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新闻媒体

2024-10-22

基层新闻媒体(精选12篇)

基层新闻媒体 篇1

新闻编辑是决定电视新闻节目播出效果与收视率的关键,一档新闻节目的呈现,背后需要编辑人员长时间的辛勤付出,需要开展电视新闻节目选材、标题制作、节目编辑、视频剪辑等,工作内容复杂,是对编辑人员能力的充分考验。因此,为了呈现高质量的基层电视新闻节目,要求编辑人员不断汲取新闻行业中的新鲜知识点,从中获取新闻知识点,熟练掌握新闻编辑技巧,丰富新闻内容,进而收获更多的观众。

一、基层电视新闻编辑工作的重要性

电视新闻节目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尽管网络对电视媒体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是在基层地区,网络技术还不够发达,再加之一些上了年纪的受众对智能手机、电脑等相对陌生,获取新闻主要是通过电视媒体的途径,为了激发观众的兴趣,必须对电视新闻节目进行创新性设计。基层电视新闻节目的好坏,与新闻编辑人员的关系很大,新闻节目是由编辑人员通过选材、主题设计、多媒体剪辑等方式而获得的,其中会考察到编辑人员的文化素质、新闻敏感度、政治素养、经济知识、计算机操作能力等,这些是决定新闻节目质量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电视新闻编辑人员在新闻节目制作中的作用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若想提高观众的关注度,提升节目的收视率,必须要求新闻编辑人员掌握一定的工作技巧,具备高度的新闻敏感度,运用专业的编辑技巧来设计新闻节目,增强节目的呈现质量和效果,以提高受众的满意度。

二、基层电视新闻编辑技巧

(一)强化新闻主题的创新性设计

在基层电视新闻编辑工作开展中,首先应确认新闻主题,把握新闻题材,对新闻主题进行创意性的设计很是关键,是激发观众新闻观看兴趣的重要方式。为此,新闻编辑人员应开展问卷调查工作,在基层各个区域开展关于“新闻主题”的问卷调查,了解观众最为感兴趣的新闻题材与方向,为新闻编辑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在新闻主题设计时,编辑人员应充分考虑当地群众的实际文化水平、心理变化,禁止选择一些负面、社会骚乱、社会不稳定等题材作为新闻版头,容易引起人民群众的恐慌心理。当发生国家重大灾情或险情时,应作出一定的特殊化处理,将事件的相关信息模糊化,以避免造成人心惶惶的态势。此外,为了提升群众对新闻的关注度,应对新闻主题开展趣味性或创意性的设计,将标题与图片、布局等进行合理化的设计,也可通过漫画或动画视频方式进行新闻节目的引导,借助漫画的讽刺性特点来抨击社会现象,以此来激发观众对新闻节目的关注兴趣。

(二)科学进行文字与画面的处理工作

基层电视新闻节目的设计,为了吸引人民群众,应借助图片信息来开展新闻信息补充,运用图片来代表文字表述更加直接、具体。当新闻节目编辑相对紧张,为了抢到新闻,会利用图片来弥补动态影像中所存在的不足,以增强新闻的说服力。若在新闻播报中引用著名人物的言论或观点,可运用新闻图像或人物图片作为电视画面的呈现内容,能大大增强电视新闻节目设计的权威性与可信度。为了增强文字与图片的设计感,还可将电子地图应用其中,以增强空间感。

(三)做好新闻编辑的组织与指导

在新闻编辑工作中,还包含大量的组织与指导工作,需要编辑人员对新闻内容的顺序进行编排,及时对新闻的图片、视频等进行剪辑,与后期建立密切的联系,统筹协调,做好后期的剪辑与编辑工作。编辑人员应加强对组稿、编辑、执行播报等的监督,还要掌握一定的指挥技巧,要求其他部门要协助编辑工作的开展。

(四)丰富基层电视新闻的内容

对于基层电视新闻节目而言,观众最为关注的当属民生问题与当地的文化特色。因此,在编辑电视新闻节目时,应充分将当地的文化、政治与人文特色渗透到新闻节目之中,贴近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以在更大程度上激发观众的关注兴趣。例如,云南电视台可在新闻播报中设置旅游新闻专栏,为游客提供重要的旅游建议,也是对云南当地文化名胜、风土人情的传播与发扬。此外,还应设置当地民生类新闻节目,可开设《热线村村通》《民生问答》等节目,人民群众可通过邮件、电话等方式来反映民生类问题,邀请相应的专家来答疑解惑,以满足民众的需求,使新闻节目更“接地气儿”。

三、结语

在基层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中,编辑人员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编辑技巧的应用决定着整个节目的呈现效果。为了促进基层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发展,应充分提高编辑人员的综合素质,丰富现有的基层电视新闻节目内容,增加民生服务类模块,注重对“民声”的倾听,同时开设当地民生类新闻征集热线,为民众敞开,能及时为民众的生活排忧解难,是新闻节目设计创新性的重要体现。

摘要:新闻是人们生活的调味剂,通过新闻,人们能了解大量的新闻信息和数据,能借助电视媒体获取来自全球的奇闻异事,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与文化需求。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基层电视媒体行业发展迅速,电视节目更贴近民意,民生色彩更为浓郁,充分体现了基层电视节目的人性化特点。为了实现基层电视新闻节目的进一步发展,应提高编辑的能力与职业素养,本文就基层电视新闻编辑技巧进行了分析与探究。

关键词:基层电视媒体行业,新闻编辑,技巧

参考文献

[1]麻敏.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探讨[J].编辑之友,2013(4):97-99.

[2]谢选浩.探讨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新闻编辑技巧[J].新闻传播,2013(5):234.

[3]牛晓蓓,公伟成.电视新闻编辑技巧与运用[J].青年记者,2010(8):32.

[4]李红芳.浅谈地方电视台新闻编辑的综合能力[J].新闻传播,2013(8):235.

基层新闻媒体 篇2

15年前,我从满怀激情和梦想的十八岁,到今天的而立之年,从一个新闻工作的门外汉,到台里的业务骨干,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用镜头和文字记下了XX十多年来的发展,把青春和汗水献给了忠爱的新闻事业。

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当好党委政府的喉舌是最基本的要求。在日常工作中,我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新闻嗅觉,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开展专题报道、系列报道、深度报道,营造正面、浓厚的舆论氛围。近年来,先后配合台里开展的《南路丰碑》、《改革开放三十年》、《新农村建设巡礼》等多个选题的新闻专栏采写了大量的报道。今年,台里新开辟了社会新闻栏目《记者零距离》,作为台里的骨干,和同事们一起深入基层,了解社情民意,挖掘新闻题材,采写了一系列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树起了XX民生新闻的品牌。

多年来的工作与省台、市台记者建立起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对外宣传XX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7年,XX连续100多天没下过一场透雨,全县因干旱造成45条村庄3.8万群众饮水困难。旱情发生后,我深入各镇了解情况,拍摄了大量农作物受旱和农民自发抗旱的镜头,采写了《三个多月滴雨不下,XX旱情告急》、《XX农民积极奋起抗旱保收成》等多篇新闻报道,并上送省台播出,引起省台的重视,派出记者到我县进行跟踪报道,引起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的重视,07年12月23日,省委书记汪洋下到XX视察旱情,对XX抗旱工作给予充分肯定。2008年,强台风“黑格比”袭击XX,县领导下令沿海各镇可能受浸地区的群众连夜转移,但是界炮镇的文体村有个别群众不愿意转移被海水围困。当时海水已经将村庄淹没了一半,风大浪大,随时都有被海水卷走的可能,为了拍到救人的画面,我顾不上个人安危,扛着机器跟随救援人员一同进村搜救,在村中转移出两名行动不便的老人和在家里看管财物的妇女,没过多久,来势凶凶的海水将整条村庄都淹没了,我拍到了救人现场的第一手资料,采写的新闻《“黑格比”袭击XX,八万群众安全大转移》播出后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得到了县领导和台领导的充分肯定。同时,我又马上将XX受灾情况与省台《今日关注》记者沟通联系,邀请他们下到XX进行采访,带领省台记者深入受灾最严重的草潭、界炮、江洪、乐民等地,及时真实地反映了XX受灾的情况,引起了省委省政府和省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为XX的灾后重建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来《“黑格比”袭击XX,八万群众安全大转移》参加全国城市新闻评比获金奖、参加省政府举办的广东省广播电视节目奖获得二等奖、获得2008广东省县(市、区)广播电视新闻金奖。由于长年累月的工作,扛机子的肩膀落下了肩周炎,每次采访如果长时间扛机肩膀就会疼痛难耐,爱人跟我一起采访时看着我为了一个镜头扛着机子等了十来分钟甚至更长时间时,她就心痛地说,悠着点,别那么拼命,镜头够用就行了,少拍点,注意身体!我跟她说,作为一名记者,我有责任拍录好每一个镜头,除非我不在这岗位上。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得到县主要领导和台领导的肯定,2000年被派往中国传媒大学学习深造,07年提拔为电视中心副主任,2010年应邀出席全国城市新闻论坛。

