是前语言时期的原始型人际传播。

4、(文字和书写工具的诞生)被认为是文字传播的发轫。

5、手写新闻传播活动中有两种形式,分别是(公告式的,原始形态的官方公报)和(书信式的,新闻信)。

6、最早出现在古罗马公元前59年由(古罗马执政官尤列乌斯·凯撒)创办的官方公报是(《每日纪闻》)。

7、(语言的产生)、(文字的出现)、(印刷术的发明)分别为人类传播史上三座重要的里程碑。8、1450年前后,德国美因茨的工匠(谷登堡)研制成功适合西文的(金属活字)印刷术。9、16世纪的欧洲出现的(手抄小报)和(新闻书)是古代新闻传播向近代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过渡。

10、手抄小报发源于意大利境内的(威尼斯),所以又称(威尼斯小报(Venice Gazette))。11、16世纪的意大利及德、英、法等国都有手抄小报发行的机构,其中最著名的是(富格尔金融贸易所(——“富格尔商业通讯”))。

12、(定期报刊的出现)标志着近代报业,即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

13、定期报刊产生于17世纪初,大约在1605-1610年间,其发源地之一是(德意志)地区,另一个发源地是(尼德兰)。14、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了两种周报:一是(《通告-报道或新闻报》(海因里希·朱利叶斯))、二是(《报道》(约翰·卡罗勒斯)),一般认为它们是世界上最早的(定期报刊)。

15、英国第一张定期报刊1621年的(《每周新闻》)。法国第一张定期报刊是1631年出版的(《公报》)周刊。

16、德国1650年莱比锡一位书商办的(《新到新闻》)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

英国第一张日报是1702年在伦敦的(《每日新闻》)。法国第一张日报是1777年元旦创办(《巴黎新闻》)。

美国第一张日报是1775年创办,1783年改为日报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

17、杂志最早出现于1665年1月,在巴黎出版了(《学者杂志》),直至今天还在出版。

18、(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原始时代的结束,文明时代的开始。

19、(印刷术的应用和推广)使得大量而迅速的复制信息成为可能,进而可以向广大公众进行传播。

20、辅助口头传播的手段包括(标记)、(声光)、(图式)。

Unit2

1、从17世纪初定期报刊问世到19世纪末,称为(近代新闻事业,其主要内容是报业),近代报业发源地为(欧洲)和(北美)。

2、无产阶级报刊三个阶段:(工人报刊)、(无产阶级政治报刊)、(无产阶级政党报刊)。

3、(星法院)颁布特别法令,严厉管制出版活动始于1586年。1649年英国的(克伦威尔)颁布规定,除特许者外,一律不准出版印刷品。4、1665年11月(《牛津公报》)发刊,后改名(《伦敦公报》),首次采用了(单页两面印刷,每面分为两栏),为近代报纸版面形式开了先河,是世界现存历史最久的报纸。

5、列宁:“‘(出版自由)’这个口号从中世纪末到19世纪成了全世界一个伟大的口号。”。

6、正式提出出版自由的主张并加以深刻论述的人是(约翰·密尔顿),他是英国资产阶级政论家和诗人。7、1735年英国还出现了一些有影响的期刊,(《闲谈者》)、(《旁观者》)通常被作为杂志看待。

8、世界报业史的第一批政党报纸是在(18世纪初,英国形成两大政党:托利党和辉格党,两党为了影响选举、争权夺利,分别创办报纸的背景下)出现。在宪章运动中最优秀的报纸是(《北极星报》)。曾被马克思、恩格斯誉为“欧洲最优秀报纸之一”。

9、英国报业领域的压制方式:(1.征收印花税)、(2.运用法律制裁)、(3.实行津贴购买)10、1785年的独立报纸(《泰晤士报》)的创办者是约翰·沃尔特。11、1855年廉价报纸(《每日电讯报》)在爱德华·利维·劳森经营时期得到真正发展。劳森被称为“(英国报业之父)”。12、1825年最早的工会机关报是由伦敦各行业代表委员会创办的(《各行业新闻和工匠新闻》)周刊。13、1837年11月,(宪章派左翼)领袖菲格斯·奥康瑙尔创办了(《北极星报》)。该报是英国近代无产阶级政治报纸代表。

14、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时期只有两份官报:(《政治信使》)、(《公众情报员》)。

15、英国18世纪后期有以下著名独立报业:(《每日广告报》),开创了依靠广告收入而自立先河。(《大众广告报》),因连载批评国王的“朱尼厄斯事件”而名噪一时。(《早晨纪事报》),由于迅速报道国会新闻而为社会瞩目。(《晨邮报》),提高新闻的趣味性,因而声誉日增。16、1864年11月,国际中央委员会确定英国的(《蜂房报》)为自己的机关报。17、1731年爱德华 凯夫创办(《绅士杂志》)月刊。(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使用Magazine作刊名的期刊)

18、英国最早的周报是(《每周新闻》)。

19、美国最早报刊、北殖民地第一份连续出版报纸诞生在1704年,波士顿邮政局长约翰·坎贝尔创办了周报(《波士顿新闻信》)。20、北美殖民当局对报刊的压制手段:1.(实行出版许可制)2.(实施诽谤法)3.(贿赂和收买某些报业主)。

21、报界反压制斗争的一个突出事例是(曽格案件),由安德鲁·汉密尔顿为其辩护。这一案件在很大程度上鼓舞了北美人民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斗争。

22、(本杰明·富兰克林)是美国接触的政治家、科学家,早年也是著名的报人。1729年创办了《宾夕法尼亚报》。言论上采用平衡手法,以对付殖民当局的干预。他的办报活动提高了报业的社会地位。

23、美国独立战争中卓越的报刊活动家有:(塞缪尔·亚当斯)、(艾塞亚·托马斯)、(托马斯·佩因)。

24、大致在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以后,(独立的私营报纸)才全面取代政党报纸,确立在报摊的主体地位。

25、纽约(《太阳报》)是美国第一份成功的廉价报纸,本杰明·戴于1833年9月创办,开美国商业小报先河。

26、纽约三大“便士报”:(《太阳报》)、(《先驱报》)、(《论坛报》)。

27、(费城)是美国第一个工会组织和第一个工人党建立的地方,也是美国第一份工人报纸诞生之地。

28、美国工人周报中最突出的是工匠党主办的(《工人鼓动报》),该报以争取“平等教育,平等权利”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和主要宣传内容。

29、法国第一份持续出版的周报是1631年勒诺多创办的(《公报》)。30、法国第一张日报是1777年元旦创办的(《巴黎新闻》)。

31、法国最早的杂志是1665年的科学性杂志(《学者杂志》)和1672年的文艺性杂志(《文雅信使》)。

32、法国革命前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

33、法国大革命中最有影响的是马拉的(《人民之友报》),是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主要喉舌。

34、拿破仑时期的四分官报:(《箴言报》)、(《巴黎新闻》)、(《法兰西报》)、(《帝国日报》)。

35、法国19世纪中期著名的廉价报纸(《新闻报》)开长篇连载先河,率先刊登短篇小说,连载了巴尔扎克的《老处女》。36、1881年7月29日法国议会通过了(《出版自由法》)。

37、巴黎公社时期最重要的报纸(《法兰西共和国公报》),影响最广、发行量最大的是(《杜歇老爹报》)。

38、巴黎公社时期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出版的第一批革命报刊中,最重要的有:(《法兰西共和国公报》)、(《杜歇老爹报》)、(《社会革命报》)、(《公社报》)。

39、雅各宾派的主要报纸(马拉的《人民之友报》)、(阿贝尔的《杜歇老爹报》)、(德穆兰的《法国及布拉班革命报》)。40、1776年(《施本纳报》)与(《福斯新闻》)同为18世纪普鲁士最有影响力的报纸。

41、第一份日报(《新到新闻》)1650年在莱比锡,由书商莫休·里兹赫出版。

42、在世纪之交,德国出现了一份有影响的资产阶级报纸(《总汇报》),于1798年由科塔发刊。

43、(《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提出“自由出版物的人民性”和“人民报刊”的思想。44、1871年报业主莫斯创办的(《柏林日报》)便是廉价报纸的代表。

45、(《新莱茵报》)被列宁称为“革命无产阶级最好的,无与伦比的机关报”。

46、日本第一个成文的新闻法规(《报纸印行条例》),于1869年颁布。

47、创办早又存期长的通俗小报是(《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

48、日本新闻界一般认为日本近代报纸诞生的年份是(1868)年。

49、明治维新的口号:(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50、(《横滨每日新闻》)与1871年1月创办,是日本首家日报。

51、荷兰商馆收集的国外消息,名为《荷兰传闻书》。后改送荷兰东印度总督府出版的机关周刊(《爪哇新闻》)给日本幕府。幕府译出后为(《官版·巴达维亚新闻》),这是日本最早的官方译报。

Unit3

1、近代报业转变为现代报业的标志:(商业)化、(社会)化、(垄断)化。

2、英国最早的报团是(艾尔弗雷德·哈姆斯沃思)组建的,他被称为舰队街的拿破仑。1905年被封为(北岩爵士)。这一报团被称为(北岩)报团,开始了英国报业的垄断化进程。

3、(罗瑟米尔报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最大的报团,二战后称为联合报业公司。

4、英国战后的新兴报团有(罗瑟米尔报团)、(比维布鲁克报团)、(贝里兄弟报团)。

5、(《每日电讯报》)反映保守党观点的报纸,它是最早向世界播送法西斯入侵法国消息。

6、美国现代报业的奠基人为(约瑟夫·普利策),他创办了《世界报》。

7、美国第一个报业集团是(斯克里普斯)报团,它的创办者爱德华·斯克里普斯是世纪之交又一著名报人。8、19世纪中期,积极提倡开发西部,提出“青年人到西部去”口号的廉价报纸是(《论坛报》)。

9、(芒西报团)被称为报坛“屠宰商”。

10、(甘尼特公司)是目前美国最大的报团。(《洛杉矶时报》)是美国西部最大的报纸。(其中,《洛杉矶时报》属于美国第二大的报业公司——论坛报公司,代表西部财团主要是洛克菲勒财团的利益。)

11、法国报业进入现代阶段的重要标志是(商业报纸)日趋兴旺,在报业中的影响日益扩大。

12、巴黎四大日报是:(《小新闻报》),首创图画副刊:(《小巴黎人报》),报道范围广泛:(《晨报》),美国大众报纸的风格:(《新闻报》),有较强的文学色彩,左拉曾为它写过小说。13、19世纪末期最有影响的商业报纸是巴黎的四大日报:(《小新闻报》)、(《小巴黎人报》)、(《晨报》)、(《新闻报》)。14、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法国最大四个区域性报团:(普鲁沃斯特集团)、(柯蒂集团)、(温德集团)、(帕特诺特)。15、90年代后期法国巴黎发行量最大的是(《世界报》),最大的地方报是(《法兰西西部报》、《北方之声报》)。

16、(埃尔桑报团)是法国目前最大的报团。(阿歇特报团)是法国最大的图书出版和报刊发行集团。

17、法国现存最久的日报(《费加罗报》),1854年创办时为周报。

18、法国最有影响的新闻周刊是(《快报》)。

19、法国报纸按习惯和区域划分,分为(巴黎)报纸和(外省)报纸;按内容分为(消息报)和(言论报)。20、乌尔斯泰因1940年办了德国第一份以零售为主的大众报纸(《柏林午间报》)。

21、德国最早的拥有多家报纸的报团包括(莫斯报团)、(谢尔报团)、(乌尔斯泰因报团)。

22、盟军管制时期,盟军当局曾发行(《德意志简报》),以传播政令和一般消息。

23、(施普林格报团)被称为“报界沙皇”,拥有《世界报》、《图片报》、《汉堡晚报》、《星期日图片报》、《星期日世界报》、《柏林日报》、《斌晨邮报》、电视特刊《听》等。

24、(《明镜》)周刊1947年创办于汉堡,是德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周刊,被《泰晤士报》誉为“德意志的民主堡垒”。

25、德国共产党成立于1918年,其机关报是(《红旗报》)。26、90年代后期,德国最大的报团为(施普林格报团),该报团创办广播周刊《听》、《汉堡晚报》,拥有全国性日报《世界报》和《图片报》,被誉为“报界沙皇”。

27、大阪(《朝日新闻》)奉行“企业本位”的方针,是日本第一个跨越两个城市的报系。

28、日本最早的杂志是1867年柳河春三创办的(《西洋杂志》)。

29、日本综合性杂志最有影响的是(《文艺春秋》),于1923年由文艺春秋社出版。30、(《赤旗报》)是现存政党报纸中发行量最大的一家;70、80 年代其发行量居世界上非执政的共产党报纸的首位。

31、日本近期有全国性报纸五家:(《读卖新闻》)、(《朝日新闻》)、(《每日新闻》)、(《产经新闻》)、(《日本经济新闻》),这些报纸面向全国发行,在舆论界居主导地位。

Unit4

1、俄罗斯地区报业至今已走过300年的历程,可分为三个时期(沙俄时期)、(苏联时期)、(独联体时期)。2、1703年沙皇彼得一世倡导出版的(《新闻报》)是俄国第一份铅印官方报纸,是俄国近代报刊史上创办最早、存在时间最长的官报,标志着俄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3、革命民主主义派代表人物是(车尔尼雪夫斯基),他办了著名期刊(《同时代人》)和(《祖国纪事》)。民粹派的代表人物是(米海洛夫斯基),他办了(《俄国财富》)。

4、最早的工人报刊是1880年“俄国北方工人协会”秘密出版的(《工人曙光报》)。

5、列宁曾给高度评价“是工人报刊的先驱”是指(《钟声》)杂志。

6、布尔什维克的第一份机关报(《前进报》),1905年1月4日在日内瓦问世。

7、布尔什维克党的第一份合法日报是(《新生活报》),1905年11月2日在彼得堡创办。

8、(《真理报》)是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央机关报。

9、全俄苏维埃第二次大会正式成为机关报的是1917年3月创办的(《消息报》),1938年改为最高苏维埃主席团的机关报,仅次于《真理报》,是一份指导性报纸。

10、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明确规定保障劳动人民出版自由的法律是1918年(第五次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十月革命后的第一部宪法)。

11、十二月党人最有影响的报纸是(《北极星》),主要宣传解放农奴,废除书刊检查制度,反对封建专制。

12、早期资产阶级报刊可以分为两部分:(革命民主主义派报刊)和(民粹派报刊)。

13、社会主义思潮的代表人物是(米海洛夫斯基),主要刊物有《俄国财富》等。

14、俄国无产阶级报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工人报刊)、(全俄政治报)、(布尔什维克报刊)。

15、(《新闻报》)是沙皇彼得一世倡导创办的俄国第一份铅印官方报纸,与1703年1月2日在莫斯科问世,其宗旨是报道战争消息,这张报纸的出版,标志着俄国近代报业的诞生。16、1917年,(《真理报》)复刊,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机关报。Unit5

