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管理

2024-10-24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管理(共7篇)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管理 篇1

解说词,顾名思义,也就是对画面的解释,它与电视画面是相互补充的。一部专题片要凭借文字语言对画面的内容进行详实的描述,并且通过文字语言的描述使观众受到感染,让人们能够对其表达的画面意境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一部专题片的解说词与电视画面是缺一不可的,到底哪一个更重要一些,这要由题材来确定。至于解说词的语言风格由作品的具体内容和作品的审美意向确定,使其达到两者统一和谐。

专题片解说词和电视画面二者上相互结合的,画面不够清楚,或难以表达、不便表达的情况下,这种解说词便可以帮助观众对作品内容有更深刻的理解,使内容更生动、人物个性更加鲜明,从而增加作品艺术的感染力,达到声画二者珠联璧合的艺术效果。

作为电视专题片,应该是画面和解说词的和谐统一。写作时一般采用写实和写意两种方式。一般来说,写实是对画面的描述,写意则主要是反映画面内容的意义,二种方式可相互运用,互为补充,从而既可以很好地交待背景、环境、事件经过,又可以起到抒发作者的感情、讲解知识、烘托主题的作用。解说词是专题片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即使没有画面,也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文章。但是,解说词不管是用什么方式来表达,都要以电视画面为前提和基础。要写好解说词,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 深入一线进行细致入微的采访

一部好的专题片的解说词创作离不开前期对采访对象的详细了解和深入体验。观众是通过电视节目来思考的,要是想打动观众,首先就必须打动自己。一部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是从采访的过程中产生的,而解说词撰写者的思考,如果不深入到第一线去,不深入地去了解采访的对象,那么就没有办法再对题材进行挖掘,有时候还有可能因为采访不到位而歪曲了事实的真相。

2 注重真情实感,表达真诚的世界

新闻消息要求概括、简明扼要,而电视专题片需要更加深刻、更加详细,它要求交待整个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矛盾产生、解决的过程,它既注重表达画面内容又注重意境和情感,使其情景、意境相互统一,使观众受到强烈的感染力。

在写解说词的过程当中,需要作者将采访中和采访后的感受用语言充分、透彻地表达出来。只有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解说词才会生动、感人。采访要深入并且要具有真情实感,如果我们在采访的过程中,对采访的事物不感兴趣,对在镜头中所表现的内容没有真挚的感情,没有打动我们的心或引起兴趣的地方,那么他也就不可能打动观众。

3 具有过硬的文字功底和的艺术修养

要求作者具有扎实的文字功底,要顺利地运用文字来描绘需要解说的事物。如果这个作者的文字表达能力很强,知识面宽广,那么就会下笔如有神,会很顺畅地组织语言进行表述。比如某位作者去第一线采访得非常深入,也具有真情实感,自己也深深地被打动,同时也非常认真地去写,但却怎么也写不出一篇好的解说词,这可能是因为这位作者缺乏扎实的文字功底。现在有些解说词只是一些模式化、干巴巴的文字罗列和一些数字的排序。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首先读起来要朗朗上口,听起来深入人心,品起来令人回味。

4 采用比较简洁概括的语言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要求作者用非常精炼并且概括力很强的语言来表达,在表达的过程要依据画面,即原始素材,不要写一些与画面不相符的解说,不要脱离画面去创作。电视片的画面被称作为“镜头语言”,因此解说词要多让“镜头语言”去表达意境,留给观众充分的分析思考的空间。在解说词的写作过程中也不需要一出现画面就进行解说,每个画面都进行解说,这样不仅不能积极地表达画面的内容,而且显得非常累赘,让观众产生厌烦。因此在解说词写作上,画面能够表达清楚内容就没必要再去描写,解说词要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去掉多余或重复的信息。解说词要非常概括,只有概括才能使其精炼,对于画面的解说,我们不需要详细地表述,概括叙述就可以使观众看得清晰、明白。解说词要少而精,更多地让画面去表达,让观众去回味、去思考。

5 解说词要通俗易懂

解说词在电视中主要用于听,要使观众听得懂,要通俗易懂,解说词要把一些倒装句改成正常句子,把长句子改成短句子。比如:“已经古稀之年的周勤老人和两个大学毕业的儿子合伙办了一个香菇酱加工厂。”可以改成:“周勤老人已是古稀之年了,两个儿子也都大学毕业了,如今合伙办了一个香菇酱加工厂。”

总的来说,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需要文章的语言美感与画面镜头的艺术美感结合得完美和谐,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和心灵上的享受。

参考文献

[1]黄晓利.谈电视专题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J].艺海,2007,(4).

[2]曹显杰.撰写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应注意的几个方面[J].黑河学刊,2008,(6).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管理 篇2

走进高原绿色、生态、有机、循环农业之乡—秀水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片头)秀水乡位于威宁县西南部,俗称“女儿姑”坝子,北靠观风海镇、斗古乡,东接哈喇河乡,西邻海拉乡,南依黑石头镇。全乡总面积139.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250米,地处喀斯特地貌和玄武岩地貌结合部,年平均气温12.8℃,年降雨量890㎜,是典型的山区农业乡。全乡下辖14个行政村,74个村民小组,总户数5565户,总人口27204人,其中少数民族共3589户,人口16754人,占全乡总人口的61.1%,居住着汉、回、彝、苗、白、布依和蒙古共七个民族,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少数民族乡。

秀水乡围绕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抓住“威宁试点”工作机遇,紧扣县委、政府“四五六七”工作思路,结合本乡实际提出了“一二三四五”的工作目标,按照五个好要求切实加强组织建设,以产业富乡为抓手,把党工委建在产业链上,推广科学技术种植,大手笔创建支柱产业,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统筹规划整村推进,实现了全乡经济的长足快速发展。

强组织 固根本(字幕)

秀水乡党委按照“五个好”党组织的建设标准,加强村级领导

班子建设,把年青、有文化的村干部吸收到了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村党员干部的先锋带头作用,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制定规范的村务公开,完善各项制度,工作运行规范,村党组织围绕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来开展工作,通过创建活动开展,全乡各级党组织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广大党员树立了一种争第一、创一流的竟取意识。使工作有了一个较好的推进环境,很好地带动了工作的稳步推进。

