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权力

2024-10-16

基层权力(精选7篇)

基层权力 篇1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整个社会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动。然而, 底层政府权力腐烂却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基础政府权力腐败严重破坏了党在人民心中的威信, 损坏了政府的执政形象。基层政府数量极为庞大, 如果没有有效的监督, 必然会造成行政权力的滥用。因此, 本文归纳了基层政府权利产生腐败的原因, 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基层政府,权利腐败,监督,途径

权力是为人民谋利益的, 然后, 权力的腐败却只是为权力的拥有者谋利益的, 对于我国庞大的基层政府权力系统而言, 进行有效的权力监督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是关乎到每个人切身利益的重大问题。

一、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监督存在的问题

1、部分基层政府权力监督思想认识不清

在我国基层政府中, 还存在一些基层政府领导班子和基层干部抓政府权力运行监督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的问题。一些人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 没有把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对于贯彻监督的积极性还不够高, 只是被动的应付差事而已。与中央贯彻“三严三实”教育的宗旨相违背的是, 个别基层干部甚至错误地认为, 政府权力运行监督工作抓得太紧会束缚手脚, 会影响经济工作和事业发展, 会影响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把抓经济建设和政府权力运行监督对立起来。由于中央的错误认识, 有的虽然有中央的统一规定和部署, 但却不能从本单位本部门实际出发, 不能出台有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具体工作措施, 不能及时的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工作。

2、部分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监督不健全、不规范

一是结构和人员缺失。部分基层政府权力运行监督组织及人员大多是由其他基层政府工作人员兼任, 监督乏力。二是监督机构大多由行政人员参加。很多基层政府把副乡 (镇) 长、乡 (镇) 政府办公室主任等人员都安排进了监督机构, 造成被监督者和监督者实际是同一个群体的严重问题。这种人员的交叉造成机构设置的形同虚设, 造成了人员的极大浪费。

3、部分基层政府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

当下, 还存在着一些基层政府权力运行与社会发展严重不适应的状况: 一是公共服务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发展要求不适应;二是公共服务与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不适应;三是公共服务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不适应;四是公共服务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民主政治建设进程的要求不适应。

4、部分基层政府民主决策等制度不健全

很多基层政府在涉及财务、重大工程、土地转让款等重大事项和问题上, 缺少规范的操作制度和必要的制约手段, 造成财物管理方面混乱的情况, 因此给一些人形成了钻空子的机会。有一些基层政府对已经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的监督制度落实不够到位, 往往是制度和规章不少, 能够得到真正执行的却很少。这种情况既削弱了基层政府权力监督的成效, 又严重影响了政府在群众心中的形象。

二、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监督存在问题的原因

权力如果不受到制约和监督, 权力的滥用就无法避免。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监督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监督意识薄弱

一是监督缺失。在很多基层政府中, 大多是认为自己不需要别人来监督的, 有的甚至认为监督自己就是要整自己, 对监督严重逆反。二是监督无法。许多基层政府的领导干部错误的把监督看成是某些职能部门的事, 是上级相关领导和部门需要负责的事, 与自己毫无关系。

2、监督缺位现象比较严重

在我国,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出在一个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当中, 适应新经济条件下的监督制约机制还没有最终形成。从我国以往查处的案例看, 基层政府几乎无一例外的存在监督缺位或流于形式的问题, 反映出我国尚处在一个监督方面存在严重缺失的时代。

3、监督没有形成合力

我国监督体系正在处于不断健全和完善的过程当中, 然而, 从监督机制的整体发展而言, 依然存在着整体监督合力不强的问题, 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得到加强。一些监督机构职能交叉, 各个部门之间的监督信息共享也不够畅通。这些都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提高了行政监督的成本, 因此, 监督的力度和效果没有得到最大程度的整体发挥。

三、对基层政府监督的有效途径

1、需要人民监督

权力来源于人民, 因此, 它的运用也自然的应该受到人民的监督。无论从主观还是客观来讲, 对基层政府的监督, 不能单靠公检法、纪委等政府部门, 更需要人民的力量。基层政府直接面对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和经济社会发展, 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的生存状况, 而且事关国家稳定和发展。只有充分了解民意, 抛弃“官本位”心态, 依靠人民监督, 才能离和谐社会更近一步。

2、下放和减小行政权利

在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过程中, 各种行政权力的划分是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中, 要加大力度精简机构, 减小基层政府的行政权利, 在小城市的建设中分流已工作多年的人员, 年青人员自谋出路。回到县级政权为最低政府的老路上便于群众监督和管理, 为了与时俱进县级增设新的必要的管理机关, 减小和下放乡镇政府机构的行政权以彻底销除乡镇政府这个滋长腐败的温床。

3、适当提高基层政府人员工资和福利

在人们意识中存在一个误区, 认为公务员的工资很高, 是金饭碗。其实不然, 但是, 由于基层腐败愈演愈烈, 造成公众对公务员这一词汇的误解。不可否认的是, 基层干部的待遇确实不高。基层公务员目前是背负一个金光环, 领着低工资, 却有苦说不出。所以, 适当的提高工资, 可以减少当前面对生活的压力, 减少对非法收入的诱惑。

4、健全人事制度

基层政府要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及地方省市出台的关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使改革沿着正确方向推进。必须系统谋划和统筹推进, 增强前瞻性、减少盲目性, 克服片面性、提高科学性, 改革才能整体推进。必须不断建立健全完善干部选拔、培养、使用、教育、监督等方面的制度, 用好的制度指导工作, 改革才有可靠的保障。必须不断加大治庸治懒治腐的力度, 积极整治用人上的不正之风, 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环境, 扫清一切阻碍改革的因素, 改革才能不断地深入推进。

四、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地方基层政府必须通过不断的体制创新, 加大基层政府监督腐败的立法进程, 使对基层政府权力腐败监督的各个主体形成合力, 充分的发挥各自的监督效果, 使广大基层政府工作人员树立“有权必有责, 用权受监督”的正确观念, 确保我国基层政府权力得到正确的运用, 使人民的政府真正的属于人民, 服务于人民。

参考文献

[1]杜开发.坚强对农村基层腐败的防控是建设新农村的基本保障[J].安徽农学通报, 2006.

[2]何增科.中国转型期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研究 (下篇) [M].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2003.

[3]周勤.当前农村村级财务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J].理论月刊, 2007.

[4]慕千秋.浅谈基层领导干部素质[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 2004.

[5]李如海.公务员制度[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195-199.

基层权力 篇2

创新基层民主监督机制规范村级组织权力运行

——四川省古蔺县创建村(居)民监督委员会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进一步扩大党内基层民主,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古蔺县以这一精神为指导,认真总结基层民主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民群众日益增强的民主意识和村级组织权力制约机制短缺之间的矛盾的解决途径,创造性的在全省首创村(居)民监督委员会(简称监委会,下同),填补了村民自治“民主监督”中监督主体不确定的空白,为村级组织民主监督提供了实体支撑,完善了村级组织权力运行监督制约体制,在深化村务、党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扩大基层民主,密切干群关系,促进社会和谐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村监委会提出的背景

