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媒体新闻编辑

2024-09-26

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精选12篇)

传统媒体新闻编辑 篇1

摘要:媒介融合背景下, 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编辑如何转型引起了学界和业界人士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对传统媒体新闻编辑所面临的内涵变化、工作流程变化等方面挑战的描述, 结合传统媒体的转型现状, 从新闻编辑受众意识的转变、适应新的阅读方式两方面对新闻编辑转型提出了一些意见和见解。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转型

全媒体时代, 人们对新闻编辑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 这个时代比拼的已经不是传播模式而是传播内容。也就是说, 新闻内容的制作环境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变革, 这些变革包括了内涵的变化与工作流程的变化, 新闻编辑作为内容制造的一部分毫无疑问的要经历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挑战。

一、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

(一) 内涵的变化

科技日新月异的变化, 让媒介的内涵异常生动丰富起来。印刷术的出现带来了报纸, 无线电的发明带来了广播, 图片传送技术的出现带来了电视, 新媒体每一个功能的产生都是在原有媒体功能上的拓展与叠加。正是新媒体功能的层层叠加, 才让新媒体的内涵越来越丰富。新闻编辑作为信息制作的核心部分, 内涵自然也会发生变化, 并且随着时期的不断推移, 新闻编辑的内涵会逐渐生动、丰富。如今, 新闻编辑已经不再是简单的从事一种媒体任务, 也就是按照媒体的狭义概念来界定自身的职业。新闻编辑在从事文字编辑处理工作时需要运用多媒体技术, 如新闻编辑为了呈现一篇新闻报道, 可能会涉及影视版本和网络版本。

(二) 工作流程的改变

新闻编辑工作流程的改变应该是新闻编辑面临的最直接的挑战, 之前新闻编辑只需要做好一种媒介的编辑工作就可以了, 但在这个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 新闻编辑的工作变成了更为深层次的精加工, 也就是说新闻编辑要对各种终端的特点都要有所了解, 除此之外不同类型媒介的受众特点也需要有所掌握, 只有在二者的基础上才能对素材进行差异化的编辑和制作。步入全媒体时代, 报纸、网络、电视三网融合已经迫在眉睫, 新闻编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需要对加工的素材内容进行识别与分类, 综合考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媒介的表现形式, 确定哪些文字信息应该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在怎样的媒介终端上, 这些都是为后来精加工处理做好铺垫, 当然这些工作在以前的新闻编辑过程中是很少去做的。另外, 广播电视的新闻编辑需要掌握传统的编辑技巧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网络操作技能、培养广泛阅读网络评论的习惯, 而这些传统的新闻编辑根本不需要考虑。所以, 全媒体时代中, 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是一定的, 如何转型的问题就凸显出来。

二、新闻编辑的转型

(一) 转变新闻编辑的受众意识

全媒体时代, 传统媒体想要获得受众的青睐, 就必须从受众的兴趣点出发, 也就是信息的制造者需要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新闻编辑拉近与受众之间距离的方式有很多, 最为通用的一种方式便是要形成一种媒体所属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的解读就是新闻编辑要具有一定的媒体代言人的意识, 需要了解广大受众接触的不仅仅是新闻信息而是新闻编辑跳动的脉搏。所以, 媒体想要获得长足的发展, 需要新闻编辑时刻将受众的需求与媒体的定位结合起来, 放在最为突出的位置。新闻编辑可以通过阅读官方网站的网民评论或是受众发来的电子信件、微信短消息等形式来了解受众心中所想与实际需求。当然, 新闻编辑要在了解受众所需的基础上能够果断跳出单一媒体的狭隘, 对其他媒体受众的关注点也要予以掌握, 这样通过对各种媒体受众兴趣点的掌握来制定最终的编辑方针与编辑基调, 必然会符合各种传统媒体受众的需求, 赢得他们的支持, 自然媒体的知名度就会上升。我们拿报纸来说, 改革开放之后报纸十分重视编辑的受众意识, 一些新闻编辑尝试借助微博、微信、论坛等平台与受众进行充分互动, 充分了解受众心中所需。还有一些新闻编辑则是通过直接发放调查表的形式, 对受众的需求进行统计分析, 这些行为实际都是新闻编辑为了提高受众意识的积极行为。

(二) 适应新的阅读方式

如今, 网络、手机、电视等新媒体形式已经深入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 随着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在新闻编辑过程中的应用, 媒体的传播范围与传播速度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最为重要的是媒体的内容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改善。全媒体时代下, 多媒体技术与新闻信息呈现了相互融合的业态, 这对新闻编辑的思维方式与知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他们需要结合自身的爱好和要求来不断调整自身的阅读方式。具体来说, 不断适应新的阅读方式新闻编辑要从以下做起:首先, 新闻编辑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迅速抓住关键点, 这是最为基础的一点。新媒体的注入, 各种各样的读本形式涌现出来, 新闻编辑能够借助多种形式的读本来掌握它们的特性, 以便逐步提升对新读本的适应程度。例如, 传统的受众只需要借助书、杂志、报纸等媒介形式, 现在则出现了手机报、电子报、电子书、电子杂志等形式, 新闻编辑要掌握这些新形式的读本在内容与编排上和纸质读本究竟有什么不同, 广大受众在使用这些新媒介时都有什么明显的改变, 大众的阅读方式有什么特点, 新闻编辑对于这些的掌握对于未来新读本的编辑来说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 媒介融合逐步深入, 要想在全媒体时代下获得生存和发展的优势, 核心竞争力的把握就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什么才是全媒体时代的核心竞争力呢?从媒体的实践经验来看, 答案必定是人才。不论是技术的变革还是新媒体的运行都需要人才的推动, 所以在这个以信息传播为主的行业里, 编辑自然在媒体信息制作的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媒介融合的大环境下, 新闻编辑只有具备新思维与新技术才可能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生存下去。

参考文献

[1]蔡雯.从面向受众到面对用户——试论传媒业态变化对新闻编辑的影响[J].国际新闻界, 2011:6-10.

[2]石长顺, 唐晓丹.全媒体语境下电视编辑的角色转型与功能拓展[J].中国编辑, 2009:53-57.

[3]姚国胜.信息时代如何做好广播媒体编辑工作的探讨[J].中国传媒科技, 2012:193-194.

传统媒体新闻编辑 篇2

1、时事政治填空

(1)2001年月10月21日,()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科技馆举行。江泽民在会上发表了题为《加强合作,共同迎接新世纪的新挑战》的重要讲话。

(2)2001年月12月5日,阿富汗四方代表在波恩签署了关于成立阿富汗临时政府的协议。根据协议,()出任临时行政当局主席一职。

(3)2002年3月14日,南斯拉夫联盟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商定将“南斯拉夫联盟”改为“()”。

(4)2002年4月1日起正式生效的“安乐死”法案,使()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安乐死”合法化的国家。

(5)2002年9月10日和27日,第57届联合国大会分别通过决议,接纳()和()为联合国会员国。至此,联合国会员国达到()个。

(6)2001年12月6日,中国最大的媒体集团--()在北京成立。其主要成员单位有:()等。

(7)2002年5月15日9时50分,我国成功进行“一箭双星”发射。这里的“一箭”是指()运载火箭,“双星”是()和()。

(8)2002年5月31日,江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三个代表”的要求。“三个代表”的具体表述为:()。

(9)2002年9月25日,我国第一条沙漠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10)据新华社2002年10月24日报道,中共中央决定,()同志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同志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

(11)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2年11月8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江泽民作《()》的报告。15日,十六届一中全会选举()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12)我们通常说,“三网融合”有利于网络资源实现最大化程度的共享,“三网融合”是指()高层次业务应用的融合。

(13)小康社会中的“小康”概念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的综合概括,它类似于国际上通用的生活质量的涵义,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状况、()状况和()状况。

(14)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对工业文明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是人类为了克服一系列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特别是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广泛的生态破坏,以及它们之间关系失衡所做出的理性选择。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

2、知识性问题填空

(1)中华人民共和国历任主席是(、、、、)。(2)中华人民共和国历任总理是(、、、)。

(3)1957年的()被严重地扩大化了,1958年的()使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1966年的()更使党、国家和人民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4)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全党从过去的以()为中心开始向以()为中心的伟大转变。

(5)()被称为印度的圣雄。()被称为英国的铁娘子。()被称为结束东西方冷战的苏联总统。

(6)社会常用紧急电话:120是指(),122是指()。

(7)前不久,荷兰人()被聘为中国国足主教练。

(8)杨丽萍是(),她的代表作是()。王朔是(),他的代表作是()。李娜是(),她的代表作是()。赵季平是(),他的代表作是()。

(9)王蒙是作家,许海峰是(),韩美林是(),贝律铭是(),马寅初是(),袁隆平是(),白岩松是(),袁世凯是(),刘永好是(),马三立是(),范长江是(),柏杨是(),安南是(),霍金是(),何厚铧是(),斯皮尔伯格是(),达利是()。

(10)请举出三位2002年在国外踢球或打球的我国运动员名字,他们分别是:(、、)。

3、给下面文章写标题和摘要(100字以内)

京津地区老百姓饱尝了“沙尘暴”带来的危害。“沙尘暴”极大地污染空气、环境、食物、水源,影响大气能见度和交通,危害庄稼、牲畜、植被、精密仪器,干扰无线电通讯和传播疾病等。因此,京津地区政府部门十分重视,斥巨资对周边地区的“沙尘暴源”进行研究和治理工作。

沙尘暴和沙暴、尘暴,同属于强风暴吹蚀地面沙和尘土,但它们的搬运距离和颗粒大小有明显不同。

沙尘暴扬起和搬运的物质既有沙也有粉尘物质。沙粒大小多集中在0.1-0.5毫米,粉尘大小在0.25-0.0039毫米,沙尘暴也可以说是沙暴和尘暴的混合体,多发生在物源区附近,扬起的高度、搬运的距离都不算大(粉尘除外)。

沙暴扬起和搬运的物质主要是沙,所含粉尘极少。扬起的高度、搬运的距离更有限。尘暴扬起和搬运的物质主要为粉尘物质,所含沙粒极少,扬起的高度可达10多公里高空的大气对流层,搬运距离可达数千公里。

从京津地区所谓的“沙尘暴”所含的物质看,主要为粉尘,含沙粒极少,且粉尘物质主要从高空数千公里以外搬运而来。因此,京津地区所谓的“沙尘暴”,实质上是尘暴。

确定了京津地区发生的是“尘暴”而不是“沙尘暴”,对于寻找和治理京津周边地区的尘暴源工作至关重要,它涉及到治理尘暴源的重点和方向,对于能否治理好尘暴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2002年8月,我们参与了曾被认为是京津地区“沙尘暴源”的浑善达克沙地的调查和研究工作。

在这里,“京津周边地区风沙源治理工程”的石碑立于沙地之上。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之后,尽管这里的治沙、防沙工作已取得可喜成效,但在治理京津地区真正的尘暴源方面却投入极少,可以说还是个“零”。原因是把治沙、防沙工作误认为就是治理京津地区的尘暴源,忽视和放弃了对真正的尘暴源--干涸湖泊的治理和研究。

