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管理文化专题片解说词

2024-07-18

现场管理文化专题片解说词(共10篇)

现场管理文化专题片解说词 篇1

打造四园文化激发基层活力

第六采油厂输注一队现场文化建设纪实

如果,现场文化也可以用标尺去丈量它的高度,那么,第六采油厂输注一队这种现场文化体现用文化思维拓展管理视野,用文化方法改进管理方式,用文化力量提升管理效能,近年来,采油六厂输注一队按照油田公司党委加强现场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在结合固定现场实际,通过四园文化建设,努力把生产现场建成员工学习的校园、工作的乐园、温馨的家园、美丽的花园„„当你走进输注一队,当你和每一名员工面对面时,你会突然明白,为什么这种文化的高度会富有这么强的感染力,凝聚起生生不息的力量。

第六采油厂输注一队共有员工89人,其中党员18人。主要负责羊三木油田的原油集输处理、污水处理、污水回注等工作。

在现场文化建设和推进过程中,输注一队十分注重对员工学习力的培养和心灵的塑造,不断增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走在蓬勃生机的输注一队,随意问一个岗位上工作的员工,他都会告诉你,文化,能够推进采油厂整体协调发展,能够切实担负起创建和谐企业的责任。他们以学习贯彻大港油田公司《企业文化手册》为载体,通过网络问卷测试、演讲比赛、诗歌朗诵、厂史教育、开辟文化阵地等方式,强化对公司理念、准则的认知认同,引导员工在互动认同中把“制度”化为“自我约束”、把“管理”化为“自主诉求”、把“使命”化为“工作责任”,进而使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成为全员共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从而使公司文化理念根植于员工心中。

业以才兴、人才为本。他们提出了“成功从学习开始”的学习理念,将班组学习与网络教学有机结合,使生产与学习有机融合,建立了“每日一题、每周一课、每月一考”的“三个一”学习制度以及导师带徒、职业生涯设计等活动;同时,积极倡导网络学习,实施了网络学习积分制,给予相应奖励,并建立完善了职工书屋,使员工在工作之余有读书之所,有可学之书,将工作与学习有机融为一体。基本形成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格局,一年来,输注一队操作员工中级工比例提高12%,高级工比例提高5%。

让技能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人才的能量充分释放。他们结合现场文化建设的开展,注重加强对员工日常礼仪、操作规程、岗位业务等方面的养成教育,从员工着装到行为举止,从岗位介绍到日常操作,经过长时间的规范和标准化的训练,员工逐渐养成了着装整齐,修饰得体,举止大方,言语文明,仪表端庄的行为习惯,成为了现场文化建设的代言人和展示人,有效促进和推动了现场文化的开展,实现了输注一队与员工共同成长、和谐发展的局面。

“责任重于泰山”,这句话在输注一队员工们的身上也得到了生动的体现。每一个输注一队人都知道,基础管理工作不仅在于抓细、抓落实,更在于创新方式方法。他们按照公司企业文化内容的要求,通过建立人性化的制度体系,指导并约束员工的行为,有效促进了工作,提升了管理水平。

近年来,输注一队根据现场文化建设的需要,着力运用文化理念审视制度,对管理制度体系重新进行细化、完善和梳理,力求岗位职责更加明晰,工作程序更加规范,业务流程更加顺畅,对《进站管理规定》、《员工业绩考核细则》、《设备管理制度》等12项管理制度进行了梳理、完善和整合,形成了《输油一队管理制度汇编》,并提炼形成了以“工作目标精细化、管理制度规范化、岗位交接程式化、巡回检查责任化、现场操作标准化”为内容的“五化”管理模式。力求将制度规范内化为每名员工的自觉行为,确保管理工作规范有序运行。

他们通过开展“今天我是班站小管家”、“我为班站管理献良策”等群众性互动活动,广纳民意、集中民智,充分调动员工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我骄傲,因为我是团队的一员;我欣慰,因为团队为我的发展提供了平台;我快乐,因为我的工作得到认可”的工作理念不断深入。实践中,他们提炼总结了“点控管理法”,将整个岗位工作流程细化为82个工作节点,将每个节点的工作要求、内容、标准、风险都详细列出,岗位员工上岗位只需按照标准严格执行,使过程管理更加精细,责任落实更为具体,操作执行更加到位。

雁阵之优,在于目标一致、前后呼应、强势超达,从而实现最终愿景。他们以创建“五型”班站活动为着力点,坚持季度检查与日常评价相结合,采取整体排名、网上公布、季度表彰奖励,有效传递推进现场文化建设的责任压力;另一

方面以“星级员工评比”为载体,使员工自觉寻找差距、自觉加压。一年来,累计投入各项奖励资金1.4余万元,奖励班站、员工30余次(人)。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逐步形成了你追我赶,互相超越的竞争态势,使现场文化建设整体水平不断攀升。

责任化于心,践于行,成为输注一队员工一种习惯,成为融于血液中的文化,成为建设大油田的绵绵不绝动力。

为了打造家园文化,他们制订了建家愿景,总结提炼了知识强家、效益兴家等“八大家训”,创办了家园小报,制作了荣誉墙等,并逐步推行“亲情六到”管理,即:员工生病住院必到,员工婚丧嫁娶必到,员工之间产生纠纷必到,逢年过节慰问必到,员工家中有困难必到,员工做出成绩时必到。使“家”的概念深入人心,引导员工产生共同的使命感、归属感和认同感,进而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

家和万事兴,人和事竟成。输注一队的员工们,把班站当作家园,热诚地追求着,并且创造着美好的生活。他们从营造和谐氛围入手,积极引导员工树立“我靠企业生存,企业靠我发展”的理念,加强职工之家、职工书屋、文化走廊、健康餐桌等场所和设施建设,通过归纳提炼子女祝福、亲情寄语、开展亲情面对面等活动,突出“家庭”韵味,激发广大员工建家、爱家的情怀,使员工真切享受到“家”的温馨和关爱。

家是温馨的港湾,平安是全家的幸福。他们通过规范安全标识,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安全技能培训、案例事故剖析、安全经验分享、设立人机对话框、编制“安全三字经”,设置安全“亲情提示板”,制作《安全教育图册集》,使安全文化融入到日常工作中,体现在岗位上,真正实现了“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我会安全”转变;从安全管理人人参与到安全管理人人负责转变。可以说,输注一队的每一个角落,都闪耀着每位员工创新的火花,他们以不断蓄积的能量,助推基层建设发展的步伐。

现场文化是基层管理的外在反映,它影响着外界的印象和评价。近年来,输油一队通过坚持不懈地加强环境的改造和建设,使队站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既提升了整体形象,形成了强烈视觉冲击力,又凝聚了队伍,对员工行为产

生了积极的影响。

几年来,他们结合大站工艺流程复杂、设备多的特点,根据《中国石油油气田地面设施标识设计规定》及大港油田公司《视觉形象手册》要求,编印了《输注一队现场标识手册》,对生产现场的名称标识、提示标识、警示标识、室内文化标识、工艺走向标识共六大类十八种标识进行了规范和设计,并在现场制作时严格执行,仅2009年就累计新增各类标识32项,完善12项,整改21项,积极开展“标准化班队、标准化现场、标准化岗位”建设,此外,经过全员参与、精心提炼,我们专门制作了包含文化理念、工作法则、文化信念、细节管理、安全管理、亲情管理、班组文化等内容的现场文化视觉形象展牌。通过对文化理念的固化,理念和标识的规范,使现场文化标识更加醒目规范。

整洁规范的环境可以影响和改变一个人的思维与行为习惯。工作中,他们提出了“每天清洁五分钟,一天工作好心情”的工作口号,通过推行区域负责制,在负责本岗位生产管理的同时,岗位员工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设施,积极优化工艺流程,合理布置设备设施,定期做好维护保养,使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布局更加合理、规范;通过规范各类基础资料格式、填写内容,统一生产工具、物品设施摆放位置,做到基础管理规范化、标准化;实现了生产现场清洁规范、物品工具整齐有序、设备工艺标识清晰。