村级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村级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能否得以贯彻落实,村级组织将起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对村级组织明确了其工作职责和要求,但是村级组织在自我管理中,部分村干部没有严格按照《条例》和《组织法》履行职责,而在现有的体制中又没有对村“两委”的工作进行日常的约束和监督,随着群众民主意识的增强,群众对村级组织在管理村级事务中存在的问题日渐不满,干群矛盾日益加剧,群众信访、上访增加,导致农村党群、干群关系紧张,甚至诱发群体恶性事件发生。究其原因,主要反映在群众对党务、村务的不明白、干部的不清白。党务、村务的不公开、怕公开、公开的不规范是诱发基层矛盾的一个重要原因,具体表现:一是该公开的没公开。如项目资金的开支、生育指标的安排、公益事业的建设、救济款物的发放等村务公开中要求公开的内容,也是群众关心的事项始终得不到公开,公开的内容,都是些无关紧要的公众信息,搞形式应付检查,敷衍了事;二是怕公开。有的村干部素质低下,在有关惠农政策安排中优情厚友,从而怕公开,也就找理由不公开。三是公开不规范。按照有关要求和规定,党务公开在每年的6月和12月各公开一次,村务公开在每季度最后一个月月末公开,专项党务、村务工作做到及时公开。部分村级组织在工作中是想公开就公开,不想公开就不公开,由少数人说了算。四是公开面窄。村级组织虽然都建有固定的党务、村务公开栏,但是由于公开栏建在不醒目的位置,公开的内容在短时间内又被风雨或他人试镲掉,群众知晓率低。另一方面通过公开栏的形式公开,群众不识字也起不到知晓的作用。五是公开形式单一。在有关规定中要求党务、村务公开以会议和公开栏方式,这种公开方式已不适应目前农村的状况,一方面参会群众有限,另一方面公开栏受气候影响大,不能持久。由于群众对村级事务的不明白,产生对抗情绪;干部有的是怕公开,有的是公开不明白,这一信息不对称造成的矛盾对立体,是引发基层干群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建立村监委会的基本做法

(一)创新载体,建立村级组织分权制衡的“三驾马车”

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建立有效的权利监督机制,古蔺县以2007年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为契机,把监委会的选举工作纳入换届工作的内容之一,在全县286个村(社区)选举产生了监委会,建立了与村(社区)党支部、村(居)委会并驾齐驱的“第三驾马车”。新建立的监委会组成 人员由村(居)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以公道正直、热心村(居)务为基本要求,在“两委”成员以外的本村(居)党员、知名人士、退伍军人、企业代表、离退休干部等人员中推选,一般由5-7人组成,其中1人任监委会主任。监委会对村(居)“两委”党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公益事业建设管理等进行监督,直接对乡镇党委、政府、纪委

1负责。村(社区)党支部委员会、村(居)委会、监委会共同管理村(居)务,完善了决策、执行、监督三权分立、相互制衡、协调配合的权力运行体制。

(二)加强督导,不断提高村监委会业务水平和监督实效

为加强对监委会的业务指导,古蔺县开展监委会专题培训40余场次,实现了全县269个村17个社区的286个监委会共计1539名监督员培训工作全覆盖,督促乡镇及时向各监委会印发全年监督要点、季度监督重点、专项监督热点,推动了监委会工作规范运行。在年初冰雪灾害发生后的救灾款物发放、抗震救灾期间群众捐款和“特殊党费”交纳等热点工作中,各乡镇纪委及时组织监委会进行了专项监督,取得了监督的实效。

(三)财政支持,为村监委会正常运转提供经费保障

为确保监委会监督工作高效运行,古蔺县将监委会工作经费纳入了县财政预算,由县财政每年划拨86万元作为监委会工作专项经费,按每村(社区)每年3000元的标准,划拨到各乡镇财政。专项经费的管理使用由县纪检、组织、民政、财政等部门联合行文件明确作出规定:其中监委会主任每月发放固定误工补助100元,其余1800元作为日常办公经费,由乡镇纪委考核发放。工作经费保障制度,为监委会充分履行监督职能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保证了监督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监委会运行的成效

(一)充分发挥参与作用,提高了村“两委”的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按照《古蔺县村(居)民监督委员会工作规则(试行)》规定,监委会对公益事业建设、救济救灾物资发放等村级事务监管过程中,前移监督关口,参与村“两委”的决策研究,减少村“两委”决策失误,提高了村级组织决策水平和执政能力。比如:今年初德耀镇集美村研究冰雪灾害救灾款物的分配方案,监委会积极参与,在涉及到困难户袁体珍是否享受本次救济时,村“两委”与监委会的意见发生了分歧:村“两委”认为,袁体珍虽然家庭确实困难,但过去历次救灾救济她都享受了,这次受灾面大,如果她每次都享受,群众会有意见;监委会通过调查后认为,袁体珍在特大冰雪灾害情况下如果断了补助,80多岁的袁体珍将无法生活。最后,村“两委”采纳了监委会的意见,一致同意给袁体珍发救灾补助,分配方案公示后,得到了群众的普遍认可。由于监委会及时参与,促进了村务工作的公平公正。

(二)充分发挥监督作用,促进了村“两委”干部廉洁自律。随着中央惠民政策的不断增多,惠及群众的各项政策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监委会自觉履行监督职能,积极配合完成各项中心工作,把低保户的审核、落实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惠民项目资金的安排落实等作为监督的重点,认真开展监督检查,最大限度地增强了村级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从制度机制上有效预防了村干部的腐败。比如,今年年初古蔺镇各监委会按照监督程序对城乡低保户进行例行审核时,把200多户不符合条件的及时清理出来,使真正困难的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又如,石宝镇可贝村村主任利用职务之便,私自改变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的粮食直补方案,将自己的面积扩大了12.5亩,骗取国家粮食直补资金1021元,监委会发现后,立即报告镇纪委,镇纪委立即对该村的粮食直补进行了纠正,按村民代表会议决定的方案进行落实,并责令村主任写出书面检查,在全镇村干部中通报批评。通过对可贝村村主任违纪行为进行处理并曝光,对全镇村干部起到了警示教育作用。

(三)充分发挥宣传解释作用,实现了干部清白群众明白。监委会的建立,在干部和群众之间架设了一座“连心桥”,成为了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纽带。这一纽带畅通了社情民意反映渠道,及时化解了群众与干部之间的疑团,尊重了党员主体地位,调动了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如石宝镇监督委员会在重点项目落实前就印发资料到户,特别是对农村合作医疗的报销标准、粮食直补的政策等协助村“两委”及时为群众做好宣传,从而使干部更加清白,同时,又增进了群众对党和政府政策法规的了解,成为了真正的明白人。

(四)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和谐。监委会在对村“两委”工作实施有效监督的同时,还主动参与调处民间纠纷,化解干群矛盾,及时从源头上消除了农村不稳定因素,促进了社会稳定和谐。2008年上半年,全县共受理群众来信来访576件(次),比去年同期下降11%;其中反映村务、党务不公开或有关村“两委”干部的来信来访由去年同期的75件减少到今年的32件,下降了43%。

四、开展村民监督的启示

(一)村务监督是发展民主的有效载体。村务监督和发展民主是辩证统一的,村民的监督权利是农村民主自治的表现形式之一。只有让村民在村务管理中切实参与进来,保障村民的权利,才能激发村民参与村务的热情,才能使村务监督切实有效。实践证明,古蔺县建立村监委会,使农村干群关系得到进一步融洽,群众气顺了,干部腰直了,真正实现了群众明白,干部清白。

(二)发展民主必须打破村级组织决策、执行和监督同体的格局。监委会既是群众性自治组织,是村(社区)“纪委”,也是乡镇纪委在村一级的工作延伸,是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力抓手。在农村设置一个与村“两委”不存在隶属关系的“第三驾马车”,符合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改变了“两委”干部既是决策者、又是监督者,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不合理局面,顺应了农村民主监督机制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解决了村民“自治”体制下群众诉求难以“自决”的问题。

