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自由管理

2024-08-06

新闻媒体自由管理(精选7篇)

新闻媒体自由管理 篇1

摘要:如今的媒体已经看到了与网络结合中所获得的一种整合传播效应。纷纷与网络相捆绑, 而网络新闻的传播和接收方式决定了它相对的自由特性。BBS、博客的普及更是让普通人也能发布和转载新闻, 网络传播已呈现分众传播的态势, 当今世界是一个在传播中发展, 在传播中改变的世界, 但新闻道德、公信力的缺乏却让新闻在网络中的传播价值打了折扣。其实, 如果将网络传播中新闻的自由问题加以控制和管理, 未来的网络新闻传播将会发挥更好的作用。本文就新闻的自由如何在网络传播中得到更好的控制及其未来前景。

关键词:互动性,低俗化,法律干涉,道德建设,未来主流媒体

1 引言

随着互联网这个第四大媒体的出现, 新闻又有了另外一个传播的媒介。介于它本身所具有的许多传播优势及互动的新闻传播方式, 使人们有了很大的自主传播新闻的空间, 而随之也出现了许多相关问题。

2 网络传播新闻的自由问题的现状和问题

海量信息、瞬时信息、及时传播、互动参与是网络的显著特征之一。据最新调查显示, 29%的网民每周至少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3~4次, 10多年来, 中国互联网取得了飞速发展, 当前中国网民数量已达1亿多。网络新闻的广度和深度也日益提升。网络传播突破了原有新闻传播的局限性, 没有了空间、时间的界限, 而且有互动性很强, 在2005年两会期间, 温家宝总理在记者招待会讲道:"昨天我浏览了一下新华网, 他们知道我今天开记者招待会, 竟然给我提出了几百个问题。我觉得他们对国事的关心, 深深感动了我。他们许多建议和意见是值得我和我们政府认真考虑的。"而一些随意转载、恶意捏造的虚假新闻也应运而生, 网络上的假新闻违背了新闻以真实性为第一属性的原则。诸如一些知名的各大网站也有恶俗化倾向, 为了吸引网民眼球, 增加点击率, 使网络新闻变质, 变得俗不可耐。网络传播如果将网络空间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网络传播新闻将更好的发挥其职能。

3 未来网络传播新闻的管理和展望

面对互联网对互联网上真正的新闻自由的实现任重道远, 它既需要我们的职权部门把好关, 做好外部工作, 同时需要每一个互联网用户加强道德自律, 共同建设互联网上的道德文化。职能部门要净化网络空间, 采取强制力量新闻的真实性, 加强对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监控, 对于一些造成负面影响很大的虚假新闻要予以追究法律责任, 更需要在互联网方面的法律加以健全, 一方面就是要加强网民的道德建设, 共建和谐社会是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而共建和谐的网络空间更是这样, 道德在介于法律和媒体之间起了很大作用, 采用法律手段强制性的会扼杀人们对网络空间的亲近, 只有逐步提纲网民的道德水平, 法律手段进行参与震慑。网络是一个自由酣畅的空间, 很多网民就是因为享受这样的自由空间才跻身网络。未来网络传播新闻日益成熟, 他将真正发挥“第四媒体”的作用, 而且互动性和参与性更是其他媒体不能比拟的, 网络有很强的舆论干涉性, 网民有很强的“草根性”和匿名性, 对与大众的观念起到一个整合的作用, 从而削弱非主流声音, 一个事件的发生, 如果单凭传统的媒体传播新闻, 是达到了传播新闻的目的, 而群众的声音很难很快的反馈回来, 因为没有这样的反馈空间, 而在网络中传播新闻, 第一时间就会有人将自己的看法反馈, 未来人们会更好的运用网络空间发表自己的看法, 做到人人都是人大代表。对于新颁布的条文条款, 政府的职能部门也能第一时间得到群众百姓的声音, 更好的为人民服务。

4 总结

网络传播中新闻有他的自由性, 加强管理建设, 将其引领到一条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 未来, 网络定会将以主流媒体的角色进入我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胡正容.传播学总论[J].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 4.

[2]匡文波.论新闻传播学[J].国际新闻界, 2001, 2.

[3]童兵.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伟大指南[J].新闻记者, 2001, 7.

[4]陈力丹.不成熟的网络传播[J].新闻记者, 2001, 7.

[5]徐耀魁.西方新闻理论评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 1999, 4.

[6]梁杰.新闻爱好者 (上半月) [J].2005, 10.

新闻媒体自由管理 篇2

一、网络给新闻自由提供了巨大平台

互联网在当代社会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媒体, 凭借其自身的技术优势, 将新闻涵盖性拓展到远超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的程度。随着愈来愈多的人成为网民, 社会大众以各种身份加入互联网, 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爱好尽情发表言论并公布新闻事件。人们普遍认为, 互联网这一大众传播媒体的新闻自由主要指以下三个方面:即传播新闻的自由、接受新闻的自由以及解读新闻的自由。互联网通过TCP/IP连接, 从而使得每台电脑均处于平等的地位上, 每一因特网用户都既是网络新闻的传播者, 又是网络新闻接收者和解读者, 具有三重不同的身份, 可以随其自愿自由选择。不论其作为主动方的新闻发布者、还是作为被动方的新闻接受者和解读者, 他们在互联网上都无需再扮演在传统媒体强势下被动接受的角色, 也无需在对新闻的接受和解读过程中受到其身份、或者对社会的影响而有所限制。互联网作为一个信息发布平台, 其开放性与交互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媒体的新闻信息发布模式。互联网的网状结构使信息流动途径变得多样化, 网民只需利用代理服务器等技术就可以避开各种控制与障碍, 选择不同的路径随时随地发布与接收新闻信息。在某种程度上, 对新闻信息的阅读与不阅读、接受与不接受完全由个人决定。因此, 互联网给新闻信息尤其是时政类新闻提供了一个最大的自由平台。人们利用这一平台可以进行自由的信息交流、对社会公权进行有效的监督乃至揭露社会弊端、反映广大百姓的诉求。网络新闻自由符合当代社会的自由民主精神, 需要我们更多地爱护和正确引导。