实际调查证实,构成浑善达克沙地的沙,经过风长时期的分选,粗细均一,多集中在0.1-0.5毫米,含粉尘极少,不超过10%。很显然,即使强风暴到来,这些沙被扬起的高度和搬运的距离也不会太远,更不可能成为京津地区尘暴的来源。然而,我们进一步调查发现,在浑善达克沙地分布区及周边存在的大量干涸湖泊,则完全不同,裸露的盐、碱、粘土等沉积物,能产生大量粉尘物质,且分布面积巨大(如查干诺尔一个湖的面积就超过100多平方公里)。据当地目击者称,在每年春天强风暴到来之际,这些干涸湖泊,尘土飞扬、昏天黑地,伸手不见五指。人畜呼吸都感到困难,牲畜浑身是盐碱粉末,周边的植物叶片挂满白茫茫的盐碱霜。毫无疑问,是这些盐碱粉尘物质,通过尘暴形式进入高空对流层,搬运到京津地区。可惜的是,这些众多和广阔的干涸湖泊至今仍处于裸露的状态,未见任何治理的迹象。我们一致认为,京津地区尘暴物质主要来源于这些众多干涸湖泊中的盐、碱和粉尘物质,而不是浑善达克沙地本身。据1∶50万卫星照片初步统计结果,西北地区干涸湖泊总面积约10万平方公里,约占产生尘暴物质的90%以上。因此,治理京津地区尘暴源,必须首先治理众多的干涸湖泊。如果放弃或忽视对这些干涸湖泊的治理,京津地区尘暴的治理工作将一事无成。

为此,我们强烈呼吁有关政府部门给予高度重视,拨专款立即投入对京津周边地区,尤

其是对距离最近、危害最大的浑善达克地区的尘暴源-干涸湖泊的研究和治理工作,使京津地区早日告别尘暴危害,造福民众百姓。

4、专业知识简答

(1)按传统教科书定义,新闻事业有六个功能,你能说出几个?

(2)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各有何主要优势?

(3)广告性新闻有什么危害?

(4)编辑修改稿件应掌握哪些主要要点?

5、改下列语句

(1)我被二位编辑热情邀请前去天津面谈出版的事,行前已故作家韩映山嘱我带封信给孙犁同志。

(2)国际危机组织于2002年9月至10月间,在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摩苏尔、纳贾夫等三个城市对数十个不同行业和阶层的民众进行了调查。

(3)广西西宁的刘总和小崔二个人的调查报告,更加提醒我们应该清楚地明白,做事缺少诚信最终会自食其果。

(4)承担企业信誉评定的发布机构,必须由成熟、公正和权威的社会中介机构来完成。

(5)很难想像,数量庞大、兴趣不同的读书会会员,靠这样一份“标准化”的菜单就能为读书会会员提供全面而周到的服务。

6、阅读下面的材料,写读后感(500字以内)

江泽民诗一首新华社北京5月28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江泽民5月17日至24日在安徽考察工作,期间登了黄山,欣然赋诗一首。全诗如下:登黄山偶感黄山乃天下奇山,余心向往久之,终未能如愿。辛巳四月廿五,始得成行。先登后山,再攀前峰,一览妙绝风光。见杜鹃红艳,溪水清澈,奇松异石,和风丽日,山峦起伏,峭壁峥嵘,云变雾幻,豁然开朗,此黄山之大观也。江山如画,令人心旷神怡,更感祖国河山之秀美,特书七绝登黄山偶感一首以记之。

遥望天都倚客松,莲花始信两飞峰。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江泽民辛巳四月廿七于黄山

7、给下面的消息拟标题,并配评语。(400字以内)

新华社沈阳12月1日电 沈阳市最早发现的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沈先生,从1993年至今一直正常地生活和工作着。记者日前在沈阳市疾病控制中心与他交谈时了解到,多年来他的家人、医生,甚至知道他病情的同事,对他都很好。沈先生说:“正是有了社会的关爱,才能使我能同正常人一样工作和生活着。”

沈先生是1993年初从国外归来时被查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当医生通知他时,他感到五雷轰顶。当时大多数人对艾滋病的认识还没有像今天这样清楚,是检疫人员最先向他伸出了关爱之手,同他一起分析被感染的原因,给了他战胜病魔的勇气。

他说:“我今天最感激的人是我的妻子。医生告诉她,我有可能是在国外拔牙时被感染上艾滋病病毒的。妻子说,我相信他的为人,夫妻就是要同甘共苦,我不会在他最困难的时候离他而去。”

从知道自己被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那一天起,他几乎一年没有出家门,并多次想到了死。那一年妻子一直陪着他,不断地开导他,并千方百计地给他做可口的饭菜,总是对他说:“有你在,我们就是一个家。没有了你,家就没有了,我和儿子也不会快乐。”

沈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在那些日子里,常有死亡就在眼前的感觉。我需要安慰,哪怕是一个问候的电话。这期间,除了妻子和家人外,医务人员给了我最多的关爱,他们不仅经常用电话指导我用药,还经常到家里看望我。

后来,沈先生在北京结识了一位著名的艾滋病治疗专家。10年来,这位教授一直和他保

持联系,不久前这位教授到沈阳讲课时还特地到家里来看望了沈先生。中国医科大学艾滋病研究室的尚红教授,一直免费供给沈先生药物。前几天,中国医科大学艾滋病研究室还特意免费为沈先生做了一次检查。沈先生说:“同我联系较多的还有沈阳市疾病控制中心艾滋病、性病科的大夫们,我有什么心里话都愿意向他们说。”

沈先生周围的人们也给了他很多关爱。一次,他新到一个单位,有人得知他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时,顿时议论纷纷。这时正值午饭时间,介绍他去这个单位工作的朋友盛了一碗汤,放到了他面前说:“来,咱俩一块喝这碗汤。”朋友用行动告诉大家,同艾滋病感染者一般的接触不会被感染。到了节假日,沈先生的邻居们也会约他一起打扑克。

过去,中国人对艾滋病了解不多,视艾滋病为“洪水猛兽”。当时沈先生认为,知道他是艾滋病患者的人越少,他的生活空间就越大。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了解艾滋病病毒的三种传播方式,不再歧视艾滋病患者。如今,他也没有了怕见人的感觉。

传统媒体新闻编辑 篇3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编辑;适应;变化

[作者简介]张贻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什么叫新媒体?清华大学的熊澄宇教授认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今天的新媒体统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国际互联网、移动通信,还有其他新的媒体形态,凡跟高新电子技术相关的,皆可称为新媒体。

各种新媒体,包括新闻性网站、电子类图书、数字类杂志、在线音乐、网络游戏,以及以手机为载体的报纸、小说、音乐等阅读载体和阅读方式,在感官运用、情感交往、思维方式、信息获取等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变化势必对传统出版业的编辑带来很大的冲击,从选题策划、编辑加工到营销策略的制订,以及工作方式势必产生很大的影响。传统编辑如何在新媒体时代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适应新环境;如何坚持编辑的宗旨,保持“服务读者”的宗旨不变,来应对新媒体带来的变化。这些对一个传统出版社的编辑来说,显得非常重要。

一、新媒体时代,传统图书出版业态的变化

在新媒体时代,与传统图书出版业态相比,大致发生了以下变化:

1. 阅读习惯和方式发生了改变。(1)数字化阅读,通过电子阅读器阅读数字化处理过的文字和文章。(2)碎片化阅读,通过电子终端设备进行不完整的、断断续续的阅读。(3)浅阅读,阅读不需要思考,而采取跳跃式的阅读方式来达到视觉快感和心理愉悦。(4)超链接阅读,超链接阅读彻底打破单一品种的图书、期刊的阅读模式,满足了阅读者加强信息之间的联系,获得更多信息和知识的目的。

2. 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在传统的出版业态下,传播媒介主要是纸质,包括图书、报纸、杂志等。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播媒介主要有E-mail、手机屏幕、有线电视开屏、手机信息推送、电脑桌面、MSN、QQ、电话彩铃、微博、自媒体等。

3. 图书营销模式和营销策略发生了改变。在新媒体时代,图书的营销模式除了传统模式还出现了一些新模式。(1)微博营销。不少出版社的编辑和营销人员利用自己的新浪微博进行图书和品牌的营销和推广。如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早在2009年就建立了以整个出版社集团为整体的新浪博客,经过三年多的培育,获得了很多作者和读者的认可,架起了一座读者与出版社、读者与作者、作者与出版社三方联动的桥梁,获得了很好的效果。(2)视频营销。视频营销已经成为图书营销的新宠,好的故事、好的表演、好的镜头语言,这种小成本制作,能迅速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产生深刻的印象,达到营销的目的。如广西卫视在2011年推出的聘请央视著名主任人赵忠祥老师主持的“老赵会客厅”栏目,邀请诸多文化名人进行文化访谈,间接推广文化名人近期出版的著作,起到了很好的推广效果。

营销策略受新媒体的发展,也发生很大的变化。除了在传统出版业态下使用的营销策略,还有一些新的营销策略不断被使用。(1)事件营销策略。策划一个有影响力的事件,编制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将这个事件拍摄成视频,让网民传播,能产生新的营销价值。(2)网民自创策略。网民除了浏览和上传内容,还可以通过回帖就某本图书的作者、内容、封面和版式设计等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给予评分。(3)病毒式营销策略。通过受众主动、自发地传播企业的品牌信息,视频就会带着企业的这些信息像病毒一样在互联网上扩散。(4)整合传播策略。通过互联网的视频营销,整合线下的活动和媒体进行品牌或图书宣传。

二、传统编辑如何应对新媒体时代的变化

面对新媒体时代的这些变化,传统编辑应深刻认识以下几个问题,方能适应形势的发展,不被时代所淘汰。

1. 在图书内容多渠道消费模式下,内容要有多种呈现形式。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纸质阅读已有被数字化阅读超越的趋势,面对图书多渠道消费模式和内容的多种呈现方式,这就要求传统的图书编辑在进行选题策划的时候,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树立全程策划的意识,从市场调研——选题策划——书稿编辑——装帧设计——媒体宣传——终端推广全程进行整体策划。编辑从选题开始就应考虑有纸质图书和数字产品两个版本,宣传时应考虑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渠道也应考虑传统渠道和数字渠道。

2. 简单的文本版图书只是数字化的初级阶段,多媒体编辑才是出路。图书数字化出版应根据网络移动技术的特点,通过数字化的技术从事图书数字的出版活动。图书数字出版与传统图书出版的根本区别,主要体现在纸质平面出版与基于网络式移动技术的多媒体出版。也就是说,图书数字出版应是集合文本、声音、图像、动画、视频等元素,运用数字呈现技术综合而成的新型编辑出版活动,具有可视性、交互性、多样性、娱乐性等特点。因此,传统编辑应自觉学习相关的新技术,改变编辑技术、编辑流程,改变营销推广策略和思路。

3. 纸质图书与数字图书应进行整体营销。图书除了进行试阅读、千字阅读、封面文章推介、邮件推送、语音阅读等一系列的网络营销推广,还要进行更多的新媒体营销,如手机营销、博客营销、微博营销、视频营销以及阅读器终端内容推广等。

