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的差异竞争

2024-08-15

新闻媒体的差异竞争(精选9篇)

新闻媒体的差异竞争 篇1

气象新闻通常是指向人们提供气象服务的新闻。这一定义包含2个层面的解释:首先, 新闻的内容必须和“气象”有关;其次, 强调了新闻的“服务性”, 要求实用、可操作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 受众对气象新闻的需求在不断增大, 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早在2006年, 我国就出台相关政策, 将气象工作概括为“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三大板块, 体现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的科学发展观, 为媒体今后的气象新闻报道指明重点和方向, 要以发展和联系的眼光, 将其放在更为宏观的背景下予以观察和报道。

大多数都市类报纸已经意识到气象新闻的重要性, 通过开辟固定栏目或版面、改变写作手法等方式来发挥这一“竞争利器”的作用。但气象新闻又是一项特殊的服务信息, 信息来源受限制, 传播存在特殊性, 媒体不得以任何形式传播、转载其他来源的气象预报, 且未经发布气象预报台站同意, 也不得更改气象预报的内容。

要想在不可避免的“同质化”中异军突起, 最大程度发挥气象新闻的“竞争利器”作用, 主要依靠的还是差异化竞争, 而差异化具体体现在表现形式、信息来源和报道内容3方面, 且以后两者为重。

1 气象新闻差异化竞争之表现形式

气象新闻表现形式在受众中最直接的认知体现为栏目或版面的设置。栏目是新闻版面视觉强势点的延伸, 能稳定版面的风格, 也是塑造专版品牌形象的一条途径, 易于获得并强化在受众心目中的认同感和公信力。同城媒体无一不开辟了固定的气象栏目或版面, 例如《现代金报》的“小潘说天”, 《宁波晚报》的“老边聊天”, 《都市快报》的“天气与服务”等。

为与之区别, 从2008年10月起, 《东南商报》在同城媒体中首创“谈天说地”栏目, 在发展过程中, 逐步将其打造成为包括气象气候新闻、物候新闻、节庆民俗新闻在内的综合性栏目, 到目前为止发表文章600余篇, 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培养了一批固定的读者群, 并被评为2010年度宁波市新闻名专栏。

从2011年1月25日开始, 商报又在新闻资讯版设立“承承看天”栏目, 将常态化的短期气象新闻从“谈天说地”中独立出来, 既保证了受众对日常气象信息的需求, 又强化了“谈天说地”和“承承看天”各自的栏目特色。

至此, 商报在气象新闻栏目设置上形成了一定的立体性和深度, 与同城乃至省内其他媒体形成区别。

2 气象新闻差异化竞争之信息来源

信息来源受限, 媒体不得传播或转载除了气象预报台站之外其他来源的气象预报;气象新闻报道对科学性和专业知识的严格要求, 已经成为气象新闻, 尤其是短期气象新闻和气候报道“同质化”无法逾越的门槛, 这也意味着媒体要发挥气象新闻的“竞争利器”作用, 必须不断开拓气象新闻的外延。外延有多大, 除了记者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外, 还取决于通讯员和专家队伍的壮大。

《东南商报》的“谈天说地”栏目自2008年创办以来就十分注重通讯员和专家队伍建设, 特别是在和气象有关的延伸领域, 如物候、节气民俗等方面积累了一批通讯员和专家资源, 尤其是专家型通讯员队伍, 他们所具备的专业知识不仅为气象新闻报道提供了权威解释, 也以专家眼光挖掘了更多的新闻线索, 拓展了气象新闻报道的领域。

3 气象新闻差异化竞争之报道内容

气象新闻报道除了常态化的短期气象报道外, 还包括与气象间接相关的“气象知识”“与气象相关的知识”或“与气象相关的新闻”等。所谓气象知识, 主要是指气象新闻中所涉及的气象学知识;“与气象相关的知识”主要是指应对天气变化的常识等。事实上, 气象对战争、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等领域都有影响, 而这些也都可以成为气象新闻报道的方向。即便是常态化的短期气象报道, 也因涉及本地区居民可能前往的主要旅游城市、风景区、本地商人主要经商地区而突破常见的“气”“温”“云”的内容局限。

“承承看天”栏目虽然创办时间不长, 但在报道内容差异化上一直进行探索, 每周一对未来一周的天气预报, 每周五对周边主要旅游城市和风景区天气的报道等, 丰富了报道内容, 也满足了更广大受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谈天说地”栏目中, 对传统节气民俗的挖掘、对动植物因气候变化而引起的反常现象的剖析, 也都是对气象新闻延伸报道的有益探索。

4 如何进一步做好差异化竞争

在过去8年里, 我们一直对气象新闻的差异化竞争进行积极有益地探索, 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 在气象新闻报道领域继续走好差异化竞争之路, 还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

首先, 需要进一步开拓信息来源, 建立更庞大的通讯员和专家资源库, 尤其是对“草根”通讯员的挖掘。

气象新闻虽然有其特殊性, 但其本质仍是新闻的一种, 必然要遵从新闻所应具备的一些要件。曾有鄞州龙观乡的村民给本报热线打来电话说, 天降霜导致田里的土豆苗受损。该村民种了20多年土豆, 以往在这个时节本不该出现霜降。气象专家除了分析特殊天气现象形成的原因外, 还提及了民间有“清明断雪谷雨断霜”的说法。像这种来源于市民中的气象新闻无疑是常规气象新闻中比较少见的, 也是我们进行差异化报道的一个可突破的途径。

其次, 在内容上要改变气象新闻重民生轻经济的传统模式, 开拓新的报道领域。

经济学界有个著名的“德尔菲气象定律”, 说的是企业在气象信息上每投资1元, 便可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

《东南商报》转型, 以商为本, 也对我们在今后的气象新闻报道中加强对气象经济和经济气象的关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宁波有不少做外贸生意的商人和企业, 主要经商区域的天气和气候变化, 或多或少会给他们的出行和生意带来影响, 而这也是我们以往忽视的相当大的一个领域。

此外像与外贸生意有关的航运、物流等行业也和天气有着密切关系, 行业本身也希望通过获取更多精确的气象信息来安排日常的工作;另一方面, 农林牧副渔各个行业和气象本身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而这些也是以往我们所没有重视的。

第三, 在内容上既要注重现象报道更要注重对现象背后原因的挖掘。

对特殊天气现象、气候变化规律的报道是气象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随着受众对气象信息的需求的不断变化, 再加上近几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 仅仅局限于就气象谈气象的新闻报道已经无法满足受众的要求, 更应该侧重于对引发极端天气事件背后的气候、环境变化的诘问力度, 除了唤醒大家的环境保护意识外, 更应该追究天灾背后的人为原因。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极端天气的频繁发生, 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发展, 人们对气象新闻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增大和提高。对于都市类报纸而言, 如何做好气象新闻, 发挥其作为“竞争利器”的作用, 是值得深入探讨的。本文结合《东南商报》过去8年气象新闻报道的实践, 从“差异化”竞争的表现形式、信息来源、报道内容3方面着手, 深入分析如何做好气象新闻的差异化竞争, 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都市报,气象新闻,差异化

新闻媒体的差异竞争 篇2

 该公司应该采取差异化的集中化竞争战略。

 目标集中化战略应具备的条件是:其他的竞争对手不打算实行集中化战略,企业的资源有限,行业存在差异化的需求,该细分市场容量足够大。

 根据上述资料简述你对企业核心能力的理解。

 答:核心能力是指居于核心地位并能产生竞争优势的各种能力和知识。只要能为企

业长久使用且不为其他企业模仿的能力是核心能力,能够成为企业利润源的能力也是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不等同于核心技术,关键是能为自己所特有,并能在整个价值链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一席之地。

