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体育解说(精选12篇)
电视体育解说 篇1
收看电视体育节目已经成为很多观众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方式,了解体育、欣赏体育已经成为了更多人的时尚追求。体育节目之所以备受人们的青睐,一方面是由于体育事业的蓬勃兴起,引起了相当一部分观众尤其是体育爱好者的强烈关注;另一方面,在收看体育节目时,解说员激情澎湃的解说更为体育赛事增加了可视性,使节目愈发精彩。细数我国的电视体育节目解说员,从老一代的体育解说员张之到宋世雄、韩乔生再到黄健翔、刘健宏,通过对比他们的播报技巧,可以了解到中国电视体育解说的变迁史。
1 早期的“广播体”解说风格
我国的体育解说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张之,他以激昂、快速的解说风格得到了观众的一致认可,奠定了我国体育解说事业的基础。后来的宋世雄也延续了这种解说风格,这种富有激情的解说以及对节奏的有效控制,打动了整整一代人。
但早期的体育解说方式并不能对观众产生比较明显的效果和影响,这种解说缺乏与观众的互动,传播方式也比较单一。无论是张之还是宋世雄,采用的都是广播体的解说风格,宋世雄更是将此风格发扬光大。作为中国体育解说的领军人物,宋世雄曾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事了20多年的体育解说工作,而中央级广电传媒具有很强的影响力,以至于当时的体育解说,从形式上都呈现出高频男声以及极快的解说语速,内容上只是简单地用语言描述在比赛现场所看到的场景和内容,无法对赛事做更加精准的评判。后来由于年龄逐渐偏大的原因,宋世雄在解说事业的后期出现了业务能力停滞不前的迹象,也就是仍然用收音机时代的解说方式来解说电视时代的体育节目。听过其电视解说的观众都知道,宋世雄到了节目后期主要是报球员的姓名和号码,只是将比赛情况简单地用语言描述出来,缺乏对比赛的分析和评论。但在收音机时代和直播比赛严重稀缺的时代,受众能听到或看到比赛就已经心满意足了,往往忽略了对体育解说的关注,对体育解说不会特别在意。
2 中期的“幽默语录体”解说风格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体育解说员在模仿前人解说风格的同时,也在努力打造自己的独特风格。这一时期我国比较有代表性的体育解说员当属韩乔生和孙正平。最初他们总是在刻意模仿,无法突破张之和宋世雄的风格,但这样的传播方式并不是长久之计。
随着观众对体育节目的欣赏能力逐渐提高,对体育解说员的要求也越来越专业。体育解说员已不能只是具备从前那种只会“看图说话”的能力。韩乔生等人也试图突破这种单一的风格,并尝试着在赛事中适时加入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然而,由于这一时期的体育解说员缺乏专业的体育知识,又没有形成个人的特点,所以解说时会闹出不少笑话,甚至出现严重口误。个人虽努力进行风格的突破,却又以失败告终,给受众留下的是一段段“口误频出”的印象。韩乔生却索性“将错就错”,把这种无意的口误转化为有意的“犯错”,以此换来观众的笑声。这种幽默的语言特点,也形成了韩乔生独特的解说风格,他的很多解说语都被收录在了《韩乔语录》,更有学者将此语录当作一种文化现象进行研究。不过受众对此类解说褒贬不一,有很多人认为这种解说语录已不属于体育范畴,受众更为认可的还是解说员对赛事的解说能力,也就是要以广泛专业的体育知识和精准的分析能力,为人们透彻分析、讲解体育赛事。
3 后期的“专业”体解说风格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快速迅猛发展的同时,体育类节目也随之兴起,各种精彩纷呈的国际赛事进入观众的视线。如今的受众已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体育迷”,其对体育知识的掌握也越来越专业,受众需要的是思维敏捷、语言精彩、观点精准、能够引领他们的专业型体育评论员而不是一个只会“照葫芦画瓢”的门外汉,黄健翔的出现则弥补了这一空白。黄健翔一改曾经我国体育解说单一的风格,不仅具有极为宽泛专业的体育知识,同时他精准的剖析、对赛事独特的见解和对赛事发展趋势准确的判断,都使他很快成为了观众最喜爱的体育解说员。他能很好地引经据典,使受众在收看比赛时收获更多的知识,黄健翔一度成为了最受观众尤其是年轻观众所喜爱的体育解说员。
从中国几代体育解说员的分析来看,他们的播报技巧是在不断完善,逐步增强的,从早期的广播体到中期的幽默语录体再到如今的专业型,不难探析出我国体育解说的发展之路。
摘要:随着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电视体育类节目也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欣赏体育赛事已成为很多观众消遣的方式,体育节目近年来收视率一路攀升,不论是从样式还是种类上都有很大的突破。体育节目的解说员在每一场赛事中承担着大量的解说任务,在对赛况进行解说的同时,也可以对赛场上所发生的一切进行一番评论,甚至会在解说中带上自己的情绪和态度。当今的体育传播已经是全球化和商业化了,中国的体育解说事业在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其播报技巧也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关键词:电视体育节目,解说员,解说风格,播报技巧
参考文献
[1]李强.专业型解说——电视直播体育赛事的解说原则[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1).
[2]李升科.追求新时代的解说风格[J].新闻战线,2000,(3).
电视体育解说 篇2
多年来,学校一直本着“要成人,先成才”的原则,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获得了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丰收。学校既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输送了大批品学兼优的拔尖人才,也为中央美术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高校输送了大批有一技之长的专业人才,同时也向社会输送了大批思想品质过硬的合格毕业生。近年来,学校根据当前中学生心理发展现状,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合作,聘请了博士生导师、全国著名心理学专家沃建中教授来学校讲学,在师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承担了国家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学生心理素质对学业的影响”的研究任务。
学校通过问卷调查、心里咨询、开设心理辅导课、学科课堂渗透等形式,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知识,矫正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增 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
学校还经常通过团委、学生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品德教育活动,利用学校的广播站、校园网、小记者站、宣传栏、标语牌、校报、灯箱等传媒和场所,创造浓郁的教育氛围,通过演讲比赛,书画比赛、辩论赛、队列歌咏比赛、国旗下的讲话、机器人比赛等活动,进行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教育,陶冶学生的情操,充实他们的心灵,增强他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促进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
让电视节目解说增色荧屏 篇3
关键词:电视解说;语言功力;共鸣
电视节目有众多的形式,不管是现场报道,实况转播,还是新闻专题,动态消息等,每个节目都离不开解说,这就要求从事播音主持工作在尊重受众需要的基础上在解说中能抓住重点,步步深入,对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对问题有精辟的分析力,对内容有充分的表现力,通过解说的专业化和个性化来挖掘节目的特点和内涵。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解说与画面的关系
说是为了看。电视节目的传播形式决定了它必须以“视”为主,而解说则起着辅助的作用。顾名思义,解说就是专为阐释,说明画面而说出的语言文字,它必须以电视画面的需要来转移,为画面服务,离开了画面的电视解说就会空洞,失去生命力。可以想象对于电视而言,离开了画面,再精彩的解说恐怕也已经失去了对观众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电视解说在完善形象傳播的同时,还可以补充画面无法回答的问题,巧妙地和画面密切配合,充分表达画面所没能表达的意思。让声音走进画面的解说所提供的不再是简单的外表动作,而是有形有声,有神有情的形象,伴随着音响同期的运用,使画面形象流畅自然,实现了完整的形象传播,在平面上的展示丰富了人或物的立体深度,在观众面前呈现出一个纷繁的立体世界,造成浓厚的现场气氛,使观众产生高度的参与感。
电视节目的解说受画面的约束,有的还要紧密配合节目的音响效果,所以它具有独特的个性。对于电视节目而言,有了好的画面,再加上好的解说妙语点染,道出画面的思想内涵,可以使画面锦上添花,活灵活现,相反,画面拍的再好,解说不到位,表现力不强,不仅会分散主题,损害主题,而且会贬低解说的地位和作用,在某种特定的情况下,画面拍摄的不好,有好的解说利用语言运用的技巧来弥补不足,可以给画面增色,尽可能的表现节目主题。
作为一名电视节目解说者,既不能影响观众对画面的注意,更应该注重解说的力量和作用,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画面与解说相辅相成的关系,有意识的通过专业技能完成对画面的补充提高,从政治方面提高画面的政治思想性,从事实方面说清画面没能说清的内容,从语言艺术方面加强画面效果。