三、新媒体时代,编辑要处理的三个不变

在新媒体时代,传统的编辑除了要自觉地进行新技术的学习,改变编辑技术、编辑流程,改变营销推广策略和思路,还要坚守编辑的本分。即发掘好的内容,将优秀的出版物奉献给读者,这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新媒体时代编辑不变的宗旨。作为编辑,应该处理好以下几个变与不变:

1. 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但发掘好的内容,为读者奉献好作品的宗旨不能变。编辑的职责就是发掘好的内容,编辑出版优秀的作品,而编辑环节的基本工作之一就是遴选作品。一本好书的问世,首先要经过编辑从海量的信息中发现、遴选出好的作品,通过编辑对内容进行加工,使它的内容价值和市场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新媒体时代使得图书的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传播渠道多样化,从单一媒体到多媒体,再到全媒体,从内容为王到技术为王,再到渠道为王,都为出版信息传播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然而,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容,只有拥有优秀的、独特的、创新的内容才会与时俱进。那些省掉编辑加工环节所谓的“自出版”,看似体现了作者的“自由”,形成了对出版行业的挑战,但是,对于广大读者而言,也加大了选择的成本。假如“自出版”泛滥,读者也不知道选择怎样的作品,这会让读者无所适从,将会使出版产业陷入不被信任的危机之中。这对我国的出版行业和文化传播极为不利。

nlc202309011701

2. 传播方式发生了变化,但让好作品呈现形式美的宗旨不能变。编辑的另一职责往往被读者忽视,那就是对出版形式的提升。书稿无论采用何种出版形式,都要赏心悦目,都要以人们乐于接受的形式呈现。正如乔布斯给苹果产品的定位,“产品要性感”,深谙营销之道的乔布斯知道产品的外观对消费者的重要意义。苹果产品一直奉行的是简约、流畅的设计理念,这为苹果的产品带来了超凡脱俗的魅力,也使iPhone系列产品成为世界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产品。

没有版式的文本、文档,恐怕只有小说和新闻可以读下去。而对于专业图书而言,那将不可想象。对纸质图书而言,这就是版式。有人喜爱线装图书,字大行疏,“天宽地阔”,有人喜欢图文并茂的图书,有人喜欢彩色图书……在现代排版技术发展以后,很多图书都有了美观的版式。另外,给图书设计精美漂亮的封面,也成为当下人们对图书美的追求的一部分。每年都有“中国最美图书”的评选活动,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纸质图书方面,对精美装帧形式的追求,成为纸质图书迥异于电子图书的独特气质,这或许是纸质图书得以继续“存活”下去的最重要理由。

3. 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承载时代的文化梦想不能改变。在新媒体时代,传播手段和方式不断推陈出新,编辑环节在出版流程中只会变得更加不可替代。作为从事这一神圣职业的传统编辑,我们更要遵从老一辈编辑留下的优良传统和编辑美德。新媒体时代的编辑更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专。编辑工作是一个专业化很强的工作,我们不仅要在编辑业务方面专业,而且在相关学科上也要具有一定的专业功底。老编辑们常告诫我们,要做一个学者型编辑,才具有与作者平等沟通的资本。只有对作者的研究领域有所了解,才能与作者平等对话。二是要博。编辑要成为杂家,就要对相关领域的学者、知识点、前沿研究成果了然于胸,知识面要广,这样才能够敏感地判断选题,专业地审订书稿,严谨地把关内容。三是要严。编辑对待书稿要持严谨认真的态度,绝不能姑息粗制滥造的书稿,也不能放过具有独创性的作品,对书稿要进行严谨、认真的加工。四是要静。编辑工作是一件很苦的事情,而且有时候还吃力不讨好,当编辑就要不怕辛苦,不能偷懒,不能图清闲省事。编辑只有耐得住寂寞,具有“十年磨一剑”的耐受力,才能为广大读者奉献出更多、更好的作品。

[1]刘拥军. 图书营销案例点评[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2]三石. 成功出版营销思维(三石出版营销十年笔记)[M]. 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2.

[3]李静. 新媒体时代的图书编辑定位[N]. 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12-06.

传统媒体新闻编辑 篇4

1. 新媒体环境对传统媒体新闻节目的影响

新媒体是指新技术支持体系下的媒体形态, 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博客、微博、微信等, 使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 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美国《连线》杂志对新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传统媒体即我们平常所说的报刊、广播、电视, 它们是以传统的大众传播方式, 以社会上一般大众为对象而进行的大规模的信息生产和传播的媒介组织。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杂志四大传统意义上的媒体, 新媒体被形象地称为“第五媒体”。

在新闻发布方面, 新媒体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篇幅的限制, 只要动动手指, 随时随地, 寥寥数语, 就可以发布新闻, 使信息的传递时间无限接近于零。而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即便接到线索迅速反应, 也需要现场采访、写稿、审稿、发稿这四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而且发布时间也相对固定, 延缓了新闻信息的及时传递。以前媒体从业人员都要“抢新闻”, 争分夺秒发“独家新闻”, 但现在传统媒体再怎么“抢”、再怎么“拼”, 也快不过新媒体。

但传统媒体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 首先, 传统媒体的层层把关、审稿制度, 保证了发布的新闻的真实性、准确性, 而“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从这一点来看, 传统媒体的新闻公信力是不可替代的。其次, 传统媒体可以把新闻往纵、深方向做, 报道现象, 挖掘本质、引导受众, 这是新媒体寥寥几句无法实现的, 从这一点来看, 传统媒体的权威性是不可替代的。

2.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新闻编辑应具备的能力

新闻编辑在传统媒体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记者采访回来的稿件需要编辑审核通过才能播发, 编辑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了新闻节目和新闻报刊的质量。如今, 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媒体, 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除了要具备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和基本的业务技能外, 还需要具备以下能力。

2.1 策划能力

编辑的工作职责并不仅仅是改错别字、修改病句这么简单。对媒体而言, 编辑的作用非常重要, 可以说编辑的思想决定着版面、栏目的主导思想, 编辑的组稿、编稿方式直接决定着版面、栏目的内容、风格和特色。

编辑必须要具备一定的策划能力, 吃透新闻事实, 参与新闻的前期策划, 脑子里一定要有概念, 哪个准备发一条, 哪个发连续报道, 哪个简单处理, 哪个需要深度报道, 是否要配发评论和编者按, 并把这一策划思想传递给记者, 这样采访回来的稿件可以更好地实现编辑的思想, 也利于编辑选稿, 为争取编辑好标题、好新闻、好栏目吸取多方面资源。否则, 记者按照自己的想法出去采访, 编辑会发现采回来的东西很多, 但很零散, 能用得上的很少。现实情况是, 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策划能力普遍不强, 而且前期采访和后期编辑没有很好地融合, 编辑的策划作用发挥不明显, 很难看出编辑的风格和特色, 导致很多同城媒体刊发的新闻, 从内容到形式几乎雷同, 根本看不出各家媒体的特色。

2.2 鉴别能力

现在处于信息爆炸时代, 网络、微博、微信上的新闻实时更新, 每个人都可以动动手指随意发布信息, 也可以接收信息, 所面临的信息数量多、涉及面广, 但真伪优劣并存, 不乏有一部分为了引人注意、夺人眼球的虚假新闻, 而传统媒体多年来辛辛苦苦树立起来的“公信力”和“权威性”要求新闻编辑一定要有鉴别信息真伪优劣的能力和素质。

这种能力要求编辑在面对众多的信息材料时, 能够从中及时发现有报道价值、有用的信息, 及时从纷繁复杂的新闻现象中梳理出清晰的新闻线索, 筛选出哪些是坚决不能用的。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 严谨求证是编辑采用的基本态度。现在一些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为了增加收视率或者是吸引读者, 从网络上搜索那些骇人听闻的或者是夺人眼球的新闻, 而不去求证新闻的真假, 这样做的后果, 使媒体形象严重受损, 降低了媒体的公信力。2010年12月6日, 中央某周刊官方微博发布新闻称“金庸去世”, 一时间, 很多媒体为了抢新闻, 没经证实就纷纷转发, 香港明报发言人表示:“该消息为假消息。”当天深夜, 该周刊副总编辑、新媒体总编辑在新浪微博上致歉, 并引咎辞职。但这也暴露出其他媒体的编辑缺乏应有的新闻素养, 导致虚假失实新闻产生并愈演愈烈。

2.3 加工能力

新闻编辑同一般的编辑不同, 不能整天呆在办公室里靠看报纸上网发现新闻, 然后进行拼凑, 而是要深入到社会生活中, 密切关注各种社会现象, 同各种人群和单位打交道, 在交往过程中, 发现新闻或新闻线索, 并获取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为我所用进行二次加工。而更重要的是, 编辑更要善于同基层、同老百姓打交道, 知道他们喜欢什么、关心什么、厌恶什么。这样的编辑才能在编稿时采用观众或读者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进行二次加工, 使节目和版面为更多的受众喜欢。

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打舆晒网》节目在这一点上就做得很好, 它是一档纯编辑的节目, 没有自采稿件, 网罗全球、全国的新奇事, 但编辑的能力很强, 每一个节目都进行了二次加工, 用当地的语言和当地观众喜欢的形式重新包装, 节目形式亲民, 语言诙谐幽默, 内容轻松但不低俗, 观众不仅能获得信息, 更能感受新闻的乐趣, 节目的收视率特别高。

2.4 编排能力

新闻编辑除了应具备编辑单篇稿件的能力外, 还应具备编排能力, 新闻编排衡量的是编辑驾驭全局的能力。所谓编排, 就是一个版面或者一期节目的新闻如何排列, 如何组合, 如何搭配, 才能使主题更突出, 更有节奏感。编辑在组稿时, 一定要明白这期稿件想要传递一个什么样的主题, 什么样的稿件能放头条, 什么样的稿件放在次头条, 每个稿件的位置不是随随便便放的。编排中常见的有组合排列、对比排列、综合排列。组合排列, 就是把内容相近的新闻排列在一起形成一组, 可以有长消息、短消息、简讯, 形成重点, 深化主题思想, 同时将编辑的观点寓于编排之中, 客观上起到评论的作用。一般主题性重点报道大多采用这一组合方式。对比编排, 就是把内容反差很大的新闻编排在一起, 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旗帜鲜明, 产生积极的舆论导向。综合编排, 是把同类题材综合在一起编成一组综合新闻。这样的新闻单独一条一条发会给人以单调之感, 综合一起各取其有特点部分, 以综合优势给受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一般的纪念性节日活动, 如3.15消费者权益日、教师节等都可以采用这种组合形式。总之, 新闻编排要研究的问题很多, 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 需要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摸索、实践、创新, 只要肯下功夫, 新闻编排的质量就会有一个明显的提高。

3. 结语

新媒体时代汹涌而来, 对传统媒体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在新媒体发展已成燎原之势时, 传统媒体就要积极应对, 发掘自己的优势以质取胜。新闻编辑也应摆脱固有的做法, 进行全方位转型, 用全新的思维武装自己, 充分发挥编辑对信息或稿件的选择、分析整合的能力以及提升编辑策划系列报道的能力, 使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的深度和角度上出彩, 形成有别于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新特点。

摘要:新媒体环境的发展给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带来挑战, 编辑内容、手法的多样化成为必然趋势。新闻编辑必须与时俱进, 锤炼自己的策划能力、鉴别能力和加工能力, 汇集丰富多样的编辑方式, 拓宽编辑思路, 全方位满足受众的需求, 提升新闻编辑水平, 凝聚传统媒体新闻栏目在新媒体环境下的竞争力。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闻编辑,应对新媒体

