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发展

2024-08-27

栏目发展(精选12篇)

栏目发展 篇1

电电话》视创自台立1的以994《来雾年, 都栏重庆夜目视目剧形以态一出种现独在立电的视节栏头, 但是“栏目剧荧屏上已经15个”这年目对一这名一词电的视提节出目和形针剧献2王□态才00的发4研生年究的举是事办近情的。国几际年在发《雾鹏情都景夜剧话研》讨的制片会上, 展人出词, “并马栏及对目其人剧进第”一这行次一了最提名刍“栏目剧初的概念”的称描述, 号被随后议广大电视人所接受而这一节目形态也,

开始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

栏目剧的概念

对于“栏目剧”概念的标准阐述, 至今仍没有在业界形成统一的认识。马及人认为栏目剧是“以电视栏目的形式存在, 具有统一的片头、主持人及由演员演绎的故事情节的电视节目形态”。《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副主编李彩英对栏目剧的定义是“根据现实生活题材创造的, 组织群众表演的, 以栏目形式播出的故事剧”。从形态上看, 栏目剧就是“以栏目形式播出的电视短剧”, 但是这个短剧兼具了电视剧的故事性、民生新闻的新闻纪实性, 以及以选秀节目为代表的娱乐节目的草根性等等。其次, 栏目剧本身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状态中的电视节目形态, 其性质仍在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之中, 因此难以对其进行一个相对准确的界定。业界对栏目剧的把握多在于几个关键词, 这涉及了栏目剧的几个特征。

栏目剧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电视栏目剧在2006年经过“井喷”式的发展之后, 2007年已经是遍地开花。但是跟其他曾经火极一时的电视节目形态一样, 经历一番喧哗与骚动之后, 栏目剧也开始了自身的调整, 各地的栏目剧发展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定位和发展模式, 同时也遇到了各自的瓶颈问题。

首先, 从风格上讲, 这几年栏目剧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仿真派”和“戏剧派”两种比较固定的风格, 他们对栏目剧特征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仿真派”以新闻事件为基础, 请当事人或演员重演故事, 做成类似纪录片的样式, 用真实感吸引观众, 打动观众;“戏剧派”则追求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人物性格的典型性, 一般请相对专业的演员扮演角色, 以强烈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 两派都认为自己的风格特点才是栏目剧的特色。

其次, 从制作模式来看, 目前大概有三种制作模式:第一种是体制内运作模式, 以苏州广电总台《故事会》栏目为代表。这种运营形态完全采用从拍摄、编辑到后期制作与平台播放, 全部由电视台内部团队完成。第二种是采用体制内的公司化运作模式, 以重庆电视台《雾都夜话》栏目为代表。这种类型, 对节目的制作采取相对独立化、市场化的承包制度, 节目完成并通过审查后再由电视台花钱收购。第三种是一种更为彻底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以陕西电视台的《都市戏碎》为代表。这种模式的制播完全分离, 所有的节目制作环节全部实行社会化运作。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成品必须统一交由台方组织的专家审看组和观众审看组联合打分通过, 然后再由电视台按照实际播出时的收视率成绩支付给制作公司以相应的回报。制作模式没有最好的, 只有最合适的, 各地因地制宜, 选择不同的制作模式, 收获的也是不同风格和艺术水准的节目。

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 栏目剧迅速成长为被业界广泛认同和接受的独立节目形态。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也开始经历发展的阵痛和瓶颈, 大致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创作资源的匮乏, 选题枯竭。集中表现是题材扎堆, 同质化现象严重, 各地栏目剧互相抄袭的现象十分严重。虽然相同的故事题材经过各地本土化的提炼和改编之后, 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 但靠抄袭去维持节目运作, 迟早有难以维系的危险存在。其次是通俗和低俗的尺度把握问题。受众需要满足更需要引导, 婆媳关系、赡养问题、遗产纠纷等家庭话题或婚外情、三角恋之类的情感话题贴近民生、通俗易懂。但是如果一味地满足受众需求, 则可能过分追求离奇、冲突、悬念等效果, 从而陷入暴力、凶杀、色情等低俗的危险和倾向。

栏目剧的突围之路

生活中我们做事情, 都是目的决定手段, 做电视同样如此。各个电视台生产栏目剧的目的何在?从思想层面讲, 为的是传递价值观, 引导观众;从运作层面讲, 为的是以较低的投入换取高回报, 换言之, 以较少的成本换回较高的收视率和影响力, 从而让广告卖个好价钱。

如果一件事物的存在有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话, 那么保持节目的思想性, 不至于陷入低俗的地步和较少的成本投入就是做栏目剧的底线, 也即必要条件, 倘若脱离了这两个条件, 则栏目剧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在保证这两个必要条件的前提下, 还要有高收视、高影响这两个充分条件, 这正是栏目剧突围的着力点所在。

首先, 观众收看栏目剧的心理诉求无非是两个, 即好奇心和关联度。仿真派讲究满足观众的关联度, 戏剧派讲究满足观众的好奇心, 两者各有侧重, 难说谁高谁低、谁对谁错。但归根结底, 栏目剧首先要做的是将故事讲好, 让观众有看下去的意愿。栏目剧要讲究“故事性”, 故事性包含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悬念冲突、矛盾转折等多种元素, 从这些方面着手, 锻炼栏目剧讲故事的技巧是突围的途径之一。

其次, 栏目剧要打造影响力。影响力的大小不在于节目收视的高低, 而在于干预社会现实的力度和能力, 换言之即节目的话语打造能力如何。栏目剧是讲故事, 无论仿真派还是戏剧派都无法将栏目剧和新闻等同起来, 它在打造影响力方面是先天不足, 电视人要做的就是不要让它后天失调。如何打造影响力, 要从参与和互动着手。栏目剧是由人来演的, 由谁来演的权力掌控在栏目剧生产者的手里。因此, 尽可能扩大参演人的范围、层次,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栏目剧的表演中来, 通过他们的人际传播, 使节目的影响力最大化, 是栏目剧打造影响力的主要手段。

栏目剧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态, 其自身必然有一个从幼稚到成熟的过程。目前栏目剧的发展还处于探索阶段, 关于栏目剧如何发展的理论探讨和研究还处于自发的起步状态。希望在广大电视从业者和学者的共同努力探讨下, 能够切实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使栏目剧成为真正的有中国特色的节目形态。

栏目发展 篇2

2013-12-16

来源:中国网

第二届中国广播电视栏目创新发展峰会12月14日在厦门隆重召开,该活动由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主办,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协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北京大学视听研究中心支持。参加会议的主要领导有: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报刊协会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社长梁刚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学会常务副会长杜嗣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监管中心副主任金文雄;原国家广电总局宣传管理司副司长、中国广播影视报刊协会副会长李宗达;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副总监高岩;原中央电视台研究室主任、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北京大学视听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陆地等出席。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及来自全国二十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省市级广播电视机构100多名代表参加了本届盛会。

上午9时,峰会正式开幕。开幕式由李宗达主持,梁刚建做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在致辞中提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则进一步指出,要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开放水平,这些对广播电视来说都是难得的发展机遇。“文化强国”落实在广电传媒上,是战略方向,明确了媒体发展的大方向,理顺了广电媒体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关系;“改革决定”又具体提出了要健全文化产品评价体系,改革评奖制度,推出更多文化精品,这和我们本次活动的主旨直接关联。组织这次峰会,希望通过推广优秀栏目创新发展的成功经验,汇聚业内最活跃的广播、电视精英的智慧力量,优势互补、合作共赢,打造出更多影响力大、竞争力强、生命周期长的名牌栏目,为促进我国广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动力”。

开幕式上,金文雄做了精彩致辞。他说,当前全国电视节目种类众多,拥有知名品牌电视栏目和节目,但是也有不少节目在内容、形式上雷同,需要改进和提高。并详细解析了国家广电总局出台“限娱令”的背景及目的,他说,限娱令不是打击或阻碍节目的发展,而是不断鼓励、推动节目的创新,在本次活动中获得表彰的节目大多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值得推荐。

杜嗣琨在致辞中对中国广播事业的发展、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如何创新与突破等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本次活动中获得表彰的优秀广播节目进行了充分肯定。

本届活动自今年10月份启动以来,得到了全国各级广播电视媒体和制作机构的积极响应,吸引了业内许多活跃在第一线的广播电视栏目制片人、编导、记者、主持人的广泛参与。为了体现本次推荐表彰活动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主办方组织了由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视协以及报刊协会的相关领导、专家和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等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著名学者参加的评审委员会。全体评委本着不断发现一大批特色鲜明的优秀广播电视节目,鼓励广播电视节目工作者勇于探索和创新的改革精神,以公开、公平和公正的评选原则,以严谨的态度进行观摩和审议,从收到的200多件参评作品中,评选出2013全国广播品牌、电视综艺、社教、新闻品牌,广播电视创新栏目、全国城市原创栏目、广播电视影响力活动和电视人物等奖项。

2012年,在总局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国广电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下,“首届中国电视栏目高峰论坛暨2012全国优秀电视栏目推荐表彰活动”在山东威海成功举办,收到显著成效。与上届活动不同的是,本届优秀广播电视栏目的推荐表彰,增加了广播栏目和人物的内容,使这次推荐表彰活动的内容更加全面、丰富,参加的栏目和节目也更加广泛。在受到表彰的栏目中,一些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栏目,也有一些是原创栏目,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坚持正确导向,注重社会效益,体现以人为本,追求改进创新。

本届评选结果于14日下午隆重揭晓。同时,举行了推荐表彰盛典,各位领导和专家向广播电视获奖代表颁发了荣誉证书。

栏目发展 篇3

关键词:媒介生态;电视科普栏目;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1-0180-02

一、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发展处境

媒介生态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媒介与外部环境之间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和谐的结构状态[1]。电视科普栏目作为电视生态系统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与其他子系统相互竞争和相互利用中存在和发展。电视媒体依然是我国公民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总体而言,目前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环境并不令人乐观,生态系统存在一定失衡现象。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播放渠道相对狭窄

