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农业栏目

2024-11-12

电视农业栏目(精选10篇)

电视农业栏目 篇1

市级电视台是以本市区和下辖农村地区观众为服务对象, 满足特定区域受众的地方电视台, 其受众主体是农民。目前, 大部分的市级电视台大多开办有对农栏目, 办好对农节目, 既是党和政府赋予的任务, 也是电视观众的迫切需要, 并且还是市级电视台与中央、省级电视台进行错位竞争的必然选择。

“品牌”本是企业产品经营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在市场经济发展进程中形成的那些有稳定品质、独特理念、鲜明标识及有较强竞争力、较大影响力、广受欢迎和瞩目并产生较高价值的那些产品。” (1) , 电视节目是一种文化产品, 其重要的不是能卖多少钱, 而是要打造出优秀的节目, 提高收视率, 扩大影响力。目前很多市级电视台节目的制作生产都离不开广告收入, “电视媒体的生存靠的是广告收入, 而广告经营必须依托品牌, 否则就失去了立足的根基。” (2)

经营电视品牌是一个综合性的过程, 电视对农栏目的品牌经营也是如此, 可以分为品牌塑造、品牌推广和品牌维护三个阶段。

一、品牌塑造

1. 建立品牌的基础——确定栏目定位

从品牌学的角度来说, 定位是品牌之母, 鲜明准确的定位是市级电视台农业栏目塑造品牌形象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栏目定位即把握市场需求, 首先要针对本地区农民观众的经济收入、受教育程度等结合本地区的地域文化, 进行调查策划, 只有准确定位, 才能比较准确地了解目标受众的观看期待。

另外, 清晰明确的定位必然会形成严格的选题筛选标准, 一般市级农业栏目的节目内容比较混乱, 缺乏明确的选题标准, 既有介绍农村致富榜样, 又有讲授最新农业技术, 还有农业职能部门的农业政策、工作成绩等等。随着电视产业的发展, 农民和城市观众一样也进入到了“不知看什么”的时代, 况且电视现在是一个“分众时代”, 任何一个电视栏目既不可能面向“所有”观众, 也不可能在栏目中包罗万象, 这样反而不利于受众的选择, 培养他们的收视习惯, 所以市级电视台的农业栏目必须细化定位, 更加突出栏目的服务价值和实用价值, 凡是与栏目定位不相符的选题要坚决舍弃。

2. 建立品牌的根本——栏目应具有相对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市级电视台农业栏目应该突出与央视、省级电视台农业栏目的差异化, 办出特色, 办出个性。电视生产出来的电视节目产品与其他物质产品不同, 观众今天看了这个节目, 明天不想再看同样的节目, 在这个频道看了一个节目, 不想在别的频道看到雷同的节目。所以市级电视台在办农业栏目的时候不要盲目跟风, 必须要敢于创新。

现在农民的文化水平已经有了显著提高, 但与城市受众相比还是有很迥异的特点的, 他们喜欢通俗易懂, 贴近农村生活、具有实际价值的内容, 而且希望看到更具“农味”的电视节目, 所以应该从贴近性上突出栏目的独特风格和特点。贴近性包含地域贴近性和内容贴近性。我国农村分布广, 在地域文化、方言土语、观众接受心理、审美习惯等方面有较大差异, 而这正是市级电视台塑造品牌的优势所在。央视和省级农业栏目因为受众的广泛, 所提供的信息对某个区域的受众来说针对性较弱, 农民观众必须从中寻找适合自己的信息, 而市级农业节目很好规避了这一弱点, 例如一些本地成功的致富典型, 种养新技术, 当地农民接受应用起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拿来主义”的“水土不服”, 更具借鉴性和模仿性。

在内容上要贴近本地区农民的接受习惯, 站在农民的角度上, 创新节目内容、形式, 通过生动有趣的节目吸引农民的关注, 努力做到节目故事化、叙事平民化, 同时为了增加亲切感, 可以在节目中适当运用本地方言、俚语, 增加乡土气息。

3. 品牌制胜的法宝——优秀的节目主持人

主持人的知名度关乎节目的收视, 全力打造能代表栏目风格的知名主持人是创立品牌栏目的一条有效途径。

主持人是栏目的引导者,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他/她就是一个符号, 一个标识, 是树立栏目形象的一种方式, 所以在形象定位、语言定位上要让农民接受, 要让农民感觉亲切。形象要简单大方, 不能太潮流、太前卫、太时尚, 否则会与农民观众产生距离感。

在语言上, 不能用都市化的形式去表达乡土化的内容, 不能高高在上, 用冷峻生硬的语言来介绍农业政策、农业科技。主持人必须用特定的语言方式来应对特定的观众群。可以尝试利用农村个性化的语言, 用当地农民熟悉的表达方式来表述, 真诚地面对他们, 多运用口语, 像唠家常一样亲切自然, 好像就在家里近距离地说话, 有轻松的感觉, 同时能让观众对主持人产生信任感, 增加收看欲望。

除了演播室的主持人外, 现在很多市级电视台的农业栏目也在节目内容中增加了节目现场主持人, 主持人出镜体验能增强信任感和实证性, 也能带给农民观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 使节目更具有故事性、戏剧性, 这样的主持人形象更贴近普通农民, 好好把握更容易提高主持人的知名度。

二、品牌推广

创立一个农业品牌栏目时, 在具备了个性特色、品牌主持人等内在质量的基础上, 还要增强市场营销理念, 扩大节目市场, 扩大市场开发的过程有一个投入期和成长期, 在这期间要强化栏目的包装, 应该强调的是, 在栏目包装里, 标识是最重要的识别系统, 就像名牌产品的商标, 最能引起受众的注意。名牌产品的商标对顾客来说意味着优质的产品、可靠的信誉。市级电视台往往由于制作水平有限, 对节目的标识、形象不够重视, 但品牌是个集合名词, 它包含名称和标识两部分, 品牌名就是“品名”, 是指可以用语言称呼的部分, 在电视节目中就是栏目的名称;而品牌标识是指某种图案或符号, 容易识别和记忆, 但不能用具体语言表达出来, 简称“品标”, 如栏目形象包装。

市级电视台的农业栏目要对栏目的宣传语、片头片尾、演播室装饰、声画造型、音乐、节奏、色彩、色调、字型等等细节做规范定位, 使之有确定的统一风格, 能凸显栏目的形象, 使观众即使不看内容, 从形象上就能识别出来。

在品牌推广中还要引入市场营销理念, 不能让农业节目与市场脱节, 用市场观念办节目, 注意栏目的营销, 可以通过开展大型活动来提升栏目的品牌影响力, 以大型活动吸引农民参与, 增强节目的可视性和互动性。

农业栏目还可以运用商业策略, 延伸节目产业链条, 可以兴办论坛、网站, 与农业企业、农业媒体合作, 进行农产品、农资产品等的冠名, 还可以把节目内容制作成音像制品出版发行, 在扩大品牌影响力的同时增加创收, 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赢。

三、品牌维护

创品牌难, 守品牌更难, 电视品牌的建立不是一朝一夕的, 有一个长期积累、发展和不断自我调节的过程, 这其中就涉及了品牌维护的问题, 尤其是在品牌得到了观众的一定认可后, 要加强维护, 否则品牌就会消失。

“制作标准化、播出契约化、传播人格化是电视栏目制作与传播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 , 品牌的维护意味着电视产品要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节目质量、制作标准和艺术品格, 稳定的标准和质量依赖于专业化的创作队伍, 目前市级电视台农业栏目的从业者专业素质还有待提高, 需要在长期的学习和实践中获得积累。其中需要突出解决的就是要更具农民情结、农民视角, 深入农村办节目, 与农民打交道, 交朋友, 掏心窝, 不脱离农民, “接地气”的节目才能保持生命力和质量, 才能让农民觉得始终亲近, 始终“有用、可学、受益”。

一个农业栏目保持了良好的稳定性、统一性、连贯性, 观众在不断收看过程中, 品牌形象就会不断演化并加深, 留存于观众的头脑中, 这样, 品牌关系就会逐渐形成, 并牢固地植根于观众的收视习惯中, 建立起观众对于品牌栏目的忠诚度和信任度。