二、网络新闻的正确引导与人性化管理

如上所述, 互联网的发展使社会进入了网络时代, 网民可以自由成为网络新闻的发布者和接受解读者, 职业和非职业之间的界限不再像从前那么清晰, 这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网络新闻的公信力和道德缺失等问题。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新闻的真实性是人们公认的一个普遍原则, 网络新闻也不例外。新闻真实性要求新闻发布者依据对客观事实的正确认识和评价报道真实准确的新闻。由于互联网站需要借助更高的点击率吸引社会公众的眼球而获得盈利, 为了谋取最大利润, 一些不负责任的网站便借助互联网媒体的开放、互动、海量和简易等特点, 制造虚假新闻, 大肆炒作, 迅速传播, 导致广大网民思想混乱甚至激化了社会矛盾, 从而成为目前新闻传播领域中的一大弊端。新闻的公信力完全取决于新闻的真实性, 如果为了赚钱而一味地追求新闻的轰动效应, 牺牲新闻的真实性, 甚至不惜严重侵犯个人的隐私权, 则必然会导致网络新闻的公信力下降和道德缺失等问题, 反过来严重影响网络媒体的健康发展。因此, 亟需加强对互联网站的管理。

有人认为, 对互联网站的管理其实非常简单, 只需严查围堵就行了。他们没有认识到, 这种简单甚至粗暴的管理方式是以牺牲新闻自由为代价, 严重违反了当代社会的民主自由精神, 是不得人心因此是不可取的。如果把网络新闻比作汹涌的洪水, 那么对互联网媒体的正确而有效的管理方式就是因势利导, 运用人性化管理原则把它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这种人性化管理就是强调遵循以普及教育为主, 并辅之以法治建设为原则。通过广泛、及时、坚持不懈的教育, 增强网络从业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要让他们清楚地认识到, 为了赢取一时的利润, 急功近利, 利用网络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 其结果只会导致网络新闻公信力的严重下降。而当社会大众对网络新闻不再信任的时候, 这一市场就会面临崩溃的危险, 最后受到损失的不仅是社会公众, 同时也包括那些广泛的互联网从业人员。通过这样的因势利导, 互联网从业人员才能从内心深层上认识到, 网络媒体存在的最终理由就是其必须做到真实、公正、及时而准确。当然, 在普及教育的前提下, 也需要跟进法治建设, 建立健全网站新闻信息采制发布的审查把关制度, 依法制裁利用网络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造谣惑众的行为, 对那些屡教不改的不法分子形成法律上的威慑, 使其不敢怀有侥幸心理。

总之, 网络化媒体平台赋予人们更多表达自己观点的自由。我们应当珍惜这一自由, 积极参与到民主政治与法治国家的建设事业中来, 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网络传播体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摘要:新闻传播因其与互联网相结合而呈现许多新特征, 突出表现为新闻的开放自由度及新闻传播与受众关系诸方面。网络媒体为大众自由发表观点提供了巨大平台, 由此产生的一些问题需要按照人性化管理原则进行正确的引导。

关键词:网络,新闻自由,人性化管理

参考文献

[1]朱颖, 陈小彪.论网络环境下的新闻自由及其边界[J].国际新闻界, 2007 (11) .[1]朱颖, 陈小彪.论网络环境下的新闻自由及其边界[J].国际新闻界, 2007 (11) .

[2]冯英.论网络舆论对政府权利的监督[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2]冯英.论网络舆论对政府权利的监督[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9 (4) .

浅析新闻自由与媒体责任 篇3

(一) 新闻自由

新闻自由, 或称新闻自由权, 通常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利。这一概念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采集和发布信息, 并提供给公众的充分自由。至于官方的信息, 政府则有责任和义务根据信息的相关程度和重要性对其进行详细的分类, 以决定哪些信息可以向公众公开, 哪些信息涉及到了国家的机密而必须受到保护, 以此来维护本国的国家利益。

(二) 媒体责任

媒体责任是指媒体对社会应负的责任。“传媒力量的源泉来自于选择性地告诉我们世界的情况。”某一件事是否被报道、报道的频率以及如何报道将直接影响着受众对该事件的理解程度和最终态度, 也直接体现了媒体的责任意识。

二、新闻自由与媒体责任之间的矛盾

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 我国的新闻媒介也逐步地走向了市场。各个媒介想尽办法在报道的形式和内容上不断创新, 新闻媒介的报道面大大地拓宽, 报道的自由度也大大地加大。但过分的自由也是有害的。在自由度不断加大的同时我们的舆论传播存在着巨大的隐患。近年来, 一些新闻媒介的社会效益下降, 这就是它们忽略了所肩负的社会责任。由此导致某些大众传媒在追求经济利益的驱使下, 背弃自己的职业道德与准则, 报道不利于国家稳定与发展、民族团结与进步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

在市场竞争中, 传媒为广告和其它经济利益, 总是想尽办法提高收听率、收视率、扩大报纸发行量, 而传媒只有满足受众的需求才有可能达到这个目的。这样, 一些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便向通俗化, 甚至庸俗化的方向发展。有些报纸还经常做出煽动性的大字标题。少数传媒已经沦为低俗文化的制造和传播者。

新闻媒体时刻不要忘记自身肩负的社会责任。大众传媒不但是党和政府重要信息的发布者, 也应该及时传播社会公众所需信息, 特别是一些有关公众利益及公共安全的信息。我认为, 新闻报道只有客观、准确、及时地反映了事实真相, 才能发挥正确的舆论引导作用。如果新闻媒体在涉及到有关公共安全、公众利益的重大突发性事件中保持沉默, 让小道消息满天飞, 那就是媒体的失职, 丧失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实现新闻自由、提高媒体责任的措施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 作新闻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 担负着传播新闻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和服务社会与公众的光荣任务。新闻职业的这种性质和特征决定了它的工作的重要性和神圣性, 也决定了对其从业人员素质的高标准和严要求。要有效加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建设, 实现新闻自由、提高媒体社会责任意识, 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在思想上, 加强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 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认真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 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 学习并领会党中央对新闻队伍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 提高从理论上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水平, 明确新闻工作的宗旨和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职业道德, 防止舆论宣传中的片面性和绝对化、简单化, 保证舆论导向的正确性, 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

2.在管理上, 要强化管理, 强化他们尊重科学、尊重受众的意识, 并建立相应的惩罚制度, 对有意制造假新闻和刊发对社会不负责任言论的媒体及从业人员进行相应的纪律及经济处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 特别是在媒体面临着世界传媒大挑战的严峻形势下, 我们媒体一方面要千方百计选择具有高文化知识水平的人才, 另一方面, 也要严格坚持用人的行业标准。同时, 更要注重制度建设和严格教育管理。在职称晋升、业务考核、评选优良等活动中, 应考虑思想作风及职业道德等因素, 努力把媒体采编播人员建成一支作风过硬、纪律严明、职业道德高尚的过硬队伍。

3.建立监督机制, 加强行业监督以及社会监督。要理顺监督程序, 规范监督制度, 执行监督职能, 加强社会对媒体职业道德的监督。受理群众举报, 对违反职业道德的新闻从业人员要根据情况作出处理, 对模范遵守新闻职业道德的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

媒体必须尊重道德风尚和审美情趣, 大力反映社会发展中光明的、积极的、健康的东西, 始终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们。新闻媒体在关注和宣传先进文化、提高公民素质方面责无旁贷。所以, 我们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赋予新闻作品以深邃的思想内涵, 培养受众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 进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把一切代表我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精神产品及时、准确地传播给受众, 最终必将促进整个大众文化品位的提升, 也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体现媒体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侯立新传媒既要注重新闻自由又要注重社会责任——学习邓小平新闻理论的体会.宿州教育学院学报, 2001 (01) .

