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权力

2024-07-23

政治权力(共11篇)

政治权力 篇1

对某企业用“资本家”这个概念注册企业名称的讨论,笔者并不知情,不过,对于法律权力与政治权力之间的关系,笔者却想强调一点:绝不能用政治权力来否定法律权力。

法律权利是来源于国家法律的,它是公民之所以得以为“公民”二字的原因,是公民必须享有的权利,是非经法定程序不可剥夺的权利,是人异于物的原因。一个公民当其出生之起,就享有各种权利,并由于其行使上述权利而能成为国家公民。至于国家的政治形态、政治制度,这些都是与公民权利本身无关的,相反,国家的政权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保证公民权利的充分实施,如果不能加以保证,而恰恰说明了这个政权是不合格的,也是反社会的。正如此,在非典期间,张文康被解职;正如此,伊拉克战争虽然以美、英联军的胜利告终,但由于其对公民的欺骗,而使美、英政府受到广泛的置疑;此如此,我们的党才提出了“三个代表”以求解决政治制度的合法性问题!

在我们国家过去的50多年的历史中,以政治压法律、否定法律、践踏法律的事太多了,人基本权利的不存在、所谓国家政治权力的无限提高除了说明我们国家政治的失败还有什么?

社会的发展已经要求淡化政治色彩、把国家间的竞争转向经济竞争,这是当前时代的标志,是世界各国也是全人类所希望的。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才能长期存在与发展。

无论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形态,为什么要强化这种形态本身的政治色彩,为什么不能够强化不同的形态对人类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呢?为什么不能够把注意力集中到如果发展到生产力上呢?要知道,我们曾在50年代就与西方同步发明了电子计算机,但却由于政治斗争,导致我们在这场科技革命中全面失败!

人类的历史确实说明,政治斗争无法避免,但我认为,只有人的权力的全面享有,才能使人类得以全面发展。

绝不能用政治权力来否定法律权力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政治权力 篇2

行政就是国家行政主体依法对国家和社会事务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活动。换句话说, 行政是国家行政主体实施国家行政权的行为[1]。在奴隶制、封建制国家, 君主就是具有最高权威的国家行政主体, 国家的各项重大决定皆由其钦定。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 国家权力的基本特征就是高度集中, 统一而不可分。君权一统的结果是, 君主享有立法、行政、司法等各种大权, 以一人意志统率全国。在东方, 中国自秦朝开始, 就确认“皇帝”是国家的最高行政首脑。这种君主专制政体的首要特征就是政治权力低分化, 立法、行政、司法高度集中于封建君主。皇权是不受约束的, 没有人可以对帝王行使的绝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约束和监督。所以有“天无二日, 人无二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之说。而在西方, 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就曾宣称“朕即国家”, 认为国王是上天的代表, 拥有最高权力并且不受任何限制。无论是中国的“皇帝”, 还是西方的“国王”, 他们作为最高行政管理者, 已然成为了国家权力的统一归属, 集立法、行政、司法各种大权于一身。例如, 君主们在制定、编纂成法典时, 总要经历由君主颁布要求制定法令的口谕, 再由下面的工作人员具体承办, 待成稿再由君主审查通过的三步曲。所以, “君主者, 万物之总也, 民之父母也”[2]。

君主在权力结构中何以处于优益地位?孟德斯鸠在“三权分立”学说中就曾表示:如果立法权与行政权合而为一, 就会使掌权者自己制定又自己执行暴虐的法律;如果立法权与司法权合而为一, 就使法官成为立法者, 就难以防止司法的专横。君主言出即法, 其行政力凌驾于各种权力之上, 所以立法权是依附行政权而存在的;奴隶和封建国家虽存在国家审判职能, 但审判权并不独立, 同样依附于行政权。司法权基本是与行政权合二为一的, 根本不存在监督与否。君王以行政权为核心, 集三权于一身, 在维持和打破各种政治关系的活动中, 他们也就成为了一种专制力的化身。

二、“三权分立”的政治权力结构中的政治关系具有一定的民主性

“三权分立”的学说始于洛克, 成于孟德斯鸠。所谓“三权分立”, 是指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权, 分别由议会、政府和法院行使。突出三权独立、三权制衡, 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一种重要的政治原则和政治制度。孟德斯鸠早在1748年发表的《论法的精神》中就提出国家权力应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种。并且, “三权分立”学说的初衷, 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享有严格的主体界限, 三者互不隶属。“三权分立”的学说在美国得到了充分的应用, 形成了总统、国会和法院彼此独立又互相制衡的政治体制。

根据政体的不同, 可以分为君主制立法和议会制立法。前者属于专制立法形式的范畴, 后者则属于现代民主的表现。一般来说,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进行的立法大多是君主独揽大权下个人意志的体现, 强调君主“言出法随”。而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却是“三权分立”的产物, 带有民主的色彩[1]。但是这种民主又具有与生俱来的局限性。“三权分立”观念的奠基人之一洛克曾提出:“立法权是指享有权利来指导如何运用国家的力量以保障这个社会及其成员的权力”[3]。资本主义社会的历史证明了, 这种国家的力量只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所拥有的力量, 立法权也是不可能实现完全平等地保障社会各阶级的利益的, 其衍生物———法律也永远只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 因为立法权永远不会由被统治阶级来行使。

人类出于自身的内在需要, 让渡权利组成国家, 由此衍生出了国家权力。相对于立法权具有的意志性而言, 行政权具有执行性。立法权汇总和表达公共意志, 行政权执行这些意志。意志执行以意志表达为前提, 而意志表达又以意志执行为手段。在意志转化为主体需要的过程中, 必须有实现的通道, 对意志的执行正是由行政权来完成的。所以, 立法权在表达其意志的时候总是要十分审慎。在“三权分立”的资本主义国家, 立法权表达的意志是否始终是广大人民?答案是不稳定的。既然立法权表达的意志是非民主性的, 那么就更不能期待其行政权具有民主性了。

“三权分立”体制中, 相较于立法权和行政权来说, 司法权由于其特殊性则显得相对弱小。汉密尔顿曾经指出, 在传统的三权当中, “行政部门不仅具有荣誉、地位的分配权, 而且执掌社会的武力。立法机关不仅掌握财权, 且制定公民权利义务的准则。与此相反, 司法部门既无军权、无财权, 不能支配社会的力量与财富, 不能采取任何主动的行动。故可正确断言:司法部门既无强制、又无意志, 而只有判断;而且为实施其判断亦需借助于行政部门的力量……司法机关为分立的三权中最弱的一个, 与其他二者不可比拟。”[1]在“三权分立”的框架中, 如果需要其中的某一种权力具有优越性的话, 那也肯定是立法权, 次之行政权, 而不可能是司法权。司法权是一种消极的权力。它以“不告不理”为原则, 一直处于中立和被动的状态。司法权又是一种缺乏灵活的权力。它不像立法权和行政权那样应变多样, 不断变化着又激烈影响着社会关系各个方面。它更恪守活动标准和形式合理来达到所谓的协调和平衡。司法权更是一种终极性的权力。它只在自己的小范围内———纠纷的解决上具有强有力的效力。而涉及更广和更深刻范围的日常管理中, 则很消极。