1、发展中国家的报业体制大致有三种类型:(以政府或执政党报刊为主)、(政党报刊和商业报刊并存)、(商业报刊为主)。

2、印度第一家英文报纸是(《孟加拉报》)。

3、印度现在历史最久的报纸是(《孟买新闻》)。

4、(罗易)被视为印度报业的先驱,他在加尔各答用孟加拉问办了周报《明月报》和《孟加拉使者》,宣传民主思想,这才有了印度人自己办的报纸。

5、目前印度报业的结构特点:1.(种数很多,销量不大);2.(语种繁多);3.(出版地集中)。

6、新、马地区最早的华文报刊是(《察世俗每月统纪传》),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由英传教士马礼逊和米怜创办。

7、最早由华人创办的华文报纸是(《叻报》),于1881年12月薛有礼在新加坡创办。

8、(《南洋商报》)于1923年陈嘉庚创办。(《星洲日报》)于1929年胡文虎创办,二报于1938年合并后为(《联合早报》)。

9、非洲第一份报纸是于毛里求斯创办的法文周报(《预告报》)。

10、埃及报刊主要用(阿拉伯文)文出版。

11、埃及现今三大日报:(《金字塔报》)、(《共和国报》)、(《消息报》)。

12、(《金字塔报》)创办于1875年,是非洲第一大报,重视新闻报道特别是国际新闻时效和质量,也注意刊载文学艺术作品,评论和专栏文章颇有分量。

13、(《墨西哥公报》)是墨西哥最早的定期刊物,由西班牙当局在墨西哥创办。

14、(《墨西哥经济、思想日报》)创办于1805年,是墨西哥第一家日报。该报广泛报道政治、经济、法制新闻,开启了墨西哥报业的新起点。

Unit6

1、(新闻通讯事业)是社会新闻流通的重要渠道,人们常称之为“消息的总汇”、“供应新闻的大动脉”。

2、首批创建的新闻通讯:(法国)的(哈瓦斯社)、(德国)的(沃尔夫社)、(美国)的(路透社)、(美国)的(纽约港口新闻社)。

3、(哈瓦斯通讯社)于1835年在巴黎问世,是世界上第一个取得成功的新闻通讯社。

4、(沃尔夫通讯社)创办于1849年,是德国新闻通讯业的始祖。

5、林肯遇刺,(路透社)比欧洲所有新闻媒介提前两天报道了这一事件。

6、(塔斯社)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通讯社。

7、(美国的美联社)、(合众国际社)、(英国的路透社)、(法国的法国新闻社)、(俄国的俄罗斯通讯社)称为五大通讯社。

8、(俄罗斯通讯社)是官方通讯社,是前苏联塔斯社的继承。

9、(埃菲通讯社)是西班牙语系国家中规模最大的通讯社。

10、(共同通讯社)是日本最大的通讯社,半官方性质。

11、(交流新闻社)于1964年成立于罗马,它不是某个国家的通讯社,而是一批欧美新闻记者组成的国际合作组织。

Unit7 1、1920年11月2日,美国西星公司办于匹兹堡的(KDKA电台)开播,这是第一个向政府领取营业执照的电台,一般认为它开播标志着世界广播事业的诞生。

2、目前广播电视业主要五种体制类型:(国有国营)、(国有公营)、(社会公营)、(私有私营)、(公私合营)。

3、美国广播电视长期实行(私有私营)体制。

4、美国开办最早且颇有影响的有线电视节目公司是“(家庭影院)”,主要提供电影和体育节目。

5、(英国广播公司BBC)是英国广播事业的中间,是西方世界最大的公共广播电视公司。6、1990年10月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实现统一,广播电视沿袭(西德)的体制博士,现在德国实行公共广播电视和商业广播电视并存的体制。7、1950年日本国会根据盟军总部的意见通过了有关无线电管理的三项法案:“(电波管理委员会设置法)”、“(广播法)”、“(电波法)”,即“电波三法”。

8、(日本广播协会NHK)是日本最大的广播电视机构,于1926年创建,1953年开播电视,以前一直经营广播,现在主要力量已转电视。

9、列宁称(无线电实验所制成的第一台无线电话发射机)为“不要纸张,没有距离的报纸”。

10、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境内留下两个全国性的广播电视机构:(原苏联的全速国家电视和广播公司)和(全俄国家电视和广播公司)。

11、亚洲和非洲的广播电视多数采取(国有国营)为主的体制,拉丁美洲各国的广播电视大多采用美国模式,以(私营为主)为主(但公私并存)。

12、墨西哥最有影响力的广播电台是“(拉丁美洲之声)”。

13、巴西最大的全国性电视网是(环球电视网)。

简答题

1.人类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经历了哪些阶段?

2.资产阶级新闻出版自由的口号是什么情况下提出来的,密尔顿和杰弗逊分别为此做出了什么贡献?

3.简述英国宪章运动机关报《北极星报》的情况和影响?

4.简述德国物产阶级党报《社会民主党人报》的出版情况以及马克思、恩格斯对它的关心和指导?

5.发达国家报业垄断的成因是什么?

6.苏维埃政权建立初期,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改造和发展报业的措施?新经济政策时期报刊有什么重大调整?

7.简述列宁报刊思想的主要内容、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8.苏联报业体制有哪些基本特点?

9.苏联时期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纷纷涌现,报刊舆论日趋混乱。这主要表现在?

10.苏联第一步新闻法《全苏新闻法》于1990年6月正式通过,同年八月开始生效,这部新闻法有哪几个重要的规定。

11.国际新闻传播的问题的矛盾有哪些? 12.国际电视的发展过程有哪两个明显的特点?

13.为何欧洲国际电视的兴办稍晚于北美,但发展势头颇为迅猛?

论述题

1.广播事业是怎样诞生的?它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2.建立世界新闻传播新秩序的斗争是怎么开展起来的?斗争的目标、进展和现状是怎样? 3.国际新闻传播的发展有什么规律性特点?

4.苏联社会主义报业是怎样瓦解的?这一过程留给我们什么深刻的教训? 5.简述《火星报》的创办情况以及它在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建党过程中的重大贡献

6.马克思、恩格斯在主编《莱茵报》、《新莱茵报》和指导物产阶级革命报刊过程中,阐述过哪些重要的新闻思想?这些思想的现实意义怎样?

7.《新莱茵报》的出版经过怎样?分析它的办报特色和重大影响。8.无产阶级报业发展的大致轨迹怎样?期间贯穿着怎样的矛盾和斗争?

9.为什么说新闻事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试分析其诞生的历史背景以及贯穿期间的矛盾和斗争。

中国新闻传播史论述题 篇2

关键词:新闻史,幻灯片,视觉化,互动

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源远流长, 特别是近现代以来, 在中国革命的各个历史时期, 新闻人用如椽之笔谱写了一曲曲壮美诗篇。那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一个个可歌可泣的新闻人物, 让中国新闻传播的历史显得极其壮美。那么, 真实地再现历史场景, 让一个个历史人物鲜活起来, 走近青年学子, 进而成为他们学习的榜样, 把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是每一个新闻传播史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任务。而采用现代化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新闻传播史的教学, 就可以还原历史, 使教学形象化、立体化、视觉化, 人物可以栩栩如生, 故事可以活灵活现, 不仅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而且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 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让新闻传播史教育不再枯燥乏味而是生动活泼, 让学生愿意学、喜欢学, 真正学有所得。

一、中国新闻传播史运用现代化手段教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 必要性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开始于唐代, 而人类的传播活动几乎是与人类同时出现的。

人类早期的传播方式之一———岩画, 距今已有几万年。岩画是什么样子?都传播了什么信息?世界上最早的报纸 (唐代的进奏院状) 是什么样子?它为什么被认为是报纸?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近代第一份中文期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又是什么样子?《大公报》———中国唯一超过百年的报纸, 它的创刊号是什么样子?所有这些问题, 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 很难讲解清楚。而采用多媒体课件, 把相关的图片一一播放出来, 就可以一目了然, 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中国近现代历史风云激荡, 既是一部屈辱史, 也是一部抗争史。其中, 新闻人的呐喊弥足珍贵。从清末的沈荩、康有为、梁启超, 到“五四”时期的陈独秀、李大钊、邵飘萍、林白水, 再到抗日战争时期的朱惺公, 无数新闻人前赴后继, 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奔走呼号, 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新闻人的职业使命。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再配以视频资料, 展示他们的照片和他们所办的报刊、播放他们从事报刊活动和生平事迹的视频, 要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直观、更生动, 也更容易为学生接受并留下深刻印象。

(二) 可行性

首先, 可以利用数码相机随时随地拍摄文献、报纸、纪念地外景等照片, 不放过任何机会。比如, 外出学习、参观旅游, 都可以拍到有用的照片。笔者在中国人民大学访学期间, 就拍了近万张照片。其中, 有报纸的创刊号、号外, 重大事件的报道, 特别是一些著名报纸的原件。如《大公报》, 一般看的都是影印件, 比原件要小。在中国人民大学期刊室, 通过工作人员的努力, 找到了一本合订本, 笔者如获至宝, 拍了很多照片。用这些照片制作幻灯片, 要比影印件效果好得多。2005年, 笔者去延安, 在新闻纪念馆拍了很多珍贵照片。特别是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女播音员的蜡像 (按真人1:1的比例制作而成) , 在窑洞里播音, 一切都按原貌复原, 是那么逼真, 拍出的照片也极具时代感, 放到幻灯片里, 视觉冲击力极强。

其次,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大量积累视频资料, 巧妙穿插于幻灯片中, 使课堂教学更为丰富多彩。中国新闻传播史上的著名人物, 如康有为、梁启超、邵飘萍、陈独秀、李大钊、邹韬奋、范长江、埃德加·斯诺等, 都可以在网上博物馆、网上纪念馆上找到相关的视频资料。另外, 有关电视节目也可以截取下来使用。例如:2007年中央电视台推出3集大型历史文献片《纪录中国》, 全面系统地回顾总结了近百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新闻事业蓬勃发展的伟大历程, 不仅有许多宝贵的文字和图像资料, 还发掘了大量鲜为人知的新闻背后的故事, 立意高远, 大气磅礴。下载后在课堂上播放, 学生看后深受启发。

最后, 积累影像资料, 就是与中国新闻传播史有关的DVD、VCD及录像带等。DVD、VCD可以购买, 也可以复制。电视台播放的与中国新闻传播史有关的节目可以随时录下来。学生在校期间不常看电视, 这些内容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可以根据授课内容随时播放 (很多都是在课间播放) , 让学生了解教材之外的更多的信息, 大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二、精心制作幻灯片, 使课堂教学立体化、形象化

(一) 根据教学大纲, 精心编辑幻灯片文字信息

制作幻灯片的第一步工作是编辑文字信息, 然后根据文字信息精心选择图片。

中国新闻传播史内容丰富, 但幻灯片上的文字信息却不宜过多, 必须根据教学大纲进行精心编辑, 通过系统地归纳、总结、提炼, 做到言简意赅、提纲挈领、条理清楚、重点突出。既要充分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 又要为课堂教学留下阐释的空间, 同时还要让学生不论是课上还是课下都能够得其要领, 一目了然。另外, 还要考虑哪里用图片、用什么样的图片以及课堂提问、师生互动等。笔者就是根据这样的理念认真梳理文字信息的。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这样的文字信息收到了预期效果。每讲完一章, 笔者都把讲过的内容整理后通过邮箱发给学生, 很多考研的学生复习时都以此做参考, 对他们的考试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文字信息整理好后, 只是做了前期准备工作, 文字的处理非常关键, 应注意三个问题。第一, 从心理学角度看, 学生不喜欢一次出现大段的文字, 而喜欢逐句地呈现, 以顺应人的认知习惯和教师的授课节奏。传统的教学法中, 教师一般是按顺序讲到哪儿写到哪儿, 但课件制作时需要非常细心和耐心。选择一些重点条目逐条呈现是很有必要的。第二, 文字出现时对文字配以声音效果或动画效果, 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听讲兴趣, 但不能用得太多, 否则容易引起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疲劳, 效果适得其反。第三, 每个屏幕上的文字信息不宜太多。

(二) 根据文字信息, 精心选择图片

1. 著名人物照片———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

中国新闻传播史上著名人物众多。网上可以收集到很多照片, 不可能都用到幻灯片里, 必须精心选择。所选照片要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和视觉震撼, 要能够充分展现人物丰富的精神世界。如梁启超, 除了采用他中年时期透着沉稳、睿智的照片, 还可以展示他的墨宝———“爱国如家”的条幅, 以及他故居简陋的房舍, 再配以精彩的视频, 一个立体的、丰碑式的梁启超就立在学生面前。再如邵飘萍, “五四”时期的照片英俊潇洒、踌躇满志, 他的墨宝“铁肩辣手”更表明他是一个嫉恶如仇的铁血男儿。这样的照片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 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毛泽东、周恩来年轻时期从事报刊活动的照片以及他们的墨宝、他们创办的报刊等, 让学生领略伟人年轻时的风采以及对新闻传播事业的贡献, 可以增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

2. 老报纸实物照片———感受历史的厚重

中国新闻传播史上最早的报纸、著名报纸的创刊号、著名报纸有关重大历史事件的报道、著名报纸的号外等, 尽可能地多收集。介绍著名报纸时, 配以创刊号以及不同时期改版的照片, 让学生对著名报刊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以《大公报》为例, 从“五四”时期、“新记”时期、抗战时期, 一直到创刊100年, 从创刊时的单面印刷书册式到成为真正的报纸, 其间几次改版, 把有关《大公报》发展的照片放到幻灯片里一一展示, 再结合观看《大公报》百年DVD, 学生对这张百年老报的发展脉络就有了一个立体的、全面的认识。又如, 1941年1月6日“皖南事变”发生后, 《新华日报》发表了周恩来的两个题词:“为江南死国难者志哀!”“千古奇冤, 江南一叶;同室操戈, 相煎何急!?”笔者曾专门找到这张报纸, 拍下照片放到幻灯片里, 字里行间的愤慨、字体的凝重, 可以让学生感受新闻人坚持真理、不畏强权、为正义呐喊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3. 新闻史涉及的文物照片———再现灿烂的古代文明

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开始于唐代, 但是, 人类早期的简单信息传播活动却是从远古时代起就已经开始了。要讲清楚人类早期的信息传播活动, 就要讲文字的起源, 讲最早的文字传播载体, 从岩石、钟鼎、甲骨、竹简、帛, 一直到纸张, 而造纸术的发明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像石刻、碑刻、钟鼎文、甲骨文、竹简、帛书等图片, 以及汉代造纸工艺流程图等, 都可以在网上找到。用这些文物图片制作成幻灯片, 不仅可感, 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三、认真设计互动环节,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一) 让学生走进历史

学习新闻传播史, 必须了解历史。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让学生讲历史:本周历史上发生的大事, 每次上课前有三四个学生讲, 每个人讲两三件事。对于这个活动, 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他们课下认真查找资料, 互相启发、互相学习, 也暗中较劲儿, 都想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大家。很多学生把讲的内容制作成幻灯片, 有的做得还非常好。比如, “南京大屠杀”“一二·九”运动都被做成了视频, 课堂效果相当好。所有幻灯片笔者都保存下来, 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记录在案, 并作为期终考试成绩的参考。这个活动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又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收集整理资料能力, 更重要的是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 启发式教学, 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随时解疑释惑