[2]文有仁新闻的自由主义论社会责任论与新闻自由.报林, 1995 (03) .

[3]程世寿论新闻记者的社会责任.新闻界, 1995 (05) .

[4]张昆著《简明世界新闻史》武汉大学出版社《新闻传播学》, 李元授、陈扬明新华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一版

[5]塞伦·麦克莱《传媒社会学》,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5年版, 第14页

论新闻自由与媒体责任 篇4

新闻自由包括新闻获取的自由和发布与传播的自由, 可将其简单理解为言论自由的一种表现形式。从法律意义上讲, 新闻自由是一种权利, 是法律所赋予的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自由的权利, 这个概念也可以延伸至保障新闻界采集和发布信息并提供给公众充分的自由权。新闻自由是现代民主的产物, 在过去的专制社会是不存在新闻自由的, 即便到了社会高度发展、人民自我意识高度觉醒的今天, 完全意义上的新闻自由也是不存在的。当然, 一定的制约是有必要性的, 而过多的制约也会限制媒体作用的发挥。

媒体之所以需要新闻自由, 其实更多的是为了保障媒体责任的实现。从媒体诞生之日起, 就具有社会监督的属性。一直以来, 媒体都是作为民众最信任的消息传递者形象出现的, 及时发布政府公告、社会动态、揭露黑暗、披露信息等等, 作为社会舆论的发布平台, 媒体对社会的影响之大非同一般。如前所述, 媒体在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一直起着良性的促进作用, 不仅监督着政府、企业的行为, 更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在这里, 我们将媒体的责任分为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两个方面来谈。政治责任是指媒体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即媒体在传播信息过程中必须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 与政府意志保持高度一致性, 并且通过新闻信息向民众不断传递政府意志, 将政府的政策广泛传递给读者。社会责任是媒体最本质的责任, 主要体现在媒体在社会发展中对社会的监督和舆论导向作用。这两个责任虽有分别却又紧密相连, 在现实中几乎是融为一体的。

二、新闻自由和媒体责任的重要性

新闻自由与媒体责任密不可分, 二者体现着媒体的两个方面, 新闻自由可以说是媒体责任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很难想象, 在一个没有新闻自由的国度里, 新闻媒体如何去发挥其社会职能, 恐怕只能作为政府专制统治的工具了。而媒体责任又是新闻自由的目的所在, 没有媒体最本源的宗旨而去追求新闻的自由是毫无意义的。另一方面, 新闻的自由为媒体责任的实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 丰富了媒体责任的内涵, 媒体责任的扩展又反过来对媒体自由提出更高的要求, 两者相互刺激相互促进。

三、新闻自由视角下媒体肩负的责任

当前, 媒体乱象随处可见, 部分媒体甚至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今天的民主给了媒体更多的发言自由, 另一方面是金钱至上观念在作祟。同时, 媒体界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下降, 新闻工作者的个人素质低下, 为了赚取眼球、吸引大众的目光, 在进行新闻报道时, 某些媒体和媒体工作者往往会断章取义甚至歪曲现实, 更多地注重其新奇性和娱乐性而忽略了其社会导向性及影响。

(一) 媒体应该充分发挥其舆论监督作用

媒体作为一个独立的三方机构, 虽受政府管理, 却有着诸多的言论发表自由, 同时拥有宽阔的信息交流平台, 实现社会监管具有很大的便利性。作为近代民主制度下的产物, 媒体的出现具有天然的民主性, 个体在社会中的话语权相对是比较微弱的, 而媒体则是集大众声音于一体的一种组织体, 通过组织的力量来放大民众的话语权, 从而进一步维护公民权利。

现代媒体往往有自己独特而庞大的信息获取、整理、发布渠道, 不仅可以快速地获取来自各地的大量信息, 同时还能快速地把各方信息传播到角角落落, 对增加社会透明度、加强对企业和政府的监管都非常有利, 加上现代科技的助推, 媒体在新闻发布上具有更大的便利性和隐蔽性, 不仅能够更加有效地及时将获取的有效信息传播出去, 还能较好地保护新闻发布者的隐私安全, 让民众更好、更安全地参与到新闻传播过程中, 真正体现人民的主体地位。

(二) 媒体要发挥其正能量传递作用, 给公众传递正确积极的信息

媒体是文化传播的载体、是信息传递的平台, 参与人数众多、人员种类繁杂, 包罗社会各阶层、各行业人员, 其传递的信息具有包容性, 除了具有反动性质的和危害人类健康的信息之外, 几乎任何信息都可通过媒体进行传播, 这就对媒体的运作提出了挑战和要求———作为现代社会中十分重要的信息平台, 媒体到底应该传递什么样的信息?

媒体在筛选信息上, 首先要考虑社会影响问题, 即能不能给读者传递有用的信息, 是发布文字垃圾还是文化瑰宝?在此, 媒体应该做出正确的抉择, 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媒体传递的消息, 内容丰富、种类齐全, 是民众获取信息和知识最直接、最便利的平台, 借助媒体的力量, 知识可以得到更广泛的传播, 借助媒体, 民众可以接收到种类更多的知识, 在这样便利的条件下, 媒体应该继续将这种作用发挥下去, 传递更多正面的、真实的、对人类有用的知识, 减少文字垃圾的发布。

结语

媒体是信息发布和传播的平台, 社会的发展和民主的进步为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空间, 社会民众对媒体也寄予厚望, 希望通过媒体获得更多有效信息, 在这样的形势下, 我们的政府有必要进一步的规范媒体行业的发展, 加强对媒体的监管力度, 对那些误导民众、传播虚假信息的媒体予以坚决打击, 同时鼓励和引导媒体发挥社会效益。另一方面, 还要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为媒体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良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刘元海: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J];新闻天地 (下半月刊) ;2011年06期

