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栏目

2024-10-13

电视专题栏目(共10篇)

电视专题栏目 篇1

专题栏目策划首先要精心选题。专题栏目可涉足的范围极为广泛, 其中包括新闻类专题、历史题材专题、民生专栏报道等。在题材的选取上要注意选取重点, 就是所选取的主题在一个时期或者一个地点具有普遍性、现实性、代表性等。其次, 专题栏目的策划还要从定位观念上进行调整。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 同样也是专题片自始至终的追求。通过纪实手法的运用和表现, 让人们感受到真实再现的品格, 这是最为接近观众的表现。以交通类专题来说, 平铺直叙的说教已经被广大电视观众所摒弃。在现实社会中, 了解交法、懂得交法的人不在少数。所以作为一个宣传交通安全的专题类栏目要捕获受众的收视心理, 就要不断地创新和包装。例如天津电视台创办的《交通时空》栏目, 摒弃以前传统的说教性解读交法, 采取新颖的小品栏目剧形式, 由主创人员参与表演, 外景录制时邀请市民参与演出。在表演栏目剧的同时把交通法规贯彻到市民心中, 另外也由这些参与录制的市民口口相传, 极大地激发了其他群众的参与热情。这样不但使法规教育深入人心, 也从其他的角度提高了栏目的收视率。

电视专题类栏目的策划, 还要鼓励参与性节目的制作。参与性节目与其说是一种节目制作形式, 不如说是一种电视的表现手法, 一种节目创作理念。参与性节目形式日趋多样化, 有现场参与和场外参与, 这些形式在栏目的创作中可以充分加以利用。例如可以把嘉宾请进演播室, 使各部门、各行业的嘉宾共同探讨一个问题的多个方面。通过各嘉宾的观点激起观众对这一话题的讨论, 从而达到宣传或灌输这一政策或制度的目的。

电视栏目运作的重中之重, 就是主创人员。谈到主创人员就不得不谈到节目编导的思维创新。新颖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是电视编导创新思维的本质特征。主创人员也就是这档栏目的策划者和实施者, 策划人在电视策划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 电视策划人的作用和能力取决于自身的素质。作为一个称职、合格的策划人首先要知识渊博。知识其实就是信息在个人头脑中的储存和处理。电视策划人的知识不仅仅限于电视领域, 还要了解与电视相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这样的策划人才是一个全才、一个通才。第二, 作为电视策划人还要做到反应敏锐, 在媒体激烈竞争的今天, 电视媒体以及策划能够抢得先机, 往往就是来源于策划人的敏锐反应。第三, 策划人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策划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工作, 成功的电视策划是创造的结果。善于策划者, 必然是想象力丰富、具有自由无羁的创新思维者。另外主要的一点就是, 作为栏目的策划者应该是个策划群体, 是由多个策划人为了共同的目标组成的策划团体。有了这个团体, 才会使栏目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一档专题类栏目, 参与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必不可少。专题类新闻综合运用各种电视表现手法与播出方式, 深入报道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某些具有新闻价值又为广大观众所关心的典型人物、经验、新出现的社会现象等等。与消息类新闻报道题材不同的是, 栏目类专题新闻的选题需要精选。抓准题材, 不仅是指重大题材, 而且也是指人们所关心的热门话题。正确判断、选择热门话题, 需要记者有较高的新闻业务水平, 善于发现, 也善于提炼思想, 能从看来普通的事件中发掘出有重大价值的新闻。

一档好的专题栏目要凸显几个准则

1.提炼一个好主题。主题就是新闻内容所表现的基本观点和中心思想, 是对新闻问题的看法, 它是一篇新闻报道的核心和灵魂。新闻主题要明确、集中、新鲜、深刻, 要符合现阶段大趋势的要求。

2.选择一个好角度。新闻报道的角度是新闻工作人员选取题材的立足点和切入点。角度选对了, 整个报道就成功了一半。

3.研究一个好标题。标题是新闻的高度概括, 如果说主题是新闻的身体, 那么标题则是新闻的面貌。一个好的新闻标题, 往往具有领导全篇, 提示中心, 引起观众强烈观看愿望的作用。

4.写实一个好主体。新闻内容必须要真实。真实是新闻的生命, 是新闻工作者所追求的。语言需要简明扼要、直指中心。主体是新闻中叙述和展开事件的主要部分, 是新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新闻的写作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没有清楚明白的主体, 这篇报道也就缺乏血肉。

新闻宣传还要注重提高针对性、贴近性和亲和力, 增强感染力、吸引力、影响力, 力争做成舆论热点、社会亮点、群众关注点, 引起社会共鸣, 进而有效引导社会舆论。

主持人的培养和包装也是十分重要的。知名主持人是栏目的标志, 也是栏目的代言人和象征, 乃至于整个电视台的形象。主持人要善于把握语境。现场氛围所产生的语言环境是特别重要的, 语境把握得好, 观众的积极性就会被调动起来。同时, 主持人对话题要有较强的组织理解水平, 对栏目中的稿件要充分理解, 不能平铺直叙地把稿件念完就算结束。

总而言之, 打造一档专题类栏目需要各方面、各部门的协同制作, 才能使栏目更具有生命力和创造性, 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广大受众的欢迎。■

电视专题栏目 篇2

《居家总动员》栏目简介

《居家总动员》是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倾力打造的大型专业栏目,每期节目长度15分钟,每天在科教、杂技2个频道6档黄金时段播出。在总台、频道和栏目全新的包装下,利用一切优势资源树立栏目形象高端影响力。同时,连续不断、创意无限的各种宣传活动与优秀节目并举,打造成为重庆最强势的家居栏目。

《居家总动员》目前是重庆市唯一一档以装饰建材和家居为主题的大型专业性日播节目,栏目站在市场前沿,以独特的视角聚焦行业动态,发布权威实用的产品信息;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设计创意、装修选材、居家搭配等常识。栏目设臵了《建材百科书》、《装修我在行》、《家居T型台》、《居家拼拼团》等四个版块。栏目重视节目的观赏型、知识性、互动性和实用性,将通过组织活动等多种形式,让观众积极参与到节目中来,以扩大节目影响力、收视率。

一、频道介绍:

CQTV科教频道是重庆电视台开播以来历史最长的频道之一,已经深入人心。覆盖重庆常驻3200万以上,流动1300万以上,合计4500万以上的人群,最大程度覆盖了全市城乡观众。为更具竞争实力,2008年开始全新打造新科教,一改惯性做法,节目将为编播服务,编播为频道形象服务。频道和栏目进行了全新的包装和改版,目前已经牢牢抓住了重庆三高收视人群高学历、高收入、高素质的中青年观众的眼球,这部分人群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有很强的购买力和消费需求。

CQTV杂技频道作为全国性的电视频道,提出了打造“陪伴型、互动型、娱乐型”新型媒体平台的理念,以休闲娱乐、竞技、参与、互动、魔术、杂技为主体,努力构建全民大娱乐的崭新平台。覆盖范围是重庆所有的安装了机顶盒的电视人群1000万以上,还有全国众多的数字频道观众至少在2000万以上,综合来说杂技频道的收视人群大约在3000万以上。

二、栏目版块介绍

版块一:建材百科书:

主要对象:瓷砖、木地板、整体厨柜、卫浴洁具、油漆涂料、墙纸、管材、玻璃、门窗、建筑五金、水暖器材、安防器材等。

主要形式和内容:以主持人现场采访、对比实验等方式,介绍大量鉴别材料优劣的方法、选择材料需要考虑的各个方面、购买良好品牌的重要性等信息;同时通过穿插大量新颖独特的材料和产品知识,将栏目合作伙伴的产品推广给广大的观众朋友。

版块二:装修我在行:

主要对象:装饰及设计公司等。

主要形式和内容:以主持人采访、专家点评,装修案例赏析等方式,讲解怎样避免“低价陷阱”,怎样能够“帮您省钱”,怎样辨别健康材料,如何做到环保装修、艺术风格设计等等;让听众明白装修中应该关注的问题,了解自己的需求,并为消费者推荐更放心更诚信的装饰单位。

为了提高节目的娱乐性和互动性,不定时开设《空间大变身》小版块,展示毛胚房、旧房焕然一新的变身过程,融专业性,知识性,娱乐性于一身,通过节目使您对家装风格、材料、配饰有一个全面细致的了解。

版块三:家居T型台:

主要对象:家用电器、燃具、空调制冷、净水器、环保产品、床上用品、家具、灯饰、窗饰、瓷器木雕、时尚家居饰品、电器设备等。

主要形式和内容:以主持人采访、专家点评,家居欣赏等方式,报道前沿家居设计、国际国内最新流行家居资讯,了解最时尚的家具与饰材,专家点评如何挑选家具和配饰。另外本版块及时反映各大家居建材市场的动态,第一时间传播市场活动信息,是大型家居建材市场整体形象、特色商品、促销活动等信息非常好的传播媒介。

版块四:居家拼拼团:

口号:没有最划算,只有更划算!

