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歌(共6篇)
外国诗歌 篇1
摘要: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了一定数量的外国诗歌。对于很多学生而言, 在理解、背诵、欣赏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这是因为语言差异、地域差异、文化差异造成的。在教学中, 只要把握这几个点, 就可以使学生轻松融入教学当中。
关键词:外国诗歌,初中语文,教学
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1]中, 选入了一定数量的外国诗歌。诗歌是任何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 也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文化修养。掌握、欣赏、背诵一定数量的诗歌对学生而言是很有必要的, 当然不仅仅局限于中国古典诗歌, 还有现代诗, 以及外国诗歌。在小学教学中, 学生很少接触外国诗歌, 甚至没有接触过。如何做好中学外国诗歌教学, 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现在的诗歌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尤其是外国诗歌的教学, 令很多语文老师头疼。初中语文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 如果在这一时间段对语文失去兴趣, 那么, 高中语文教学将无从谈起, 小学的教学也付之东流。本文权当抛砖引玉, 见教于方家。
1. 诗歌教学的旨归
有论者曾指出“诗歌的审美化教学有助于达到诗教的目的。培养具有现代文明素养和创造能力的人。具体到一首诗的教学中来。就是要让学生体验到诗的精华所在、美的所在、旨趣所在。所有的教学手段都统一到这一点上来, 就会出现和谐的课堂氛围。”[2]
据笔者不完全统计, 七年级上册选了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 七年级下册选取了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 八年级下册选取了高尔基的《海燕》, 纪伯伦的《组歌》之《浪之歌》《雨之歌》, 九年级上册济慈的《蝈蝈和蛐蛐》、叶赛宁的《夜》, 九年级下册莱蒙托夫的《祖国》、休斯的《黑人谈河流》。六册共有课文140多篇, 外国诗歌占了将近十分之一, 可见外国诗歌教学对于语文教学的重要性。
2. 外国诗歌与新诗的不同
有的教师将外国诗歌等同于中国新诗[3], 这是不合理的, 中国新诗毕竟是中国人写出的, 在很大程度上和外国诗歌不同。
首先, 使用语言不同。外国诗歌是非汉语的写作, 我们看到的文本是翻译过来的, 而经典之作往往又有多个译本, 和原作或多或少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只有去读原诗, 才能更好的了解某一首诗。这是我们必须告诉学生的。新诗则是用汉语写作的, 不存在语言方面的难度。
第二, 写作的对象和环境。外国诗歌必然是外国人写的, 写的也大都是外国的人、物、事等, 初中学生接触到的外国都是感性、抽象的, 通过电视或者书本, 很少有亲身的体验, 所以理解上存在不小的难度。
第三, 风俗文化的因素。中国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和中心, 古希腊和古埃及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两种文化体系有着很大的差异。比如说, 中国崇尚家国一体, 个体隐蔽在国家民族的背后, 崇尚儒家的中庸之学, 而西方则高扬个人主义, 崇尚个人的情感和利益, 他们追求极致。所以说, 外国诗歌的教学绝对不同于古典诗歌、新诗。
诗歌是含蓄的艺术。在西方, 诗歌的意义就是精致的讲话。所以, 我们首先要让学生朗诵, 有节奏、有情感的朗诵, 决不能小和尚念经那样。其次才是欣赏, 诗歌是一种形式的艺术, 它有外在的建筑美, 语感的音乐美, 理解之后将会有绘画美 (闻一多语) 。学生在理解之后能够根据诗歌的描绘在脑海中勾勒一幅美妙的图画。
3. 如何有效地进行外国诗歌教学
一些评论家认为, 诗歌是不能翻译的。其中带着七分自豪, 也有三分无奈。在他们看来, 对诗歌的任何解读都是对诗歌的亵渎。当然, 说法失之偏颇, 但也不是全无可取之处。至少告诉我们我们读到的外国诗歌已经与原作有差距, 再进行过度的解读, 可能和作者的意图南辕北辙。
拿到一首诗歌, 我们先不要急着弄明白它的意思, 先朗读, 甚至背诵, 体会它不同于小说的节奏美, 在音乐上独有的美感, 这是歌曲所不能替代的。当然, 这对任课教师的要求很高。诗无达诂。可以先让每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 可以写成小短文, 也可以当堂发挥。都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把握。
第二个就是要对诗歌中的特殊用法、特殊的风俗习惯作交代。然后划分节奏, 教会学生如何划分节奏, 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按照词性划分, 比如下面的例子。古诗也要划分节奏, 但古诗的节奏大都是固定的。五言、七言都有固定的节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是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名篇, 诗歌全文表述了一种积极乐观而坚强的人生态度, 亲切和蔼。学生从中学到对待困难的态度, 对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很有帮助。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不要/悲伤, 不要/心急!