结语: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农村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深入推进, 农村受众精神、文化、科技需求的迅速增长, 以及农民创业和致富热情的逐步高涨, 市级电视台农业栏目的制作和播出拥有越来越丰富的内容和广阔的市场, 如果在品牌经营上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探索, 相信一定能赢得更多当地农民的喜爱和支持, 也更能体现市级电视媒体的社会责任所在。

注释

1 吴克宇.电视媒介经济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 2004.P24

2 任金州.中国电视与市场经济对话[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4.P213

3 张同道.品牌与文化:解析电视栏目[J].当代电视, 2001, (10) :52-53

浅议电视栏目包装 篇2

如今,随着有线电视传输网络的迅速发展,电视业多台多频道的竞争也愈演愈烈。打造精品栏目,并为其量身定做精美的包装已是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的。从先声夺人的宣传片,到新颖生动的栏目片头以及风格各异的背景音乐,恰到好处的字幕处理,乃至色彩、节奏、动感、形式等等,无不体现包装的魅力。所以,包装不但是一种策略,更是一门艺术,精致的包装可以使栏目锦上添花,处理不好的包装也会给栏目造成表里不一之嫌。

如何做好电视栏目的包装呢?下面谈一下笔者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整体风格的和谐统一。一个好的栏目包装,从宣传片、片头到背景音乐、字幕、节奏等都应该和栏目本身浑然一体,给人视觉上的流畅、和谐、自然感。渑池县电视台专题栏目改版时,笔者曾为《边走边看》栏目制作包装片头,由于和栏目制片人之间缺乏沟通,片头制好后,虽然看起来色彩斑斓,节奏明快,视觉冲击力很强,但和栏目本身委婉舒缓的风格却大相径庭,连在一起也还是片头是片头,内容是内容,十分别扭。经过几次失败的教训和探索总结,我逐渐认识到栏目包装系统化的重要性。后来,在为《渑池新闻》制作宣传片时,为与整体形象设计相吻合,就以锐气逼人的年轻记者采访、工作镜头为主线,慢节奏将其叠化于新闻画面上。栏目片头为体现新闻冷静、客观、真实的特点,主体色调以沉静的幽蓝色为主,同时也把记者采访、工作画面贯穿其中,但以剪影形式出现,渑池新闻四个大字,以银白色美黑体飞光飞入,给人的整体形象就是和谐、完整、庄重、沉稳,播出后受到观众的喜爱。所以栏目与包装之间整体形象的统一,是一个栏目完整化、一体化的需求,也是得到观众视觉认可的首要条件。

二、个性特征的鲜明凸显。目前渑池电视台开设的新闻、专题、综艺栏目有10多个,而渑池县观众可接收到的电视频道多达30多个,粗略算来,观众每晚可选择的栏目近百个。可以想象,一个毫无个性的栏目,就像一个毫无特色的人,一走入人群,就再也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了。所以要想提高收视率、吸引观众,夺人眼珠、凸显个性的包装也就至关重要了。在制作《新闻快餐》片头时,为体现其特色,我们选择了蓝天白云下快镜头的人流和车流为背景,前景则是各行各业及各种人物的特写大幅度跳跃式出现,最后“新闻快餐”四个金色材质的字在天蓝色的背景上定格,一串空灵的气泡在字的四周缓缓上升,折射出五彩的光。这个设计,不但体现了该栏目报道社会性新闻为主,具有新、奇、趣的特色,而且从线条、色彩到音乐都极富个性和生命力,静谧悠远的意境,舒缓明快的节奏和鲜明突出的主题,很快抓住了观众,充满隽永恒远的魅力,和栏目主持人快节奏的新闻播报方式更是相得益彰,收到良好效果。另外,《农业、农村、农民》是一档以农村题材为主的专题栏目,为凸显“农”字特色,在片头制作时,就以碧云天、黄土地、南飞雁、耕作人为流动背景出现,前景则是鲜红的辣椒,澄黄的稻穗,老农的笑脸,晚归的牧童,以胶片方式,呈三条带状交错飘动。农业、农村、农民几个字则以淳厚朴拙的美黑体贯穿始终,配以热闹而有丰收气息的农家乐音乐,使人入眼便感受到亲切质朴的农家气息,别具艺术个性。而正是由于其鲜明的个性特色,三农栏目也很快成为农民朋友们最喜欢的栏目,也是渑池电视台专题栏目中办得较成功的一个。所以就像看见红绿蓝三条飞光带围绕地球旋转就知道是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听到“最美不过夕阳红”的歌声,就知道是《夕阳红》栏目一样,栏目的个性化包装,是一个栏目区别于其他栏目的自然标识,也是一个栏目凸显个性的重要条件。

最后,就是栏目包装中文化底蕴的体现。现在观众普遍反映“电视多了,好看的节目却少了,每晚频道要不停地换。”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方面是由于观众的文化素质提高了,选择的意识增强了,另一方面也要求电视人应雅俗契合,努力推出精致的大众文化。这种文化像一条主线,隐约于图像、文字乃至音乐中,贯穿始终;这种文化应该是多层面的、复合性的,能够让观众感受到游离于包装之外的一种思考,一种启迪的力量,从而在潜意识里留下文化的烙印。单就栏目包装而言,作为电视栏目形象战略,它是技术与艺术巧妙结合的典范,仅仅依靠画面语言,仅仅依靠技术,是远远不够的,生动鲜活的文字语言,简炼独到的画外音解说也是极其重要、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中央电视台《同一首歌》、《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等名牌栏目,其艺术别致的包装,除了制作精美的特技画面、广泛深刻的思想内涵、张扬个性的艺术形式、体贴入微的人文以外,精辟的文字解说更是如龙点睛。“同一首歌,精彩不容错过”、“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等琅琅上口、耳熟能详的画外音,早已伴随着精致的画面,深深地烙在观众的脑海里,让人们从包装之外,感受到一种文化的感动和艺术的启迪。渑池电视台尝试为栏目包装之初,由于只重视画面特技和三维动画的应用,结果使包装的片头、宣传片等看起来眼花缭乱,却由于缺乏文化的主线,看后留给人印象中的也只是一堆支离破碎的画面印象。后来,又借鉴了大台的制作经验,注意加重了栏目包装中文化内涵的体现,不但使栏目包装更加精致,也提高了栏目的档次和品位。

电视农业栏目 篇3

1.1 编导记者无经验,闭门造车,脱离生产

农业电视栏目的内容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其受众是农民。但是,新时期的农业栏目制作者(编辑、记者)通常是毫无生产经验的城里人,或者是一些虽生长在农村却由于多年求学与工作而逐渐脱离农村的人。他们对于农村和农业生产知之甚少,对农民的诉求更是混淆不清。因此,他们在制作栏目时,通常会根据自己喜好或者收视率倾向而制作一些具有明显都市化倾向,甚至具有小资倾向的栏目,许多农业栏目虽是打着农业栏目的幌子,却脱离生产实际,实用性不强,农业生产的指导性与针对性不足。

1.2 形式陈旧,收视率低,无法引起农民兴趣

新时期信息传播途径变得越来越多样化,新媒体势力越发壮大,很快便深入至农村,影响到农民的生活。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形式陈旧的农业电视栏目竞争力较差,内容单调,制作手法陈旧,节目质量低,可视性差,而且即便同样是通过电视媒体传播,农业栏目也难以竞争得过综艺栏目、电视剧等趣味性强的栏目。通过收视率可以发现,农业电视栏目难以引起农民的兴趣。

1.3 农村信息资源缺乏,选题范围狭窄

农业电视栏目与娱乐栏目不同,其所报道的都要围绕“农”字,即农业(春耕、夏种、秋收、冬藏)和农村(新农村建设)、农民。但从农业自身的角度来说,目前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相对稳定,一段时间里变化不大,这与城市报道有着很大的不同,农村信息资源缺乏,选题范围狭窄,难以出新,在处处创新、时时创新的新时期,农村电视栏目的创新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1.4 农业电视栏目缺乏专业人才