秀水乡党委政府在经济建设和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根据全乡14个村的区位优势、气候土壤条件、产业布局等实际情况,将全乡划分为烤烟、生态畜牧业和特色经果三个产业带;并分别建立了与之相应的“中共秀水乡朝阳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区党的工作委员会”、“中 共秀水乡前峰畜牧产业发展示范区党的工作委员会”、“中共秀水乡清水特色经果种植示范区党的工作委员会”。三个党工委的成立,以优化创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为抓手,以发展为第一要务,按照“党工委+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为我乡各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也有力地推动了全乡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

建产业 谋跨越(字幕)

巩固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字幕)

自2008年以来,在高峰、前峰、华峰、新光等村实施草地生态畜牧业产业化科技扶贫项目,该项目在国家、省、地、县扶贫办的关心支持下,秀水乡紧紧围绕威宁县委、政府提出的“建设威宁县草地生态畜牧业百里长廊”的发展目标来开展工作,目

前共扶持农户1000户,已建成连片人工草地29438亩,新建、改建圈舍27600平方米,养羊20000余只,其中基础母羊16000只,新增羊羔5000只,整个基地可使养殖户每人每年增加纯收入500多元。秀水乡还在“三峰”养殖示范区建立了合作社,合作社按照“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运行,带动农户发展,通过近三年发展,全乡畜牧业产值达2650余万元,占全乡生产总值三分之一还强。

在今后的工作中,秀水乡将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多渠道的引进养殖公司到三峰进行养殖,从而推动我乡畜牧业的发展。

2009至2010年,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韩启德、国家扶贫办主任范小建、贵州省委书记栗战书、省长赵克志等国家和省领导同志先后到我乡进行调研,并对秀水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给予了充分好评。

壮大做强现代烟草农业(字幕)

走进“女儿姑”、享有“全县烤烟主产乡镇”盛誉的秀水,你就会深深地感受到这个乡强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的铿锵步伐,一览无余地看到“连片种植,规模发展”的宏大气势,清晰地聆听到现代烟草农业的优美乐章。

2010年,秀水乡现代烟草烟草农业示范基地是贵州省所启动的七个示范基地之一,2011年现代烟草农业继续在秀水乡实施,面对次项工作,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召开专门会议,从年丈量烟地到烟叶的收购,成立了现代烟草农业示范建设工作领导

小组和实施工作组,组建土地丈量领导小组,组建机耕队,建立育苗专业队,实现商品化供苗,发展烘烤专业队,实行烟叶烘烤专业化,组建烟叶分级专业队,实现专业化分级,促进烟农收入持续增加,促进烟叶产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2009至2011年通过各类项目整合配套,在朝阳、清水、前峰三个片区实施现代烟草农业项目,共投入项目资金5000余万元,建设烤房群400余间,治理沟渠7公理,建基耕道6.5公理,铺设田间管网30 余公里,提灌站一个,建成稳产烟田6000余亩。2010年全乡烤烟收入达1700余万元。

秀水乡党委、政府和烟草部门对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一刻都没有放松,一刻也没有停留,现代原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面貌不断改观,烤烟产业得到不断勃兴,上级领导多次亲临考察,给予高度评价,人民群众更是看在眼里,甜在心头,喜悦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针对烤烟产业生产,引导建立朝阳烟草专业合作社,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实行技术培训,引领发展,烤烟大棚实行轮作,育苗结束后,又开始种辣椒、黄瓜、西瓜等农作物。

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烟农面带喜悦,从他们心底里流露出来的赞许和感激之情,折射出广大烟农对秀水实施现代烟草农业取得成功的充分肯定,折射出他们对党和政府建设现代烟草农业的最大支持。

科学培育特色经果林产业(字幕)

秀水乡经果林基地自2009年12月启动建设,当年投资87.6

万元在田坝、新河等5个村实施精品苹果2190亩,实施农户620户。

在威宁县农业局、威宁县农科所的指导、支持下,乡人民政府成立了工程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召开村组干部会和群众会,印发《精品苹果栽培技术要领》和《核桃种植技术》等资料。2011年又栽植苹果2787.5亩,栽核桃2680亩。按预期规划,前三年将在树下种植中药材、蔬菜,等树长茂盛了,还可以在树下种植牧草,增加农民收入。实现1200亩苹果示范园三年内挂果,五年后亩产500—600公斤、亩产值1800——2500元,八年后亩产1500—2500公斤、亩产值5000—6600元的目标。其余果园实现五年内挂果、八年后丰产的目标。

新起点 新征程(字幕)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技巧 篇3

关键词:统一;特点;技巧

中图分类号:G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11-0222-1

什么叫做解说词呢?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所谓的口头上的解释、说明的词汇。有的学者提到说,这叫“口头文学”。它是一种以文字的形式出现,对事态发展的前因后果进行描述、诉说。语句中透露着强有力的感染力,让受众在通过解说词了解事件发展事态的同时,还能更深切的感受到其内涵所带来的震撼。就目前的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来说,就是对专题片画面内容的解释和说明。如果把解说词单拿出来,虽然貌似形成的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和意境,但是把它放进电视专题片画面内容中,就产生了一种千丝万缕的联系。

电视画面与解说词是相辅相成的。他们之间的关系是相互补充、相互弥补的。比如说,在画面中出现了山崩地裂的场面,那在解说词中就不可能出现小溪缓流的语句;电视画面中明明就是在讲述春节期间庙会里热闹的场景,而解说词中却讲春运期间铁路运输的阻塞,这样就明显的会让观众看的云里雾里的了。虽然观众在观看电视的过程中,更多注重的是画面,但是解说词的位置还是不容小视的。

再次,一部内涵极其深刻,极富有感染力的专题片在除了画面、音乐的统一之外,解说词的语言特点也是相当重要的。

每一位电视工作者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电视专题片,无论是当初学校里青涩的短片,还是在单位的成品,都必须有电视专题片的痕迹。当然,每一位电视工作者的作品也都具有着属于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有的如雷电交加,气势磅礴;有的似行云流水,清高气爽;有的委婉缠绵,耐人寻味;有的节奏铿将有力,粗狂豪放。