几年来,通过开展绿化美化环境活动,他们以“打造和谐家园,创建绿色队站”为目标,处处鲜花盛开、果菜飘香、绿树成荫累计种植各种树木1200余株,花卉500株,同时将中心站内废弃的消防池和污水站内的污水处理池建成了风景优美的荷花池,面积达2000平方米,形成了站内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尤其是利用污水处理池建成的荷花池,不仅改善了站内环境,而且能够对污水进行一定程度的生化处理。“用自己的双手,改善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营造美丽的花园、绿色的家园”已经成为输注一队全体员工的真实写照。对于输注一队人来说,把工作的大站建成美丽的花园已经不仅仅是梦想,而实实在在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这种美丽是阳光、是春风、是细雨,它滋润了输一人的心田,成为输一人力量的源泉。

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输注一队全体员工以满腔的热忱,谱写着“只有边远的井队,没有荒凉的人生”的壮丽篇章!输注一队先后获得中国石油股份公司

“先进班组”、天津市“基层设备管理先进单位”、大港油田公司甲级输注队、“四小”创建活动“十佳和谐班组”、“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岁月流转,一座现代化的石油集输大队正在这片土地正蓬勃发展,一群充满朝气的石油人用双手和智慧编织着美好梦想,用思想和行动高高擎起现场文化的高度,这种高度浓缩了一段火热的岁月,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神,这片土地因石油而生机盎然,因文化而更加美丽动人„„

现场管理文化专题片解说词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

非常荣幸今天能有机会陪同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察看我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工作。请允许我代表王庄小学的全体教师对各位领导的光临表示热烈的欢迎!相信各位今天的参观一定是轻松而愉快的。欢迎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学校的基本情况:

王庄村位于登封市西部的君召乡,地处氵狂 水河畔,马岭山麓,北靠予03公路,南临登封铁路、黄(黄城)金(金岭煤矿)公路直通南北。这里交通便利,土肥地沃,人杰地灵。我们学校便是嵌在村子里的一颗明珠。

王庄小学是一所成建制农村小学,建于1965年,占地面积 3820平方米,建筑面积 970平方米,(含一个教学点)现有8个教学班,185名学生,10名专任教师,图书、仪器配备齐全,我们有两幢教学楼(建于1990年),一幢办公楼(建于2004年)和全水泥硬化的操场。我是06年来到本校,几年来,我校注重全方位多角度打造校园文化,经济上从外跑资金赞助到我校合理分配安排,创建文明校园。师生走出去远到郑州,还到社区服务、学习、参观,(注:每星期两次大型活动)力争让学校的每一处土地能育人,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只要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具有教育性,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这是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下面,请大家随我一同参观。

请先看我们的校门:上方用不锈钢铸造的拱型门造型别致,新颖大方,上面嵌有楷体书写的汤金字校名“王庄小学”,校名中央是我们自己设计的校徽,它是由“王”字的汉语拼音音序“W”组成的绿芽,象征着孩子们在老师的关爱下茁壮成长;上面的彩虹象征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最上边中间的五星象征着师生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外周橙色底色上由色的汉语拼音和汉字组成的校名。改造这个校门我们花了近3000多元资金。为什么当初我们会有这些想法呢:因为这个村的群众思想比较陈旧,我先从改变学校外观,让他们了解我们的思想。

现在大家向对面看,呈现在我们面前是长7米,高7米的校园主背景墙。它以绿色和灰色为主色调,突出了校园团结、和谐、勤奋、向上的人文特色和文化氛围。上面的“插上理想的翅膀,扬起智慧的风帆”时刻激励着全校师生向着既定的目标奋进。

这是我们的旗台,每周一或重大节、假日,我们都在这里举行升旗仪式,对师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觉得对策的教育主要是思想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在我前几年去荥阳等地方参观学习过程中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特别注重对学生思想教育。下面请大家看这里,这是我校的校园文化主板面,两个彬彬有礼的少先队员正向大家宣传我们的办学宗旨、理念、校训、校风、教风、学风。这块版面主要意思是师生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探究。再请各位往这边参观我们的墙壁文化。请看这是我们制作的国学经典“三字经”、孝经的节选,课余时间,我们经常让学生们抄录背诵这些名言、警句,这些知识比较抽象,农村学生见的少,视野狭隘,我就想让他们从这整道墙壁的环境上受到感染。以此来让学生接受祖国传统礼仪的教育,陶冶他们的情操。这边是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家庭壁画,闲暇之余,孩子们可以认识各民族的兄弟姐妹,让他们知道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谐相处,是我们国家振兴、富强,不可战胜的力量。这有两个意图:一是教师在讲课文时学生很陌生;二是07年3月去登封带了80多个学生旅游,学生见了外国人或少数民族人很好奇。当然,大家还可以看到一些激励性的固定标语,这也是我们校园文化的重要组部分。都有深刻的意义。

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有效地接受的良好的体育锻炼,2008年署假后,多次与省招办联系,并邀请他们到我校指导工作,整个暑假都在为学校工作忙碌,招办领导被我这种精神所感动,所以为我们投资11万多元,购买了斩新的体育设施,硬化1600多平方米的操场,彻底摆脱了过去那种“晴天扬灰路,雨天水泥坑”的局面。

请大家继续随我参观。在楼道内我们张贴有温馨提示、宣传标语、名人名言及保护卫生、从我做起,上下楼梯请勿拥挤等,这些提示让学生耳濡目染,养成了讲文明、爱清洁的好习惯,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教室是教与学的主要场所。一个整洁美观的教室,坐在其中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温馨感觉,陶冶着师生情操。每个教室都是求知的乐园,孩子们会在里边尽情挥洒自己的才能,教室里那形式新颖、结构紧凑,内容的充实版面是孩子自己精心打造的杰作。里面有学生的作文、剪纸展示、班级之星等,这些都充分表现了孩子们丰富的内心世界。教室的设计与布局,师生一齐动脑动手,以自己的劳动成果美化教室。教室正面黑板上方悬挂着国旗。教室后面墙壁设有黑板报,学生定期编辑出版,报道学习生活,有表扬有批评,以表扬为主;树立正气,克服缺点。通过黑板报,培养学生的是非观念和辨别美丑的能力,培养学生尊师守纪、热爱集体、热爱学习、团结互助的精神。逢重大节日、纪念日出专刊,使学生知道节日、纪念日的来历和意义,从中学到历史知识,受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教育。“知识园地”和图书角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习生活,图书角由学生自己管理,它不仅让学生学到知识,培养管理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下面请大家看一下我们的多媒体。这个多媒体教室是省高招办驻村工作队2008年6月为学校捐赠的,其总价值约20多万元(包括20台电脑和投影机、网络设备)。师生们在这里可以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到此,我们的主要参观内容已基本结束,为了搞好这项工作,几年来,市教育局、乡政府、乡中心学校、村委领导对我校的发展和建设给予了亲切的关怀和高度的重视,省高招办驻村工作队给我们最大的物力和财力的支持,有关领导多次深入到学校检查指导,共商学校发展大计。在政策指导,资金投入等方面为学校提供了充分的保障。正是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正确领导,才使王庄小学得以健康成长。在此,我代表我们全校师生向关心支持我们学校工作的各位领导致以真诚的感谢。

现在,我校2009-2013年发展规划现已形成和开始操作,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更加美好的前景,和充满生机的希望。我们有理由相信,我们学校既然能创造令人信服的昨天,也必然能谱写更加辉煌的今天,更能描绘心驰神往的明天!