基层电视新闻报道 篇3

一、避免基层新闻“休闲化”的趋势

当下的中国电视新闻,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诸多因素的高速发展以及新媒体的共同冲撞下,体现了与传统新闻不同的特征与表现:电视新闻的及时性、娱乐性、可复制性、快餐性等日益凸现,因此,基层电视新闻还需树立避免过度“休闲化”的报道观。

新闻事业最基本的报道观是报道新闻、引导舆论。作为基层电视新闻,不但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的合理需求,更要起到对广大受众的教育和引导作用。但是,蜂拥而上的基层新闻节目注重的是“收视率”经济。为吸引眼球,追求轰动效应,电视媒体不惜迎合某些受众的低级趣味,大搞“独”“惨”“俗”新闻,偏好于特困、悲惨、媚俗等题材的报道;再者就是大量报道城管、物业、交通、法律纠纷等无足轻重的百姓琐事。这些过分的新闻和负面报道已经大大偏离了新闻报道的初衷和宣传的主旋律,一方面削弱了电视媒体的公信力,另一方面也使受众降低,甚至丧失了对社会的信任感和是非的判断能力。

二、克服基层新闻的“浮浅化”报道

有些基层新闻一味追求短小快捷,节目内容单调,多为“浮浅化”报道,仅仅流于表面,呈现在荧屏上的只是浮在面上的东西。有些简单的还原事实也反映得不全面,缺乏对新闻主题深度的审视和把握,缺乏更深的挖掘和鲜明的批判力度,这种对事件报道的不足导致民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而使受众缺乏对事件的深入认识与进一步的思考。因而,要达到宣传大众、教育大众的目的,就要树立克服基层新闻的“浮浅化”报道观。

电视采编人员受到的电视新闻理念束缚多,只关注既发新闻事实,而不去更多关注新闻线索的来龙去脉、时间背景、现实意义、社会反响、受众的心理反应等等,使本来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的新闻素材被消弱,淡化了传播效果和社会影响。我们的很多新闻报道应该对一些社会现象刨根问底、解疑释惑,要学会“小题大做”。

三、突出基层新闻采访的“责任化”意识

基层新闻必须要突出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报道观,切实履行新闻媒体作为公众舆论传播工具的职责。同时,基层新闻应跟踪市场调查,找准重点、热点和兴奋点,对重点内容进行基层反馈,努力提高基层新闻节目质量和水平。对热点社会问题的报道,要注意另辟蹊径,着眼于引导,帮助人们解惑释疑。为找准基层新闻的兴奋点,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基层新闻应着重处理好大众关注与社会舆论之间的关系。基层新闻只有强化责任意识,才能加深对民众关注事件的报道认识,才能使社会崇尚的人文精神得到很好的弘扬。

四、保证基层新闻采访的“客观化”本质

客观真实是基层电视新闻制胜的报道观。基层新闻的主要意义是告知受众:媒体代言,要说民众想说的事,说百姓想知的事,说大众身边的事;发挥现场电视同期声情并茂、身临其境的优势,提高媒体自身在大众心目中的影响力,保证始终树立基层新闻采访的“客观化”报道观。

基层新闻可以充分发挥大众“言论自由”的威力,真诚地赋予百姓以话语权,扶正祛邪,入情入理地做好基层电视新闻采访报道。新闻媒介不能以自身的观点代替广大民众的愿望,基层新闻必须遵循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和原则。

电视新闻媒体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及时性等特点,随着电视的广泛普及,对社会、民众有着巨大的感召力和影响力。电视新闻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舆论导向工具,行使着对公众的引导职责,承载着舆论引导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所以,电视媒体更应恪守自身的职业道德,力求基层新闻始终坚持避免休闲化、克服浮浅化、突出责任化、保证客观化的报道观。

基层新闻媒体 篇4

社会新闻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 涉及社会道德风尚的, 如颂扬新人新事新风尚, 鞭挞坏人坏事, 恶风陋习;涉及人们日常生活的, 如婚姻恋爱、生老病死、家庭关系、邻里纠纷、业余生活、衣食住行;涉及社会事件的, 如舍己救人、助人为乐、天灾人祸、刑事案件;涉及社会问题的, 如交通安全、社会秩序、人口就业、环境保护、市政建设管理;涉及社会风貌的, 如风土习俗、文化风情、名胜古迹、大众时尚;还包括各种情趣性事物, 名人轶事、社会趣闻、人类及自然界的奇异现象、动植物趣闻。有人把社会新闻比喻为“一部人类生活的百科全书”, 是毫不过分的。

由于社会新闻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和强烈的社会性、广泛性、生动性、知识性与趣味性, 加之它往往通过真人真事、具体情节和潜移默化的方法来表现事实和思想, 吸引人们去观看、收听、阅读, 因而很受群众欢迎, 易为广大受众接受。

一、坚持正面报道, 弘扬社会主旋律

要充分认识社会新闻所存在的正面宣传和正面教育作用, 努力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弘扬社会的主旋律, 表彰社会生活中先进的人和事, 努力宣传先进思想和先进文化。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社会新闻的优势, 来鼓舞人们的斗志。

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节目已有十年, 当选人的事迹各不相同, 有的是为国家人民奉献;有的是对贫穷人的帮助;有的是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但他们真实感人的事迹却通过荧屏感动了千千万万的观众, 这个节目以其社会新闻的视角和对时代主旋律的弘扬, 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和喜爱。

二、努力挖掘具有时代特色、创新价值、教育鼓舞意义的社会新闻题材

我们采写社会新闻的视野应当是更加广阔, 要努力挖掘具有时代特色、创新价值、教育鼓舞意义的社会新闻题材。就以我工作所在的重庆市大渡口区当前面临的转型发展来讲, 由于辖区内原最大的企业重钢集团公司, 2011年全面实施整体环保搬迁, 给大渡口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如何解决地区GDP及税收暂时减少带来的不利因素, 抓住环境质量根本改善, 以及腾笼换鸟等有利因素带来的发展机遇, 迎难而上, 实现由原来城郊型工业区到主城核心宜居区的跨越式转型发展, 需要全区人民的共同努力。在这一过程中也的确涌现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创新价值的人物和事件, 这些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鲜活的故事就是很好的社会新闻题材。于是大渡口区电视、报纸媒体及时推出了《转型发展大家谈》、《我为转型发展作贡献》等专题系列报道, 连续介绍了机关干部、企业带头人及社区群众等, 为实现地区转型发展所作出的艰苦努力和无私奉献, 这些社会新闻中推出的典型人物、事件, 起到了良好的教育鼓舞作用。

三、认真调查研究, 确保社会新闻真实性、准确性

社会新闻必须真实, 要做到这一点, 最重要的是记者深入调查研究。在采访中要注意处理好全局与局部、面与点、现象与本质、微观与宏观、历史与现状等诸多方面的关系。这样才能获得真实、正确的结论, 使报道更加鲜活。

例如, 2011年10月中旬, 重钢老厂实施全面关停不久。我在一次社区采访中偶然得知, 有社区居民长期自发坚持为重钢烈士墓扫墓, 当时我敏感地意识到, 这是一个配合重钢环保搬迁主题宣传很好的社会新闻题材, 于是我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 说实话, 此前我也不知道重钢还有一个烈士墓, 于是我找重钢厂史办的同志了解重钢的历史, 知道了解放前夕, 重钢地下党组织工人与企图炸毁工厂的国民党反动军警斗争, 18位护厂先烈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随后, 我又深入社区了解参与扫墓的居民, 原来他们都是重钢的退休职工, 对重钢有着深厚的感情, 对护厂先烈发自内心的崇敬, 他们坚持20多年的扫墓行动完全是出于自愿。于是,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在做好采访的各项准备后, 我们采访组全程跟踪拍摄了老人们扫墓的全过程, 并对扫墓老人进行了现场采访, 随后编辑完成了题为《不忘护厂先烈老人扫墓数十载》的社会新闻报道, 该新闻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荣获2011年度中国企业电视“好新闻”评选三等奖。

感动中国节目现场

四、要多搞现场报道和连续报道, 让社会新闻更加生动、准确

由于社会新闻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和事件, 只要有可能应尽量写成现场报道, 力求让观众有一个完整的、全面的、真实的了解。又由于社会新闻所报道的事件许多是突发事件和发展中的事情, 因此应当多搞连续报道, 让受众了解事件的始末。例如, 在2010年, 我对区内跳磴镇发生森林火灾的一次突发事件的报道。当时正直盛夏, 气温高达40℃, 我们在得知消息赶到火灾现场时, 已是晚上8点多钟了, 大火已燃烧了1个多小时, 火势已蔓延到两个山头, 数千名消防官兵、当地民兵及村民正全力投入到灭火战斗中。于是我立即开机拍摄了军民不惧危险, 勇斗火魔的感人画面, 拍摄了山火的燃烧情况、过火损失情况等, 现场采访了消防官兵及参加灭火的群众。随后, 我又来到灭火前线指挥部, 拍摄了指挥部对灭火工作的整体部署, 人员、物资调度及后勤保障的运行情况, 并采访了由区主要领导担任的灭火工作副总指挥长。当我完成现场新闻素材的收集时, 火势也得到了基本的控制, 此时距我到达火灾现场已过去了两个多小时。于是我抓紧时间编辑完成了军民勇灭山火的新闻报道, 通过对灭火现场全方位的真实展现, 及时、准确、生动地反映了灭火战斗的全过程。第二天, 我又对相关部门进行了采访, 了解本次火灾发生的原因, 损失情况, 以及对森林火灾的预防知识和灭火知识等, 随后推出了相应的连续报道。通过对这一突发事件多角度、全方位的新闻报道, 让广大群众及时、清晰地了解到整个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 尤其是军民携手不畏艰险、勇斗火魔的感人事迹, 该新闻报道得到上级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五、社会新闻要突出人和事的宣传, 才有感人的力量