从科教频道上看,自2001年央视开播科教频道后,全国有26家地方电视台陆续开办了科教频道,但到2007年仅剩下11家,而2009年,仅有八九家。而到目前为止,省级卫视拥有单纯科教频道的仅剩北京、天津、重庆、安徽4家,其余省级卫视的科教频道或与其他频道合并,或虽然称为科教频道,但所播出的栏目中只有少许引进的科教栏目,如《探索》、《传奇》、《环宇地理》等,其余时段充斥电视剧、新闻栏目、生活旅游节目、动画片等,严格意义上的科普栏目则少之又少。一些卫视如山西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的科教频道几乎没有科教栏目。而在各地方卫视的科普节目亦存在渐减渐灭的趋势。如湖南卫视,过去曾有一档名为《好奇大调查》的科普栏目,聚焦一些和生活有关的科普问题,这档栏目已经停播。此外,云南卫视此前有《经典人文地理》、《自然密码》两档科普栏目,青海卫视也有一档名为《成长实验室》的科普节目,但这些栏目现大多不复存在。

(二)原创栏目稀少

目前央视CCTV-10科教频道绝大多数栏目为自制,但严格意义上的科普栏目只有《走进科学》、《科技之光》、《我爱发明》和《原来如此》,像《探索发现》、《地理中国》等栏目一定程度上只能界定为文史类教育栏目,其余栏目如《健康之路》《自然传奇》《百家讲坛》则或多或少包含有科技性信息。而省级科教频道的中自制节目占的比例相当低,几乎所有的省级科教频道都引进过探索频道和国家地理频道的节目,重播率较高。而省级卫视的自制科普节目基本为介绍生活中的科学知识,内容雷同程度高,同时节目理念滞后,表现样式乏善可陈,多采用新闻化的表述,趣味性不足。像央视的《走进科学》栏目,虽然一些节目在科学性上遭到质疑,但是故事化的表述,悬念迭起的设置,人本位的视角以及主持人的适当穿插,成功赢得了受众的青睐。

(三)制作人员和经费缺乏

目前各地方电台的专业制作团队没有形成,人员流动性大,难以成为制作高品质科教栏目的有效力量,同时由于电视台在管理节目的政策方面也没有向科教节目偏移,对科教节目的评估也与其他节目的评估方式等同。在收视率作为节目评估标准下,科教栏目与其他类型的电视节目相抗衡。同时由于多数电视台没有专门的科教节目经费,科教节目的经费紧张也导致了科教节目资源的匮乏。

二、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发展契机

完整的媒介生态系统包括媒介生态因子(媒介各构成要素之间、媒介之间的相对之间平衡的结构状态)和环境因素(政治、经济等外部环境因素与媒介关联互动而达到的一种相对平衡的结构状态)两方面[2]。从科普栏目的生态系统的外部环境来看,电视科普栏目并不缺乏潜在的受众群体,这点从《走进科学》被网友评为十大最受欢迎的电视栏目可见一斑。相关政策法律也不缺乏支持。而知识经济时代也急需电视科普来推动国民科学素养提升。

环境因素并不是制约电视科普栏目的主要因素,然而目前电视科普栏目的经费来源、内容资源、人才资源、渠道资源却都存在问题。电视科普栏目的外部环境的支持没有转化为内部资源的优势,而内部资源问题在互动中逐渐放大,经费缺乏导致人才缺失,人才缺失导致内容缺乏、内容缺乏进一步压缩渠道,渠道压缩影响收视率,导致了资源链条的恶性循环。从根本上说,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失衡是媒介生态因子间的失衡。在当今市场化的媒介环境下,单纯依靠外部政令和资金扶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视科普栏目边缘化的问题。这需要通过改善电视科普栏目滞后的媒介互动关系,整合和利用相关媒介资源,实现自身资源链条的良性循环。而随着媒介融合的推进,电视媒介在与网络新媒介的不断互动过程中,自身的生态系统发生着新的变化,这为科普栏目发展提供了契机。

(一)内容融合

随着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的进一步融合,越来越多的电视内容依靠网络媒体进行播放,这促使网络电视台的建成,据其统计,除国家级网络电视台CNTV、城市联合网络电视台CUTV外,已有安徽、黑龙江、湖南、浙江、江苏、上海、四川、湖北、深圳、山东、山西、陕西、甘肃等网络电视台建成并运营。并且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受众可以通过可通过小型便携式多媒体终端、移动互联网设备、平板电脑、笔记本、台式电脑、手机等终端收看。

(二)技术融合

技术的融合也改变着电视的形态,数字电视、网络电视的出现,极大了扩充了节目的容量,也在逐渐改变着电视传播的传统方式,使收看权转移到观众的受众。基本业务这块的电视节目主要由保留广告的传统频道所组成,即利用频道资源播放电视节目;一块是扩展业务和增值业务,即利用丰富的传输资源,按照节目类型细分不同的频道,如游戏竞技、旅游休闲、保健养生等,观众可以通过付费的方式购买和观看相关节目。

数字化、网络化导致巨量频道资源的释放,原来建立在频道稀缺,高度集中基础上的运作体系会无法适用,而与之相配套的内容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也需重新调整[3]。

三、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构建

所谓“生态位”,奥都姆将之定义为:“一个生物在群落和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状况,而这种位置和状况则决定了该生物的形态、生理反应和特有的行为”[4]。而对于媒介而言,媒介生态位决定了媒介的功能、属性和其他特征。媒介生态位从时空上分为时间生态位和空间生态位,电视媒介所占据的是时间生态位中的频道生态位。从营养生态位来看。受众资源与广告资源是传媒的基础生态位,而不同媒介通过自己的特有功能争取基础生态位中的分层资源,可以说媒介间的竞争也是生态位的竞争。

(一)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四位”策略

生态定位是关乎电视科普栏目的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策略,必须遵循科学、严谨和准确的原则。媒介的生态定位基于对信息、广告、渠道、受众、人才等资源的综合考虑,目前电视科普栏目相关资源匮乏,在生态定位上只适宜采取泛化的生态定位(generalization niche),即生态位较为宽广、模糊,以获取更多的发展空间。将科普概念泛化或模糊化,以获取更多的受众资源,是现阶段电视科普栏目正常的发展策略。而随着相应资源的充足,电视科教栏目应该逐渐采取特化生态位(specialization niche),针对特定群体的科普需求制作高品质的科教栏目,逐渐提高受众的栏目忠诚度,形成稳定收视群体,维系稳定收视率。

电视科普栏目的生态错位既指电视科普栏目与其他电视栏目之间的错位,也包括电视科教栏目群落中不同栏目的错位,这种错位体现在栏目的时段的选择、频道选择以及受众定位上。国家四级办电视的体制,使各频道保有一定规模的固定受众,频道间在一定程度上“井水不犯河水”也避免了生态位的趋同,为各频道实现空间生态位错位竞争提供了客观条件[5]。

克里斯安德森的“长尾理论”认为:在网络时代,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和销售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往往可以和那些品种数量不多的热卖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6]。根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2012年中国网民已达到5.38亿,而移动互联网的网民则达到3.88亿,网络媒介拥有庞大的受众资源和宽广的传播渠道,对于电视科教栏目而言,向网络平台“嫁接”是边缘化困境突破的重要策略。

网络媒介是社会个人以及非政府组织进行科普的主要渠道,通过简单的设备拍摄和录制科普节目,这些节目尽管在制作上不专业,但内容上贴合地气,了解特定群体的科普需求,从而受到受众的关注。这些科普资源对于现存电视科普节目资源不足是很大的补充,生态补位既是对一些网络素材的进行深入挖掘、同时也是利用网络进行科普的个人和非政府组织的人才资源,弥补电视科普栏目的专业化人员不足的现状。

(二)基于生态“四位”科普栏目的螺旋发展

电视科教栏目的生态定位、错位、借位和补位并不是相互独立策略,而是一个互动的循环策略模型。在一个策略向下一个策略过渡过程也是资源链条重塑的过程,每一个策略过渡都是某一核心要素的获取,生态定位到生态借位的过程中,是受众要素的获取;从生态错位到生态借位是渠道要素获取的过程;从生态借位到生态补位是内容资源的获取过程。在生态补位的过程中所获取的网络内容资源通过技术支撑转化为电视科普栏目可用资源。在这一过程中,电视科普栏目的技术、受众、渠道、内容资源实现获取和整合,电视科普栏目群落得到发展,在基于新的资源获取的基础上,重新开始生态定位向补位的过程。过程表现为一种螺旋扩算的过程,在螺旋扩算的过程中,各资源维度的量级也在不断地增加,最终实现电视科普栏目的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申启武.广播生态与节目创新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8:34.

[2]邵培仁.媒介生态学[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5.

[3]左曙光.数字电视对媒介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5:21.

[4]尚玉昌,蔡晓明.普通生态学(上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283.

[5]成昆鹏.国内电视科教频道生态环境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1:22.

