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解说词

2024-08-13

电视专题解说词(共9篇)

电视专题解说词 篇1

总体规划, 纵观全局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 也是文字创作的的一种, 但是, 由于解说词在片中的特殊的作用, 它与一般的文字创作有很大的不同, 有它自己独特的规律。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写作必须着眼于总体, 把握全局, 也就是说, 在写解说词的时候, 一定要考虑画面语言的作用, 它需要再者的有机结合。

电视艺术是视觉语言和听觉语言相结合的艺术, 缺少任何一方都不能完整的表达世界。视觉语言包括画面, 图片, 图表, 字幕等, 听觉语言包括解说词, 同期声, 音乐音响等。电视艺术是上述语言元素共同组成的, 这些元素在一部电视作品中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 各有自己的位置, 不能互相替代, 也不能独立的存在, 只有在电视作品这个大系统中, 它们才有意义, 才显出自己的价值。解说词也不例外, 离开画面, 解说词便如同无本之木, 没有根基, 失去凭依。比如解说词中写道“这个人”“这种方法”等等, 没有画面的依托, 那么下面的话就好比是空中楼阁, 观众并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 你指的是什么。因此, 解说词写作首要的将自己融汇在作品的整体中, 全局中。与电视的其他语言信息元素相辅相成。特别是在纪实性的电视片中, 解说词更是只言片语, 如果单独拿出来, 你根本不知道它说的是什么, 它本身也不能完整的表达什么内容。

尽管是这样, 也不能说解说词自己独特的意义就没有了, 相反, 在各种电视语言互相本配合中, 每一种语言元素将更加有效的发挥自己的作用, 就像一个交响乐团, 画面与解说词可以说是作品的第一, 第二小提琴手, 在其他乐器演奏的和声中, 它们的声音应该是响亮清晰而饱满的, 这样整个电视作品也就产生了立体效果。对解说词的写作而言, 镜头的边框与具体的画面形象只是展开解说的基础, 它的内容可以联想到画面之外的更多的内容, 更多的信息。

解说词总体的规划是解说词创作的原则, 但是电视解说词大都不是一次成型, 它要根据全片的采访, 拍摄, 编辑, 合成的情况不断进行修改, 直到入库播出, 解说词的修改才会结束。

除了政论类的, 一般的电视作品的解说词都不是从头到尾将画面塞得严不透风, 面是尽可能的让画面多说话, 不到万不得已, 解说词才可以为画面进行一番解说, 所谓“事实胜于雄辩”, 画面已经历历可视了, 又何必解说词去多说呢?

开头和结尾

从整体上看, 一部作品的解说词像一条时隐时现的小河流, 呼应与点缀着画。就整体而言, 它自身显得比较零散, 但是在相对小的段落里, 解说词应该完整的, 开头与结尾都属于这种情况。

解说词的开头与结尾与画面的开篇与终止一样重要, 在电视片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开头是脸面, 好象是人见面时的第一印象, 决定着观众是不是要继续把这个节目看下去, 起着商品广告的作用, 开头的方法很多, 有的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 有的提出问题, 引出下文, 还有的景物描写, 烘托气氛, 还有的以抒情开头, 用勃发的激情点燃观众的心灵。但是不管用何种方式开头, 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为了吸引观众。所以说如果开头开的好, 就很容易在观众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解说词结尾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可以是总结性的, 也可以是照应性的, 还可以是抒情性的, 或者是含蓄的, 或者是号召性的。总之, 不管你用什么方式结尾, 一定要做到自然, 和谐。

注重细节描写

电视专题节目可以没有情节, 但是, 不能没有细节。如果没有了细节, 那么, 这个节目一定会很空洞无味。细节可以通过画面语言, 听觉语言, 视听复合语言来表现。解说词是表达细节非常重要的手段, 有画面语言难以企及的作用, 因此, 解说词写作必须重视细节描写。

叙述角度

解说词的叙述角度, 就好象我们站在不同角度去看一个事物, 必定看到不同的内容, 得出不同的结论, 因此, 选择什么样的叙述角度至关重要。

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是最常见的一种。这种角度, 作者不露面, 不受时间和空间以及作者主观观点的限制。比较自由灵活, 可以上下左右前后面面俱到, 达到多层次, 立体式阐述, 所以被称作全知视点。除了多方面, 全方位叙述的优点, 第三人称角度还给人以客观的印象, 作者超越于被介绍对象之外。但是这种角度由于推动了现场参与感, 往往让人感到冷漠, 不够真实亲切。

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是指解说词中的创作以“我”或者“我们”的身份出现。这种角度, 具有明显的参与意识, 有很强的现场感, 容易给观众真实感亲切感。同时, 用第一人称叙述, 便于发表意见, 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但是这种叙述方法受到我, 我们主观视点的限制, 超过这一视点之外的活动很难表现出来, 这样画面就会受到严格的制约。

还有一种就是多种人称交替的叙述方式, 这种方式灵活多变, 它既可以有深度又可以有广度, 既能客观的介绍, 也能抒发主观情感, 这种方式有第三人称和第一人称的共同优点。

解说词的叙述角度是多种多样的, 还有对话方式, 主持人方式等等。至于一部专题片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叙述方式, 那就要看这个片子的题材与主题而定了。

电视专题解说词 篇2

聆听百姓故事,关注百姓生活,欢迎收看《百姓故事》。残疾人是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我市28089名残疾人中,有近3000名视力残疾人,而白内障是致盲的一个主要病因。我市从2006年开展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以来,共投入资金100余万元,累计组织专家或专业人员筛查群众两万人次,为白内障患者实施手术2500多例,人工晶体植入率达98.1%,脱盲率达100%,累计直接经济收益达到1200万元,使无数患者拨开云翳,走出黑暗,拥抱五彩缤纷的生活。真正达到了“复明一个人,幸福一个家;复明一群人,和谐全社会”的社会效果。

用爱传递光明

同期声:高应华(打电话场景)采访:高应华

(做手术后情况,感谢)

高应华就是我市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的直接受益者。“复明一人,幸福万家”,因为复明工程,曾经不能自理的患者恢复了生活自理能力,重燃对生活的希望;因为复明工程,曾经视力模糊的患者现在可以利落地料理家务;因为复明工程,近乎致盲的年迈老人可以把亲爱的孙子看个够、亲个够……像这样患者接受手术复明后感激的场面、感谢的语言不计其数,还有很多患者自发的给残联送来了锦旗和感谢信。广大患者和群