参考文献

[1]百度百科.新媒体的概念[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39017.htm

[2]邱丽红.新闻编辑素质之我见[J].青年记者, 2006 (11)

[3]周建克.奥运会新媒体传播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 2009 (11)

传统媒体新闻编辑 篇5

进入21世纪,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各种新媒体的日益壮大发展,已对传统媒体形成了持续和强烈的冲击,传统媒体新闻报道的话语权也受到严峻考验。新闻传播是传统媒体第一责任,也是赖于生存的根基,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新闻运作该如何顺应潮流,正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和困惑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目前,传统媒体在新闻运作中普遍遭遇的矛盾:

一、新闻消费习惯改变与传统新闻理念的矛盾

信息传播手段的变化必然带来接受方式的改变,读报看电视听广播,这是过去人们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径,如果把新闻信息看为一种产品的话,那么它的消费方式就是买报纸杂志或在特定的时间、区域看电视听广播。然而,当互联网迅猛发展起来之后,这一切开始悄然发生了变化。“美国著名的调查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网络新闻比报纸在美国更受人欢迎。最受欢迎的新闻形式首先是社区新闻和全国性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接下来排在第三位的就是互联网上登载的新闻„„调查显示美国人的获取新闻的习惯已经发生了变化[1]。

在中国也出现同样的情况。新的传播载体有它自身的传播特点,它的迅猛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恰好迎合了人们某种心理需求。就微博而言,140字的限制,短平快;不求深入,只求大概;不求过程,只求结果。这与社会浮躁心理的契合度极高。新闻也成为一种快速的消费品,像只为赶时间填饱肚子的快餐,不求精致。

喜欢从微博上获取新闻信息的年轻人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趋同性,在眼下信息过剩的时代,新闻信息的大小、重要与否其实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他们关心的往往是自己关注的人都在关心什么新闻信息,这才是最重要的、与自己有关系的。他们只是通过别人的关注,借助别人的眼光来筛选新闻,这当然也是有效率最省力的方法。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载体,它的信息传播主要以个体为单位,所以,有一种说法叫:“人人都是新闻的发布者和接收者”。与专业媒体的新闻产品其实存在很大的区别。

专业媒体有新闻的专业性要求,也有新闻传播的价值预期判断和理念的追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奇葆到新华社调研就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理念,用心走基层,用情写群众,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把火热实践作为报道的主题,把普通百姓作为报道的主角,真正做到为人民采写、为时代放歌。要坚持不懈地改进文风,写短文、讲实话、发有用的报道,以文风的有效改进,促进新闻报道水平的提高。[2]”

可是,当许多受众都习惯了只接受140字的简短信息之后,专业媒体的专业报道往往变成转发者断章取义的资料来源,变成新媒体信息传播的第一手材料。这是目前传统媒体面临的最大困惑之一。我们会奇怪地发现,在微博微信中,往往被广泛传播的新闻信息,基本上都是语焉不详的。新闻的要素,即五W+H都是残缺不全(What何事? Who何人?When何时?Where何地?Why何故?How怎么样?),但就是这样的产品却依然会大受关注,被广为转发。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如何适应受众新的消费特点,是个待解的课题。“写短文、讲实话、发有用的报道”或许是不二的选择。

二、信息传播全面提速与传统运作模式的矛盾

200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的改版被业界认为是新闻提速的成功范例:“新闻可以不断被刷新,不断被改写”已经成为“中国之声”的治台方略。30分钟为一个播报轮盘,在这30分钟里,当天的新闻要尽可能地涉及。对于一个新闻事件,记者捕捉到一个信息点就播报一个信息点,再捕捉到新的信息点,纳入下一个播报轮盘。没有新料,就把之前的信息点合并播出„„“中国之声”按栏目设置的编制完全打散,强化大编辑部、大采访部、大策划部,全“中国之声”共用同一个400人规模的采编后台[3]。

作为一个传统媒体,这已经是最成功的运作模式的改革,它付出的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自称的“不计成本”的代价。而对于其它基本上靠自负盈亏、靠市场经营养活自己的传统媒体来说,只能望其项背,谁也干不了“不计成本”的事!

即使如此,相对于新媒体,这样的运作速度还是落后的。新媒体的特点在于随时随地可以发布新闻信息,以微博为例,它由个体操作,以个体的眼光和角度,不必通过层层把关,只需用手机拍一张照片就可以发送出去,与传统媒体相对复杂的运作模式大不相同。除了严格的稿件审查制度外,技术的要求也远比新媒体复杂,而且传统媒体的新闻还是以定时定版面的方式发布为主,例如报纸有出版的时间、版面,广播电视也是通过固定时间的新闻节目来发布信息。即使是广播电视的直播活动,它也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工作,这使得真正的新闻事件的直播无法成为常态,许多大规模的直播活动不仅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往往是那些已经多次排练的活动类事件,并非突发的未知结果的事件,其对受众的吸引力有限。

对于随时随地想通过媒体了解最新信息的受众来说,传统媒体显然难以满足要求。而且,由于新闻的管理部门大多未能适应新的舆论环境,在管理方式上观念落后,对于突发事件多采用封堵传统媒体的做法,而对于新媒体,例如微博、微信等却无能为力,这在客观上造成了“灯下黑”的状况,传统媒体经常出现对于本地突发事件的报道“失声”、“失位”的现象。“本地媒体对本地发生的重大事件装聋作哑,是本地媒体的耻辱,也严重妨碍了媒体业的发展。媒体不管怎样发展,它的本职仍然是传播新闻事件,行使社会监督功能。只有立足于这种最基本的职能发挥,媒体才能赢得读者的信任,并进而赢得市场”[4]。

由于个人发布平台时常缺乏客观性和全面性,传播的信息又在转发中不断地出现信息的偏离,但却在第一时间满足了群众的信息需求,所以传播力很强,极容易造成社会舆论对主流方向的偏离。而这个时候,主流的传统媒体无论是出来“以正视听”收拾残局还是继续保持沉默,都难以获得受众的信任,由此,传统媒体的公信力会不断地受损,直接威胁传统媒体的生命力。

三、新闻评论个体表达与客观公正立场的矛盾

新闻评论历来被看作媒介的声音,社论、评论员评论、评论类节目等重型评论文体甚至被称为媒介的旗帜和灵魂,也是判断媒体的政治面貌和衡量媒体实力和视野的主要标尺之一,更是媒体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有力武器。《南方日报》就打出了“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口号;《南方都市报》更是以评论作为自己的新闻拳头产品,每天推出“社论”和“个论”两个专版。

20年来,各种媒体在新闻评论方面的大量投入促进了新闻评论的繁荣发展成为我国媒体的一个显著特点。已形成一个横跨平面媒体、电子媒体及网络媒体的意见表达和传播系统,跨媒体合作和传播正在成为一种新的趋势,新闻评论的影响面和影响力正在不断增强。

新闻评论的发展与民主社会的建设具有同步性,现代社会需要各种声音的争鸣、辩论,同时也给人们更多话语表达空间。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问题凸现,也需要媒体传递更多的意见性信息来解疑、释惑。伴随着媒体评论的竞争,有一些媒体依靠优质言论从激烈的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配备自己的队伍和运作模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评论风格。比如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都建立了自己的评论员队伍,拥有一批名牌评论类节目和栏目。

同时,我们注意到,一些网络的意见也纷纷被传统媒体所引用,而传统媒体的声音更是网络传播的重要依托,这种相互的融合和互动有力地推动了新闻评论的发展,甚至一些原本在网络上传播的个人评论节目也被搬到传统媒体上来,例如:高晓松的《晓说》2013年在东方卫视播出;2013年**的《老梁据说》在浙江卫视、《老梁有话说》在陕西卫视播出。

新闻评论的兴起和受欢迎无疑满足了受众某些方面的信息需要。网络时代的传播媒体多了,传播的速度快了,传播的范围广了,信息量的爆炸性增长对于受众来说也是一种负担——选择的负担、甄别的负担、深入思考的负担。在信息庞杂、各种媒体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受众也需要媒体能够帮助他们对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处理,以提高受众接受和利用信息进行决策时的效率。而新闻评论是通过了整合加工后的精致新闻产品,通过对庞杂信息的提炼加工再生出新的信息,新闻评论受欢迎往往还在于它的原创性和独创性,有助于满足受众对原创和独家信息的阅读需求。

而为了满足受众对独创性的需求,评论的“个性化”正成为不少媒体的追求。我们并不否认独立思考的积极作用,但为了“个性”而“个性”,只追求与众不同,往往又极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背离客观公正的立场。

在不少网络的重大舆论事件中,我们看到许多评论会被大量转发,而最受关注的往往是那些偏激、极端,甚至断章取义的评论,容易吸引眼球,有的甚至为了表达某种情绪或意见,不惜编造捏造事实,这种不良倾向有蔓延之势。而传统媒体也深受其影响,有的传统媒体会不自觉的采信、引用网络不当的评论;有的本身向网络媒体“学习”,“语不惊人誓不休”,常出现惊人之语;有的失去立场,成为个人情绪宣泄的渠道。

或许,一时的痛快表达能换来眼球,但缺失客观公正的基础,媒体的生命力如何得以维持?在个性的张扬和客观公正立场之间,媒体正遭遇困惑。或许答案很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有不少媒体会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浮躁,深陷选择的泥沼不能自拔,这也正是传统媒体常常出现评论导向问题的症结所在。

四、信息碎片化故事化与社会普遍意义的矛盾

新闻的“碎片化”和“故事化”是近年来新闻发展呈现出来的最显著的特点。“碎片化”既基于受众对“短平快”信息的需求,同时也契合了新媒体的传输特点。无论是面对什么媒体,如今的受众很难集中精力在特定的时段专注地接收信息,而是随意性很强,这种随意性包括时间的随意性、接收的随意性、选择的随意性等,有时间看一下、听一下,边干别的事情边接收信息,只有感兴趣的信息才会予以特别的关注,受众接收信息的方式变得碎片化,这就迫使媒体的信息传播也要“碎片化”。

例如对于广播,节目形态越来越“碎片化”,在一个相对独立的板块内尽量分出小板块,小片段,各个片段能相对完整独立,在各小片段中还要频繁地营造兴奋点以刺激听众的收听兴趣。中央电台以前的节目不少是完整一个内容的专题节目,而2009年12月改版后的创新点之一就体现在碎片化播出形态上,即采取“间隔性原则”,分散信息重点,每五六分钟就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片段,每个片段都会努力安排一个关键的重要的信息点,也就是节目的兴奋点。并通过不停的新闻提要的穿插进行内容切换,打破原来整体感很强的“一体化”形式,代之以“碎片化”节目形态,使听众任何时候打开收音机都能够听进去,而没有“不知前面说什么”的突兀之感,能无障碍顺利地进入收听状态,从而最大程度地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而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报纸,这种碎片化的形态还有利于在新媒体上的二次传播。因为篇幅短又独立成章,信手拈来就可以粘贴的网络上,也适合网络的传播特点。