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
相信吧, 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
现在/却常是/忧郁:
一切/都是/瞬息,
一切/都将会/过去;
而那/过去了的,
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第三个, 不能把诗歌的意义限定。每个同学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 只要不过格都可以。对于仿写, 笔者并不赞同[4], 因为, 对于诗歌而言, 它是天然的, 如果人人都去模仿一篇文字, 不排除出现好的文字, 但势必扼杀很多学生的创造力, 想象力, 我们可以在学习之后, 让学生试着写一首短短的诗歌, 主题可以限定, 也可以不限, 行数20行以内, 这样也许更有效。
诗歌教学的方法灵活多样, 不同学校、不同教师、不同的地区都可以采用不同的办法。书是死的, 人是活的, 学生是千变万化的, 任何理论不可能适用于所有人, 教材就是一个例子 (叶圣陶语) , 我们需要更多地结合实际, 让学生喜欢文学, 至少不反感, 从中得到人类最普遍的情感熏陶。
参考文献
[1]语文: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8年7月第三版。
[2]樊小勇:感性的开发与审美的回归——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策略论[J], 读与写 (教育教学刊) , 2009, 6 (7) 。
[3]杨东增: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 教学月刊 (中学版) , 2009 (4) 。
[4]李广琪:浅谈初中语文诗歌教学[J], 安徽文学 (下半月) , 2009 (5) 。
外国诗歌 篇2
一朵花当街绽放!
巴士车,有轨电车,钢铁的车河,它们从远处经过。
A flower, still pale, has fooled the police,
it’s breaking through the asphalt.
一朵花,尽管还有些黯淡,在躲避警察,
它正在穿透沥青。
Let’s have complete silence, halt all business.
I swear that a flower has been born.
请你们安静下来,停下手里的生意,
我保证,有朵花生长了出来。
Its color is uncertain
It’s not showing its petals
Its name isn’t in the books
It is ugly. But it really is a flower
它的颜色毫不起眼。
它的花瓣还未绽放。
它的名字书中没有记载。
它很丑。但它千真万确是一朵花。
I sit down on the ground of the nation’s capital at five in the afternoon,
and fondle with my fingers this precarious form
下午五点钟,我坐在一国之都的地面上。
我缓慢地把手伸向这尚未明朗的形状。
It is ugly. But it is a flower.
It broke the asphalt, the tedium, the disgust and the hatred.
它很丑。但它是一朵花。
外国诗歌 篇3
摘 要:20世纪80年代舒婷的名字被不断提及,对其诗歌的研究可谓硕果累累。本文将以舒婷诗歌蕴含深邃的宗教情缘以及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对她诗歌艺术的至深启迪为视角,试析外国文学对舒婷诗歌创作的影响。希望这点认识给新时代热爱诗歌创作的新秀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词:舒婷诗歌 宗教情缘 艺术启迪
舒婷在散文《“洋食”——我与外国文学》中写到:“读外国文学时自己就是一个急切的普通读者,不怕浅薄地流泪,为主人翁的结局可笑地担惊受怕,感染上崇高的气氛而心中浮起伟大的沉默。我以为外国文学对我的影响并不是以它的结构、手法甚至语言(虽然我有点崇拜语言),而是以它提供的人性从各个方面打动我们。”
一、宗教情缘
舒婷生活在一个基督教家庭,外婆是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母亲曾在教会读书学习。《圣经》是舒婷尚未读完却从小耳濡目染的“人类指南”。“和外婆一起上教堂做礼拜,跟外婆一起唱圣歌,唱得嘹亮无比”(《梅在那山·挽高裤管过河》),“我多么羡慕老外婆,每天临睡前,跪在窗前和‘上帝说话,脸上浮起安详与崇高的光辉:和主同在,心尽所愿”。自己也曾“渴望全心皈依,渴望这一生听人指引,得以明心见性”(《凹凸手记·神启》)。虽然舒婷一再表示:“……生长在基督教家庭,我是不相信任何神的”(《梅在那山·以忧伤的明亮透彻沉默》),然而,宗教精神已经溶入诗人的血液并沉淀下来:你要每天背起十字架,跟我来。