幻灯片教学基本代替了板书 (不能完全取代) 。背对学生的时间减少了, 面对学生和讨论的时间增加了。在编辑文字信息、制作幻灯片时, 就要把课堂提问充分考虑进去。每次课都要有一两个问题, 引导启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参与其中, 带着问题学, 学有所思, 学有所得。在课堂上, 笔者还曾针对近代报刊政论家王韬100多年前提出的中国人要办外文报纸的话题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们谈古论今, 引经据典, 谈到对外宣传问题、国家形象问题, 特别是结合实际案例———2008年的“拉萨事件”和汶川大地震, 大家踊跃发言, 以“准新闻人”的理念, 结合以后的职业理想,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三) 朗诵新闻名篇, 活跃课堂气氛, 感受时代气息

中国新闻传播史上著名新闻人物的名篇佳作不胜枚举, 像王韬的《变法》、梁启超的《论报馆有益于国事》、孙中山的《民报发刊词》、邹容的《革命军》、黄远生的《外交部之厨子》、邵飘萍的《飘萍启事》、陈独秀的《敬告青年》、毛泽东的《〈湘江评论〉创刊宣言》等, 讲解这些经典篇目时, 就把重点段落播放出来, 或者请一名学生朗读, 或者集体朗诵,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又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 影响了几代人, 笔者在课堂上播放了电视连续剧《恰同学少年》里毛泽东和他的同学背诵该文的视频, 最后让全班学生也像毛泽东和他的同学那样一起朗诵。听着同学们充满激情的朗诵, 笔者感觉到他们完全被感动了。

中国新闻传播史论述题 篇3

关键词:西藏新闻传播;编辑特色;出版价值

《西藏新闻传播史》系西藏民族学院周德仓教授所作,本书主要论述的是西藏地区的“区域新闻发展史”。西藏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以及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规模,其新闻传播既有新闻传播事业总体上的特征又存在着自身特色。正如周德仓教授所言:“西藏的新闻传播不会很发达,但也不会失之平庸”。

一、编辑特色浅析

编辑活动包括编辑活动的要素、运动方式、手段、目的等内容。编辑活动是对已有作品和资料进行搜集、选择、整理和加工,使之适合传播目的与复制要求的精神劳动。《西藏新闻传播史》的出版对于研究西藏这一区域的新闻传播现象具有现实意义及理论意义,本书在编辑上也有自己的特色。

1.编辑过程方面。①选题:新颖,立意鲜明。选题是出版工作的第一步,一个编辑工作的开始都是从选题开始的,选题既是基础,又是编辑出版工作的灵魂。周德仓教授的《西藏新闻传播史》在选题上有着独创性和开拓性,这就要求作者具有创新意识,具有较高的职业敏感性和创造力,其次,关于区域少数民族新闻研究至今还较少涉及,本书为我们厘清了西藏从原始社会至今的新闻传播的历程。②组稿:稿件收集过程艰辛。组稿工作是贯彻落实选题计划的第一个步骤,确定选题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稿件的收集过程,这是编辑过程的重要环节,决定了最终出版物所承载的文化内涵。就《西藏新闻传播史》一书来看,资料的整理收集更是困难重重,一是西藏位于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其自然气候较内地差别较大,首先要解面对的问题就是身体上不适问题,二是西藏地区是双语传播环境,在一些农牧地区,有些农牧民不识字甚至只能说藏语,这也是资料的收集过程中的困难。③语言风格:简约、内容翔实丰富、思路清晰明确。语言风格虽然不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却与读者对象阅读的适应性密切相关,此书语言风格简约生动,读来朗朗上口,简约中透露着生动。在内容上,此书可谓翔实,不仅廓清了西藏自原始社会至今以来的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史,还对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介形态进行了阐述,其中更是包括一些西藏特有的信息传播方式。④编校装帧:简约又不失藏式风情。书籍的出版必须设计出与书籍内容相应的阅读环境,实现良好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此书在字型,书籍大小方面在阅读感受和携带方面都较适宜。其设计也在某些方面体现书藏式风情,首先,此书的封面选取的背景是布达拉宫这个宏伟的建筑,封底选取的是高原风景,在“西藏”两字映衬下的是西藏独特的雪山和藏式服饰,其浓浓的藏式风情呼之欲出。

2.编辑活动的特性方面。①编辑活动的思想性。思想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由于人的思想是由人的社会存在所决定的,所以思想性必然包含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要求。本书在政治上的作用在于超越新闻传播本身的独特的文化和政治意蕴,不仅关系到西藏的稳定和繁荣,也与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这体现出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②编辑活动的创造性。编辑活动是现代社会中人类创造精神产品的关键一环。经过编辑主体的劳动,被筛选出来的精神产品获得了最佳的传播机遇,不仅在内容上有了较大提升,在形式上更有了本质改变,获得了价值增值。创造还意味着求新,新事物、新成果、新观点、新问题等等,这在本书中最有体现,作为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论述西藏新闻传播史的著作,在创造性方面毋庸置疑。

二、出版价值探究

1.第一部关于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研究的书籍。《西藏新闻传播史》是国内第一部全面研究西藏新闻传播历史的著作,填补了中国新闻史特别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的空白,该书基本上厘清了西藏自古至今的新闻传播历程,具有开创性意义。该著作研究了西藏自治区从原始文明时代到公元2000年间漫长的历史时期,发生在西藏地方的新闻传播现象,以及新闻传播发展的历史轨迹和规律,填补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一个空白。

2.以传播学视角进行写作,具有学科建设意义。作为学术界第一部西藏地方新闻传播史,该著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多方面突破,成为中国新闻史特别是少数民族新闻史领域的代表成果,对西藏新闻传播形态和特点的研究具有开创意义,总结了西藏传播形态、传播形式及其特点以及独特的新闻发展规律,因此《西藏新闻传播史》的出版对于我国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3.文化功能。《西藏新闻传播史》传递的不仅是新闻传播学的知识,还传递着西藏独特的文化气息,为读者打开了新的视野范围,扩充了我们对于西藏这片神秘领土的了解,使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藏族人民卓越的智慧,又能体会到西藏这片圣地的不同寻常的文化色彩,因此,此书所传递的文学价值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政治功能。关涉到西藏的任何话题都会引起国内学者甚至外国人士的极度关注,党和政府对西藏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援助以及人才培养使得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慢慢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周德仓教授在西藏研究热这个大背景下机遇与挑战并存,此书的出版一方面是关于西藏学术研究取得的硕果,一方面又传递着政治功能,因此这本书不仅是关于中国新闻事业尤其是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重大突破,同时还关系到西藏的稳定和繁荣,与整个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息息相关。

三、结语

《西藏新闻传播史》不仅是第一部关于西藏新闻传播事业历史研究的著作,更是一本兼具传播学和文化价值的著作,这些文化特质和创造性使得本书极具编辑出版价值。此书在西藏新闻传播历史史料的挖掘和分析上有多方面的突破,为西藏新闻传播历史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开拓了藏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参考文献:

[1]周德仓.西藏新闻传播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2]罗紫初.编辑出版学导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3]孙利军.出版评论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4]梁成秀.藏医学名著《四部医典》的编撰特点和编辑学意义略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0(2).

[5]梁成秀.《四部医典挂图》编辑学价值浅析[J].民族学院学报,2009(11).

[6]吴平,芦珊珊.编辑学原理[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王明月(1990-),女,河北衡水人,现为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研究。

中国新闻传播史论述题 篇4

保障言论出版自由的法令: 湖北军政颁布的《中华民国鄂州临时约法》 ;《浙江军政临时约法》;《江西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以孙中山为首的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的自由新闻体制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中,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三是废止亡清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旧法规,颁布促进新闻事业的新法令。上述法律、法令确立了以言论出版自由为本的新闻内法制原则,标志着自由新闻体在中国的形成。

“暂行报律”事件: 1912 年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制定了《暂行报律》。

基本内容: ①出版报刊必须履行登记手续;

②“流言煽惑,关于共和国体有破坏弊害者”应受惩处; ③“调查失实,污 毁个人名誉者”应受处罚。

后引起上海报界和章太炎反对,孙中山知道此事后,就下令撤销《暂行报律 》。“暂行报律”事件反映了孙中山的尊重舆论和办事策略,也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内部的矛盾 与斗争。

1912年3 月1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具有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其中规定 :“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人民群众的言论出版自由,第一次载入了国家根本大法。自由新闻体制确立后,新闻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全国的报纸有100多家猛增到500家,总销数达4200万份。

“横三民报”:《民权报》与同时在上海出版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被人们称 为“横三民报”。

反袁斗争:在上海火车上,袁世凯刺杀了国民党代理理事长宋教仁,案情的真相被报刊揭 露了后,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终于认清了袁世凯的反动面目。从宋教仁被刺到二次革命失败的过程中,国民党系统的报刊都以大量篇幅声讨袁世凯。以《民立报》为首,每天以正版篇幅连续报道宋案经过,刊登凶手的供词和袁党往来的密电等,用铁一般的事实证明袁世凯就是刺杀宋教仁的元凶。有的报纸发 表题为《强盗政府》的社论。广州创办了《讨袁报》,一些报纸也出版了反袁专刊。二次革命后,袁世凯的复辟帝制不得人心,大多数报刊都站到了袁世凯的对立面。中华革命党等都拒用“洪宪”年号,就连原先拥袁、亲袁的一些报纸和报人,在全国人民强烈反对帝制的震撼下,也转而加入了反袁的行列。梁启超写了一篇反对复辟帝制的《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袁派人送去20万元请他不要发表,被梁启超拒绝。《申报》,《华字日报》等,也改变态度支持反袁。

“癸丑报灾”: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为了实现独裁统治,对国民党系统的报刊和其他 反袁报刊进行了大扫荡。据统计,到1913年底,全国继续出版的报纸只剩下139 家,比1912年初的500 家少了2/3,同时有大批报人受迫害。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这段历史,在中国近代新闻史上被称为“癸丑报灾”。

《亚西亚日报》 :由帝制分子薛大可主编,是御用报纸中影响最大的一家。二次革命期间,连续刊登帝制分子劳乃宣和袁世凯的政治顾问古德诺鼓吹复辟帝制的文章。袁世凯称帝期间,该报带头 改用“洪宪”年号,称袁世凯为“今上”,记者署名“臣记者”。主要在北方创建,在上海出分版,遭 到革命当人和爱国人民的强烈抵制,报馆两次被炸。

袁世凯控制新闻事业所采取的手段: ①创办御用报纸和收买报纸报人。较有影响的《亚细亚日报》,是御用报纸中影响最大的一家。

②制定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袁世凯在执政期间先后颁布了《报纸条例》和《出版 法》等。

③用暴力手段任意摧残报业、迫害报人。据统计,在袁世凯统治时期内,全国报纸至少有71家 被封,49家受到传讯,9 家被反动军警捣毁。新闻记者中至少24人被杀,60人被捕入狱。

《报纸条例》: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1914年4 月颁布《报纸条例》,共35条,其中规定:禁止军人、官吏、学生和25岁以下者办报;报纸出版须到警察机关登记并交纳保证金;禁止报纸刊登“淆乱政体”、“妨害治安”和各级官署禁止刊载的一切文字;每天的报纸在发行前呈送报样给警察机关备案。

《出版法》: 为了使摧残舆论暴行合法化,袁世凯在执政期先后颁布多条法律、条例来限制言论出版自由。1914年12月,袁世凯政府颁布《出版法》。该法对包括报纸在内的一切文字、图画印刷物都作了类似《报纸条例》中的规定。尽管法律已十分苛刻,而各地官府在执行过程中又层层加码。

民国初年新闻法律制度的特点: 一是在形式上采用自由新闻体,二是带有浓重的半封建半殖民地色彩,三是滥用军法,惟军阀意志是从。

真正的职业记者从黄远生开始。黄远生(黄远生的新闻活动):

原名黄为基,民国初年著名记者。他的记者生涯是从1912年创办和主编《少年中国》周刊开始的。最出名时,任上海《时报》、《申报》驻北京特约记者,为其撰写北京通讯。他善于调查研究,勤于采访交人广,以擅长写新闻通讯著称于世,是我国新闻通讯的奠基人。被称为“报界之奇才”。为了躲避袁世凯的纠缠,1915年避往上海,12月到达旧金山不久被枪杀。

他死后,其友人将他的文章收集整理,出版了《远生遗著》,是中国第一部通讯集。黄远生的新闻通讯的特点表现在: 一是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注重时效和事实。二是报道重要的人物事件。他报道的人物有孙中山等中国政府和中国政治的代表,善于从他们 身上发掘重大新闻,如揭示了袁世凯“权谋百出,专以手段胜”的伎俩。他报道的事件很多,如日本提 的“二十一条”等,这些事件都是当时社会矛盾的反映,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黄远生的通讯是当时社会 的一面镜子。

三是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他的通讯善于抓住具体的场景细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绘,如《外交部之厨子》。

四是语言通俗生动,他追求通讯语言的通俗和生动。黄远生对新闻记者提出的“四能”要求,即脑筋能想,腿脚能奔走,耳能听,手能写。

邵漂萍:我国不可多得的“新闻全才”。早在学生时代就被聘为《申报》通讯员;1911年协助创办《汉民日报》,兼任《浙江军政府公报》,从此开始职业报人生涯。日本留学期间,在东京创办东京通讯社。1916年回国后,受聘于《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撰写时评。袁世凯死后,《申报》聘他为特派驻京记者,期间为之撰写的《北京特别报道》很受欢迎。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1918年在北京创办《京报》,自任社长,以“铁肩棘手”为座右铭。同时他还兼任北大新闻研究会导师。他最擅长新闻采访,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 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这一时期负有盛名的新闻记者还有刘少少、徐彬彬、林白水、胡政之、张季鸾等人。

1917年11月10日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第三天,(最早)北京《晨钟报》(李大钊)、上海 《民国日报》等报纸就以大字标题报道了这个消息。

第六章 “五四”时期的新闻事业

《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1915年9 月15日创刊于上海。它的出现标志着 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它代表现代报刊的开始。

《敬告青年》: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的,带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针 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在新文化运动中,《新青年》成为主要阵地。从创刊到1922 年7 月止,共9 卷。陈独秀主编。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每周评论》,1918年1 月,第4 卷第1 号开始,实行轮值主编制。主编人有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胡适,李大钊,沈尹默等。

《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上中主要的宣传贡献有哪几个方面?