众交口称赞党和政府关心弱势群体,心系百姓疾苦,为百姓做了一件好事、实事,使他们重见光明,获得第二次生命。

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是党和政府关心、关爱残疾人的具体体现。市委、政府把创建工作作为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来抓,高度重视,将“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列入政府的议事日程,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由卫生、财政、民政、残联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组,各乡镇也都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将创建纳入成员单位的工作考核范围,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及时出台了有关文件,制定落实了相关优惠政策,为白内障患者进行复明手术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创建环境。二是将创建工作纳入了各级政府部门工作的考核目标,做到了“三落实”,即:任务落实、责任落实、工作人员落实,市卫生局专门将此项工作纳入各乡镇(街办)卫生院考核范围,定期听取汇报,在全市形成了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创建工作良好局面。三是每年从财政拿出10万元,用于白内障复明工作的宣传、组织、发动、患者手术补助,为创建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撑。四是建立了市、乡(镇)、村(社区)三级眼保健网络,做到有分管领导、有专门机构、有专门人员,各村配备专门筛查人员,掌握本村情况,做到随发生、随发现、随报告、随登记。

采访:孝义市人民政府秘书长 许守盘(市委政府重视,组织领导到位)

白内障无障碍市创建活动是一项利民工程,为普及白内障防治知识,提高群众对创建活动的知晓率,我市利用爱眼日、助残日等活动集中开展白内障宣传月活动,在全市通过电视专题片、流动字幕、广播、公益广告、流动宣传车下乡进村等一系列全方位的宣传,让此项活动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各乡镇、街道残联,卫生院将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的救助政策宣传到户,让白内障患者三知情:知情白内障病症的防治知识;知情市政府对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的有关政策,救助减免规定;知情白内障患者应到何地报名、筛查、手术,怎样办理免费、优惠复明手术的申请程序,使辖区居民白内障防治知识、认知知识达到90%以上。同时通过下乡入户开展抽样调查,既摸清现状,掌握情况,又起到宣传教育作用。我市还印制彩色《白内障知识宣传手册》5000本,印制创建活动宣传海报10000份,宣传白内障预防常识,普及白内障康复知识,提高全社会对白内障的认知度和知晓率,为创建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按照国家白内障手术标准要求,结合孝义实际,我市在认真考察的基础上确立了平遥康明医院和山西省眼科医院汾阳工作站为白内障定点手术医院。几年来。两家定点医院不断加大投入,实现了装备上档次和技术上水平。装备上,都及时按照标准配齐了手术所需的显微镜、裂隙灯、角膜曲率计、眼科A超等设备及敷料药品等硬件设备,并培养多名能独立完成现代囊外摘除白内障和植入人工晶体手术的业务骨干,确保人工晶体植入率达90%以上,术后视力≥0.3的患者在95%以上。在技术上,山西省眼科医院汾阳工作站还专门从省眼科医院聘请专家进行手术,更确保了手术质量,受到了广大患者的好评。

采访:白内障患者(认为技术如何)

要实现发现一例,治疗一例目标,资金保障是关键。我市一方面积极争取上级光明行动项目补助资金,一方面从2006年开始将白内障手术纳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范围,报销比例逐年提高。通过实施“国家出一点,医院贴一点,农合报一点,残联补一点”,补贴+报销+救助的复明模式,从根本上解决了部分农民没钱看病,没钱手术这一关键问题,真正实现了患者承受手术费用无障碍,确保了创建工作有效开展。

采访:孝义市合医办主任 王廷禄(补贴政策)采访:白内障患者 采访:白内障患者家属(补贴政策好,免费做手术)

要使创建工作扎实有效,必须严格执行相关程序,环环相扣,必须精益求精,严格要求。五年来,我市瞄准关键问题,认真做好各个关键环节的工作。一是充分发挥乡镇街道残联、社区残协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拉网式、地毯式筛查,做到四个及时,即:及时发现,及时登记,及时转介,及时手术,确保贫困白内障患者不遗不漏,不丢一户,不落一人,并全部登记造册,建档立卡。二是为最大限度的为白内障患者手术提供方便,对于集中参加手术的白内障患者,市残联都协调定点医院有计划的逐乡、逐村统一免费筛查,免费接送。三是及时术后回访。医院、医生、乡镇街道残联工作人员和社区(村)康复员,及时对患者术后疗效、本人生活状况等进行回访,回访率达100%,满意率达100%。四是为方便患者,市残联设立了热线电话,实行首问负责制,坚持节假日、星期天不休息,简化程序,提供优质服务。

采访:平遥康明眼科医院院长 杨连静

(作为定点医院,认为孝义开展创建工作如何)

为使创建工作持久开展下去,市委、市政府将创建白内障无障碍市列入“孝义市残疾人事业十一五规划”和“孝义市防盲治盲工作规划”,列为各相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采访:孝义市残疾人联合会理事长 郁志宏(建立哪些长效机制,确保创建规范运行)

主持:

电视专题解说词 篇3

一、解说词和画面在电视新闻专题中的作用

(一) 解说词的作用。对于观众来说, 解说词是他们了解电视专题内容的辅助工具, 没有解说词, 仅仅依靠画面, 有的观众很难准确把握和理解电视画面所要交代和表达的内容, 从这个意义上说, 解说词能够起到补充画面的作用, 对于画面没有交代清楚的内容, 利用解说词可以让观众更深刻地了解其所蕴藏的现象和内涵。

(二) 画面的作用。画面是电视新闻专题的生命, 没有画面, 电视新闻专题就失去了活力。通过画面的直观展示, 观众可以直接用眼睛观察到新闻专题展示的内容, 可以这样说, 画面是观众了解电视新闻专题的窗口, 透过这个窗口, 观众得以窥探到新闻专题的全貌。没有电视画面, 观众对电视新闻专题的理解只能停留在主观想象上, 无法获得直观的体验和感受。

二、解说词和画面配合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 解说词和画面亦步亦趋。在电视新闻专题中, 解说词和画面各自承担着不同的职能, 但是解说词和画面的配合绝不是随意的, 如果不注重二者的配合, 很容易出现解说词和画面亦步亦趋的现象, 解说词只是对画面的简单重复, 解说词和画面之间形成了一种看图说话的关系, 这种解说词和画面的配合显然是失败的, 它会让电视新闻专题的完整性被隔离。

(二) 解说词和画面分离, 呈现出各自为营的局面。解说词和画面的配合应该是天衣无缝的, 应该实现无缝融合, 但是当前, 在电视新闻专题中, 解说词和画面剥离的现象时有发生, 这一方面是由于解说词一般是在画面剪辑完毕之后进行的后期撰写, 很难与画面保持一致, 另一方面是由于有的编辑人员习惯用画面去配合解说。以上两种情况都有可能出现解说和画面的剥离, 会导致二者的不和谐, 在视觉上和听觉上都难以给观众带来享受。