二、准确把握解说意图
如果把电视节目解说当作一般的“语言艺术”,可以完全用有声语言去任意思维创作,那是不准确的,而作为电视节目的解说者,如何根据不同的节目内容和特点,控制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不仅仅是反映播音主持能力和水平的手段,也反映着一种思维方式。
解说不能靠单一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完成,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视而不见”,解说作为电视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填充电视节目骨架的血肉,无论是议论,叙事,抒情,都要尽可能在脑海中捕捉可视形象,加强语言的表现力,发现画面中最有趣味最能触动人心,最富有寓意的细节作为解说中表情达意的依据,要有丰富的想象力,或者诱导观众的渗透力,使画面的含义再一次升华。当然要注意加强解说语言的表现力不是为了突出解说,而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目的还是要丰富电视节目的形象语言。
在具体的解说表达中,因为电视节目当中解说词的布局方法是不拘一格的,所以每种解说要根据节目立体结构的需要,很好地与画面,同期声融为一体,突显综合效应,而不能单纯的仅靠空洞的语言表达力量,紧扣主题抓住主线是电视节目解说的“魂”,在解说过程中,为了把内容表现的完整而清楚,围绕中心脉络清晰具有整体感的解说,更能够统领全片,使电视节目的各个组成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具有加深观众对主题思想的印象的作用。
建立在对节目内容充分了解基础上的解说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于相关拍摄背景及资料的认识积累可以开阔解说的思路,因为心中有把握,会更有条理有系统,层次感更分明,一层层有步骤的表达出来,达到表达主题的目的。心中装着观众同样不容忽视,这不仅要求我们在进行语言表达时怎么让观众听懂听明白,还要求我们在解说时有的放矢,恰当运用播音主持技巧,使画面与解说配合的更默契。
对层次和结构较为复杂的节目,解说者使节目通顺流畅所具有的语言表现功力更能丰富视觉和表现内容,这就要求运用十分娴熟的解读播讲能力来完成,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节目内涵的基础上,调动语言技巧和情感渲染等专业技能,通过有血有肉的叙述,描述,抒情,议论使画面和语言有机结合,把握好“度”,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最好让观众感受到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
三、解说语言要准确,生动,具体,形象
让电视节目解说具有画面感是对解说者的另一要求。观众看电视不是观众听电视,读电视,解说能给观众提供的是与画面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视听综合感受,所以力求电视解说有画面感,说出的语言不但要求内容准确,表达准确生动,同时要求尽可能与画面形象配合准确,否则就会出现画面和解说两张皮,风马牛不相及。
生动具体,形象活泼的表述,能使观众很快明白所谈的事物,使用形象化的语言能让观众更好的理解和接受节目内容,而形象往往和具体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播音员主持人对于电视节目的解说能既具体又形象,是能够造成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的,从而加深对节目的印象。
准确,生动,具体,形象这几点在电视节目解说中缺一不可。如果不具体就表述不出生动形象,当然就谈不上准确,但如果不准确,生动和形象就没有实际意义,所以这几个要素是紧密结合的。解说是为了更好的“看”,开拓画面的视觉因素,如果我们不能根据画面的含义准确,生动,具体,形象地传达出视觉内涵,那么这种解说就是苍白无力的。
从业务技能上来讲,语言本身没有形象性,要想让观众愿意听,一听就懂,那就要求解说尽量做到语音规范,吐字清晰,语调,速度,语气,节奏吻合节目内容,增强可听性和亲切感,寻求尽可能与观众的接近性,说起来上口,听起来入耳。解说者其实是直接充当着画面的有声发言人,平平淡淡索然无味的解说既不能以情动人,也不能以理服人,有针对性的解说是寓知识性和趣味性于画面之中,激发观众的兴趣,使观众能够感觉到相应的情境,并且在参与节目的过程中感受到通过节目的收看,能够获得知识和信息,从而保持长久的注意。
一个高素质的播音员主持人适应不同节目解说多角色转换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是理解不同节目形态的内涵,准确的找到自己在节目中解说的定位,发挥最好的解说状态,让所有的讲解内容在头脑中“活”起来,运用恰当地语言和情感表达技巧,结合自己对内容的感悟,以富有个性,灵透的解说风格感染受众,达到信息传播的最佳效果。总之,要想让所解说的电视节目内容准确,生动,具体,形象要注意一下几点:一是分析和理解画面和解说词的内容风格;二是解说者本人思想感情的把握;三是保持好解说时的良好状态;四是运用好语言技巧。
如果一档电视节目是一首歌,那么其中的解说就是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认真的讲述五线谱中丰富多彩的情感和故事,在电视行业中从业的播音员主持人,谁能运用好,驾驭好这些灵动的音符,谁就有可能获得欣赏者的共鸣,从而美化这首多彩的歌,为荧屏增添绚烂多姿的色彩。
参考文献:
[1]张颂·中国播音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论电视体育解说的“情”与“理” 篇4
一、电视体育评论“情”与“理”失衡的表现
以轰动一时, 而随着南非世界杯的到来又被多次提及的“解说门”事件为例, 应当说黄健翔的错误不是因为他的激情, 而是因为他带有太过明显的喜好, 并把这种喜好通过电视这种传播范围及其广泛的媒介传播给了观众, 这是绝对不允许的。作为一个专业的体育解说员不应把个人的情感、情绪、情节强加给别人, 这绝不是一个新闻工作者应有的素质。
体育解说员可以是任何一支球队的球迷, 这是他的自由和权利, 他也有权利为自己喜欢的球队欢呼喝彩。但是, 当他在工作岗位的时候, 他代表的就不是他个人了, 个人的好恶就不适宜露骨地表现出来。作为覆盖面极大的电视节目, 对于某个球队的歧视和攻击性语言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这也是不可估量的。激情不等于狂热, 这是一个主持人最起码的职业素养, 更何况作为体育评论员一定要尊重运动员, 比如对于失利一方或发挥欠佳的选手的任何侮辱性评价或蔑视性语言, 都让人觉得有失厚道, 有愧于解说员的身份。
二、电视体育评论“情”与“理”失衡的原因
人是现实中的一员, 生长在特定的民族与国家中, 并由此产生了诸如民族主义、爱国主义等情结。尽管客观、公正是新闻工作者的理性诉求, 但纯粹的价值中立, 在现实之中却很难百分之百地做到, 根深蒂固的民族主义情结使体育解说难以保持绝对的中立。
在新闻娱乐化倾向的驱使下, 电视体育解说越来越追求个性、刺激, 而媒体和解说员的浮躁心理也导致体育解说缺乏客观公正的态度。如果大众媒体无视竞技比赛的特性, 一味苛求自己忠爱的运动队必须获得胜利, 并在胜利后大肆渲染, 将会影响观众对体育运动真谛的认识, 把体育传播引导到不健康的道路上去。
媒体追求卖点、爆炒卖点等行为是由市场竞争中广播电视媒体追逐经济利益的本性所决定的。而一味追求卖点会使广播电视等媒体在体育报道上出现偏差, 其结果不仅仅会影响我国体育事业, 甚至会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三、寻求“理智”与“情感”的天平
(一) 提倡个性化, 摒弃个人化
对于体育解说员来说, 个性化就是具有清醒的自我意识, 在精神上独立成熟, 能运用个人独立的判断力对体育比赛和现场的状况进行判断、思考和分析, 并把有价值的信息和见解通过个性化的话语方式传达给受众。但个性化不等于个人化, 个性化是一种成熟、稳定的个人风格的体现。个人化更多是指易变的个人情绪、短暂的情感寄托等。而作为电视机前为数亿观众奉献解说的体育解说员在满足观众与个性化解说的同时一定要摒弃个人化的情感宣泄, 绝对不能将其表达出来作为发泄的工具。
(二) 迸发激情, 点到为止
体育评论员的激情应是在传递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的基础上迸发出来的, 如果激情是建立在对失利者的不尊重上, 那么, 这样的激情没有公正性可言, 受众不能受其感染反而会心生厌恶。作为一个有激情但更有理智的体育解说员, 还应对自己的身份角色应有清醒的认识。因为作为一个有个性风格而非个人化的体育新闻人, 他的激情包含着责任感、道德感、理智感等诸多情感, 这些理性认知和情感和谐交融, 就能把握情感, 不至于发生偏差失控, 使报道客观、公正, 符合体育精神。
(三) 摆正心态, 客观公正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好恶, 都有自己喜欢的运动员或球队, 因此, 在转播过程中, 也容易夹杂个人主观色彩, 对自己喜欢的球队或运动员大加赞赏, 对对方却言语吝啬, 利用对方的失误大做文章, 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快意了自己的心情, 但是却在无形中伤害了支持另一方的观众的感情。作为电视体育解说员, 应该更多地关注比赛本身, 而不是带有地域性或主观情感地评论, 这样才能避免误导受众, 不致减损体育比赛的魅力。
结语:体育评论员的激情应是在传递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的基础上迸发出来的。作为话筒前的冲锋号激情固然重要, 但无论从代表的立场以及对观众的尊重上都应该放弃个人的情感, 对自己的工作负责, 把握好在话筒前理智与情感的天平。■
摘要:目前我国体育评论员的专业素质与迅速发展着的电视体育节目直播以及广大受众的欣赏需要还存在较大差距, 这其中还包括体育解说员在解说比赛中过分渲染比赛胜负, 掺杂浓重的个人色彩和个人倾向, 过于激情以致在直播过程中失去理智、理性。本文着重分析了体育评论员情理失衡的表现和原因, 寻求适合体育评论员解说比赛时的情感把握以及在直播过程中饱含激情的同时又秉持客观公正的态度的尺度。
