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法制栏目

2024-06-27

电视法制栏目(精选9篇)

电视法制栏目 篇1

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电视法制栏目以其独特的优势,早已经成为我国电视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导致他们更注重追求快乐的生活方式,这样就加速推进了娱乐性节目的成熟,并逐渐呈现出大红大紫的发展态势,这样就致使法治栏目的收视率逐年下降。所以,对法制栏目的创作方式进行突破是大势所趋。本文以我国电视法制栏目的现状作为切入点,对电视法制栏目的泛法制化走向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1 我国电视法制栏目的现状

近些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电视节目的趣味性,致使娱乐节目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而现阶段的法制栏目也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导致其收视率降低。

1.1 法制栏目的选材比例不合理

一直以来,很多电视节目都存在同质化问题,法制栏目也不例外,这些法制栏目的选材以刑事类案件居多,而行政类案件和民商事案件都很少,同时他们总是对地方、群众的案件进行选择式忽略,只重视大案要案,这就使得法制栏目在材料选择的范围上非常狭窄,同时法制栏目的选材比例也非常不合理。

1.2 法制含量太高,内容枯燥

所谓法制含量,就是指法制栏目制作组通过节目传播给人们的法律常识的有效成分是多少。法制栏目相对于其他的栏目,虽然更应注重对案件发生所触及到的法律问题进行报道,以及对这些法律常识的普及。但是过高的法制含量,就使得法律栏目过于枯燥,无法吸引大众的注意力,自然就无法提高收视率。

1.3 故事性情节太少,不符合当今社会人们对节目的审美需求

以往的法制栏目都过分注重法律知识的普及,而故事性情节太少,不符合当今社会人们对电视节目的审美需求,所以,对现有法制栏目的制作方式进行改革也是势在必行的,增加故事性情节,提高法制栏目的趣味性,是法制栏目做出的有效改变,也是迎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2 电视法制栏目的泛法制化的尝试路径

通过多年对电视法制栏目的制作方式的创新,泛法制化已成为现阶段法制栏目的主要制作方式,它的最大优势就是,使法制栏目不再拘泥于法律常识的普及,而是把制作方向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挖掘出具有价值的故事和话题。在这些故事或话题中可能很少涉及到犯罪人员的拘捕等画面,但是却包含能够触及大众敏感神经的故事情节和内涵。这样就使得法制栏目充满了吸引力和趣味性,从而促进了法制栏目的收视率的提升。经过多年的实践经验,法制栏目的泛法制化尝试路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2.1 选题要“奇”

现在很多法制栏目组都对故事的选材异常重视,他们所选的话题和故事,无一不带有“奇”的特点。有的节目组为了能够有奇特的故事和话题,就派专业人员到全国各地去找素材,从而获得比较有特色的话题,可见,选择奇特的话题和素材对法制栏目的重要性。例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法律讲堂生活版》,这个节目就是通过一些离奇的故事来吸引人们的兴趣,同时又服务当下的国家立法,由此可见这个节目的实用性非常强,因为它秉承服务公民的实际生活需求、启迪生活智慧的节目制作理念,通过一些生活中的故事,来传播实用的法律知识,告诉观众遇到事情该怎么办,解决的途径有哪些,对人们现实生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2 具有一定的故事性

正如上文所述,电视法制栏目的泛法制化的有效路径之一,就是选题要奇,可是为什么节目组要选择这种题材呢?总结其原因就是,这样的题材方便讲故事。中国人历来就有喜欢听别人讲故事的传统,所以,电视法制栏目运用这一特点来提高法制栏目的收视率也是结合了我国人民自身的特点。比如中央电视台的《普法栏目剧》,它对自己的定位就是:看普法故事,品百味人生。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这个节目一定是具有故事性的,它主要采用了观众喜闻乐见的故事栏目剧的形式,运用真实再现、情景剧、系列剧等方法来进行法制栏目的创作。这种创作模式就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好评,也使得收视率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3 结语

法制栏目的泛法制化使其换发了新的生机,不仅提高了收视率,同时也将一些法律的基本常识用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出来。可见泛法制化对法制栏目的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对加速推进中国法制栏目传统的制作方式的改革,以及对其工作方式的创新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杜玉庆,丁长江.看电视法制栏目的泛法制化走向[J].当代电视,2006,(10).

[2]张燕.电视法制节目改进之我见[J].新闻三昧,2007,(9).

[3]张建.我国电视法制节目创作突破刍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电视法制栏目 篇2

中医现在的萧条跟国家政策、如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以及现在人们的浮躁情绪有很大关系。真正精湛医术的高人受各种不健全法制和政策严厉的打压,被-逼无奈而深藏不露甚至洗手不干,使得老百姓无法见识民间中医高人的临床科学有效治疗。

西医是看病,中医是治玻西医完全采用西方的先进设备来检查病症,然后再采用西药进行治疗,完全跟大夫自身的医术毫无关系。而中医则是顺藤摸瓜找病源,凭着自身、自练、感悟的医术,科学有效的、整体化的治疗病变。

地市电视台法制栏目的设置 篇3

牢记“弘扬法制精神、传播法律知识、鞭挞违法行为、倾听百姓呼声”的栏目定位。驻马店电视台的《法制经纬》栏目正是在不断探寻地市电视台法制栏目的发展定位的道路上, 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具有忠实稳定的收视群体。在一个经济比较落后、节目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市级电视台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 还是有其独特的节目思路的, 追根溯源, 它还是源于栏目自开办之初就秉承“弘扬法制精神、传播法律知识、鞭挞违法行为、倾听百姓呼声”的宗旨, 始终坚持“三贴近”。地市电视台受制于人力、物力、财力和从业人员技术水平的限制, 在开办法制栏目的时候具有很多不利因素, 地市级电视台的法制节目要想占有一席之地, 犹如在夹缝中生存。在诸多困难和限制下地市级电视台如何取得电视法制类节目的成功呢?方法只有坚持把节目办得具有特色性, 要牢记“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这个宗旨, 办出有地方特色, 符合当地群众的口味, 满足当地受众的需求, 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关注, 使栏目办出品牌, 办出特色, 办成精品。

在当前市场化运作的时期, 我们在追求社会效益的同时, 也要充分考虑如何创造好的经济效益, 以发展壮大自己。我国幅员辽阔, 历史悠久, 不同地区不仅存在着地域性的差异, 一些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也不尽相同。地市级电视台作为地方电视台, 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地域特色, 以当地观众为核心受众群, 着重选择以民事、经济、行政为主的题材, 通过与司法部门的联系、自身的不懈努力, 不断提升电视法制类节目的专业水平和技术含量, 把群众所需、所爱作为节目的根本出发点, 积极探索, 努力办出符合本地风土人情、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法制节目, 只有这样, 才能不断拓展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才能把节目办得充满生机和活力。