农业电视栏目的采编人员虽然具有一定的新闻媒体工作人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但是大多不是农业方面的人才,甚至对农业毫无了解,专业的缺乏使其难以应对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种种问题。近几年,由于记者缺乏相关农业知识,“催熟剂香蕉”“打针西瓜”等失实报道将科技新产品“妖魔化”,对相关产业和消费者造成了不良影响,也使农业电视栏目陷入了困境。

1.5 农业电视栏目发展后劲不足

一些电视对农频道迫于收视率压力,调减对农栏目数量,并把更好的播出时段让位于收视率高的非农栏目。尤其是一些地方电视台,其信号覆盖范围小,目前用发射机和本地的有线网络发射、传输信号,栏目传播范围主要是本地居民,地域性强,大量的采访对象是农民,所用的语言也都是方言,使农业电视栏目发展后劲不足。

2 新时期农业电视栏目发展的突破创新策略

2.1 发挥好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和服务功能,提升广播电视农业节目的影响力

近年来,中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这不仅是新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做好三农工作的总要求,也是电视对农节目栏目要牢牢把握的宣传方向和目标。像农民增收致富的好典型,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好项目,农村村容村貌、生活环境改善的新风尚,农民群众享受医疗、社保、教育的好政策等,这些都是对农节目栏目宣传的好题材。

目前,各县级台大都有一两档对农栏目,总体来看,内容大致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中央省市各级农业方针、法律法规为主的政策性信息;二是以农产品、农资价格、销路、劳务及供求为主的市场类信息;三是与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相关的科技、法律、医疗等科技知识类信息。近年来,由于出现了一些虚假宣传导致的假种子、假化肥坑农害农事件发生,使农民群众对媒体公信力、可信度产生了怀疑。因此,真实性、准确性是对农节目栏目的立足之基。不能有丝毫的似事而非、囫囵吞枣,甚至是误导,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要求记者有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比如,在农事各个关键时期,农业栏目就可以发挥时效性强、贴近实际、传播覆盖面集中的优势,通过现场采访专家,电话连线、播放科普专题片等形式,向农民群众宣传科技知识,发挥广播电视主流媒体的服务作用,增强节目的影响力。需要注意的首要前提就是信息的准确无误。

2.2 找准定位,突出“农”味,做老百姓爱看的农业节目

农业栏目是办给农民看得节目,板起面孔说教,表现形式呆板会给农民观众带来距离感,要抓住农民观众的眼球,就要融故事性、情节性、趣味性于一体。这就要求农业节目既要真实感人、亲切动人,又要寓教于乐、妙趣横生,内容和形式都做到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针对农业栏目的制作过程,首先要明确栏目的定位,从中将栏目的编排进行合理化设置。在板块设置上,县级农业栏目可以通过开设类似于“创业故事”“农事直通车”“三农领头雁”等服务板块,也可以根据季节细分为“人忙春耕、火热三夏、秋收时节”等不同板块。在制作手法上,由于县级农业栏目大都不是日播节目,这就给栏目运用长消息、典型报道、新闻特写、系列报道及连续报道等各种报道手段留足了创作的时间和空间,特别是电视报道具有声画同步的传播优势,报到现场感强,可以完整地展现一个事件发生的全过程,不仅反映农事现象,而且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这样就可以更好地吸引观众的兴趣,符合大众收视习惯。

需要强调的是,农业节目主持人是联系栏目与农民以及观众之间的桥梁,是一档节目的灵魂。要想成为农民朋友喜欢的农业节目主持人,形象设计不能太新潮、太前卫、太时尚,总体应简单大方,得体为好;主持风格以朴实、善良、真诚、通俗为宜;语言要生动上口,避免书面化,多用口语,适时可添加方言类语言,以讲故事、拉家常、唠家常嗑式的语言带给观众亲切自然的感觉。像中央农业频道主持人肖东坡、小超,山东农业频道主持人邓云、公礼等,都是农民群众喜爱的贴心人,他们都以轻松自如、随和机敏的主持风格,幽默风趣、平易亲切的语言,和老百姓产生强烈的互动,使人们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受到启迪和教育,这正体现了节目主持人对农民兄弟真诚的尊重和认同,对乡亲们真正的理解和沟通。

2.3 走办活动带栏目的路子,增强对农节目栏目的趣味性、可看性

举办丰富多彩的“农”字号活动可以有效加强与农民观众的沟通互动。例如,中央农业频道“乡约”栏目就充分调动了电视多功能手段,主持人的现场主持、与被采访者的对话、背景资料的调用、场外拍摄画面的穿插以及字幕、动画、音乐等的配合使用,多层面、多方位的电视元素大大增强了节目的可视性和感染力。当前,许多县级台也都成功策划举办了“刨地瓜比赛”“吃西瓜大赛”等,通过举办这类娱乐性的活动,可以使融自然风光和生态农业为一体的“农家游”方式吸引大量城里市民的目光,同时也可以有效扩大节目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从农业栏目本身发展角度而言,将现有栏目资源进行有效改良,从而使农业栏目能够更加接“地气儿”。山东电视台农科频道围绕“舌尖上的安全”这一主题,开办了电视购物《中国源产递》板块。深入挖掘全国农业特色产品,如阳澄湖大闸蟹、微山湖鸭蛋、羊角密甜瓜、吉祥密梨、牛腿山药及翡翠芹菜等优质农产品,让观众都了解全国特色传统农产品的同时,吃上质优价廉的放心农产品。这类媒体以“当天基地采摘、当天送货上门”的电视直销形式,有效宣传了农产品基地企业,方便了百姓,起到了很好的媒体服务效果。

2.4 培养专业的农业电视栏目编导记者,为农业节目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人才是任何栏目和节目发展的根本。在县级台栏目发展过程中,大都存在采编内容不足,对节目的质量与节目创新很少关注,从业人员也很少为了自身素质而参加培训与学习,导致县级电视台人员素质相对较低,专业性相对较低。因此,要更多地关注编导记者的业务素质的提升,对其进行培养和提高。

一是要培养编辑记者的新农村新农民意识。认真贯彻“三贴近”原则,始终坚持做节目“以人为本”,教育和鼓励编辑记者深入基层、深入乡村,勇于吃苦,多到农业生产一线,多到田间地头,和农民朋友打成一片,丰富报道方法,在火热生活中抓“活鱼”,使节目栏目更加生动鲜活、富有感染力。

二是要积极吸引新闻采访专业能力与农业生产知识方面都具有一定水平的人才参与到农业栏目中,促进编辑记者“严、实、深、细”采访作风的形成,提升农业栏目的准确性、科学性和专业性。

三是建立完善激励考核机制。可以通过对编辑记者、主持人进行绩效考核,严格监听、监看把关,实行了末位待岗制等管理制度,制定完善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考核奖惩办法,奖优罚劣,促进农业栏目的可持续和健康发展。

另外,要重视加强农业栏目节目人、财、物的投入。在栏目选人、板块设置、栏目制作包装设计等方面大胆进行改革创新;在节目编排、节目时长及时段上给予适当倾斜。通过多方面提高栏目节目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扩大农业栏目的影响力,补足后劲,促使其快速发展。

3 结语

随着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逐步由城乡二元分割向城乡统筹化发展方向迈进。在这样的一个关键转型时期内,使农业栏目本身的受众满足程度不断提升,农业栏目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服务“三农”应该作为电视媒体的责任所在,作为农业电视栏目的编导和记者,要以创新的理念,对其栏目内容、传播形式等诸多方面进行广泛挖掘,进而提升新时期农业栏目所具有的内在品质,形成创新发展新思路,提升农业栏目质量,补足后劲。那么,农村广阔的大世界一定会成为广大电视媒体人充分施展才华的大舞台。

参考文献

[1]李烨.试论中国农业电视栏目的现状与发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4).

[2]管文娟.农村受众眼中的电视对农栏目——以襄樊电视台《垄上行》为例[J].新闻前哨,2010(7).

[3]马晨.浅析对农电视节目的现状和未来发展[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5).