主要对象:适用于所有的装饰、建材、家居等企业和产品。

主要形式和内容:本版块以团购的方式,提高节目的娱乐性和互动性,通过主持人带大家去砍价,既让消费者得到实惠,同时也给商家拉动销售。栏目集专业性、权威性、服务性和实用性为一体,架起经销商与消费者的新桥梁。

三、栏目组团队运作过的栏目

本栏目经营过的电视栏目有:

2007年-2009年经营的CQTV公共频道《健康新视界》每天40分钟和CQTV少儿频道《成长路上》每天60分钟的大型栏目。

2008年-2010年经营CQTV科教《健康生活直通车》每天120分钟的大型节目,因重庆医疗广告政策,暂时停播。

2010年开始经营的CQTV科教《名企故事汇》每天30分钟,还在热播。2010年10月开始经营的广电集团总台《居家总动员》栏目每天90分钟,设在CQTV科教和CQTV杂技2个频道,6档时间,正在热播。

重庆电视台《居家总动员》栏目组

电视新闻栏目娱乐化现象探析 篇3

【关键词】电视新闻栏目 娱乐化 安徽卫视《第一时间》

一、什么是电视新闻娱乐化?

对于什么是新闻娱乐化,当前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或是权威的定义。在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关于新闻娱乐化的定义有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经济新闻系林晖教授在《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一文中提出的:综合媒介新闻娱乐化的现象来看,就内容和形式可分为两部分。一方面,娱乐化最突出的表现是软新闻的潮流。即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另一方面,娱乐化就是媒介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尽力使硬新闻软化。在内容上,新闻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技巧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从最初强调硬新闻写作中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地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

而复旦大学李良荣教授指出,传媒的娱乐化“指报纸电台电视台娱乐性内容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新闻节目(版面)受到挤压,而且新闻节目本身的娱乐性新闻越来越多,连严肃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

综合各家的看法,笔者认为,一方面电视媒介在展现娱乐方面有着先天的优势;另一方面作为受众,他们有追逐娱乐的本性,观看电视节目是他们放松身心的方式之一。新闻娱乐化是媒体在进行节目运作过程当中不可避免的现象。简言之,“新闻娱乐化就是媒体按照快乐原则和多数法则来选择和处理新闻的文化行为。”

二、电视新闻栏目娱乐化的现状

近年来,电视新闻娱乐化的趋向愈发地明显。事实上,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现端倪,首开先河的是香港凤凰卫视,它率先变革了传统的说教风格,转向了口语化的播报方式,增强了亲和力,且以独特的话语、清新的风格和亲切随和的态度拉近了传受双方的距离,当时陈鲁豫主持的《凤凰早班车》,该节目以“咖啡+晨报”的模式及轻松自然的方式为观众播报新闻资讯。随后又出现了《文涛拍案》、《铿锵三人行》、《李敖有话说》、《有报天天读》等,观众反响效果均不错。随即,为国内大小媒体纷纷效仿,并在此基础上诞生了一系列的品牌栏目。央视二套开播了《第一时间》,该节目用1/2的时间播报各种娱乐新闻和趣闻,两位主持人在早晨时段边聊天边播报新闻,该形式让观众轻松愉悦地接收到大量的新鲜资讯。此外一些地方电视台也逐渐推出了自己的品牌栏目,如湖南电视台的《晚间新闻》、江苏电视台的《南京零距离》、北京电视台的《第七日》、海南电视台的《直播海南》等,均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同。在这样的大潮之中,安徽卫视创办了《第一时间》栏目,该节目开播以后也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喜爱。

近年来,我国的电视新闻呈现出较强的大众性、通俗性和娱乐性的倾向,娱乐化趋向是其发展过程中一个很显著的特征,并在内容的方向上靠近“软”(软新闻)“近”(接近性)“实”(实用性)的要求。

三、电视新闻栏目娱乐化的表现和特征

电视新闻的娱乐化趋势是最近一些年才开始凸显的,现在只要是在一般播放新闻的时段打开电视机,几十甚至上百个电视新闻栏目就会迎面扑来。从其表现和特征来看,有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在内容上,电视新闻力图将硬新闻软化,甚至从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中挖掘娱乐价值,并多以社会新闻为主, 注重新闻的戏剧性、奇特性和世俗性,以此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把名人轶事、凡人趣事、犯罪行为、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社会新闻追求新奇、民生新闻追求趣闻成为许多电视台在新闻报道中的普遍表现。比如,安徽卫视《第一时间》作为电视民生新闻的典型代表,其在节目内容上,有最新的突发事件和动态消息,也有天气、交通、市场等服务资讯,但普通群众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烦恼琐事则占了很大的比例,涉及到纠纷调解、教育、医疗等日常生活各个方面,并且注重故事性、情节性。

其次,在形式上,注重故事性和情节性,强调“以事件为中心”。努力强化新闻事件的戏剧悬念、跌宕起伏的情节或煽情性的情绪效果,以讲故事的方式播报社会新闻成为其基本模式。安徽卫视《第一时间》栏目在节目中对于事件的呈现即为讲故事的方式,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一一呈现,并注重事件的起伏和波澜,展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

再次,在报道上,采用生活化和口语化的叙说,力图平民化。现在各省级电视台的晚间新闻纷纷选择了说新闻的道路,有些甚至是用评书的语态播报新闻,主持人更是富有个性化,他们的外形、着装、语言、个性吸引了受众的眼球,有些在镜头前手舞足蹈,有说有笑。同时在某些事件播报过程中加入特技和音乐,增强传播效果。以安徽卫视《第一时间》为例,主持人大多青春靓丽,以自己的个性风格口播新闻,同时该栏目采用直播的方式,将演播厅与新闻现场结合起来,并且在演播室现场开通热线电话、手机短信和网络热线三个互动通道,随时回复观众提供的信息,新闻热线电话24小时值班,不间断接听观众反映和提供的报道线索,增强了现场感和生动性,拉近与受众的距离,彰显平民化之风。另外,在某些事件播报过程中,加入特技和音乐。如在播报圆梦大学故事中,播放或励志或感人的音乐等等,借助一些娱乐化手段来播报新闻。

参考文献

①林晖,《市场经济与新闻娱乐化》,《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2)

②李良荣:《当代世界新闻事业》,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94

③肖云,《新闻娱乐化的辩证批判》,《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5)

④张焰,《电视新闻娱乐化的问题及对策》,《现代视听》,2010(5)

⑤周志琴,《电视新闻娱乐化倾向的思考》,《发展》,2010(8)

(作者单位:市场星报社)

责编:刘冰石

县级台如何设置电视专题栏目 篇4

县级台按照城市台专业频道的分类, 来设置自己的电视专题栏目, 栏目越办越多, 内容包罗万象。这样做, 表面上看, 节目丰富多彩, 凸显了县级台的大气;而实际上, 外面光里面糠, 栏目越办越难办。据了解, 县级台按照频道分类而设置的栏目, 不是半途而废, 就是找米下锅, 没有几个是长命的。那么, 县级台如何设置电视专题栏目, 才是科学的、切实可行的呢?笔者认为, 县级台要有县级台的特点, 不能照搬城市台的做法办栏目, 要量力而行走自己的路, 因地制宜办好栏目。

1 根据自身能力设置栏目

科学设置栏目, 是县级台办好节目的基础。如果栏目设置不当, 或者是超出了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 就会造成基础不牢, 节目难办的后果。在实践中我们看到, 县级台为了丰富自己的节目, 大都按照城市台频道的分类设置栏目, 你办一个频道, 我就办一个或几个栏目。现在, 一般的城市台都开办了十个左右的频道。那么, 一般的县级台就要开办十几个电视栏目。按理讲, 栏目多了能够丰富自己的节目, 这是好事而不是坏事;问题是, 县级台能力有限, 办不了那么多的栏目。首先, 人力不足, 一般的县级台只有100多名职工, 采编播人员最多占到一半。而每办一个栏目都需要一班人马, 办十几个栏目需要十几个团队来支撑。由此可见, 县级台依靠现有的人力去办那么多的栏目, 犹如小马拉大车支撑不了多久。其次, 财力有限。县级台一般都是自收自支, 年收入只够日常开销。而办栏目需要资金和设备, 栏目办的越多开销越大, 一下子办十几个栏目, 很难有县级台能够保证所需资金。再次, 资源短缺。办栏目需要节目资源, 县级台地域有限, 可利用的资源本来就不多, 现在一下子办起这么多栏目缺口更大, 常常是栏目办起来了却无米下锅。普兰店市广播电视台曾经有过“你有的我也要有”的雄心, 一下子办起来了14个栏目。然而, 不到半年的时间, 由于缺这少那, 有4个栏目办不下去了, 还有5个栏目等米下锅。实践证明, 县级台受人力、财力、规模覆盖等因素的制约, 不宜办太多的栏目, 只有量力而行, 精办栏目, 才是唯一正确的出路。当普兰店市广播电视台认识到这一点之后, 改变了过去按频道分类设置栏目的做法, 在办好本土新闻的同时, 只保留了5个专题栏目, 这样五指并拢形成拳头, 有效地保证了节目质量。