与“新闻的碎片化”相伴而行的还有“新闻故事化”,即采用文学的表现手法,将新闻事实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给受众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新闻故事化在新闻叙述中更加注重细节的描写、人物的刻画、场景的再现以及背景的交代等,将新闻事实当作一个故事叙述出来。

传统的倒金字塔结构报道强调的是信息发布和传达,相对而言不太讲究表达的艺术性,而将新闻事实以讲故事的方式展现出来的形式则更有吸引力。新闻故事化主要表现在它所产生的生动、曲折、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上,而要把新闻当故事讲要讲究技巧,要本着一波三折的原则来推动故事的整个讲述过程,要有故事的“冲突”。这种冲突,可以是人物与外界的冲突,也可以是来自人物内心的冲突。然而,新闻故事化作为一种新闻传播模式,也普遍存在一些传播上的毛病。比如,为追求故事化而使新闻主题流于表面,难以深化主题;为追求曲折情节容易引发人为安排、不客观等现象。在影响重大的社会事件面前,对曲折情节的挖掘容易偏离新闻事件的本质,变成“舍本逐末”——“2002年的莫斯科人质危机事件中,不少报纸几乎都充斥着大量侧重于事件过程和细节描述的新闻故事:《莫斯科上演‘倩女幽魂’女人质手机传情荡气回肠》《‘女肉弹’几乎全被歼灭 她们更残酷、更富进攻性》《我离死亡只有3米》等等,读者在看得惊心动魄、痛快淋漓的同时却容易忽略国际恐怖事件背后蕴藏的社会政治危机,沦为系列故事的新闻报道对事件本质的揭示容易停留在某一阶段而难以深入。”2001年12月,武汉森林野生动物园老总怒砸奔驰车事件接连数天上了江城各大都市报的头版,《车主不满售后服务 老牛拉奔驰‘游街’》到《奔驰车真的砸了》,这一事件倍受各报青睐,也的确吸引了许多读者。先不论车主是否有借此炒作其公司的嫌疑,各媒体对这一极端事件近乎狂热的追踪报道实际上是相中了它所包含的离奇故事情节,报道真正给汽车消费者带来了多大实惠还是个疑问。而更让人担忧的是,同时发生在武汉的“全球最大冰毒案在汉侦破”等影响百姓生活的重大社会事件却少人问津,媒体在新闻故事化倾向影响下所进行的“厚此薄彼”的关注对社会议题的设置进行了不恰当的引导[5]。

在“走基层”的新闻实践活动中,传统媒体都推出了一系列的栏目,到基层去,反映基层百姓生活的现状,于是媒体不约而同地在表现形式上更趋碎片化、故事化,选择报道的也绝大多数是普通人的生活故事。但由于这样的新闻作品不太具有新闻性,时效性不强,同时其社会价值也不高——不是重要人物、不是重大事件、不是普遍现象。所以早期的不少栏目实际上传播效果并不是太好,也缺乏新闻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与碎片化、故事化的形态相伴而来的就是新闻主题不明确,分散且隐蔽,容易造成传播方和接收方的不一致,甚至偏离。这与传统新闻传播强调的主题鲜明、立场鲜明不相适应。

普通人的故事要引起关注就必须寻找主人公故事的独特性,追求故事的曲折性,而与之相伴的必然是事件的个别性和偶发性,往往并不具备社会的普遍意义,甚至作品的主题极易偏离社会普遍价值,走向故事的猎奇。

传统媒体新闻编辑 篇6

【关键词】 网络新闻;传统新闻;突破

网络新闻传播以其及时性、交互性、海量性、多元性等媒体形式,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青睐。目前已经成為即报刊、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它的出现给我国新闻传播领域带来了全方位的创新与改革。以下笔者就网络新闻传播所带来了全新理念与突破进行粗浅的探讨,以供参考。

1.网络新闻传播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所面临的区域界限

新闻的价值在于其所引导出的事实能够受到社会各界不同人群的共同关注。而从我国传统的新闻传播角度上来看,地域差异则是新闻价值传播的一个重要因素。同一条新闻放在全国范围来看,受到其自身地理与事件大小的,对全国人民而言未必会有多大的新闻价值,但是放在事发当地,势必会具有加大的新闻价值。正因如此,也证明了对一条新闻而言,其新闻价值是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的。而互联网出现,尤其是网络新闻传播的出现,恰恰在空间上将新闻覆盖于全世界范围内,将个人需求与全世界媒体相结合,实现了个人世界化与世界文化的快速交流,强化了新闻价值,解决了传统新闻所面临的区域界线,将地球村概念真正实现在眼前。

2.网络新闻传播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所面临的时间界限

新闻的价值在于新闻的时效性,新闻机构对新闻的报道速度越快,新闻的时效性、价值性也就越强。反之,新闻的报道速度越慢,新闻就缺乏价值,无人阅读。然而传统新闻传播方式,多受到新闻传媒刊期界线、时段界限等因素影响,弱化了新闻传播的实效价值。而网络新闻媒体的出现,其新闻再发布前后,对新闻的改动都非常方便。同时,在时间弹性和内容结构组合上均具有较大的灵活度。可在同一个新闻网站中实现时更新、日更新、周更新、月更新,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所面临的时间界线,加大了新闻价值就越大。

3. 网络新闻传播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所面临的方式界限

由于目前我国社会各界人群普遍存在文化、兴趣、需求等多方面的差异性,以至于他们对新闻媒体的需求、渴望得到的新闻信息也不尽相同。因此,也决定了新闻媒体要具有较大的包容度,能够实现新闻信息的多元化传播。而传播新闻传播,如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形式,虽然能够提供基础的一定的信息源,但是在表现方式上由于受到媒介的影响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网络新闻传播的使用,实现了文字、图片、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的有机结合,使网友浏览新闻可以同时拥有读报纸、听广播、看电视的诸般乐趣。即便是单一的文字表现形式,也可以有变体的文字、滚动的文字、闪动的文字等多种形式。对同一条新闻、在同一个页面上,可以同时有文字、图片、声音和图像等多种表现手段的组合。可以说网络新闻传播是传统新闻传播媒介的有机结合,是从多个角度、多个层次,最大限度展示了新闻信息的媒介。

4.网络新闻传播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所面临的总量界限

随着我国网络计算的快速发展,网络媒体几乎拥有的无线的信息空间,其信息总量已令传统新闻媒体望尘莫及,尤其是面对网络所构建的“信息海洋”几乎囊括了各种目标群体所需要的信息信息。同时,网络新闻传播利用数据库,还可以实现纵向历史查询,横向信息更新、编辑,提供更为及时、质量更为上层的信息服务。并在不断的研究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网络特色的新闻数据库,为社会广大提供准确、全面、系统的信息。形成了其他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

5.网络新闻传播突破了传统新闻传播所面临的技能界限

“足不出户便知世界”早已成为网络媒体的有力宣传,尤其是近些年来,我国互联网普及率大大提高,网络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网上冲浪、阅读冲浪早已成为实现。特别是网络新闻传播依附于互联网科技至上,通过网络连接技术在点击之间,可根据阅读者的个人喜好,寻找与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新闻话题、洞之世事百态。充分体现了网络新闻媒体在网络技术上的优势,通过网络技术将新闻信息展现在每一名读者面前,实现读者自由编辑,自主化选择的新理念。彻底打破了传统新闻媒体的技能垄断,技能界限。

6.网络新闻传播打破了传统新闻传播中传播者与被传播者界限

在传统新闻传播中,传播者与被传播者之间的分水岭十分清晰,各大传媒机构所发布的新闻信息犹如滔滔江河一般,流入社会各界,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重要信息组成。而被传播者所提出的反馈与呼应,则如涓涓细流,源远流长,但是数量根本无法与之相配比。以至于传统的新闻传播更像是被动的灌输,传播者与被传播者无法居于平等的地位。而网络新闻传播的出现,更强调于与被传播者达成一种平等互动的媒体模式。为被传播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信息反馈平台,切实打破被动了接受局面,不仅在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产生了一次重大的影响,还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新闻传播模式。

综上所述,文本笔者就网络新闻传播在传统新闻理念上的突破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使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外,网络传播作为一种实效性较强的自由多媒体形式,其媒体形式的普及与发展,早已成为满足不同人群对新闻传播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李立.网络环境中的受众分化[J]. 商业文化(学术版). 2008(10)

[2] 党东耀,包东喜.网络传播的“乘数效应”——从经济学视角看[J]. 新闻前哨. 2009(02)

[3] 张品良.网络广告跨国传播的文化应对[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 2009(05)

(作者单位:牡丹江市新闻传媒集团)

传统媒体新闻编辑 篇7

1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分析

1.1 变化的新闻编辑生态环境

新媒体方便了人们的生活, 更改变了人们的习惯, 新媒体在诸多方面都要优于传统媒体, 这就使得原本属于传统媒体下的一部分受众转投各类迅速崛起的新媒体“门下”, 传统媒体丧失了自己的观众, 市场竞争力大幅度下降。在这种客观条件之下, 如果传统媒体不懂得及时的整合, 仍旧固步自封的维持着原先单一的媒体层面, 媒体形态无法发生变革, 也就很难融洽、科学的进入媒介融合时代, 落实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1.2 变化的新闻编辑内涵

首先, 从报纸新闻编辑角度分析。新媒体时代下, 诸如计算机、数码相机、扫描仪等先进器械被应用进了新闻编辑的整个过程, 这使得新闻编辑的内涵得到了丰富。网络的便捷性使得新闻编辑不再受到地域、空间的制约, 新闻编辑的质量以及新闻编辑的速度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其次, 从广播新闻编辑角度分析。广播新闻经历了播报报纸新闻、独立的新闻发展阶段、现场报导、专业化报导这4个阶段, 新闻编辑者的工作量变得更大, 为了节省工作时间, 主持人与新闻编辑这两个身份科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然而这对编辑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后, 从电视新闻编辑角度分析。电视新闻的最开始是复制广播, 随后变成了“文字+视频”编辑, 直到现在的现场直播时代, 可提供给新闻编辑者的编辑时间逐渐缩短, 编辑们需要具备在事件发生现场即时完成电视节目的制作, 并落实直播的能力。

1.3 变化的新闻编辑工作流程

传统的新闻编辑流程主要指新闻编辑工作者对新闻相关的图片文字等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媒介融合时代, 报纸与网络有机结合, 素材获取的渠道变得更加的宽泛, 这就给信息的表达形式提供了可选择的余地, 新闻编辑工作可以落实分类加工 (图片、视频、音频) 。总的来说, 广播编辑与电视编辑工作流程较为相似, 两者都重视现场的声像, 因为依赖线索说理, 因此对于线索有着强的依赖性。在媒介融合后, 从多个渠道反映出的人民心声也成为了编辑人员说理的“证据”, 因此新闻编辑的过程也还应对网友的评论进行筛选和控制。