2012年广播电视创新创优栏目 篇4

8月10日,国家广电总局发出《关于表彰2012年广播电视创新创优栏目的决定》,8月13日,全国广播影视座谈会现场表彰了创新创优栏目。

《决定》指出,今年以来,全国广播电视领域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在中宣部的指导下,全系统进一步加强了宏观调控和播出监管,有效遏制了广播电视节目中的过度娱乐化、雷同化和低俗倾向,激发了广播电视工作者创新创优热情,催生了一大批健康向上、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的优秀广播电视节目,广播电视荧屏声频呈现出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崭新气象,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为进一步促进广播电视节目健康发展,确保广播电视坚持正确导向、弘扬主流价值、提高审美品位,总局决定,对今年以来创新创优取得突出成就和经验的中央电视台《谢天谢地你来啦》等18个电视栏目、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最美新闻人》等10个广播栏目予以表彰。

这些受到表彰的栏目,绝大部分是原创栏目,也有一些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栏目。共同特点是坚持正确导向,注重社会效益,体现以人为本,追求改进创新,受到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决定》强调,各级广播影视管理部门和播出机构要认真学习研究这些栏目的成功经验,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努力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和品位,不断提升广播电视的公信力、吸引力和美誉度,以更多既叫好又叫座的广播电视精品节目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高品位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发挥广播电视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电视农业栏目 篇5

一、模因论与模因

模因论是一种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观点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 它试图从历时和共时的视角对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具有传承性这种本质特征的进化规律进行诠释。“模因” (meme) 则是模因论中最核心的术语, meme源自希腊语, 意为“被模仿的东西是基于基因 (gene) 一词仿造而来。该词是由新达尔文主义倡导者理查德·道金斯在其1976年所著的《自私的基因》 (The Selfish Gene) 中首次提到, 现如今已被广泛传播, 进入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各个领域, 并被收录进了《牛津英语词典》, 当中对其的解释为:“文化的基本单位, 通过非遗传的方式, 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1]我们在电视栏目名称中经常见到的《非常XX》, “非常”就是作为一种模因被复制和传递的。如早年的台湾综艺节目《非常男女》、央视的《非常6+1》, 湖南卫视新推出的《非常靠谱》等等。下面我们就从模因具体的复制传播方式来谈谈电视栏目名称的模因表现。

二、模因在电视栏目名称中的复制与传播

Dawkins的学生Blackmore认为模因的传递分为两种方式即模因基因型与模因表现型。我国语言学家何自然又将其分类进行了细化, 模因基因型可分为相同信息直接传播和相同信息异形传播;模因表现型包括同音异义传播, 同型联想传播以及同构异义传播。[2]

(一) 模因基因型

Blackmore把储存在人们大脑中的以传递信息内容为主的模因比喻为基因型的模因。电视栏目名的模因基因型则表现为借用固有的成语、俗语或电影片名来作为节目名称以简单明了的方式揭示节目主旨与内容, 通过那些已长期储存在观众记忆中的模因信息激发其对新节目的兴趣。

1. 同形同义型

同形同义即何自然所说的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这类信息可以在合适的场合下不改动信息内容而直接传递。它包括各种引文、口号、转述, 以及日常交谈引用的名言、警句, 或者重复别人的话语等。[3]电视栏目名借用观众耳熟能详的成语、俗语、经典电影名等模因, 把节目信息载于大众熟悉的语言环境中, 很直接地便能唤起观众的相关情感体验。

例如江苏卫视2010年开播的《非诚勿扰》, 它是一档婚恋交友真人秀节目, 节目的互动形式完全突破过去传统的交友方式, 完全体现新时代男女的婚恋观。节目中有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 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4]此节目直接借用2009年以冯小刚原著小说改编的电影《非诚勿扰》之名, 电影《非诚勿扰》讲述了“剩男”秦奋海外归来之后在国内的“征婚”旅程。电影中男主人公发出征婚启事, 分别约见了几位应征女士, 期间通过彼此的交流与了解, 最终秦奋与梁笑笑走在了一起。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形式与电影中秦奋的“相亲”模式非常类似, 拒绝她的女士就相当于节目中灭灯的女嘉宾, 而梁笑笑的角色就相当于想要进一步了解男选手而留灯的女嘉宾。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对电影片名的成功借用既利用了观众对影片《非诚勿扰》的广泛知晓度, 又从内涵上加强了观众对节目与影片间的情感关联, 使得观众在不知不觉中便接受了节目的内容与形式并享受其中。另外, “非诚勿扰”本身的词汇含义也体现出了栏目对于“真诚”这一交友态度的定位。

又如贵州卫视2011年推出的《郎才女貌》, 同样是一档婚恋交友节目。“郎才女貌”顾名思义男的有才气, 女的有美貌, 形容男女双方很相配。这个成语的借用生动体现了该栏目的宗旨与主题。

2. 同形异义型

同“形”异“义”指的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诗词名句、成语等有效模因但表达不同的内容。对应于何自然的基因型划分则是相同的信息异形传递。以这种方式命名的电视节目实际要传达的内容与原模因的内容有所偏离, 但用它们作栏目名, 更易唤起大多数人头脑中已有的模因记忆, 使人一看就有一种熟悉的亲切感, 理解起来也容易, 易于接受, 从而达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 宣传自身的目的。[5]

例如辽宁卫视的《有话好好说》, 是由德云社当红相声演员郭德纲与其子郭麒麟及众弟子共同主持, 辽宁卫视斥巨资打造的一档综艺娱乐脱口秀节目。栏目名称借用张艺谋在1997年执导的电影《有话好好说》之名。电影讲述了由简单的吵架冲突发展到一个荒诞不经的境地的故事, 表现了人在社会上难免有些矛盾冲突, 片名“有话好好说”恰恰是一种有效解决冲突的良好准则、同时也是共建社会和谐良方的主题。而娱乐脱口秀节目《有话好好说》汇聚当今热播的电影、电视剧中的明星大腕, 以介绍最新上档电影、电视剧为主, 混合介绍明星“副业”。让观众在第一时间了解影视圈最新动向和最新热点, 帮助电影及电视作品造势, 进行宣传。另外还邀请当今某一热门领域的专家精英, 奇人奇事融汇在这档节目中。节目节奏轻松愉快, 以娱乐脱口秀为主导形态, 穿插情景表演, 大牌嘉宾齐上阵, 围绕当期主题与主持人现场互动。不难看出, 电视节目与电影的主题与内容截然不同, 电视栏目正是利用电影的知名度激发了观众观看的兴趣。

(二) 模因表现型

这种类型的模因采用同一的表现形式, 但分别按需要表达不同的内容, 它按需而发, 形式近似, 内容迥异。这一类型往往对成语、俗语、名言、诗词名句等进行改动、创新, 保留和继承原始模因的基本形态与精髓, 使人们凭借对原来模因的认识与理解, 通过类推、联想辨认出新模因的形式, 或者轻松破译新模因所表达的意思。这样不仅能够保持原始模因的权威性和吸引力, 而且宣传效应可能更大。[6]

1. 同构异义型

同构异义指语言模因的结构和形式都不变, 但内容变了, 为另外的词语所取代。

电视栏目名称中的“非常”系列已经流行多年了, 这类节目名字便属于典型的“同构异义”, 如江苏卫视2011年开播的《非常了得》, 湖南卫视的《非常靠谱》, 安徽卫视的《非常静距离》、甘肃卫视的《非常任务》、贵州卫视的《非常完美》、东南卫视的《非常音乐》等等。这些栏目包括人物访谈、娱乐综艺脱口秀、公益真人秀等各种栏目类型, 内容与形式大相径庭, 但都以“非常”冠名, 以体现节目的娱乐与流行定位。这其中有已经开播了十余个年头的节目, 也有近一两年来的新栏目, 由此可见在“电视栏目”这一生命周期如此短暂的节目形态里, “非常”这一语言模因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储在了人们的脑海里, 并已然具有了强大的感染力与宣传力。这也是模因复制多产性, 长久性特征的鲜明体现。

广东卫视2011年9月推出了一档健康服务类节目叫《健康来了》, 相信观众的第一反应应该会想到台湾综艺节目《康熙来了》, 这种借鉴或多或少利用了《康熙来了》的节目影响力, 给观众一种既新颖又熟悉的感受。又如安徽卫视的《周日我最大》明显借鉴了台湾娱乐节目《女人我最大》的名称结构。关于向其他栏目名称借鉴的现象变得非常普遍, 搜罗2011年推出的各大“非字辈”的节目便不难发现, “非”字已成为了比“非常”更加流行的节目名称词语。笔者认为这种现象应由对“非诚勿扰”的效仿而起, 如天津卫视的求职真人秀《非你莫属》, 浙江卫视的选秀栏目《非同凡响》, 黑龙江卫视的游戏竞技节目《非笑不可》等。可见, 模因在复制传递过程中也在创造和产生新的模因, 在不同的语境下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