三、“议行合一”的政治权力结构中的政治关系具有最真实的民主性

十月革命后, 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兴起。社会主义国家中, 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奉行的是马克思于1848年提出的“议行合一”原则。所谓“议行合一”, 是指国家重大事务的决定和执行统一进行的制度。值得认知的是, 我们所主张的“议行合一”, 强调的是行政机关绝对服从立法机关制定的法律。立法机关处于绝对优势地位, 这并不意味着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是一种分庭抗礼的关系, 而是一种统一协作的关系。“议行合一”制度虽不同于三权的分立制衡, 但不意味着否认国家权力的分立。社会主义国家设立不同的国家机关, 各国家机关并行不悖, 在统一中实现了分工合作。“三权分立”是西方政治体制的基本特征, 它不符合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然而, 权力的相互制约则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成果, 它相对于集权、专制来说, 无疑是历史的进步。封建社会由于集权专制而走向灭亡, 代之而起的资本主义社会则因为实行了权力相互制约的体制而得以延续至今。社会主义是更高的社会发展阶段, 应该借鉴和吸收人类政治文明建设的一切优秀成果, 当然也应该借鉴和吸收权力相互制约的成果[4]。

中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就是坚持议行合一原则、体现社会主义国家民主集中制的一种民主的实现形式。中国宪法规定, “中国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由民主选举产生, 对人民负责, 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主要来自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各方面的人士, 体现了真正的人民性。我们宪法还规定, “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 对它负责, 受它监督。”立法集中体现了党的主张与人民意志相统一的过程。党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所以党的主张必定也是符合人民意志和要求的。可以看出, 立法机关居于主导地位体现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的真实性。中国的社会主义的立法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形式, 旨在最大限度地使立法反映民意。

立法权归属于谁才具有最真实的民主性?为了解答这个问题, 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引用边沁的观点———立法当以谋求最大多数国民之最大幸福为目的进行了解释。他指出:“利己是人性所在, 谁握有立法权必然立有利于自己的法。如果让一人握有立法权, 所立之法必利于一人;使众人握有立法权, 所立之法必利于众人。众人之利重于一人之利, 民之利重于吏之利, 多数人之利重于少数人之利, 是很清楚地道理。”[1]中国是社会主义社会, 国家的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国家中的人民又处于主人翁地位, 所以, 社会主义国家的立法权归属主体只能是人民。因为经济基础性质发生根本的改变, 社会主义立法具有了人民性和社会性, 使其与奴隶制社会立法、封建制社会立法、资本主义社会立法彻底地划清了界限。

摘要:政治权力的结构决定其政治关系的属性和性质。在不同的权力结构中, 政治权力关系又有着不同的特征。与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相适应, 权力结构总的概括起来有三种形式:行政权高于立法权、司法权的专制权力结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种权力互相制衡, 并行不悖的资产阶级民主制;代表民意的立法权高于行政权和司法权的民主集中制。

关键词:政治权力,政治关系,政治权力结构

参考文献

[1]胡建淼.公权力研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5:18-405.

[2]张晋藩, 李铁.中国行政法史[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1:3.

[3][英]洛克.政府论:下篇[M].叶启芳, 瞿菊农,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1:89.

中国政治权力游戏 篇3

电影一开始,晚年的刘邦卧病在床,被噩梦所缠绕,命中宿敌项羽魅影迷离,令他草木皆兵,妄想周围的人都欲加害自己,遂放手让吕后斩草除根,一幕又一幕诛杀功臣的戏份,开始上演。接着故事倒叙到楚汉相争之初,项羽和刘邦强弱悬殊,刘邦擅于钻营,因缘际会,反而先入秦都咸阳,却惹来九死一生的鸿门宴,最终因项羽一念之仁,放虎归山,两人的命运遂告逆转,刘邦后来居上,终成帝业,项羽悔不当初。

陆川说:“项羽一直放过刘邦,包括鸿门宴。建国后,面对韩信,刘邦就想起项羽,知道自己不能跟项羽犯同样的错误。”

于是便上演了兔死狗烹的一幕。其实刘邦自己也不好过,正如片末他死前的自白,他一生最惊心动魄的,是鸿门宴,但想不到从此一生,活在鸿门宴之中,暗喻自己后来即使称帝,仍步步惊心,惶惶不可终日。这就是中国政治的悲哀,在政治缺乏规范和无常之下,没有人能够高枕无忧。

在陆川眼中,项羽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所以由衷地尊重他,并不觉得他蠢,因为觉得他完美,所以找俊美的吴彦祖来演。片中的项羽不像刘邦般被阿房宫代表的权力和欲望所迷惑,说反秦是因为“秦始皇要人穿同一样的衣服,说同一样的语言,唱同一样的歌!”(唱歌的那句后来被删)项羽入咸阳后分封群臣,恢复六国文字,陆川认为这是一种解放,是思想解放,项羽不要争天下,不要做独裁者,是一种高尚的政治信仰。

可惜顶羽最后却输给一个现实主义者,工于心计的刘邦。

陆川说,于是,往后两千多年,中国人人都不想当项羽,只想当刘邦。

在导演眼中,刘邦开创了一套中国帝王学,那就是“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什么高尚的道德情操、政治信仰,都不管用,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才是成功的不二法门。一朝功成名就,“英雄莫问出处”,没有人会记得和介意当年你用的是何种龌龊手段。

历史上的项羽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依我看,陆川无疑将他美化了,他没那么理想主义,灭秦之后,他最着紧的是要衣锦还乡,光宗耀祖,可谓目光短浅。他曾一夜坑杀二十万降兵,火烧阿房官,掠夺财物女人,虐杀百姓,为人极其凶狠残暴,大失民心。他鲁莽冲动,不懂得知人善用,他之所以多次放生刘邦,是因为好面子,脸皮薄,不堪激将,关键时刻常常妇人之仁。我看不到项羽与理想主义如何沾得上边。

历史上的刘邦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好听点,是一个深明“大丈夫能屈能伸”之道的人,说得不好听,则可称之为无赖,劣行包括:

鸿门宴上,以如厕为名,偷偷溜走,毫不光采,但比起后面两件事,这算是小儿科;