现场管理文化专题片解说词 篇3

车停靠在睦邻文化长廊中间位置

1号参观点:睦邻文化长廊(讲解员开场白以及文化长廊内容讲解)

尊敬的各位领导:

欢迎来到胜中社区物华物业公司科技一村检查指导工作。科技一村始建于1995年,共有居民1588户,主要来自供应处、技术检测中心、胜建集团等16家主营单位。去年,科技一村被评为“中石化文明和谐示范小区”。

今年,按照局党委提出的“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向社区拓展延伸”的新要求和胜中社区党委的具体部署,我们物华物业公司科兴物业站坚持“油田与心田共建,文化与文明共创”,本着“文化先行,教育跟进”的原则,广泛推动先进思想文化向8小时以外延伸、向油田小区拓展。通过打造“睦邻文化”品牌,在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上取得了积极成效。各位领导请看,这是我们的“睦邻文化长廊”,也是我们推进党建思想政治工作向8小时以外延伸的重要阵地。长廊主要用于形式任务的宣传,胜利文化的展示,精神理念的传递,版面内容定期更换,紧跟形式。当前主要展示的是各类文化进小区所取得的部分成果。

……

这是廉洁文化进小区的情况掠影,请看这张照片,这是…….(根据时间和现场实际讲解)

……

2号参观点:“同心路”上廉政、安全文化介绍

各位领导,我们现在走的这条路叫“同心路”,喻意“邻里同心、居民同心、干群同心”,公路两侧的路灯杆上有精心提炼的廉政文化、安全文化的名言警句,形成了小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号参观点:45号楼“楼道文化”讲解

各位领导,请这边走,前面 号楼,是我们科兴小区“楼道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我们“睦邻文化”的发祥地,我们一起去看一下。

这些楼梯上贴的是我们物业员工精心总结的“温馨提示”和“温馨祝福语”,让居民一进楼道就能感到一种来自小区的关爱和大家庭的温暖。这两边墙上张贴和悬挂的都是 号

楼居民自己的书画作品和手工艺品,这是 号楼的“全家福”…….(解说员根据实际情况讲解)居民们自发的想用自己的双手把楼道装点的像“家”一样。周边楼道的居民看到了,都纷纷效仿,参观学习,使楼道文化逐渐在整个小区逐步推开。自从有了“楼道文化”,楼道里居民之间的交流多了,朋友多了,心情也好了,楼道卫生环境也比以前保持的好多了,大家都非常珍惜自己的作品和楼道的公共环境。

4号参观点:丁字路口三块宣传栏

各位领导,这是我们小区的部分宣传栏。今年以来,按照上级党委关于加强党建思想政治文化大阵地建设的有关要求,我们更加注重小区宣传阵地建设和作用发挥,宣传舆论导向始终保持与党中央、中石化和油田形势任务教育方向一致,内容常换常新,利用率非常高,让小区居民群众在上下班或散步休闲的时候能够随时了解到咱们油田、中石化,甚至党中央当前的重大战略部署、发展方向和形势任务。我们看到的这三块展板,重点宣传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纪念油田发现50年产油10亿吨专题文章,以及中石化、胜利油田今后一段时期的总体发展思路和目标要求。

5号参观点:主营单位共建的四块宣传栏

现场管理文化专题片解说词 篇4

现场会解说词

尊敬的各位领导:大家好!

首先,欢迎各位领导莅临八台镇检查指导工作。下面由我为各位领导介绍一下八台镇的基本情况和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基础工作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开展情况。

八台镇位于舞钢市西北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总面积56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总人口3.5万,是典型的生态乡镇、农业大镇、商贸重镇。

我镇在强力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狠抓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基础工作,秉承群众路线,以服务群众为核心,积极探索社会管理创新,让人民群众享受到高效、便捷、贴心、满意的服务,努力创建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秉承这一方向和理念,我们投资160万元,高标准建成了八台镇社会管理为民服务中心,集综治、信访、维稳、便民于一体,让群众“一脚踏进大厅门,一眼认准办事人”,实现“一站式”接待,“一条龙”服务,“一体化”管理。

服务中心分上下两层,总面积600平方米。分设“一办、三中心”和“一室一庭”,即综治办、行政便民服务中心、社会治安防控中心、群众诉求服务中心、法制室和社会法庭。

这是我们的服务大厅,主要功能是服务接待、事务办理,内设综治、信访接待、民政、公安、司法、妇女儿童维权、工商、计划生

育、农业土地流转、劳动农合、有线电视等11个服务窗口,各服务窗口实行专人专责,挂牌上岗,认真落实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工作制度,今年前8个月共接待办理各类便民服务事项300多件,有效提升了社会管理为民服务水平。

中间是休息和等待区;两侧是领导接待室和“三调联动”办公室。我们建立党政班子成员挂牌接访制度,镇领导在便民服务中心定点接访,通过公示牌进行公示,方便来访群众了解和参与。在社会矛盾调处化解方面,我们充分发挥村级矛盾化解、人民调解和社会法庭作用,落实“日排查、周碰头”制度,对排查出的矛盾和问题层层化解,能现场解决的当场予以解决;对现场解决不了的矛盾和问题,实行“四级研判”,适时启动一、二级研判机制:先由包片领导、包村干部会同村两委干部进行一级研判,尽量把矛盾化解在村里;村级处理不了的问题,就由镇书记、镇长会同包案领导进行二级研判;对涉法疑难问题提交镇社会法庭调处化解,近几年来,八台镇所有矛盾和问题都是在一、二级研判和社会法庭调处化解中得到彻底解决,没有再上交市里进行三级、四级研判,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八台镇地处三县交界处,人口密集,商贸繁荣,流动人员多、成分复杂、往来频繁。为提升服务管理水平,结合我镇实际,按照“方便管理,就近一体”的原则我们把镇辖区划分为六个管理服务区,将20个村纳入网格化管理,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全部编入六个管理区,26名站所长全部编入指定网格,责任到人,实现社会管理服务全覆盖。

现在请各位领导到二楼检查指导。二楼是办公区和监控室。这是我们的监控室,监控室投资40万元,是由36个摄像头、两个超大显示屏和18个监控器组成,基本覆盖了镇区主要路口、繁华地区和治安复杂地段,实现了镇、社区、村两级监控中心联网运行,监控室有专职人员24小时值班,同时我们还组建了26人的专职巡防队伍,高标准建成值班休息室,实行军事化管理,配备治安巡逻车辆,购买了服装和巡逻器械,会同镇公安派出所日夜在镇辖区内进行网格化治安巡逻,和监控平台相结合,发现案情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解决问题。形成了对犯罪分子的强大威慑力,增强了群众的安全感。今年前8各月,我们利用监控平台,及时发现并配合公安部门破获抢夺案件二起,维护了八台镇的社会稳定,进一步提高了群众的安全感指数。

这里是我们的社会法庭,社会法庭成立于2009年,现有法官5名,主要调处婚姻家庭、赡养、继承、相邻权、农村土地承包、人身伤害赔偿等纠纷。自成立以来,我们共接待处理各种民事案件85起,其中立案案件62起,法律咨询23件,接受法院委托调解案件6起,确实做到了用社会力量最快捷、最简便化解民间纠纷,真正做到便民、为民、利民。

欢迎来到丰台社区社会管理为民服务中心。服务中心总投资70万元,于2012年5月份建成投入使用。分设“五室一办一厅”,即警务室、纠纷调解室、“两新”组织管理室、特殊人群帮教室、法制宣传教育室、综治办和综合服务大厅。一楼是综合服务大厅,设有

综治、信访接待、计划生育、民政救助、劳动保险、司法、妇女儿童维权等便民服务窗口,方便群众就近办理事务,体现了为民、便民的服务宗旨。二楼是警务室、监控室,请各位领导到二楼检查指导。这里就是警务室、监控室,我们的监控范围覆盖社区各个路口;丰台社区首期入住居民412户,总人口2068人,共划分5个网格区域,各个网格区域内都配有管理员、协管员及巡逻队,协同社区片警、协警,共同开展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确保了社区内居民生活安定有序。

各位领导,现在我们来到了任桥中心村社会管理为民服务站 任桥中心村共辖5个行政村,总户数2334户,总人口8515人,中心村服务站共投资10万元,于2012年6月份建成投入使用,站内有服务接待大厅、警务室、监控室、社管办、调解室。各中心、室实行专人专责,挂牌上岗,认真落实首问负责、一次性告知、限时办结等工作制度,有效提升了社会管理服务水平。每周定时在中心村站点召开所辖各村支部书记碰头会,及时掌握、调处各村社会矛盾。

这间是我们的服务大厅,设有、综治、信访接待、计划生育、民政救助、劳动保险等便民服务窗口,为群众就近提供最快捷、最方便、最满意的服务。这边是警务室、监控室。我们把任桥中心村划分为5个网格区域,各个网格区域均设有管理员、协管员及巡防队,实行24小时巡逻制,协同片警、协警日夜在辖区内进行网格化治安巡逻、开展工作,形成了“各尽其职、协同配合、快捷高效、方便群