新闻媒体的差异竞争 篇3

一、打“本土牌”, 以全球视野聚焦本土, 突出地域特征, 走本土化、专业化、通俗化发展之路

有研究者指出, 进入21世纪以后, “媒体市场发展比较迅速, 电视传媒间的竞争日趋激烈, 如何在这场令人目不暇接的媒体大战中能独占鳌头, 获得观众的青睐, 各家媒体都使出了自家的看家本领。”[2]广东市场的竞争尤为激烈, 据1999年尼尔森数据显示, 当时广州地区香港电视占去了70%左右的份额。作为我国最年轻的省级电视台, 南方电视台创立伊始就肩负与“境外主力电视媒体抗衡”, “为广东天空上的话语权而战”的重担, 如何快速提升竞争力, 获得传播主导权, 成为摆在南方电视台面前的首要课题。

南方电视台通过组织优化和流程再造、定位调整、差异化竞争、品牌塑造等一系列举措, 逐步变频道资源的优势为节目特色的优势, 在华南市场上异军突起, 成为收视份额增长最快、升幅最大并能与境外电视竞争的新锐电视媒体。历经十余年的蓬勃发展, 南方电视台频道不断变革创新, 逐步梳理出了清晰的频道定位和明确的市场区隔:南方经济科教 (TVS-1) 定位为关注民生的普通话频道;南方卫视 (TVS-2) 定位为广东新型的本土合家欢粤语频道;综艺频道 (TVS-3) 定位为开心频道;影视频道 (TVS-4) 定位为“专放老百姓爱看的影视剧”的专业影视频道;少儿频道 (TVS-5) 是中国大陆第一个面向儿童的专业少儿频道, 形成五大频道齐头并进、同步增长的良好势态, 成为广东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强势电视媒体。在探索实践过程中, 南方电视台始终着眼以服务社会民生为主导, 以全球视野聚焦本土为方向, 以城市化、本土化、通俗化为特色, 努力打造具有鲜明本土特色的新型媒体。

南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立足以全球视野聚焦本土新闻, 经济科教频道2010年推出的口号:“离你更近, 看得更远”就是这个理念的最佳诠释。打“本土牌”, 就是利用“本土”这一香港电视不可替代的特色争取本地观众。南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群的特色更为鲜明, 品牌效应更为突出。其新闻类节目主打社会新闻, 经过整体规划包装, 打造了一个极富广州都市特色的关注民生、本色报道、多屏联动的类型化节目群, 拥有了一系列家喻户晓的自创品牌节目。

《城事特搜》的出现“改变了频道的气质, 使南方卫视在长期的摸索中终于找准了自己的定位、风格和特色”, 堪称南方电视台的王牌节目。它是一档以搜罗粤港两地城市生活新、奇、趣的人和事, 关注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新鲜话题为主的大型都市生活资讯节目, 自2002年6月17日开播以来, 一直雄居南方电视收视榜榜首。《今日一线》号称“代表着广东普语电视节目的标杆”, 是南方电视台另一档具有代表性的品牌节目。作为一档新闻杂志性节目, 《今日一线》打破了粤语新闻一统广州的格局, 播出一周后收视率就跃升广州普通话收视第一的位置, 并引发了广东新闻的一系列改革。

二、打“民生牌”, 以平民化视角聚焦民生新闻, 突出民生特色, 打造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品牌节目

“用‘平民化的视角’来关注百姓的日常生活, 还要用‘平民化的视角’来考虑百姓的接受习惯, 以寻求符合普通百姓审美情趣的表达方式。”毋庸置疑, 南方电视台最受关注的新闻类节目, 是几档富有民生特色的粤语品牌节目, 包括《城事特搜》《今日最新闻》《讲开又讲》《卫视新闻坊》等, 这些节目以市井文化为内核, 以新鲜趣味和生动活泼的形式, 为受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本土资讯和服务, 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追捧。事实证明, “老友电视”有效增强了节目的关注度, 抓住了受众眼球, 养成了收视习惯, 形成了收视期待。

《城事特搜》是南方电视台“以快乐、创新、激情的姿态打造全球最具活力的粤语新闻品牌”。这是一档演播室与现场互动的大型都市生活资讯节目。该节目搜索城市生活新、奇、趣的人与事, 关注与市民生活消费密切相关新鲜话题。运用幽默的手法, 捕捉民生百象, 与观众共同感受城市生活。节目在报料、活动环节, 注意加进更多与观众互动的环节, 使整个节目与观众既贴身有贴心。节目节奏明快, 动感十足, 让人耳目一新, 深受广大观众喜爱。《城事特搜》以生动的播报, 人性的表达, 敏锐的观察, 关注社会问题, 关注普通百姓生活, 强烈的个性风格和社会责任感, 在观众心目中树立了口碑。通过创新的精神、超前的思维、精细的运作, 奉献给了广大观众一个实实在在的品牌节目。

《讲开又讲》是南方卫视的另一档品牌节目, 最初是作为《城事特搜》的后续栏目而推出的。节目搜罗全国各地有趣另类的新闻资讯, 报道城中大小事件, 反映社会人生百态, 配以观点辛辣的评论, 并开通与观众互动的平台, 让观众足不出户便能大开眼界。“讲开又讲”是节目的口头禅, 而“讲”则是节目的主要表达形式。节目短小精悍 (每期节目时长约13分钟) , 广受好评。《今日最新闻》是南方卫视于2009年国庆节全新打造的一档评论性粤语新闻栏目, 以“同声同气自己人”的本土特色, 用诙谐的言语、尖锐的观点, 报道并点评身边发生的事情。内容贴近民生, 反映民意, 自开播以来, 深受广东本土观众的欢迎。《今日最新闻》三大板块包括:《今日最争议》根据每日最尖锐、最争议话题, 观众以手机短信息发送投票序号及个人评论, 投票数据将在节目全过程实时反映, 评论将在屏幕下放滚动播出, 节目尾声主持人公布投票结果, 并就当日“最争议”话题发表评论, 入选观众评论将被作为的“百姓最金句”, 在下一期节目结束的同时读出;《民生最热点》播报每日民生大事、突发事件、公共新闻;《发现最新鲜》主要搜罗各种新鲜奇趣的人和事, 也介绍传统文化、民风民俗、旅游信息等。

三、打“多屏牌”, 跨媒体融合混搭多屏联动, 拓展受众参与元素, 打造载具多元的新闻媒介平台

进入全媒体时代, 受众对信息传播的诉求呈现差异化, 多来源和跨媒体已经成为当今媒介环境下新闻消费的显著特征, 纷至沓来的新媒体工具, 完全颠覆新闻媒体人与受众对话的传统方式。在全媒体背景下, 传统电视媒体正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占据媒介中心地位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电视媒体的地位正呈断崖式下滑, 由“第一屏”沦为了“第二屏”甚至是“第三屏”、“第四屏”。随着新媒体迅速崛起, 传统的信息媒介传播格局已经被打破, 传统电视媒体的版图日渐缩小, 新媒体已经对传统媒体形成倒逼之势。

近年来, 南方电视台积极进军新媒体市场, 与广东电信合作开办了10个IPTV点播频道, 在新浪、搜狐开办了视频播出平台。米线社区是广东广播电视台的新闻网络社区, 以《今日一线》《今日最新闻》《第一时间》《南方报道》等新闻节目为依托, 倾力打造的综合性网络服务平台。在新媒体冲击传统媒体的今天, 媒介融合已经成为发展趋势, 跨媒体实现融合, 全方位的立体报道新闻事件已经成为满足了受众新闻消费需求, 实现媒体效益最大化和最优化的有效途径。借助这一平台, 南方电视台围绕同一新闻主题, 从不同角度、侧面作多次、连续报道, 呈现出系列报道的特征, 既深化了主题, 又体现了报道的广度。

四、结语

南方电视台准确定位, 差异竞争, 有效利用差异化策略, 最大限度地拓展市场空间, 成功打造了一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本土化的品牌节目, 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南方电视台的贡献不仅仅是夺回了一定的市场收视份额, 更在于传播主导权的获得”, 成为抵御境外电视入侵的生力军。南方台电视新闻类节目不在新闻资讯数量和反应速度上下功夫, 而是依靠本土特色、平民视角和鲜活形式, 另具一格,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胜出, 也为全媒体语境下传统电视新闻媒体困境逆袭, 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的成功样本。

摘要:南方电视台通过定位优化调整和再造, 走差异化竞争的品牌塑造之路, 以其鲜明的岭南地域特色, 成为广州地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新锐电视媒体。其以本土特征、民生特色和个性化本色报道为主要特点的民生新闻类节目异军突起, 成功突出境外电视重围, 获得观众青睐。

关键词:全媒体,南方电视台,差异化竞争

参考文献

[1]白玲, 蔡照波.南方在嘉木 (广东南方电视台十年志〈上〉) [M].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3.