2. 同音异义

同音异义是指语言模因在保留原来结构的情况下, 利用同音词、近音词对固有成语、谚语、俗语等进行谐音换字, 横向嫁接。

例如湖北卫视财经类节目《天生我财》及其新推出的子栏目《左视春秋》。很显然这两个栏目名都借助广为人知的诗句“天生我材”与历史著作《左氏春秋》进行了同音换字。以“财”易“材”巧妙地将财经节目的主题凸显出来, 同时对于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诗句的选择, 从内涵上暗含栏目对于财经资讯的最全面掌握及其对于观众的高度指导性。以“视”易“氏”更是体现出了栏目编导的策划智慧, 《左视春秋》的主持人是财经名嘴左安龙, “左视春秋”恰巧契合了左安龙带着观众了解社会财经热点的节目核心。这种名称设计给观众一种陌生的熟悉感, 同时名字本身也很大气独特, 让观众很自然地就想去了解。

类似的例子还有旅游卫视的汽车主题栏目《超级马力》, 以著名游戏“超级玛丽”的谐音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而“马力”一词也鲜明地体现出了汽车的特质。

三、电视节目名“如此包装”的社会语用意义

熟知电视行业规律的人都知道, 电视栏目的生命周期是有限的, 即便是收视率再好, 再受欢迎的电视节目也有其停播的一天, 《实话实说》、《半边天》、《幸运52》等这些当年家喻户晓、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节目已淡出了观众的视线。同时形式多样富有创意的新节目不断地涌现。电视栏目的成功包装已经成为了栏目顺利发展的关键因素, 因此, 作为给人第一印象与体验的栏目名称受到编导的格外重视。今天的电视节目命名已不再像过去的《动画城》、《综艺大观》等那样只求单一直白地体现节目内容, 而是充分地利用我们的文化元素, 流行语言, 结合节目自身的特点多方位地展示节目的核心内涵。笔者认为这种模因的复制传播现象具有以下几点社会语用意义:

(一) 信息的高度整合与充分利用

上文已提到, 现在的电视栏目名简练明了, 念上去朗朗上口, 易于记忆, 最重要的是高度概括了节目的主旨主题, 最大程度地综合了节目的关键信息。如左安龙主持的《左视春秋》、李静主持的《非常静距离》、孟飞, 郭德纲主持的《非常了得》不仅暗含了节目的主旨和精神, 同时还把主持人的名字巧妙地嵌入其中, 大大增强了栏目的品牌效应与影响力。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 信息的高度整合与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这对语言在不同领域的语用与发展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不仅是在电视栏目名这一领域, 还体现在电影片名的命名、新闻标题的语言展现语言翻译等方面。

(二) 模因的传递, 文化的传承

何自然在其《语言的模因》一文中提到“模因作为文化的基因, 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通过模仿将一些思想或主意加以传播, 并代代相传下来。可见模因与文化有极其密切的关系。”电视节目的命名中也蕴含着很多我们汉语文化的元素, 如对成语、俗语的借用, 一方面使得栏目本身更新颖更具吸引力, 另一方面也充分利用和传承了我们中国特有的语言文化。这对于如今信息快餐时代的人文精神缺失是一个很好的弥补。

(三) 模仿中求改变, 复制中显创新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不断发展与演变的, 是与时俱进的, 不同的语言风格折射出不一样的时代特色。不论是模因基因型还是表现型都是在复制模仿的基础上求新求变, 同时在新的语境下创造出新的模因继续传递。这种话语体系的建立已不再是表达词汇本身, 还代表了一种思维方式、一种意识形态, 甚至就是制度本身的组成部分, 大众就是以这种方式推动着社会文明的发展。

四、结语

虽然模因理论在我国起步较晚, 但是近些年这一理论逐渐地渗透到了社会学、语用学、心理学等领域。当前语言模因论已成为语用学研究领域中一个新兴的热点分支, 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利用此理论解释各种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以语言为核心的电视节目来说, 模因理论对其的指导是不可或缺的, 我们期待更多这一领域中基于模因论的案例与理论研究以求从更微观的角度发展广播电视事业。

参考文献

[1][2][3][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 2005 (11) .

如何办好农业栏目 篇6

鸡西电视台与时俱进, 积极和鸡西市农委等部门联系, 经过认真策划和准备, 4月15日, “鸡西农业”栏目正式开播。该栏目定位在专门为鸡西农业、农村、农民服务上, 宗旨是传播新观念、推广新技术、培育新人才、报道新成就、推动新发展, 目的是为农民生产、生活当参谋, 给农民朋友经营致富当顾问。栏目采用板块式, 包括8个子栏目, 其中“农事信息”主要是报道“三农”方面的新闻信息、市场信息及科技信息等;“走进农家”解读农民致富新经验、新生活, 报道发生在他们身边有益、有趣的事情;“专家指点”为农民和专家开设交流展示的窗口;“帮忙热线”充分利用热线电话、互联网站、短信平台、QQ群等形式和观众互动, 为农民解决生活生产中的实际难题;“农家情报站”在各村建立联系情报站;“农家快乐游”让市民了解农村、体验农业、体验绿色;“勇闯新路”及时介绍农民工的生活状态, 为广大农民工提供就业信息;“田间课堂”为农民讲解新技术。由于节目主题突出当前农事信息, 形式活泼, 内容实用, 场景设计结合农村特点, 而且主持人是以诙谐的语言播报, 记者和农民是拉家常式的交流, 以及专家的现场讲解、农业技术能手的现身说法等形式, 达到了让农民喜闻乐见、为农业服务的效果, 栏目开播后引起很大反响, 其中《水稻低温隔寒栽培技术》、《我市加紧实施秧苗栽培种植》、《市民农业体验游》、《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民新生活》等节目在观众中影响很大, 不少观众给节目组打电话、发信息、咨询技术、寻求帮助、为节目提建议, 现在栏目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和成熟。

(一) 做好调研

做节目, 首先要明确定位, 了解受众需要什么, 投其所好, 如以种植业为主的农民关心种植类实用技术节目, 养殖业农民关心养殖类节目, 从事农产品经营的受众更关心市场信息, 进城务工者对务工信息、劳动技能培训、权益保障等事物感兴趣。为避免闭门造车, “鸡西农业”从筹备到开播到实际运营, 始终秉承“用数据说话, 用事实指导工作的原则”, 进行各种广泛而深入的调研, 前往各省农村了解全国农村电视的先进经验, 形成《农村电视调查报告》, 并结合本地情况确立自己的工作思路, 达到借力而行的目的。我们还在本省农村广泛调研, 通过一对一和一对众等方式了解我省农村的现状和农民对电视宣传的基本需求、收看习惯, 有的放矢地为节目设置和调整做好基础性工作。

(二) 更新观念树立服务意识

通常情况下, 企划包装是现代企业在运营中常用的手段, “鸡西农业”将其大胆引入, 定期邀请策划高手、专家学者召开频率企划包装研讨会, 针对办台理念、节目定位、听众划分、市场分析、频道包装、团队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研讨论证, 强化了乡村电视整体发展全面创新的原则。同时, 我们还邀请专业人事参与论证、科学规划, 提高项目实施的品质和标准, 如在更新观念上我们强化了节目的服务性, 开设了农业气象节目, 避免天灾给农民造成的损失;为农民工争取权利、关注农民工的生存状态, 我们以电视节目的形式帮助农民工找工作和维权, 为他们提供一个讲述自己打工故事和倾述自己内心世界的平台, 并为农民工提供法律咨询和招工信息等服务。