社会新闻中的真情故事, 慈善故事和美好故事, 是最能打动人的。真善美的社会新闻要注意到故事的情节性、注意到故事中人物的品格。尤其是要树立典型人物的形象和事迹。比如最敬业的环卫工人、最美的山村女教师、最可爱的人民子弟兵等等。因此, 要做好社会新闻报道, 就要突出人和事的宣传, 才能使社会新闻具有感人的力量。好的社会新闻, 不仅能反映出时代特点和社会生活气息, 还能给人以感动和某种启迪, 引导人们奋发向上。

通过自己多年基层新闻工作的学习和实践, 我深刻感受到社会新闻在形式上是活泼的、多样的, 但内容却是真实严谨的, 其社会责任重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渐深入, 在关注民生, 发展民生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的环境下, 做好社会新闻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基层新闻媒体 篇5

应对新闻媒体监督能力

2009年7月30日,国务委员、公安部党委书记、部长孟建柱在全国公安机关新闻发言人培训班结业式上强调:“各级公安机关特别是领导同志要从政治的、全局的、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信息化条件下维护社会稳定工作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树立现代传播理念,努力拓展民意沟通渠道,积极探索与社会公众沟通、增进理解的新途径新办法,切实提高公安机关社会管理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确保社会稳定。”这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舆论导向在公安工作中发挥着巨大的引领作用。

作为现代工业文明产物,大众传媒已经构成了现代社会第四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在引导舆论、传播信息、反映社情民意、宣传形象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在当前信息流与人流、物流、资金流高度融合和社会高度开放透明的情况下,要想全面提升公安机关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就必须树立现代传播理念,注重群众的需求和感受,在加强与社会公众沟通上下功夫。新闻媒体对于公安工作来说无疑也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帮我们锦上添花,也可能给我们忙中添乱。所谓锦上添花,就是关于我们的正面报道占据了主流;所谓忙中添乱,就是关于我们的负面报道严重影响公安形象。要想借助新闻媒体迅速地、真实地、大范围地为民警个人或整个队伍在公众中树立、传播良好形象,结合本人在公安工作十多年的实践经验,浅谈一下心得。

第一,县级公安机关提升应对新闻媒体能力应该首先应当遵循“三个基本原则”:一要学会争取主动,争取新闻媒体为我所用。近年来,全国各省、各市召开新闻发布会的频率特别高,从国务院到各级地方政府都及时设立了新闻发言

人,其实县级公安机关也应该建立新闻发言制度。因为在现代信息社会,各类信息传播快速便捷,人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了解社会信息,包括“小道”消息,因此,你不用正确的信息占领传播空间,就会有不正确的信息占领更多群众的头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民主意识的提高,媒体必然会越来越壮大,形成一种公共力量。这种力量能够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可以给我们提供公共智慧,也可以为我们基层执法破案提供舆论支持。我们应该从与媒体的相处中,学习一种开放的心态,学会理性、艺术地对待媒体。这样,不但能够促进公安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能树立起民警亲民、爱民的形象。二要学会真诚相待,敢于面对新闻媒体监督。随着社会的发展,媒体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公安队伍的形象传播的最主要的途径就是通过新闻媒介,新闻媒介可以迅速地、真实地、大范围地为公安民警在公众中树立、传播良好形象。所以我们在对待新闻媒体的时候要真诚,同时也要敢于面对,不回避。作为公安民警应对媒体,注重着装、讲究谈话艺术,都无可厚非,但是,面对媒体最关键的在于要诚实,对记者关注的焦点问题不要和记者捉迷藏,这样的“应对”,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虽然有少数责任感不强的媒体,但负责任的媒体还是大多数。公开透明远好于隐瞒,在我们面对新闻媒体的记者时,我们首先应该明白我们面对的其实不是记者,而是记者身后的社会、公众,甚至各级领导,各个警种都应当通过新闻媒体来寻求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三要学会把握时机,主动化解舆论危机。对于公安机关来说,随着执法规范化要求的逐步提升和群体性事件的逐渐增多,公安机关面临的“舆论危机”事件会越来越多。有人说危机事件之所以变成危机不是本身的危机,而是传播成了危机,就是指事件发生后没及时处理好造成的。一些领导同志在处理工作中遇到的敏感问题时,因为忽略了公关技巧,选择的处理时机、处理方式往往有欠妥当,激化了矛盾,事后被负面报道,自然要影响了整个公安队伍的形象。理性面对“危机”事件和此间记者的采访。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也没有绝对的负,事物都具有辩证的两面性。一个“危机”事件,表面上看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因为有“危”的同时也有“机”,它是相辅相成的两方面。事件处理好了,完全能成为一次机遇,化险为夷,甚至有利于树立我们的良好形象。

第二,面对在事件现场出现的媒体记者时,我们应该做到“五个确保”:其一,确保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我们应该转变思维方式,适应在新环境下的执法和服务,尤其是要适应在新闻媒体的关注下执法和服务。公安工作和老百姓的生活最接近,最密切,很容易出现负面报道。所以我们要以正面的方式面对媒体,不应该随意拒绝记者的采访,而应该学会借助赢得全社会的关注、理解和支持。如果不转变思维,不学会如何欢迎记者,你就有可能成为负面报道的对象,从而影响公安机关整体形象。其二,确保有一个开放的心态。现在是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任何企图封杀媒体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在一个突发事件面前,如果你越掩盖,媒体就会越炒作;你越拒绝媒体采访,就越被描述有不可告人的内幕。这个时候,只有主动向媒体传递正确的信息加以引导,媒体才有可能认为你有诚意解决问题,甚至是可以谅解的,那些传言、谣言甚至谎言才可能得到平息。其三,确保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新闻传播管理制度。在实践工作中,单位应当确定由熟悉本单位情况的领导或宣传民警来接待记者,统一管理和发布重要信息。也就是规定如何与媒体打交道,本单位中哪些人有权利接受媒体的采访,谁能代表本单位对媒体讲话等等。这样做的目的是,就是在碰到发生重大事件时,统一对媒体的口径,用一个声音讲话,避免在媒体面前一个人一个观点,说法不一,前后矛盾,造成于己不利后果。其四,确保与记者建立“朋友”关系。记者首先也是人,他们同样离不开衣食住行,同样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在工作层面之外,我们各个警种和各个单位可以适时与各类记者打交道,构筑良好的关系,打开媒体通路奠定坚实基础,特别对于主流新闻媒体诸如收取适当宣传费用等要求可以适当满足。这方面,目前我局的应该说做得很到位,通过与县市级新闻媒体的合作交往,得到了市、县级媒体通力配合。因此当我们可能遇到负面报道,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心腹”媒体输出正面消息,从而引导舆论。另外,有了“心腹”媒体的好处是我们随时都可以宣传自己的正面新闻,遇到负面报道时,也可以在最早时间得到消息,有利于我们随之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其五,确保有一个好的应急预案。在舆论危机出现之前,要确保有准备好的应对措施(包括应急资金),要有随时可以启动的“解决方案”,在最短时间内采取应对措施,以降低负面影响的程度,甚至将负面报道转化为有利的报道。

第三,在直接面对代表新闻媒体出现在我们面前的记者时,我们应该学会“五步走”:第一步,直面记者时,无论是正面报道还是负面报道,切忌对记者说“无可奉告”。你最先要做的就是介绍自己的身份,请记者到会议室休息,并主动向记者索要名片,从而掌握是哪家媒体的哪个记者,及时联系宣传民警到场进行沟通。现在不乏有“冒牌记者”以正面宣传为借口强拉赞助或是利用负面报道敲诈钱财等事件的发生,宣传民警通过各种讯息及时、有效地识别对方“记者”的身份,同时也可以初步判断新闻信息在此媒介传播的影响,这些都有利于我们下一步协调上级部门帮助。第二步,要尽可能地把事情的前因后果以书面的形式详细报告给市局宣传部门。宣传部门在经请示主要领导后对被采访事件 “统一口径”,这一步当中最关键的是要统一思想,我们在协调处理的时候才找得到“门”。如果失去了这个关键,我们的工作就会处于被动地位。第三步,也就是在上报情况的同时,要认真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不管是事前、事中和事后,一定要抱着“诚意”解决的态度,并让“舆论危机”的第三方也就是我们执法过程中的当事人传达处理问题的诚意,并通过他将信息传递给前来采访的记者。第四步,如果是正面报道,在媒体发稿之前,要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多的版面、更大的篇幅或是更显著刊发位置。如果是负面报道,在媒体发稿之前,要尽快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最短时间内想办法通报给媒体记者。同时还可以主动邀请一些媒体,召开一个新闻通气会,在通报处理结果的同时,借机也宣传了自己。从新闻的规律来看,这种办法已经形成了循环式炒作,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己的声誉和形象,把坏事变成了好事。第五步,也是最没办法的一步,就是“诉诸法律”,用法律手段来解决问题。如果负面报道见报,而恰恰我们自身的确不存在任何问题,我们就应该勇于诉诸法律,证明我们自身没有任何问题,这时候也可以主动邀请媒体来关注,也是借机宣传自己。诉诸法律虽然很麻烦,但如果不诉诸法律,可能会更麻烦。这里面要特别说明的是,面对明显带有倾向于负面报道的记者的采访,如果我们自身的确不存在问题的话,我们要勇于向对方摊牌,并果断拒绝对方的所有不合理要求。