项羽把刘太公置于高台之上,威胁说:“如果你不赶快投降,我就烹杀你的父亲。”不料刘说:“我与你曾经结拜为兄弟,因此,我的父亲也可算是你的父亲,如果你一定要烹煮父親,到时请分给我一杯羹”;

逃命时,眼看楚兵杀至,心慌意乱,把子女都推下车,好让车子减重以走快点,随从不忍,又把他们抱回车上,如此竟然反复进行了三次。

纵然如此,刘邦却远比项羽懂得用人,论计谋有张良,论用兵有韩信,论治理有萧何。而厚颜无赖,更让他把政治手段发挥到淋漓尽致。

所以,楚汉相争的优胜劣败,与其说是理想政治与现实政治的差异,不如说是有勇无谋、刚愎自用的草莽豪杰,斗不过工于心计、擅于笼络人心的政治无赖。

不能用法律权利否定政治权力 篇4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发展中,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毫无疑问地都要维护本国利益,尤其是政治权益;而能代表本国利益(权益)的标志,既有物质产品,又有精神的、文化的产物;比如美国,为了维护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资本主义的法律精神,不惜牺牲别国的利益,在世界上打造其“大国沙文主义”、“世界警察”的形象;但是,美国人、美国的企业,在国内决不会用企业的民商权利与本国的政治权力相抗衡。民商权利只有被侵犯了,才有资格通过法律途径主张获得保护的权利。

我们有些人,以为改革开放至今、建设市场经济了,就可以与“国际接轨”了,就可以不要政治方向了;以为依法治国、依法办事就是“民商权利的行使,就是只要法律没有禁止就可以做”;我以为,持上述观点的人是否应当考虑一个最现实的问题:法律是谁制定的?我国的法律只能是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体人民。我国的法律首先维护的就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公民、企业的权利也是在与我国的政治制度不矛盾的大前提下。

“资本家”一词作为历史的记载、一个抽象名词、一个类概念,不能作为某一个企业的具体名称,无论在逻辑上还是在企业登记管理规定的法律精神上,可以没有争议,但看了网友们的一些观点,真感到遗憾:社会主义中国公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为什么不保留点儿我们应有的与当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政治敏感性?不要以为“市场经济”的社会基础就是“世界大同”的一个上层建筑了;以美国为首的、不断“妖魔化”中国的别有用心的“国际友人”,一直希望中国内部有人按照他们的意愿“建设”中国,借用“文革”中的一句话:我们千万不能做亲者痛仇者快的事。

进行经济建设中也有政治斗争!行使私权利不能违背、抵制公权力!社会主义条件下,法律权利与政治权力在本质上应当是一致的。

权利永远要受到义务和责任的制约,更要受制于政治权力!

政治权力 篇5

第一节 政治权力的涵义与作用

一、政治权力的概念

不管如何定义政治,离开权力就无法认识和解释政治。以权力为出发点来研究政治的历史源远流长。亚里士多德把权力、权威或规则在公民中的分配当作区分公民素质的一种标准。后来的大多数政治理论家像亚里士多德一样,认为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理解权力、权威和统治之类的术语,而无需对它们做出复杂的解释。

在权力研究中,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打破了西方的传统,认为政治权力即公共权力,其实质是阶级统治的权利。

对当代西方政治学家的权力观影响最大的是马克斯·韦伯。韦伯较少论及一般意义上的权力,更多关注的是作为权力的特殊形态的合法性权力或权威。韦伯认为政治或国家的核心就是权力。现代政治学关于权力的形形色色的说法,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韦伯的影响。在政治学中,权力与政治权力可以互用。

在现代政治学中,学者们对权力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1)影响力说。

(2)决策说。

(3)关系说。

(4)控制说。

不管如何解释权力,都离不开强制力、作用和结果三个方面。因此,政治权力就是在政治关系中,权利主体依靠一定的政治强制力,为实现某种利益而作用于权力客体的一种政治力量。

首先,权力是政治关系的中介,即无权力便不能构成政治关系。政治关系的要素是权力主体、权力客体及政治作用。权力主体是占有或行使权力的个体或团体。权力客体是指接受权力作用的群体或个人。政治作用是权力主体所拥有的政治力量,主要是政治强制力,但这并不排除半强制力量和非强制力量,因为政治权力的本质包含着生物的因素、经济的因素和心理的因素。

其次,政治权力要实现的目的主要是利益。

再次,权力主体能否达到目的取决于政治力量的大小。

第二章 政治权力

第一节 政治权力的涵义与作用

二、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

政治权力到底是如何运作的呢?这关系到政治权力的结构。而政治权力的结构又与政治权力主体的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政治权力的作用方式建构在权力结构与权力主体结构之上。

从政治权力的结构方面来说,涉及的要素有:

第一,权力作用的方向和方式。

第二,权力运行的层次。

第三,权力运动的时间性。

第四,权力作用的结果。

政治权力的结构对我们研究现实政治生活很有意义。但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权力的结构离不开政治权力主体的结构。第二章 政治权力

第一节 政治权力的涵义与作用

三、政治权力的类型

人们曾从不同的角度对政治权力进行分析研究。我们把政治权力主要分为五种:强制性权力、功利性权力、操纵性权力、合法性权力以及人格型权力。

1.强制性权力

强制性权力是最为普遍存在的权力形式。强制性权力是指,甲要求乙做某事,乙因受到甲的威胁,虽然不愿做但不得不去做。乙是否满足甲的意志,取决于乙的决定:要么按照甲的希望去做,要么面对甲的威胁。如果乙按照甲的希望去做了,威胁成功了;如果乙违背甲的意志,甲就必须决定是否实施威胁。在强制性权力中,“可信性”是至关重要的。强制性的威胁一旦发出,一定要让受威胁方感到,这种威胁是可行的,是实际存在的。这样才能保持政治权力的威胁。但是,如果经常使用威胁手段或总是把威胁付诸实施,权力主体就会自拆台脚。

2.功利性权力

功利性权力基本上与强制性权力相反,如果权力客体服从权力主体的意志,权力主体就会承诺给权力客体某种好处。

3.操纵性权力

操纵性权力并不是建立在公开的沟通基础之上,而是以更巧妙的方式全部或部分地改变权力客体的价值观。这类权力假设,如果一个人的态度能够被重造,他就会以别人所希望的方式去作为。实行操纵性权力的技巧主要有“洗脑”、宣传和社会化。操纵性权力主要表现为操纵性说服。“A不是向B传播真实信息而提供对选择的正确理解,而是企图操纵B的理解来说服B行动。当A在影响B时,在传播中故意歪曲、篡改或隐瞒A所知的事实的某些方面,而如果B知道了这些方面就会大大影响B的决定,这时就存在着操纵性的说服。”