(三) 树立市场意识

据有关资料显示, 全国13亿人口中9亿是农民, 而在整个社会消费和零售总额中, 农村居民仅占全国的4.3%, 广阔农村百业待兴, 市场空间广大, 农业电视节目是为农民服务的媒体, 理论上拥有细分市场的绝对客户, 相关产品的开发宣传成为其广告经营的潜在市场。我们在充分了解农村电视观众的基础上, 积极开展各种活动。随着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新农合等中央惠农政策的推出, 家电下乡、汽车下乡等诸多拉动内需新举措的陆续出台, 为农业媒体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开发拓展的空间, 我们的节目与汽车下乡示范基地开展“一站式服务活动”、与电信部门合作“电信暖乡村”手机下乡系列推广活动、与农机部门合作开展2010农业机械直补下乡到村活动。活动的开展, 沟通了城乡需求、架起农民与市民之间的桥梁, 同时吸引了广告商的参与。

广大农民是农业栏目赖以生存发展的最大资源, 他们对媒体来讲是受众、对企业来讲是顾客。市场的需求就是媒体经营中需要服务的内容, 也是企业想争取的消费力量, 更是我们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

谈电视新闻专题栏目 篇7

电视专题类栏目的策划, 还要鼓励参与性节目的制作。参与性节目与其说是一种节目制作形式, 不如说是一种电视的表现手法, 一种节目创作理念。参与性节目形式日趋多样化, 有现场参与和场外参与, 这些形式在栏目的创作中可以充分加以利用。例如可以把嘉宾请进演播室, 使各部门、各行业的嘉宾共同探讨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通过各嘉宾的观点激起观众对这一话题的讨论, 从而达到宣传或灌输这一政策或制度的目的。

电视栏目运作的重中之重, 就是主创人员。谈到主创人员就不得不谈到节目编导的思维创新。新颖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是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主创人员也就是这档栏目的策划者和实施者, 策划人在电视策划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 电视策划人的作用和能力取决于自身的素质。作为一个称职、合格的策划人首先要知识渊博。知识其实就是信息在个人头脑中的储存和处理。电视策划人的知识不仅仅限于电视领域, 还要了解与电视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这样的策划人才是一个全才、一个通才。第二, 作为电视策划人还要做到反应敏锐,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 电视媒体以及策划能够抢得先机, 往往就是来源于策划人的敏锐反应。第三, 策划人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策划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成功的电视策划是创造的结果。善于策划者, 必然是想象力丰富、具有自由无羁的创新思维者。另外主要的一点就是, 作为栏目的策划者应该是个策划群体, 是由多个策划人为了共同的目标组成的策划团体。有了这个团体, 才会使栏目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一档专题类栏目, 参与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必不可少。专题类新闻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法与播出方式, 深入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某些具有新闻价值又为广大观众所关心的典型人物、经验、新出现的社会现象等等。与消息类新闻报道题材不同的是, 栏目类专题新闻的选题需要精选。抓准题材, 不仅是指重大题材, 而且也是指人们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正确判断、选择热门话题, 需要记者有较高的新闻业务水平, 善于发现, 也善于提炼思想, 能从看来普通的事件中发掘出有重大价值的新闻。

一档好的专题栏目要凸显几个准则

1.提炼一个好主题。主题就是新闻内容所表现的基本观点和中心思想, 是对新闻问题的看法, 它是一篇新闻报道的核心和灵魂。新闻主题要明确、集中、新鲜、深刻, 要符合现阶段大趋势的要求。

2.选择一个好角度。新闻报道的角度是新闻工作人员选取题材的立足点和切入点。角度选对了, 整个报道就成功了一半。

3.研究一个好标题。标题是新闻的高度概括, 如果说主题是新闻的身体, 那么标题则是新闻的面貌。一个好的新闻标题, 往往具有领导全篇, 提示中心, 引起观众强烈观看愿望的作用。

4.写实一个好主体。新闻内容必须要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是新闻工作者所追求的。语言需要简明扼要、直指中心。主体是新闻中叙述和展开事件的主要部分, 是新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新闻的写作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清楚明白的主体, 这篇报道也就缺乏血肉。

新闻宣传还要注重提高针对性、贴近性和亲和力, 增强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 力争做成舆论热点、社会亮点、群众关注点, 引起社会共鸣, 进而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主持人的培养和包装也是十分重要的。知名主持人是栏目的标志, 也是栏目的代言人和象征, 乃至于整个电视台的形象。主持人要善于把握语境。现场氛围所产生的语言环境是特别重要的, 语境把握得好, 观众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同时, 主持人对话题要有较强的组织理解水平, 对栏目中的稿件要充分理解, 不能平铺直叙地把稿件念完就算结束。

电视农业栏目 篇8

关键词:电视交通,定位

当私家车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家庭代步工具的时候, 随之而来的是, 城市道路拥堵成为一大顽疾。以乌鲁木齐市为例, 截至2015年3月, 乌鲁木齐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突破75万辆, 平均每4.5人拥有一辆机动车, [1]而早在2010年乌鲁木齐市平均每公里道路拥有机动车的数量就达到187辆, 呈饱和状态。[2]这些现状, 为电视交通节目的开办, 带来了可持续的新闻资源, 成为城市电视台民生日播节目的又一个“富矿”。

通过媒体来传递交通讯息并进行交通规则的教育与引导, 本来是广播电台的自留地, 随着“车轮经济”的大潮, 电视作为集音、视频于一体并拥有最多受众群体的主流媒体之一, 也已经担负起督促城市交通发展的责任。近年来, 各省的交通电视节目遍地开花, 北京电视台《红绿灯》, 兰州电视台《警花说交通》等都在当地取得了良好的收视效果。这些节目的成功, 说明交通类电视栏目迎合了观众的收视需求, 大有可为。乌鲁木齐电视台也顺应大势, 在2012年8月1日, 开播了日播的交通民生栏目《在路上》。栏目以“交警观点、百姓视角、解读法规、服务出行”为理念, 不断融入新媒体的表达方式, 收视率节节提高。本文通过对《在路上》的节目定位进行系统分析, 以期为媒介融合环境下城市电视台交通类电视节目的定位提供参考。

一、城市电视台交通类电视栏目定位分析

准确的节目定位是获得观众青睐的关键, 定位理论创始人杰克·特劳特认为定位就是“如何让你的潜在客户的心智与众不同”。[3]

(一) 受众定位:覆盖面广、影响力强

受众定位是电视节目定位的第一步, 也是栏目进行内容以及形式定位的前提与基础。受众定位表现为栏目受众在年龄、欣赏品位、文化水平、消费能力、经济状况等层面的差异。交通类电视栏目的受众定位相对比较清晰, 其受众主体可以界定为与出行活动相关的普通大众, 交通类电视节目能够以强烈的画面代入感, 让广大观众获得直观的感受, 这就使得其节目在宽广的覆盖面之上又有直观的表现力。

(二) 内容定位:突出自身特色、寻求差异化竞争

定位学大师里斯和特劳特认为, “在这个时代加入你提出的定位与同一个在营销上领先的企业直接去对抗, 那就别提他了, 绕开一个障碍胜过克服它, 退回来再去找一个别人还没有牢牢占领的位置。”他认为, 想要在激烈的竞争获得成功, 在强调自身的实力的基础之上, 我们还需要去发掘别人之不及, 形成自身的个性与特色。

《在路上》栏目在内容定位上, 着重突出便民服务性, 关注百姓出行信息, 反映交通民生事件。在栏目内容的设置上寻求与广播的差异化竞争。例如, 在栏目的核心板块《交警说交通》中, 每天选取一位交警现场执法, 以纯纪实的手法, 记录执法过程以达到普及交法的目的;随着节目影响力的日益扩大, 栏目组又增加了《女生帮》板块, 偏重对于涉及交通问题的民生事件的现场调研与舆论监督;此外为了在新媒体浪潮的冲击下获得新生, 栏目组特别开设了“UTV在路上”微信公众号, 每天都会将网友上传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编辑到节目当中, 扩大了栏目的视野和信息量。目前, 该公众号每天固定推送8条与节目相关的文章, 日均阅读量在8000次左右, 有效地联合了手机屏与电视屏的受众。