基层权力 篇3

关键词:武警基层;指导员;非权力影响力;探讨研究

中图分类号:E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9-0287-01

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军队“以人为本”管理理念的不断深入和参军入伍人员文化素质的逐步提升,基层战士的民主意识日渐增强,对指导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强制性领导已不能完全满足当前军队管理的需要。因此,研究基层干部的非影响力是解决当前新形势下部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重要渠道,也是开拓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带兵育人的新领域。

一、非权力影响力的内涵

非权力影响力是指管理者自身道德、学识、能力、魅力等要素形成的影响力,更多侧重于精神层面的自我约束与激励,而并非实质的奖励与惩罚。相比之下,虽然非权力影响力形成周期较之过长,作用形式也没有权力影响力直接明确,但一经形成,对被领导者所起到的影响却是深远长久的,且不会随着职位的变更而改变。

二、存在问题

(一)着力点不准。权力影响力不同于个人魅力的非权力影响力,而是来源于法定职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职位权力。权力影响力在基层管理中的效果更为直接、有效、明显、突出,因此部分基层指导员更加倾向于权力影响力的运用,习惯凭借“权利”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领导者自居,往往呈现出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姿态,而忽视了非权力影响力,认为权利影响力便是指导员唯一的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能有条不紊的完成上级交代的工作和任务,但由于这种以权压人的管理方式和做法极大打击了基层战士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导致工作标准不高。

(二)弱化趋势明显。基层有的指导员工作繁重、生活压力大、长期焦虑烦躁,一点小事就会对战士发无名火;有的指导员疏于感情交流,对战士缺少理解和尊重,一意孤行;有的指导员责任使命感淡薄,工作得过且过。还有部分指导员价值观扭曲,物欲膨胀,利用职务之便谋取小恩小惠,在基层战士评优评先、奖惩、骨干选拔、入党等方面滥用权力,不能做到一视同仁,公平公正。这些种种的不良行为使战士对基层指导员的信赖感和认同感逐渐丧失,严重削弱了基层指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

(三)发挥不够充分。指导员如果有过硬的能力素质,其非权力影响力就大,也就是说,威信越高,说出的话就越有分量,更能让基层战士所能认同和信赖。然而,部分指导员对工作不认真,要求不严格,不能很好的履职尽责,因而在战士中的威信不高,难以服众。也有部分指导员严于待人,却不能做到严于律己,自我要求不高,对战士颐指气使,令人反感。在这种情况下,指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严重下降,其本身的工作也难以得到战士的理解和认同,非权力影响力很难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增强基层指导员非权力影响力的措施

(一)增强基层指导员的道德品格修养。

1.正视权力观,树立良好官德。基层指导员必须要正视权力观,树立清正廉洁、公道正直、宽宏大度的良好官德。清正廉洁是为官从政的基石,指导员只有敢于同违法滥纪行为作斗争,廉洁自律,才能受到战士的认同和尊重;公道正直是为官从政的保障,指导员做到了不任人唯亲,不拉帮结派,待人处事公平公正、言而有信、表里如一,便能取信于战士,自然会有较大的非权力影响力;宽宏大度是为官从政的导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犯错误,指导员拥有坦荡的胸怀,能够宽以待人,包容他人之过,不斤斤计较,就能增强集体的内聚力,克服一切困难。

2.加强党性修养,提升觉悟意识。基层指导员众多道德修养中最关键的是党性修养,它是指导员非权力影响力得以提升的前提。因此,基层指导员必须在政治立场上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只有把握好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身的非权力影响力才能稳步提升。这就需要指导员平时必须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等知识的学习探讨,明确自己的政治方向。另一方面,要紧紧围绕习主席新形势下提出的“强军梦”这条主线,积极投身实践,提升思想觉悟,如此才能站得更高,看的更远,对战士产生较大的影响力。

(二)着力于基层指导员的领导能力培育。

1.综合决策能力的培育。综合决策能力的培育能够使指导员站在全局立场上看待问题,由表及里地思考解决问题,在面对日趋敏感的任务和形式多变的困难时,能够从长远利益出发,始终保持冷静的头脑。因此,基层指导员必须要加大对逻辑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育,掌握科学认识问题的一般方法,运用相应的知识技能,在原有的工作思路、训练方式、管理方法等基础上不断创新,使认知能力得以升华,逐步提升自己的综合决策能力。

2.组织协调能力的培育。基层指导员除了擅长普通的管理方法外,还要对军队领导艺术有所了解,学会创造性的进行日常管理。在组织指挥中,能够广泛听取战士意见,善于利用他人之长,选择更为有效的领导方法,调节利益冲突,促进战士和谐团结,将战士的力量有效地凝聚在一起,提高部队战斗力。

(三)不断加强情感上的沟通交流。

1.立足生活实际,尊兵爱兵为兵。在军队日常管理工作活动中,指导员与基层战士虽然是上下级的关系,但并非高人一等,在政治上是平等的,只是责任分工不同。指导员要想赢得战士由衷的尊重,必须首先要发自内心地给予战士尊重。指导员对基层战士真心诚意地尊重,必然会获得下属真心实意地追随,在开展日常工作时,便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下属的自信心和自尊心被严重打击,指导员的非权力影响力将难以实现。

2.理解至上,做好部属的“心灵鸡汤”。现阶段,指导员面对的管理教育人群多以十八至二十二周岁的青年人为主,处在这个年龄段的人群经验历练较少,思想活动复杂多变,很容易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比如:新兵吃苦耐劳意识不够,生活工作不习惯;老兵退伍前心情低落,对前途迷茫无措等。这就需要基层指导员经常换位思考,善解人意,对战士多一份理解,在精神上给他们加油鼓劲。

参考文献:

[1]王安等,军队管理规律研究,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1,20-30

[2]刘晓玉.浅析领导非权力影响力的几个基本问题[A].海军工程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年第2期.

基层权力 篇4

1 充分认识非权力影响力的特点[2]

要培养非权力影响力, 首先应充分认识非权力影响力的特点, 只有充分认识了非权力影响力的特点, 才能有据可依, 有的放矢, 不盲目的进行培养。非权力影响力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1) 是一种自然影响力。非权力影响力靠的是发自内心的情感, 这种情感表现为领导者对下级的态度, 并决定着下级是发自内心的接受或以消极的方式对抗领导。因此, 非权力影响力对被领导者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非常深刻。 (2) 影响面广泛。在领导实践中, 非权力影响力往往可以超出领导者自己的职权范围, 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影响作用。一些优秀领导者, 他们自身的优良品德和卓越的领导才能构成的非权力影响力, 远远超过了他们所拥有的权力影响力, 得到人民的爱戴和拥护。 (3) 具有实践性和动态性。领导者的非权力影响力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的, 领导者只有在领导实践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 才可能得到被领导者的接受和认可。同时, 这种非权力影响力在领导实践中, 既可能不断地增强, 也可能逐步地削弱。

2 加强品格修养,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个人形象。

品格修养是护士长培养非权力影响力的基本因素。护理管理者的品格包括道德品行、个性特征、工作作风等方面, 它渗透和体现在个人的一切言行中。具有优秀品格和人格魅力的护理管理者对护理人员会有较大的号召力及吸引力, 其影响力也就较大。在道德品行方面,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爱岗敬业, 救死扶伤、乐于助人;在个性特征方面,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乐观向上, 踏实稳重, 心胸宽阔, 善察下情, 善解人意, 提高个人吸引力来影响和带动下级;在工作作风方面, 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对工作自信心很强, 拥有敏锐的洞察力, 甘于奉献同时也要勇于竞争, 对自己有全面充分的认识, 保持成绩, 改善不足。