《新青年》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发动了一场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 倡新文学为主要内容的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

它主要的宣传贡献有以下三个方面: ①批判封建的旧道 德,抨击尊孔复辟逆流,提倡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新道德新思想。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了一系列政论:《驳康有为致总理书》、《宪法与孔教》、《袁世 凯复活》、《复辟与尊孔》等,并在《通信》栏对尊孔言论“词而辟之”。他以袁世凯称帝的事实理论 指出“主张尊孔,势必立君,主张立君,势必复辟”。

②提倡科学、反对迷信。《新青年》提倡用科学的观点来看待社会和人生,反对偶像崇拜、迷信盲从、主观武断和一切 黑暗愚昧现象。陈独秀撰写《偶像破坏论》支持此观点。

③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紧接着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 革命的三大主义。《新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宣传,好似春雷初动,惊醒了一代青年。

陈独秀: 《新青年》的创办人、主编、主要撰稿人。1918年与李大钊等合办 《每周评论》。通过对这两个报刊的编撰,毛泽东对其评价他成为新文化运动战线上的“总司令”。他是五四运动时期 的著名政治活动家和政论家。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了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 《敬告青年》 一文。广大青年推崇陈独秀是“思想界的明星”。

提出六方面要求: ①自主的而非奴隶的;②进步的而非保守的;③进取的而非 退隐的;④世界的而非锁国的;⑤实利的而非虚文的;⑥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陈独秀提倡的科学内容包括了科学和民主。

李大钊: 河北乐亭人,是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始人之一,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的卓越宣 传家,中国无产阶级新闻活动的先驱。他揭开了我国报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新页。1916年从日本寄给《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1918年李大刊在报刊上发表了几篇热情歌颂十月革命的文章,有《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把轮值主编的《新青年》第6 卷第5号编成《马克思研究》专号,写了长篇论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李大钊是《新青年》编辑部中接受并宣传十月革命的第一人,把新文化运动推向了新阶段。

鲁迅:他给《新青年》写的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首次署名鲁迅)。还写了论文、小说、杂文,工五十多篇,鞭挞封建主义,痛斥尊孔复辟势力,鼓舞青年投身发封建斗争。后又在《新青年》上发表《孔乙己》、《药》等小说,并在该刊《随感录》栏发表了二十多篇杂文,显示了“文学 革命”的实绩。胡适,被称为“白话圣人”。

“双簧戏”:《新青年》第4 卷第3 号在《文学革命之反响》的总题下发表了著名的新旧 文学论战的两封信。一封是王敬轩写给 《新青年》编辑部反对文学革命的来信,一封是刘半农写的万余言反驳书 《致王敬轩信》,逐条批驳王的论点,具体论述文学革命的必要性。这二封信的辩驳,推动了文学革命问题的讨论。

《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陈独秀撰写,为了宣扬倡导民主与科学,哪怕断头流血,都不推辞。这是坚持反封建文化运动的战斗宣言,也是 《新青年》 前期思想宣传的基本总结。

《劳动节纪念号》:李大钊在筹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过程中把《新青年》编成的一期专号,是《新青年》宣传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一个里程碑,也是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新的集合点。

《每周评论》: 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的报纸之一,是小型政治时事评论报纸,于1918年12 月在北京创刊。由陈独秀负责主编,他和李大钊都是主要撰稿人,鲜明地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并倾向社会主义。从第26期起,在胡适接手主持下,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成为宣传实用主义的刊物。

《每周评论》大力进行了反帝反封建军阀的政治时事报道评述。《每周评论》 配合 《新青年》,支持提 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的斗争。《每周评论》是4 开采版小型报,栏目新颖多样。《每周评论》对于五四运动的报道,尤其起了舆论先导的作用。在《新青年》、《每周评论》的带动下,进步学生报刊一年之内全国这类新出版的刊物就达到400 种之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报》

1920年9 月,《新青年》改组,从第8 卷第1 号起,由民主主义性质的刊物改组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改组后的《新青年》,向广大读者进行了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启蒙教育,激励、团结一代新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大贡献。

《共产党》月刊:是中共上海发起组于1920年11月7 日创办的半公开理论机关刊物。毛泽东称赞它:“颇不愧‘旗帜鲜明’四字。”

1920年7 月,共产国际工作组和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创办“中俄通讯社”(后来简称“华 俄社”)由来华小组成员兼翻译杨明斋主持。

工人报刊:1920年下半年,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相继创办《劳动界》(上海)、《劳动音》(北京)、《劳动者》(广州)等刊物,这是我国第一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工人为对象的通俗报刊。唤起了工人的觉醒。它们的出版表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和工人运动结合,是先进知识分子从事工人运动 的良好开端。(《劳动者》以《劳动歌》为题最早译载了《国际歌》歌词。)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产生的历史条件、特点?

三个历史条件: 1 :共产主义小组创办的报刊和通讯社宣告我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我国广泛传播。3 :涌现出了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他们发起组成了共产主义小组,这就为我国 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思想旗帜、编者作者队伍和组织领导力量等必要条件。

特点: ①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要“促进国内劳动同胞的团结”,为他们提供阶级斗争的工具。

②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③注意联系群众,并在工人中进行组织活动。改组后的《新青年》,增设了《编辑室札礼》专 栏,加强编者和读者的联系,听取读者批评,改进工作。

五四时期新闻事业的重大改革:

一、自由讨论风气的出现与政论的发展;《新青年》等宣传新文化的报刊,冲破封建统治 的桎梏,促成了思想解放,形成自由讨论的民主风气,使报刊成为百家争鸣的园地。报刊政论受到重视 并不断发展丰富。

二、倡导新文风;《新青年》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使我国报刊文风一新。在《新青年》 的影响下,五四运动中涌现的数百种报刊纷纷采用白话文,如《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在推广 白话文的同时,《新青年》还提倡使用新式标点符号。

三、新闻业务的改进;加强记者队伍的建设,重视直接采访,迅速报道,国内外消息、通讯比重增加,出现了一批有价值的新闻作品。1920年秋,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合筹经费,向美、英、法、德、俄等欧美5 国一次派出7 名特派员,开辟国外新闻来源。瞿秋白、俞颂华、李宗武3 人,成为我国采访报道列宁领导的苏维埃俄国实际情况的第一批新闻记者。

四、副刊和杂志的革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报纸副刊发生了突破性的革新,出现了 影响较大的4 大著名副刊,它们注重知识性,宗教、哲学、科学、美术各类稿件兼收并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短小生动,很吸引人。他们的成就为办好我国报纸的副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五、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开端。1918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宣告成立,该会的创办标志着我国将新闻作为一个门科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1923年,北京平民大学报学系成立,徐宝潢任系主任。他的讲义《新闻学大意》是我国第一个 新闻学著作。邵飘萍主讲新闻采访,并知道会员的实习。他们为我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做出了开拓性贡献。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3 期《新闻周刊》,它是我国早期采用横排的报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

四大著名副刊: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冲击下,报纸副刊发生了突破性的革新,分别是北京《晨报》的副刊、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京报副刊》、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它们各有特点,但都具有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潮的进步性质,它们的成就为办好我国报纸的副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五四时期的进步副刊的特色?

答:它们宣扬民主与科学思想,传播社会主义新思潮。刊登短小 政论和犀利杂文,联系社会生活和政治文化实际,“论时事,砭锢蔽”,爱憎分明。它们强调文化娱乐性,介绍新文学,发表大量新诗、散文、短篇小说、知识小品等文艺作品。它们注重知识性,宗教、哲学、科学、文学、美术各类稿件兼收并蓄,内容丰富、题材多样、短小生动,很吸引人。他们的成就为办好我国报纸的副刊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①北京《晨报》的副刊;在李大钊的指导和帮助下,进行改革。李大钊还指导它出版了1919年 五一《劳动节纪念》专号。(中国第一张结合劳动节的报刊)1921年第7 版改成4 开4 版的单张出版,刊名《晨报副镌》,由孙伏园主编,鲁迅撰稿支持。《阿Q 正传》就在该报刊上连续刊载。

②上海《民国日报》的《觉悟》副刊,邵力子主编,大力宣传反封建的民主主义思想,并开始 介绍社会主义思潮。

③《京报副刊》,孙伏园主编。

④上海《时事新报》的《学灯》副刊,由张东荪主编,曾刊登李大钊的文章和郭沫若早期的诗 作。

瞿秋白五四时期的新闻活动和贡献是什么?

1919年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和郑振铎等创办《新社会》旬刊。从1921年初到1922年底,他坚持在苏联采访活动两年,辛勤采写了《共产主义之人间化》等数十篇新闻、通讯,发表在两报上的有五十多篇,他还写了著名散文集《俄乡纪程》、《赤都心史》 等书。瞿秋白在苏俄期间,于1922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脱离了与《晨报》、《时事新报》的关系,“五卅”时编辑《热血日报》。是我国最早的无产阶级新闻记者。

周恩来采写的旅欧通信,1920年到法国勤工俭学,应天津《益世报》邀请,担任该报特约通讯员,为它撰写海外通信。连续在《益世报》上发表56篇通信,深刻反映了当时欧洲的革命形势、旅欧华人的斗争和中国留学生的艰苦生活。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918 年成立,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该会的创办标志 着我国将新闻作一门科学进行研究的开端,也是我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开端。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兼任会长。

学会聘有两名导师:一是徐宝璜、一是邵飘萍。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了3 期 《新闻周刊》,是我国早 期采用横排的报纸之一,也是我国第一个新闻学业务刊物。

学会还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新闻学研究会举办了两期研究班,培养会员百余人。毛泽东当时正任职北京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他参加新闻学会,并取得了听讲半年的证书。他一生重视新闻事业和新闻学研究,和学会给予的良好熏陶是密不可分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有些会员,如高君宇、罗章龙等,后来都曾担任中共早期报刊《劳动音》、《向导》周报、《工人周报》、劳动通讯社等的出色记者和编辑。

徐宝璜:最早赴美国研究新闻学的人,回国后任北京《晨报》编辑,北京大学教授。他讲授新闻学概论基本知识,并指导编辑新闻的练习。他为学会讲课写的讲义《新闻学大意》是我国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后改名为《新闻学》。蔡元培称赞它“在我国新闻界实为‘破天荒’之作”。

第七章 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

《向导》的创办经过、基本内容和主要特点: 《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1922年上海创刊。1927年停刊,共出201 期。是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在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领导 下出版的,蔡和森是第一任主编,《向导》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向导》用大量事实报道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分析,揭露贫穷落后、战乱不安的根源,明确 指出打倒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基本任务之一。

《向导》注重开展反对帝国主义新闻侵略的宣传斗争,大力进行了打倒封建军阀的宣传,还批 驳了各种错误思想和主张。

《向导》经过两年多持之以恒的宣传,终于使“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深入人 心,成为全国人的政治常识。中共“四大”评价指出:在中华民族革命运动中,《向导》“立在舆论的 指导地位”。

它的发行数量由开始的二三千份很快增至2 万份、4 万份,最高达10万份。读者赞扬《向导》的创办是中国“二千年来历史上破开荒的荣誉作业”,称赞《向导》是当时中国新闻界中“真敢替受压迫的工农阶级呼冤而确能指示民众以革命大路的”惟一报纸,把《向导》看做是“黑暗的中国社会 的一盏明灯”。蔡和森:湖南湘乡人,1918年同毛泽东等在长沙组织新民学会,五四运动后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向导》的第一任主编,有很高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能抓住重要的实际问题,提高到理论高度来分析,具体生动地宣传当的纲领和政策。于1925年赴莫斯科参加共产国际会议,1931年在香港被捕后引渡到广州,被反动军阀杀害。继《向导》之后创办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还有《新青年》季刊,是中共中央理论机关刊物。还有《前锋》月刊,由瞿秋白主编。

《先驱》:北京团组织于1922年1 月15日创办的《先驱》半月刊。1922年5 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中央机构建立,《先驱》改组成为团中央的第一个机关报。

《中国青年》:1923年8 月,团中央决定创办《中国青年》作为团中央的机关刊物。10月,《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经常发行1 多份,最多时2 万份,1927年10月停刊。在大革命时期,《中国青年》是办得最出色、影响很大的刊物之一。

《中国青年》的宣传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

答: ①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学习、工作、生活,引导 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②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③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批判各种侵蚀青年的反动、错误思想。

恽代英的报刊活动与贡献: 他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报刊宣传活动家。五四运动 后在武汉创办工人和补习学校,开设利群书社,编辑《学生周刊》和《武汉星期评论》。1921年参加共产党,1923年当选为团中央委员,担任团中央宣传部长兼《中国青年》主编。

作为《中国青年》的创办者、首任主编、主要撰稿人,恽代英勤奋写作,精心编辑,还亲自处理读者来信。发表文章百余篇、通信四五十封。

他的作品代表了《中国青年》的文风,就是:热情加说理。既洋溢着革命激情,又有求实精神。他一生从事报刊宣传活动16年,主编和参与编辑的报刊有10余种,撰发报刊文章500 篇,他具有 丰富的报刊工作经验,对早期中共党报思想理论建设做出了贡献。

萧楚女:1925年在上海参加团中央工作,担任《中国青年》编辑,主持《新刊批评》专栏。1936年协助毛泽东编《政治周报》,1927年广州“四一五”政变中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其文情理交融、分析深刻,感人至深。他还长于论辩,写有著名长篇论著《显微镜下之醒狮派》、《国民革命与中国共 产党》等。青年读者称他为“真理的战士”、“革命的煽动家”。

工人报刊:工人团体创办最著名的是上海《劳动周刊》,和北京的《工人周刊》。

上海《劳动周刊》 :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机关报,也是中共领导下的第一张全国性的工 人报纸。北京《工人周刊》,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北方分部机关报,创刊于北京,曾被誉为“北方劳动界的一颗明星”,1924年2 月,改为新成立的中华全国铁路总工会的机关报。

北京《工人周刊》:最初是北京共产主义小组以“工人周刊”名义出版发行,1922年改为新公里的中华全国忒路总工会的机关报。

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 一是把党的报刊作为当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

二是继承和发扬“五四”时期报刊的革命精神,以宣传马列主义和当的领导纲领,路线,方针,政策,指导革命斗争为基本任务;

三是在以广大工人为读者对象的同时,要面向民众,面向社会,扩大影响范围,另外在文风上,党的报刊也坚持了“五四”时期倡导的白话文的正确方向。

《政治周报》:(1925.12.5 —1926.6)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创刊于广州,由毛泽东筹办 并任第一任主编,并撰写发刊词《< 政治周报> 发刊理由》。第5 期起,沈雁冰、张秋人接任主编。注重用事实说话,通过大量事实报道和评论,揭露国民党右派勾结帝国主义和军阀势力的阴谋活动,揭示右派分裂的必然性,反击敌对新闻工具的反革命宣传,为维护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和巩固广东民主革命基地,发挥了重要作用。每期发行数达4 万份。共出14期。

《< 政治周报> 发刊理由》:是毛泽东为《政治周报》出版撰写的发刊词,毛泽东在《政治周 报发刊理由》中提出,办《政治周报》“是为了革命„„为什么要革命,为了要使中华民族得到解放,为了实现人民的统治,为了使人民得到经济上的幸福”。

《工人之路特号》 :省港大罢工中出版的省港罢工委员会机关报,邓中夏兼任主编。它是 大革命时期工人报刊中出版最久的一张日报。

《中国工人》:1925年创刊于伤害是中共中央主办的指导职工运动的刊物,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后改为全总的机关报。以指导工人运动的复兴为自己的首要任务。通过总结我国工人运动经验教训、介绍国际工人斗争经验,帮组工人学习罢工的战略战术,充分做好战斗准备。《妇女日报》创刊,向警予发表《中国妇女宣传活动的新纪元》一文,欢呼该报的出版 “是中国沉沉女界报晓的第一声”,希望它“成为全国妇女思想改造的养成所”。《中国军人》1925年创刊,是中国青年军人联合会的会刊。《军人日报》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政治训练部主办,1926年创刊。

《热血日报》:(1925.6.4—1927)是中共为加强五卅运动的宣传专门出版的,是中共创办的第一张日报,共出刊24号。是一张4 张4 版的政治性报纸。具有通俗化、群众化的特色,主编瞿秋 白。