4.合法性权力

合法性是每一个政治体系都致力追求的。合法性是促使人们自愿服从命令的动机。如何来实现合法性权力呢?主要是凭借强制力,通过信仰体系来实现。所谓信仰体系,就是说明为什么某人或某些人应该服从某种统治的理论或意识形态,它为统治的合法性提供理论依据。有了合法性权力,决策者就无需借助威胁、许诺或操纵而颁布与执行他们的决定,权力客体将会接受决策者的权威。在合法性权力中,关键是权威。在政治上,权威是人们对享有权力的人的地位的认同和对其命令的服从。

5.人格型权力

人格型权力也叫影响力。如果权威来自人们对制度与过程的尊敬,那么影响力则来自人们对特殊类型的人的尊敬。这种人具有超凡的品质、人格魅力、启示力。具有人格型权力的人并不一定占居官职,人们对他们的服从主要是因为其人格因素。

在分别探讨了权力的五种形态后,让我们再看一看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国家都要使用不同的权力形式来保证人们服从政府的决策,因而,强制力经常出现于政治过程。为了减少强制力所付出的高昂代价,权力必须以更复杂的面目出现。统治者为了更经济地、更有效地达到预期效果,会利用合法性权力、影响力权力及功利性权力和操纵性权力。

第二章 政治权力

第一节 政治权力的涵义与作用

四、政治权力的基础

正如权力的形式有多种一样,政治权力的基础也是多样的。政治权力的基础是指取得和占有政治权力的资源或资本,主要包括武力、财富、技能、知识、动机等。

1. 武力

武力是政治权力的首要基础。政治权力是靠强制力去实行的,因此,武力主要应被看成后盾。

2. 财富

以财富的多少或对财富的占有方式来解释政治权力,是一个古老的、流传甚广和有说服力的解释模式。经济权力制约着政治权力,因为一定阶级在经济领域内对其他阶级的支配权和控制权必然使其在政治领域中掌握对其他阶级的统治权。政治权力的性质不但由经济决定着,而且政治权力的大小在很多时候也是由经济财富决定的。

3. 技能

两位获得大体相同资源或财富的人不可能行使等量的权力。一个经常可以见到的现象是,拥有大体相同财富或社会地位的人在权力上会有很大差别。

4. 动机

动机是政治权力的重要基础,因为一个人是否有权力动机直接关系到他能否拥有权力,权力动机的大小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他的权力的大小。

5. 知识

“知识就是力量”,在信息时代,信息就是权力的重要基础。

第二章 政治权力

第一节 政治权力的涵义与作用

五、政治权力的性质与功能

政治权力在运动中还表现出一些具体的特征。

第一,强制性。政治权力是权力主体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权力客体并使之服从的能力,因此,强制性是权力的固有属性。政治权力如果以国家的权力出现,它就与“主权”的内涵是一致的,即政治权力是不受更高权力的限制却可以限制其他集团权力的国家的最高决定权。政治统治是最高层次的政治主体的行为,是国家或作为国家机构的政府的行动。国家的行为具有全局性,因此,政治权力作为国家权力的强制性自然具有普遍性。

第二,专业性。不管是个人行使的政治权力,还是集团占有或行使的政治权力,说到底是以“公共权力”为核心而展开的。这种“公共的政治机构”由三部分构成:(1)立法权,(2)行政权,(3)司法权。这种政治的制度化,强化了政治权力的专业性,即必须有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充任专业化的角色。

第三,自主性。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权力不可能是完全被动的,在很多时候都具有巨大的自主性和能动性。此外,政治权力在运动过程中,因权力主体自我扩张的倾向而使政治权力具有扩张性;因政务和机关不同、人员不同、责任不同而使政治权力具有不均性;因统治或管理职位的限制及权力的强制性而使政治权力具有残酷性和排他性。

政治权力的性质决定了政治权力的功能。政治是围绕权力为核心而展开的,而权力的产生本身是社会的需要,因此,政治权力的首要功能是维护社会秩序。其次,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政治权力对经济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再次,政治权力可以提升被统治者或民众的地位。此外,政治权力对个人而言是一种工具性的价值,即权力是取得或达成其他价值的工具,如地位、名望、尊重、安全、金钱等,还可以用来满足动机,补偿缺陷。

第二章 政治权力 第二节 政治权力的分配

一、政治权力的分配制度

1.前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前资本主义社会指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在奴隶制国家,由于文化传统及生产力水平的不同,各国的权力分配形式也是不一样的。古代东方的奴隶制国家,国家权力属世袭的君主,通过军事与官僚机构来统治国家。在希腊的城邦国家雅典,权力分配形式是奴隶主阶级的民主制,即公职人员由奴隶主参加的“人民大会”选举和抽签产生。在古罗马和斯巴达这样的奴隶制国家,实行的是贵族制,即权力由奴隶主阶级中的少数显要贵族组成的元老院(古罗马)、长老会议(斯巴达)掌握。人类进入封建社会以后,出现了新的权力分配方式。一种不甚常见的方式是终身任职的首脑由选举出现。这些国家的选举权具有严格的资格限制,享有选举权的人数极少。封建社会最主要的权力分配方式是王位继承制。权力世袭制是一种登峰造极的私有制的表现。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皇位世袭制的规则主要是“嫡长子继承制”。

2.资本主义社会的权力分配

资本主义国家是资产阶级在社会契约论的“主权在民”原则指导下、在同封建君主贵族的斗争中建立起来的。因而,表面上看,资产阶级的国家权力具有合法性,因为在资本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制度是选举制,有资格的选民介入了权力分配过程。

3.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

社会主义国家的权力分配实际上讲的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政治权力 篇6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在经济市场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冲击下, 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等诸多领域都发生了急剧性的甚至结构性的变化, 原有的权力内涵、权力制度、权力理念、权力运行的空间和时间也有新的表现形式。目前,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 转型社会实质上就一个传统型权力权威的逐渐消失、法理型政治权力权威逐渐形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容易出现政党权力弱化的现象。一方面, 新旧两种权力意志不仅在相互冲突中削弱了对方, 而且在权力衔接过程中也极易出现脱节现象, 人们对执政党的道德期望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层次上都发生了变化。另一方面, 人们的利益和价值观念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社会的秩序和权力被动摇了, 执政党及领袖不再在神圣的地位。与此同时, 转型社会矛盾的利益冲突比较尖锐, 更需要权力文明来发挥导向和均衡调节功能, 以保持社会的秩序和发展。

一、建设政治权力文明应坚持的原则

政治权力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在正确原则的指导下, 才能确保政治权力建设少走弯路, 遭遇挫折。

1. 权责同源原则

所谓权责同源原则就是指权力的来源和负责的对象相统一。要坚持权力和责任的统一, 增强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意识。一方面, 权力是履行责任所不可缺少的条件。没有一定的权力, 就不能很好地履行应尽的责任。另一方面, 责任是对权力的性质和使用范围的明确界定。