3 增强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修养

业务能力和专业知识修养是护士长培养非权力影响力的主要因素。护士长作为护理专业的领导者, 必须有高超精湛的专业技能和素养, 以身作则, 才能得到护理人员的认可和信服, 这就要求护士长不断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修养, 随着医疗手段的提高不断更新和补充护理方法, 掌握护理专业的新动态、新业务、新方法, 不能停步不前;主动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新仪器、新药品的使用方法及新的护理技术, 确保病人能得到准确及时的护理。应每天进行护理查房, 及时进行评估, 明确问题并快速解决, 制定护理方案, 可邀请医师参与, 让医师和护理人员充分交流, 提高对病案的认识, 能够及时找出医护衔接流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加以改进。要有良好的表达能力, 有讲授护理知识的才华, 开展护理工作培训班, 向新进护士传授护理知识和护理经验。

4 树立“以人为本”观念, 在管理中体现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护士长培养非权力影响力的根本因素。它强调的是了解护士、尊重护士, 充分发挥护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的思想与态度, 充分挖掘护士的工作潜力, 来适应当今不断变化的新格局。在护理管理中应用“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管理, 培养非权力影响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关怀激励:护士长应从“对人的关心”和“对工作的关心”两种角度综合考虑管理方式。由于护士需求不同, 在实施情感激励之前, 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从工作、生活、学习、晋升、心理等方面关心护士。对于新士官护士, 他们年龄小、资历浅、工作经验不足, 应主动向他们传递临床经验, 手把手指导护理工作, 随时注意他们的情感变化, 帮助他们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当他们犯错误时, 避免当着病人面呵斥、质问护理人员, 让她们体会到自己与护理管理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对于工作年限长的护士, 要关心他们的前进目标, 向他们传授经验与反馈信息, 指导他们的努力方向, 帮助制定目标方案。对于有些护士由于长期从事相同的工作所产生的懈怠与抵触情绪, 要帮助他们端正态度, 正视信念, 重拾信心, 更好的完成护士的本职工作。另外在护士生病时要关心慰问, 护士生日时表示祝贺, 排班时争取顾及到所有人的时间安排, 这样既增加了护士长和护士的感情交流又体现了管理者的温暖和关心, 使护士在精神上感到安慰, 在情感上得到满足, 能够很好的激发其工作热情、营造团结协作发展的氛围。 (2) 民主管理:护士长在明确制度、行为准则及工作职责的基础上, 在护理决策时充分发挥民主, 调动各级护理人员参与护理决策的积极性。在决策时要善于听取科主任及护士的意见, 吸取先进科室的经验, 工作中注重信任各级护理人员, 为他们提供思考、工作的空间, 根据本科护士的实际工作能力特点, 进行具体工作分工, 将工作授权予她们, 让她们人人学会管理、人人参与管理, 重视护理人员潜能发挥。这样一方面让护士感到一种被信任感, 另一方面感到自我价值实现的被认可感, 每个人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机会, 调动了她们的工作积极性。 (3) 注重实效:护理工作是一项时效性非常强的工作, 注重实效, 有效缩短救助护理时间, 及时并最大限度的缓解病人的痛苦, 这样做, 护士和病人能够实现“双赢”。护士长要培养自己良好的时间观念, 充分意识到时间的价值, 时间消耗越少, 工作效率越高。另外要树立提高服务质量意识, 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取有效改进措施。此外, 护士长要学会在工作中运用统筹法, 合理地计划和安排时间, 制定出日工作程序, 并要求每个护士也要加强工作的计划性, 化繁为简做到忙而不乱, 有条不紊。

5 了解军队基层医院的特殊性, 有针对性的进行培养

军队基层医院的特殊性是护士长培养非权力影响力的特殊因素。军队基层医院执行的是军队的编制体制, 护理人员由部队统一调配进行, 护理人员由少量的军人干部护士和士官护士组成, 在业务上归科室管理, 行政上归连队管理, 护士的走与留由上级统一调配进行。故军队医院的最大特点就是护理人员流动性比较大。在这种大的管理环境中, 作为军队基层医院的护士长, 首先要认识到管理上与普通医院差别的地方, 灵活管理。首先要用积极的心态, 乐观向上的精神去影响别人, 做到一颗红心, 两种准备, 在岗一天就要干好一天, 稳定人心。有些士官护士因为只在此岗位上工作2、3年, 工作积极性不高, 消极怠工, 得过且过。此时作为护士长要用自身的示范作用向他们强调护理工作者的天职, 积极引导她们要干一行爱一行, 努力站好自己的岗, 服务广大官兵与百姓。其次是士官护士归连队管理, 有时连队有任务会被调配, 必须服从上级安排, 这时护理工作就会人手不足, 护士长这个时候的协调作用非常关键, 要处理好干部护士与士官护士的关系, 要得到替班的干部护士充分理解士官护士工作的特殊性, 积极的配合你的工作。

总之, 军队基层医院的护士长要充分认识非权利影响力的重要性, 在平时的工作中, 有意识的去挖掘、去培养自己的非权力影响力, 争当一名优秀的护理管理者, 为部队医院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基层医院,护士长,培养

参考文献

[1]谭小芳.影响力的博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

基层权力 篇5

约束基层“小微权力”的调研报告

农村“小微权力”量大面广,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推行农村“小微权力”规范化运行,把权力晒在“阳光”下,有利于基层基础建设和地方的长治久安。全面推进农村“小微权力“规范化,关键在于加强村干部管理,增强村干部法治意识,提高村干部依法办事的能力和自觉。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基层拥有的可支配资源日益增加,村干部权力明显增强。加强农村“小微权力”管理,推进农村“小微权力“规范化,关键在于全面加强农村干部的法治意识建设,形成每一个村干部畏法、敬法、崇法、遵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农村法治生态,促进法治精神在基层牢牢扎根。

2016年2月我县制定出台了《内乡县村务监督委员会监督工作暂行规定》和《内乡县村级权力清单》。《暂行规定》对监委会的监督内容和监督方式进行了明确,使村监委会对村组干部的监督有章可循。《村级权力清单》包含决策类、管理类、审核类等三个大类,将村级权力细化到32小项,大到村级重大决策、集体资产处置、农村宅基地审批、生老病死,小到印章管理、党组织关系的迁转等便民服务事项,基本实现了村级组织和村干部行使村务权力内容的全覆盖。但是,在当前反腐败高压态势下,基层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仍时有发生,对“小微权力”的监管依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小微权力”失控的主要原因

(一)村干部法治意识缺失是造成农村“小微权力”失控的主要原因。农村基层干部,虽不是真正的“官”,但直接与农民打交道。在当下,部分农村干部法治意识薄弱,没有以正确的心态看待手中的权力,以致于侵害农民群众利益的问题突出,严重影响了党在农民群众中的形象,干扰了党的政策在农村的落实。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二)法治观念淡薄,认为农村可以宽松守法。村干部应是农村发展建设的带头人和领头雁,但却没有发挥模范作用,反而破坏规矩。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没有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缺乏遵守法律法规、党的纪律的自觉性,法治观念薄弱。

(三)混淆“经商“与“行政”,利用手中职权谋取私利。随着手中权力的逐渐扩大,农村基层干部滥用职权为自己牟取非法利益的案件频繁发生。如非法转让集体土地使用权、非法买卖村集体土地等就具有相当程度的代表性和普遍性。这种不经土地主管部门程序批准,便滥用职权利用村集体土地谋取私人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必将受到法律的惩处。