法制类节目的制作必须严格遵守新闻宣传纪律。这类节目经常涉及敏感问题, 稍有不慎, 就可能产生大的负面效应。不能单纯地靠火爆的场面取悦观众, 而应该深挖一些社会现象的深层原因, 把节目做深做透, 从而使观众受到教益。就驻马店市来说, 驻马店是一个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内陆不发达城市, 针对这个特点, 《法制经纬》增强了对普通观众通过法律进行维权的关注, 让老百姓全面地理解法律, 运用法律为自己服务。

要不断创新管理体制。法制类节目做得好与差, 关键看能否充分发挥制片人、采编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必须有量化目标, 必须搞多劳多得、优胜劣汰, 使栏目随时保持活力和创造力, 这样才能不断打造精品。在节目制作上要合理构思, 认真编排。其实电视法制类节目就像给观众讲故事, 怎么调动积极性就看编导的水平了。要想把观众吸引在电视屏幕前观看你的节目, 就要不断地抖“包袱”, 如果整个事件平里来, 静里去, 观众肯定不喜欢。我们知道一个事件大多有几个冲突点,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挖掘, 异常珍惜地利用在节目里, 合理地设置悬念, 让观众产生非要看完的想法。《法制经纬》对每一期节目都认真做好前期策划, 对采访的对象、需要的镜头以及拍摄的具体要求一一列出, 这样不仅在拍摄过程中有的放矢、游刃有余, 而且给后期编辑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在后期编辑过程中, 通过主持人的串词, 承上启下, 把几个板块有机地串联起来。另外, 在后期剪辑上要精选素材, 做到声画和谐统一, 如果采集的素材不够丰富, 可利用平时积累的画面, 运用多媒体以及动画效果, 形象、灵活地体现主题, 增强可看性。电视法制类节目的特殊性, 决定了制作人员必须与相关部门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节目的取材必然要牵扯到司法, 很多方面都需要司法部门进行协调、支持, 不然法制类节目想要顺利进行则困难重重。《法制经纬》栏目组很重视与执法部门的合作, 和市公安局、交通局、人民法院、检察院、建委、运管局等涉法部门密切联系, 他们为栏目提供了大量的报道线索、专业指导, 除此之外, 我们还邀请法律工作者参与进来, 让专家从法律的角度引导观众明辨是非, 力求从普通观众易于理解的角度去辨析法理, 给观众留下思考、回味的空间, 这无疑增强了法制节目的针对性。有很多热心观众主动打电话给我们提供最近发生的热点问题, 使得节目的取材丰富了许多。《法制经纬》还与执法部门进行多方面的业务沟通, 为这些部门提供宣传窗口, 普及法律, 为共建和谐的法制社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电视法制栏目 篇4

民生新闻激烈竞争,导语抓住观众无意注意心理是关键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目前,一般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

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这种注意的产生和维持,不是依靠意志努力,而是人们自然而然地对那些强烈的、新颖的和感兴趣的事物所表现的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它往往在周围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无意注意的引起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刺激物,刺激物自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强度和运动变化;其二是人本身的状态,需要和期待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条件。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需要个人的积极性和意志努力。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个人的心理活动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是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形式。可以说,有意后注意是一种高级类型的注意,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也是最有效的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在实践活动中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有意注意。

观众收看电视新闻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获得有用的信息,另一方面是为了娱乐。为了这两个目的,观众可能会有意注意,也可能会无意注意。在电视新闻竞争不激烈的情况下,观众为了获得信息或娱乐,观看节目可能会通过自己的努力保持有意注意。但在大众媒体能够提供海量信息和多种形式娱乐的今天,电视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各电视台为了争取高的收视率,纷纷开设民生新闻,观众对节目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随时可以遥控选择。因而,对每一个具体的电视民生新闻栏目来说,要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就需要有效影响他

们的无意注意。影响观众的无意注意是培养起忠实观众群的入口。为了保持稳定的收视率,民生新闻栏目应该尽量把观众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最后有效地转化为有意后注意。况且,作为一种电视节目,电视民生新闻也具有线性传播的特点,加上这种新闻主要以主持人口头播报而不借助于图象来报道新闻导语,因此,新闻导语能否抓住观众的无意注意心理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观众无意注意关照下民生新闻导语的创新

民生新闻主要是用电视手段为老百姓提供有用信息,用电视化语言讲好老百姓的故事。所以,民生新闻导语要注意语言的生动形象、通俗易懂,以口语化的叙事语调,来体现出和观众的亲切和接近。但除了这些基本因素外,要能真正吸引受众的无意注意,民生新闻导语的写作和主持要求还有:

1.导语内容突出新闻事实的新奇性和独特性。新闻事实的奇特性能够充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理,能很快唤起观众的无意注意。比如湖南电视台《晚间新闻》报道的《毕业证问题》导语:“文凭更不是闹着玩的”,“湖南城市学院艺术设计专业的几十位同学拿到了一张叫他们看不懂的文凭。”报道反映了该专业的学生本来应该是四年在校读书获得的毕业文凭,但是毕业证书上面只写了两年。报道的导语不说学生拿到的是什么样不合理的文凭,而只说是叫他们看不懂的文凭,向观众卖了一个关子,引起他们的好奇心理,观众一听马上就可能被吸引过来,他们也就被迫继续看下去。

民生新闻导语还需抓住新闻事实的反常性来突出报道,引起观众的好奇心理,抓住他们的无意注意。又比如湖南卫视《晚间新闻》在报道一村官告镇官的新闻中,开头的导语是:“祁东县白鹤铺镇镇政府很想不通,他们居然被下面一个村的几位村委员给告了,更想不通的是,那几个村委员,竟然还告赢了。”本来上级管下级,但是今天下级把上级政

府告了,而且官司打赢了,这应该是比较离奇的事情,观众一听,马上想看到底是怎么回事,村委又是怎么把官司打赢的。

2.在导语中以问题设置悬念。民生新闻多采用故事化、煽情化和悬念化的新闻叙述。它的导语常常并非清楚地交待五个w,而是如讲故事一样地设置出一种悬念。

民生新闻主要是报道一些社会新闻和市井新闻,加上主持人用大白话“讲”出来,巧妙地设置悬念,可以激发读者的观看兴趣,吊起受众的胃口,吸引住观众的无意注意,使人欲罢不能。如2006年8月19日南京电视台《直播南京》一则关于游客与旅行社发生纠纷的新闻导语:“到了周末,原本可以好好地出去玩一次,但是昨天14名游客与旅行社发生冲突,不肯上车。这14名游客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报道先说周末本可以高高兴兴出去旅游了,但是这里却有14名游客不肯上旅游车外出,原因是什么呢?主持人巧妙设问,观众心生疑惑,欲知事实如何,只好静听下面仔细道来了。这样的新闻导语就能很快抓住观众的无意注意。