关键词:电视体育解说,体育解说员,理性,情感
参考文献
[1]丁法章.新闻评论教程[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6)
[2]黄健翔.像男人那样去战斗[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11
[3]黄健翔.不是一个人在战斗[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11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篇5
走进高原绿色、生态、有机、循环农业之乡—秀水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片头)秀水乡位于威宁县西南部,俗称“女儿姑”坝子,北靠观风海镇、斗古乡,东接哈喇河乡,西邻海拉乡,南依黑石头镇。全乡总面积139.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50米,地处喀斯特地貌和玄武岩地貌结合部,年平均气温12.8℃,年降雨量890㎜,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全乡下辖14个行政村,7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565户,总人口27204人,其中少数民族共3589户,人口1675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1.1%,居住着汉、回、彝、苗、白、布依和蒙古共七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
秀水乡围绕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抓住“威宁试点”工作机遇,紧扣县委、政府“四五六七”工作思路,结合本乡实际提出了“一二三四五”的工作目标,按照五个好要求切实加强组织建设,以产业富乡为抓手,把党工委建在产业链上,推广科学技术种植,大手笔创建支柱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统筹规划整村推进,实现了全乡经济的长足快速发展。
强组织 固根本(字幕)
秀水乡党委按照“五个好”党组织的建设标准,加强村级领导
班子建设,把年青、有文化的村干部吸收到了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村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制定规范的村务公开,完善各项制度,工作运行规范,村党组织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来开展工作,通过创建活动开展,全乡各级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树立了一种争第一、创一流的竟取意识。使工作有了一个较好的推进环境,很好地带动了工作的稳步推进。
秀水乡党委政府在经济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根据全乡14个村的区位优势、气候土壤条件、产业布局等实际情况,将全乡划分为烤烟、生态畜牧业和特色经果三个产业带;并分别建立了与之相应的“中共秀水乡朝阳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党的工作委员会”、“中 共秀水乡前峰畜牧产业发展示范区党的工作委员会”、“中共秀水乡清水特色经果种植示范区党的工作委员会”。三个党工委的成立,以优化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按照“党工委+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为我乡各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全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建产业 谋跨越(字幕)
巩固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字幕)
自2008年以来,在高峰、前峰、华峰、新光等村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该项目在国家、省、地、县扶贫办的关心支持下,秀水乡紧紧围绕威宁县委、政府提出的“建设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百里长廊”的发展目标来开展工作,目
前共扶持农户1000户,已建成连片人工草地29438亩,新建、改建圈舍27600平方米,养羊20000余只,其中基础母羊16000只,新增羊羔5000只,整个基地可使养殖户每人每年增加纯收入500多元。秀水乡还在“三峰”养殖示范区建立了合作社,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行,带动农户发展,通过近三年发展,全乡畜牧业产值达2650余万元,占全乡生产总值三分之一还强。
在今后的工作中,秀水乡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的引进养殖公司到三峰进行养殖,从而推动我乡畜牧业的发展。
2009至2010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国家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省长赵克志等国家和省领导同志先后到我乡进行调研,并对秀水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好评。
壮大做强现代烟草农业(字幕)
走进“女儿姑”、享有“全县烤烟主产乡镇”盛誉的秀水,你就会深深地感受到这个乡强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铿锵步伐,一览无余地看到“连片种植,规模发展”的宏大气势,清晰地聆听到现代烟草农业的优美乐章。
2010年,秀水乡现代烟草烟草农业示范基地是贵州省所启动的七个示范基地之一,2011年现代烟草农业继续在秀水乡实施,面对次项工作,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门会议,从年丈量烟地到烟叶的收购,成立了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建设工作领导
小组和实施工作组,组建土地丈量领导小组,组建机耕队,建立育苗专业队,实现商品化供苗,发展烘烤专业队,实行烟叶烘烤专业化,组建烟叶分级专业队,实现专业化分级,促进烟农收入持续增加,促进烟叶产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2009至2011年通过各类项目整合配套,在朝阳、清水、前峰三个片区实施现代烟草农业项目,共投入项目资金5000余万元,建设烤房群400余间,治理沟渠7公理,建基耕道6.5公理,铺设田间管网30 余公里,提灌站一个,建成稳产烟田6000余亩。2010年全乡烤烟收入达1700余万元。
秀水乡党委、政府和烟草部门对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一刻都没有放松,一刻也没有停留,现代原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面貌不断改观,烤烟产业得到不断勃兴,上级领导多次亲临考察,给予高度评价,人民群众更是看在眼里,甜在心头,喜悦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针对烤烟产业生产,引导建立朝阳烟草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行技术培训,引领发展,烤烟大棚实行轮作,育苗结束后,又开始种辣椒、黄瓜、西瓜等农作物。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烟农面带喜悦,从他们心底里流露出来的赞许和感激之情,折射出广大烟农对秀水实施现代烟草农业取得成功的充分肯定,折射出他们对党和政府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最大支持。
科学培育特色经果林产业(字幕)
秀水乡经果林基地自2009年12月启动建设,当年投资87.6
万元在田坝、新河等5个村实施精品苹果2190亩,实施农户620户。
在威宁县农业局、威宁县农科所的指导、支持下,乡人民政府成立了工程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村组干部会和群众会,印发《精品苹果栽培技术要领》和《核桃种植技术》等资料。2011年又栽植苹果2787.5亩,栽核桃2680亩。按预期规划,前三年将在树下种植中药材、蔬菜,等树长茂盛了,还可以在树下种植牧草,增加农民收入。实现1200亩苹果示范园三年内挂果,五年后亩产500—600公斤、亩产值1800——2500元,八年后亩产1500—2500公斤、亩产值5000—6600元的目标。其余果园实现五年内挂果、八年后丰产的目标。
新起点 新征程(字幕)
写好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之体会 篇6
画面与解说词出现“驴头不对马嘴”的现象,必然影响电视节目的整体表现效果,即使再优美的画面也弥补不了“文不对题”的缺憾。当然,有些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即使没有多少解说词,也不影响观众对节目内容主题的理解,那是因为仅有的一点儿解说词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从而产生的是指点迷津的效果,如果用上再多的解说词,那就显得画蛇添足了。
如果我们把电视画面比作红花,那么解说词就是绿叶了。怎样才能把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写好,使其真正担当起“绿叶”的作用呢?