大文豪高尔基曾经说过:“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语言是文学的重要工具,它与各种事实生活现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文学的材料。”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属于文学的范畴。因此,要写好电视解说词,并使其特色鲜明,就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1 对采访对象的详实了解、深入体验是写好解说词的前提

老话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就好像一个电视工作者如果手中没有拿到第一手的资料是不可能写出好的解说词的。现今,有很多新闻工作者对自己,对工作都很不负责。接到一个采访拿起摄像机就去拍,拍完就走。这样的态度是肯定做不出优秀的作品的。作为一个采访,只注重画面的质量,根本不去注重内容的描写,也不深入去采访,没有一个很好的规划,在解说词上更是应付几句草草了事,仅仅是画面的华丽,而内容上全都是表面文章。这样的电视作品怎么能赢得观众的认同呢?

前期的筹备、中期的采访与沟通和后期的解说词与画面的对接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完成这样一个完整的过程就没有切身的体验和感想,也就无法从心底出发,最终达到观众的认可。对于艺术,一个电视工作者应该亲力亲为,这样有了自己的深切感受,再加上自己良好的艺术素养,使得作品中既有高科技的技术存在,还有人文主义情怀,这样的作品怎能让观众不买单?所以说,亲临新闻现场、深入采访,尽可能多地掌握素材和信息是写作好解说词的第一步。

2 融入真挚情感、表达真诚的内心世界是写好解说词的关键

有了深入细致的第一线采访,这就为写好解说词奠定了基础。那么对于解说词的创作过程中就轻车熟路了。在动笔之前首先要想这么几个问题:1.在采访的过程中有过怎么样的感受,并且通过这样的感受形成了一个怎么样的观点。2.在描写客观事实的前提下,要融入自己的人文思想,用最内心的情感把解说词完成。3.融入自己的兴趣,让观众和自己一样,对这个作品有着很浓重的兴趣。俗话说的好“有了兴趣,你便有了一切。”勿庸置疑,兴趣是一个人接受一个事物,一个事件的基础,所以在兴趣方面我们应尤为注意。

3 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学艺术修养是写好解说词的根本

有的电视工作者说过这样的话:“前期的采访我也很认真,在写解说词的过程中我也很认真,可是解说词写的就是感觉不是很打动人。”那么我想,这可能就是属于自身的艺术修养的问题了。作为一个电视工作者,其文化素养和知识面是必须的一点。一个电视工作者必须要有自己的知识底蕴和文学功底。那样的话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显得很流畅,所要描绘的事物才会让人觉得很精彩。在现今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当中,应该讲究词语的修饰,这样和华丽的内容搭配在一起,观众才会喜欢看。

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它应该是解说词与电视画面完美结合的统一体。而解说词有时甚至是整部专题片的灵魂。对电视记者而言,不能只注重图像、画面,而忽略了在文字上的要求,写好解说词不仅是应当的,而且也是必须的。只有这样,你制作出的节目才能更受观众欢迎。优秀的选题、高质量的画面加之优美的解说词,这样的电视节目就如同配上了绿叶的红花,能不受人喜爱吗?

参考文献

[1] 王俊新.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体会[J].大众文艺,2010,(04).

[2] 许文华,徐永强.如何写好电视专题片解说词[J].现代视听,2009,(S2).

[3] 卢春光.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J].记者摇篮,2009,(06).

[4] 田丰,李峻岭.解析电视专题片解说意境之美[J].声屏世界,2010,(01).

[5] 肖守祥.电视解说词应追求的语言特点[J].青年记者,2010,(06).

[6] 吴敏英,马艾莉.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写作初探[J].新西部,2010,(09).

[7] 周宇,陈月华.以细节取胜—谈细节在电视专题片中的应用[J].声屏世界,2010,(05).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体会 篇4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创作

电视专题片是由视觉和听觉两大基本要素构成的, 而解说词是听觉要素之中最重要的内容。解说词是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无法脱离画面而独立存在的, 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 离不开优秀的解说词。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是相对于电视画面而言的解释说明的文字, 它与画面是一种相辅相承的关系。它依靠文字对事物、事件或人物进行具体的叙述描写以及通过词语的渲染来感染受众, 从而使人们通过对其所表达的思想意境有更加深刻的了解, 起到进一步加深认知和感受的作用。在十几年的电视专题片创作实践中笔者感受到, 优秀的专题片往往是优秀的解说词与蕴含着丰富内涵的画面的完美结合, 这是成功的专题片所必备的条件之一。

在电视专题片中, 解说词与电视画面是互为作用、相互补充和印证的关系。虽然专题片解说词的基本功能是对画面内容的文字解释和说明, 但它与电视画面是不可分离的。任何一部专题片的解说词离开了画面都是支离破碎的, 任何一部缺少解说的专题片也往往是理解不够深刻的画面组合, 形成不了主线明确思想内涵深刻主题统一的艺术整体。尽管有些风光专题片没有画面解说词, 但它一定要有一个有主题内涵的音乐, 换一个角度说, 音乐也是解说词的一种形式, 起到了深化主题解释画面的功用, 它们的关系也是互为依存的关系。

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在电视专题片中的重要地位决定了解说词写作的重要性。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 它应该是解说词与电视画面完美结合的统一体, 甚至可以说解说词是全片的灵魂。它不是华丽词藻的堆砌, 更不是引经据典的集合, 它首先读起来朗朗上口, 品起来韵味无穷, 集词语的新鲜性, 评说的深刻性和文字的可读性于一体。例如, 我们熟知的系列专题片《话说长江》, 如果解说词仅仅是画面的简单解释, 而没有对事物、事件、人物的深刻理解和渲染, 那么这部专题片也会陷入平庸。多年的创作实践给笔者的体会是,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独特性使它与其它文体有很大区别, 在写作上, 它有着自己特殊的规律。