众”的社会管理服务新格局,营造了全镇治安稳定、群众满意的良好局面。

服务站成立以来,共接待、服务群众1000多人次,为群众解决办理实事200多件,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余起,受益群众2000多人次。做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群众享受到了就近、便利、快捷的服务。

各位领导,今天的八台镇呈现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特色农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的和谐局面,八台镇已连续五年没有发生赴上三级越级或集体上访;连续四年没有发生重大刑事案件;连续四年被命名为平顶山市信访稳定“四无”乡镇、平安建设先进乡镇;全镇20个行政村连续多年均被评为信访“四无”村;今年五月又被中央综治委授予“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各项工作都在全市名列前茅。但与先进相比,还有很大差距,需要我们努力的地方还很多,希望各位领导在检查指导工作的同时,留下宝贵的批评和建议。

现场管理文化专题片解说词 篇5

为了培养学生知礼、懂礼、用礼的兴趣,提高学生行为意识,增强遵守规范的自觉性,学校在四、五、六三个年级举行了礼仪知识竞赛,本次竞赛活动于9月初正式启动,学校首先下发《王东小学学生礼仪知识题库》,师生人手一册,由教师辅导学生学习礼仪知识并并指导自己的言行,然后在班内评选出第一批礼仪标兵,最后参加学校年级总决赛。此次活动得到了广大师生、家长的热烈欢迎和积极参与,活动现场气氛热烈,各年级代表队的优异表现也不时赢来了场下观众的阵阵喝彩。经过激烈的必答、抢答、风险竞答几个环节后,三个代表队分别获得一等奖。

此次知识竞赛有力的促进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营造了“人人学礼仪、人人用礼仪”的良好氛围。

专题片解说词脚本 篇6

(音乐响起,节奏舒缓。连续插入有代表性的唯美画面,依次推上)

(插入片名,特写推进)

(镜头切换新疆地图,由乌鲁木齐指向和静县)

(一)从巍峨的天山一直向南,有一座清幽别致的县城会在第一时间映入您的眼帘,她就是英雄故乡和静县。她坐北向南,背靠天山,面向库尔勒,象南天山怀抱中一位娇柔的公主,与15个县市亲密相接,被吉尼斯列入“世界与周边接壤最多的县”。它地处新疆的正中、近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横跨天山南北,成为新疆唯一跨越南北疆地界的县域。这里生活着汉、蒙、维、回等29个民族18.7万人口,距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450公里,距自治州首府库尔勒80公里。216、217、218国道及铁路和众多公路穿境而过,承东启西,引南接北,九州通衢。

这是一座富有传奇的城市,距今3000年左右,这里就有古人类生息。2600年前,就是姑师人的主要游牧地,汉代为焉耆国属地,唐代分属鹰娑都督府和焉耆都督府。千百年来,这里曾是乌孙、突厥、回鹘等各民族生活的乐园。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1月,土尔扈特蒙古族17万儿女,怀着对祖国、对故乡的无比眷恋,毅然抛弃在伏尔加河流域140年的生活记忆,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千里迢迢回归祖国,演绎了人类历史上一次震惊世界的民族大迁徙――东归!在长达半年多迁徙中,他们经历了寒暑相逼、血雨腥风、忍饥挨饿、生死搏斗,以十万之众的血肉之躯铺就了一条悲壮而神圣的回家路,清政府感念他们的一片赤子之心,将水草丰茂的巴音布鲁克草原赐予了土尔扈特人民,和静便成为了这个英勇的民族及其后裔永久的驻牧地。连绵起伏的大山、辽远壮阔的草原、源源流淌的开都河见证了他们的英雄壮举!他们与这里各族人民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大地上,和睦相处、团结奋进,共同繁衍、生息、劳动、创造,抒写着历史的新篇章。1939年6月正式设县,取名为和通县;8月更名为和靖县;1965年11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将和靖县改名为和静县(上字幕)。

(二)发源于巴音布鲁克山脉的开都河,尤如一条银色缎带,在大地上肆意回旋,逶逶迤迤,滋养着全州120万各族儿女。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物华天宝、资源富集之地。全国最大的亚高山草甸草原――巴音布鲁克,全国最大的天鹅自然保护区――天鹅湖,保存最完好的国家级原始森林、世界级自然遗产--巩乃斯原始森林公园、新疆最大的黄教圣地巴伦台黄庙都诞生在这片沃土上,旅游资源基本类型高达25个,占全国68个基本类型总数的36.8%。规划和建设中的开都河11级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达160万千瓦;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矿藏29种127处;有国家保护的一二级动物有30余种;各类名贵中草药材300种。

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和静县各族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农业连续多年获得大丰收,特别是天然色素椒和工业蕃茄,因红色素含量高,产品质量有保证,2005年成功注册了“开都红”色素辣椒商标,2008年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审定,确定为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一类项目,通过了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巴音布鲁克草原特有的牦牛、黑头羊是市场少有的有机肉食品,2008年经过国家相关部门认证,该区4乡3场被确立为有机畜基地,有机牲畜达466299头(只)。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自治州颁布了《开都河源头暨巴音布鲁克草原生态保护条例》、和静县编制了《巴音布鲁克草原综合治理和可持续发展五年总体规划》,为巴音布鲁克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有力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持和科学依据。三年来,先后投入近2亿元,在牧区进行人工种草、围栏草场生态建设,采取轮牧、休牧、牧民异地搬迁等方法,减少对草场的压力。先后从牧区5乡3场1镇搬迁牧民556户1946余人,在距县城32公里的莫呼查汗建立起牧民搬迁定居点,成立了察汗乌苏村,实现了高原向平原、牧业向农业的有效转移,更多草场得到休息、补充,更多牧民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一代主人。

进入21世纪以来,创造优美环境、建设美好家园、彰显民族特色、打造东归名城,成为和静县各族人民、各级党政共同的目标和期望。围绕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自治区级园林县城和打造“东归名城”,县委政府从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出发,扎扎实实为群众办实事。先后完成了全县所有乡镇村的建设规划编制,完成了《巴伦台镇巴伦台村的历史文化名村》的申报工作和《巴音布鲁克镇》《巩乃斯乡巩乃斯村》的特设景观旅游名镇、名村的申报工作;成功创建为自治区级旅游强县;城乡道路交通建设步伐加快,2009年,全县新改续建农村公路建设达338.4公里,工程总投资10618万元,通村油路修到了老百姓的房前屋后,彻底改变了百姓出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局面,成为老百姓最交口称赞的“得民心”工程。

民以食为天,以居为安。为了切实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自2008年以来,县委、政府通过招商、拍卖、补贴都多种方式,先后开发建设了城北开发区,新建商品房23栋、连排别墅2栋,建设面积达21.4万㎡,累计投资达2.8亿元。政府为入住城北小区的干部及离退休人员投入住房补贴资金1700万元、523户。投资6340万元,为城市低保群众建设廉租房1268套,6.34万平方米,不仅扩大了城市建设规模,而且真正实现了群众居有房,食有粮,乐有园。仅2009年,全县投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就达12214万元,占全县财政收入的50%以上。如今,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放,人们倘佯在公园、广场、林荫道上,走在独具蒙古风情的小区、家园,幸福、舒适、自豪的感觉洋溢在每个人的心间。

丰富的资源与良好的环境引得区内外客商纷纷入驻和静创业发展,由央企新兴铸管控股的新疆金特钢铁股份公司充分利用和静县丰富的铁矿资源和得天独厚的电力、水力资源,建立起新疆南部最大的钢铁生产企业,三年累计上缴3.5亿,利税成为支柱产业。首钢、宝钢、国电集团等一批大型央企、国企先后入驻和静,天山水泥、备战矿业、旭华铸造、利华食品、瑞和番茄、隆平高科、阿尔金畜牧牛羊肉加工、绿原糖业„„一批新兴工业正在这片沃土上茁壮成长。