一.对采访对象的详实了解、深入体验是写好解说词的前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好比电视记者没有充足的第一手材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解说词。在日常工作中,有些电视记者拎起摄像机就走,扛上摄像机就拍,只注意画面质量,不去深入了解采访对象,所写出来的解说词是在人家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上圈圈点点了事。更有甚者,干脆将报刊、杂志上发表过的文字拿来,“造就”一篇解说词就完事。这样的解说词毫无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没有任何深度和广度,导致所编辑出来的电视节目,缺乏生动的亲历描述,这样的电视节目就无法赢得观众喜爱。
笔者认为,前期的深入采访对后期的解说词的写作非常重要,没有这个过程,就没有切身的体会和感受,就不可能写出让观众信服、感动的解说词。这就像作家、画家,为创作必须去体验生活一样。没有身临其境地去体验某种生活的经历,而只坐在家里凭空想象“闭门造车”,是不可能创作出有血有肉的优秀作品。因此说,亲临新闻现场、深入采访,尽可能地多掌握素材和信息是写好解说词的第一步。
二.融入真挚情感、表达真诚的内心世界是写好解说词的关键
有了深入细致的第一线采访,这就为写好解说词奠定了基础。而在真正动笔写解说词之前,一方面要充分思考,围绕电视专题片的主题进行构思,然后一气呵成。在写作过程中,一定要把在采访中和采访后的感受、观点表达出来。必须把自己的感情世界融入其中,将内心的情感用文字淋漓尽致地描述出来。可以说,在这种境况下写出来的解说词,必将打动观众的心。换言之,同一部电视专题节目,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如果没有打动你的心或引起你兴趣的地方,你肯定不会写出打动观众心的解说词。
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学艺术修养是写好解说词的根本
要写好一篇解说词,必须有文学细胞,善于用文字语言表述、描绘所解说的事物和画面。现在有些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很少讲究遣词造句、语法修辞,而更多的是些公式化、简单化、不生动、干巴巴的文字罗列或一些数据排序充斥整篇文章。有的就是一篇工作报告或总结报表,就连播音员配音时读起这样的解说词来都感觉乏味得很。
一篇优秀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不一定是运用了多少排比句、多少古文诗句、多少成语典故,更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但它首先应当是读起来朗朗上口,品起来很有味道,集语言的新鲜性、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通篇文章的语言美感与画面镜头的艺术美感结合得完美和谐。
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它应该是解说词与电视画面完美结合的统一体。而解说词有时甚至是整部专题片的灵魂,即使不看电视片,它也应该是一篇妙趣横生、脍炙人口的好文章,细读起来让人振奋、引发思考、唤起遐想、回味无穷。
深入采访、融入真情、文字功夫,是写好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三个重要步骤。对一名电视记者而言,不能只注重电视图像、音效,而忽略了在文字上的要求,写好解说词不仅是应当的,而且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编辑制作出来的电视专题节目,才有强劲的可视性,打动观众的心扉。
优秀的选题、高质量的画面加之优美的解说词,这样的电视节目就如同配上了绿叶的红花,让人关爱有加,爱不释手。
让电视节目解说增色荧屏 篇7
电视节目有众多的形式, 不管是现场报道、实况转播, 还是新闻专题、动态消息等, 每个节目都离不开解说, 这就要求播音主持工作者在解说中能抓住重点、步步深入, 对事物有敏锐的洞察力, 对问题有精辟的分析力, 对内容有充分的表现力, 通过解说的专业化和个性化来挖掘节目的特点和内涵。
一、正确认识和处理解说与画面的关系
“说”是为了“看”, 电视节目的传播形式决定了它必须以“视”为主, 而解说则起着辅助的作用。顾名思义, 解说就是专为阐释, 说明画面而说出的语言文字, 它必须以电视画面的需要来转移, 为画面服务, 离开了画面的电视解说就会空洞、失去生命力, 可以想象, 对于电视而言, 离开了画面, 再精彩的解说也失去了对观众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电视解说在完善形象传播的同时, 还可以补充画面无法回答的问题, 巧妙地和画面密切配合, 充分表达画面所不能表达的意思。让声音走进画面的解说所提供的不再是简单的外表动作, 而是有形有声、有神有情的形象, 伴随着音响同期的运用, 使画面形象流畅自然, 实现完整的形象传播, 丰富了人或物的立体深度, 在观众面前呈现出一个纷繁的立体世界, 造成浓厚的现场气氛, 使观众产生高度的参与感。
电视节目的解说受画面的约束, 有的还要紧密配合节目的音响效果, 所以它具有独特的个性。对于电视节目而言, 有了好的画面, 再加上好的解说妙语, 就能道出画面的思想内涵, 使画面锦上添花、活灵活现, 相反, 画面拍得再好, 解说不到位, 表现力不强, 不仅会分散主题、损害主题, 而且会贬低解说的地位和作用。作为一名电视节目解说者, 既不能影响观众对画面的注意, 更应该注重解说的力量和作用, 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画面与解说相辅相成的关系, 有意识地通过专业技能完成对画面的补充提高, 从政治方面提高画面的政治思想性, 从事实方面说清画面没能说清的内容, 从语言艺术方面加强画面效果。
二、准确把握解说意图
如果把电视节目解说当作一般的语言艺术, 完全可以用有声语言去任意创作, 但那是不准确的, 而作为电视节目的解说者, 如何根据不同的节目内容和特点控制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 不仅仅是反映播音主持能力和水平的手段, 也反映着一种思维方式。
解说不能靠单一的语言表达方式来完成, 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视而不见, 解说作为电视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填充电视节目骨架的血肉, 无论是议论、叙事、抒情, 都要尽可能在脑海中捕捉可视形象, 加强语言的表现力, 发现画面中最有趣味、最能触动人心、最富有寓意的细节作为解说中表情达意的依据, 要有丰富的想象力, 使画面的含义再一次升华。当然, 要注意加强解说语言的表现力不是为了突出解说, 而是为了满足观众的需要, 目的还是要丰富电视节目的形象语言。
在具体的解说表达中, 因为电视节目当中解说词的布局方法是不拘一格的, 所以每种解说要根据节目立体结构的需要, 很好地与画面、同期声融为一体, 突显综合效应, 而不能单纯地依靠空洞的语言表达力量。紧扣主题、抓住主线是电视节目解说的魂, 围绕中心脉络清晰具有整体感的解说, 更能够统领全片, 使电视节目的各个组成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具有加深观众对主题思想印象的作用。