美国的新闻自由对言论自由影响 篇5

美国国父既然在宪法中提出保障公民的言论自由, 那么言论自由定有其不容忽视的价值。通常来说, 言论自由的价值理论有以下几种:第一, 言论自由与真理理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 真理又是不断发展的。对真理的认识与揭示依赖于人类集体的努力, 无论谁都不能断言他人的认知对于追求真理是毫无意义的。因此, 人人享有言论自由, 自由表达自己对客观世界认知的观点或者质疑他人的观点, 对人类追求并不断促进真理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第二, 言论自由与社会民主理论。言论自由是民主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美国宪法最初提出并保护的就是人们有表达不同政治观点的自由。只有不同的政治观点都能被自由地表达出来, 才能建设民主政治, 否则就是独裁。第三, 言论自由与个人自主理论。该理论认为作为独立自主的本体的个人, 有自由决定自身一切事宜的权利, 其中包括不受政府干涉地自由表达自己的权利。某种言论受到保护是因为对表意者本身有价值, 而非对他人有某种功用。

不过言论自由也有负面的影响。言论自由的前提下, 普通大众发表的不仅包括批评政府的政治言论, 还包括恐吓、挑衅、泄露国家机密、低俗、仇恨、淫秽色情等各种类型的言论。而后者涉及的这些言论带来的是非常负面的影响。因此, 当言论自由和其他社会基本权利发生矛盾时, 给言论自由权规定一定的限度, 还是非常必要的。例如, “危险倾向原则”、“明显而即刻的危险”、“平衡原则”和“绝对原则与行动原则”, 这些原则的先后制定就是要界定哪些言论自由是不受宪法保障的。

二、新闻自由的意义与负面影响

在美国, 新闻媒体被称为独立于立法、司法、行政之外的“第四种势力”, 享有“新闻自由”的基本权利。这一基本权利得到宪法第一修正案的保障:政府在和平时期不得对媒体实施新闻检查。这项基本权利具体内容使美国媒体享有:采访新闻的自由;传递新闻的自由;发布新闻的自由;意见批评的自由。美国媒体享有的“新闻自由”的权利有着如下重要的意义:

其一, 保障普通大众的知情权。普通大众对于外部世界发生的事件拥有知情权 (the right to know) 。而这种知情权得以保障的前提是新闻媒体拥有自由报道的权利, 即拥有新闻自由的权利;否则, 人民的知情权只是空谈。

其二, 给普通大众的言论自由提供表达平台。人民自由表达自己言论有两种方式:街头发言者模式 (the street corner speaker) 和基于媒介的表达模式。[1]在大众传媒发达的今天, 通过媒体来发表自己的言论更具有效性, 媒体于是成为人民表达自由言论的最主要的载体。因此, 只有保障了新闻自由, 言论自由才可能实现。

其三, 起到监督政府的作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媒体的“看门狗”的作用。媒体在民主社会中所扮演的首要角色是对国家政府部门实施监督。媒体应当全面监督国家和政府的行为, 应当无所畏惧地揭露滥用官方权威的行为。当然这一作用也是在新闻自由的前提下才能得以实现。

新闻自由有着重要的正面意义的同时也有着一些负面影响。例如, 自由报道权与隐私权之争。一味强调自由报道权利会导致侵犯他人隐私权的结果。再如, 长期以来被热议的新闻道德问题。该问题就是源自一些新闻从业者打着新闻自由的幌子以不道德的方式获得新闻, 或者报道失实新闻等行为。要使新闻自由成为真正积极意义的自由, 需要新闻媒体和新闻从业者在享受新闻自由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道德约束解决不了的问题, 还需政府制定相应法律政策进行规范, 最大限度地降低新闻自由的负面影响。

三、新闻自由对言论自由的影响

上文论述了新闻自由对言论自由的影响之一:新闻自由使人民的言论自由成为可能。但是那是理想状态下的情景, 现实远非那么简单。因为新闻自由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这些影响也会波及言论自由的实现。

(一) 影响新闻自由的因素与普通大众的言论自由

(1) 美国政府对新闻自由的限制。1) 美国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政策或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新闻自由。早在1934年, 美国国会通过《联邦通讯法》 (Federal Communication Act) , 要求成立联邦通讯委员会 (FCC) 。法案授权FCC制定行业规则并行使执法权力。该联邦机构掌握着电台经营许可证, 用来向公司或个人发放。获得许可证的公司或个人才能建造和经营广播电台。要获得许可证, 必须符合FCC制定的各种要求。如果经营过程中违章, FCC可随时吊销执照。因为政府是规则的制定者, 这些规则的解释权也归政府。因此, 媒体的新闻自由会受到政府制定各种政策或其他法律手段的诸多限制。2) 美国政府在战时或特殊时期会对新闻自由进行管制。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越战、海湾战争期间以及911事件后都对新闻进行了管制。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例。美国宣战一周后, 威尔逊总统就授意成立公共资讯委员会, 用以发布关于战争的消息, 以协调政府的宣传工作。这是美国首次从政府最高层主动建立信息协调机构, 而不是被动地通过制裁行动去限制不当言论的传播。与此同时, 限制性的法律也逐步出台。国会在1917年6月15日通过了旨在防止破坏行动和向敌人泄密的《反间谍法》, 并经总统批准实施。这部法律规定了美国历史上涉及新闻或言论自由的最为严厉的处罚措施。该法案还授权邮政总局局长宣布, 违反该法案相关规定的信件传单报纸小册子书籍等材料, 一律不得邮寄。[2]通过这些措施, 美国政府对新闻自由进行管制, 用以防止媒体报道不利于政府的言论或消息。3) 美国政府作为媒体最主要的消息渠道, 可以通过把想要公开的信息提供给信赖的媒体来左右媒体报道的内容。例如, 伊拉克战争期间, 随军记者被分成若干类, 不支持战争的多数记者得不到特许证, 无法接近前线, 只能报道军事行动的前期或后勤活动;真正能在前线采访的只有CNN和FOX的记者。在伊拉克战事的报道上, 美国主流媒体播出的多是经过过滤的有利于政府的消息。[3]当然美国政府对消息的过滤不只是在战争期间, 和平时期亦是如此, 实例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美国政府通过以上各种途径来限制新闻自由, 杜绝不利于政府或者影响社会秩序的新闻或言论被报道出来, 从而维护其统治秩序。