为了让这些企业进得来、站得住、同发展、共财富,县委政府着重在改善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上下功夫,积极推进服务型、效能型政府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了《和静县招商引资优惠措施(试行)》的通知,编制完成了招商引资项目库,通过政府信息网站,将相关政策、措施进行发布,成立政府行政服务中心,将全县32个部门单位,59名工作人员纳入服务中心,公开办事程序、简化办事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中心运行半年多来,累计办理各类事项7791件,办结率达100‟,得到社会普遍认可。通过这些措施,使城市形象大大提高,仅2009年,全县引资额就达36.17亿,成功引进了香港万德、民家百货、中铁矿业等16个企业的投资。其中上亿元项目6个。

(三)感谢大自然,这里沃野千里,这里群山连绵;这里古朴自然,这里原始神奇;特殊的生态环境、人文历史和气候条件构成了和静县独具魅力的旅游特色。

每年三月,当冰雪绽开笑脸时,成千上万只美丽的天鹅便从印度、从欧洲,从遥远的地中海成群结队飞越重洋、飞越山川,不远万里来到这里,来到迷人的天鹅湖,在这里繁衍生息,生儿育女。因为这里不仅是我国最美丽的六大湿地之一,还是中国最大的天鹅栖息地。这里有雄伟的雪山做屏障,有慈善的牧人做守卫,有清澈宁静的湖水和丝绒般的绿草甸做摇篮,天鹅这种高贵、优雅、聪明的珍禽选择了这里,就是选择了他们的幸福生活。

驰名中外的九曲十八弯是上苍赐予和静大地的一幅圣景,落霞绯红似火、天鹅深情款款、湖水轻柔明净,此景只能天上有,人间安得几回醉? 巴音布鲁克,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泉水,全国最大的亚高寒草甸草原景观,2.2万平方公里的草原,一望无际,它是巴音布鲁克的龙驹驰骋的天堂。酥油草岁岁年年枯荣生发,象坚强的土尔扈特人一样,生生不息在大地上将生命传递。盛夏季来临,天上的白云、地上的畜群、星星点点的蒙古包,让草原变得如诗如画;当悠扬的牧歌响起,骏马在草原上飞驰,牛羊在草原上欢唱,哒哒的马蹄声引领着我们,聆听和品味这人间最华彩的乐章。

万木峥嵘的巩乃斯沟林区,群山叠翠,谷幽林深,风景绮丽。国家森林公园就座落在其中。在这苍山翠柏、奇石流泉、掩红隐翠的人间仙境中,有关贪财的牧人湖、绿色的爱情湖、神医奥力玛能、英雄尕勒登巴与斩妖石等传说,将这里薰染得更是神奇多姿,荡气回肠。

千姿百态的奎克乌苏石林,秀拔奇伟,别有洞天,引人遐思飞动,飘然欲仙;此外,古朴独特草原石人、蒙古族婚俗、祭敖包、东归那达慕盛会等民族风情等,都诠释着一种和谐自然之美!

巴伦台黄庙,这是一个金色圣地,是神的殿堂,是人们灵魂的居所。1888年经请示**喇嘛,又经乾隆皇帝批准,土尔扈特人选择了山清水秀、古木深幽的巴伦台峡谷修建起一座新疆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巴伦台黄庙,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乾隆皇帝赐名永安寺,期望它能保佑一方民众永远安康!寺庙每年要举行6次重大法事活动,这里四季香火不断,虔诚的善男信女从四面八方赶来,只为给佛叩一个长头,换得内心的一份宁静。经轮旋转,祈望日月常新;经幡高悬,愿得永世平安!

满汗王府稳稳地坐落在和静县城的东面,象一棵深深扎根在泥土中的古树,以无言的姿态见证着历史和未来。这座气势宏伟的宫殿是渥巴锡第十二代子孙,也是这个王族最后一位汗王满楚克扎布的居所,这里曾是土尔扈特部落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活动的中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旅游研究中心专家周光明博士对在对和静县各旅游景点实地踏勘后,做出了“世界精品,中国绝品,具有垄断性和不可替代性”的评价。

(沙吾尔登音乐声起,画面切入民族舞蹈、江格尔说唱、民族服饰、民族工艺等)

历史铺就了城市文化的底色,城市随着历史的沧桑变迁带来越来越厚重的文化积淀。当繁华掩埋,当语言失于乡野,当岁月老去了容颜,只有文化耐住打磨,而且叶茂果丰。

沙吾尔登――这支土尔扈特人古老的舞蹈艺术,千百年来,以它形象生动的形体语言诉说着生活的辛酸与欢乐,目前已被列入自治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托布秀尔,一种古老的乐器,看上去实在简单不过了,一个壶两根弦,但是因为有了它,牧民们一代又一代用它弹唱着夏天、弹唱着寒冬、弹唱着他们的人生。

单调的日子并没有夺去蒙古民族爱美的天性,这些手绣的香袋、茶袋、窗帘、服饰无不渗透着这支古老民族的智慧。男人的袍子为何这样宽大,袖口又为何如此细长?因为他们除骑马放牧中能护膝御寒外,细长的袖筒冬防寒夏防虫。女人这花团锦簇的衣服上为何要垂下两条绣工精巧有引人注目的长条袋呢?因为爱美女人们为自己浓密的心爱的黑发设计的发袋,美丽的大辫子装在面既干净卫生又美观可人,这样的智慧怎不让人对这个古老的民族文化心驰神往呢?

这里的土尔扈特蒙古族人民有着“音乐民族”、“诗歌民族”之誉。蒙古族民歌旋律悠长,热情奔放,长调悠扬婉转,情歌深情幽远,民歌荡气回肠,无论哪一种进入您的耳膜都是一种原生态的、来自心灵深处的倾诉。

和静美就美在她独特、清新、自然,她温柔多姿,又欢快跳跃,她不卑不亢,也不华丽铺张,带着乡间甜美的野性,带着草原纯朴的奶香,带着历史厚重的足音,向着诗意的未来大踏步前进着!

乡镇专题片解说词 篇7

开篇

地处永昌县西南部,祁连山北麓的红山窑乡,自然风光绚丽迷人。这里有 “天山积雪”、“南峪龙腾”的天然奇景;这里有蓝天、雪山、松林和绿水编织而成的天然牧场;这里有西汉大将霍去病,两次率万骑越焉支的历史传奇;这里有上古先民,繁衍生息的文化遗迹;这里有蜿蜒屹立的汉明古长城;这里有多姿多彩的民风民俗„„

勤政为民篇

近年来,乡党政领导班子励精图治,真抓实干,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团结和带领全乡两万多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以农民增收为目的,大力发展以优质啤酒大麦、食用菌种植、规模养殖业、劳务经济为重点的四大产业,狠抓农村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田水利、镇区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改善,镇区面貌焕然一新。在高度关注民生的同时,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全乡呈现出政治社会安定、经济快速增长、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2010年,全乡农业增加值达到8101.5万元,乡镇企业增加值达到133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258元。

特色产业篇

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农村一直是乡党委、政府为之奋斗的目标。近年来,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突破传统思维,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一特两化,使食用菌、优质啤酒大麦、优质胡麻等节水特色产业得以快速发展。

红山窑乡地处冷凉地区,海拔高,无霜期短,种植业结构调整难度大,面对气候等自然条件上的劣势,乡党委、政府反向思维,另僻西径,充分考察论证。利用本地夏季气温低,适合食用菌生长种植,再加上夏季市场食用菌短缺,价格较高,从而能扬长避短,填补市场空隙的有利条件,大力发展以双孢菇为主的食用菌产业。2004年,山头庄村率先试种以“地槽式”竹架结构为主的食用菌并取得成功,经济效益十分明显。“成功缘于执着,奋进缘于务实”乡党委、政府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强化技术服务,拓宽产品销售渠道等措施,把食用菌产业作为富民强乡的朝阳产业大力推广发展。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红山窑乡食用菌产业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起来。山头庄村建棚总数达到了463座,这个昔日的偏僻小村,如今已经成为全县有名的食用菌种植专业村,成为全乡发展特色产业的模范示范村。“辛勤耕耘几载,菇玉瓢香千秋”。食用菌这个“戈壁产业”终于由小到 大,由弱变强;由分散种植到集中连片;由村到乡推广至县。小蘑菇到大产业的蜕变,乡党政领导班子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广大农技干部付出了太多的辛勤汗水。