3.扩大和深化新闻事实与观众的利害联系。由于当前民生新闻大多只停留于报道社会新闻和市井新闻上,因而有些题材显得琐屑、浅薄,颇受社会诟病。本来民生新闻抛弃了时政新闻的宏观视角,从微观的角度来报道市民身边发生的或与市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新闻,这些报道出来的话语可以是一部分市民关心的新闻,但更应该多反映市民普遍关心的话语,报道与大多数市民有利害联系的新闻,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民生新闻的小视角,大情怀。此外,主持人对微观的社会新闻或市井新闻报道时,不能够就事论事,或局限于个人或小部分人的利益报道。应根据观众的现实需要,从大多数市民的利害相关性上寻找切入口选择新闻导语,这样能够引起观众的无意注意。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观看并引起不同群体和层面的观众的关注,民生新闻导语有时还需小题大作、但有时候又要大题小作。小事实可以引出大利害关系或多层面利害关系,也可能大事实变成小利害关系或大利害关系变成小利害关系。根据当前我国民生新闻报道的情况,主要的是如何把小的利害关系变成大多数市民关心的大利害关系。

一些国外记者常常善于把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与普通读者联系起来,设法点明新闻对受众的影响。如:

——你的财产税终于减不成了。

市议会昨晚决定,保持税收率不变„„

——(美)威廉梅茨《怎样写新闻》

这条导语中,作者刻意用了第二人称“你,并且提到与“你”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看上去似乎很遥远的新闻事实一下子就与读者的利益挂上了钩。读者读这条消息时,与其说是关心政府出台的新政策、还不如说是在关心自己的事。

比如中央电视台报道《南京冠生园:年年出炉新月饼周而复始陈馅料》的导语:“中秋节就要到了,去年的这个时候,南京、成都等地的一些消费者反映,他们购买的月饼发霉了,当时这些事情只是被地方媒体简单的报道了一下就不了了之。然而,我们的记者再对一家月饼生产厂家进行整整一年的跟踪调查后发现:月饼发霉的背后,隐藏着更为触目惊心的事实。”新闻本来是报道南京冠生园的发霉月饼事实,但是在导语中主持人说这种事情还在其它地方都存在着,把一个点上事例加以扩大与大多数老百姓联系起来了。这样一来,新闻的价值得以放大,更加凸显出意义的重要性来。

电视法制栏目 篇5

在这一方面, 福州电视台《法眼》栏目也做了各种尝试, “法眼服务团”的推出, 就是一个很具有代表性的突破。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在“法眼服务团”中的工作实践, 来谈谈新时期下电视法制节目如何加强法制服务这个实践问题。

一、“法眼服务团”特色

2009年1月, 《法眼》栏目联合公安、检察院、法院、教育局、热心企业、各大律师事务所等社会力量成立了公益法律服务团队———“法眼服务团”。“法眼服务团”秉持“做福州人身边的法律顾问”的宗旨, 选取新闻线索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 以记者和服务团成员帮忙的形式, 向当事人提供法律上的帮助, 并力争促成事情的解决。当然, 整个事件的过程最终也会以新闻专题的形式呈现给观众。

另外, 为了扩大影响力、更好地服务大众, “法眼服务团”还不断举行“进社区”、“进乡村”、“进海岛”、“进学校”等系列公益法制服务活动。

二、点面结合的法制服务

作为生活中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保障体系, 法律为我们提供了和谐进步的社会环境。利用电视传媒手段, 通过一系列法制节目, 向广大群众普及法律知识, 这是为我们所熟知的一种普法手段, 但这一作法说教味浓, 服务意识不强。在新时代下将定位指向科学、实用的法制节目, 其要求不仅能够通过节目宣传法律, 更应该切实地为公众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法眼服务团”就是贯彻这一服务理念, 由点到面, 创新实践, 通过各种形式为群众普及法律知识和提供法律服务。

(一) 以点为范, 全程介入个体事件

电视媒体的服务对象, 往小的看是一个个的个体, 往大的说, 就是由每个个体组成的群体。那如何服务好每个个体呢?

《法眼》栏目曾经就接到这样一个法制热线, 当事人张枫 (化名) 告诉记者, 他今年已经19岁了, 但却没有户口, 更不用说身份证了。问其原因, 张枫告诉记者, 他幼年丧父, 其父母是未婚时生下他, 相关手续不全, 致使他一直没办法立户口。小时候读书就需要开各种证明才能寄读, 长大后, 没有户口更是办不了身份证, 致使其无法像正常年轻人那样办证件找工作, 这黑户的身份困扰了张枫19年, 多方求助却一直无法解决, 给其生活带来巨大的不便。张枫求助《法眼》栏目组后, “法眼服务团”立即启动援助行动, 把张枫相关情况向当地派出所反馈后, 得知像张枫这种情况要办理落户手续, 不仅要张枫所属街道办事处出具相关证明, 还要证明张枫与其母亲是母子关系。这两个看似简单的条件, 却难住了张枫一家人19年。在了解了办户口所需条件后, “法眼服务团”全程介入, 带着张枫在各个职能部门间奔走, 并发挥电视媒体的作用, 为张枫寻找相关证人, 从街道办事处帮张枫开出所需相关证明, 还发动社会力量, 找到热心司法鉴定所, 免费为张枫母子进行亲子鉴定, 经过几天的奔走, 办齐了所需手续后, 最终当地派出所为张枫立了户口, 张枫终于有了自己的身份。

困扰张枫一家人19年的难题, 在“法眼服务团”的介入下, 几天时间就得以解决。有人曾经对电视法制节目的社会作用做了如下阐述:“电视法制节目一方面通过对社会问题的披露以及评析批判, 监督社会法制现状, 担负着监督各级政府、司法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执法情况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还满足了公众舆论需求, 表达公众对被监督对象的意见, 并往往直接促进了个案的处理, 使得民众的实际问题得到解决。”[3]不否认张枫的事情很快得以解决, 这与电视媒体的舆论监督有着某种关系, 但我们认为更多的原因是“法眼服务团”介入得法, 利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把个人眼中的大事难事, 化为小事易事, 最终成功解决。同时, 要强调的是, 张枫事件的成功解决, 在电视媒体播出宣传后, 也为同类事件提供了一个范例模版, 让更多的人受益。

我们不能小觑“点”的作用, 张枫的遭遇是一个个体事件, 就好比一个点, 把这个点的问题解决好, 其解决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而这个范例通过电视媒体的传播, 将对受众的认知和判断起着积极作用。“法眼服务团”在日常采访活动中, 对于个体事件介入与服务是多方面的, 不仅有上门为市民回答法律疑难问题, 帮助协调解决;还有帮助受伤员工讨回工伤赔偿, 协助农民工讨薪, 全程介入一些业主产权证“难产”问题, 督促开发商及时为业主办理产权证。“法眼服务团”全方位地介入群众的生活, 真正使栏目贴近群众生活需要。另外, 根据“法眼服务团”工作实例制作的法制电视专题, 也为广大群众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模版, 例如“讨薪模式”、“产权证督办范例”等新经验, 这些典范的产生, 不仅丰富了群众的法律认知, 也为群众维权实践提供了可行的范例和经验。