新闻媒体的差异竞争 篇4

提差异化设计这个词语,是因为实在是看到了太多太多同样的网站了。很多行业都拥有几家除了域名和样式不同,其他几乎完全是一样的网站,也就是说,从战略到功能范围,到信息构架,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有页面的框架和视觉效果。

同质化的产品竞争在其他的行业中有可能还不是太大的问题,传统行业中,由于时间,地域,空间……的不同,即使存在着完全类似的两个产品,其发展和营销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两条路,(例如江南的大米和东北的大米,虽然比较类似,但是人们的感念中还是很容易的将其区分开)甚至在很多由销定产的企业中,根本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由于互联网的特殊性,出来网站制作公司以外,其他几乎都没有可能以销定产,所以在互联网的运营中,大部分公司都是由设计进行主导的,但是由于互联网淡化了空间和地域上的区分,缩小了时间的差别,这样使得很多传统营销中的手段都难以施展,这就给互联网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必须能支持存在互联网特色的营销。

但是由于中国互联网行业(或者还不足以说成是一个行业)的不成熟,很多设计师由于缺乏设计的基本的判断能力和创新的能力,所以只好抄袭对手的设计,很多时候,连一个明显失败的设计,还有很多的对手抄袭,

同时,在国内,挖对手墙角的事情还是屡见不鲜的,那些同样公司过来的员工,不出意外的话,还会延续原来公司的设计风格继续下去。

这样的网站的运营很大程度上是大家比烧钱的能力,期盼着有那一天,所有的同行都一起死掉,或者是都被自己收购,但是任何一个投资者都不希望自己的投资不要浪费,同行的死掉似乎有一点困难,很多时候都是只能无奈的增资苦撑;从令一个角度看,收购的难度也比较大,由于竞争的激烈,大部分同质竞争导致的结果都是对用户免费,而其在中国互联网免费氛围的笼罩下,很多时候,即使是所有的同行都合并起来,想要向用户收费也是非常困难的,没有收入,想上市成了另一个梦想,另一个问题是,由于之前的烧钱大战中,很多的的公司的投资都是千万美金的投入,加上溢价,在没有摸到上市的胡子前,想有谁花下数亿的美金,几乎是个天方夜谭。

白鸦在他的理论中,是及其强调创新的,但是在国内的设计师的能力范围先,完全对于一个行业的创新是及其困难的。甚至在设计出来以后,也会被许多的同行去抄袭,所以国内的设计似乎是忘记了这一点。

但是创新的能力在设计的过程中还是需要的,就算是在同样的一个行业中,设计师还是能走出来很多不同的路来。

但是设计的差异性必须要有,如果在一个行业里的设计师都有不同的设计,我相信我们今天的网络会更加丰富多彩。

续:《差异化设计之二:差异化设计的例子》

新闻媒体的差异竞争 篇5

横向差异首先由豪太林 (Hotelling, 1929) 将其引入寡头竞争理论分析中, 他假设消费者均匀分布于单位长度的直线上, 消费者具有无弹性的单位需求, 运输成本是距离的线性函数, 他们依据最小化实际支付即价格和运输费用之和来确定提供产品服务的企业[1]。豪太林模型实际上刻画的是一个两阶段动态博弈, 在博弈的第一阶段企业决定自己在产品空间中相应的位置, 然后在给定双方在产品空间中位置的条件下就产品价格展开竞争。他指出均衡条件下, 企业向产品空间中心集中可以提高其均衡利润水平, 从而导致均衡条件下企业在产品空间中心集中, 此即横向差异的“最小差异化原则”。同横向差异产品空间相对应的是纵向差异产品空间。寡头竞争理论分析中产品空间策略的横向差异模型同纵向差异模型存在很多相似之处, 泰勒尔 (1998) 在假设消费者纵向偏好差异足够大的条件下, 分析了双寡头在质量空间中的均衡策略, 结果显示:企业质量策略也符合“最大差异化原则”, 因为企业通过质量空间差异化来缓和二期的价格竞争, 从而使得即使质量生产不需成本条件下, 低质量企业也拥有把质量降到最低的动机。沃西 (Wauthy, 1996) 在假设质量生产成本为零条件下, 也得到类似上述结论。

现有文献在分析寡头企业在纵向差异产品空间中的策略时, 均隐含设定企业产品在横向差异产品空间中不存在任何差异。本文首先将产品横向差异引入纵向差异竞争模型, 并在假设企业产品存在一定横向差异条件下, 就寡头企业的质量—价格博弈的均衡展开分析。同泰勒尔 (1998) 和沃西 (Wauthy, 1996) 的结论相反, 在我们的假设条件下, 均衡策略符合所谓的“最小差异化原则”。这是因为:产品横向差异的存在增强了企业的市场力量, 使得企业通过产品的纵向差异化战略以缓和价格竞争而带来的潜在收益有所减少, 从而弱化了企业在纵向差异产品空间上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动机。本文余下部分安排如下:第二部分是模型设定和寡头企业的需求函数分析;第三部分是给定企业空间位置符合一定差异条件下, 关于寡头企业的质量—价格博弈的均衡分析;最后是简短小结。

二、模型与假设

我们假设只存在两个企业生产某一种产品, 消费者均分布于单位长度的直线上, 其对企业生产的产品具有单位需求, 其效用函数为: (1)

其中k为消费者的保留价格, 我们假设其足够大, 使得在均衡条件下, 所有消费者均被市场所覆盖;si、pi和xi分别为企业的产品质量、价格以及企业在直线上位置, 这里我们假定企业的可行质量空间为 , 质量生产成本均为零, θ为消费者的偏好系数, 在[0, 1]区间上服从均匀分布, 消费者的偏好同其在直线上的位置无关;t>0为一常数。不失一般地我们假设s2>s1和x2>x1, 企业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为零。最后我们假设企业在空间位置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即: 。

根据式 (1) , 位于处处在企业1和2之间无差异消费者的偏好系数为:

这样我们分别得到企业1和2的需求函数:

在 条件下, 容易证明企业1需求函数D1 (p1, p2) 是关于p1的分段连续的, 具体形式如下:

条件Ⅱ:

从需求函数形式知, 给定s1、s2、x1、x2、条件下, 企业1和2的利润函数π1 (p1, p2) 和π1 (p1, p2) =[1-D1 (p1, p2) ]p2也分别是关于、的分段连续函数。除了我们企业在横向差异产品空间即位置存在一定差异外, 我们的模型结构和泰勒尔 (1998) 模型相类似, 企业首先选择产品质量, 然后在给定质量条件下就产品价格展开竞争, 因此我们得到一个质量——价格博弈模型。在接下来的部分, 我们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其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三、质量——价格博弈分析