源于我们县级公安机关工作的实际,流血牺牲的英雄事迹毕竟有限,为了提高新闻关注度,难免会有一些新闻媒体的记者在关注我们县级公安机关时会“哪里有臭味,就奔向哪里”。实践证明那些容易引发媒体轩然大波的涉及公安工作或公安队伍建设的焦点案、事件的负面报道,特别是网络媒体炒作的负面报道,往往可能是一种推测甚至仅仅是一个臆断。而这样的舆论环境,在事实上已经极大的损害了公安机关的权威和公信。当前,甚至一些人更倾向于向媒体寻求

运用新媒体做好基层党建工作 篇6

把新媒体应用于基层宣传思想工作,是一种创新性尝试, 为宣传思想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徐汇区天平社区在利用新媒体做好基层宣传思想工作上有其独特的做法,其实践具有典型性。本文通过实地观察法、深度访谈法、查找档案法、召开座谈会等方法进行调研,对天平社区的创新实践进行研究和探索。

基层党建;宣传工作;新媒体

大众传媒时代, 新媒体不断产生, 新的传播手段层出不穷, 为新时期宣传思想工作提供了新的平台、注入了新的活力。上海市徐汇区天平社区在利用新媒体做好基层宣传思想工作上有其独特的做法,其实践具有典型性。本文通过实地观察法、深度访谈法、查找档案法、召开座谈会等方法进行调研,对天平社区的创新实践进行研究和探索。

一、利用新媒体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背景及意义

(一)利用新媒体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是社区管理的客观需要。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终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在社区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并对传统的社区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天平社区,分为东西两个差异显著的区域,西部以欧式洋房为主,东部以老式石库门里弄居多,居民的平均收入、职业构成、受教育程度等大不相同。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打造生活共同体,难度不小。特别是在信息时代,人与人的交往模式已从面对面交流,变为数字化互动。因此,在社区中搭建网络新媒体传播平台,不仅是了解居民思想动态的有力抓手,也是创新社区管理的重要手段。

(二)利用新媒体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是提高党的群众工作能力的新要求。社区作为社会的神经末梢,社会矛盾聚集于此,社会活力也孕育于此。新媒体的普及和群众参与意识的增强,为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开辟了新渠道,也为进一步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新平台,有利于推动群众工作改进创新。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开展群众工作,提高社区居民对社区认同感、融入感,提升社区工作服务能力,成为做好新时期社区群众工作的重要任务。

(三)利用新媒体做好基层党建工作是提升新时期社区党建工作的迫切需要。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在基层社区,各种社会矛盾凸显, 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各种利益诉求,越来越多地通过新媒体平台表达。人们接收信息、参与公共话题的方式发生革命性变化,在多元多变的社会心态和舆论生态中谋求共识、凝心聚力的难度大大增加。因此,如何更好地利用新媒体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如何利用新媒体有效引领社会舆论、唱响主旋律,是基层社区宣传思想工作面临的新的实践命题。

二、利用新媒体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的做法及成效

(一)全覆盖推进,架起联系社区居民群众的桥梁。一是着力健全网络,搭建社区媒体平台。天平社区成立了社区网报编辑部和信息化工作组,统筹推进社区新闻宣传工作,形成以“一报”、“一网”为主体的社区媒体网络。2011年8月正式上线运行天平社区门户网站,目前网站访问量已突破110万人次。社区门户网站及时、准确、生动地反映居民区建设的新情况、居民中的新风貌、基层站所工作的新进展,成为交流经验、启迪思路、弘扬先进、推动工作的重要平台。目前,天平社区网站建设已经形成1+3+21的格局,即:1个社区门户网站+3个中心网站(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网站、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网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网站)+21个居民区网站。近年来,社区党工委不断优化社区门户网站,实现了多种新媒体的交叉互动。针对老年人等特殊人群,社区网站还开发了“无障碍语音导读”和“社交分享”等功能,让老年居民能轻松“听新闻”,不断扩大社区媒体的覆盖面。新媒体的开放性有利于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同时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通过网络传播到社区的家家户户。

二是完善“一居一特”,创新服务群众方式。在不断优化社区门户网站的同时,天平社区21个居民区的“网上家园”,个性鲜明、各具亮点,成为在职居民与居委会沟通互动的“直通车”和动态实时反映居民生活情况的“新视窗”。拓展了服务群众的方式,有效发挥了公开政务、沟通民意、回应舆论、解决问题的积极作用。晒一晒社区信息、回一回居民留言、转一转心得体会……在社区党工委力推下,原先很少“触网”的社区干部们,如今个个都是网络达人。现实生活中是“小巷总理”,网络空间中是“家园版主”,身份的多元使社区干部服务群众的方式变得多样,从传统的“脚尖、舌尖”向“指尖”延伸。嘉善居民区网站开设了“我有诉求”、“我要咨询”等栏目,第一时间倾听居民心声,第一时间答复、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居民区网站从信息发布渠道拓展成百姓议事平台;永康居委把居委周例会内容晒在网上,实行“居务公开”。小到“宣传橱窗内容应定期更换”,大到“挖掘石库门历史演变,了解身边的文化遗产”,通过网络平台,天平社区的居民们越来越热心地为社区建设出谋划策。

(二)全方位引导,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紧贴社区生活,传播社区正能量。在天平社区,有一个口号即“天平时时有雷锋,人人皆可学雷锋,天平处处有雷锋,志愿者就是活雷锋”的口号。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50周年之际,网报编辑精心策划了天平人学雷锋的新闻报道活动。开设学雷锋专栏,举办“寻找身边雷锋,定格感动瞬间”摄影比赛,用身边的真善美弘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天平社区还开展“天平好人”故事会巡演,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深深打动了居民群众,不少人在网上留言,希望多传递正能量。社区网站的“网上家庭美德大讨论”吸引了来自各个居民区的居民参与讨论。永康居委的志愿者们线下举办了“爱满永康——先进人物交流座谈会”,线上又详尽记录了先进人物的事迹。近年来,天平社区相继挖掘和宣传了社区好人朱仁智、平安卫士倪建平、“98岁柏万青”张秀清等一批社区先进人物和道德模范,用身边的好人好事推动社区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

二是智解社区难题,弘扬社区新风尚。针对社区中出现的急难愁问题,社区党组织越来越善于运用新媒体平台化解。例如,嘉善居民区老龄人口比例高,赡养矛盾是社区干部经常遇到的难题,居民区利用网站开展“嘉善小区十大孝亲之星”评选,通过网上公示,活动展板巡展,召开演讲会,引导更多的人树立孝敬父母的自觉意识。针对很多居民提出的不文明养狗现象,社区党组织也通过网站评选“文明狗宝宝”,网上公示狗主人微言点评,组织文明宣传队上门征集“文明养宠物倡议书”签名,发放垃圾袋,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难题。天平社区利用新媒体,创造条件,充分调动社区居民的平等主体意识,凝聚共识,帮助居民形成了集体生活的行为习惯和道德意识,培养了居民自主安排共同事务的观念、能力和习惯。

(三)全天候关爱,构建社区和谐人际关系。一是从网上到网下,以人为本解民忧。居民区网站专设互动板块,居民可直接登录网站提出建议或诉求,居委会、社区相关部门收集整理这些问题后,第一时间跟进解决,并及时给予反馈。在组团式大走访活动期间,共收集居民的建议与诉求1281个,解决1252个,处理情况100%向居民进行反馈,并在居民区网站及时发布居民普遍关注、反映较为集中的661项问题的处理解决和反馈情况。天平社区以互联网为依托,积极为民解忧。例如,永康居民区侯阿姨家窗外大树不仅影响采光,而且树干倾斜顶着房子墙壁已经开裂。社区网站“网上议事会”为侯阿姨发了一篇求助帖——《树怨人怨何时了》,不少网友积极跟帖出谋划策,解决了这个困扰侯阿姨多年的难题。“网上议事会”的功能从原来的宣传教育,拓展到为居民区家庭办好事、做实事、解难事。原先一些家庭的急难愁问题得不到解决,又不能第一时间找到居委干部,现在从网上找居委,就方便多了。通过居委每周召开的工作例会,晒网上议事新主题,求网下办事新方法,天平社区取得了为居民解忧解难的好成效,得到了居民们的好评。