(二) 以面为基, 普法活动广泛辐射

对于群众的各种法律需求, “法眼服务团”有面向个体的专门的法制服务, 帮他们维护自己正当的权益, 就如上文所述的典范作用。那在面的方向, 就是要增加基础数, 扩大受众面, 形成辐射带。而常规的电视节目普法宣传, 由于收视群体的相对固定性使得拓展乏力, 因此还不能满足这方面的需求。策划和组织各种普法活动, 是一个很好的补充手段。其实, 媒体与受众之间, 还是存在着距离感, 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各式各样的现场活动, 可以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距离, 促进媒体有效地参与社会管理, 让媒体的宣传功能得到充分地扩展和延伸。而“法眼服务团”的“进社区”、“进乡村”等受众面广的普法活动, 就是颇具创新的事例。

从2009年开始, 每年的重阳节, “法眼服务团”都会与王庄菊园老人会合作, 举办“送法进社区开心过重阳”活动。据社区负责人介绍, 近年来社区居民对家庭矛盾、遗嘱继承、财产等法律问题很关注。于是“法眼服务团”就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项法律咨询服务活动。在活动现场, “法眼服务团”成员们结合执业过程中遇到的婚姻家庭财产实际问题, 以案说法, 详细讲解了居民关心的夫妻共同财产、贷款买房、法定继承顺序及如何立遗嘱等多方面内容。另外, 还邀请了司法局、律师所、鉴定所等相关人员到现场接受咨询解惑, 一场活动就为60多人次的社区居民提供了法律咨询服务。对于一些典型的有新闻价值的问题, “法眼服务团”还会及时介入, 帮忙协调。至今《法眼》已连续四年到菊园社区举办普法活动, 亦得到社区居民的认可和积极反响。而类似王庄社区这样的普法模式, 《法眼》也在其它社区展开。

与“进社区”相似, “进乡村”也是“法眼服务团”普法活动的重点。当然, 社区与乡村, 虽是两个同级别的社会基层单元, 但由于本身存在生活和文化形态差上的差异性, 其法制诉求也会有所不同。“法眼服务团”也针对乡村特色展开法制服务。在乡村, “法眼服务团”一般会联系当地村委会集中问题提供法律服务。老人赡养问题、土地承包流转相关政策、新农村医疗合作保险和养老保险政策、留守儿童抚养和教育问题, 这些都是村民们关注的重点。对于村民的问题, “法眼服务团”的专业人士都会细心解答, 必要时还会提供法律援助。

为广大基层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服务, 是“法眼服务团”普法活动的最主要的形式, 占整个普法活动量的80%左右。当然, “法眼服务团”对于一些特殊群体也从未忽略。如“3·8妇女节”, 《法眼》除了开展常规维护妇女权益活动外, 还开展了“‘法眼服务团’走进女子监狱”的活动, 带领心理咨询师和律师, 为监狱内近100名女子服刑人员提供心理咨询和法律援助, 对于服刑人员的心理问题和法律诉求, 现场能解决的就现场解决, 不能解决的, “法眼服务团”也会详细记录, 整理汇总后, 形成建议和意见交给监狱管理部门, 协助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另外, 在活动中, “法眼服务团”也会调查总结女性犯罪的成因及主要因素, 这些调查的结果, 也用于指导《法眼》的日常报道实践。

“法眼服务团”的普法活动, 有主有次、层次分明, 既关注主流群体, 也不忽视特殊人群。无论是人流密集的公园与商场, 还是地处偏远的城镇和乡村, 都有“法眼服务团”的普法足迹, 使得受众群体和层面都有所拓展。“法眼服务团”成立至今已举办了50余场的公益普法活动, 为群众提供义务的法律服务及援助, 直接受益人近五万, 辐射带动人群更是庞大, 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和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功能丰富的普法方式

当然, “法眼服务团”除加强对个体的法制服务和“进社区”、“进乡村”等方面的法制宣传服务外, 也在普法实践中求新求变, 提升自己普法方法和手段。

在平时《法眼》节目的报道中, 我们发现青少年的犯罪率居高不下, 以《法眼》2009年3月到2010年3月节目中的刑事案件为例, 犯罪嫌疑人中约有60%是18岁以下的青少年。究其原因, 家庭教育的缺失、法律知识的匮乏、过早地辍学, 还有不良玩伴的影响, 都是造成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法律不仅要打击犯罪, 其更重要的功能应该是预防犯罪。如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 这是一个社会大课题, 也是法治社会努力的方向。《法眼》栏目作为普法宣传战线的重要一分子, 这些年也一直在这一方面进行尝试。从娃娃抓起, 加强校园普法, 这是《法眼》栏目普法宣传工作的重点之一, 但如何普法才最适合, 要如何实施才会达到最佳效果, 这同样也是“法眼服务团”随着实践求新求变的一项核心内容。

(一) 联合社会力量做深校园普法

校园普法, 是媒体法制宣传常用的一个手段, 但在特定的情形下, 也时常沦为应时应景的宣传报道手段, 形式往往大于内容, 影响力可想而知。“媒体要使举办的社会公益活动产生持久的影响力, 活动本身必须具备可持续性”。[4]于2009年5月份开始的“爱心接力普法入校”活动, 是一个针对校园学生的大型连续性的普法活动。为做好这一活动, 提升其影响力和可持续性, 《法眼》栏目在“法眼服务团”的基础上, 组建“法眼讲师团”作为其功能的延续和升级, “法眼讲师团”的成员中有法庭的庭长、派出所的所长、未成年管教所的教导员、知名律师和法制节目资深主持人等近30名讲师。“法眼讲师团”组建完成后, 《法眼》联合福州市教育局和福州司法局, 根据地域性和各学校的代表性, 在全市中小学中抽取相应学校作为代表, 进行普法宣传教育。

从2009年5月到2013年5月, 《法眼》共为60多所学校做过普法宣传讲座, “法眼讲师团”的讲座不是干瘪瘪的做报告, 而是利用多媒体环境, 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图文影音并茂的方式, 阐述法理人情, 并在现场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 用寓教于乐的形式, 以发生在身边真实的案例进行模拟, 教育警醒同学们, 让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法律的力量。

当然, 讲座只是入校普法的最初级模式。媒体自身的优势我们也要好好利用, 在开展普法宣传活动时, 新闻报道也紧跟其上, 《法眼》栏目派出业务能力强的记者组, 对“法眼讲师团”的讲课现场进行全程拍摄, 精编成别具特色的法制电视节目, 一边在《法眼》节目中播出, 一边把视频材料分发给各中小学, 让学校组织观看, 多管齐下, 让活动与报道互为映衬, 形成合力, 扩大入校普法的影响力。