要写出优秀的专题片解说词, 离不开前期对采访对象的详实了解和深入体验。有些编导往往不注重专题片前期的采访, 经常是拎起摄像机就走, 扛上摄像机就拍。更有甚者, 在人家准备好的文字材料上圈圈点点了事, 或者拿报刊上现成的文字作为解说词, 丝毫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没有专题片解说词特有的深度和广度, 电视专题片制作出来自然不可能赢得观众的认可。所以在拍摄之前一定要做先期的深入挖掘, 亲身去体验, 去感受, 与采访者进行深入的交流。在一些特殊的片子中, 还要注意对双方不同观点分别进行了解, 切不可偏听偏信或是凭主观臆断去作判断。同时, 还要注意对事物表层之下的挖掘, 寻找出事物表面背后的原因或理由, 只有这样, 才能正确把握事物, 写出有深度的解说词。

使用动画在场景表现上可以降低成本, 如在《路西塔尼亚号的沉没》一片中, 轮船的沉没如果采用拍摄实景的方式, 讲述同一件事在制作的成本上会大大增加。利用三维动画的方式来展现自然灾害也可以收到惊人的逼真效果。如因地震导致的坍塌的高楼、海啸等等。

不是所有的纪实体裁都适合用动画来表现。我们使用时要注意允分的利用并发挥出动画的优势, 作品的最终目的毕竟不是为了动画而动画, 无论采用动画形式还是实拍的形式, 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的讲述事件, 适合就是最好的。

要写出优秀的专题片解说词, 一定要有扎实的文字功底和文学艺术修养, 这是作为一个编导必须具备的基础条件。在现实中, 有很多编导各方面工作做得都不少, 前期采访很深入, 后期资料积累也不少, 写作过程也是非常投入, 但写出来的解说词往往是味同嚼蜡。主要原因就是这些编导文字功底欠缺, 头脑里没东西, 用时肯定倒不出“货”来。作为编导一定要有广博的知识面, 有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文字表达能力强, 语言的组合就会顺畅, 文字的表述如同泉涌般溢出。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一定要围绕主线展开。为了扣紧主题, 要把内容表现地有条不紊。在创作中, 写作者应该根据所要表现的对象, 选择一条能最适当地反映客观现实的主要线索。这条主线应能够统领全片, 使各个部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成为作品内在或外在的核心。专题片《话说长江》就是以长江作为其外在的主线, 通过顺江而下的拍摄, 反映了长江的风貌。这条江, 通过解说词的一再提示, 不断涌入人们的脑海, 给人深刻印象。

解说词作为电视艺术表现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定要有概括性。解说词并不是电视专题片的全部, 在语言安排上要服从画面内容的需要。具体地讲, 解说词在写作上要注重语言的精炼和简约, 要有极强的概括力。在一部片子中, 解说词不宜安排太满, 凡是画面表达意义比较完整时, 就不要安排解说, 只要一句解说词能表达的就不要用两句解说词来表达。如果整部片子从头到尾都是解说, 不给人消化、思考的余地, 就会使人感觉很累, 特别是那些又满又脱离画面的解说就更令人讨厌了。所以, 解说词写作一定要做到可写可不写的时候最好不写, 对于那些不要讲解就能达到效果的画面, 那就坚决不写。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一定要处理好与听觉的关系。在创作中, 对一些书面语和低频率文字应做到少用或不用, 如“憩息”, “歆羡”等词语, 在书面上使用频率都很低, 比较费解, 读出来就更少有人听得懂了。解说词要把书面语言口语化, 把倒装句改成正常句子, 文言文变成白话文。解说词应该是直白的、直接的, 让人能在第一时间听得懂、抓得住。句子要尽量短, 一个长句子包含的三个或四个信息可以用四个包含一个信息的短句子表达, 例如, “今年快六十岁的张老汉和他的两个大学毕业的儿子合伙办了一家猪场。”可以这样改:“张老汉快六十岁了, 两个儿子也都大学毕业了, 如今, 他们合伙办了一家猪场”。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是电视专题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单纯是一种文体的应用。在实践中, 要着眼于电视专题片视觉与听觉的特殊规律去创作解说词。只有全面把握电视专题片的创作规律, 才能更好地创作出高水平高质量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参考文献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 篇5

---勃利县通乡公路建设纪实

金秋时节捷报频传,勃利大地气象万千。

伴着春的足音,和着秋的旋律,我县农村公路建设锦上添花:“勃长”、“勃抢”两条通乡公路交工通车了!

这是一幅包含激情和梦想的斑斓画卷,这是一张浸透辛勤和汗水的壮丽蓝图,这是一条助推广大农民快速致富的小康之路。

[推出题目《小康之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02年以来,县委、县政府抢抓国家为解决“三农”问题给农村高等级公路建设带来的历史性机遇,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坚持共建和谐社会,在“大吉路”即将交工的同时,开工建设了“勃长”、“勃抢”两条通乡公路,使我县在不足三年的时间里,争取国家和省市投资5500多万元,建设了三条90公里通乡路和三条7.5公里通村路高等级路面工程,总里程近百公里,开创了全省农村高等级公路建设的先河。

全长35.1公里的“勃长路”起点于勃利镇通天水库,途经青山乡和青龙山矿区,终点于长兴乡201国道七台河支线,贯穿三个乡镇10多个村屯,是我县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走廊。

这条宽敞、平坦的通乡路是“勃抢路”,从亚麻厂下交桥出发,经抢垦乡,于桦林路桦勃段交界和罗泉林场处终点,全长25公里,是连接桦南、勃利、林口三个县份的黄金通道。

“勃长路”和“勃抢路”都是三级白色路面,路基宽7.5米、路面宽6米、面板厚22公分,于2004年8月11日开工,今年10月初交工。

现在映入你眼帘的是大四站镇2公里的通村路,三级水泥路面,是大四站镇通往吉兴乡的主要枢纽。

双河镇通村路从308省道接口处开始,三级白色路面,3.5公里长,是“腹部路”的起点和西部乡镇的轴线。

这些通乡、通村公路的建成,不仅构筑起了全县农村高等级路面的主框架,而且还为文明村镇建设铺设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这,简直让人不敢相信; 这,仿佛是在一夜之间。一位伟人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支起来。”是的,我县农村公路高等级路面建设之所以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和跨世纪的飞跃,其动力源泉在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