三、利用加乘作用实现电视新闻专题解说词和画面的完美契合

(一) 解说词内容和画面内容的一致性。解说词是为了配合画面, 如果解说词和画面内容不相符, 那么将会造成新闻专题的声画不同步, 需要注意的是解说词不是对画面的重复, 它不是为了交代画面, 而是为了对画面内容进行补充, 让观众通过声音和画面更好地了解专题内容。因此, 既要保证二者内容的一致性, 不能出现解说词过快、画面过慢等现象, 也不能让解说词成为阅读式的独白, 要让其和画面结合起来。

(二) 解说词既要体现出超越画面的深度性, 又要和画面表现的场景相一致。在观看电视新闻专题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 有些解说词在画面上是没有体现的, 有些画面内容在解说词内也没有提到, 这说明解说词和画面在电视专题中承担着不同的功能, 它们共同为新闻专题服务, 各司其职。为了保证二者的和谐统一, 解说词既要体现出超越画面的深度性, 又要和画面表现的场景相一致, 也就是说解说词的内容要根据画面所呈现的整体环境、画面中出现的人物进行创作, 同时还要体现对画面内容的拓展性, 这样既能和画面体现的场景一致, 又能通过深层次的解说让观众了解到新闻专题更深层次的内容, 实现二者的完美融合。比如, 在《虐童的女教师》里, 主要表现的是教师对幼儿园孩子的虐待, 而通过画面展示, 很难让观众了解到事件的来龙去脉, 通过解说就可以还原整个事件的原貌, 让观众深入了解新闻事件, 画面中的虐童照片和解说中对虐童教师及虐童行为的介绍, 体现的是解说和画面场景的契合。

(三) 根据画面场景出现顺序的不同进行解说配合, 实现二者和谐。新闻专题的画面场景往往是按照一定的时间顺序剪辑的, 要求解说要配合画面场景顺序, 解说词不能完全游离于画面之外, 而应该配合画面场景的顺序。比如, 在虐童女教师新闻专题中, 当画面中出现教师提着小男孩的耳朵这个场景并转换到虐童教师的场景中时, 解说词也从“一个幼儿园的小男孩, 这个孩子究竟做了什么, 让老师能够对他进行这样的一种对待”, 转换成“对于颜艳红来说, 她也许不会想自己当初面带笑容揪起孩子耳朵拍下的这张照片, 会在爆发后引发如此强烈的反响。”这两个镜头主要表现了女教师的虐童案, 解说也是围绕着画面场景展开的, 体现了时间和时空上的连续性, 实现了解说和画面的和谐。

(四) 在声画的和谐统一中实现二者对位。声画对位体现了声音和画面在新闻专题中的不同职能, 声音和画面应该是协调的, 应该紧扣一个内容中心, 但是他们不应该是机械式的同步, 它们之间应该是一种互补关系, 通过二者的适当错位产生意想不到的传播效果, 给观众传递更多的内容, 弥补观众在画面中看不到某些抽象内涵的缺陷。可以这样说, 声画对位是新闻专题的一种有效表达形式。

结语

综上所述, 解说词和画面都是电视新闻专题片的重要构成要素, 它们在电视新闻专题中扮演着不同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缺少任何一个要素都会损害电视新闻专题的完整性。在电视新闻专题中, 常会出现解说词和画面冲突、不和谐的现象, 为了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 我们必须要认真研究电视新闻专题的内容, 让二者各司其职, 各自发挥独特作用, 为观众呈现出完美的电视作品。

参考文献

[1]王丁祎;电视画面和解说词的辩证关系[J];新闻三昧;2008年第09期

电视专题解说词 篇4

【片头解说】

宕渠大地,流江之滨,有一所遐迩闻名的美丽学府,她,就是座落在四川渠县现代文明的母亲河——美丽的流江河畔的达州外国语学校。

这里,远离喧嚣,环境优雅;

这里,设施一流,书香满园;

这里,崛起的达外创造了四年四大步跨越发展的奇迹;

这里,求实奋进的达外人以卓著的业绩抒写了一个又一个辉煌!今天的达外,已成为达州市基础教育一颗璀璨的明珠!

推出片名:《一颗璀璨的明珠——跨越发展中的达州外国语学校》

配镜头:(早晨太阳→远拍拍摄流江风光,→校园全景→然后镜头推向校大门,聚焦于“达州市外国语学校”几个字→拔地而起的教学楼→师生宿舍→会议中心→ 膳食中心→校训→升旗仪式→)流江河畔 明珠璀璨

达州外国语学校创办于2006年6月,原名渠县东方外国语学校,2008年5月更名为达州外国语学校。创办四年来,学校累计投资1.3亿元。学校占地面积110亩,建筑面积6万多平方米。全部校舍按园林式、花园式布局,建有能容纳4000名学生的教学楼、学生公寓、餐厅;田径运动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音乐室、美术室、书法室、劳技室、舞蹈室等一应俱全。

学校在加强校舍和教育设施建设的同时,十分注重校园人文环境建设,校园内人文气息和自然风光融为一体,科学精神与育人氛围相得益彰。建有投资达200万余元、面积约1500平方米、馆藏珍品3000多件的流江书画院和总长300米的集川渝两地近500名书法家之大成的流江碑廊。漫步校园,园林花圃,绿树成荫,名人字画相映成趣,诗词歌赋,书香浓郁,营造了一种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

配镜头:(远景)校园俯瞰全景、校园的花园→ 宣传橱窗→足球场等掠景

(近景)校门、教学楼、八字校风、宣传橱窗、楼道文化、流江书画院、图书馆、阅览室、实验室、微机室、音乐室、美术室、舞蹈室、篮球场、羽毛球场等。

高屋建瓴 基础坚实

创办四年来,在各级党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怀下,达州外国语学校立足名校办学方向,坚持内涵发展,努力打造川渝名校。学校董事长、校长向黎先生情牵学子、心系未来,本着为民服务、为国育才的宗旨,怀着投资教育、造福桑梓的极大热情,斥巨资打造了一所设备设施一流、师资精良、管理规范、质量上乘、具有浓郁书香氛围的美丽学府。学校董事长向黎先生提出了“打造初中精品、创办川渝名校”的办学目标和“两年打基础,三年上台阶,五年创特色,十年成名校”的发展战略,先后启动了“育人环境工程”,“校园德育工程”,“名师建设工程”,“教学质量工程”等四大工程,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自我发展道路。