浅析我国女性栏目的发展 篇4

从媒介的产业属性来看,女性电视栏目的出现可以看成是激烈竞争中市场细分化,争夺受众的结果,同时,这种结果也带给了女性洞察世界和表达自我意识的窗口,在女性电视栏目的定义上,最本质的是是否存在明确的性别视角。

对于我国女性电视栏目,现阶段缺乏准确定义和清晰标准,凡是与女性相关的类型,比如感情、生活方式、娱乐、时尚等栏目均可以标榜上 “女性”的字眼,事实上,要明确什么是女性电视栏目,首先要明确在电视媒体中展现女性的哪种特质。学者卜卫曾在《媒介与性别》中,提出了 “妇女媒介”的概念,作者对“妇女媒介”做了三点解释: 1、帮助女性了解到自身独立存在的价值。2、通过媒介的宣传,影响社会舆论导向,建立平等性别文化。3、将社会性别意识纳入主流,促进社会性别平等。这些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基于笔者对我国女性电视栏目的探究和考察发现,大多数被冠以 “女性”字眼的电视栏目,实际是就是时尚类的栏目,或者是“女选男”的类型的栏目,都与商业性质紧密相关,变成了商业主义的传播载体,它的本质不属于女性类的栏目,所以在本文看来,我国的女性电视栏目应该包含着以下几点: 第一就是具有很清晰化的性别角度,第二就是栏目的主旨是放在女性的生活及其心理命运方面,第三是栏目中应该尽可能的展现出我国当代女性的特点美和人格的魅力。

二、我国女性电视栏目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女性电视栏目的开创期

基于我国的电视行业起步较晚,在栏目的投入方面技术和资金局限,再加上整个社会媒体对女性地位的关注不够,这就促使了女性电视栏目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形态出现在观众的视野范围内。

1995年《半边天》的播出标志着我国女性电视栏目的诞生,1995年9月,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主题是“行动促进平等、发展与和平”,协商了关于性别平等,保护女性群体的全球策略,并且制定了《北京宣言》等文献,正是这次会议对我国的女性电视栏目的形成起到了很大的推动效果,大众媒体因此开始关注女性,并且大力的倡导女性在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上面发挥自己的作用,94年到95年这短短一年中就兴起了很多关于女性的电视栏目,其中包括《休闲时光》《时尚女人》等。

但是,这个时期的女性电视栏目的数量相对于当时中国的其他电视节目来说,还是寥若晨星,这些栏目存在于综合性电视的生态语境中,栏目的内容与女性人物、生活、内心情感、访谈、专题为主,兼有一些介绍美容美体、化妆、时尚的服务性板块。

( 二) 我国女性电视栏目的低潮期

随着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的结束,各台开办女性电视栏目的热情逐渐消退,女性电视栏目于1996年至2000年转入了低潮期。在1998年我国的32各电视台中,专门设立女性栏目的有7家,没有设立的有25家, 在这25家没有专门设立女性电视栏目的电视台中,有18家从未设立过女性专门节目,有7家曾经设立过,但是后来都因为种种原因撤消了,据统计,7个电视台每周一共播出大约8个小时,占这个电视台总播出量的百分之1. 8,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很多女性电视栏目并没有占据晚间的黄金时段,就很难使得栏目有稳固的收视率和社会影响力,什么原因呢? 一是原本开办的那些女性电视栏目都只是一时的为了应景,目的也只是配合妇女大会的举办,在节目的创新上面并没有用心。二是曾经那些女性电视栏目内容比较单一,不能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也不能形成固定的受众群体,导致只是一时的繁荣。三是女性节目的受众划分较为单一,导致节目收视率下降,广告商也纷纷退去。

( 三) 我国女性电视栏目的回温期

2000年至今,可以说是女性电视栏目的回温期,女性群体的地位上升,自主性意识伴随着新世纪的来临也不断提高,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服务等领域中都有了女性的身影,电视栏目事业突飞猛进,竞争也日趋激烈,电视媒介市场朝着细分化、专业化方向前进,女性意识的不断提高,也带动了女性电视栏目的发展,女性自主能力和经济能力的提高也增加了广告商的投资,这些有利条件促成了女性电视媒介的发展。

栏目发展 篇5

帝国CMS获取当前栏目下面的子栏目

代码如下:

$bclassid=$GLOBALS[navclassid]; //取得本栏目id

//取得本栏目下的子栏目

?>

[e:loop={“select classid, classname, classpath from `[!db.pre!]enewsclass` where bclassid=‘$bclassid‘ order by `classid` desc ”,5,24,0,0,0}]

这里加想循环的子栏目信息

子栏目名称:

代码如下:

子栏目链接:

代码如下:

子栏目id:$bqr[classid]

标签调用信息:

代码如下:

[ecmsinfo] $bqr[classid] ,8,12,0,0,15,0,0,0[/ecmsinfo]

帝国CMS内容页获取当前栏目ID及父栏目ID

代码如下:

$cid = $navinfor[‘classid‘];

$fid = $class_r[$cid][‘bclassid‘];

?>

栏目发展 篇6

高校社科学报“品牌栏目”如何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其发展中普遍遇到的最大难题,但若能在作者群、研究机构、运作方式、编辑、学术研讨的常态化等方面加大思考和实践的力度,就能有效地解决这一难题;高校社科学报也能与时俱进地汇入国家战略和时代主潮之中,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当代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关键词:

高校社科学报 品牌栏目 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文科学报研究会与全国地方高校学报研究会,近年来相继评选出一批“名栏”“特色栏目”和“优秀栏目”等品牌栏目。这些已获得社会认同并产生广泛学术影响的品牌栏目如何良性、健康、可持续发展,是目前高校社科学报普遍遇到的最大难题,也是影响其发展壮大的最大瓶颈。可持续的科学发展既是当代社会改革发展的时代主题,同样也是高校社科学报及其品牌栏目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构建高端化和国际化的作者群

众所周知,学术质量是学报及其品牌栏目的核心价值与学术生命之所在,而学术质量取决于所刊论文的质量,论文质量又来自作者的水平。因此,围绕品牌栏目形成相对稳定的高端化和国际化的作者群就十分重要。因为一个栏目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长久立足于学界的关键在于作者的学养以及由此而来的稿件质量。

一方面,要广开门路吸纳海内外知名学者的优质稿件,这是栏目保持学术生命强力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要不断发掘青年才俊的新说力作,这是栏目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这两个方面是许多学报努力的方向,例如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的“殷商文化研究”栏目,自1984年创立至2011年的20多年里发文547篇,一大批知名专家学者成为其稳定的作者群。这些作者遍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著名甲骨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资源环境”栏目的作者群,包括100多位中外著名学者,其中有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工程院院士刘洪亮、生态经济学家王松霈、环境经济学家潘家华、环境法学家蔡守秋、环境资源法学家汪劲、美国自然环境保护委员会委员王立德等。这些著名学者覆盖了环境资源法领域近90%的高端作者。而整个作者队伍则涵盖了“20后”到“80后”不同年龄段,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的“孔子·儒学·齐鲁文化研究”栏目,1984年创设至今发文903篇,作者中的海内外著名专家有张岱年、任继愈等几十位以及他们培养扶持的学术新人如当年的李申、李炳海、杨国荣等年轻学人,如今都已成为孔子、儒学和齐鲁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不少已是教授、博导或知名专家。栏目与作者群之间应该形成这样一种良性互动关系:栏目办得好影响大就会吸引有影响力的名流大家,而高端作者群又反过来提高栏目的影响力,二者互动可以最大化地实现学报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在作者群的建构方面,社科学报要具有开放的胸襟和全球的气度,努力做到名流与新锐结合,校内与校外结合、国内与国外结合。这样,栏目就能保持长期性和可持续发展。

那么,如何吸引作者将高质量的论文投给某家学报的某个“品牌栏目”?学报界必须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优惠措施。其一,建立优稿优酬机制。虽然真正的学者追求的是学术境界,但优厚的稿酬毕竟是对其学问的社会价值的认可,对其或多或少地会有些潜在的吸引力,这样,能最大限度调动作者投稿的积极性。因为做学问着实不容易,其中甘苦味,得失唯自知。江西财经大学《当代财经》的“理论经济”栏目的名优稿件的稿酬是1000-2000元;《闽江学院学报》的“闽文化研究”栏目的特稿特酬最高是3000元;《郑州大学学报》的“美学·环境美学”栏目面向国内外征集10篇左右对环境美学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的重要稿件,每篇稿酬5000元。其二,设立论文评奖制度。如安阳师范学院《殷都学刊》设立“甲骨学与殷商文化研究优秀论文奖”,重奖有学术创建和贡献的优秀论文;曲阜师范大学《齐鲁学刊》拟设立年度学术论文奖,对孔子儒学齐鲁文化研究的优秀论文予以奖励。其三,实施栏目名家主持人制。为了高起点和高质量,许多社科学报的品牌栏目都设有主持人,均为著名学者。名家主持人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其在学界较为丰富的资源、人脉和关系,吸纳优秀稿件,确保栏目学术研究的深入和可持续性运作。其四,建立“栏目核心作者信息库”。信息库的建立,有益于及时跟踪学者们的研究课题,把握学界最新发展动态。

二、依托优势学科与研究机构

品牌栏目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向校外、省外、国外寻求优秀稿件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立足本校的学科资源和学术资源,做到“向外”延伸与“向内”挖潜相结合。每所大学基本上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及其相关研究机构,学报栏目的设置一定要依托本校的这些学科资源优势、学科研究优势与研究队伍资源优势,这是栏目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和强力保障。

华南师大拥有教育学、心理学两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授予点,有心理学和教育技术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心理学有一个国家级教学实验示范中心,一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学/心理学论坛”栏目秉承“学术性、权威性、应用性”的办栏宗旨,紧紧依靠学校的强势学科。东南大学“艺术学”是其特色专业,目前是唯一的艺术学国家重点学科,《东南大学学报》“艺术学研究”栏目,也是依托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研究机构。这些大学的优势学科、研究基地、创新平台等,是其学报品牌栏目发展壮大的坚实后盾。

品牌栏目与优势学科要形成良性互动关系,否则品牌栏目便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三、问题化与专题化的运作方式

品牌栏目若想不断做大做强,一定要采取并坚持“专题化”和“问题化”的操作方式,即在问题意识的统领下,突出组稿的主题和重点,每期要有一个相对集中的主题或重点,形成专题特征,切忌如有些学报栏目的杂芜、散乱,处于低层的自然和自发状态。

清华大学《装饰》的“特别策划”栏目在这一方面表现尤为突出。《装饰》的办刊宗旨是“立足当代,关注本土”。其“特别策划”栏目不以学科分类为标志,而以问题和专题为主导,从2007年第4期至2011年第12期,共推出57个热点话题,特色鲜明。诸如设计伦理、中国制造、奥运设计、国家形象、哥特艺术、看世博、厨房的变迁、何为奢侈、玻璃青年、青瓷今生、城市细节等专题策划,跟踪热点,提出问题,影响很大。

当然,专题化与问题化选题获得稿件的时间周期长,组稿难度大,但相应的学术价值也大,影响力也大,因为它会产生强大的“集束效应”。社科学报品牌栏目的核心价值在于其社会效益和学术效益,而专题化与问题化的运作方式无疑会提高学报的整体质量和学术水平,实现“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目标。