2 突出栏目本土化特色

县级台处在“最基层”, 信息量不如中央电视台和省、市电视台, 但从新闻的接近性上来看, 县级台最容易走进群众和受众, 反倒是一种优势。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风土人情和方言, 普兰店市广播电视台很多栏目主要抓住这一特点, 立足本地、做出特色和品牌, 打造本土节目, 把立足点定位于受众及其需要, 在内容上推陈出新, 以充分满足受众多方面的需求为准则, 为广大受众服务。普兰店市是千年古莲子的故乡, 素有莲城之称。莲城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积淀, 一直倍受当地百姓的推崇。普兰店市广播电视台抓住这一特点, 依托莲城文化, 设置了《莲城故事会》、《莲城大舞台》、《莲城新家园》等栏目。《莲城故事会》讲莲城的民间传说, 说历史和现代故事;《莲城大舞台》演民间舞蹈, 唱新金民歌;《莲城新家园》探访莲城古建筑, 介绍莲城新景观。这些围绕古莲设置的栏目, 不仅突出了莲城特色让百姓乐看, 而且提供了舞台让百姓参与。《莲城大舞台》曾举办了一场新金民歌专题演唱会, 58名本地歌手和民间艺人参加了演出, 共演出了21个自编的节目。节目播出后, 应观众的要求重播多遍。不仅如此, 唱新金民歌成为莲城时尚, 新金民歌唱响了古莲之乡。

3 重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

基层媒体的地域性使县级台在深度报道上也具备一定的优势:一是更易深入人民群众、准确体会群众的呼声与建议, 更能全面反映出群众的各种利益, 使新闻资源更直接、更丰富;二是县级台的宣传视角大多选择于平民百姓, 更容易发现或搜集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 更容易做出有吸引力的新闻节目。普兰店市广播电视台把握住这一优势条件, 开办《聚焦》栏目, 结合特定的时期或者地点做调查报道或批评性报道, 着重在深度报道上下功夫。2012年全国企业遭遇招工难, 普兰店市劳动部门和企业也想出各种方法招聘员工。我们结合从各种招聘会上得来的信息, 先后制作了四期系列报道, 从企业招工难的困境、求职者心态、企业用工需求、技能人才培训四个方面对招工难现象做了剖析, 较过去只是简单地报一期招聘会, 不仅在内容上, 同时在报道的针对性上都得到了加强。这次报道不仅为企业、百姓解了难题, 还树立了媒体的社会形象。

4 重视三农、服务三农

县级台是广大农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尤其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 县级台承担着传播现代文明、传播科技知识、传播市场经济信息的重任。因此, 办好对农节目对一个县级台来说显得更为重要。普兰店市广播电视台《走进乡村》栏目创办于1998年, 现已走过了十七个年头, 播出节目2200多期, 是普兰店市广播电视台创办时间最长的一档栏目。这档栏目用农民朋友生活中的语言和形式, 关注农事、农时、农家, 关注农村、农民、农业, 重在“农”字上做文章, 办出了“农”字特色, 将农村经济的信息、知识、技术传播给农民, 真正成为广大农村受众的耳目喉舌, 成为农民的贴心朋友。栏目获得过辽宁省县级台最佳栏目, 辽宁新闻奖一等奖;被中国广播电视协会评为县市级一等创优电视社教类栏目;被国家科技部等九部委联合表奖, 并列为国家科技部备案农业科普栏目。

县级台的规模虽然不大, 但却有潜力可挖。只要坚持因地制宜设置栏目, 县级台的节目就会被当地的老百姓锁定频道, 成为最忠实的观众。

摘要:在电视由“广播”向“窄播”转变理念的支配下, 县级台设置电视专题栏目, 要有县级台的特点, 不能照搬城市台的做法办栏目, 要量力而行走自己的路, 因地制宜办好栏目。

关键词:县级台,设置,电视,专题栏目

参考文献

[1]曲月友.拾遗补缺服务一方——关于县级台自办节目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14.

[2]孙百琴, 赵飞.如何提高县级电视台的节目质量[J].青年记者, 2012.

[3]孙婷婷.刍议县级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以及未来的生存与发展[J].2012.

[4]张丰.县级台发展要在“本土化”上多下功夫[J].青春岁月, 2011.

三八妇女节专题栏目 篇5

1.三八妇女节演讲稿[][2006年2月21日][150]三八妇女节演讲稿当历史的列车驶进了二十一世纪的站台,人们忽然发现,我们的祖先苦苦思索也猜想不到究竟有多大的这块土地,变得越来越小了,于是,地球变成了“村落”,要探访远隔重洋的亲友,只需要动动手指,击一下鼠标;同时,人们又会发现,这个展现世界的舞台,又好像变得越来越大,一些似乎是闻所未闻的故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着,魑魅魍魉齐亮相,真假善恶同登台。……2.教师,我无悔的选择--三八节教师演讲[][2005年10月21日][249]常言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关系一个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千秋大业。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提高广大教师的道德水平,特别是职业道德水平是教师队伍建设最根本的任务。教师职业道德水平状况如何,关系到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关系到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全民的素质和国家的未来。&……3.致全区广大妇女群众的一封信(三八节)[][2005年9月28日][228]全区各界妇女同志们:你们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新的一年充满希望。在这春意愈浓的日子里,我们即将共同迎来广大妇女群众的节日--“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在此,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向全区广大妇女群众表示热烈的祝贺!回顾过去的一年,全区广大妇女群众紧密团……4.在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9月23日][186]同志们:这次会议是县委为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5周年,深入研究部署2005年全县妇女工作而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对贯彻落实县委十三届二次全会和全县领导干部大会精神,组织和动员广大妇女投身以“四大主导产业”为重点的经济发展必将起到重要作用。方才,晓菲主席在客观全面总结2004年妇女工作的基础上,对今年工作做了认真细致的部署,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结合实际抓好落实。2004年,县妇联按照……5.先进女职工代表在三八妇女节表彰大会上的演讲(供电局)[][2005年9月23日][227]尊敬的各位领导、女同胞们,大家好!:今天是三八妇女节,我很荣幸能作为一名先进女职工代表在大会上发言,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是:作为兴义供电局的女职工,我们是幸福的。在工作上,我们与男同胞一起并肩耕耘,播撒着汗水,拥有同样的广阔天地,拥有同样的平台尽情施展着才华,我们还得到了比男同胞更多的关爱与支持,这一切极大的丰富了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我深知,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企业的发展,都源于企业实力的增强,源……6.学校女职工在“三八”妇女节上的发言[][2005年9月23日][195]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女同胞:值此三八妇女节之际,我很荣幸今天能代表大家在大会上发言,此时此刻我最想说的是:作为渝北职教中心的女职工,我们是幸福的。在职教中心这片沃土上,我们与男同胞一起并肩耕耘,播撒着汗水,拥有同样的广阔天地,拥有同样的平台尽情施展着才华,我们还得到了比男同胞更多的关爱与支持,这一切极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我们深知,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学校的发展,源于学校实力的增强,源于学……7.在县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第95周年大会暨家庭文化节开幕式上的讲话[][2005年9月23日][142]同志们:春光三月,万象更新。在这生机盎然的季节里,我们喜迎“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5周年纪念日。在此,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全县广大妇女致以节日亲切的问候!向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工作者致以诚挚的敬意!向受到表彰的“十佳新嘉善女性”等先进妇女代表表示热烈的祝贺!“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为争取和平、民主、妇女解放而斗争的节日。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妇女工作和妇女事业……8.在三八座谈会上的讲话[][2005年9月23日][164]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局党委、局工会、女工委召集大家在这里举行“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座谈会,在此,我代表局领导班子和全局职工表示热烈的祝贺!向辛勤工作在各工种、各岗位的女职工表示深深的谢意!对在过去的工作中立足本岗、热心为玉门电力事业做出贡献的女职工说一声:“你们辛苦了”。过去的几年里,在局党委、工会、女工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局女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全局女职工发扬团结协作、共同进取、勇于奋献的……9.纪念“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广播电视讲话[][2005年9月23日][142]同志们、姐妹们: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号角,我们迎来了第95个“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我代表县政府、县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向全县广大妇女姐妹致以亲切的问候!向所有关心支持妇女工作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表示诚挚的敬意!向各级妇联组织和妇女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是全世界劳动妇女团结奋斗、争取解放的光辉节日。95年来,她始终是一面唤起女性觉醒,激励全世界劳动妇女团结奋斗,争取……10.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5周年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9月23日][142]同志们:春光三月,万象更新。在这生机盎然的季节里,我们喜迎“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95周年纪念日。在此,我代表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向全县广大妇女致以节日亲切的问候!向全县各级妇联组织和广大妇女工作者致以诚挚的敬意!向受到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的祝贺!“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是世界各国妇女为争取和平、民主、妇女解放而斗争的节日。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妇女工作