(二) 合理调配资源丰富活动内涵

“新闻媒体作为活动的核心, 需整合相关的社会资源, 拓展服务领域, 加大服务力度, 提升活动品质与品位”。[5]“法眼讲师团”的入校普法活动, 不仅仅局限于普法活动本身, 而是尽量利用“活动”这个载体, 拓展服务领域, 使“活动”承载更多的意义与价值。因此, 在法眼讲师团“爱心接力普法入校”这一活动的过程中, 还附带了一个任务, 就是为八县市贫困山区学校捐建“法制图书园地”。带着这个使命, “法眼讲师团”到各个学校进行普法宣讲的过程中, 也号召各师生们把自己的多余的书籍捐献出来, 这一倡议, 得到大家的热情响应, 在入校普法活动中, 《法眼》共募捐到各类图书30000多册。

我们同时还在电视节目中号召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捐赠, 在大型图书城等地方设立捐赠点, 这些举措, 也得到不少爱心人士的大力支持, 一些企业为这一活动送来数量可观的文具、书柜等物品, 还有许多爱心人士仍在不断地为这个活动送上自己的一片心意, 目前图书的种类和数量还在进一步增加当中。

可以说, 这些举措, 让“爱心接力普法入校”活动的内涵变得不简单, 爱心更加丰富。在整合利用社会闲散资源, 最终把爱心汇集一处后, “法眼讲师团”也分赴各个山区贫困小学, 为他们送去社会的关怀。目前, 已为十多所山区小学建立了法制图书园地。

一个故事, 有时就可改变一个人;一本书, 也可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法眼讲师团”的入校普法活动, 就像在四处播洒法律的种子, 用实实在在的行动, 来影响每一个同学, 让“法治”这一最质朴的概念, 在大家心中生根发芽。

四、结语

时代在发展, 社会在进步, 需求在改变, 法制电视节目的普法活动, 也要不拘泥于桎梏, 要善于点面结合, 深化活动内涵,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学会整合与调配, 让涓涓细流汇为奔腾之水, 起到服务群众, 造福群众的真善目的。

摘要:近年来, 电视法制节目逐渐陷入“模式化”的困境中, 法制节目与人民群众的需求产生脱节, 群众不再满足于被动地接受法律知识, 他们希望法制节目不仅仅是以案说法来宣传法律知识, 还希望能有权威的团队出现在他们身边, 为他们提供法律方面的帮助或服务。本文以福州电视台《法眼》栏目的“法眼服务团”工作实践为例, 探讨地方电视台法制节目如何整合资源, 让法制节目普法形式更多样, 更贴近群众, 服务好群众。

关键词:法眼服务团,法制服务,服务创新,普法活动

参考文献

[1]范愉.电视法制节目评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4 (7) :7.

[2]丁莉华.中国电视法制节目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 2006:25.

[3]郭致远.舆论监督:电视法制节目的社会责任[J].新闻前哨, 2010 (12) :91.

[4]张冰清.媒体社会公益活动之反思[J].新闻传播, 2007 (4) :54.

电视法制栏目 篇6

随着人们的法律意识的逐步增强, 对法律的了解和需求也在日渐增加。电视媒体具有传播正确价值观的重要职责, 因此许多法制新闻类节目开始出现在银屏上, 对普及法律知识有重要作用。大多数法制新闻类节目都采用案例讲解的方式, 通过对犯罪案例的详细分析, 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与其相关的法律知识。要想在众多的法制新闻类节目中脱颖而出, 就需要节目本身具有良好的创意与策划。

二、法制新闻类节目的展现方式

(一) 故事与演播室访谈相结合的形式

故事与演播室访谈相结合的方式, 是指采用演播室访谈的方式对犯罪故事中的细节进行详细分析, 通过专业人士对犯罪故事中的要点进行分析与讲解, 将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以最通俗、最直接的方式讲述给观众。[1]其中最典型的就是 《今日说法》。

《今日说法》是中央电视台创办的第一档全日直播法治栏目, 从1999年1月2日创办至今, 已经有16年的历史, 时至今日仍是老百姓最喜欢的法制新闻类节目之一。《今日说法》每天中午12:38播出, 每集30分钟, 主要从当前热点新闻事件入手, 使观众能与法律专业人士进行讨论, 极大地带动了观众的积极性, 普及了法律知识, 建立了法制类新闻节目的品牌, 为立法与执法监督起到了重要的推进作用。

(二) 情景展现的形式

情景再现是通过现代科学媒体技术, 并与相关执法部门建立良好合作的前提下, 对犯罪故事进行二次创作, 以情景剧或系列剧的形式真实地再现, 让观众仿佛置身其中, 感受到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的正义, 以达到普及法律知识、伸张正义、警醒世人的目的。[2]

《普法栏目剧》就是这一形式的代表。《普法栏目剧》是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中一档以普及、宣传法律知识为目的的节目, 每天20:49播出, 时长50分钟左右。该节目详细展示了犯罪现场、犯罪过程与侦破案件的过程, 其真实地还原犯罪故事, 生动形象地展示枯燥的法律知识的方式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普法栏目剧》主持人简明扼要地概括犯罪故事, 引出悬念, 牢牢抓住了观众的注意力。它以真实的案件为基础, 生动地展示了整个案件的经过, 让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法律与天理昭彰的正义。通常一个案件故事分为上、 下两场, 并用广告将节目很好地分割开来。广告后, 主持人对故事的内容、主要任务及所涉及的法律问题进行简单的交代, 并成功引出后面的剧情, 时刻抓住观众的吸引力, 同时起到了普法与社会教育的作用。

这两档节目在形式上各有千秋。《今日说法》为普通老百姓提供了一个与法律专业人士沟通交流的机会, 通过犯罪故事的短片将二者连接在一起, 让观众能够更好地接触并了解到专业的法律知识。例如, 通过专家对案件的分析, 观众可以明白犯罪嫌疑人具体犯了什么罪, 该罪与我国哪些法律有关, 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与人身安全等。《普法栏目剧》则是以真实的犯罪案件为基础, 让观众在观看案件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了解到相关的法律知识, 将法律知识变得更为生动、具体、通俗化, 同时也更具有社会教育意义, 扩大了受众群, 很好地履行了电视媒体传播的责任与义务。

三、法制新闻类节目的策划与创意

(一) 法制新闻类节目的策划

《今日说法》采用的是故事与演播室访谈的形式, 所以该节目每一期都是独立的。针对一个故事中的法律要点进行详细、全面的分析, 这样既显示了节目的专业性, 也让观众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同一类或相关的法律知识。

《普法栏目剧》采用的是情景再现的形式, 因此该节目的综合性与连贯性更强, 其涵盖的内容与讨论的话题也更多。该节目的策划主要体现了“在多不在精”的理念, 因其受众面广, 为了照顾到各类观众的需求, 综合性是该节目策划的中心。

(二) 法制新闻类节目的创意

《今日说法》的创意体现在主持人身上, 引出案件主体, 把握讨论方向, 主持人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作为一档专业性很强的法制类新闻节目, 《今日说法》中撒贝宁与元元两位主持人都秉承严肃、严谨的主持风格, 但在与专家或观众连线时, 这种距离感又被很好地消除了。其无疑成为之后法制新闻类节目主持人争相模仿的对象。[3]