四、强化编辑的文化意识与主体意识

高校社科学报质量高低的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则来自编辑主体的水平。可以说,编辑的文化意识、主体意识与综合业务能力是决定学报质量的关键。因此,培养和塑造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综合业务素质的“文化学术型”编辑队伍,是社科学报发展的主要任务和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名刊要有名栏,名栏要有名编,而“名编”起码应该是“学术型”专家与“文化型”杂家的结合。

一方面,编辑一定要努力成为社会科学某一领域的“学术型”专家,并对该领域有较为深入的研究,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和研究经验;另一方面,编辑还要尽可能成为博览群书的“文化型”杂家。今日世界已经进入一个全球化的信息时代和文化知识的喷发时期,每天都有大量新的文化信息挑战知识者的阅读盲区。因此,编辑要立足东方、放眼世界,不但要具有传统的文化知识,也要及时吸纳相对新兴的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占领学术高地,凸显主体意识,引领学术方向,才能慧眼识珠,发现并刊登有价值的高质量社科学术论文,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学术品位。

五、学术研讨与文集出版的常态化

2004年10月,教育部颁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报名栏建设实施方案》,主旨在于加强高校社科学报专业化建设,突出高校社科学报的品牌效应,带动高校社科学报整体水平和质量的提高,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此,全国高校社科学报都积极朝着“名栏”方向努力,纷纷采取切实可行的方略,成效显著。其中,举办学术研讨会和出版栏目文集便是常见的举措。但学术研讨和出版文集不能带有非学术性的功利目的,并且要做到常态化。

一些社科学报围绕各自的品牌栏目积极筹划,主办、联办或协办一些重要的学术会议,推动品牌栏目的持久建设。譬如《齐鲁学刊》为使“孔子·儒学·齐鲁文化研究”栏目可持续发展,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常与其他学术团体联办研讨会,如1989年的“孔子儒学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1995年的“儒家伦理与21世纪社会道德”讨论会;2006年的“儒学与现代化问题”、“儒学与实学”国际研讨会。学术会议不仅能扩大栏目的国内外影响力,还可以为栏目提供优质稿源。

除了举办学术会议,一些社科学报还对其品牌栏目刊发的论文进行精选,予以出版。例如《滨州学院学报》编选“孙子研究”栏目的文章,出版了《名家论孔子》《兵法经营学纵论》两书;《闽江学院学报》将其名栏“闽文化研究”精编为《闽文化的前史今声》《闽文化的人文解读》《闽文化的历史思辨》三书。这些专题}生质的学术文集,集中为研究者提供本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与信息。如果说围绕“栏目”举办研讨会,可以不断激发研究活力,把握最新学术动态,那么出版文集可以延伸品牌栏目的学术影响力,使其社会价值最大化。

高校社科学报品牌栏目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对上述几个核心方面加大力度外,学校的高度重视、资金的大量投入、审稿专家信息库的建立、编校的精细化等等,也都需要全方位强化。总之,如果能够科学有效地解决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问题,那么,作为教学和科研重要力量的高等院校,作为高层次学术理论刊物的高校社科学报,就能与时俱进地汇入国家战略和时代主潮之中,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和当代文化建设,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栏目发展 篇7

1栏目定位

在创办栏目之初,栏目组就十分注重栏目的定位,播出节目要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通过节目在政府和群众中搭起一座桥梁,即要符合“三贴近”的要求,以反映老百姓的呼声、愿望和政府在民生民利工作中的努力为主线,坚持内容上的平民化,报道语言上的通俗化,真正做到“镜头笔头对准百姓想头,热点难点跟紧时代焦点”,将“视角朝下”,真实反映普通市民和百姓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新变化和新诉求,把市民新闻真正办到市民的心坎上。

2栏目安排

2.1扩大新闻线索。栏目设立了有奖新闻热线,部内记者每人印制了名片,同时在播出节目下方打上底飞字幕,把两部热线电话号码、节目播出时间及征集新闻线索的内容滚动播出,让更多的人知道这档栏目的宗旨。

2.2设立子栏目。根据栏目特点和新闻素材的分类,共设立了“人间真情”“记者调查”“热线反馈”“信息平台”“创业故事”等22个子栏目。在“人间真情”中播出情感类新闻,如“爱心捐助”“见义勇为”“孝敬老人”等;在“信息平台”中播出国家、省、市发布的有关信息和为农民提供种养业、劳务等致富信息;在“创业故事”中播出的都是一些平民百姓艰苦创业的故事。

为配合磐石市开展创建全国文明城活动而开设的“创建活动”“荣辱栏”和“知荣辱、树新风”等子栏目,全方位报道各部门和单位为开展创建活动所做的工作,如《志愿者拾白色垃圾》《中学生清理野广告》等;在“荣辱栏”里播出出租车司机拾金不昧,对十几年如一日收养孤儿的秦焕菊的事迹进行宣传,弘扬了社会正气;在“信息平台”栏目中,为农民朋友提供种养业致富信息和用工、劳务信息;在“创业故事”这一子栏目中,将报道点立足于小人物,也就是平民百姓白手起家,经过艰苦创业取得成功的经验,用他们的典型事例来引导人,推动全民创业的开展。

2.3弘扬主旋律。围绕国家有关惠民政策,当前的大主题,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及与市民生活相关的国家大政方针政策为重点,如国家出台的一些相关法律,通过邀请司法局有关人员结合典型案例详细讲解,让市民了解这些法律的内容。再如,磐石市实施的棚户区改造工程、“七一”“十一”等重要节庆活动,栏目组都设立专栏进行集中报道。栏目组精心策划了五期系列节目《民心工程得民心》,从普通市民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发生的一些可喜变化,通过市民切身体会和讲述,全面反映市委、市政府倾心抓民心工程所取得的成果,节目播出后受到了好评。

2.4实行三审制。为了确保播出节目不偏离政治方向和出现重大事故,台里制定了严格的“三审”制度、选题报审制度和严格的奖惩制度,编辑、制片人和主管台长对每一期节目,每一篇稿件都进行认真修改,逐条把关,对那些题材把握不准的与上级有关部门及时沟通,征得上级主管部门的意见后才能播出,确保不出现任何纰漏。

2.5曝光不添乱。节目播出的反映问题、曝光类的稿件也占相当一部分,如设立的子栏目“曝光台”“不该发生”和“烦心事儿”等,在《曝光台》子栏目中,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对个别部门和单位存在的问题及一些市民不文明行为进行批评报道,《小区和街路环境卫生脏、乱、差》《小区无人管理卫生差》等稿件播出后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及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在做这类节目时,栏目组从改进和促进工作出发,做到四个保证:导向正确、事实准确、报道客观、对事不对人。要求记者在报道时要站得住脚,拿不准的问题不报,没有结果的不报。同时,还在反映问题的报道中增设了“新闻追踪”和“热线反馈”两个子栏目,对有关部门如何解决问题进行反馈和跟踪报道,做到适时、适度,使报道问题时帮忙不添乱。

3总结

3.1在县级台开办市民新闻节目还是有一定收视市场的,因为收看节目的都是普通市民和百姓,反映的也是他们生活中的开心事、烦心事和身边事,这样就有一定的收视群。从市民打来的热线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档栏目的认可和信任。有的市民捡到存折、身份证和现金都知道往栏目的热线打电话。

3.2做市民新闻的记者要有爱心、耐心和责任心,因为采访时间不确定,无论节假日还是黑夜,新闻事件发生时就要马上到现场;另外,新闻单位不是办事机构,对于有些市民打来热线反映的问题要耐心听,细心解释并及时把不能报道的问题反映给有关部门。

栏目发展 篇8

研讨会上,栏目组社外团队负责人陈昌福老师对2014年上半年的工作进行了总结,他从团队合作、研讨方向、稿件质量等方面梳理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基于稿件选题、梯队建设、稿件组织三个方面对2015年栏目的发展计划做了阐述,他表示,下一阶段栏目仍将立足一线教学中的具体案例展开研讨,并努力打造精品案例,服务一线教学,且目前已有来自一线教师、教研员、专家等不同层面的多个选题备选,并已报杂志社审核备案;团队建设方面,目前已有大学的教授加入,下一步将以优秀的一线体育教师为基础,继续邀请体育教研员、学校体育领域的专家加入,努力构建合理的梯队结构;为了提高稿件质量,将继续以专家约稿和一线教师投稿的方式结合进行,以保证稿件既能够立足教学实践有其实用性,又能够融入新的理念,引领教学实践的方向。

浙江师范大学孙喜和副教授就当前体育教学改革作了专题讲座,他指出,在中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基层教学与改革缺乏改革的理论基础和对改革理念的追求,部分一线教师在实践中热衷于外在课程形式的改革,在课堂教学中过分追求表面上的热闹,“课”上得确实很过瘾也很热闹,但实效性却值得商榷。并认为,一线教师实施体育教育教学,必须要去追问,追问学生在课堂上到底学会了什么,得到了什么,即如何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有效。

本次研讨会进一步明确了“案例研析”栏目的主旨,经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栏目应该立足具体课例、案例,分析其合理性,研讨是否存在问题以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背景、影响因素等,基于理论解决问题,完善课例、案例,指导实践。此外,研讨期间,栏目组成员积极发言,交流了过去一年来的工作经验和心得,并从打造精品课例、建立课例库、完善社外团队成员评价体系、加强社外团队成员的培训等多个方面提出了可行、可操作的建议。

健康服务类栏目流变与发展趋势 篇9

1 健康节目前传

《广播电视辞典》给服务节目下的定义是:以实用性内容为主, 直接为观众日常生活、学习、工作服务的电视节目。这类节目通过传播信息, 解答问题和反映群众呼声, 帮助受众解决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 为社会提供直接、具体的服务[1]。而健康类服务节目就是以传播健康知识为主要内容, 为观众的身体、心理健康提供指导的生活服务类节目。

1.1 科教类节目《卫生与健康》

我国健康类节目的雏形为1989年央视科教栏目《卫生与健康》, 该栏目以科教片形式为受众提供健康新闻资讯、心理健康辅导以及医疗保健知识, 节目内容讲求知识性、真实性, 但就节目形式来说缺乏心意, 难以调动起观众积极性。