(四)利用家族、房头,侵害农民民主权利。选举制度是农村基层的一项重要制度,规定了村民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并受法律保护。作为农村基层干部,更应遵法守法主动维护村民这一基本权利。但在现实中,仍有部分农村干部在选举过程中,利用家族、房头,或者采取其他方式(如贿选拉票)破坏选举,严重侵害了村民的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

(五)其身不正,带头参与违法乱纪行为。赌博是社会一大公害,尤其是党员干部参与赌博,不仅会输掉个人名誉和前程,还将严重影响党风政风,带坏社会风气,损害党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农村党员干部赌博之风劣根难除,更直接暴露出了在教育和监督管理问题上存在的短板。对赌博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参照处罚条目不够详细等,造成无人监督,上级无力监督;党员干部“八小时”以外、生活圈、交友圈都是监督管理的“盲区”。

(六)“守规矩”意识和党性原则缺失。无规矩不成方圆。特别是面对农村纷繁复杂的工作,村干部更要懂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坚持规矩原则,才能为老百姓真正办好事实事。据有关调查发现,部分农村基层干部缺乏党性锻炼,易在利益和诱惑面前沦陷。如在农村“三资”管理、村级工程建设、公益基础设施专款专项筹备等“雷区”面前,各种腐败行为频繁出现。

二、“小微权力”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村务管理“家长化”。部分基层干部法纪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认为自己“劳苦功高”,习惯用个人意志代替法规政策,“一支笔”、“一言堂”的“家长化”作风十分明显。大多数群众主动参与村务管理民主监督的意识不强,怕给自己“惹麻烦”,不愿意监督,呈现出“村官”权力大、胆子大、群众监督力量弱“两大一弱”的特点,权力得不到有效的制衡。村务公开未严格落实,村干部处理村级事务“暗箱操作”,事前不听取村民意见,事中不告知村民信息,事后不公布处理结果。

(二)资金运用管理混乱。近年来,强农惠农政策项目繁多,特别是在土地征收流转、精准扶贫、粮食补贴、林业补贴等惠农政策落实上,存在“只问结果、不管过程”的问题,导致少数村签字盖章的项目,审批过程中基本上是一路绿灯,“村官”权力运行处于真空状态,使政策性资金在落实过程中走形变味,也衍生了农村干部及相关职能部门人员违纪违法行为。

(三)村监委会监督不力。村监委会监督不力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人员结构不均衡,综合素质不高。年轻监委会主任人数相对偏少,导致监委会队伍活力和创新精神相对不足。**镇26个行政村现有农村监委会主任26人,30岁以下的1人,30—39岁的5人,40—49岁的6人,50岁以上的14人。全镇26名监委会主任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仅有3人,文化水平较低,对国家有关政策掌握不清,严重影响监督工作的开展。二是少数村监委会主任由前任支部书记或村主任担任,他们大都年龄偏大,业务生疏,且没有工作积极性,在工作中担心得罪人,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存在畏难情绪或者逃避心理。个别监委会主任对村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惟命是从,遇事缩手缩脚,不能也不愿大胆的监督,致使村监委会有名无实。

三、对“小微权力”监管建议和对策

(一)加强村干部法治意识建设是规范农村“小微权力”的根本手段。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道路中起着重要的战斗堡垒作用。因此,增强基层农村干部的法治观念、提高其依法办事的能力迫在眉睫,这既是推进农村“小微权力”规范化运行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党和国家根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新形势,对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所提出的新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二)加强村干部法治意识教育。农村基层干部权力的扩大和其自身法治意识的薄弱,使得农村干部在诱惑和利益面前很容易产生摇摆,丧失党性原则,从而陷入违法乱纪的泥潭。因此,要在农村开展各种学法和守法活动,加强对于基层干部违法乱纪和触犯法律的教育,让其深刻了解到法律的严肃性,树立起法律权威。要加强依法管理村级各项事务的工作任务,将法治理念灌输到基层农村干部的心里,脑中,使村干部能够依法依规进行管理村级各项事务。

(三)制定和完善村级管理制度。制定并完善包括村规民约、议事制度、财务制度、公开制度、监督制度等在内的各项村级管理制度,使农村基层的法治建设工作能够符合当地的实际需求。在监督制度方面,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规范化建设,从而促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充分履职、正确履职和有效履职。制定并完善村级管理制度的意义,在于使村干部能够按规章制度办事,促使权利与职责明晰化、监督制度民主化,以此推进基层农村的党风廉政建设。

(四)加强上级党组织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上级党组织应加强对农村各项事务的领导工作和对农村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工作,使农村各个部门做到合理分工,促进农村各项事务在具体落实层面做到井然有序,上下齐心,推进国家对农村法治建设的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如对于涉农部门的内容,党组织就应做到加强资金发放,并保证上下各级对资金的有效使用;对于民政部门所制定和颁布的惠民实施措施,要根据各村的实际情况做实做好各项安排;乡镇纪检部门,则应加强对村干部的日常各项工作的监督管理。

(五)严格审计农村重大工程项目。加强对农村工程项目的审计核查,对村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凡是涉及农村集体资金使用、农村工程项目承包、集体资产处置等重大经济行为的,都要进行乡镇、县市两级经济审计。加强村干部资金使用条目的核查审计,坚决遏制村干部以权谋私,如贪占、截留、私分、虚报冒领土地补偿款和救灾救济资金等行为的发生。而对于一些工程款项的挪用,如修桥铺路等公益设施资金款项,要积极防范村干部公款私存和转借他人以获取利息。在农村各项工程项目承包的资金流动明细、以及集体资产处置等各项工作上,也要强化审计监管,坚决杜绝各种侵害农民利益的不法行为。

(六)严肃查处村干部违法违纪行为。村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直接关系着农村稳定发展和基层法治工作的推进,因此,必须严格按照法律和相关规章制度,严肃惩治农村干部各种违法乱纪行为,肃清不正之风,推进农村法治建设。对村干部中出现的各种违法乱纪行为,如贪污、贿选、挪用公款以借他人谋取非法利益、克扣农民各项国家补助款项、私自挪用征地以及农村拆迁款项等经济犯罪要依法严肃处理。对拉帮结派形成乡村黑恶势力而横行乡野、直接侵害农民群众的经济权利、财产权利、民主权利、选举权利等各种人身权利的违法违纪行为,要及时查处并移交司法部门予以坚决打击。

(七)强化村干部的监督管理。农村基层干部侵害农民利益问题的频繁发生,很大的一个原因来自于监管工作的缺位,以致于产生同级无人监督,上级无力监督的尴尬局面。因此,全面推进村干部的监管工作,村监委会要发挥真正有效的作用,加强农村各项基础工作的事务监督,有效约束村干部行为,尤有必要。如加强村务决策、村务公开、农村财务支出、集体资产资源处置等各方面的监督工作,以此来规范农村基层干部日常工作行为,加强对于村干部的自律意识。

**镇纪委

基层权力 篇6

一、 两种模式比较

行政模式和学术模式在组织运行要素方面有以下不同,见表1:

比较两种模式反映出以下几种关系:传统行政模式下的教研组织被视为一个较为封闭的系统,突出领导者的行政权力,利于政治管理,个体主要以科层制的服从工作为主,信息的传递是单一的直线式,资源的分配由上至下,个体只能在非正式群体里寻找宽松的环境和自由交流。这种模式显然不是按着从事知识活动的规律而设置的,在面对知识爆炸的信息社会显然不会活跃学术与科研。而学术权力模式恰恰能够满足信息社会开放性的要求,将组织视为一个同外部环境资源广泛交换的系统,它适应了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个性化劳动和创造知识的特点,符合知识的生产、传播与积累的科学规律,按照有效率地创造知识的原则,将每一个个体视为自我管理的主体进行资源优化组合,给予他们宽松自由的空间,成员个性化的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组织形散而神不散,以能力和学术成就树立领导者的权威,进行团队式的管理。显然,学术权力模式比起传统行政模式更富有活力和进步性。因此,进行改革有其必要性和进步意义。