我们先在给定质量条件下求得价格竞争的均衡价格, 再根据价格竞争的均衡利润解得均衡质量策略。容易看出, 任何满足条件Ⅰ和条件Ⅴ的价格策略p1、p2均不可得构成价格竞争子博弈的纯战略纳什均衡, 因为在Ⅰ条件下, 企业2的利润为零, 其总可以把降到 以下, 从而获得严格为正的利润;同理, 在Ⅴ条件下, 企业1的利润为零, 企业1总可以把降到低于 的水平, 从而获得严格正的利润。下面的引理1和2同样表明, 任何满足条件Ⅱ和Ⅳ的价格策略p1、p2也均不可得构成价格竞争子博弈的纯战略纳什均衡。

引理1:若 , 则任何满足条件Ⅱ的p1、p2均不可能构成价格竞争子博弈的纯战略纳什均衡。

证明:假设在 满足条件且构成一纯战略纳什均衡, 由于满足条件Ⅱ的所有 为一开集, 由式 (4) , 根据企业1和2的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并整理得:

其中, 而条件Ⅱ要求:, 根据式 (7) , 只要我们证明便 便可得到矛盾。由式 (8) 知, p'2的惟一正根: , 当 时, 这就是我们所需的结果。证毕。

引理2:若 , 则任何满足条件Ⅳ的、均不可能构成价格竞争子博弈的战略纳什均衡。

证明:假设存在p*1、p*2满足条件Ⅳ且为一纯战略纳什均衡, 由于满足条件Ⅳ的p1、p2为一开集, 由式 (6) , 根据企业1和2的利润最大化一阶条件并整理得:

而条件Ⅳ则要求 , 因此只要我们证明 , 便可得到矛盾。由式 (1 0) 知, p'2|的唯一正根: , 当 时, 有 , 这要求我们所需的结论, 证毕。

现在我们来讨论满足条件Ⅲ的p1、p2构成价格竞争子博弈纯战略纳什均衡的可能性, 假设p1、p2满足条件Ⅲ, 则根据式 (5) , 企业1、2利润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分别为:

联立 (11) 、 (12) 得:

当 时, 容易验证p*1、p*2|满足条件Ⅲ, 因此p*1、p*2|是当 时满足条件Ⅲ的惟一可能的纯战略纳什均衡。

引理3:当 时, 给定p1=p*1|, 所有满足条件Ⅰ、Ⅱ、Ⅳ、Ⅴ的价格策略p2均严格劣于p*2|。

证明:给定p1=p*1, 满足条件Ⅱ的p2最小下确界

设ε为一任意小的正数, 则当 时:

, 由于在、满足条件Ⅱ时, 且关于连续, 所以满足条件Ⅱ下, 企业2所能获取利润的最大上确界为:;同时由于关于连续, 故所有满足条件Ⅰ的所能获取的利润。因此所有满足条件Ⅰ、Ⅱ的价格策略均严格劣于。同理可证明得给定=, 条件下, 所有满足条件Ⅳ、Ⅴ的价格策略均严格劣于 , 证毕。

引理4:当 , 给定, 所有满足条件Ⅰ、Ⅱ、Ⅳ、Ⅴ的价格策略均严格劣于p*1|。

引理4的证明思路完全类似于引理3, 故我们把引理4的证明留给读者自己去验证。

定理一:若给定 , 则价格竞争子博弈存在唯一纯战略纳什均衡:

证明:当 是满足条件Ⅱc的唯一可能的纯战略纳什均衡, 再由引理3、4知其为一纯战略纳什均衡, 由引理1、2唯一性可得证, 证毕。

价格竞争博弈的纯战略纳什均衡满足条件Ⅲ, 所以根据式 (5) 可知, 企业1、2的均衡利润分别为:

企业一期质量策略就是最大化二期价格竞争的均衡利润, 在给定质量生产成本为零的条件下, 由式 (13) 、 (14) 知:企业1、2的均衡利润分别是关于s1、s2的严格增函数, 所以一期质量博弈的均衡策略为: , 综上所述并结合定理一, 可得下述定理:

定理二:给定, 质量——价格博弈存在唯一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直觉角度来理解定理二的经济学内涵:因为给定双寡头产品在横向差异产品空间的差异相对整个质量空间而言较大时, 企业就分别在相应横向差异产品空间中形成“市场壁龛”, 增加了各自的市场力量, 在给定质量生产成本为零条件下, 企业质量趋向产品质量空间的上界时, 需求效应引起的利润增加相对大于价格效应引起的利润减少, 从而导致均衡条件下, 双寡头在纵向差异产品空间中的均衡策略符合最小差异化原则。

四、结语

我们通过引入横向差异因素, 假设寡头企业的产品存在一定的横向差异条件下, 构建了质量——价格博弈模型, 并得到唯一的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由于横向差异因素的存在增加寡头企业对不同偏好消费者的市场力量, 从而削弱了其在纵向差异产品空间上实施差异化战略以增加市场力量的动机。因此, 同泰勒尔 (1998) 和沃西 (Wauthy, 1996) 的结论相反在我们的假设条件下, 均衡策略将符合“最小差异化原则”。至于当寡头企业产品的纵向差异小于我们给定的条件时, 位置——价格博弈的均衡还有待于进一步分析, 以最终将寡头竞争的横向差异与纵向差异产品空间策略分析融入同一分析框架。

摘要:文章将产品横向差异引入寡头竞争模型, 并在假设企业产品存在一定横向差异条件下, 得到质量——价格博弈的惟一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由于横向差异的存在增强了企业的市场力量, 使得企业通过实施纵向差异化战略以缓和价格竞争而带来的收益有所减少, 从而弱化了企业在纵向差异产品空间上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动机。因此, 均衡条件下, 我们得到同现有大部分文献相异的结论:即企业在纵向差异产品空间上的策略符合最小差异原则。

关键词:横向差异,纵向差异,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

参考文献

[1]斯蒂芬.马丁:高级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3

[2]泰勒尔:产业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新闻媒体的差异竞争 篇6

二战前, 德国长久以来对于大企业的联合和垄断乐见其成。垄断行为不但不视为违法, 而且会得到赞赏。对于当时的国际环境, 垄断提高了德国的国际竞争力, 缓解了经济周期性波动, 部分解决了生产过剩和不稳定。即使人们意识到垄断增加了消费价格, 提高了社会成本, 但也是值得付出的代价。例如在1923年德国政府颁布的《防止经济权利滥用条例》中, 重点强调卡特尔的正面作用, 只对滥用权力的行为进行灵活的行政调整。

二战后, 避免战争再次爆发, 美国为消解德国工业特别是和军事相关产业的实力, 利用其在占领区的强势地位, 对德国立法者进行了反竞争法方面的教育指导, 并直接参与到竞争法草案的制定中, 1957年颁布了有着美国反托拉斯法影子的《反限制竞争法》, 明确禁止了反竞争行为和联合。可以说, 德国推行积极竞争政策的开端既不是德国人自己的发明, 也不是为德国人谋福利的。此法案的推出虽然出于对德国经济压制的目的, 但最终被接受为德国基本的经济制度。德国经济的强劲复苏, 也使得人们更加认同自由经济理念。但在法案起草时, 此法案得到了工商界的强烈抵制, 认为给予行政管理者太大的权利去干预经济, 希望政府只是监督卡特尔的滥用行为, 结果导致该法案迟迟不能推出。为了及早颁布法案, 与美国当局官员沟通后, 德国政府在法案中通过了一系列的弱化竞争法的豁免条款。所以颁布的条文是禁止卡特尔原则和滥用原则相妥协的结果。