《普法栏目剧》也是将创意体现在主持人身上, 节目中路一鸣、王筱磊及屠化各有自己的主持风格, 改变了观众对法制新闻类节目主持人严肃、严谨的印象。他们不再端坐在镜头前一板一眼地给观众传递信息或引导节目, 而是自然地与观众以闲话家常的姿态讲新闻、说法律, 让观众感到十分亲切。

两档节目都非常重视与观众的连接性, 虽然表现方式不同, 但作为法制新闻类节目, 普法、宣传法律的核心是不能改变的。[4]在此基础上, 逐渐形成自己的节目个性与风格, 重视与观众的互动和联系, 才能始终受到观众的喜爱。

四、结语

通过对两档经典的法制新闻类节目的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 电视媒体要想制作出好的节目, 就必须要有自己的风格与特色。法制新闻类节目要更加的平民化与悬念化, 毕竟节目面向的大多数观众还是对法律不是很了解的平民百姓, 若太过专业, 反而会缩小节目的受众群。通过对案件故事的悬疑化, 能够始终抓住观众的眼球, 最大限度地吸引观众。在故事的剪辑与选择上, 要注重其真实性与综合性, 如此才能拓展节目的深度, 并让案件故事更具有社会教育意义。《今日说法》与 《普法栏目剧》虽然没有完全做到以上几点, 但都很好地找准了自己的节目风格, 并加入了适当的节目创意, 体现出了节目自身的个性化与人文化。

参考文献

[1]衣昌, 夏政伟.如何打造电视传媒的品牌栏目[J].科技传播, 2015 (16) :31-32.

[2]刘珂.法制节目中的示众与警示——以央视《今日说法》为研究对象[J].记者摇篮, 2015 (12) :57-58.

[3]张伟.如何做好电视法制节目的策划[J].商, 2013 (10) :147-148.

电视新闻栏目创新 篇7

1 媒体新闻创新的重要性

在新闻报道中创新永远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新闻报道能够不断发展的主力。不具备创新性的媒体新闻,就等于失去了生命力。因此,提高媒体新闻的创作性显得尤为重要。

1.1 新闻创新是解决新闻同质化的主要途径

目前,媒体新闻的报道内容都大致相同,不能给读者一种全新的感觉,导致部分新闻报道资源因此浪费。读者对新闻报的需求不断提高,新闻同质化势必会对新闻的未来发展造成严重的影响。面对这样的情况,能够有效地解决新闻同质化这一大问题的办法只有新闻创新。只有不断提高新闻报道的新性,才能够有效的避免新闻同质化情况发生。

1.2 新闻创新是媒体新闻赢得竞争力的主要保障

媒体新闻报道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开拓了人们的视野,也提升了人们对媒体新闻的选择判断能力和理性思辨力,媒体自身的压力随着受众对新闻报道的要求的提高而增大。媒体新闻报道的创新,为希望新闻报道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能够促进新闻报道的发展,更能有效处理新闻报道面对的各种问题。因此,在媒体行业激烈的竞争中要想占据一席之地,只有创新。媒体新闻报道通过不断创新,才能确保报媒体新得到更多受众者的喜爱和观众,才能更好发展。

1.3 新闻创新主要以满足读者的要求为主

媒体新闻决定着媒体新闻传播的实施,受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媒体新闻传播的成败与否。在受众的观看要求不断提高的今天,新闻媒体如果不能推陈出新和具备自身独特的风格特色,很难留住受众的关注度。只有在媒体新闻不断发展中,以逆向、异性、质疑性及形象思维等多重思维创新模式,方可确保媒体新闻报道未来的发展趋势,并能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也更符合当前受众观看的需求。

2 提高传媒新闻创新的途径

2.1 报道范围的扩大

新闻报道不仅是要将新闻事件报道出来,更是一种艺术形式,其内容需要根据对受众内心需求的了解而进行选择。媒体新闻报道中所呈现的事物应具备多样性的特点,并且能够从多角度、多层次将新闻事件报道出来。在报道中不能够做到将新闻事件全方位的呈现出来,所以需要对新闻素材进行筛选,选取其中的精华进行报道。现如今,读者对媒体新闻的要求希望多视角,能够将时间的前因后果及过程等内容进行细致的描述。在进行相同新闻报道时,不同的记者对新闻事件的了解程度与报道角度都大有不同,所呈现出的新闻也会存在差异。这时,可先进行细致的了解并大胆创新,切换不同的角度对事件进行报道,以到达最终所呈现出的新闻报道效果,进而得到受众的喜爱和认可。

2.2 独特的报道方式

一个好的媒体新闻点,要在同质化新闻中脱颖而出,必须创新新闻报道形式。新时期媒体语境下,观看者的耐时性差,如果新闻的语言无聊、乏味、信息缺失都会让读者流失。如何尽可能在最小化的时间和空间里,达到最好的传递信息效果显得尤为重要。“读题时代”,观看者在观看新闻时,更多地是观看新闻标题,然后挑选自己特别感兴趣或认为重要的新闻详细了解。这说明了新闻报道形式创新的重要性。

2.3 新闻报道的创新性

同样的新闻,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方式、别致的内容报道出来,效果就会与众不同,必然会引起读者的更多关注。因此,要注重创新媒体新闻报道内容。首先,立意新。就是要使报道的内容包含的思想新、精神新,与别的报道相比较见解新、主张新,要在同样的新闻里挖掘别人看不到的东西,在较高层次上展现新闻信息的内涵,给读者更多的信息含量、知识阅历和精神享受。其次,立意高。在新闻作品中立意要深刻独到,能见别人视而不见之物,又能明别人知而不明之理,务必要多角度、多方位观察事件,从众人熟视无睹、习以为常的事件中,发掘更有新闻价值、更具精神内涵的亮点,也就是在寻常之中挖掘非同寻常的东西。最后,立意要精。在新闻作品中,要简练明确,一语中的,不拖泥带水,将最精华的东西呈现给读者,提高读者的阅读效率,让读者在最短时间内了解最精彩的内容,这样才能使新闻作品更有吸引力,才能更受读者的欢迎。

3 结语

在不断发展的今天,提高媒体新闻的报道的真实性与创新性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还要做到增强其感染力,能够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才能够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

电视法制栏目 篇8

一、模因论与模因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 (meme) 则是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 meme源自希腊语, 意为“被模仿的东西是基于基因 (gene) 一词仿造而来。该词是由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理查德·道金斯在其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 中首次提到, 现如今已被广泛传播, 进入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 并被收录进了《牛津英语词典》, 当中对其的解释为:“文化的基本单位, 通过非遗传的方式, 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1]我们在电视栏目名称中经常见到的《非常XX》, “非常”就是作为一种模因被复制和传递的。如早年的台湾综艺节目《非常男女》、央视的《非常6+1》, 湖南卫视新推出的《非常靠谱》等等。下面我们就从模因具体的复制传播方式来谈谈电视栏目名称的模因表现。