配镜头:向总工作镜头、向总获奖证书、讲话镜头 学校现有教学班46个(小班92个),学生3600多名,教职工27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70余人,中、高级教师占75.7%,本科学历100%。省级骨干教师2人,市级骨干教师10余人,省、市、县级学科带头人及市级优秀教师35人。目前,学校基本实现了教学管理信 1

息化,办公网络化,课堂教学现代化。

学校创办至今,先后迎接省、市、县各级领导的检查视察达100多次,并一致获得了他们高度赞扬和评价。省教育厅副厅长姜树林在视察学校后题词:祝达州外国语学校越办越好!省人大教工委主任(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江莅校视察后题词道:教苑新秀!当代著名诗人梁上泉来校后赋诗赞道:“静静流江水,清清绕校园。新楼映玉影,学子照容颜.终日书声朗,逐年视野宽。盛名期远播,随浪到天边”。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严西秀在留言簿上写下了这样的感慨:“不经意间,你给青山绿水留下一份感动;一不留神,你给人间天堂创造一个奇迹!”省作协副主席王敦贤在我校考察调研后留言:“有公平的地方就是乐园。在流江河畔,定能长出参天大树。”

学校勇立教育改革的潮头,以前瞻的眼光、领先的理念,不断开拓奋进,不断做大做强。近几年来,学校获得了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达州市示范初级中学等省、市、县各级各类奖牌30多块。学生参加各类竞赛获省级表彰60余人次,市级表彰80多人次,县级表彰300余人次。2009年,学校首届中考便取得547名毕业生参考、302人上重高线(渠县中学)、重高升学率达60%的辉煌成绩。2010年中考升学人数再攀新高,以316人升入渠中、各项升学指标蝉联全市第一的辉煌成绩再次领跑全市初中教育。其中A+1类有222人,优生率达40%,占全县优生数的25%。两年来,有250多名学子考入广安中学(宏志班)、南充高中、绵阳中学、成都四、七、九中等省内知名高中,创造了渠县乃至整个达州市中考史上的奇迹。

配镜头:办学理念、获得的各类奖牌、教师获奖证书、学生获奖证书、长华奖学金升学奖光荣榜、外校发的喜报、重要领导视察的图片、视频、题词及知名人士参访图片、视频、题词。

(向总讲话内容:打造初中精品、创办川渝名校是我校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一种具体方向。我们以前瞻的办学理念、强势的教学投入、科学的管理方法、一贯的创新态度,秉承‘知识改变命运,特色孕育英才’的宗旨,为教师铺路,为学生奠基,为社会分忧。把达州外国语学校打造成百年名校是我们的长远办学目标!)

育人为本 特色鲜明

学校通过坚持名校办学方向、坚持抓内涵建设,实现了一年一个台阶地跨越发展。通过不断强化自身建设、完善学校管理、深化教学改革、提高育人质量,学校各项工作得到了全面、健康、协调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发展的快车道。【管理规范】

学校目前是达州市规模最大、管理最规范的全封闭、寄宿制学校,施行校长负责制下的年级组扁平式管理,确保了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活动安全。保安24小时值勤巡逻,生活老师对学生的衣食住行昼夜呵护。周末组织校车接送学生,并建立了“留守学生之家”,为留宿学生安排了丰富多彩的周末留宿活动。

配镜头:行政会—德育处—量化考核栏—监控室—巡逻—活动管理

【教学精细】

在教育教学管理中,全面公平地对教师进行绩效考核,抓好教育的流程管理,以动态的视角审视教育的教学过程。学校定期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各教研组的集体备课、大面积的培优补差工作等等;管理科学精细、教学细致扎实、学生品学兼优。学校还建立了“长华”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每年拿出上百万元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配镜头:一组教学:上课情景、教研组备课场景、班主任会镜头,班主任代表谈心得、辅导学生情景

【活动丰富】

我校坚持以德育为首、教学为中心,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让学生全面发展。在深化文明礼仪教育的基础上,持久开展以“荣誉·责任·感恩·至爱”为主题的系列德育教育活动。学校每年每期定时举办校园艺术节、科技创新大赛、运动会及各类兴趣小组活动,定时开展各种专项比赛、竞赛、展览、参观访问等活动。学校还成立了校园广播站,开通了校园广播;每月定期出版校报《流江书声》。

配镜头::德育活动图片、学生和老师交流的镜头、主题班会视频片段及其它图片、学生作品橱窗、艺术节汇演、其他活动场面,兴趣小组、校园艺术节、运动会、晚会活动,流江书画院、塑像、兰亭院、校园广播站、校报 【特色鲜明】

学校开达州市毛笔书法进课堂之先河,聘任了专职书法教师授课。使我校以“书画校园”特色成为川东一枝奇葩。

学校致力于精品化、特色化的外语教育,已形成了四大优势:一是改革传统外语教学模式,实行小班分层施教。二是中外籍教师授课,学校正筹划聘请常驻外教。三是多教材结合。四是口笔试检测。该校学生听、说、读、写、译的平均能力远远高于县内其它同类学校的水平。

随着我校现代教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学校斥巨资建成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和信息控制中心。多媒体教学和远程网络教学适应了我校教改和课改的需求,将其引入课堂,教师能更好地提升教学水平、达到教学目的;同时,使学生拓展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达到了最佳学习效果。信息控制中心可对全校多媒体教学课堂实行全程监控,通过专家指导和自我反思进一步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使学生课堂的自律性极为增强。

配镜头:英语培训、外籍教师授课、小班授课、书法课、学生作品展示、多媒体教学、信息中心

实现突破 再创佳绩

在未来的征程上,学校将坚持全面创建川渝区域性现代化学校的办学目标,牢固树立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的教育理念,努力做到管理、教育、教学、服务四项工作并举,力求实现“队伍建设”、“德育工作”、“教学质量”、“特色创建”四大方面的新突破。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继续打造好达外这张初中教育名片,实现环境优美、条件优越、管理高效、质量一流、特色鲜明、气氛和谐的名校办学追求。

电视专题解说词 篇5

在一部片子中, 解说词具有穿针引线、把握结构、控制节奏以及补充和扩大画面内涵等诸多作用, 是片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人物类专题片来说, 解说词应努力做到语言平实可信、构思新颖巧妙, 进而通过与电视画面语言的共同配合, 使整部片子更具可视性, 片中人物更加艺术化、生活化。以下结合“求真、求实、求深、求活”四个方面, 浅谈人物类专题片解说词在写作中的特点。

一、“求真”

“求真”是说感情求真。人是“有血有肉”, 同时也是有感情的, 因此解说词能够打动观众的根本在于以情动人。这个“情”指的是真情实感, 而非矫揉造作的假情假意。而实际中有太多的撰稿者喜欢用堆砌华丽辞藻的方式来诠释拍摄对象, 不经意间就塑造了一个“高大全”式的人物形象, 结果是过度的渲染使人物本身脱离了客观现实, 使观众从心理上对所描写的人物产生距离感, 甚至会对片子故事情节的真实性乃至作者的创作意图产生怀疑。