第2页第3页

关于电视专题节目栏目化的思考 篇6

1 电视化是专题节目栏目化的前提和基础

电视化意味着对电视本质属性的重新审视和认识,意味着电视手段在栏目中的充分运用。电视是一个多元媒体,如果说报纸是视觉艺术,广播是听觉艺术,那么电视就是视听合一的综合艺术。画面是电视节目最重要的元素和最本质的特征,一档电视节目,可以没有文字解说,可以没有音响,但绝对不能没有画面。画面有如人的骨骼,同期声有如人的血肉,有血有肉,才是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鲜活的、有生命力的个体。在拍摄、编辑画面时,忌讳掐碎有意味的场景和中断有意味的同期声。在新闻报道中,为了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记者要尽可能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深入采访,多些现场报道,特别是针对一些突发事件,需要记者在现场随机应变,为观众刨根问底、解疑释惑,这是电视观众的真实诉求,也是电视人努力的方向。在西部地区一些地方台,文艺性节目还大都是实况录播,缺乏对舞台艺术电视化的形象包装和艺术创造,可以说,富有地方特色的电视综艺专栏节目的发展空间非常广阔。

2 主持人是电视节目栏目化的形象和灵魂

栏目化与主持人化密不可分,一个品牌栏目与其个性风格鲜明的主持人的关系是有机统一的,二者之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提起耳熟能详的电视名牌栏目,人们首先会想到那些王牌主持人主持的节目:王宁、李修平之于《新闻联播》,白岩松之于《新闻1+1》,何炅之于《快乐大本营》,孟非之于《非诚勿扰》……毋庸置疑的是一个名牌栏目的产生往往伴随着一个著名节目主持人的成长,一个著名主持的出现每每都会提升一个品牌栏目的收视率和知名度。一档栏目,越有自由发挥的空间,对主持人的要求越严,伴随栏目的成长主持人越容易成名;反之,照本宣科式的就是播音员,他的职能只是传声。栏目主持人与播音员属于近亲,却是两个范畴。如果说制片人负责对栏目大方向的把握和全面运作,那么主持人无疑就是栏目的形象代言人。可以说,主持人和制片人基本上就架构出了栏目的总体形象,一档成功的栏目,主持人、制片人及其栏目的特质应该是三位一体的。

3 创新是电视节目栏目化的动力和生命之源

栏目化意味着是一种整体思维,也是一种品牌战略。有如企业一样。一个企业要创造推出一个品牌产品,吸引消费者,一档电视栏目也要树立品牌形象,吸引观众。栏目化是电视节目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电视专栏节目从无到有是一次创新,从常态到新奇特是电视人永无止境的探索和追求。如果说固定时段、固定时长是栏目化最初也是最基本的要求,那么定位精准、主题鲜明则是栏目化的本质要求。一档栏目的节目定位必须明确,主题相对固定,也要有突出的个性和特质。如果一档栏目形同一个筐,萝卜白菜什么都可以装,那就成了大杂烩,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有特色的专栏节目。就世界文化而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就电视栏目而言,只有个性化的、有信息量的、有意味的、有审美价值的独特的才是有生命力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电视栏目的主题定位应该是越纯越好。关于栏目,有一个审美的概念,那就是有界而无限,无界而有限,这其中的“界”就是主题定位,就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意思。例如,近年来,中央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固原广播电视台因势利导,于2014年策划开办了一档新栏目《德行大原》,以电视纪实手法真实客观地记录这块黄土地上发生的“好人好事”,既吻合主旋律,又很接地气,栏目开播以来,深受好评。

市县电视台如何办好特色专题栏目 篇7

衡量一个电视台综合水平和能力的关键在于该电视台所开办的专题栏目质量。近几年,各大省市众多媒体和卫星频道的不断参与,促使竞争也越加激烈,这给市县电视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市县电视台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才能站稳脚跟,将自办栏目做得更大更具有竞争力,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欣赏水平,如何才能不断提高节目的收视率,这也是各市县广电人员一直研究和探索的话题。市县电视台怎样办好具有特色的专题项目,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1. 制约市县电视台办好特色专题栏目的因素分析

市县电视台想要将专题栏目做大做全并非易事,而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市县电视台受自身条件的约束,能够利用的资源素材比较少。央视所取的素材和报道的题材都面向全国,而市县电视台所能选取的则局限在本地社会生活范畴内的素材和报道题材,能够运用和选择的新闻资源本就比较少,再加上栏目不断播出,时间一长新闻资源就容易缺乏。另一方面是市县电视台所能运用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十分有限,并不能长时间承受专题栏目的消耗,此种情况下各专题栏目将会面临形式僵化和内容匮乏的局面。市县电视台想要突破这种困境就必须要有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摆脱眼前困境。产品想要赢得更多客户的青睐都需要不断更新换代,同理电视节目不断推新、灵活多变,才能更具有活力和生命力。但是怎样进行创新呢?照搬照抄中央或省市成功频道的栏目模式显然是行不通的,市县电视台其本身具有的资源也很难达到中央省市频道的规模,即便勉强达到也会因栏目空泛没有深度,没有特色而渐渐匮乏失去观众。因此,市县电视台想要在日趋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必须要立足于实际,运用当地基层最生动、珍贵的一手题材创办出具有地域特色、风俗民情的专题栏目,从而赢得观众的青睐。

2. 市县电视台特色专题栏目运作的具体策略

2.1 转变经营理念,加快电视栏目产业化进程

电视行业创新和改革的新目标已转变为进行电视栏目产业化,这一理念也被越来越多的界内人士所认可并采用。对于传统的电视栏目而言,电视栏目产业化在运作方式上对他们有着巨大的冲击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为延续着传统栏目运作方式的市县电视台提供了良好的借鉴作用。作为电视台重要单元之一的专题栏目,在具体运作时,需要转变其经营理念,加快电视栏目的产业化进程,这也是市县电视台想要使专题栏目得到更好发展的必经之路。进行电视栏目产业化不仅遵循了传播的规律,保证了媒体的导向,还能很大程度上提高市县电视台专题栏目的内容品质,给电视产品带来更多的丰富内容和新的途径。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和推动中的情况下,市县电视台应当建立传媒集团,逐步弱化事业单位性质,运用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相关机制,来展现电视节目将会面向产业化和市场,此外将新闻以外节目的部门渐渐融入到市场管理中去,进行制播分离,可将节目拍摄制作的相关事宜委托给音响公司进行。

2.2 抓好盈利点,创造电视栏目产业链

市县电视台在专题栏目运作中难免出现经费缺乏的现象,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电视栏目自身盈利功能比较低,专题栏目一旦有了盈利,进行产业化发展就有了基础。电视栏目想要盈利最基础和重要方法就是提升收视率和节目价值,吸引更多的广告,而这就需要所办专题栏目具有一定的品味和质量,才能吸引受众持续关注。市县电视台想要吸引更多的受众,就必须将节目策划、节目摄制、节目播出等做好。市县电视台如若有精品栏目,不仅可以在本台进行播出,还能够将此精品栏目转卖给其他电视台。比如大家所熟知的《天下女人》《鲁豫有约》等精品栏目能在好几个电视台看到。这些栏目通过发行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节目的收入,增加了此节目在各地的影响力,逐步突破了市县电视台的束缚,面向更多的地区。与此同时,专题栏目需要建立制作是为了赢得更大的市场理念,重视音像和图书等衍生制品的开发,加大栏目影响力和曝光率。

2.3 注重节目本土化,让地域文化得以传承

市县电视台在栏目制作中需从当地地域文化出发,充分运用当地独特资源和地域文化,创办出具有浓厚本土化、地域化和特色化的专题栏目。不能总是照搬或效仿央视、省台当红节目。市县电视台本身就属于基层媒体,面向基层,具有本土特色的专题栏目其受众也比较多,当地甚至区域外都会有长期受众,通过媒体进行文化传播,专题节目所能发行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广,不仅能将本土文化继承和发扬,还能提升节目的收视率。

2.4 顺应时代发展,满足受众需求

媒体的发展已从卖方市场慢慢转换成了买方市场,在此环境下媒体若想获得受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首先就需要主动适应受众的需求,对受众要主动关注。其次,重视对受众的精准定位,打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媒体形象,以确保在传媒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最后,市县电视台可利用微信公众号和微博等形式同受众进行互动,给受众一定的发言交流机会,加强同受众的联系,让他们成为长期受众。