建立在对节目内容充分了解基础上的解说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因为心中有把握, 表达上就会更有条理、有系统, 层次感更分明, 一层层有步骤地达到表达主题的目的。心中装着观众同样不容忽视, 这不仅要求我们要让观众听懂听明白, 还要求我们在解说时有的放矢, 恰当运用播音主持技巧, 使画面与解说配合得更默契。
对层次和结构较为复杂的节目, 解说者使节目通顺流畅所具有的语言表现功力更能丰富视觉和表现内容, 这要求解说者运用十分娴熟的解读播讲能力来完成, 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节目内涵的基础上, 调动语言技巧和情感渲染等专业技能, 通过有血有肉的叙述、描述、抒情、议论, 使画面和语言有机结合, 把握好度, 起到深化主题、画龙点睛的作用, 最好让观众感受到言已尽而意未尽的效果。
三、解说语言要准确、生动、具体、形象
让电视节目解说具有画面感是对解说者的另一要求。观众是看电视而不是听电视、读电视, 解说能给观众提供的是与画面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视听综合感受, 所以力求电视解说要有画面感, 所说出的语言不但要内容真实、表达生动, 同时还要尽可能与画面形象配合得准确, 否则就会出现画面和解说两张皮, 风马牛不相及。
生动具体、形象活泼的表述, 能使观众很快明白所谈的事物, 而形象往往和具体联系在一起, 如果一个播音员主持人对于电视节目的解说能既具体又形象, 是能够造成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效果的, 从而加深观众对节目的印象。
准确、生动、具体、形象, 这几点在电视节目解说中缺一不可。如果不具体, 就表述不出生动的形象, 当然就谈不上准确, 但如果不准确, 生动和形象就没有了实际意义, 所以这几个要素是紧密结合的。解说是为了更好地“看”, 开拓画面的视觉因素, 如果我们不能根据画面的含义, 准确、生动、具体、形象地传达出节目的视觉内涵, 那么这种解说就是苍白无力的。
从业务技能上来讲, 语言本身没有形象性, 要想让观众愿意听, 而且一听就懂, 就要求解说者尽量做到语音规范、吐字清晰, 语调、速度、语气、节奏吻合节目内容, 增强可听性和亲切感。解说者直接充当着画面的有声发言人, 平平淡淡索然无味的解说, 既不能以情动人也不能以理服人, 有针对性的解说是寓知识性和趣味性于画面之中的, 可以激发观众的收视兴趣, 使观众能感觉到节目中相应的情境, 并且在参与节目的过程中能够获得知识和信息, 从而保持长久的注意力。
一个高素质的播音员主持人能够适应不同节目解说的多角色转换的最为有效的途径, 是理解不同节目形态的内涵, 准确地找到自己在节目中解说的定位并发挥最好的解说状态, 让所有的讲解内容在头脑中活起来, 并运用恰当的语言和情感表达技巧, 结合自己对内容的感悟, 以富有个性、灵透的解说风格感染受众, 达到信息传播的最佳效果。
总之, 要想让所解说的电视节目内容准确、生动、具体、形象, 就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分析和理解画面和解说词的内容风格;二是解说者本人思想感情的把握;三是保持好解说时的良好状态;四是运用好语言技巧。
电视解说词的写作分析 篇8
1 电视解说词
电视解说词一般是指对影视作品中出现的事件、物品、情景等进行解释、说明的语言,既是电视节目制作中一种重要的创作手段和表现因素,也是电视人与观众交流的主要载体。它通过文字描述、叙说事物或人物,用词语的渲染力感染观众,使受众人员认识、了解其所表达的内容。
2 电视解说词的作用
既具有和谐的音乐,真实的画面以及深刻的内容,又具有与之相对应的、具有鲜明语言特色的解说词,是一部质量上乘的电视节目必备的特征。一段富有文学水准的解说词,不仅可以吸引观众的注意,还可以提高节目的内在价值。因此,在使用解说词时,一定要考虑它与其他电视手段的配合关系和协调关系,只有做到与其他画面语言有机配合、相互弥补,才能发挥电视节目的真正功效,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达到帮助观众看画面、帮助观众理解画面的效果。
2.1 强化画面秩序,解释画面信息
有时在电视传媒中播出的画面所传达的视觉形象信息并不真实,这就需要解说词给予正确解释。例如,画面中出现烟囱林立的工厂,这个画面既可以被理解为企业蓬勃发展,也可以被理解为破坏生态、污染环境,这种画面表意的不确切性就有待于解说词点明确切的概念,传递准确信息。
2.2 整合画面信息,弥补画面缺陷
好的解说词往往能进一步开拓画面的思想和艺术境界,实现画面与解说之间的互补。电视画面往往由于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不可能将全部事件的原始过程完整展现出来,这个时候,解说词就担负着补充和说明画面表达不到位、不全面内容的作用,经过解说词的有效缝合,与画面一起串联、铺垫,互相补充,消磨拼接痕迹,使画面过渡自然,构成完整又形象的信息,增强电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3 深化节目主题,升华画面内涵
解说词不仅要说透画面,还要起到拓展画面背后的本质内涵,升华画面的作用。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阅历的人对同一画面的认知相距悬殊,观众在看电视时,往往对画面呈现的自己比较熟悉内容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为引导观众对画面进行深入思考,形成一种全新的感觉,真正领会画面深刻的主题思想,从而达到知识升华,就需要借助解说词的语言力量去积极启发。
2.4 烘托气氛、加深主题思想
很多电视节目在叙述的过程中,都会有浓缩性的高潮或小高潮,来深化片子的主题。为了给观众带来深刻的印象,需要充分发挥解说词的作用,实现对背景交代、历史阐释、情节叙述、画面穿缀、意境烘托和气氛渲染等方面的全面交待。
3 写好电视解说词的方法
电视解说词的广泛应用,要求每一个电视记者都必须具备高水平的专业写作能力。在实践中,有些电视题材画面到位,也很新颖,但给人的整体感觉却很混乱,甚至不知所云。究其原因主要是解说词缺乏主题、没有主线、照图说话。因而,写出高质量的、与节目相切合的解说词十分重要。笔者认为,除具备统领整个电视节目结构的能力外,写作者还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 对采访对象详实了解、深入体验前期的深入采访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前期采访的工作基础,就没有真实的感受和体验,其采访也不可能让观众心悦诚服。作为一名合格的记着,必须深入新闻现场,深入采访事件当事人,了解当事人的生活境遇,换位思考,体会他们的处境和心情,这也是掌握新闻素材,做好信息解说的第一步。
3.2 融入真情、表达真实的内心世界电视转播的优势之一就是以情感人,将感情作为主线带动观众的情绪变化。
一线采访的主要作用就是可以更深入、细致地刻画现实,为写好解说词奠定扎实的基础。但在提笔之前,写作者树立整篇写作内容都要围绕采访的主题进行开展的意识,从而充分考虑描述的画面内容,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这样写出来的解说词才能与画面、与节目融为一体,才能把在采访中的感受和观点用文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用语言艺术元素的感染力,引领和打动观众的心。
3.3 夯实文字功底是写好解说词的根本