(2) 垄断媒体集团对新闻自由的影响。现在, 六家媒体巨头 (通用电气公司;新闻集团;迪斯尼, 维亚康姆;时代华纳公司;哥伦比亚广播公司) 控制了美国90%的报纸、电视和电台。这些媒体巨头拥有巨大的权力, 他们可以决定报道什么新闻, 凡影响集团利益的新闻一概不予报道。例如, 有关集团黑幕的新闻;生意合作集团的负面新闻;一些可能引起政府不满的政治敏感新闻等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闻自由。媒体不能自由地充当普通大众发表自由言论的平台, 也就很难起到监督政府作用。

(3) 媒体追求商业利润的目的对新闻自由的影响。追求商业利润是媒体的主要目的。媒体只有不断赢利才能生存下去。为了赢利, 媒体必然千方百计地提高报纸杂志或电视节目销售量, 提高网络的点击率。为此, 就要迎合读者、听众、观众或网民的口味, 就要取悦广告商等等。显然, 当赢利成为媒体的一个重要目标, “客观”、“中立”、“超然”等媒体的价值必然就要被放弃, 去屈从于获得各种经济利益的目的, 媒体的新闻自由也就受到了相应的影响。

毋庸置疑, 新闻媒体是普通大众发表自由言论的主要媒介或平台, 所以当媒体新闻的自由受到其他因素干扰后, 牺牲的是普通大众言论自由的权利。

(二) 新闻媒体的“双重身份”与普通大众的言论自由

既然新闻自由属于新闻媒体的权利, 而言论自由又是普通大众也是新闻媒体作为一个个体的权利。分析一下媒体作为“发言者”和“媒介”的双重身份, 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解读和论证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局限性。

(1) 作为“发言者”的媒体。如果把媒体看成一个个体, 它也可以成为发言者。按照宪法保障的言论自由权利, 媒体也同样拥有这个权利。当作为发言者的新闻媒体和作为发言者的普通大众利益发生冲突时, 那么宪法赋予媒体的新闻自由权利可以使媒体有权拒绝普通大众发表自由言论的要求, 从而限制甚至剥夺普通大众的言论自由。

(2) 作为“媒介”的媒体和普通大众的“接近权”。作为“媒介”媒体是普通大众发表自由言论的媒介。它不应该有自己的观点, 其作用就是为大众发表不同的观点提供平台。从这个角度讲, 新闻媒体是普通大众言论自由的一个必要条件。然而, 现实情况并非如此, 如伴随着媒体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 普通公民却在失去对媒体的“接近权”。……媒体和新闻界日益垄断化和专业化。而伴随这一趋势的, 是媒体不再是人民观点的代言和中介, 媒体开始具有其独立而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观点。[1]

换句话说, 媒体尽管还是普通大众发表言论的媒介平台, 但是随着其自身力量的壮大, 它越来越倾向于发表自己独立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观点。从而也让普通大众渐渐失去了对媒体的“接近权”, 失去利用媒体发表自由言论的机会。从这个角度讲, 媒体的新闻自由不但没能保证普通大众的言论自由, 反而成为普通大众发表自由言论的一个障碍。

(三) 网络媒体新特征与普通大众的言论自由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起的媒体, 有着自己的特征, 其对普通大众言论自由的影响也不同于传统媒体。

(在Reno案中) 斯蒂文法官列举了因特网这种大众媒体所具有的一些特征, 总结一下有四点:一是极易接近 (access) 。二是内容丰富多样。三是浏览的直接性 (straightforward) 和主动性。四是因特网的去中心化或分散化。因特网上, 大量的信息和数据分散地储存在世界各地的、数以万计的网民的个人电脑上。因此, “互联网上不存在一个可以屏蔽个人网站或服务的中心”。[1]

与广播、有线电视或报纸等存在或拥有一个或一些控制和垄断中心的媒体相比, “去中心化”的互联网为普通民众的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提供了广阔的渠道和空间。

不过互联网也并不是真正自由的平台。莱斯格在他极负盛名的《代码》一书中非常明确地指出:互联网在本质上并不是自由的。在莱斯格看来, “可规制性” (regulability) 是因特网的本质属性。因特网作为媒介在技术上具有极高的可塑性。莱斯格指出, 直接针对内容进行管制虽然粗暴, 但是普通大众至少知道言论自由在什么时候被剥夺了。但通过技术手段进行过滤则可能使普通大众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言论自由受到侵犯。所以说在互联网时代普通大众并未获得真正的言论自由。首先, 作为媒体的网络本身不是自由的。它在其所属的媒体集团控制之中, 其所属的媒体集团又被政府通过各种手段加以管制。本身不自由的网络自然不能自由地发布任何想发布的信息或言论。其次, 作为发言者的普通大众若要借助网络这个媒介发表自己的言论就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制约:一是网络本身的不自由对普通大众自由言论的影响。二是网络媒体因为维护其新闻自由权利对普通大众发表不同言论时施加的干预。

政府是互联网背后无形的手, 网络媒体所属的垄断集团也无时无刻不在施加影响。网络媒体作为媒介, 为维护其新闻自由, 当普通大众所发表的言论影响到网络媒体利益时, 它也会限制普通大众的言论自由。因此, 普通大众在网络上的言论自由还是在政府或媒体垄断集团以及网络媒体的掌控之中。

四、结论

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都是美国宪法的第一修正案保障的基本权利。两者之间有着诸多联系。本文论证的是新闻自由对言论自由的影响。正如前文所提及的:新闻自由是宪法保障新闻媒体的权利;言论自由是宪法保障普通大众的基本权利 (当把新闻媒体作为一个个体, 作为普通大众的一员的时候, 它也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 。鉴于媒体的双重身份, 媒体的新闻自由对普通大众言论自由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 新闻自由是言论自由的必要条件

普通大众言论自由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是作为街头发言者。二是借助媒体这一媒介。第一种方式实施起来较为简单, 普通大众可以站在街角对来往行人发表自己的言论, 但是这种方式如果不经过媒体大规模报道影响甚微。在大众传媒发达的今天, 第二种方式是普通大众发表自由言论的主要途径。媒体享有新闻自由这一宪法保障的基本权利, 就成为保障普通大众言论自由的必要条件。如果媒体没有新闻自由权利, 普通大众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发表自由言论的说法就成为空谈。

(二) 新闻自由的权利赋予媒体限制大众言论自由的权力

随着媒体和新闻界日益垄断化和专业化, 媒体开始具有其独立而强烈的意识形态和政治观点。而新闻自由的权利也使媒体发表自己独立观点变得顺理成章。当普通大众言论与媒体观点不一致, 或者其言论会影响到媒体的利益时, 媒体就会以新闻自由为理由, 拒绝发表其言论, 从而限制甚至剥夺普通大众的言论自由。