五卅运动中创办的报刊:在《热血日报》创刊的同一天,上海学生联合会机关报《血潮日刊》出版。6 月11日,上海总工会机关报《上海总工会日刊》创刊,12日上海工商联合会主办的《工商学联合会日 刊》创刊,上海学术界对外联合会早在6 月3 日就创办了《公理日报》。

“《诚言》事件”: 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专门成立“出版处”,编印出版《诚言》,出过 3 期,共散发和张贴110万份。群众把宣传品上的“诚言”涂改为“谣言”、“贼言”等,上海《申报 》和《新闻报》刊登《诚言》。引起上海人民的极大愤慨。在爱国力量的舆论压力和说服下,《申报》 刊登向全国人民道歉的启事。

“《诚言》事件”,标志着帝国主义报刊欺骗宣传的再次破产;同时也说明,中国任何报刊都 必须坚持反帝、爱国的方向,否则必将为人民群众所唾弃。

《世界日报》:成舍我于1925年在北京创办,以军事政治新闻为主,兼重教育新闻,还设有多种副刊,销量在当时居北京各报之首。

成舍我:报刊大王,创立成氏报系事业。1924年4 月创办《世界晚报》,1925年2 月创办 《世界日报》,同年10月出版单张《世界画报》。

旧中国民间三大报系:成氏报系、南京新民报系、新记大公报系。

《大公报》: 创刊于1902年。1926年9 月1 日,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在天津问世。吴任社长,胡任经理兼副总编辑,张任总编辑兼副经理。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三人组成新记公司,接办《大公报》。

《大公报》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 办报方针,并以此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成为北方大报之一。

《申报》

在1912年史量才接办初期,销数只有7000多份,到1922年平均日销5 万,1926年超过10万。《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和《新闻报》经理汪汉溪,都致力于经营报业,取得显著成绩。

1926年,著名记者邵飘萍、林白水在北京相继被奉系军阀杀害,成为震惊全国的事件。

邵飘萍,1913年主持《汉民日报》,二次革命失败后,《汉民日报》被封,邵飘萍入狱。1914 年出狱后,东渡日本留学,创办了东京通信社。

1916年回国,受聘于上海《申报》、《时报》和《时事新报》,主要撰写时评。1916年在北京创办新闻编译社。

1918年10月,在北京独立创办日报《京报》,自任社长,同时还兼任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讲师。

1919年《京报》被查封,邵飘萍再度流亡日本,出任大阪《朝日新闻》特约记者。1920年回国恢复《京报》。日销量平时有四五千份,多时达六千多份。所著《实际应用新闻学》一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采访专著之一。

1925年,他秘密加入共产党,1926年,邵飘萍用《京报》全力揭露“三一八”惨案真相,抨击当局,被列入黑名单。张作霖进占北京第三天,邵飘萍被诱骗逮捕,不经审讯,以“宣传赤化”罪名,被枪杀于天桥刑场。

邵飘萍是我国不可多得的 “新闻全才”,对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贡献卓越,英年遇难,是中国新闻界的重大损失。邵飘萍被害后,《京报》一度停刊,后又恢复出版,他的夫人继承。

在北方,在政治思想战线上展开了对《甲寅》派和《现代评论》派的斗争。

1926年段祺瑞政府制造了“三一八”惨案,鲁迅悲愤地在《语丝》、《国民新报》副刊和 《京报副刊》上接连写了一篇篇檄文《无花的蔷薇之二》、《死地》、《可惨与可笑》、《纪念刘和珍君》等。从“四一二”(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到“七一五”(汪精卫在武汉发动反革命政变)这段时期,大批共产党员和革命分子在血腥屠杀中遇难。其中有优秀的共产党员和无产阶级报刊宣传活动家、政论家萧楚女、陈延年、赵世炎等。中国共产主义运动先驱、中国无产阶级新闻事业的创建者李大钊亦被北洋军阀残酷杀害。

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创办于1920年11月2 日美国匹兹堡KDKA广播电台正式开始广播,这被公认是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

中国的广播事业:中国的广播事业最早是由外国人经办的。1923年1 月,美国商人奥斯邦 创办的中国无线电公司与英文《大陆报》合办的上海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电台开播。这是中国 境内第一座广播电台。由于它没有经过中国政府批准,当年4 月停播。哈尔滨广播电台,呼号XOH,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国闻通讯社:于1921年8 月在上海成立。胡政之任社长。1924年创办《国闻周报》。1926年 新记公司大公报社成立后进,该报成为大公报社的附属机构。中国境内最早的通讯社是1872年路透社在上海所设远东分社。

申时电讯社:1924年11月成立于上海。张竹平任社长。1928年成为正式通讯社,先后在南 京、汉口、天津、香港等地设立分社。

20世纪20年代,是中国高等新闻教育奠定基础的时期。1924年燕京大学成立报学系。(后称为新闻系)复旦大学中文系1924年秋开设新闻学讲座。1929年建立新闻系。

新文学研究出版新闻学著作:任白涛《应用新闻学》、邵飘萍《实际应用新闻学》和《新 闻学总论》、任超《新闻学大纲》、蒋裕泉《新闻广告学》、蒋国珍《中国新闻发达史》、戈公振《新 闻学撮要》、《中国报学史》。

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 :戈公振是中国记者、新闻学家。1925年开始撰写讲授《中国报学史》,1926年完稿,1927年出版。这是第一部全面地、系统地记述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著作。被公认 是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奠基之作。曾多次重印、再版,并出有日本译本。

第八章 十年内战时期的新闻事业

“中央广播电台”(简称“中央台”)1928年在南京建立。1932年11月该台的发射功率由 500 瓦增加为75千瓦,呼号改为XGOA.1932年南京的《中央日报》、中央通讯社和中央广播电台等中央宣传机构均有改革。

中央通讯社:1924年成立于广州,1927年5月迁南京,由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主管,由萧同兹为社长,中央社实行“工作专业化”、“业务社会化”、“经营企业化”的方针在各大城市和省会城市设立分社或通讯员办事处,基本上建立了覆盖全国的通讯网,垄断了国内新闻来源。还收回了外国通讯社在华的直接发稿权,同路透社、美联社、哈瓦斯社等外国通讯社签定了交换新闻合同,从而垄断了国际新闻来源。

《中央日报》:1926年在广州筹办,1927年3月在汉口创刊,国民党中央机关报中文版英文版各日出一大张。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部长孟余兼任社长,在共产党和国民党左派的影响下曾为国民革命做积极的宣传,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反共拥蒋。后停刊至1928年在上海再次出版,后又在南京出版。

《布尔塞维克》:1927年10月在上海出版,中共中央政治理论机关刊物,组成由瞿秋白任 主任的编委会。为了迷惑敌人的视线,躲避国民党的查禁,《布尔塞维克》采取了伪装封面和目录及化名出版。1932年出至第五卷第1 期停刊,共出52期。

《红旗日报》:1930年8 月15日在上海创刊,中共中央机关报。由《红旗》三日刊和《上 海报》合并组成。李求实主编。

左翼新闻记者联盟: 1932年3 月20日成立。“记联”成立后,通过各种方式,团结新闻界,开展进步宣传活动。出版机关刊物 《集纳批判》周刊。

创办了“国际新闻社”和小型报纸《华报》,编发抗日稿件。1934年夏,“记联”的活动全部转入地下。1935年秋,又建立了公开组织“中华新闻社”,一直活动到1936年5 月。

鲁迅以报刊为阵地反对国民党文化“围剿”的斗争。

鲁迅是左翼文化运动的主帅,率领左翼文化工作者,以报刊为重要阵地,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①他们注意守住营垒,发扬“韧”的战斗精神。鲁迅一生用过一百三十多个笔名,其中大部分都是在后十年“围剿”严重时期使用的。仅在《申报》上就先后换用过四十多个笔名。

②他们重视发挥杂文的战斗作用。他把杂文当做投向敌人心脏的“匕首和投枪”,“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来的东西”。

鲁迅的杂文特点:把政论性与形象化融为一体,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瞿秋白称鲁迅的杂文是 “战斗的‘阜利通’”(文艺性论文)。鲁迅一生编辑过19种报刊,并指导过许多报刊的编辑出版。鲁迅从事报刊编辑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作风,他的卓越的杂文,都是新闻工作者学习的楷模。

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新闻事业: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在瑞金成立,又称中央工农民主政府。1933年秋,仅中央根据地就有各种大小报纸34种,出现了人民通讯事业的萌芽。其中,影响较大的是《红星报》、《青年实话》、《斗争》报及红色中华社。

红色中华社:简称“红中社”,是中央工农民主政府主办的一个新闻机构,1931年11月成立于江西瑞金。红中社的新闻广播呼号是CSR.1931年11月7 日这一天,就被定为“新华通讯社”诞生的纪念 日。1937年1 月,“红中社”改名“新华社”后,仍旧使用这一呼号。它以出版《红色中华》报为主,出版报纸是红色中华社的主要任务。毛泽东关于“用事实说话”的论述,见于《〈政治周报〉发刊理由》和关于“时事简报”的论述。这也反映了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的新闻思想。

《时事简报》: 根据毛泽东在红军第四军第九次党的代表大会上做出的“各军及纵队必须半一壁报,名称均为《时事简报》,内容是国际国内政治消息、游击地区群众斗争情形、红军工作情形。”的命令在红色区域普遍创办的简报,由于这项指令的贯彻,《时事简报》成为根据地和红军初创阶段的主要新闻宣传阵地。

《红色中华》的创办经过、特点,并论述革命根据地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红色中华》报,作为中央工农民主政府的机关报,1931年12月11日在瑞金创刊,1934年 10月长征开始,同年3 月《红色中华》报出至第240 期,暂时停刊。1935年在陕北瓦窑堡复刊,第325 期改名《新中华报》。

《红色中华》报初为周刊,后改为三日刊、双日刊。《红色中华》报的宣传报道有以下三方面: ①配合党政中心任务,积极进行了建设和巩固工农 民主政权的宣传。②帮助党和政府进行了多方面的战争动员工作。③宣传贯彻党的抗日救国的主张,及时揭露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我国的罪行,以及国民党的卖国政策。

《红色中华》报日益成为党和政府用来组织战争和经济动员的有力工具。

革命根据地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红色中华社是在艰难险阻的环境中艰苦奋斗创办起来的,人手少,条件差。他们辛勤建立通讯网,使通讯员从开始的200 多人增加到400 多人,还选聘有特约通讯员。就这样,他们把《红色中华》报从周刊逐渐办成了三日刊直至双日刊。

在《红色中华》百期纪念时,中央领导同志特别提出:《红色中华》向困难作顽强斗争的精神,值得全苏区的党政工作同志学习!

《红星报》:1931年创刊于瑞金,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机关报,军委总政治部主办。1933年8 月后,邓小平主编(后期)。被称赞为“战士的良友”、“革命战争的一只有力的喇叭”。1935 年8 月初停刊。

《青年实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苏区中央局机关报。

《斗争》: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机关报。

《救国时报》:1935年中共在法国出版,廖焕星、李立三先后任主编。该报编辑部设在莫斯科,航运纸型到巴黎印刷发行。《救国时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海外从事抗日宣传的机关报,发行43个国家及国内各地,销数达2 万份,影响遍及国内外。该报1935年5 月创刊时名《救国报》。是惟一铅印 的西欧侨胞的喉舌。史量才是一个爱国进步的民族资本家、报业家。1934年11月13日被杀。

“九一八”事变后,《申报》的变革: “九一八”前后,《申报》开始改变先前保守的政治态度和单纯营业性质,转向爱国进步立场,要求坑日和民主,批评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

改革后的《申报》有了不少明显的变化: 首先,言论态度鲜明,加强政治时事评论。1932年《 申报》连发了三篇时评;《剿匪与造匪》、《再论剿匪与造匪》、《三论剿匪与造匪》,鲜明反对内战。

其次,革新副刊《自由谈》,聘青年作家黎烈文任主编,改变长期庸俗的趣味主义编辑方针,主张文艺的进步与近代化。《自由谈》成为反文化“围剿”的进步文化阵地;

再次,聘请李公朴等主持开展社会文化服务事业,相继举办了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新闻函授学校等,团结培养大批青年走向进步,参加抗日救亡运动。

此外,创办《申报》月刊,俞颂华主编;发行《申报年鉴》。这一系列改革既服务了社会,又增强了报纸声誉,促进了报纸销路。(此处相关的可能可能题目为《申报》、《新闻报》等中国商业报纸的发展)

站在抗日救亡运动前列的学生报刊:清华大学《清华周刊》、《清华副刊》和《觉民报》、燕京大学《燕大周刊》等。

救亡运动中的综合性、时事政治性杂志:邹韬奋主编的上海《大众生活》周刊,全力支持 “一二。九”运动,成为爱国学生的代言人。

邹韬奋:我国杰出的新闻出版工作者。他一生主办过6 刊1 报,撰写评论、通讯报道达数百万字,他创办的“生活书店”在全国拥有56处总分支店,对中国进步新闻文化事业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他的《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两本通讯报告集,读者赞美它们是“充满着爱与力的新游记”。

《生活》周刊:1926年10月,邹韬奋接手主编中华职业教育社刊物《生活》周刊,正式开始新闻记者生涯。《生活》创刊于1925年,宗旨是“职业教育”、“职业指导”。《生活》 渐渐转变成“主持正义的舆论机关报”,以讨论社会政治时事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刊物。

评价邹韬奋的办报历程和优良作风: 邹韬奋从主编《生活》周刊开始,毕生从事新闻出版工作,在他的主持下,先后出版的报刊有《生活》、《大众生活》、《生活周刊》、《生活日报》、《生活日报生活刊》、《抗战》、香港《大众生活》和《全民抗战》等。

韬奋流亡国外的两年中,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他撰写了海外见闻通讯,后来集印成 《萍踪寄语》、《萍踪忆语》两本通讯报告集。读者赞美它们是“充满着爱与力的新游记”。

1935年11月邹韬奋在上海创办《大众生活》周刊,最高发行量20万份。1936年出至第16期,被 国民党查封。同年3 月,他在香港创办了他多年梦寐以求的《生活日报》,出版后55天自动停刊,8月迁上海,在复刊日报受阻情况下,他只好将日报的增刊改名《生活星期刊》出版。由于“七君子事件” 被捕。在狱中8 个月,韬奋写下了《经历》、《读书偶译》等著作,坚持用笔战斗。1937年《抗战》三 日刊创刊,从7号起一度改名《抵抗》。《大众生活》周刊1941年5月复刊,1941年12月停刊,他以宣传团结抗日,呼吁建立民主政治为宗旨。

邹韬奋从事新闻出版工作长达二十多年,他主编《生活》系列报刊的丰富经验、办报思想和优良的工作作风,体现了我国人民新闻工作的优秀传统。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韬奋主持《生活》周刊,“以读者的利益为中心,以社会的改造为目的”。

第二、发扬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第三、倡导创造的精神,办出报刊的鲜明个性和独特风格。第四、推崇“视事业如生命”的傻子精神。

邹韬奋1944年病逝,毛泽东题写挽词:“热爱人民,真诚地为人民服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邹韬奋先生的精神,这就是他之所以感动人的地方。”

“《新生》事件”:

1934 年2 月,《新生》周刊创刊,杜重远任编辑兼发行人。它重新举起抗日的火炬,实际上是《生活》的继续。1935年5 月,《新生》刊载《闲话皇帝》一文,泛论古今中外的君主制度,其中说到现阶段日本的天皇空有其名而无实权。日本驻沪总领事向国民党政府提出强烈抗议和无理要求。国民党政府当即查封《新生》周刊社,判处主编杜重远徒刑一年零两个月。国民党中央还电令其各级党部及新闻出版界,加紧查禁抗日言论,取缔抗日运动。这就是中日反动派合伙制造的“《新生》事件”。

范长江: 著名记者。1933年下半年起,开始向平津报纸投写新闻稿件,1934年底,首次用 “长江”笔名在《北平晨报》署名发稿,并担任该报特约通讯员。这是他从事新闻生涯的起点。

出版《 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第一次真实、公正、客观地报道了红军长征的行踪和影响。他于1939年加入共产党,从一个爱国的民主进步记者成为一名自觉为民族和阶级利益而奋斗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

《中国的西北角》和《塞上行》揭露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国民党的腐败,黑暗与各族人民的痛苦生活,是长江成为名记者的代表作。

1936年发表《动荡中之西北大局》介绍了西安事变的真相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在国统区引起很大震动。

他的通讯作品以记实的方式谈古论今,既有大量的历史、地理、人文与自然知识,更透露了重大的政治消息,笔触生动而有感情,刊出后受到广泛欢迎,他的作品以其特有的风格和深远的影响,为我国新闻通讯写作提供了新经验和新样本,在我国新闻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红星照耀中国》:作者埃德加.帕克斯.斯诺。后改名为《西行漫记》。该书风行世界,被翻译 成十余种文字出版,成为畅销的世界名著。该书被评价为“标志着西方了解中国的新纪元”。

简评斯诺在华的采访活动及其作品: 美国著名记者、作家,1936年,他勇敢的进入革命地区。1937年撰写出版《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共上海地下党以复社名义翻译出版第一个中文版本,为了便于在沦陷区和国民党统治区发行,书名改换为《西行漫记》。

外国新闻传播史 篇5

1、新闻书:16世纪末,在手抄小报流行的同时,西欧等地开始出现了不定期的印刷品,报道某些重要事件,它与记事性小册子相比,新闻性明显增强,多为书本形式,被称为新闻书,也有单页的新闻传单。

2、廉价报纸:以工业革命为背景,各国先后出现面向社会中下层的通俗小报,因售价低廉而得名,世界第一家廉价报纸是1833年纽约《太阳报》。

3、《泰晤士报》:创办于1785年1月1日,原名《每日环球记录报》,创办人约翰沃尔特,1788年改为现名,尽量公正、详实地报道国会辩论、各国动态、商业行情等消息。

4、三社四边协定:早期通讯社竞争和垄断的产物,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社与本国的殖民扩张一起经过十几的竞争,已经把世界新闻市场刮分完毕,为了确认既定事实和各社的垄断范围,于1870年签订了“联环同盟”协议,由于美联社也参加了,但被限制在美国以内,协议规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并规定了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又称“三社四边”协定。

5、白虹贯日:1918年8月,全国84家报社新闻记者代表在大阪召开“关西记者大会”,并形成决议:要求寺内正毅内阁立即集体辞职;要求言论自由等。报道这次大会情况的《大阪朝日新闻》使用了“白虹贯日”一语,政府当局以“这一消息是暗示革命”为理由起诉该报。结果,登载这一消息的当天报纸被禁止发售;发行人兼编辑山口和专写这条新闻的记者大西利夫被判刑两个月;社长被迫辞职;包括总编辑在内的许多编辑人员被迫退出报社。

6、古登堡:德国美因茨的工匠。1450年前后成功创造了金属活字排版印刷技术。他还支撑了木质的、靠螺旋在印板上压力的印刷机,代替了纯粹的手工操作,从而提高了印刷的质量和效率。印出了《拉丁文文法》 《四十二行圣经》等书。古登堡印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是人类传播 史的第三座重要里程碑。它使得大量而迅速地复制信息成为可能

7、联合企业:

8、高级报纸:报纸大众化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类,形成了“高级报纸”和“大众报纸”之分,详细报导国内外政治、经济新闻,登载有说服力的社论,虽然发行量较少,但对社会有很大的影响。

9、黄色新闻:是指一种大量运用煽情主义的浅层次感官刺激的手法,集中渲染、夸大报道耸人听闻的色情、暴力、犯罪、天灾人祸等新闻事件,旨在赚取高额利润的新闻样式。传播集团:新闻垄断组织的一种形式。

二、简答题

1、为什么英国新闻传播业总能平稳而渐进地发展?

⑴思想方面:英国是言论、出版、新闻自由的发源地,弥尔顿、洛克、密尔的自由主义思想体系为资产阶级新闻业的自由主义发展道路奠定思想和理论基础 ⑵媒介角色:主流媒介具“第四等级”的地位,坚守政治中立的超脱立场和新闻专业价值,媒介发展始终贯穿着新闻媒介与政治、市场的博弈

⑶泰晤士报、BBC广播新闻等是严肃新闻的典范。、新闻业务规范的标杆

⑷英国拥有以为公共利益服务为目标的广播电视业的标本,以BBC为主的公共广电体系

⑸对媒介的良性监管,使之服务于公民表达自由、知情权和公民社会、公共利益

2、《新莱茵报》的宣传有何特色?该报对后来的无产阶级报纸有何影响?

⑴把对敌斗争的原则性和策略性结合起来⑵联系群众,代表人民,指导斗争⑶具有鲜明的战斗风格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于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在理论认识上有何分歧? ⑴关于自由与责任的认识。发展中国家主张没有绝对的新闻自由,自由必须伴之以责任,两者不可偏废;发达国家则主张绝对的自由,反对限制以责任,认为这样只会导致政府控制新闻传播,以至于危害作为基本人权的“新闻自由”⑵新闻价值观念的差异。自由竞争中西方新闻界新闻价值趋向:重视反常、意外,追求新鲜刺激。这是由新闻媒介的私有化和盈利动机决定的。所以选材以赢利为准绳。发展中国家则主张正面负面报道应真实和平衡。⑶发达国家强调维持现有秩序,而发展中国家则提出建立世界新闻新秩序的理想。

4、现代欧洲新闻传播业的特点有哪些?

⑴ 世界日报发行量最为集中的地区。欧洲的报业依然是世界报业发展的重心,日报发行量占世界的40%,多数国家每千人拥有报纸份数达到250份,达到报纸发行的“饱和”状态。

⑵收音机和电视机几乎完全饱和的地区之一。

⑶政党报刊基本消失,让位给完全的商业报刊时代。

⑷广播电视大多实行公营与民营并行的体制。(公营广电媒体影响力较大)

5、为什么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日报出现于德国?

⑴技术原因,由于德国是欧洲活字印刷的发源地,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为报纸印刷提供了技术条件

⑵环境条件,由于国家分裂,长期的战争和黑暗的专制统治,德国到16世纪末是欧洲封建势力最薄弱的国家。这为报纸的自由出版造就了好的环境。

6、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意大利、日本法西斯独裁势力是如何控制新闻媒介的?

①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新闻媒介是德、意、日法西斯裁势力操纵社会舆论,鼓动对外侵略,煽动战争狂热的得要工具。法西斯独裁势力的控制是十分严厉而且有效的。② 建立法西斯新闻统治机构,加强对新闻传播的行政管理。德国纳粹宣传部,帝国文化局,意大利的新闻宣传部,日本的内阁情报局。③ 查封、取缔民主、反战力量的报刊。④ 限制新闻从业人员资格。⑤ 强化对新闻的事前检查。⑥ 由政府直接控制广播电台和通讯事业。上述控制措施,使新闻媒介成了法西斯独裁者得心应手的宣传工具。

7、简述发展中国家报业发展历史的共同之点。

1)早期报刊、尤其是报业发端较早的国家的早期报刊,大多是殖民者创办的; 2)随着反殖民主义反封建斗争的开展,这些国家的民族报刊逐步发展起来,并推动了反殖民主义反封建斗争的进程; 3)民族解放运动胜利后,大多数报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也有的国家报业重新陷入本国独裁者的控制之下。

8、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工人报刊与近代工人报刊的办报方针是否相同?如何认识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允许共产党报刊出版?

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阶级报纸,包括共产党和其他工人政党的报纸的办报方针与近代的工人报刊有很大的不同,其原因一方面是国内采取了缓和阶级矛盾的政策;另一方面是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使纯粹从事体力劳动者数量骤减,“白领”阶层的数量就超过了“蓝领”阶层,致使工人阶级报纸也向商业化方向转变。

三、论述题

1、试述《真理报》的产生和发展轨迹,从中可以看出俄罗斯的新闻体制和新闻事业有哪些阶段性的变化?

《真理报》是列宁亲自筹划领导下创办的大型群众性政治日报。

(一)第一阶段

1912年5月5日在彼得堡问世。该报是布尔什维克全俄性的政治讲坛,是真正的工人的报纸。《真理报》大量刊登工人通讯,此外,工人们还为《真理报》提供稿件,组织订阅,扩大发行。《真理报》读者范围广、影响面大。一战前,沙皇政府采取非常手段镇压革命,《真理报》被迫停刊。这一阶段的《真理报》虽然只存在了两年多,却为布尔什维克当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第二阶段

1917年,《真理报》复刊。这一阶段的《真理报》为准备和实行十月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揭露临时政府的本质,宣传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思想。

2、宣传列宁的《四月提纲》,以此来统一全党思想。

3、宣传四月代表会议精神,促进苏维埃改组。

4、直接宣传和推动十月武装起义。

1917年10月27日,《真理报》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执政的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份中央机关报。

(三)第三阶段(卫国战争时期的《真理报》)

卫国战争时期的《真理报》被称为是卫国战争年代一份最先进的前线报刊。它的宣传内容:

1、宣传保卫祖国思想,鼓舞人民的抗敌斗志

2、报道卫国战争的重要战事

3、号召后方人民支援前线

4、揭露德国法西斯的侵略本质

总之,在伟大卫国战争时期,《真理报》是全党全国的舆论中心,是思想战线上的反法西斯的前沿阵地。

2、结合美国当代的媒介发展格局,试论为什么美国的新闻传播业能主导世界传播格局。

⑴美国传媒业因其报纸、电视、广播、电影、出版、互联网等在全球首屈一指的产业规模和全球影响力,被誉为“超级传媒帝国”。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传媒业高度成熟,撇开政治、体制上的不同和差异,其传媒业发展的许多经验和做法是符合市场竞争、媒体竞争规律的,值得我们借鉴;

⑵强大的经济实力是传媒提升竞争能力和应对市场风险的物质基础;

强大的经济实力使得美国传媒在参与市场竞争方面有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帮助他们成为世界传媒业的领导者。他们引入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购买和使用最先进的设备,引入最合理的新闻业务生产流程等等;

庞大的经营规模、多元化的媒体结构、强大的经济实力还使美国传媒在抗击市场风险时显得游刃有余。美国媒体在面对市场风险时,往往都会及时组织力量,研究新的传播技术,发掘新的市场需求,迅速决策,快速转型,从而化解被动局面。

⑶美国传统媒体先于我国媒体受到了来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挑战,出现了报纸发行量下滑、电视观众减少、广播收听率降低等现象。但崇尚创新的美国媒体界,没有手足无措,而是积极应对,认真研究新的传播技术和新的市场需求,主动适应环境。如在面临全国性大报市场萎缩这一挑战时,美国报业主要有两大对策:

一是积极发展社区报。美国近年来有大批社区报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社区报的广告总额迅猛上升了44%。

二是纷纷精心打造自己的网络版。美国各大传统媒体特别是纸质媒体都投入重金和人力打造自己的网络版。目前美国各大主流报纸的网络版已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⑸总的而言,美国凭借自身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超强的处理危机的能力稳居世界传媒业龙头,综上所述,正是以上原因美国的新闻传播业能主导世界传播格局。

3、以历史的视角分析技术革命给媒介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从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中任选其一即可。

⑴18世纪后期,欧美主要国家先后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推进给社会生活,也给近代报业带来了重大影响:

①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迅速集中,为报纸大量发行流通提供了条件。②经济的发展需要普遍提高劳动者素质,于是教育有所普及,粗通文字的平民增多,形成了新的广大读者群。

③阶级力量发生新的变化,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在扩大,这就推动了各国政治变革的进程,使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④ 高速转轮印刷机的产生,降低了印刷成本,报纸印得更快更多。

⑤ 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广告数量大为增进,广告费收入成为报社收入的主要来源,报纸廉价销售成为可能。随后各国相继迎来了资产阶级报刊的廉价报纸时期。

⑵工业革命的发展,推动了电力的应用,高新科技的发展,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印刷技术不断地采用电子技术、激光技术、信息科学以及高分子化学等新兴科学技术所取得的成果,进入了现代化的发展阶段。于是人们便自然的将印刷术使用到印刷书籍,报纸之类的.所以说工业革命也间接的推动了报业的发展,①经济的飞跃发展,各地联系密切,农村人口流向城市,进一步增强了城乡民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

②文化教育不断普及,使报纸的读者群进一步扩大;

③邮电通信、印刷出版、交通运输的新发展,使得新闻的采集传递、报纸的印刷发行更为便捷;

④工商业的兴盛使广告大为增加,报纸有了充足的财源;

⑤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成长,推动了各国变革的进程,使得办报的政治环境逐步改善。

⑶由于上述影响,工业革命后近代新闻业出现了两个方面的重大变化:

① 资产阶级报业进一步发展,尤其是民办的商业报刊增多,出现了政党报刊和非政党的商

业报刊并存发展的新格局。

西藏新闻传播史复习资料 篇6

第一讲 西藏新闻传播史的总体把握

一、范畴:西藏自治区

二、环境:

1、地理环境极具独特性:交通不便,环境恶劣,人口稀少而居住分散,严重缺乏经济产业,城市规模有限,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内地,人文和生态环境与中原迥异,封闭性和高原特征。

2、历史进程独特而缓慢、社会发展不成熟。

3、文化形态:藏传佛教具有普遍而深刻的影响力。

4、媒介环境:藏汉双语为基础,传播方式上体现民族特色

三、发展历史阶段

纵向:

1、古代的信息传播:原始时期(公元6世纪前)、吐蕃时期(7世纪到12世纪)和元明清时期(13~19世纪);

2、近现代的新闻传播(1907~1951)

3、当代新闻传播(1951-):①“确立期”(1951年《新闻简讯》创办-1959年西藏平叛改革)②“初步发展期”(1959年西藏平叛改革-1966年“文革”开始)③“曲折发展期”(1966-1976年的“文革”时期)总体倒退(报纸)、部分发展(广电)④“完整期”(1976-1994年)1985年西藏电视台正式成立⑤“跃升期”(1995-2000):西藏第一份市民报纸《西藏行报》试创刊(1999年)⑥“重构期”(2000—)出现以《西藏日报》为核心的报业体系、出现新媒体

四、特点:

1、构建了地方传播体系但发展不均衡

2、跨区域、国际化影响力

3、政治传播色彩鲜明(宣传)

4、藏汉双语传播

5、以藏语为主骨架、少数民族新闻事业形成体系,但影响力有限

6、国家对口援藏,起支撑作用

7、新闻事业产业化进入初步阶段。新闻市场逐步开放和扩大,但市场化程度很低

8、有一定的封闭性,正在开放

第二讲 西藏原始信息传播(公元7世纪吞米.桑布扎创制藏文)