1.2 服务类与综艺类节目《健康之路》

90年代,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日益提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身健康, 于是1995年卫生健康类节目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以1996年央视《健康之路》为代表, 打破了传统科教片式的枯燥说教, 秉持着“事业性质, 企业管理”的管理竞争模式, 开始呈现服务类节目所具有的生活服务功能。这一时期的节目定位以“生活服务”为主, 同时尝试加入娱乐元素, 对电视热线、记录式、谈话式等节目形式进行了大胆尝试, 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 其综艺性初见端倪, 成为1990年代中国电视健康节目的中流砥柱。这一时期, 地方各级电视台也纷纷开播健康节目, 该类节目逐渐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2]。

1.3 娱乐节目《百科全说》引爆“养生热”

央视《健康之路》一炮打响后, 各大电视台纷纷投奔健康节目阵地, 健康服务类节目以其低廉的造价、较高的收视率、低风险性一时间受到各大卫视的青睐。2004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引爆全国“选秀潮”与“娱乐潮”, 各类“草根人士”在经过精心包装后一跃成为“选秀红人”, 如同央视《百家讲坛》一样, 健康服务类节目借助这波娱乐浪潮, 采用“冷知识”与“热潮流”对对碰的模式迅速擦出了收视的火花。一时间“气功大师”“养生专家”等光环笼罩下, 一大批“养生明星”层层叠出, 也因而带动起了养生类书籍的热销。

一直坚持“娱乐立台”的湖南卫视开播的《百科全说》是这一时期的典型代表。相较于之前健康节目形态介于综艺类与服务类之间, 《百科全说》虽然宣称节目嘉宾的权威性与节目的知识性, 但从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得提出“娱乐”的观点。2010年2、3、4月众所周知的“养生大师”张悟本三上湖南卫视的《百科全说》, 据报道, 《百科全说》播出“张悟本张悟本谈养生”第一期就登了史上同时段收视率前三名[3]。从此, 以《百科全说》为代表的健康服务类节目逐步转变为以养生为外壳的全新档娱乐性节目。

在身份转变的同时, 健康节目中关于心灵健康方面的指导逐渐被公众遗忘在角落, 讲求心灵与躯体和谐的“健康”逐渐与保养生命、颐养天年的“养生”画上等号。以“中医学”为噱头的养生类节目开始逐步抛弃传统意义上心灵疏导与健康知识普及的任务, 转而向搏人眼球的“中医探秘”方向发展。顶着“发扬中医学”光环的养生节目破除了传统责任的束缚, 对于电视观众便有着更大的神秘感与吸引力。而责任感的缺失也是造成养生节目近年来一系列造假问题的根源。

2 健康栏目该如何自处?

2.1 产业净化势在必行

自称“中医世家”的张悟本被媒体曝光涉嫌学历造假与执照造假之后湖南卫视《百科全说》从6月7日开始暂别荧屏。而在9月份复播之后的第三季《百科全说》中, 张悟本这个名字也悄然退出。“张悟本事件”并不是个个案, 同样曾以“排毒教父”而声名鹊起的“台湾专家”林光常就因电视而火遍大江南北。但最终他因营养餐害人致死被台湾警方逮捕, 被判处7年监禁。事实证明, 这个有着博士光环, 有海外求学经历的专家只是一个具备中专文化水平的骗子[4]。

相较于我国, 美国、德国等国家对健康养生节目的把关就较为严格。德国认为健康节目中出现的专家一定是该领域最权威的, 如获得诺贝尔奖的医学专家、医学研究所里的科研带头人等[5]。

电视台为何未“验明正身”便允许医学骗子登台演出?相关权威部门为何不及时出面辟谣, 发挥权威的力量, 而是眼睁睁看着诸多观众上当受骗?而政府部门又该怎样有所作为?健康服务类栏目在发展过程中所遭遇的过度商业化与过度娱乐化现象, 是我国电视产业“制播分离”后参与市场竞争与产业化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障碍。我们没有必要因噎废食, 因为一个个“张悟本”便对健康类节目全盘否定, 而应该从媒体自身、社会监管与受众的辨析能力上来遏制这种事件的发生。

2.2 分众化、专业化、品牌化的健康节目

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指出, 信息时代一大趋势是非群体化, 过去一致性的需求被多样化的需求所取代。媒体也同样如此。“由于第三次浪潮的赫然来临, 群体化传播工具不但没有扩大, 反而突然被迫削弱了它在很多战线上, 正在被我们称之为‘非群体化的传播工具’所击退”[6]。非群体化就是受众的细分, 即受众的分众化、小众化, 由此也就带来了电视行业的分众化与专业化。

中国媒体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电视台频道的专业化发展到今天, 已经取得了初步成就。以健康为主题的服务栏目在电视分众化过程中, 应该逐步开辟自己的专业频道, 培养自己忠实的电视观众, 从而形成自身品牌, 才能获得商业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的效果。

分众化做得较好的节目, 如《夕阳红》以老年人为收视群体, 以“关爱老人”为节目宗旨, 准确的定位和高质量的节目播出, 使得栏目拥有了忠实的固定观众群, 长期保持较高的收视率和满意度, 并连续多年被评为中央电视台优秀栏目;《半边天》栏目是中央电视台一个以性别特征定位的专栏。自1995年1月1日正式开播以来, 《半边天》栏目遵循男女平等的原则, 逐步确定了“关注社会性别, 倾听女性表达”的宗旨, 明晰了维护女性权益, 拓宽女性发展空间, 提高女性生活品质, 增进男女两性沟通的责任。她以温馨的风格、敏锐的观察、领先的观念著称。《半边天》栏目的独特视角加上极具个性特征的主持人, 是中国知名度很高的一个栏目[7]。

在央视改革引导下的新一轮产业洗牌过程中, 健康服务类栏目应该有着自己区别于其他类型节目、区别于同类型节目的独特魅力, 形成自己独立的受众群, 才能在同质化的节目大潮中脱颖而出。

3 结语

健康服务类节目从诞生伊始便是朝着“生活服务”的总体定位迈进, 发展至今, 表现不断更新、内容逐渐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 观众群也逐渐包罗各个年龄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 健康服务类节目更应该坚持以“服务”为目标, 以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为内容, 以“娱乐化”为表现形式, 加快节目形式创新;同时, 要认清受众群体, 在横向铺陈与节目形式包装的过程中注重纵向深度的挖掘, 承担起道义上的责任。

摘要:健康服务类栏目发展到今天, 逐渐摒弃了对于观众心理健康的教育, 转而投奔以颐养天年、延续生命为目的的养生学, 由此也产生了作为电视节目在商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一系列问题。本文追溯健康服务类栏目的开端, 思考当下健康服务类栏目的发展态势, 从而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健康服务栏目,发展,养生

参考文献

[1]朱群星.国内电视养生节目模式探析[J].青年记者, Youth Journalist, 2011年36期

[2]丁磊.中国电视养生类节目的流变与趋势[J].齐鲁艺苑, Qilu Realm of Arts, 2012年02期

[3]张悟本现象析——从“养生超男”的倒下看当下养生乱局, 商周刊2010年6月7日。

[4]郝洪, 颜匀.养生节目的隐忧与发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92期 (总231期)

[5]青年报.娱乐新闻:http://youthdaily-why.com.cn/epublish/gb/paper/index.htm, 2010-6-4.

[6][美]阿尔温蚄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三联书店出版社1983年版, 第218页。

品牌栏目对电视媒介发展的作用 篇10

那么, 作为第一媒体的电视, 它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如何, 中国电视都有哪些值得称道的品牌栏目, 它们的运作状况如何, 又与其所属电视台的发展存在怎样的联系, 我们不妨以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香港凤凰卫视中文台、北京电视台的发展现状为例, 作一番尝试性的思考与探讨。

案例样本一:中央电视台——国家电视台的独有风范

中央电视台作为我国的国家电视台, 具有其他地方电视台不可比拟的优势, 例如, 无论是从国家的扶持力度, 还是节目的传播覆盖率上来讲, 都是压倒性的, 它的主持人阵容实力强大, 白岩松、水均益、崔永元、李咏、倪萍、朱军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字, 这一点对中央电视台创建品牌栏目来说, 无疑是一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提到朱军, 我们便会想到《艺术人生》;一提到李咏, 我们便会想到《幸运52》、《非常6+1》以及《梦想中国》等栏目;而崔永元更是和《实话实说》、《小崔说事》等栏目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朱军与文艺界人士交往广泛, 这为其主持《艺术人生》提供了极大的优势, 试想, 如果面对一个自己很陌生的主持人, 这些文艺界的大腕又怎会将自己的心路历程、“艺术人生”和盘托出呢?同样, 李咏的机智幽默与处变不惊, 也是《幸运52》、《非常6+1》以及《梦想中国》等栏目深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李咏的玩笑通俗而不粗俗, 煽情而不过火, 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 给节目增色不少。又如崔永元在《实话实说》节目中, 平易朴实中不失风趣幽默的主持特点, 活脱脱一个邻家男孩的形象, 他曾将自己这样描述了一番:“上衣有点难看, 裤子比上衣还难看, 上衣、裤子加起来没有鞋难看, 上衣、裤子和鞋加起来没有人难看。”结果引得笑声一片, 这样一来, 他与观众的距离就近了, 观众也才能在他面前掏心窝地“实话实说”, 如果是一个照本宣科、风格呆板的主持人, 《实话实说》是绝不会有如此高收视率的。

CCTV-3的《同一首歌》栏目, 运用商业运作的方式将众多明星大腕云集在一起, 给观众以短时间内的“视听轰炸”, 让“永具魅力的经典老歌”再次响起, 成为每周五晚7:30观众锁定CCTV-3的理由。有了收视率, 广告收入自然而然地就上来了, 反过来也促进了电视台的发展。

CCTV-5的《足球之夜》、《天下足球》, 是两个针对足球迷而创办的节目, 前者重点报道国内足球动态, 对重大足球事件作详尽描述, 后者重点报道国际足球, 如五大联赛等内容, 其节目最后的小栏目《TOP10》更是其点睛之笔, 如十大远射、十大杂耍进球、十大门将低级失误等, 这两个节目也让CCTV-5在周一、周四的节目收视率大幅提升。