在《圣经》中,耶稣要求他的门徒背起十字架,“不背着十字架跟从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十字架意味着为了理想而承担使命,为了理想而受难。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已经成为耶稣及他的门徒的一种宿命般的意识。舒婷的责任感也已经寄生在她的灵魂里,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然而,我的名字和我的信念/已同时进入跑道/代表民族的某个单项记录/我没有权利休息/生命的冲刺/没有终点,只有速度”(《会唱歌的鸢尾花》)。舒婷的责任感常常表现为做一个苦难时代的忠实记录者,记录下一代人的痛苦与挣扎、惶惑与思索、愤怒与热爱,唤起人们对那段历史的反省,使人们永远铭记历史的经验教训。在她的许多诗歌中,仅从题目已能看出这种用意,如《遗产》、《一代人的呼声》、《献给我的同代人》等。通过这种方式,她承担起了时代所赋予她的特殊使命,用自己的诗歌记录下了一代人的心灵轨迹。舒婷诗歌中的责任感还表现在为了心中的理想不断地进行艰苦的奋斗和抗争,甚至不惜为了理想而牺牲生命。她写道:“即使背后是追鞭,面前是危崖/即使黑暗在黎明之前赶上我/我和大地一起下沉/甚至来不及放出一只相思鸟/但,你的等待和忠诚/就是我/付出牺牲的代价”(《?。!》)这种以献身的激情来追求理想的情怀,正像基督教中的圣徒为了宣传上天之道所做的那样,本质上是带有宗教性的。
“基督教的精神永远是爱”([英]詹姆士·里德《基督的人主观》),“爱”在舒婷的诗歌中有着广阔而深沉的含义,它不仅是诗人诗歌的主题,更是诗人情感意识中真正的缪斯。舒婷写下了许多真挚隽永的诗歌(包括大量的赠答和送别的诗章),坚持用诗去温暖和抚慰困倦的灵魂。她更把视线的焦点投向“人”,关心人的权利、价值和尊严,无不充满一种博爱的情怀。她希望用“爱”的精神来拯救世界和人心,驱除黑暗,完善自己和他人的道德人格和精神本性,“孩子,不要忘记,/我留下了/比恨百倍强烈、/千倍珍贵的东西,/那是爱情,不变质的爱情,而且真诚无比。/爱给你肤色呵语言的国土,/尽管她暂时这么冷淡贫瘠;/爱给你信念使你向上的阶级/可能她表面好像把你抛弃;/爱阳光;爱欢笑;/也爱每一声/发自肺腑的叹息”(《遗产》)。在另外一些诗中,她更寄托了这样的希望:“愿所有被你宽恕过的/再次因你的宽恕审判自己”(《读给妈妈听的诗》)。诗人相信良心与人格的感化力量,在情感上把爱人和自爱作为人生的宗教,“孩子呵,爱人们/同时珍爱你自己:/使灵魂如洗,心贞如玉”(《遗产》)。真诚地回到人群里去,在物质和精神生活走下坡路的年代,努力让自己的感情往高处跑去,并用诗去抚慰困倦的灵魂:只要使爱广被世界,只要人以诗意的力量栖息于大地,诗人的目的就达到了。她笔下呈现出的具有爱人如己的爱、救赎意味的爱和牺牲精神的爱中,可以较清晰地看到她所受到的基督教文化的影响。
舒婷诗歌蕴藉着深邃的宗教情缘,但我们要明确她不是一个基督教徒,她的宗教精神永远只指向“诗”,这里的“诗”可以被“使命”、“理想”、“爱”、“时代”、“土地”、“大海”等词语替换。因为只有诗歌表达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只有诗歌升华自己不断追逐的理想和使命,“亲爱的,举起你的灯/照我上路/让我同我的诗行一起远播吧/理想之钟在沼地后面敲响,夜那么柔和/村庄和城市簇在我的臂弯里,灯光拱动着/让我的诗行随我继续跋涉吧/大道扭动触手高声叫嚷:不能通过/泉水纵横的土地却把路标交给了花朵”(《会唱歌的鸢尾花》)。还有一点值得提及,诗人的宗教情缘是深广的精神追求、丰富的情感体验与基督教精神交融的产物,诗篇中必然会有与基督教精神异质的存在。如:“宽恕”在基督教教义中,也是一个重要的诫命。然而,舒婷对那段苦难的体验经历无法宽恕,“假如是我,仅仅是/我的悲剧——/我也许已经宽恕,/我的泪水和愤怒/也许可以平息。//但是,为了孩子们的父亲/为了父亲们的孩子/为了各地纪念碑下/那无声的责问不再使人颤栗;/为了一度露宿街头的画面/不再使我们的眼睛无处躲避;/为了百年后天真的孩子/不用对我们留下的历史猜谜;/为了祖国的这份空白,/为了民族的这段崎岖,/为了天空的纯洁/和道路的正直/我要求真理!”(《一代人的呼声》)只有这种“无法宽恕”,才能让自己甚至让整个社会对这段历史保持清醒,“自由的元素呵,/任你是佯装的咆哮,/任你虚伪的平静,/任你掳走过去的一切/一切的过去——/这个世界/有沉沦的痛苦,/也有苏醒的欢欣。”(《致大海》)在时代的变迁中明确自己的使命,让自身变得更加深刻。
二、艺术启迪