二、 教育行政管理理念及改革可选模式

大学教育改革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满足培养各个层次不同人才的社会需要,它直接涉及基层教研组织的改革。改革的趋势是从传统行政模式向学术权力模式转变。从学院层次看,学院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既存在着一致也存在着冲突关系。任何组织中都存在一定的分配资源的权力,需要进行行政管理才能使组织正常地运行。但是,对于行政管理的主客体之间关系的认识决定二者之间关系匹配的关键因素。对权力的价值理念不同,对民主与集权的偏好就不同,对基层教研组织管理的原则也会不同,见表2:

表2说明,在二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上不是要不要和要以谁为中心的问题,而是二者之间的关系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还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教育行政管理的理念不同,对模式的选择也不同。这种认识对实践过程中基层教研组织的改革顺利与否、成功与否起决定作用。

“大学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表现为以‘科层制’架构起来的组织性,以及以学科、专业、‘学问’营造的无序状态。”这一组织特征“使得不同于一般社会组织的大学既要行使以学术自由为价值取向的学术权力,又要行使以制度效率为价值取向的行政权力,二者共生共存于大学组织之中”[1]。我国的高校(除民办外)一直是国有事业单位性质,至今教育体制和教育行政设置都由教育部负责,长期以政治行政权力领导教育,教学体制和学术研究体制与政府机构相对应的层级设置,忽视教育教学和科研发展的特定规律,强调政治性为第一位,学术权力第二位,这必然束缚知识的创新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面对迅猛的科技发展、全球化和复杂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传统的压制人们思想和学术发展的循规蹈矩的行政命令方式已经成为阻碍。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是教育改革的发起者和权力资源分配者,尽管发起者意识到学术权力的运行模式对优化教育资源的优势,但在政治权力惯习对教育的约束下,传统行政力量仍然强大。所以,改革不可能完全选择纯粹理想化的学术领导权力模式。从改革的实践看可以进行三个模式选择,见表3:

将权力集中和集中程度两个因素作交叉分析,生成集权型、分权型和混合型三种管理类型,他们分别对应行政领导权力模式、学术领导权力模式和混合领导权力模式。通过表1的要素对比,学术权力模式比起传统行政模式更具有优越性。但是,受历史上政治化倾向的惯性影响,学院改革定位在学科群体和学术机构与教学行政单位两种功能并存上面,基层教研组织实际在这种双重领导权力模式之下进行。

对于中国曾经的高度政治化教育管理体制,混合性双重管理模式标志着传统行政权力模式已经向学术权力模式的转变。但是,这种转变在实际的运行过程中必然存在着相容、抗衡、冲突与调和等诸种关系,直接对基层教研组织的改革效果产生影响。从发展趋势上看,以服务于教学和科研的学术权力模式为中心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认为,基层教研组织改革应当是学院制教育组织结构的系统改革,从教育理念、价值观和具体制度改革到评价监督体系是一套完整的设计。许多研究者常常拘泥于教研室层面改革的层次来认识问题,这只在微观的操作性层面比较有效。

三、基层教研组织改革后的特点

我国建国前后实行不同的大学学术组织建构,1949年前,采用的是英美学院制的“校—院—系—所”模式,相应的基层学术组织形式主要是系或研究所。建国后,学习苏联实行“校(院)—系—专业教研室”三级学术组织结构模式, 取消了学院制,专业教研室成为大学基层学术组织结构形式,并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成为传统的基层学术组织形式。80年代后期,高校开始了学院制改革。在结构上由原来的“院—系—室”行政色彩较浓的机构设置改成“院—学科梯队—项目组或专业与课程群负责人制”的教学与科研整体结构设置。改革后的情形是院、系仍然存在,增加了科研学术团队,出现了多个学术领导核心。所以,在组织内部仍然形成了两种权力并存的局面,本文称之为混合领导权力模式即在学院一级的教学单位内,既存在一套党政行政管理权力系统,同时也存在一套学科梯队或研究基地等学术权力系统的情况,二者在一个组织内部形成两个权力发源地。基层教研组织(原教研室)现在改为学科梯队或课程组或专业负责人等突出教学和科研的学术权力团队,使学院制组织结构开始扁平化。为了彰显由行政管理权力向学术管理权力的改革,许多高校还成立了教授委员会参与行政决策和管理过程。改革后双重权力体系下的以教学和科研为核心的学术基层教研组织表现出以下特点:

第一,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功能性交融。功能性交融的基层组织是根据组织的效率需要去配置功效不同的权力要素,部门之间各司其职、互相配合进行系统运行。对于教学与科研组织,提供公共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性质决定了行政权力特别是政治性的教育行政不应当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只有行政管理为科研教学服务才能使教研组织的效率得以发挥。功能性交融组织能够合理地运用组织系统资源,把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制度优势与技术优势结合起来,将两种权力之间的冲突降低到最小,有效发挥组织功能,提高组织效率。功能性交融不同于机械性混合并优越于机械性混合。

第二,组织结构呈现为直线式与项目组式交叉,基层学术组织打破了传统行政科层模式并与学科研究项目矩阵模式交叉形成混合型组织结构,组织结构更加趋于扁平化。

第三,管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界限模糊,组织成员中兼具管理主客体身份的人员在增加。自主权力主体地位上升。

第五,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个性化资源得以开发和利用,这就扩大了组织对外开放的边界,增加了组织向外界获取资源的领域和资源交换能力。

第六,形成多权力领导中心。院、系、学科梯队、项目组、专业课程负责人制等多种形式构成不同的领导中心,使得资源的分配分散化、均衡化,使形成不同对象的利益群体都有受益的可能。

第七,教学和科研的研究性得以加强,从而提高了教学和科研创新能力。

第八,在大学基层教研组织形式改革后,特别是研究型为主的团队,也存在课堂教学受冷落的现象,造成科研与教学之间不相融合的矛盾。

总之,基层教学和科研组织改革的核心思想是以学术为中心,提高学术的地位和权力。在双重权力关系运行下,在基层教研组织结构由教研室改为学科梯队、课程组之后,仍然有约一半以上的组织处于改革效果不佳状态。

四、对基层教研组织改革效果的制度分析与管理策略

组织社会学理论认为,组织结构与形式是权力关系的体现,当新的组织结构形式取代旧有的组织结构形式的时候,必然发生冲突,冲突的结果反映出冲突双方权力效力的大小。基层教研组织改革的不佳效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所以,两种权力关系的调适、两种权力之间的关系状态对科研基地和学科梯队改革的绩效构成压力。在改革和不改革或改革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上,参与者们根据选择后的最大收益,采取了不同的选择策略。

1.组织满意和路径依赖

从建国后高校发展史上看,人们在认识观念上、管理机制上和利益分配上对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形成一定的习惯,组织本身也存在对原有制度的路径依赖。尽管组织这种形式本身是因为效率而设置的,但是组织在持续运行后常常留恋于这种已有状态 ——“组织满意” 而不思进取,这反而破坏了组织的效率。打破这种路径依赖需要转变认识观念、冲破既得利益群体的束缚,建立一个新的秩序。所以,即便是双重领导权力对组织也有两种倾向的认识和管理:一是倾向行政权力的人认为管理就是服从科层权力,并以行政权力为中心管理组织资源,强调科研学术权力服务于行政管理权力,常常用行政手段压制学术权力和资源分配。二是倾向学术权力观念的人认为管理就是服务。在实践中,有的基层教研组织改革的目的是强化学术权力淡化行政领导权力,充分尊重了知识传播和创造的规律,强调以教学和科研为中心,认为行政管理的一切都应为教学科研服务,行政权力不应凌驾于学术之上。可见,即便在混合权力模式下,也会产生偏学术权力或偏行政权力的组织运行情形。与基层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目标对应,偏学术权力为核心的组织改革的动力强,效果显著,反之,则效果不佳。