2 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转型策略分析

2.1 调整编辑的观念

随着媒介融合的加深, “报纸即将消亡”“电视没有未来”的言论不绝于耳。为了生存, 各个新闻媒体都在努力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 于是全媒体发展战略受到人们广泛关注。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的传播观念受到网络化的传播环境和传媒市场的激烈竞争影响, 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 新闻编辑必须进行调整与改革。首先, 调整信息观念。当下,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混合共存, 在信息的接收方面, 受众更具备选择权利, 这在某种意义上就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想要保证受众不流失, 新闻编辑者不仅要保障快速供给新闻, 更要及时的对信息进行梳理分类, 从对信息把关的角度向着信息全方位管理的方向不断地发展。现阶段, 新闻的信息量越来越巨大, 要保证新闻的质量, 编辑必须严把质量关。与此同时, 相关者也应该加强交流, 配合工作。其次, 调整受众观念。传统的新闻媒体缺乏及时的反馈机制, 但是新媒体给受众提供了数字化的反馈方式。新时代下, 编辑者应该改变思维模式, 调整受众的观念, 从媒体人决定新闻形态的模式向着市场导向新闻产品形态的角度发展。新闻编辑应树立大编辑理念, 跟广告、发行、经营等部门协同配合, 全面展示“受众为本”的受众观念, 为电视新闻争取增值点, 添加持续发展的动力。最后, 调整品牌观念。品牌竞争指新闻编辑应该具备打造品牌、维护品牌的思路和意识, 改变过去的“只注意打造某一个名牌栏目、某一个名牌版面”的朴素的品牌观念, 提升媒体的品牌形象。

2.2 转型编辑的行为

采取有效的措施让编辑主动适应现阶段的市场模式, 符合现阶段的社会特点, 优化编辑的传播方式和行为。在具体的落实上, 新闻编辑首先要从宏观层面出发, 主动的做好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中介, 加强受众反馈意见的收集或建议编辑部调整栏目设置、媒体定位等。例如, 题目是新闻节目给人的第一印象, 编辑人员要注重电视新闻标题的加工, 善于从新媒体中吸收经典的词汇, 赋予电视新闻时代的活力。再例如, 在落实编辑工作的时候, 突破传统思维, 另辟蹊径, 用新的形象吸引观众, 将媒体报道的“档次”下调, 在关注重大新闻事件的同时多关注基层, 关注那些大家都关注的问题。其次, 从中观层面出发考虑, 做好总编、编辑部主任和记者之间的中介。加强新闻策划和编辑选题策划, 搞好预测性新闻和解释性新闻等深度报道, 落实以人为本的编辑思想, 用敏锐的眼光挖掘独家新闻, 增加新闻编辑的竞争能力。

2.3 培养编辑的能力

培养编辑的能力主要是要培养其胜任编辑角色的能力, 使编辑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的要求。具体的落实可以包括如下5个方面:第一, 普及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第二, 熟悉网络新闻传播的相关知识。第三, 掌握网络阅读方法。第四, 掌握新型的网络写作手法。第五, 培养良好的判断力, 能对新闻信息进行甄别、挑选。

2.4 转变编辑预备人才的培养模式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新闻传播人才应具备更为先进的思想, 更丰富的知识以及更熟练的技能。而想要保证人才具备上述这些特征, 就必须从教育角度出发, 完善学校的教师队伍, 优化学校的课程体系,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培养复合型人才。因为教育者的能力决定了教学的质量, 因此高校方面应该有意识的对师资队伍进行知识体系的重构, 科学的融合媒介技术, 完善教师团队。合理的设计教学内容, 落实科学教育, 为培养复合型人才夯实基础。

3 结论

新闻编辑是推动新闻媒体行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在媒介融合背景之下, 新闻编辑被社会提以更高的要求, 编辑们只有完成自身的科学转型, 全面的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 才能为新闻媒体行业带来创新的思路, 也才能使新闻媒体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健康之路。

摘要:21世纪是科技生产力时代, 科技发展迅速。科技在各行各业中不断的渗入, 并使之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新媒介的出现, 给媒体行业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新时代背景之下, 新闻编辑者应科学的调整自身, 使自己更适应于时代。本文分析了媒介融合背景下新闻编辑面临的挑战, 并就传统媒体新闻编辑的转型提出相关策略, 希望能为相关者提供帮助。

关键词:媒介融合,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转型

参考文献

[1]梁潋之.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转型研究[J].南宁:广西大学, 2013 (6) .

[2]刘欣来.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传统媒体新闻编辑转型研究[J].智富时代, 2015 (11) .

传统媒体新闻编辑 篇8

1.1 时效性不够强

在新闻媒体中内容很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新闻的时效性, 能否快速地将发生的新闻编辑并传播出去是人们对新闻媒体最为关注的问题。新媒体为什么可以在短时间内成为人们生活中使用最频繁的新闻获取渠道, 主要是因为新媒体的时效性与传统电视新闻的鲜明对比, 新媒体可以使人们随时了解到最近更新的新闻, 不仅更方便了生活也可以保证人们对新闻的热度与敏感度。而传统电视新闻在制作传播中过程过于复杂, 对发生的新闻需要进行取材、制作、审批等, 等到发布时, 新闻的时效性就不能得到保证。同时, 传统新闻的传播速度也因为设备的局限较新媒体的速度要慢许多, 很多热点新闻都是新媒体发布后, 传统电视新闻才开始传播, 这样自然不会得到群众的认可。

1.2 标题模式化

新媒体新闻平台在标题这方面具有相当的灵活性, 主要将新闻中的生活信息, 根据群众生活中的兴趣点进行提炼, 把新时代背景下产生的具有趣味性的文化与新闻本身进行融合。这样的新闻标题可以对新闻的观看者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 而传统电视新闻所发布出的新闻标题都过于循规蹈矩, 不能与时俱进, 缺乏吸引力。这样的标题在新闻传播中不能有效吸引受众, 导致新闻的整体内容都不被群众关注。标题问题既属于传统电视新闻的基础性问题, 也是关键问题, 所以需要新闻工作者转变思维, 加强新闻标题的趣味性和精炼性, 促进传统电视新闻的发展。

2 新媒体的优势

2.1 信息发布量大

每日产生的新闻数量庞大, 传统电视新闻在新闻传播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并且新闻传播平台单一, 分设许多不同的电台, 新闻的整合性不强, 发布的信息量也较小。而新媒体发展更趋于多元化, 在传统新闻的撰写基础上添加了与新闻相关的图片与视频, 方便群众在阅读新闻时对新闻有更加直观和全面的理解, 而在信息量上既重视新闻的数量, 又重视新闻的真实性和即时性, 满足了群众对新闻的便捷性、全面性和真实性的需求。

2.2 主体策划的准确定位

新媒体主要利用网络来传播新闻, 渠道广泛, 在网络新闻的发布中, 新媒体会根据新闻发布平台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进行新闻方面的主体策划, 在策划中通过添加一些社会上热点对新闻进行设计与编写, 在热点新闻中把图片与文字相结合, 为阅读者带来视觉上的冲击, 并在有些新闻中添加了个人见解, 表达对新闻的看法, 与在网络上观看新闻的群众进行互动。经过长期实践, 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打响新闻网站的知名度, 吸引群众进入网站阅读新闻。

3 传统电视新闻编辑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创新发展模式

3.1 强化创新应用的意识

想要促进传统电视新闻的发展, 首先要从电视新闻编辑方面入手进行创新, 对新媒体进行充分利用, 增强新闻中的新鲜热点运用意识, 并将这些新鲜的文化元素逐步融入新闻的编辑与制作当中去, 帮助电视新闻与网络新闻更好地融合, 并对所采集的新闻进行更加灵活的剪辑, 保证最后的新闻可以突出新闻的核心特色和意义。

3.2 打造新闻编辑的品牌模式

传统电视可以借助网络背景下的新闻热点编辑新闻, 在编辑的过程中, 新闻的主体依然要符合传统电视新闻的新闻主体要求, 并对新闻内容进行网络化的融合。同时, 在编辑过程中应该要注意语言不可过于大众化, 而是要从不同的角度, 对不同的新闻内容展开分析, 最大程度让电视新闻的内容吸引到更多人的兴趣点, 满足不同受众的心理需求。只有将传统电视新闻的内容和方向进行重新构架, 以新闻为主, 互动为辅, 让群众真切地感受到新闻内容与自己息息相关, 才能打造出自己的新闻编辑品牌。

3.3 编辑内容、主题的多样化趋势

新媒体环境下电视新闻不仅要具有针对性、实用性, 遵循美学原则, 还应该具备吸引力。这就要求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在编辑新闻时, 要根据其不同的特点进行创新, 另辟蹊径, 要区别于传统的新闻电视类节目, 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视听感受。此外, 电视新闻编辑工作者还要以观众的视觉, 理性地看待新闻, 给予其更加权威的解释。

4 结语

在新媒体环境下, 网络新闻的出现给传统电视新闻带来巨大的冲击。传统电视新闻要在这样的形势下看到新媒体为新闻传播带来的新方向, 并在自身加以实施, 不断地创新以寻找最适合电视新闻发展的道路, 在电视新闻编辑部分总结经验找出自身的薄弱环节, 适当地借助新媒体的优势进行改变和提升。传统新闻不仅仅要在内容上创新更要运用多种新闻编辑, 提高新闻的时效性、生动性, 促进传统电视新闻更好的发展。

摘要:网络信息化媒体充斥在人们的生活中, 传统的电视新闻媒体已经不再是消息传播的唯一途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电视新闻编辑要积极地面对新媒体带来的挑战, 从微博、微信等平台去对新媒体的运营方式进行了解, 总结经验, 从而对传统电视新闻编辑进行优化与创新。本文就围绕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方式与发展途径进行讨论。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电视新闻编辑,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传统媒体新闻编辑 篇9

1 网络媒体和传统媒体之间的差异

1.1 网络编辑的概念

随着网络编辑不断的变化和扩充, 网络新闻的采样比传统新闻的采样要更多, 相多于传统新闻来说网络新闻可能对于新闻的质量更加宽松, 并没有传统新闻那样严格。更加的自由, 那么从新闻的采样来源来看, 传统新闻对于新闻的采样可能来源于自己新闻媒体或者是多家新闻媒体一起联合来发表, 这也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传统新闻的发展和内容多样性, 而网络媒体的来源却全然不同, 网络媒体的来源来自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外界的稿件, 有很多的来源途径, 大大丰富了网络媒体的多彩性和非单一化。

1.2 两者之间传播的细节

报纸的版面一般是很难进行大规模的改版和美化的, 因为报纸的特性制约了版面的改版和美化, 传统媒体的传播对于版面来说是很难改变的, 而网络媒体则不然, 对于新闻的整体设计和考虑, 以及大众的眼光的考虑, 网络媒体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新闻页面的改版和编排, 以此来符合大众的审美观和进行新闻的突出。传统媒体的版面因为条件的限制所以改版面是很困难的, 而网络媒体是面对大众越来越挑剔的审美观, 所以网络媒体对于版面的设计和版面的更改是非常必须的, 而不断的改变版面的设计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相对于传统新闻来说, 网络新闻更加具有版面可观性。更加让人能够引起阅读的兴趣。

新闻媒体的内容大多具有易读性, 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读懂新闻的内容, 清楚这件新闻所发生的事情。新闻文字一定要通熟易懂, 用最少的篇幅传达最容易理解的意思。新闻总是在文章开篇处写出整篇文章所要讲诉的内容, 这样让人一目了然。用来引起人阅读的兴趣。有的新闻配上图片是为了让整篇文章具有欣赏性和客观性, 相比较文字而言, 图片更加能够让人读懂内容和引起人阅读的兴趣。也更加让人有阅读的兴趣, 更加让人能够接受。