从2003年开始,县政府连续三年把通乡公路建设列为每年的“便民利民实事”之一,作为造福农民的“德政工程”和“民心工程”来抓。县委书记赵恒太、县长刘宏兴、副县长耿宝忠等县领导,经常深入施工现场检查指导工作,并解决征地、拆迁、料场、备料、施工等方面的实际难题20多件,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搞好通乡公路建设,资金保障是关键。我县三条90公里通乡公路总造价8100多万元,除了上级投资的4500万元之外,县财政需配套3500多万元,这对于我县这样一个“吃饭财政”来讲,压力之大是前所未有的。

为了解决资金供应问题,县政府把通乡公路建设配套资金列入了财政预算,2004年到位500万元,2005年至2007年连续三年每年列支1000万元,四年连续配套3500万元,这在全省同类县份中是绝无仅有的。同时,县政府还优化资源配置,活化工程资金,将地产“大龙”水泥作为通乡公路的主原料,以水泥款顶配套款,既增加了税收,又减轻了资金调度困难,一举多得。

通乡公路是一项造价非常低的工程。为了降低成本,县 政府从开工之初就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免予收取国土资源、水务、财政、林业等部门的地方性收费,简化土地报批、水土保持、环评等相关审批手续。施工队可以无偿在荒山、荒地取料用料,无偿使用原“北旺”化肥股份公司的煤球灰。施工车辆除交通肇事外,公安交警一律不检、不罚、不扣。供电、电业管理部门对有碍通乡公路工程建设的电力设施在开工前进行了迁移,并及时为公路施工提供临时用电服务。广电、通信、联通、移动公司等单位,对影响公路建设的光缆、通信线路等设施都进行了拆迁。

这些举措不仅有效降低了工程造价,而且还使工程建设一路“绿灯”。

[现场采访项目经理]

他们以星辰和月亮为伴,朝霞是他们的胭脂,月亮是他 们的脸庞,轻风是他们的悄悄话,雨水为他们俏打梳妆;他们以抢前抓早和只争朝夕的精神同时间赛跑,把心血和汗水洒向工地,把成功与赞扬锁进记忆。

地处三江平原腹地的公路工程建设,每年有效的施工时间也就百十来天,这为公路建设者们安排工期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为了按时交工,公路建设指挥部根据施工进展度和天气变化情况,采取倒排工期的方式,将施工计划一调再调,步 步紧逼,节节推进。

他们从抓主要原材料备料入手,对砂砾石、碎石、中沙等在冬季就基本完成备料,春节后水泥陆续入场,开工前主要材料入场量达90%。市质检站和监理办对入场材料跟踪检验,抽检频率和质量验证均达到了规范要求。

施工中采取两套拌和设备、两班人马、两个工作面同时推进的办法,24小时交叉作业,人换机不停,大大提高了面层施工效率,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在工程管理上,他们认真执行早班会和生产例会制度,施工期间每两天一个早班会,每月召开一次生产例会,沟通情况,研究问题,部署下步工作。同时,凡遇有牵涉工期的重要技术问题,都要召开部务会议,集体“诊断”,民主决策,形成科学周密的施工方案,从而保证了工程的高效运行。

质量是公路的生命,质量重于泰山。指挥部坚持“质量优先、质量第一”的原则,严把工程质量关,全力打造精品路。

他们按照法定程序进行严格招投标,选用了哈尔滨广通、大庆筑安、牡丹江路桥和东北林业大学监理公司等一批技术过硬、实力雄厚、信誉良好的工程和监理队伍参与工程建设。

他们咬定质量不放松,层层签订责任状,落实工程质量 终身制,严把工程备料、路基压实、路面铺装和工程验收“四道关口”,做到了质量不合格的材料不入场、工程技术人员不到位的不开工、工序达不到质量要求的不验收。

监理人员对每一道关口,特别是材料质量、摊铺厚度、压实度、平整度等重点环节,采取全过程旁站,路面施工时前台和后台各安排一名监理,严格按施工技术规范和质量验收评定标准进行监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全线软土路基换填深度平均在80公分以上,个别路段超过了1米。先后拆换不合格的模板500多延米,推掉已打完的基层520平方米,铲除不达标的路面63平方米。

某一标段在面层后期施工中,为了赶工期,路面平整度有些跑粗,指挥部和监理办对其坚决实行了停工,整顿三天后才开工,之后路面质量达到了优良。

施工中他们还实行质量预控和质量过程控制,对下步工程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前研究,在基层和路面开工前,都先做试验段,合格后才正式开工。上道工序不达优,绝不进入下道工序。

省通乡办驻地推进组和市交通局、市通乡办的领导同志,经常深入生产一线,进行“零距离”指导,坚持设计标准,狠抓工程质量,突破关键环节,为项目的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们的精品通乡路,就是这样从一点一滴中打造出来 的。

“以民为本,福荫百姓,共建和谐社会”是修建通乡公路的主要目的。在施工中,指挥部坚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让利于民,为沿线群众创造了许多便利。

抢垦乡三兴村原来道路翻浆严重,年年春季到处坑辙,夏季一片汪洋,冬季一堆冰湖。对此,施工队将这一路段的路基进行了大量的换填处理,平均换填深度达1.2米,同时还砌筑了标准的石砌边沟,彻底根治了翻浆、排水等问题。

他们把青龙山矿区过境段的面板加厚,保证了煤炭运输车辆的通行。

去年,在三条通乡公路同时施工,工期、原材料和资金都异常紧张的情况下,他们为了促进焦化企业发展和方便市民出行,把东岗段的1.8公里和通天段的4.5公里实现了当年立项、当年开工、当年交工,既为鲁龙、永恒两个焦化企业和市民晨练出行提供了极大方便利,又创造了勃利公路建设史上的奇迹。