CCTV-10的《百家讲坛》栏目, 力邀学术界的大家, 用通俗的语言普及文史知识, 让学术走出“象牙塔”, 《易中天品三国》、《明亡清兴六十年》等节目让易中天、阎崇年等先生进入普通百姓的视野, 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播和继承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当然《百家讲坛》同时又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节目——学术研究到底应不应该通俗化, 语言能不能平民化、世俗化, 像易中天在《易中天品三国》中讲到的“曹操是个大帅哥”, “诸葛亮在城头上大唱卡拉OK”等, 都成为人们争论的话题。其实争论本身就是其节目成功的表现, 如果一个节目播出后, 大家都懒得去争论, 没有人注意, 这样的节目才是失败至极。

以上所列的几个品牌节目, 都给中央电视台带来了较高的收视率, 而收视率就意味着实实在在的丰厚的广告收益, 有统计表明, 1993年中央电视台的全年广告收入为7.6亿元, 1994年突破了10亿元, 到1999年全年的广告收入就已经达到44.15亿元。这样的经济效益又为央视创办更多更好的品牌栏目提供了资金支持, 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当然, 在充分肯定中央电视台品牌栏目创建成果的同时, 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其不足之处, CCTV-1电视剧多以教化为主, 配合宣传的政治题材较多, 不具备市场竞争力。除了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自己拍摄的四大名著系列之外, 左右收视市场的电视剧几乎没有, 像《编辑部的故事》、《渴望》、《宰相刘罗锅》、《还珠格格》等热播电视剧都与CCTV无缘。另外, 其品牌栏目《新闻联播》虽至今仍然保持中国电视栏目的高收视率, 长期维持在30%左右, 有时高达40%, 它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栏目, 它的收视率远远超出了电视传播的范畴, 但事实上它的新闻性非常脆弱, 是会议消息和意识形态宣传的集合, 而真正的国际新闻却被可怜地压缩到最后三分钟的简讯之中。该栏目需要做的是提高其新闻性, 适当压缩会议消息和意识形态宣传的内容, 只有这样才能吸引观众, 也才能真正达到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目的。

案例样本二:湖南卫视——电视湘军的匠心独运

说完了电视台的“老大哥”央视, 我们再来谈一下湖南卫视的情况。1997年7月11日, 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横空出世, 1998年台里给《快乐大本营》下达的创收任务是1800万元, 实际却完成了2300多万元。而且在1998年度第十六届中国电视金鹰奖评选上, 它从99个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 主持人何炅、李湘一下子成了全国的热门人物。

湖南卫视在1998年迅速崛起, 一批品牌栏目如《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等深受观众喜爱, 《还珠格格》的热播更是创了收视率新高, 其名牌栏目《超级女声》, 以富于青春活力的节目内容、载歌载舞的节目形式、催人泪下的母女真情告白, 吸引着众多年轻观众的眼球, 也使张含韵、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一批邻家女孩一夜成名。继《超级女声》之后, 又隆重推出独家引进的韩剧《大长今》, 再掀收视狂潮, 延续着湖南卫视的崛起神话。

湖南卫视的成功靠的就是一批能吸引观众, 在全国都能叫得响的品牌栏目, 作为一家地方电视台, 他们推出的品牌栏目定位准确, 主攻娱乐节目, 提出“快乐中国”的口号, 对于湖南卫视的娱乐台定位, 其他一些地方台也竞相模仿, 推出一批类似《超级女声》的选秀节目, 如《娱乐满天星》、《我型我秀》、《天使任务》等, 一时间电视屏幕上充斥着各种选秀节目, 观众对这类节目也就不感到有什么稀奇了。所以在可以预见的将来, 这类节目必然会风光不再, 还是应该去发掘新的收视热点, 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电视台的自身发展。

案例样本三:凤凰卫视——影视阐述的全新视角

2001年10月19日, 中国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正式批准凤凰卫视中文台进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有线网络这一传媒特区, 凤凰卫视电影台也被允许在广东有线电视网许可的范围内传送。凤凰卫视中文台创建于1996年, 是香港电视台中唯一一家24小时普通话播出的电视台, 其观众定位就是祖国内地的广阔市场, 广告收入也主要来自内地, 凤凰卫视依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资本基础, 创建出一批有影响的品牌栏目, 如《神秘之国——朝鲜记录》、《鲁豫有约》、《锵锵三人行》、《中华小姐选美比赛》等, 其中的一些栏目如果在内地是很难创办的。

《神秘之国——朝鲜记录》节目中, 主持人曾子墨探访朝鲜, 用摄像机带领我们去揭开朝鲜的神秘面纱, 将一个真实的朝鲜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让我们反思自己的过去, 对现在改革开放的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和掌握, 像这样的节目在内地是很难看到的。

再来看一下位于首都北京的北京电视台的发展情况, 按理说北京电视台地处首都, 应该是仅次于中央电视台的中国第二大电视台, 可是其发展情况却不容乐观, 《国际双行线》栏目的运作遇到重重困难, 从日本引进的《东芝动物乐园》原来由于王刚的风趣幽默还能吸引不少观众, 但自从王刚走后, 该栏目也是风光不再。

《1998年中国电视栏目调查报告》显示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前三名为王刚 (149人, 16%) 、田歌 (33人, 3.5%) 和元元 (32人, 3.4%) 。从绝对数字可以看出, 即使在北京调查, 除王刚外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几乎没有竞争力——田歌的票数比中央电视台排在第十名的亚宁 (4.5%) 还低一个百分点。现在王刚走了, 北京电视台的主持人更是实力大减。从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和湖南电视台来看, 每家都有名扬全国的主持人, 唯独北京电视台主持人名不出京城, 即使品牌栏目也没有培育出名牌主持人 (王刚是个例外) , 这不能不说是北京电视台的一大失误。名主持人的缺失, 我想应是其品牌栏目匮乏的重要原因。

以上是对中央电视台、湖南电视台、凤凰卫视中文台、北京电视台品牌栏目与电视台发展的分析, 可见品牌栏目创建的重要性, 尤其是在中国加入WTO后, 虽然我国政府一开始没有承诺开放广电市场, 但外资的渗透是不可避免的, 我国的电视业面临新的挑战, 外资的特点是资本雄厚, 在节目投资的额度上我们跟他们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敬一丹做一期《直播中国》一般也就20万至30万元, 50分钟的《新闻调查》的制作费在10万至100万元人民币, 这对中国绝大多数电视台来说已经是天文数字, 但是跟国外则根本没法比, 如《DISCOVERY》, 一个小时的制作费是80万到400万美元, 它可以重复播放, 是真正的长销产品。它可以卖到世界七八千个频道, 这样算下来单位成本就不高了。

另外一个不可忽视的挑战是民营影视的异军突起, 例如凭借《娱乐现场》风靡国内大大小小电视台的光线电视传播有限公司, 更是推出了《影视现场》、《音乐早餐》、《名人访谈》、《娱乐百年》等影视栏目, 可见民营影视的崛起对传统制作模式的挑战, 曾发表轰动一时的《弱智的中国电视》一文的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主任李幸对电视制作公司现象评价说:未来还是电视时代, 但不是电视台时代, 而是专业电视时代, 也就是说, 动态影像的天下不会再由电视台一统了, 专业公司制作将与电视台制作、个人独立制作共同打造节目, 大众将看到更多更好的东西, 如此一来, 电视业的竞争将空前激烈, 品牌栏目创建的任务也更加艰巨。

参考文献

[1].张同道:《媒介春秋——中国电视观察》, 中国电影出版社, 2002年版。

[2].赵玉明:《中国广播电视通史》,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年版。

栏目发展 篇11

2006年,电影频道因晚上9:30时段节目编排的需要,开办了时长25分钟的《爱电影》栏目。创办初期《爱电影》栏目确定了三个原则,首先它符合电影频道的专业定位,其次它服务于电影频道节目中心产业链的延伸,再就是希望这个栏目能够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服务于电影人才的培养。

六年前,电影频道前瞻性的推出了《爱电影》系列节目,其中《爱拍电影》子栏目成为国内微电影展播最早的栏目,也是目前积累创作最多的栏目,随着近年微电影创作的火热,《爱拍电影》的模式成为行业发展的示范,其他卫视平台也纷纷开播了类似的栏目,应该说他们现在走的路和《爱拍电影》当年走的路差不多。

经过六年的市场磨练,《爱电影》栏目实现了最初的预期。第一,《爱电影》栏目给年轻人搭建了实现电影梦想的平台。有不少从这个栏目起步的青年导演走上了影院电影的创作道路。比如从这个栏目起步的青年导演高博,凭借作品《暴走妈妈》走上2012年第三届纽约中国电影节的红毯。第二,这个栏目作为微电影的常规栏目,丰富了电影频道新媒体的节目源。第三,这个栏目构建了适合电影频道的微电影商业模式。该栏目首轮在电影频道播出的时候,成本就回收了,再向其他方向延伸,都属于增值部分。

2013年元月,电影频道在北京举办了一场针对《爱电影》栏目微电影创作发展的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爱电影》栏目在微电影内容制作、播出时间、运营形式、品牌建设等方面的发展,梳理成长经验,提出了真知灼见。

电影频道节目制作中心副主任贾琪

2006年,在节目开播之初,我们确定了《爱电影》系列的几个形态,其中就有《爱拍电影》和《爱画电影》,也就是微电影和微动画,当时还没有微电影这个概念,那时都叫DV,我们觉得通过电影频道的平台推出这个概念,就属性而言更多属于电影。大概两三年以后,微电影的叫法就有了,DV这个概念基本被取代了。我们有幸做了一次正确的预言。

在节目来源方面,当时我们想,一部分从社会征集,一部分组织创作,当时计划是一周一部微电影,一部微动画。但是节目创办初期,作品质量不高,创作团队压力很大。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断在实践当中积累经验,摸索规律,目前已经实现了收视率稳步的提升。

电影频道通过这几年的实践,在创作方面处于怎样一个水平,对于整个微电影的创作是否有一些积极作用,也需要专家来帮助我们实现自我认知。

还有抛开电影频道的模式,如果说微电影真正可以形成一个产业的话,它的商业模式何在?现在有的人已经开始使用微电影产业这种概念了,它是不是具备这种可能性,真正成为一个产业?