这种妥协也反映出德国竞争法理念与美国的不同。有人说这种不同可以归结为欧洲大陆和盎格鲁-萨克逊民族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欧洲大陆在强调个人自由的同时崇尚社会总体性和国家权威。对于通过充分竞争来取消垄断实现个人全面自由持有怀疑态度。充分的自由可能导致社会的无序和混乱。有时必要的经济集中可能更有利于社会的整体福祉。这种传统使得德国在战后很快接受了将市场和社会调节相结合的社会市场经济理念。一方面鼓励竞争, 承认自由竞争可以使国家用最少的管理费用实现最大经济效益和技术进步。当市场主体出现干扰充分竞争的行为和过分集中, 国家通过强力干预, 使其他市场主体不受到限制竞争行为的损害。另一方面, 不迷信自由市场能自动实现个人的公平、富裕和幸福。政府通过法律、伦理、道德、政策等对市场进行合理的引导, 提供健康有序的社会经济环境, 而不是任其发展, 只热衷于维护自由环境。

在这种理念的引导下, 德国接受了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30年代提出的有效竞争理论。该理论认为传统的完全竞争的观点是不现实的、理想化的, 现实社会中不可能存在纯粹的、完全的竞争。我们现有的或有效的竞争形式, 只能是不完全的竞争, 即垄断竞争。所以应该在鼓励竞争的同时, 有效地发挥“规模经济”的利益, 把竞争的刺激性同大规模生产和科技进步结合在一起, 形成有效的竞争。这种理论对以完全竞争的理想模式出发的完全自由主义进行了修正。一方面并不排斥现行竞争法的基本构想和经济政治价值, 另一方面以更灵活的经济模式作为现行制度实际的指导准则。政府在采取经济措施时要根据市场状况灵活把握。在企业数量多而规模小的情况下, 应该促进企业的合并或者联合, 增加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秩序。在企业数量少且占有市场份额过大时, 控制企业合并和现在企业干预市场行为, 防止少数大企业垄断。在企业已经形成市场垄断地位的情况下, 通过拆分企业的方式增加企业数量提高市场竞争强度。在暂时不能拆分时, 严格监督垄断企业的行为, 防止其滥用其优势地位。

为了贯彻上述理念, 在对卡特尔的制裁方面, 区别与美国更倚重严格的司法程序、甚至刑事诉讼。德国采用了更加灵活方便的行政措施。德国实施反垄断法的主要机构是各级卡特尔局。卡特尔局是依据《反限制竞争法》成立的独立的行政机构, 拥有对垄断的调查权和行政执法权, 并可对当事人进行裁判。当事人不服可以请求法院司法裁决。卡特尔局的审查和裁决往往具有鲜明的政策性, 国家整体经济效率的考量往往要优先于竞争自由的考量。当然德国也允许民事损害赔偿诉讼, 但远没有官方的行政制裁更加重要。

由于传统与社会环境的不同, 移植了美国竞争法的德国竞争法有所取舍地塑造了自己独特的个性, 更灵活地实现了合作与竞争的动态平衡。

摘要:二战后的德国竞争法大量移植美国竞争法, 改变过去对垄断的认可, 开始禁止反竞争行为。同时由于德国固有的传统和社会市场经济的理念, 对于垄断, 采取了更为灵活的有效竞争原则。通过政府的行政干预, 希望市场呈现合作与自由竞争的动态平衡, 走出了和美国不尽相同的反竞争法之路。

新闻媒体的差异竞争 篇7

真人秀, 尚没有很规范的定义, 多指“由普通人 (非演员) 在规定的情景中, 按照预定的游戏规则, 为了一个明确的目的, 做出自己的行动, 同时被记录下来而做成电视节目”, 也泛指“由制作者制定规则, 由普通人参加与并录制播出的电视竞技游戏节目”。还有人把它定义为“特定虚拟空间中的真实故事, 以全方位, 真实的近距离拍摄和以人物为核心的戏剧化的后期剪辑而做成的节目”。[1]

二、真人秀节目的问题——同质化

(1) 同质化的表现。在中国电视的舞台上有很严重的跟风状况, 比如说《超女》的成功之后, 就会有《快男》《快女》;《中国好声音》之后就会跟风出现《我是歌手》《最美和声》等, 《爸爸去哪儿》火了以后, 一大堆跟风的亲子类节目就出现在人们的视线里。回顾近几年来的中国真人秀节目发展历程, 几乎都遵循着一个规律:欧美首创——港台移植——国内复制。例如, 广东卫视《生存大挑战》来自于美国CBS的《生存者》;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来自美国FOX的《美国偶像》;《我们约会吧》引自英国的《Take Me Out》, 无一例外, 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同样来自于海外——荷兰的节目《The voice》。

(2) 同质化的危害。真人秀节目在我国被大量复制, 想独辟蹊径也着实不易。我国的真人秀节目原创力低下, 目前的节目主要是对国外成功节目的借鉴和模仿。吸取国外的丰富经验, 这是提倡的, 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 偶尔克隆一下同类节目, 也是可以理解的。受《超级女声》真人节目的诱惑, 其他类型的真人秀节目如雨后春笋, 遍地开花。不可否认, 越来越多的真人秀节目质量下降, 其因复制的技术不高, 精华没吸取到, 反而堆积了粗鄙的娱乐垃圾比比皆是。电视台之间出现同质化的恶性竞争, 同类节目内容、形式雷同。各大电视台在原有节目创新能力不足、收视率低迷的情况下, 纷纷开办收视率较高的婚恋情感类电视相亲节目, 导致同质化的恶性竞争。

由此, 我们必须在文化大繁荣大融合的今天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走出差异性才有可能推进真人秀节目的真正繁荣。

三、寻找真人秀节目的突破口——差异性竞争

(1) 差异性竞争概述。差异性竞争是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迈克尔·波特 (Michael E.Porter) 提出的。他是当今全球第一战略权威, 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 是现代最伟大的商业思想家之一。所谓“差异性竞争”, 就是通过市场细分和个性化服务来获得差异化竞争优势。差异化竞争:是将提供的节目或服务差异化, 树立起制作的节目在全行业范围中独特性的东西。实现差异化竞争可以有许多方式, 如产品设计、品牌、技术、产品功能、顾客服务、商业网络及其他方面的独特性。

(2) 差异性在真人秀节目中的表现。1) 极具亲民性的话题。话题选取的重要性无论是哪种类型的真人秀节目, 必须具备一个较固定的形式载体和不衰的话题, 话题要有平民视角和亲民特征2) 现场即兴的戏剧性元素。在节目进程中无意间产生的一些意料不到的插曲和内容, 会对受众产生新的期待, 话题内容在跌宕起伏、一波三折中进行, 在充满疑问、猜测或是冲突矛盾中展开, 受众对结局充满期待, 这种悬念性的戏剧效果紧紧抓住受众的眼球, 很好地提高了节目的收视率。3) 独具魅力的主持风格。在真人秀节目中, 说话者是主角和核心, 他们的口才成了真人秀节目的制胜法宝。主持人是每期节目固定的组织者和说话人, 他们极具个性特征的言语、综合素质、魅力和作用在脱口秀节目中可发挥到极致。正如《爸爸去哪儿》突破了原始形态在舞台上说话的主持人的形象而变成了村长, 以这一种最亲民又新颖的方式立刻拉近了观众与节目之间的距离。

(3) 以《爸爸去哪儿》为例探讨差异性竞争。湖南卫视播放的《爸爸去哪儿》的版权和模式购自韩国MBC电视台的《爸爸!我们去哪儿?》, 即是一档同名复制电视真人秀节目。很多人会不理解它也是被复制过来的, 为什么还以这档节目为例探讨差异性竞争的问题, 那是因为我们分析其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爸爸去哪儿》有很多的创新点和差异化的点值得借鉴和探讨,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1) 采用野外综艺形式。除了摄影棚里面不断录制以外, 其实我们还有野外综艺。2) 对中国文化中存在的“父亲角色失位”重新审视, 媒体责任显现。这个堪称“80后育子样本”的节目, 让网络上关于亲情和爸爸的话题不断发酵。3) 本土化改造成功弱化淘汰机制, 符合中国国情与文化传统。