那么怎样才能通过文字更真切地刻画人物呢?一部片子想要感动观众, 首先要感动作者自己。因此, 撰稿者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入了解人物, 通过不断地深入挖掘, 找出人物背后鲜为人知的真实故事, 再从故事发展过程中发现矛盾冲突、发现人物真实的情感变化、发现其平凡之中的非凡, 进而从中找到真实的“动情点”, 还原一个“有血有肉”、有真情实感的人物。而这个动情点, 不仅是激发作者自身创作情绪的源泉, 也是与观众感情碰撞的结合点, 是解说词真正能够触动观众心弦的要素。

二、“求实”

“求实”是说文字运用要务实。解说语言是介于书面语言与日常口语之间的一种语言表述形式, 是经过提炼加工过的一种听觉语言, 应该充分吸收口语中那些生动、活泼的成分, 以便与观众的交流更加自然流畅。在撰写人物专题片解说词时, 一些写作者往往会为了吊足观众胃口而使用一些生僻词语, 或是大量使用华丽辞藻和半文半白的书面语言来进行表述, 其实这些做法都是有违电视语言客观规律的, 因为解说词的主要目的是传达交流信息, 所以解说词语言越朴实便越准确, 越容易理解和沟通。

对于解说语言生活化和口语化的要求, 看似简单, 其实要求很高。有些人文章写得很漂亮, 可放到解说词里就显得过于雕琢, 文绉绉的书面语言, 不仅华而不实, 而且会拉大同观众的距离。大众化的语言是最鲜活、最朴实的, 也是观众最容易接受的。如果把解说词建立在大众语言基础上来写, 并充分展开联想, 就可能会收到更多平中见奇的效果。

三、“求深”

“求深”是说片子的立意要求深。专题片解说词是配合画面的一种文体, 但在写作过程中, 除了要配合画面表达出应有之意, 更重要的是还须写出“弦外之音”和“画外之景”, 从而达到提炼内容、开掘思想、升华主题的目的。特别是人物类的专题片, 最重要的是立意。也就是说, 你想通过人物来表达什么, 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还是一种感情?立意深刻了, 就可以在叙事的基础上反映出一种对人生的感悟。

当前电视媒体所拍摄的人物类专题以劳模、先进、优秀党员标兵等典型人物居多, 其实拍摄他们不仅仅只是为了彰显先进, 更重要的是要让广大职工从他们身上有所学习或领悟。因此, 解说词创作过程中, 从立意上要尽可能地挖掘, 从中提炼出一种深邃的思想和精神。只有这样, 才能让观众在赞叹语言优美、感情真挚之余, 切实体会到一种精神的鼓舞。

四、“求活”

“求活”就是对电视语言的运用要活。在一部专题片里, 它的解说词、画面同期声甚至包括配乐、字幕在内, 都属于电视语言的组成部分, 并且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换句话说, 就是一部专题片的叙事过程, 靠的是诸多不同电视语言的有机结合。

在学术界对电视语言的灵活应用有这么一种观点, 即“听不见的音乐, 看不懂的解说词”。所谓“听不见的音乐”, 音乐是用来渲染和烘托气氛的, 每每到了动情之处音乐都会悄然响起。但是如果音乐选得不贴切, 或是在片中出现的时机不对, 就会适得其反, 不仅起不到烘托气氛的作用, 反而给人一种牵强、造作、画蛇添足的感觉, 影响情绪。反之, 一个好的编导则会合理运用音乐, 准确把握片子节奏, 可以通过音乐调动观众的情绪, 能让观众在不知不觉中融入片子的起伏变化, 并被其精心设计和营造的气氛所感染。“看不懂的解说词”, 说的是片中的解说词和画面同期声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必须要合起来看才是一个完整的叙事过程, 脱离同期声, 只看解说词是不连贯的。由此可见, 解说词的文字在应用上一定要活起来, 既要与同期声形成互补, 又要避免画面游离于文字确定的主题之外。

总体上讲, 在人物类专题片的叙述中, 各种电视语言的合理搭配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 解说词作为贯穿整部片子的主线, 不仅控制着片子长、短、快、慢的节奏变化, 也控制着片子的高、低、起、伏变化, 因此一部片子的解说词写得成功与否, 直接决定了片子的成败。作为一个撰稿者, 牢牢把握住“求真、求实、求深、求活”这四个重要特点, 才是写好人物专题片解说词的关键。作为一部电视专题片, 有了真情才能感动人, 有了真事才能信人, 立意深了才能鼓舞和启发人, 有了灵活的电视语言才能更加吸引人。

摘要:解说词是电视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求真、求实、求深、求活四方面分析人物类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特点。

电视解说词的写作分析 篇6

1 电视解说词

电视解说词一般是指对影视作品中出现的事件、物品、情景等进行解释、说明的语言,既是电视节目制作中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也是电视人与观众交流的主要载体。它通过文字描述、叙说事物或人物,用词语的渲染力感染观众,使受众人员认识、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

2 电视解说词的作用

既具有和谐的音乐,真实的画面以及深刻的内容,又具有与之相对应的、具有鲜明语言特色的解说词,是一部质量上乘的电视节目必备的特征。一段富有文学水准的解说词,不仅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还可以提高节目的内在价值。因此,在使用解说词时,一定要考虑它与其他电视手段的配合关系和协调关系,只有做到与其他画面语言有机配合、相互弥补,才能发挥电视节目的真正功效,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达到帮助观众看画面、帮助观众理解画面的效果。

2.1 强化画面秩序,解释画面信息

有时在电视传媒中播出的画面所传达的视觉形象信息并不真实,这就需要解说词给予正确解释。例如,画面中出现烟囱林立的工厂,这个画面既可以被理解为企业蓬勃发展,也可以被理解为破坏生态、污染环境,这种画面表意的不确切性就有待于解说词点明确切的概念,传递准确信息。

2.2 整合画面信息,弥补画面缺陷

好的解说词往往能进一步开拓画面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实现画面与解说之间的互补。电视画面往往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可能将全部事件的原始过程完整展现出来,这个时候,解说词就担负着补充和说明画面表达不到位、不全面内容的作用,经过解说词的有效缝合,与画面一起串联、铺垫,互相补充,消磨拼接痕迹,使画面过渡自然,构成完整又形象的信息,增强电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3 深化节目主题,升华画面内涵