(三) 风格定位:百姓视角解读, 走亲民路线

恰当的风格定位是保障节目稳定收视群体的重要因素, 所谓风格也就是风度品格;对于电视节目来说, 风格就是栏目所体现出的较为稳固的、为观众所喜闻乐见的特点。交通类电视节目要想在激烈的广播交通节目的包围中提高知名度与影响力, 更应该在风格上体现出特色与个性, 立足都市, 亲民为本。

以《在路上》为例, 在成立之栏目组便选取年轻化的团队进行节目运营, 并为主持人、记者录制了温情版的宣传片, 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每逢重大节目或重大社会事件之日, 主持人总会以一段温情的独白开场, 短短几十秒的开场白, 瞬间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在节目正片阶段, 主持人会以“拉家常”的形式, 从百姓视角对各类交通事故进行解读, 穿插在节目当中的卡通文字以及特效背景音乐, 更是走亲民路线的锦上添花之作;值得一提的是, 节目所采用的视频绝大多数都是源于交警的执法记录仪以及城市交通监控摄像的第一手资料, 给观众以身临其境之感;在节目的核心环节《交警说交通》中, 记者跟随交警亲临街头拍摄违章行为, 让观众跟随栏目组的镜头亲身感受各类违章行为的处理过程, 风趣幽默的剪辑, 让观众在愉悦身心的同时还学到很多常见的交通知识。

二、对交通类电视栏目现有定位的建议

(一) 进一步加快媒介融合的步伐, 推动节目视频的网络传播

在媒介融合趋势逐渐凸显的今天, 电视节目的网络传播不仅能够为提高节目的影响力, 而且还可以通过版权售卖为节目的持续发展带来衍生收入。《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4年12月, 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4.33亿, 比去年年底增加了478万, 用户使用率为66.7%。[4]截至目前, 像北京电视台的《红绿灯》、兰州电视台的《警花说交通》, 河北电视台的《天天说交通》等均已实现了节目视频上网, 而且取得了不俗的效果。

(二) 在节目的选题上突出深度, 通过重大事件的解读提高节目的影响力

由于受到电视媒介本身属性的影响, 交通类电视节目在时效性上不及广播, 更不能与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兴工具抗衡。因此, 要扬长避短, 在节目的选题策划上发挥自己的优势, 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节目制作的专业程度及节目内容的深度上去。节目应在重大事件和热点事件中积极抢占舆论制高点, 进一步提高节目的影响力。要从“三抓”入手, 一是抓重点, 二是抓节点, 三是抓热点。要在这样的时刻, 发挥媒体的策划力、执行力、探查力, 让受众始终感觉节目在每一个节点都有观点、有态度, 这样, 才能提高受众的忠实度。

(三) 着重突出节目内容的本地化战略, 构建本地交通信息平台

作为地方性服务类电视节目, 交通类电视栏目不但要面对广播媒体的激烈竞争, 还要经受迅速发展的新媒体的强烈冲击, 为此, 节目必须依托自身地缘和媒介属性等各方面的优势, 全力打造本地化的特色品牌栏目, 使之在本地观众中建立高度的认同感和权威性, 进而促进栏目影响力和收视率的攀升。

要打造专业化的本地交通信息服务平台, 及时向本地民众传递本地的路况状态、新颁布的交通法规以及违章行为的处理动态, 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 回应观众的疑难问题以及路况爆料, 以规避电视节目在时效性上不足的缺陷。目前, 《在路上》栏目的报道以乌鲁木齐市为中心, 通过组织观众自驾游等形式向周边进行扩散, 并通过联络本地交警现场录制《交警说交通》板块的形式, 培养本地化“明星交警团队”, 提高民众的交通安全意识的同时, 还拉近了警民的距离。同时栏目组还在节目的最后开设了《随手拍曝光台》板块, 将观众通过微信发来的乌鲁木齐本地的违规车辆的车牌号公之于众, 起到很好的警示作用。2015年栏目组特别策划了《在路上自驾游》板块, 带领节目的热心观众到新疆各地的美丽景区进行自驾游玩, 将节目与观众的互动从线上转移到了线下, 很好的拉近了节目与本地观众的距离。

综上所述, 交通类电视节目是以路况播报以及交通法规普及为主的综合服务类栏目, 对电视媒体而言是一种全新的节目形式。它的产生, 既是社会迅速发展的需求, 也是电视媒介争夺新领域受众市场的全新尝试。虽然截至目前开设此类电视节目的电视频道并不太多, 而且受到娱乐类新闻类电视节目的以及大行其道的交通广播的排挤, 但是像北京卫视的《红绿灯》以及兰州电视台的《警花说交通》的成功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它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相信在电视界同仁们的不懈努力和积极探索之下, 交通类电视节目一定会凭借其独特的优势迎来美好的春天。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乌鲁木齐机动车保有量突破75万辆机动车投诉量高居第二[DB/OL].http://www.chinanews.com/df/2015/03-13/7128509.shtml.

[2]中国新闻网.乌鲁木齐进入“拥堵时代”的观察与思考[DB/OL].http://www.chinanews.com/auto/2011/01-26/2813928.shtml.

[3]阿尔·里斯, 杰克·特劳特.定位: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M].谢伟山, 苑爱冬, 译.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3.

[4]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DB/OL].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502/t20150203_51634.htm.

[5]戴娉娉.交通电视节目的策划研究[J].新闻传播, 2014 (02) .

[6]尹航.交通电视节目的策划与增量——刍议北京电视台《红绿灯》节目[J].当代电视, 2010 (11) .

[7]朱晨阳.论交通电视节目的核心价值[J].现代视听, 2010 (S1) .

[8]李洁.乌鲁木齐地区省市两级交通广播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D].新疆大学, 2013.

县市广播电视台新闻栏目问题分析 篇9

随着媒体竞争的日趋激烈,县市广播电视台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生存挑战。如何摆脱这种发展的状况,文章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县市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栏目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当前,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传媒中,广播电视正逐步向产业化发展,市场经济的大潮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各小县市的电视台被死死地限定在夹小的空间内,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使这些在夹缝中生存的电视人如何既要作好党和人民的“喉舌”,又要最大限度的赢取受众,因些很多县市电视台的新闻栏目存在着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注意和深思。

第一、眼睛一味向上

首先,作为县市地方电视台新闻传媒是上情下达的纽带,党和政府召开的一些重要会议往往要传达上级的只是和精神,会议新闻和有领导参加的新闻是必不可少的。可是在一些地方电视台,新闻节目宣传领导多,反映基层少,宣传比重严重失调,成了地方领导镜头秀的舞台,成了各级政府和党政部门的工作总结和简报。在各小县市电视台的新闻栏目一般都是在10到15分钟之间,一般也就10到15条新闻,在不少地方电视台,会议新闻或者有领导参加的活动占到整个新闻的五分之四左右。套话式的、“八股式”地报道接踵而至,而对于老百姓最关心的、最想了解的不是只字不提,就是轻描谈写地说上几句。宣传比重的失调,危害很大。一是在群众中造成领导高高在上脱离群众的印象;二是在电视走入市场专业频道不断增多的今天县级电视台会失去很大一批受众。因为可供选择的频道太多。

第二、重生产报道,轻生活报道,社会新闻匮乏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的任务是搞经济建设以经济报道作为任务的中心,这一点是对的,而有些地方记者对工业经济宣传报道理解不深,既没有针对性也没有也没有指导性的反复唱农业“四季歌”,工业年初开门红,年底超计划的老模式的报道宣传。中央二套的《经济半小时》、七套的《农业报道》老百姓为什么爱看,就因为它讲实话、注重百姓们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农业问题,可是在南疆各县却一年反复高唱设施农业,东风工程,乡镇副业养殖取得的成绩等问题。这些所谓的“生产报道”既没有针对性也没有指导性,有时把去年同期的稿件拿出来相比改动一下数字即可,其他内容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这样的新闻老百姓丛中得不到什么有用的信息,长期以来老百姓不看也罢。

第三、栏目设置单薄苍白,没有地方特色

一些地方栏目设置为了赶时尚、赶潮流,片面求大求全,不根据实际,没有地方风格;缺少艺术感染力,时政、民生、经济多个栏目一起上,不是为观众做新闻而是为栏目做新闻。群众想看的节目做不到位,栏目重复没有地域特色,没有很好的为地方县域形象提升造试。