2. 既得利益群体左右决策权力

既得利益群体的压力关乎改革成败。学院制改革的实质是分权,将过去长期受控制的学术权力从行政权力的控制之中释放出来,因此,对学院制改革而引发的基层教研组织改革,既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改革的效果是既得利益群体和新制度设置之间力量较量的结果。改革效果差说明尽管组织在结构形式上有了变化,但利益和权力仍是核心,既得利益者的力量起主导作用。由长期的行政教研体制造就的既得利益群体常常左右行政决策和决策执行,使学术权力受到一定限制。如,在一些高校成立的教授委员会对教育行政决策的作用并不大,在与行政权力的较量中往往失败。既得利益者在改革中运用的选择策略就是形式化,即实质教研改革内容的虚化,它得以实现是因为组织本身存在着可以被利用的缺陷。

3. 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之间的内在冲突

制度学派的观点认为,任何组织都会面对两种不同的环境:技术环境和制度环境,这两种环境对组织的要求是不一样的。技术环境要求组织效率,是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制度环境是组织制度化过程,制度化是组织不断地接受和采纳外界的公认、赞许的形式过程,通过与外部的交流,组织获得稳定的存在形式。组织就是在不同环境压力下开展活动的[2]。由于两种因素对制度要求的规则不一致从而产生矛盾冲突。制度环境要求组织必须服从“合法性”机制,即采取为环境制度“广为接受”的组织形式和做法而不管这样做对组织内部的运作是否有效率。技术环境要求效率,而制度环境常常要求组织耗费资源去满足合法性。如果合法性和效率之间比较一致,那么组织运作就是顺畅和有效率的,如果合法性和效率之间不一致,为解决这种冲突,组织采取如下对策,见表4:

可见,组织本身存在的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冲突,影响了组织改革的效果。从学院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分离的改革来看,首先,拥有行政权力优势的既得利益者们能够采取将内部运行同组织结构分离的办法保护自己的利益,按照上级改革的要求改组基层教研组织,在形式上建立了基层学术新组织模式,定立新的考核和奖惩的规章制度,但是,在实际上并不按照教改的要求真正落实。这种形式的合法化对组织效率的提高没有什么作用,却满足新制度环境对组织合法性机制的要求,保护原有组织平稳地存在或缓慢地发展。所以,改革的结果必然是“新瓶装旧酒”。其次,增进效率的成功改革也会出现不可避免的问题,即忽视正式组织结构的规章制度和任务要求,在基层教研组织的改革过程中,基层学术组织改革效果较好的组织却常常冷落学院最基本的教学活动,科研与教学融合问题是基层教研组织改革后必须面对的。科研主导型基层组织如何进行教学服务,教学主导型如何进行科研考核都是直接制约基层教改效果的管理因素。

4.行政权力对应于制度环境的要求,而学术权力一般与技术环境要求相对应

基层教研组织的改革是在大学学院中进行的,学院制的领导和管理就是对两种权力关系的配置和实际运用,它对改革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

首先,权力配置。基层教研组织改革要求学院以资源优化为中心将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相对分离,以保证组织结构设置原则、权责关系和运行机制的顺畅,改革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的弊端,实现以教授治学强化学术权力、学术自由与学术制度创新。否则,任何形式化的改革都有悖于改革的初衷,基层教研组织改革只是装点门面。要特别注意基层教研改革过程中两种权力的变相集中,特别是行政领导者的权力配置。在实践中,学术组织行政化问题比较突出,学术委员会也会受行政权力的掣肘。

其次,分权基础上的决策机制。分权的权力配置用来保障平等的主体关系,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分权才能建立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之间互相监督与制约的关系,任何一方权力的高高在上,都会加大制度环境与技术环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行政权力主要表现在人事选拔、财务等的经费分配、考核和岗位评聘奖励等具体措施上,它的实施对行政权力是否服务于学术与教学研究具有导向和激励作用。

再者,以教研职业的科学规律和社会角色期待统一观念,用观念共享机制调节反对者和赞同者之间的冲突,切忌仅从功利性的利益得失出发来整合组织秩序。尽管人们总是出于对利益的考虑进行选择,但创建一种新制度的基础是建立在超越任何个人既得利益基础上的公共利益,必须用共享观念达成基本同意,才能保证新制度的形成,高校基层学术制度的改革也是如此。

总之,学院应该从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之间的平衡关系出发,从观念、组织权力结构设置和实际运作机制三个基本方面入手为基层教研组织的改革提供支撑。

摘要:学院制下的不同行政和学术的权力模式具有制度化的影响力。文章通过比较,对双重权力运行下的基层教研组织改革效果进行制度分析,认为,在学院组织内部,制度环境和技术环境之间存在着内在冲突,行政权力对应并适应于制度环境的要求,学术权力对应并适应技术环境要求,两种权力之间的关系状态对科研基地和学科梯队制改革的绩效构成压力。在改革和不改革或改革到什么程度的问题上,参与者们根据选择后的最大收益,采取了不同的选择策略。

关键词: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大学,基层教研组织改革,制度分析

参考文献

[1]柳友荣.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交叉,还是全异——关于构建和谐大学的权力问题追问[J].江苏高教,2009,(4):14-17.

基层权力 篇7

一、群众路线与权力观的内涵

历史唯史观认为,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相信群众, 依靠群众, 从群众中来, 到群众中去是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就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个基本观点之上的。正因为如此, 马克思主义政党坚持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 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经验的凝练和总结, 是党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式, 是历史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加强基层干部权力观教育的重要内容。现阶段我国正在开展第二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以此为锲机来加强基层干部权力观教育。

权力观即对权力所持有的态度和基本看法。包括对权力的来源, 权力的运行, 权力的目的和监督等问题的认识和态度, 是世界观和事业观的集中反映和现实体现.在社会主义中国, 工人阶级政党和党的领导干部的权力来自于人民, 人民是权力的本源。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我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规定, 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内心认同。我国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也充分表明,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到执政, 都坚信人民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毛泽东说过“人民要解放, 就把权力委托给代表他们的、能够忠实地为他们办事的人, 这就是我们的共产党人。”“党执政所拥有的权力, 其理论基础、指导思想、根本宗旨和实践路线, 同历史上一切剥削统治阶级的权力, 是根本不相同的。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切权力, 都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和实现的, 都是属于人民的。人民群众是权力的主体, 而不仅仅是权力的作用对象。权力也只有服务于群众才能体现权力的真正价值.