2.5 强调贴近性,创新栏目形式

《科技之窗》栏目自1998年7月开播十几年来也可谓经久不衰,此栏目就是以贴近实际、群众、生活为主,满足人们对技术、知识、致富信息的渴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该专题栏目形式也出现了僵化、呆板,无法跟上形势的情况。为改变这种情况,增加专题节目的可视性,就必须将这种单向式教化的报道模式转变为以服务为主的双向交流模式。此外在进行选材时,开通热线电话,便于了解受众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对专题栏目内容做出适当调整。专题栏目中可加入生动鲜活的故事,增加情节的趣味性和感染性。《科技之窗》进行改版后已更多注重科学的方法、过程、精神的传播,在很大程度上普及了科学知识,对广大百姓具有启迪作用,这也更加吸引了受众的关注,增加了互动,提高了栏目的收视率。

2.6 制定激励机制,加强人才建设

从整体来讲市县电视台无论是在制度、体制上,还是在用人机制上都是比较落后和僵化的,并不重视人才的培养,这也导致了市县电视台专题栏目竞争力不强。面对这些问题,可通过对员工进行持续性、系统性的专业培训来加强员工自身的业务才干,电视台可更多地开展栏目策划、专题制作、媒体经营、电视制片管理等相关专业培训课程,才能更有效地提高采编人员整体新媒体素质,为电视台培养更多的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全能型媒体人才。与此同时,对采编人员业务能力大小也要引起重视,可以请业界、学界的专业人士或者资深专家前来做传媒方面的讲座培训,并进行业务交流,以此来加强采编人员挖掘、整合资源的能力,加强员工间的竞争意识,提高市县电视台整体水平。

3. 小结

市县电视台想要办出具有特色的栏目,办好专题节目,就必须结合当地地域特色、受众需求、时代发展趋势来对专题栏目进行充实、调整和完善。将丰富的内容与灵活多样的节目形式相结合,并加以深厚的乡土文化气息和地域性地方特色来创办专题栏目,这不仅能贴近受众、打动受众,更为市县电视台专题栏目的不断发展创造了条件。

参考文献

[1]向翠林.讲述“真”“情”故事缔造期刊神话[D].华中师范大学,2006.

[2]陶贤都.大众传媒与公众科学素养的培养[A].全民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6.

电视专题栏目 篇8

“OBE”教育(OutcomeBasedEducation)20世纪90年代产生于美国,作为一种现代教育理念,“OBE”强调学校教育的重点应当是教育的“结果”或“产出”,即考查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应当追问学生通过学校教育,最后学到了什么,获得了什么技能,这些对于学生日后在社会中谋取职业能够提供什么帮助等。由于“OBE”教育这种强调以“结果”或“产出”为导向的教育理念,因此,也被称为“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或“学习产出型教育”。

本世纪初,“OBE”教育被引入到我国的学校教育中,从理论背景来说,“OBE”教育模式的出现对于我国现有教育理念构成了极大冲击,极有可能实现当下学校教育范式的一次根本转换。特别是针对我国教育状况来说,主要实行的是一种偏向“课堂灌输”的教育模式,整个教育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长久以来所造成的后果是:一方面课堂教育效果不理想,课堂上缺乏师生互动;另一方面,传统教育模式仅局限于课堂,并未长远考虑到课堂知识向社会应用转化的问题。而“OBE”教育模式的出现,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育模式的两大弊端。

“OBE”教育理念的核心是“结果”,所有的教学最后都要围绕“结果”来考虑。但关于对“结果”的认知上,会存在许多偏见,这里需要申明的是,“OBE”教育中的“结果”并不是最终的或最后的“结果”,如学生毕业时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这种评价或判断显然过于绝对,且不利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的纠正。因此,“OBE”教育所强调的“结果”是阶段性和动态性的,在学生阶段性的学习之后,能够清晰地考查学习的效果。

另外,“OBE”教育虽然强调学习的结果,但在结果的背后必须要有非常系统的过程设计,以某些确定的原则作为学习的核心理念,这样才能保证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具体来看,这些原则包含四项:一是明确地聚焦于最终有意义的结果;二是为成功扩大机会并提供支援;三是对所有成功寄予较高的期待;四是从最终的结果反向设计[1]。这些原则描述了“OBE”教育在追求“结果”的前提下,如何通过系统化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来实现最优化的教育结果。

2“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导入“OBE”教育理念的意义

随着当今媒体单位用人需求从“专业型”向“全能型”转变,以及媒介环境整体向新媒体转型,广播电视学专业的课程也处在改革的十字路口。可以说,这种改革面临着两个层次的挑战:第一,广播电视业越来越感受到来自互联网行业的冲击,广播电视业逐渐式微,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很难到“对口”的电台、电视台就业,与之相对的则是,互联网行业蒸蒸日上,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如果广播电视学专业能够把握这个契机,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则无疑解决了专业就业的难题;第二,如今的媒体单位越来越偏好“全能型”的人才,这就要求广播电视学专业的毕业生系统掌握采、写、编、录、剪和播等各种技能,这给广播电视学专业培养人才提出了不小的挑战,而“电视专题与栏目”这门课程对于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要求是“全能型”的,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可以很好地评估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是否掌握了必备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是否能够满足日后到媒体工作的条件和需求。

从实践层面来说,“电视专题与栏目”这门课程作为广播电视学专业的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更主要考查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熟练掌握电视专题片、纪录片、电视节目的策划、拍摄、剪辑和制作等实践技能。本课程最主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实现课堂教学与社会应用之间的无缝对接,即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职场之后,立即能够将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职场当中。这种多元化的考核模式,可以说非常精准地体现了“OBE”教育的理念,即“理论知识考核,实验结果考核以及校外考核。”[2]可以说,“OBE”教育模式不仅为“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极其有意义的理论模型,且在该理论模型的框架内,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教学导入“OBE”教育理念,对于推动“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就是由过去重理论轻实践开始转向理论与实践并重,加大课堂实践的教学内容,并借此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基于“OBE”教育模式下的“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教学改革,要在已有改革基础之上更加完善课堂实践部分的内容设计,并且将媒体单位对媒体人才的需求标准,纳入到课程教学的评估项目中来,实现老师、学生、用人单位三元互动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推动“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教学改革,以及培养更适合当今媒介环境变化的广播电视学专业人才。

3基于“OBE”理念的“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模块设计

尽管“OBE”教育始终强调以“结果”作为评价学校教育的主要标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结果”是唯一标准,“OBE”之所以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就在于它是以“结果”为核心的多元评价体系,“在评价的过程中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既要注重学生终结性成绩,也要注重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的形成性成绩,两者相互结合,关注学生学习成绩及进步情况,注重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既关注学生分数的成绩取得,也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总结性评价。”[3]综合来看,“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模块设计应当包含四个方面。

3.1理论知识讲授与互动

实践技能必须要有理论知识的指导,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让学生从宏观上了解“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的课程目标、知识结构、实践环节等,理论知识部分主要讲授的内容包括三部分:电视专题片、电视纪录片和电视栏目。在课堂讲授过程中,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加深对这三部分知识内容的认知,并就其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探讨互动。

3.2课堂实践

围绕“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实践课的形式尽可能多元化,主要包含以下内容:主题辩论,主要考查学生对社会热点新闻事件和人物的认知程度和思辨能力;现场模拟,主要考查学生对当下热门电视节目的熟悉和了解程度;节目制作,主要考查学生对电视专题片、电视纪录片、电视栏目等节目内容制作的相关技能。

3.3师资联合教学

《电视专题与栏目》课程需要学生掌握系统的电视节目制作流程,涉及采、写、编、录、剪和播等。因此,在本门课程的学习中,需要本专业的其他老师在相关专业技能上予以指导和建议。

3.4“请进来”与“走出去”

“请进来”与“走出去”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时刻将课程教学目标与社会应用结合,为此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请媒体专业人士亲临课堂进行讲授或指导,帮助学生了解当下媒体的人才需求、媒体经营方式等问题。此外,让学生走出课堂,到媒体进行参观学习,亲身体验,如此,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有效整合课堂内外学习资源。

基于“OBE”教育理念这种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电视专题与栏目”在进行课程模块设计时,也需要以此作为指导原则,从多元的角度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并最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姜波.OBE:以结果为基础的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3(3).

[2]凤权.OBE教育模式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研究[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6(3).