2. 坚持发展民主和健全法制相结合的原则

民主是一个现代政治系统在政治上的首选价值标准。“民主的实质在于选民对自己的代表的监督与制约, 选举只是民主不可缺少的开端, 而选民的制约与监督则是一个更为长久的过程。”

政治权力产生于人民的直接和间接授权, 民主性主要是扩大公民对政治活动的参与。对于政治活动来说, 如果没有缺乏公民的直接的参与, 往往会缺乏对公众需求的了解, 难以达成广大公民的事前共识, 在实施中必将遇到层层阻力。这不仅有可能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 而且还会造成政治活动成本高、效率低下的后果。

因此, 国家应当为公民直接参与政治活动提供充分而且有效的渠道, 使公民在政治制定和实施与其自身息息相关的公共政策时, 能够比较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

3. 公开、透明原则

所谓公开透明原则, “它要求政治的充分开放, 具有很高的政治透明度。”“一般来说强调政治活动的公开和透明, 是源于这样两个基本的事实:其一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享有管理国家的基本权利。其二是人民不可能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必须以一定方式选派、委托自己的代表担任国家公职人员行使人民权力。”因此, 人民就完全有理由要求自己的代表将政治活动的内容、目标等加以公开通报。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 政治上的开放, 就是要用多种形式让公民了解政治家活动的情况, 了解国家的政治事务, 了解国际的政治动向。对于我们国家来说, 政治公开化是一种真实、彻底的公开化。

二、构建政治权力文明的途径

权力是有人来掌握和运作的。在权力运作过程中, 要使权力不越轨, 不裂变、不异化, 就要求掌权者有高尚的道德。但是人的德行养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总是处在由不太完善向比较完善的发展之中。既然人的品质具有不完善性, 而且这种不完善性是人的主观努力难以完全避免的, 所以为了防止权力的畸形发展, 就需要有一种外在的力量来限制权力的无限膨胀, 减少权力运行过程中的负效应和被滥用的现象。因此, 必须有健全的法制、完善的制度以及人在权力运行中的道德行为规范等。只有这样, 才能及时矫正权力行为, 以保证规范权力的持久稳定。除了加强制度建设, 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外, 还应该在全社会培养起一种监督意识, 以实现人民群众对政治权力的有效监督。

1. 加强对政治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1) 加强民主对政治权力的制约

民主就其原始意义上来说是指人民的权力或多数人的统治、治理, 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 其主体范围也在不断扩充;从现代意义上说, 民主更多是由全体公民按多数裁定原则、程序、方式行使政治决策的一种制度形式。

在社会的发展中, 国家管理职能和统治职能不断分化, 与之相适应是政治权力的分化。政治权力越分化, 政治权力的制约问题就越突出;政治权力的制约问题越突出, 民主的呼声就越高涨。民主的实质是一个国家中公民与政治权力的关系。人或组织的权利不加制约的话, 那么个人或组织就有可能取得独断的政治权利。正是由于民主对政治权利的行使有防范其滥用、异化的作用, 因而才被人们提起

(2) 加强法制建设是制约权力的保证

监督的法制化就是通过对监督权力的性质、地位、作用和基本原则以及监督途径做出明确而详尽的法律规定, 使监督权力有法律制度的保障和依据。使监督权力行使的方式方法规范化、合理化、具体化。把监督纳入法制化轨道, 这既是监督有效性的前途, 又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在一定意义上, 政治权力相对某一机关和个人来说是有限的, 政治权力主体 (在我国为广大人民群众) 不可能让代表者的权力无限膨胀与扩张, 因此除了选好掌权人、对现有干部队伍加强权力观教育外, 还必须加强法制建设和对权力运行的经常性监督。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不文明政治权力现象, 如贪污受贿、买官卖官、走私贩私等, 这些现象虽然表现各异, 但其实质都是领导干部以权谋私, 权钱交易, 因此必须用严格的法律制度来惩罚他们。

(3) 加强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

要使政治权利文明正确的行使, 除了设立专门的监督机构, 加强制度建设外, 还需要在全社会培养起一种监督意识, 形成强大的人民监督国家政治权利的良好氛围。人民群众监督是监督体系中范围最为广泛的监督。人民群众监督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国体和整体的性质决定的。从国体上看, 人民是国家权力的主体;从政体上看,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国家机关及其职员是通过人民授权而掌握和行使政治权利。

2. 政治权利主体的伦理道德建设

对政治权利的滥用光有法律的制度的约束还不行, 同时必须有道德的约束, 政治权利习惯是方式必须是理性的和正义的, 充分体现道德精神, 同时, 政治权利主体的道德能力保证也是防止政治权利滥用的重要因素。

伦理道德约束主体权力的两只主要方式———自律和他律。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它在国家与社会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 在不在存在反对党又没有政党法的条件下, 更需要强调执政党的道德自律。

邓小平曾一再指出:“端正党风, 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为了整顿党风搞好民风, 先要从外面高级干部整起。”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若干问题的决议》进一步指出:“建设精神文明关键也在党”, “首先要从严治党, 搞好党风”, 要求“加强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领导干部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以身作则, 言行一致, 身体力行共产主义道德。”这些不应是空话, 而是指出了治国之本在于治党, 在于加强执政党自身的道德自律。

第二, 权力的道德他律

以道德制约权力, 最有力的途径还是使道德形成为权力, 从而以道德权力来驯化国家政治权力。道德形成为权力, 可以有两种途径:一是道德的法律化, 使之获得法律的国家强制力;一是道德的社会权力化, 使之具有社会强制力。

首先, 道德的法律化。这是使道德约束力较为有效的、稳定的手段。此外, 全国人大代表对“一府两院”工作及其官员的评议制度, 包括了对他们的行为的道德评议, 也是对权力的一种监督方式。

其次, 道德的社会权力化。这主要是运用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参政议政权、批评、控告、建议权等, 形成有组织的社会公共舆论, 通过人民的报纸、电台、电视台等传媒, 对政治权力的德政加以支持、褒扬, 对某些恶行丑闻加以曝光, 从而转化为强有力的道德权力, 促使正气得以弘扬, 腐败得以抑制。最后, 社会正义舆论还可能导致群众性的社会运动, 对专制腐败的权力者的暴政进行声势浩大的声讨, 给以道义的冲击。凡此都是道德权力所可能或大或小地起到的对政府及其官员的权力的限制、约束和促使其革新的辅助作用。当然, 这些都应审慎从事, 在正常情况下不宜轻易使用过激的或对抗的方式, 以维护社会稳定。

摘要:政治权力是政治的核心问题。论及政治就不能不设计到政治权力问题;同样, 谈及政治文明, 也就必然涉及到政治权力文明问题。政治权力文明是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和集中表现。政治权力文明建设对于政治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转型,政治权力,文明,构建