扎实、强大的文字功底和文学艺术细胞是写好一篇解说词的基础。因此,作为电视记者,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夯实自己的文字功底,这是写好解说词的决定因素。语言表述不堆砌,干净利落;思路清晰,信息传递准确;避免见山说山,见水说水,“看图”式的说话撰写模式,都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原则与修炼准则。
4 结语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篇9
一部专题片的解说词与电视画面是缺一不可的,到底哪一个更重要一些,这要由题材来确定。至于解说词的语言风格由作品的具体内容和作品的审美意向确定,使其达到两者统一和谐。
专题片解说词和电视画面二者上相互结合的,画面不够清楚,或难以表达、不便表达的情况下,这种解说词便可以帮助观众对作品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使内容更生动、人物个性更加鲜明,从而增加作品艺术的感染力,达到声画二者珠联璧合的艺术效果。
作为电视专题片,应该是画面和解说词的和谐统一。写作时一般采用写实和写意两种方式。一般来说,写实是对画面的描述,写意则主要是反映画面内容的意义,二种方式可相互运用,互为补充,从而既可以很好地交待背景、环境、事件经过,又可以起到抒发作者的感情、讲解知识、烘托主题的作用。解说词是专题片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使没有画面,也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但是,解说词不管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都要以电视画面为前提和基础。要写好解说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深入一线进行细致入微的采访
一部好的专题片的解说词创作离不开前期对采访对象的详细了解和深入体验。观众是通过电视节目来思考的,要是想打动观众,首先就必须打动自己。一部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是从采访的过程中产生的,而解说词撰写者的思考,如果不深入到第一线去,不深入地去了解采访的对象,那么就没有办法再对题材进行挖掘,有时候还有可能因为采访不到位而歪曲了事实的真相。
2 注重真情实感,表达真诚的世界
新闻消息要求概括、简明扼要,而电视专题片需要更加深刻、更加详细,它要求交待整个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矛盾产生、解决的过程,它既注重表达画面内容又注重意境和情感,使其情景、意境相互统一,使观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力。
在写解说词的过程当中,需要作者将采访中和采访后的感受用语言充分、透彻地表达出来。只有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解说词才会生动、感人。采访要深入并且要具有真情实感,如果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对采访的事物不感兴趣,对在镜头中所表现的内容没有真挚的感情,没有打动我们的心或引起兴趣的地方,那么他也就不可能打动观众。
3 具有过硬的文字功底和的艺术修养
要求作者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要顺利地运用文字来描绘需要解说的事物。如果这个作者的文字表达能力很强,知识面宽广,那么就会下笔如有神,会很顺畅地组织语言进行表述。比如某位作者去第一线采访得非常深入,也具有真情实感,自己也深深地被打动,同时也非常认真地去写,但却怎么也写不出一篇好的解说词,这可能是因为这位作者缺乏扎实的文字功底。现在有些解说词只是一些模式化、干巴巴的文字罗列和一些数字的排序。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首先读起来要朗朗上口,听起来深入人心,品起来令人回味。
4 采用比较简洁概括的语言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要求作者用非常精炼并且概括力很强的语言来表达,在表达的过程要依据画面,即原始素材,不要写一些与画面不相符的解说,不要脱离画面去创作。电视片的画面被称作为“镜头语言”,因此解说词要多让“镜头语言”去表达意境,留给观众充分的分析思考的空间。在解说词的写作过程中也不需要一出现画面就进行解说,每个画面都进行解说,这样不仅不能积极地表达画面的内容,而且显得非常累赘,让观众产生厌烦。因此在解说词写作上,画面能够表达清楚内容就没必要再去描写,解说词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去掉多余或重复的信息。解说词要非常概括,只有概括才能使其精炼,对于画面的解说,我们不需要详细地表述,概括叙述就可以使观众看得清晰、明白。解说词要少而精,更多地让画面去表达,让观众去回味、去思考。
5 解说词要通俗易懂
解说词在电视中主要用于听,要使观众听得懂,要通俗易懂,解说词要把一些倒装句改成正常句子,把长句子改成短句子。比如:“已经古稀之年的周勤老人和两个大学毕业的儿子合伙办了一个香菇酱加工厂。”可以改成:“周勤老人已是古稀之年了,两个儿子也都大学毕业了,如今合伙办了一个香菇酱加工厂。”
总的来说,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需要文章的语言美感与画面镜头的艺术美感结合得完美和谐,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黄晓利.谈电视专题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J].艺海,2007,(4).
电视解说词写作之我见 篇10
写作从本质上讲, 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 电视写作亦然, 很难有什么固定不变的模式和框框, 更没有什么“秘密”可言, 对基本规律的把握应该是“运用之妙, 存乎一心”, 需要从一定的实践过程和不断的学习观摩中, 逐步掌握, 感悟其形神。创新, 永远是电视写作的生命, 也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电视语言是用声音和画面造型, 诉诸于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多层次多因素的艺术信息, 是多种技术手段和艺术手段的综合显现。其中每一种因素都会对电视语言的功能、意义、节奏、色彩产生或大或小的影响。比如节奏较慢的画面, 可以通过精彩的解说, 变得情趣怏然。海外画面、实况效果声并称为“金三角”关系的解说词, 主要是通过听觉和视觉 (字幕) 产生思维活动, 表达创作者意图的一种重要手段, 它要与其他手段一道才能完成对事件全方位的形象报道, 共同配合才能完成对形象的塑造, 从而发挥延伸画面, 扩大信息含量, 补充画面不足, 挖掘画面内涵, 渲染气氛, 提炼升华主题, 连接画面实现语言蒙太奇, 顺利过渡专场等艺术功效, 实现声画合一, 试听兼具的电视创作意图。脱离了作品整体的解说文字稿或画面, 就会有各种缺陷和不足。
例如【画面】老妪拿着一条扁担抚摸着;老妪的白发在深深的鱼尾纹间飘动, 似乎在梳理泪水通过的“渠道”;扁担, 结痕累累的扁担。
【解说词】这条扁担在战争年代送过伤员, 挑过烈士的遗孤;解放后, 这条扁担挑通了连接山外的公路, 挑回收获, 挑的山山披绿, 峰峦吐翠。扁担啊, 你还能往下传吗?