电视专题栏目 篇9

一、《海峡艺术名家》的节目定位与主题取向

在切入主话语之前, 有必要简要介绍一下《海峡艺术名家》栏目。该档栏目由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福建省文联与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共同主办, 海峡电视台和福建省电视艺术家协会具体承办。该栏目的创立, 不仅体现了福建省委宣传部部长李书磊所强调的“推动福建文艺繁荣, 打响福建文化品牌”的讲话精神, [2]同时也体现了强强联合的资源整合优势。它立足福建, 跨越海峡, 辐射海外, 挖掘整合华人艺术界的文化和人脉资源, 通过在海峡卫视黄金时间播出, 在海内外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海峡艺术名家》采用季播方式, 每季10集, 每集24分钟。每期重点推介一位在国内外文艺界都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闽籍文艺家。该栏目自2013年12月开播以来, 迄今已完成制作60位闽台两岸文艺家专题, 播出4季40期节目。

根据栏目创设的背景, 确立节目定位, 进而确定人物专题系列的主题取向, 是前期策划的首要任务。显而易见, 《海峡艺术名家》的定位是一档高端的人文艺术类栏目, 它区别于通常的电视人物专访、佳作鉴赏以及文化现象解读等节目, 以艺术家个体为表现对象, “海峡、闽籍”是其鲜明的特色, “艺术名家”是其个性的标签, “佳作”更是承载文化内涵的核心载体。其核心指向一如我们栏目的口号所言:“传承八闽九州人文根脉, 聚焦两岸三地艺术名家。”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它不同于一般的社会人物专题, 而是指向特定的文学艺术家群体。而这个特定群体有两大特点:一是, 他们既是“小众”的, 但又是最具影响力的;二是, 他们既是“普通” (人) 的, 但又是最具有时代性、情感性和可塑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主题取向上, 必须根据这个特定群体的特点, 更加注重思想深度和人物个性特征的挖掘, 不仅要表现艺术家的人生经历、艺术成就以及创作感悟, 感受艺术家的个性魅力, 提升更为丰富的美学鉴赏体验;更要注重引导受众进入艺术家的生活空间和艺术天地, 弘扬健康向上的时代精神, 传递积极的艺术观和价值观, 从而实现我们的主题诉求。

有了一个总体的主题取向, 然后根据这个主题和不同人物特点, 组织素材、谋篇布局以及精当地选择恰到好处的表现方法等, 这是不变的基础, 撰稿、拍摄以及后期的剪辑、包装, 都将围绕这个主题展开, 并逐步加以完善。这里的关键问题是,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 挖掘出人物的特点, 凸显主题思想, 让时代精神能得到更好的传播呢?以第一季播出的人物专题《章绍同》为例, 我们曾大量搜集方方面面信息, 对作曲家章绍同这个人物的性格、背景以及大量的作品, 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分析, 发现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作为当代著名作曲家, 章绍同的影视音乐作品广受影视界的瞩目, 而凭借《苦藏的恋情》、《相爱在西双版纳》、《周恩来的四个昼夜》三部杰作, 章绍同三度捧得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音乐奖, 这是我省音乐界获此殊荣的惟一一人。章绍同的三部获奖作品, 虽然表现的是不同地域 (闽南、云南、河北) 、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内容, 但高扬的却是一种不屈不饶、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和时代主旋律。这就是我们要寻找的拍摄中心点, 抓住了这个中心点, 就找到了实现主题的突破口。据此, 我们以章绍同的创作时间为纲, 以三度捧得金鸡奖的作品为目, 从容展开叙事, 既展现了章绍同不同时期的创作历程和创作特色, 又完成了弘扬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精神的主题诉求。正如他本人所说:“我希望作品能够被听众所接受, 那么创新的路可能要一直走下去, ‘土’和‘新’加起来可能会产生另外一种气象出来, 可能就会创造出一种我自己觉得很新的东西, 但是又能够把我们民族的灵魂, 民族文化的根能够保住。”

二、《海峡艺术名家》的典型原则与精当选材

《海峡艺术名家》栏目拥有着强强联合的资源整合优势, 它立足福建, 跨越海峡, 辐射海外, 闽籍华人艺术界的文化和人脉资源十分丰富。据我们初步统计, 全国乃至海外的闽籍艺术家多达数万人, 而在海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坚力量乃至领军人物也有上千人。如何在这些资源中尽可能精当地筛选出我们栏目的拍摄对象, 是对我们策划能力与水平的一大考验。

根据栏目的定位, 我们首先设置了两条入选标准:一是必须是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闽籍艺术家中坚人物或后起之秀;二是必须顾及十二个艺术门类之间的合理搭配和大致平衡, 以及广大受众的收视感受与经验。这是栏目定位的基本要求。但是, 如果仅仅凭这两条, 还是远远不够的, 或者说我们将有可能陷入另一种被动。因为我们不是在选“代表”或选“劳模”, 不是拼“资历”或搞“平衡”。我们需要遵循的是艺术创作规律, 首要必须考虑的是艺术创作的“典型化原则”, 即恩格斯在评价哈克纳斯的中篇小说《城市姑娘》时所提出的著名论断:“现实主义的意思是, 除细节的真实外, 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3]

从文学创作原理引申开来, 电视人物专题创作同样必须遵循这一“典型化”原则。这里所说的“典型人物”, 虽然是非虚构类人物, 与文学作品的人物有所区别, 但就其本质来说有着很大的一致性。典型人物是个性与共性高度统一的艺术形象。在典型人物身上既有鲜明的独特个性, 又能反映出某些特定的阶级、阶层、群体的特征和本质。也只有通过个性才能反映共性。比如作家是一个以文字形态进行形象思维的群体, 他要求有丰富的想象力和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等, 这是一种共性。而落实到个体的某位作家, 他们的经历、阅历、文学修养、个性特征等就千差万别了。而我们要选择的, 正是某些最具独特个性的成就卓著的文学艺术家个体。

那么典型环境又是什么呢?典型环境是指专题人物所生活的、能够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本质的特定环境, 它在某种程度上促成了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是相互依存、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 典型人物必须生活在典型环境中, 典型环境对典型人物性格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 典型环境也只有通过典型人物的活动才能呈现出来。

一般来说, 每一个典型人物 (当然包括文艺家) 身上, 都有许多特别出彩的亮点, 在大量的素材面前如果不进行精心细致的筛选, 而是面面俱到, 平均用力, 其结果必然亮点相互遮蔽, 要么让人眼花缭乱, 不知所云;要么“彩而不亮”, 适得其反。第一季播出的福建著名诗书大家赵玉林, 是一位百岁高龄的艺术家, 著作等身, 一生坎坷, 充满传奇色彩。而他的百年经历浸染着岁月的雨雪风霜和时代的鲜明烙印。这正是我们所以选中他的理由。或者说, 他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典型人物”了。在电视专题有限的时间内, 要表现他的百年经历, 时间跨度特长, 处理起来难度很大。这就需要我们去认真梳理, 精心取材, 一般先梳理出一条纵向的时间线, 也可以横向的事件线, 并从中发掘这个人物的“典型环境”和典型事件。在赵玉林百年人生中, 最宝贵的青春岁月 (中青年时期) 是在劳改农场的苦难中度过的, 这就决定我们的描述必须聚焦这个“特定环境”了, 而在这个“特定环境”中, 人物的生存状态、行为逻辑以及精神品质等又将发生哪些变化才是关键。漫长的苦难岁月并没有让赵玉林陷入绝望, 罕见的宽容与超脱让他在消解苦难的同时, 一如陶渊明般感知着天地人间的美好。赵玉林诗词创作史上的一部十分重要作品———《莘野随录》就诞生在这个时期!在这本《莘野随录》中, 处处充满了如《喜雨》一般令人感到清新自然的田园诗作。23年农场生活, 除了诗词、散文, 赵玉林还创作有《青陵台》等历史剧十种, 后来还根据农场生活写了30万字的小说《南冠思》。理清了这个思路, 文艺创作的“典型化原则”就变得十分具象而生动了。以这样沉甸甸的份量和鲜明的个性特色, 不愁拍不好这个电视人物专题了。

三、《海峡艺术名家》的创作理念与叙事特点

《海峡艺术名家》作为专题人物系列栏目, 必须确立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创作理念, 保持相对统一的叙事风格和高端的艺术品质, 这是前期策划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核心理念是真实性原则, 真实之所以至关重要, 就在于它是艺术魅力与艺术价值的基石。只有具备真实性的艺术作品, 才会生成巨大的艺术吸引力和审美征服力, 才会使读者受到强烈感染, 获得精神上心智上的享受与教益。因此, 黑格尔说:“艺术的特性就在于把客观存在 (事物) 所显现的作为真实的东西来了解和表现。”[4]别林斯基也指出:“一部真正的艺术作品, 总是以真实性、自然性、正确性、现实性来打动读者, 使你在读它的时候, 会不自觉地、但却深刻地相信, 里面所叙述或者所表现的一切, 真是这样发生, 并且不可能按照另外的样子发生。”[5]德国电影理论家齐格佛里德·克拉考尔在《电影的本质》一书中也说过, 电影按其本质来说, “跟我们的周围世界有一种显而易见的亲近性, 当电影记录和揭示物质现实时, 它才是名副其实的电影。”[6]