二、模因在电视栏目名称中的复制与传播

Dawkins的学生Blackmore认为模因的传递分为两种方式即模因基因型与模因表现型。我国语言学家何自然又将其分类进行了细化, 模因基因型可分为相同信息直接传播和相同信息异形传播;模因表现型包括同音异义传播, 同型联想传播以及同构异义传播。[2]

(一) 模因基因型

Blackmore把储存在人们大脑中的以传递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比喻为基因型的模因。电视栏目名的模因基因型则表现为借用固有的成语、俗语或电影片名来作为节目名称以简单明了的方式揭示节目主旨与内容, 通过那些已长期储存在观众记忆中的模因信息激发其对新节目的兴趣。

1. 同形同义型

同形同义即何自然所说的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这类信息可以在合适的场合下不改动信息内容而直接传递。它包括各种引文、口号、转述, 以及日常交谈引用的名言、警句, 或者重复别人的话语等。[3]电视栏目名借用观众耳熟能详的成语、俗语、经典电影名等模因, 把节目信息载于大众熟悉的语言环境中, 很直接地便能唤起观众的相关情感体验。

例如江苏卫视2010年开播的《非诚勿扰》, 它是一档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 节目的互动形式完全突破过去传统的交友方式, 完全体现新时代男女的婚恋观。节目中有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 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4]此节目直接借用2009年以冯小刚原著小说改编的电影《非诚勿扰》之名, 电影《非诚勿扰》讲述了“剩男”秦奋海外归来之后在国内的“征婚”旅程。电影中男主人公发出征婚启事, 分别约见了几位应征女士, 期间通过彼此的交流与了解, 最终秦奋与梁笑笑走在了一起。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形式与电影中秦奋的“相亲”模式非常类似, 拒绝她的女士就相当于节目中灭灯的女嘉宾, 而梁笑笑的角色就相当于想要进一步了解男选手而留灯的女嘉宾。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对电影片名的成功借用既利用了观众对影片《非诚勿扰》的广泛知晓度, 又从内涵上加强了观众对节目与影片间的情感关联, 使得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便接受了节目的内容与形式并享受其中。另外, “非诚勿扰”本身的词汇含义也体现出了栏目对于“真诚”这一交友态度的定位。

又如贵州卫视2011年推出的《郎才女貌》, 同样是一档婚恋交友节目。“郎才女貌”顾名思义男的有才气, 女的有美貌, 形容男女双方很相配。这个成语的借用生动体现了该栏目的宗旨与主题。

2. 同形异义型

同“形”异“义”指的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诗词名句、成语等有效模因但表达不同的内容。对应于何自然的基因型划分则是相同的信息异形传递。以这种方式命名的电视节目实际要传达的内容与原模因的内容有所偏离, 但用它们作栏目名, 更易唤起大多数人头脑中已有的模因记忆, 使人一看就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 理解起来也容易, 易于接受, 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宣传自身的目的。[5]

例如辽宁卫视的《有话好好说》, 是由德云社当红相声演员郭德纲与其子郭麒麟及众弟子共同主持, 辽宁卫视斥巨资打造的一档综艺娱乐脱口秀节目。栏目名称借用张艺谋在1997年执导的电影《有话好好说》之名。电影讲述了由简单的吵架冲突发展到一个荒诞不经的境地的故事, 表现了人在社会上难免有些矛盾冲突, 片名“有话好好说”恰恰是一种有效解决冲突的良好准则、同时也是共建社会和谐良方的主题。而娱乐脱口秀节目《有话好好说》汇聚当今热播的电影、电视剧中的明星大腕, 以介绍最新上档电影、电视剧为主, 混合介绍明星“副业”。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影视圈最新动向和最新热点, 帮助电影及电视作品造势, 进行宣传。另外还邀请当今某一热门领域的专家精英, 奇人奇事融汇在这档节目中。节目节奏轻松愉快, 以娱乐脱口秀为主导形态, 穿插情景表演, 大牌嘉宾齐上阵, 围绕当期主题与主持人现场互动。不难看出, 电视节目与电影的主题与内容截然不同, 电视栏目正是利用电影的知名度激发了观众观看的兴趣。

(二) 模因表现型

这种类型的模因采用同一的表现形式, 但分别按需要表达不同的内容, 它按需而发, 形式近似, 内容迥异。这一类型往往对成语、俗语、名言、诗词名句等进行改动、创新, 保留和继承原始模因的基本形态与精髓, 使人们凭借对原来模因的认识与理解, 通过类推、联想辨认出新模因的形式, 或者轻松破译新模因所表达的意思。这样不仅能够保持原始模因的权威性和吸引力, 而且宣传效应可能更大。[6]

1. 同构异义型

同构异义指语言模因的结构和形式都不变, 但内容变了, 为另外的词语所取代。

电视栏目名称中的“非常”系列已经流行多年了, 这类节目名字便属于典型的“同构异义”, 如江苏卫视2011年开播的《非常了得》, 湖南卫视的《非常靠谱》, 安徽卫视的《非常静距离》、甘肃卫视的《非常任务》、贵州卫视的《非常完美》、东南卫视的《非常音乐》等等。这些栏目包括人物访谈、娱乐综艺脱口秀、公益真人秀等各种栏目类型, 内容与形式大相径庭, 但都以“非常”冠名, 以体现节目的娱乐与流行定位。这其中有已经开播了十余个年头的节目, 也有近一两年来的新栏目, 由此可见在“电视栏目”这一生命周期如此短暂的节目形态里, “非常”这一语言模因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储在了人们的脑海里, 并已然具有了强大的感染力与宣传力。这也是模因复制多产性, 长久性特征的鲜明体现。

广东卫视2011年9月推出了一档健康服务类节目叫《健康来了》, 相信观众的第一反应应该会想到台湾综艺节目《康熙来了》, 这种借鉴或多或少利用了《康熙来了》的节目影响力, 给观众一种既新颖又熟悉的感受。又如安徽卫视的《周日我最大》明显借鉴了台湾娱乐节目《女人我最大》的名称结构。关于向其他栏目名称借鉴的现象变得非常普遍, 搜罗2011年推出的各大“非字辈”的节目便不难发现, “非”字已成为了比“非常”更加流行的节目名称词语。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应由对“非诚勿扰”的效仿而起, 如天津卫视的求职真人秀《非你莫属》, 浙江卫视的选秀栏目《非同凡响》, 黑龙江卫视的游戏竞技节目《非笑不可》等。可见, 模因在复制传递过程中也在创造和产生新的模因, 在不同的语境下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

2. 同音异义

同音异义是指语言模因在保留原来结构的情况下, 利用同音词、近音词对固有成语、谚语、俗语等进行谐音换字, 横向嫁接。

例如湖北卫视财经类节目《天生我财》及其新推出的子栏目《左视春秋》。很显然这两个栏目名都借助广为人知的诗句“天生我材”与历史著作《左氏春秋》进行了同音换字。以“财”易“材”巧妙地将财经节目的主题凸显出来, 同时对于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诗句的选择, 从内涵上暗含栏目对于财经资讯的最全面掌握及其对于观众的高度指导性。以“视”易“氏”更是体现出了栏目编导的策划智慧, 《左视春秋》的主持人是财经名嘴左安龙, “左视春秋”恰巧契合了左安龙带着观众了解社会财经热点的节目核心。这种名称设计给观众一种陌生的熟悉感, 同时名字本身也很大气独特, 让观众很自然地就想去了解。