收录在舒婷散文集《梅在那山》中的一文《诗文家人生十问》有这样的叙述:“你最爱读的书:不计其数。非但弃旧喜新,而且贪心不足。手上刚好有一本好书,已在期待更精彩的下一本。惟有《金蔷薇》一书,曾热恋它二十年。”帕乌斯托夫斯基的《金蔷薇》是一部总结作家本人创作经验、研究俄罗斯和世界许多大作家的创作活动,探讨文艺创作的过程、方法和目的的美文集。文艺大师用他别具一格的文笔气势磅礴而又精致入微地描绘人类的美好感情和大自然的如画美景,阐述了作家的使命、文学创作的目的和方法。每位读《金蔷薇》的文学爱好者、文学创作者和文学批评家都会得到极大的启发。诗人舒婷迷恋之处正在于此。
(一)自然选材
美文《心灵的痕迹》指出作家搜集素材不是要一味四处奔波做笔记,而是要在日常生活细节中思考、痛苦、快乐,参与大大小小的事件,每一天的生活很自然地在记忆里和心灵中留下标记和印痕。诗人舒婷诗篇的选材正是心灵痕迹的自然呈现。《致橡树》中,“橡树”与“木棉”的意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舒婷对这两个中心意象的选择做出了诠释:“我当时的选择是出于个人经验。橡树是北方的树木,福建是没有的。我曾经到过杭州的植物园,那里的橡树病歪歪的,并不是可以托付终身的样子。我看到橡树最先是从电影上,后来去了德国,柏林大街上满街都是。橡树意象来自于一部日本的电影《狐狸的故事》,影片中的背景就是一株高大茂盛的橡树,随着季节的变换而变化,到了冬天,叶子落光了,庞大的树冠光秃秃的,看起来‘像刀,像剑,又像戟,木棉也很高大,南方较多。它的花朵特别,大若手掌,更大的就像小姑娘的脑袋,水分饱满,每一朵花都有五个花瓣。当花从高高的树冠上落下时,‘扑的一大声,顿时鲜血淋漓,一地鲜红。那种声音是很沉重的,充满了忧伤,像‘沉重的叹息。”诗人舒婷的这种生活检验正是“每一天的生活很自然地在记忆里和心灵中留下标记和印痕”,也正是这种宝贵的生活经验使她的诗歌艺术在当代诗坛上享有了崇高的声誉。
(二)善于想象
诗歌是想象的艺术,任何一个诗人的创作都离不开想象,舒婷也不例外。在她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窥见诗人丰富的想象世界,这个想象世界正是诗歌魅力所在。在诗篇《?。!》中,诗人想象着一个美丽的世界:“我将从容地穿过开阔地/走向你,走向你/风扬起纷飞的长发/我是你骤雨中的百合花。”这个精短的想象片段描绘出了诗人的爱情心事,是她为自己在爱情旅途上设立的一个美丽丰碑。这个想象中的世界为诗篇增色不少,形象地描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并把诗人的情感变成具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通过想象可以补充诗人感受的不足,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正如帕乌斯托夫斯基在《夜行的驿车》一文中强调“我的朋友,您要善于驾驭想象,使之用于人们的幸福,也用于自己的幸福,切不要用于悲哀”。舒婷不仅用真挚深邃的想象力展现出了自己精湛圆熟的诗歌技艺,更用自己博大丰富的想象力来“用于人们的幸福,也用于自己的幸福”。
(三)妙用比喻
帕乌斯托夫斯基在文章《闪电》中说到,要解释构思的产生,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借重比喻。一些极其复杂的事情,若用比喻加以解释,往往能收到拨云见天的效果。舒婷在构思诗篇的过程中,巧妙运用了不同种类的比喻手法,让人耳目一新。明喻、暗喻、借喻、博喻、转喻等大量灵活运用,使诗歌语言达到了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的效果。
(四)看重细节
在美文《车站餐厅里的老人》中,作者通过生活小故事来阐述细节的运用、意义以及重要性。帕乌斯托夫斯基称“一个恰到好处的细节可以使读者对整体——对一个人物、对他的处境、对事件,最后对时代产生一种直觉的、正确的概念。”这种对细节的重视,潜移默化的滋润着舒婷,使她渐渐成为细心敏感、善于思索的女诗人。诗《赠》中选用两组相反的意象,刻写了黑暗时代孤独的思想启蒙着复杂的个性:一个细节是“在那些月光流动的舷边/在那细雨霏霏的路上/你拱着肩,袖着手/怕冷似的/深藏着你的思想”。这是一个有志难伸的抑郁的失意者形象,形似“零余者”。另一个细节是“窗扉上闪熠的午夜灯光”“在书柜前弯身的形象”,这是埋首书山、寻求真理与灵性启示的启蒙者形象。两者融合,共同塑造了一个外表孱弱、内心坚硬的处在新时代来临前夜的思想先驱者形象。细节,总是同我们称之为直觉的那种认识能力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正是这种直觉帮助舒婷再现当时人们特有的情感色彩、心理微变。
此外,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坚信文学的“不朽”,为“美”而文学,他不渲染悲怆更不放大哭腔,专注地把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情感之美放在了永恒的位置上,他热爱的是能够柔和、灵巧、熨帖、天然地表现这种美的所有细节。舒婷的诗作受到了这位作家创作艺术的感染,她努力用一种温婉的叙述方式,把自然之美、人性之美、情感之美娓娓道来,让读者感到无比的惬意。