电视人物专题片的真实性原则, 简言之, 就是必须通过对真人、真事、真情、真景的客观记录, 来体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风貌, 它主要体现在作品的纪实手法和纪实风格上。这种真实性原则, 是电视人物专题片创作所必须遵循的, 也是保证艺术品质的关键。具体落实在节目上, 我们采取的创作方针就是纪实与访谈相结合的叙事手法, 通过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和代表作品的解读这两条线索, 将人物和作品置于特定场景之中, 并通过舒适轻松的“回忆场”, 引领广大受众走进艺术家的生活空间和艺术天地, 感受艺术文化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熏陶。

艺术家首先是人, 然后才是艺术。艺术家的人物专题首要的还是要刻画好人物, 尤其注重人物的细节刻画和情感抒写, 并结合艺术家代表作品深入浅出的通俗解读, 互为映照, 在纪实的基础上追求完美, 在提升文化价值中追求作品的风格化, 使真上升到美, 才是电视人物专题创作理念的根本目的和用意。例如《海峡艺术名家》第二季人物、著名文艺理论家孙绍振, 被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尊为恩师, 著名作家余秋雨心目中“现代意义上”的性情中人。他在学术上自成体系, 所著文章《新的美学原则在崛起》曾在中国文坛引起大震荡, 如今更成为当代文学史的重要历史文献;他著作的《文学创作论》一版再版, 创造了当代文学理论著作漫长的销售生命期。他言语犀利, 个性张扬, 岁月流逝, 并没有带走孙老的直率和犀利, 幽默乐观的天性反而使得身边人愈发感受到他的平顺自然, 亲切可爱。编导抓住他的个性特征, 注重在访谈和细节刻画上下功夫, 在拍摄中着意捕捉他富有亲和力的行为举止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特征, 让他直率犀利、幽默乐观的个性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真正把余秋雨所说的这个“性情中人”鲜活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一位从未与孙老谋面的观众看完节目后, 感慨地说:“这样的艺术家真的太可爱了!”由此可见, 细节镜头对观众所产生的冲击力, 是广播和报纸所无法具备的。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 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 对细节的着意刻画对于完成整部专题片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在专题拍摄的过程中, 我们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许多已经发生的往事, 并经常为逝去的场景无从表现而苦恼, 有时用老照片、老资料, 有时甚至应运情景再现的方式, 而最为简洁的方法是运用被采访者的同期声叙述, 真实而生动。电视人物专题节目制作越来越重视对同期声的运用, 并非没有道理。我们之所以特别强调“纪实与访谈相结合”, 强调“访谈”同期声的应运, 一方面它能够使画面人物语言达到“声画合一”, 以增强专题内容的真实感、可信度和亲和力, 同时还可以作为一个蒙太奇因素连接电视节目的结构框架;另一方面它又可以通过人物的叙述, 真实地再现许多已经发生的往事, 复制一个让受众感同身受的“第二现场”。而对于文艺家专题, 同期声的运用就更加显得重要了!它不仅可以体现艺术家的个性特点, 同时, 通过舒适轻松的“回忆场”, 引领广大受众走进艺术家的艺术天地, 体察艺术家的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感受艺术文化的审美体验和艺术熏陶。

《海峡艺术名家》第二季人物郑小瑛, 新中国的第一位女指挥家, 她出生在上海知识分子家庭, 19岁三次从家中逃走, 奔赴中原解放区;30岁留学苏联, 成为第一位登上莫斯科歌剧院的女指挥家;古稀之年还只身南下, 创办中国第一个民办交响乐团。可以说, 她是目前全世界仅有的年过80仍然频繁演出的女指挥家。在郑小瑛的音乐人生中, 苏联的学习经历显得尤为重要, 而你要记录或再现它的经历, 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但编导者独具匠心地运用访谈的同期声, 又恰到好处地与解说词相衔接, 简洁而又生动地描述了事件的始末, 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段的同期声是这样的:在这期间, 郑小瑛见到了出访莫斯科的周恩来总理。“这是非常难忘的一刻, 周总理问我你是学什么的, 我说我是学指挥的。他说‘女同志学指挥很不容易啊, 国家现在是困难时期, 你们要好好学习, 报效祖国’。那次周总理还叫我们唱《洪湖水浪打浪》, 我们在莫斯科不知道国内这歌已经很流行, 周总理问你们谁会唱洪湖水浪打浪啊, 我们这些学音乐的人都不敢说话, 他说国内三岁孩子都会唱, 你们学音乐的怎么不会啊?总理说:‘来, 我带你们唱!’说着就领头唱了起来:“洪湖水啊……”如此简短的细节描述, 传递的是一种强烈的现场感, 轻易就把观众带入当年莫斯科的音乐之夜。

当然, 对于一位艺术家人物专题来说, 光是事件的复述是不够的;同期声的运用, 需要更进一步地传递艺术家的思想经纬和内心情感。专题片《郑小瑛》不仅带你走近一位女指挥家的传奇人生, 还处处让你看到她的思想火花和丰沛的内心情感。这部片子的结尾, 有一段意味深长的同期声, 尤其令人难忘。郑小瑛说:“我认识北京一个很著名的词作家阎肃, 其实他平常生活里很不严肃的, 我们常常开玩笑。我们有一次讲到生命, 我说将来要是倒在指挥台上, 那是多幸福的事情。他说, 哇, 那太浪漫了。” (引自专题片《郑小瑛:爱乐人生》) 简短的一段同期声, 却让我们深深体味到了一位艺术家视艺术如生命的挚爱!能不能及时而敏锐地捕捉到被采访者这些思想和情感的闪光点, 则是对采访者职业素养的考验。

当然, 一部好的人物专题还要其他元素的综合考虑、合理使用, 比如解说的文字组织, 声音与画面、画面与灯光的处理, 画外音与字幕的表现, 以及精良的后期制作等多方面的协调。

综上所述, 要想制作好精美的人物专题片 (或栏目) , 前期策划是关乎成败的重要一环。既要找准定位, 明确导向;又要精准选题;同时还需要确立创作理念, 统一叙事风格。这几个方面既相互制约又相互贯通。只有这样, 才能将我们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主题意旨, 淋漓尽致、深入浅出地传播到每一位观众的心目之中。

《海峡艺术名家》前四季节目播出后, 在广大受众尤其在省内外文艺界引起了热烈反响。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秘书长、影视评论家王占海评论说:“福建省文联与海峡台联办这一档节目, 在全国当属首创!立足福建, 跨越海峡, 辐射海外, 整合两岸闽籍文艺圈的文化和人脉资源, 向海内外展示中华文明的软实力具有特别深远的意义!”

著名文艺评论家孙绍振认为:“这是一档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好栏目, 入选的对象在国内外文艺界都是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领军人物或后起之秀, 这本身就有很高的收视号召力;每期节目都有它的看点和亮点, 好看、耐看, 雅俗共赏。”新锐作家北村用8个字评价《海峡艺术名家》:“用心, 认真, 专业, 纯粹, 比我想象的还好!”

摘要:本文以《海峡艺术名家》栏目为例, 深入阐述了电视人物系列专题的策划路径, 重点就前期策划的主题取向、精当选材、创作理念、叙事特点等诸项要素, 结合人物专题创作实例, 进行了富有创意的分析与论述, 并鲜明地提出了独家见解, 对当下电视人物专题创作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人物专题策划,主题取向,精当选材,创作理念,叙事特点

注释

1[1]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47.

2[2]李书磊.打响福建文化品牌[EB/O L].人民网, 2014-10-24.

3[3]恩格斯致玛·哈克纳斯[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 [C].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454.

4[4]黑格尔.美学 (第一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1:151.

5[5]别林斯基.别林斯基选集 (第二卷)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196.