发展未有穷期,奋进永不言止。多年来,乡党委、政府,继续拓思路,调结构,在毛卜喇、王信堡、马家坪等村种植优质胡麻5000多亩,建立全县第一家优质胡麻种植基地。繁星似锦,点点如画。尽相绽放的胡麻花,把千亩沃野,装扮成蓝色的海洋,在微风的吹拂下,荡漾着丰收的碧波。

星云坠原野,碧波荡苍穹。红山窑乡草原面积广阔,境内有大黄山、花草滩、大马营滩等天然草场,发展畜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为了更好地发挥地域优势,乡党委、政府结合本乡实际,大力发展规模养殖业,广泛推行放养与舍饲养殖相结合的养殖模式。先后建成永胜养牛专业村、水泉子养羊专业村、河沿子村养猪专业村。

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把劳务经济作为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另一产业大力发展,注重农民的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坚持走“先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定向培训定向就业”相结合的模式,把政府引导和农民自发外出务工结合起来。鼓励青年农民走出去,到东南沿海等发达地区外出务工,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的双手创造新的天地。截止目前,完成各类培训3600人次,输出劳动力12800人次,劳务收入达3200万元。

基础设施篇

水是生命之源。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把“解决农村饮水问题,保证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全乡工作的重中之重。采取有力措施、加大投资力度,强力推进农村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先后完成了毛卜喇、姚家寨、红山窑等村的人畜饮水工程,解决了全乡共4262户,14917人的饮水困难。特别是2007年,在市县的关怀下,乡政府多方筹措资金,广泛发动群众,抽调多名得力领导及干部,加班加点,组织施工,连续苦战40天完成了乡政府驻地及红山窑五、八、九社19.88公里的人饮工程,结束了红山窑村肩挑、人抬、马拉饮用水窖水的艰苦历史,为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谱写了一曲为民排忧解难的公仆赞歌。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是过去红山窑乡群众出行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乡党委、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狠抓农村道路建设。2006年完成了山头庄村通村公路4.6公里的铺油硬化工程,彻底解决了山头庄村十二个社565户,2187人的行路难问题;2007年完成了红新公路、土沟路共22.88公里的通村公路; 2008年完成了乡政府主街道1.7公里、毛卜喇19公里通村公路;2010年完成了全长1.4公里的东环路和3公里的新农村示范点道路。一条条崭新宽畅的乡村道路,为群众铺就一条充满希望的幸福之路。

坐落在四山环绕的盆地之间,蜿蜒崎岖的小路横穿而过 的毛卜喇村,曾是一个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相对滞后的偏僻山村,同时也是一个充满阳光而又神秘的村庄。过去的毛卜喇村,因为贫困而落后。为了让这个昔日的文化圣地焕发新的青春和活力。乡党委、政府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优势平台,聚集优势,攻坚克难,在“田、渠、路、林”四篇文章中下足工夫,共完成中低产田5000亩,修建渠道27公里,完成节水灌溉面积5000亩,新建道路3.8公里,架设人饮工程管道47.74公里,饮水受益群众达2530人。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毛卜喇村终于破萤化蝶,焕发了新的生机。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和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的改观。集休闲、旅游、生态为一体的毛卜喇村伴随着2000多年的汉古长城,在新世纪的霞光中迎接新的辉煌。

社会事业篇

红山窑,文华芬芳,民风淳朴。民间文化底蕴厚重,情韵生动,“毛卜喇万字灯”独树一帜,“宝卷、孝贤” 独具特色,民间小曲脍炙人口,广为传唱。扎根沃土的勤劳睿智的红山窑人民,世代繁衍,生生不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传承和发扬着绚丽多姿的民间乡土文化。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注重文化建设,组织乡文化站,大力开展民间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工作,使“万字灯”获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使宝卷、孝贤等一批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促进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昌盛。

红山窑乡现有初级中学1所、完全小学10所,幼儿园2 所。2010年底,全乡共有在校学生2484人,教职工204人。红山窑乡人民历来高度重视教育,立志要让子女成才,长期积淀,凝成了感召全县教育发展的“三苦”精神,有力推动了全乡基础教育的快速发展,综观近几年的高考成绩,红山窑乡每年本科上线的学子均列全县首位,为全县初中教育和小学质量的发展树立了标杆。

健康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近年来,乡党委、政府把改善医疗卫生条件作为改善民生的重点任务来抓。2007年,乡党委、政府以“加大硬件投入,营造舒适环境”为目标,新建了红山窑卫生院门诊楼,以更加宽畅、舒适的就医和住院环境,为全乡人民的生命撑起一方晴空。

平安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祥和、经济稳定繁荣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多年来,乡党委、政府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为建设和谐乡镇的重点,着力抓好综治、政法、群防群治等乡村治安组织建设,不断完善治安防控体系。维护稳定任重道远,和谐社会前程似锦。面对新的治安形势和发展前景,开拓进取的红山窑人必将会为实现红山窑长治久安、和谐发展、群众满意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党建篇

“问渠清得那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近年来,乡党委紧扣“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这一主题,不断加强党员教育管理,狠抓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建示范点建 6 设。永胜、王信堡、马家坪、姚家寨村的村组织活动场所相继建成,不仅改善了村级组织的工作环境和办公条件,而且使村级组织的创新力、战斗力进一步得到增强。姚家寨、河沿子、红山窑村被确定为全县基层党建示范点,为推动全乡党建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乡党委以“创先争优”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创造“五个好”乡镇和党支部为契机,强化工作措施,组织机关党员干部深入村社与困难党员、群众开展结对帮扶活动,帮助群众解难事办好事,使党群关系更加和谐,干群情谊更加浓厚。

结尾篇

校庆专题片解说词 篇8

—大连开发区一中二十五年校庆专题片解说词

要求:

1、500字左右

2、抒情性要强

黄渤海间聚群英,廿五春秋建奇功;

与时俱进求发展,辽南教育敢称雄。

大连开发区一中背依巍巍大黑山,面对滔滔黄海。风光旖旎,风景如画。这里有错落的裙楼、碧绿的草坪、秀雅的美石、宽敞的球场;这里有飘香紫薇、垂挂紫藤、披覆合欢、婆娑松柏、缠绵翠柳;林荫大道旁绿草茵茵,通幽曲径边花团锦簇。

大连开发区第一中学具有一流的教育条件,五馆齐全,条件优越,各种教学设施先进完备。教师队伍优秀,有特级教师,国家、省、市级优秀教师多人。他们改革观念强,教研意识浓;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成绩优异,深受学生喜爱。

学校在历任校长的引领下,强调以人为本,重视特色教育,讲求教育至上,追求多元发展,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一中发展的新路,形成了独具一中特色的教育风貌。

二十五年来,在“教育至上,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引领下,开发区一中成绩斐然,硕果累累。高考成绩逐年提高,一大批学子考入清华、北大、复旦、人大、中国科大、南开、南大、上海交大等名校。从97年第一个考入清华的学生李强,到目前,已有71人考入清华、北大和香港大学。

通过二十五年的不懈努力,一中先后被评为全国百所特色校实验校、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辽宁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辽宁省模范学校、辽宁省文明学校和大连市先进单位、模范单位等。

核桃产品专题片解说词 篇9

硖石镇位于宝鸡市西山区,其面积大于新加坡。这里山头群立,沟壑纵横,核桃生产历史悠久,至今仍有万余亩山核桃密密麻麻,叶茂果稠。村民们几乎家家栽有核桃树,人均纯收入年年递增,正如人们总结的“家有几棵核桃树,长年不缺油盐醋,家有二亩核桃树,年年都是万元户,家有三亩核桃树,三五年里盖新屋”!

连绵起伏的核桃沟,碧树掩映的核桃村,绿旗飘展的核桃路,蜿蜒涌卷的核桃带。这些郁郁葱葱,大大小小的核桃树,在这里汇成了绿色的海洋。

精彩纷呈的核桃采摘季节,宣传核桃的演唱会,老教授的专题讲座,新技术的现场推广。在这个深山古镇里,高新科技渗透到核桃生产的方方面面,为这个绿色产业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显然,“核桃王国”正在这里崛起!

显然,这个鲜为人知的西山古镇正在幻化成核桃的泱泱绿洲!