这种明白的画面经过出情的文字加以点染, 使画面产生一种深远的意境, 达到了“物体情化”的艺术境地。这样的内涵和意义指向, 仅从画面上上是看不出所以然的。
再如电视纪录片《故宫》的第三集《礼仪天下》的结尾中解说词说到:
“地球这一边的人们, 历经千年创造了礼仪天下的神话;而在地球另一边, 这个神话已经变成随时可以击碎的泡沫。
紫禁城, 盛典即将结束。”
这短短的几句话, 就把人们对看似繁华的大清帝国即将走向没落的惋惜和哀怨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如果此时没有解说词而光靠画面的话, 是很难达到这种效果的。
正是由于解说词在电视作品中的地位, 也就决定了它的配合性和非独立性。在对其形神感悟中, 解说词写作必须充分考虑前后左右各种因素的配合关系, 精心设计它在作品中的位置布局, 什么时候说, 说什么, 怎样说, 说到什么程度, 那些出声音, 那些出字幕, 只有把握分寸火候, 才能发挥应有的效应和特长那么, 应如何把握解说词的审美写作呢?笔者结合近十年的编辑、写作经验粗浅的认为:
1. 解说不是画面的简单说明那个和解释。
不能见山说山, 见水说水。如果就事论事, 完全看图说话的撰写解说词就肤浅了。像“河中水在流”“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之类的解说, 显然是一些重复累赘的废话。要尽量用画面“说话”画面已经明白无误传达的信息, 文字无需再做苍白的解释。解说应该根据主题的需要, 去挖掘画面内在的涵义, 交代画面上未交代又需要传达的信息。它应该是画面因素的扩充、延伸、深化与概括。解说给观众的应该是画面之外更多的东西、无形的东西、和画面联系紧密而又使观众意想不到的东西, 它应该将画面组成一个有机的逻辑关系, 将观众朦胧感觉而又概括不出的东西加以指点。
2. 在一般情况下, 解说的最后完成, 应该在画面编成之后。
不过, 必要的文字脚本可以事先撰写, 但这不过是一个最后的勾勒和设计的雏形, 绝不能作为最后的解说词使用。为了不喧宾夺主, 不重复画面, 解说词一定要根据完成的画面去合理安排布局, 斟酌字句。能够用画面说明的问题和交代清楚的信息, 尽量少用解说。尤其不能形成画面与解说各行其是, 互不搭界的两张皮现象, 解说与画面应该是互相引导, 互为补充, 浑然天成。
3. 不要追求解说自身形式的完美。
电视解说词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它一般不能孤立存在, 也不能单独成章, 它只是整体电视语言中的一种构成因素, 与其他因素相辅相成, 互为依托, 不可分割。若把它从电视节目中独立提取出来分析就会发现:它在语言逻辑上有不少缺陷和不足, 它的文字形式是不完整的, 它的某些语言是不连贯的, 思维是跳跃的, 因果关系是残缺的, 指代关系是不清楚的——给人以东一句西一句, 突如其来, 又忽然而去的感觉。然而, 这也许正是解说词在文字形式上的一些特点。电视解说词出现的种种遗漏与不足, 种种完整、不全面的地方, 正是电视语言中其他要素充分发挥的天地。
就如同一部大型交响乐, 如果我们把其中一件乐器抽出来单独演奏, 可能就是片断的, 零星的, 甚至根本听不出个名堂来, 然而, 一旦融入整体的交响乐队中, 就充分显示了其存在的价值。表面形式零打碎敲, 只言片语的解说, 一旦进入电视语言的总体系统, 就充分显示出它独特的作用。因此, 解说词不能只顾自身文字形式的完整, 而与其他要素各行其是, 这势必造成互相削弱, 彼此地处, 重复拖拉的问题, 也就失去了电视语言的综合优势。
4. 解说不要描写形象。
美国著名传播学家韦伯.施拉姆就认为“抽象的语言符号具有语言符号所不具有的作用”, 电视画面在屏幕上表现的形象是具体的、可视的, 它是通过直观的画面形象作为传递信息的中介和符码来叙述情节、阐述主题、表达思想。具体形象的电视画面可以更为准确、细致、全面地再现或表现人物的神态、情绪、动作以及景物的形状、色彩变化等用语言文字不容易精确描述的形象。
解说语言对形象的描述再准确、再生东、再传神, 也远远不及一个镜头能形神兼收、纤毫毕现。在表现事物的外部形态方面, 画面语言有其天然的优势, 完全用不着解说词搜肠刮肚, 用笼统的抽象的语言作隔靴搔痒式。
摘要:电视解说词写作是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一个比不可少的重要环节。有补充画面不足, 挖掘画面内涵, 渲染气氛, 提炼升华主题的作用, 文章通过对解说词作用的阐述, 以期和大家共同探讨解说词的写作技巧。
金宝成的体育解说梦 篇11
从体育爱好者到解说员
面对面的采访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展开。与金宝成聊天一点都不辛苦,不用费力找话题,相反,他还会时不时主动接上话茬子,一口标准得无懈可击的普通话,偶尔夹杂着一点让彼此亲近的杭州话—一位平易近人又功力深厚的名嘴活生生站在面前。
人说:“做体育解说员的,自己就是一个体育运动的爱好者。”金宝成也不例外,对于体育的喜欢正是从他幼小学步就开始了。
“我的母亲是大学中文系毕业,父亲则是体育系的高材生。大概是父亲的因素,我从小就耳濡目染地喜欢上了体育。在我刚学会走路不久,父亲就经常带我去看各种各样的比赛:足球、篮球、排球、羽毛球。我现在还很清楚地记得,那时由于我太小,每次爸爸带我去杭州灯光球场看篮球赛时,怕我被拥挤的人群弄伤,所以我都是骑在他的脖子上进场看球的。”
上学以后,金宝成就迷上了打篮球,从小学到初中,从班队到校队,再到后来被选入杭州市少年篮球集训队。“那个时候,整天就知道打球,认为打好篮球就是自己最想要的东西。直到有一天遇见一位老者,他对我说的一句话,彻底点醒了我:‘力大举千钧,不如识一丁’。这句话也使我的人生轨迹从此发生了改变。”谈起向解说员发展的第一步,金宝成至今记忆犹新。
后来金宝成去北大荒插队,经常躲在被窝里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体育节目,对张之的解说很佩服,有时就模仿张之来几段体育播音。“后来回到杭州,1978年考入杭州广播电台,当上了播音员,但我是半路出家,一直深感底蕴不足,又苦于没有老师的指导。”
让金宝成意外的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一次偶然的机会里,他很幸运地认识了张之。好学的金宝成自费去北京拜张之为师,张之很愉快地收下了他这个徒弟,教他练口头写生、绕口令、练现场播音,点拨之下,金宝成对自己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从音乐到体操
谈到张之的时候,金宝成眼里充满感激和追忆。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由头也不免被提起。结识张之,最早正是因为金宝成对音乐的喜爱—中央台来浙江录节目,因为对伴奏不满意,让金宝成前去拉手风琴。正是那次,金宝成才认识了央视的朋友,并最终为他牵线成功。
“如果今天我没有当上播音员的话,我很有可能是一个活跃在舞台上的手风琴演奏者。”金宝成这样感慨:“在我年轻的时候,我喜欢文艺,尤其偏爱朗诵和拉手风琴。在以后三年北大荒的艰苦生活中,正是手风琴带给我很多生活的色彩。”
其实,除了手风琴之外,金宝成对音乐有着别样的爱好。在我们共进午餐的时候,他聊到兴奋处,甚至动手弹了一段钢琴曲,博得了整个现场的一片叫好。
爱一行,专一行,是我和金宝成聊天中的另一个话题。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他因为一段精准的估分评论被网友誉为“史上最牛解说员”,有网友说他实在是专业到不能再专业了,他的解说让你永远不会看不懂体操……
金宝成专长体操解说,纯属偶然。
上个世纪90年代初,金宝成在整理自己的解说档案时发现解说了25个项目,却单单没有体操。“如果有一天我离开转播席时,还不会解说体操,会留下终身遗憾。”于是他下定决心要拿下体操解说。但是体操被称为“体育解说界的珠峰”,解说体操,往往需要教练、裁判等行家做顾问,而解说员能做的事情就是介绍上场队员姓名和报一报最后的比分,很难再有别的发挥。
为解说1999年在天津举办的世界体操锦标赛,金宝成提前一年就准备有关这次比赛的资料。“既然接了任务,就要把做好,我想自己可以拿下这座体育解说界的‘珠峰’。在大赛的前夕,我就整天呆在家里,观看历届体操锦标赛的解说录像带,每天盯着录像带一动不动地连续看七八个小时,把体操几乎所有的动作、规则都烂熟于心。这样的话,在比赛中我可以基本准确地进行动作分解、并且根据动作质量来给出相应的分值。”不懈的努力终于换来了回报,他不仅赢得了荣誉,还在之后的两年中考出了体操国际裁判资格,这在国际体操解说界中也是第一位的。