参考文献

[1]乔.萨托利:《民主新论》, 东方出版社, 1993年版

[2]万斌著:《万斌文集》第四卷, 杭州出版社

[3]赵家宝:《我国转轨期政治结构中的权力资本化路径》, 中国政治, 2006年第一期

“政治书法”背后的权力逻辑 篇7

“围观”领导写字是一门学问

2011年, 江苏某县委专门发文谈领导题词, 不仅将其定位为“领导的工作方法”, 并称“适当应用有利于开展和动员方方面面的力量”。

而领导题词不仅要“力求风格、格式和提名对象协调一致”,还称“决定领导题词分量和价值的主要因素是领导者的身份和威望, 而题词内容、书写效果对领导题词的价值也会产生重要而直接的影响。”

领导题词并不是大笔一挥那么简单。《贵州政协报》曾描述过一个领导题词的过程:镇里为了庆祝某工程完工,本想请县领导来题词,听说市长要来视察,便改而让市长题词,因为官职越大,越能体现这招牌的“含金量”于是,硕大的牌柱打好,作校样的花岗岩板就绪, 笔墨伺候, 还搭起了一个风雨台。

更有网友补充称:领导开始写的时候你必须保持肃静。领导写了第一个字完毕,可以轻声叫好!声音不能太高,不能吵到领导,声音不能太低,至少要让领导知道是你叫的。领导写完要赶紧鼓掌,还要加几句“气韵生动”之类的有技术含量的赞语……

领导题词与政治正确

2006年,工商总局已在全国范围发布《关于对广告中使用党和国家领导人名义的违法行为进行检查的通知》并指出,个别企业在销售点广告中借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名义自吹自擂,暗示企业影响力大,严重误导消费者。而领导题了字,不仅为事件本身提供了“政治正确”的保证,更能够从某些角度说明“上面”已经认可了,这意味着该组织部对此项工作的肯定。

作为“拥有资源和人脉象征”的领导题词一旦被用作牟利,自然破坏了公平竞争。根据媒体此前的报道,所有对领导题字等信息的解读中,“有背景”是被公众重复最多的分析。而这些跟领导有关的信息,对经销商很有说服力。例如此前全國大兴农业生态园,投入从百万至千万元不等。其成败牵系当地官员的政绩,请领导题字被理解为“体现了上面对此事的肯定”。它不仅可以在与省内其他农业园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还可以在申请贷款以及级别评比中成为重要的因素,往往效果甚佳。

领导题词往往成了“敛财要诀”

官员自以为字写得好,以书法家自居,也许还有一大原因,即便于受贿。现在官场上流行雅贿,即不直接收现金,改收玉石字画。还有一种更隐秘的雅贿,是通过出售自己的“墨宝”来获取不菲的“报酬”。

因为看准了领导的权力, 领导题词的“价值”, 中介、公司伪造领导题词骗钱的事例更是层出不穷。

客观看,领导题词如果恰当运用, 有利于动员和组织各方力量, 推进某项工作和活动的开展。好的适当的题词, 还有利于改善和提高领导者的形象和威望。

前国务院总理朱镕基曾自定“五戒”:不题词、不受礼、不吃请、不剪彩、不批条子,一时传为佳话。1998年10月7日,他到中央电视台视察,破例为《焦点访谈》题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极大地激发了新闻从业者的热情。

中共中央“八项规定”中明确要求,除中央统一安排外,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个人不题词。这无疑给规范领导题词带了个好头。领导权力的公共性决定了领导题词规范的必要性。官员的题词, 是一种政治资源和权力资源的分配方式。在一个法治经济的社会里, 规范领导题词能避免公共权力通过题词而突破边界, 延伸到市场中来, 也就可以斩断市场和官场的一条联系纽带,减少了一条导致官员腐败的隐藏渠道。

政治权力 篇8

更新时间:2014年06月26日 文章来源:互联网 时事评论背景:

日前,浙江省完整晒出57个省级部门的权力清单,向群众亮明“底细”。根据这份清单,1.23万项行政权力被“砍”至4236项,精简幅度超六成。浙江在全国省级部门中率先亮家底、定边界,是权力瘦身的有效尝试,也是我国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进程的有力注脚。

时事评论观点:如何看待“府权力清单”问题

“作业免签”之所以引起争议,不仅因为这是国内长期形成的“教育惯例”,更在于它是家长对接学校教育的重要途径。在知识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往往意味着赢得一个更高的起点。正因此,学校教学举措的任何细微变化,都足以挑动家长的敏感神经。

签字是为了掌握学生学习情况,同时起到督促作用,但更关键的是要促进孩子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签字并非目的,而是引导家长更多关心孩子的教育和成长。从这个意义出发,如果僵化执行“作业签字”、逢考试作业必签,非但会加重家长负担,也容易走向形式主义,背离教育本义。

家庭教育不只是课程作业,不应仅强调监督、管控。“作业免签”呼唤父母用心施教,在签字之外,能够做的其实还有很多。

自2004年我国提出建设法治政府的目标以来,各级政府一直在不断探索。从2005年河北邯郸首次公布市长权力清单,到2008年浙江富阳市试点权力清单,再到2013年初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制定权力清单,都是行政权力为自身设限的有力探索。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期,通过清权、减权和制权形成的政府权力清单,将为政府依法行政奠定明确基础,使“清单之外无职权”的理念深入人心,进而打碎束缚市场活力的枷锁,极大释放市场活力。

针对以往简政放权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浙江省省长李强表示,要避免一些政府部门“放责任不放权力”“放虚不放实”,提高放权“干货”,可谓切中要害。以行政审批制度为例,以往长期存在“家底不清”的问题,往往是这边减、那边增,只是在数字上进行不同的转换,让群众越改越糊涂,有人称之为“数字游戏”。同时,由于缺乏明确的制度限定,一些政府部门的权力长期处于灰色地带,让群众看不清、弄不明,不知道哪些是其应有的权力,哪些是不应有的。权力的不明晰给各种官僚作风乃至不法行为留下了灰色空间,也容易在政府各部门之间发生推诿、扯皮或职能交叉现象。