解说词不仅要说透画面,还要起到拓展画面背后的本质内涵,升华画面的作用。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阅历的人对同一画面的认知相距悬殊,观众在看电视时,往往对画面呈现的自己比较熟悉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为引导观众对画面进行深入思考,形成一种全新的感觉,真正领会画面深刻的主题思想,从而达到知识升华,就需要借助解说词的语言力量去积极启发。

2.4 烘托气氛、加深主题思想

很多电视节目在叙述的过程中,都会有浓缩性的高潮或小高潮,来深化片子的主题。为了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需要充分发挥解说词的作用,实现对背景交代、历史阐释、情节叙述、画面穿缀、意境烘托和气氛渲染等方面的全面交待。

3 写好电视解说词的方法

电视解说词的广泛应用,要求每一个电视记者都必须具备高水平的专业写作能力。在实践中,有些电视题材画面到位,也很新颖,但给人的整体感觉却很混乱,甚至不知所云。究其原因主要是解说词缺乏主题、没有主线、照图说话。因而,写出高质量的、与节目相切合的解说词十分重要。笔者认为,除具备统领整个电视节目结构的能力外,写作者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对采访对象详实了解、深入体验前期的深入采访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前期采访的工作基础,就没有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其采访也不可能让观众心悦诚服。作为一名合格的记着,必须深入新闻现场,深入采访事件当事人,了解当事人的生活境遇,换位思考,体会他们的处境和心情,这也是掌握新闻素材,做好信息解说的第一步。

3.2 融入真情、表达真实的内心世界电视转播的优势之一就是以情感人,将感情作为主线带动观众的情绪变化。

一线采访的主要作用就是可以更深入、细致地刻画现实,为写好解说词奠定扎实的基础。但在提笔之前,写作者树立整篇写作内容都要围绕采访的主题进行开展的意识,从而充分考虑描述的画面内容,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这样写出来的解说词才能与画面、与节目融为一体,才能把在采访中的感受和观点用文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用语言艺术元素的感染力,引领和打动观众的心。

3.3 夯实文字功底是写好解说词的根本

扎实、强大的文字功底和文学艺术细胞是写好一篇解说词的基础。因此,作为电视记者,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夯实自己的文字功底,这是写好解说词的决定因素。语言表述不堆砌,干净利落;思路清晰,信息传递准确;避免见山说山,见水说水,“看图”式的说话撰写模式,都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原则与修炼准则。

4 结语

电视解说词写作之我见 篇7

写作从本质上讲, 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电视写作亦然, 很难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和框框, 更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对基本规律的把握应该是“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需要从一定的实践过程和不断的学习观摩中, 逐步掌握, 感悟其形神。创新, 永远是电视写作的生命, 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电视语言是用声音和画面造型, 诉诸于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多层次多因素的艺术信息, 是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的综合显现。其中每一种因素都会对电视语言的功能、意义、节奏、色彩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比如节奏较慢的画面, 可以通过精彩的解说, 变得情趣怏然。海外画面、实况效果声并称为“金三角”关系的解说词, 主要是通过听觉和视觉 (字幕) 产生思维活动, 表达创作者意图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要与其他手段一道才能完成对事件全方位的形象报道, 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对形象的塑造, 从而发挥延伸画面, 扩大信息含量, 补充画面不足, 挖掘画面内涵, 渲染气氛, 提炼升华主题, 连接画面实现语言蒙太奇, 顺利过渡专场等艺术功效, 实现声画合一, 试听兼具的电视创作意图。脱离了作品整体的解说文字稿或画面, 就会有各种缺陷和不足。

例如【画面】老妪拿着一条扁担抚摸着;老妪的白发在深深的鱼尾纹间飘动, 似乎在梳理泪水通过的“渠道”;扁担, 结痕累累的扁担。

【解说词】这条扁担在战争年代送过伤员, 挑过烈士的遗孤;解放后, 这条扁担挑通了连接山外的公路, 挑回收获, 挑的山山披绿, 峰峦吐翠。扁担啊, 你还能往下传吗?

这种明白的画面经过出情的文字加以点染, 使画面产生一种深远的意境, 达到了“物体情化”的艺术境地。这样的内涵和意义指向, 仅从画面上上是看不出所以然的。

再如电视纪录片《故宫》的第三集《礼仪天下》的结尾中解说词说到:

“地球这一边的人们, 历经千年创造了礼仪天下的神话;而在地球另一边, 这个神话已经变成随时可以击碎的泡沫。

紫禁城, 盛典即将结束。”

这短短的几句话, 就把人们对看似繁华的大清帝国即将走向没落的惋惜和哀怨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如果此时没有解说词而光靠画面的话, 是很难达到这种效果的。

正是由于解说词在电视作品中的地位, 也就决定了它的配合性和非独立性。在对其形神感悟中, 解说词写作必须充分考虑前后左右各种因素的配合关系, 精心设计它在作品中的位置布局, 什么时候说, 说什么, 怎样说, 说到什么程度, 那些出声音, 那些出字幕, 只有把握分寸火候, 才能发挥应有的效应和特长那么, 应如何把握解说词的审美写作呢?笔者结合近十年的编辑、写作经验粗浅的认为:

1. 解说不是画面的简单说明那个和解释。

不能见山说山, 见水说水。如果就事论事, 完全看图说话的撰写解说词就肤浅了。像“河中水在流”“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之类的解说, 显然是一些重复累赘的废话。要尽量用画面“说话”画面已经明白无误传达的信息, 文字无需再做苍白的解释。解说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 去挖掘画面内在的涵义, 交代画面上未交代又需要传达的信息。它应该是画面因素的扩充、延伸、深化与概括。解说给观众的应该是画面之外更多的东西、无形的东西、和画面联系紧密而又使观众意想不到的东西, 它应该将画面组成一个有机的逻辑关系, 将观众朦胧感觉而又概括不出的东西加以指点。

2. 在一般情况下, 解说的最后完成, 应该在画面编成之后。

不过, 必要的文字脚本可以事先撰写, 但这不过是一个最后的勾勒和设计的雏形, 绝不能作为最后的解说词使用。为了不喧宾夺主, 不重复画面, 解说词一定要根据完成的画面去合理安排布局, 斟酌字句。能够用画面说明的问题和交代清楚的信息, 尽量少用解说。尤其不能形成画面与解说各行其是, 互不搭界的两张皮现象, 解说与画面应该是互相引导, 互为补充, 浑然天成。