类型:

1、声音传播:①“击发类”打击器物②“口传”;

2、视觉传播:篝火、灰尘

3、实物传播:石质媒介,衣饰媒介—缨、臂章、帽子,旗帜媒介,信号媒介—金箭,器物媒介—陶器、骨器,食品媒介;

4、四图像传播——岩画:加林岩画、日土岩画

5、文字传播准文字媒介:(结)绳、(刻)木,象雄文字媒介

第三讲 吐蕃时期的信息传播(6—9世纪)

第一节 不同领域的信息传播

一、军事领域 :

1、曾于公元673年占领长安

2、《旧唐书》记载:狐狸尾巴垂在打了败仗的士兵的头上的办法,传递军事首脑激励士气的信息。

3、在吐蕃军队作战期间,情报人员还发明了所谓“新闻包”(路标),以实现信息的传递。

4、在驿站传递信息中,驿人胸前佩挂急令标记——银鹘

5、吐蕃的军事情报人员主要是坐哨和间谍。

二、驿邮传播:

1、建立了通讯“驿站”,出现了专门的“驿人”

2、古代的邮差分为两种:一是“坡聂”,主要职责是带口信,一是“莫聂”,主要是传送书面信件。按照信件的重要性和紧急程度,驿站和驿人还有长短之分:“长”者为急件,“短”者为缓件。(实行分段管理)

3、吐蕃的右路:东北路(长安—逻些)、西路(蜀—藏)、西南路(滇—藏)

三、外交传播:使节,唐蕃之间的使者,史称“交聘” 文化影响—中医、年号

四、文化传播:

1、派遣“留学生”(吞米.桑布扎留印学生)

2、翻译—佛经、医学

五、经济传播:种子、马匹、水磨等 第二节 吐蕃时期的信息传播媒介

一、文字印刷物 : 未出现古代报纸,最初的文献就刻在木简、石崖、石碑、钟鼎上,或写在贝叶上,书写材料为金属、木材和石头,这只能被称之为“准书籍”。“梵夹本”为典型印制模式,以佛经、医书为主

二、简牍:材质多为木、竹,内容包括征兵、户籍、粮草劳役和各种会盟资料

三、石刻:以石为才,内容包括盟誓、纪功、述德、颁赏、封赠等,一般分为摩崖石刻和立碑刻石(唐蕃会盟碑)两大类。普遍知晓,凝固的报纸 唐蕃会盟碑(甥舅会盟碑):碑身高4.83公尺,宽约0.96公尺,厚约0.51公尺,略呈方柱形,镌刻长庆元年(公元821年)会盟时藏汉两种文本的盟词

四、钟铭:铸铜钟,记录文字,桑耶寺(西藏第一个寺庙)、昌珠寺

五、壁画:题材多为宗教或历史事件(例:文成公主进藏)

大昭寺主殿西墙上的大型组画《文成公主进藏图》,布达拉宫,有大型连环壁画《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山南桑耶寺,有壁画名为《修建大昭寺》

六、盟誓:相当于官方性质的“新闻发布会”,具有半公开性,为实现社会、政治的稳定,之中以唐蕃盟誓最具代表性,“合同一家”

吐蕃时期的信息传播简评

一、伴随着藏文的创制和使用,吐蕃信息传播进入新阶段:文字的出现,实现了记忆的复制,克服了口语传播转瞬即逝的局限,使信息长期保存变为可能

二、在发达的社会条件下,初步建立了西藏古代信息传播的若干范型(梵夹文、驿邮、盟誓)

三、构建了信息传播的开放格局:唐蕃间的交往,与广大区域建立的信息通道→尼泊尔、印度(通过驿邮、军队)

四、历史的遗憾——西藏古代报纸踪影全无:未发现、宗教排斥、行政管理、对新闻的需求有限

第四讲 元明清时期的信息传播[元代-1907年《西藏白话报》创办前]

一、信息传播的渠道

㈠驿邮——最普遍、最有效的传播方式

1、元代:设立“总制院”(1288年,改成“宣政院”),管理宗教与边疆事物

设立驿站,北线起点为北京,经陕西、甘肃、青海、四川抵达西藏萨迦;南线是从甘肃和政县)至四川德格,于从河州入藏的北线汇合。乘驿必须持有凭证圆牌(证明),按人口数实行分段管理

功能:信息传播、为使者提供便利、提供交通工具、提供或储备物资

2、明代:复置驿站,以通西域之使,另有朝贡使

明代驿道分为明初的青藏道和中后叶的川藏道,还有一条支道松潘道

3、清代:

(一)清代推行崇佛政策,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五世**在京为顺治皇帝赐以“**”封号。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五世**亦受“**”封号。

(二)茶马互市:实现了西藏和内地的直接经济交流,建立了两地间的经济依存关系,并成为两地间信息的基本通道。一是川藏道,一是滇藏道

(三)身份特殊的信息传播者

1、西藏朝贡使者: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大体可以分为年例、请职、谢贺以及临时朝贡等类型。来朝贡的使者可以申请“居京自效”。

1653年五世**觐见顺治皇帝,这是藏地间最高级别的交流,并且确立了**的宗教领袖地位。

2、驻藏大臣:最权威的信息传播者、现代文化的启蒙者,加快了社会的进步

第五讲 西藏近现代新闻传播[1907年《西藏白话报》创刊-1951年十八军创办《新闻简讯》前]

一、西藏邮政的建立

1、中央在藏主办国家邮政:1896年3月20日,清光绪皇帝批准成立大清国邮政,清宣统二年(1910年),拉萨邮界成立,并1911年正式成立邮政管理局。后陆续开通了自川入藏的古驿道全线:成都-康定-拉萨-江孜-亚东,1918年,昌都邮局最后关闭,内地通往西藏的邮路全部中断。

2、西藏地方自办的邮政:公元1912年5月26日,十三世**主导建立,1912年4月指示噶厦政府尽快建立邮政,成立“扎康”(邮政局)。

三条邮路:东路:拉萨-昌都。北路:拉萨-黑河。西路:拉萨—亚东

3、英、印等国在西藏所办的“客邮”:1903年7月7日,英军设立了第一个战地邮局。

1908年4月22日,《中英修订藏印通商章程》,英国取得了在藏开办邮政的特权,战地邮局由此改为邮政代办处。1947年,印度宣布独立。1954年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签订。1955年4月1日,在西藏存在了51年之久的“客邮”遂退出历史舞台。

4、传播功能:西乡与外界“深通声气”(了解外界的窗口)1910年,邮件23600件,1911年5万件,北京到拉萨需51~55天

二、西藏近现代的报业:

㈠西藏域内:《西藏白话报》是清政府驻藏大臣联豫(清王朝的最后一位驻藏大臣)于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在拉萨创办的,是西藏近现代最早的报纸,也是西藏历史上最早的报纸。报纸主要刊登清朝中央以及四川、西藏的公牍、各省官报与中外报刊文章摘要,还有政论文、中外新闻。该报属官方报纸,旬刊,年出30本,约于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中华民国取代清朝统治、联豫去藏时停刊。

办报宗旨:爱国尚武开通民智

藏于西藏博物馆的《西藏白话报》刊载的内容:①开办警察学校②黑龙江、江西两省局部地区遭受水、虫灾,期政府拨出二万两白银赈济灾民。③四川某某(注:原文字迹难辨)县陈老师热心办学④广东铁路局任命龙建章为审查委员,对修建粤汉铁路的经费预算进行审查⑤北京将开办一所公安学校,招考告示已经贴出,欢迎中学生报考。

㈡西藏域外:《藏文白话报》于1913年创办,它是在内地创办的对西藏影响最大的一种报纸,为月刊

“域外报纸”,是指创办在西藏本土以外,以藏、汉文印刷,针对西藏,或对西藏产生过一定影响的报纸。

办刊宗旨:主张民主共和、维护祖国统一、提倡民族平等、共建中华等。

栏目:图画、法令、论说、文牍、杂录、答问、小说、专件、要闻、广告 报系:藏文、蒙文、维文白话报

㈢西藏域外的涉藏报纸:据西绕江措《藏学报刊汇志》的资料,在全国解放前,有关藏学的报刊有87种(含《藏文白话报》、《西藏白话报》)。分为八种类型:综合性报刊,教育报刊,文学性报刊,政府公报,宗教报刊,专业、行业报刊,学术报刊,政府机关报。境外:印度的《西藏镜报》

三、西藏广播事业的开始与延续

1、基础:1924年仁增多吉(留英)订购的一部125匹马力的发电机和一台铸造货币的机器运回拉萨。1931年11月18日,十三世**喇嘛亲自前往参加电厂竣工仪式,并命名为“无线美妙智慧宝库扎溪电机厂”。八角街最先用电

2、福特在西藏的广播活动:1949年西藏广播电台(拉萨电台建立),西藏第一次可以向外界广播了。1949年秋天发生“驱汉事件”

福特在事实上就成为西藏广播事业的第一位“总工程师”; 福特:《在西藏被俘》

3、域外广播

四、西藏近现代新闻事业的特点:

1、虽然也出现了一些典型的新闻现象和模式,但就总体而言,既未能形成体系,又不具备连续性,影响力极为有限(有某些现象,但未形成体系,存在大量空白)

2、虽受西藏域外的影响,但基本是孤立的

3、强烈的宣传色彩

4、在中国新闻史上占有醒目位置(最早的藏文报)

5、西藏域外媒体对西藏发生过直接而有限的影响

五、新闻事业发展落后的原因:

1、西藏落后的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扼杀了现代新闻传媒形成的生机

2、不具备创办当代新闻传播的必须物质基础

3、没有良好的新闻市场

4、经济和语言的制约

第六讲 西藏当代报业的萌芽【1951—1956】

一、西藏当代报业的两支源头:《新闻简报》、《草原新闻》

1951年6月,进入拉萨的18军先遣队创办了一份油印小报,1951年7月26日,在昌都,这份被命名为《新闻简讯》,成为西藏当代新闻事业的先声。该报以报道时事新闻为主,间或反映部队行军情况。报纸的负责人为18军宣传部报道科长汤化陶,由来自重庆《新华日报》的张成治负责收音和编稿,新闻来源主要是从收音机中抄收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的新华社消息。1951年10月停刊,共发行了33期。

在《新闻简讯》创办的同时,由18军独立支队(由西北西藏工委率领,共20人)创办的《草原新闻》也应运而生。1951年8月28日,《草原新闻》在18军独立支队在香日德召开进军西藏誓师动员大会之际,同日同地创刊。

《草原新闻》除抄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内容之外,更是真实地记录了部队进军西藏的历史进程。范明司令员亲笔撰写发刊词。1951.10.19部队在翻越唐古拉山时,报纸刊登了独支司令部制定的《入藏守则》,11月4日,报社随部队进入藏北重镇黑河(那曲),报纸刊发了工委关于加强团结的决议和《团结守则》,1951年12月1日,西北人民解放军举行进入拉萨入城,随军记者——牛世钧

二、从《新华电讯》到《西藏日报》

1951.11.12西藏工委在《新闻简讯》的基础上建立了《新华电讯》,是后来正式创办的《西藏日报》的最初前身,1952年10月1日,《新华电讯》改为四开四版油印小报《新闻简讯》出版。《新闻简讯》性质由军报改为地方性报纸。1954年4月10日,《新闻简讯》改为铅印。1952年11月创立藏文版,以军区“藏文编审委员会”为依托,主要分发给西藏上层人士、各大寺庙及市民

背景:

1、当时西藏政治格局复杂,各种政权并存,包括地方政府、**、昌都解放委员会、中共西藏工委;

2、1954年底,青藏、川藏公路全线通车,1955年,中共中央同意西藏可不成立军政委员会,而组建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1956年4月22日,《西藏日报》与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同日诞生。

三、特点

1、本土以外诞生,对进军影响有限,与传统并无关联

2、媒介功能不断演进:军队内部报纸→文摘→地方性报纸;从单语到双语;由油印到铅印

3、政治色彩鲜明,突出宣传功能和民族特色,形成了独特的价值取向,奠定了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革命传统。

第七讲 西藏当代新闻事业的确立(1956~1961)

一、开端:西藏第一份省(区)级报纸——《西藏日报》的创办 1954年12月,川藏、青藏两条公路正式通车,使在藏办报具备了基本的物质基础。1955年3月9日,国务院同意成立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1956年2月18日,西藏工委常委会决定成立《西藏日报》,庄坤为党组书记、“西藏日报”第一任总编辑,藏汉合璧,不采取社长制。

1955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张经武就在西藏创办报纸事请示毛泽东主席,毛主席指出:“首先应办少数民族文字的报”,尊重地方,创办藏文报

性质:自治区筹委会机关报;原则上同意出日报,藏汉每日各出一张;决定报社增加藏族副总编辑三人;决定(西藏军区)编审委员会与报社编辑委员会合并;报社成立党组; 总编辑可列席工委例会,报社工作由工委书记之一直接领导

由西藏地方政府、**堪布厅、昌都地区解放委员会和中央进藏工作人员等四方人员构成的报社领导机构。**喇嘛为藏文报题写了报名,汉文报则暂用《鲁迅日记》中的手书集字。

1956年4月22日,《西藏日报》藏汉文版与西藏自治区筹委会同年同月同日诞生。它是西藏第一张正式的省级日报,是西藏第一份当代报纸,标志着西藏当代报业的诞生,也是西藏当代新闻传播事业的开端。

第八讲 西藏当代新闻事业的初步发展(1959~1965)

1959年3月,西藏发生叛乱,平息后开始了影响深远的民主改革,社会性质发生改变,有封建农奴制走向社会主义民主制,政治形式明朗,西藏新闻事业迎来第一个繁荣期 第一节 《西藏日报》的全面发展和兴旺(跻身全国省级报纸中上水平)

一、全面恢复阶段(1959、3~1961、3)1959年元月1日,“西藏自治区筹委会机关报”字样取消,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西藏工委机关报。1960年8月,报社的业务和管理机构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在新华社总社的支持下,新华社西藏分社和西藏日报社合并,金沙为总编辑,赵慎应为副总编辑,到1961年,报社员工总数达到180人。

这一阶段的宣传报道工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为坚决平息西藏叛乱创设浓烈的舆论氛围。二是宣传西藏自治区筹委会代行地方政权的意义和作用。三是科学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平叛政策。四是正面组织民主改革宣传。

二、发展阶段(1961年5月~1964年元月)

1961年6月,成立西藏日报社、新华分社编委会,为了适应新的宣传需要,报社编委会在全社范围内组织了旨在提高报纸质量的“红旗竞赛”。1962年10月,对印自卫反击战打响,新华分社和西藏日报分设。

三、兴旺阶段(1964年元月~1966年5月)

1964年,西藏胜利完成了平叛改革,1965年8月,毛泽东主席为《西藏日报》题写了报头,9月1日,《西藏日报》藏汉文版均换上了毛主席题写的报头。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至此,报社的总人数达到441人。第二节

西藏当代新闻传播事业的重要转型

首先,以1959年平叛开始为标志,西藏新闻事业的性质发生了本质变化,由原来的统战宣传机构,突变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新闻事业。