政府权力清单的出台,一是一、二是二,将行政权力锁定,让全社会监督,从而让权力空间清晰可见。现在,通过政府自身权力的瘦身公开,群众不仅可以查阅权力清单,还能查到权力事项的运行流程图,了解所办事项需要经过哪些环节、提供哪些材料、由谁负责办事、联系电话是多少,等等。这既方便群众办事,又能对政府部门进行有效监督,大大提高了放权质量,政府的权力真正被关进了制度的笼子,促进了政府权力行使的公开化、透明化,有效地规范了政府自由裁量权。在这个意义上,权力的“减法”减去的是群众看不见、看不清的雾霾区,增加的是群众和企业的办事效率,带来的是真正的实惠和好处;权力清单制度减掉的是政府的冗余权力,增加的是市场和民间活力。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建立各级政府的权力清单制度,实质是要求政府转变职能,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对政府来说,在权力清单之外不得对市场主体采取任何干涉行为;对市场主体来说,可以在权力清单之外行使法律许可的行为,市场活力得以增强。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逐步建立市场负面清单制度。以上海自贸区的实践为例,政府以清单方式明确列出禁止和限制企业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业务等,1

清单以外则充分开放,企业只要按法定程序注册登记即可开展投资经营活动。两种清单制度的共同点,都在于规范权力,促进市场繁荣,使市场和社会更具活力和生机。

政治权力 篇9

本练案用时6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45分)

温家宝总理指出:“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懈怠”;谈到依法行政,他强调“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据此回答1—3题。

1.温家宝总理的话主要是强调()

A.政府要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B.政府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C.没有权利就没有义务

D.政府行政要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

1.D(A、B、C均不合题意。)

2.“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说明了()

A.政府的权力是虚的B.政府没有威信

C.政府必须处理好权力与责任的关系

D.权力与责任是完全对立的2.C(A、B、D均为错误观点。)

3.2012年两会期间,国务院组成人员和各部门负责人虚心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接受监督。这里的监督分别属于()

①权力监督②司法监督

③社会监督④民主监督

A.①②B.①③C.③④D.①④

3.D(人大监督是权力机关的监督,政协监督属于民主监督,故①④符合题意。)

4.某市政府规定,“凡是市政府发布或经市政府同意以部门名义印发的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文件,均需进行解读。”强调解读文件“要使用人民群众读得懂、听得明的语言”。这一措施()

A.有利于人民群众了解和监督政府工作

B.体现了政府审慎用权、民主决策的工作态度

C.能使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政府决策

D.保障人民群众享有更多的管理权和监督权

4.A(本题重在审读题目中的材料和题干要求。强调文件解读,使人民读得懂、听得明,有利于人民群众了解和监督政府工作,A项正确,应选。B项不合题意,C、D两项表述有误,故选A项。)

5.反腐败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一个重大政治课题。我国现阶段正处于各种体制改革深入开展的特定历史时期,反腐败形势非常严峻。毛泽东曾经说过:“只有让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会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邓小平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以上论述表明()

A.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可以彻底根除腐败

B.建立健全行政管理体制是反腐败的重要途径

C.我国的每一位公民都有效地行使了监督权

D.严厉制裁和惩治腐败是防止腐败的唯一途径

5.B(A、C、D说法皆有误。)

6.政府权力的行使需要限制和规范,是因为()

A.权力是人民赋予的B.权力是为人民服务的C.权力是把“双刃剑”D.权力必将导致腐败

6.C(D说法绝对化,A、B与题干不构成因果联系。)

7.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

①被选举权与领导权②知情权与监督权

③选举权与参与权④监督权与任命权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7.B(领导权、任命权说法错误,故①④排除。)

8.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并不十分缺乏监督机构或有关监督的法律法规,而是缺乏监督权力的权力。缺乏有权力的监督,往往使监督形同虚设,因而加强和健全监督权更有现实意义。这表明()

A.当前迫切需要将监督权权力化、制度化和法制化

B.我国监督机构和有关监督的法律法规缺失

C.监督在现代政治生活中不起任何作用

D.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

8.A(B、C两项错误,D项不符合题意。)

9.在日常政治生活中,作为政府机关应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指导。这一监督属于()

A.司法机关对政府的监督

B.人民政协对政府的民主监督

C.权力机关对政府的监督

D.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监督

9.C(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属于权力机关的监督。)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0.“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是湖北省各级政府和政府各部门日常工作必须遵循的一条基本准则。近年来,湖北省以强化权力监督制约为核心,以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促进依法行政、廉洁从政为重点,致力于打造“阳光政府”,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工作。

结合材料请分析说明湖北省各级政府为什么致力于打造“阳光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这样做有什么好处?(20分)

10.(1)①国家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政府是为人民办事的,一切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都是人民的公仆,都是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只有自觉地接受人民监督,才能更好地捍卫人民的利益,落实为人民服务的原则。②只有自觉地接受人民监督,才能依照法律赋予的权限,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

(2)打造“阳光政府”自觉接受人民监督的好处:①有利于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的监督。②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③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11.《瞭望》载文“行政监察当一抓到底”指出,一些公众高关注度的焦点、热点问题,相关职能部门“上文”高高举起,“下文”轻轻放下,“轻罗小扇捕流萤”,似乎不止一起。近年诸多热点事件的处理皆可为证。比如,奶掺假了,药品出问题了,“化学食品”出来了,“化妆馒头”出笼了,问题都够大够严重,民间要求重罚严惩的呼声也够高够急切。乍看上去,面对媒体和公众的呼吁和追问,相关政府职能部门的反应不可谓不快:这边查案由,那边寻源头;这边追责任,那边抓整改。但实际行政效能如何,媒体一路紧盯,公众看在眼里,往往还可进一步追问下去:主管者谁?主办者谁?受罚者谁?承担行政责任者谁?追责了没

有?追责结果公示了没有?是否仍在任上?罚款多少?何处缴纳?缴纳了多少?有单据否?等等。我们应该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反腐倡廉的各项部署,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这条主线,进一步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快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实保障。

请回答:

(1)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主要依据是什么?(8分)

(2)如何建立健全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10分)

11.(1)主要依据:政府的权力是人民通过宪法和法律赋予的,所以政府行使权力必须为人民谋利益。同时,只有加强对政府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才能防止权力的滥用,才能保证为人民谋利益。

(2)建立健全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一靠民主,就是要切实保障广大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二靠法制,要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12.当前我国一些行政部门的透明度非常低,“神秘行政”的倾向比较严重。专家估计,目前我国80%的社会信息掌握在政府手中,但其80%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群众讥讽说:“有些地方是村骗乡,乡骗县,一级一级往上骗,一直骗到国务院。”

请运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分析“神秘行政”的危害性。(17分)

不爱政治,也得懂点隐权力 篇10

所以,我读书讲究举一反三,即使读八卦杂志也能总结出一堆歪理,所谓生活处处皆学问,就这样被我用于读书中,当然,纯属贪玩,以歪理博自己一乐。

但这句“处处是学问”若被真正的读书人谙得个中奥妙,便可振聋发聩,我称许的几个政治范畴乃至社会范畴的概念,都是由历史细节着眼,却于细微处寻得脉络,悟出真谛,比如吴思的“潜规则”、洪振快的“亚财政”,还有吴钩的“隐权力”。