3. 不要追求解说自身形式的完美。

电视解说词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它一般不能孤立存在, 也不能单独成章, 它只是整体电视语言中的一种构成因素, 与其他因素相辅相成, 互为依托, 不可分割。若把它从电视节目中独立提取出来分析就会发现:它在语言逻辑上有不少缺陷和不足, 它的文字形式是不完整的, 它的某些语言是不连贯的, 思维是跳跃的, 因果关系是残缺的, 指代关系是不清楚的——给人以东一句西一句, 突如其来, 又忽然而去的感觉。然而, 这也许正是解说词在文字形式上的一些特点。电视解说词出现的种种遗漏与不足, 种种完整、不全面的地方, 正是电视语言中其他要素充分发挥的天地。

就如同一部大型交响乐, 如果我们把其中一件乐器抽出来单独演奏, 可能就是片断的, 零星的, 甚至根本听不出个名堂来, 然而, 一旦融入整体的交响乐队中, 就充分显示了其存在的价值。表面形式零打碎敲, 只言片语的解说, 一旦进入电视语言的总体系统, 就充分显示出它独特的作用。因此, 解说词不能只顾自身文字形式的完整, 而与其他要素各行其是, 这势必造成互相削弱, 彼此地处, 重复拖拉的问题, 也就失去了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

4. 解说不要描写形象。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韦伯.施拉姆就认为“抽象的语言符号具有语言符号所不具有的作用”, 电视画面在屏幕上表现的形象是具体的、可视的, 它是通过直观的画面形象作为传递信息的中介和符码来叙述情节、阐述主题、表达思想。具体形象的电视画面可以更为准确、细致、全面地再现或表现人物的神态、情绪、动作以及景物的形状、色彩变化等用语言文字不容易精确描述的形象。

解说语言对形象的描述再准确、再生东、再传神, 也远远不及一个镜头能形神兼收、纤毫毕现。在表现事物的外部形态方面, 画面语言有其天然的优势, 完全用不着解说词搜肠刮肚, 用笼统的抽象的语言作隔靴搔痒式。

摘要:电视解说词写作是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一个比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有补充画面不足, 挖掘画面内涵, 渲染气氛, 提炼升华主题的作用, 文章通过对解说词作用的阐述, 以期和大家共同探讨解说词的写作技巧。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体会 篇8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创作

电视专题片是由视觉和听觉两大基本要素构成的, 而解说词是听觉要素之中最重要的内容。解说词是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无法脱离画面而独立存在的, 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 离不开优秀的解说词。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是相对于电视画面而言的解释说明的文字, 它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进行具体的叙述描写以及通过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 从而使人们通过对其所表达的思想意境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起到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在十几年的电视专题片创作实践中笔者感受到, 优秀的专题片往往是优秀的解说词与蕴含着丰富内涵的画面的完美结合, 这是成功的专题片所必备的条件之一。

在电视专题片中, 解说词与电视画面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关系。虽然专题片解说词的基本功能是对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 但它与电视画面是不可分离的。任何一部专题片的解说词离开了画面都是支离破碎的, 任何一部缺少解说的专题片也往往是理解不够深刻的画面组合, 形成不了主线明确思想内涵深刻主题统一的艺术整体。尽管有些风光专题片没有画面解说词, 但它一定要有一个有主题内涵的音乐, 换一个角度说, 音乐也是解说词的一种形式, 起到了深化主题解释画面的功用, 它们的关系也是互为依存的关系。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在电视专题片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解说词写作的重要性。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 它应该是解说词与电视画面完美结合的统一体, 甚至可以说解说词是全片的灵魂。它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 更不是引经据典的集合, 它首先读起来朗朗上口, 品起来韵味无穷, 集词语的新鲜性, 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例如, 我们熟知的系列专题片《话说长江》, 如果解说词仅仅是画面的简单解释, 而没有对事物、事件、人物的深刻理解和渲染, 那么这部专题片也会陷入平庸。多年的创作实践给笔者的体会是,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独特性使它与其它文体有很大区别, 在写作上, 它有着自己特殊的规律。

要写出优秀的专题片解说词, 离不开前期对采访对象的详实了解和深入体验。有些编导往往不注重专题片前期的采访, 经常是拎起摄像机就走, 扛上摄像机就拍。更有甚者, 在人家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上圈圈点点了事, 或者拿报刊上现成的文字作为解说词, 丝毫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没有专题片解说词特有的深度和广度, 电视专题片制作出来自然不可能赢得观众的认可。所以在拍摄之前一定要做先期的深入挖掘, 亲身去体验, 去感受, 与采访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在一些特殊的片子中, 还要注意对双方不同观点分别进行了解, 切不可偏听偏信或是凭主观臆断去作判断。同时, 还要注意对事物表层之下的挖掘, 寻找出事物表面背后的原因或理由, 只有这样, 才能正确把握事物, 写出有深度的解说词。

使用动画在场景表现上可以降低成本, 如在《路西塔尼亚号的沉没》一片中, 轮船的沉没如果采用拍摄实景的方式, 讲述同一件事在制作的成本上会大大增加。利用三维动画的方式来展现自然灾害也可以收到惊人的逼真效果。如因地震导致的坍塌的高楼、海啸等等。

不是所有的纪实体裁都适合用动画来表现。我们使用时要注意允分的利用并发挥出动画的优势, 作品的最终目的毕竟不是为了动画而动画, 无论采用动画形式还是实拍的形式,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讲述事件, 适合就是最好的。

要写出优秀的专题片解说词, 一定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学艺术修养, 这是作为一个编导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在现实中, 有很多编导各方面工作做得都不少, 前期采访很深入, 后期资料积累也不少, 写作过程也是非常投入, 但写出来的解说词往往是味同嚼蜡。主要原因就是这些编导文字功底欠缺, 头脑里没东西, 用时肯定倒不出“货”来。作为编导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强, 语言的组合就会顺畅, 文字的表述如同泉涌般溢出。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一定要围绕主线展开。为了扣紧主题, 要把内容表现地有条不紊。在创作中, 写作者应该根据所要表现的对象, 选择一条能最适当地反映客观现实的主要线索。这条主线应能够统领全片, 使各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成为作品内在或外在的核心。专题片《话说长江》就是以长江作为其外在的主线, 通过顺江而下的拍摄, 反映了长江的风貌。这条江, 通过解说词的一再提示, 不断涌入人们的脑海, 给人深刻印象。