亲情的展现、宝贝们的天真浪漫、五个家庭的互助友爱, 看《爸爸去哪儿》时的观众们总是会被种种温情所打动, 打了一张成功的温情牌。

四、差异性竞争实现模式探索

(1) 策划模式差异性。1) 提高节目的策划。目标是我们来检验策划是否成功的标准。目标确立的过程也是电视节目策划的过程。当我们制定电视节目方案时必须要知道电视节目策划的目标;当我们做电视节目的策划时, 我们要考虑我们创作什么样的节目、节目的风格以及节目的效果, 确定目标的前提条件是找准观众定位。2) 提高节目创新性。一定程度上, 电视媒体本身就是靠创新来生存和发展繁荣的, 人才的创造力会最大限度地激发创新的原动力, 是电视事业的必然要求。传媒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 需要高素质的人才来创造出高质量的媒介产品。只有拥有高质量的电视产品, 才能有效地占领市场。人的潜能是无限的, 我们要好好激发优秀传媒人的潜能。3) 力求节目形态上的差异性突破。事实上, 不少简单克隆的真人秀节目, 已经有不少因为缺乏卖点、受众定位不明确以及服务功能很难体现, 在开播不久就夭折。而要在节目形态上有所突破, 就必须解决好这样几个问题:第一, 是“真服务”还是“伪作秀”。第二, 选手的真实故事能否成为节目的支撑在每期节目中。第三, 是连续剧还是系列剧。

(2) 制作模式差异性。1) 做好节目策划后的实施工作。确定策划方案后, 我们要认真组织实施。首先, 我们要把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作为我们工作的出发点。其次, 我们要遵照电视节目创作规律, 搞好现场的采访与拍摄, 节目的后期包装制作, 工作做好了安排播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实施:其一, 实施过程要循序渐进。其二, 周到细致的准备, 越细的准备工作, 往往越容易实施, 效果也更好。其三, 注意宣传效果。通过以上措施, 来达到观众过目不忘的效果。其四, 在实施过程中要学会变通, 不死板地按照方案执行。2) 制作模式改进。从制播合一到制播分离。我国电视行业从90年代初开始了一些“制播分离”的尝试, 但总体而言成效并不显著, 广播电视的核心业务是节目的制作和播出, 电视产业的发展关键在于竞争机制, 制播分离模式带动市场竞争的运转, 市场成为最公平的主体, 对于电视真人秀这类开放性节目市场无疑成为最具说服力的评判。

(3) 营销模式差异性。市场营销既是一种活动和一系列的制度, 也是为了向消费者、合作伙伴以及所有利益相关者创造、传播、传递和交换价值的一系列过程。节目利用新媒体形式将电视与网络联合, 真人秀节目出现在当下各种新媒体并活跃发展, 传统媒体生命力依然强劲的时期, 新旧媒体的互动与合作越来越频繁与密切, 这为真人秀节目提供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拥有自己官方微博、微信, 及时发布各种节目信息以及相关信息, 通过新的模式进行营销, 提高大众关注。

五、结论

新时期电视节目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只有在激烈的竞争中, 不断提高电视真人秀节目的策划, 加强对电视节目的创新性, 找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突破点, 找到一条在内容与形式上都适合中国观众的真人秀电视节目的表达途径, 差异化竞争打造具有中国味的真人秀电视节目, 我们才能可持续发展。

摘要:真人秀电视节目在我国走过了多年的历程。这几年, 真人秀节目更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各大媒体的屏幕面前。但真人秀节目在我国发展并很快流行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引来了不少质疑。从观众的角度来看, 会发现在中国电视的舞台上有很严重的跟风状况, 我国在模仿和借鉴国外真人秀节目的同时, 如何做好本土化工作, 进行差异性竞争,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将浅析我国真人秀节目发展及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最后, 找出相应的发展策略和突破点, 找到一条在内容与形式上都适合中国观众的真人秀电视节目的表达途径, 差异化竞争打造具有中国味的真人秀电视节目。

关键词:差异性,电视真人秀,竞争,突破口

参考文献

[1]林秀梅.平民的狂欢——真人秀的解建和建构[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5.

[2]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李蓁.试论电视竞赛类节目的个性创作[J].声声世界, 2010 (09) .

[4]赵洵.高收视率来自不竭的创新能力[N].新商报, 2010-06-28.

[5]梁国伟.数字电视媒介形态[M].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8.

新闻媒体的差异竞争 篇8

1 零售企业独特产业的特征

(1) 生产与消费的同步性。有形产品生产到消费的过程中有一定的时间间隔, 从生产、流通到最终消费要经过一系列的中间环节。而零售则不同于一般的产品, 零售企业的生产过程与消费过程同时进行, 具有不可分离性的特征。因为服务即是零售企业生产过程, 消费者和生产者 (零售企业) 必然会在此过程中发生联系, 导致生产的过程也必然就是消费的过程。

(2) 关联度高。零售企业与其他产业、部门的关联程度极高, 生产者与消费者分为两头, 即所谓的“一肩挑两头”, 它处于社会再生产产业链的关节点, 对其他行业或企业的带动作用也极大。

(3) 顾客参与性强。零售企业由于其本身的特性, 面对的顾客就是最终的消费者, 因而顾客在消费购买的过程中有很高的参与度。例如零售业态中的超市, 顾客可以自主选择消费, 是典型的高参与性态势。因此, 零售系统的效果很大程度受到顾客的需求、态度、经验、动机等的直接影响。

当前“以顾客的需求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已经成为绝大多数零售企业信奉的商场准则, 作为以服务为主的行业, “顾客就是上帝”、“顾客的话就是金科玉律”的思想一直左右着零售企业。这种思想导致企业在组织货源上一旦以顾客的误判为依据, 不但不能有效满足顾客需求, 而且会使企业积压大量供非所求的商品, 导致零售企业无效甚至错误的战略定位。因此, 零售企业仅仅满足顾客的需求是远远不足的, 应具有顺应市场的价值观, 寻求持久的竞争优势, 以此来吸引和维系顾客, 在满足顾客需求方面做得比竞争对手更有力和更有效, 即所谓的产品差异化战略。

2 零售企业发展的成功策略

成功的产品差异战略能够使企业对同等产品获取更高的利益, 并通过使用者高度依赖产品的差异化特征而获得用户的忠诚, 其核心就是创造顾客所需要的价值。根据不同顾客的不同需求, 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1) 目标顾客的确定问题; (2) 顾客核心价值的确定问题; (3) 顾客核心价值传达问题。试图满足所有顾客的所有需求势必会模糊企业形象、弱化产品特色。因此, 零售企业必须首先进行市场细分, 根据自身的资源能力和赢利前景、竞争势态等外部环境因素选择恰当的目标市场和目标顾客群, 再据此提供在目标消费者看来物有所值的产品或服务。

要把握顾客价值, 企业必须分析目标顾客价值构成要素及其相对重要程度, 进而明确目标顾客的核心价值需求。真正的顾客利益不是企业角度而是从顾客角度出发去描述的。对于顾客利益点的描述需跨越产品或服务本身的特点, 去发现产品或服务所能带给顾客的价值。例如:一个快递公司, 若将其所提供的服务表述为“递送迅速可靠”, 则只是直接对其活动的特点做出了阐述, 而若从顾客可能的利益和受益角度出发, 将公司业务表述为“免除顾客对于包裹是否按时达到目的地的担忧”, 则是考虑了公司对于顾客的价值所在。一般而言, 顾客价值可能由价格、设计、质量、速度、配套、形象、服务、创新等各种要素构成, 但其中的每种要素对顾客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顾客的重视程度也不一样。