他们把过境村屯临街主要道口的水泥涵管进行了更新,对农田道口和施工便道实施了科学处理,保证了农民生产生活方便。据统计,两条通乡公路共维修小桥 10座,新增涵洞 36道,更换多年失修的涵管 230多节。

[现场采访农民群众]

一项优良的工程,背后必有一支甘于奉献的团队和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公路建设指挥部的同志们,把通乡公路建设当成自己家的工程来抓,恪尽职守,任劳任怨,充分展现了交通人与时俱进、勇于奉献的光辉形象。

他们从项目的前期运作开始,就从没休息过。在他们的时间表上,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没有早午晚之分。他们有的天天行程上百公里,往返于各个工地之间,认真检查指导施工;有的带病坚持工作,积劳成疾,病倒在工地;有的一心扑在工地上,牺牲了许多与家人和亲朋好友相聚的时光;还有的连自己的老人有病和孩子上学都顾不上。

常务指挥宋修璞,为了工程建设不知付出了多少辛苦。他长年奔波于省城,往返于各部门请示汇报,争取项目、争取资金,落实政策。回到家中,他又不顾旅途的疲劳,迎着朝阳,披着晚霞,深入工地。料场边、拌站旁、路面上,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脚印。过度的工作经常使他疲惫不堪,而看见辛勤换来的丰收果,他却乐此不疲。

这里是施工现场,一张张晒黑的脸蛋记载着劳动者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

在夏季施工中,施工人员冒者30多度的高温,在刺耳的割缝机、发电机轰鸣中,一块块浇铸、一段段摊铺,汗流 浃背。临街的百姓看在眼上,感动在心里,主动回家舀上凉水,送去一片温情,送去一片体贴。

在秋季施工中,由于昼夜温差大,民工们早晚都要穿上厚厚的衣服。到了中午太阳直射近30度,一些机械手和施工人员晒的直迷糊,就用刚抽出的地下凉水往头上浇,困极了就倦缩在草帘上打个盹。

正是这些不怕苦累、勇于拼搏的建设者们,用辛勤和汗水,书写了通乡公路建设一曲曲动人的乐章!

路就是碑。这路,是百姓心目中站立着的碑;这碑,是延伸在大地上的通乡路。

“勃长”、“勃抢”两条通乡公路绵延60公里,路经4个乡镇20个村屯,直接受益人口达 8万多人。它的建成通车,收到了搞活一片流通、打开一个窗口、带动一线产业、繁荣一带经济、富裕一方百姓的效果。

通乡公路对旧路、旧城进行改造,实现了路畅镇兴。不仅过境公路两侧的房屋全面增值、旧房换颜一新,而且还增加了商业网点。

通乡公路建设拉动了水泥、中沙、沙砾、碎石等建材行业和运输、餐饮、机械修理等相关行业的加快发展,同时还引导乡镇企业的合理聚集,促进了剩余劳动力转移。

高等级通乡公路的建成,拉近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改变了农民的命运。过去去县城要小半天,如今村民上街“一袋烟”,孩子上学“一溜烟”。面对铺到家门口的水泥路,农民们高兴地说:“当年通电给我们带来第一次革命,现如今通乡公路给俺带来了第二次革命”。

依靠路缘优势,“路边经济”迅速崛起。绿色水稻基地、万寿菊药材基地、瓜菜基地、养殖基地等新一轮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优势产业纷纷落户通乡公路边,农村经济大发展的明天不是梦!

“雄关漫道金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在流金淌玉、人杰地灵的勃利大地上,全面构筑小康社会公路交通大格局的奋战,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勃利交通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正夜以继日地描绘着新的蓝图。

[现场采访宋修璞局长]

回首过去,令人欢欣鼓舞;展望未来,催人奋发向上。明年,在勃利4455平方公里土地上,又将有桦林公路勃林段17公里三级百色路面和9条50多公里通村公路项目陆续开工。对于勃利公路建设来说:

2006年的春天,将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春天; 2006年的秋天,将是一个硕果累累的秋天!

[片尾字幕]:

撰 稿:文 军 武

策 划:高

摄 像:

播 音:李

编 辑:刘

监 制:宋

文 魁 张 雪 晶

伟 忻

修 璞 曲

江 胡 广 君

勃 利 县 交 通 局

勃利县广播电视局

联 合 录 制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创作之我见 篇6

一、深入细致扎实采访, 做到“言之有物”, 这是写好解说词的基础。

电视解说词的创作仍然是运用语言文字反映社会生活。但是, 它又不是一般的文字创作, 它最终要与画面相融合, 构成特定的屏幕语言, 形象地反映社会生活, 再现历史, 表达思想感情。解说词的创作要根据电视专题片本身的需要对其思想内容给予必要的说明和阐释。从本质上讲, 解说词与画面一样同样来源于生活。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 同所有的新闻稿件、专题、通讯等体载的写作一样, 必须进行深入细致的采访。常有“七分采、三分写”的比喻, 可见采访的重要性。采访愈深入, 掌握的材料愈丰富, 就愈能使解说词更好地表达和突出主题。2005年6月, 我承担采写了全市统一组织的“抗战在沂蒙”系列电视专题片《苏崮壮士魂》解说词的创作任务。《苏崮壮士魂》是一部历史题材的专题片。当年的苏家崮战斗距离今天已经半个多世纪了, 刚采拍时, 所能直接找到的只有这场战斗的遗址———苏家崮。为采访和掌握更多的材料, 同时, 也为更真实、更详细、更具体地了解和反映这场战斗经过, 我和摄制组其他同志不顾天气炎热, 南下南京采访了当时的作战参谋———南京高级陆军指挥学校副校长魏学诚老人, 以及绍兴军分区副司令员刘香斋老人。还多次到苏家崮采访了掩埋战士尸体的当地农民和参加这场战斗的老前辈。翻阅研究了苏家崮这场战斗的有关资料, 从而, 对这场战斗有了更详细、更细致、更具体的了解, 较全面地掌握了第一手丰富材料, 写作时做到“言之有物”。另外, 到现场中去体验感受, 增强写作的灵感。在拍摄《苏崮壮士魂》专题过程中, 我和摄像记者三次登上了海拔520米, 至今没有路、行走非常困难的苏家崮山顶, 俯视山下, 四周都是上百米高的陡峭悬崖。深刻感受到了烈士那种抱着敌人跳下悬崖, 与敌人同归于尽、血战到底、宁死不屈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于是找到了写作的灵感。做到有东西写, 有话说。“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深入细致的采访为整个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安排好电视专题片的结构, 做到“言之有序”, 这是写好解说词的条件。