吴钩兄的《隐权力》一书,我已实打实读过数次,拿到《隐权力2——中国传统社会的运行游戏》,先通读一遍,最大感慨便是:《隐权力》开了一扇窗,《隐权力2》则跳出了那扇窗。于前者而言,“政治”二字便是窗框,望出去豁然开朗,却把作者的思维束缚在窗内,《隐权力2》跳出这扇窗,便让“隐权力”概念得以无限外延,从政治学延伸至社会学,这样的读本更具普遍性意义。

按吴钩的定义,隐权力是“一种缺乏合法性、躲在幕后操作、能量巨大的非正式权力,它不是来自正式授权,而是通常由人情关系、个人影响力、个体所掌握的加害 —— 造福能力等因素自我繁殖出来”。最直接的例子便是君主专制体系下的官员,他们有级别有职位,也就有了正式权力,而隐权力则来自人情关系,比如“年谊”、“乡谊”等。相比受到层级、制度等限制的正式权力,隐权力自由度惊人,它甚至可让一个低品秩官员比高品秩官员享有更多的实际权力,当然,如果你整天得罪人,大家都不买你账,那实际权力反而会缩小。

也正因以官场为阐述对象相对直接清晰的缘故,《隐权力》第一部的侧重点便在官场,俨然政治读本,甚至被误认为厚黑学读本,未免大材小用。第二部则以亚权力集团(如粮胥、狱吏)、传统士绅、宗教帮会,乃至伶人苦力等社会群体为对象,着眼官民之间、士绅与政府之间、黑白之间等各种关系,谱写世情图,并揭示真相:隐权力无关厚黑,且无处不在,渗透于社会各层面。

读完此书,我亦不怕贻笑大方,例牌举一反三,总结歪理:隐权力还有变种,存在领域更为广泛,即使并无权力关系、只有契约关系的夫妻之间,也有其变相存在,比如夫妻吵架,老公气急败坏时嚷嚷“房子首期款是我给的,你出过什么力”,掏钱本是寻常事,但此时一计较,就会影响双方的博弈。

政治权力 篇11

1.1 防止权力滥用、腐败滋生

孟德斯鸠说过,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 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 有权力的人使用权力一直到遇到界限的地方才休止。[1]公共权力如果缺乏监督与制约就容易滋生腐败现象。拥有公共权力的人容易认为权力是自身的, 他可以凭借权力来达到满足私欲的要求, 为自己谋取私利, 而不是真正的利用权力为人民办实事, 加强对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可以带来一定的压力来防止权力的滥用。公共权力当前主要掌握在人民群众利益的代表中国共产党手中, 这种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决不能用来谋私利, 干部权力越大责任就越大, 有些人就抵挡不住权力带来的诱惑从而滋生腐败的种子, 如果加强了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 就会有所顾忌, 一旦运用公共权力来为私人牟利, 人们就会对他产生应有的制裁, 这样当人们手中掌握公共权力时在运用时就会时时尽心, 真正的发挥手中权力的作用。

1.2 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增强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2]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肩负着改革开放来的重大使命, 党的执政能力关系到国家的发展状况, 所以党的建设对我国整体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公民在政治参与过程中加强公共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以外部力量来牵制公共权力的行使, 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公职人员自己产生忧患意识, 自觉地能够运用权力为人民服务。

1.3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加强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 从而真正促使权力掌握者能够发挥公共权力的作用, 真正的运用权力为人民做实事, 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努力的做到让人民病有所医、老有所养等, 充分体现人民公仆的职责, 这样人民就会真正信任政府, 明确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 知道党始终代表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协调各级人员之间的关系, 人民群众生活比较安定, 这样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 加强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的原因

2.1 价值取向偏差

马克思主义价值观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要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 要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 但是当前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程度的偏差, 拜金主义、金钱至上, 个人利益为主的观念影响了人们的社会行为。当前社会官员贪污腐败现象屡屡发生, 为人民服务在这些官员看来只是一句空话, 并没有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把公共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手段, 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偏差, 没能正确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 让个人利益至上的观点影响自己, 没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从而影响其社会行为, 没有肩负起自己的职责。

2.2 责任意识不强

身为公职人员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 作为人民的公仆, 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必须明确身上的责任, 但是当前许多官员并没有认识到自己肩负的责任, 不能做到自律, 所以需要外部措施来制约其权力的行使, 如果自身能够很好的运用权力, 真正发挥公共权力的作用, 那么就不需要外力的介入了, 而他们不能恰当行使权力主要是由于他们的责任意识不强, 没有意识到自己肩负的使命, 没有明确自己的责任是多么的重大, 以至于发生以公谋私、以权谋私的现象。

3. 加强公共权力监督与制约的措施

3.1 提升价值取向, 强调自我监督

当前许多官员出现腐败现象主要是由于受到个人利益至上、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影响, 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牺牲国家的利益, 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官员的思想道德建设, 提升其自身素质, 明确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能够充分发挥自己在工作岗位上的作用, 而不是作为谋取自己利益的手段。可以通过定期的组织培训与学习, 组织实践教育活动从而进行行之有效的责任意识培养工作, 使其形成自我监督意识而提升官员的思想水平, 明确其价值取向, 能够促使其做到自我监督、自我约束,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2 提升群众的监督意识, 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

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公共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 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要充分体现民意, 真正为人民办实事, 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但是当权力真正掌握在公职人员手中的时候由于私欲等原因可能不能完全体现民意, 这时就需要我们充分的监督, 但是当前许多人民群众缺乏主人翁意识, 不能自觉维护自己的权益, 殊不知这正是攸关自己利益的时候, 所以要加强人民群众对公共权力的认知, 充分明确其真正的意义, 这样就会自觉地去关注公共权力的行使状况, 是否有不当的行为,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与制约作用。

3.3 加强网络监督, 发挥网络监督作用

在当前网络普及的时代, 网络监督明显已经成为公共权力监督的重要手段。目前有许多官员都是由于网络曝光才被揭开腐败的面纱, 例如雷政富、李春城等原政府官员都是由于网络曝光才被审查, 可见当前网络监督对于公共权力的监督与制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网络上的事件并不一定全部属实, 但是这个可以作为我们参考的一种凭证, 网络时代为我们监督提供了一个平台, 我们必须充分合理利用它。

参考文献

[1]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1.

[2]胡锦涛.《十八大报告》[R].人民出版社, 2012.

[3]梁小洁.《健全和完善党内监督机制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 2005.

[4]推动农村参与村民自治实践解读[J].中国妇运, 2009 (7) .

[5]林毓铭.社会保障与政府职能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6]卫灵.《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J].理论前沿, 2003 (4) 22一24.

上一篇:房地产广播稿文案下一篇:本科学位论文致谢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