在20世纪80年代,舒婷诗作一度被认为是“晦涩难懂”“全盘欧化”“崇洋媚外”“阴暗低沉”,种种指摘均栽赃为西方文化思想的毒害与模仿。舒婷也在无奈地申辩着:“一九八〇年的诗歌讨论里多数人批评我欧化曾使我惊奇。我固然在学生时代熟读普希金、海涅、济慈,但我的作品和他们简直就风马牛不相及。一九七六年之后我曾努力从香港的亲友那里,搜罗到不少美国现代诗,由于它们那样陌生我才花大气力读它们。有很长时间,它们积在我的胃里硌得我难受万分,根本还未融到血液里。”“最强烈的抗议/最勇敢的诚实/莫过于——/活着,并且开口”(《人心的法则》);“即使背后是追鞭,面前是危崖/即使黑暗在黎明之前赶上我/我和大地一起下沉/甚至来不及放出一只相思鸟/但,你的等待和忠诚/就是我/付出牺牲的代价”(《?。!》)。这就是舒婷,这就是舒婷的诗歌。
参考文献:
[1]舒婷.舒婷的诗[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
[2]舒婷.舒婷文集[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3]王娟.舒婷诗歌研究综述[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1,(3).
[4]谢冕.在诗歌的十字架上——论舒婷[J].文艺评论,1987,(2).
[5]王芬.文学始终是我的最爱——访《致橡树》作者舒婷[J].读写天地,2006,(1).
外国诗歌的个性化解读策略 篇4
一.以理解运用母语为目标
母语是民族的标志和象征, 是民族文化的载体, 是民族生存发展之根。何况, 汉语的魅力和生命力都是巨大的, 在很多古文字已经成为考古对象的今天, 历史悠久的汉语还能源远流长。《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 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 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今后工作和继续学习, 对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的进步文化, 提高国民素质, 都具有重要意义。2007年高考湖北省语文作文题就是要求针对一则有关“母语”的材料写一篇文章。命题者的意图很清楚, 那就是号召人们感受母语、学习母语、运用母语。
因此, 教学中我们首先要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语句、不同的趣味翻译诗歌, 从而训练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与表现力。语文课是学习中国语言的场所, 即便是一首西方诗歌, 也要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创造, 形成“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让它为我们学习母语服务。这就是毛泽东所说的“洋为中用”。这样做, 既让学生熟读了原作, 又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母语。
二.以信、达、雅为原则
作为文学的最高形式, 各民族诗歌只有具有高度本民族语言修养者才能理解和欣赏其诗情诗意。如果其他民族想理解和欣赏, 则必然要进行民族化改进, 以期符合本民族的语言特点, 尤其是符合本民族的审美习惯。如何改进?那就是进行合理的翻译。翻译的原则是什么?即信、达、雅这三个层面。信, 准确;达, 通顺;雅, 有文采。诗歌翻译水平的高低, 译诗的意境高下就要看它能达到这三个层面中的哪个层面。
如何贯彻这一原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也明确指出“要多写多改, 养成切磋交流的习惯”。同时, 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要乐于相互展示和评价写作成果”。课前我让学生阅读原文, 通过查阅工具书, 小组讨论, 请教英语老师等形式, 先将难句的大意弄清楚。课堂上再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译出诗文。然后投影并朗读各自的译文, 再进行优劣比较。