从雅典到里约
翻开金宝成的简历,你会发现这上面记录着他这些年来曾经解说过的各项重量级赛事:1990年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1993年首届东亚运动会、1994年澳大利亚世界体操锦标赛、1995年世界拳击锦标赛、1995年世界F1摩托艇锦标赛、1997年世界青年足球锦标赛、1999年世界体操锦标赛、1999年世界女排大奖赛、2000年世界女排大奖赛、200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01年世界体操锦标赛、2002年世界女篮锦标赛、2003年亚洲体操锦标赛。
但三次奥运会,却是他绝对回避不了的话题。
2004年雅典奥运会,金宝成作为先期工作人员赴雅典,但还没等奥运会开始,他便已回到国内。虽然是远程解说,却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2008年,金宝成活跃在北京奥运会的体操、艺术体操、蹦床、水球等比赛场馆。那年,他相当“火”—在电视解说日益浮躁化、娱乐化的当下,这位被网友称作“很智慧、很专业、很文学”的解说员以其深厚的文学素养、神乎其技般的专业解说征服了观众。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金宝成随央视报道团赴比赛现场解说。这是他这位“三代奥运工作者”第一次出国解说奥运会。让人惊讶的是,赴伦敦之前金宝成就在媒体的采访中表示:中国代表团最有可能突破的就是游泳,因为浙江选手孙杨有很大希望拿到中国男子游泳的第一枚奥运金牌。敏锐的体育嗅觉,让他觉察到了这点。
回顾自己的解说经历,金宝成挺有感触:“前段时间,我在给北京广播学院学生讲课时,就提到‘体育解说员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个课题。我认为,做一名合格的体育解说员,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素质:第一是政策水平,因为体育解说员说的话其实代表一种媒体的观点,信口而言,心中没有强烈的大局意识,后果影响也是相当严重的。第二是文化水平,好的体育解说员应该具备相当的文化水平,这样不仅能避免在解说过程中犯知识错误,同时也能丰富解说的表达。第三就是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体育解说员必备的条件,最好能形成金字塔型的知识结构,因为谁都不可能对所有的比赛项目面面俱到地了解,还是要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和需要来调整。”
论如何写好电视解说词 篇12
1 补充电视画面, 扩大信息容量
作为电视新闻画面, 不能把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新闻要素详细完整地表述出来, 甚至涉及到事件过去和未来, 这是画面不能完成的职能, 要靠解说词来实现。解说词可以扩大画面本身所透露的信息量, 让观众获取更多直接从画面无法获得的信息, 因为画面是具体的, 表达的信息也是表面、有限的, 解说词则可以通过画面事件的相关知识进行深入挖掘, 也就是还兼具评论的功效。
2 衔接画面, 整合内容
电视画面是一组组照片和一组组镜头的组合, 如果没有解说词的连接, 则会缺乏指向性, 少了内在的必然联系而显得杂乱无序。解说词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使画面与画面、段落与段落之间形成逻辑关系, 达到结构完整有序、过渡有序流畅的效果。
3 深化主题, 增强感染力
电视画面是瞬间的、纪实的, 转瞬即过以及具体记录的特征让观众不能第一时间准确地抓住新闻想要体现的主题, 这就需要解说词来说明。镜头所表现出画面只是解说词的基础, 新闻事件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才是解说词得以发挥的空间所在, 我们要根据具体时间的背景信息加以整理, 从而确定主题, 这些依托于画面而又高于画面的精髓是要通过解说词来展现的。此外, 电视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形式, 画面和声音的融合度越高, 艺术性就越高, 解说词的写作技巧越好, 其艺术性就越能表达的淋漓尽致。电视画面生动具体, 文字精准生动, 二者有效融合的效果应该高于单纯的一种形式所达到的效果。
电视新闻的解说词要随着画面而展现, 因此会受到时间和篇幅的影响, 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向观众传达更多的信息, 这就要求解说词具有精炼、鲜明的特点。那么, 如何写好电视的解说词呢, 本身就是一门艺术, 我认为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定位准确, 主题鲜明
电视解说词是对电视画面的一种“同期处理和安排”, 观众可以跟随电视解说词而对眼前产生的电视画面产生逻辑理念, 通过解说词的引导进入特定的情景氛围之中, 体会到我们要达到的宣传主题。解说词与画面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二者息息相关, 彼此之间要做到有机结合, 只有达到高度的协调和统一, 才能发挥最佳的渲染效果。电视解说词不能单单被看做一种文字的体现, 而是要与画面、声音配套的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彼此契合才能形成完美的体系。另外, 解说词是解说具体新闻事件的, 而新闻事件是不断变化的, 我们要从不断变化的事件中提炼出主题进行报道, 解说词就要围绕着主题而撰写。一篇成功的电视解说词不仅仅是华丽辞藻的堆砌, 更应该具备深刻的精神实质, 一切手段都为突出主题服务。要使深刻的主题思想具体化地通过电视画面传达给观众, 从而产生影响。
3.2 真实客观, 情真意切
电视作为传播媒介, 新闻的真实客观是基础要求,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解说词也应该做到这点, 在撰写解说词之前要充分调查了解新闻背景, 务求真实地再现新闻事实。不能违反科学常识和法律道德规范, 切忌假大空, 用事实说话, 不用空洞的理论和虚假的情感煽情, 做到用真实的实例感动人、鼓舞人。务求给观众传达具体而生动的信息, 这样新闻才能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3.3 简短迅速, 创新先行
在如今新闻信息量及其丰富的年代, 电视新闻也应该力求做到尽量简短明确, 这样才能在有效的时间里容纳更大的新闻量。一条电视新闻大概不到两分钟的时间, 要求电视解说词也要简短准确, 做到精心选材、突出主题、避免堆砌, 尽量用最短的篇幅将新闻事实情真意切地表达出来。同时, 新闻的时效性也要求我们要争取在第一时间内将新闻传达出来。另外, 在电视竞争激烈的今天, 想使新闻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就必须具有创新意识。电视新闻解说词的创新表现在内容、思想、角度和形式等多个方面。要站在一定的政治高度, 用独特的新闻视角和表现手法来体现富有深刻涵义的新颖主题, 这对新闻解说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避免电视新闻的千篇一律的雷同现象, 做到即使面对相同的新闻素材, 依然能够报道出别具新意的深刻新闻, 这不仅对画面的拍摄有着高标准, 同时也对后期配备的解说词做出了严要求。
电视新闻解说词可以说是电视新闻的文字灵魂, 虽然依附于画面这种形式而存在, 但却是不可缺少的。解说词应该做到与画面高度的和谐与统一, 二者相得益彰, 但即使脱离了画面仍然可以成为一片绝美的文章, 带给观众无穷的回味。
【电视体育解说】推荐阅读:
体育电视11-04
电视体育新闻评论05-10
体育电视转播谈08-05
体育竞赛电视转播探讨09-22
电视专题解说词08-13
电视片解说词08-08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管理10-24
新墙电视专题片解说词06-28
电视解说词写作第一讲08-25
电视解说词计生委稿件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