在采拍每一部专题时, 通过采访获取了大量的材料, 其中包括多处同期声 (主持人在现场对被采访人的采访) 。如何使这些纷繁的题材, 依据主题的需要加以巧妙的组织, 使观点和材料达到有机的统一, 这就是结构问题, 只有安排好结构, 才能使解说词写得有条理。

(1) 首先要写好开头和结尾。开头要开门见山, 直入主题, 吸引观众。开头是电视专题片结构形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往往决定着是否对观众有吸引力。电视专题片的开头虽短, 但它是全篇的序幕, 只有对全篇加以通盘考虑后, 才能确定如何开头。如在采写“我县下岗职工再就业成绩斐然”这部专题片时, 开头部分是:观众朋友, 为搞好下岗职工再就业这一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 我县采取各种形式, 多渠道地对下岗职工进行妥善安置, 全县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97%。这样, 解说的开头部分言简意赅, 开门见山, 点出了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下岗职工再就业这一热门话题。电视专题片《苏崮壮士魂》解说词开头部分是这样写的“在沂蒙革命老区平邑县南部群山中, 有一座巍然耸立的山———苏家崮。1941年12月, 在这座山上, 发生了一场惊心动魄、英勇悲壮的战斗, 当战斗到最后时刻, 我抗日将土抱着敌人跳下悬崖, 与敌人同归于尽, 烈士们用碧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抗日凯歌, 铸造了不屈的《苏崮壮士魂》。然后推出片名。解说词的开头部分耐人寻味, 引起观众继续看下去的兴趣。解说词的结尾部分, 不仅要有激情, 而且要使观众有言尽意未尽的感觉, 以达到主题升华的效果。专题片《苏崮壮士魂》解说词的结尾是这样的:“苏崮烈士的生命, 在这里延续, 苏崮壮士之魂在这里闪光, 它如同滚滚奔流的江水化作无尽的动力, 激励着沂蒙儿女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自强不息, 奋斗不止, 迎接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总结全篇, 深化主题, 给观众留下回味, 留下思考, 留下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激情, 起到教育目的。

(2) 层次要清晰, 段落要分明。专题片的解说词只有写得层次清晰, 段落分明, 才能使说的话, 表达的意思, 有先后顺序、有条理。

(3) 过渡自然, 顺理成章。一部专题片是由若干段落组成的, 只有写好过渡中的过渡句, 上下段之间自然过渡, 才会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使之环环相扣, 内容紧凑, 浑然一体。

三、处理好解说词与画面的辩证关系, 做到“言之有理”, 这是写好解说词的关键。

画面与解说词是电视专题片的两种重要的语言形态, 两者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体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同步解说。画面上出现什么, 解说就紧跟其后叙述什么。画面与解说在空间上要“并驾齐驱”, 在时间 (下转第165页) 上要前呼后应, 互补互利, 解说与画面紧紧相接互补衬托, 使内容表达更加完善;另一种是对位解说。在电视专题片中, 有时以解说词为主, 为其做形象提示, 有时以画面为主, 画面已经说明的问题, 就不要用解说词去重复。这样, 不仅观众可以在声画对位的配合中, 以达到视听兼备声形并茂的艺术感受, 而且, 也使解说词与画面两种重要的语言形态, 更好地表达主题, 服务主题, 使说的话有理有据, 从而防止声画两张皮, 无目的、无对象解说的现象发生。

四、采用同期声和纪实手法是专题片写作中的重要手段。

电视专题片近年来在纪实手法方面有重大突破。它更接近观众和生活, 这与大量采用同期声有直接关系, 也是专题片成功的重要方面。中央电视台制作播出的大型电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 走出了画面加解说的老模式, 基本上以同期声和跟拍为主, 从不同方面表现主题, 把中国大江南北全国各地的饮食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近年来, 我在专题片的写作中也注意改进和提升, 比如《人人献上一份爱》, 多处采用了同期声, 表现了模范军嫂包庆荣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五位老人的生活起居, 突出了包庆荣多年如一日不怕脏、不怕累, 无私奉献的大爱精神。同期声所起的作用是任何语言也表达不了的, 既形象又准确。

五、解说词要写得情趣盎然和富有哲理。

解说词写得朴实、自然、生动、形象不容易, 要写得情理交融, 富有幽默感更不容易。有人把幽默解释为“含泪的笑”或“健康的笑”。对幽默的追求, 也是一种生活态度。乐观、豁达的人总是带着微笑对待生活, 世界充满了乐趣。因此, 尽量把解说词写得幽默风趣。幽默, 具体到解说词的写作, 就是要有情趣和哲理。情趣, 令人愉悦;哲理, 发人深思, 如果离开这两大因素便很难构成生动活泼的解说。专题片应该寓教益于娱乐之中。既表现一些比较严肃的主题, 也不宜板起面孔说教, 情趣与哲理有时表现在画面上, 可以通过视觉形象直接展示出来, 但更多的则是解说, 观众通过听觉而获取美的享受。

一部受观众喜爱的电视专题片, 无不得益于一篇恰到好处、写作成功的解说词。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在表达主题、叙述内容、反映思想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写好解说词对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至关重要。

摘要:伴随着电视专题片创作日趋繁荣的景象, 要写好有声语言的解说词至关重要。本文从深入细致扎实采访, 到安排好电视专题片的结构, 以及处理好解说词与画面的辩证关系等, 从不同方面、角度对写好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进行了阐述和论证。解说词在电视专题片中表达主题、叙述内容、反映思想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关注解说词的写作与发展。

浅谈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 篇7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语言创作,解说词