同期声:硖石镇原人大副主席、镇核桃办主管领导阴明超

硖石镇的海拔、气候、土壤、降雨量等都非常适合核桃生产,人工种植核桃已有2000多年历史。核桃是木本庄稼,灾荒年是群众的救命树,平常年是群众的摇钱树。自古以来,硖石就是核桃的优生区,硖石人偏爱核桃树。

千百年来,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风雨,但硖石镇百年以上的粗大核桃树仍随处可见。车辙村前的这棵树是公认的“核桃王”,虽然历经电击雷劈和村民建宅基地时横砍枝条,但繁茂的枝叶仍遮天蔽日,如同一把大绿伞覆盖在村子中央,为昔日的穆瓜寨扯出了一条风景线。

同期声:杨家槽村党支部书记 吴12 这棵树人称“核桃王”,主干周长4米多,树冠覆盖一亩大,已有500多年历史,最高年产1000多斤核桃,是名符其实的摇钱树。

改革开放三十年,核桃生产展新颜。30年间,该镇涌现了一批批核桃生产的专业户和冒尖户,他们有的是大面积栽植,有的推广优良品种,为核桃致富树立了榜样,竟相站立起一片片活生生的样板园。

56岁的老人张栓科是杨家槽五组的居住户。30年来年年栽植核桃树,被人称为“活愚公”。山里的松鼠将核桃埋入土里作为冬粮,不经意间成了义务育苗者。每年春季,张栓科看到一簇簇冒出的核桃苗,不由两眼放光,他扛着镢头栽开了,天天早出晚归,栽树不止。两个孩子稍大后,也随父亲栽树,二里长的二道沟栽满后,十亩责任田里也全栽了,他家成了地地道道的核桃生产专业户,栽植总面积超过千亩,大树粗如水桶,小苗细如筷子,二道沟成了“核桃沟”。每到下核桃时,需雇工十几人。张栓科笑着说,他那8间新房全是用核桃垒起来的。

同期声:杨家槽村村民张拴科

“三十年来,我年年栽植核桃树,已绿化了二里沟,现有大树2500棵,小树1000棵,每年收入七万多元。硖石镇大力种植核桃树就是好,我还要继续栽下去。”

39岁的曹狗利系小河村人,2001年承包村里15亩地和一面荒坡,相继栽下300亩良种核桃,人称“核桃大王”。他还在这里修了生产路,又盖起6间房,通了水电,种麦自家吃,种玉米做饲料,真格是“以园为家”了。眼下,他家养有8头牛、几头猪和50多只鸡,鸡在园里啄虫吃,鸡粪、猪粪、牛粪上果园,从不施化肥,他还放养了菜花蛇,消灭地老鼠和松鼠……真可谓返璞归真的生态园了。

同期声:小河村8组村民王宝森

“我这片核桃园三年后进入盛果期,年可产4万多斤,价值32万元,除去包坡款和当年投资,净收入24万元,全家4口人人均6万元。以后产量年年增加,我栽下这片核桃树,可使儿孙后辈100多年辈辈受益。”

在硖石村土塬上的一块核桃园里,我们见到了正在园里除草的王胜吉,这位中年汉子是个“核桃迷”,4亩园里栽有核桃树190棵,全是香玲、西扶和中林系列的优良品种,并配臵有授粉树,所产核桃个头大,皮薄肉厚,售价高。他经常到镇区拉人粪尿上树,催得树势健壮,果实累累。省残联和宝鸡市的领导曾来园里考察,还有许多人前来取经。

同期声:硖石村边园组村民王胜吉

“一亩园,十亩田。”现在我这四亩核桃园每年可收入1万多元,比种庄稼要省力气,收入还高,是我们农民脱贫致富的好门路。每树产2斤,价值16元,190棵为3.04万元。在硖石镇,类似这样典型户几乎各村都有,正是他们冲破了千百年来品种老化、零星栽植、只栽不管等传统观念,这才竞相开辟出了核桃生产的新天地。

同期声:硖石镇镇长张照祥

改革开放以来,我镇核桃生产呈现出新局面。2006年以来,镇政府因势利导,发动群众将核桃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形成了镇、村、组三级干部谋核桃,广大群众栽核桃的生产热潮。我们的目标是实现核桃产业由零星栽植向成片建园,规模化发展突破;由晚实品种混杂、良莠不齐向早实核桃良种化、品种化突破;由粗放管理,只栽不管向科学化、规范化,集约化管理突破;由混合收打出售向按品种采收,分等级出售转变,使硖石核桃跻身于国内外市场。

在镇政府的强力推动下,硖石镇41个行政村纷纷行动,2006年一个冬春会战,新栽核桃树1万余亩,使总面积翻了一番。2007年6月,张照祥带领60余名村干部赴山西汾阳县、陕西黄龙县考察核桃生产,使大家眼界大开。同年11月,党委书记彭占玉带人赴陕西杨凌参加农博会,听取老教授关于核桃生产的专题讲座,信心大增。不久,镇上又提出建设5万亩核桃生产基地,又经过一冬一春苦干,这一规划再次成为了现实。

硖石镇的核桃生产可谓一年一个新台阶,三年实现三级跳。2008年初,镇上又提出建设10万亩核桃生产基地。然而,在2008年下半年开展的“新解放、新崛起、新跨越”的大讨论中,全镇上下形成共识 —— 打造豫西最大的核桃生产王国,三至五年建成20万亩优质核桃生产基地。

同期声:硖石镇党委书记彭占玉

硖石镇总面积占宝鸡市四分之一,荒山荒坡甚多。打造“核桃王国”是结合我镇实际,使全镇农民实现脱贫致富的基本性工程,也是实现山区绿化的生态工程。我们对此进行了科学规划,围绕核桃路、核桃沟、核桃村、核桃带连片栽植,并发动群众大搞四荒栽植和林粮间作、林菜间作、林药间作、退耕还林、四旁栽植等,在有限的土地上栽植更多的优质核桃树,并对老品种高接换优。总之,我们倾注全镇财力、物力和人力,三至五年间建成总面积20万亩的优质核桃生产基地,实现人均5亩核桃园,再经过三至五年精心管理,优质品种率达到80%以上,人均年产核桃收入超1万元,仅核桃一项便可使全镇4万多农民人人钱袋子鼓起来,并使子孙后代长期受益。为此,镇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核桃产业化发展”的15条倾斜性规定或措施。同时,我们将招商引资,生产核桃油、核桃露等系列产品,形成核桃栽植生产、加工、销路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为此,镇上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核桃产业化发展的15条鼓励性规定和措施,包括镇村干部建立高标准示范样板园;鼓励机关干部职工带薪离岗或提前离岗发展核桃产业;落实苗木补助政策;提倡农民和企业以租赁、承包、拍卖等形式,以四荒开发为重点,规模建园;和西北农林大学陕西渭北核桃研究所,三门峡林业局等单位建立长年合作机制;充分发挥镇村核桃协会的作用;从2008年起,年年举办核桃节;对全镇核桃育苗抓好规划,管理、嫁接、销售,全程服务等。特别是集体林改革和荒山承包到户后,全镇栽植核桃会形成新的热潮。

文件下发不久,硖石镇首届核桃节在金秋里隆重开幕。三门峡市和宝鸡市领导到会祝贺,文艺演出吸引了十里八村的数千名观众,省内外专家教授学者云集硖石,核桃生产大户、协会成员开展技术交流、技术培训。还有核桃产品展示、产品评优、苗木销售、项目合作洽谈……气氛十分热烈。

有人写诗曰:(字幕)深山举办核桃节,众手托起新产业,群英荟萃描蓝图,硖石响彻致富歌!