总之, 美国的新闻自由对言论自由的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扩大其积极一面、消除其消极一面应该是走向真正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的唯一选择, 但是鉴于各方面的制约因素, 美国这样一个自以为新闻和言论自由的国家也难以做到这一点。也许, 新闻和言论自由与其说是一种既成事实, 还不如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言论或新闻出版自由是美国宪法保障美国人民的基本权利之一。《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规定国会不得立法侵犯人民言论或新闻出版自由。这里有两个重要的概念:言论自由 (freedom of speech) 和新闻自由 (freedom of press) 。新闻自由一般可以理解为新闻媒体的言论自由, 即新闻媒体有决定出版或者发表哪些言论的自由。“或者说新闻自由是新闻媒体这一特殊主体的言论自由, 它是一个从属于言论自由的概念或分支。”[1]“当人们笼统地谈论言论自由或新闻自由时, 虽然大家都很清楚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但更多的是把新闻自由视作一个从属于或被包含于言论自由的概念, 而不去考虑它们之间是否可能存在张力甚至冲突。”[1]本文试图通过论证阐述美国新闻自由对言论自由正面的和负面的影响。

摘要: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明文规定美国人民的两项基本权利。本文论述了言论自由的价值与负面影响, 新闻自由的意义与负面作用。进一步从新闻媒体作为发言者和媒介的双重身份角度论述了新闻自由对言论自由的影响。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指出让新闻自由对言论自由积极的影响得到保障, 让消极影响得到限制, 是各方需要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新闻自由,言论自由,街头发言者,媒介

参考文献

[1]左亦鲁.“基于媒介”模式——大众传播时代的美国言论自由[J].北大法律评论, 2012, 13 (2) :338, 339, 345-346, 371-372.

[2]辜晓进.美国传媒体制[M].南方日报出版社, 第35页.

[3]秦洪良.从伊拉克战争看美国新闻自由的虚伪性[J].红旗文摘, 2006 (3) :36.

[4]陈朝霞, 王永亮.“美国新闻自由的实质与我们的应对思路”[J].宁波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3:61-64.

[5]刘国明.“关于美国政府限制新闻自由的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 2004 (3) :155-158.

[6]时飞.“言论自由、媒介技术与宪法抗辩”[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0:36-43.

[7]王积龙.“透过战争看美国新闻自由的堕落——从越战到海湾战争剖析”[J].新闻知识, 2003 (5) :8-11.

浅析新媒体时代的网络新闻自由 篇6

新闻自由是公民通过合法渠道阐述自己观点和意见的自由权利,它是每个公民都应享有的权利。从法律上来说新闻自由(也称新闻自由权),通常是指政府通过宪法或相关法律条文保障本国公民言论、结社以及新闻出版界采访、报道、出版、发行等的自由权。旨在保障和促进言论自由的发展实现,也因其所属主体及权利目的的特殊性,新闻媒体比一般大众拥有更多的权利和义务。

二、新媒体网络新闻自由规制的必要性

新闻不仅是一种信息传播方式,更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对国家司法权以及社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新闻在市场经济下的发展让新闻自由得到了合理的法律规制。由于网络的快速、多面化、多渠道互动等特点,网络新闻媒体也越来越得到了人们的关注。作为新闻信息的主要生产者,网络新闻媒体给予了更即时的效应和更广泛的传播。更重要的是,可以利于媒介的多样形式,形象深刻地将信息传递给受众。同时,作为接收者也可以更及时清晰地了解新闻传递的内容。

三、新媒体网络新闻的权利及义务

(一)公民权利

首先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平等权、政治权和自由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有宗教信仰自由;有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的权利;有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的权利;有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并对他们的违法失职行为向有向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有休息的权利;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有受教育,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权利;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二)新媒体网络新闻与司法公正

第一,新闻自由和司法公正作为现代法治国家的两大支柱,是两个不同的价值体系。司法公正需要新闻自由的监督。新闻媒体需要司法公正作为发展的重要力量。新闻媒体是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的重要主体,也是公众对司法活动进行监督的重要途径。随着新闻传媒业的兴起,为扩大舆论监督的影响力,人们更多地借助于网络新闻媒体的力量发声。例如,新浪、搜狐等网站通过对司法活动进行报道,来引起民众的更多关注和信赖,从而更好地发展。司法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往往关系到公民的合法权益,更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正义。网络新闻媒体对事件审判进程的报道,也是一种对事件审理公正度进行监督的过程,同时因新媒体的独特性可以更及时迅速地使司法活动置于公众视野之下。

第二,由于新闻媒体的多面性及网络媒体传播的复杂性,由新闻媒体引导的不良舆论也会损害司法的独立性。司法审判工作应保持相对中立,媒体也不应受社会网络舆论的影响而出现偏见性、倾向性的报道。如果因舆论而使裁判结果丧失公正性,更会在社会中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新闻与司法公正应在有节制的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网络新闻需要自由发展,但并不代表可以无节制地发展。网络新闻媒体不仅要起到监督司法公正的作用,同时也需要公正公开地给群众带来积极影响。

四、新媒体网络新闻的自由与利益

新媒体网络新闻自由不代表完全自由的言论。

(一)国家利益与新媒体网络新闻自由

网络作为信息爆炸时代的重要产物,其发展日新月异,地位攀升迅速,在传播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同时网络新闻的弊端也日益凸显,如有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网络的自由性与开放性,侵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歪曲国家政策,破坏社会环境,给网络新闻发挥积极作用带来了极大的干扰,同时也在技术、理论、政策管理等方面给我们提出了挑战。

我国宪法第五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而且许多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在赋予人们新闻自由权利的同时,也对新闻自由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规范和限制。我国宪法在规定公民享有言论出版自由的同时,又另建立规章制度用来给予不同程度的规范和限定,也是为了保障“新闻自由”不会成为一把伤害国家以及他人合法权益的武器。例如,涉及国家利益,新闻自由要受到限制。一个国家的国内外政策必须服务于国家利益,这是国家政治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则。国家利益应高于一切,应是我们这个时代达成的共识。当新闻自由与国家利益有冲突的时候应当以国家利益为主。新闻自由必须受到宪法和法律的制约。在法制社会,法律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尊重法律是一切行为的底线。这用于新闻自由的同时也同样适用于对网络新闻自由的约束!