二是资源共分享,提升社区幸福指数。天平社区文人荟萃,名家辈出,秦怡、周小燕、尚长荣、陆春龄等文化名人都居住在这里,并常以普通居民身份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天平社区成立文化名人服务指导机构“名家坊”,14位文化名人与社区群众共享艺术、文化资源,提升社区的文化品位,大大提升了居民的幸福指数。除名家荟萃外,天平社区辖区内有中科院上海分院、上海图书馆、上海京剧院、上海沪剧院、上海中国画院等单位。天平社区动员区域内单位看社区报、上社区网,与社区居民共同参与社区建设,先后引导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等社区单位网站,在所属居民区网站建立网络链接。同时,社区媒体还搭建平台,主动对接,帮助区域内的“两新”组织及时了解社区活动、社区服务等信息。

三、三点启示

(一)利用新媒体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宣传思想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利用新媒体,不仅是社区管理形式的转变,其根本在于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讲真话,办实事,为百姓排忧解难。天平社区的实践经验传递出这样的规律:增强舆论引导能力,提高党和政府公信力,功夫既在网上,也在网下。一是要让群众说话,不能压制舆论,居民在新媒体平台上表达诉求,在某种程度上也起到了对现实的“减压”作用。二是要积极应对,快速解决问题,公开事实真相和处理结果。三是要掌握运用新媒体渠道与群众沟通的艺术,社区干部要学会以平等的身份用“网言网语”与群众对话,以理性、客观、真诚的态度与群众沟通,避免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网站、微博的人气和作用,归根到底还是取决于实际工作的成效——唯有政府部门积极作为,网上、网下言行一致,方能赢得信任和赞赏。

(二)利用新媒体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必须坚持核心价值观引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民众获取信息、表达诉求,政府了解民情、聚集民智的重要平台。天平社区网站对扩大信息交流、反映社情民意起到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有利于公众对社区进行监督,促进相关部门改进工作。但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等特征,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非理智声音、网上谣言、人身攻击等。天平社区发挥居民区党组织书记、社区干部、志愿者、青年网民等队伍在网上舆论引导中的作用,并注意发现和培养网上意见领袖,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贯穿于网络互动的过程中。此外,天平社区注重发动群众,用智慧的眼睛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树立社区先进典型,发挥正能量,不仅促进了社区工作顺利开展,而且在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上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利用新媒体做好基层党建工作必须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要做好基层党建工作,社区干部必须提高运用新媒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新媒体听民意、知民情、解民忧、化民怨、暖民心。首先,遵循新媒体的运行规律和传播特点,提高运用新媒体渠道听取民意的能力,将特色网站建设、微博问政等形式常态化、制度化,并避免形式大于内容。其次,提高把握群众心理特点和利益诉求的能力。天平社区利用网站、微博等倾听居民心声,在万千信息中找出居民反映最强烈的矛盾和问题,并积极联络协调解决社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再次,在了解社情民意之后,正确分析问题来龙去脉,统筹各部门力量,及时、有效地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化解民忧,同时为引导舆论和正确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几点思考

(一)在社区网络规范化管理上下功夫。在数字化时代,要把运用新媒体的水平当作衡量社区干部工作能力的一个重要参照,善于把新媒体当作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平台。首先要加强新媒体人才队伍的建设与投入,培养一支熟知新媒体发展规律、懂法知法、掌握新技术新方法的管理人员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培养一批网上意见领袖引导舆论,让主流声音压倒偏见。其次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社区网民的媒介素养,提高信息解读和判断能力。同时,要加强社区网络的制度化建设,建立起不同居民区网站之间、社区网站与相关职能部门网站之间的良性互动。

(二)在社区网络的舆情应对上下功夫。社会管理工作应建立健全应对新媒体舆情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以提升网络舆情危机的化解能力。一是社区要设立相对独立的信息管理部门,建立舆情监控制度。二是建立一支舆情工作队伍,在做好政务公开、电子政务的基础上,重点关注新媒体舆情的动态跟踪和处理工作。三是建立重大突发事件网络应急管理预案。社会管理工作者平时要注意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以便掌握网络舆情的走向和发展趋势,做到凡事有预案、有行动、有交代。

基层新闻媒体 篇7

基层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还需要根据当前时代的要求以及自身素质方面的条件进行研究和分析。随着当前时代的发展以及改革的不断深化, 市场经济正处于一个迅猛发展的阶段当中, 所以, 新闻的宣传工作受到重视的程度正在与日俱增, 而同样的, 新闻宣传工作在实践之中也发挥着巨大的效应和作用。总体而言, 需要把控好新闻宣传的大局, 并且营造一种良好的舆论氛围, 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念, 切实做好基层人员的新闻宣传工作, 同时, 在工作之中还需要有热心、耐心及细心, 很好地面对自身的压力, 将压力转化为动力, 在实践的新闻宣传工作之中提升自身的技能和经验, 提高新闻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水准。

1. 把控大局, 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保证良好的舆论环境, 并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科学发展观, 全面深化改革, 在新的形势之下做好新闻工作。首先, 需要把控好时代的主体, 在新闻工作之中紧紧跟随着时代的发展步伐,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原则, 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 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 全面增强新闻宣传工作的时效性以及针对性。另外, 还需要坚定马克思主义思想观念, 针对我国在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改革开放之后的各项现代化建设进行全面宣传报道, 进而增强社会各界的文化信仰, 同时, 这一点也是不断地取得改革新突破的关键点所在。在新闻宣传工作之中, 还需要注重创新以及团结教育, 积极地开拓进取, 提升新闻工作的时效性, 针对不同的需求层次、不同的文化要求, 按照相关的新闻宣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划分并且制定出详细的、严谨的新闻宣传内容。最后, 新闻宣传工作还需要面向基层, 拓展新闻报道的渠道和层面, 拓宽新闻宣传的覆盖面积, 保证新闻宣传和报道工作具有极强的广泛性特点, 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细到每一个社会群体、每一个人, 并且将新闻宣传工作作为社会的系统性工程来进行实施, 体现出新闻宣传工作的规范性和示范性。总体而言, 基层新闻工作者的素质高低, 对于新闻宣传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所以, 在新的工作形势之下, 还需要强化业务作风, 培养新闻工作的纪律性和新闻工作者自身的个人品德素质, 全方位地提升宣传工作的水准。

2. 工作要有热心、耐心和细心

对于基层新闻工作者而言, 在新闻宣传工作之中还需要有“三心”, “三心”指的是热心、耐心以及细心, 这一点对于树立良好的新闻宣传形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价值。首先, 在采访的过程之中, 需要保证稿件的质量, 尤其是基层新闻宣传工作人员, 需要保证稿件信息的迅速和真实, 工作的热心, 可以保证上搞的质量和数量, 在采访的过程当中不能够畏惧困难, 采访可能会遇见闭门羹等情况, 对于基层工作者而言不能够轻言放弃, 而需要有足够的热心, 不畏路途的遥远以及严寒酷暑的煎熬, 保证工作的高质量。其次, 则是工作的耐心, 在采访的过程之中, 采访的对象可能出现不配合的情况, 所以还需要基层工作者有着极强的耐心, 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保证采访可以顺利地进行, 针对意外发生的情况还需要有充足的准备。最后, 则是工作的细心, 在采访之中需要细心地对周边的事物和人物进行观察和了解, 按照既定的程序, 来完成相关的采访任务。

3. 基层新闻工作者需要做到“沉下去”

新的发展时期当中, 对于基层工作人员有着新的要求, 而这也就进一步导致基层新闻工作者自身压力的增加。作为基层新闻工作者要“沉下去”, 多多思考、多多寻找、多多发现, 真正深入基层挖掘新闻, 努力践行“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 对于一些新闻的内容和内涵需要做到深刻挖掘, 找寻身边的平凡小事, 进行有深度的新闻报道。其次, 还需要对于常规新闻引起足够程度的重视, 避免对身边发生的常规新闻产生熟视无睹的现象, 改变思维方式、改变工作方式, 不断加大对于常规新闻的宣传力度。最后, 则需要多看报、多多注重媒体关注的热点, 精心书写稿件和新闻报道, 保证新闻宣传的质量。基层新闻工作者只有真正地深入到基层当中, 才能够找寻到最佳的新闻素材, 提升报道的质量和水准, 进而为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根据对基层新闻工作者如何全面提升新闻宣传质量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从实际的角度出发, 深入探索了新闻工作过程当中的舆论环境把控以及新闻宣传的几个基本要求, 力求全面提升基层新闻宣传人员自身的素质和工作能力, 更好地应对工作的压力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提高新闻宣传和报道的质量, 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奠定必要的前提和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军.论基层宣传新闻专题报道[J].现代媒体, 2011.7

[2]张华为.浅议基层新闻工作者工作要求和难点[M].研究与交流, 2011.9

基层新闻的采访技巧探讨 篇8

关键词:基层新闻,采访,质量,技巧

作为一线新闻记者, 在采访过程当中对相关技巧的掌握与应用相当重要, 因为, 这决定着新闻信息素材收集的充分程度与质量高低, 更决定着后期新闻报道的最终质量。因此, 要想将一则优秀的新闻报道展现给受众, 新闻记者就必须要重视对采访技巧的合理应用。