学生展示的大多是现代自由诗, 基本上都能达到“信”和“达”的层面, 有部分译诗用词造句考究, 文笔优美。如“the air”学生有译为九天、长空、天宇、青天、苍天、苍穹、云霄、云巅等等, “long, long afterwards”这个短语, 学生们也有无数种译法:星移斗转、轮回殆尽、天老地荒、流年似水……这些译法相对于课文中的翻译, 真正达到了“雅”的层面, 无须评点优劣高下已不言而喻了。学生在自我比较、推敲、选择、确定字词句的过程中不仅体会母语的博大精深, 而且学会了寻觅和构筑诗意。下面是一位学生展示的现代自由诗。
箭与歌 (唐霁译)
我射一支箭穿云入雾,
它消失在我不曾知晓的地方,
如白驹过隙, 视线,
留不住那一缕影子。
我吟一首歌直入云霄,
它隐身在我未到过的他乡,
如年华流转, 谁能,
抓住那歌的霓裳。
轮回殆尽,
我寻觅到曾经的箭儿,
橡树间, 恍如当年,
而那歌儿, 自始至终,
永远回响在朋友心田。
显然, 以信达雅为原则进行意译很容易比较各种译诗的意境高下和诗歌翻译水平的高低。相比之下, 教材中的两篇译文都不够高明, 缺乏文采和诗意。
三.以张扬个性为追求
俗话说, 文如其人。诗歌翻译也是一种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创造性表达过程。每个人在先天禀赋、环境影响和接受教育后的内化过程等方面的千差万别, 决定了其无限丰富、差异纷呈的个性。这种个性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便是杜甫的沉郁顿挫, 李白的豪放飘逸, 苏轼的旷达超脱, 李清照的忧伤柔婉……写作中能体现自身的创作个性、创作风格方能称上极致。
另外, 在写作教学中注重个性的培养, 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 也是素质教育最基本的要求。翻译诗歌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写作个性的一种尝试, 它是以学生喜好和擅长为前提的。因此, 翻译时就可以明确告诉学生, 喜欢现代自由诗可以用现代自由诗来翻译, 擅长古诗的可以用古体诗、近体诗来翻译, 关键要体现自己的创作个性。下面是一位爱好快板的学生展示的“说唱版”。
箭与歌 (赵智慧译)
我射箭, 向天空
它落地, 无影踪
何急促, 何迅速
眼睛怎能够追踪
我放歌, 向天上
它落地, 在何方
谁眼力, 此般强
能与歌声齐飞翔
Several years later
我寻到, 那支箭
完好镶在橡树间
我发现, 那支歌
既完美, 又无缺
生根朋友心田间
要求学生的前提是老师自身要有足够的水平和能力, 要有创新的意识和行动, 这样你的语文课才能成为最有魅力的课。教师的展示相对于学生展示不仅要体现“雅”的更高层面要求, 体现母语的博大精深, 而且也要力求体现写作个性, 有自己个性化的解读方式。喜欢《诗经》完全可以把这首诗解读为四言“诗经版”, 擅长五言绝句完全可以把这首诗解读为“五绝版”。“the song”这个单词在古诗词中我们可以从音乐角度进行理解, 用丝竹、管弦、琵琶、箜篌、芦管等来借代;《诗经》中没有出现过“橡树”这个意象, 我们完全可以借用《诗经·伐檀》中的“檀”来替译。下面展示的是教师“诗经”版。
箭与歌 (姚莉莉译)
仰天长啸, 箭羽飞翔
付与苍穹, 栖身何方
弃我远去, 渐疏渐响
疾兮快兮, 四望苍苍
寄语上苍, 轻歌飞扬
付与流云, 息声何往
弃我远去, 渐疏渐长
风兮雨兮, 四顾茫茫
回顾流年, 我心燃香
箭入檀深, 舍身何妨
彼端箜篌, 不灭不伤
伊人心中, 日月久长
这样的教学方式取得了意外的成功。课堂上学生意兴盎然, 气氛活跃;课后津津乐道, 感觉受益匪浅。它也给了我启迪:诗歌教学是一种需要不断创新的活动, 这不仅需要教学者要用诗一样的语言, 更要用诗一样的手段, 营造诗一样的氛围, 才能让学生在情境中体会诗、品味诗、解读诗。
附:教材译文
箭与歌 (杨德豫译)
我把一枝箭向空中射出,
它落下地来, 不知在何处;
那么急, 那么快,
眼睛怎能跟上它一去如飞的踪影?
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出,
它落下来, 不知在何处;
有谁的眼力这么尖, 这么强,
竟能追上歌声的飞扬?
很久以后, 我找到那枝箭,
插在橡树上, 还不曾折断;
也找到那支歌, 首尾俱全,
一直藏在朋友的心间。
课后“文本研习”中, 王晋华的译文。
箭与歌
我把一枝箭射得很高,
它落到哪里我不知道;
因为它的速度太快,
我的眼睛追不上它。
我唱起一支歌儿在空气中飘荡,
它落到了哪里我不知道;
因为谁的眼力会有那么强,
能追上歌儿的飞翔?
好久好久以后, 我看见
在一棵橡树上嵌着那枝完好的箭;
我也发现了那个歌子,
外国浪漫经典诗歌 篇5
(一)
剽悍的西风啊,你是暮秋的呼吸,
因你无形的存在,枯叶四处逃窜,
如同魔鬼见到了巫师,纷纷躲避;
那些枯叶,有黑有白,有红有黄,
像遭受了瘟疫的群体,哦,你呀,
西风,你让种籽展开翱翔的翅膀,
飞落到黑暗的冬床,冰冷地躺下,
像一具具尸体深葬于坟墓,直到
你那蔚蓝色的阳春姐妹凯旋归家,
向睡梦中的大地吹响了她的号角,
催促蓓蕾,有如驱使吃草的群羊,
让漫山遍野注满生命的芳香色调;
剽悍的精灵,你的身影遍及四方,
哦,听吧,你既在毁坏,又在保藏!