再有我们如何提高质量,我们两年前就提出精品微电影的概念,也一直在尝试,到目前为止还有很大的差距,如果说我们制作精品微电影,它的基本要求是什么?我们走到今天,觉得有很多基本的问题需要认真的考虑,否则我们就停留在目前这个水平上。

我们做了一些微电影的开拓性工作,经历了六年多的实践,当时的一些预言现在已经实现,我们愿意继续努力和微电影一起进步。走到今天,我们确实觉得有很多问题需要深入的思考,也希望业界的各位专家,给我们出谋划策,让我们在微电影创作之路上走的更好,走的更远。谢谢大家。

中國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

秘书长冷凇

精品微电影创作的要素

《爱拍电影》首先完成了从DV学生作业到电影的转型。第二是坚守了电影的质量关。第三是完成了民间创作语境和官方创作语境的对接。

精品微电影创作的要素有几下几种:第一是反转剧,它的结局有一个巨大的逆转,美国大量的微电影采用这个方式,正角反写和反角正写,比如小人物挽救国家安全。第二是惊悚,有点像鬼故事,惊悚背后发现是真实的,最后发现是一个误会。第三是对立剧,比如城管和小贩,比如警察和小偷。第四是热点剧和新闻结合,比如像鸟叔事件。还有就是系列化的问题,我们在续集的时候,一定要从零开始,不要误认为观众看过第一集。

我们微电影的题材能不能多拓展一些行业,每年民政部颁布的中国行业有2000多个行业,比如一年50期,做50个行业,不同人物的故事,就像TVB的行业剧一样。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雷建军

《爱优微》的品牌管理

我谈一下《爱优微》这个品牌,它将来的意义应该会超越《爱电影》品牌,因为《爱电影》这个品牌不容易传播,但是《爱优微》很年轻很大众。

针对这种模式,我想提几种运营方式:首先,与知名网站合作做专区运营,发挥电影频道作为机构有溢价能力的优势与网络媒体谈判。把《爱优微》这个品牌跟频道内部的电影打通,允许贴片或者植入,很容易做成一个产业。

像英国的大学生,他们拍自己的电影,摄影师、灯光师、演员都是大牌,因为它就有这样的机制,要求大牌的演员要介入到小电影或者微电影的拍摄当中来, 我们能不能利用CCTV6的机构优势,用机制推动大明星进入到微电影的创作,这个事别人没有办法做,只有CCTV6。

中国日报网执行总编辑周黎明

最适合微电影的故事类型

通常讨论微电影的活动,有一半时间讨论什么叫微电影,这个定义很难,它还没有定型,在变化中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它,看到的东西就是不一样的。

微电影最适合讲的故事,一个是悬疑故事,福尔摩斯的故事大部分都是短故事,在半个小时或者50分钟之内,故事可以讲的峰回路转。一个是都市剧接地气。

专业美剧的创作方式是编剧写一两季剧本,成功以后,有才华的新编剧进来,按照他的框架把故事编下去。微电影创作如果采用这种模式,可以吸纳大量民间智慧,民间艺术创作元素嫁接一个成熟的框架可以事半功倍。

央视市场股份有限公司整合营销部

nlc202309040125

总监刘会召

多屏互动传播微电影

我们刚做一个关于网民收看电视行为的调查,只有10%的人在看电视的时候只看电视,剩下的全是什么呢?多屏互动。观众基本上有四个屏,电脑屏、电视屏、手机屏、还有ipad,这个占90%,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看的不仅仅是电视,看的过程中也是分享的过程。我们设想一个影响力的环节,观众在看电视节目的时候,同时上它的微博或者社区,通过社会化的媒体分享出去,此时,它的影响力就不只是电视了。所以我觉得看微电影的过程也是传播微电影的过程。

中国传媒大学凤凰学院副院长司若

《爱电影》栏目播放的微电影与常规微电影的区别

微电影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它的优势就是进入的门槛非常低,参与性很强,拿起手中的DV就可以拍,贴近生活,为新人创造很多的机会,填补了受众的碎片时间,传播灵活、广泛。劣质是质量非常良莠不齐,盈利模式单一,主要靠广告。

常规的微电影和《爱电影》栏目播放的微电影区别有:常规的微电影受众主要是互联网或者移动终端新媒体的使用者甚至依赖者。《爱拍电影》的受众是初高中水平、30岁到50岁之间、中低收入的电视受众。由于《爱电影》栏目微电影的受众和常规微电影的受众有比较大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很难将新媒体用户与传统媒体用户两者兼顾的重要原因。

常规微电影的生产模式比较多元,包括像广告商定制,网民原创,校园作品,而《爱电影》的生产模式主要以自制和定制为主,从选题阶段有专门的监制人员监管整个制作。

传播渠道方面,常规微电影主要是通过视频网站、移动终端点播、微博传来传去。《爱拍电影》则主要靠电视媒体。在网络上点击率高的微电影作品主要是引起网友情感共鸣的怀旧题材,以及悬疑,科幻、甚至无厘头,小清新的题材。比如《老男孩》《四夜奇谭》,《雷锋侠》,《十二星座》。而《爱拍电影》收视率达到1以上的作品集中在抗日题材,比如“王翠娥系列”,“别了鬼子”系列。农村打工者进城题材,比如“张成上城”、“大厨师”。还有警匪喜剧“神秘的门贴”等以喜剧为主的系列。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受众研究中心教授刘燕南

从点上突破放大品牌效应

电影频道很长时间是排在央视所有频道中收视率、市场份额第二或第三的频道。但是怎么样继续提升,还需要好好考虑一下。

比如品牌问题,现在《爱电影》这个品牌,到底有多大的覆盖面,有多大的影响力。我同意刚才刘会召老师讲到的一点,品牌是需要在点上突破,我用一年的时间,或者用几年的时间打造一个非常叫得响的微视频,它可能是一个系列,调动频道所有的力量,来打造这个品牌。

其次是内容,《中国好声音》的总监说他是用精英的水准做大众文化,其实还有一句话,我们要用大片的方式做微视频,不要说它很小,篇幅也不大,也没有那么宏大的叙事,但是我们在制作的态度和制作的精良性追求上,我觉得应该有我们的标准,有这个标准才可能会出来精品。

《爱电影》栏目播出的微电影在内容与形式上如何改进?

《爱拍电影》栏目制片人胡青

针对电视观众的微电影栏目

《爱拍电影》是《爱电影》栏目的一个系列,这个栏目时长26分钟左右,其中短片时长是23分钟左右,节目形态是演播室的点评、微电影的展映,在开头和结尾有主持人蒋小涵和王瀚涛的点评,播出时段原来是21:30,现在是18:27。

我们觉得它是一个微电影展播、推荐、与评论为主要内容的电视栏目,兼有创作平台和展播平台的双重功能,它展播的微电影主要是针对电视观众。《爱拍电影》從2006年起步到2007年,主要是以收集社会的短片为主,从2008年开始,我们建立了一个创作的生产模式,短片数量快速增加。

中国传媒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蒲剑教授

尝试微电影系列剧

对于微电影来讲,走系列剧的形式,很多行业题材是可以开掘的,律师、医生、侦探,因为这些行业跟我们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同时又可能产生极大的对立和冲突,产生戏剧性的元素。

在系列剧的基础上做人的文章,我们都看过憨豆系列,如果从一个喜剧明星着手来做,比如葛优,我们和他合作做葛优系列的微电影,围绕他的特点写剧本,推出100集,这个就很了不得了,这个在网上放肯定也了不得,这是符合电视播出规律的。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雷建军

对专业书籍作电视改编

蒲老师刚才讲了某个领域,最近有一本书叫《只有医生知道》,非常火,里面抨击了现在所有医生类的电视剧,书里的故事比我们看到的电视剧精彩多了,可以拿来做很好的改编。

《爱电影》栏目制片人顾雷

片子的时长由平台决定

其实《爱拍电影》的演播室试过很多的话题,把热点带进来,但是无论怎么使,最终的结果都干不过片子,片子的时长是由平台决定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

版面扩容到45分钟

网络微电影通常是3分钟至9分钟,而《爱电影》栏目是25分钟左右,其实20多分钟很难将故事讲清楚,又很难连续做,能不能将来把这个板块扩容到45分钟,加上广告到55分钟,因为磨合一个剧本也有成本。再就是能不能往日播方向发展,或者小日播,比如一周五期。

中国日报网执行总编辑周黎明

借鉴20多分钟的美剧

23分钟完全可以讲好一个故事,美剧的情景喜剧基本是21分钟,通常都市类题材很合适做。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受众研究中心教授刘燕南

《新闻调查》的时长案例

电视是一个按照时间段传播的媒体,因此它的内容需要根据这种节拍来构建。大家都在说,这个节目到底多长时间为好,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案例,很多年前参加央视的《新闻调查》研讨,它最开始是45分钟,后来就发现它的分钟走势大概到了30分钟就往下掉,然后改成了30分钟,编导和记者就嗷嗷叫,30分钟的篇幅根本容纳不了调查一件事的整个过程,折中以后换到了38分钟。编导根据新时长改动了片子的结构,就是段落化了,把一期节目分成了四个段落或者三个段落,每个段落一个卖点,它的任务就是在每个段落里面有一个卖点不断锁定观众,这是对调查类新闻栏目而言,因为它没有情节,不可能像电视剧那样45分钟。所以我个人感觉,可能适当的拉长一些时长,但是也不可能太长,太长可能不符合我们这个产品自身的特性。

栏目发展 篇12

纵观以上全国各电视台的收藏类栏目名称, 不免让人为之一振并为之一惊, 试想, 社会万千, 哪一种题材能像收藏类栏目这样如此集中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

《全国电视收藏类栏目一览表》中有不少栏目的开播日期是空着的, 除少数笔者未收集到以外, 这些栏目多数是在2007年~2008年间陆续开办的, 有的是很早就有但在某一时期感觉效果不佳而下马, 后来看到这类栏目的火爆而重新开播, 比如吉林台的《找你》、上海台的《好运传家宝》等。总之, 收藏类电视栏目如今已风风火火地占据了诸多电视媒体的一席之地。