二、基层干部权力观教育的现实意义

基层干部作为党的干部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群众接触更直接更频繁, 能否坚持正确的权力观, 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 更直接影响到干部在群众中的形象, 关系到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因此, 加强基层干部权力观教育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巩固党的群众基层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 加强基层干部权力观教育, 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迫切需要

众所周知, 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如何看待这个权力以及如何运用此权力, 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须要处理的重要问题。学习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法规选编》;《干部监督工作通讯》;《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责任追究办法 (试行) 》等内容, 纠正了认为基层干部并无多少权力可言, 往往以基层工作任务重, 事务繁忙而不太注重在权力观教育方面多下功夫;认为教育只是软性的东西, 不如法律、制度那样直接有力, 不足以在权力运行领域发挥抑制和平衡的作用的消极态度和思想误区。

加强基层干部的权力观教育正是为了更好地实行党要管党, 从严治党的方针。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 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正确看待手中的权力, 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为此我县在权力公开透明运行网上对重大决策、项目建设、干部选拔任用等群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公开, 形成了科学决策、规范用权、公开透明、接受监督的运行机制, 确保了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 政为民所执。这不但提升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权力意识和责任意识, 也增强了党在群众中的凝聚力。

(二) 加强基层干部权力观教育, 是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的现实需要

现阶段我国正处在急剧的社会转型期, 社会转型期也是矛盾的突发期, 这就对基层干部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如何更好地应对各种矛盾, 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摆在了广大党员干部面前。党执政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因此, 党员干部需要时常保持清醒的头脑, 这就需要不断地教育广大党员干部。只有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 处理事情, 切实服务于广大人民, 党才能够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与支持, 才能够长期执政下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广大党员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正在做着权为民所用, 情为民所系, 利为民所谋。因此, 加强基层干部权力观教育, 是巩固党的群众基础的现实需要。

(三) 加强基层干部权力观教育,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预防腐败的现实需要

人民赋予的权力是姓“公”还是姓“私”, 这是衡量权力观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党员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要对赋予权力的人民负责, 为人民搞好公共服务。如果党员干部坚持了“私”姓, 就会导致领导干部在权力运行过程中就会产生权力寻租, 产生腐败。对权力观认识不到位, 就会运用手中的权力来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失职渎职、独断专行等行为, 这些行为的产生归根到底在于对权力观的错误认识。加强基层干部的权力观教育, 是预防腐败的一道坚固的防线, 是从内心预防腐败的最有力措施。因此, 加强基层干部权力观教育, 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预防腐败的现实需要。

(四) 加强权力观教育, 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

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 也是我们党不断取得胜利的力量源泉。对党员干部来说, 能不能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最直接、最具体, 群众一眼就能看得出来的, 就是能否正确地对待和行使权力。如果我们的权力真正用在了为人民谋利益上, 人民就支持我们;反之, 群众就会疏远甚至反对我们。因此, 能否正确对待和行使手中权力, 是衡量党的干部是否具有群众观念的试金石。阿瓦提县积极响应自治区开展的“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 从县直单位抽调三分之一的干部下乡入村住户, 进行走访活动。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 以争取人心、做好群众工作为统领, 以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为重点, 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切入点, 着力在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基层基础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打好长治久安坚实基础。力争用三年的时间把中央和自治区党委要求“一竿子”贯彻到底、“一揽子”落实到位, 直接与基层实现无缝对接, 帮助群众解决了一大批实际问题, 大大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三、群众路线教育活动视角下基层干部树立正确权力观的措施

现今在基层正在开展第二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要以此为契机来教育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经验的凝练和总结, 是历史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加强基层干部权力观教育的重要内容。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核心。为了应对新时期基层干部权力观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笔者认为可以从第二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视角下来加强基层干部权力观教育。

(一) 基层干部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和教育, 提高党性修养

基层干部权力观教育是一个不断学习和巩固的过程, 作为领导干部, 如果不注重学习, 思想就会松懈, 就有可能丧失先进性, 接下来就有可能上了物欲诱惑的当。因此, 基层干部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教育, 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 完善自我, 增强辨别是非, 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意识。阿瓦提县的基层干部学习更加灵活多样, 采取中心组表率学、领导干部带头学、干部培训集中学等方式, 全县各级党员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习近平同志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讲话精神和自治区党委、地委、县委一系列重要文件和会议精神。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 进一步强化了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学习和教育是领导干部提高党性的重要方式, 也是教育广大基层干部树立正确权力观的关键。同时也是预防腐败的常用方式。只有通过全面的经常的学习, 才能将个人的名誉、地位、利益等问题看清看透, 才能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因此, 在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下一定要引领基层干部不断学习和接受教育, 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巩固党性修养, 真正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

(二) 通过先进典型示范教育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来教育基层干部

对于基层干部来说, 打牢思想政治基础, 筑严思想政治防线, 最根本的就是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先进典型示范教育和反面典型警示教育来教育基层干部。

反面典型警示教育效果好。古人云:“以史为鉴, 可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知荣辱。”首先, 开展警示教育, 有利于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其次, 开展警示教育, 有利于增强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提高遵纪守法、自觉接受监督的自觉性。再次, 开展警示教育, 有利于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 营造良好的反腐倡廉舆论氛围。许多典型案件表明, 腐败分子在自己身败名裂的同时, 也给党和人民、国家造成不可估量和无法挽回的损失。通过警示教育, 可以使广大党员群众深刻认识到:贪欲可耻, 腐败可恨, 腐败分子将永远订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只有那些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的党员干部, 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尊敬和爱戴。

正面典型示范引导作用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既要靠党员干部言传身教, 身体力行地去带动, 又需要总结推广一批勤政廉政的典型去示范, 去引导。阿瓦提县宣传先进典型, 为党员干部树起“标杆”, 对形成学习先进、赶超先进的良好风气, 具有很强的示范引导作用。我县电影放映管理中心主任作乔光华为一名电影放映工作者, 她先后被文化部评为“优秀放映员”, 被国家广电总局表彰为“全国优秀农村放映员”, 被自治区授予“孝敬父母好儿女”, 被地委表彰为“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拜什艾日克镇昆其宋村村医臧书毅然放弃内地医院的工作, 回到养育他的维吾尔族村庄当了一名村医。行医13年来, 他累计诊治病人约75000人次, 减免群众药费达5万余元。被当地农民都亲切地称为“艾斯开尔 (意为:战士) 医生”。

通过典型示范教育的影片和人物来教育新疆阿瓦提县的基层干部, 我县在艺术中心为广大干部连续放映《周恩来的四个昼夜》、《焦裕禄》、《生死牛玉儒》、《杨善洲》等有示范意义的影片, 教育广大基层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培养真正的为人民服务的能力。通过先进典型示范教育可以使基层干部树立坚定的信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以及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

(三) 教育基层干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权力观树立的正确是否, 主要看是否为人民提供了满意的公共服务, 是否得到了人民的拥护与支持。在新的历史时期, 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必须以爱民之心律己, 以律己之心为民, 努力把为人民服务视为自己的责任、自己的使命, 奋发而为, 见诸行动。在开展“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中, 我县把听民声、谋民事做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做到“八必访八必听” (党员必访意见必听、村干部必访意见必听、“两代表一委员”必访意见必听、上访户必访意见必听、贫困户、低保户必访意见必听、种植大户、致富能手必访意见必听、各领导分管下属、站所负责人必访意见必听、乡、村退休干部必访意见必听) , 扎扎实实接地气、真真正正纳民意。要让基层干部明白自己的能力在强, 如果没有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也不可能取得最终的成功。教育广大基层干部明白手中的权力来源于人民, 应当用手中的权力来为人民服务。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基层干部树立起正确的权力观。

摘要: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经验的凝练和总结, 是党的科学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式, 是历史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是加强基层干部权力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加强基层干部权力观教育对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巩固党的群众基层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基于此, 本文以新疆阿瓦提县的基层干部为例, 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视角探讨了基层干部权力观的教育问题。

关键词:群众路线,基层干部,权力观

参考文献

[1]孙畅雪.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7, (2) .

[2]赵素卿.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必须强化四种意识[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02, (6) .

上一篇:大气环境治理下一篇:心理资本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