产品差异战略的关键在于把握顾客的核心价值, 同时还必须清晰地将其传达给目标顾客群, 提升他们对于企业产品或服务的认识。创造出优于对手的顾客认知, 才会产生现实的差异化。这就要求要理解购买者看重什么, 在价值链的什么地方创造差异化属性, 创造产品的独特性需要哪些能力和资源。实际上在行业价值链的每一项活动之中都存在创造差异化的可能性, 最常见的零售产品差异化战略大致有:

2.1 在消费群中实现差异化

通过“市场细分”概念可以发现, 某种商品的市场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子市场, 即可以按照地理分布、消费者心理、人口特点、购买行为等特征为标志, 把错综复杂的市场划分为若干个顾客群, 然后从中进行比较分析, 从而寻求并评估某些需求未被得到满足或未被有效满足的特殊顾客群。因此, 零售企业在目标市场的选择上, 可依据以上理论把视线定在某一特定群体上以此作为本零售企业的消费群体。

2.2 在产品研发活动中实现差异化

在当前的市场竞争环境中, 处于领先或者支配地位的零售大企业, 往往占据了需求高、利润高的商品品种的市场份额。而对整个市场来说, 其实除了高盈利的那些品种, 还有一些未必是很小的其他边缘品种的市场空间。如果零售企业能够向这部分忽略掉的市场空档提供满足需求的商品, 往往也会大有作为。如:改善其设计和性能特色, 缩短新产品开发的周期, 增加产品的种类, 注重产品包装和环境保护等。

2.3 市场营销、销售和顾客服务活动的差异化

产品市场上要充分利用零售企业经营的灵活性优势, 为顾客提供卓越的技术支持, 加快维护及修理服务, 为消费者提供人性化的售后和咨询服务, 为自己在市场上找到一个能发挥优势的生存空间。

2.4 在产品价格上实行的差异化

在目前高度市场化的环境下, 产品的性能、技术已经逐渐趋同, 因此, 价格才是对消费者购买力影响最大的因素, 甚至在差异化产品市场上, 一定程度范围内也要承认价格差别的作用。在同一个限度内, 大部分消费者如果发现明显廉价的产品, 就可能舍弃差异而选择相对廉价的产品。所以, 零售企业在经营中过程保持较低的经营成本, 精打细算, 以低价位的优势在市场中获胜, 而把真正的实惠让利给消费者。

产品差异总是事关顾客价值, 企业能够采取许多行动来创造顾客的知觉价值和实际利益, 并影响顾客的知觉价值, 而影响顾客知觉最直接最直观的方式是展现或创新产品的客观特性。外观是产品给人的第一印象, 最能吸引观众眼球, 特别引发感性的消费者购买;性能是竞争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通常与技术创新联系在一起;质量的重要性自然无需多言;多数消费者都不是某一产品的专家, 他们非常在乎购买的产品是否便于安装和使用;服务与技术支持水平是产品差异化的一个重要来源, 体现在售前、售中、售后各个阶段。由于在同一目标市场上, 存在着其他的竞争对手, 零售企业若不进行带有自身个性的市场定位, 就会使得自己在同一市场上与其他企业相比毫无特色, 消费者感受不到其产品的优势, 也就难以形成稳定的消费群体, 因此, 零售商应对终端市场消费者需求特点进行准确的分析定位, 开发出带有特色的自有品牌商品。零售商自有品牌战略, 就是通过运用“错位竞争”来取代“正面竞争”, 使得同类竞争演变为产品差异性之间的竞争, 以本身的优势独树一帜。同时, 零售商自有品牌战略使得消费者在价格上无法找到比较的模板, 避免了零售业的同业竞争且通过自有品牌争取到更为自主的定价空间, 而且制定的价格尽可能小的受到第三方价格策略变动的影响, 最终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商品价格战的被动情况出现。这样, 通过产品差异化, 零售商可以有效地为自己建立起一道坚强的贸易壁垒, 并提升自有品牌商品的利润空间, 保护自己不受假冒伪劣产品的侵害。

目前, 我国的零售行业渐趋微利, 且当前的现实是供大于求, 导致价格竞争几乎成了惟一有效的竞争手段, 为了争夺顾客或者市场领先地位, 不断降低售价, 流失利润, 已经成为了一种恶性循环, 严重阻碍了我国零售业的健康发展, 与国外大零售企业相比毫无竞争力, 而产品差异化的竞争战略, 是有效回避同行业间低档次的竞争, 实现我国零售业健康稳定发展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许喜平.零售企业的市场细分定位和竞争优势[J].商场现代化, 2000, (10) .

[2]王文.零售小企业的经营“法宝”——差异化策略[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 (9) .

[3]王缙, 舒穆眉.避开自有品牌的雷区[J].经营者, 2007, (5) .

[4]沈铖.商业自有品牌的优势与实施策略[J].商业时代.理论, 2004, (17) .

新闻媒体的差异竞争 篇9

关键词:新兴财经类报纸,同质化倾向,差异化策略

时至今日, 财经新闻依然是媒体市场竞争的一块大蛋糕。这其中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为代表的新兴财经类报纸, 因其受众定位的高端、报道笔法的深入, 而备受人们好评, 市场前景乐观。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 国内外新闻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 新兴财经类报纸依然面临着市场份额被蚕食, 报纸内容同质化的危险。如何在竞争中求得差异化的生存, 是摆在各大财经类报纸面前的一道难题。

一、新兴财经类报纸的内容同质化倾向

新兴财经类报纸是指在充分细分受众和市场的基础上, 以新闻和财经双重视角审视经济新闻, 并且在新闻理念、市场观念、报道方式、运作模式等方面皆有别于传统经济类报纸、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新型经济类报纸[1]。它兴起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 以《中国经营报》、《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为代表。但经过10几年的发展, 这类报纸的内容同质化倾向却未见好转, 笔者随机抽取近期的《21世纪经济报道》 (2010年3月23日) 、《经济观察报》 (2010年3月22日) 作比较分析:

首先, 报道领域上, 这两份报纸虽然版数不同 (《21》是日报, 《经》是周报) , 版面的名称也都不一样, 但报道领域却都同时锁定在要闻、时论、金融、证券、公司、房地产等领域;诚然这些领域都应该是财经媒体关注的重点领域, 但事无巨细, 各家财经媒体每期都同时关注这些领域, 类同信息就在所难免。

其次, 头版布置上, 两张报纸的头版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包括了:1-2篇深度新闻报道、1篇人物报道、1篇评论、1幅主题性图片然后是左侧导航栏和广告;两张报纸的头版布局相仿、题材相近, 文章数量也基本相等。

头版是报纸吸引人注意的“第一面孔”, 几张一样的面孔出现在眼前, 再漂亮恐怕也难给人新鲜感。

再者, 写作笔法上, 两张报纸都模仿《华尔街日报》的“故事化”写作方式:分析深入、用词谨慎、注意细节, 这样的写作方式本无可厚非, 但不顾实际, 一味追求深度和故事, 有时也难免有画蛇添足之嫌。

追究新兴财经类报纸内容同质化的原因, 除了经济实力有限、政策体制约束外, 很重要的一点是这类报纸的受众定位雷同, 市场细分还做得不够好。

三大财经类报纸中, 《中国经营报》将自己的读者定位在“生活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里, 受过高等教育, 在经济组织中担任中层以上管理职务的30到50岁的男性公民”;《21世纪经济报道》则面向的“是一个较高收入的人群, 或是力图通过经济手段改变个人生活状态, 挤进这一人群的人”;《经济观察报》则自称“远渡重洋, 从欧洲翩翩而至, 报纸翻动的声音较轻, 充分体现了您的尊贵身份。”[2]

可以看出, 这三份报纸都将自己的目标受众定位在中国正在兴起的中产阶级群体, 他们是工商业界的青年骨干, 受过高等教育, 收入颇丰, 有较强的购买力和决策权, 对广告主的吸引力也最大;但受众定位趋近, 也就造成这类报纸在新闻选题、内容编排上的一致, 一旦报社人员的创新意识不强, 很容易陷入相互模仿恶性竞争的怪圈。