(二)人民的利益与新媒体网络新闻自由

人民利益至上,个人利益必须服从于人民利益,这是我国政治生活的一条基本原则。个人行使法律赋予的各种权利包括言论出版自由权利,必须有利于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而不能损害人民的利益。在我国,个人利益组成了人民利益,人民利益是个人利益的集中体现,但是个人利益不能代表人民利益。每一个公民都有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但由于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不同,所以行使言论出版自由的权利也存在巨大差异。若以网络平台作为侵犯人民利益和他人的个人利益的发泄口,如未经他人允许传播其私人信息,国家可依法惩处有关违法行为,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

论如何保障新闻自由 篇7

西方历来将新闻从业者称为“无冕之王”, 新闻舆论被当做现代社会中除了行政、立法、司法三大权力之外的“第四种权力”, 可见新闻业在社会中的地位有多么重要。那么新闻媒体的言论自由对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又有多大作用呢?美国著名的报业大王约瑟夫·普利策说过:“倘若一个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 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瞭望者, 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 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 及时发出警告。”

受众对已发生的公众事件给予极大关注时, 因为有了新闻媒体的及时报道, 人们才不会捕风捉影, 才能更好地稳定民心。“谣言止于公开”, 在信息充足的条件下公众知情权的满足会释放造成危机的压力, 使社会趋于稳定。

新闻自由行使中存在的问题

新闻舆论监督与名誉权。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的基本功能, 其作为言论自由的一种权利, 属于公民的民主政治权利范畴。舆论监督对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记者却因舆论监督而频遭打击报复, 甚至还不时因侵害名誉权纠纷而坐在被告席上。目前, 因舆论监督引发新闻侵害名誉权的诉讼仍不断出现。一项权利的行使频繁侵犯另一项权利, 说明权利的设置或权利的内容存在缺陷。

新闻舆论监督与司法审判。媒体毕竟不是司法机关, 不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操作者, 更不能对事件进行裁判。因此, 传媒对诉讼活动的报道, 必须维护法院的权威, 维护法律的尊严, 走出“新闻审判”的误区。近几年来, 常有传媒在报道诉讼案件时凌驾于审判机关之上进行“新闻审判”, 抢先对案情作出判断, 进行定性、定罪、定刑期或提前对胜诉、败诉等作出结论。当前, 传媒对诉讼案件的轰炸性报道所形成的“新闻审判”现象已引起法学界和新闻界的普遍关注。传媒报道对审判独立的影响如此之大, 需要我们尽快制定一些必要的、公正的调整规则。新闻自由和言论自公正审判也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 而当两者发生冲突时, 新闻自由和言论自由应让位于法院独立审判和公正审判这一更高的社会公共利益。因为法院是法律的化身、公正的代表, 是和平时期社会关系的最终调整者, 也是和平时期社会安定的最后屏障。

强调新闻自由不能忘记社会责任

对于新闻媒体、新闻从业者来说, 追求新闻自由, 就意味着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这样的自由才是正当的自由。新闻自由要求新闻是自由的, 即任何人或者组织不得阻挠媒体向社会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真相, 否则就是对新闻“自由”的干扰。同时新闻自由还必须是“新闻”的自由即向公众客观公正地报道事实真相。新闻自由可以而且应该帮助公众掌握信息, 了解真相。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 在某种程度上, 新闻是一种观点, 新闻记者和新闻媒体在表达自身观点时, 可以选取不同的表达方式和采访角度, 所以新闻媒体和记者必须始终牢记自己的社会责任, 在向公众提供新闻作品时, 必须考虑到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坚持新闻自由也要保证职业操守, 新闻自由可以在保证职业操守的道路上不断巩固而前行, 媒体的操守一样可以在新闻的自由体系下被监督和讨论, 这是一个平等的过程。

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核心是必须自觉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 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承担相应的责任。责任和利益也绝对不是两相对立、不可调和的矛盾, 在社会责任和利益追求之间, 媒体完全可以两者兼顾。媒体在承担社会责任时, 也可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两者并非对立的关系。如果发现两者不能统一, 首先必须考虑的是:新闻自由是否已经超出了其应负社会责任的范围。因此, 媒体不但不可忽视社会责任, 而且要勇于承担。传媒在捍卫新闻自由的同时, 也要坚持专业操守, 不哗众取宠, 做到公正无私。所以, 理智的新闻传播者, 始终得承认现实中的新闻自由是有边界的自由, 有约束的自由, 不承认绝对新闻自由利时, 也有尊重他人同样权利的义务。理智的新闻传播者不会放弃新闻传播的独立性, 屈服于政治压力、经济压力以及各种各样的社会压力, 放弃新闻自由精神的追求, 同样, 也不会背弃新闻传播的基本原则。

加强媒体的舆论监督权

要保障新闻自由健康合理的发展, 首先要强调新闻媒体依法行使舆论监督, 依法报道。依法监督, 提高舆论监督水平, 是舆论监督的立身之本。

通过培训提高记者的舆论监督水平。媒体可以用举办专题讲座及开办培训班的方式, 定期对记者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进行舆论监督的专业水平和法律水平。记者在进行舆论监督、报道事件时, 要客观真实;评论要公正, 特别是评论的内容要与公共利益有关, 评论应当是善意的而且要保证没有侮辱内容, 不能故意贬损他人人格。在报道新闻时要牢记“三忌”:忌先入为主、偏听偏信;忌道听途说、捕风捉影;忌合理想象、主观臆断。

从制度上保障舆论监督的合法性。媒体应在其内部设立法律部, 凡是与舆论监督有关的稿件, 应由法律编辑审稿, 从源头上避免媒体侵权。

建立自我约束机制, 加强社会对媒体的监督。媒体要建立相应的制度, 以制度约束记者的行为;媒体自身也要接受社会监督, 防止滥用监督权。

及时更正。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中规定:“国家职权的行为已公开纠正而传媒拒绝更正报道, 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这一司法解释表明, 媒体报道了某一事实或事件后, 如果该事实或事件发生了变化, 则媒体应该继续予以报道, 否则将可能承担侵权的法律后果。

诉讼案件报道应遵循的原则

在报道诉讼案件的操作层面上, 传媒与审判之间的潜在冲突, 大部分是可以通过传媒的自我约束和一般常识来避免的。因此, 在新闻法出台前, 传媒的行业自律“四项报道原则”, 正面报道 (这是报道的主要原则, 其范围应限定在案件事实上, 不得在审判人员作出裁判前予以评论, 干涉审判人员独立审判;裁判作出后, 传媒可以在尊重法院认定事实的基础上, 从各个角度发表评论。) 同步报道 (对于正在审理中的案件, 传媒应持中立的立场, 随诉讼程序进行报道, 不能超越诉讼程序抢先报道, 不能作倾向性的报道, 不能掺入报道者的感情和情绪。) 平衡报道 (传媒在报道诉讼活动时, 无论对庭审前、庭审中或庭审后的报道, 都要注意把握平衡点, 在判决前, 应当对诉讼双方作平衡报道, 客观全面地陈述事实。判决后发表评论, 同样应当顾及不同意见, 避免只发表一种意见的评论。) 连续报道 (传媒必须按照诉讼程序实行进行式的跟踪报道, 客观、公正、全面地报道整个诉讼过程, 不至于半途而废。) 除了上述的“四项报道原则”外, 还应从以下方面强化对传媒行为的合理化约束, 减少和遏制传媒在诉讼案件报道中的非规范行为。