2008年初冬,各村纷纷开展挖坑整地活动,树坑标准为长宽各70厘米,深40厘米。镇领导和大家一起吃住在工地,人人挥汗大干,技术人员现场检查指导,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2009年春,大地刚刚解冻,全镇又掀起了栽植核桃树的热潮。大沟小岔镢挥锨舞,日追夜赶,百余万株幼小的核桃苗植入了沟壑坡岭。

经过千军万马的大干苦干加班干,一冬一春5个月时间新植核桃树5万余亩,超额完成了任务,至此,全镇核桃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万亩,其中挂果面积3万亩,初步形成了以250省道、015县道、007乡道为主,022、011、009乡道为辅的“三主三辅”核桃经济林带。

值得一提的,外地的一些经济能人也加入了硖石镇核桃生产的行列,洛阳人张可思承包了美山村的一条大沟,2009年春栽植核桃树300亩。另一经济能人承包了新店校场坪的千亩荒坡,投资15万元,深挖鱼鳞坑,树盘覆盖地膜,高标准栽植了核桃苗30万株。

硖石镇原有的核桃树基本上都是老品种,挂果晚,果实不大,果形不一,色泽不亮,果壳不薄,取仁不易,价格低廉,成为核桃生产的瓶颈。如上文提到的夜来虎老人,千亩核桃园全部是老品种,且疏于管理,如改优换头,加强管理,收入自会翻几番。正是良莠不齐的老品种,严重制约了核桃产业的发展,虽然镇上三番五次动员改优换头,但换头后一二年不结果少结果,大部分果农推诿不干。2009年春,镇上组织50余人,赴毗邻的洛南、山阳、卢氏实地考察核桃产业,山阳县2009年高接换优30万株的宏伟目标令人惊叹。回来后,各村纷纷要求换头改优,于是,镇上邀来陕西黄龙县渭北核桃研究中心技术人员,相继在闫驮、杨河等10个村,铺开面积500亩,对1.5万株5至10年的老品种换了1.7万头。当地技术员跟着干,有不少人还学会了“换头术”呢!

“种植核桃树,育苗先一步”。2008年冬,全镇核桃育苗500亩,其中镇上在营里村、杨河村连片育苗200亩,育苗200多万株,系三门峡市最大的核桃苗圃基地。镇上对核桃育苗户实行苗木补助政策,对育苗基地实行最低保护价政策,充分调动了育苗户生产积极性,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育苗户吃了定心丸,精心耕作,标准化管理,目前苗木长势喜人。

同期声:硖石镇核桃办技术员李宗文

产业要发展,苗木是关键,前几年从外地购进核桃苗,价格贵、品种杂,加之长途运输,部分树苗成活率较低。镇上育上了这片苗木,到时可随挖随栽,成活率当然会大大提高。

毫无疑问,硖石镇在发展核桃产业上越干越会干,越干越敢干,越干越有劲,走出了一条更为科学,更为合理的新路子。众手打造新产业,百舸争流齐踊跃。在“核桃王国”初俱规模的基础上,再经过二三年艰苦创业,全镇核桃面积将达到20万亩,核桃树突破600万株,这项工程将会产生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的,勤劳勇敢的硖石人民,正以自己的聪明才智,孕育着明天的希望;正以自己勤劳的双手,铺筑出一条金灿灿的致富大道!

放心粮油专题片解说词 篇10

——创建放心粮油工程工作纪实

奔流不息的**水在**流过,高高**在**耸峙,灿灿食品安全之花在**绽放,政府放心粮油工程在**展开。

**县地处**西南部,**平方公里,**万亩耕地,辖**处乡镇、**个村居,现有**万人。这里交通发达,地处平原,土地肥沃,光照充足,水源丰富,发展现代农业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盛产小麦、大豆、玉米和棉花、蔬菜等经济作物。近年来,县粮食局按照李克强总理关于守住管好“天下粮仓”和“广积粮、积好粮、好积粮”等指示精神,在县委、县政府和业务上级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系统广大干部职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粮油方针政策,树立了“大粮食、大市场、大物流、大产业”的新理念,紧紧围绕粮食发展与安全工作重点,规范粮食流通,实施依法管粮,发展粮食产业,全力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全县粮食事业呈现出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和谐发展的新局面:粮食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加强,粮油储备体系建设实现了规范化;做好粮食行政执法,严格城乡粮油购销价格监测,完善粮食应急预案,粮食购销经营获得有序发展;发挥粮食购销主渠道作用,社会累计粮食购销总量屡创新高;积极落实惠民政策,大力开展最低收购价小麦收购,确保了农民增产增收。

今年以来,县粮食局把“放心粮油工程”建设列为一项重

要工作,积极实施放心粮油工程,以***为放心粮油示范工程的承建企业,在进一步完善现有加工、配送项目的基础上,建设发展粮油配送中心和放心粮油示范店等,构建成质量、卫生、价格、计量、服务放心的放心粮油产销体系。***年计划投资***万元,在105国道两侧及城区新建放心粮油示范店**家。目前第一粮油配送中心正积极筹建,第二配送中心生产基地已基本就绪,同时建立起规范的放心粮油示范店**家。在放心粮油工程创建工作中,县粮食局秉承“民生食为天,安全重于山”的宗旨,严把“领导”、“准入”、“改造”、“管理”等重要关口,谱写了一篇篇确保食品安全的动人画卷,向县委县政府及社会各界交上了一份完美答卷。

组织领导强如钢,群众健康得保障。今年3月份,县政府把放心粮油工作列为为民办好的十件实事之一,实施“放心粮油工程”,把经国家或省认定的“放心粮油”产品及符合卫生质量标准的粮油产品供应给广大人民群众,对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粮油消费安全,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具有重大和深远的意义。具体工作中,县粮食局高度重视,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局财务股、业务股、执法大队、企业管理办公室负责同志为成员的“放心粮油示范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并设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放心粮油示范工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局党委对示范工程建设进行了专题研究,将“放心粮油工程”建设列入了重要日程,按照要求制定了工作方案,确定了全年目标,确保了这项惠民工程的顺

利实施。

没有规矩无方圆,严格准入严筛选。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坚持 “布局合理、交通便利、靠近社区” 的原则,对全县范围内生产经营粮食的企业店点进行了筛选,以***等企业为生产加工主体,除县区大型超市外,在各乡镇筛选了**家粮油经营店,作为放心粮油示范店初选点,根据放心粮油食品示范店创建标准,坚持政府引导、业主自愿、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标准、规范经营的原则,发展诚信经营、管理严格、服务规范、环境整洁的国有、民营粮油生产零售企业作为“放心示范粮店”,实现了生产、加工、配送、批发、供应一体化。

全面改造全升级,放心粮企力培植。对选定的生产经营点进行了全面改造升级,在店面场地、基础设施、内部配置、环境卫生、进货渠道、粮油质量、质资认证等方面做到了规范有序。充分调动企业参与“放心粮油示范工程”建设的积极性,大力培植放心粮油示范企业,引导企业加强行业自律,开展诚信经营,提高产品质量,较好地发挥了典型带动作用。

念好管理紧箍咒,六个统一握在手。实行了“六统一”的管理模式,即:统一门头店标、统一规章制度、统一服务承诺、统一报表台账、统一明码标价、统一监督管理,努力打造放心粮油服务品牌,不断满足城乡人民日益增长的粮油产品多样化及便民服务优质化的需要。给老百姓提供放心安全的粮油食品是实施放心粮油工程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县粮食

局会同有关执法部门加强对成品粮油质量的监管,确保“放心粮油”产品达到“五放心”。此外,设立了举报电话,接受社会监督。

宣传教育击重锤,营造重视好氛围。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召开各种会议、设置宣传橱窗、广告牌及《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宣传活动、“世界粮食日”等方式和时机,广泛宣传实施“放心粮油工程”的重要意义,宣传“质量至上、信誉至上、服务至上”的服务理念,宣传“营养、安全、健康”的质量方针,宣传“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服务宗旨,提高放心粮油工程的社会关注度和知名度,为“放心粮油工程”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

“放心粮油工程”既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和众多环节,需寻求多方支持和配合,加强营运管理。工作中,由县政府领导牵头,形成了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共同参与、坚强有力的工作推动机制。在鼓励企业自筹、招商引资、争取银行信贷的同时,县财政在放心粮油工程建设上给了一定的支持。同时,各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推进。粮食局负责制定“放心粮油店” 评审和管理办法,明确准入机制,合理布点,与工商、质监、卫生、物价等部门密切配合,建立定期检查和抽查制度;工商行政管理局对粮油经营活动中的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以及粮油销售活动中的囤积居奇、欺行霸市、强买强卖、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等扰乱市场秩序和违法违规交易行为进行监督检查;质量和技术

上一篇:写网购的作文下一篇:竞选班长发言稿一分钟