二、电视收藏类栏目需要重视的问题

1、“窄众”事实不容忽视

电视是必须讲求收视率的, 一档节目的生存、发展, 收视率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指标, 没有收视率, 也就意味着无效劳动, 而收藏类栏目无疑是归属为“窄众”之列的。全国十几亿人口, 而收藏爱好者据了解不过区区几千万人, 如分布到各省、市、区、县, 其平均数可想而知。所以, 收藏类栏目的创立, 首先要看电视台所处省、市是否具备“收藏氛围”, 如北京、天津、山西、陕西、河南等省市的收藏类栏目, 开办之后之所以能迅速赢得观众的喜爱, 是和这些省市所处地域的文物拥有量、收藏历史及收藏人群分不开的, 这样的收视预料是不容忽视的, 也只有这样, 媒体的带动作用才会积极显现, 反之则不容乐观。

2、现有收藏节目已遇到瓶颈

应该说2005年~2008年是全国收藏类栏目发展迅猛、收视效果最好的阶段。2006年底, 由天津电视台都市频道《艺品藏拍》栏目组倡议, 相关电视媒体成立了全国电视收藏类栏目协作体, 希望能联合各方力量加强合作交流、实现共赢、推动收藏类节目的发展。协作体成立之后举办活动、合作、交流、联合制作节目等, 也的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全国电视及收藏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此后, 各成员台力图使协作体不断发挥作用,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困难得多, 原因是: (1) 各台的收藏类栏目形式不同, 有专题类、有场地类、有拍卖类、有专业与娱乐互换类等; (2) 各台栏目间的机制不同, 有台拨经费、有自筹经费, 经费差别巨大, 有成本几万元一期的, 也有成本几千元一期的; (3) 由于收藏类栏目特殊的领域和生存的必须条件, 使其在各台受重视的程度不一, 协作体在各台得到重视、支持的力度也不一样。以上种种, 也使电视收藏类栏目协作体在向深层次发展时遇到了瓶颈, 协作体的真正意义发挥有限。

3、优秀藏品大幅减少

所谓优秀藏品, 在很大程度上是指“古代艺术品”, 而经过近八年的寻找、筛选, 加之拍卖公司的垄断, 真正留存在民间的优秀藏品已少之又少, 而支撑收藏类栏目的根本要素就是要有优秀藏品。这方面的欠缺也使得各栏目纷纷在2008年之后从结构到内容都在寻求新的突破。

4、收藏市场繁荣与混乱共存

文化部中国艺术品评估委员会一位负责人坦言:“目前我国收藏品市场空前繁荣, 却也是空前混乱。收藏品市场上充斥着三流仿品, 却没有一个权威的民间收藏品鉴定机构, 这使得很多收藏爱好者蒙受了很大经济损失。”他举例说:“有位观众收藏了两件藏品, 找过几位鉴定专家, 都说这两件藏品是真古董, 可北京的专家却说它们是赝品, 究竟该听谁的?”;观众周先生的情况正好相反:他收藏了一件“青花龙纹高足杯”, 此前有专家一口咬定是仿品, 却被另一位专家当场判定为珍贵的元代青花瓷器, 搞得周先生不知如何是好。 (2) 可以说, 目前真正鉴定专家的缺乏和鉴定者的良莠不齐, 也是造成收藏类栏目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三、电视收藏类栏目如何进一步发展

1、收藏类电视节目要“表现文化”

收藏类电视节目的受众有相当一部分是普通大众, 大众需要大众化的节目, 最佳的表现手段就是坚守内容、形式开放的寓教于乐, 同时还需要专业的高端的电视节目, 因此, 收藏类电视节目的专业版愈加专业化, 比如凤凰卫视的《投资收藏》、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美术苑》等, 面对高端人群立足收藏界进行文化挖掘高水准、专业化、涵盖广、大容量, 充分调配多种优势保持与业界前沿的紧密接触, 人性化、知识化、专业化传播, 突出贴近性、实用性、可视性, 将弘扬传统文化、传播收藏知识、服务投资理财进行到底, 实现文化性、专业性、知识性、新闻性、服务性并重。 (3)

2、保障高收视率

节目必须保持较高的收视率才能有生命力, 这几年收藏类栏目在各台播出平台上都有不错的收视表现, 就拿天津电视台的《艺品藏拍》来说, 2005年收视排名在全台近90个自办栏目中名列第四名, 2006年名列全台第三名, 年平均收视1.89 (AC尼尔森) , 2007年平均收视2.18 (AC尼尔森) ;2008年平均收视 (AC尼尔森) 在2.56, 比2007年又有较大提升。其他台的收藏类栏目, 如北京台的《天下收藏》、河南台的《华豫之门》、浙江台的《藏家》、昆明台的《盛世典藏》等多数收藏类栏目, 其收视表现也都非常好。

高收视的原因分析有以下几点: (1) 这些收藏类栏目所在省市多为文物大省, 收藏氛围好, 有广泛的观众基础; (2) 这些收藏类栏目多开办较早, 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观众群体; (3) 这些收藏类栏目不断创新、不断适应观众的收视变化。

3、拓展收藏栏目的生存空间

无论是收视高也好, 观众依赖度高也好, 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其客观性的, 不可否认的是, 作为电视收藏类栏目, 它的最佳表现期已经到来一段时间, 并已开始出现下降趋势, 身在其中的我们, 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就像我们看到的那样, “鉴定”的场景越改越大, 布置越来越完美, 形式越来越多样, 但观众大多并不多买帐;我们还看到, 很多收藏类栏目开始越来越多地加入娱乐成分, 但效果并不太理想。是不是收藏类栏目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了呢?理论上应是如此,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是可以掌控和开拓的:

(1) 形式的多样性不能偏离节目的真实性

事实上, 越来越多的收藏类节目已经偏离了收藏品的艺术内涵和科学的收藏知识, 而是单纯把文物艺术品的真假当成了吸引观众眼球的“悬疑”, 把文物艺术品的经济价值当成可以吊足观众胃口的噱头, 这种做法是非常可怕的。

(2) 深入研究几年来, 收藏类栏目收视群体的变化规律

俗话说:“盛世兴收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历来为文人雅士所喜爱的古玩、字画等藏品, 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近几年来, 我国收藏人数不断增多, 但许多收藏者不是收藏, 而是以收藏名义做买卖。许多老百姓不懂文物, 却做起投机、发财梦。有的省吃俭用, 穷其所有, 买来的却是赝品。作为收藏类栏目, 我们要正确把握“收藏重在陶冶情操”这一导向。

(3) 实实在在为这一特殊的观众群体办实事

天津电视台《艺品藏拍》栏目走的是百姓路线, 倾向于扩大栏目在普通百姓中的影响力。栏目提出“为百姓拍, 拍百姓事”的理念, 栏目每月举办专家免费为百姓鉴宝的活动, 每次都有上千人参加, 到2008年已举办了43次, 免费为观众鉴定了上百万件藏品。这些实实在在为百姓办的事正是《艺品藏拍》高收视的基础所在。

同时, 还要建立和巩固自己的德技双馨的专家队伍, 天津电视台《艺品藏拍》栏目开播七年来, 40多位专家团成员为观众鉴定了数以百万计的藏品, 从未出现过纷争。《艺品藏拍》栏目一直坚持:藏品——专家负责制, 要求每一位专家对所鉴定的藏品都要严肃认真、客观公正、对鉴定结果负责, 并以普及藏品所带来的相关知识点展开, 引导观众树立健康、成熟的收藏心理。

(4) 因地治宜、因时治宜, 在创新中求发展

收藏类栏目是窄众的栏目, 要想在这一领域里有所发展, 只能走创新这条路。譬如, 可在节目环节中加入娱乐元素, 这是让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之一;增加观众的参与性, 与观众形成有效互动也是有效的方法;另外, 实用性、收藏技巧、保存方法、辨别知识等收藏中的经验之谈都是观众需要的……当然, 更重要的是追求特色。虽然都是收藏类栏目, 但根据自身所在地的优势给栏目“特色定位”是高明之举, 例如, 凤凰卫视资讯频道的《投资收藏》走的是高端特色, 因其频道和地域优势决定了它能快速地报道全球世界艺术品市场的最新动态而且能邀请到全球范围艺术品收藏领域的权威人士、学者、投资专家做节目嘉宾。《投资收藏》的另一个优势就是能与大拍卖行如苏富比、佳士得、中贸圣佳、中国嘉德等合作, 而这些是大多数收藏类栏目不易做到的, 这些优势与权威使其在众多收藏类栏目中独树一帜。再如, 河南台的《华豫之门》过去走的是“娱乐+收藏”的路子 (这也是电视收藏类栏目中最常见的形式) , 但在2009年1月, 《华豫之门》彻底放弃原有模式, 改版为与百姓零距离地接触, 无论是主持人、专家、嘉宾, 还是风格、环节与形式都围绕百姓的需求展开, 改版后叫好声一片, 又掀起了新一轮的收视高潮。所以, 只要因地治宜、因时治宜、实实在在地为百姓着想、为观众着想, 追求特色, 就能在不断创新中寻求新的发展。

电视收藏类栏目以其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吸引着广大观众, 起着丰富百姓生活、提高品位、追求高雅的引领作用, 更在收藏爱好者的不断扩大中见证着健康、和谐、充实的生活方式。从这一特殊领域的节目实践中, 我们看到了观众的自发性、自愿性以及观众参与节目的互动热情, 这种境界正是作为电视媒体所期望的, 这也是其他栏目无法替代的, 相信经过不懈的努力电视收藏类栏目的路子将愈走愈宽广。

摘要:收藏热的持续升温, 引发了电视收藏类栏目的火爆, 从2000年至今, 全国各电视台的收藏类栏目由一两档发展到如今的近40档, 这样的趋势也引发了不少现实问题。本文以天津电视台收藏类栏目为例, 探求收藏类栏目的发展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电视,收藏,电视收藏类栏目

参考文献

①全国电视收藏类栏目协作体理事台工作及会议统计

②《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3

上一篇:地下水资源法律保护下一篇:电气控制系统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