(二)
在你的湍流中,在高空的骚动中,
纷乱的云块就像飘零飞坠的叶子,
你从天空和海洋相互交错的树丛
抖落出传送雷雨以及闪电的天使;
在你的气体波涛的蔚蓝色的表面,
恰似酒神女祭司的头上竖起缕缕
亮闪闪的青丝,从朦胧的地平线
一直到苍天的顶端,全都披散着
即将来临的一场暴风骤雨的发卷,
你就是唱给垂死岁月的一曲挽歌,
四合的夜幕,是巨大墓陵的拱顶,
它建构于由你所集聚而成的气魄,
可是从你坚固的气势中将会喷迸
黑雨、电火以及冰雹;哦,请听!
(三)
你啊,把蓝色的地中海从夏梦中
唤醒,它曾被清澈的水催送入眠,
就一直躺在那个地方,酣睡沉沉,
睡在拜伊海湾的一个石岛的旁边,
在睡梦中看到古老的宫殿和楼台
在烈日之下的海波中轻轻地震颤,
它们全都开满鲜花,又生满青苔,
散发而出的醉人的芳香难以描述!
见到你,大西洋的水波豁然裂开,
为你让出道路,而在海底的深处,
枝叶里面没有浆汁的淤泥的丛林
和无数的海花、珊瑚,一旦听出
你的声音,一个个顿时胆战心惊,
颤栗着,像遭了劫掠,哦,请听!
(四)
假如我是一片任你吹卷的枯叶,
假若我是一朵随你飘飞的云彩,
或是在你威力之下喘息的水波,
分享你强健的搏动,悠闲自在,
不羁的风啊,哪怕不及你自由,
或者,假若我能像童年的时代,
陪伴着你在那天国里任意翱游,
即使比你飞得更快也并非幻想——
那么我绝不向你这般苦苦哀求:
啊,卷起我吧!如同翻卷波浪、
或像横扫落叶、或像驱赶浮云!
我跃进人生的荆棘,鲜血直淌!
岁月的重负缚住了我这颗灵魂,
它太像你了:敏捷、高傲、不驯。
(五)
拿我当琴吧,就像那一片树林,
哪怕我周身的叶儿也同样飘落!
你以非凡和谐中的狂放的激情
让我和树林都奏出雄浑的秋乐,
悲凉而又甜美。狂暴的精灵哟,
但愿你我迅猛的灵魂能够契合!
把我僵死的思想撒向整个宇宙,
像枯叶被驱赶去催促新的生命!
而且,依凭我这首诗中的符咒,
把我的话语传给天下所有的人,
就像从未熄的炉中拨放出火花!
让那预言的号角通过我的嘴唇
向昏沉的大地吹奏!哦,风啊,
外国诗歌 篇6
一、韵律结构音乐美
迪金森崇尚自由、亲近大自然, 她是诗歌没有固定的模式, 表现出一种随心所欲的节奏感和韵律。19世纪90年代迪金森诗选最早版本可以把她的诗篇分为生命、死亡、爱情、大自然、时间和永恒等类别, 后来托马斯·约翰逊又把她的诗篇分为成就、行动、蠕虫、鹪鹩、探索创伤、岁月的死亡、昨天、永恒的青春等类别, 但随着迪金森面世的诗篇逐渐增多和我们对这些诗篇逐渐深入的理解, 我们从中听到了许多声音:欢乐的声音, 悲伤的声音, 愉快的声音, 痛苦的声音, 信仰的声音, 怀疑的声音, 天真的声音, 人生体验的声音, 等等。这就说明她的作品主题下有着不同的音律感。音律作为诗歌中呗公认的“符号表现”不仅带给作品特别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还能让读者在特定场合产生出附加的感情享受。她的诗歌语言凝练, 拉丁语与英语俗词混用, 内容中时不时地还会出现悖论, 于是她的诗意中有着不确定的一面。
If I can stop one heart from breaking,
I shall not live in vain;
If I can ease one life zhe aching,
Or cool one pain,
Or help one fainting robin
Unto his nest again,
I shall not live in vain.