解说词作为电视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定要有概括性。解说词并不是电视专题片的全部, 在语言安排上要服从画面内容的需要。具体地讲, 解说词在写作上要注重语言的精炼和简约, 要有极强的概括力。在一部片子中, 解说词不宜安排太满, 凡是画面表达意义比较完整时, 就不要安排解说, 只要一句解说词能表达的就不要用两句解说词来表达。如果整部片子从头到尾都是解说, 不给人消化、思考的余地, 就会使人感觉很累, 特别是那些又满又脱离画面的解说就更令人讨厌了。所以, 解说词写作一定要做到可写可不写的时候最好不写, 对于那些不要讲解就能达到效果的画面, 那就坚决不写。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一定要处理好与听觉的关系。在创作中, 对一些书面语和低频率文字应做到少用或不用, 如“憩息”, “歆羡”等词语, 在书面上使用频率都很低, 比较费解, 读出来就更少有人听得懂了。解说词要把书面语言口语化, 把倒装句改成正常句子, 文言文变成白话文。解说词应该是直白的、直接的, 让人能在第一时间听得懂、抓得住。句子要尽量短, 一个长句子包含的三个或四个信息可以用四个包含一个信息的短句子表达, 例如, “今年快六十岁的张老汉和他的两个大学毕业的儿子合伙办了一家猪场。”可以这样改:“张老汉快六十岁了, 两个儿子也都大学毕业了, 如今, 他们合伙办了一家猪场”。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是电视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单纯是一种文体的应用。在实践中, 要着眼于电视专题片视觉与听觉的特殊规律去创作解说词。只有全面把握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规律, 才能更好地创作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参考文献

论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语言特色 篇9

解说词创作是以文字为基础, 以电视专题主题为脉络, 以电视其它元素为依附, 通过创作人员思维组织, 文字排列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文体。这种文体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各种文体有着很大的不同, 有着自身的特点。

一、解说词的语言要朴实。

解说词的语言力量不在华丽而在朴实。写一篇电视解说词与写一篇小说或者散文完全不一样, 那种天马行空的文章难以成为真正的解说, 所谓洋洋洒洒之所致的性情中人的文采, 是要遭到无情的否定。因为电视永远是以画面为主的, 所有的文字都应当为画面服务。形容词在这个时候应该避退三舍, 因为没有形容词能够胜过正在展示的画面。当画面清晰显示了蔚蓝的天、碧蓝的海, 对于观众来说已经有了完全直观的印象, 解说词在此时如若再形容一番, 除了重复信息之外, 还是一种画蛇添足的累赘。

解说词可以是一些优美的语言, 但决不等同于华丽词藻的堆砌。如电视艺术片《六龄童》有一组六龄童和他的学生们划着船在水乡的河网里赶水路的镜头, 解说词是这样处理的:“多少年来, 绍兴大班的戏船就是这样穿梭在水乡密密的河道里。锣鼓声贴着河面流向四乡八村, 敲着每家每户的门窗。唱戏的人在水上化妆, 看戏的人在水上赶路。许许多多的水乡孩子就这样成了痴心的戏迷”。这段解说交待了水乡戏的特点, 也为六龄童接下来的学戏自述作了准备。如若这一段是描写六龄童和学生们在戏船上的心情、描写水乡的风光, 那么事实上是重复画面上已告诉观众的东西, 信息量也就不足。观众在看到画面的同时, 实际上很想了解画面背后的东西。因此, 解说应当说观众所想知、观众所想要。电视解说究竟要不要修饰性的语言?答案是肯定的。问题是其修饰对一部片子到底起了什么作用?把大量形容词放在已经很说明问题的画面里, 除了把观众的视点搅乱、思路搅乱, 恐怕难以起到更大的作用。朴实的语言不代表枯燥无味, 在能驾驭它们的人的手里, 它一样能表达深遂的思想内涵。有人总觉得不能用华美的语言就不能显示出自己的文学功底, 其实一个人的才华和个性只要有创作环境, 是不会轻易丢失的。

二、解说词的语言要形象。

形象化的语言用在电视专题解说词中具有很强的鼓动性, 最容易打动观众。一位哲人曾这样说过:“解说词什么时候写得像从带有情绪的人物和激动的剧情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什么时候就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这句话是对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创作的最高要求。一位新闻界的前辈对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作了这样一个评价:“解说词为泥塑补充了许多情节和内心独白, 强烈地感染观众。”的确如此, 一篇好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与鲜活的画面互为补充, 相得益彰, 即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电视专题片, 既是画面艺术, 又是语言艺术, 是视听语言的具体应用, 只有将美的语言溶为一炉, 才能创作出感人之作。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话说长江》里写葛洲坝大江截流, 共填了八千万土石方。为了让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作者写道:“如果把这些土石方堆成高宽各一米的墙, 有八万多公里长, 可以绕地球赤道两周多。”真谓主题鲜明, 语言形象生动、令人叫绝。

三、解说词的语言要准确。

一篇优秀的解说词, 除了应当很好地表达主题、传递信息外, 更需要真实可信, 这就需要有鲜明的准确性。专题片不是电视剧, 剧情由人编, 对白由人写, 观众不但不以为意, 如果编得好, 观众还会喝一声彩。电视专题片与电视纪录片是一母同胞的兄弟, 甚至有“等同说”, 认为“电视专题片”就是纪录片, 它们没有什么区别, 只是一种节目形态的两种不同称谓。无论如何, “电视专题片或纪录片都取材于真实的现实生活, 都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景为拍摄对象和表现内容, 都以“真实性”作为创作的生命, 都需运用纪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真实是电视专题的基础, 解说词也应遵循这一原则, 在写作时应具有准确性。解说不准确不真实就没有生命力和说服力, 就会失信于观众。

解说词要想具有准确性, 创作时必须以事实为依据, 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言之有据, 听之可信。当然, 这种准确性, 并不排除运用文学的手段和修辞方式, 诸如比喻、象征、对比、夸张、双关等艺术手法, 但在具体运用时, 也应以生活真实为依据, 避免华而不实过分夸张。电视专题片《雷峰塔的记忆》在叙述雷峰塔倒塌时, 解说词表现得十分精到、准确。一九二四年九月二十五日下午一点, 那一刻, 在西湖北岸的俞楼, 红学家俞平伯看到了这一惊心动魄的倒塌。 (“是日中午, 塔顶已倾其一小部分, 栖鸟悉飞散, 当其崩圯时, 我们从湖楼遥望, 惟见黄烟直上。”) (俞平伯语)

一座在江南烟雨中站立了千年的古塔倒了。

在这里, 解说词对雷峰塔倒塌的时间、见证人观望地点及见证人当时语录的引用都十分准确, 从片子主题来说, 雷峰塔何时倒塌如何倒塌并不是最重要的, 但是真实准确的介绍却是必不可少的。

生动真实的画面, 加上精彩解说词的提升, 形成了电视专题片一个圆满而和谐的境界。专题片的主题因此而得到升华, 意蕴因此而更深远, 这就是解说的魅力。

上一篇:生物学教学下素养教育下一篇:胃管插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