1熟练掌握与应用提问技巧

当前的基层新闻采访基本上都是基于“问答” 模式的, 即记者通过一系列的提问, 从受访者处收集新闻报道所需的信息素材, 如果记者的提问不合理, 就会导致信息素材的收集面临困境, 最终无法组织成一篇完整的、高质量的报道。因此, 记者在基层新闻的采访过程当中, 必须要熟练掌握与应用提问的相关技巧, 从而全面的抓住关键信息。

1.1正面提问

正面提问一般应用在比较正式的信息发布场合, 其重点在于记者要能够抓住所有的提问机会, 并且所提问题要直奔主题, 用问题明确报道的关键点。这种提问的方式看似简单, 实则不易, 因为, 记者必须要提前对信息发布的内容与人物关系进行详细的分析, 并罗列出相关的提问, 这些问题都要有价值、有意义, 要紧扣信息发布的主题, 还要把握好问题的分寸, 不能有违新闻伦理, 如果所罗列的问题已经有其他记者提出, 则要将这些问题从自己的问题单上划除, 不能重复提问, 以免让受访者感到厌烦, 降低自己的职业素质。

1.2引导性提问

引导性提问和正面提问存在较大的差异, 引导性提问要避免直奔主题, 这种提问方法一般用在对采访有抵触情绪的受访者, 因为对于这类人只有用迂回和引导的提问方式, 才能获得有用的信息素材。 引导性提问的技巧性较高, 记者必须要围绕采访的中心点找切入口, 尽可能营造一种轻松的采访氛围, 根据事件设计一系列的提问, 引导受访者逐步进入到关键问题的问答上来, 给受访者一个心理过渡的过程, 消除他们对采访的抵触。

1.3其他提问技巧与方法

在实际的采访中, 记者还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 综合采用多种提问技巧与方法来收集信息, 如假设提问、反问、激将法提问等等。总之, 不论用什么提问方法, 都必须要让受访者将新闻关键信息说出来。

2善于倾听与分析

相比于提问而言, 记者在基层新闻采访中更重要的是学会倾听, 不要放过任何的细枝末节, 并且要能够从中分析出最有价值的信息。

2.1听取和分析事件全貌

新闻的采访必须要了解事件起始、过程、结束的全貌, 最忌讳断章取义, 因此, 被采访者要有一个讲述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记者要仔细聆听, 将事情的经过详细的记录, 在听的过程中寻找一些新的线索, 便于以后的提问[1]。

2.2不放过任何细节

其实, 我们完全可以将采访看作是记者与被访者之间的一场博弈, 因为在采访时, 记者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思维, 去从被访者的表述中寻找线索, 这非常考验记者的新闻敏感性, 有时候被访者可能因为主观或客观的因素, 无法将事件的真实原貌完全表述出来, 此时就需要记者从各种微小的细节出发, 对受访者进行观察, 找准线索, 并“旁敲侧击” 引导受访者将事件表达清楚, 确保采访的质量与深度[2]。

2.3抓住代表性事例

新闻的传播方式是一种大众化的传播形态,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要通过多方面的叙述, 挖掘具有代表性的事例, 以小见大, 通过一些典型的事例, 来反映大众的需求与导向。

3重视对所有细节的观察

除了“问”和“听”以外, 用视觉去观察对于基层新闻的采访而言, 也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为, 受访者的语言表述不一定完全真实或完全源于内心, 这个时候记者就必须要能够通过对受访者情绪、姿势、表情、神态和动作的细微变化观察, 来感知和捕捉关键信息。因为, 人在进行语言表达的时候, 他们的内心都会有相应的情绪变化, 这种变化可以反映在他们的表情、神态和动作上, 记者要基于受访者的表述和外在变化来分析信息是否真实、完全, 如果不能确定信息真实和完全, 就要采取对应的引导提问, 使受访者将真实情况完全表述出来。

4做好对关键信息的记录

当前有很多的工具都可以辅助记者进行采访信息记录, 例如:录音机、摄像机以及智能手机等等, 但这并不能完全取代记者自身对采访过程当中的关键信息记录, 如受访者的一个表情变化, 前后表述存在的一个矛盾, 等等, 这些采访中的关键内容记者必须要牢记于心, 这样才便于对事件的正确分析。

总之, 在基层新闻的采访过程当中, 记者必须要重视对采访技巧的合理应用, 以全面抓住采访中的关键信息, 为最终的新闻报道提供质量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教其.浅谈基层新闻工作者采访技巧的实践探讨[J].新闻研究导刊, 2015 (16) :179.

借力媒体融合强化基层宣传 篇9

1 媒体融合进程中基层宣传的现状

媒体的融合,是媒体发展的重要方向。传统媒体具有其举足轻重的地位,新媒体也有其存在的意义。目前,媒体融合是媒体发展的现状,利用媒体融合加强宣传也是基层工作的必然。但是,基层宣传的现状并不尽如人意。

1.1 新媒体利用意识不足

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媒体形式也不断推陈出新。许多新闻从业者已经接触并可以熟练运用新媒体,新媒体在城市地区的推广十分迅速。但是,在我国的许多基层地区,新媒体对于许多人来说看似遥不可及。基层地区的社会大众的新媒体意识不足,部分群众习惯了利用电视或者收音机去接收信息,并没有较大的新媒体利用需求,没有建立起新媒体的利用意识。

1.2 新媒体的推广困难

利用新媒体去强化基层宣传,最先要做的就是对新媒体进行推广,但新媒体在基层地区的推广还存在一些困难。基层地区的网络建设条件与城市有一定差别,计算机上的网络传播媒体无法在基层得到普遍应用。同样,手机上的新闻软件在基层的推广也有一些困难,智能手机在城市比较普及,但基层地区的大众仍然以传统手机为主,即便用了智能手机,也不会用这些软件。新媒体的推广困难,不利于基层宣传。

2 借力媒体融合强化基层宣传的方法

2.1 学会与新媒体和谐共处

基层的媒体工作人员一直较为重视传统媒体,认可传统媒体形式的传播作用,重视传统媒体的权威性。也正是因为如此,传统媒体始终得到基层群众的关注。要借力媒体融合,强化基层宣传,需要采编人员学会与新媒体做朋友,利用新旧媒体的优势,提高宣传工作质量。同时,基层的新闻采编人员要加强新媒体在宣传工作中的作用发挥,利用及时、亲民与互动性的新媒体特点,促进新网络宣传平台的开发。新媒体时代的来临,让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有了更好的条件与更好的工作方法。采编人员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与能量,积极地去学习与掌握有关新媒体的知识,在新闻稿件中传播政府工作实绩以及群众生活身边事,用新媒体的多种信息化手段与基层群众进行沟通。让基层群众在新媒体的支持下看懂政府所为,理解社会发展趋势,也有利于新媒体成为正能量的传播手段。

2.2 做好对基层群众的传播工作

基层的媒体工作者工作在一线,要从思想、感情与实践上更多地贴近人民群众。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在实践中锻炼。要将人们群众所关心的事当成自己所关心的事,将人民群众当成自己的老师。无论基层工作的困难有多大,其中有多少矛盾,都要努力去采访,去引导。对于相对贫困的地方,也要乐于融入,与群众面对面地谈心,多倾听群众的观点意见,做群众的学生,并从中寻找新闻突破口。同时做好宣传工作,引导更多的群众关注新媒体,利用媒体融合,让更多的人民群众关注新闻,让自己的新闻采编工作更有价值。

2.3 加强基层宣传工作创新

基层宣传工作的内容总是在变化,要做一名新时期合格的电视新闻采编人员,需要具有灵敏的新闻嗅觉。在社会发展的今天,要很好地利用新媒体技术,以促进新闻工作具有时代性,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基层新闻工作者要提高工作的创新力,多做新媒体手段的宣传,让基层人民群众认识到新媒体的便捷性与科学性,从而成为新媒体手段的积极使用者。要利用传统媒体去宣传新媒体的优势,让群众更自然地接受新媒体。一边传递新闻内容,一边传递新的信息了解方式,使群众由被动接受信息转为主动寻求信息与资讯,从而促进宣传事业的发展。

3 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给媒体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融合的特殊时期,新闻工作者要善于借力媒体融合,多措并举,开展卓有成效的宣传工作,积极占领各类宣传阵地,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为基层工作营造更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摘要:媒体,是促进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在新媒体手段不断丰富的今天,人们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多种电子设备了解信息当前的媒体行业正处于新旧媒体融合的重要时期。在媒体融合过程中做好基层宣传工作,是每一位基层新闻工作者的责任。

关键词:媒体融合,基层宣传,方法

参考文献

[1]何清,王贞华,袁园.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对强化和改进党的宣传工作的探索与思考[J].新闻研究导刊,2013,(1):16-18.

[2]周祝文.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基层宣传思想工作[J].学习月刊,2015,(3):48.

[3]赵子忠,王昕.媒体融合与宣传导向[J].中国传媒科技,2014,(17):14-16.