1.3 两种编辑手段的比较。

固定一条路线是传统媒体的固定思维, 传统媒体如果某一个新闻的改版和改变都可以引起最后新闻的整体改版和重新排版。而对于这样来说, 大大耗费了时间和精力, 甚至有可能最后会耽误新闻的出版和发表, 不能达到新闻的及时性。网络媒体的出现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变这种情况, 随着网络媒体里面的超文本的出现, 对于传统媒体的这种缺陷, 网络媒体很好的弥补了缺陷, 使得新闻不再是单一的固定路线和思路, 而是呈现多元性变化。这也是网络媒体相比较于传统媒体的优势和弥补的缺陷。

2 网络媒体的创新和突破

网络媒体对于新闻这种必须要有及时性的文体来说, 网络媒体具有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 因为网络的传播速度和网络的更新是很快的, 所以对于新闻的播报和传播也是及时的。所以网络媒体的出现对于新闻来说是新闻传播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传统媒体对于新闻的播报有很多的限制。

新闻地区的价值

在正常的情况下, 每一条新闻它的价值在不同的地方都是不同的, 比如:哪里发生海啸, 可能对于发生海啸的地方来说它的价值比在没有发生海啸地方的价值更重要, 而传统媒体在空间上本身就大大限制了新闻的传播和空间分布, 制约了新闻的传播和辐射性能。而网络媒体, 依赖于网络的发达和网络的空间可忽视性, 新闻一旦发表和出现, 就能利用网络的优势, 在网上进行大范围的传播和扩散。相对于传统媒体的新闻传播, 网络媒体的新闻传播更加具有时间的概念, 一个地区发生新闻, 传统媒体就很难做到及时有效的传播, 而网络媒体能够快速的把当时发生的新闻几乎在同一时间传播开来, 让更多的人能够第一时间了解新闻和知道新闻。就好像东西总是热的好吃, 新闻也是一样, 一件成年往事总比当下最热门的话题要冷淡的多, 读者的阅读激情对于成年往事也要低很多。这就是必须要强调的新闻的快速及时性能。网络媒体的空间比传统媒体更大更加的宽广, 没有传统媒体播报新闻那么狭小, 它是一种大范围的空间立体传播。而对于新闻这一要求即时性能的文种来说, 网络的空间立体建立和网络的传播速度也已经能够满足甚至超过了新闻及时性这一需求。

传统新闻难做到集声音、图像、文字于一体的多媒体的新闻播报, 而网络媒体将声音、图像、文字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形成了新的多媒体手段的网络媒体播报。每一个读者和大众都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认识, 也能够从多媒体的表现手法上去多元化的体验新闻带来的感觉。这让读者更加喜欢去阅读新闻, 对新闻产生一种兴趣。而新闻就是要读者产生一种阅读的兴趣激起读者阅读的欲望, 这才是新闻所要达到的效果, 而新闻所要达到的目的就是传播, 让读者能够了解发生的事情和事实的真相, 这也是新闻最终的目的, 如果达不到此目的, 新闻就不是真正的新闻, 而是迷惑大众的手段。

3 结论

网络媒体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 它能够快速的反应新闻, 而且能够包含新闻的多种性和新闻的客观性。每一个人都可能是新闻的见证者和播报者。每一个人都能够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于新闻的见解和了解。正是因为网络的发达, 所以在网络上的新闻更加应该谨慎对待, 网络媒体是基于传统媒体而产生的新型媒体, 所以更加应该吸收传统媒体的优点来弥补自己的缺点。网络媒体的出现是对于传统媒体的一次重大创新, 未来的网络媒体一定会比现在更加的贴近实际生活更加能够让网络媒体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蒋晓丽.网络新闻编辑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传统媒体新闻编辑 篇10

关键词: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网络新闻传播,差异,突破

网络媒体是现代网络通信技术的产物, 属于一种全新媒体, 网络媒体使观众和媒体的距离更近。网络媒体实际上也是经过传统新闻进行改良而成的, 网络新闻可以更好的调动广大受众参与新闻传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更多的观众参与到新闻传播中, 为观众提供更多参与新闻传播的机会。不管是文本编辑、文字编辑, 还是版面编辑方面, 网络新闻传播相对于传播新闻编辑的优势更加突出, 带来的影响也比传统媒体新闻更加深远。

1.传统新闻编辑和网络新闻传播之间的差异

1.1 网络编辑概念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编辑也不断更新、扩充, 现代网络新闻采样也越来越多, 网络新闻并没有传统新闻如此严格, 更加宽松、自由, 同时也具备个性化、广泛性的特征。但是也正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特征, 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网络编辑的把关难度, 传统新闻编辑的整个过程, 每一个环节基本上都是由多媒体技术来完成, 或者会联合其他的媒体一起合作完成, 外界并没有参入。但是网络新闻却大大不同, 整个网站发布新闻的稿件来源有多种, 可以是网站自我采编, 也可以通过其他的渠道和途径, 这样可有效避免网络媒体的单一性。

1.2 传统新闻编辑以及网络新闻传播之间的细节

通常情况下, 很难大面积的改版或者美化报纸版面, 主要是由于报纸本身的特性有所限制, 传统媒体传播很难随便改变版面, 但是网络媒体并不是这样的, 网络媒体会整体考虑进行设计, 也会考虑到广大受众群体的眼光, 网络媒体可以实现时时刻刻改版、编排新闻页面, 从而满足广大大众的审美需求, 更好的突出新闻。传统媒体版面由于各方面条件制约很难改版面, 但是网络媒体主要面对的是广大大众的审美观, 因此网络媒体可以更好的满足版面设计要求。网络新闻相对于传统新闻而言, 版面的可观性更强, 因此更能够激发广大受众的阅读兴趣。

1.3 对比分析传统新闻编辑以及网络新闻编辑

以往传统媒体基本上都是固定某一条路线, 因此如果改变或者改版其中一个新闻, 很可能会导致新闻整体改版, 甚至可能需要重新进行排版。这样的话会浪费大量的时间、精力, 可能也会导致新闻最终出版以及发表时间延误, 无法实现新闻的及时性。自从出现网络媒体后可很好的克服这个问题, 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 丰富新闻编辑思路, 使新闻编辑越来越多样化。

2.网络新闻传播相对于传统新闻编辑的突破

2.1 突破了新闻传播区域界线

新闻能够抢在第一时间报道的价值是最高的, 传统新闻传播很难满足这一点, 但是网络媒体在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为不管是网络传播速度, 还是网络更新都非常快, 因此网络新闻传播也非常及时。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网络新闻传播很好的突破了传统新闻编辑的地区限制。一般情况下, 在不同地方, 同一条新闻的价值是存在很大差异的, 新闻发生当地的新闻报道价值肯定会高出其他地方, 因此一条新闻价值在每个地方的价值是不均衡的, 这也赋予了新闻一定的地域性特征。网络媒体主要依托计算机网络技术, 一旦发表新闻后, 可以借助网络自身的优势在全球各地进行传播, 使更多的受众可以尽可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新闻的内容, 这一点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真的突破了地理距离的限制, 进一步拉近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 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 这对于新闻传播而言显得尤为重要。

2.2 突破了时间限制

网络新闻媒体有机结合了文字、图像、声音以及视频等多种功能, 可以根据不同的时间发布相应的新闻信息, 在相同的新闻网站里可以同时存在月更新、周更新、日更新以及时更新。对于新闻报道而言, 报道的速度越快的话, 其新闻性也就会越强, 而新闻价值以及新闻作用也就会越高, 不然新闻报道速度太慢, 过了新鲜度, 可能就会变成“旧闻”, 新闻价值自然会大大降低, 广大受众的阅读兴趣也会大大降低。因此, 新闻学一直以来都认为新闻报道的基本特征是时间性。网络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可以尽可能满足新闻报道及时性的要求, 网络新闻传播可以随着新闻的发展及时推送出最新的消息, 给人们一种现场实时直播的感觉, 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广大受众的阅读兴趣。网络新闻编辑不管是在新闻发布前, 还是新闻发布后, 都可以很方便的改动新闻内容、版面等, 因此时间弹性很大, 也可以非常灵活的组合新闻内容结构。也正是由于网络媒体“非线性”编辑的巨大优势, 网络编辑人员可以任意提取文本, 不管是什么主文档中都可以插入声音文本、图画文本或者文字文本, 也可以结合新闻报道需求合理调整文本长度。

2.3 突破新闻传播方式的局限性

广大受众需求是多方面的、立体的, 每个人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 看待问题的观点也有所不同, 但是他们希望可以提供更加立体的信息, 为此需要更大包容度的媒体可以尽可能同时呈现异类表现、异类声音, 展现出多种信息源。虽然传统媒体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传播方式比较单一, 一般都是通过广播、报纸、电视等途径传播, 但是这些途径通常都只有声音、文字, 其中电视虽然有声音、文字、图像, 但是文字比较少, 只有网络媒体才可以真正有机结合图像、声音、图片以及声音等多种表现, 使广大受众在阅读新闻内容的过程中, 可以同时享受看电视、听广播、看报纸的乐趣。网络新闻传播中, 就算仅仅有文字表现, 但是文字可以以多种形式来表现, 闪动的、滚动的、变体的。其次, 网络媒体也可以有机组合应用多种表现手段, 在一个页面上报道一条新闻的时候可以有机组合图像、文字、声音、图片等方式, 这样有利于广大受众从多层次、多角度了解新闻信息。

2.4 突破新闻信息总量的局限性

随着存储技术、数字压缩技术的不断发展, 现代网络媒体的信息存储空间越来越大, 可以容纳大量的信息。网络媒体可以突破节目容量、广播电视在固定时段播报以及报纸版面等各方面限制, 基本上可以包揽全球的新闻信息。对于过去发生的历史新闻信息, 也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来保存, 从而为有需要的受众提供资料查询、检索新闻等多种信息服务。网络信息非常多, 但是信息质量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想要获取信息的受众肯定是想要得到最准确、最真实可靠、最完整的信息, 网络新闻可以将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为受众传递最全面的新闻信息, 更能够满足广大受众的信息需求。因此, 网络新闻编辑一定要充分利用网络海量信息的特点, 在新闻报道之前广泛收集新闻事件的相关信息资料, 并且建立一个独特的新闻数据库, 以便为广大受众提供系统、全面、真实准确的新闻信息。

综上所述, 网络传播具有超文本结构、交互性强、多元化、海量性、即时性等诸多特点, 也是由于网络传播的特点, 使网络媒体编辑突破了传统新闻编辑的诸多限制, 很好的弥补传统新闻编辑的缺陷和不足, 可以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加及时、全面、多样化的新闻报道, 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 与此可见网络新闻传播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任志明, 黄淑敏.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的突破[J].编辑之友·传媒, 2010

[2]孙玉洁.网络新闻传播对传统新闻编辑理念的革新[J].科技传播, 2014

[3]王世林, 董宝磊, 张立勇.网络新闻传播对文化发展的影响[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6 (05)

[4]周渡.网络新闻传播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0 (02)