一、前言

电视解说词是电视人与观众进行交流的一种表现形式。所以,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写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片子的质量。语言往往能够表达出丰富的内涵。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过程是一个让电视专题片表现艺术感染力的过程, 所以需要好的语言文字。其中根据不同的题材特点创作有效果的解说词, 能够帮助电视专题片提升艺术感染力。但是在创作过程中应该把握以下几点, 从而达到应有的感染效果, 这样才能够让电视专题片的解说词起到点睛之笔。

二、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语言题材的特点

(一) 电视专题片语言的特殊性

语言的魅力在于表达出人的思想, 同时展现出所要表达的意境。电视专题片不同以往普通的电视影片, 其语言本身就具有特殊性。普通电视影片所要表达的意境可以用简短、诙谐的语言表达, 但是往往不用考虑更深层次的艺术感染力。可是电视专题片却不同, 因为它的特殊性所以对语言有着特殊的要求。电视专题片语言的特殊性在于通过不同的语言文字表现出整个电视专题片的艺术感染力。例如, 在《进城》中, 其中语言的运用就达到了表现两代人不同的生活状况的效果, 所以说在进行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选择时, 一定要根据其语言的特殊性进行有效的选择。

(二) 电视专题片题材的独特性

专题片在选材上也与以往的影视剧有差异, 所以要根据不同题材的电视专题片进行不同题材的解说词的创作。往往有的电视专题片的题材对语言有特殊要求, 因而在进行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根据不同的题材, 创作出符合要求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例如, 在《祖国, 请您检阅》中, 为了再现铁军部队那种不怕苦不怕累的训练情景, 就需要恰当的语言文字凸显出那种环境, 这样的解说词才能够再现当时的那种环境状况, 而表现出铁军部队那种不屈的精神意志。所以说, 在进行解说词创作时, 一定要根据题材选择。

三、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创作中值得把握的几点

一部有感染力的电视专题片, 除了内容深刻, 画面真实, 音乐和谐之外, 解说词是否有鲜明的语言特色, 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声音因素。结合本人的电视专题片创作经验, 谈谈对解说词的几点认识:

(一) 语言丰富, 描绘画面

解说词是电视节目中与画面相辅相成的一种声音表现手段, 是一种听觉语言。朗朗上口, 优美动听, 声画并茂, 入心入耳的解说词, 可使一部专题片身价倍增, 达到最佳理想的信息传播效果。针对电视专题片的不同画面场景, 在进行解说词的创作过程中就一定要把握语言的丰富度。语言创作过程中一定要把握画面的特殊性, 根据不同的场景选择恰当的词语, 从而通过语言文字描绘出现场场景。电视专题片中语言文字的描述是对画面的一种补充, 因而合理有效的语言文字能够让画面显得更加生动形象, 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刺激达到表现出主题思想的作用。例如, 在《热血忠魂李克诚》中, 丰富的语言文字再现了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战场, 描绘出了一幅在抗日战场上英勇不屈的战斗画面, 凸显出了李克农的英勇不屈。

(二) 诙谐幽默, 切进生活

根据电视专题片对象的特殊性, 在进行语言文字的创作过程中, 就一定要注意贴近生活。语言能否接地气可以说关系到整个电视专题片能否得到观众的肯定, 所以在电视专题片的语言创作过程中就一定要注意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应有的视觉效果。观众能够听得懂的解说词才是最好的解说词, 因为语言就是为了传递其中的思想。例如, 在《夏日都市流行色》中, 接近生活的语言文字表现出了在都市之中, 人们各种不同的生活际遇。这种真实再现生活现状的电视剧, 需要的是能够贴近生活并且能够凸显出价值内涵的文字, 从而达到应有的艺术效果。

(三) 恰当点睛, 凸显主题

电视专题片中解说词可能伴随整个电视专题片连续不断的播放, 因而在语言设置上就要分主次, 并且应该在恰当的时候起到应有的点睛作用。往往在电视专题片创作过程中恰当的语言能够凸显出整个电视专题片的主题, 所以说好的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能让整个电视专题片提升档次。同时注意在进行电视专题片语言创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不同画面的, 合理恰当的语言凸显出不同的层次感, 从而达到应有的视觉听觉效果。

(四) 生动深刻, 发人深省

电视专题片解说词创作工作一定要注意语言的意境, 往往有特点的语言能够表现出电视专题片的思想价值和内涵。电视专题片解说词要表达出电视专题片的内涵, 所以在进行语言设置的过程中就一定要注意发人深省、生动深刻。往往语言能够表现出那种对于生命的追求和对于价值的感悟, 所以说特定的环境采用独特的语言能够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例如, 在《为了人民的嘱托》中, 恰到好处的语言环境凸显出了检察官为人民服务的忠诚态度, 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深刻反映出了主人公心系人民的人生态度, 最终发人深省给观众以深深的震撼。

四、结语

结尾一般写成是回应全文式, 多数写一些总结、评论、抒情和展望等语言, 配一些画面, 用以加强对观众的感染力。结尾还可以有很多分法, 随着时代的进步, 写作方法也永无结尾和定法, 专题片解说词的写作方法是一无尾的长编, 手法是多样的。电视专题片, 既是画面艺术, 又是语言艺术, 是视听语言的具体应用, 只有将美的语言熔为一炉, 才能创作出感人之作。总之, 进行电视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时, 一定要把握采用的丰富的语言文字, 从而表现出声音和视觉的冲击效果。丰富多彩的视觉效果和深刻感人的语言文字能够提高电视专题片的思想内涵, 所以选择合适的解说词关系到了整个电视专题片的思想内涵, 也关系到了整个电视专题片在观众心中的接受程度, 所以说好的电视专题片一定有一个好的解说词。

参考文献

[1]张珂.地方广播音乐节目的突围路径——以南京广播电台《最炫民族风》为例[J].传媒, 2014 (16) .

[2]马涛.试析地方台民生新闻采编的发展与创新[J].新闻传播, 2014 (04) .

[3]陈立波.悬念制胜——电视节目设计的一条基本思路[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 (04) .

上一篇:短期保障计划下一篇:填土地基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