基层新闻价值构成特点分析 篇10

关键词:基层新闻,价值,系统,构成,多层次

一、基层新闻价值是多项价值构成的统一价值系统

深入分析新闻的价值, 我们会发展新闻价值并不是单一的价值存在, 而是由多项价值构成的一个统一的价值系统。一方面, 从单一新闻价值客体的价值构成层面来看, 在最一般、最普遍的意义上说, 不管哪个新闻价值客体, 其必须具备对新闻的主体有价值。而在这统一的价值系统之中, 各项价值所发挥的作用和其在新闻总体价值中的地位是有主次之分的。最值得大家关注的是, 在基层新闻的价值系统之中, 多项价值的区分不仅仅只有客观的根据, 同时也会随着新闻价值客体的具体关系和新闻价值主体而发生一定的变换。在这一方面可以分为:单一新闻价值客体的价值构成和总体新闻价值客体的价值构成。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 有人为的传播也有自然扩散, 这就决定了几乎不存在绝对的新闻价值;另一方面, 从新闻价值客体属性构成方面来看, 其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重属性的。例如, 一则新闻在客观上既可能是经济性的新闻事例, 同时又可能是政治性的新闻事实:一则新闻既可能是趣味性较浓的新闻事实, 也有可能是文化性较浓的新闻事实。

(一) 单一新闻价值客体的价值构成

首先, 单一新闻价值客体, 指的是一个个独立的、具体的新闻价值客体。简单地说就是一条具体的新闻信息、一件具有的新闻事实或者是一篇具体的新闻报道。从新闻价值客体对主体的价值构成来看, 可能是多项价值的统一, 也有可能是单项的。在这一方面需要看新闻客体本身的属性特点;另一方面需要看主体对待客体的态度。其次, 从最一般、最普遍的意义上来说, 无论是哪一个新闻价值客体。如果它没有具备对主体的狭义的新闻价值, 它就不会成为新闻客体。但是, 从价值的相对性来看, 同一个新闻价值客体对处于不同状态或者不同客体的同一主体的价值是不相同的。最后, 从新闻价值客体的属性构成方面来看, 它并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属性的。在新闻价值客体的多种属性中, 各种具体属性的地位是不同的。不同的属性可以放映出价值客体的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特点。第一, 主体新闻兴趣、新闻需要以及各个方面的素质、能力等一些方面的不同, 导致单一的新闻价值客体对一些主体显示出很多项的价值, 然而对于一些主体的价值是单一的。例如, 面对一样的新闻事实, 传播主体之间的各种差别。第二, 由于主体新闻需要的差别性, 使得同一价值客体对不同主体而表现出不同的价值。

(二) 总体新闻价值客体的价值构成

总体新闻的客体, 指的是所有的新闻价值客体。总体新闻价值客体的价值构成, 指的是所有新闻价值客体对主体的价值是由哪些基本价值构成的。新闻价值客体存在于社会、自然的领域之中。不同的新闻价值客体, 有着不同内容的新闻价值。人们传播新闻的目的, 不仅仅是在于报道一个纯粹的新闻信息, 更在于通过新闻传播的方式来传播其他的精神价值和思想观念。

在总体新闻价值客体的价值构成之中, 狭义的信息价值或新闻价值是最重要的。新闻的其他价值如新闻的文化价值、娱乐价值、舆论价值及体现在不同领域的具体价值。例如, 经济价值、教育价值、政治价值等, 都是以狭义的新闻价值作为依托的。

二、基层新闻价值是多层次的价值系统

(一) 新闻价值的层次性与新闻价值客体的层次性

新闻价值客体的信息构成主要有两个基本层次: (1) 意义信息层面。这主要是新闻客体对主体潜在的或可能的客观意义。一般的消息或新闻, 对主体的价值基本是信息的价值。对主体的影响和主要作用, 是消除他们心理上的不确定性和提高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在新闻价值上到底是哪个层次的信息对主体的价值大, 不是绝对的, 而是要根据具体主体的具体需要、利益、能力、兴趣、情感等因素来确定的。 (2) 事实信息层面。新闻价值事实信息层面的意义, 是由构成新闻客体要素中显在的要素体现出来的。例如, 何地、何地、何时、何人这四个要素是“显在”的, 能够感觉的、看得到的要素, 就属于感性层面, 然而“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两个要素有些是可感的, 这就表现出了新闻的层次性。

(二) 新闻价值的层次性和新闻主体的层次性

主体在社会中的具体存在的方式有很多, 而且还是有层次的。在哲学上把主体分为以下几个层次: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等等。从这一层面来分析, 我们可以把新闻的价值主体分为个人主体、群体主体、社会主体。在具有共同价值的情况之下, 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量, 依然是有一定差别的。首先, 只有在群体主体与个体主体、需求、社会主体的利益在一定方面一致或基本一致的时候, 可以满足他们共同需求和共同利益的价值客体对他们的价值在性质上才有可能同一。其次, 社会实际生活中表现的价值同一性, 说明了作为新闻媒体应该注意发现这些共同的需求对象, 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把一定的媒体塑造成有影响的媒体。其次, 同一新闻价值客体对于不同层次的主体价值的同一性, 在同一国家民族的范围内是比较好理解的。例如, 我国主流媒体传播的绝大多数的新闻, 它们作为新闻价值客体, 对于整个国家, 对于中国社会的各个群体主体, 对生存、发展我国社会的绝大多数个人主体都是比较好理解的。

三、结束语

在日常生活中, 新闻和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新闻所蕴含的价值, 需要我们学会透过事情的现象来看清事物的本质。我们需要对基层新闻的价值构成有清楚的认识, 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去甄别新闻中的价值。这样我们才可以利用好新闻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价值, 让新闻发挥其价值。

参考文献

[1]卿志军.新时期提升报道中新闻价值的路径——对“走转改”活动的思考[J].青年记者, 2013 (06) .

[2]朱敬民.模糊数学综合评判原理在新闻价值评价的应用[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02) .

基层新闻报道的问题和对策探析 篇11

关键词:新闻报道 基层 走转改

一、引言

新闻作为认识的一种形式和成果,其来源只能是社会实践,新闻的受众是广大人民群众,来自基层源于生活的新闻才会让群众乐于接受,可以说基层是新闻的发源地。从2011年8月至今,新闻战线“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已开展近一年,全国新闻媒体积极行动,广大新闻工作者深入山村农家、田间地头、生产一线,以朴实的笔触传达基层民意,回应群众关切,解决实际困难。一大批来自基层的鲜活人物事例呈现于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如此媒体更贴近群众,新闻更贴近基层,报道也更贴近生活,切实提高了新闻报道的公信力、亲和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其成效有目共睹,但问题也同样存在。

二、当前“走转改”活动中新闻报道存在的主要问题

基层和群众是新闻报道的素材之源,也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情感之根。扎根基层,向群众学习,一直是我党新闻事业的优良传统。“走转改”活动的实质就是通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报道中,让党和政府的政策群众化,并通过反映基层社情民意,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这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远不是短期内下派几个记者、增开几个专栏、多发几篇报道那么简单的事情。不可否认,“走转改”活动自实施以来,成效有目共睹,但若认真进行审视梳理,不难发现其中潜在的问题。

首先,放眼长远,“走转改”活动能坚持多久,是否还会像以往的各类活动一样持续几个月就偃旗息鼓?这也是广大群众最大的担忧。在国家推出新的学习实践活动后,媒体如果不能继续坚持“走转改”,并形成一种自觉的习惯,那现行取得一些成效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就会被人们所淡忘。

其次,直面现在,有的媒体准备不足、跟风有余,为了应付检查,把新闻专栏改头换面,往往是换汤不换药。哪里是基层,如何保证“走”的深度?找准“转”的方向和“改”的方式方法?这是摆在新闻媒体面前的重大问题。一些媒体缺乏研究,仓促上阵,导致报道缺乏新意;一些媒体片面追求“走转改”报道的量,把原有的栏目改头换面,打上“走基层”的标签,但内容却换汤不换药,报道乏善可陈,这有悖于开展“走转改”活动扎根基层的真正初衷。

再次,有些媒体“走转改”活动没有调查研究,没有创新,造成“一窝蜂”地进村入户,给人造成“一阵风”的感觉。一些媒体没有经过前期调查研究去知晓群众需要什么,没有广泛征求意见,就确定了大量的联系点,加之媒体与媒体之间缺乏沟通,如果都用单一的思维进行采访报道,势必会造成重复。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个村子有多拨记者采访的现象。这不仅给基层带来负担,也可能造成媒体报道内容的雷同,更容易让人产生“走转改”活动是“一阵风”的印象。

第四,一些媒体记者为了走而走,缺乏扎根基层开展新闻报道的恒心。一些记者为了完成任务,片面追求稿件数量,运用网络和电话等便捷的采访方式的多了,真正沉下去写稿的少了。即使走基层采访,往往出发点不是为了反映基层的实际问题,而是带着主题采访,应付了事。有的即使下去了,心还浮在面上,不能真正深入到基层,真心倾听基层呼声、真情体味群众疾苦、真诚反映基层难题。如此不仅影响稿件的质量,也影响媒体的公信力,更不利于媒体作用的发挥。