二、新兴财经类报纸的差异化生存之道

新兴财经类报纸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笔者认为可以从细分受众市场、功能差异化定位、扩大报道范围三个方面来寻求突破。

(一) 突出区域主体, 进一步细分读者受众市场

市场营销理论认为, 在商品不充足、消费者个性需求不突出的情况下, 广泛的产品市场定位是可取的, 它用最小的投入赢得最大规模的利润;但当市场环境进一步发展, 市场主动权由卖方向买方转变时, 企业就要采取细分化的产品市场定位, 以最经济的投入, 争取适当范围的客户亲赖, 赢得最大利润。新兴财经类报纸的市场竞争就处在这样一个由卖方主动向买方主动转变的过程中。

其实, 新兴财经类报纸的产生就是一个受众市场细分的结果:《中国经营报》是多次沉浮之后才将主打目标对准中小企业经营者的;《21世纪经济报道》是《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细分出来的高端经济类媒体;而《经济观察报》则是步二者的后尘, 做更加精致化的包装设计。但时代在变, 随着竞争媒体的增多, “中产阶级”的受众定位已经显得过于宽泛了, 有必要做更进一步的联合市场细分, 既要突出服务主体, 又要兼顾边缘人群。

受众市场细分的依据有多种, 包括了地理、人口、心理、行为等等, 我们完全可以在兼顾其它的同时, 突出其中的一种。以《21世纪经济报道》为例, 这是《南方日报》报业旗下的一份财经日报, 社址在广州。报纸完全可以在维持原有版面的基础上, 删繁就简, 增加1至2版的广州本地财经新闻报道, 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其地区发行量, 而且能增强报纸对本地的广告客户的吸引力。美国《纽约时报》的总编辑法兰克就强调《纽约时报》报作为“地方性报纸”的成长, 他说:“我们一定要回到纽约地区, 因为这是主要广告所在, 也是我们的根据地, 我们必须扎根在这个地盘。[3]”地区型企业可能不会将大量的广告资金投入到全国性媒体上, 但对本地媒体肯定“情有独钟”, 因为这里是它们的客户所在地。

或许国内财经报纸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还没有发展到要各家财经报纸的办报策略从“主攻全国”改为“地方做大”的地步, 但突出自己所在区域的地方特色, 无疑是新兴财经类报纸有利无害、放眼长远的明智之举。

(二) 追求品牌差异, 打造特色化的功能定位

市场细分营销包括了细分市场、目标市场选择和目标市场定位三个步骤。其中最后一步, 目标市场定位, 要求企业指针对已经确定的目标客户, 从产品特征出发进行深入剖析, 最终确定产品特色, 使其在客户心中留下鲜明印象。新兴财经类报纸借鉴该理论, 可以在目标受众趋同的情况下, 从报纸内容、形式的特色化上下功夫, 打造自己与众不同的品牌形象。

在打造报纸功能定位的差异化上, 各家媒体已经做了不少努力。如《经济观察报》的“环保纸”设计;《21世纪经济报道》强调的社会责任感理念;《中国经营报》的易读性追求等等。但笔者认为各家媒体还可以在内容差异化上走得更远。

同样是针对“中产阶级”的受众定位, 有的报纸可以以提供财经类消息为主打, 如《21世纪经济报道》, 该报已经改版成了日报, 多报道最新财经消息更利于其时效性优势的发挥;有的则可以主打服务牌, 如《中国经营报》, 该报的受众定位本来就是中小企业的经营者, 提供有参考价值的经济服务类信息可以成为其市场竞争的有力武器;另外报纸还可以以提供深度的财经新闻分析为卖点, 《经济观察报》一向就宣称“理性、建设性”的办报理念, 在深度分析上作足文章, 是其继续发展的一条可选路径。功能定位的差异化, 不仅避免了各家报纸间的无谓竞争, 还使读者选择媒体的余地拓宽。

除了内容上的差异外, 报纸外观设计、销售渠道选择包括广告宣传都可以成为报纸树立自己特色品牌形象的可选策略。产品要与众不同, 最根本的还是要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中国财经类媒体到目前为止, 还没有出现像《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这样的国际知名品牌, 这其中有市场发展程度、政策体制上的无奈, 但打造国际品牌的目标, 却是我们要追求的。

(三) 变“窄”为“宽”, 尽量满足受众多样的信息需求

市场细分营销的最高阶段是定制营销, 也就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 进一步针对个别消费者的特定需求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这在手表、皮鞋制造等行业已经成为现实。但这种“绝对细分”是不是适合报纸媒体行业, 目前还值得商榷。

财经报纸要想进一步细分市场, 满足受众个性需求, 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出版本, 例如可将针对中产阶层发行职员版、经理版、公务员版、高校版等不同版本;但现实中, 除去政策限制不说, 绝大多数报社也都没有如此大的人力、财力去支撑这样的个性化服务信息提供。定位全球的《华尔街日报》只办有三个大洲版;《金融时报》则是在2004年的时候才尝试创办亚洲版, 此前一直坚持全球统一标准。

不能创办多种版本不代表不能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 《华尔街日报》的发展历程就给人以启示。

《华尔街日报》120多年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不断改版, 不断拓宽报道范围的过程。该报最初只是一个报道证券市场和公司新闻的金融报纸, 但到20世纪中叶就已经将报道范围拓宽到了社会、科学、教育等领域, 进入新世纪后报道更是包括了个人投资、健康咨询、天气预报、体育娱乐等等方面。受众的信息需求是多样化的, 即便是职业的经理人也会有医疗、娱乐方面的信息需求, 可以说正是《华尔街日报》报道领域的不断拓宽, 树立起了其在受众心目中主流大报的形象;而且《华尔街日报》这种扩大报道领域的做法并不违背其作为商业主流报纸的定位, 因为其重点关注的依然在财经领域, 更何况商业本身就渗透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如前美国总统威尔逊所说:“商业支撑我们国家生活的每一件事, 包括我们的精神生活。[4]”

借鉴《华尔街日报》的这种做法, 国内的财经类报纸完全可以在充分利用自己现有资源的前提下, 尽可能多地关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 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服务信息。各财经类报纸已经拓宽报道范围这点上做出了不少有益尝试, 如《21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等都不定期地开辟有体育版、文艺版等;各报的社会评论也尽量将自己视野扩大。目前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是, 怎样在拓宽报道范围的同时, 尽量作出自己的特色, 可以追求写作笔法上的另类, 也可以从内容质量上下功夫。笔者的一点建议是, 大学生群体是财经类报纸阅读的一大受众群, 可以针对他们多做一些文章, 如定期推出学校专刊、开辟学生论坛等, 《华尔街日报》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已经推出了学校专刊, 《华尔街日报》的目的很清楚:培养未来读者, 从娃娃抓起[5]。

总之, 读者的阅读动机是多样的, 我们在不能为每一个读者定制可口的“饭菜”之前, 何不让读者自己来选择他们喜欢的“自助餐”呢!

有学者认为, 我国财经类媒体的竞争市场还没有饱和, 依然有“所剩不多”的进入空间[6], 但这不值得财经媒体人庆幸, 因为这意味着市场中潜在着更大、更强的竞争对手。在这种情况下谁能够居安思危、行动在前, 谁就能在未来市场中占据有利位置, 最核心的原则是:把握好13亿中国人的经济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勇.试论新兴财经类报纸[EB/OL].中华传媒网——学术网, 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1589.

[2]黄朝钦.财经类报刊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D].南京师大硕士学位论文, 2003, 5.

[3]姜红.媒介的核心受众定位[J].新闻爱好者, 2003 (11) .

[4][5]韩杰.华尔街日报成长的启示[J].青年记者, 2005 (6) .

上一篇:学生创造能力培养论文下一篇:创意农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