类似的例子还有旅游卫视的汽车主题栏目《超级马力》, 以著名游戏“超级玛丽”的谐音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而“马力”一词也鲜明地体现出了汽车的特质。

三、电视节目名“如此包装”的社会语用意义

熟知电视行业规律的人都知道, 电视栏目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 即便是收视率再好, 再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也有其停播的一天, 《实话实说》、《半边天》、《幸运52》等这些当年家喻户晓、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已淡出了观众的视线。同时形式多样富有创意的新节目不断地涌现。电视栏目的成功包装已经成为了栏目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 作为给人第一印象与体验的栏目名称受到编导的格外重视。今天的电视节目命名已不再像过去的《动画城》、《综艺大观》等那样只求单一直白地体现节目内容, 而是充分地利用我们的文化元素, 流行语言, 结合节目自身的特点多方位地展示节目的核心内涵。笔者认为这种模因的复制传播现象具有以下几点社会语用意义:

(一) 信息的高度整合与充分利用

上文已提到, 现在的电视栏目名简练明了, 念上去朗朗上口, 易于记忆, 最重要的是高度概括了节目的主旨主题, 最大程度地综合了节目的关键信息。如左安龙主持的《左视春秋》、李静主持的《非常静距离》、孟飞, 郭德纲主持的《非常了得》不仅暗含了节目的主旨和精神, 同时还把主持人的名字巧妙地嵌入其中, 大大增强了栏目的品牌效应与影响力。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 信息的高度整合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这对语言在不同领域的语用与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不仅是在电视栏目名这一领域, 还体现在电影片名的命名、新闻标题的语言展现语言翻译等方面。

(二) 模因的传递, 文化的传承

何自然在其《语言的模因》一文中提到“模因作为文化的基因, 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通过模仿将一些思想或主意加以传播, 并代代相传下来。可见模因与文化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电视节目的命名中也蕴含着很多我们汉语文化的元素, 如对成语、俗语的借用, 一方面使得栏目本身更新颖更具吸引力, 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和传承了我们中国特有的语言文化。这对于如今信息快餐时代的人文精神缺失是一个很好的弥补。

(三) 模仿中求改变, 复制中显创新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不断发展与演变的, 是与时俱进的, 不同的语言风格折射出不一样的时代特色。不论是模因基因型还是表现型都是在复制模仿的基础上求新求变, 同时在新的语境下创造出新的模因继续传递。这种话语体系的建立已不再是表达词汇本身, 还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意识形态, 甚至就是制度本身的组成部分, 大众就是以这种方式推动着社会文明的发展。

四、结语

虽然模因理论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是近些年这一理论逐渐地渗透到了社会学、语用学、心理学等领域。当前语言模因论已成为语用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新兴的热点分支,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利用此理论解释各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以语言为核心的电视节目来说, 模因理论对其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期待更多这一领域中基于模因论的案例与理论研究以求从更微观的角度发展广播电视事业。

参考文献

[1][2][3][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 2005 (11) .

谈电视新闻专题栏目 篇9

电视专题类栏目的策划, 还要鼓励参与性节目的制作。参与性节目与其说是一种节目制作形式, 不如说是一种电视的表现手法, 一种节目创作理念。参与性节目形式日趋多样化, 有现场参与和场外参与, 这些形式在栏目的创作中可以充分加以利用。例如可以把嘉宾请进演播室, 使各部门、各行业的嘉宾共同探讨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通过各嘉宾的观点激起观众对这一话题的讨论, 从而达到宣传或灌输这一政策或制度的目的。

电视栏目运作的重中之重, 就是主创人员。谈到主创人员就不得不谈到节目编导的思维创新。新颖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是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主创人员也就是这档栏目的策划者和实施者, 策划人在电视策划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 电视策划人的作用和能力取决于自身的素质。作为一个称职、合格的策划人首先要知识渊博。知识其实就是信息在个人头脑中的储存和处理。电视策划人的知识不仅仅限于电视领域, 还要了解与电视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这样的策划人才是一个全才、一个通才。第二, 作为电视策划人还要做到反应敏锐,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 电视媒体以及策划能够抢得先机, 往往就是来源于策划人的敏锐反应。第三, 策划人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策划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成功的电视策划是创造的结果。善于策划者, 必然是想象力丰富、具有自由无羁的创新思维者。另外主要的一点就是, 作为栏目的策划者应该是个策划群体, 是由多个策划人为了共同的目标组成的策划团体。有了这个团体, 才会使栏目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一档专题类栏目, 参与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必不可少。专题类新闻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法与播出方式, 深入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某些具有新闻价值又为广大观众所关心的典型人物、经验、新出现的社会现象等等。与消息类新闻报道题材不同的是, 栏目类专题新闻的选题需要精选。抓准题材, 不仅是指重大题材, 而且也是指人们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正确判断、选择热门话题, 需要记者有较高的新闻业务水平, 善于发现, 也善于提炼思想, 能从看来普通的事件中发掘出有重大价值的新闻。

一档好的专题栏目要凸显几个准则

1.提炼一个好主题。主题就是新闻内容所表现的基本观点和中心思想, 是对新闻问题的看法, 它是一篇新闻报道的核心和灵魂。新闻主题要明确、集中、新鲜、深刻, 要符合现阶段大趋势的要求。

2.选择一个好角度。新闻报道的角度是新闻工作人员选取题材的立足点和切入点。角度选对了, 整个报道就成功了一半。

3.研究一个好标题。标题是新闻的高度概括, 如果说主题是新闻的身体, 那么标题则是新闻的面貌。一个好的新闻标题, 往往具有领导全篇, 提示中心, 引起观众强烈观看愿望的作用。

4.写实一个好主体。新闻内容必须要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是新闻工作者所追求的。语言需要简明扼要、直指中心。主体是新闻中叙述和展开事件的主要部分, 是新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新闻的写作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清楚明白的主体, 这篇报道也就缺乏血肉。

新闻宣传还要注重提高针对性、贴近性和亲和力, 增强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 力争做成舆论热点、社会亮点、群众关注点, 引起社会共鸣, 进而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主持人的培养和包装也是十分重要的。知名主持人是栏目的标志, 也是栏目的代言人和象征, 乃至于整个电视台的形象。主持人要善于把握语境。现场氛围所产生的语言环境是特别重要的, 语境把握得好, 观众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同时, 主持人对话题要有较强的组织理解水平, 对栏目中的稿件要充分理解, 不能平铺直叙地把稿件念完就算结束。

上一篇:开放人才研究下一篇:喀斯特地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