严格遵守法庭规则。法庭是审判的场所, 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正常的法庭秩序是公开审判的必要条件。1999年3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第十一条规定:“依法公开审理案件, 经人民法院许可, 新闻记者可以记录、录音、录像、摄影、转播庭审实况。”《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第十条也专门规范了新闻记者在法庭的行为:“新闻记者旁听应遵守本规则。未经审判长和独任审判员许可, 不得在庭审过程中录音、录像和摄影。”这表明, 记者必须经过法院的同意, 才可以获得工作上的某些便利。违反法庭规则的即为干扰法庭秩序, 应受到警告、训诫或没收录音、录像器材, 责令退出法庭, 甚至追究刑事责任。法庭规则保障了审判活动的正常进行, 也有利于庭审信息有序地公开, 任何记者的采访活动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庭规则。

交代新闻来源。传媒在报道诉讼案件时要以事实说话, 做到真实、全面、客观、公正。报道案件事实时, 要先交代新闻来源, 并且对结论性事实要尽可能少用或不用公检法机关或鉴定部门以外的结论性术语。诉讼期间, 传媒对有关案情的报道应当来自法院, 而不是法院以外。因为, 记者在法院以外通过采访了解到的事实, 并不是法院通过法律程序并以证据证明的判。若是新闻来源的提供者主动向记者、媒介提供新闻材料而构成侵权的, 新闻来源的提供者所负的侵权责任就更大。如果这个新闻来源的提供者是国家权力机关, 记者和传媒被指控的可能性就更小。可见, 不论从新闻的真实性、权威性还是从媒体的自我保护角度而言, 交代新闻来源都是必不可少的。

报道被告人应遵循无罪推定原则。我国在1997年10月1日实施的《刑事诉讼法》增加了类似无罪推定原则的表述:“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 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同时, 规定了疑罪从无的疑案处理原则, 《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二条第三项规定:“证据不足, 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 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新闻报道刑事案件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在人民法院依法判决被告人有罪前, 既不认为被告人是罪犯, 也不认为被告人没有犯罪嫌疑, 而是应该实事求是地进行调查, 根据事实来报道。法院判决生效前报道案情还要注意司法保密, 不要轻易泄露有关案情审理的证据, 同时要注意, 任何人在被起诉前只能称之为犯罪嫌疑人, 只有在正式起诉后才能被称作被告人。

避免侵害隐私权。传媒为追求报道的详细性和可读性, 往往将被告人及被害人的身份、住址、肖像、个人生活习惯、身体特征、疾病史等资料予以公布, 将证人的证词完完全全地传播出去。这些做法, 都极大地侵害了证人和被害人的隐私权, 影响他们及其家庭的生活和工作, 使被害人再次遭受打击, 使证人不愿意出庭作证。同样, 被告人作为社会个体, 也有维护个人名誉和形象的权利, 即使被判有罪, 其正当的合法权利也并不能因此而丧失。

结案前不采访办案法官。在案件的审理过程中, 法官以公正无偏的立场, 对诉讼双方的主张和证据予以同等的重视, 以冷静的职业思维和法律理性对案件作出评判。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未决因素很多, 传媒不宜直接采访法官。有时候, 有些法官难以抵挡众人瞩目的诱惑, 就自己审理并为社会所关注的案件, 在传媒上发表“个人意见”, 或利用传媒为自己所在的机构谋求政绩或荣誉。在当前司法不能完全独立的形势下, 也有一些法官借助传媒以排除来自法院外部的干扰, 主动要求传媒采访。这些都是极不规范的做法, 也不符

判决生效后的评论要恰当。在诉讼期间, 传媒不应报道有关案件的评论。因为评论总是带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并可能影响证人、鉴定人乃至法官的判断, 从而影响案件的公正审理。诉讼程序结束后, 传媒可以对案件展开讨论, 可以公开评论和批评案件的审理程序和法官的纪律问题。例如:超期羁押、剥夺诉权、采取强制措施不符合法定程序、依法应当公开审判的案件实行“暗箱操作”等程序问题;法官与当事人吃喝玩乐、收受礼品、泄露办案秘密等纪律问题。但对案件的实体问题, 比如定性、定罪, 以及证据真伪、刑期、赔偿金额等, 原则上不能作否定性评论。如果判决确实在社会上争议很大, 媒体要努力做到了解案件的全貌和问题的实质, 不要引起公众对法律和法院的不信任。首先, 评论应当以充分报道事实为基础, 避免事实没有弄清楚就妄加评论。其次, 媒体要避免简单化的“表态”和使用煽情性的“呼吁”、“声讨”之类的文辞。再次, 媒体对于案件审理中使用法律、法规有不同的理解时, 不要轻率发表肯定或否定的结论性意见, 应当着重发表法律专家的评论, 避免直接以新闻媒体和记者的名义作评论。“现今社会众多国家基于自由、民主的理念, 允许公众及传媒批评社会、批评政府、批评总统, 但限制批评法院和军队, 因为这两者分别是和平时期和非常时期最后的安全屏障, 需要相对超脱和有权威性”。因此案件审结后, 传媒可以对案件展开讨论, 但要避免对法院的裁判作否定性抨击。

参考文献

[1].徐迅:《中国新闻侵权纠纷的第四次浪潮》, 《中国青年报》, 2005年8月5日。

[2].顾里平:《新闻法》,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年版。

[3].魏永征:《中国新闻传播法纲要》,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4年版。

[4].周静:《从艳照门看新闻自由与社会责任的冲撞》, 《东南商报》, 2008 (3) 。

[5].汤娟娟:《论新闻活动中的表达自由的保障》, 《政法论坛》, 2006 (2) 。

[6].丁柏铨:《新闻理论新探》, 新华出版社, 2005年版。

[7].李忠:《新闻立法与言论自由的保护》, 《法学论坛》, 2005 (1) 。

上一篇:构建方略下一篇:园林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