电视专题栏目 篇10

一、电视新闻专题在应对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优劣势分析

长期以来, 电视新闻专题报道相对落后于事件发生过程。在应对突发事件报道中, 电视新闻专题的劣势是十分明显的, 其最大的劣势就是时效性不强。但是电视新闻专题由于形态独特, 信息量大, 也有自身的优势。

(一) 电视新闻专题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劣势所在

首先, 从硬件上看, 和平面媒体相比电视采访受设备制约因素较大, 电视拍摄要求声像俱全, 硬件方面包含摄像机及其辅助设备, 拾音设备等, 从前期带着摄像机到新闻第一线采访到后期将素材转移到编辑机进行编辑, 所需花费的时间成本较高。其次, 和电视消息相比, 电视新闻专题的前期采访要求更高, 需要更深入的采访, 除了展现突发事件本身的表象之外, 还需要仔细捕捉细节, 探寻事件背后的真相, 因此往往需要采访多个相关部门, 时间也就更为紧迫。最后, 从后期剪辑来看, 电视新闻专题素材更多, 节目容量更大, 需要对整个节目进行更加精巧的构思, 制作过程相对复杂, 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二) 电视新闻专题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优势所在

可以说, 在信息化时代, 面对因特网、手机资讯尤其是微博等新媒体的围追堵截, 电视新闻专题从传播速度和手段上看似乎疲态尽显, 不过, 电视新闻专题应对突发事件报道方面的优势也是很明显的。[2]首先, 从媒介属性上看, 新媒体虽然速度更快, 却是鱼龙混杂, 真假难辨, 电视媒体因为有画面, 有声音, 有当事人采访, 显得更权威;其次, 从传播立场上看, 新媒体倾向于“私器”, 电视媒体则倾向于“公器”;再次, 从功能表现上看, 电视媒体更是具备其他媒体无可比拟的优势, 尤其是在细节刻画方面, 更是明显;最后, 电视新闻专题在报道深度上优势明显, 如今, 人们已不再满足对突发事件的表层了解, 受众不仅需要“舆”———新闻信息, 而且更需要“论”———媒体的观点和见识, 这就需要主流媒体的深度报道, 通过深度的解释性、分析性、调查性报道去挖掘事情的来龙去脉。

二、电视新闻专题在应对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快速反应策略

可以说, 电视新闻专题在应对突发事件报道中的优势和劣势都是十分明显的, 那么, 电视新闻专题在应对突发事件中应该如何扬长避短, 占据新闻报道的制高点呢?笔者长期从事电视新闻专题制作, 并多次参与突发事件报道, 现就自身的工作体会和国内的一些成功案例作如下分析。

(一) 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突发事件报道应急保障机制

在突发事件报道中, 笔者深刻地感受到, 只有制度有力、保障得力, 才能最大程度实现“快速反应”。这其中包括了采编通讯设备和交通等方面保障。2011年“7·23”温州动车追尾事故震惊全国, 事故发生于晚上8点27分, 记者于当天晚上9点左右获知消息, 决定出发前往温州进行报道。根据《新闻启示录》栏目的相关预案, 从选题的审批到车辆、拍摄设备以及摄像师的落实都是一路绿灯, 当天晚上9:30, 报道小组就从福州出发前往温州事发现场, 从获知消息到派出人员, 时间不过半个多小时。在前后方的紧密配合下, 第二天晚上《新闻启示录》栏目顺利播出温州动车事故的报道。众所周知, 电视台的设备管理制度是很严格的, 一般前期拍摄设备都是由设备库统一管理, 摄像人员外出拍摄时需派单领取设备。这样的管理制度可以保证设备的规范和安全使用, 但是对于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来说机动性不足。《新闻启示录》栏目组为增强快速反应能力, 特别准备了一整套相关设备, 并将设备存放于应急小组手中, 确保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随时启用。这套设备包括一部摄像机, 一台具备编辑功能的笔记本电脑, 一张可以确保传输的无线网卡。另外车辆上面还有配备导航系统, 确保能够第一时间赶到现场。而在选题审批和车辆的安排上, 集团和部门领导也给予了大力支持, 特事特办, 通过电话请示, 事后补审批单的方式保证报道小组能够在大事发生时尽快成行。所谓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大家一定不要小看诸如设备、车辆这样的细节, 这往往是决定报道是否及时的关键。

(二) 成立一支专门的突发事件报道队伍

组织突发事件报道, 关键是要有一支召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人才队伍。突发事件报道队伍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行动迅速、敢于攻坚克难的前方采访队伍, 二是思路缜密、保障得力的后方编辑队伍, 三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外联信息队伍。

对于福建来说, 类似暴雨台风这样的自然灾害可谓“家常便饭”。应对这样的突发事件, 栏目要配备专门的突发事件前方报道记者, 这些记者必须能随叫随到、具备攻坚克难的敬业精神和随机应变的新闻敏感。另外, 由于前方记者位于新闻一线, 往往掌握的都是“点”上的情况, 后方组稿的编导应密切注意事件发展的最新情况, 及时和前方记者沟通。2013年5月20日, 在一阵暴风雨过后, 福州市五一中路状元巷26号的一栋民房突然发生了坍塌事故, 《新闻启示录》栏目在得知消息后迅速派出记者前往现场。由于现场比较混乱, 记者在事发现场获得的资讯有限。栏目组后方编导一方面与事故方、公安、当地党委政府加强联系, 落实情况, 另一方面也将这些消息和情况及时反馈给前方记者, 并发出具体采访指令, 这种“后方”指挥、前方”采访的模式在《新闻启示录》栏目应急报道中经常出现。当然, 有的时候也存在“前方”指挥“后方”的情况, 那就是在前方相对了解到全面的情况, 需要后方“补台”的情况下。例如2012年8月, 台风“苏拉”袭闽, 《新闻启示录》派出两路记者分赴沿海地带, 了解各地防抗台风的准备工作。在前期采访即将结束时, 前方记者认为如果只是体现“点”上的情况, 说服力还是不强, 因此通过与后方的沟通, 栏目组再派出一路记者采访省防汛抗旱总指挥部、省海洋渔业厅等相关部门, 做到了点面结合。可以说, 正是前后方良好的沟通配合为报道的全面性提供了保障。

除了前后方配合机制外, 在突发事件应急报道队伍中, 外联信息队伍也是不可或缺的。外联信息队伍承担的任务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 迅速和当地政府、公安、交通、交警、消防等各方面取得联系, 为前方记者采访提供方便;二是对网络信息、现场图片和现有视频进行收集和甄别, 为突发事件报道提供多维度和多角度的信息来源, 让报道更加全面真实。

(三) 挖掘节目内容深度

美国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认为:“在一个社会中, 谣言的流通量 (R) 与问题的重要性 (I) 和涉及问题的证据的暧昧性 (A) 之乘积成正比例, 即R=I*A”。[3]这个公式标明, 来自正式渠道的有证据的信息不足, 状况的暧昧性增加, 会推动人们通过谣言渠道寻求信息。这表明媒体要向受众发布真实的、有影响力的声音, 才能压制不良信息的传播。对事件的深度报道和解读, 正是压制住不良信息传播的最有效方法。电视新闻专题的优势恰恰就在于深度。和网络消息和电视直播相比, 电视新闻专题往往很难第一时间发声, 在抢不到第一落点的情况下, 电视新闻专题要争取抢到第二落点, 要着眼于独家、深度和评论上下功夫, 在遵守新闻宣传纪律的前提上做到新闻真实、报道得当、分析到位、点评有力。

在深度上下功夫, 就必须在进行报道的基础上, 解析该突发事件背后的成因, 即对事件本身进行深度挖掘。2012年7月24日, 福建省寿宁县发生一起载客三轮车翻入深沟, 造成14人死亡的事件, 福建电视台《新闻启示录》栏目记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后, 除了还原事件发生的经过和相关部门救援过程之外, 还发现了这起事故背后的深层次隐患。通过现场调查, 记者发现, 在当地像事故车辆这样的非法营运三轮车还有很多, 由于地处偏远山区, 当地的农村交通条件严重匮乏, 许多村庄没有通行公交车或者公交车班次过少, 当地人出行不得不依靠那些非法营运的三轮车。由于这样的隐患在短时间内还不能完全解决, 进而引出了农村交通安全这样一个大话题的讨论。可以想象, 如果单纯对事故进行报道, 而不是跳出事故本身进行独立调查, 电视新闻专题也就没有深度可言, 无法引导受众透过事故的表象看到本质。

综上所述, 要想解决电视新闻专题在应对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劣势, 就必须要扬长避短, 发挥电视新闻专题直观、形象、深入的特点, 加强评论和引导, 让受众在接受新闻的同时, 了解事件背后的真相。在评论方面, 尽量达到“貌似随口说来, 却是语重心长。举重若轻, 但却发人深省”。[4]当然, 再好的新闻报道、再深入的新闻解析, 如果不能及时与受众见面, 也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既要做到“深”, 又要做到“快”, 这就要考验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的管理者和参与报道记者的素质和功底了。

摘要:突发事件报道中, 电视新闻专题应该如何实现快速反应, 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本文在对电视新闻专题应对突发事件优劣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以福建电视台《新闻启示录》为例, 提出了电视新闻专题在应对突发事件报道中的策略, 认为电视新闻专题在报道突发事件时, 既要“深”, 又要“快”。

关键词:突发事件,电视新闻专题,机制

注释

1[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EB/OL].http://ww w.gov.cn/ziliao/flfg/2007-08/30/content_732593.htm.

2[2]李海琳.信息化时代突发事件报道中电视媒体优势浅析[J].视听, 2012 (3) .

3[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98.

上一篇:工程项目组织下一篇:生态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