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需要我们深入探讨和在工作中要研究解决问题。

第一、新闻资源的相对匮乏制约栏目的发展

对于一个人口不过百万的城市来说,每天确定重大新闻事实、新闻现象确实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而县级电视新闻栏目在设置之初,一般是定位于县城与农村之间,侧重参与党政宣传,提供新闻背景为己任。这是符合县级电视新闻的需要的,但是,这种定位体制也严重限制了新闻栏目的生存空间。同时,由于人力、物力、财力的不足缺乏,无法与观众互动,缺少反馈信息;城市电视台信号覆盖范围的限制,致使这种新闻资源少之又少。

第二、现有体制的不完善与认识不足

各小县市电视台的创建大都是在80年代响应国家四级办电视的号召,建立的新行业,新闻队伍人员参差不齐,科班出身的人员及少,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较底,自然对新闻栏目的定位难免出现差错。城市电视新闻从业人员的考核也不尽完善,不积分、不量化的制度,对于党政新闻、会议新闻占主导的前提下,相对于没有车接车送的民生新闻尽管有价值,老百姓爱看,可是只有极少的人甚至没有人花工夫去跑、去写,反正工资报酬还是那么多,在这种机制的长期磨合下,养成了不少懒记者,缺乏新闻工作者应有的激情,等新闻、等官差,等现象层出不穷。

不少小县市新闻栏目没有抓住受众在接受信息的接近性心理和地域性心理这一重大优势,没有最大限度的争取受众,提升自身价值。此外据笔者了解的各小县城电视台新闻栏目的的具体模式大都是模仿中央台的模式,而不是结合自身优势办出大台无法取代的特色节目。

第三、对新闻栏目定位不准和报道方向的把握不到位是影响收视的关键。

传达政府声音,铺架政府与百姓沟通桥梁是我国新闻媒体承担的重要任务。从栏目的生存和发展的角度考虑,如何做好正面宣传报道,又好又快的宣传当的方针政策,如何赢取受众,广大电视观众中最多的是哪些人?哪些新闻受欢迎?而小城市的新闻节目不是地方领导就是企业老总,对于老百姓的家常里短则一概不能成为新闻。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李希光认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将受众的喜好放在首位,新闻记者应该站在老百姓的角度上去发现新闻,进行报道。可是我们大多数小城市电视台的新闻并非如此,只满足少数领导的要求。总之是往上看的多往下看的少,对节目受众的偏差可以说是当前中小城市电视台新闻节目收视率低的一个主要原因。

电视栏目剧发展刍议 篇10

开始在全国形成燎原之势。

栏目剧的概念

对于“栏目剧”概念的标准阐述, 至今仍没有在业界形成统一的认识。马及人认为栏目剧是“以电视栏目的形式存在, 具有统一的片头、主持人及由演员演绎的故事情节的电视节目形态”。《中国广播电视学刊》副主编李彩英对栏目剧的定义是“根据现实生活题材创造的, 组织群众表演的, 以栏目形式播出的故事剧”。从形态上看, 栏目剧就是“以栏目形式播出的电视短剧”, 但是这个短剧兼具了电视剧的故事性、民生新闻的新闻纪实性, 以及以选秀节目为代表的娱乐节目的草根性等等。其次, 栏目剧本身是一个正处于发展状态中的电视节目形态, 其性质仍在不断的变化和调整之中, 因此难以对其进行一个相对准确的界定。业界对栏目剧的把握多在于几个关键词, 这涉及了栏目剧的几个特征。

栏目剧的发展现状及困境

电视栏目剧在2006年经过“井喷”式的发展之后, 2007年已经是遍地开花。但是跟其他曾经火极一时的电视节目形态一样, 经历一番喧哗与骚动之后, 栏目剧也开始了自身的调整, 各地的栏目剧发展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 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定位和发展模式, 同时也遇到了各自的瓶颈问题。

首先, 从风格上讲, 这几年栏目剧的发展过程中, 逐渐形成了“仿真派”和“戏剧派”两种比较固定的风格, 他们对栏目剧特征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仿真派”以新闻事件为基础, 请当事人或演员重演故事, 做成类似纪录片的样式, 用真实感吸引观众, 打动观众;“戏剧派”则追求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人物性格的典型性, 一般请相对专业的演员扮演角色, 以强烈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 两派都认为自己的风格特点才是栏目剧的特色。

其次, 从制作模式来看, 目前大概有三种制作模式:第一种是体制内运作模式, 以苏州广电总台《故事会》栏目为代表。这种运营形态完全采用从拍摄、编辑到后期制作与平台播放, 全部由电视台内部团队完成。第二种是采用体制内的公司化运作模式, 以重庆电视台《雾都夜话》栏目为代表。这种类型, 对节目的制作采取相对独立化、市场化的承包制度, 节目完成并通过审查后再由电视台花钱收购。第三种是一种更为彻底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以陕西电视台的《都市戏碎》为代表。这种模式的制播完全分离, 所有的节目制作环节全部实行社会化运作。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成品必须统一交由台方组织的专家审看组和观众审看组联合打分通过, 然后再由电视台按照实际播出时的收视率成绩支付给制作公司以相应的回报。制作模式没有最好的, 只有最合适的, 各地因地制宜, 选择不同的制作模式, 收获的也是不同风格和艺术水准的节目。

经过这几年的快速发展, 栏目剧迅速成长为被业界广泛认同和接受的独立节目形态。但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也开始经历发展的阵痛和瓶颈, 大致有以下几种:首先是创作资源的匮乏, 选题枯竭。集中表现是题材扎堆, 同质化现象严重, 各地栏目剧互相抄袭的现象十分严重。虽然相同的故事题材经过各地本土化的提炼和改编之后, 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段, 但靠抄袭去维持节目运作, 迟早有难以维系的危险存在。其次是通俗和低俗的尺度把握问题。受众需要满足更需要引导, 婆媳关系、赡养问题、遗产纠纷等家庭话题或婚外情、三角恋之类的情感话题贴近民生、通俗易懂。但是如果一味地满足受众需求, 则可能过分追求离奇、冲突、悬念等效果, 从而陷入暴力、凶杀、色情等低俗的危险和倾向。

栏目剧的突围之路

生活中我们做事情, 都是目的决定手段, 做电视同样如此。各个电视台生产栏目剧的目的何在?从思想层面讲, 为的是传递价值观, 引导观众;从运作层面讲, 为的是以较低的投入换取高回报, 换言之, 以较少的成本换回较高的收视率和影响力, 从而让广告卖个好价钱。

如果一件事物的存在有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话, 那么保持节目的思想性, 不至于陷入低俗的地步和较少的成本投入就是做栏目剧的底线, 也即必要条件, 倘若脱离了这两个条件, 则栏目剧就失去了存在的必要。在保证这两个必要条件的前提下, 还要有高收视、高影响这两个充分条件, 这正是栏目剧突围的着力点所在。

首先, 观众收看栏目剧的心理诉求无非是两个, 即好奇心和关联度。仿真派讲究满足观众的关联度, 戏剧派讲究满足观众的好奇心, 两者各有侧重, 难说谁高谁低、谁对谁错。但归根结底, 栏目剧首先要做的是将故事讲好, 让观众有看下去的意愿。栏目剧要讲究“故事性”, 故事性包含人物塑造、情节设置、悬念冲突、矛盾转折等多种元素, 从这些方面着手, 锻炼栏目剧讲故事的技巧是突围的途径之一。

其次, 栏目剧要打造影响力。影响力的大小不在于节目收视的高低, 而在于干预社会现实的力度和能力, 换言之即节目的话语打造能力如何。栏目剧是讲故事, 无论仿真派还是戏剧派都无法将栏目剧和新闻等同起来, 它在打造影响力方面是先天不足, 电视人要做的就是不要让它后天失调。如何打造影响力, 要从参与和互动着手。栏目剧是由人来演的, 由谁来演的权力掌控在栏目剧生产者的手里。因此, 尽可能扩大参演人的范围、层次, 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栏目剧的表演中来, 通过他们的人际传播, 使节目的影响力最大化, 是栏目剧打造影响力的主要手段。

上一篇:聚氨酯合成革下一篇:宫颈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