博客新闻 传统媒体的“接力者” 篇11

博客新闻专题的源起

哈罗德·伊尼斯说:“一种新媒介的长处,将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从实物传播到口语传播,从书面传播到多媒体的信息高速公路上的传播,媒介的每一次发展都将人类文明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近年来,博客通过网络世界不断地彰显着自己的威力,受到人们的推崇。起初,博客将其每天浏览网站的心得和意见记录下来,并予以公开,给其他人参考和遵循。但随着博客的快速发展,在功能上产生了较大的改变,“自媒体”向“新闻媒体”发展的趋向初见端倪。2005年7月7日,伦敦地铁发生大爆炸,最早报道该事件的媒体是博客,博客中有关伦敦地铁爆炸的图片随后被天空电视台、美联社、BBC、卫报等媒体采用。2005年11月26日,江西九江发生地震。博客网的一个武汉博友“寻找东海岸”在9:04发出“武汉地震了”的消息:“2005年11月26日9时整武汉发生地震,有较强震感”。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对此地震事件做出有文字记录的反应消息,比各家媒体整整早了至少一刻钟!新浪报道地震的消息是9:36;搜狐是9:51;QQ是9:50。

博客对新闻事件的快速反应,使得原本以日志为主的草根介质——博客或多或少地烙上了“新闻化”的印记,这是博客在功能上产生的流变。从近几年博客的发展来看,博客已从单纯的日志演变为多维度的传播平台。在博客的世界里,新闻、娱乐、教育、情感、体育、科技等方面的文章日新月异。今年两会期间,两会博客新闻专题的出现尤其值得新闻工作者的关注。博客新闻专题以重大新闻事件为焦点,即时、共享和互动的传播方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是博客在功能上的一次大演变。

传播优势在传统媒体的“盲区”开辟新舞台

传受互动推动“本色表达” 两会期间,在中央电视台主持人的博客新闻专题中,很多网民就两会的提案和有关国计民生的问题纷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主持人也就有关问题和网民一起讨论。如马斌在新浪的“马斌读两会”博客新闻专题中写了篇“答贺兰山兄”的文章,文中写道:“贺兰山的帖子我读了后,很有同感。环境尤其是西部贫苦地区的环境问题,像水、沙漠化等,的确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媒体的呼吁,个体的自觉可能会唤起公共决策的重视。我会尽力的”。这体现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感,鼓励了网友的意见讨论。博客新闻专题中的即时交流与评论使得交流活动更加便捷有效,突破了传统媒体的互动屏障,为传受互动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流平台,极大地带动了传受的意见讨论,营造了良好的意见表达环境,引起了更多网友对两会报道的关注。

即时写博拉近“传受间距” 博客新闻专题近乎零时差传递是其他媒体望尘莫及的。主持人根据两会最新进展,整合传统媒体报道,采取“跟随”式的报道策略,即时博客写作,对所关注的对象进行“随身”报道,注重呈现和还原事件每个发展阶段的即时情景,既使受众获得了完整的信息认知,又拉近了传受之间的距离,使得新闻报道更具“亲和力”。如3月6日,王小丫在其新浪网的“小丫跑两会”博客新闻专题中写道:“这是我在财政部部长办公室专访金人庆。财长透露,今年要基本取消农业税、牧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同时,对三农问题的投入增加420个亿。为确保农民真正得到实惠,在财政管理上要通过集中支付,保证这些钱不被中间环节截留挪用。这对农民朋友真是一个好消息!”。这亲切真实地传达了新闻事件的最新发展情况。

接力传播延伸“传播影响力” 如果说电视荧屏是主持人的传播前台,那么博客新闻专题则是主持人的传播后台。主持人以中央电视台强势新闻资源为依托,在电视荧屏的前台传播之后,又在后台进行第二次传播,即在博客新闻专题进行接力传播,大大强化了新闻主题。主持人把电视媒体的报道汇总形成通俗易懂且富有趣味的博客文章,增强了新闻的可读性。主持人把自己所主持节目的相关内容发布在博客新闻专题中,进一步延展了新闻事件的时效性,使得更多人知晓了新闻事件,扩大了传播影响力。通过对电视媒体上未予充分展开的话题进一步深入讨论,也大大延伸了传统媒体的传播影响力。

传播潜力:一块有待挖掘的处女地

泛人际传播激发媒体活力 博客新闻专题一方面有效传播了信息,同时也满足了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愿望。并且给了人们一片自由交流的空间,可以说是一种“自媒体”。博客表达方式往往是匿名、即兴和散乱的,往往是一种直观的思路和想法。博客新闻专题一边记录传播者对新闻事件的感悟,也—边记录着网友们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并通过文字建立自己“半熟人”的“朋友圈”。在博客新闻专题中,传播者不再遥不可及、虚无缥缈,而是可以用博客文字触摸的网络冲浪者,传受者的心灵在这里契合。在这里,职业传播者的传播活动,不再是单纯的“点对面”传播模式,更多的是“点对点”的传播模式,具有人际传播的特点。博客新闻专题中传播者运用非正式语言自由和直观的泛人际传播活动,使得原来的大众传播活动更具活力。

开放式传播挖掘新闻报道深度传统媒体的内容编辑严格规范,在媒体上刊播的内容,往往只是其在采访中获得信息总量的一小部分,由于传播时空的限制,很多有用的信息也只好忍痛割舍。博客新闻专题却能较好弥补传统媒体的这种缺憾,从而成为传播者深化新闻主题的“挖掘机”。在博客新闻专题中,传播者可以通过正式和非正式的方式,对自己所采访和所获取的新闻资源进行二次传播,从广度和深度上挖掘新闻事件,细致地呈现新闻背后的新闻。传播者未能在传统媒体上刊播的内容也可以在博客新闻专题上披露,使得新闻报道更加丰富,更加有质感。

个性化传播满足个性化需求 据中央电视台《经济信息联播》3月2日播出的节目—《央视两会报道掀起博客热》报道,除电视外,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中央电视台不少主持人还打起“博客牌”,纷纷在网络上建立了自己的“两会博客”,主持人王小丫的博客开通仅仅五六天,点击率就超过了40万。由此可以看出,传统媒体借助新兴媒体为公众提供良好的信息服务已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信息时代,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需求更加个性化,而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特点,很难满足当今受众的这一需求。而博客新闻专题为公众提供了一个个性化信息服务的平台,网民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见解,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新媒体新闻的编辑和评论 篇12

新闻实践表明, 新闻内容的生产从单媒体转向多媒体, 在这种情况下, 新闻编辑面对的受众细化成特点不一的“用户”, 大众媒体与社会化的互相嵌入要求编辑重视传播活动中的“用户体验”。在新形势下, 编辑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1.1 编辑工作需把握新媒体受众需求和用户体验

拉斯韦尔1948 年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 所谓5W, 即:谁 (who) 、说什么 (says what) 、通过什么渠道 (in what channel) 、对谁 (to whom) 、取得了什么效果 (with what effects) 。这五个要素事实上对应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和效果。编辑工作涉及到其中三个方面:传者、讯息和受者, 笔者认为这其中最重要的是受者。尤其是在新媒体时代, 新技术的发展实现了传受交互化, 随之的必然结果便是关系平等化。与传统媒体相比, 新媒体新闻的编辑要更加注重受众需求和体验。

用户体验最早是由设计师唐纳德·诺曼提出和推广的, ISO 9241-210 标准将用户体验定义为“人们对于正在使用和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用户体验必然会影响大众媒体的变革, 从而改变传统编辑工作的进程。尼葛洛庞帝曾预言“我的日报”, 现在个人化媒体与之十分类似, 可以准确将其描述为“个人门户”, 并且越来越多人喜欢通过“个人门户”获取信息, 在这种情况下新媒体新闻在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就是抓住自身资源优势来提升用户体验。

新媒体新闻的内容是否具有新引力、表达方式是否得当、编排是否符合受众审美等都影响用户的最后选择。而这一切的落脚点都在于“体验”。新媒体新闻能否像社会化媒体一样重视和尊重用户体验, 将决定其内容优势在新媒体环境下最终能够发挥到多大程度。

1.2 新闻编辑的专业素质和技能要求日渐提升

在新媒体时代, 新闻编辑要对自身角色定位进行重新审视, 既要对已经采集的新闻信息进行整理、编排, 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策划能力, 积极主动地对新闻传播活动进行策划, 当好新闻传播活动的“指挥者”和“把关人”。为此, 编辑和记者需要统一战线, 编辑不但要向记者部署采访任务、协调好各个岗位之间的关系, 还要及时根据他们的实际需求提供相应帮助。

策划能力是新媒体环境下提升编辑工作效果的重要突破口, 新媒体新闻的策划有其侧重点。报道要更有新意和深度。如今同质化的内容比比皆是, 在这种情况下, 编辑工作需要在把握媒体定位的前提下, 寻找最具新意的报道角度, 运用恰当的表现方式吸引受众注意力。

2 新媒体新闻的评论现状与发展

2.1 新媒体新闻的发展现状

正如上文中提到的读者、观众和听众在新媒体大环境下变成了“用户”, 传播媒介载体的改变也改变了新闻评论的表现形态, 逐渐从单一变为多样, 囊括了网站评论、专栏评论、微博微信留言等多种言论形式。

在评论呈现上, 新媒体平台使表现方式更加多元, 除基本的表达方式外, 新闻评论中更多地加入了个性化成分, 漫画、打油诗、歌曲改编, 以及其他个性化的影音表现形式也被运用到网络意见表达中, 使评论内容更加直观易懂。

新媒体时代使言论自由获得了空前发展, 网络这一前所未有、相对自由的表达平台打破了精英人士对话语权的垄断, 新闻评论的主体更加多元化。正如尼葛洛庞帝所说:“数字化生存, 让弱小孤寂者也能发出他们的声音。”去中心化的传播模式, 吸纳了庞大的意见表现群体, 真正让传播主题从少数精英群体走向了大众。

2.2 新媒体新闻评论可能出现的新趋势

第一, 可能发展出以新闻评论能力为判定标准的知识社区。新闻评论代表评论者创造、生产和质疑和批判的能力, 它可以作为一个用户在社区里“身份地位”的衡量标准。这种知识社区可以与各大媒体合作, 运用大数据实时收录登陆用户的每一条评论和其反馈、转发的量化数据, 从而标定用户新闻评论的专业素养与能力。

第二, 评论素养将成为评定公民综合素养的重要标准。内容发布的数量和质量都可成为其中的重要细项, 针对已有内容进行思辨性质的评论会显得更加深刻。信息时代, 能够运用客观视角评判并能合理利用信息是去伪求真的重要技能, 而评论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公民媒介素养的重要组成元素。

第三, 付费评论机制即将产生。新媒体用户发布内容的门槛比较低, 信息时代的冗余量也大大增加, 且泥沙俱下, 不利于信息流动效率的提高。出于控制数量和盈利的考量, 运营商很可能会推出付费评论机制, 以此来制约无效重复信息肆虐, 提升评论价值。

摘要:新媒体新闻在当前多元开放的环境下, 其编辑和评论都得到了拓展和丰富, 本文着重分析了在新媒介环境下编辑和评论的变化发展、面对的机遇和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新媒体,编辑,评论,发展

参考文献

上一篇:现行检察监督制度论文下一篇:超声-熔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