其二,新闻传播构架趋于完整,西藏当代新闻传播体系初显雏形(电影:纪录片)

其三,广播事业逐渐崛起,成为当时影响力最大的宣传媒介

其四,《西藏日报》全面恢复和快速发展,奠定了在西藏新闻传播格局中的主导地位

其五,民族化、地方化色彩鲜明,西藏当代新闻事业特色初具

第九讲 西藏对外新闻传播 第一节

西藏新闻对外交流的必然性

一、国内其他地区以及国外不少国家对藏存在误读。原因:西藏地利环境及政治环境的封闭性

二、西藏在中国具有特殊的地位,包括历史、地理、政治等方面 宣传核心为反分裂。以在外的约10万藏族同胞为主要的传播对象

第二节 西藏对外新闻交流的基本格局

西藏的对外新闻交流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对外宣传,二是国外新闻传媒进藏进行的采访、交流,三是西藏新闻传媒赴国外进行的采访、访问。

一、以《对国外的藏族同胞广播》为主体的对外宣传框架,有效的遏制了“藏独”势力及其宣传,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1963年,中印自卫反击战打响,1964年12月,西藏军区政治部联络部和西藏电台联合推出《对流落国外的藏族同胞广播》节目。

在20世纪60~70年代,宣传的重点是国家对流落国外的叛乱人员及家属、投诚人员的政策,以瓦解**集团。80年代宣传,我国及西藏的经济发展,与参加59年叛逃归国人员的现状,同时对外广播顺应传媒革新潮流,实行主持人形式,节目生动活泼,形式多样。90年代以后,确立了为西藏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服务,创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两方面主题,从“人权和主权”,介绍对西藏文物的保护,家乡的发展,揭露**的反动嘴脸。

西藏还加强了边境地区广播建设,转播或开设了昌都话、印地语、康巴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广播,同时,致力于人员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了社会各方面精英和代表人物:各级各行业领导、藏学专家、藏医藏药学家、著名宗教人士、艺术家、区内外文化界、名人士、在校师生、群众队伍

二、邀请和接待国外新闻机构对西藏进行采访报道

伦敦《泰晤士报》驻北平的记者莫里逊是最早进藏采访的西方记者,于公元1909年从四川进入西藏进行采访活动

国外到西藏进行的新闻采访活动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1~1976)即西藏和平解放到“文革”结束。来访西藏的主要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友好国家的新闻工作者和作家。第二阶段(1976~1987),即“文革”结束至80年代末期。第三阶段(1987~2000)。

就国别而言,既有在特地历史时期的友好国家,也有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从媒体来看,涉及世界诸多著名媒体特别是影响力甚巨的主流媒体;以拉萨为中心,辐射西藏,各种团体、机关和个人就成为他们的访问、报道对象。

三、在国外开拓西藏新闻传播新领域,积极开展双向新闻互动。西藏的新闻出访等外向交流活动的主要是形式是:一是随团出访。二是参加国际新闻交流活动。三是与国外进行电视节目交流。四是出席国际会议。

第三节 西藏对外交流的一般特质

一、受到国家和自治区重视,在国家对外宣传格局中占有醒目位置

二、定位明确,重点突出,反分裂,反藏独

三、对外交流对象以周边和藏族聚居国家为主,同时延伸到西方发达国家

四、突出藏族文化和地域特色,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文化品位

五、构建了全方位多层面的对外交流大格局,全面推介西藏。

六、对外宣传手法和方式不断创新,整体宣传效果明显提高

第十讲 西藏电影传播

第一节 西藏电影的特殊传播功能

当时放映的影片中,主要是纪录片

原因:西藏的特殊性(地域、经济、交通、语言)

功能:

1、宣传工具

2、统战功能

3、了解传递信息

4、审美教育

5、连接干群的纽带

第二节 电影机构和发行网络

西藏的电影机构和发行网络,主要有四个层次:自治区电影公司——地县电影公司——农牧区放映队——电影院。

一、各级电影公司和影院

西藏自治区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成立于1965年9月

目前西藏的电影院有两类:一是政府所有,一是专业影院。

二、农牧区电影放映队

这是西藏电影放行放映体制中最具特色、最重要的一个区域。

三、特殊的电影扶持政策

第三节 西藏电影的发展历程

电影在西藏最早出现是1946年。电影——“洛念”。

一、开创期(1951-1959年3月)

1951年6月,电影教育工作队组建,1955年2月,西藏工委宣传部和西藏军区政治部成立西藏最早的影片发行机构——“影片联合发行站”。

二、初步发展期(1959年4月-1965年9月)

三、电影机构完善和农牧区电影起步期(1965-1977年)成立西藏电影发行总公司,组建电影放映队

四、电影繁荣期(1978-1992年)完善了城乡立体电影发行放映网络,进行体制改革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探索和转型期(1993-2000年)

第三节 电影译制事业稳步发展(汉语或外语片电影译成藏语片)

西藏的电影译制开始于1965年11月译制组的成立。第一部藏语影片《丰收之后》。1973年,西藏自治区电影公司译制科成立,1983年以前的电影译制基本采取与区外合作的方式进行。1997年8月,西藏电影公司译制前期部分17人合并到西藏电视台译制部,第五节 西藏电影事业的基本特点

一、电影在西藏的新闻、文化传播中占有突出地位

二、西藏电影的真正优势和巨大潜力在农牧区

三、藏语电影是西藏电影的突出优势和特色

四、在西藏电影事业发展和稳定的背后,有国家有力的支持和扶植

中国新闻传播史论述题 篇7

一、问题的提出:新闻客观性的悖论

新闻是否只是一种“虚构机制”下所产生的“政治的幻象”?是否仅是基于宏大的社会现实进行的一种外在“图景”的建构?从19世纪末杜威与李普曼的辩论所延伸出的对新闻客观性的解读与辩论, 在当下的热度似乎更甚于以往。欧洲批判学派的醍醐之言, 似乎将传媒业的发展当作十恶不赦的害群之马, 意识形态、商业资本都倾巢而出, 将新闻客观性引入了万劫不复的泥沼。然而, 媒介是否就真的导致了现代文明的衰败, 导致了“事实”在新闻中走向没落?

历史上每一次新闻传播技术的革新都以信息的清晰度和便捷性为首要目的, 技术的进步是否直接带动“拟态环境”的全方位革新, 进而使人类大脑所接触的“外部世界的图景”变成“超逼真的社会现实”, 则取决于人类对信息需求的动机以及再现和诠释新闻事件的方法。也就是说, 新闻史的演进轨迹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内涵:一是传播者基于“真”和“善”的原则对新闻事业规律及用途的全方位把握;二是传播技术的革新和应用是否遵循了“公众普遍的接近权”这一标准。尼采说, 人类是一种“会建构的动物”[3], 既然人类的历史、社会的现实以及人类对历史和现实的认知, 说到底都是基于主观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建构”, 那么新闻客观性是否就永远无迹可寻?但人类能动性所崇尚的是, 一旦人们发现某件事物需要一定的规则来约束, 他们就会无所不用其极地探讨一切可以利用并且最终能够摆脱纯粹的“建构”的方法。从新闻法规中对新闻业务的规范与约束, 到媒体实践领域自下而上所倡导的社会责任准则, 这些都是避免新闻报道成为“易碎品”的不二法门。

尽管如此, 新闻的客观性问题并没有得到最终的解决, 历史上发生的若干典型事件都在以花岗岩般坚硬的事实证明“客观性”依然只是一种虚构, 它可以为政客利用, 可以为资本驱使。甚至, 梅里尔说, “新闻业从头到脚都是主观的, 新闻报道也毫不例外。有些新闻可能给人以客观的印象, 有一种字面上的客观性的光环, 可是, 光环的背后却是记者的主观性。记者不是整天闲逛的没有思想、没有灵魂的机器人, 不带任何价值观、意见或偏好, 知识简单地吸收事实再把它们完全吐出来”[4]。诚然,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 哪怕将全部的信息编码及传输技术集合起来, 都不可能再现一种完全逼真的社会现实, 各种广泛存在的新闻价值观、媒介自律观、眼球经济观都在左右着信息对现实的建构, 甚至连世界上始终以公正作为头号标牌的传媒集团都不肯摆脱公众对其偏颇性报道的指责, 以至于在“20世纪60年代, ‘客观性’成为侮辱性的词汇”[5]。那么, 信息技术的革新以及传者所秉承的道德信条, 是否真正的促进了新闻客观性的理想?

二、矛盾的聚焦:客观性的本质起点

从柏拉图的“洞穴隐喻”到老子的“户牖天道”, 从李普曼的“精英治国”到杜威的“公众参与”, 从麦克卢汉的技术决定论到欧洲的批判学派……更有甚者, 传播技术的更新与变革带动了社会诸领域的转型与革新, 以北美林文刚等人为代表的一批专家、学者建构起传媒生态学的理论框架, 试图以传媒技术的视角用以评定新闻传播业与人类生存之间的关联, 顺着这一思路, 媒介神态学将新闻客观性的概念进行了无限的拓展, 进入了又一个“环境宏大论”和“技术决定论”的漩涡。

这些贤哲们所探讨的问题虽然藤蔓牵涉甚广, 但最终的落脚点依然可以用“舆论如何真正还原事实”这一论断来概括。新闻的客观性不像任何自然学科的行为或实验一样有着一套规范的评价体系, 但新闻客观性的界定标准却经过了数代人的探讨、推敲。这看上去似乎是一个为学者所普遍认知的观点, 但即便是在物理科学中, 也依然存在着客观性不足的困境———众所周知的是, 无论是理工类还是社科类的任何研究都以一定的社会发展目标和道德责任情感作为根本动力, 而这些推动人类对知识追求的核心要素却都是源于一种主观的意图。因此, 任何研究、阐释、记录和再现基本上都是有两个因素构成, 即价值和事实。如何将价值和事实分离开来, 便成为新闻报道遵循客观性的一个基本准则。为此, 新闻业的发展目标便是在“价值无涉”的前提下, 通过传者的努力, 全方位的再现社会现实。媒介技术的发展, 提供了强大的再现社会现实的路径。那么, 多种意图、若干信源、不同载体、多类信息集合到一起, 是否就会帮助公众建构起一个“超级仿真”而跟新闻真实无限接近的“拟态环境”?

三、应对与争鸣:客观性的实践路径

如果说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可堪作为“新闻客观性”的理想状态, 那么, 互联网技术的勃兴以及自媒体的运用是否真正的促成了“客观性”这一标准由理想到现实的转化?对此, 我们或可尝试通过新闻报道是否遵循了普遍的“事实”与“价值”分离的做法来评判。美国学者欧内斯特·内格尔在探讨社会科学的方法论问题时, 曾经精辟的描述过事实与价值在社会科学中分离的问题, 他说, “用一种人的目的性行为之研究独有的方式, 便能超越于区分事实与价值的可能性而把它们融合起来”, 例如, “社会科学家摈弃它们不受一切偏见约束这一矫饰, 相反, 他们应该尽可能充分明确地阐明他们的价值假定”[6], 通过研究者或记录者阐明“价值假定”的做法, 让公众和其他的言说者参与对价值的探讨, 如果有他者认为此价值不妥, 则会激发公开的价值辩论, 更多的言说者就会呈现与之有冲突的事实信息来完成对事件的再现。

自从1988年开始高涨于美国的“公共新闻运动”掀起了媒介“走基层、转作风”的尝试, 这一尝试基于公众利益及诉求的崭新视角, 赋予公众以言说的机会, 甚至在当时的学界先锋和业界翘楚看来, 公民已经获得了“普遍的信息接近、使用权”, 但在彼时, 公民的这种权利依然是自上而下的一种“恩赐”:由记者界定公众言说的话题, 由编辑根据编辑部或者是上级的意图进行诠释、解读。直至互联网WEB2.0出现, 公众才开始由“接近和使用”权转变为“言说及阐释”权。记者的专业主义精神在数量庞大的用户面前, 除了话语的权威优势外, 对新闻真实性的贡献却捉襟见肘———记者在信源的数量、信息传输的即时性、信息扩散的裂变性层面作出的贡献实在微不足道。互联网媒体对新闻客观性的助推不只是以“百科全书式的”信息展示方式, 完成对社会真实进行全角度的再现, 更为重要的是实现了“公民的加冕”, 公众不再是单纯的受众, 而是具备了言说事实、阐释信息的权利。从新闻史的角度来说, 历史上所有的技术变革及社会实践都从未实现过这一理想。无疑, 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性变革。

四、舆论的转向:客观性的公共领域

既然客观性并无真正可以度量的法则, 我们能够做到的就是让信息的传通更能符合公众的普遍利益, 拒绝偏见、拒绝暴力和商业至上的准则, 而更应该以公众的诉求为第一要义, 将媒体的忠诚、媒体所肩负的道义以新闻实践展示给普通大众。但是仅有媒体的文化自觉并不能真正实现新闻的客观性这一理想, 而国家立法机构所颁布的新闻法规虽然有硬性的规范可以起到纲领性的指引, 但在新闻法规并不完善的前提下, 或者在新闻法规已然完善, 但却不能有效的规制新闻客观性缺失的问题。诚如美国学者班尼特在《新闻:政治的幻象》一书中援引杰拉德·包德斯蒂所言, “在19世纪前期, 编辑把新闻定义成政治工具, 为的是推销政党利益。到了19世纪末, 编辑把新闻定义为企业体系, 其目的是为了保证或增加盈利。新闻已经商业化了”, 甚至“技术变成了一种价值观”[7]。新闻由权力变成商业并不是新闻本身作为外在世界“图景”的理想功用, 真正的新闻业应当而且必须是为普遍的公众利益服务。

如今, 作为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显性结果是:公众掌握了言说的自由———利用自媒体当作信息传输的阵地, 若干的公民个体通过互联网所建构起来的平台, 正在联合起来, 形成一张巨大的、发散状的信息网。这张网再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多样化、全角度的为建构一个真正基于理性, 基于公共利益而存在的公共空间。新闻的真实性也在不断的新闻实践中由理想演变为现实。■

摘要:从新闻史学的角度讲, 客观性准则诞生于新闻实践之后, 不同时期的新闻实践扩充了新闻客观性的标准;但在人类的新闻实践中, 真正的客观性并未以理想的状态呈现。概言之, 新闻客观性的实践有两条准则:一是将事实与价值分割;二是技术的革新促成“仿真环境”的实现。倘若新闻实践驶入了信息多元、公众理性、媒介开放、法制完善的正途, 真正的公共领域就会出现, 而新闻的客观性也将随着这一实践距离新闻客观性的这一理想不再遥远。

关键词:公共舆论,新闻客观性,公共领域

注释

1[1].[美]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M].陈昌凤、常江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7

2[2].[德]尤尔根·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M].曹卫东译, 上海:学林出版社, 1999:284

3[3].[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M].张岩冰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6:28

4[4].[美]埃弗里特·E·丹尼斯、约翰·C·梅里尔[M].媒介论争[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王纬等译, 2004:103

5[5].[美]迈克尔·舒德森.发掘新闻:美国报业的社会史[M].陈昌凤、常江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146

6[6].[美]欧内斯特·内格尔.科学的结构[M].徐向东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554、551

上一篇:信托业的发展现状下一篇:幼儿教育读后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