经深入剖析,“走转改”一般程序坚持都没有问题,督促落实也不是难事,难就难在部分媒体把活动载体当成了主要任务甚至最终目标,表面上看,活动开展得红红火火,热热闹闹,但实际上并没有紧扣精神实质,于是,等到将来活动结束,一切又重新回到从前,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和实用主义。当然,任何活动要想达到最终目的,都有一个过程,活动初始阶段只能按部就班来,不可能立竿见影。不过,重程序轻实质、重过程轻目的的苗头需要提早注意。走基层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转变作风,改进文风,用群众的视觉观察问题,用群众的语言描述生活。

三、对策建议

如何才能把这项活动开展得扎扎实实,卓有成效,改变新闻界存在的脱离群众、脱离实际的浮躁之气,还新闻报道的清新之风,让“走转改”不再是新闻,而是成为一种自觉和习惯?必须扎根基层,坚守基层这块新闻报道的肥田沃土,这首先需要以制度的方式将活动定格下来,使之成为每一个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的制度,必须恪守的原则:

1.以自觉行动为导向,逐步规范新闻采编规程。当今时代,信息手段十分发达,利用网络、手机等新的信息工具了解和掌握情况成为一种重要方式。但不管通信手段多么发达,也绝不能代替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一线采访。所以要用规范的制度让记者自觉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进行实地采访,并建立监督考核机制,定期组织人员对记者是否到现场采访进行抽查核实。对于能长期坚持落实“走转改”要求的记者,要进行适当物质和精神激励;对于那些长期浮在面上采访、作风不扎实的记者应进行处罚,问题严重的要及时清除出新闻采编队伍。

2.以基层的重大新闻采访活动为载体,逐步培养记者扎根基层的习惯。媒体在规范日常报道的同时,也可以通过常态化的策划涉及基层的重大新闻采访活动,让记者在实践中逐步培养深入基层的习惯,学会如何走基层,写出鲜活的报道。并让记者真正懂得:只有走进基层,才能从群众中吸取智慧和经验,真正了解群众干事创业的活动和事迹,从而写出群众喜闻乐见、可亲可信、深入人心的新闻报道;只有走进基层,才能看到自己的工作与群众需要之间的差距,从而转变作风,改进文风。

3.以“走转改”活动为契机,经常问计于民,增强新闻报道活动的互动性和针对性。新闻媒体要提高新闻报道质量,必须深刻认识“走转改”活动的重要意义,以活动深入而有效的开展为契机,增强新闻报道活动的互动性和针对性。人民日报于2011年8月26日在“走基层·蹲点调研”板块刊发了一篇记者走基层的报道《挂号难,难在哪》,正因抓住了“看病挂号难”这个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反映了群众的呼声,并对其做了深入细致地调查和分析,因而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得到各界好评。

在做好制度保障的同时,更需要准确把握“走转改”活动的精神实质,否则,很容易出现一阵风和实用主义现象。“走转改”活动的精神实质就是通过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体现在新闻报道当中,让党和政府的政策和主张群众化;媒体通过反映基层社情民意,使党和政府的政策和主张更趋完善,更加正确。还有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就是媒体从一开始就应当把群众路线、群众观点的要求放在首位,并长期坚持下去,即常说的“贵以恒”,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存在的问题,只有这样干部的作风才能提升,新闻工作者的文风才能改变。

(作者单位: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无线局)

基层新闻媒体 篇12

关键词:基层新闻工作者,新闻宣传工作,接地气

一直以来,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始终坚持的工作路线。作为一名基层新闻宣传工作者, 做好基层的新闻宣传, 把基层的事实如实、及时、准确地传播出去, 是其工作的重点, 也是推进基层经济发展、促进基层社会建设的保障。基层新闻工作者虽出处在新闻宣传的最底层, 但是却是党和政府密切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是深入了解群众, 获取最真实的基础情况的来源。所以, 提升基础新闻工作者的新闻宣传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一、新闻宣传要接地气

(1) 接地气, 集中体现在持续进行“走基层, 转作风, 改文风”活动。为了保持走基层的持续性, 努力做到常走常新, 新闻工作者要根据自己所要报道的范围进行分工合作, 建立相应的联系点, 抓住比较有特殊性的一点进行调研, 深入了解基层某一方面的现实情况, 尽可能地融入群众的生活中, 增强新闻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进行走访的活动中, 新闻工作者要抓第一手新闻, 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捕捉最真实的新闻素材, 并且要用基层人民群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报道。在进行新闻调查的时候还要对百姓的真实情况进行耐心走访、调查, 与广大人民群众开展广泛的交流, 起到传递百姓心声的作用。

(2) 接地气, 要实现“三贴近”。所谓“三贴近”就是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就是报道的内容要是经过详尽核实以后的真实情况, 要与基础的实际情况相契合, 要有可信度;贴近生活就是报道的内容一定要是反映群众的生活, 要对群众生活的某一方面的真实揭示, 让广大新闻工作者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地交流、沟通, 真正实现“零距离”。

(3) 接地气, 要用老百姓的语气说话。在采访中, 要多参与现场的报道, 多注重细节的观察和研究, 加大对过程的关注度, 学习运用群众的语言去创作出百姓喜闻乐见的新闻报道。在采访前, 要先做好预习工作, 对采访主题涉及的百姓的一些生活习惯、文化习俗进行深入地了解, 对百姓生产生活的现状进行一些详细地调查, 做到对百姓的基本生活状况的大致掌握。要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示劳动者的生活现状。2013年的一篇名为《金秋收获虾美蟹肥渔民乐》的报道中, 记者们大篇幅运用了现场声, 从一开始的起锚, 以及航程中的一些生产准备, 到达采捕区后的一整套流程, 还有下网、收网、分拣, 渔民们在海上的吃住, 还有补回岸上的批发经营等活动, 大量收集了现场的声音, 再现了一个海上捕捞生活及渔港生活。

(4) 接地气, 栏目设置要恰当。2012、2013年, 中央电视台全面开设了“走基层”栏目, 影响十分广泛, 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股新闻报道热潮, 受到全国千万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一时间, 栏目在全国铺天盖地铺展开, 很多群众都参与进来, 记者们更是忙得不可开交。这样的栏目设置是很比较合理、比较适合的有利于将人民群众都团结起来, 有利于将报道在群众中进行宣传, 有利于将人民群众的消息传递给更多的读者, 使得基层人们备受关注。

二、新闻宣传要抓学习

(1) 走出去学请进来教。在这个信息急剧膨胀的和知识更新迅猛的时代, 永不停歇的学习是保证一个新闻团队保有持续的战斗力和创造力的条件。对于广大新闻工作者来说, 不断地学习, 并且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 定期到外面去学习、进修是很有必要的, 这样做才能将新闻宣传方面最前沿理论和最前沿动态及实践作一个全面掌握, 用于指导自己新闻工作的实践。也可以由新闻单位聘请教师到单位给大家进行新闻工作方面的指导, 还可以组织授课教师带领新闻工作者到基层去实地采访, 实际操作, 进行实打实地培训和练习。实地的操练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是比较好的锻炼机会, 也是提升效果比较明显的方式。

(2) 拉链式培训。基层媒体, 每一条新闻都是本单位的新闻工作者独立完成的, 这就决定了效率高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必要素质, 对新闻工作者特别是新手媒体从业人员, 不能对其进行基础的按部就班式的训练, 要让他们都亲自到现场去, 亲临现场, 感受现场气氛, 直接接触实战, 在真刀真枪中迅速提升业务能力。要想实现对新闻工作者业务能力的迅速提升, 必须对其进行拉链式培训。必须对其进行一系列的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 并给每一位新闻工作者匹配一位老师, 形成一对一式的培训格局。每位老师必须跟他的学生有比较好了解, 互相学习、进步, 特别是老师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优缺点比较了解, 在进行指导的时候尽量发扬学生的优点, 回避学生的缺点, 使其在今后的工作中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此外, 老师可以给学生出题目、压担子、写稿、编辑等环节, 针对题目和操作的细节进行指导和讲解。进行这种有针对性地培训, 对于提升新闻工作者的业务水平很有效。同时, 可以将工作人员分成几个小组, 在每次基层采访过后, 针对采访的记录和个人的观点进行交流和讨论, 在这样的氛围下获得提高。

(3) 向中央级媒体学习。向中央媒体学习新闻的采编, 在进行基层新闻采集中, 可以采用中央级媒体的一些方式。中央级媒体因其特定的环境、无与伦比的信息资源容量以及国家大政方针的权威发布者, 其新闻工作中的素质、采编的质量和制作技术都远远要超过其他省市新闻机构。在向中央级媒体学习的过程中, 每天都安排几名记者去学习中央新闻联播。

三、结语

基础新闻工作者要想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必须抓好“基层”这两个字, 在基层中获得新闻、了解实事, 然后站在基层的角度进行新闻宣传。在进行新闻宣传的过程中, 要想办法运用一些技巧和手段尽可能地收集现场的一些群众的声音, 要使得新闻真实、有想法。这些都是基层新闻工作者进行新闻宣传的必要的做法。

参考文献

[1]毕静.浅谈新形势下基层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J].科技与创新, 2015 (12) :35-36.

[2]赵明明.浅谈基层新闻工作者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以泰安日报为例[J].才智, 2015 (22) :318.

上一篇:产城融合发展下一篇:环形实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