诗歌的中文意思翻译大概为:“如果我能让一颗心免于破碎, 我就没有白活;如果我能为一个痛苦的生命带去抚慰, 减轻他的伤痛, 或让一只弱小的知更鸟回到自己的鸟巢, 我就没有白活。”在诗歌中迪金森用假设if开头, 紧跟着又用can来实现一颗心免于破碎;那么这两个不确定的词语就让整个句子和内容架空:“可能”其实是一种不能;“如果”其实是否定。从“一颗心”的“破碎”到生命的“痛苦”困境, 迪金森一步步地将生命之难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如她在日记中所言:“我的诗就是探讨生命的本质”。在这首诗歌中, 她已经明白地提出生命之本质的意义, 正是:“在苦难中抚慰, 在困境中平息。”对于生命的苦难, 诗人这样藐视:“我的工作就是欺骗死亡。”戴维·波特评价迪金森诗歌说:“不合语法的新奇句子, 省略, 句子的高度压缩和断裂, 掩饰句子结构的不规则标点”。这样一来, 她的诗歌因为语言、内容主题和节奏的处理就表现出一种新奇的韵律感, 从而让读者感受到那种特有的孤独和对生命的炽热。
二、形态结构个性化
外国文学所使用的语言是英语为主, 英语由26个字母组成, 是一种形态语言。那么从语言学的角度来说, 形态变化主要是表现语法功能。但是迪金森在作品中并不关注这些, 对于她而言诗歌是她抒发情感的地方, 所以她就用一些鲜活的语言符号来表达言语所不能表达的意义。
This was but a story--
What and if indeed
There were just such coffin
In the heart instead?
中文翻译为“这只是一个故事——那又怎样, 如果/在我的心中/确实有这样的一副棺材?”
在她是诗歌中非规范的特点特别突出。比如她经常在自己的作品中随意大写一些单词或者数字, 她似乎对数字4情有独钟, 在她的作品中规范而写的几乎没有踪迹。“随性”是迪金森标志性的语言符号, 这些不规范的表达反而凸显了一种别样的风味, 从而表达出诗人写作时的思想起伏或者情感的变化。当然这些不经意之间的情绪跳跃就成为她作品独特的形式美。
三、语句结构
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因素, 词汇的应用对于句子基调有着重要作用;而语句结构的变化又能带来特别的美感。作为一个个性的诗人, 迪金森的语句结构和词汇都非常自由, 信手拈来。尽管如此, 她的作品并没有产生矫情之感, 反而非常具有审美效果。
A vastness, as a neighbor, came, —
A wisdom without face or name,
A peace, as hemispheres at home, —
And so the night became.
中文译文:
一片茫茫, 如同一个邻居, 到来——
一个没有脸孔没有名字的智者,
一种和平, 如同家中的半球——
就这样变成夜晚。
诗人抛弃了叙述和抒情, 用断点的词语和短小的句子构成对夜晚的表达。破折号的偏爱, 或长或短, 或粗或细构成她作品一道独特的风景。在她的作品中。破折号已经超出了其省略、补充或者解释的语法功能, 它有着诗人独特的思考, 或者意犹未尽的语言。所以她的诗, 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简单的诗歌, 还是一种思绪的流淌和铿锵有力的声音感, 在这些独特的语句中直接与人们进行着交流。
瑞士语言学家德·索绪尔在他的著名论著《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提出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条性特点。语言符号主要包括口头语和书面符号语, 在本文中我们以迪金森作品为例来解读了书面语言的符号美和附加功能。她以独特的修辞符号编织出形象而美丽的世界, 充满了神秘和想象。的确迪金森是在去世后才声名大噪的, 正如她自己说的那样如果墨守成规, 用规范的方法来写诗, 那么她完全可以成为当时的名人。难能可贵的是迪金森坚持了自己的个性而自由创作, 从而她的文学作品中那些符号就凸显出一种特有的符号之美。也许正因为这样, 她的诗歌才能够彰显出如此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也给后来的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当代翻译家马永波评价迪金森说:“长年沉浸在孤独沉思中的诗人更能体察到万物的细微之处, 因此迪金森能够把最为平凡的事物写得不平凡, 她总是以一种新生婴儿的未经污染的眼光去看待事物, 在她的目光抚摸下, 万物因其自身的存在而庄严而清新如洗。”所以我们在研究语言符号在外国文学中的作用, 不得不提这位独具魅力的女诗人。
摘要:语言作为文学最根本的表现力历来是研究的重点, 随着人们对结构、韵律等特征研究的深化, 语言符号的意义也成为研究的课题。符号在文学作品中突破了转承起折功能后, 还赋予了文学作品的审美功能。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埃米莉.迪金森的语言符号具有独特性, 她极具个性的处理赋予了作品浓郁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 从而使语言符号与文学意蕴的高度融合, 给予文学信息最大限度的发展空间。本文将以迪金森诗歌为例, 通过她作品中语言符号所创作的韵律、形态、句法等进行分析, 从而来探讨语言符号的重要功能之一的“表情功能”作用。
关键词:语言,符号,表情性,埃米莉.迪金森,韵律,形态,句法
参考文献
[1]郑鸿雨, 王丽艳.可能造化偏有意此花不与群花比——浅析美国诗人埃米莉?狄金森其人其诗[J].时代文学, 2009, (10)
[2]张凤, 高航.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象似性的重新考察[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4, (02) .
[3]赵亮.语言象似性的符号学分析[J]外语教学, 2006, (05) .
[4]彭其富.语言的任意性及词语的理据揭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0, (04) .
[5]赖恒静.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和理据性[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